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九十五卷目录

 佛经部汇考一
  魏书〈释老志〉
  隋书〈经籍志〉
  唐书〈艺文志〉
  东斋记事〈佛书〉
  遂初堂书目〈释家类〉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菩萨契经藏般若部 宝积部〉

神异典第九十五卷

佛经部汇考一

《魏书》《释老志》

晋元康中,有胡沙门支恭明译佛经《维摩》《法华》、三《本起》等。微言隐义,未之能究。后有沙门常山卫道安性聪敏,日诵经万馀言,研求幽旨。慨无师匠,独坐静室十二年,殚思搆精,神悟妙赜,以前所出经,多有舛驳,乃正其乖谬。石勒时,有天竺沙门佛图澄,少于乌苌国就罗汉入道,刘曜时到襄国。后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军国规模颇访之,所言多验。道安曾至邺候澄,澄见而异之。澄卒后,中国纷乱,道安乃率门徒,南游新野。欲令元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趣诸方。法汰诣扬州,法和入蜀,道安与慧远之襄阳。道安后入苻坚,坚素钦德问,既见,宗以师礼。时西域有胡沙门鸠摩罗什,思通法门,道安思与讲释,每劝坚致罗什。什亦承安令问,谓之东方圣人,或时遥拜致敬。道安卒后二十馀载而罗什至长安,恨不及安,以为深慨。道安所正经义,与罗什译出,符会如一,初无乖舛。于是法旨大著中原。鸠摩罗什为姚兴所敬,于长安草堂寺集义学八百人,重译经本。罗什聪辩有渊思,达东西方言。时沙门道彤、僧略、道恒、道、僧肇、昙影等,与罗什共相提挈,发明幽致。诸深大经论十有馀部,更定章句,辞义通明,至今沙门共所祖习。道彤等皆识学洽通,僧肇尤为其最。罗什之撰译,僧肇常执笔,定诸辞义,注《维摩经》,又著数论,皆有妙旨,学者宗之。沙门法显,慨律藏不具,自长安游天竺。历三十馀国,随有经律之处,学其书语,译而写之。十年,乃于南海师子国,随商人汎舟东下。昼夜昏迷,将二百日。乃至青州长广郡不其劳山,之下乃出海焉。是岁,神瑞二年也。法显所经诸国,传记之,今行于世。其所得律,通译未能尽正。至江南,更与天竺禅师跋陁罗辩定之,谓之《僧祇律》,大备于前,为今沙门所持受。先是,有沙门法领,从扬州入西域,得《华严经》本。定律后数年,跋陁罗共沙门法业重加译撰,宣行于时。

《隋书》《经籍志》

佛经者,西域天竺之迦维卫国净饭王太子释迦牟尼所说。释迦当周庄王之九年四月八日,自母右胁而生,姿貌奇异,有三十二相,八十二好。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亦曰佛陀,亦曰浮屠,皆胡言也。华言译之为净觉。其所说云,人身虽有生死之异,至于精神则恒不灭。此身之前,则经无量身矣。积而脩习,精神清净,则成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数不同。今此劫中,当有千佛。自初至于释迦,已七佛矣。其次当有弥勒出世,必经三会,演说法藏,开度众生。由是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须陁洹,二曰斯陁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罗汉。至罗汉者,则出入生死,去来隐显,而不为累。阿罗汉已上,至菩萨者,深见佛性,以至成道。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醇醨之异。年岁远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后,众生愚钝,无复佛教,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经数百千载间,乃至朝生夕死。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归淳朴,谓之小劫。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初,天竺中多诸外道,并事水火毒龙,而善诸变幻。释迦之苦行也,是诸邪道,并来嬲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及佛道成,尽皆推伏,并为弟子。弟子,男曰桑门,译言息心,而总曰僧,译言行乞。女曰比丘尼。皆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资,而防心摄行。僧至二百五十戒,尼五百戒。俗人信凭佛法者,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皆去杀、盗、淫、妄言、饮酒,是谓五戒。释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乃至天龙人鬼并来听法,弟子得道,以百千万亿数。然后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以二月十五日,入般涅槃。涅槃亦曰泥洹,译言灭度,亦言常乐我净。初释迦说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说。至是谢世,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人,追共撰述,缀以文字,集载为十二部。后数百年,有罗汉菩萨,相继著论,赞明其义。然佛所说,我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其义如此。推寻典籍,自汉已上,中国未传。或云久已流布,遭秦之世,所以湮灭。其后张骞使西域,盖闻有浮屠之教。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也。后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以问于朝,而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并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愔之来也,以白马负经,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以处之。其经缄于兰台石室,而又画像于清源台及显节陵上。章帝时,楚王英以崇敬佛法闻,西域沙门,赍佛经而至者甚众。永平中,法兰又译《十住经》。其馀传译,多未能通。至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静,赍经至洛,翻译最为通解。灵帝时,有月支沙门支谶、天竺沙门竺佛朔等,并翻佛经。而支谶所译《泥洹经》二卷,学者以为大得本旨。汉末,太守竺融,亦崇佛法。三国时,有西域沙门康僧会,赍佛经至吴译之,吴主孙权,甚敬信。魏黄初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发为僧。先是西域沙门来此,译《小品经》,首尾乖舛,未能通解。甘露中,有朱仕行者,往西域,至于阗国,得经九十章,晋元康中,至邺译之,题曰《放光般若经》。太始中,有月支沙门竺法护,西游诸国,大得佛经,至洛翻译,部数甚多。佛教东流,自此而盛。石勒时,常山沙门卫道安,性聪敏,诵经日至万馀言。以胡僧所译《维摩》《法华》,未尽深旨,精思十年,心了神悟,乃正其乖舛,宣扬解释。时中国纷扰,四方隔绝,道安乃率门徒,南游新野,欲令元宗所在流布,分遣弟子,各趋诸方。法性诣扬州,法和入蜀,道安与惠远之襄阳。后至长安,苻坚甚敬之。道安素闻天竺沙门鸠摩罗什,思通法门,劝坚致之。什亦闻安令问,遥拜致敬。姚苌弘始二年,罗什至长安,时道安卒后已二十载矣,什深慨恨。什之来也,大译经论,道安所正,与什所译,义如一,初无乖舛。初,晋元熙中,新丰沙门智猛,策杖西行,到华氏城,得《泥洹经》《僧祗律》,东至高昌,译《泥洹》为二十卷。后有天竺沙门昙摩罗谶复赍胡本,来至河西。沮渠蒙逊遣使至高昌取猛本,欲相参验,未还而蒙逊破灭。姚苌弘始十年,猛本始至长安,译为三十卷。昙摩罗谶又译《金光明》等经。时胡僧至长安者数十辈,惟鸠摩罗什才德最优。其所译则《维摩》《法华》《成实论》等诸经,及昙无忏所译《金光明》,昙摩罗忏所译《泥洹》等经,并为大乘之学。而什又译《十诵律》,天竺沙门佛陁耶舍译《长阿含经》《四方律》,兜法勒沙门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昙摩耶舍译《阿毗昙论》,并为小乘之学。其馀经论,不可胜纪。自是佛法流通,极于四海矣。东晋隆安中,有罽宾法门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义熙中,沙门支法领从于阗国得《华严经》三万六千偈,至金陵宣译。又有沙门法显,自长安游天竺,经三十馀国,随有经律之处,学其书语,译而写之。还至金陵,与天竺禅师跋罗参共辨定,谓《僧祇律》,学者传之。齐梁及陈,并有外国沙门。然所宣译,无大名部可为沙门者。梁武帝大崇佛法,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又后魏时,太武帝西征长安,以沙门多违佛律,群聚秽乱,乃诏有司,尽坑杀之,焚破佛像。长安僧徒,一时歼灭。自馀征镇,豫闻诏书,亡匿得免者十一二。文成之世,又使修复。熙平中,遣沙门慧生使西域,采诸经律,得一百七十部。永平中,又有天竺沙门菩提留支,大译佛经,与罗什相埒。其《地持》《十地论》,并为大乘学者所重。后齐迁邺,佛法不改。至周武帝时,蜀郡沙门卫元嵩上书,称僧徒猥滥,武帝出诏,一切废毁。开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寺内;又别写,藏于秘阁。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大业时,又令沙门智果,于东都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说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杂经。其馀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又有菩萨及诸深解奥义、赞明佛理者,名之为论,及戒律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又所学者,录其当时行事,名之为记。凡十一种。今举其大数,列于此。大乘经六百一十七部,二千七十六卷。小乘经四百八十七部,八百五十二卷。杂经三百八十部,七百一十六卷。杂疑经一百七十二部,三百三十六卷。大乘律五十二部,九十一卷。小乘律八十部,四百七十二卷。杂律二十七部,四十六卷。大乘论三十五部,一百四十一卷。小乘论四十一部,五百六十七卷。杂论五十一部,四百三十七卷。记二十部,四百六十四卷。共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

