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八十三卷目录

 考课部汇考三
  唐二〈宪宗元和六则 穆宗长庆三则 文宗太和三则 开成一则 武宗会昌一则 宣宗大中二则 懿宗咸通二则 昭宗天祐一则〉
  后唐〈庄宗同光一则 明宗天成三则 长兴二则 废帝清泰一则〉
  后晋〈高祖天福二则 出帝开运二则〉
  后汉〈隐帝乾祐二则〉
  后周〈太祖广顺三则 世宗显德一则〉
  辽〈圣宗统和三则 太平一则 兴宗重熙二则〉

铨衡典第八十三卷

考课部汇考三

唐二

宪宗元和二年,定内外官计考迁秩之制。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定考迁之格,诸州刺史、次赤府少尹、次赤令、诸陵令、五府司马、上州以上上佐、东宫官詹事谕德以下、王府官四品以上皆五考。侍御史十三月,殿中侍御史十八月,监察御史二十五月。三省官、诸道敕补、检校五品以上及台省官皆三考,馀官四考,文武官四品以下五考。凡迁,尚书省四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皆先奏。
《文献通考》:元和二年,中书门下上言:国家故事,于中书置具员簿,以序内外庶官。爰自近年,因循遂废,清源正本,莫急于斯。今请京常参官五品以上,前资见任,起元和二年,量定考数,置具员簿。应诸州刺史,次赤府少尹,次赤令诸陵令、五府司马及东宫官,除左右庶子、王府官四品以下,并请五考。其台官先定月数,今请侍御史满十三月,殿中侍御史满十八月,监察御史依前二十五个月,与转三省官,并三考外,馀官并四考外,其文武官四品已下,并五考,商量与改尚书省四品已上,馀文武官三品已上,缘品秩已崇,不可限以此例,须有进改,并临时奏听进止。其权知官,须至两考,然后与正授。未经正授,不得用权知官资改转。其中缘官阙,要人及缘事,须有改移者,即不在常格叙迁之限。诸道及诸使副使、行军司马、判官、参谋、掌书记、支使推官、巡官等,有敕充职掌带检校五品以上官,及台省官,三考与改转。馀官四考与改转。
元和四年,诏宗正寺修撰等官,考满日,各减选。按《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元和四年三月,诏今后宗正寺修撰图谱官、知匦使判官,至考满日,宜各减两选。
元和七年,定诸司府参佐检校试官,以元授官月日计。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七年八月,中书门下奏:请诸司府参佐、检校试官,从元授月日计,如是五品以上官及台省官,经三十六个月奏改转。如未经考便有事及停替官,本限之外更加十个月,即任申奏。从之。
元和八年,令左降官考满,随与申阙。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八年九月,刑部奏准,今年七月二十一日,敕诸色左降官等,经五考满,许量移者;其贬降日授正员官,或无责词,亦是责授。并请至五考满,然后许本任处申阙。并馀左降官缘任处,多在遐远,至考满日,其申牒稽迟,致使留滞者,其刺史录事参军等,请与下考如满后,随与申牒。未量移者,其禄料并准天宝、贞元两度敕文,依旧支给。其本犯十恶等罪,已有正名,请依旧。从之。元和十二年,敕左降等官经五考许量移。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旧唐书·宪宗本纪》:十二年秋七月乙酉,敕:今后左降官及责授正员官等,宜从到任经五考满,许量移;如未满五考遇恩赦者,从节支处分;如犯十恶大逆、赃贿缘坐,奏取进止。元和十四年,遣黜陟使于天下定注考状式。
《唐书·宪宗本纪》:十四年七月己丑,遣黜陟使于天下。
《文献通考》:十四年,考功奏,今后应注考状,但直言某色行能,某色异政,或树劳效,或推断纠举,便书善恶,不得更有虚美閒言注考,并不得失于褒贬。如违据,所失轻重,准令降书考官考。又准敕御史台分察及诸道观察使,访察官吏善恶功过,具状报考功。近日都不见牒报。今后诸司不申报者,州府本判官便与下考。从之。
