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五十九卷目录

 三礼部汇考七
  经义考〈通礼〉

经籍典第二百五十九卷

三礼部汇考七

经义考

通礼

郑元三礼目录〈注〉隋志一卷〈佚〉
三礼图〈佚〉
《隋志》郑元及阮谌等撰图共九卷。

阮谌三礼图三卷〈佚〉
裴松之曰:阮谌字士信。
《隋书》注后汉侍中。
《后魏礼志》:阮谌礼图并载秦汉以来舆服。
张昭曰:阮谌受礼学于綦毋君,取其说为图三卷,多不案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
《初学记》引阮氏三礼图文云:牛鼎受一斛天子饰以黄金错,以白银馀,书所引但云三礼图不言阮氏。

范隆三礼吉凶宗纪〈佚〉
《晋书》:范隆,字元嵩,雁门人,博通经籍,无所不览,著《春秋三传》,撰《三礼吉凶宗纪》,甚有条议,后依刘元海为大鸿胪。

董景道三礼通论〈佚〉
《晋书》:董景道,字文博,弘农人,明《春秋三传》京氏易,马氏尚书,韩诗皆精究大义,三礼之义专遵郑氏,著《礼通论》,非駮诸儒演广郑旨。

刘献之三礼大义〈注〉隋志四卷不著姓名〈佚〉
陶弘景三礼目录注〈注〉七录一卷〈佚〉
戚衮三礼义记〈佚〉
崔灵恩三礼义宗〈注〉隋志三十卷〈佚〉
《梁书》:灵恩遍习五经,尤精三礼三传。
李受曰:灵恩达于礼总诸儒三礼之说,而评之为义宗论议洪博,后世鲜能及。
王方庆曰:梁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但捃摭前儒因循故事。
崇文总目,其书合周礼仪礼二戴之学,敷述贯串该悉,其义合一百五十六篇,推演闳深有名前世。晁公武曰:灵恩仕魏归梁为博士,甚拙朴,及解析经理,尽极精致正始之后,不尚经术,咸事虚谈,公卿士大夫盖取文具而已,而灵恩经明行修制义宗《诗》《易》《春秋》百馀卷终桂州刺史,此书在唐一百五十篇,今存者一百二十七篇,凡两戴王郑异同,皆援引古谊商略,其可否为礼乐之最。
陈振孙曰:凡一百四十九条,其说推本三礼,参取诸儒之论博而该矣,本传四十七卷中,兴书目一百五十六篇,皆与今卷篇数不同书目。又云:庆历中高阳许闻诲为之序,家本亦无此序也。
王应麟曰:义宗始于明天地以下岁祭,终于明《周礼》《仪礼》《礼记》废兴义,庆历中高阳许闻诲为之序。

元延明三礼宗略〈注〉隋志二十卷〈佚〉
夏朗三礼图〈注〉唐志十二卷〈佚〉
张彦远曰: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敕有司撰左武侯执旗侍官夏侯朗画。