《唐书》《艺文志》

萧子良《净注子》二十卷〈王融颂〉。僧僧祐《法苑集》十五卷。又《弘明集》十四卷。《释迦谱》十卷。《萨婆多师资传》四卷。虞孝敬《高僧传》六卷。又《内典博要》三十卷。僧贤明《真言要集》十卷。郭瑜《修多罗法门》二十卷。骆子义《经论纂要》十卷。顾欢《夷夏论》二卷。甄鸾《笑道论》三卷。卫元嵩《齐三教论》七卷。杜乂《甄正论》三卷。李思慎《心镜论》十卷。裴子野《名僧录》十五卷。僧宝昌《名僧传》三十卷。又《比丘尼传》四卷。僧惠皎《高僧传》十四卷。僧道宗《续高僧传》三十二卷。陶弘景《草堂法师传》一卷。萧回理《草堂法师传》一卷。《稠禅师传》一卷。阳衒之《洛阳伽蓝记》五卷。费长房《历代三宝记》三卷。僧彦琮《崇正论》六卷。又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福田论》二卷。道宣《统略净住子》二卷。又《通惑决疑录》二卷。《广弘明集》三十卷。《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续高僧传》二十卷。《后集续高僧传》十卷。《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大唐贞观内典录》十卷。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法琳《辨正论》八卷。又《破邪论》二卷。复礼《十门辩惑论》二卷。杨上善《六趣论》六卷。又《三教铨衡》十卷。僧元琬《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一卷。又《安养苍生论》一卷。《三德论》一卷。《入道方便门》二卷。《众经目录》五卷。《镜谕论》一卷。《无碍缘起》一卷。《十种读经仪》一卷。《无尽藏仪》一卷。《发戒缘起》二卷。《法界僧图》一卷。《十不论》一卷。《忏悔罪法》一卷。《礼佛仪式》二卷。李师政《内德论》一卷。僧法云《辨量三教论》三卷。又《十王正业论》十卷。道宣又撰《注戒本》二卷。《疏记》四卷。《注竭磨》二卷。《疏记》四卷。《行事删补律仪》三卷。《释门正行忏悔仪》三卷。《释门亡物轻重仪》二卷。《释门章服仪》二卷。《释门归敬仪》二卷。《释门护法仪》二卷。《释氏谱略》二卷。《圣迹见在图赞》二卷。《佛化东渐图赞》二卷。《释迦方志》二卷。僧彦琮《大唐京寺录传》十卷。又《沙门不敬录》六卷。元应《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元恽《敬福论》十卷。又《略论》二卷。《大小乘观门》十卷。《法苑珠林集》一百卷。《四分律僧尼讨要略》五卷。《金刚般若经集注》三卷。《百愿文》一卷。元范注《金刚般若经》一卷。又注《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太宗、高宗。慧觉《华严十地维摩缵义章》十三卷。行友《已知沙门传》一卷。道岳《三藏本疏》二十二卷。道基《杂心元章并钞》八卷。又《大乘章钞》八卷。智正《华严疏》十卷。慧净《杂心元文》三十卷。又《俱舍论文疏》三十卷。《大庄严论文疏》三十卷。《法华经缵述》十卷。那提《大乘集议论》四十卷。《释疑论》一卷。《注金刚般若经》一卷。《诸经讲序》一卷。元会《义源文本》四卷。又《时文释钞》四卷。《涅槃义章句》四卷。慧休《杂心元章钞疏》。灵润《涅槃义疏》十三卷。又《元章》三卷。《遍摄大乘论义钞》十三卷。《元章》三卷。辨相《摄论疏》五卷。元奘《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辨机《西域记》十二卷。清彻《金陵塔寺记》三十六卷。师哲《前代国王修行记》五卷。《大唐内典录》十卷。母煚《开元内外经录》十卷。智矩《宝林传》十卷。法常《摄论义疏》八卷。又《元章》五卷。慧能《金刚般若经口诀正义》一卷。僧灌顶《私记天台智者词旨》一卷。又《义记》一卷。道绰《净土论》二卷。道绰《行图》一卷。智首《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法砺《四分疏》十卷。又《竭磨疏》三卷。《舍忏仪》一卷。《轻重仪》一卷。慧满《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旻《十诵私记》十三卷。又《僧尼行事》三卷。《尼众竭磨》二卷。《菩萨戒义疏》四卷。空藏《大乘要句》三卷。道宗《续高僧传》三十二卷。元宗注《金刚般若经》一卷。道氤《御注金刚般若经疏宣演》三卷。《高僧懒残传》一卷。元伟《真门圣胄集》五卷。僧法海《六祖法宝记》一卷。辛崇《僧伽行状》一卷。神楷《维摩经疏》六卷。灵湍《摄山栖霞寺记》一卷。《破胡集》一卷。法藏《起信论疏》二卷。《法琳别传》二卷。《大唐京师寺录》。元觉《永嘉集》十卷。怀海《禅门规式》一卷。希运《传心法要》一卷。元嶷《甄正论》三卷。光瑶注《僧肇论》三卷。李繁《元圣蘧卢》一卷。白居易《八渐通真议》一卷。《七科义状》一卷。《栖贤法隽》一卷。《禅关八问》一卷。僧一行《释氏系录》一卷。宗密《禅源诸诠集》一百一卷。又《起信论》二卷。《起信论钞》三卷。《原人论》一卷。《圆觉经大小疏钞》各一卷。楚南《般若经品颂偈》一卷。又《破邪论》一卷。希还《参同契》一卷。良伯《大乘经要》一卷。又《激励道俗颂偈》一卷。光仁《四大颂》一卷。又《略华严长者论》一卷。无殷《垂诫》十卷。神清《参元语录》十卷。智月《僧美》三卷。惠可《达磨血脉》一卷。靖迈《古今译经图纪》四卷。智升《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又《续大唐内典录》一卷。《续古今佛道论衡》一卷。《对寒山子诗》七卷。庞蕴《诗偈》三卷。智闲《偈颂》一卷。李吉甫《一行传》一卷。王彦威《内典目录》十二卷。