穆宗长庆元年,制郡守四考与改转。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庆元年正月,制自今郡守恪奉诏条,清廉可纪,四考与改转。长庆二年,诏令神策六军使,及常参武官,具由历并前后功绩,牒送中书门下。
《唐书·穆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二年三月,诏曰:如闻近日武班之中,淹滞颇久。又有诸道荐送大将,或随节使归朝。自今已后,宜令神策六军使及南衙常参武官,具由历并前后功绩牒送中书门下,若勋伐素高,人才特异者,量加奖擢。其常参官,准具员年月日改转,勿令淹滞。诸道军府大将监察以上官者,三周年,与改转。大将未曾奏官者,亦仰奏请应天下诸军,各委本道据守旧额,不得辄有减省。官健有死王事者,三周年,不得停本分衣粮。
长庆三年三月癸亥,遣使察官吏。
《唐书·穆宗本纪》云云。
文宗太和元年,敕诸道节度观察使,去任到任,俱具状闻奏。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太和元年正月,敕诸道节度观察使去任日,宜具交割状,仍限新人到任一月日,分析闻奏,并报中书门下,据新旧状,磨勘闻奏,以凭殿最。
太和六年,诏权知官五考满,不得便同正授。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六年八月,诏:凡权知授官,皆缘本资稍优,未合便得擢用,故且权知。若通计五考,即便同正授,极为侥倖。自今已后,应诸州府五品长官,权知正授,通计六考满,停。其勒留官,如有未满六考,停给课料者,便准此,却与支给。太和七年七月,令刺史得替后,取耆老百姓等状简勘录奏。八月,置内外知考使。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七年七月,中书门下奏,应诸州刺史除授叙迁,须凭显效。若非责实,无以劝人。近者受代归朝,皆望超擢。在郡理绩,无繇尽知。或自陈制置事条,固难取信。或别求本道荐状,多是徇情。将明典章,在覈名实。伏请自今已后,刺史得替,待去郡一个月后,委知州上佐,及录事参军,各下诸县,取耆老百姓等状。如有兴利除害,惠及生人,廉洁奉公,肃清风教者,各具事实,申本道观察使,简勘得实,具以事条录奏,不得更为文饰。其文状仍与观察判官连署,如事无可称者,不在录奏,仍望委度支盐铁分巡院,详加访察,各申报本使录事。如除授后,访知所举不实,观察判官分巡院及知州上佐等,并停见任,一二年,不得叙用。如缘在郡赃私事发,别议处分,其观察使奉取进止,所冀吏皆禀法,人获乂安,迁擢之时,更无滥授。制从之。八月,诏:考课之法,前王所重,盖以综覈吏理,励精政绩。名实苟违,将何沮劝。宜准故事,置内外知考使,兼令中书舍人、给事中各一人监考。
开成四年,令县令三考始得替。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成四年六月,河阳节度使李执方奏,管内县令,有才经一考已替者,失考绩黜陟之义。请无犯者,留至三考。从之。
武宗会昌六年三月,宣宗即位。五月,制刺史交代,以户口增减为殿最。
按《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会昌六年五月,制刺史交代之时,非因灾沴,大郡走失七百户已上,小郡走失百户已上者,三年不得录使,兼不得更与理人官。增加一千户已上者,与超资迁改,仍令观察使审勘,据实闻奏。如涉虚妄,本判官重加惩责。〈按《唐
书·宣宗本纪》:宣宗于会昌六年三月甲子即皇帝位。此五月制,应作宣宗即位后事
〉大中元年,制县令满三十六月方得改移。
《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大中元年正月,制曰:守宰亲人,职当抚字,三载考绩,著在格言。贞元之中,频有明诏,县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诸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此字人,若为成政。道途郡吏有迎送之劳,乡里庶民无苏息之望。自今须满三十六个月,永为常式。
大中五年,准行吏部所上考课条例。
