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目录

 神仙部列传三十六
  明四
  唐风子       姚二仔
  葛用        蒲州卖药翁〈附苍头〉
  草衣儿       东方元
  景仲        何宁
  姚基        姜澄
  彭知微女      杨燧
  郝仙姑       朱橘
  武蓬头       潘烂头
  孙寒华       曹太初
  朱蒲包       周打毡
  曹薰        罗维
  刘尚羔       何公冕
  担蓑老者      戚无何
  万一无       甘露仙
  林道人       王玉山
  张古山       水帘洞仙
  鲁志刚       杨珏
  张逍遥       吕贫子
  祝小山       唐秩
  周文兴       陆瓒
  鲁质        张高
  了机        张君
  朱风子       雷九功
  王越        廖半仙
  叶镠        通公
  吴守一       王纲举
  刘栋        葆真
  赤脚王       颠倒李
  班仙        耍子
  赵麻衣       李真人
  孔道士       大陈小陈
  刘仙        孙乐庵
  许氏子       张子明
  李伟        田道人
  赵南        周仙葫
  江老军       杨汝真
  谭子        郑本
  张颠仙       高娘
  陶真人       姚成
  东华道人      夏孟昌
  吴铉卿       黄冠道士
  张怀阳       石三泉
  梁可澜       劳真人
  吹角老兵      李子长
  宋真人       李贱子
  冯克利       全用诚
皇清
  生生道人〈附韩天木〉郭静中
  丘驼        冯吉

神异典第二百五十九卷

神仙部列传三十六

明四

唐风子

《云南通志》:唐风子,泸人,知书事父孝朝为人,佣暮则歌,咏父亡走山中。妻馈食不顾好与儿童戏人,以风子呼之。严冬大雪卧石上蒸汗如雨,衣敝以绳缀牛马骨披焉,或食铁及瓷瓦齿声楚,楚好事者趋谒叩祸福,皆不答。有时谩语又切中其隐,微一日取刀刈草。顷之,客有乘骑来者,唐取草饲马,且曰不听吾言,故至此。马为泪下崇祯末尝与人云,满眼皆沙又云水来矣。沙难留矣,乙酉以后始悟所谓沙者,指定洲水指流寇耳。丁亥间为卒所执逼令杀之,刃至其颈白气涌出。

姚二仔

《广西通志》:姚二仔崇祯年间,人生不茹荤,年十五,登火焰巅架片蓬种茱芋充腹,所居有池蓄三鲤旁。有桃熟而取啖,值旱司李唐邦教延至印山亭。不食烟火著人表河干,限以尺水果雨三日,河水盈尺而止。谢以金不受还山,后数日觅之,则仅片蓬而已。

葛用

《疑仙传》:葛用者常牵一黄犬游岐陇,间人或以酒饮之。即饮而不食,好与僧徒道流谈每至夜即宿于郊野,道士王奉敬仰焉。忽谓奉曰:可共乘此犬一游也。奉曰:此犬可乘耶。用曰:此犬能行也。因共乘之,此犬忽然跃身有如飞者,顷刻之间。出中华之外约万馀里,至一山峰峦奇秀,风景澄静有殊人间也。俄共下犬携手入一洞中,见奇树交阴名花烂然,峻阁高台多临绿水,俄又入一。朱户有三女,子出迎之韶玉丽质实世希有,皆宛若旧识。既延之,登一楼俯翠栏搴珠帘,设碧玉床命以琼浆其酌,三女子仍杂坐。须臾之间,弹筝吹箫尽去形迹及将,日暮皆已半醉用,乃谓奉曰:此三女子者,皆神仙之家也。偶会于此山我知之,故与尔一诣今既共欢饮,当复归此,若久留不可不虑妨他,女伴自游戏也。遂与奉俱出,洞其三女子亦送之于洞门。用顾谓女子曰:明年今日再相见,既与女子别复共乘犬回至岐陇。间已三载矣,用又谓奉曰:我一东游耳。君当住此,言讫而不见,尔后不复至矣。

蒲州卖药翁〈附苍头〉

《疑仙传》:蒲州卖药翁者,于蒲州手携一药,囊卖药不显其姓名,人皆呼为卖药翁。人买药不得者,其疾必不愈。蒲州富人王谕者,性恬静好道,复长于医术,见此翁卖药有异常,流因具酒炙邀之欲问焉。卖药翁既至谕家不揖谕,而反揖一苍头谕以为山,野性不怪讶之。因酌一杯酒自起献之,卖药翁大笑而接饮之讫。乃谓谕曰:君欲问我便问,勿待多礼也。谕因问翁曰:翁不显姓名何人也。翁曰:天覆地载之人也,既禀天地之气为人即姓人也,名人也又何妄为姓名也。谕曰:携一囊药而治众病何药也。卖药翁曰:人之病一也,何众病也。人假气托体而生气,和则体和,体和即无病。气不和即体不和,体不和即有病,病本为一也。世人强名之是不达也,我药一也。盖达人之病,由一也,故但以一治之。谕曰:有买不得者何也。翁曰:人之生实难死实易常救之,即生待病而救已难矣。复又病,久方救焉,得生也。我每人买药不与之者,盖救之不及也。夫我之药人间之药也,生发于人间而欲饵之,长生久视,即不可不察也。知生死能治人之病,即亦有功矣。亦我自幼好饵药,故颇识药之性,药之性识即可使不识。即必反害人谕知其异,因复问曰:适者翁不揖我而揖苍头何也。翁曰:苍头是我辈之人也,我见我辈,故不觉揖也。谕曰:今便以此苍头奉君为弟子可乎。翁曰:若能舍之与我,我亦与君一卷书。谕因受此书,令苍头随卖药翁去苍头,欣然而去寻皆不知所在。谕读此书大达医术,后有一道人诣之,坚求此书一观谕既与观之道,人与此书忽然俱灭。

草衣儿

《疑仙传》:草衣儿者自称鲁人也。美容仪年可十四五,冬夏常披一草衣,故人号为草衣儿于泗水边,垂钓数年人未尝见其得鱼,尤异之,或问曰:鱼可充食乎。对曰:我不食鱼,但钓之也。又或问其姓氏。即对曰:我自幼不识父,亦犹方朔也,故亦不能作一姓氏也。泗水边皆潜察其举止,草衣儿知之逃往汉江滨,又垂钓江滨。人初以为渔者,及又不见获鱼。虽炎燠凛冽,但一草衣数年不易,亦甚疑之又有问之。者曰:尔何姓名也,为钓在江滨已数年。寒暄但一草衣又不见,得鱼何钓也。草衣儿曰:我是草衣儿人,呼我为草衣,儿来垂钓也。钓不必在鱼也,况我自得之,又焉知我不得也。我既为号,草衣儿又安能更须姓名也。江滨人亦潜察之,草衣儿知之又逃往渭水,垂钓水滨人见其容貌美,又唯披一草衣。深以为隐者后,见其不获鱼乃疑之,又有问之者曰:君何隐也,来渭水何也。欲继吕望之名邪。草衣儿对曰:我性好钓鱼,自幼便以垂钓为乐尝,亦钓于数水皆不可钓,故来此水人,亦见我披草衣,呼我为草衣儿。吕望者是他见纣不可谏欲,佐西伯来此而待非钓鱼也。方今明主有天下,无西伯可待又何继吕望之名也。问者曰:尔不待西伯待何人也。草衣儿曰:我待一片石耳,其人笑而不复问。后数日有一片白石,可长丈馀随渭水流至。草衣儿见之忻喜踊跃,谓水边人曰:我本不钓鱼,待钓此石也。数年间一身无所容,今日可容此身也。乃上此石乘流而去不知所之。

