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宋朝
张栻南宋 1133 — 11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3—1180 【介绍】: 汉州绵竹人,徙居衡阳字敬夫,一作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
张浚子。
胡宏,以古圣贤自期。
以荫补承务郎参赞幕府,人称其能,间以军事入奏,孝宗与定君臣之契。
累官吏部侍郎,兼侍讲,屡言事,力主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练兵以进战退守。
出知袁州,家居累年,复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诸蛮感悦。
江陵府湖北路安抚使,礼遇诸将,得其欢心。
后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卒谥宣
为人表里洞然,为学重义利之辩,与朱熹同为道学大师
有《易说》、《论语解》、《孟子》及《南轩》等。
全宋诗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诚斋》卷九八《张钦夫画像赞》作钦夫),号南轩(同上书卷七三《怡斋记》作乐斋),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寓居长沙(今属湖南)
浚子。
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为友。
以荫入仕。
高宗绍兴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书写机宜文字(《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四之一二)。
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
乾道初主讲岳麓书院
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抚州,改严州
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权起居郎侍立官,寻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
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职家居累年。
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安抚经略使
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
七年卒,年四十八。
有《论语解》、《孟子详说》、《南轩先生文集》等。
事见《晦庵》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诚斋》卷一一六《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张栻诗,以明嘉靖元年刘氏慎思斋刻《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为底本。
校以明嘉靖缪辅之刻本(简称缪刻本)、清康熙锡山华氏刻本(简称康熙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张栻(1133—1180) 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
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曾任江陵知府荆湖北路安抚使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等职。
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为南宋理学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一代学者宗师,著述甚丰。
今存《南轩易说》等。
作有《黄鹤楼说》文一篇,对黄鹤楼的各神传说、来源加以评论,论证“盖黄鹤名楼,以山得名也”,使黄鹤楼以山命名有了一个说法。
又据王葆心考证,旧有“江汉亭”在“南楼蛇山间,绍兴中南轩先生张栻所建”。
全宋文·卷五七二一
张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后因避讳改字钦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迁衡阳(今湖南衡阳)
浚子。
早年师事胡宏隆兴元年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居父丧,服除,主讲于城南、岳麓二书院。
乾道五年,因刘珙荐,除知严州
召为吏部员外郎权起居郎,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
时宰,出知袁州
退而家居累年,授徒讲学。
淳熙元年,诏除旧职,知静江府主管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公事。
有善政,诏特转承事郎,进直宝文阁
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
求退,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
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
淳熙七年二月卒,年四十八。
嘉定中赐谥曰宣淳祐中从祀孔子
著作有《论语解》十卷(存)、《孟子》七卷(存)、《南轩易说》(存)、《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一卷(存)、《南轩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存)等。
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朱文公文集》卷八九),杨万里张左司传》及《宋史》卷四二九《张栻传》。
宋元之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绍兴馀姚人字伯允
进士
光宗时,极言官爵冗滥、士风不竞、宰相佞佛老蠹民、武事废弛,皆切中时弊。
赐知弋阳
辅臣荐其可任台谏,擢御史
抗章言苏师旦不法,以中旨罢。
释师律唐末宋初 884 — 964年1月23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贾氏
范阳人
唐丞相魏国公耽之裔孙。
年十五。
即于悯忠寺
礼贞涉为师。
而落发焉。
既圆具足。
乃南游。
咨扣心要。
自唐季都
天下之人。
率以为归。
之戾止。
士大夫莫不宗仰。
因营构夷门山中。
以阐所学。
诏以纪年。
扁其寺曰开宝。
命服徽号。
荣宠多矣。
视之蔑如也。
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
召门人垂训而终。
春秋八十一。
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迁舆。
