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南北朝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4 【介绍】: 即道生,俗称生公
南朝宋僧。
钜鹿人,寓居彭城
俗姓魏
幼从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后游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预其列。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还至建康,住青园寺。
入宋,深为文帝所敬重。
主张“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等。
时大经未至,闻者难信,忤众被摈。
遂南下虎丘山
传说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为点头。
后入庐山,预莲社。
卒于山中。
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传到建业,一阐提有佛性,果如其说。
著述甚多,有《维摩》、《法华》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等,多已佚失,今存《法华经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师事法汰,初住龙光寺隆安中庐山,寻往长安,师事鸠摩罗什
义熙中南归,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钜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为广威令。
生幼而卓异。
沙门竺法汰见之。
大惊曰。
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随归山中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讲授。
一时名流。
莫敢犯其词锋。
于是名震法苑。
庐山七年。
慧严慧睿长安
罗什受业。
什门英豪数百。
无有出其右者。
还都馆于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
方设大会。
地坐亲同众斋。
食至。
众疑日晚。
不敢下箸。
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生曰。
向日丽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举钵便食。
一众从之。
大悦。
王弘范泰颜延之
皆造门结好。
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
未能尽达佛旨。
而学者又滞见闻。
然其所谓。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
法身无色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
发其渊奥。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读之曰。
一阐提人。
自当成佛。
此经未尽耳。
于是讲辈交攻之。
诬以为邪说。
据律当摈。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
不合经义。
愿于此身目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
愿舍寿时据狮子座。
乃受摈袖手南还。
仍馆青园。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有龙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龙光
众疑其异。
俄生果去青园。
而至吴之虎丘山
日竖石为听徒。
讲涅槃经。
至阐提有佛性处。
则谓石曰。
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
石皆为动。
若首肯之者。
遂还庐山销景岩。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见而尉喜不自胜。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词音朗润。
听者悦悟。
俄麈尾堕地。
隐几而化。
释慧生者。
继止龙光。
有高行。
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竺道生
本姓魏氏
钜鹿人
生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及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时名士。
皆虑挫词穷莫敢詶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研群经。
万里从师不惮疲苦。
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还止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时涅槃后品未至。
生曰。
阐提皆当成佛。
此经来未尽耳。
于是文字之师。
诬生为邪摈而遣之。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不合经义。
请于见身即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
竟拂衣入吴之虎丘山
竖石为徒讲涅槃经。
至阐提有佛性处曰。
如我所说契佛心否。
群石皆首肯之。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肖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生所说若合符契。