东方元

《疑仙传》:东方元者荆州人也,结一茅庐于南山下居之,与其妻范氏俱好道。忽因一道流过于山中,元与妻俱请至茅庐中。元乃削竹为脯,汲水为酒以礼待道。流道流甚惊之。范氏又叱一竹杖,为大飞禽乘之而飞。俄顷间复至,携一棋局来谓,道流曰:我欲与元对棋,道流大怪。因问曰:何处去取,此棋局邪。范氏曰:我往南海边,女伴家取此。棋局来。道流曰:女伴何人也。范氏曰:此女伴亦有小术往,往来与我戏吾师能暂伺之。即当至矣。道流因又问元曰:此皆何术也,君与妻何得此事。元曰:我昔偶娶得此范氏为妻传,我以其术即终不知此范氏,始自何传之也。道流方与元语空中有丝竹之声,须臾见一女子容质佳丽自空而下,笑谓范氏曰:何又招他俗流也。范氏曰:此道流过于山前,我偶命之不似东方元也。其女子曰:何未对棋也。元乃曰:女伴但自去游戏,我且与此道流谈论其女子。即便于面前以手画地变为一大池,周围皆长松翠竹隈其岸,即芰荷芬郁中有一画舸。其女子即自登之,范氏即以一只屐投于池中。又变为一画舸各自游泳,仍自鼓棹而歌,其歌声清切,甚伤感人。道流乃泣下而叹曰:我学道来十有馀年,游山访道,未尝敢怠,终不遇人,岂知此女郎皆有此神仙之事邪。女子与范氏见之,俱出。画舸。而登,岸似有不悦之色。相顾良久,其女子乃叱其池,其池与松竹芰荷及画舸,皆应声不见,便仍与范氏俱各乘一竹,升空而去,元笑谓道流曰:吾师且归,勿久住此道流。乃谢而去之。及来年,道流又过此,因访焉,山下人皆曰:东方元已移家入远山也。

景仲

《疑仙传》:景仲者,郑人也。幼好道,但游诸山,以采药服之,未尝宁处。后过陕州,欲西访药焉。陕州有一老父,问之曰:君何游也。仲曰:我平生好服饵神仙之药,常游名山,以采药,今欲西访药也。老父曰:君不知神仙之药,在十洲也,非人间之山内有之也。奚访之。仲曰:老父自不知古昔有饵朮,饵黄精而得道者,朮与黄精岂自十洲采得也,夫人间诸山之内,神仙之药无限,但人自不识复,又不能一。其志而服之,且十洲之地争,如中华也。中华在天地之中,有天地中正之气。故万物华而人不蛮,夷中华之人得道,世世有之。且不闻蛮夷。世世有得道之人也。是以知十洲之事,是汉武之时,人妄说也,又何信哉。我誓于中华诸山内,采药饵之耳,遂西行访药。后二十年,复至陕州。仲已鬓发斑曰,未获灵药。又有一老父问之,仲曰:我前西行,过此,一父问我采药之事。今复有老父欲问我邪。老父曰:前老父问尔之药,今老父欲问尔鬓发斑白,又何怪。仲曰:我自幼好道为天地间人,四十九年矣。访山寻药,力倦心疲,未能出人间,故鬓发斑白。老父又奚问邪,乃不顾而东行,入泰山饵。茯苓十馀年,不出一夜,忽鬓发俱黑。又体轻殊,常因出山西行,不觉。一日至陜州,乃复访二老父,寻皆遇之。二老父俱笑曰:访药老人已复少也。仲方欲言遽不见二老父,亦远游不知所之。

何宁

《疑仙传》:何宁者,西蜀富人之子也。少好道,弃家远访天台山,学道十馀年,复来。家人问曰:学得道邪。何复来邪。宁曰:我自入天台山,方悟道。故不学而得之。家人曰:道可悟邪。宁曰:道不可学,我今知之。道止在悟,我今亦知之矣。道本在人之性也。人之性有道,即终得道,人之性无道,即终不得道。我性有道,故得之也。既复在家唯食鲜果,饮酒焉。其后,每至,木叶落塞雁。来风悲日惨,即叹曰:人间须有此时,以伤悽人也。乃策杖而去。及其春,至景和,红花绿叶,堆林积丛,即又复来。后因邻人有死者,闻哭之,哀以问家人。家人白之,宁遽起于杖头。取一药囊,出一丸丹,急使家人令纳,在死者口中。邻人死者得药寻复苏。宁乃辞家人曰:我今复游天台,不来矣。尔各当自爱。又出囊中药,普与家人,谓之曰:且可百岁既去。人有郊野见之乘一虎去,者果不复还得药者,后皆及百岁焉。

姚基

《疑仙传》:姚基者,魏人也,性奢逸,不拘,少好道。因游洞庭,逢一道人,谓之曰:尔奢逸,不自检束。又好神仙之道,何也。基拜而言曰:我好奢逸者,身好道者。心我终求奢逸之事,以乐我身,亦求神仙之道,以副我心。道人曰:我今俱授之与尔,尔当俱勿授人。基再拜之。道人因袖中取一小玉匣,内有书一卷,以授基曰:读此尽,得之也。基因跪以读,见转神丹之法,复有烧金之术。基问道人曰:神丹服之,得道信有之变,铜铁为金。有之邪。道人曰:铜铁皆可为金者,亦犹人之贤与不肖皆可为仙,况铜铁纯一之物也。君但鍊药服饵,以烧金焉。基因复魏以居,鍊药烧金数年,间家大富,仍却老而少,每至花时月夜,即以旨酒佳殽,命宾侣狂歌醉舞。或选幽景以出游,即乘骏驷。以女妓弦管后随,尽兴而方返。至于家人,亦披轻暖厌百味矣。后因出游,复遇昔洞庭之道人。基拜而问之曰:吾师何久不来邪。道人曰:尔之奢逸未息,固不来。适过此,偶觌君之面。基曰:我奢逸不见吾师来,故未息。道人曰:今当息之。基笑而与道人俱至家。广陈锦绣,出珍宝,命酒有丝竹,尽其欢醉。明日,道人与基皆不知所在,家人无以求寻焉。

