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物库 南北朝
檀特师北魏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末僧人一名慧丰
不详里居。
为僧时居武威,饮酒食肉,脱略无检制。
语默无常,言则有验。
西魏时宇文泰召至岐州
适高欢攻玉璧,檀特师曰:“狗岂能到龙门耶!
”后北齐军果不至龙门而还。
俄病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一名慧丰
所为趺踢。
不循戒检。
饮啖一同流俗。
然语嘿无常。
论未来事。
辄验。
武威
尤狂逸肆意。
刺史宇文仲和迎至府中。
历观库厩。
谓曰何意公畜他官物耶。
仲和怒斥去。
禁不许复入城。
未几仲和拒朝命不受。
代者诏独孤信以所部擒之。
悉没入其资。
时周文方以冢宰辅政。
闻其异。
驰书召之。
至岐会高欢𡨥玉壁。
檀特曰。
狗岂能过龙门哉。
果不至龙门而还。
侯景将叛东魏
先是檀特忽刻其杖首。
为猕猴形。
常令西面日夜捉之以游。
又索角弓。
牵挽之。
俄而降。
寻叛归
大统十七年。
春忽著布帽。
出入冢宰府
左右惊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
王亦著也。
三月
魏文帝崩。
后复著白绢帽。
左右问如前对。
而夫人薨。
后复著。
而次子武邑公薨。
事之先验类此。
顷之病卒。
檀特师者。
一名慧丰
不知何许人也。
身虽剃染率略无检制。
饮酒啖肉语默无常。
逆论来事后必如言。
居于武威肆意狂逸。
时宇文仲和刺史
请之入州。
历观厩库乃云。
何意畜他官物邪。
仲和不谕其旨。
怒之不令在城。
未几仲和拒不受代。
独孤信擒之。
仲和身死资财没官。
周文闻之降书召之。
檀特至岐州
会齐神武来寇玉壁。
檀特曰。
狗岂能到龙门邪。
神武果不至龙门而还。
侯景未叛。
东魏之前忽捉一杖。
杖头刻为猕猴形。
令其面常向西日夜弄旃。
又索一角弓牵挽之。
俄而侯景启降。
寻复背叛归
皆可徵验。
至大统十七年春初
忽著一布帽。
周文左右惊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
至三月魏文帝崩。
复取一白绢帽戴之。
左右复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未畿丞相夫人薨。
后复戴问对同前。
丞相第二子武邑公薨。
其事验多如此也。
俄而病卒。
周文命葬之。
檀特师
一名惠丰
身为比丘
不知何处人也。
饮酒啖肉语默无常。
逆论来事后皆如言。
居于凉州
宇文仲和刺史
请之至州内。
历观厩库。
乃云。
何意畜他官马官物。
仲和不喻其旨。
怒不令在凉州
未几仲和拒不受代。
朝廷令独孤信禽之。
仲和身死资财没官。
周文遣书召之。
檀特发至岐州
会齐神武来寇玉壁。
檀特曰。
狗岂能至龙门也。
神武果不至龙门而返。
侯景未叛东魏之前。
忽捉一杖。
杖头刻为猕猴形。
令其面常向西。
日夜弄之。
又索一角弓牵挽之。
俄而启降。
寻复背叛。
人皆以为验。
至大统十七年春初忽著一布帽。
周文左右惊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
至三月魏文帝崩。
复取一白绢帽著之。
左右复问之。
檀特曰。
汝亦著王亦著也。
未几丞相夫人薨。
复又著白绢帽。
左右复问之云。
汝亦著王亦著也。
寻而丞相第二儿武邑公薨。
其事验多知此也。
俄而疾卒。
周文命葬之。
封子绘北齐 515 — 5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64 【介绍】: 北齐渤海蓨人字仲藻小名搔
封隆之子。
,由秘书郎中累迁金紫光禄大夫
魏孝武帝末,斛斯椿用事,子绘与父俱弃官还。
东魏孝静帝时,累迁平阳太守,开晋州北界霍太山旧号千里径之东路,便于军民。
大行台吏部郎中渤海太守合州刺史等,晓达政事,长于绥抚。
北齐文宣帝时,仕至仪同三司祠部尚书
全北齐文·卷六
子绘字仲藻渤海蓨人魏尚书右仆射隆之次子,小名搔,为神武开府主簿,随府转丞相主簿,加伏波将军,除通直常侍左将军,领中书舍人,加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初兼给事黄门侍郎,除卫将军平阳太守,加散骑常侍,征补大行台吏部郎中文襄统事,以为渤海太守,加骠骑将军天保初太尉长史,历海州合州郑州刺史,徵为司徒左长史乾明初大司农,除魏尹皇建中骠骑大将军太宁中都官尚书,加仪同三司,历七兵尚书,转祠部尚书河清三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简
杜之伟陈朝 508 — 5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8—559 【介绍】: 南朝陈吴郡钱唐人,字子大
家世儒学,精通《三礼》。
年十五,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
东宫学士,兼太学博士
有名当世。
陈霸先丞相,迁中书侍郎,领大著作掌国史
入陈,累迁太中大夫
奉旨撰《梁史》。
为文不尚浮华。
有文集,已佚。
全陈文·卷十三
之伟字子大吴郡钱塘人。
梁中大同初、补东宫学士,出为萧昂江州记室
卒,侍临成公读,寻除扬州曹从事南康王曹参军、兼太学博士,转安前邵陵王曹参军
又转刑狱参军,侯景之乱,去官。
敬帝初,召补丞相记室参军,迁中书侍郎,领大著作
陈受禅,除鸿胪卿,转大匠卿,迁太中大夫永定三年卒,赠通直散骑常侍,有集十二卷。
僧慧暅陈朝 515 — 5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89 【介绍】: 南朝陈僧。
义兴阳羡人俗姓周
年十八,于朱方竹林寺出家,寻住甘露鼓寺。
受具后,从师受十诵律,又习《成实论》。
南朝梁末避乱至南徐
南朝陈武帝永定间白马寺,讲授经论,学徒云集。
陈文帝天嘉中,请讲于湘宫寺
陈后主为太子时,深加敬仰,即位后,累转京邑大僧正
陈亡后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为义兴阳羡人
祖韶。
齐殿中将军
父覆。
梁长水校尉
幼通六经大义。
年十八。
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然而往来生死。
出入尘劳。
乃域内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梦塔五层。
华丽峻特。
礼拜祈愿。
升陟其巅。
俄坐相轮上。
不胜其乐。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法师出家。
受十戒。
寻届都。
住甘露鼓寺。
进具。
受静众峰师十诵律。
学龙光绰师成实论。