葬于北部鵔鸃之原。
进士贾守廉。
铭其塔。
释师律
茫阳人也。
姓贾氏
大丞相魏国公耽之后。
唐书有传。
弱龀端谨不与群童斗伎。
裁十五岁于悯中寺落发。
礼贞涉为师。
严肃垂勖所履不出边幅之外。
涉默异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节乎。
比丘已可去游方。
奉训南逝得其禅要。
回锡故乡。
时梁世迨大周朝。
其间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门山旧封禅也。
营构乎殿宇圣仪
丰厨秘藏供僧饶羡。
约勒后生别院翕如罔违彝宪
朝廷以紫衣徽号用旌厥德。
视之蔑如也。
一日谓弟子庶几曰。
吾无愿不报厥龄欲颓。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终。
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仪之原。
进士贾守廉为塔铭焉。
论曰。
佛出于世经译于时。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归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
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阶陛是同上下有异耳。
此命章曰兴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则知二事必不同时。
又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桀不同国而治也。
凡夫气分唯说罪多。
圣者品流但闻福厚。
顺性故易造。
逆意故难修。
修有多门行有众路。
大约望檀波罗蜜多令度无极也。
始则人天福行。
施食与浆桥梁义井。
次则轮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则梵天福也。
一造偷婆。
二补修故寺。
三请佛转法轮。
次则二乘净福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强耳。
次究尽位福
乃成二严。
庄严相。
好从三轮无碍见万法体空。
获利殊多尽未来际。
夫如是福之广矣大矣。
乃知圣者为福则易尔。
何耶。
纯净之故也。
凡夫则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为穿针之福。
知福不宜厌焉。
连然燎迦叶蹋泥。
无尽意贡璎珞宝珠。
婆罗分僧卧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权方。
欲其因罪不厌除福不厌取。
矧以教传岭外法布中原年所弥深持渐薄。
内众修福就彼持门。
先哲息愆其忏法矣。
夫修理忏也淡虑观心。
心无所生生无所住。
当尔之时顺违无相则罪灭福生之地也。
事忏也心凭胜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资绵绵不断。
礼则五轮投地。
悔则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见罪灭之相也。
昔者齐太宰作净住法。
梁武帝忏六根门。
澄照略成住法图。
真观广作慈悲忏。
至乎会昌年内。
玄畅大师请修加一万五千佛名经。
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
檛磬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𠽋歌赞相高。
谓之禳忏法也。
其有江表水忏法者。
悔其滥费过度之愆。
此人伪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礼华严法华经。
以为礼无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众之徒于字上安南无字下安佛。
诚叨滥也。
有倡言曰。
但务生善唯期灭罪。
何判为非邪。
通曰。
翻译之后传行已来。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别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为胼赘者耳。
君不见春秋夏五邪。
郑杜诸家岂不能添月字乎。
盖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将知佛教还可加减否。
慧严重译泥洹经加之品目。
忽梦神人怒责声色颇厉。
曰涅槃尊经何敢辄尔轻加斟酌。
是知兴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则不勤课励靡事增修。
因搜颖脱之数员。
责显盂安之三宝。
就今有作何代无人。
京兆开乎海池
终南建乎兰若。
铸大悲之铜像。
相国之伽蓝。
代病利人。
或护生掘土。
铸钟感瑞。
立刹参云。
刻像繁多。
修台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脱样阿育之浮图。
刊石为经鸠财立
或治病于井络。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乡导。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凿开混沌之窍端。
博哉。
续运长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乎下也。
诗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学之。
令仁祠圣像无坠于地者也。
唐恪北宋 ? — 11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 【介绍】: 杭州钱塘人字钦叟
哲宗元祐九年以荫登第。
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
徽宗时起居舍人,言河北边备废弛,宜及时整治,命为河北都转运使
沧州,治水有方,城赖以全。
召拜户部侍郎,复治京师暴水以平。
宣和初,忤宰臣王黼,贬知滁州,又历杭州
钦宗靖康初,拜相,主和议,止诸道勤王兵。
及金兵薄城下,始悔之,被劾罢相。
汴京失陷,被逼书名推戴张□昌,遂服药自尽。
全宋诗
唐恪(?
~一一二七),字钦叟馀杭(今属浙江)人(《金石萃编》卷一三三《澹山岩题名》)。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浙江通志》卷一二四),调郴县
榆次
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
徽宗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迁起居舍人
未几,命为河北都转运使
出入中外,历知梓州沧州扬州滁州潭州杭州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进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金人入汴,主和议,割三镇,止诸道勤王兵勿前,为御史所劾,罢相。
靖康二年,金人逼立张邦昌署名,仰药而死。
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全宋文·卷三○四一
唐恪(?