姜澄

《疑仙传》:姜澄者,不知何乡人也。常策一杖,杖头唯有一卷书,客长安近一年。每与轻薄之流游处,自称得道人。叶静先生知之,访而责曰:君何自称得道人。既不洁其身,涤其神,而又尘杂其游处焉,何哉。澄曰:我身无秽,又奚洁也。我神无挠,又奚涤也。不得道称之,既非得道称之,又何非也。叶静曰:何谓身无秽。何谓神无挠。何谓得道邪。澄曰:夫荆玉温润,自然也。虽与众石同处,故不秽,又何异我身也。济水澄清本异也。虽与浊河共流,亦不挠,又何异我神也。大道也固无欺诈。我既得道言之,即达大道也。叶静又曰:何谓达大道。澄曰:可道之道,非常道也。常道即犬道也。我若以贵者为贵,以富者为富,以贱者为贱,以贫者为贫,即非道也。我知天地间人自区别,殊不识道之本也。道之本而生一气,一气而生天地。人及万物,今三才备万物睹,其由道也。我达之是以狎富贵,不以为尊,处尘杂,不以为卑。但兀然混同,而在人间。此岂不谓达也。叶静笑曰:我以为君久在人间,不复能论道矣。君出其尘寰,不出堕君之迹。澄曰:我出尘寰,非待君之言。我已出之三百年也。叶静曰:君既出尘寰,何在尘寰也。澄曰:我暂来尘寰,非不出也。叶静揖而退。澄牵其衣而谓曰:君与今天子友也,而友为人主,君不教人主之道,而反以仙家之事诱之,必欲使不治人,而好仙也。君之非,故不得以我之为非也。叶静复笑曰:休饰狂词。澄曰:君休信狂迹,我当休饰狂词焉。言罢俱笑。而分手后数日,不知所在。人有见之乘鹤度关而去者。

彭知微女

《疑仙传》:西川彭知微者,卓郑之流也。家累千金,唯生一女,自幼好道。尝白知微求读道书,仍欲奉道之教。知微不听。至年十六,忽有一童儿乘一白鹤飞入。知微家,谓其女曰:我是道家人,闻尔好道,故来教尔。女惊喜,见之且又闻欲教焉,乃密藏此童儿及白鹤。后数日,一侍婢知其事,问女曰:何妖也。事可密藏,设或父知其事,得不以为私乎。女曰:但勿泄,我当速问道。后遣之,因至深夜,斋戒捧香以礼。童儿。童儿谓曰:尔好道之心不退,必当得道。女谓童儿曰:夫人学道,必先读道书,授法箓。我且处闺闱间,父不容,如何也。童儿曰:尔能以心好道,自然与好道之迹不殊也。至于自古白日升青天者,又岂关读道书授法箓也。夫神仙之道,本必在自然之神性,亦在自然之骨气。故昔西王母,言汉武非仙骨而神慢也。女又问曰:处人之世,衣人之衣,食人之食,欲归神仙之道,不亦难也。童儿曰:不然。但能以心慕神仙之道,其心一,则以感动神仙也。既感动而必录之录之者,神仙录其名氏焉,知此则必潜有命。故有饵朮,却粒而得之者,苟修仙之。侣深入空山,远离人寰草为衣裳,日夜勤苦,于焚修而其心,乍进而乍退不一焉。虽饵朮,却粒,亦何望哉。女复礼而言曰:然如是,当何以教我。童儿曰:尔之神性已达神仙也,尔之骨气又非凡俗也,尔今心若誓死而一,必不久升仙。童儿言讫,乃起辞曰:神仙之道,尽在此言也。恭敬修之,我今却去。乃乘鹤飞去。其女谓侍婢曰:我达道也。当得道耳,寻绝滋味,去鲜华,常默然而坐。忽一日,失之不知所在。

杨燧

《畿辅通志》:杨燧,保定左卫人,得异术,祈雨遣将,无不徵验。正月十六日,邀同妻弟扬州看灯,使闭目驾席云,须臾,而至。又遗下。妻弟沿路,乞食半年,始至家。告以妖术害人。燧即瞑目而死。形骸臭烂。其妻具棺埋葬。傍人有见其行走者,开坟视之,空棺而已。

郝仙姑

《保定府志》:郝仙姑安州人,幼时痴憨若无知者,蓬头跣足父母早亡,兄嫂恶之。尝有一丐者,病颠垢污蓝缕人不敢近。直造女所索,水饮女敬与之,兄嫂见之,怒女犹礼待之。与药数粒女吞之,有云气起乘而去,莫知所终,今庙祀祭头村。

朱橘

《江南通志》:朱橘号华阳望江人,母严氏梦吞一星,如斗已有娠,十五月母尝忧焉,遇道人持物如橘。谓其母曰:食此子生矣。母受之问名氏,道人出扇示之,上有曲君子三字,言讫不见,移时而诞,因名橘聪慧精易,数两领乡荐喜阅道释诸书,后因临池顾影惊悟。乃薄名利慕修炼,忽道遇一人,手握一橘歌曰:橘橘橘无人识惟有姓朱人,方知是端的橘有所感,随至郊外拜。问曰:真人非曲君子乎。道人默不答,橘涕泣请乃授以九鼎火符之,诀五雷三篆之,文令往皖山筑室修炼。橘拜谢道人乘云冉冉去,橘修于皖公山,后有登山者见一小儿,如玉洗手庵前水上。行如流星,随入庵窥之,惟橘俨然端坐。后至惠之,博罗忽谓人曰:吾将去矣。翌日坐化于旅馆中,殡埋者甚众,乃复苏越数日,入城又谓曰:吾当立化,化后用泥塑之,聚观者千馀人,忽博罗醉吏。呼曰:前日假坐化,今日假立化鞭之,惟见堆泥堕地其尸已解矣,后有弟子郑孺子云。

武蓬头

《江宁府志》:武蓬头年未二十如老人,性与俗忤不知时务,不冠不履,披发鬅髺因号为武蓬头一日,走镇江,何氏习太素脉,七日得诀归诊人脉。决生死悉验往,往语未来事无不应者,自言死期,人以为颠至时。微笑曰:吾与君等别矣,始知仙去。

潘烂头

《江宁府志》:潘烂头江宁人不知其名为朝,天宫道士能行,掌心雷法曾于东圊上。召神取纸神怒雷火烧其头,遂病创。后居骁骑仓营中,每出游群儿以钱索雷,则以手染头创书雷字,儿掌中令握固行数,武开手即云气蒸起,轰然雷声,人有疾病以头创书符与之,或悬于门或焚其灰,而饮病辄愈,后不知所终云。

孙寒华

《苏州府志》:孙寒华吴人,孙奚之女师。杜契受元白之,要容颜日少游吴越诸山十年,乃得仙道而去。一云吴太常,孙女于芳山得道冲虚而去,因名其山曰:华姥山。

曹太初

《苏州府志》:曹太初尝寓止诸观中哆口蹙额,深目髭髯,嗜酒。日就酤市中,啖不辍口,而时时瞑目,语若有所对接者。人或谓颠,又或闭门卧。累日,其徒呼起之,或俨然坐,不食。亦不倾。踦弟子事之,久终不见其所为。若以间叩焉。则叱之适旱雩,祷不应。太初笑曰:待我求众,因谒焉。与期旦当来迨明雨果大澍不止。人往窥之,则方大鼾。及醒,而笑曰:雨足乎。由是祈者,遂众或有物祟则,至其所默坐,叱咤詈之。若有所考覈者。既获利赖愈益向之。乃语弟子曰:吾不敢私其力为人者,然以此几落。吾事吾奉召命,不可俟矣。吾少读,内景经,有悟遇仙师,授以至真要道尔辈,精一其心。斋洁奉戒为之不懈,上真鉴,尔当有简命。不然,无益也。遂逝。