《东斋记事》《佛书》

《佛书》见于中国,世谓起于后汉明帝时。今考之,盖明帝之前,既有刘向《列仙传》曰历观百家之中,以相捡验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经。《霍去病传》收休屠祭天金人。张晏曰:佛徒祀金人也。颜师古曰:今佛像是也。《汉武故事》曰: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置之甘泉宫。金人皆长丈馀,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上使依其国俗祀之。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传《休屠经》。此皆明帝未遣使取经之前也。使明帝之前,未有佛书,则傅毅对明帝所言,何从而得之。《隋书·经籍志》云:其书久已流布,遭秦之世,所以湮灭。其说必有所据也。

《遂初堂书目》《释家类》

《金银字传》《大士颂》《金刚经》《六祖金刚经解义》《王荆公注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圆觉经》《楞严经疏》《圆觉经疏》《维摩经疏》《六祖坛经》《正法眼藏》《马祖四家录》《笑道论》《非韩论》《万善同归原人论》《弘明集广》《弘明集通》《明论》《佛教总年》《佛运统纪》《僧宝传》《续僧宝传》《僧史》《僧史略》《高僧传》《法藏碎金录》《宗门统要》《释氏要览》《祖庭事苑》《释氏六帖》《传灯录》《临济语录》《云门语录》《勇禅师语录》《普融禅师语录》《诏国师语录》《诸祖偈颂》《庞居士诗》《寒山诗》《大慧武库》《林间录》《芙蓉般阳集》《北山录》《端禅师语录》《无住语录》《释梵雪窦语录》《近世尊者语录》《古塔王语录》。晁文元《耄智馀书》《道院集要》《禅源诸诠》《风穴语录》《谢阳以下二十二家语录》《德仙语录》《曹洞语录》《长芦觉语录》《法云语录》

《大藏圣教法宝标目》《菩萨契经藏般若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右佛于天上人间四处十六会说,西域本有二十万偈。此方八部,咸在其中。唐三藏法师元奘取全本于西域之玉华寺,译成六百卷,般若空宗此焉。周尽初法师将顺众意,如罗什所翻,除繁去重,于夜梦中有极怖畏事。还依广翻,即见殊胜境界。遂不敢删。依梵本译,庆成之日,般若放光,诸天雨华。空中音乐,异香芬烈。法师曰:此镇国之典,人天大宝经自记此方当有乐大乘者。国王大臣四部徒众书写受持,读诵流布,皆得生天,究竟解脱。《开元释教录》云,诸经以般若建初者,谓诸佛之母也。般若六度之一数也,五度未与大名,惟此般若圆宗独称尊大。乃是众妙之渊府,群智之元宗,万法之本原,众圣之圆极。所以前五但为佐助,与般若作其辅翼,惟此独立大名般若者,此云智慧也。

第一会王舍城鹫峰山,说第一卷至四百卷。
右四十帙八十五品,新译此方,旧来流传。佛在鹫峰,菩萨声闻众集,佛于一一身分,放大光明,其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殑伽沙诸佛世界。十方诸佛各遣大菩萨众持金莲华,奉释迦佛。佛知众集告舍利弗为诸菩萨众说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弗满慈子与佛问答,演说初会四百卷中。说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三十七菩提分法,四静虑,定四无色。定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如来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四无量心,六神通,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皆从六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多,最大最胜,最为第一,更无过者。馀五波罗蜜皆摄入此般若波罗蜜中。一切诸法,若无般若,不得名。为到彼岸,故佛说内空,内六根空。故外空,外六尘空。故内外空,根尘皆空。故空空一切法空。故大空,十方皆空。故胜义空,涅槃亦空。故有为空,三界皆空。故无为空,无生住异灭。故毕竟空,诸法竟不可得。故无际空,无初中后。故散空。散谓有放、有弃、有舍,可得此由。散空,无变异空,无放无弃,无舍本性,空一切法,非佛所作。本性空,故自相空,一切法自相皆空。如变碍是色,自相领纳是受,自相等共相空。谓一切法如苦,是有漏法,共相无常,是有为法,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等一切法。空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法皆空,故不可得空。三际不可得,故无性空。无少法可得,故自性空。诸法能和合,自性空,故无性自性空。诸法无能和合,性有所和合。自性皆空,故六波罗蜜,三解脱、十力、十八不共、一切智、四果、二乘、十地、究竟涅槃皆如梦如幻,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亦说为如梦如幻,何以故幻化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无二。无二分,故一切诸佛,一切功德,无不皆从此般若波罗蜜多所生。故一切三乘贤圣、五果福地乃至人天富乐、自在、福德、吉祥亦不离此般若波罗蜜多。一切世出世间诸功德善法,若无般若为其先导,如人无眼则无所往。若人受持读诵,恭敬供养,系念在心而不忘失者,即知是成佛之前相,去佛非远。故如是之人,一切魔怨外道不能恼乱,一切毒药毒蛇恶兽不敢伤害,诸恶鬼神悉皆远离,水火风灾亦所不及。若人军阵,刀箭不中,战斗得胜,一切灾难无不灭者。则《法师序》云,《大般若经》者,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旧已译八部,才现半珠,今具十六会,乃握全宝。义既天悠,辞仍海溢,且为诸分之本,又是前古未传此初会,经四百卷八十五品矣。
第二会,四百一至四百七十八卷。巨则《法师序》云,舌覆大千,身分巨亿,普利六趣,震动十方。是使微尘刹土不动而游,恒沙诸佛不谋而證,非般若至赜,孰能致此。同幻花之开落,不灭不生;比梦像之妍媸,无染无净。飙谷投响则毁誉共销,月池浸色则物我俱谢。文优理诣,感通悟永。此会凡八十五品七十八卷,即旧《大品光赞放光》,本同译别。然大品之于光赞词倍丰而加美,此分之于大品文益具而弥正。攒辉校宝,岂不盛欤。旧译《阙常啼》等品馀意大同。