——一一二七),字钦叟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荫登第,调,知榆次,累官江东转运判官
大观中,招纳夷人称职,迁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
迎辽使还言事,命为都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迕中贵人,降知梓州
沧州,进龙图阁待制、知扬州
召拜户部侍郎宣和初,迁尚书
王黼所陷,罢知滁州
宣和五年召为吏部尚书,徙户部,请外,得知杭州
靖康初,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但无济时大略。
次年二月京城失守,金人逼百官立张邦昌,既书名推戴,仰药而死。
著有《古今广说》及文集等。
见《东都事略》卷一○八,《宋史》卷三五二本传及《艺文志》五、《艺文志》七。
释如珙南宋 1222 — 1289
全宋诗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
预戒于本州广慈院。
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灵隐,继留从痴绝冲
又往太白天目礼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
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广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
事见《语录》及《牧潜》卷三《横川和尚塔记》,《续灯存稿》卷四、《增集续传灯录》卷四有传。
 释如珙诗,以辑自《语录》卷上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卷下的诗编为第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如珙
字子璞
永嘉林处士
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
师其季也。
生于宋嘉定壬午
处士
以师孩孤。
狷洁不肉食。
难养于俗。
其季父。
有为禅沙门者。
名正则
年十五从其祝发。
预戒后即行参访。
初从石田于灵隐
及痴绝至。
犹留从之。
然终疑碍无入。
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
往投以疑。
目察其可受。
为举南山东海乌贼。
师儗对。
目随掌之。
因忽有省。
遂留给侍。
国清断桥。
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
桥迁净慈。
为第一座。
桥尝言。
第一座有行解。
可师表宰相
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
说法嗣天目
师疾宗唱之滥古响。
瘖郁于可不可。
黑无所讳。
为提拈赞示。
必崖耸标立。
务特起以映于古。
不少牵避于俗好恶。
其辩强自胜若此。
然与人语嗫吻。
促刺不敢出。
视之巽愿人也。
其蓄众慈以诚。
不为衔勒威控之术。
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
师终无所罚。
更收拭进。
使之不以忤己为衔。
人始嫌其不威。
久而怀之。
举迁能仁。
丙子之乱。
乃归放牧寮。
辞病闭卧。
不应外。
至元二十年
忽有旨。
授师育王广利禅寺
师愕眙。
谓非己。
疑拒累月乃受。
盖有奏于上者。
而不以告。
其迁能仁亦然。
自公选道废。
位以求得。
惟师皆自至。
时论荣之。
师既引宗据祖。
屏遏今学。
年渐岁炙。
以取慕信。
当教法衰残。
诸老师物故。
学者无所往。
皆聚于师。
故季年声实喧震。
倾撼天下。
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
慢略细故。
虽瓦埏木植。
羹𦵔辛咸。
碎屑之间。
即众所资仰。
必尽其虑力。
咸有迹可观述。
凡六年乃退。
前退之岁。
为藏穴寺侧。
曰此庵。
将没造曰。
吾旦日行矣。
归坐。
书所以诀众者而化。
年六十八。
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
师朴
外少饰中凝不杂。
能持坦坦。
不变于怒喜怨爱。
晚居能仁育王。
道益光。
师亦惧于无传。
讲诱孜孜。
未有厌位。
却众嗜闲意。
或迫而欲之则忻然。
避脱弃比毛秕。
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
弟子禀遗诫。
窆全身于塔。
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
与所说法。
有录。
高安释圆至
序而行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如珙字横川姓林氏永嘉人也。
生有特性,不尝肉食,叔父正则乃为之落发。
初见石田于灵隐,时国清断桥延典藏錀。
及迁净慈,命为首座
元至元十年,有旨授育王,懋畅宗风,行修精实,指示法门,深入玄妙。
敩人行履,自明去来。
一日忽自谓曰:“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之乎,土之乎?