朱蒲包

《松江府志》:朱蒲包者,上海界浜沈氏仆也,十八为宝山募兵。行游遇异人,授药一丸,晔晔有光,服之,觉腹中热气分涌,遂不觉寒暑饥渴,身衣破衲,冒以蒲包与之,酒饮辄醉。醉辄笑呼。当街卧人呼蒲包仙云。行必挟四竿竹自随夜宿。则植竹于途不施,苫盖露卧其中,大雨无沾湿。霜雪裂肤,鼻息齁如也。市人酿酒,败朱挟竹,搅瓮辄变,为甘夏月,裸坐。赤日中,不浴而净冬,月河冰合以竹敲冰,冰辄解。裸坐水底,振衣而起,生平不为人谈祸福。或无意吐一语,必奇。中后,无疾而化。

周打毡

《江阴县志》:周打毡,名不传佣,身毡帽肆。养母常遇二道人于江岸曰:若欲仙乎。曰:欲之。道人即挈至,鹅鼻山指水之湍急,处谓曰:第耸身入此,吾能度。若周如言,跃水已身跻。君山之颠,失二道人所在,嗣是往还千里,若飞忽晨起。至白门值乡人,持其家信,归犹朝食后也。其家发书,见时日大惊曰:闻若遇二道人,得毋已仙乎。周遂恍然悟归,与母哭别。死及舁。棺葬。人怪其轻,过桥,棺中咯咯作声,启视,惟敛时一竹枕在。

曹薰

《镇江府志》:曹薰,名家子。少不识字,好放鹰,鼓刀破产,结客遭家难。愈益无赖,及壮之。旷野遇异人,纳一丸口中,醉七日。诸少年邀薰游,忽忽无意,往人咸怪之。后春月随众礼茅君,于茅山至乾元观,松鹤寂历。但闻泉声,愀然改容曰:此吾故宅也。不复还家,结茅巉岩下,瞑目趺坐,百日时阎蓬头李彻度皆来指示道书。薰一日便记识不忘,执笔作书,形如鸾凤。殊有翔翥之势,有以往事。问者恍隔世矣,然闻朝野不平,事则须眉奋掀议论风起。一日有玉立丈夫,从旁叱曰:狂奴尚复尔耶,已忽不见,乃遂自悔,责掩关寂坐。后顶门辟开,訇然有声。现蜃楼于脑中。薰自知幻妄。复镇以混沌号,混成子所著。有道德阴符,悟真参。同诸经并警歌百首,皆谈内丹。晚年,归扫丘墓指塘左土曰可瘗。吾骨向者结胎茅山,今者遗蜕尔祖之,旁出世住世两无负矣。年九十有三,端坐瞑目而逝子弟哭其尸。张目叱之,者三薰长髯人。因多称为髯仙盖,与八纮道人同时云。

罗维

《镇江府志》:罗维,字八纮。少遇异人,指维有仙骨,遂改号梦觉子丹。经灵文一读辄了。闻有名师千里,必访中年为。子衿已遂,厌去芒鞋竹杖。肆意冲举城南。蜗牛庐秘形炼气大药,遂成。自后和光,同尘嚼大肉,饮浊酒狡,童妖姬过眼,不涉。性至孝幼,哭二亲。得瘵疾,暮年走。若飞目有紫光射,人注有《道德经》。参同契悟真篇,皆力扫外事,以清净自然为宗人。有以黄白男女请者,叱曰独不畏火,铃将军耶。年八十四。忽一夕,饮酒数升,曼声歌朝,游北海暮,苍梧而逝殁。三日,体气温香识者,以为尸解矣。

刘尚羔

《安庆府志》:刘尚羔,字质明,怀宁人。少奇颖,年三十,远游,访异人。至江西龙虎山,晤正乙张真人。云此山有洞。吾祖封识。数百年,止待刘姓者,来羔启户,而入见石案符篆,果有己姓名。在上怀归而读之,遂豁悟秘,要筑宫名,碧虚危楼三级,常凝目静坐于上。或手著道书,值连旱,里人祈祷之羔,每登台符,咒毕大雨,如注。又能击妖斩魔。忽一日,自言欲蜕去,沐浴端坐,作诗云:剑挂元坛魔鬼服,书藏石洞列真传。寄语时师高著目,人间难住大罗仙。书毕坐逝。

何公冕

《安庆府志》:公冕,潜人,少好云游。遇异人,授符箓二卷,曰:熟此可,呼风雨,役鬼神,习之得其妙。初置田于乱,墩山,硗确无水路,冕每于暑旱,时取手巾,沥水畦町盈溢人,咸异之,会岁旱。郡守呼令祈雨,冕对差役,笑曰:吾非汝可呼者,但汝往来烈日,良苦吾于汝手书,符当有片云覆头可固握之驰,至府堂,乃开手役至郡守。怒曰:术士胡为不来役,告以故郡守,令其开掌,则雷电交作,莫不惊惧失色。郡守躬往,迎之,登坛越二日,告守曰:上帝封雨部,吾当取扬子江水暂解酷。热雨泽可,及五十里耳。不踰时,果大雨如注。杂鱼虾齐下焉。常行路迷津,问芸者,皆不答。冕取柳叶,布田尽化鲫。鱼芸者竞取之,田苗践蹈无存。及登岸,视之,皆柳叶也。

担蓑老者

《安庆府志》:担蓑老者,不知何许人也。太湖刘焘常与友人出山谷中。雨阻思为,送春之句。一欲拈风一,欲拈雨持论不决,适一老者担蓑笠,至即占一首释,之云言风言雨,总皆非风雨,不来。春自归,蜀魄啼。残花影瘦,吴蚕食尽,柘阴稀枝,头绿软梅。初熟口角,黄乾燕学飞。我亦欲归。归不得,担头犹挂旧蓑衣。咏罢两人心醉。老者因邀至家,随行一大麓中,纡徐委曲睨,若无穷其傍,皆怪石奇木不可名状,遂折而东清流一湾蒙络,异卉。殆非人间。近岸泊一小艇,老者揖登,而两人神骨寒凄,不能耐,遂失。老人所在,惘然而归。但见秋水寒堤,已易凉燠矣。

戚无何

《安庆府志》:戚无何者,方外士也。多仙术,亦通文学百家之书。其初至太湖,短褐不完状,甚秽性。嗜酒宿古庙中。庙主拒之,无何夜伸一臂,遂倾庙之一角。庙主怒欲执之,无何笑曰:无碍明旦有代葺者,次日邑令,果至捐金修之。自是闻无何名,多与游者,或邀之饮。一日可数十家处,处有无何在。尝游龙潭,客思鱼作脍。无何即从容拔一金搔首,投潭中,旋巨鱼跃出。取烹而搔首,在鱼腹间,楚中有太守。知为异人。欲识之遂不知所往。

万一无

《安庆府志》:万一无,江西羽士也。还丹成出游,名岳。至安庆偶。憩佑圣,观见殿角颓圮,重新之。至桐邑,又鼎建碧霞宫,成而一无卒。卒后三日,有见其乘驴入龙眠山者,佑圣惟遗铁鼎。后有黄冠者,携去莫知所之。

