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宋朝
释岩俊唐末宋初 884 — 96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廉氏
荆州人
幼入空门。
长圆戒德。
乃复遍游衡庐。
以探禅指。
尝偕一友至凤林
迷道入深谷中。
见满地弃掷。
皆金银物。
其友遽色动。
顾谓曰。
此间幸无他人在。
可攫也。
且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
君其何不屑意哉。
行未即应。
友固请。
曰。
管宁锄园遇金。
视同瓦砾。
吾辈出家者流。
尤宜慎守贪戒。
而有愧古人可乎。
然吾兹一身。
衣食有馀。
得之亦复奚用。
他日待吾把盖头。
第当取以供众也。
竟舍去。
寻谒舒州投子山同和尚
投子问曰。
昨在何处。
曰在不动道场。
曰既是不动。
何由至此。
曰至此岂是动耶。
曰元来宿不著处。
因许入室。
受记莂。
久之辞还。
路出汴京
陇西公梁资所留。
而捐所居宅。
为伽蓝。
以处俊。
会周受汉禅。
宠遇优渥。
高祖世宗
皆于寔布衣旧。
异日相见。
每施拜跪。
及是赐赉故加厚云。
乾德四年三月
疾笃。
弟子使医进药。
噤不受。
垂戒嘱后事。
合掌怡颜而灭。
享寿八十五。
坐夏六十五。
四月八日
葬全身于东郊之丰台村。
寺额观音。
一门三院
东西二堂
众常不减数百。
五十年间。
率饭僧万百千计。
京城第一禅林也。
赐紫袈裟。
号净戒
皆周命。
释岩俊
姓廉氏
邢台人也。
诞育之来蔚繁神异。
挺身去缚誓入空门。
从捧戒珠终身圆莹。
乃持杯锡言遍参寻。
陟彼衡庐登乎岷蜀。
尝至凤林
欻逢深谷。
见一区之晃耀。
原七宝之纵横。
时同侣相顾曰。
奇哉可俯拾乎。
曰。
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耳。
苟欲怀之自速祸也。
徯吾野菅覆顶须此供四方僧。
言讫舍去。
造谒舒州投子山主问之曰。
客来昨宿何处。
曰。
在不动道场。
曰既言不动曷由至此。
对曰。
至此岂是动耶。
曰元来宿不著处。
然山主默认许之。
迨思还赵。
路出陈留
抵今东京
属乎梁少保陇西公资。
河阳节度使中书令之昆也。
虽居贵仕酷信空门。
谈玄。
刘遗民之奉贾远也。
相与议舍第宅俾建仁祠。
弗让违以安形性。
既考禅室而行祖风。
慕道穷玄堂宇盈塞。
周高祖世宗二帝潜隐地。
布衣之交。
每登方丈必施跪礼。
及其即位延迟优渥。
至乎朝达见必稽颡。
高谈虚论若至宝山焉。
乾德丙寅三月示身有疾。
弥留弟子求医奉药
瞋目噤唇不食。
垂诫门人后已。
当怡颜俨肃合掌诀众而灭。
享龄八十五。
坐夏六十五。
被朝恩赐紫袈裟也。
受而不服锡净戒师号也。
有而不称。
属其策杖清羸。
周祖敕侍者辈勿令大师一中食。
俾其日昃更进祛阇尼矣。
诺而难遵。
慈柔被物。
暨乎自狭而广实三院一门也。
二堂东西恒不减数百众。
五十年间计供僧万百千数。
京城禅林居其甲矣。
其年四月八日
归葬于东郊丰台村。
白塔存焉。
于日神都寺院。
各率幡幢吹贝鸣铙相继二三里。
道俗送殡者万数。
知制诰王著为碑昭懋厥德云。
侯益宋初 886 — 9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6—965 【介绍】: 宋初汾州平遥人
唐昭宗光化中,以拳勇隶李克用麾下。
仕后唐、后晋,累迁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少帝时授河中尹、护国军节度
契丹入汴,授凤翔节度
后汉高祖即位自以尝受命契丹,颇忧之,谋归蜀。
后授开封尹
广顺间,封齐国公致仕。
宋太祖即位,以耆旧厚待之。
汾州平遥人
唐光化中李克用麾下。
天成中累授费州刺史
应顺初加西面行营都巡检使
晋初领光州防禦使
河阳三城节度
邺都行营都虞候
移镇潞州
天福四年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五年徙镇泰州
充西面都部署
河中护国军节度
契丹入汴。
凤翔节度
汉祖即位。
加兼侍中
乾祐中开封尹
中书令
封鲁国公
周广顺初封楚国公
太子太师
又改封齐国公
显德元年致仕。
乾德三年卒。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王景五代至宋初 889 — 9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63 【介绍】: 五代宋初莱州掖县人字象珍
少倜傥,善骑射,为群盗。
历仕五代后梁、后唐、后晋,累破契丹
后汉高祖乾祐初,官至同平章事
后周太祖即位,加兼侍中
世宗即位,加兼中书令
进讨秦、凤,大破蜀军,镇秦州兼西面缘边都部署
入宋加守太保,复以为凤翔节度、西面缘边都部署
卒谥元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太原(今属山西)人。
司户员外郎莱州刺史
其子之咸,为长安,与昆弟之贲、之涣皆善属文。
事迹见《旧唐书·王纬》、《唐诗纪事》卷一二。
全唐诗》存诗1首。
寇准北宋 962 — 10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3 【介绍】: 华州下邽人字平仲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通判郓州,累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
颇敢直谏,太宗以比魏徵
淳化初,除枢密副使,坐事罢知青州
五年,召拜参知政事,加给事中,又坐事出知邓州
真宗立,入权知开封府,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拜相,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乃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议而还。
王钦若所谮,罢相出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密奏请以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
丁谓乘机倾陷,连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
仁宗追谥忠悯
有《寇莱公集》。
全宋诗
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四年,罢知青州
五年,拜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
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
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同年契丹攻宋,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
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
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
