地点
人物库 元朝
隋世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莱阳人
隋宝子。
涉猎书史善骑射,使浑铁枪,重四十余斤。
蒙哥汗三年,选充队长
海州,攻涟水,有功。
世祖至元初,授莱阳县诸军奥鲁长官
从破樊城、沙洋。
东进围扬州
前后数百战,体皆金疮。
官至沂郯上副万户
卒年六十一。
谥忠勇
刁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阳人字叔达
弱冠授从征忠翊校尉
世祖至元中,从丞相伯颜作战,武艺绝伦,功居多。
阿术元帅乃选都下军,克樊城,定镇江淮南一带。
升征东招讨使,佩金符,移镇扬州,命世袭其职。
僧善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字无住号云屋
尝居吴郡报恩寺
往来吴淞江上,与仇远、白挺、虞集、宋无诸人相倡和。
工诗。
元代诗僧之冠。
有《谷响》。
善住字无住别号云屋吴郡僧也。
尝居郡城之报恩寺,往来吴淞江上,与仇山村、宋子虚诸人相倡和。
山村赠诗曰:「闾门北去山如画,有日同师步翠微。
」其相契可知也。
所著《谷响集》近体诗若干首。
子虚有《答无住师见寄》诗云:「句妙唐风在,心空汉月明。
」即此可以评定其诗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善住字云屋姑苏人
掩关一室,六时念佛,病久不易,终时异香满室,著有《安养传》、《谷响集》行世。
宋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樊城人
六岁丧父,事母至孝,友爱二弟,勤于治生,为乡党所称。
僧善继元 1286 — 13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57 【介绍】: 僧。
绍兴诸暨人字绝宗俗姓娄
成宗大德末祝发受具足戒,习天台教观。
文宗天历初,主大雄教寺,改荐福寺,迁能仁寺
后居南山寺明静院。
元末兵乱,东迁华径寺卒。
释善继号绝宗
诸暨娄氏子也。
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乃喟然叹曰。
春秋固佳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
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
不二门属何观法。
对曰。
三种观法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又问。
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
玉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吾祖有云。
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会天下大乱。
遂东还华。
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
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
缘与时违化将焉托。
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荼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忠嗣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号绝宗
越之娄氏子也。
母王氏。
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娠。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
便能合掌和之。
长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
乃唯然叹曰春秋固佳。
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元大德
即请于父母。
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
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
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堪继大法者。
惟子耳。
会大山迁云间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
不二门
属何观法。
对曰三种观法。
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
经肯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
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
将有望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
王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
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
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
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
元臣高纳璘
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五祖有云。
止观一部。
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
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
并驰。
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
一日忽告众。
端坐而逝。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茶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善继
字绝宗
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
初习举子业。
番然曰。
此身虚幻。
终从变灭。
即因文字取穹爵。
如石火电光。
转盻即空。
谁有智者而耽此耶。
乃弃去问法于湛堂
澄公。
得其旨。
修法华忏。
多获感应。
一时英俊。
执经轮下。
无不虚往而寔归。
及还华径。
于池深木寒处。
修十六观。
一志安养
后刻期坐化。
阇维。
舍利累然。
如砌。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继字绝宗诸暨娄氏子。
生时,母王氏梦人授白芙蕖
始学语,见母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窃窥三藏,慨然感叹身如泡聚,官爵奚为?