甘露仙

《休宁县志》:甘露仙,良安乡人,叶里汪氏。女自幼洁身奉道,不嫁入。金山焚修,岁久道成。莫知其终。时有歙县石主簿者,至山,见其遗鞋,及得道遗迹。至今四方,祷雨辄应旁,有甘露井,四时不竭。人立庵祀之。

林道人

《合肥县志》:林道人,永贞观羽客也。踪迹诡秘,人莫能测。每得钱,与数丐,传瓢而饮。终日酣醉。箕踞而已。同辈恶之,莫与为伍。后白日冲举,至今名其桥,曰升仙云。

王玉山

《凤阳府志》:王玉山,不知何许人。癯面疲,形殊无他。巧来颍半载,辞去。知交为治,装送之侣,坐月下玉山。曰:今将别矣。某有小技敢为,诸君奏之,随于耳后,取二黑丸,掷之空中,化为两剑。盘舞如龙,寒光万道,令人毛发俱竦。明晨不别,而去。遍访已不可物色矣。人疑为剑仙云。

张古山

《凤阳府志》:张古山,颍州人。幼端重出家,迎祥观以道,高召为武当。提点能预言,未形事。后入山采药,不知所终。

水帘洞仙

《滁州志》:水帘洞仙,父老相传昔有人居洞中,秀目髯眉。三月不举烟火。一日,有传书者,云是金华,牧牛客,所寄至洞,则寂然无踪。传书者,徘徊去之。遇有揖者,询其故食,以麦饭。且曰馀留再进,不数步,间揖者,蔑迹矣。取袖中麦饭,视之珍珠,累累然。后有人见传书者,于洞门山下,步走如飞,盖亦得道仙云。

鲁志刚

《滁州志》:鲁志刚,生平慕修,养术得栽截之,法服气餐,霞吐纳导引。年八十,面如童入。武当采药,相传仙去。

杨珏

《滁州志》:杨珏,白鹤观道士。志行清洁,得异人,传以符水,驱疫。有人失金圈,请珏问之曰:此必鼠窃也。吾召使来已,而群鼠皆至,惟窃圈者,留不敢去。杖而遣之,其鼠衔圈而出,人咸神之。尝游溧阳句容间,有巨姓,延诸羽流建,长生醮坛。珏入斋担,簦甚蓝褛,主客皆厌之。徐云我能为翁。召鹤请立,竹鹤可如数。主人故多立竹百馀竿,以试之。咒方发则果一竿一鹤也。翩跹上下翔舞,庭院间,诸羽流。乃匍匐谢。曰:神师,神师,倾动江南。

张逍遥

《江西通志》:张逍遥,居西山虎洞。虎尝环绕左右不去。夜卧倾,崖下星月,离离覆面霜雪,盎若春醪之溢,士太夫,闻而过,访与之谈休,咎率多奇中,或问以金丹,不答。辛丑岁。一夕尸解去。

吕贫子

《广信府志》:吕贫子,未仙时尝止街舍中。一烧锅恐为小儿污出。则捽破之入,则仍取作炊。有酒家夫妇,争者,吕适至乞钱。其人以一文掷之,堕街石上,吕以脚搓之而去。及他人来,拾则止。能推移而不能取。又尝以青竹截两圈,作连环套卖于市人,有以一文钱买之者,即善啼。小儿得之,亦竟日不啼矣。神仙幻化,若此而一时卒,无物色之者,第曰:此乞能戏术耳。

祝小山

《浙江通志》:祝小山,粤人,寓藕花,居高公仪访之。小山指其地曰:汝卧此。后文端果葬于此。李中丞天宠之遇祸,亦先知之。小山黄颊通灵,后尸解。三圣桥复有遇诸粤者,曰:为我寄声,武林诸公,各自珍重云。

唐秩

《浙江通志》:唐秩,得大梵,斗母五雷法祷。雨祐圣观。运旗摩空云,转如轮倏,忽雨如注偶。被疾恍见幢,盖来迎,遂化去已归其蜕三,年矣忽市嚣中从,褚幼文,索所借,书幼文,语其弟子李。一正大骇异又有拯,四孝廉溺水之事。

周文兴

《杭州府志》:文兴,江郎山人。登进士官。至符卿,不乐也。筑室清平山下,每辟谷至。百日许,群鸟翔绕其旁,尝受,古猿养气诀,独守山门,气凝而首重揖,则以拳,击脑百。乃能起有五通仙,来试之,兴不顾仙乃飞,行篱上而去。后剋死期别友坐,蜕胡少保宗宪,为建高士坊,实仙真也。少保狱中麦,饭亦预言之。

陆瓒

《金华府志》:陆瓒,兰溪人。少有仙风,道骨,碧眼苍髯长,九尺馀阔步。纾徐顷刻数十里,性格不凡,耽于,修真断缘,息念虽处。家庭纷沓若不,见闻每闭户,冥坐,旬月,不食人莫窥其际有士,人叩之曰:闻先生得道,之真,果内欤抑外欤,徐答云独言,其外不可,以言道,独言,其内不可,以言道士人。甚为叹服三十。后遍游,京师及诸,远方人称为陆,长仙云后自外,间一归,家绝口不,问家事坐卧一小楼,历旬日复,去竟不知其所终。

鲁质

《嘉兴府志》:鲁质,扬淮村民,每食饼糗辄,碎以饲蚁千家,窑多蚊质往居。三年,夜不设帷裸以受嘬蚊害,顿灭。一日,诣所亲客至乏鱼质,探袖中出鱼既而,语人曰:鹤来我即往矣。一日,俄有鹤翔其,上火从口出自焚。

张高

《仙居县志》:张高,邑人。字崇瞻,自称西涧道人。少攻岐,黄术好游闻匡,庐奇秀甲天下遽,裹粮往,尽三楚,三岳,诸胜采芝天柱峰头。三观日出,寻走岭表遘,王映,子授以八素诀有。得已而居梁园会,大疫人,延之视一,指霍然又精,谈星射覆奇中,一日忽张具召客。酒阑,有紫气绕几道,人笑曰余与诸公,从兹别矣,怡然尸解。

了机

《湖广通志》:了机,形类僧,自云从终,南山来初,居崔,家洞一年及游鹿苑,见招仙岩洞居之岁,馀忽谓,人曰吾闭,关幸为塞,垣穴七七日土人,如其言一日,岩罩浓云,关门洞开众大骇乃相与,攀岩开垣穴。入洞视之,不见唯蒲,团草履存焉。

张君

《湖广通志》:张君,不知何许人。石门县桃,花洞朱,砂桥,有坛相传为,张君修炼。飞升之所。

朱风子

《荆州府志》:朱风子,不知何许人。状类颠者,居清溪言,人祸福多奇中时行乞。有馀咸给众乞,一日谓,土人曰:吾且死幸,瘗吾众允之无何,果死众为瘗之,居岁馀复有,见风子荷担而行者,众大骇共发冢空穴。而已。