”西堂唯庵贯云:“古鄮山中有一片地,荒草凄然,足安舍利。
”因叠石为塔,而自铭焉,词曰:“天生一穴,藏我枯骨,骨朽成土,土能生物,结个葫芦挂赵州壁,永脱轮回起三世佛。
”将殁,书诀而化。
时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也。
赵元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长元
蜀人字虑善
通天文,仕后蜀为灵台官
亦善画,凡星宿纬象,皆能画之。
入宋,配文思院为匠人。
后召入图画院为艺学。
多于宫殿画佛道人物及禽鸟。
孙光宪五代至宋初 895 — 9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 【介绍】: 五代宋初陵州贵平人字孟文号葆光子
少好学。
游荆渚,依高从诲从事,历保融、继冲三世,皆为幕府,累迁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
宋军入荆南,以劝献三州地,太祖甚悦,授黄州刺史
博通经史,聚书校雠,工诗词,好著书。
有《北梦琐言》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
曾为陵州判官
后唐天成元年(926),因梁震之荐,为荆南高季兴掌书记
累官荆南节度副使
宋建隆四年(963),劝荆南节度使高继冲降宋,宋太祖黄州刺史
颇有治声。
乾德六年(968)宰相荐其为学士,未及召而卒。
生平见《新五代史》卷六九、《宋史》及《十国春秋》本传。
光宪博通经史,能诗,善小词,属花间词派
其词清丽疏朗,较少脂粉之气。
尤善于描绘江南风光,清新秀丽。
其词五代时即广为流播,《花间集》录词60首,《尊前集》亦录23首。
著作颇多,据《宋史》本传,有《荆台集》30卷、《笔佣集》3卷、《北梦琐言》30卷等。
今存《北梦琐言》20卷。
全唐诗》存诗8首、断句2联、词80首(其中《竹枝》、《八拍蛮》等3首已录于其诗中)。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宋诗
孙光宪(?
~九六八),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
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
入宋,为黄州刺史
太祖乾德六年卒。
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
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九首。
唐诗汇评
孙光宪(?
-968),字孟文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
初为陵州判官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为高季兴掌书记
历事高从诲、保融、继冲三世,自支使郎中,累官至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御史大夫
乾德元年(963),力劝高继冲以三州之地降宋,宋太祖黄州刺史
卒。
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抄写雠校,老而不废。
工诗词,《花间集》录其词六十首。
有《荆台集》、《北梦琐言》各三十卷,又有《巩湖编玩》、《笔佣集》、《桔斋集》、《蚕书》、《续通历》等,今唯存《北梦琐言》二十卷。
全唐诗》存诗八首,残句一。
词学图录
孙光宪(约895-968) 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花间集》称孙少监
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
有笔记《北梦琐言》,词存84首,王静安辑《孙中丞词》一卷。
光宪字孟文
贵平人
唐时陵州判官
后唐天成初避地江陵
荆南武信王高季兴掌书记
累官荆南节度副使
御史中丞
入宋授黄州刺史
乾德末卒。
作品评论
五代诗话引《三楚新录》
光宪每患兵戈之际,书籍不备,遇发使诸道,未尝不厚与金帛购求焉,于是三年间收书及数万卷。
然自负文学,常怏怏不得志。
又常慕史氏之作,自恨诸侯幕府,不足展其才力,每谓交亲曰;“安知获麟之笔,反为倚马之用。
”因吟刘禹锡诗曰:“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为饱暖家。”
沈清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州乌程人字正卿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
国子学录
有荐为馆职者,执政不许。
孝宗淳熙末,召为敕令所删定官,赞孝宗再定居忧三年之制。
十六年,为嘉王府翊善,以直谅称。
寻迁秘书监
初从张九成学,时人或以禅学讥之,然其颇为自得。
有《晦岩集》。
全宋诗
沈清臣字正聊临安(今属浙江)人,居乌程(今浙江湖州)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
太学录(《盘州文集》卷二○《沈清臣太学录制》),坐上书语侵时宰,贬封州
放还,隐居城南。
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宋史》卷一二二)。
孝宗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除秘书丞兼嘉王府翊善(《宋史》卷三七),宁宗即位,为江东提举(《攻愧集》卷四一《沈清臣江东提举》)。
后以秘阁修撰终于家。
有《晦岩集》,已佚。
事见《嘉泰吴兴》卷一七,《南宋馆阁》卷七。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一○
沈清臣字正卿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人,居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
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授太学录,除敕令所删定官,迁秘书丞兼嘉王府翊善江东提举,改秘阁修撰
清臣张九成婿,传横浦之学。
著有《晦岩集》十二卷。
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宋史翼》卷一四。
袁植南宋 ? — 11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府无锡人字材老
袁默弟。
徽宗崇宁二年进士
宣和六年复中词学兼茂科。
累官监察御史,陈边防十三事,以诛佞臣为先,不纳,遂引疾致仕。
高宗建炎初召为左司谏,直言忤宰臣,黜守岳州
会金兵大入,叛臣李允文鄂州剽掠荆湖条奏其状,不久遇害。
全宋诗
袁植(?
