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字楚石。明州象山人。姓朱。父杲。好善。有隐德。母张氏。事佛惟谨。以大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梦日堕怀而生。襁褓中。有神僧见之。谓曰。此儿佛也。他日当大振佛法。四岁失怙恃。祖母王氏鞠之。六岁善属对。七岁能书大字。诗书过目不忘。九岁抵西淅。从海盐天宁衲翁模受经业。年十六。入杭昭庆受具戒。一日阅首楞严。有说偈曰。七处徵心心不肯。八还辨见见元无。劈开秘密千重锁。迸出圆明一颗珠。从此圣凡知解绝。有何生死性情拘。话头拈起知音少。留与人间作楷模。时元叟端禅师。主径山。师往参即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震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会英宗皇帝诏善书者赴阙。金书大藏经。师在选中。辞叟遂行。既至。馆于万宝坊。近崇天门。一夕睡起。闻䌽楼鼓鸣。豁然大悟。彻见径山为人处。述偈曰。崇天门外鼓腾腾。蓦劄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甲子东归。再参元叟于径山。叟迎笑曰。且喜汝大事了毕。遂以第二座延之。学者多咨叩焉。未几以行宣政院命。出世海盐州之福臻。题五相无碍曰。万法圆成一念中。众生世界尽牢笼。光相大小珠相似。赤白青黄色不同。毕竟未知何处起。如今方信本来空。平常一句如何会。日出西方。夜落东天。历迁州之天宁。至元迁杭之报国。至正迁嘉兴之本觉。丁亥。帝赐号佛日普觉慧辩禅师。复迁天宁。建大毗卢阁。又建宝塔七层。高二百四十馀尺。塔成忽偏倚欲什。师日祷于佛。夕大风雨。州民闻空中有声曰。急往天宁救塔。明日塔乃四正如初。后以兵燹殆废。失顶之宝瓶。师复鸠施完葺。以钱铸宝瓶补之。上瓶之日。天花纷雨。异香满空。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诏江南大浮图十馀人。于蒋山寺。作大法会。师与其列。随升座说法。以耸人天龙鬼之听。上大悦。二年三月。复修故事。召师说法。锡燕于文楼下。亲承顾问。出内府白金以赐。馆于天界寺。上以鬼神情状。幽微难测。命著三藏之说。既而援据经论成□将入奏。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厉声一喝。泊然而化。茶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弟子文晟奉归海盐。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梵琦。楚石其字也。小字昙耀。明州象山人。姓朱氏。父杲。母张氏。张梦日坠怀而生。师方在襁褓中。有神僧摩其顶曰。此佛日也。他时能炤烛昏衢乎。人因名之为昙耀云。年七岁。灵性颖发。读书即了大义。或问所嗜何言。即应声曰。君子喻于义。至于属句仿书。皆度越馀子。远近号为奇童。九岁弃俗入永祚。受经于讷翁谟师。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询师。师之从族祖也。赵魏公。见师器之。为鬻僧牒。得薙染为沙门。继往杭之昭庆。受具足戒。年已十有六矣。询师迁住道场。师为侍者。居亡何。命司藏室。阅首楞严经。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恍然有省。历览群书。不假师授。文句自通。然胶于名相。未能释去缠缚。闻元叟端公倡道双径。师往问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叟。就以师语诘之。师方拟议欲答。元叟叱之使出。自是群疑塞胸。如填钜石。会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有司以师善书。选上燕都。一夕闻西城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一偈。有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翩然南旋。再入双径。元叟。见师气貌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遽处以第一座。且言。妙喜大法。尽在于师。有来参叩者。多令师辨决之。元泰定中。行宣政院。稔师之名命。出世海盐之福臻。遂升主永祚。永祚师受经之地。为创大宝阁。范铜铸贤劫千佛。而毗卢遮那。及文殊师利。普贤。千手眼观音诸像。并寘其中。复造塔婆七级。崇二百四十馀尺。功垂就。势偏将压。师祷之。夜乃大风雨。居氓闻鬼神相语。曰。