雷九功

《荆州府志》:雷九功,彝陵人,生有异相,手可过膝,少不慧。一日,有张道人呼其小字,遂从之。游引入高楼,饮食歌舞,非人间。有一日,欲之长阳,令功闭目,耳中但闻风声。俄顷,至归,过石门洞。道人以土书月峡张仙数字,至今犹存。久之,道人辞去,遗功以诗。功辄归逆知来事,曰:吾以某日行矣。至期卒,年弱冠,大风拔木,道人所遗诗,忽失所在,卒。后三十五日,室有火光,视之,得功手书《别家诗》,人以为尸解云。

王越

《武当山志》:王越字世昌安陆人登进士为人英爽磊落有经略才以边功封威宁伯后仙去踪迹多在太和山屠大山中丞曾访之不遇其子本畯作中丞年谱云某月日访故威宁伯王越于山中即日遁去耆旧相传今尚有见之山中者

廖半仙

《闽书》:廖半仙,失其姓名,泰宁人,家赤贫,佣耕养母。一日,出樵采,遇二老人山中食之二桃。半仙不食,置怀中,欲以遗母。老人曰:速食之。语未,毕桃自怀中堕,遂滚入石。半仙逐而啖之,啖仅半,起视二老人,忽不见。自是有力善负,常为人筑田埂,取巨石数十人,不能扛者,手掇之裕如也。平畴无水插秧,须雨。族人谓之曰:何不取水灌田,乃袖手望,天旋荷锄,往将锄。柄撞入石,壁中大呼曰:水来矣,水来矣。拔柄泉涌汨汨不绝,灌田数十顷,一乡赖之,人呼为半仙。

叶镠

《福建通志》:镠字叔粹,号笋冠道人。本广信人,为贡生,遭乱弃家,以诗画游岁。辛亥过顺昌寓正识,寺丁巳四月十九日,飘然不知所之。暮启其户,见留札数行,有时日已至,吾水解之语。越二日,泛舟从之,见道人,拱立水中,不欹不侧,众诧异,举而火之,藏其骨于狮峰塔。

通公

《延平府志》:通公,不知何名,清流县人。按《仙箓》云:王公传蓝公,蓝公传通公,幼为永安曹岩张家佣。一日,耕田,众拔秧,公坐田畔不事。事俟。众秧毕,用手一挥,数亩田,即栽。讫又能反水上田,令田不涸。间撒树叶溪中,成鱼众。趋观鱼,时即坐化。乡人饰其体于宝轮山,祀之祈晴祷雨,辄应。

吴守一

《山东通志》:吴守一,兰陵入,早为黄冠师,后从渊然刘真人,授以鍊度秘术,入琅邪神峰山之阳,栖霞辟谷。有年,忽有道士入庵,与语,须臾,袖中出茶一包,遂烹与共啜。出户,少顷,道士不见。年逾九十,鹤发童颜,羽化之夕,奇香满室,白鹤绕空者,移日云。

王纲举

《济南府志》:王纲举,号兰谷,历城诸生,素好修养,临终预知时日戒家,人治道装,正襟坐化,先是疮疾。及殁,疮痂尽落,宛如童子危坐,数日,异香不散。

刘栋

《济南府志》:刘栋,淄川人,有道之士也。布衣缁巾,诈为愚懵,无知之状,养母甚孝,所居临池。一旦,忽扶其母登山,是夕,大水平地丈馀。人始疑而异之,其后去城数里,作窟室以居,别筑小室,以居其母,朝暮出视。母寝食,讫复还窟室中,默坐如是,十馀年。士大夫欲见者,入窟室中,相对不交一谈问,亦不对,但云速修。速修而已,母卒,营葬讫。一旦翻空弃去,不知所在。见列仙通纪避水似鹿皮翁。但淄城漂没,于史无考,然往时城中建坊者,掘地下至丈馀,数见故灶,俨然。则漂没之事亦诚有之矣。

葆真

《济南府志》:葆真阳信人,修仙九十馀年,居恒闭户,阒若无人,坐卧不起,动则足迹遍天下,尝寓董佥事,琦长春园。一日出游,人莫知其所之,咸疑为仙去云。

赤脚王

《登州府志》:赤脚王,碧目苍颜,发明如鉴,戴一笠,非布非绒,其光如漆,其质如灰,每自以为始冠。时物不知其几千年,尝为人力田,随意耘耔,不问人知。隆冬不履冰泽腹坚,踏其上,如平地。行步如飞,骤马追之不及。人争异之,以长生之术求,则厉色嗔词俚不可解。八九十岁,老人曰:童时屡见其貌,正如今日婴儿,痼疾,邀拊摩之立瘳间。有调笑之者,下其裳童身稚肤,乃共惊。传其为全真子也。争师事之,早已遁去,杳不可寻以其四时徒跣,遂名为赤脚王云。

颠倒李

《登州府志》:颠倒李,依莱阳郭外,墓所昼,乞夜竖,双足于树上而头向下,人称为颠倒李。有从之游者,辄叱曰:毛噍底求妇,去先立人,道后图仙道。三年,许至五沽河,遇群盗。盗曰:吾辈何时死。曰:即死盗。怒诘曰:尔何时死。曰:亦即死。盗殴杀之沙洲中,无何官兵追。盗擒之居人。李尸,具棺葬之,沽水侧,后有见之者,发墓唯空棺云。

班仙

《登州府志》:班仙,不知何许人,居招远螺山最高峰,石洞。巉险,人迹罕到,黄邑一。孝廉应公车,班与别曰:公此行必捷南宫,令某邑予当,过而问焉。孝廉行后,班呼常供薪米者,数十人。告之曰:余当去矣。洞中数年,无以为报,惟期诸公,以清净为心不争为福。言毕,长逝。人遂葬之。山上。孝廉果成进士。授令两月,班造访焉。盘桓数日,辞归。迨入觐,过里,始知班久化去。开圹视之,止空棺,双履而已。后建祠山巅曰觉观,名其洞曰班仙洞。

耍子

《登州府志》:耍子,幼从师修真于郡之万寿宫,遇异人。止宫之窑师不为,礼耍子,私食之,异人授以术。点铁成金。师觉异人,遁去。耍子沐浴,趺坐而化,遗一履。是日,城西三十里,有人见其赤一足,逐一鹅,行曰:烦寄吾师吾寻。异人去矣。

赵麻衣

《莱州府志》:赵麻衣,其名不传,冬夏恒衣麻隐胶州大珠山石室。辟谷,得仙。其门上勒朝阳庵三字。至今人呼先生庵。

李真人

《莱州府志》:李真人,不知何许人,在云台观修养,日久,后坐化于石岩下。二十馀年,皮骨不朽。尚书赵焕题曰:李真人蝉蜕处。云台观在平度州东四里。

孔道士

《山西通志》:孔道士,自言宣圣,五十几,代孙寓平定多年,冬夏破葛一领袪袂,穿漏好饮酒谑,浪人不能测。尝夜行仆石上,怒而蹴。以足石遂,血流不止又试嘘铜铁,即为金人。以为能点化有。朱生求术不得殴以拳辱骂不休。旁有丛棘,即赤身偃卧其上,朱异而舍之。其语虽若谑然多。中人隐衷未几卒或言死后有见之者。