李元植三礼音义〈佚〉
《旧唐书》:李元植受三礼于贾公彦,撰三礼音义行于代,贞观中累迁太子文学弘文馆直学士。

王恭三礼义證〈佚〉
《唐书》:王恭贞观初为太学博士,讲三礼为义證甚精博,盖文懿文达,每讲遍举先儒义而必畅恭所说。

韦叔夏三礼要记三十卷〈佚〉
《旧唐书》:韦叔夏尚书左仆射,安石兄也,神龙中拜国子祭酒,撰《三礼要记》三十卷行于代。

张镒三礼图〈注〉唐志九卷〈佚〉
《旧唐书》:张镒为亳州刺史,撰《三礼》九卷。

梁正三礼图九卷〈佚〉
《崇文总目·三礼图》九卷,梁正撰。
张昭曰:四部书目有《三礼图》十三卷,题曰:梁氏郑氏今书府有《三礼图》,亦题梁郑梁氏集前图记更加评议。

聂崇义三礼图集注〈注〉宋志二十卷〈存〉
窦俨序〈按窦序已另载不重录〉
《崇义自序》《曰旧图》十卷形制阙漏文字省略,名数法式上下差违,既无所从难以取象,盖久传俗不
知所自也。臣崇义先于显德三年冬,奉命差定郊庙器玉,因敢删改其或名数,虽殊制度不别,则存其名而略,其制者,瑚簋车辂之类是也,其名义多而旧图略,振其纲而目不举者,则就而增之射侯丧服之类是也,有其名而无其制者,亦略而不图,仍别序目录共为二十卷,凡所集注皆周公正经,仲尼所定,康成所注,傍依疏义,事有未达,则引汉法以况之,或图有未周,则于目录内详證以补其阙。又按详近礼周知沿革,至大宋建隆二年四月辛丑第叙既讫,冠冕衣服见吉凶之象焉,宫室车旗见古今之制焉,弓矢射侯见尊卑之别焉,钟鼓管磬见法度之均焉,祭器祭玉见大小之数焉,圭璧缫籍见君臣之序焉,丧葬饰具见上下之纪焉。举而行之易于详览。
陈伯广跋曰:《三礼图》始熊君子,复得蜀本,欲以刻于学。而予至因属予刻之,予观其图度,未必尽如古昔,苟得而考之,不犹愈于求诸野乎,淳熙乙未闰月三日。
《崇文总目·三礼图》二十卷,聂崇义周显德中参定郊庙器玉,因博采先儒,《三礼旧图》凡得六本,考正是否,缋素而申释之,每篇自叙,其凡参以近世沿革之说。建隆二年五月丙寅表上之,窦俨为序,诏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拙多所駮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其駮义及答义各四卷,率列于注释诏颁行之,图于国子监讲堂之壁。晁公武曰:聂崇义周世宗时被旨纂集,以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刊定。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赐紫绶犀带,奖其志学,窦俨为之序。有云: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尧舜之典,则总夏商之礼文,命崇义著此书,不以近代迁改,有所抑扬近古云。
林光朝曰:聂崇义《三礼图》全无来历谷𤩹即画谷,蒲璧即画蒲,皆以意为之,不知谷璧,只如今腰带夸上粟文耳。
陈振孙曰:盖用旧图本六家参定,故题集注诏国学图于先圣殿后北轩之屋壁,至道中改作于论堂之上,以笺代壁判监李至为之记。吾乡郡庠安定胡先生所创论堂缋三礼图,当时依仿京监,今堂坏不存矣。
《宋史》:聂崇义,河南洛阳人,少举《三礼》,善礼学通经旨。汉乾祐中累官至国子礼记博士,校定《公羊》《春秋》,刊板于国学。周显德中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世宗诏崇义参定郊庙祭玉,又诏翰林学士窦俨统领之,崇义因取《三礼图》再加考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俨为序。太祖览而嘉之,诏曰:礼器礼图相承传,用寖历年纪宁免差违,聂崇义典事国庠服膺儒业讨寻,故实刊正疑误奉职效官有足嘉者,崇义宜量与酬奖所进《三礼图》,宜令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学三五人,更同参议所冀精详,苟有异同善为商确。五月赐崇义紫袍犀带银器缯帛,以奖之拙多所駮正。崇义复引经以释之,悉以下工部尚书窦仪俾之裁定。仪上奏曰:伏以圣人制礼垂之无穷儒者,据经所传或异年纪寖远图绘缺然,舛駮弥深丹青靡,据聂崇义研求师说耽味礼经较于旧图,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整所闻尹拙駮议,及聂崇义答义各四卷,臣再加详阅随而裁置,率用增损列于注释,共分为十五卷,以闻诏颁行之拙,崇义复陈祭玉鼎釜异同之说,诏下中书省集议,吏部尚书张昭等奏议曰:按聂崇义称祭天苍璧九寸圆好,祭地黄琮八寸无好,圭、璋、琥并长九寸。自言周显德三年与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职,及阮谌郑元旧图载其制度,臣等按《周礼·玉人》之职,只有璧琮九寸,瑑琮八寸,及璧羡度尺好三尺以为度之文,即无苍璧黄琮之制,兼引注有《尔雅》肉倍好之说,此即注璧羡度之文,又非苍璧之制,又详郑元自注周礼不载尺寸,岂复别作画图违经立异。四部书目内有《三礼图》十二卷,是隋开皇中敕礼官修撰其图第一第二,题云梁氏,第十后题云郑氏,又称不知梁氏、郑氏名位所出。今书府有《三礼图》,亦题梁氏郑氏不言名位,厥后有梁正者,集前代图记更加详议题,《三礼图》曰:陈留阮士信受礼乐于颍川綦毋君,取其说为图三卷,多不按礼文,而引汉事与郑君之文,违错正删为二卷,其阮士信即谌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谌之纰谬。兼三卷礼图删为二卷,应在今礼图之内,亦无改祭玉之说。臣等参详,自周公制礼之后,孙叔通重定以来,礼有纬书,汉代诸儒颇多著述,特寻祭玉并无尺寸之说。魏晋之后,郑元王肃之学各有生徒,三礼六经无不论说,检其书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参验画图本书,周公所说正经不言尺寸,设使后人谬为之说,安得使入周图?如崇义等以诸侯入朝,献天子夫人之琮璧,以为祭
玉,又配合羡度肉好之言彊为尺寸,古今大礼顺,非改非于理未通。又据尹拙所述,礼神之六玉,称取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所撰《三礼义》宗内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长尺二寸以法十二时,祭地之琮,长十寸以效地之数。又引《白虎通》云:方中圆外曰璧,圆中方外曰琮。崇义非之以为灵恩,非周公之才,无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补六玉阙文,尤不合礼。臣等窃以刘向之论洪范,王通之作经元,非必挺圣人之姿,而居上公之位,有益于教不为斐然,臣等以灵恩所撰之书,聿稽古训祭玉以十二为数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时,封山之玉牒十二寸,圆丘之笾豆十二列,天子以镇圭外守,宗后以大琮内守,皆长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王者以祀宗庙,若人君亲行之郊祭,登坛酌献服大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献九寸之璧,不及礼宗庙祼圭之数,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则灵恩议论理未为失,所以自义宗之出,历梁陈隋唐垂四百年,言礼者引为师法。今玉礼精义开元礼郊祀录,皆引义宗为标准,近代晋汉两朝仍依旧制。周显德中田敏等妄作穿凿辄有更改,自唐贞观之后,凡三次大修五礼并因隋朝典故,或节奏繁简之间,稍有釐革,亦无改祭玉之说,伏望依白虎通义宗唐礼之制,以为定式。又尹拙依旧图画釜,聂崇义去釜画镬,臣等参详旧图,皆有釜无镬。按易说卦云:坤为釜,《诗》云:惟锜及釜。又云:溉之釜鬵。《春秋传》云:锜釜之器。《礼记》云:燔豕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釜之为用,其来尚矣,故入于《礼图》。今崇义以周官祭祀,有省鼎镬供鼎镬,又以仪礼有羊镬豕镬之文,乃云画釜不如画镬,今诸经皆载釜之用,诚不可去。又《周仪礼》皆有镬之文,请两图之,又若观诸家祭祀之画,今代见行之。礼于大祭前一日,光禄卿省视鼎镬伏请图镬于鼎下诏从之,未几崇义卒,《三礼图》遂行于世,并画于国子监讲堂之上。崇义为学官兼掌礼,仅二十年,世推其该博。
宋显德中,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二十卷,援据经典考译器象,由唐虞迄建隆,粲然可徵然,如彝尊图中牺象二尊,并图阮氏郑氏二义,而不主王肃之说,先是太和中鲁郡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牺尊以牺牛为尊,而聂氏考犹未覈,南宋人谓观其图度未必尽,如古者有由然也。