《唐书·宣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大中五年,吏部奏,刺史、县令如赋税毕集,判断不滞,户口无逃散,田亩守常额,差科均平,廨宇修饰,馆驿如法,道路开通之类,皆是寻常职守,不合计课。自今后,但云所勾当常行公事,并无败阙,唯职分乖缺,及开田招户,辨狱雪冤,及新制置之事,则任录其由申上,亦须简要,不得繁多。又近年以来,刺史皆自录课绩申省,矜衒者,则张皇其事。谦退者,则缄默不言。今后其巡内刺史,请并委本道观察使,定其考第,然后录申,本州不得自录课绩申省。又州府申官人,覆得冤狱书殊考者,其元推官人多不惩殿。或云:书考日,当书下考。至时,又不提举。请自今已后,书辨狱官人殊考日,便须书元推官下考。如元推官自以为屈,任经廉使及台省陈论,其官人先有殿犯,官长断云,至书考日与下考者,如至时不举,其本判官当书下考。其所申到下考,省司校其所犯,如与令式相符,便校定申奏。至敕下后,并须各牒州府。又近日诸州府所申奏录课绩,至两考三考以后,皆重具从前功课申省,以冀褒升。省司或检勘不精,便有侥倖。今后,不得更具从前功绩申上。又近申诸州府所申考解,皆不指言善最,或漫称考秩,或广说门资,既乖令文,实为繁弊。今后如有此色,并请准令降。其考第从前以来,应得考之人,并给考牒,以为凭据。近年考事容易,给牒不一,或一人考牒,数处请假。或数年之后,方始来请。自今以后,校考敕下后,其得殊考及上考人,省司便据人数,一时与修写考牒,请准吏部告身,及礼部春官牒,每人各出钱收赎。其得殊考者,出一千文。上考者,出五百文。其钱便充写考牒纸笔杂用。以前件事条等,或出于令文,或附以近敕,酌情揣事,不至乖张。谨并条例进上。奉敕依。
懿宗咸通四年,诏邦伯郡守三考,方可再迁。
《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咸通四年正月,大赦。节文:邦伯之任,郡守之官,比遣颁条,当求共理。近或不终年限,非时多议替移。其政未成,在理难责。自此委中书,待其三考,方可再迁。免吏民迎送之劳,表能否升降之道。除烦就省,无尚于斯。
咸通十四年,始易考簿朱书以墨。
《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故事,考簿朱书,吏缘为奸;咸通十四年,始以墨。
《册府元龟》:十四年,考功员外郎王徽以旧例考簿上中下字朱书,吏缘为奸,多有楷改,请以墨书,从之。
昭宗天祐元年,制以农桑户口课刺史县令。
《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祐元年四月,制刺史、县令,有劝课农桑,招复户口,一倍已上于前者,委本道观察使,条件奏闻,当加进陟。如贪堕不理,害及于人者,速使停替。

后唐

庄宗同光二年,令考课刺史县令。
《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同光二年三月,中书门下奏:赏善罚恶致理之源选材任能为政之本所在刺史、县令有政绩尤异,为众所知;或招复户口,能增加赋税者;或辨雪冤狱,能活人生命者;及去害物之积弊,立利人之新规,有益于州县,为众所推者,即仰本处逐件分明开奏,不得辄加缘饰以为浮词据事状不虚则加奖激以劝能吏如在任贪猥,诛剥生灵,公事不治,为政怠惰,具事节闻奏。勘覈不虚,当加谴罚,以戒慢官。其州县官任三考满,即具阙申送吏部格式,候敕除铨注,本道不得擅差摄官辄替正授者。从之。
明宗天成元年,吏部条奏考课格例诏行之。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成元年十月,吏部侍郎卢文纪上言:请内外文武臣寮,每岁有司明定考较,将相乞回御笔,以行黜陟,流下中书门下商量,宰臣奏请施行。从之。是月,尚书考功条奏格例如后,一准考课,令诸内外文武官,九品以上,每年当司长官,考其属官。应考者,皆具录一年功过行能,议其优劣,定九等考第。京官,九月三十日已前,较定。外官,去京一千五百里内,八月三十日已前较定。三千里内,七月三十日已前较定。五千里内,五月三十日已前较定。七千里内,三月三十日已前较定。万里内,正月三十日已前较定。本州定讫,京官十月一日送簿。外官朝集使送,限十月二十五日已前到京。考后,功过并入来年。