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进具戒,寻从天竺大山恢习天台教。
恢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
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大雄寺,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高公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弘阐《法华玄义》、《文句》,朝请暮诵,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正体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命宗之意。
”会元季天下大乱,遂东还华泾,专脩净业。
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宏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三。
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影、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灵胄诸子。
僧善学元末明初 1307 — 1370
人物简介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
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
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
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自号古庭,生吴郡马氏。
初出家大觉寺,主昆山荐福,后居光福
善学
自号古庭
生儒家马氏。
传华严之教于宝觉法师简公
凡清凉大疏钞。
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
皆能融会甚深微妙之旨。
遐迩嗜学之子。
敛衽溯瞻。
不翅卿云德星。
以获一见为快。
虽老师宿学。
亦推之为人望。
别传教公。
无言宣公
后主报恩之席。
皆欲摄受师为弟子。
师笑曰。
吾得法于宝觉
忍背之乎。
力拒不听。
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寻还东林隐居。
掌教者尊师之道。
不容肥遁自逸。
强主阳山之大慈。
师植心平易。
不屑沉溺专家。
以殊户异轨。
为高理之所在。
辄翻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
吾宗法界还源。
非徒事于空言。
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
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
吾早通法华。
虽累入法华三昧。
长水璿问道于琅琊觉
又从灵光敏。
传贤首教。
露光天台之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
吾徒可专守一门乎。
子美其至公无我。
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
皇明龙兴
师将大弘贤首之教。
以续物慧命
虽当俭岁。
躬分卫以食众。
士民踵集。
方思有所建置院僧。
以官赋违期。
当徙虔州
有司知师专任讲道。
欲与辩析之。
师曰。
吾为主僧。
法当坐。
敢累他人耶。
遂毅然请行。
或让师为迂。
师曰。
宿业已定。
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
示疾而化。
洪武庚戌四月也。
春秋六十有四。
师形貌尪瘠。
退然有不胜衣。
戒检精严。
护持三业。
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
法衣不离体。
三藏诸文。
未尝释手。
虽盎无斗储。
处之裕如。
谦恭自牧。
竖子来见。
亦无墯容。
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
方便比喻。
至于反覆数四。
必俟其心悟。
始罢云。
见诸著述者。
咸有可观。
法华问答若干篇。
法华随品赞三十篇。
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
及诗文。
并行于世。
宋文宪公曰。
于诸宗之文。
颇尝习读。
每病台衡贤首二家。
不能相通。
欲和会而融贯之。
恨鲜有可言斯事者。
不知世上乃复有师乎。
于是。
发不及见之叹。
其为贤者追慕。
如此。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居之,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以无憾,但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勒之于贞珉。”
张泰亨元初 ? — 12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7 【介绍】: 东昌堂邑人
袭为管军百户
从攻宋钓鱼山樊城
世祖中统二年,授侍卫总把
次年,从围李璮,升千户。
后从攻宋襄、樊、潭州静江府等地,官至管军总管
兀鲁台元初 ? — 12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5 【介绍】: 蒙古秃伯怯烈氏。
肖乃台子。
世祖中统三年,奉旨拘集探马赤军,授本军千户
至元间,从攻樊城有功。
魏观元末明初 ? — 13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4 【介绍】: 元明间湖广蒲圻人字杞山
元末隐居蒲山。
朱元璋武昌,聘授平江学正,累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读书,授诸王经
国子祭酒
以老乞归。
五年,以荐出知苏州府,尽改前守苛政。
旋以改张士诚废宫(即元府治旧址)为府治,触太祖怒,与名士高启同时被杀。
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杞山初名已孙蒲圻人
洪武初,徵授平江州学正,历两浙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迁国子祭酒
乞归,复召还,出知苏州府,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
初名已孙字杞山蒲圻人
太祖武昌,聘授平江学正,迁国子助教,再迁浙江佥事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
洪武初,进太常卿,改侍读学士,迁祭酒
坐考礼,谪龙南知县,未至召为礼部主事
出为苏州知府,擢四川参政,复知苏州府事,坐法死。
有《蒲山牧唱》四卷。
田按:《列朝诗集》称:「𣏌山为起居注,进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侍皇太子诸王授经,迁国子祭酒,年六十有六矣。
以衰耄乞归,赐参政俸,优赡于家。
既行,复召还,与詹同宋濂赐宴奉天门,命各赋诗以记其事。
」考𣏌山授经,在洪武元年,时官起居注
至二年秋,命偕文原吉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访求遗才,所举得人,始转太常卿,及考订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
再迁祭酒,当在三年中矣。
其赐宴奉天门也,𣏌山本集诗标题云:「二年十一月,和暖如,上游上苑,召侍臣危素宋濂詹同吴琳等,赐宴奉天门东紫阁,命等各赋一诗,以纪今日之乐。
宋景濂《应制冬日诗序》云:「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上御外朝,召翰林学士侍讲学士侍读学士起居注等列坐左右,大官进馔。
赐黄封酒。
上亲禦翰墨赋诗,命各以诗进。
」据此则赐宴赋诗时。
𣏌山仅官起居注,安得序次于官太常侍读祭酒后耶?