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
八年罢。
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
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
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
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悯
有《忠悯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悯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
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悯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
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
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
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词学图录
寇准(961-1023) 字平仲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晚年封莱国公谥忠悯
宋史》有传。
有《寇莱公集》,存词五首,见《花庵词选》及《湘山野录》。
全宋文·卷一八二
寇准(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太宗朝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景德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力排众议,拥帝亲征,遂有澶渊之盟。
王钦若所陷,罢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以请太子监国,为丁谓所陷,罢相,封莱国公,累贬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
仁宗追谥忠悯
著《巴东集》三卷、《忠悯公诗集》三卷(存)、《寇莱公集》七卷(存)。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留从效五代至宋初 906 — 9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6—962 【介绍】: 五代宋初泉州永春人
出自寒门,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
颇知书,好兵法。
后晋时泉州指挥使,结众袭杀刺史黄绍颇,迎立闽王亲族王继勋主持州府。
闽国亡,劫持王继勋南唐,自领、泉二州留后
南唐泉州清源军,授从效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
在郡能知人疾苦,以勤俭养民为务。
后周世宗淮南从效通使于周。
宋初,向宋廷上表称藩,贡奉不绝。
从效
泉州永春人
初为散指挥使
击败朱文进之党。
遂自领漳泉二州留后
南唐泉州清源军。
从效节度使漳泉等州观察使
未几加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
封鄂国公
进封晋江王
后遣使贡南唐
又入贡于宋。
未至卒。
年五十七。
南唐太尉灵州大都督
文洎北宋
全宋文·卷三○五
文洎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彦博父。
本姓敬太宗时其父避宋翼祖赵敬讳,改姓文
以儒学进,历十三官,天圣中司勋员外郎判三司开拆磨勘司,迁主客郎中,历三河白波发运使河东转运使,卒。
后以彦博贵,赠太师中书令,燕、魏三国公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卷七九《文潞公家庙碑》,宋庠元宪》卷二二,王安礼王魏公》卷二,《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四之一四。
王钦若北宋 962 — 10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5 【介绍】: 临江军新喻人字定国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真宗咸平初判三司理欠凭由司,建言放逋负一千余万、释系囚三千余人。
知制诰翰林学士
咸平四年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契丹入侵,密请真宗金陵,为寇准所阻。
累表罢职。
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揽功委过。
大中祥符中,承密旨造天书,献符瑞,以天书仪卫副使从封泰山,祀汾阴
累迁吏部尚书,加枢密使同平章事
天禧元年尚书左仆射中书侍郎
三年罢相出判杭州
仁宗天圣元年再相。
智数过人,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交结,时谓之“五鬼”。
卒谥文穆
有《卤簿记》、《圣祖事迹》等。
全宋诗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新喻(今江西新馀)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文庄》卷二八《王公行状》),为亳州防禦推官
真宗咸平三年(一○○○)翰林学士(《同上》)。
四年参知政事(《学士年表》),加给事中
景德元年(一○○四)判天雄军。
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枢密使同平章事(《隆平集》卷四)。
天禧元年(一○一七)左仆射(《东都事略》卷四九本传)。
三年,出判杭州
四年判河南府(《隆平集》),以擅去官守降分司南京
仁宗天圣元年(一○二三)同平章事
二年封冀国公
三年卒,年六十四(《文庄》卷二九《王公墓志铭》)。
谥文穆
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王钦若(962~1025) 北宋官员。
字定国
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
淳化三年(992)进士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山南东道(治所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职。
宋真宗时期两度出为宰相,人称为“瘿相”,是主和势力代表。
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
曾主持编纂册府元龟》。
宋史·王钦若》载王钦若出生于黄鹤楼:“父仲华,侍祖郁官鄂州