天宁塔偏。亟往救之。迟明。塔正如初。迁杭之报国。转嘉兴之本觉。更搆万佛阁。九楹间。宏伟壮丽。俨如天宫。下移人世。帝师嘉其行业。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识者异焉。会报恩光孝虚席。佥谓报恩一郡巨刹。非师莫能居之。师勉徇众请而往。寻退隐永祚。筑西斋。为终焉之计。至正癸卯。州大夫。强师主其寺事。时塔燬于兵。师重成之。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感天花异香之祥。师举景瓛为代。复归老于西斋。入我明洪武元年。诏江南大浮屠十馀人。于蒋山禅寺。作大法会。师实预其列。升座说法。以耸人天龙鬼之听。上大悦。二年春复如之。锡宴文楼下。亲承顾问。暨还。出内府白金以赐。三年之秋。上以神鬼情状。幽微难测。意。遗经当有明文妙柬。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师以梦堂噩公。行中仁公对。同馆于大天界寺。上命仪曹劳之。既而援据经论成书。将入朝敷奏。师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梦堂曰。师兄。我将去矣。梦堂曰。子去何之。师曰。西方尔。梦堂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时禁火葬。礼部以闻。上特命从其教。茶毗之馀。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设利粘缀。遗骨累累然如珠。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归海盐。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葬焉。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三。其说法机用。则见于六会语。其游戏翰墨。则见于和天台三圣。及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别有净土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三集。通合若干卷。并传于世。师为人。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明正法。滂沛演迤。有不知其所穷。凡所涖之处。黑白向慕。如水归壑。一弹指间。涌殿飞楼。上插云际。未尝见师有作。君子谓师。纵横自如。应物无迹。山川出云。雷蟠电掣。神功收敛。寂寞无声。繇是。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高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师片言。装潢袭藏。不翅拱璧。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业。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于虞公。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衰。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也。我太祖龙兴。师与钟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于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为寺长。失于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而去。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瘗焉。寿六十七。腊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于师是赖。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于定业。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叟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承芳者,与古心比肩,法门不相先后。及在昭庆,闻古心弘戒灵隐,芳以弟子礼谒之。求戒先夕,古心感异兆,若有神人告之:“文殊化身,南来受戒”,古心意不谓芳当之也。