无长官、次官考县令已下、及关镇戍官岳渎令、并州考津非隶监者,亦州考一准考课,令诸每年考簿集日,考司较勘色别为簿,具言功过。京官三品已上、及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平章事奏裁〈亲王及五大都督府亦同〉。四品已下及馀外官,并使人量定闻奏。上考下考奏单数,仍略状进。中考并单名录奏,一准考课令。诸每年尚书省诸司,得州牧刺史县令,政有殊功异行,及祥瑞灾蝗、户口赋役增减、当界丰俭、盗贼多少,并录送考司,一准考课令。诸官人景迹功过应附考者,皆须实录其前任有犯私罪断在今任者,同见任法即改任,应计前任日为考者功过,并附其状,不得过两纸。州县长官须言户口田地者,不得过三纸。注考正之最,一最已上有四善为上上,一最已上有三善、或无最而有四善为上中,一最已上有二善,或无最而有三善为上下,一最已上有一善,或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一最已上或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及贪浊有状之类,为下下。若于善最之外,别有可嘉,及罪虽成殿,而情状可矜,或虽不成殿,而情状可责者,省较之日,皆听考官临时量定,一准考课令。诸官人因加户口及劝课农桑,并缘馀功进考者,于后事若不实,纵经恩降,皆从追改,一准式较。京官考限来年正月,内外官考限二月内者,所司至三月内申奏了毕。伏以书较内外官考课,逐年申送考簿,各有程期。近年已来,诸道州府及在京诸司,所送考解,多是稽违。自今后,所申送考簿,如违格限二十日,不到其本,判官并录事参军,伏请各罚一百直,本典勾官请委本道科责。如违一月已上不申到者,本判官伏请罚二百直,录事参军量殿一。选本典勾官,请委本道重加惩断。在京诸司,如违格限不关牒到者,其本行人吏牒报御史台,请行追勘决责一准格。应所使阙县令计日成四考,馀官计日成三考阙。今后州县官等,并许终三十个月成三考,自上官后至年终,但满一百八十日,便与成头考。次二年,即须两考满足,如头考第二考全足,即许计日成尾考,方与三十个月事理合同。如过月限,无替人到,准上条处分者,伏以每年书较官员考课,格限则显有旧条,授上则难为定制。但以每月之内,皆有除移。今准格,且以六月内上为准,一应申较内外六品已下赴选官员考课,准格自上任后,但满一百八十日,便与成头考。年终非书考时,须至来年准格书较时,并申两考。如六月已前直至正月到任者,自上任日至较考时,头考日足,即考后功过,并入来年。如至书较时,头考欠日,未成资考,亦至来年准格书较时,并申两考。如六月已后,至年终上者,并至准格日,收计一考,有剩日不在重使之限。一应经考后,合收次年,以一周岁为限。如未满一年停替者,但及二百四十日与成。如欠一日,不在收计限。一应收尾考,但经考后,至去任时,得及二百日与成。如欠日不在收计限。如过月限,无替人到,并准上条处分。一应申较内外赴选官员,考课头考,须具到任年月日,自上以来功过。第二考,须具经考已后课绩,不得重叠计功。其未考,须具得替年月日,比类申降。一应申较内外六品以下官员考第,以去京地里远近,逐年书较,申送考解,各有程期。今后应内外赴选官员考第,既准格依限,逐年比较,即不合更将州府,及本司考牒为据。其有已前罢任官员,不计年限,考第未经省较者,如有州府及本司考词考牒全备者,欲据在任年月日简勘,省司给与牒知。如在任之时,州府及本司向来元不曾较给牒,只于牒繇历子内批出考数者,欲与简勘,解繇历子内,不竖过犯,称在任日,并无公事遗阙,證验分明,亦据在官年月日,给与牒知。如简勘无凭者,不在给牒之限。其今年,各准格赴集选人,便合请给省较考牒,直至南曹受纳告亦给,已并许经所司投状简勘出,给其考牒。又准格须奏下当年内出给,如隔年者,不在行使之限。如或实有事故,年内请给,故难请。自今后,当年奏下敕考,许至来年内请给。如更违格限,请一年与殿一选,如至三年外不请给者,所司不在出给之限。其已前较奏下,内外赴选官员考课,其间有未曾请给考牒者,并合投状,请给,以备选曹磨勘。如将来选人,今任考第,依前故违格条,不经省司勘较给牒,及已曾奏较下敕考,不曾给考牒者,南曹不在简勘判成之限。一应申较内外官员考课文解,须依格限到省。如申发后,其间或有非时事故,停任省司,无以得知,请委本判官,并录事参军,专切提举,具事由申省,以凭点简录奏,一准故事较考旧条。