~一一三○),字材老无锡(今属江苏)人。
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进士
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又举词学兼茂科。
监察御史,金人入侵,建言边防以诛佞臣为先,不纳,引疾归。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复为监察御史左司谏(《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八)。
四年,以言事出知岳州十一月宣抚置司参议官李允文叛,遇害。
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赠直龙图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一、三七、三九、四七)。
事见《咸淳毗陵志》卷一一、一七。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一一九
袁植(?
——一一三○),字材老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崇宁二年进士
复中宣和六年词学兼茂科。
建炎三年监察御史,擢右司谏。
金人入寇,陈边防十三事,不纳。
乞斩黄潜善汪伯彦,被斥,出知池州,徙岳州
四年十一月,于鄂州李允文所杀。
绍兴初直龙图阁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三九,《咸淳毗陵志》卷一七,《无锡志》卷三上。
张克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颍昌阳翟人字介仲
进士
徽宗大观中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蔡京再相,与中丞石公弼极论其罪,遂罢。
累迁右谏议大夫
兵部侍郎御史中丞,疏劾宰相张商英十罪。
官至吏部尚书
全宋文·卷二九四三
张克公字介仲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进士大观中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蔡京再相,与中丞石公弼论其罪;罢,徙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改右谏议大夫
犹留师,大观四年五月,会星文变,复论之。
张商英为相,由兵部侍郎御史中丞,疏其十罪。
蔡京复召,衔之弗置,徽宗为徙吏部尚书
吏部六年而卒。
宋史》卷三四八有传。
释德洪北宋 1071 — 11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僧。
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
清凉寺为僧。
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
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
后释归。
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
工诗,善画
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
俗姓喻
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
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
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庐山归宗寺,随真净石门
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
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
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
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
三年,得释。
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
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
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
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
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
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
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
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
服勤四年,南归庐山克文,又随克文石门
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
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
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
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
三年五月被赦还。
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四年
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
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
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
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
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
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京师
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湘西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陈莹中曰。
