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诗文库
金川壬子 清 · 赵翼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瓯北集卷三十五
大本堂摧懿文死,应立燕王太子
以长以贤事皆顺,孱孙亦得免刀几。
乃留弱干制强枝,召乱本由洪武起。
临濠奋迹开草昧,豪杰才兼圣贤理。
目不知书性有书,每就儒生讲经旨。
《檀弓》开卷重立孙,《春秋》特笔讥逆祀。
千年成说牢不破,此语燕閒久入耳。
遂将神器付太孙,分国诸王禀同轨。
岂知衅即起萧墙,臂小何能使巨指。
削籓方工晁错策,搆兵遂蹈张方垒。
王师转战力不支,夜半翻城九江
衮冕熸灰火满天,搢绅赤族血流水。
可怜十丈金川门,惨过晋家荡阴里。
向使当初改建储,叔正青宫侄朱邸。
临淄自能厚本支临贺岂遂干伦纪。
何至一家骨肉残,冢嗣翻成若敖鬼
我来经过吊陈迹,终觉高皇计失此。
处常无事贵守经,销患未形难据礼。
徒将误国咎方黄,犹未穷源推祸始。
纪恩诗 其四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卷十
戊己多封事,编年泪眼沱。
人心轻九鼎,臣笑比黄河。
名士伦常薄,诸王玉帛多。
封章今尚在,宗庙竟如何。
次韵黄伯思求其祖梦升墓铭跋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妙句高文满锦囊,坐惊蓬瓮忽生光。
君家人物代不乏,文彩风流想未忘(王本作亡)
千载运中逢太史诸王殿下识黄香
江西多士传心印,又出宗支一派长。
考古七说 宋 · 黄成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七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四四
圣贤之学在于立己,道胜而力有所济也。
故贵与贱等,而不以贵易贱,视冠冕犹裘褐者,然后可以行乎富贵也。
夫有一芥之望,则见鸿毛如泰山
见鸿毛如泰山,则九鼎万钟从以物重。
是以君可而可,君否而否,国危而身随之矣。
秦汉而下,其皆不立己者乎,何其以身市货之多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而无邪,圣贤克难也。
舜思于尧,周公思于三王,皆自存诚以致其思也,故无邪焉。
今人莫不致其思,多以思为贼者,盖知以思,而不存其诚也。
夫无思为土木,致其思则易泮涣,君子益以思为难也。
思而诚,诚而明,乃天矣,君子岂不思而得之哉?
古之圣贤,太上经国,而功业次之。
汉祖吴王濞也,盖五十年之见矣。
武帝以代邸狱有天子气,释而不问,其后宣帝基中兴,盖灼知于再世矣。
晋羊祜之在荆州也,度吴必可平,力劝武帝为混一之举,后卒如策者,此详于料敌也。
武帝因之政治遂弛,五胡乱华者凡二百年,此不能纵敌,以为己忧,暗于谋国也。
后人指以虚无为晋失国之累,非也。
乘以宴安,兼之清谈,遂益其祸尔。
王衍欲斩石勒,区区于识奸,岂知兆祸于平吴,而衅成于孝惠欤!
淮南有谋,惮汲黯而寝之。
武帝,非亲之于耳目也,淮南惮之,无乃挺然不可犯,淮南闻其风而自折衄者欤。
孟子曰:「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武帝奴视卫青,而不冠不见,夫以万乘,犹加严惮,彼诸王畏而下之,宜哉!
伯夷异世而同归矣。
传曰「一正君而天下定」,此之谓也。
汉高祖以一剑取天下,不能徇一戚姬之私,以此知其善克己也,非心小而道大者无以及此。
然而废嫡立庶,大事也,谋及于国,如不私之者矣;
四皓而来重别白之,是谋及于山林也。
自国而山林,其谋之之固为如何,是肯以一人之私而害四海之公者哉!
商之用民,其至矣乎,《盘庚》之三篇是也。
去危即安,习俗之勇者尚矣,盖不有挟以徇其即迁之请,况不便于民而直拂之哉?
及其亡也,民归于周之世而后循,或以为顽,盖非不率也,不忘商而念之深也。
一失而遂携,秦之政尔,何以为汤伐天革民?
孟子曰「吾于《武成》取二三策」,意其深邪!