内外官员并较之时,诸道差朝集使应考内,即差中书舍人、给事中监考。伏自较勘不行,往例全废。自今后,省较之时,伏请中书门下,选差清望官两员,监较内外官员考课,便同点简申奏。其合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准例,各供宣黄,请守旧规,以为永制。一应由较内外官寮考课,如有过犯,便降书下考。如在任之日,于常课之外,别有异绩可称,比之上下考,如诸道州府,及在京诸司,故违格条,不具录在任事绩功过,依限比较申牒到省。其本判官并录事参军,及在京诸司本行,并请准前殿罚。一应诸司诸色流外职掌人等,准令本司量其行能功过,立四等考第,而勉进之。今状请准新定格内条件,逐年依限,投状,各具在职功过,书较考第,简勘录奏。应诸司令史及勒留官丁忧,不计有官无官,并一百日后举追。如愿终丧,不在追限。除丁忧,年一考,不附奏,次年便许选数赴集。其丁忧人,仍牒考功,及南曹终丧者,计三年忧,诸色选人,使上考减选,其下考,并合殿选,并注令录铨曹勘验,只凭考功报简,多有差错。今请每年考功,申较上考及下考,敕下后,请具单名牒门下省,及申三铨关报南曹,以凭勘会。并须九月已前报毕。敕旨从之。
天成三年,定州县官及刺史考限,又令诸道不得以徵科荐奏县令。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五月,诏州县官以三十月为考限,刺史以二十五月为限,以到任日为始。七月,中书舍人卢詹上言曰:一同分土五等,命官所以字彼黎民,司其舆赋,至于田租桑税,夏敛秋徵,或旨限不愆,或简量增羡,殊非异政,乃是常程。窃见诸州频奏县令,多以税输办集,便作功劳。诸道才有表章,朝廷已行恩命。且徵科是县令之职分,不合过望于甄酬。若一年两度转迁,则三载六升阶级,并加宠渥,虑失规程。伏乞止绝荐论,但稽课最,即铨司黜陟。自有等差,贵塞倖门,以循旧制。奉敕,卢詹职居近侍,恳述大纲。案州县之规程,重国家之恩命。既为允当,须示听从。
天成四年,敕州县官有违犯者,考满即罢。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四年十一月,敕应诸道见任州县官司,在任之时,若时违犯,本道非时冲替,宜却勒赴任考满,即罢其本判官,当行责罚。
〈注〉时藩镇帅臣不识国体,妄罢邑宰,欲署其假官。朝廷知之,故有是命也。
长兴二年,定百官考限。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长兴二年正月,敕少尹、上佐以二十五月为限,其府县官宜准长定格,以三十月为限,其行军司马、节度副使、判官等,并元未定月限。敕旨诸道行军节度副使、两使判官已下宾僚,及防禦副使、判官、推官、军事判官等,若询前代,固有通规。从知咸自于弓旌,录奏方颁于纶綍。初筵备称,确画斯陈。朝廷近以旌赏勋劳,均分员阙,稍或便于任使,不免须议敕除。既当委以裨赞,所宜定其考限。前件职员等,宜令并以三十月为限。如是随府不在此限。
长兴四年,令观察、判官、录事参军,较量州县官吏。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四年五月二十七日,敕诸使府两税徵科,详断刑狱,较官吏考课,合是观察、判官专判其一州,诸县徵官纠辖提举,合是录事参军本职。今后观察、判官、录事参军,较量所属州县官吏,据每年徵科程限,刑狱断遣,户口增减,据州县申报,仔细磨勘诣实,然后于本官牒内,据事件收竖。如官吏考课,一一事实,其判官、录事参军候考满日,并与酬奖,别加职任。如考课不实,亦行殿罚。如有水旱灾伤处,许奏听。敕旨从之。
废帝清泰二年,定州县官徵科赏罚例。又令内外官,逐年书考较其优劣。
《五代史·唐废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清泰二年四月,宰臣张延朗奏:州县官徵科赏罚例,县令、录事参军正官,一年依限,徵科了绝,加阶。二年依限,与试衔。三年总及限,与服色。如摄令一年内了绝,仍摄。二年、三年内总及限,与真命。主簿一年、二年,如县令条。三年总了,别任。使本判官一年加阶,二年改试衔,三年转官。本曹官省限内了绝,与试衔转官。诸节级三年内总了绝,与赏钱三十千。其赏罚,请依天成四年五月五日敕。从之。九月,尚书考功上言:今年五月中,翰林学士程逊所上封事,内请自宰相百执事外,镇节度使、刺史,应系公事官,逐年书考较其优劣,以前件考课究寻台阁,深远岁年。若议兴行,宜凭往制,具繇中书门下宰臣判。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本司自合将条格故实详参,更简寻远敕条奏定为悠久。缘本司公事遂简,寻《唐书》《六典会要》考课令书考第。从之。