杨杰补正三礼图三十八卷〈未见〉
杰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欧阳丙三礼名义〈注〉宋志五卷〈佚〉
鲁有开三礼通义〈注〉宋志五卷〈佚〉
胡铨二礼讲义〈注〉宋志一卷〈未见〉
赵汝谈二礼注〈未见〉
陆元辅曰:无仪礼。

王宗道二礼说七卷〈佚〉
赵敦临三礼发微四卷〈未见〉
王圻曰:敦临,奉化人,绍兴进士,官承议郎。
按连江陈氏书目有之。

李心传丁丑三礼辨〈注〉宋志二十三卷〈佚〉
《中兴艺文志》:李心传撰以仪礼之说,与郑氏辨者八十四,周礼之说,与郑氏辨者二百二十六,皆有据。大戴之书,疑者三十;小戴之书,疑者一百九十八;郑氏之注,疑者三百七十五,亦各辨其,所以异而详识之。

熊庆胄三礼通议〈佚〉
《闽书》:熊庆冑,字竹谷,建阳人,少受业于蔡渊,复游真德秀刘垕之门。
《建宁府志》作熊梦冑。

綀氏二礼疑释〈佚〉
熊禾三礼考异〈佚〉
吴澄三礼叙录六篇〈存〉
三礼考注伪本六十八卷〈存〉
杨士奇跋〈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罗伦序〈亦另载〉
郑瑗曰:《三礼考注》或谓非吴文正公书考公年谱行状,皆不言尝注,此书杨东里谓其编次时与三礼叙录不同,予按卮言集周礼叙录,但云冬官虽缺,今姑仍其旧,而《考工记》别为一卷,附之经后。今此书篇首亦载叙录,乃更之曰《冬官》,虽缺,以《尚书》《周官》考之,冬官司空掌邦土,而杂于地官司徒掌邦教之中,今取其掌邦土之官,列于司空之后庶乎,冬官不亡卮言叙录云《仪礼传》十篇,澄所纂次,而此书十字下乃加五字,此盖或者欲附会此书出于公手,故揭公叙录置之篇首,又从而附益之耳,且公最不信古文《尚书》《周官》〈阙二字〉也,其肯据之以定周礼乎,及观其所考次,亦不能无可疑者,如春官大司乐,而下皆取而归之司徒,地官大小司
徒之职,则取而归之司空。然观周书穆王命君牙为司徒,而有祁寒暑雨,小民怨咨思艰图易民乃宁之语。又云:宗伯洽神人和上下《周礼·春官》大宗伯之职。亦云: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与周书之言实相表里由是观之,则司徒岂专掌教而不及养宗伯?岂专掌礼而不及乐乎?叙录所纂礼仪逸经文仅存者,止五篇,公冠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奔丧》也,至中霤禘于太庙,《王居明堂》三篇,其经亡矣,此乃以大戴《明堂篇》《王居明堂》,其词云:明堂朱草日生一叶,至十五日生十五叶,十六日一叶落,终而复始,此纬书野史之说,岂礼经而有是乎?其以公符补公冠,虽公之意,然篇中杂记周成王汉昭帝之冠词,其非古经之文明矣,公平昔深恶经传之混淆,岂若是其杂乱,而无区别乎?予尝谓诸侯《迁庙》《衅庙》《奔丧》《投壶》四篇,犹略存经之彷佛以之补经,尚不能不起人之疑,公符明堂之不可补经也,决矣。
唐枢曰:吴氏考注以为治莫先于教化,故冢宰建邦之六官,而司徒次之教化,莫先于礼乐,故宗伯次之,有不率者,大则兵小则刑,故司马司寇次之,暴乱去而民得安居,故司空设焉。在昔舜命禹作司空,任平水土之事,是故为事典掌邦土,惟其掌邦土,故司徒之属,易以杂之大小司空文尽在地官,自乡师至司稼,皆冬官之文也,至其所定六官,亦未尽当。
按草庐先生诸经解,各有叙录,余购得《周官礼》,乃先生孙当所补,其馀仪礼,则有逸经,戴记则有纂言。今所传三礼考注,以验对先生之书,论议体例多有不合,其为晏氏伪托无疑。

