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理气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十卷目录

 《理气部·总论四》
  《朱子全书》〈《理气》 《答黄道夫》 《答刘叔父》 《答杨志仁》 《答郑子上》 《答程可久》 《答黄商伯》 《答王子合》 《答赵致道》 《答杜仁仲》 《答或人》 《答廖子晦》 《太极》 《答程泰之》 《答王子合》 《答程可久》 《答杨子直》 《答林黄中》 《答吕子约》 《答董叔重》〉
  《晦庵语录》〈太极〉
  《性理大全》〈理气 太极〉
  《混古始天易》〈元极图说 灵极图说 太极图说 动静图说 少极图说 三 才图说 阳奇图说 阴偶图说 太阳图说 太阴图说 象明图说 象易图说 冯时可太极说〉

学行典第十卷

《理气部·总论四》

《朱子全书》

《理气》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有是理后生是气,自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来。此性自有仁义。先有个天理了,却有气。气积为质,而性具焉。 问:先有理,抑先有气。曰: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理无形,气便粗,有渣滓。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气则为金木水火,理则为仁义礼智。 问理与气。曰:伊川说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则又各自有一个理。又曰: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今且从理上说气。如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不成动以前便无静。程子曰:动静无端。盖此亦是且自那动处说起。若论著动以前又有静,静以前又有动,如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这继字便是动之端。若只一开一阖而无继,便是阖杀了。又问:继是动静之閒否。曰:是静之终,动之始也。且如四时,到得冬月,万物都归窠了;若不生,来年便都息了。盖是贞复生元,无穷如此。 问:有是理而后有是气。未有人时,此理何在。曰:也只在这里。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但是他为主,我为客;他较长久,我得之不久耳。 问:理在气中发见处如何。曰: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后有气耶;后有理,先有气耶。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则疑此气是依傍这理行。及此气之聚,则理亦在焉。盖气则能凝结造作,理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只此气凝聚处,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閒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无种了白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都是气。若理,则只是个洁净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也须有先后。 问: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曰:发育是理发育之否。曰:有此理,便有此气流行发育。理无形体。曰:所谓体者,是强名否。曰:是。曰:理无极,气有极否。曰:论其极,将那处做极。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可机问:大钧播物,还是一去便休,也还有去而复来之理。曰:一去便休耳,岂有散而复聚之气。 问气之伸屈。曰:譬如将水放锅里煮,水既乾,那泉水依前又来,不到得将已乾之水去做他。 问上帝降衷于民。天将降大任于人。天祐民,作之君。天生物,因其才而笃。作善,降百祥;作不善,降百殃。天将降非常之祸于此世,必预出非常之人以拯之。凡此等类,是苍苍在上者真有主宰如是耶。抑天无心,只是推原其理如此。曰:此三段只一意。这个也只是理如此。气运从来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环去,无有衰而不盛者。 人呼气时,腹却胀;吸气时,腹却厌。论来,呼而腹厌,吸而腹胀,乃是。今若此者,盖呼气时,此一口气虽出,第二口气复生,故其腹胀;及吸气时,其所生之气又从里赶出,故其腹却厌。老子曰:天地之閒,其犹橐籥乎,动而不屈,虚而愈出。橐籥只是今之鞲扇耳。 理搭于气而行。 以气言,则春夏秋冬;以德言,则元亨利贞。在人则为仁义礼智。元亨利贞理也;有只四段,气也。有只四段,理便在气中,两个不曾相离。 问理与数。曰:有是理,便有是气;有是气,便有是数,盖数乃是分界限处。 此身只是个躯壳,内外无非天地阴阳之气。如鱼在水,外面水便是肚里水。鳜鱼肚里水与鲤鱼肚里水,只一般。 聚气成形,理与气合,便能知觉。如火,得脂膏,便有许多光燄。盖所觉者,心之理也;能觉者,气之灵也。 人之所以为人,其理则天地之理,其气则天地之气。理无迹,不可见,故于气观之。

《答黄道夫》

天地之閒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答刘叔文》
所谓理与气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大凡看此等处,须认得分明又兼始终,方是不错。