三坛既毕,芳以疾未至,古心忽忆前梦,来昭庆问疾,即于榻上说沙弥十戒。为摩顶已,戒得威力,身不由已,勇猛精进,扶疾而起,盥漱更衣,下榻求具。更为集僧具仪,传授菩萨大戒,疾亦随愈,寻还五台。慈圣太后又梦感神言:“文殊菩萨肉身还山。”物色及芳,遂诏主五台传戒。芳辞曰:“才登戒品,行持未全,有本师在,不敢妄承。”乃移命古心期以三年。古心告退,付属于芳,使继法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大惠,字灵源,姓邵氏,仁和人。幼挺特姿,托志超旷,虽处华年,淡于荣利。时莲居绍觉,从云栖分席土桥,惠以白衣参叩,问《观经》上品上生章,夙通顿发,慨然遂禀归戒。询及法要,觉为首举台、相二宗,惠即锐心研习,多所诠解,觉深器之。越十载,游燕都,四威仪中不忘正定。偶于慈慧寺闻愚庵贵师《八识标指》,微参疑义,贵为叹服,就咨决焉,请登讲座,惠以未唱善来为辞,强而后可,一音演畅,皆莲居唯识宗旨。庚申至悯忠寺,乞大慧海律师薙发受具,时年已五十七矣。寻即登座谈宗,辩如瓶泻,继历牛宫、石镫诸席,道风弥煽,熹庙闻之,赐紫伽黎。皇太后复遣中使,赍香供奉。禅林荣遇,惠略不介意。海昌有刻《唯识疏》者,与觉义稍嫌骈出,惠固服膺觉师教义,恐学者浸寻剿说而失其宗,乃奋起欲釐正之,遂南还,栖黄鹤山,发故帙纂《成唯识自考录》,盖不敢主名述作也。同门新伊古德金台元著诸上座,咸卒读赞叹,谓俨若莲居讲筵未散。惠以北缘未了,复如石镫冲、元净凡,请归杭,驻锡昭庆诸山,瞻礼者日益众,受请复开适园讲席,居士戒坛院,宏教者六年。复往吴中龙树庵、慧庆寺,大演法化,乙亥始还昭庆。惠传觉苑心印,台教刚宗,埽波旬障于唯识真诠,获旋陀罗于法华元义,对机设化,身性互融,摄偏归圆,权实无碍,而襟怀洒脱,行履孤高,虽历主名蓝,仍随缘旅泊,诚非四流小果六欲梵天所能企及。有《自考录》及《元签妙乐仪注》三种、《备简》、《山宗笔要》 、《毗檀意旨》、《棱伽日记》、《唯识證义》、《重订因明论解》若干卷。将寂之日,声钟集众,唱经佛名,安详而游。寿七十有三,塔于玛瑙山之阳,吴本泰为之铭。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朴原,字智淳,菩提节庵守弟子也。正统间,请主昭庆,奉诏开坛说法,为天下传戒宗师。后主灵芝。己亥,辞于朝众,沐浴而逝,时正统十一年丙寅秋七月也。英宗遣礼部郎中赵勖赐祭其文曰:“尔宿悟善缘,坚持梵行,迩膺宠命,为释宗师,方阐法音,导人为善,倏云示寂,良可悼嗟,灵其如存,服此谕祭。”
越百年,有广霌者,字日庵。嘉靖三十四年兴复昭庆,奉部剳开坛说戒,僧众如归,不减庆历之盛。后二十馀年,有成玉者,字蓝田,掩关数载,众称“关主”。万历丙子丁亥之间,皇太后叠赐画像于昭庆,且赐经建阁,因得放戒。十六年登坛开阐,一时龙象,若云栖、净妙、真修、莲池诸大德,均于是得戒。
示真性源
参禅须要信得彻。有主宰。提撕话头。默默参究。于一切处无著无依。逆顺境界到手。便为蓦直行去。不起分别。不见有逆顺。不见有境界。盖为大解脱中不存一法也。洞然了悟。直下承当。更进一步。了却向上一著。虚彻灵明。如金刚王宝剑。万物曷敢婴其锋。更说甚么世法佛法。烦恼菩提。透顶透底。举体全真。是为逸格之人也。
示圆鉴堂
念佛一门。捷径修行之要也。识破此身不实。世间虚妄。是生死根。惟净土可归。念佛可恃。紧念慢念。高声低声。总无拘碍。但令身心闲淡。默念不忘。静闹闲忙。一而无二。忽然触境遇缘。打著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虽然如是。若乃将心求悟。反成障碍。佛性是自然之物。不属心思意解。若见恁么说。你便执个无心。又成大病。但以信心为本。一切杂念都不随之。如是行去。总然不悟。没后亦生净土。阶级进修。无有退转。优昙和尚令提云念佛者是谁。或云那个是我本性阿弥陀。谓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赵州无字。未悟之时。如银山铁壁。今日也无无。明日也无无。一朝水到渠成。始知铁壁银山元非别物。只贵退步休心。切切要明生死大事。不可呆蠢蠢念个无字虚延岁月。亦不可推详计较义理曲会。但于时中愤愤然要明这个无字。忽尔一朝悬崖撒手。打个翻身。方见孤明历历。如是现成。到此不可耽著味著。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你但恁么参去。
举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复指乾坤行七步。只要群生正眼开。落尽眉毛浑不顾。
举如人上树
百丑千拙齐露出。明眼衲僧见不得。断人命脉只斯须。香严老子贼贼贼。
答诚敬堂