何乔远名山藏》云:「𣏌山坐考祀孔子礼,谪知县,召还为礼部主事
赐燕奉天门,上曰:『前日逐卿去,今日与卿饮,何乐如之!
』」此或谪龙南召归时,别有赐宴事,而诸家纪载,牵合为一,躇驳如此,馀详考而正之。
𣏌山五古质悫有味,近体亦多佳联,如「青虫悬丝不到地,黄鸟蹴花时近人」,「一苇载云归晚溆,百花吹雨入春流」,「竹树睛烟浮楚甸,柳花春雨隔樊城」,「窗前峭壁悬青雨,屋上流泉绕白云」,「松扉近挹桥边翠,花岛平分水上云」,「鸟度春阴归汉甸,江含云影护襄城」,皆可诵也。
𣏌山治迹擅绝一时,徒以修守邸、浚城河,御史张度诬以基兴灭国,泾开锦帆,遂遭惨戮。
高季迪王常宗亦牵连以死。
哀哉!
赵汸元末明初 1319 — 13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9—1369 【介绍】: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
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
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
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
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
学者称东山先生
有《春秋》、《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字子常休宁人
师事九江黄泽楚望严陵夏溥大之义乌黄溍晋卿》象、《春秋》之学。
至正初临川虞学士集见其书,深加敬异,延致于家。
未几归,筑东山精舍,隐居著述,学者尊之。
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为江南行枢密院都事
丙申后,结茅星溪古阆山
洪武二年,召至京师,与修元史
既竣事,得请还,未逾月以疾卒,年五十一。
门人汪荫范准先后其所为诗文得若干卷。
星源汪仲鲁子常之诗,因感发而形诸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臣)等谨案:东山存稿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撰。
字子常婺源人
绩学著书,隐居不仕。
至正末,以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
其于诸经无所不通,而尤邃于春秋。
所作春秋集传、师说、属辞诸书,皆已著录经部中,此本乃其诗文存稿也。
当元之季,筑室东山,闭户著述。
明初屡徵不起,仅一出修元史,事毕即辞归。
制行极为高洁。
其文亦多淳实典确,不为浮声,犹见先民矩矱之遗。
詹烜作行状,称其尝谒黄溍杭州大异之。
又尝至临川,见虞集,授馆于家一岁盖。
其所与讲习者,皆当世名儒。
故所为文章,能具有师法若此。
中载自作黄泽行状一篇,于经术传授源流,剖晰详至。
其生平学术之醇正,得力所自,尤可以概见焉。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洪武二年冬休宁赵君子常,以史事召至京师,既竣事归,未逾月,以疾终。
明年春二月,葬于里之东岩,亲友毕来会葬。
其门人汪荫乃集其所为诗文若干卷,属予序之,已诺,多疾未遑也。
未几,以贤良召,而范生准乃续录之,旁搜靡遗,复申前请。
呜呼!
吾子常平生笃志古学,岂专在于诗与文哉!
初予年十有五,学于族祖古逸先生之门,子常先受业焉。
先生每称其苦学善思,有疑问,弗得弗措,且约今年再来。
因问其年,曰:长汝五岁。
跃然喜曰:果来,愿兄事之以求益。
迨至,而先生已捐馆。
予方耕稼为养,乘间读书,而子常乃游江西,学于九江黄楚望之门。
再客虞文靖公所。
比归,搆精舍于东山,期与同志共学焉。
予适与一二友生读书于邑崇寿观,相见甚欢,交勉厚规,志惟古人之求,凡所得于师若友者,各无隐。
自后别归则严守程期,会叙则通宵警饬,未久而风涛横溃,奔窜无所。
不相闻问者。
再越岁予不获已,寻授州牧,膺省檄,什伍其民,以禦寇攘。
子常亦辅赞郡镇帅,以宁乡里。
既而予以忧制,退处,荒僻。
子常亦避地吾里之阆山,时结屋携书,相期毕志。
庐室苟完,变故莫测。
遂有远役,六载方还。
疾疢衰惫,情况异昔。
子常复于东山,所著春秋传与属辞左氏补注,咸就厥绪,复留心于四圣人之易。
予则感激愧汗,尚愿养气毕力,旦夕叩击以卒业,而遽殁矣。
噫!
是果馀生之不幸,抑亦吾斯文之不幸耶?