会江水暴至,徙家黄鹤楼,汉阳人望见楼上若有光景,是夕,钦若生。”
全宋文·卷一九一
王钦若(九六二——一○二五)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淳化三年进士甲科,为亳州防禦推官
召试学士院,拜右正言知制诰翰林学士
咸平四年参知政事
景德初契丹南下,密请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
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判天雄军,提举河北转运司,又以尚书左丞知枢密院事大中祥符间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力主封泰山,祀汾阴
历礼、户、吏三部尚书天禧元年枢密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三年,出判杭州
仁宗时复拜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司徒封冀国公天圣三年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
曾领修《册府元龟》及道书,撰《翊圣保德真君传》二卷(存)、《先天记》三十卷、《五岳广闻》一百卷等。
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赵佖北宋 1072 — 1106
全宋文·卷三○六三
赵佖(一○七二——一一○六),神宗第九子。
元丰六年赐名,授检校太尉山南东道节度使封仪国公
哲宗即位,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大宁郡王
绍圣二年封申王五年司空
帝崩,因目疾不得立。
徽宗即位,以帝兄迁太傅,进陈王,旋拜太师,历京兆真定尹,太原兴元
崇宁五年薨,赠尚书令中书令谥荣穆
改封吴王
见《宋史》卷二四六《宗室传》三。
赵元份北宋 969 — 10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1005 【介绍】: 宗室,太宗第四子。
初名德严
太平兴国八年出閤,改名元俊,拜同平章事封冀王
雍熙三年改今名,加兼侍中,为威武军节度使进封越王
真宗即位,加中书令改封雍王,拜太傅
真宗北征,为东京留守
性宽厚,言动中礼。
卒谥恭靖
郭崇五代至宋初 908 — 9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8—965 【介绍】: 五代宋初应州金城人
初名崇威,避后周太祖讳,止称
五代后唐清泰中应州军都校
后晋石敬瑭割云应地入契丹耻事之,奋身南归。
刘皓起事,以为先锋。
曾从郭威平河中,乾祐三年复从之平国难。
后周广顺初,为京城都巡检使,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
世宗立御并人,破契丹,累有功。
入宋加兼中书令
李重进叛,命为平卢军节制。
累封英、邓国公
卒赠太师
郭从义唐末宋初 908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8—971 【介绍】: 太原人,先世沙陀部人
历仕五代后唐、后晋,屡破契丹于代北。
后汉立,历郑州防御使河北都巡检使镇宁军节度,平杜重威赵思绾叛。
后周时从征刘崇契丹淮南,历镇许州徐州,兼侍中,加兼中书令开府阶。
入宋,为河中尹、护国军节度
太祖开宝二年左金吾卫上将军
太子太师致仕。
性重厚,有谋略,多技艺,善飞白书。
全宋诗
郭从义(九○九~九七一),其先沙陀部人,后家太原(今属山西)
父绍古,事后唐,赐姓李
后晋天福初,复姓郭。
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入宋,加守中书令
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为河中尹、护国军节度使
开宝二年(九六九),改左金吾卫上将军
逾年,以太子太师致仕。
四年卒,年六十三。
宋史》卷二五二有传。
王随北宋 973 — 10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3—1039 【介绍】: 河南人字子正
真宗咸平间进士
累擢知制诰,以不善制辞,出知应天府,改扬州
未几,权知开封府
后历知杭州河南府,所至有惠政。
仁宗明道二年,拜参知政事
景祐二年知枢密院事,寻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四年,以无所建树,及与同僚屡起忿争,为韩琦弹劾,罢相,出判河阳
卒谥文惠
全宋诗
王随(九七三~一○三九)字子正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进士通判同州
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
出为京西转运副使,迁淮南河东转运使,三迁刑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
知制诰,出知应天府,改知扬州
再加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
仁宗即位,历知杭州通州秦州河南府
入为御史中丞,迁翰林学士
明道二年(一○三三)参知政事
景祐中知枢密院事
宝元元年(一○三八),罢判河阳
二年卒,年六十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三)。
谥章惠,后改文惠
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二八一
王随(九七三——一○三九)字子正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真宗朝登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同州
迁京西转运副使淮南河东转运使,三迁刑部员外郎侍御史知杂事,擢知制诰
改知应天府扬州权开封府
明道二年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除参知政事
景祐二年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四年,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明年罢相,以彰信军节度使河阳
宝元二年卒,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谥文惠
见《宋会要辑稿》礼四一之五,《东都事略》卷五六。
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欧阳道宋末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潭州宁乡人字性之
宋恭帝德祐初进士不第,隐居泉溪右岩。
元阿里海牙潭州屠城,杖策入军门,劝勿杀。
海牙深纳之,辟为荆湖行枢密院掌书记,迁中书令史。
卒官。
薛居正唐末宋初 912 — 9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2—981 【介绍】: 开封浚仪人字子平