生既获斯经。
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
庐山升于法座讲说涅槃。
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
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为广戚
乡里称为善人。
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
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伏膺受业。
既践法门俊思奇拔。
研味句义即自开解。
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
皆虑挫词穷。
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都止青园寺。
寺是晋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
生既当时法匠。
请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王弘范泰颜延并挹。
敬风猷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
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
得意则象忘。
言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
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
多守滞文鲜见圆义。
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
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厉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号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
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朗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泣。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
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
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
时人号曰游玄生。
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著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
释道琼南朝宋
道琼
本姓江
丹阳人也。
年十馀博涉经史。
成戒已后明达三藏精勤苦行。
晋太元中皇后美其高行。
凡有所修福多凭斯寺。
富贵妇女争与之游。
元嘉八年大造形像处处安置。
彭城寺金像二躯。
帐座完具。
瓦官寺弥勒行像一躯。
宝盖璎珞。
南建兴寺金像二躯。
杂事幡盖。
建福寺造卧像并堂。
又制普贤行像。
供养之具靡不精丽。
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无量寿像。
其年四月十日
像放眉间相光明照寺内。
皆如金色。
道俗相传咸来修敬。
瞻睹神辉莫不欢悦。
复以元皇后遗物。
开拓寺南更造禅房。
云。
薛提北魏 ? — 4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 【介绍】: 北魏太原人
道武帝皇始中太学生,拜侍御史
累迁散骑常侍,出为冀州刺史进爵太原公
征为侍中,治都曹事。
太武帝中常侍宗爱所杀后,尚书左仆射延、侍中和疋等以皇孙冲幼,议别立秦王翰不允,议未决,宗爱知其谋,乃矫皇后诏杀之。
闾毗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时人
柔然族。
景穆皇后之兄。
太武帝时降魏。
文成帝太安二年平北将军,赐爵河东王
征东将军、评尚书事,卒。
裴皇后南齐 ? — 4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 【介绍】: 南朝齐河东闻喜人名惠昭
齐武帝萧赜妃。
少与豫章王妃庾氏共侍高帝萧道成及昭后。
恭谨不及庾氏,故不为姑舅所重。
性刚严,媳袁氏有过,严加训罚。
道成皇帝位,为皇太子妃
武帝即位,裴氏已卒,追尊皇后
褚澄南齐 ? — 4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3 【介绍】: 南朝齐河南阳翟人字彦道
褚渊弟。
宋文帝女,拜驸马都尉
历官清显,善医术。
豫章王萧嶷感疾,高帝为疗,立愈。
齐高帝建元中,为吴郡太守
齐武帝永明初,迁侍中、领右军将军卒。
女为东昏皇后
王皇后南朝宋 427 — 4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7—464 【介绍】: 即王宪嫄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
宋孝武帝后。
孝武帝在藩,有宠。
前废帝子业山阴公主楚玉等。
及即位,立为皇后
大明四年率六宫躬自于西郊。
前废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全宋文·卷十
后讳宪嫄琅邪临沂人元嘉中武陵王妃,生废帝。
孝武即位,立为皇后废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王皇后南朝宋 436 — 4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6—479 【介绍】: 即王贞风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