萧㪺三礼记四卷〈未见〉
《苏天爵志墓》曰:大德延祐间关陕有大儒曰:萧公,乡郡服其行谊,士类推其学术,朝廷重其名节,隐终南山下构土室以居,尽得圣贤遗经,以及伊洛诸儒之训传陈列左右,昼夜不寐,始则诵读其文久,则深思其义如是者,三十年自六经百氏山经地志,下至医经本草无不极通其说,尤邃三礼及易,又深通六书,不失其旨家多藏书,手自校雠经传音训之讹,必字字正之为文悉本诸经非有裨世教者,不言非其人不与翰林姚文公燧曰:萧先生道德经术名世者也。
陶宗仪曰:叶贞敏公㪺,字维斗,京兆人,早岁为吏,辞退隐居,读书从公游者,屦交户外平章咸宁王野仙闻其贤,荐之于世祖徵不至,授陜西儒学提举继,而成宗武宗仁宗累徵授国子司业集贤直学士未赴,改集贤侍讲,又以太子右谕德徵始至京师授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寻复得告还山,年七十七,以寿终。
按萧公三礼说苏氏墓志不载,而连江陈氏书目有之。

韩信同三礼旁注〈佚〉
朱升三礼旁注〈未见〉
董彝二戴礼解〈佚〉
《乐平县志》:董彝,字宗文,至正间领乡荐授庆元学,正洪武初为国子祭酒。

王廉三礼纂要〈未见〉
夏时正三礼仪略举要十卷〈未见〉
《浙江新志》:夏时正,字季爵,仁和人,正统乙丑进士,历官南京大理寺卿。

杨守陈三礼私抄〈未见〉
守陈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程材三礼考〈未见〉
《徽州府志》:程材,字良用,歙县人,弘治丙辰进士,除汀州府推官擢监察御史,疏劾刘瑾马永成谷大用不报,嘉靖初召还已卒。

湛若水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存〉
若水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大指以《曲礼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其王制等二十三篇杂论不可以分系,而有以相表里发明为二礼杂传通传,又别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嘉靖十五年,若水为南京吏部尚书,以其书进呈。
陆元辅曰:嘉靖十五年,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进所纂二礼经传,测大略以《曲礼仪礼》为经,《礼记》为传,礼部尚书夏言谓其立论以曲礼为先,与孔子子之言相戾,不可以传示后学,惟其好学之心,老而弥笃,宜加旌奖。上曰:既戾孔子之言,何以传示后学罢其书不省?

三礼订疑〈未见〉
刘绩三礼图三卷〈存〉
绩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贡汝成三礼纂注四十九卷〈存〉
汝成周礼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又仪礼自序〈亦另载〉
又礼记自序〈亦另载〉
宋仪望总序〈亦另载〉
汝成,字玉甫,宣城人,正德癸酉举人翰林院待诏。所纂《周礼》六卷,《周礼传》二卷,《仪礼及附传》十七卷,《仪礼逸经》四卷,《仪礼》馀八卷,《礼记》十二卷。

李黼二礼集解十二卷〈存〉
黼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陆氏曰:李君所解皆集诸家之说,而间有独出已见者,今载一二条于左以见梗概于《天官·冢宰》曰黼按治官之属,自太宰卿一人至旅下士三十二人,凡六十三人,而府史胥徒不与焉,除太宰卿与府史胥徒,其馀六十二人,自宫正以下至中大夫,即此小宰中大夫也。凡下大夫,即此宰夫下大夫也,凡上中下士,即此上中下士也。非此六十二人之外,又有一项官也,后五官仿此。又按六官之属,大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卿各一人,凡六人小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马、小司寇、小司空。中大夫各二人,宰夫、乡师、肆师、军司马士师下大夫,各四人合司空,凡三十六人上士各八人,合司空凡四十八人。《礼记》谓天子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与此多寡不同,恐非周制,今未之考也。
《周礼·仪礼》为一集,诸家之说间出己见,以解之。黼嘉,靖间无锡人。

袁仁三礼穴法〈未见〉
仁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李经纶三礼类编三十卷〈存〉
陆氏曰:经纶,字大经,南丰诸生,其书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为纲目,而引经传之文以实之,书成未刊,行侯学使峒曾购求抄本归予于嘉定,兵后从书肆得之。

邓元锡三礼编释二十六卷〈存〉
元锡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吴继仕三礼定正集注六十卷〈未见〉
柯尚迁三礼全经释原〈未见〉
尚迁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陈与郊三礼广义〈未见〉
郑氏〈失名〉三礼名义疏〈注〉宋志五卷〈佚〉
亡名氏三礼大义〈注〉隋志十三卷又四卷〈佚〉
三礼杂大义〈注〉隋志三卷〈佚〉
三礼图〈注〉宋志十二卷〈佚〉
三礼图駮议〈注〉宋志二十卷〈佚〉
二礼分门统要〈注〉宋志三十六卷〈佚〉
石渠礼论〈注〉隋志四卷〈佚〉
《汉书》:戴圣以博士闻人通汉,以太子舍人论石渠。《隋书》:戴圣撰。
王应麟曰:论石渠者,戴圣韦元成闻人通汉。