自绰师迁化。
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
盖欲悉餐隽永。
尽掇菁华也。
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
殁。
以统绪见托。
而受其遗嘱焉。
梁祚告终。
京寺残荡。
陈祖历试朱方。
乃杖锡南旋。
尤承钦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虚心归命。
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
复出都。
白马寺
涅槃成实。
经论迭讲。
学者重跰。
不惮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门宝持等。
二百七十人。
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诏徙东安
后主在东宫
屡命义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极。
简注斯甚。
至德元年
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归开导朱方。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寿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钟山
方陈氏之盛。
每岁夏中庙祀
必诏乐游苑
发涅槃大品。
以严冥福。
而凤节龙旂。
翠旌孔盖。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辄梦。
朱衣人谓之曰。
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
性好猎。
一日庖饔发光。
忧惧。
夜梦人曰。
子无忧惧。
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
树碑墓上。
菩萨戒弟子。
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释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汉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历年世。
今为义兴阳羡人也。
祖韶齐殿中将军
父覆梁长水校尉
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
优游卒岁易农而仕。
颖悟冥来挺操童幼。
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叹曰。
服膺周孔。
以仁义为先。
归心黄老。
以虚无为贵。
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
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发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应。
梦见一塔累级五层。
画釆庄严迢然峻峙。
因而礼拜愿升此塔。
少选之顷俄上相轮。
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
于是将游京邑
途次朱方。
竹林寺法师
雅相嗟赏。
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
寻出都住甘露鼓寺。
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
又听龙光绰师成实。
自绰化往更采众师。
属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
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
物故亲受遗嘱。
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
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
寔报地恩兼修法事。
陈武在田朱方历试。
承高誉雅相钦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虚心顶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辅。
乃请出都。
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
学徒云结不远千里。
挥汗鼓袂风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
请讲于湘宫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请徙讲东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经义集曾属。
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
缘会敷弘无替时序。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钟山之岩。
行业清高灵祇向应。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陈朝。
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
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
发涅槃大品经。
并延神坐俱在讲筵
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
交乱人物惊神眩目。
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无爽十有馀载。
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
及讲时将至。
辄见朱衣人。
唤曰。
法师好起也。
陈领军将军任忠
少为将帅
雅好畋游。
然宿植胜因。
善机将发。
庖厨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窃怀忧惧。
夜梦异人来谓己曰。
如请东安讲。
则所见必当无忧。
既而觉悟。
欢喜踊跃。
罝罦矰缴一时焚烬。