向上一著者。悟彻之后。结角罗纹。杀著一锤。所谓末后一句也。言语说不到。只用活机手段调治而至。百丈再参马祖。马祖正用此机。临济再参黄檗。黄檗亦用此机。临济打洛浦亦此机也。后于夹山棒下方始瞥地。兴化打克宾亦此机也。真净和尚颂曰。丈夫当断不自断。兴化为人彻底汉。日后从他眼自开。棒了罚钱赶出院。此颂甚对机。汝今公案未明。如何明得此一著子。夙有灵根者。公案亦甚易明。不见临济凡问佛法。便被黄檗殴打。十分切当。后得大愚一句打发。洞明黄檗机用。假如今日汝问我向上一著。我亦不用摇唇动舌。只用殴打。再问再打。汝被我打得荒了。无计可施。无理可说。不得意中。忽然猛省。亦未可知。我虽不施棒喝。汝但恁么承当去看。
示道禅人
参禅一著。是超生死脱轮回之关棙子。岂可小识小见而能拟议耶。此是三世诸佛捷径度人之大法。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也。自从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独悟深旨。次第传来。度人无限。非语言文字而能教诲。惟在具大手段。大善知识。生机活法点悟而已。昔因风吹幡动。一僧言风动。一僧言幡动。六祖云。非风幡动。是汝心动。二僧皆得省悟。呜呼。二僧言是风动。是幡动。皆是凡心。六祖言非风动。非幡动。便悟佛心。汝今且去穷究非风幡动。是汝心动。如是参去。忽然省悟。自知果然非风幡动。是我心动也。那时却来回报。然后为汝敲磕末后一句。
自制塔铭
生事死葬。祭之以礼。孔子之教也。死而火化。安葬骨塔。释迦之教也。古今依教。莫不皆然。余生姑苏洞庭鼋山陈氏。父字显宗。号月潭处士。母金氏。余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湖海禅伯古拙和尚辈莫不参扣。虽以家居。参究不替。庚子岁。许令出家。从虎丘先师石庵和尚收为行童。洪熙乙巳。给牒为僧。宣德二年。从杭昭庆守宗师得具戒。六年。先师膺荐住持杭之灵隐。遂同至矣。七年。往天目山礼高峰塔。憩锡一载。剋苦参究。忽有省会。懒云和尚时在海昌净妙。遂造之。剖露心法。懒云大喜。九年。灵隐先师圆寂矣。阇维。敛骨葬于本山。造骨塔。并塔院。奉祀有年。今老且病。死日在迩。思无馀地以葬遗骨。遂承佃钱塘县尉司上扇第二图修吉山下沈敬元佃官地一段为坟地。葬骨塔。盖坟屋居之。待尽馀年。名其屋曰正传塔院。呜呼。生死一梦。骨塔奚为。盖表佛法流芳。灵踪不断。即幻明真。以致佛祖命脉源远流长矣。幻身虽灭。佛性不迁。后之来者。见窣堵崚嶒。峰峦苍翠。鸟鸣乔木。泉潟幽岩。不驰外境。不执内心。尽忘爱恶。陶然泰和。始知法界为身。虚空为口。万象为舌。昼夜说禅。未常间歇。于此见得明。透得彻。如醉复醒。廓然领悟。便见佛祖不曾涅槃。老僧不曾圆寂。大圆镜中觌面相见。西来祖意两手分付。如古师嗣云门。青师嗣太阳。无前后。无去来。大千沙界。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懒云和尚。是景隆受业师之受业师。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懒云。即南极安禅师也。得临济正传二十世。师上溯天真。则无极源雪岩钦。前后嗣法亦无定规。前嗣后者。阿难嗣迦叶。后嗣前者。兴化嗣临济。理贯古今。诣实为至。铭曰。
廓周法界。空荡无涯。群灵升坠。恒无已时。佛祖垂应。为导为师。夙膺微幸。直斯化仪。不善弘道。随力所宜。卒于武林。骨窆山崖。窣堵奠安。山同寿期。以幻归幻。有为无为。成住坏空。斯道恒夷。正统九年春。景隆五十二岁著。
示徒参禅
禅宗厥旨。是转迷成悟之要道也。是明心见性之妙诀也。是超凡入圣之关棙也。自宋末至于今日。师法不逮。参徒根器亦为下劣。变坏妙诀。死法传流。无绳自缚。本是活人。缚作死汉。做作规矩。提死话头。执倚偏邪。无由开悟。嗟夫。灵山会上别传心法。超出功用。大解脱法门也。要在妙悟。岂局规模。老僧今日不用提话头。不用参公案。先要识破此身。空花幻影。不越百年。安可溺于世情。埋没灵明觉性。随逐妄缘。汩没生死。六道循环。不能超出。既知此患。尽情放下。更不留心。惟令默自思惟。我今思善思恶怕热怕寒知饥知渴者心也。因有幻身。此心存活。死了烧了。何处安身。只思此二句。其馀言语。知得便了。不须记忆。但于行住坐卧静闹閒忙苦乐逆顺一切时中。唯自思惟死了烧了何处安身。忽然识得。自会做人。自知入道。至于此时。方参公案。切须稳重穷究末后一句。方到牢关。始为了事人也。涵养此道。如百炼精金更无变色。还垂方便接引后人。是为报佛恩德。
答问