大陈小陈

《山西通志》:大陈小陈,猗氏。大清观道人叔侄也。得颠术。踪迹诡异后,渐云游人于万里外。遇之至问,则常在也。一日忽题壁间曰:蟠桃又报熟琼殿璚,觞开阿母慇勤意披,云青鸟来后止留空室。莫知所终。

刘仙

《陕西通志》:刘仙,颐养处在富平石叠山巅之阳。石洞上题曰:碧云岛洞前石砌山田数亩,传仙种蔬所,但不知何代人,亦不知何名。

孙乐庵

《河南通志》:乐庵采药商山,偶于市化柴薪至邑东南崇国寺。后山之巅,坐柴薪中,吐火化身。火焰闪裂,合掌端凝,肺肝燎灼。后有遇于涂,孙曰:吾已脱身去。言毕不见。
《商城县志》:乐庵,火化绅士,多往观之。有孝廉王津曰:此火遁也。至今有仙人塔在焉。

许氏子

《开封府志》:许氏子,居宣平坊灵宝冢,宰赞同宗也。逸其名,性好饮。赌身多癞日乞于市,夜卧东岳庙廊庑一夕,见二鬼扫地,云八仙来拜,俄而仙至,如画中像岳神,盛饰出迎许氏子牵湘子,衣湘子与书一卷。后归家画出夜入,拥呼如王者像父怪,之且恐祸及,用醇醪醉之。以石击死殓而葬棺出,门渐轻开视之,止有一敝帚戴,毡帽覆白衣尸无存矣。

张子明

《彰德府志》:张子明,涉人居符山麓,修真。一日,忽题诗于壁,尸解,仙去。

李伟

《汝州志》:李伟,郏人,少落魄不羁,晓七圣法相,传有若冷,谦入瓶事。

田道人

《商城县志》:田道人,失名,采药金刚台。有田道人,庙旁有洞,蜕迹其内。后有人于道旁遇之,见离地数尺,飞身而去。

赵南

《遂平县志》:赵南邑人,幼勇力,过人颇读书,好异术。杖策从军,有血战功经,拜参将卒,于家后人遇于天津桥上,则道服云巾,问之,不答,笑而去。

周仙葫

《四川总志》:周仙葫,名子兴,成都人,居五块石。一日,遇道士李丹阳于青羊宫,因师事之。丹阳每至,兴家必索,饮达旦不醉。人莫测其所以,且授以酒方酿成香彻,数家后人效其方,多不验。兴家架上植药葫芦,丹阳手挽一结,于细腰处,如出生成遂摘而藏之,不以示人。数年,丹阳辞去,兴治具款之,临行纳熟肉一盘。于袖,而去。明年,有自楚归者,云某月日遇丹阳于诞圣坊,登楼共饮出袖中熟肉。曰:此周君赠我物也。兴计其日时,甫踰刻耳,因悔不与俱去,乃取丹阳所遗书,读之。独卧一小室,久之,弃家佩葫芦,往湖湘寻道士人,称之曰周仙葫。莫知所终。

江老军

《四川总志》:江老军,名添富,绵州人。尝从军宁夏,遇异人。授以修养要诀,发白反黑,齿落复生,能一食斗米。乡人每请祷雨,必验。暴风雨中,屡日不动,冬寒则剖冰而浴,寿至九十九,尸解。

杨汝真

《四川总志》:杨汝真,扬州人,自幼刻苦,修全真之道。后遇异人,授以奥理,远游于彭来,往葛仙阳平二观。蜀藩闻其道,尝敬礼之,寿一百二十一岁,于丹景山,尸解。

谭子

《四川总志》:谭子,家天池山侧,生而颖悟。一日,行池上,归辞。父母曰:今日遇吾师,当相随去,遂不见父母,哀思作室池上,望而招之,后数年,谭子复归,省寻,又不见里人为祠祀之故,又名天池,曰谭子池。

郑本

《四川总志》:郑本,昭化举人。至河北,见云端双鹤,联翩而下。及至,则两道人也。因尾之二人,顾问本跪道,所以牵挽,不舍二人。曰:吾被汝窥破,因授以修炼法。遂归绝意,进取栖隐山林,年九十,尚作小楷,无疾趺坐而逝,人以为尸解云。

张颠仙

《四川总志》:张颠仙,名道凝古,夜郎侯裔,颠仙其自号也。弱冠,遇异人,授洞天法律,能役使鬼神。后与熙真子,于紫霞石,室论三教一原之理,洞晰精微,诲人忠孝,仙去。莫知所终。

高娘

《云南通志》:高娘,赵州白崖川张会胜家婢。尝以一白猪自随。一日,猪化为象,乘云上升。

陶真人

《云南通志》:陶真人,名浚澜沧人,性廉,勤精道,术祈祷,神验,不受人财忽语人云,上帝召我为三天,门置簿都,吏遂端然而逝。

姚成

《云南通志》:姚成,临安人,少孤,磊落不喜章句,慨然慕冲举,术人劝之娶,不应俄。遇异人,饮以酒,香气馥郁,仰观天,表若有所见,遂能言风雨阴晴及休咎事,杂以滑稽人咸异焉。手搴一芭蕉叶,四时皆有青色。又晨起戏为人,致书燕邸比,暮持手札而归居无,何失其所在。

东华道人

《贵州通志》:东华道人,睢州人,隐姓名,游黔青岩诸处,蓬头跣足。虽隆冬惟衣,一单袷昼,夜危坐。不饮不食,囊盛乌梅数,枚时取些微啮之,谓之梅子金丹。与人言,颇杂诙谐问修养术。辄云无他,奇不必学也。恳之则曰:尔辈尚未能,舍家室何言,仙道岁馀去之,峨嵋山云。

夏孟昌

《贵州通志》:夏孟昌,广顺州人,素有道术,金筑司土,官金振武赴京,遇天师张真人,问振武曰:夏孟昌好否,昔晤我于南天门外,今有一笏为我致之。

吴铉卿

《贵州通志》:吴铉卿,黄平州人,世传先天,教铉卿道行,纯备家,设雷坛凡妖,祟幻惑之家,求符咒者,悉除祷雨甘澍立,降远近,奉之如真仙。年九十五,无疾死葬,时举棺甚轻,中若无物,人谓尸解。

黄冠道士

《贵州通志》:黄冠道士,郡人,徐可大幼读书观音阁。偶回见道士。与父坐谈不揖,而入。道士问此子,为谁父。答曰:小儿道士。曰:好个举人,但榜首未生耳,时可大年已二十为。郡名士闻言。甚怒,后数科至四十三岁中。庚子乡试榜首,张文星亦同里人,年二十二岁,追昔榜首,未生之言始信道士为仙也。

张怀阳

《贵州通志》:张怀阳,四川绵竹人云。游至黄平,黄冠野服有道术,未几入山,披剃净修年馀,移居宝珠寺。有以病来告者,即知生死可疗者,与以药立愈,其不可救者,百计恳求终不与药人。咸异之自捐数百金。修宝珠寺,未尝募化,盖知黄白之术。但人求之绝口,不道门下,从学弟子甚众,或授方脉或,传针灸。或别传技艺,随其才授之。年八十三,将卒,前三日,谓门弟子曰:某日某时,吾当逝矣。至期谈笑而终。且戒弟子曰:我身后切勿妄言,我如何得道,如何坐化也。