仍屈两夏。
于府讲说。
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
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
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
论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许年法事相接。
自馀众部略而不载。
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
公侯将相游朝士数千馀人。
难以胜记。
弟子智瑜等。
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
乃勒铭于寺中。
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高澄东魏 521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1—549 【介绍】: 东魏渤海蓨人字子惠
高欢长子。
高欢执魏政,委以重任。
东魏孝静帝元象初,摄吏部尚书,废停年之制,罗致人才。
武定五年死,代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
孝静帝密谋杀,事泄,反遭幽禁。
七年进位相国封齐王,镇晋阳,剪除魏室旧臣,密谋受禅,为膳奴所杀。
弟高洋建北齐追谥文襄帝
全北齐文·卷一
帝讳字子惠神武长子,魏中兴元年立为勃海王世子武定五年嗣事,至七年八月为梁降人京所杀,年二十九,文宣受禅,追谥曰文襄皇帝庙号世宗
白建北齐 ? — 5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6 【介绍】: 北齐太原阳邑人字彦举
初入大丞相府骑兵曹,典文帐,明解书计。
文宣帝天保十年,兼中书舍人
高演辅政,除大丞相骑兵参军
武成帝河清三年突厥入境,奉命送马数万匹养于定州
敌退,戎马无损,有功。
后主(高纬)武平末,历特进侍中中书令
高湝北齐 ? — 57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湝 任城王 550年—577年 高欢第十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 【介绍】: 北齐宗室。
高欢第十子。
文宣帝天保初封任城王
历并、瀛四州刺史时称明察
北周军逼晋阳,后主(高纬)奔邺。
大丞相
周兵入,后主潜逃济州,禅位于
募众拒周军,败,被擒,至长安,与后主同被杀。
全北齐文·卷二
神武第十子,天保元年封任城王孝昭武成时屡镇晋阳,总并省事,历司徒太尉,并省录尚书事;天统中太保并州刺史,别封正平郡公武平初,迁太师司州,出为冀州刺史,加太宰,迁右丞相都督青州刺史,拜左丞相,转瀛州刺史
后主奔邺,加大丞相
寻受禅。
周齐王宪所擒至长安,与后主同死。
韩褒北周 ?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 【介绍】: 北周昌黎人字弘业
起家奉朝请,迁太中大夫
贺拔岳死,宇文泰侯莫陈悦纳之。
丞相,引为录事参军赐姓侯吕陵氏
西魏文帝大统初,拜丞相府司马。
出为北雍州刺史
武帝天和中凤州刺史致仕。
后拜少保
历仕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常以师道处之,深为敬重。
卒谥贞
全后周文·卷六
字弘业颍川颍阳人,徙居昌黎
魏建明中奉朝请,加强弩将军,迁太中大夫,去官,避地夏州
文帝丞相,引为录事参军赐姓侯吕陵氏
大统初行台左丞,赐爵三水县,转丞相府属,加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出为镇南将军丞相府从事中郎,镇浙郦,征拜丞相府司马,进爵为侯。
出为北雍州刺史,加卫大将军
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除都督西凉州刺史,加大都督
废帝时会州刺史,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加骠骑大将军开府,进爵为公。
武成中征拜御伯中大夫保定中司会,出为汾州刺史,迁河州总管天和中凤州刺史,致仕加少傅;卒,谥曰贞
尔朱文畅东魏 528 — 5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8—545 【介绍】: 东魏北秀容川人,契胡部落。
尔朱荣子。
初封昌乐郡公,以其父镇压葛荣之功,进为王。
姊为魏孝庄皇后,后为高欢所纳。
由是拜肆州刺史
家富于财,穷极豪侈。
丞相司马任胄等图谋杀高欢,事觉被杀。
高阿那肱北齐 ? — 5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齐善无人
善骑射
善谄,相继得武成帝高湛及后主高纬宠信,官并州刺史尚书令封淮阴王
和士开死,遂任宰相录尚书事,总知外兵内省机密
后主武平末北周大举攻齐,破晋州高阿那肱得军报不奏。
平阳陷落,始奏闻。
后主父子潜逃,高阿那肱与周军暗通消息,密召周师追兵至青州,擒获后主父子。
大将军封郡公,出为隆州刺史
北周静帝大象末,在蜀从王谦起兵反杨坚,兵败被杀。
祖珽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范阳遒人字孝徵
有文才,善音律,解鲜卑语。
起家秘书郎
历事诸帝,屡以贪赃被高欢、高澄杖笞免官。
武成帝河清四年,与和士开说帝禅位于太子纬,任秘书监,加仪同三司
宰相位,诬奏和士开罪状,后主(高纬)怒,徙光州,囚于地牢而失明。
后主天统四年,复被起用为秘书监,累迁侍中尚书左仆射
迁领军,专主机衡。
后主武平四年,被韩长鸾等所谮,解侍中仆射,出为北徐州刺史
于州
全北齐文·卷七
字孝征范阳遒人,一云狄道人魏太常卿莹子,起家秘书郎,对策高第,迁尚书仪曹郎
文宣以为并州仓曹参军,入为神武外府功曹,迁秘书丞,领舍人事,免。
文襄嗣事,复为功曹参军
文宣受禅,召直中书省,除尚药丞,迁典御
武成即位,拜中书侍郎,出为安德太守,转齐郡太守,入为太常少卿散骑常侍、假仪同三司,后主即位,拜秘书监,寻徙光州,就除海州刺史,入为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加开府仪同三司,进侍中尚书左仆射监国史,加特进封燕郡公,寻解职,出为北徐州刺史
尉迟迥北周 ? — 5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 【介绍】: 北周代人,字薄居罗,鲜卑族。
宇文泰甥。
西魏文帝金明公主。
初为宇文泰帐内都督,从弘农,破沙苑,累迁尚书左仆射大将军