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
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湘西
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林间录二卷。
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释法圆唐末宋初 900 — 97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郝
真定元氏人
后唐长兴二年
出家于乡之观音院
既落发受具。
遂游方。
阅藏典于韶山。
而后归。
晋开运三年
契丹京师
其主耶律德光
回军至栾城而死。
虏酋麻答耶律解里常山
不即去。
常山之人。
谋逐之。
虏知而先发焉。
城中无少长。
皆被屠戮。
天王寺
丧八僧。
其一也。
引颈再受刃。
如木石然。
呼曰。
猛乞一剑。
即身首异处。
昏无所知。
至暮睹反照独念曰。
冥漠之中亦有日月如此。
徐扪其颈。
则首在焉。
然犹疑之。
不敢摇动。
时虏已溃遁。
城中居民稍定。
明日或扶之归院。
院僧方晨粥。
见之以为鬼物。
遽惊散。
久之询其故。
乃悲喜相贺。
然察其颈。
则周匝有痕。
如线许终身。
周显德中
又寓大名成安县卯斋寺。
温寻藏义。
开宝六年
集众说法。
坐逝。
茶毗致舍利如粒。
寿七十四。
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闻而叹曰。
夫看经精进之力。
乃能见验于生死之际。
则佛之道果可诬乎。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周显德中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亲问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无皴皲之患。
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福山逝多林兰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或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
感而遂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得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
僧宗渊唐末宋初 898 — 9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980 【介绍】: 僧。
密州高密人
俗姓宫
幼通经籍。
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僻好吟诗,尝学“齐己体”,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宜阳阁山,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有《洛西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宫氏
高密人
幼习儒业。
稍长忽辞亲。
落发于东莱北禅院。
俄参历江南诸禅席。
以究明圆顿宗指。
且嗜诗辞。
每有吟咏。
则以齐己为师法。
曰吾当练字煅句之时。
缘情错虑。
将高出曾霄之上。
而深入重泉之下也。
悉揽天下山川形胜。
自以为无足惬者。
乃居宜阳阇山。
以求其志。
孤介脩洁。
凡俗不易造见。
日持诵观音普门品。
盖尝有善相者。
为不寿。
而勉之也。
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令工作龛座如鹿顶。
且趣之曰。
明日要用。
毋缓也。
明日果坐逝。
年八十三。
树塔于宝云之原。
而窆焉。
所著述有西洛集。
行世。
释宗渊
姓宫氏
高密人也。
幼通经籍察慧若神。
忽愿出家于东莱北禅院。
后参学江表岳中祖师胜友。
资神润己往造实归。
僻好吟诗于荆楚间。
尝师学于齐己之体。
自言缘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览天下山川且曰。
步仞之丘巨兽无以隐其躯。
宜阳阁山居之以求其志。
其孤洁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见。
日别持观音支品。
盖曾有善相人。
促龄。
受持普门品也。
至太平兴国五年十月
预言终期。
令水土作坐如鹿顶形。
连促木工。
明日斋时要用。
至是果坐终焉。
乡人无远近皆来焚香设拜。
当年迁小塔于宝云寺之山原。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著挽辞五十首。
一云。
举世应无百岁人。
百年终作冢中尘。
余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纸衣一袭葬焉。
后开发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岩穴之中矣。
论曰。
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万物。
絪缊而出。
鼓动而萌。
由庶类以蚩蚩禀自然而历历。
自然者道。
道惟本心。
心无不通。
通物之理之谓道也。
道其不一。
蕃息流形。
若究天倪物亦惟一。
乾一也。
坤一也。
殆乎因动成变以变。
求占则生象不一欤。
至如鸟兽交气草木构精。
或用其牡而疏其雄。
或同乎根。
而异乎实。
鳄飞似鸟移成枳。
交玃为伧羽嘉生凤。
若此之伦物类糅错之所致也。
杂之时大矣哉。
事有重貤物有纷纶。
乃彰杂名非一。
名而统尽。
故曰。
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
昔梁传中立篇第十曰唱导也。
盖取诸经中此诸菩萨皆唱导之首之义也。
唱者固必有和乎。
导者固必有达者。
终南释氏观览此题。
得在乎歌赞表宣。
失在乎兼才别德也。
譬若别均天分重赋全才虎双翼而飞鹰四足而击也。
于是建立杂篇包藏众德。
何止声表无所不容。
或曰。
续传改作名题自何稽古。
通曰。
班孟坚加九流中杂流也。
如其立教。
如其为人。
匪独阴阳不专刑律。
或兼名墨或涉纵横。
则可目之为杂家流也。
汉书有变拾太史公之遗。
澄照建题正梁慧皎之僻。
或曰。
胡不闻杨子云疾其杂乎。
通曰。
彼恶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无纯德耳。
此则应杂而杂断无杂咎欤。
今作传者若游夏焉。
观其起隐终哀。
何敢措一辞也。
或曰。
何忽变唱导成声德耶。
通曰。
声之用大矣哉。
良以诸佛刹土偏用一尘以为警悟。
唯忍土最尚音声。
行为佛事。
及观音说圆通。
世尊称赞者为被闻熏。
故若毗目仙人香积世界。
乐不乐爰居之耳。