明本源曰。永明大师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是则二法兼行耶。兼行。则古人谓之脚踏两边船。必陷中间也。湖海弟兄浩浩商量。是非蜂起。乞师指决。去我碍膺。答曰。永明大师出此言时。无人反覆扣问。历代祖师在世。亦无人反覆扣问。故无辨明也。学人疑似之心蕴之于怀。未常发问。懡㦬含糊。迨今五百年矣。子发此问。大哉问也。惜乎景隆虚度光阴七十四年。道德智眼皆所不逮。安能答此言乎。强答之。恐不契佛祖之心。反罹罪咎。然有问无答。亦非道也。勉赴来意。随力言之。子当裁择。执守参禅。提个话头。自谓守静工夫。更无别事。念佛往生。寅夕礼诵。皆所不行。此谓有禅无净土也。此等参禅亦非正气。是为守死话头。不异土木瓦石。坐此病者十有八九。莫之能救。禅是活意。如水上葫芦。捺著便转。活鱍鱍地。故云参祖师活意。不参死句。如此参禅。不轻念佛往生之道。寅夕礼诵亦所遵行。左之右之无不是道。雪峰作典座。杨岐作监寺。籍身劳动。内力参禅。永明参韶国师之禅。大弘念佛之道。所谓内圆而外方。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此谓有禅有净土也。辄以俚言免塞子问。别访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关安清二上人
大藏经中。传灯录里。教人修行者。皆言亲近明师。时时闻法。或念佛。或数息。或尸观。或居阿阑若。闲淡性情。剋求妙悟。自从拈花示众。迦叶妙悟教外别传禅学厥旨。二祖觅心不得而得安心。南岳禅师参六祖。祖曰。什么物。与么来。岳大悟。乃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疏山闻沩山曰。有句无句。如藤倚树。疏山卖布单作路费。三千里外直造沩山。扣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大笑而已。疏山不契。发愤而去。行到明招。言及于此。明招曰。却使沩山笑转新。疏山大悟。大慧亦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圆悟答云。相随来也。大慧亦悟。有僧问一老宿。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宿云。恶。其僧大悟。雪峰三登投子。九到洞山。古人坐立不安。切切求悟。岂肯死坐关房。守株度日。唐有大梅。宋有和庵主。闲静馀情。养道而已。唐宋之时。皆无坐关之说。元时生出计较。设个关房。安坐待悟。至今仿效也。汝既如是精进用心。切切求悟。聊为庶几。岂可安坐关房。现成衣食。自在过时。而况张道伴。李道伴。张施主。李施主。常来相望。各入关房。闲话半日。岂是真正修行纯净工夫剋时求悟也。灵源居昭默堂。高峰坐死关。皆悟道之后养道者也。不似今人茫然而坐。古人不舍分寸光阴。不废剪爪之工。舍身命而求妙悟也。今恐虚消信施。空丧光阴。带果招因。难以逃避。由是老僧如是苦口。若契汝心。留为警觉。或不契心。付之水火。
又
来书说许多言语。皆欲辨明。且夫义学中人。读书经。教文义。玄义岂不过汝百倍。尚不能一一辨明。不能窥测禅宗公案。汝欲辩明。何异入海算沙。禅宗厥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昔有僧问石头和尚曰。如何是禅。答云碌砖。如何是道。答云木头。禅是如是之处悟将出来。思惟之心安在何处。一悟之后。万法皆明。何待辨论。大慧和尚颂十智同真公案云。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嵬。东西南北无门入。旷劫无明当下灰。禅宗悟境界如是而已。通此消息。令汝会意。前者见汝多于人事。故写书来。令汝自省。又恐汝独执于坐。困在昏钝。故写几段古人用心切近悟处。令汝学他用心。昔晦堂和尚参云峰悦禅师。日日挨拶。日日不悟。峰曰。你且去参黄龙南禅师。到彼挨拶数日亦不悟。复回云峰。峰已迁化。复回黄龙。途中遇雪。阻于一寺。无师参扣。便看传灯录。偶然揭开。看见僧问多福。如何是多福一丛竹。福云。一茎两茎斜。僧云不会。福云。三茎四茎曲。晦堂大悟。觉华严参圆悟。日日挨拶。日日不悟。圆悟令看罗山语录亦不悟。发愤出门。行到一寺。忽然大悟。古人如是坐立不安。磨心擦腹。挨拶出来。岂是安然自在。守待自悟。观汝来书。知汝不会参禅。不闻真正开发。只是江湖中碌碌然之开发也。良可惜哉。老僧寄书。令汝师于古人。莫师今人。老僧于永乐年间十九岁时。遇见信心铭證道歌。一看之后。超然省会。从此发心。力求出家。参见南极老和尚。古拙老和尚。金陵湖广两淅之间做知识者。一一往见。所有开发。皆不中意。我自主张。只用传灯中上古祖师机用开发。用心参究。所以今日得这些小见识儿也。忝与上古相合。不与今时雷同。我期望汝成个法器。不可平常过了。汝今抖擞精神。自著精彩。参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返究自己。力要省会是归何处。拌舍此身。默做迟钝工夫。一生用心去。终有悟日。此是没奈何处用此痛切之心也。古人则不然。有云我坐在这里等你悟去。我立在这里等你悟去。如是容易。岂不快哉。古人用心苦切。一团精彩悟将出来。不是拘缚身体。呆呆兀坐。昏茫过日。此上所言多说禅病。脱得禅病。庶可悟道。古云。千魔万难转惺惺。直须精进切心。庶有悟日。