明帝后。
为人刚正。
后废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后废帝失德,后每加勖譬。
顺帝即位,仍尊为皇太后
顺帝逊位,后与同居东邸。
建元元年卒,谥明恭
全宋文·卷十
后讳贞风琅邪临沂人元嘉二十五年琅邪王妃,寻改拜湘东王妃。
明帝即位,立为皇后
后废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齐受禅,拜汝阴王太妃
建元元年死,追谥曰恭皇后
冯皇后北魏 ? — 4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 【介绍】: 北魏孝文帝后。
长乐信都人
文明太后冯熙之女。
文明太后欲家世贵宠,乃择熙二女俱入掖庭。
有姿媚,初拜左昭仪,后立为后。
中官高菩萨私乱,至公然丑恣。
事泄,失宠。
疾甚,遗命赐自尽。
死,长秋卿白整等即入宫强授后药,自尽。
全后魏文·卷十四
长乐信都人
文成即位,选为贵人太安二年立为皇后
献文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以幸李奕事露。
献文暴崩,孝文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复临朝听政。
太和十四年崩,谥曰文明太皇太后
有皇诰十八篇,劝戒歌三百馀章。
何皇后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庐江灊人名婧英
郁林王后。
抚军将军何戢女。
武帝即位,封郁林王萧昭业南郡王
武帝永明二年,纳为南郡王妃
郁林王即位,为皇后
尝与帝左右杨珉之通。
帝被废,贬为王妃
李崇北魏 455 — 5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5—525 【介绍】: 北魏顿丘人字继长小名继伯
文成帝皇后侄。
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
孝文帝初,历荆州兖州刺史
兖州诸村设楼悬鼓以防盗贼。
复以镇压氐人杨灵珍功除梁州刺史
宣武帝时,官扬州刺史,阻梁军北上,有功。
孝明帝时,曾攻柔然
六镇起事,以北讨大都督率军镇压,兵败免官。
后官至相州刺史
在官明于决断,然性好财货,聚敛巨万,为时论所鄙。
卒谥武康
全后魏文·卷三十五
字继长小名继伯梁国蒙人
(《北史》作顿丘人
)文成元皇后第二兄诞之子。
召拜主文中散,袭爵陈留公镇西大将军
孝文初,行梁州刺史,寻为荆州刺史,镇上洛
还除兖州刺史,后例降为侯,改授安东将军副都督左翼诸军事
入为河南尹
寻为梁州刺史
宣武即位,徵为右卫将军,兼七兵尚书
寻加抚军将军,正尚书
左卫将军相州大中正
封魏昌县伯,进号镇南将军,转中护军
征南将军扬州刺史
延昌初,加侍中车骑将军
熙平中,进号骠骑将军仪同三司
寻除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
中书监右光禄大夫,出为定州刺史
徵拜尚书左仆射,迁尚书令,加侍中开府、北讨大都督
免。
复为徐州大都督,改除相州刺史
孝昌元年卒,年七十一,赠司徒雍州刺史谥日武康
后重赠太尉
僧宝唱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僧。
吴郡人俗姓岑
年十八,投僧祐出家,住庄严寺
梁武帝天监中新安寺主。
华林园宝云殿经藏,博学能文,名冠当时,后不知所终。
著有《经律异相》、《饭圣僧法》、《华林佛殿经目》、《续法轮论》、《名僧传》、《比丘尼》等。
全梁文·卷七十四
宝唱俗姓岑吴郡人
师事僧祐齐建武中天监中还京,往新安寺,又住庄严寺,有《名僧传》三十卷。
释宝唱
姓岑氏
吴郡人
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
少怀恢敏清贞自蓄。
顾惟只立勤田为业。
资养所费终于十亩。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流略便能强识。
文采铺赡义理有闻。
年十八。
僧祐津师而出家焉。
江表僧望多所制述。
具如前传纪之。
既始陶津。
经律咨禀。
承风建德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土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略通大义。
时以其游涉世务。
谓有俗志。
为访家室执固不回。
将及三十天荫既崩。
丧事云毕。
建武二年摆拨常习。
出都专听。
涉历五载又中风疾。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
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百谷年登。
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
幽灵叶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
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
下敕。
总撰集录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
指事祠祷多感威灵。
所以五十许年。
江表无事兆民荷赖。
缘斯力也。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
奉别敕。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二百馀卷。
别令宝唱缀纰区别。
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
自非才学无由造极。
又敕自大教东流。
道门俗士。
有叙佛理著作弘义。
并通鸠聚。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
深助道法无以加焉。
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
独断专虑。
缵结成部。