西魏废帝二年,率军入,平萧纪,以功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北周初,进位柱国大将军
宣帝即位,出为相州总管
宣帝死,杨坚专政,独揽中外兵马事。
静帝大象二年起兵反杨坚,兵败自杀。
全后周文·卷十九
字薄居罗,代人,文帝姊子,为大丞相帐内都督,尚魏文帝金明公主,拜驸马都尉
累迁尚书左仆射领军将军,拜大将军封魏安公
废帝时以平蜀功拜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征还。
孝闵受禅,进柱国大将军封宁蜀公,及受禅,以为小宗伯,督陇右十二州,进封蜀国公,后为都督、文、康等十四州军事,累迁大司马,拜太师,加上柱国
宣帝即位,拜大右弼,又拜大前疑,出为相州总管
静帝初,隋将革命,征还会葬,举兵不受代,为韦孝宽所败自杀,至唐武德中,诏改葬,开元中建庙立碑。
高保宁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宝宁
北齐代人
后主(高纬)武平末营州刺史
镇黄龙,夷夏重其威信
北周武帝平齐,遣使招慰,不受敕书。
范阳王高绍义为周军所逼,奔突厥保宁尝上表劝进,绍义遂即皇帝位,署保宁丞相
及卢昌期据范阳起兵,保宁绍义集夷夏兵数万救之。
至潞河,知周将宇文神举范阳,还据黄龙,不臣周。
颜之仪北周 523 — 5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3—591 【介绍】: 北周琅邪临沂人字子升
颜之推兄。
幼颖悟,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
初仕,梁亡,随例北迁长安
北周明帝以为麟趾学士、司书上士
武帝选使侍读太子
宣帝时,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
数犯颜诤谏。
宣帝死,刘昉等矫诏以杨坚(隋文帝)为丞相之仪拒不连署。
忌其威望,不敢加害,出为西疆郡守
隋代周,拜集州刺史
旋致仕还家。
徐远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广宁石门人字彦遐
少习吏事,郡辟功曹
投高欢,为丞相骑兵参军事
累典州郡。
一度被劾,沉废二年。
文宣帝时累迁东徐州刺史,入为太中大夫
后主天统中仪同三司卫尉
官至右光禄大夫
武平初卒。
苏让西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魏武功人字景恕
苏亮弟。
聪明好学。
初为本州主簿,稍迁别驾武都郡
宇文泰丞相,引为府属。
出为卫将军南汾州刺史
卒于官。
杨雄北周至隋 542 — 6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2 【介绍】: 宗室。
文帝族子。
初名惠
北周
杨坚丞相雍州宇文贤谋作难,以功授柱国
,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封广平王参预朝政,贵宠一时。
以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遭所忌。
司空,夺其兵权。
乃闭门不通宾客
炀帝即位改封观王
辽东之役,检校左翊卫大将军
师次泸河镇,疾卒。
谥德
僧明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武帝已崩。
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沙门法显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周武已崩。
元嗣历。
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明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齐后主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天竺僧赍来谒帝。
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
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荆州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梁高祖崇重释侣。
欣尚灵仪。
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乃通款于齐。
贞阳侯
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僧智炫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益州成都人俗姓徐
少小出家,入京习学数年,名擅京洛
北周武帝欲废佛存道,于太极殿设座论辩。
相传智炫抗声力辩,道士张宾无以应,武帝不能屈,乃并废二教。
智炫遂走至北齐
文帝尝存问之,于是蜀王秀乃供养之使无缺。
住孝爱寺。
年百有二岁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
阅数年。
遂檀能名。
尝使覆讲。
势如瓶泻。
众由是益推服。
周建德间
武帝将废佛法。
而存道教。
乃于三年五月十六日
会僧道百官于太极殿
使道士张宾
别登高座。
而谓众僧曰。
原夫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
毕。
风化先被中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陛下。
躬御大廷。
欲定臧否。
请必毋逊。
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
首座少林寺行禅师
不受如意。
怒而起。
诸僧止之曰。
在。
那可尔。
且应对之才。
莫如蜀
乃共以如意。
强委
徐升座。
坐定。
举如意谓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者。
未知风教。
所起于何时。
此教所说。
复在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试辨道何时生。
佛何时出。
曰。
圣人之出。
何有定时。
说教亦复无有定处。
但此地道教本有。
佛法近来。
曰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言无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终。