后晋

高祖天福二年,定朝臣除外任秩满拟官之例。
《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天福二年正月,敕:外官内官,陈力实关于共理。或出或处,藉才难执于常规。近睹朝臣,偶除外任,三年替罢之后,再来拟官之时,不计新职之勤劳,唯循旧官之资历。比藉干济,翻成淹滞。宜别立于规绳,贵各期于激励。宜今后应朝臣中,有藉材特除外任者,秩满无遗阙,将来拟官之时,在外一任,同在朝一任升进。其就便自求外职,及不是特达选任者,不在此例。
天福六年,诏岳牧善政委倅二官条件奏陈。
《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六年五月,诏曰:王者行考绩之文,重为政之本。若存功课,自有旌酬。或仗钺守方,著安民之术。或剖符刺部,彰恤物之仁。凡著政声,悉闻朝听。迩者,数州百姓,举留本部长官,遂涉道途,径趋京阙,皆陈善治,并述公清。或指使而方来,或感激而自至。劳烦行役,妨废耕耘。言念苦辛,倍深轸悯。今后岳牧善政,委倅二官,条件奏陈,必当旌别勤劳,审详课最。如不愆于名实,固无吝于渥恩。
出帝开运元年,诏考课诸州官员。
《五代史·晋出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运元年八月,诏曰:向者朝廷无事,经费尚多。今则师旅方兴,支赡尤广。必资国力,以济军须。近以四海灾伤,频年饥馑,赋租减少,筦榷亏悬,帑藏不充,公私重困。今岁三时不害,百谷用成。所在流民,渐闻归业。商旅之人稍众,山泽之利咸通。郡邑徵科,自然容易。场务课额,必有增盈。较量之间,断可知矣。牧宰之任,选擢非轻。至于阜俗康民,丰财益国,乃为本职,固合用心。苟能一一躬亲,孜孜临涖,必绝滞凝之事,兼除侥倖之门。副我忧勤,显尔政绩。将求课最,须设科条。况藩侯郡守等,皆是良臣,各膺重委,尽倾诚信,以奉国朝式,当倚注之时,宜示劝惩之道。应天下诸州,各以系省钱谷,秋夏徵科为帐籍,一季一奏。一年赋税及限,更委在任一年,次年又不稽,逋听三周年为满,三年皆得办事,即与别议陟迁。如或才到任,所课绩不前,亦当即时罢替。其间灾沴之地,须明具敷陈,审其虚真,别有处分。于戏,朕缵承大业于兹,三年虔奉基局,不敢失坠。兢兢业业,若履春冰。小信未孚,咎徵斯降。旱蝗相继,连岁为灾。兵革未宁,四方多事。下惭黔首,仰愧苍穹。所赖将相公卿,元戎郡守,或先朝宿旧,或当代英贤。送往事居,始终如一。分忧共治,诚节弥坚。倚赖既深,倾输亦至。必能为国尽忠,临事公勤。不更假于指纵,固自知其陈力。凡百有位,宜体朕怀。
开运二年,令诸道州县官,能雪活冤狱,指实奏闻。按《五代史·晋出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开运二年正月,刑部侍郎赵远奏:臣伏睹长兴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敕,州县官在任日,有覆推刑狱公事,雪得冤狱,活人命者,准长兴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南郊赦书节文,便许非时参选,特与超资注官,仍赐章服者。宜令诸道州府,凡有雪活冤狱,州县官等,依元敕点简,给付公凭,本官自赍赴刑部投状,委刑部据状,近取本道雪活公案参验。如事理合得元敕,便仰给付优牒。此盖道弘激劝,务绝罔欺,在酬奖以甚优,期刑杀而无滥。臣详元敕,只言州县官员,所许加恩,未该内外职掌臣。又详前后请给优牒人等文案,若系雪冤屈,本道寻合奏闻例。过五年、十年,本人方来论请具却,寻追文案,劳扰公方,于事难明,于理未当。伏惟皇帝陛下,体尧仁而御宇,敷舜德以临民,大阐化条,克修刑政,旁询阙典,用整宏纲。功必赏而罪必诛,善者进而能者激。起今后,但能雪活冤狱,不限在朝职司,亦乞量加旌赏,应关诸道州县官员,雪活冤狱,不虚委逐,处长吏抄略指实,按节先具奏闻,所付本人凭由,官满到京,便于刑部投状,不得隔越年岁,方可论诉功劳。庶内外以皆同使,期程而有守,广亭毒好生之德,尽高低察狱之明者。敕旨,理冤申屈,劳绩可嘉。内职外官,课最无异。苟能雪活,何吝甄酬。宜先录公文直具闻奏,或实官满,到阙投状。无致隔年庶绝滥讹,用分真伪。宜依。