圜不入方凿之穿。
是以影胜大王止前驱之象马。
钵囊释子动合会之人天。
返魂者随呗声而到家。
光洁者闻呗声而欢喜。
乃可谓宫商佛法。
金石天音。
哀而不伤。
乐而不佚。
引之入慈悲之域。
劝之离系缚之场。
脱或执受不精。
器能无取乃不可谓为声德也。
于今搜有邻之德。
聚兼讲之才。
三人之师于斯见矣。
四战之国孰敢攻乎。
得非备五彩而服章。
舍八风而成乐。
则有登天竺而作猿梵。
动塔铃。
而贯虹霓。
副天请而都讲随。
占地理而宰臣应。
观音摩其发顶。
弥勒诉其雷神。
始化倭民坐亡举指。
见慈颜而不怒。
作诗式以安禅。
巨蟒不惊。
山魔慑伏。
临神鉴而悬知澄汰。
礼天冠而誓隐灵踪。
破瓮飞乌劳身代畜。
衡山衣草禹寺明心。
养童女以身全。
遇毒流而命在。
德符禅月躯涉碛沙。
或辩之利通。
或声之流靡。
猗嗟硕德于烁群公若诸根之互能。
同五事之俱举。
故强名为杂也。
薝卜接栴檀之树。
数倍馨香。
鹰鹯育金翅之巢。
千重猛鸷。
咨尔同道听乎直言。
为僧不应于十科。
事佛徒消于百载。
如能以高为本以德为枝以修为华萼以證为子实
然后婆娑挺盖郁密成阴。
周覆三千大千。
号之曰大菩提树也欤。
杜太后唐末宋初 902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2—961 【介绍】: 定州安喜人
太祖太宗母。
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
每与太祖参决政事。
据传建隆二年病重时,召太祖宰相赵普入受遗命,预定传位太宗,由起草誓书,藏之金匮。
今人排比史实,證明其事实乃太宗伪造。
卒谥明宪乾德中改谥昭宪
全宋文·卷一一
昭宪杜太后(九○二——九六一)宋太祖太宗之母,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
父杜爽。
既笄,归于太祖赵弘殷
太祖即位,尊为皇太后
建隆二年崩,谥曰明宪
乾德二年,更谥昭宪
宋史》卷二四二有传。
俞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宁溧水人字祗若
徽宗崇宁四年以上舍生赐进士第
累官中书舍人,进给事中殿中侍御史
极论丞相蔡京,出知润州,改襄阳府,奏分鹿门寺田半为官田。
还再试给事中,上言论学校事,颇见行。
蔡京再相,以叶梦得言拜御史中丞
以发刘炳阴事忤意,改翰林学士知制诰,迁兵部尚书
后以毁绍圣法度贬,复述古殿直学士、知江宁府卒。
全宋文·卷三三九七
俞㮚(?
——一一一八),字祗若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崇宁四年,以上舍生赐进士第,为辟雍博士
大观中,历秘书省正字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擢中书舍人,进给事中
政和三年襄州
还,复拜给事中
蔡京再相,除御史中丞
意,改翰林学士
兵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开德府
六年,以毁绍圣法度,贬常州团练副使八年,以述古殿学士江宁府,复显谟阁待制,卒于任。
见《宋史》卷三五四本传,《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
陶谷后周 904 — 971
全宋诗
陶谷(九○四~九七一)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
本姓唐,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改
后晋后汉后周,累官兵部吏部侍郎
宋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转礼部尚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翰林承旨
乾德二年(九六四),判吏部铨知贡举
累加刑部户部尚书
开宝三年十二月庚午卒(同上书卷一一),年六十八。
宋史》卷二六九有传。
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3—970 【介绍】: 邠州新平人字秀实
本姓唐,避石敬瑭讳改
后晋时知制诰,兼掌内外制,参预机要,又拜中书舍人
后汉,授给事中
后周世宗朝为翰林学士,与王朴等提出先南后北之统一大计。
显德中,历兵部吏部侍郎
陈桥兵变,预拟周恭帝禅位制书,以为赵匡胤受禅之用。
宋初转礼部尚书,为翰林学士承旨
博学多识,当时法物制度,多所裁定。
宰相赵普,排斥窦仪,诬告李昉
奔竞务进,多忌好名。
累加刑部户部尚书
有《清异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3—970 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
诗人唐彦谦之孙。
后晋时石敬瑭改姓陶
10余岁入仕,历仕后梁、后唐。
后晋高祖时,任虞部员外郎知制诰,兼掌内外制
出帝开运二年(945)中书舍人
后汉时给事中
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翰林学士,曾献策劝世宗出师取江淮之地。
历迁兵部吏部侍郎,曾出使吴越
入宋,历任礼部、刑部户部尚书
宋史》有传。
有集10卷,已佚。
另《清异录》2卷题陶谷撰,但书中及其身后之事,或出后人依托。
全唐诗》收其酒令2句。
玉壶清话》、《云巢编》、《国老谈苑》等书中,存其词1首,诗1首、断句7,《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字秀实邠州新平人
唐彦谦之孙,避晋讳改姓陶
历仕、汉至周,为兵部侍郎翰林承旨
入宋,加尚书,卒赠右仆射
所著有《清异录》。
全宋文·卷一一
陶谷(九○三——九七○)字秀实邠州新平(今陕西彬县)人。
本姓唐,避晋高祖石敬瑭改姓陶
历仕,先后任知制诰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吏部侍郎等官。
宋初,转礼部尚书,依前承旨,礼仪制度,多所裁定。
累加刑部户部尚书
开宝三年卒,年六十八。
嗜学强记,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
多蓄法书名画,善隶书。
著有《清异录》二卷、文集十卷。
宋史》卷二六九有传。
字秀实
邠州新平人
本姓唐
避晋祖讳改焉
起家校书郎
累拜中书舍人
给事中
右散骑常侍
显德初户部侍郎
翰林学士
三年兵部侍郎
承旨
六年吏部侍郎
入宋。
累官户部尚书
开宝三年卒。
黎仲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宁都人字汉儒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真宗天禧中,叩阍言事,忤宰相丁谓,授洪州文学
罢相,召对,改袁州户曹
后解职归隐,时称方外高人
全宋诗
黎仲吉字汉儒宁都(今属江西)人。
太宗淳化中进士
真宗天禧中洪州文学,后迁袁州户曹
归隐梅川,年八十一卒。
事见《吴文正》卷四一《黎氏贤良祠记》。