第三会,从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卷。
右新译三十一品五十九卷于旧无涉佛言,若诸菩萨欲疾證得一切智智,应学般若波罗蜜多。欲超声闻独觉等地,欲住菩萨不退转地,欲得殊胜六种神通,欲以一念随喜之心,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施戒定慧忍进,欲以一食、一香、一华、一镫、一衣、一盖、一幢、一幡供养十方沙界如来,欲满足六波罗蜜,欲得一切如来殊胜功德,欲得如上无量无边殊胜功德,应学般若波罗蜜多。

第四会,从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卷。
右第八译二十九品一十八卷。一切凡夫剖名相之符,保痴爱之宅,所以措怀有著,拟议必违。至真反此动𡧯斯会,以假名般若授假名菩萨,是持幻法与幻人,故无作亦无得。此晨蜉之语,岁梦蝶之议。觉乎此会一十九品一十八卷,即旧《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经》。品之为言分也,分有长短,故有小品大品焉。道行即分中之初品。译者取以别经明度乃智度之异言,即就总目为号,寔由残阙未具,故使名题亦差。今大教克圆,鸿规允布,心术之要,可复道哉。《开元释教录》云,《放光》《大品》,新旧译耳,《大品》为新,《放光》为旧。

第五会十卷。
右二十四品,第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卷。佛言,若诸菩萨但闻般若波罗蜜多,尚获无边功德胜利,况深信解,如说修行。是诸菩萨近一切智,安住真如,疾證菩提。若有菩萨说声闻法,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悉皆證得阿罗汉果,所获福聚甚多。若菩萨为诸有情宣说般若,乃至一弹指顷,所获福聚甚多于前。
《法师序》曰,夫见生死者三,有,著涅槃者二乘,知生死空斯出三界矣。知涅槃空斯过二地矣。此会二十四品十卷,旧未传译,是大经略译览者,固当不以抵羽而轻积珍矣。

第六会八卷。〈自第一会至第六会,并在鹫峰山说。〉
右十七品,第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卷。最胜天王问佛说即旧胜天王般若,本同译别。此第二译,发明弘旨,敞拔幽关,固已法宝骈映,义林交积。

第七会,室罗城给孤独园说《曼殊室利分》二卷。
右第五百七十四卷至七十五卷,与旧译《文殊般若》本同译别,此第三译。
《法师序》曰,即相无睹真如之壮观,即虑无知种智之默识。既泯修而造修,亦绝学而趣学。状其区别,则菩提万流,断其混茫,则涅槃一相,一相则不见。生死万流,则无非佛法不坏,假名而开实相。法尚不有何,有菩提,尚无菩提,何有證得。此会即旧译《文殊般若》矣。

第八会一卷。
右一品《那伽室利分》第五百七十六卷,与旧译《濡首菩萨分卫经》本同译别,此经第三译。
《法师序》曰,纵观空术,澄襟海定。蜃楼切景,知积气以忘跻,鸾镜含姿,悟慛空而辍览。故能自近鉴远,由真立俗,识危生之露集,知幼质之泡浮。电条青气之辉,云空轩盖之影。文约理赡,昔秘今传。虽一轴单译而三复,固多重味矣。

第九会,《说能断金刚分》一卷。〈第八第九会并在给孤独园。〉
右第四译。第五百七十七卷与旧《金刚般若》本同译别。凡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知旧译,失上二字。又下文三问,阙一九谕,阙三法师,具依梵本翻译。
《法师序》冲照倬存,逸韵遐举,承闲语要三问,杰其标节,理情涂两如,肃其致穷,非想以布想。摄众度以檀度,格虚空而未量,汎声香而不住,忘法身于相好。岂见如来分刹土干微尘,谁为世界。河沙数非多之多福,山王比非大之大身。法性绝言,谓有说而便谤;菩提离取,知无授而乃成。皆所以拂霭疑津,剪萌心径,广略二本,前后五译。无新无故,逾炼逾明。经卷所在则为有佛,故受持之迹,其验若神。传之物听,具如别录。

第十会,他化自在天王宫说《般若理趣分》一卷。
右一卷,第五百七十八卷与后译《实相般若》本同译别。
般若理趣分者,盖乃覈诸会之旨,归绾积篇之宗。绪心凝旨夐,义皎辞明。言理则理邃寰中,谈趣则趣冲垓表。虽一轴单译而具该诸分,若不留连此旨,咀味斯文,何能指晤遥津,搜奇蜜藏矣。

第十一会,《说施波罗蜜多分》五卷。
右新出无旧译,从五百七十九卷至五百八十三。舍利弗言,若菩萨欲證无上菩提,一切行中应,先行施作如是念。我施十方界,一切有情,令永解脱恶趣生死。未发无上菩提心者,令速发心。已发心者,令永不退。已不退者,令速圆满一切智智,以布施善根,勿招馀果。惟證无上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如是,乃名布施波罗蜜多。普令一切波罗蜜多皆得圆满,若无后心缘,一切智回向菩提,虽行布施而非波罗蜜多,亦不能令馀所修习波罗蜜多速得圆满,亦不能得一切智智。菩萨知一切法如幻化,故行布施时无实可舍,證正觉时实无所得。如二幻师,戏为交易。此中二事,俱非实有,佛神力。故令舍利子及大众等,见十方佛刹中诸菩萨,广大布施,财施,法施,身命施等。佛言求大菩提,当如是施。

第十二会,《说戒波罗蜜多分》五卷。
右新译从五百八十四卷至五百八十八卷。夫欲储净法,先涤身器,将越爱流,前鸠行楫。戒者切身口而流训,则一言一行,斯佛事矣,因动静以研几,则举足下足,皆道场矣。诚险道之夷蹬,闇室之凝釭,度,疫之仙丸,出苦之神驭也。五卷单译,一如施分。