后汉

隐帝乾祐二年,令州府长吏,劝课农桑,以为考课。
《五代史·汉隐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乾祐二年,太子中允侯仁宝上言:诸州府长吏,劝课农桑,随户人力胜栽莳桑枣,小户岁十本至二十本,中户三十至四十,大户五十至一百。如能广栽,不限本数,种讫,本县令佐亲省之,计数,得替时交与受代者,仍于历子内批书,省司以为考课。
乾祐三年,敕令佐招添户口等绩,俱于解繇历子内,一一开具批书。
《五代史·汉隐帝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七月,敕:亲人之任,务在安民。经国之规,必资徵赋。至于招添户口,增长税租,减选加阶,优有处分。劝能行赏,显降敕文。迩来论课绩者甚多,较虚实则未当,外州批上历子,南曹磨勘解繇,空收招到编民,莫见新添税额。盖有析居耕种,各立户名,或是避税逃移,并未归业。所以虚添农户,无益官租。考课涉名,未尽其善。宜令吏部南曹,自今后,及已前应有令佐,招添点简出户口据数,须本处户合徵税赋物数目,于解繇历子内,一一开具批书,方得准天福八年三月十日敕条施行,如不合前后敕例,不在施行之限。

后周

太祖广顺元年,定考课州县之例。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广顺元年九月,敕朝廷命官,分治州县,至于招安户口,增益税租,明立赏科,以劝勤吏。近朝釐革,虽有敕文,俱未适中,难仍旧贯。晋代则伤于容易,启侥倖之门。汉朝则过于艰难,妨进趋之路。既非允当,须议更改。宜令应州县官,所招添到户口课绩,自今日已前罢任者,并准天福八年三月十一日敕施行。其汉乾祐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敕不行。起今后应罢县令、主簿,招添到户口,其一千户已下县,每增添满二百户者,减一选。三千户已下县,每三百户减一选。五千户已下县,每四百户减一选。万户已下县,每五百户减一选。并所有增添户及租税,并须分明于历子解繇,内录都数,若是减及三选已上,更有增添及户数者,县令与改服色,已赐绯者,与转官。其主簿与加阶转官。广顺二年,敕诸司职掌册庙行事官,令吏部南曹勘验。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二年三月,敕应京诸司,职掌赴西京册庙行事,八十有六人。宜令吏部南曹,别验出身,历任行事无遗阙,历子委无违碍,与各减一选。如有今年冬初合格,又已过选者,铨司注官日,与加一阶。其不该选数,已经补奏者,减一年劳。 又十二月二十八日敕节文:其有省较考牒,如是奏下后满三年,不请给者,宜令考功准,先降敕文。不在出给之限。
广顺三年,定考簿违限之罚。又敕选人除官叙理,各凭资考。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三年三月十四日,敕起今后诸州府,更有供申考簿违格,限申到者,本判官并录事参军,各罚五十直。其录事参军,仍殿一选。本勾押官典委本州,并行科断,如违程限一月已上,不申到者,仍令尚书考功催促,候供申到考帐,依例施行。所有科罚,准前处分。若是考较过时,即与次年依格奏较。是月,尚书考功上言:当司所纳诸道考课,文帐准格,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已前,考帐到京,如违格限,本处官吏各行殿罚。其凤翔府,自广顺元年十月,九度移文,为考帐,全不详认格条,遂申中书门下,请勘今凤翔府,称违格限二十馀日,已决罚。官典申到考帐,当司准格违限不收,敕凤翔考帐违限,本府各以科徵其考帐,省司特与考较起,今后诸州府,更有违限者,本判官录事参军,各罚五十直。