王钦若北宋 962 — 10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5 【介绍】: 临江军新喻人字定国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建言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
知制诰翰林学士
咸平四年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请真宗金陵,为寇准所阻。
累表罢职。
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揽功委过。
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书,献符瑞,以天书仪卫副使从封泰山,祀汾阴
累迁吏部尚书,加枢密使同平章事
天禧元年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
三年罢相出判杭州
仁宗天圣元年再相。
智数过人,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交结,时谓之“五鬼”。
卒谥文穆
有《卤簿记》、《圣祖事迹》等。
全宋诗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馀)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文庄》卷二八《王公行状》),为亳州防禦推官
真宗咸平三年(一○○○)翰林学士(《同上》)。
四年参知政事(《学士年表》),加给事中
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军。
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枢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
天禧元年(一○一七)左仆射(《东都事略》卷四九本传)。
三年,出判杭州
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
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同平章事
二年封冀国公
三年卒,年六十四(《文庄》卷二九《王公墓志铭》)。
谥文穆
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
字定国
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
淳化三年(992)进士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
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
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
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
宋史·王钦若》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
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淳化三年进士甲科,为亳州防禦推官
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
咸平四年参知政事
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请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
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阴
历礼、户、吏三部尚书天禧元年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三年,出判杭州
仁宗时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
曾领修《册府元龟》及道书,撰《翊圣保德真君传》二卷(存)、《先天记》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等。
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张秉北宋 961 — 10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6 【介绍】: 歙州新安人字孟节
张谔子。
太宗太平兴国进士
监察御史右司谏,深为宰相赵普所器重。
真宗朝知、襄、凤翔、河南永兴军等州府,累官枢密直学士
屡历要职,而不重仪检,好为谐戏,人不重之。
全宋诗
张秉(九五二~一○一六)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
以荐得知郑州,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
后擢知制诰
真宗即位,除左谏议大夫,历知、襄、河南河阳、澶、滑、永兴军等州府,后转礼部侍郎,加枢密直学士,再知并州,徒相州
大中祥符九年卒,年六十五。
宋史》卷三○一、《新安文献志》卷九四有传。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八八
张秉(九六一——一○一六)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谔子。
进士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知郑州
后历仕盐铁判官度支员外郎知制诰判吏部铨知审官院。
真宗嗣位,进秩兵部郎中判昭文馆,知河南、滑等州府。
召归,复悉吏部铨,拜工部侍郎同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纠察在京刑狱
出知永兴军府,加枢密直学士,复知相州
大中祥符九年卒,年五十六。
宋史》卷三○一有传,又见《新安文献志》卷九四上。
释妙应北宋 ? — 1132
全宋诗
释妙应(?
~一一三二),号智缘(《临川文集》卷七一《与妙应大师说》),江南人
徽宗时往来京洛间,不拘戒行,人呼风和尚
高宗绍兴二年卒于柳州
事见《投辖录》、《咸淳临安》卷九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真州六合人俗姓李
精相术。
相传蔡京罢居钱塘,相其貌似虎,书“看取明年作宰相,舞爪张牙吃众生”之句,又书“众生受苦,两纪都休”。
后悉如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