第十三会,《说忍波罗蜜多分》一卷。
右新译第五百八十九卷。佛言一切法如幻化,毕竟性空,毕竟空中,无所诤竞。令彼闻已斗争心息,其心平等,犹若虚空,不相伺求,种种瑕隙。由斯感得大丈夫相所庄严身。一切有情见者欢喜,乃至證得清凉涅槃,毕竟安乐。
《法师序》曰,将夷道梗,为垣心怨,播亲亲于蠢徒,辟荡荡于情路。虽毁甚矛箭,害穷齑粉,必当内蠲我想,外抵人相,目邻虚之有间,投刃曷伤,念机关之无主,触舟奚苦。如大浸稽空而空无溺惧,积洿归泽而泽无垢忿。况已谢之声,毁誉一贯,既迁之色,损益同科。不有来损,则摄受之路无从,不有往慈,则菩提之行无主。翻为善友,更领深恩。闻詈剧丝竹之娱,得捶踰捧戴之悦。太子之二目,兼丧曾靡一心,仙人之七分,支解方酬七觉。百矛集体,百福之相,开万恼萦身,万德之基。立语其大力则拔山,无以喻谈其无畏则贾勇。弗之论一轴单译,不其要欤。

第十四会,《说勤波罗蜜多分》一卷。十一至十四会并在给孤独园。
右新译第五百九十卷。惟夫浅溜穿石,小滴盈器。钻燧之勤,断干之渐,皆积微不已。故在著可观。单卷新译经中,详说诸菩萨懈怠精进行相。

第十五会,鹫峰山《说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
右新译第五百九十一卷至九十二卷。夫心之用也大矣哉。动则舛竞聿兴,静则众变几息。大之充法界,细之入邻虚。故海岳寰区,心之影也;形骸耳目,心之候也;生死邅回,心之迷也;菩提昭旷,心之悟也。三界惟此寔曰难调,一处制之,斯无不办。沈掉双斥,止观两明。故统之则一如,权之则二相,敞之则三脱,依之则四神,行之则五印,检之则六念,聚之则七善,流之则八解,阶之则九次,肆之则十遍。其馀四念四等之俦,五根五力之类,如泥之在钧,金之在锻。惟所用耳,岂有限哉。故能力味精通,神妙挥忽日月,上掩川岳,下摇身遍。十方声覃六趣,水火交质,金玉易形,殚变化之途,出思议之表。

第十六会,竹林园中白鹭池侧《说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
右新译五百九十三卷至第六百卷。佛言,若于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门,受持一句,尚获无量无边功德,况于此大般若经,能具受持,转读书写,供养流布,广为他说,彼所获福,不可思议。说此法时,无量无边菩萨得无生法,忍复有无边。诸有情类,皆发无上正等觉心。尔时如来记彼决定,当證无上菩提。

《放光般若波罗蜜经》二十卷。〈作三十卷。〉
右佛将说法,先入三昧于一。一身分放大光明,遍十方大千世界,众生见光皆得不退。佛出广长舌相,放无量亿百千光,化为千叶金色莲华,上皆有佛坐一,一化佛皆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皆发大菩提心。此经二十卷九十品,与前大经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四十卷。〈亦名《大品般若经》,或三十卷四帙。〉《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十五卷。〉
右三经与《大般若》第二会同本异译。其《光赞般若》比于新经,三分将一,至散华品,后文并阙。按姚秦《僧睿小品序》云,斯经正文,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广略之说也。其多者云有十万偈,少者六百偈,此之大品即是天竺之中品也,准斯中品故知。与大经第二曾同,梵文也。

《摩诃般若波罗蜜钞经》五卷。
右与《小品道行经》等同本异译。故初题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行品第一,但文不足三分,过《二准道行经》,后阙十品。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亦名《般若道行品》或八卷一帙。〉《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或七卷,或八卷一帙。〉《大明度经》四卷。
右四经与大般若第四会同本异译。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右与《大般若》第六会同本异译。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译。
右亦名《文殊般若波罗蜜经》初无《十重光》,后有《一行三昧文》,言文殊师利童真者,是又编入《宝积》,在第四十六会,与后经名同。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媻罗译。
右初有《十重光》,后无《一行三昧文》言文殊师利法王子者,是此本稍广。又此二经亦互有广略,与《大般若》第七会《曼殊室利分》同本异译。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一卷。〈一名决定诸法,如《幻化三昧经》。〉
右与《大般若》第八会《那伽室利分》同本异译。新旧相比,旧经稍广。文殊菩萨与龙吉祥菩萨等执应器锡杖,人城乞食。舍利子须菩提等问答,说佛性离垢染,故名无上清净。法身无像,都无烦劳,无了不了,如幻化影响。无心无念,无言无说,说是法身清净功德。时有百亿菩萨天人等得无生忍者,发菩提心者,一生补处者,共叹菩萨功德无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秦鸠摩罗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魏菩提留支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陈真谛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唐元奘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义净译。
右五经同本异译,解在第九会。

《实相般右波罗蜜经》一卷。
右与《大般若》第十会《般若理趣分》同本异译,西域梵文有广略二本,故《实相理趣》文意乃同,况大小异。佛为诸菩萨说实,谓真实不虚妄,故相谓体相,自性凝𡧯,故具真如常𡧯之义,故名实相。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
右佛为十六国王等说法,欲灭时一切有情造恶业,故国王灾难竞起,日月星变,水火雨雹,贼盗饥疫,兵戈鬼神,等种种灾异。说救护法国王眷属百官百姓,皆当受持般若,七难即灭,皆得安乐。佛说菩萨行位五忍、十五地等法,广如本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一卷,鸠摩罗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元奘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于六百卷《大般若》中,此为要略。若受持读诵,有殊胜功德,菩提不远。一切魔怨外道、毒药蛇兽、诸恶鬼神、水火军阵、刀箭风灾不能为害。唐三藏法师到流沙,逢无量鬼神,丑恶凶猛,惟念《般若心经》,声发即皆散灭。

《宝积部》

《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
右此经新旧重单合译,其四十九会,合成一部。历代译者摘会别翻而不终部帙。唐南印度菩提流支翻译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并流支新译二十三会八十一卷。旧译者止勘,同编入,共成一部,列会如左。

第一《三律仪会》三卷。
右与旧《大方广三戒经》同本异译。从第一卷至第三卷,大迦叶问佛,若诸众生求于佛法力无畏者,摄受何法而修行,增长成熟,诸如来道證,入菩提得不退转。佛说,此经名《演说三戒》,亦名《说菩萨禁戒》亦名集《一切佛法在家出家菩萨修行法门》,成就退失菩提法,详如本经。

第二《无边庄严会》四卷。
右从第四至第七卷,无边庄严菩萨为诸菩萨求一切智善巧地者,令得圆满,不思议愿及一生补处所有善根等,愿佛开示如是法门。佛说,此经是无边辩才,摄一切义善巧以门,由此能照了一切法,断一切疑。