汉石渠议奏三十八篇〈佚〉
陈普曰:石渠虎观皆一人临决,岂一人之见,独高于天下乎?
按孔氏诗礼正义及《后汉书志》注,每引《石渠礼议》,然多系节文,惟杜氏通典差具本末,今载于后。一曰:乡请射告主人乐不告者,何也?戴圣曰:请射告主人者,宾主俱当射也,夫乐主所以乐宾也,故不告于主人也。一曰:宣帝甘露三年三月,黄门侍郎临奏经曰:乡射合乐大射不何也?戴圣曰:乡射至而合乐者质也,大射人君之礼仪多,故不合乐也。闻人通汉曰:乡射合乐者,人礼也,所以合和百姓也,大射不合乐者,诸侯之礼也。韦元成曰:乡射礼所以合乐者,乡人本无乐,故合乐岁时所以合和,百姓以同其意也。至诸侯当有乐传曰:诸侯不释悬明用无时也,君臣朝廷固当有之矣,必须合乐而后合,故不云合乐也。时公卿以元成议是,一曰:宗子孤为殇言孤,何也?闻人通汉曰:孤者,师传曰:因殇而见孤也,男二十冠而不为殇亦不为孤,故因殇而见之。戴圣曰:凡为宗子者,无父乃得为宗子,然为人后者,父虽在得为宗子,故称孤。圣又问通汉曰:因殇而见孤,冠则不为孤者。曲礼曰: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此孤而言冠,何也?对曰:孝子未曾忘亲,有父母无父母衣服辄异。记曰:父母在,冠衣不纯素,父母殁,冠衣不纯采,故言孤,言孤者别衣服也。圣又曰:则子无父母,年且百岁,犹称孤,不断可乎?通汉对曰:二十冠而不为孤,父母之丧,年虽老犹称孤。一曰:诸侯之大夫为天子,大夫之臣为国君,服何?戴圣对曰:诸侯之大夫为天子,当繐衰既葬除之,以时接见于天子,故既葬除之,大夫之臣无接见之义,不当为国君也。闻人通汉对曰:
大夫之臣陪臣也,未闻其为国君也。又问:庶人尚有服,大夫臣食禄反无服,何也?闻人通汉对曰:记云仕于家出乡不与士齿,是庶人在官也,当从庶人之为国君三月服。制曰:从庶人服是也。又问曰:诸侯大夫以时接见天子,故服。今诸侯大夫臣亦有时接见于诸侯不圣。对曰:诸侯大夫臣无接见诸侯义诸侯有时使臣奉贺,乃非常也,不得为接见,至于大夫有年献于君,君不见,非接见也,侍郎臣临待诏,闻人通漠等皆以为有接见义。一曰闻人通汉问云:记曰:君赴于他国之君,曰不禄,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夫,士或言卒死,皆不能明。戴圣对曰:君死未葬曰不禄,既葬曰薨。又问尸服卒者之上服士曰:不禄言卒何也?圣又曰:夫尸者,所以象神也,其言卒而不言不禄者,通贵尸之义也。通汉对曰:尸象神也,故服其服。士曰:不禄者,讳辞也,孝子讳死曰卒。一曰:经云大夫,夫之子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没者,为大夫命妇者,惟子不报何戴圣曰:惟子不报者言,命妇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为文,惟子不报者言,犹断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为父母周是也。一曰:问父卒母嫁,为之何服?萧太傅云:当服周为父后则不服,韦元成以为父殁,则母无出义王者,不为无义制礼,若服周,则是子贬母也,故不制服也。宣帝诏曰:妇人不养,舅姑不奉,祭祀下不慈,子是自绝也,故圣人不为制服明子无出母之义,元成议是也。一曰问:夫死妻稚子幼与之之人子后何服?韦元成对曰:与出妻子同服周,或议以为子无绝母应三年。一曰:大夫在外者,三谏不从而去,君不绝其禄位,使其嫡子奉其宗庙,言长子者重长子也,承宗庙宜以长子为文。萧太傅曰:长子者,先祖之遗体也,大夫在外不得亲祭,故以重者为文。宣帝制曰:以在故言长子。一曰:大宗无后族无庶子,己有一嫡子,当绝父祀以后大宗不。戴圣云:大宗不可绝,言嫡子不为后者,不得先庶耳族无庶子,则当绝父以后大宗。闻人通汉云:大宗有绝子,不绝其父。宣帝制曰:圣议是也,一曰: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为庶母小功以慈己加也,载圣对曰: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大夫之嫡妻之子,养于贵妾,大夫不服贱妾慈己,则缌服也,某不言大夫之子,而称君子子者,君子犹大夫也。一曰:丧服小记日久而不葬者,唯主丧者,不除其馀以麻终月数者,除丧则已。萧太傅云:以麻终月数者,以其未葬除无文节,故不变其服为稍轻也,已除丧服未葬者,皆至葬反服,庶人为国君亦如之。宣帝制曰:会葬服丧衣是也,或问萧太傅久而不葬唯主丧者,不除今或则十年不葬主丧者,除不答云,所谓主丧者,独谓子耳虽过期不葬子义不可以除。一曰:为乳母缌以名服也,大夫子之子有食母。问曰:大夫降乳母耶。闻人通汉对曰:乳母所以不降者,报义之服故不降也,则始封之君及大夫,皆降乳母以上诸条,当日群臣议奏帝临亲决汉制具存。