曰道人毋浪语。
所以汝辈得至今日者。
盖以前王无识者尔。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恶其躁暴。
而理且屈。
舍人擿使下座。
自升座曰。
佛法有三不净。
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尼多造罪过。
好行淫妷。
佛在世时。
众已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
既俱不净。
朕意欲必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三不净事。
朕将存之。
以助国化。
顾谓曰。
苟能解此三难。
真足为好人矣。
应声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何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过于此。
案天尊处。
紫微宫常侍五百童女
则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教中设醮。
必须鹿脯百盘。
清酒十斛。
则教之不净。
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之过。
如姜斌辈。
历代有之。
则又甚于众僧矣。
且僧自犯罪。
而遽除佛法。
假如至尊亨国。
严设科条。
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空大宝之位哉。
大宝既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风裁抑扬。
音吐朗润。
上愕然。
良久谓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出道三皇经。
上曰。
三皇经何尝有此语。
曰陛下自不见尔。
非经无此语也。
今陛下。
废佛存道。
正如国家废嫡立庶。
上色变。
因下座。
入内。
众竦然皆曰语过于讥上。
事有不可测者。
曰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又何惧。
宁可早亡。
游于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哉。
众壮其言。
十七日昧爽
诏并废二教。
仍有诏褒美。
且许反服为婚姻。
以共政。
即偕同学三人。
奔齐。
及周破齐。
上趣使人求访
越王尤与善。
私念以为上急欲得者。
将重加责。
以快昔憾也。
诡鞭之成创。
囚服以待命。
且先为谒曰。
臣已杖之六十矣。
愁然曰。
大丈夫何遽辱以杖箠。
间者求之而急。
特恐怀惭。
以至死亡。
吾岂有他意。
遇之加厚。
久之崩。
隋祖以大冢宰秉政。
崇尚教法。
京师
宠渥莫之并。
既而西还乡里。
居孝爱寺。
蜀王秀未之知也。
未几。
长史周宣明上计
诏问炫法师起居状。
宣明惊谢不知。
上曰天下名僧也。
汝犹不知。
则汝之于蜀可知矣。
后隐三学山卒。
寿百二岁。
释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异光。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数年。
遂擅名京洛
学众推崇请令覆讲。
若泻瓶无遗。
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士张宾
最为首长。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师为佛法大海。
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为众所推。
又忿张宾浪语。
安庠而起徐升论座。
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于何处说。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辩道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
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曾无惧颜。
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曰。
三皇经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皆壮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废。
仍相器重。
许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师志操逾厉。
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彼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至齐。
盛为三藏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越王
宿与法师厚善。
肆怒横加异责。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
变色曰。
恐其怀惭。
远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与还京师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两都归趣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怀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莫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今处。
供养无阙。
至大邺改为福胜寺
法师宣扬。
觉倦入隐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诗曰。
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回流写曲泉。
野红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织。
𤠔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顾。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二岁。