石三泉

《贵州通志》:石三泉,三清观道士,踪迹诡异。独居无侣,双鹤来巢,久而不去。时人神之,后不知所终。

梁可澜

《广东通志》:梁可澜,字元叔,顺德人。博学能诗,性耽山水隐居,罗浮慕葛稚川,修炼故事自号三十二峰。太狂长啸,仙署邑令连公继芳高。其人常访诸山中,酬和竟日所著有《狂仙》诗。修真要语,行世卒,年八十。颜色如生,举尸入棺,轻若空衣。人皆异之,葬白郁峰。其后十年,其侄永楚,遇一黄冠,踵其门曰:太狂仙约返罗浮果,行否。言讫不见人。益信其为仙矣。子梦阳工诗画篆法为诸生,亦不求仕进。

劳真人

《广东通志》:劳真人,名勋四会人,年二十二。妻殁,不再娶。乃学道教,遂精其术,治邪魔符咒,立应言吉凶,皆验。及卒,乡人往往遇于途,其语无异。平生弟子私号曰劳真人。

吹角老兵

《广东通志》:吹角老兵,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年代姓氏。一日,于电白城楼题诗云:画角吹来岁月深,谯楼无古亦无今。不如归我龙山去,翠竹青青何处寻。后不知所终。

李子长

《广西通志》:子长,怀集人,遨游羊城间,放浪不羁。师新会陈白沙,及归。白沙。送以诗云:春棹去江门,溯流,焉汲汲。点笔烟外山,归来看怀集。又劝其谒张太守诗云:不闻端别驾,敬士如子长。问道苍梧下,登歌刺史堂。其后或往或来,踪迹奇幻,相传以为仙去。

宋真人

《广西通志》:宋真人,宣化宋村人也。尝驾一龙,顷刻取生椒为鱼脍书符咒,能逐疫。激电。道家之灵宝忏书一宗,传言皆其创笔。

李贱子

《广西通志》:李贱子,永淳人。幼孤育于阳氏长佣于龙家。性善,卧田野不治。龙氏责之,贱子结草为大牛,置田间。一日,而耕犁莳插俱遍龙,惧遣归。为人却邪祛疫,不假符咒,立验。年八十馀,卒。葬时举棺甚轻,妻覃氏,亦有异术。

冯克利

《广西通志》:冯克利,贵县东壆村人,尝往北山采香。遇八仙对奕,分得仙衣一袭,无缝线痕。及回,则子孙易世矣。闻之,官赴省,勘问将。利与仆冯远覆洪钟内,绕以薪焚之,及启,惟利端坐。而冯远,则灰化矣。遂信为仙。表闻敕封游天,得道三界真人,比回至苍梧江口,遂羽化。

全用诚

《广西通志》:全用诚,灵川人,少随父入蜀,娶于蜀,生二子。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会父卒,即扶榇归事母。最孝。及母死,即倾家所有畀,妻子令归母家,结庵于北障山中,名如佛岭。尝夜行山顶诵经,虎豹皆伏。客来寻访所遗物自某地,来悉能知之。持行二十馀年,立化,不仆。弟子葬北源山中。

皇清生生道人〈附韩天木〉

《汉阳府志》:生生道人,不知其姓名,或曰家本武昌,或曰汉阳人也。少与黄冠韩天木辈游。多遇异人,得异书。后常之黄安寓耿副使,应衡家耿性耽奇,多招方外士。讲求六壬太乙之术。遂令道人天木及他同游者三人,居山馆,鍊丁甲四十二昼,夜后薄暮微雪。忽有光自上而下,群起视之,光及门而止。则有物如虎踞门前,目睛突射,毛色莹然。盖甲寅之年,值日时神将也。三人者,心知为神而胆已内夺,乃握固步诀极,力收召之。神不应,如是者三日,卒。无可,如何神始去。三人乃相顾谓法。未精,姑舍是可也。道人遂别其侣,而南渡江行,符水方药于咸宁蒲圻间。最为奇验。数百里内外仰之如神师。崇祯癸酉,孝廉郭翘中家有一室,东边地忽软如泥,不可下足。视之,如平土也。壁落摇动,屋瓦欲倾,而其室之西,独如故。群骇,异不得其由。乃请于道人。道人漫应之,已而思曰:此地非妖非鬼,吾将何法治之乎。计惟用六丁符耳。乃如郭氏罡步植符,符下而地复常矣。时益奇之,未几乱起,道人遂去。
国朝顺治初年,蒲圻周生者,就试于武昌小立长
街鼓楼下。见一道士,负葫芦行卖药。心疑其状,追视,乃道人也。生问:师兵火,后何从在此。道人曰:吾偶迹仙枣亭,明晨可相访乎。生唯唯。次日,登亭,竟无所谓道人焉。天木名机,常寓金口。丁
亥之岁,与丁给谏时魁,相遇于衡湘间嘉鱼。任御史在丁坐上,识之语丁,留天木共事。因与御史述生。生道人状,始知其为同侣也。天木后亦不知所之。

郭静中

《山西通志》:还阳子,姓郭,名静,中修武人。方髫时,夜梦驱龙为行雨状。及长则厌薄世,故慨然欲与安期黄石。游尝过华阴,遇异人刘,授以金丹之术及五雷法。由是往来晋楚燕赵间,善祈雨。遇旱则各省院司及州县之长吏辄走书数百千里,迎还阳为祷。祷时亦无他异。但结一坛,登坛以掌中,雷印拊手一拍,则霹雳随起,大雨如注,或求之者众则第书一符以付之,持者方入境而雨已集矣。槁邑数苦河患,还阳为作法,以镇之河徙数里。槁人至今祠祀,后过寿阳之太安镇,语人曰:此去西北里许,当有吾容足处。人如言,卜筑,即今五峰山龙泉庵也。时晋藩慕其名,特于会柏园中创建道院,延居之。未几辞归,还阳于书博通尤精。于易其所交,必天下第一流。如赵南星郭之屏,皆其友也。明末,傅山避地龙泉,以师事之。
国朝顺治初,还阳年几百岁,颜色如童。一日呼门
人,具沐浴,毕端坐而化,肢体宛如生者。

丘驼

《严州府志》:丘驼,桐庐人,风病驼,因以名。家贫,操舟济渡不责其直。隔岸有处士,暮夜呼渡。驼急就之,无所见。顷之又呼,继往,又无所见。拔篙将行,蹉跌而仆,亦无怨言。迨起则身已直矣。时人异之。越数载,死舟中。家人收殡。久之,邻人至衢州,见驼与处士同行,款洽。若平时嘱寄所穿鞋以归,又与之以屣。令著之,则行步如飞。不日,至家,以鞋付其妻,视之,故敛时物也。启冢,唯竹橛在焉。回看所贻屣,化为双鹊冲天而去,始知其遇仙,而尸解云。

冯吉

《广西通志》:冯吉,贵县人,克利九代孙。顺治己亥,得道。康熙庚子,仙去。乡人为之立祠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