景鸾礼略〈注〉隋志二卷〈佚〉
《后汉书》:鸾撰礼内外,记号曰《礼略》

范宁礼杂问〈注〉隋志十卷唐志作礼论答问九卷〈佚〉礼论〈注〉唐志九卷〈佚〉
吴商礼难〈注〉七录十二卷〈佚〉
礼杂义〈注〉七录十二卷〈佚〉
礼义杂记故事〈注〉七录十三卷〈佚〉
《隋志》:晋益寿令,吴商撰。

何承天礼论〈注〉隋志三百卷〈佚〉
王方庆曰:晋末礼乐扫地,无复旧章,军国所资临事议定,宋何承天纂集,其文为《礼论》

礼释疑〈注〉七录二卷
徐广礼论答问〈注〉隋志八卷又十三卷又二卷残缺七录十一卷〈佚〉
阮孝绪曰:徐广撰《礼答问》五十卷。

任预礼论条牒〈注〉隋志十卷〈佚〉
《隋志》:宋太尉参军任预撰。

礼论帖〈注〉隋志三卷七录四卷〈佚〉
答问杂仪〈注〉隋志二卷〈佚〉
礼论抄〈注〉唐志六十六卷〈佚〉
傅隆礼议〈注〉七录二卷唐志一卷〈佚〉
《隋志》:光禄大夫傅隆议。

周续之礼论〈佚〉
《宋书》: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通《毛诗六义》《礼论公羊传》,皆传于世。

陈蔚之礼论抄〈注〉隋志二十卷〈佚〉
礼答问〈注〉隋志六卷〈佚〉
何佟之礼答问〈注〉隋志十卷〈佚〉
礼杂问答〈注〉隋志一卷〈佚〉
王俭礼论要抄〈注〉隋志十卷〈佚〉礼答问〈注〉隋志三卷唐志十卷〈佚〉
礼仪问答〈注〉隋志八卷唐志十卷〈佚〉
荀万秋礼论抄略〈注〉七录二卷〈佚〉
《隋志》:齐御史中丞。

丘季彬礼论〈注〉七录五十八卷〈佚〉
礼议〈注〉七录一百三十卷〈佚〉
礼统〈注〉七录六卷〈佚〉
《隋志》:齐尚书仪曹郎。

楼幼瑜礼捃遗三十卷〈佚〉
《南齐书》:东阳楼幼瑜,著《礼捃遗》三十卷,官至给事中。

周舍礼疑义〈注〉唐志五十卷〈佚〉
贺玚礼论要钞〈注〉隋志一百卷〈佚〉
郭鸿礼答问〈注〉七录四卷〈佚〉
戚寿杂礼义问答〈注〉唐志四卷〈佚〉
褚晖礼疏一百卷〈佚〉
张昶曰:褚晖,字高明,吴郡人,隋炀帝时为太学博士。

董勋问礼俗〈注〉隋志十卷〈佚〉
董子弘问礼俗〈注〉隋志九卷〈佚〉
王通礼论十卷〈佚〉
杜淹曰:文中子《礼论》二十五篇,列为十卷。

贺述礼统〈注〉唐志二十卷〈佚〉
王方庆礼杂问答〈注〉唐志十卷〈佚〉
刘肃曰:方庆博通群书,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时人编次之名曰《礼杂问答》

李敬元礼论〈注〉唐志六十卷〈佚〉
陆质类礼〈注〉唐志二十卷〈佚〉
丁公著礼志〈注〉唐志十卷〈佚〉
杜肃礼略〈注〉唐志十卷〈佚〉
《崇文总目》:唐京兆府栎阳尉杜肃撰采古经义,下逮当世,概举沿革附礼见文,以其言约旨详,故自题礼略云。

张频礼粹〈注〉唐志二十卷〈佚〉
《崇文总目》:唐宁州参军张频纂,凡一百三十五条,直抄崔氏义宗之说,无他异闻。
郑樵曰:张频礼粹出于崔灵恩《三礼义宗》,有《三礼义宗》,则《礼粹》为不亡矣。

李公绪礼质疑五卷〈佚〉
何洵直礼论〈注〉宋志一卷〈佚〉
陈祥道礼书〈注〉宋志一百五十卷〈佚〉
郑鼎新礼乐举要〈佚〉
礼乐从宜集〈佚〉
《闽书》:郑鼎新,字中实,仙游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知晋江县寻通判处州。鼎新少受业黄翰之门,而与杨复游尝考究礼书成编名曰《礼乐举要》,又撰《礼乐从宜集》

陈普礼编〈佚〉
普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许判礼图〈未见〉
吕楠礼问内外篇二卷〈未见〉
吴岳礼考一卷〈存〉
洪朝选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唐伯元礼编二十八卷〈存〉
伯元自序〈按序已另载不重录〉

亡名氏论礼抄〈注〉隋志六十九卷〈佚〉
礼论要钞〈注〉隋志十卷〈佚〉
礼杂问〈注〉隋志十卷〈佚〉
礼杂答问〈注〉隋志八卷〈佚〉
礼杂答问〈注〉隋志六卷〈佚〉
礼乐议〈注〉隋志十卷〈佚〉
礼秘义〈注〉隋志三卷〈佚〉
礼类聚〈注〉唐志十卷〈佚〉
礼论区分〈注〉唐志十卷〈佚〉
礼论钞略〈注〉唐志十三卷〈佚〉
通礼义纂〈佚〉
《通礼义纂》不见,于《隋唐志》未详谁氏所作,太平御览每引之
乐。