既上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虽复勒成未悏帝旨。
又敕重撰。
乃因绍前录。
注述合离甚有科据。
一帙四卷。
雅悏时望。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皆令具足。
备造三本以用供上。
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德称焉。
道俗才笔互陈文理。
武帝膺运。
时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
深以庭癊早倾。
常怀哀感。
每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为心良。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故。
收采众经躬述注解。
亲临座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
舍身为僧给使
洗濯烦秽仰资冥福。
每一舍时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
钟山北涧。
建大爱敬寺
糺纷协日临睨百丈。
翠微峻极流泉灌注。
钟鲸遍岭𨥜凤乘空。
创塔包岩壑之奇。
宴坐尽林泉之邃。
结构伽蓝同尊园寝。
经营彫丽奄若天宫。
中院之去大门。
延袤七里。
廊庑相架檐霤临属。
旁置三十六院。
皆设池台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匠人约量晨作夕停。
每夜恒闻作声。
旦视辄觉功大。
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
相好端严色相超挺。
殆由神造屡感徵迹。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伸供养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
起大智度寺。
京师甲里爽垲通博。
朝市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壮宝塔七层。
房廊周接华果间发。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
立七庙室。
崇宇严肃郁若卿云。
粉壁珠柱交映相耀。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晨昏如在。
衣服轻暖随时代易。
新奇芳旨应时日荐。
又曰。
虽竭工匠之巧。
殚世俗之奇。
水石周流华树杂沓。
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
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
度越终古无德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迁贸。
五德更用。
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廊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夏禹周文梁
万载论孝。
四人而已。
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
又以大通元年
台城北。
开大通门。
同泰寺
楼阁台殿拟则宸宫。
九级浮图回张云表
山树园池沃荡烦积。
其年三月六日
亲临幸。
礼忏敬接。
以为常准。
即舍身之地也。
虽亿兆务殷。
而卷不辍手。
披阅内外经论典坟。
恒以达曙为则。
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
往哲所未详悉。
皆为训释。
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前后集百有馀卷。
著通史书苑数千卷。
当斯盛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具如别传。
天监九年先疾复动。
便发二愿。
遍寻经论使无遗失。
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
撰为部帙。
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
至十三年
始就条列。
其序略
夫深求寂灭者。
在于视听之表。
考乎心行者。
谅须丹青之工。
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
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
顶戴桥伏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沙门净行独亡纪述。
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
律师僧祐
道心贞固高行超邈。
著述集记振发宏要。
宝唱不敏。
预班二落。
礼诵馀日捃拾遗漏。
文广不载。
初以脚气连发。
入东治疗。
去后敕追。
因此抵罪谪配越州
寻令依律以处断。
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
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
遂令鸠集为役多阙。
昼则伏忏。
夜便缵录。
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
中甄条流文词坠落。
将发之日遂以奏闻。
有敕停摈令住翻译。
而此僧史方将刊定。
改前宿繁更加芟定。
故其传后自序
岂敢谓僧之董狐
庶无曲笔耳。
之所撰。
文胜其质。
后人凭据揣而用之。
故数陈赏要。
为时所列。
不测其终。
姓岑
吴郡人
少怀恢敏。
勤田为业。
至于傍求。
佣书取济。
寓目疏略。
便能强识。
年十八。
僧祐律师
而出家焉。
经律咨禀。
有声宗嗣。
庄严寺
博采群言。
酌其精理。
又惟开悟士俗。
要以通济为先。
乃从处士顾道旷。