人非不学,其堕于俗学之卑陋者不足论。
苟不溺于佛老,尚空寂,则必事权谋势利,况有文哗一世,而心尚虚玄,诚心乎圣人之训,以极天地之元,全天地之德,阐天地之用者,几何人哉?
吾夫子所以莫克立君道以正万方,故发吾已矣夫之叹。
其立师道以教万世,意尚隐昧而弗昭,为可慨也。
子常深潜本源,力探阃奥,体察涵涄,完养日固。
学于黄先生,凡诵圣人之经,必以积思自悟,得圣人之心为本,因诸儒训释,寻绎其所已言者,而融通以得其所未言者。
故于易之象,春秋之书法,礼之大纲小纪,节文度数之详,具有端绪。
惜乎年止于是,而未遂成书也。
文多因人推迫,或应酬问答,不得已而为之诗,因感发而形之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子常名汸
学者称之曰东山先生
因汪、范二生之请,故推在昔交承之契,期待之深,以见其设施之有在。
呜呼!
观其文者,尚亦效于是也哉!
星源汪仲鲁序。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常休宁人
江南行枢密院都事明初被召与修元史书成不仕还有东山
栖岩益元 1243 — 1315
栖岩益和尚
郑州刘氏子也。
方在娠。
其母梦适野而得金印。
野有人曰。
亟以献佛无留也。
即望见塔庙甚盛。
因怀印以往。
既寤而师生。
父母异之。
甫龀俾出依镇阳天宁朏公。
父母南归。
以幼复携从焉。
十五六衣裓。
北征学于燕中宝集寺
又学华严圆顿教于真定净公。
学唯识于大梁孝严温公。
岁月逾滋。
心义洞了。
温每竖义。
鸣鼓升堂。
义锋四起。
师惟竖一指。
当其所至。
雾解冰销。
莫不捲舌低眉。
以就听位。
寻退修壁观于明月山
比丘全公辈。
谓今尘刹俱空。
法无所住。
灯昏夜永。
孰测迷津。
乃共即山中。
请师出世。
师感受其言。
出居许州大洪济寺。
开唯识宗旨。
购疏记三十馀部。
凡一千三百馀卷。
师以次敷宣义
声振远近。
倾耳位下者。
恒千馀人。
自河以南。
愿学者皆趍焉。
其始至也。
残屋与僧。
各不四五。
既而敝者新。
无者有。
庄严殊甚。
如天宫殿。
信度檀田。
出入衍溢。
皆师德化所致。
师戒律精严。
终身坏衣粗食。
然四指以炼心。
讲唯识四十馀年。
凡三十馀周。
河洛之间。
设席以待者。
遑遑如不及。
上之王公贵人。
下之樵儿牧叟。
无不敬礼信向。
四方欲究穷了义者。
皆以师为归。
亦孰知师所谓了义者。
不徒在言说间也。
赐号佛性圆明普炤大师
延祐二年四月示寂。
年七十有三。
僧腊五十有五。
全身塔于城南。
释法海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法海姓于氏固陵人
祖尝任光化军节度使,昆季联镳,门多贵显,家赀巨万。
值兵燹离散,时才弱冠,遁迹魏博间,至馆陶东北舍馀地,得招提故基,曰“白佛堂”。
榛莽蒙蔽,芟而除之,结茅以处,得念佛三昧,昼夜寒暑,不为变易。
岁在甲辰二月,遇师披剃,如宝珠出泥,光溢众目。
于是缁俗听信,力宏是愿,相与住持,踰六十晦。
中起演法之堂,斋僧之室,香厨库囷,以次俱新,揭其额曰“净土院”。
中书右丞严公总管东平,乃具书疏,请诣郡之四禅寺,徒众云聚,亦复如是。
乃创为绘塑,大雄、萨埵、护法神将,百有馀躯,华光灿显。
丁未僧录云公同众比丘请主开元,自是法缘洪振,众悉归依。
居无几何,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踰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
其送施者,朝暮不绝,资贿衣物,积如邱阜。
于是乃重修雷音堂、文殊殿、方丈寮舍、钟楼廊庑,百有馀间,四方下院三百馀处。
剃度小师千有馀人,俗素豪士受持三归者,莫知其数。
前后斋僧,几千百万。
给缯纩以赈单贫,设糜粥以饲饥馁。
慈悲方便,靡所不至。
国师法云闻其道价,特赐号曰“明慧大师”。
一日宴居,语诸徒曰:“吾欲韬光,宜何而处?