《答杨志仁》

有此理后方有此气,既有此气,然后此理有安顿处。大而天地细而蝼蚁,其生皆是如此,又何虑天地之生无所付受耶?要之理之一字不可以有无论,未有天地之时便,已如此了也。

《答郑子上》

问天地之閒有理有气,理常不移而气不常定。《中庸》曰:大德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寿,理固当如此。然孔子无位,颜子夭死,蓬荜之士固有老死而名不著者,岂非气使之然耶?故君子道其常而不道其非常,然窃疑理先而气后,今理既不足以胜气,则凡福善祸淫之说不验常多,何以为天地之常经意谓气虽不同,然亦随世而异。尧舜禹以圣人在上,天下平治以和召,和则气亦醇正,而随于理。如春秋战国之时刑杀惨酷,则气亦随之而变,而理反不能胜。此处亦当关于人事否?曰:此于前段论性命处已言之矣。虽是所感不同,亦是元气薄耳。


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乎?且以目前论之,仁便是动,义便是静,此又何关于气乎?

《答程可久》

有是理即有是气,气则无不两者,故《易》曰:太极生两仪。而老子所谓道,先生一而后一乃生二,则其察理亦不精矣。
《答黄商伯》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幸更详之自当无可疑也。

《答王子合》

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此即所谓妙合也。

《答赵致道》

所疑理气之偏,若论本原,即有理然后有气,故理不可以偏全论。若论禀赋,则有是气而后理随以具,故有是气则有是理,无是气则无是理,是气多则是理多,是气少则是理少,又岂不可以偏全论耶?

《答杜仁仲》

理固不可以偏正通塞言,然气禀既殊,则气之偏者便只得理之偏,气之塞者便自与理相隔。是理之在,人亦不能无偏塞也。横渠论受光有大小,昏明而照纳不二,其说甚备。


所论气禀有偏而理之统体未尝有异,得之明道。又谓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亦是此意也。

《答或人》

理则纯粹至善即气则杂糅不齐。内君子,外小人,凡所以抑阴而扶阳者,乃顺乎理以裁成辅相而济夫气数之不及者也,又何病乎?