第三《密迹金刚力士会》七卷。
右从第八卷至第十四卷,密迹金刚说如来身口
心三秘密,目连欲穷佛声边际,过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终不能得。其音常近不远,应持菩萨过上方百亿恒河沙佛土,欲见佛顶相,亦不能见。楼至如来于贤劫千佛中,最后成佛住寿,长远所度弟子一切圣众等,与九百九十九佛适等无异,不可限量。贤劫诸佛出世时,密迹常持金刚侍卫。其金刚杵掷于虚空,复立于地。帝释目连尽其神力,皆不能动。密迹说是不可思议法。时菩萨天人无央,数发菩提心,得法眼净,无生法忍。诸佛世界六返震动,大光明照十方无量佛土。

第四《净居天子会》二卷。
右旧译名《菩萨说梦经》,新改名《净居天子会》,当第十五及十六卷。佛说诸菩萨修行,有梦中所见一百八相。

第五《无量寿如来会》二卷。
右与旧《无量清净平等觉大阿罗陀无量寿经》等同本异译。当第十七十八卷。《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平等觉经朋》《弥陀经》皆二十四愿,文异理同。与《宝积经》第五《无量寿会》同本异译,皆说极乐国胜妙弥陀,愿力劝人往生。

第六《不动如来会》二卷。
右与旧《阿𨴟佛国经》等同本异译。当第十九卷及二十卷。说妙喜世界,种种胜妙,不动佛行愿功德。

第七《被甲庄严会》五卷。
右新译从第二十一卷至第二十五卷。佛为无边慧菩萨说,菩萨被大甲胄,乘于大乘,行于大道。持大法炬,放大法光,击大法鼓,霔大法雨。此大菩提法,为诸众生作大饶益。

第八《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二卷。
右与姚秦、童寿所译《法界体性经》同本异译。当第二十六卷至二十七卷。文殊师利说法界体性,无污染净,亦无向,得无解脱者,是心体性空,无有实从妄想,起非生住灭,无缚无脱,无向无得。是经如佛光明,一切普照。

第九《大乘十法会》一卷。
右与梁众铠所译《大乘十法经》同本异译。当第二十八卷。十法者,一信成就,二行成就,三性成就,四乐菩提心,五乐法,六观正法行,七行法顺法,八舍憍慢,九善解如来秘密之教,记声闻得菩提。言我皆痛,言我老弊。问耆媻医药,逐诸外道,捔胜金抢马麦,提媻宿怨,乞食空钵,木器合腹,谤等皆是善巧方便,为后世众生利益,故十者心不希求,声闻乘独觉乘行是十法,名住大乘。此经能施一切众生慧目,大乘菩萨所当,修学当得菩提。

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
右与旧《普门品经》等同本异译。当第二十九卷。佛说,普入不思议法门,色声香味触法,八部三涂贪瞋,痴善不善,有为无为,等二十八三昧,平等法门。若能受持,则为受持八万四千法门。说是经时,七十二万亿那由他,诸天一百八十万人等发菩提心,九万二千菩萨得无生忍,天魔忧苦涕泣,如中毒箭。众生闻是经决定,得不退转空我境界。

第十一《出现光明会》五卷。
右新译从第三十卷至第三十四卷。月光童子问佛,往昔修何等业,得此无量无边种种色光明。佛为说如来,因地善根资粮,圆满成就,相好光明等法门。

第十二《菩萨藏会》二十卷。
右从第三十五卷至第五十四卷,三藏法师自西域回首,译出此经。初说王舍城五百长者问佛,观何等相,弃舍家法,悟大菩提。佛言,我观世间众生,为十苦所逼,十恼害相,憎嫉入十种恶,见稠林为十种大毒箭所中,十不善道染汗缠缚。我以是等故舍家趣无上道,五百长者皆證阿罗汉。次说如来十种不思议法,一者如来身,二者音声,三者智,四者光,五者戒定,六者神通,七者十力,八者四无畏,九者大悲,十者不共。佛法四无量心、六波罗蜜、三十七品法门、四谛、十二缘、四摄等法。檀波罗蜜中说过去善摄受如来,因地为纺绩人日以一缕微线施佛愿,未来世成等正觉。由此福故十五拘胝劫,不堕恶道,千反为轮王。帝释累劫,奉事诸佛,致成菩提。精进波罗蜜中说过去炽然精进如来,因地修行,时于千岁中,不于弹指顷起睡眠及念欲乐心,不起称量饮食咸淡甘苦心,不观授食人而是男是女。于树下坐,不一仰观树相于千岁中,不曾起念论世间无益之语,起如是妙行,修如是道迹,勇猛精进,未曾休息。释迦如来因地作天帝释,于赡部洲大疾疫劫,化大身令病苦众生割截身肉食,已病愈,以愿力故随割随生,食其肉者,乃无一人堕于恶道,皆住三乘,得不退转,有如是力,如是等微妙法门,不可具举。佛言,欲疾證得菩提
者,当于如是大菩萨藏微妙法门,猛利殷重,读诵修习,广为他说。此是诸菩萨等圣珍宝藏,当勤修学,如我所證。

第十三《佛为阿难说处胎会》一卷。
右与旧《胞胎经》同本异译。当第五十五卷。

第十四《佛说入胎藏会》二卷。
右唐旧译,单大当第五十六卷及五十七卷。〈此入胎藏会本名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柰邪杂事第十一十二卷《三藏义净析出》。别行〉说人受生入胎种种事,本同译别。《入胎藏会经》初说佛种种方便化,难陀离欲出家事。经末说难陀往昔设浴供佛等,缘致金色身,具三十相,短佛四指,今得證果事。比旧经增多。

第十五《文殊师利授记会》三卷。
右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同本异译。从第五十八卷至第六十卷,说菩萨严净佛土种种行愿及普见如来佛刹种种胜妙功德。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如一滴水,普见佛刹庄严,如大海水。寿量众会,不可思议。十方无量无边佛刹中,一切如来皆是文殊之所劝教成就。

第十六《菩萨见实会》十六卷。
右从第六十一卷至第七十六卷,佛成道已还迦毗罗城,将化父王。时国人迎佛天龙八部,围绕礼敬,佛现神通,说法授诸天人、非人及外道等菩提记。佛为净饭王等说六界差别法门,地水火风空识界、十八界、一切法皆空,诸根如幻境界如梦。此法是一切菩萨之所修行,一切诸佛之所證得。次《四转轮王品》说佛往昔为转轮王,七宝具足,福力殊胜,与帝释分座,以贪欲故从天堕没。以不放逸,故于帝释所亦无贪,著说是经。时净饭王等七万释种得无生忍佛记,皆当往生无量寿佛国,后皆成佛。