汉文帝张释之曰「卑之无甚高论」。
夫卑之,乃所以中道也。
自诸子百家兴,六经之用愈尊,犹之水火,民资以生,无敢须臾离,正卑之之说也。
自古理乱无出成曰一篇,舍此不行,而徒与抗高而行,天下益以不治,在君与臣无有以卑之也。
牛僧孺曰:「太平本无象,四夷不交侵,家给人足可矣」。
然藩镇日横,朝廷委靡,积习以为常者,势遂苟简也,乃所以卑之,则流为不及,非中道矣。
行经德王废宫 明末清初 · 王鸣雷
有客十月山东,道经德王旧废宫。
宫边老人时能说,具陈旧入府宫中。
当时王坐浣妆楼,自誇罗绮几千秋。
此日老人年尚少,眼看春去不知愁。
池边错落金粉浮,美人夜捲珠帘钩。
鸭绿小靴红鹤嘴,内信传梳宫样头。
两旁尽种根深,肯把垂杨系马首。
雨时又听芭蕉花,自倚诸王不如他。
一朝会歇繁华地,宫蛙散入行人耳。
行人来去读旧碑,年深碑没时代移。
石马森然如有说,儿童歌落青州雪。
风起行人莫上台,至今台上生明月。
十万牛山道上家,不知若个看空花。
斜阳半落空宫瓦,传说当年旧浣纱。
只今鸟雀喧台榭,犹似银屏歌舞夜。
咏怀古迹 明末清初 · 余怀
七言绝句 押阳韵
簇簇人闻马粪香,江东风俗美诸王
莫言此巷无寻处,处处皆成马粪场。
小学教授题名记 南宋 · 王执中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八四、《咸淳临安志》卷一一
有司失其传,不足證武之音;
诸侯去其籍,莫能详周之爵。
题名名氏之有阙,虽非有以去之,其诸失其传欤?
宫庠教授虽肇建于景祐之三祀,实权舆于至道之改元执政环卫之官非亲王比,当有降杀,请以教授为名。
孙蠙始为之。
咸平初,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朱昂、张蔚辈尝为之,然而族居散漫,无所统一。
文靖吕公建睦亲宫置教授官之请,遂创潞王而下第宅,锡名睦亲宅睦亲宅教授于此乎取之。
治平建元,本支寖盛,教授六员不足于授业,有诏增置五员,三十以上置讲书四员,十四以下别置小学教授十有二员,以分教之。
其后睦亲、广亲二位谓子孙众多,所居湫隘,请焉,复建睦亲、广亲北宅于芳林园,分诸王居而教授不废。
崇宁初,以宗学聚而为一,往来者惮之,虽有教授,名存实废,请令各宫置大小二学,增教授二员,不置讲书教授于是分讲五经矣。
越四年,改教授宗子博士,班序胄子博士上云。
一、马化龙,庶事草创,有请置宫学大小教授各二员者。
赵忠简公当轴,惟置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二员。
隆兴省官,复废其一,所讲者《诗》《书》《论》《孟》焉耳。
六七十载之间,获膺兹选,不为少矣。
载诸百官题名,十才七八,散在其他,题名九人而已。
或数载阙官,亡繇诠次,或丐外无传,不知其人,非以昔无壁记耶?
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为,因锲诸石,以久其传。
其为丞郎馆阁往往而是,由是而除台官馀十人,既而持荷橐贰鼎铉,亦各数人,班班可观焉。
嗟乎!
选预文学之馆,时所倾慕,名载滕王之阁,私窃以为喜。
王宫学虽非文学馆比,爰视滕阁,夫岂多逊?
居是官也,盍思遴选于朝如此其严,擢用夫人如彼其非次,勉旃职业,于远者大者。
异时视此,足以自尉,他人亦歆艳之,其子若孙与有荣焉。
不然者反是,义不在兹乎?
班资崇庳云乎哉,除授年月云乎哉!
