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
笔记
(筆記)
拼音bǐ jì
- (1).古时称散文为笔,与韵文相对时,称笔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路粹 、 杨修 ,颇怀笔记之工; 丁仪 、 邯郸 ,亦含论述之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温太真 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 王僧孺 《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
- (2).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内容大都为记见闻,辨名物,释古语,述史事,写情景。其异名则有随笔、笔谈、杂识、札记等。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烧掉房子的事,据 宋 人的笔记说,是开始于 蒙古 人的。”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三:“现在引 明 人笔记一则为例。”
- (3).用笔记录。亦指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作的记录。 鲁迅 《故事新编·出关》:“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 老子 ,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七章:“土改队员和一些认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认真地记着笔记。” 孙犁 《秀露集·新年为天津团讯作》:“读完一本书,要作一点笔记,以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
國語辭典
笔记
拼音bǐ jì
- 1.随手记录或指所记录的文字。如:「上课笔记」、「演讲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天下事真是愈出愈奇了!老弟,你这回到南京来,将所有阅历的事,都把他笔记起来,将来还可以成一部书呢!」
- 2.一种文体。大抵杂记见闻、辨订俗讹,或综述古义。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