袾宏曰。诸师多教人参念佛是谁。惟师云不必用此等法。随病制方。逗机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
师讳景隆。字祖庭。号空谷。姑苏洞庭鼋山陈氏子。父月潭居士。母金氏。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为童时不茹荤。趺坐若禅定。永乐壬辰。从弁山白莲懒云和尚受学参禅。虽家居。而湖海禅伯如古拙和尚辈靡不参谒。庚子出家虎丘。宣德二年诣杭州昭庆受戒。遂依师住灵隐七年。往天目礼祖塔。憩锡一载。刻苦参究。忽有省。因造懒云剖露。云印可之。懒云。临济下二十四世也。师所著有空谷集三十卷。心宗洞达。机辨峻拔。儒释通贯。事理交融。大理卿吴公志之。师存年五十二时。自作塔铭于武林西湖之修吉山。院名正传。有正传十景之咏在集。
维基
祁司员(1450年8月11日—1507年6月18日),字宗规,号梅川,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成化十三年(1477年)丁酉科浙江乡试举人,十四年(1478年)联捷戊戌科进士,历任直隶顺德府唐山县知县、广西道监察御史、徽州府知府,丁母忧去职,官至池州府知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西平定人。弘治中举于乡。入仕后累迁至唐山知县,有惠政。父丧,步行还籍。家贫,制终后不起,世称真孝廉。
兆洋字延和,丰城人。弘治丙辰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以言事下锦衣狱,出为泾府长史,复以事逮诏狱,谪戍永州,寻放归。有《半松遗稿》。
田按:延和七岁作《登尧山》诗,称神童。以敢言两下狱。其送人诗有云:「人世无官好,沿江有泪挥。」亦可悲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宁国府宣城人,字廷甫。正德六年进士。官唐山知县,事必躬亲。卒官。有《易经发钥》。
维基
贡珊,字廷甫,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儒籍。家贫力学,博闻性孝友。母疾,和药尝粪。兄病疽,吮之。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式应天府乡试第二十六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七十名,登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七名进士。知唐山县。抑豪强,核清河官地以还民,时以佛称之。入觐,卒于京。无以为殓,同年友怜而周之。唐山民奔走哭奠,争出车钱护丧归里,立祠祀焉,又祀孝子祠。
维基
王栋(1485年—16世纪),字隆吉,四川顺庆府南充县人。王栋是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四川乡试第十名举人,次年(1508年)联捷戊辰科进士,获授开州知州,调任濮州,事务处理得当。六年(1511年)河朔流寇入境,得知他组练兵甲、修缮城墙后都不敢靠近,他也不时出奇兵,多次擒获贼人;次年(1512年)升任山东按察司佥事,整饬兖州兵备道,转陕西按察司佥事,到嘉靖三年(1524年)再升为湖广布政司右参议,死后入祀濮州名宦祠,而南充东龙门寺有他手书的石刻「龙门」两大字,也入祀乡贤祠。
简介
直隶唐山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人,正德甲戌进士。
维基
曹敏,直隶唐山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人。正德甲戌进士。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进士。正德十年(1515年)任河南杞县知县。升主事。
维基
李腾霄(1491年—?年),字子冲,山西太原府盂县人,民籍。治《书经》,行三,由国子生中式己卯科(1519年)山西乡试第四十九名举人,年三十三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三百九十七名,第二甲第一百十一名进士。历任户部辽东管粮郎中,官至广平府知府,嘉靖十三年与巡按御史李新芳发生冲突,弃官而走,李新芳派兵追拿,关押于唐山县官舍。经过上诉,李新芳、杨彝革职为民。腾霄罢官闲住。
维基