吕僧智等。
习听经史庄易。
会齐氏云季。
遭乱入东。
远至闽越。
讨论旧业。
天监四年
便还都下
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
远近清晏。
风雨调畅。
百谷年登。
上资三宝。
福被黔黎。
下敕令
总撰集录。
以拟时要。
或建福禳灾。
或礼忏除障。
或飨接神鬼。
或祭祀龙王。
部类区分。
近将百卷。
八部神名。
以为三卷。
包括幽奥。
详略古今。
故诸所祈求。
帝必亲览。
天监七年
帝以法海浩浣浅识难寻。
敕庄严僧旻
于定林上寺。
缵众经要抄。
八十八卷。
又敕开善智藏
缵众经理义。
号曰义林
八十卷。
又敕建元僧朗
注大般涅槃经。
七十二卷。
兼赞其功。
纶综终始。
缉成部帙。
及简文之在春坊
尤耽内教
撰法宝联璧。
二百馀卷。
宝唱缀比区别其类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冲奥。
近识难通。
又敕详叙佛理弘义。
号曰续法轮论
合七十馀卷。
又撰法集。
一百三十卷。
上既亲览。
流通内外。
十四年
安乐寺僧绍。
撰华林佛殿经目。
未惬帝旨。
又敕重撰。
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
搜求遗逸。
备造三卷。
以用供上。
又敕撰。
经律异相五十五卷。
圣僧法五卷。
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
于时佛教隆盛。
无得称焉。
武帝应运。
时年三十有七。
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太后早倾。
常怀哀感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由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
为心良田。
是诸佛由生。
又即除灾涤累。
收采众经。
躬述注解。
亲临座。
讲读敷弘。
用此善因。
崇津灵识。
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
每一舍时。
地为之震。
相继斋讲不断法轮。
太祖文皇于钟山竹涧。
建大爱敬寺
经营雕丽。
奄若天宫。
周宇环绕。
千有馀僧。
四事供给。
中院正殿。
有栴檀像。
举高丈八。
又于寺中龙渊别殿。
造金铜像举高丈八。
躬申供养。
每入顶礼。
歔欷哽噎。
不能自胜。
预从左右。
无不下泣。
又为献太后
于青溪西岸。
建阳城门。
路东起大智度寺。
京师夹里。
爽垲。
通博。
朝匝之中途。
川陆之显要。
殿堂宏敞。
宝塔七层。
正殿亦造丈八金像。
以申追福。
五百诸尼。
四时讲诵。
寺成之日。
顾谓群后曰。
建斯两寺。
奉福二皇。
用表罔极之情。
以达追远之思。
而不能遣蓼莪之哀。
复于中宫
起至敬殿。
景阳台
立七庙室。
设二皇座。
具备诸礼。
冠蕴奁箧。
举目兴慕。
晨昏如在。
衣服轻煖。
随时代易。
斯奇芳旨。
应时日荐。
又以国务。
不获朝夕侍食。
惟有朔望。
亲奉馈奠。
而无所瞻仰。
内心崩溃。
如焚如灼。
又作联珠五十首。
以明孝道。
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
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
无得而称。
元帝
伏寻我皇之为孝也。
四运推移。
不以荣枯。
迁贸五德。
更用不以贵贱革心。
临朝端默。
过隙之思弥轸。
垂拱岩廊。
风树之悲逾切。
洁斋宗庙。
虔事郊禋。
言未发而涕零。
容不改而伤恸。
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
虞舜
夏禹
周文。
万载论孝四人而已。
又以国学员限。
隔于贵贱。
乃更置五馆。
招引寒俊。
故孔释二门。
荣茂峙列。
当斯世。
频奉玺书预参翻译。
于晖北魏 ?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 【介绍】: 北魏代人字宣明
于劲子。
宣武帝皇后弟。
少有才干,袭父爵,位汾州刺史
善事人,为尔朱荣所亲。
侍中河南尹尚书仆射、东南道行台等职。
与高欢败羊侃兖州
元颢,被杀。
郗徽南齐 468 — 4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8—499 【介绍】: 南朝齐末高平金乡人
萧衍(梁武帝)妻。
幼聪慧,善隶书,读史传。
闲习女工。
宋后废帝将纳为后,齐初,安陆王萧缅欲娶之,并辞以女疾,乃止。
齐建元末,嫁萧衍
萧衍雍州刺史死于襄阳官舍。
,追崇为皇后谥曰德
酷妒,遇丁令光(武帝贵嫔)无道,使日舂五斛。
卒后,武帝终不置后。
丁贵嫔南梁 485 — 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5—526 【介绍】: 即丁令光
南朝梁谯国人,武帝妃。
尝擘絖于汉滨,武帝萧衍樊城,见而纳之。
武帝皇后所妒忌,使日舂五斛。
简文帝
武帝天监元年八月,立为贵嫔
仁恕,不好华饰,未尝为亲戚私谒。
武帝弘佛教,贵嫔茹素受戒。
卒谥穆
简文帝即位追尊为太后
章皇后陈朝 506 — 5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6—570 【介绍】: 南朝陈吴兴乌程人名要儿
武帝后。
美容仪,手爪长五寸,色并红白。
善书计,能诵《》及《楚辞》。
梁武帝太清年间侯景乱起,陈霸先(陈武帝)起兵讨之,后曾为所囚。
景平,拜为夫人。
入陈,立为皇后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废帝立,尊为太皇太后
卒谥宣
全陈文·卷四
后讳要儿吴兴乌程人本姓钮,父为章氏所养,因冒姓章。
武帝先娶钱氏女,早卒,娉为继室。
梁绍泰中长城县夫人。
永定元年,立为皇后
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宫曰慈训。
废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宣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建三年崩,年六十五,谥曰宣太后