不病而卒。
益州城都人。
姓徐
初生。
室有光彩。
少出家。
入京听学。
数年遂擅名京洛
周武帝废佛法。
欲存道教。
乃下诏。
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
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张宾
登高唱言曰。
原夫人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座首。
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应对之间。
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
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执如意。
张宾曰。
先生所陈。
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
教于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道辩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
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
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
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恶其理屈。
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自升高座。
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
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
二也。
僧多造罪过。
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
徒众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
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
无此事。
朕将留之。
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
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
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
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
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
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
曾无惧颜。
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曰。
三皇经。
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
曰。
王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
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壮其言。
明旦出敕。
二教俱废。
法师与仝学三人。
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
至齐盛为三藏。
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
先遣追求。
越王宿。
法师厚。
肆怒。
横如异责。
乃鞭背成痕。
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
变色曰。
恐其怀惭远逝。
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
原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
与还京师
武帝崩。
隋文作相。
大弘佛法。
两都归趋。
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怌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
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
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
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
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
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
供养无缺。
法师宣扬觉倦。
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
作诗曰。
岭接重烟。
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𢌞流泻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炽。
狷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愿。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岁。
不病而卒。
张华原东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魏代郡人字国满
初为高欢骠骑府法曹参军,使西魏,气节不屈。
赐爵新城伯,累迁大丞相府属,深得亲待。
宇文泰关中奉高欢使入关游说。
不屈而返。
累迁兖州刺史
治州以感化为方,岁暮,对重罪者数十人,各给假五日,即期尽归。
卒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