王密,字君德,直隶顺德府唐山县人,民籍。顺天府乡试第一百十五名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会试第三百一名,登第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长子县知县,嘉靖十一年(1532年)十一月,授南京广西道试御史。
维基
祝天保,字惟忠,直隶顺天府唐山县人,民籍。顺天府乡试第一百二名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第一百九十五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进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世兆,长洲人。嘉靖壬辰进士,历官广东参政有尧山诗集
维基
李邦魁,字士元,号西潍,山东莱州府高密县人,军籍。山东乡试第五十五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式癸丑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一名进士。都察院观政,授直隶唐山知县,卒。
维基
王凤竹,字允在,直隶顺德府唐山县人,民籍。顺天府乡试第一百三十名,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会试第二百六十六名,登三甲第八十一名进士。历官山东长清县知县。
莲池袾宏。字佛慧。仁和沈氏子。父号明斋。母周氏。师生而颖异。试屡冠诸生。于科第犹掇之也。顾志在出世。几案间。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一日阅慧灯集。失手碎茶瓯。有省。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于世相一笔尽勾。作歌寄意。弃而专事佛。虽学使者力挽之。不回也。从蜀师性天剃度。乞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即单瓢只杖游诸方。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坐炼呓语。忽现旧习。入京师。参遍融笑岩二大老。皆有开发。经东昌府。忽有省。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时以母服未阕。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居必奉。至金陵瓦官寺。病剧。几为主者舁就茶毗。病间。归得古云栖寺旧址。结茅默坐。悬铛煮糜。曾绝粮七日。倚壁危坐而已。胸挂铁牌。题曰。铁若开花。方与人说。久之檀越争为构室。渐成丛林。清规肃然。为诸方道场冠。而师始启口说法。弟子日进。六时观念。中夜警策。慈颜温谕。无异花开见佛矣。师以精严律制。为第一行。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以发明之。又从参究念佛得力。遂开净土一门。著弥陀疏钞。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以高峰语录。最极精锐。乃并匡山永明。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名曰禅关策进。以示参究之诀。自是道风大播。朝野归心。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忭。大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并一时诸缙绅先生。次第及门。问道者。以百计。靡不心折。尽入陶铸。观兴浦庵偈所谓。一朝踏破香岩钵。双报君恩与佛恩。始知东昌之悟真。戴角虎。不但称理而谈已也。师持论严正。诂解精微。监司守相。下车就语。侃侃略无少屈。诸贤豪候参者。无加礼。皆忘形屈势。至则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哉。侍御左公宗郢。问念佛得悟否。师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仁和令樊公问。心杂乱如何得静。师曰。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坐中一士曰。专格一物。是置之一处。办得何事。师曰。论格物。只当依朱子。豁然贯通去。何事不办得。或问。师何不贵前知。师云。譬如两人观琵琶记。一人不曾经见。一人曾见。而预道之。毕竟同观终场。能增减一出否。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云。