益王 明 · 朱多炡
五言排律 押支韵
睿德隆公族,英才丽本支。
三雍陋河间,七步浅临淄
潇洒游仙咏,从容乐善辞。
问遗偏宠渥,锡予倍恩私。
手敕家人礼,亲贤国士知。
纶言天只尺,宫扇墨淋漓。
九子罗圭冕,诸王属屏维。
具瞻龙种贵,悉览凤雏仪。
夜照青藜,秋荣桂树枝
虚车名并美,拥彗节逾卑。
丹洞穿兔苑麻源到雁池。
瓜筵文玳瑁,药碗妙琉璃。
大火西流候,长庚正耀时。
茹茅京氏《易》,松柏楚元诗。
鸟爪羞麟脯,神功酿蚁卮
遥遥颂磐石,黄发以为期。
上太公尊号诏高帝六年五月 西汉 · 汉高帝
 出处:全汉文 卷一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
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
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
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汉书·高纪》下)
发使遗诸侯王书 西汉 · 吴王濞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甾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错,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
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谨闻教。
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
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
寡人素事南越三十馀年,其王君皆不辞分共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馀万。
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
南越直长沙者,因王子定长沙以北,西走蜀、汉中
告越、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
齐诸王赵王河间河内
或入临晋关,或与寡人会雒阳
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
燕王北定代、云中,搏胡众,入萧关,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愿王勉之。
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馀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
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
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
吴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粮食,夜以继日,三十馀年矣。
凡为此,愿诸王勉用之。
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
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
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
二千石,千斤,封千户,皆为列侯。
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
佗封赐皆倍常法。
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
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
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
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
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
敬以闻(《史记·吴王濞传》、《汉书·吴王濞传》)
跋向文刚兰亭序后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卢溪文集》卷四八
兰亭》真本一入昭陵,世不复见。
太宗尝赐诸王近臣,已非其真,皆当时供奉韩道政数人所临,故其模传于世者本多不同。
山谷老人独取定武本,谓髣髴古人笔意,山谷书法妙一世,其论必精。
前一本向文刚得之故相吕申公家,未经大盗兵火,时尚有前贤题跋,则知其为定武本不谬。
今数刻并存,而此本伟然绝出,览者可以自得之。
胡柳塘诗序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三、《潜斋集》卷六
诗有谱,而家谱尤亲。
歆、向家于文,谈、迁家于史,故诗不可以无家。
胡氏家世于诗,诗源于静轩,派于庸斋、坦斋,而流衍于诸孙,若植芸,若饭牛,若天放,若象先,皆攻诗。
柳塘最晚出,诗锋亹亹逼人,政似诸王子弟缀珠作凤、下床虎跳,总自不凡。
余是以嘉柳塘伯仲之昌于诗,而喜静轩诸老诗世之不坠也。
远来订我,书其篇端以归,他日相逢,当又刮目。
上疏陈政事 西汉 · 贾谊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五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
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
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民保首领匈奴宾服,四荒乡风,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垂于无穷。
《礼》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与汉亡极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纲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达,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致此非难也。
其具可素陈于前,愿幸无忽。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虽使禹舜复生,为陛下计,亡以易此。
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
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蔧,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淆乱高皇帝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馀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
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
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淮南,六七贵人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
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
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
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
胡不用之淮南济北
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
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
韩信倚胡,则又反;
贯高因赵资,则又反;
陈豨兵精,则又反;
彭越用梁,则又反;
黥布淮南,则又反;
卢绾最弱,最后反。
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
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
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
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叛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
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尰。
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病非徒尰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
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
惠王,亲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曰非病尰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后汉·西域传》注引作缯彩)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非亶倒县而已,又类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得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医能治之,而上不使,可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
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窃料匈之众,不过汉一大县,以天下之大,困于一县之众,甚为执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今不猎猛敌而猎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细娱而不图大患,非所以为安也。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故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
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孽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
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借父耰锄,虑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抱哺其子,与公并倨;
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
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
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
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
然其遗风馀俗,犹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
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
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
矫伪者出几十万石,赋六百馀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
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
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
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
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有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
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
可为长太息者此也。
为天子,十有馀世,而殷受之。
殷为天子,二十馀世,而周受之。
周为天子,三十馀世,而秦受之。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见于天也。
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
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太保周公太傅,太公为太师
保,保其身体;
傅,傅之德义;
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因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
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
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
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学。
学者,所学之官也。
《学礼》曰:「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
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
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下不逾矣;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
五学者既成于上,则百姓黎民化辑于下矣」。
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记过之史,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
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
习与智长,故切而不愧;
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礼: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兽,见其生不食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故远庖厨,所以长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以其辅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
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使赵高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岂惟胡亥之性恶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
又曰:「前车覆,后车诫」。
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
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
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
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
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
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此时务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
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
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
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
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
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馀岁则大败。
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
是非其明效大验邪!