薛仁谦子。
少好学。
后唐清泰初进士
后周显德时左谏议大夫刑部郎中
宋初,迁户部侍郎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以本官参知政事
开宝六年,奉诏监修五代史》,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太宗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平晋阳还,进位司空
以服丹砂中毒死。
谥文惠
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在任宽简,不好苛察。
有《文惠集》。
全宋文·卷一二
薛居正(九一二——九八一)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后唐清泰二年进士,历仕后晋
宋初为户部侍郎,出知许州,入为枢密直学士,后知朗州
乾德中,以兵部侍郎参知政事
开宝五年,受诏监修五代史》。
六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
太平兴国初,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从平北汉还,进位司空,卒。
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有集三十卷。
宋史》卷二六四有传。
李洪义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宋初并州晋阳人本名洪威,避后周太祖讳改
李洪信弟。
后汉时历官武信镇宁军节度
王殷澶州少帝密诏令洪义杀之,因怯懦不敢发。
后周太祖起兵,遂降。
广顺初,拜归德军节度,权知许州
世宗时累迁永兴军节度
宋初,加兼中书令,移鄜州
乾德五年代归。
卒年五十九。
赵元偓北宋 977 — 10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7—1018 【介绍】: 宗室,太宗第六子,字希道
厚重寡言,晓音律。
真宗即位,屡以学术勉励宗子元偓首冠藩戚,益自修励。
累官至太尉,领成德、镇宁二镇节度封徐王
卒谥恭懿
全宋文·卷三一八
赵元偓(九七七——一○一八)字希道太宗第六子。
端拱元年出閤,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徐国公
真宗即位,加封彭城郡王
俄加检校太傅,改镇静难、彰化进封宁王
检校太尉侍中、护国、镇国等军节度
中书令,领成德、安国等军节度改封相王
加守太傅,进位太尉,加兼尚书令
天禧元年换成德、镇宁二镇,进封徐王
二年卒,年四十二。
宋史》卷二四五有传。
王彦超唐末宋初 914 — 9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986 【介绍】: 大名临清人,字德升
历仕五代,有战功,累官凤翔节度使,加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都部署。
宋初加兼中书令,复镇凤翔。
太祖开宝二年,与武行德诸藩镇入朝侍宴,太祖授意解兵权,次日即罢镇奉朝请
太宗太平兴国中封邠国公
曹元忠
全宋文·卷五○
曹元忠沙州节度使曹义金之子。
沙州敦煌故地,唐天宝末陷于西戎
大中五年张义潮以州归顺。
诏建沙州归义军,以义潮节度使
后梁时张氏绝后,州人推长史曹义金为帅。
义金死,子元德、元忠继立。
周显德二年元忠来朝,授本军节度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建隆三年加兼中书令自称敦煌王
开宝七、八年间卒。
事见《宋史》卷四九○《沙州传》,又参罗振玉瓜沙曹氏年表》、姜亮夫《莫高窟年表》。
赵普唐末宋初 922 — 99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2—992 【介绍】: 幽州蓟县人,后徙家洛阳字则平
后周时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助其代周。
入宋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建隆元年,建议速平李筠之乱,从征上党,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又请速平李重进之乱。
三年,拜枢密使检校太保
乾德二年范质为相。
参预北宋初年各项重大策令之制定,如罢宿卫节镇兵权,以文臣知州;诸州置转运使通判以集中政权和财权;先平南方后定北边等。
太祖晚年渐失宠,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太宗朝两度入相。
淳化三年以病老致仕,封魏国公
卒谥忠献
全宋诗
赵普(九二二~九九二)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
后周
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为右谏议大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三年,为检校太保,充枢密使(同上书卷三)。
乾德二年(九六四),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开宝六年(九七三),出为河阳三城节度同平章事(同上书卷一四)。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召为太子太保
六年,拜司徒侍中封梁国公(同上书卷二二)。
八年,罢为武胜军节度使侍中
雍熙四年(九八七),移山南东道节度改封许国公,兼中书令
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一。
谥忠献
宋史》卷二五六有传。
全宋文·卷四三
赵普(九二二——九九二)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人,后迁洛阳
周显德中赵匡胤辟为幕僚,任节度推官掌书记
参与策划陈桥兵变。
入宋,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建隆三年,拜枢密使检校太保
乾德二年,代范质为相,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五年春,加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
太祖视为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之。
太祖晚年,宠任稍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
太宗时,复为相,拜司徒侍中封梁国公
出为武胜军节度,移山南东道节度改封许国公
后册拜太保侍中
淳化三年春,拜太师封魏国公致仕
七月卒,年七十一。
谥忠献
宋史》卷二五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