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又书颂云。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𦘕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师直摈曲说。语无回互。而世所宗。天主寔义。又期立论破之。净慈僧性莲。请师讲圆觉经。听者日数万指。大釜日炊两度。众犹不给。募赎寺前万工池。植莲放生。因盟朝士。修天圣故事者二纪。后师八十诞辰。又增拓之。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皆为放生设。著放生文。行于世。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崇重三宝。偶见师放生文。甚嘉叹。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往供。问法要。师拜受以偈答之。师极意悲幽冥苦趣。自习𦦨口。时亲设放。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观力之使然也。师天性朴实。简淡无缘饰。虚怀应物。貌温粹。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画丛林。日用量。施利厚薄。因果覈。罪福明。虽粒米茎菜。未尝虚费。五十年中。不设化主。养老病供众僧。海内衲子。担簦负笈而至者。肩摩毂击。食指日以千计。稍有盈馀。辄散施诸山。库无储蓄。别有供师者。咸纳之。以为衣药贫病施。略无虚日。简私记近七载中。实用五千馀金。师生平惜福。尝著三十二条自箴。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终身衣布素。一麻布帏。乃丁母艰时物。今尚存。他可知已。师以平等大悲。摄化一时。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师实以之。憨公云。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唯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也。万历乙卯六月。入城。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还山。具茶汤设供。与众话别云。此处吾不住。将他往。众罔知。七月朔。晚入堂坐。嘱大众曰。我言众不听。我如风中烛。灯尽油乾矣。次夜入丈室。示微疾。瞑目无语。弟子围绕。师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众问谁可主丛林。师曰。解行双全者。又问目前。师曰。姑依戒次。言讫面西念佛。端然而逝。师。生于嘉靖乙未。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师自卜寺左岭下。遂全身塔于此。其先耦汤氏。亦后师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外之右山。师得度弟子广孝等。为最初上首。其及门受戒得度者。不下数千计。而在家无与焉。缙绅士君子及门者。亦以千计。而私淑者无与焉。其所著述。除经疏外。有戒疏事义问辩。疏钞事义。楞严摸象记。遗教节要。水陆仪文。竹窗随笔。二笔三笔。四十八问答。净土疑辨。往生集。崇行录。名僧辑略。正讹集。自知录。云栖纪事。山房杂录等。二十馀种行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0—1597
【介绍】:
明顺德府唐山人,字从龙,号南滨。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山西。还朝。以立太子事不早决,阻力在郑贵妃,乃抗疏劾贵妃父郑承宪,朝士皆为之危,疏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大臣多人。旋出按河南。还,以次序当升京卿,而久无任命,乃移疾归。
维基
陈登云(1550年—1597年),字从龙,号南滨,直隶顺德府唐山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顺天府乡试第六十名,万历五年(1577年)联捷丁丑科会试第八十名,登三甲第二百零八名进士。六年除河南鄢陵县知县,十一年征授河南道监察御史,初按辽左,次按山西,后按河南,直言敢谏,风裁峻厉。移疾归,不久卒。《明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