录事参军、殿中选典押本处科断,仍令省司依时催促。若较考过时,即与次年较奏。馀依前后格,敕指挥。又敕州县官,或特敕除授,或非时有故停任员阙,除官到任者,缘赴任不拘期限,申发考帐之时,但满一周年,便与依例书较一考申省。如书较时少欠月日,即与次年附帐申较,不得漏落考第姓名。如或有违,罪本道书考官吏。五月,敕,近日多有诸色出选门,州县官累经中书陈状,援引从前敕文,乞除官事,多中书先乾祐二年二月十日敕文,以此难议施行。今将已前敕文,详酌可否,特与条贯,庶无淹滞。应前后出选门州县官内,有十六考叙朝散大夫阶,次赤令并历任中,曾升朝及两使判官、五府少尹,罢任后一周年,除官,曾任两藩营田判官、书记支使、防禦团练判官,罢任后二周年与除官,并许经中书陈状点简,不欠年限,当与施行。选期既定,不得依常选人例,更理减选,仍须分明,批书历子,请给解繇。若是逃失户口,降书考第,其显有过犯,必行殿降。应诸色选人,过犯三选已上,及未成资考丁忧课绩,官无选,可减者,宜令自于吏部南曹投状,准格敕磨勘,申送中书门下,并与除官。其州县官自恐亏损年限资序,归选门者,亦听自便。如或曾任推巡军事判官等,并诸色出选门官,并据见任官选数,叙理取解,赴集依格,敕磨勘送名中书门下,于铨司注,拟前先次除官,所有诸色常选人,皆自有选限,合赴常调。今后不得妄有陈乞,及不依格敕,论理功课。如违,当行举勘。若是特恩除授,及擢材委任,不拘此例。
世宗显德五年,令内外官,以三周年为三考。
《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文献通考》:显德五年,尚书考功奏:奉新敕,起今年正月一日后授官,并以三周年为限,闰月不在其内者,当司所书校内外六品以下,赴选官员考第。今后以一周年校成一考。如欠日不计,限满三周年,校成三考。如考满后,未有替人,在任更一周年,与成第四考,欠日不在计限。兼逐年月日,自上以来,课绩功过,第二考须具经考后,课绩不得重叠计功。其末考,须是具得替年月日,比类升降。自今年正月一日以前,授官到任者,准格例三十个月,书校三考。今年正月一日后,来授官到任者,准新敕三周年为月限,每一周年书校一考,闰月不在其内。所有诸道州府校考,申发考帐,及当司校奏,各依前后格敕施行。〈按周以前皆以三十月为三考,至是始令三周年云〉

圣宗统和元年,诏谕三京左右相,以下公方采听,以为殿最。
《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元年十一月庚辰,诏谕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副留守判官、诸道节度使判官、诸军事判官、录事参军等,当执公方,毋得阿顺。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徵求,毋或畏徇。恒加采听,以为殿最。
统和九年七月,诏诸道举才行、察贪酷。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统和十二年夏六月辛巳朔,诏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者,减一资考任之。
《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太平六年,诏职官贪暴者,罢之。其清勤者,在卑位,亦当荐拔。
《辽史·圣宗本纪》:太平六年十二月辛巳,诏北面诸部廉察州县及石烈、弥里之官,不治者罢之。诏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其不廉直,虽处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其内族受赂,事发,与常人所犯同科。
兴宗重熙十年冬十月丙戌,诏东京留守萧孝忠察官吏有廉干清彊者,具以名闻。
《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重熙十一年秋七月壬寅朔,诏外路官勤瘁正直者,考满代;不治事者,即易之。
《辽史·兴宗本纪》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