第十七《富楼那会》三卷。
右旧译本名《菩萨藏经》,亦名《大悲心经》,同本异译。从第七十七卷至第七十九卷,说诸菩萨修行布施,精进忍辱,多闻修慈修喜等法,致不退转。《大悲品》说佛昔因夜闇然两臂照道,救失路诸贾客,为大畜身,以血肉施诸众生,乃至一劫为大力王,以身分割施媻罗门。八万四千岁中,为恶魔骂辱,心不瞋恨,亦不言。我有何罪,无量百千万世割肉刺血,施诸众生,如是种种行苦行。

第十八《护国菩萨会》二卷。
右当第八十卷至八十一卷。护国菩萨问佛,菩萨修行王等,于一切法增长功德,到究竟处而得自在,入一切智,佛为说清净、无畏、喜舍、调伏、退堕、障道、系缚等法,说佛昔因为国王王子,𧶜主女人及为鹿马狮象龟猿雉兔等受种种身,舍施身命,利益众生,求无上道。略说五十馀缘,次说无量寿释迦阿𨴟佛昔为国王壬子,天神供养,诸佛本缘。

第十九《郁迦长者会》一卷。
右与《法镜经》《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等同本异译。当第八十二卷。说在家种种过患功德,出家菩萨修行功德之法。

第二十《无尽伏藏会》二卷。
右新译当第八十三卷至第八十四卷。说菩萨五种伏藏成就,殊胜功德,速證菩提。

第二十一《授幻师跋陀罗记会》一卷。
右与旧《幻士仁贤经》同本异译。当第八十五卷。王舍城中幻士,以幻术变化诸佛及僧,供养心中,念悔欲得灭没,所化庄严等以佛神力令不灭没。七日佛言一切诸法如我之身,及大千世界皆如幻化,为跋陀罗说法授记。

第二十二《大神变会》二卷。
右新译当第八十六卷及第八十七卷。说如来有大神变说法,教戒神通等事。后说商主天子,授记成佛。

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二卷。
右当第八十八卷及第八十九卷。说破戒、妄言、得果、贪著名利、嫉妒、瞋害种种罪相,教诫切至。

第二十四《优波罗会》一卷。
右与旧《决定毗尼经》同本异译。当第九十卷。说菩萨声闻戒律持犯,开遮轻重,尽护,不尽护种种差别等法。

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二卷。
右与旧《发觉净心经》同本异译。当第九十一卷及九十二卷。说初业菩萨业障闇钝,好世话、睡眠、戏论、广营众务,贪著所不应为,忘失正念,行迷惑,舍由昔恶业,久堕地狱。故福慧微少,忏罪发愿,后当得生弥陀佛国,当舍利养,当观察愦闹世,话睡眠,营务,戏论,各有二十种过失。

第二十六《善臂菩萨会》二卷。
右旧译当第九十三卷及第九十四卷。佛说菩萨
当具足六波罗蜜法。

第二十七《善顺菩萨会》一卷。
右当第九十五卷。此经与《须赖经》同本异译,解在彼经。

第二十八《勤授长者会》一卷。
右当第九十六卷。佛为五百长者说发菩提心者,所应学、应住、应所修行法门,于身命、财、妻子、屋宅、饮食、车服、一切乐具应无所著,应观此身无量过患四十四种可厌恶事。长者闻法得无生忍,授成佛记。

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一卷。
右与旧《优填王经》同本异译。当第九十七卷。〈新说《三经》《互佛广略》佛说酖著女色,欲染过患,苦切详悉。

第三十《妙慧童女会》一卷,兼后。
右与旧两译《须摩提经》及流志先译《妙慧童女经》同本异译。当第九十八卷。从初至半,王舍城长者女名妙慧,年始八岁,问佛云何得端正身,得富贵身,得眷属不坏,得莲华座化,生佛前,从一佛土至一佛土,处世无怨,所言人信,离障清净,能离诸魔,临终诸佛现前。佛为说四十行童女,授成佛记,即变成男子。

第三十一《恒河上优婆夷会》〈与前同卷。〉
右当第九十八卷。从半至末,说一切法如幻化,如虚空,心尚不可得,何况心所生法。一切法皆无所得,名真修梵行,往昔千佛亦于此处说如是法。

第三十二《无畏德菩萨会》一卷。
右与《阿阇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等同本异译。当第九十九卷。无畏德年始十二,见声闻不起、不迎、不问、不礼,王问之云,转轮圣王迎小王不。帝释迎馀天不。大海神礼河池神不。日月光神礼萤火不。如是等。广说二乘,与大菩萨人种种差别,与舍利目连迦叶须菩提问答妙法,见佛即转女身,受成佛记。

第三十三《无垢施菩萨应辩会》一卷。
右与《离垢施女经》《得无垢女经》同本异译。当第一百卷。波斯匿王女年始八岁,与夫声闻迦叶、舍利弗等,本菩萨、文殊、观音等问答法要。见佛问法,即转女身,授成佛记。

第三十四《功德宝华敷菩萨会》
右当第一百一卷。从初至半,说持诵十方,现在佛名,所得殊胜功德。

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与前同卷。〉
右与流志先译《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同本异译。当第一百一卷。从半至末,文殊演说诸佛不思议甚深境界。

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会》四卷。
右与《如幻三昧经》《圣善住意经》等同本异译。从第一百二卷至第一百五卷。文殊放大光明,召集十方诸菩萨,众不可计数。诸大弟子入四万三昧而不能见,善住天子已曾,供养多佛,入深法忍,辩才无碍。文殊与俱见佛问法。是经说甚深法,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诤,不进不怠,不禅不乱,不智不愚,无凡夫无佛,不因缘不无缘等法门。过去已有七十四亿𨚗由他,百千诸佛说此法。弥勒贤劫未来千佛亦尔,又欲度造逆罪菩萨,故文殊持剑逼佛,佛为说法,诸菩萨得无生法忍。

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兼后三卷。
右与旧《太子刷护》《太子和休》二经同本异译。当第一百六卷。从初至半,刷护、和休王太子名也。问佛何因缘得端正莲华化生,知宿命、相好、智慧、三昧,不生八难,生天上得六神通等。佛随问演说,王子与俱来五百同友,授成佛记。

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
右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等同本异译。从第一百六卷半至一百八卷。尽慧上菩萨问佛说,诸菩萨以一搏食施给一切众生,一香一华供养十方佛,礼敬一佛即礼敬十方佛,如是等种种善权方便法门,以至八相成道,示现金抢马麦,十馀殃事等,皆是如来善权方便,教化众生。