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礼谊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
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
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谕也。
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
礼不敢齿君之路马,蹴其刍者有罚;
见君之几杖则起,遭君之乘车则下,入正门则趋;
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为主上豫远不敬也,所以体貌大臣而厉其节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贵,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礼之也,古天子之所谓伯父、伯舅也,而令与众庶同黥劓髡刖笞傌弃市之法,然则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耻不行,大臣无乃握重权,大官而有徒隶亡耻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见当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习也。
臣闻之,履虽鲜不加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夫尝已在贵宠之位,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吏民尝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
若夫束缚之,系緤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夫卑贱者习知尊贵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习天下也,非尊尊贵贵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灭之,移事智伯。
及赵灭智伯,豫让衅面吞炭,必报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问豫子,豫子曰:「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
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雠,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如遇官徒,彼自为也。
顽顿亡耻,奊诟亡节,廉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主上有败,则因而挻之矣;
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
有便吾身者,则欺卖而利之耳。
主将何便于此?
群下至众,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财器职业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耻,俱苟安,则主上最病。
故古者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厉宠臣之节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
坐污秽淫乱男女无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
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
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盭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子大夫自有过耳!
吾遇子有礼矣」。
遇之有礼,故群臣自喜,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
上设廉耻,礼义以遇其臣,而臣不以节行报其上者,则非人类也。
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诚死宗庙,法度之臣诚死社稷,辅翼之臣诚死君上,守圄扡敌之臣诚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为我死,故吾得与之俱生;
彼且为我亡,故吾得与之俱存;
夫将为我危,故吾得与之皆安。
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故可以托不御之权,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厉廉耻行礼谊之所致也,主上何丧焉!
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故曰可为长太息者此也(《汉书·贾谊传》: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云云。)
滦京杂咏一百八首 其三十三 元 · 杨允孚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又是宫车入御天,丽姝歌舞太平年。
侍臣称贺天颜喜,寿酒诸王次第传(千官至御天门,俱下马徒行。独至尊骑马直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导,且歌且舞,无出「天下太平」字样,至玉阶乃止。内门曰「御天之门」。)
题高氏金玉帖后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四、《潜斋集》卷一○
高氏自齐太公八代孙傒以王父公子高字得姓始尔,后代不乏闻人,如《北史》之伯恭、敖曹,尤为磊砢者也。
谱独为宋著姓,其所从来远矣。
枢使公昆弟一时勋业相焜耀,鹤山魏公亦同父所自出也。
诸老彫谢,东南文献尽矣,其从子某叙次其先世往来笔帖,手泽俨然。
余虽不及识,而其典刑犹在目也。
唐世尝购诸王书于王方庆家,自十一世祖导以下,得书十卷以进,以故诸王书至今犹有流落人间。
君其宝之,安知此帖他日不在东壁图书府耶?
至元癸未秋七月题。
晋论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七、《净德集》卷一六、《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晋之乱亡,议者谈之多矣。
或曰:羌夷盛彊,侵暴王室,刘聪、石勒之徒据有中原,兵寇乘风而起,遍满天下;
惠、怀昏庸,力所不制,乃有奔播之祸。
或曰:当时公卿大臣,崇尚虚旷,徇名而忘实,好清言而不可适用;
奸雄之士,窥其所不能而攻之,乃底于败坏。
此二说者,皆指其已然之后,而不究其将成之前也。
今夫富家巨室,多蓄货财,父祖处之有素,子孙亦能守其所积,茍不至于慢藏,则平居终日,安见劫夺之患哉?
惟失其所主,而轻其所蓄,举希世之宝,以寄诸臧获,舍千金之赀,以委诸通衢,则盗贼肆志而奄有之矣。
势至于此,而不穷致寇之因,而乃责家人之不能禦寇,抑亦惑欤!
然则羌夷足以乱晋,而晋之祸不始于羌夷之盛彊;
公卿虽不足捍患,而晋之亡不系于公卿之崇尚虚无。
盖天下丧乱之端,何尝不自内起?
人君失道,则奸民叛羌有窃伺之意;
权臣擅命,则壮夫烈士怀不平之心。
此前定之理也。
宣、景之取天下,岂有分毫仁义,以服人之心乎?