尔朱氏东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魏北秀容川人
尔朱荣女。
北魏孝庄帝皇后
高欢擅权后,纳为别室,甚见敬重。
能引长弓斜射飞鸟,一发而中。
后为尼,高欢为之起佛寺。
北齐文宣帝天保初卒。
僧昙显北魏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僧。
魏末游止邺中,居无定所,常至法会。
有异行不可思议。
文宣帝天保年中,令释道角法,昙显道士陆修静
于时齐境黜道崇佛。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当魏之季。
每游邺都
苟法会所在。
长唱散说。
无复听密理了义。
虽驱逐之不去。
时人以此奇之。
然而仪服疏陋。
出处猥滥。
颇致慢易。
昭玄上法师
独深加存抚。
至遗饮食之资。
以赏其狂放。
天保中
尊向佛乘。
梁武皇帝
亦以正信自持。
专志释氏。
天监三年
诏废老子教。
道士陆脩静。
不胜其愤。
乃与弟子。
叛而来归。
散宝玉以啖左右。
而上惑其说。
即诏沙门道士
以术角胜负。
尔时道士
能使衣钵腾举。
梁柱倾侧。
若有鬼物者。
沙门眩视莫敢动。
侍卫窃笑。
道士寔胜。
于是脩静诧曰。
神通所以抑挫强侮尔。
沙门现一。
我当现二。
今遽屈退。
事固可见矣。
闻之。
诏玄统脩静亲角。
玄统曰。
方术小伎。
俗儒耻之。
况我辈出世者哉。
兹势不获已。
顾宜令最下座僧应诏
居末席。
且被酒扶掖以前。
笑语脩静等曰。
向者所谓现一现二。
深有其旨矣。
遂翘足而立曰。
吾已现一。
卿可现二。
李众𥈭眙。
曰。
向者衣钵腾举。
亦何足以夸我辈哉。
因取稠禅师衣钵。
使祝之。
皆自若。
复以衣钵置栋梁
使祝之。
亦无他。
李众相顾失色。
乃抗言曰。
佛氏自以其教为内教
而以馀教为外教。
内小而外大。
是彼自知其小矣。
尚何论。
应声曰。
然则天子处内。
可以谓之小乎。
脩静辈语塞。
怒。
道士
三爵台。
效神仙飞升。
否则斩以徇。
是日死者。
莫之计。
其不死者皆从薙染。
乃下诏曰。
法门不二。
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
寂泊为本。
祭酒道者
世中假妄。
俗人不悟。
乃有祇崇。
曲糵是味。
清虚焉在。
胊脯斯甘。
慈悲永隔。
异仁祠。
下乖祭典。
宜皆禁绝。
不复遵事。
颁勒近远。
咸使知闻。
道士归伏者。
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
度出家。
竟不知所之。
释昙显
不知何人。
元魏季序游止邺中。
栖泊僧寺的无定所。
每有法会必涉其尘。
皆通咨了义隐文。
自馀长唱散说。
便舍而就馀讲。
及后解至密理。
便辄已在听。
时以此奇之。
而睹其仪服猥滥名相非洁。
频复轻削。
故初并不顾录。
惟上统法师深知其远识也。
私惠其财贿以资饮啖之调。
或因昏醉卧于道边。
时复清卓整其神器。
文宣受禅齐祚大兴
天保年中。
释李二门交竞优劣。
道士陆修静妄加穿凿。
广制斋仪縻费极繁。
意在王者遵奉。
梁武启运。
天监三年
下敕舍道。
帝手制疏文极周尽。
修静不胜其愤。
遂与门人及边境亡命叛入北齐
又倾散金玉赠诸贵游。
托以襟期冀兴道法。
帝惑之也。
乃出敕召诸沙门道士对挍道术。
尔时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举或转。
或咒诸方梁横竖于地者。
沙门曾不学方术默无一对。
士女拥闹贵贱移心。
并以静徒为胜也。
静乃高谈自伐矜衒道术。
唱言曰。
神通权设抑挫强侮。
沙门现一我当现二。
今薄示微术。
并辞屈退。
事亦可见。
帝命上统令与静捔试。
上曰。
方术小伎俗儒耻之。
况出世也。
虽然天命相拒岂得无言。
可令最下座僧对之。
位居末席。
酒醉酣盛扶举登座。
因立而笑。
众皆惮焉。
而是上统所遣。
不敢有谏。
语李宗云。
向誇现术一之与二者深有致矣。
即于座上翘足而立曰。
吾已现一矣。
卿可现二。
各无言对。
曰。
向咒诸衣物飞举者。
试卿术耳。
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
皆无动摇。
帝敕十人举之。
不动如故。
乃以衣置诸梁木。
帖然无验。
道士等相顾无颜。
犹以言辩为胜。
乃曰。
佛家自号为内。
内则小也。
詺道家为外。
外则大也。
应声曰。
若然则天子处内。
定小庶人矣。
静与其众缄口无言。
文宣处座目验臧否。
其徙尔日皆舍邪从正求哀济度。
未发心者敕令染剃。
故斩首者非一。
自号神仙者。
并上三爵台。
令其投身飞逝。
悉委尸于地。
伪妄斯伏。
乃下诏曰。
法门不二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悟仍有祇崇曲糵是味清虚焉在。
瞿晡斯甜。
慈悲永隔。
上异仁祠下乖祭典。
宜皆禁绝不复遵事。
颁勒远近咸使知闻。
道士归伏者。
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广如别传所载。
于时齐境一心奉佛。
国无两事。
迄于隋运方渐开宗。
至今东川此𧜟犹少。
传者曰。
达化护持融尚驰名秦世。
小以致远。
显公著绩高齐
知人难哉统揣其骨。
则千里骏足。
异世同驾。
以貌取人。
失之自古。
则徒饰玄黄矣。
复何能抗禦之哉竟以放达流俗。
潜遁人世。
不知所之。
穆皇后北齐 ? — 5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7 【介绍】: 北齐后主之后。
名邪利小字黄花,后字舍利。
本解律后从婢,有幸于后主高纬,宫中称“舍利太监”。
以生皇子高恒赐姓穆,立为皇后
后主自是荒淫无度。
幼主立,尊为太上皇后
北齐亡,为北周师所擒,赐死。
穆提婆北齐 ? — 5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7 【介绍】: 北齐汉阳人本姓骆
父以谋反罪死,随母陆令萱入宫为奴。
以母得宠,入侍后主。
宠遇弥隆,官至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城阳郡王
其母又养穆昭仪为女,立为皇后,是以提婆改姓穆氏
武平间,母子势倾内外,乱政害国。
齐军败于晋阳提婆降周,为宜州刺史
齐亡,以谋反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