”有近待曰:“泰山竹林,古迹犹存,山水佳丽,人境幽僻,可作终焉之计。
闻之告密窃记,异日弗辞,只影曳杖,独跨宝峰,达斯古础。
折草为庐,苟避风雨,宴坐习禅,方遂雅怀。
于是岩花争秀,野鸟声喈,云山以之变色,幽谷为之生
未及旬日,门徒缁素蹑踵相觅,愿奉衣餐者,继日不辍。
奉高一郡,莫不归
居之未久,云徒既众,欲广其厦,奄示维庥,召诸弟子,付以衣盂曰:“吾缘尽矣,树此兰若。
功输尔辈,勿忘吾瞩。
”言讫,移时而逝。
自兹以降,五世相继,排肩戮力,方始见成。
能仁有殿,祖真有堂,云宾有舍,香积有庖,三门挟库,悉皆备矣。
复以馀力,树塞户,植竹封窗。
又抉川流,萦纡而通诸庭宇,沧浪而贯诸阶除。
漱石砌以便汲烹,灌蔬圃而滋生长。
㳬归大壑,复入湍流。
瀑作水帘,崖悬百丈。
浍集龙池,湛碧千寻。
逼之则毛寒,过之则胆战。
真所谓遁世之桃源,栖心之福地矣。
历历勤苦,后不乏人,而乙乙萌虇,实自始。
春秋三十有九,僧一十有七,依法茶毗,起塔灵台。
翰林侍读学士同修国史野斋李谦为之记,具详《山志》。
虞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路仁寿人字舜臣
虞应龙子。
荫授光化主簿,历丹阳等县,调湖广榷茶提举,升梧州路同知,卒于官。
口温不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太祖侄,别里古台子。
窝阔台汗时,率兵渡河,与拖雷破金兵于三峰山。
灭金后,率察罕等攻宋,破枣阳光化州、黄州等地。
董文蔚南宋 ? — 12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8 【介绍】: 元真定路藁城人字彦华
董俊次子。
窝阔台汗十三年,率民兵从军渡淮攻宋。
蒙哥汗四年,授藁城等处行军千户,南镇邓州,筑光化枣阳等处城壁。
七年,攻宋襄、樊,被击退。
后随蒙哥汗攻蜀钓鱼山,未下。
世祖置武卫军,文蔚以邓兵入为千户,从攻李璮
后卒于上都
齐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滨州蒲台人
严实归德庐州,有战功,授无棣县,摄征行千户,镇枣阳城守周密
世祖中统间,精锐悉调济南,宋师乘虚来攻,力战,城赖以完。
真授千户。
至元三年,告老。
苫彻拔都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钦察人
初事窝阔台,掌牧马。
从攻凤翔汴京蔡州,皆有功。
蒙哥汗时忽必烈鄂州
世祖中统间,为蔡州蒙古汉军万户
至元间,从围襄、樊。
又从取淮东
官至滁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齐秉节元初 1230 — 12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0—1291 【介绍】: 滨州蒲台人字子度
齐圭子。
涉猎书史,稍知兵法。
世祖至元三年袭父爵为千户,镇枣阳
灭宋之役,数著战功。
累官枣阳万户府副万户
脱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蒙古人,札剌儿氏。
袭父兄职为千户守蔡州
至元十一年,从丞相伯颜攻宋,渡江下鄂汉诸州。
次年,破建康平江等地。
十四年,授怀远大将军太平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后从亲王斡鲁忽台、丞相孛罗西征有功,加定远大将军福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改武昌路卒。
高兴元 1245 — 13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5—1313 【介绍】: 蔡州人字功起
力挽二石弓
世祖至元十一年,至黄州,投宋制置使陈奕为将。
次年,从降元,授千户。
宋亡,升管军万户
先后镇压东阳漳州等地汉人反元斗争。
二十九年,为福建行省右丞,改平章政事,与亦黑迷从史弼侵爪哇。
次年,败还泉州
武宗时,官至左丞相,商议河南省事。
卒谥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