索其始终,则皆天下之所不容诛也。
然而得之者,幸也。
天下有以幸而得,无以幸而守,何则?
其得以天,而其守以人也。
武帝之于天下,岂非亦欲以幸而守乎?
贾充者,魏之贼臣耳,而任托大事,与之婚姻。
知惠帝之不肖,而不能处以大义。
提四方新定之势,而付授匪人,则其心亦欲幸天下之茍安而已,固不暇深思远虑,求为千万世之策也。
既而杨后得徇其爱,又以杨骏为之辅翼。
此数事者,足以启窃伺之意,而激不平之心矣。
乱亡之根,固以盘于朝廷也。
是故自太康之初吴人献地,天下始一,至于永平,方十馀年,三杨被诛,贾后专政,宗室诸王,自相殄戮,中外观衅,反者屡起,永宁而后,天子日有迁废之虑,统绪之大,不绝如线。
是以元海父子,始建僭号之议,石勒之众,继为寇孽,自是而下,中国之势,四分五裂,而天下之祸遂至于不可解。
呜呼,有武帝之不断,然后有惠帝之闇弱;
惠帝之闇弱,然后有贾后、杨骏之暴戾;
贾后、杨骏之暴戾,然后有宗室诸王之变故;
有宗室诸王之变故,然后有刘、石侵暴之祸,皆武帝有以导之也。
武帝始为之谋,则亦不谓其祸之至于此,惟其欲幸天下之茍安,而遂及之矣。
周之王业,自后稷以来,积功累德,历数十世,大命既集,犹不敢遽然当之。
武王、成王之际,则以周、召为之左右。
圣人之欲天下之安也,岂敢有求于幸哉?
经曰:「慎厥终,惟其始。
差之毫釐,谬以千里」。
又曰:「国之将亡,本必先颠」。
其晋之谓矣!
呜呼,自古丧乱之端,未尝不起于内,得失安危之相倚伏,可少怠而不思乎!
磨勘宗子百官属籍奏 唐 · 李宏简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
当司修图谱官李宏简。伏以德明皇帝之后。
兴圣皇帝以来。宗祊有序。
昭穆无差。近日修撰。
率多紊乱。遂使冠履僭仪。
元黄失位。数从之内。
昭序便乖。今请宗子自常参官并诸州府及县官等。
各具始封建诸王五代祖。及见在子孙。
录一家状。送图谱院。
仍每房纳于官取高处昭穆取尊。即转送至本寺所司。
磨勘属籍。稍获精详。
匈奴来降赦诏五凤三年三月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六
往者匈奴数为边寇,百姓被其害。
朕承至尊,未能绥安
匈奴虚闾权渠单于请求和亲,病死。
右贤王屠耆堂代立。
骨肉大臣立虚闾权渠单于子为呼韩邪单于,击杀屠耆堂,诸王并自立,分为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
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及呼速累单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馀人来降归义单于称臣,使弟奉珍朝贺正月,北边晏然,靡有兵革之事。
朕饬躬斋戒,郊上帝,祠后土,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耀齐宫,十有馀刻。
甘露降,神爵集。
已诏有司,告祠上帝、宗庙。
三月辛丑,鸾凤又集长乐宫东阙中树上,飞下止地,文章五色,留十馀刻,吏民并观。
朕之不敏,惧不能任,娄蒙嘉瑞,获兹祉福。
《书》不云乎?
「虽休勿休,祗事不怠」。
公卿大夫其勖焉。
减天下口钱,赦殊死以下。
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
大酺五日
加赐鳏寡孤独高年帛(《汉书•宣纪》)
王秘阁二首 其一 宋 · 韩驹
乌衣诸王吾早闻,晚涂独识和州孙。
风流沓拖欲垂尽,文采陆离今尚存。
奉祠乃是衰翁事,如君胡为亦为此。
仆夫在门君疾驱,往献天子平边书。
条奏限名田奴婢 西汉 · 孔光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诸王、列侯得名田国中。
列侯在长安,及公主名田县道,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得过三十顷。
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
年六十以上,十岁以下,不在数中。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食货志》此下有「期尽三年」一句。)
犯者以律论,诸名田畜奴婢过品,皆没入县官(《汉书·哀纪》:绥和二年六月,有司条奏。又见《食货志》上: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寝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