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来源
漢語大詞典 百家 拼音bǎi jiā
  • (1).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史记·滑稽列传:“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百家之言,不可胜数。”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 孔丘 殁已远,仁义路久荒,纷纷百家起,诡怪相披猖。”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 清 钱谦益 《李逢阳赠中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制》:“学问渊源於经术,文辞泛滥於百家。”
  • (2).泛指各行业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或有技艺的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自 灵王 ( 楚灵王 )之后,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 宋 陈师道 《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韵出百家上,诵之心已醺。”
  • (3).泛指许多人家或家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百家姓〉书后:“ 宋 沈括 《笔谈》云: 唐 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参见“ 百家姓 ”。
  • (4).见“ 百家谱 ”。
國語辭典 百家 拼音bǎi jiā
  • 1.概称多数人家。如:「百家姓」。
  • 2.各种流派。《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文选。夏侯湛。东方朔书赞》:「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
漢語大詞典 百家姓 拼音bǎi jiā xìng
  • 旧时流行的蒙学课本之一。 北宋 时编,不著作者姓名。集姓氏为四言韵语,以便诵读。为尊国姓,以“赵”为首。 明 代有《皇明千家姓》,改以“朱”姓居首。 清 康熙 时有《御制百家姓》,又以“孔”姓居首。但流行者仍为 北宋 时编的《百家姓》。 宋陆游《秋日郊居》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 明清 尝详考之,似是两 浙 钱氏 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 钱氏 奉正朔, 赵 乃本朝国姓,所以 钱 次之; 孙 乃 忠懿 之正妃;又其次,则 江南 李氏 。次句云:‘周吴郑王’,皆 武肃 而下后妃,无可疑者。” 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國語辭典 百家姓 拼音bǎi jiā xìng
  • 书名。旧时童蒙课读之书,不著作者姓名。用姓氏编成韵文,每句四字,以便诵读,始赵而终司空。收单姓四百零八,复姓三十。见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
漢語大詞典 百家谱 (百家譜) 拼音bǎi jiā pǔ
  • 南朝 梁 时所编的士族世系谱。南史·王僧孺传:“ 武帝 以是留意谱籍,州郡多离其罪,因詔 僧孺 改定《百家谱》。”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自 桓温 首创土断制,至 梁武帝 定《百家谱》,都说明士族与朝廷争夺民户,朝廷并不能改变这个形势。”亦省作“ 百家 ”、“ 百谱 ”。南史·王僧孺传:“ 湛 ( 刘湛 )为选曹,始撰《百家》以助銓序,而伤於寡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 北朝 颜之推 作《观我生赋》,自注说,中原士族,随 晋元帝 渡 江 的有百家,因此 江东 有《百谱》《百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