乐经〈注〉隋志四卷〈佚〉
《汉书》:王莽传元始三年立乐经。
《艺文志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
应劭曰:周室陵迟礼崩乐坏,重遭暴秦,遂以阙亡。沈约曰:秦代灭乐,乐经残亡。
刘协曰:秦燔《乐经》,汉初绍复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与瞽师务调其器,君子宜正其文。
王昭禹曰:《周礼》虽出于武帝之世,《大司乐》一章已传于孝文之时。
胡寅曰:礼乐之书,其不知者,指《周官戴记》《礼经》,指《乐记》《乐经》,其知者曰:礼乐无全书,此考之未深者。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诗》《乐》相须,不可谓《乐》无书,《乐记》则子夏所述也。
章如愚曰:汉承秦火之后,礼废而乐尤甚,制氏世为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所得于窦公者,惟《周官·大司乐》一章,而河间雅乐之献,又特采诸子之言,以为乐,汉学之述,古者止于此而已。
王应麟曰:《考工记》㲈氏疏按乐云㲈前长三律二尺七寸,后长二律尺八寸。朱文公问蔡季通,不知所谓乐云者是何书,今考《三礼图》以为乐经书,大传亦引乐曰:舟张辟雍鸧鸧相从,八风回回凤凰喈喈,汉元始四年,立乐经续汉志,鲍邺引乐经,今其书无传。
叶时曰:世儒尝恨六经亡乐书,然乐不可以书传也,何则乐有诗而无书,诗存则乐与之俱存,诗亡则乐与之俱亡。诗也者,其作乐之本欤,乐由诗作,故可因诗以观乐,无诗则无乐矣。韶至齐而犹闻,必韶乐之诗尚存也。濩至鲁而犹见,必濩乐之诗未泯也,观乎周之太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以为乐,而必教以六诗,瞽矇掌鼗鼓柷敔箫管,则必讽诵诗,此则诗之所以为乐也。太师曰:大祭祀帅瞽而登歌,此登歌之有诗也。钟师则以钟鼓奏九夏,此钟鼓之有诗也。籥章则掌吹豳颂,此吹籥之有诗也。祭祀则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是祭乐有诗也。大射则王以驺虞为节,诸侯狸首,大夫采蘋,士采蘩,是射乐有诗也。凡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是,车行有诗也,学士歌彻则彻乐,亦有诗军献凯歌,则凯乐亦有诗,至如大司乐奏六律,则歌大吕、歌应钟、歌南吕、歌函钟、歌小吕、歌夹钟,是十二律,皆有诗歌也。古人以诗为乐,诗存则古乐传,诗亡则古乐废,今不以乐诗不存为憾,而徒以乐书不传为恨,岂知先王作乐之本哉?
吴澄曰:经出于汉而乐独亡。
黄佐曰:观诸豫之象,则雷出地奋,即合乐之律,自下而上,则可知矣。观诸夔之言,则琴瑟下管,即云和孤竹之属,可知矣。观诸商颂依我磬声,则击石拊石合于鸣球,可知矣。观诸春秋万入去籥,则万舞干戚本合英韶,可知矣。凡此皆大司乐成德之法也,孰谓五经具在,而乐独无。传耶矧夫歌奏相命声变成方,虽谓之乐,记之经可也。
杨继盛曰:世之谈经,学者必称六经,然五经各有其业,而乐则灭绝无传。论治法者,必对举礼乐,然议礼者,于天秩不易之外,犹深求立异可喜之说,至于乐则废弃不讲,全德之微风俗之敝恒,必由之良,可悲夫。
徐师曾曰:古有乐经,疑多声音乐舞之节,而无辞句可读诵记识,故秦火之后无传焉。
沈懋孝曰:昔者仲尼正乐,其时六代完音具在,乐官如摰、如干、如襄、如旷,皆能习其铿锵鼓舞唱和抗坠之节,大圣审音知乐,第为之釐次雅颂云尔无更其旧也。至孟氏时,古之诗学几无好,而存之者,其后乐经失,传士大夫纵能谈说,其义然精知者,事著绝少,所谓声气之元,通于神明根之性初者,邈然何莫求之。
朱载堉曰:古乐绝传,率归罪于秦火殆,不然也,古乐使人收敛,俗乐使人放肆,放肆人自好之,收敛人自恶之,是以听古乐,惟恐卧听俗乐,不知倦俗乐兴,则古乐亡,与秦火不相干也。
按周官成均之法,所以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三者而已,乐德则舜典命夔教冑子,数言已括其要;乐经则三百篇,可被弦歌者是乐舞,则铿锵鼓舞之节,不可以为经,乐之有经,大约存其纲领,然则《大司乐》一章,即《乐经》可知矣。《乐记》从而畅言之,无异冠礼之有义,丧服之有传,即谓《乐经》于今具存可也。