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二卷。
右旧译本名《移识经》,新故名《贤护长者会》,从一百九至一百十卷。此二经本同译别,贤护童真问佛,众生有识如宝,在箧不显,不知身谢识迁,如梦迁化,舍此受彼,获当来报。受种种身,迁转迁灭,往来苦乐等事。又大药王子问佛识舍于身作何形像,佛为种种譬谕显说。

第四十《净信童女会》兼后二会同卷。
右当第一百一十一卷。初,波斯匿王女问佛菩萨正修行法,得坚固力、安住生死、成熟众生、六度、四无量、五神通、化生诸佛前、转女身、降魔、转法轮等。佛为说此经。
第四十一《弥勒菩萨问八法会》。右本名《弥勒菩萨所问经》,与《大乘方等要慧经》同本异译。当第一百一十一卷中,说不退转菩萨,降伏魔怨,知一切法,于诸世间,心不疲倦,速成菩提等。

第四十二《弥勒菩萨所问会》
右与旧《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等同本异译。当第一百一十二卷末,佛说弥勒以善权方便、安乐,行昼夜六时,礼佛忏悔,劝请诸佛,及愿于来世人民无垢秽,奉行十善,时成佛。释迦佛以身命布施,勇猛精进,愿于五浊恶世,成佛度生。

第四十三《善明菩萨会》一卷。
右与《摩诃衍宝严佛》《遗日摩尼宝》二经同本异译。当第一百一十二卷,〈此旧《宝积经》有释论四卷。〉佛说诸菩萨修行,求无上菩提增进,退失善恶,邪正种种行相,及有三十二法,得称菩萨及说菩萨二乘差别,中道观心等种种譬喻,真实沙门、像似沙门、诸善恶事,相教戒切,至种种法义,富备微妙。学佛者当常诵读。

第四十四《宝梁聚会》二卷。
右当第一百一十三卷及一百一十四卷。佛说沙门善恶垢净,梵非梵行种种事,相营事,比丘于三宝物中所不应作受诸罪,报住阿兰,若乞食受粪埽衣等,教戒精切。此经名选择一切法宝,亦名《安住圣种仪式》,亦名《宝聚》,亦名《宝藏》

第四十五《无尽慧菩萨会》兼后二卷。
右当第一百一十五卷初,说十波罗蜜入十地先相等法。

第四十六《文殊说般若会》
右与《大般若曼殊室利分》及众铠所译《文殊般若》同本异译,从第一百一十五卷中至一百一十六卷末,解在《文殊所说般若经》

第四十七《宝髻菩萨会》二卷。
右亦名《菩萨净行经》,与《大集宝髻品》及康僧会所出《菩萨净行经》同本异译。当第一百一十七卷及一百一十八卷。〈此《宝髻会》有释论一卷。〉佛说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净行等。

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一卷。
右与旧《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等同本异译。当第一百一十九卷,胜鬘夫人,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之女,礼敬赞叹如来,真实功德。佛为授记,号普光如来。佛言此经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一切声闻缘觉,不能究竟,观察知见。此经叹如来真实,第一义功德,大受大愿,摄受正法,入一乘如来,藏法身空义及自性清净心等义,分十五章,断一切疑决,定了义,入一乘道。

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一卷。
右与旧《毗邪娑经》同本异译。当第一百二十卷,毗邪媻五通仙人领眷属五百仙人,勤修苦行,不食而斋,有光明名闻。问佛云,何布施死已得福;福在何处;有何形段;佛涅槃已供养塔等,谁为受者;得何福报。佛如所问,为说有三十三种垢染布施,不得果报,及说种种上施,若佛现在,若已灭后,供养得福无异。复有五种无上施,谓佛及僧及说法者及父母,复说生死转识,及生诸天、欲乐、衰相等事。

《大方广三戒经》三卷。
右与《宝积》第一《三律仪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第一会。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卷,后汉译。
《阿弥陀三邪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两卷,吴译。《无量寿佛经》两卷,曹魏译。
右三经译文详略小异,本一经也。

《阿𨴟佛国经》二卷。
右与《宝积经》第六《不动如来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文殊佛土严净经》二卷。
右与《宝积经》第十五《文殊授记会》本同译别,解在《宝积》

《大乘十法经》一卷。
右与《宝积》第九《大乘十法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普门品经》一卷。
右与《宝积》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胞胎经》一卷。
右与《宝积》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卷《胎藏会》本同译别,解在《宝积》

《法镜经》二卷。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
右二经与《宝积》第十九《郁迦长者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幻士仁贤经》一卷。〈或云《仁贤幻士经》。〉
右与《宝积》第二十一《授幻师记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决定毗尼经》一卷。〈一名《破坏》一切《心识》。〉
右与《宝积》第二十四《优娑离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发觉净心经》二卷。
右与《宝积》第二十五《发胜志乐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优填王经》一卷。
右与《宝积》第二十九《优陀延王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须摩提经》一卷。〈亦直云《须摩经》。〉
《须摩提菩萨经》一卷。
右二经与《宝积》第三十《妙慧童女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
右与《宝积》第三十二《无畏德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离垢施女经》一卷,西晋法护译。
《得无垢女经》一卷。〈或云《无垢女经》,一名《论义辨才法门》。〉
右二经与《宝积》第三十三《无垢施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二卷。
右与《宝积》第三十五《善德天子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佛说如幻三昧经》二卷。
《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
右二经与《宝积》第三十六《善住意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太子刷护经》一卷。
《太子和休经》一卷。
右二经与《宝积》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本同译别,解在《宝积》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
右与《宝积》第三十八《大乘方便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大乘显识经》二卷,唐译。
右与《宝积》第三十九《贤护长者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大乘方等要慧经》一卷。
右与《宝积》第四十一《弥勒问八法会》同本异译。《比八法会》甚略,解在《宝积》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
右与《宝积》第四十二《弥勒所问会》同本异译,比后译文不足,解在《宝积》

《佛遗日摩尼宝经》一卷。〈亦名《遗日说般若经》。〉
《摩诃衍宝严经》一卷。〈亦名《大迦叶品》。〉
右二经与《宝积》第四十三《普明菩萨会》同本异译,三经互有详略。佛言此经所在,是为天下最妙之塔寺,若从法师闻,当敬法师如佛。若敬法师,供养奉持,必得无上道。命终之时,要见如来,当得身口意各十种。清净恒沙国土,满中七宝,供养恒沙。诸佛及弟子众恒沙,劫一切施安,起七宝塔,不如受持诵读此经,馀解在《宝积》

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亦直云《胜鬘经》。〉
右与《宝积》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

《毗耶娑问经》二卷。
右一经与《宝积》第四十九《广博仙人会》同本异译,解在《宝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