乐记〈注〉汉志二十三卷
《汉书》: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益以寖微。葛洪曰:窦公庸夫年几二百。
孔颖达曰:公孙尼子次撰《乐记》,通天地,贯人情,辨政治。
又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著于别录,谓有乐,本有乐,论有乐,施有乐,言有乐,礼有乐,情有乐,化有乐,象有宾牟贾有师,乙有魏文侯,盖十一篇。
今虽合此,略有分焉,馀十二篇,奏乐第十二,乐器第十三,乐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乐穆第十六,说律第十七,季札第十八,乐道第十九,乐义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昭颂第二十二,窦公第二十三。王昭禹曰:记有乐记,乐之传也,非经也,《乐记》作于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诸儒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事者是也。
熊朋来曰:《乐记》中有与易大传,又相出入,其他论礼乐多有格言,能记子夏子贡宾牟贾问答,此必出于圣门七十子之徒所记也。
又曰:《乐记》本十一篇。今礼家仍分十一章,观其以子贡问乐一句,附赘章末,即其篇名矣。依正义序次分为十一章,一曰乐,本凡音之起,至王道备矣;二曰乐论,自乐者,为同至与民同也;三曰乐理,自王者,功成作乐,至圣人曰礼乐云;四曰乐施,自昔者,舜作五弦之琴,至先王著其教焉;五曰乐言,自民有血气,至君子贱之也;六曰乐象,自凡奸声感人,至所以赠诸侯也;七曰乐情,自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至有制于天下也;八曰魏文侯,自魏文侯问于子夏,至彼亦有所合之也;九曰宾牟贾,自宾牟贾侍坐至武之迟久,不亦宜乎?十曰乐化,自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至礼乐可谓盛矣,此章五十八句重出祭义;十一曰子贡,问师乙自子贡见师乙至子贡问乐,此章吾子自执焉,以下多脱辞,孔疏依史记改正。
吴澄曰:礼经之仅存者,犹有今《仪礼》十七篇,《乐经》则亡矣,其书疑多是声音乐舞之节,少有辞句可诵读记识,故秦火之后无传,诸儒不过能言乐之义而已,而刘向所为《乐记》二十三篇,又与河间献王所撰二十四卷不同,其二十三篇内之十一合为一篇,盖亦删取要略,非全文也。
徐师曾曰:汉兴制氏世为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理,其言义理则此书是也,当是古来流传文字,而河间献王实纂述之,非成于汉儒也。

河间献王刘德乐元语〈佚〉
按白虎通德论引《乐元语文》,公受命而六乐,乐又云东㝏之乐持矛舞助时生也,南㝏之乐持羽舞助时养也,西㝏之乐持戟舞助时杀也,北㝏之乐持干舞助时藏也。《汉书·食货志》《乐元语文》云:天子取诸侯之士,以立五均,则市不贰价,四民常均。

黄裳乐记论一篇〈存〉
邵渊乐记解一卷〈存〉金履祥考定乐记一卷〈未见〉
柳贯曰:小戴《礼乐记策十九·郑元目录》云: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诸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又云: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篇虽合而略有分焉,唐孔氏正义,则谓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今《乐记》断取十一篇,馀有十二篇,名犹在,而记无所疑矣。正义直以乐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理、乐情、乐化、乐象、宾牟贾、师乙、魏文侯分十一篇,而每篇之中又各自为章,总之,凡三十四章,先生独有疑焉,因为之反覆玩绎优游涵泳,则见其所谓十一篇者,节目明整瞭然可考,而正义所分犹为未尽,于是一加段画,而旨义显白,无复可疑此学者,所以贵乎平心观理,及其理融见卓,则虽跨越宇宙,而与圣贤共讲,亦不过是而已。

刘濂乐经元义八卷〈未见〉
吕楠大司乐考十卷〈未见〉
黄佐乐记解十一卷〈存〉
右载乐典。

朱载堉乐经新说三卷〈存〉
载堉自述曰:按汉时窦公献古乐经,其文与《周官·大司乐》同,然则乐经未尝亡也,乐官之属,凡二十分作三类,其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此四官为一类。盖大夫士之晓乐者,而为国子之师,若伶伦后夔辈是也,《礼记》所谓大司成疑即此官也,乐师疑即乐正也,大胥、大学长也,小胥、小学长也,大师、小师、瞽矇视瞭此四官为一类。盖皆无目之人,及有目而不甚明者,若师旷师冕辈是也。典同以下,则又皆有目者,凡官皆受命于天子,自下而上以受命,次序多寡为尊卑周制,一命谓之下士,二命中士,三命上士,四命下大夫,五命中大夫,此大司乐为中大夫,自下而上第五等也,每官有正有副,其长若干员,其佐必倍之,若大司乐中大夫二人,则乐师下大夫四人,乃其佐也,乐师又有佐焉,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是也,籥师籥章当在靺师之上疑错𥳑云。

李文察乐记补说二卷〈未见〉
黄积庆乐经管见〈未见〉瞿九思乐经以俟录六册〈存〉
按瞿氏论乐史学迁序之,虽经镂板,然卷帙未定,非完书也。

张凤翔乐经集注二卷〈未见〉
凤翔自序曰:礼乐至周而大备,《周礼·大司乐》文则周公所手著也。汉初魏窦公献古经,其文与《大司乐》合,而学士大夫率沿为礼家言无专学也,古学庸存于戴记,至程子始尊信表章,而古者由学入道之大法,始赖以存古乐经亡,而周公所著经,固存于世,观大备于成周,而乐其可知也。愚窃取程子之意,乃表而出俾尊于乐者考焉。
陆元辅曰:堂邑张凤翔辑述《周礼·大司乐》以下诸官而为之注,末以小戴《礼乐记篇》附焉,凤翔,中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巡抚苏松等处,军务加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