《答廖子晦》

性只是理不可以聚散,言所谓精神魂魄有知有觉者,皆气之所为也。故聚则有散,则无若理则初不为聚散而有无也。但有是理则有是气,苟气聚乎此则其理亦命乎此耳。

《太极》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问:太极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个浑成之物,是天地万物之理总名否。曰: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动而生阳,亦只是理;静而生阴,亦只是理。万物、四时、五行,只是从那太极中来。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做五气,又散为万物。 问:太极解何以先动而后静,先用而后体,先感而后寂。曰:在阴阳言,则用在阳而体在阴,然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不可分先后。今只就起处言之,毕竟动前又是静,用前又是体,感前又是寂,阳前又是阴,而寂前又是感,静前又是动,将何者为先后。不可只道今日动便为始,而昨日静更不说也。如鼻息,言呼吸则辞顺,不可道吸呼。毕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 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极至,故名曰太极。 若无太极,便不翻了天地。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当初元无一物,只有此理。有此理,便会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极复静,循环流转。其实理无穷气,亦与之无穷。自有天地,便是这物事在这里流转,一日有一日之运,一月有一月之运,一岁有一岁之运。只是这物事滚将去。太极未动之前便是阴,阴静之中,自有阳之根;阳动之中,又有阴之根。动之所以必静者,根乎阴故也;静之所以必动者,根乎阳故也。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或疑静处如何流行。曰:惟是一动一静,所以流行,如秋冬之时谓之不流行可乎。若谓不能流行,何以谓之静而生阴也,观生之一字可见。 自太极至万物化生,只是一个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而后有彼。但统是一个大原,由体而达用,从微而至著。 问: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具一太极。如此说,则太极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而见,不可谓月分也。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括尽了天下物事。 原极之所以得名,盖取枢极之义。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谓之无极者,所以大无声无臭之妙也。 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若以未发时言之,未发却只是静。动静阴阳,皆只是形而下者。然动亦太极之动,静亦太极之静,但动静非太极耳,故周子只以无极言之。未发固不可谓之太极,然中含喜怒哀乐,喜乐属阳,怒哀属阴,四者初未著,而其理已具。若对已发言之,容或可谓之太极,然终是难说。此皆只说得个髣髴形容,当自体认。 动不是太极,但动者太极之用耳;静不是太极,但静者太极之体耳。 或问太极。曰:太极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 才说太极,便带著阴阳;才说性,便带著气。不带著阴阳与气,太极与性那里收附。然要得分明,又不可不拆开说。 问:先生说太极有是性则有阴阳五行,此说性是如何。曰:想是某旧说,近思量又不然。此性字为禀于天者言。若太极,只当说理,是移易不得。易言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则谓之善,至成之者方谓之性。此谓天所赋于人物,人物所受于天者也。 某尝说:太极是个藏头底,动时属阳,未动又属阴了。太极自是涵动静之理,却不可以动静分体用。盖静即太极之体也,动即太极之用也。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这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 梁文叔曰:太极兼动静而言。曰:不是兼动静,太极有动静。喜怒哀乐未发,也有个太极;喜怒哀乐已发,也有个太极。只是一个太极,流行于已发之际,敛藏于未发之时。 或问太极。曰:未发便是理,已发便是情。如动而生阳,便是情。 太极者,如屋之有极,天之有极,到这里更没去处,理之极至者也。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才生五行,便被气质拘定,各为一物,亦各有一性,而太极无不在也。 问:刘子所谓天地之中,即周子所谓太极否。曰:只一般,但名不同。中,只是恰好处。书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亦只是恰好处。极不是中,极之为物,只是在中。如这烛台,中央簪处便是极。从这里比到那里,也恰好,不曾加些;从那里比到这里,也恰好,不曾减些。 太极,是个大底物事。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无一个物似宇样大:四方去无极,上下去无极,是多少大。无一个物似宙样长远:亘古亘今,往来不穷。自家心下须常认得这意思。问:此是谁语。曰:此是古人语。象山常要说此语,但他说便只是这个,又不用里面许多节拍,却只守得个空荡荡底。公更看横渠西铭,初看有许多节拍,却是狭;充其量,是甚么样大。 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 或问:康节云:道为太极。又云:心为太极。道,指天地万物自然之理而言;心,指人得是理以为一身之主而言。曰:固是。但太极只是个一而无对者。 太极是五行阴阳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若是空,如释氏说性相似。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太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没去处。濂溪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之中有个极至之理。 问:太极理也,理如何动静。有形则有动静,太极无形恐不可以动静。言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则气何自而有动静。自见在事物而观之,则阴阳函太极;推原其本,则太极生阴阳。 问:太极便是人心之至理。曰: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之极至。或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极。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太极本无此名,只是个表德。 太极如一本生,上分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叶,生生不穷,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无穷之理,生将出去又是无限个太极,更无停息,只是到成果实时又却略少歇也。不是生到这里自合少止,所谓终始万物莫盛乎艮艮,止是生息之意。 只是这一个物事。所以万物到秋冬时,各自收敛闭藏,忽然一下春来,各自发越条畅。这只是一气,一个消,一个息。只如人相似,方其默时,便是静;及其语时,便是动。那个满山青黄碧绿,无非是这太极。 所谓太极者,不离乎阴阳而为言,亦不杂乎阴阳而为言。 问:万物各具一太极,此是以理言。以气言。曰:以理言。 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周子恐人于太极之外更寻太极,故以无极言之。既谓之无极,则不可以有底道理强搜寻也。问:太极始于阳动乎。曰:阴静是太极之本,然阴静又是阳动而生。一静一动,便是一个辟阖。自其辟阖之大者推而上之,更无穷极,不可以本始言。 问:南轩云太极之体至静,如何。曰:不是。又云所谓至静者,贯乎已发未发而言,如何。曰:如此,却成一不正当尖斜太极。天地之閒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馀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是则所谓太极者也。 所谓太极者,便只在阴阳里;所谓阴阳者,便只在太极里。今人说是阴阳上别有一个无形无影里是太极,非也。 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太极只在阴阳之中,非能离阴阳也。然至论太极,则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惟性与心亦然。所谓一而二,二而一也。
《答程泰之》
此道字即易之太极,一乃阳数之奇,二乃阴数之偶,三乃奇偶之积,其曰二生三者,犹所谓二与一为三也。若直以一为太极,则不容复言道生一矣。

《答王子合》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本不可以先后言。然就中閒截断言之,则亦不害其有先后也。观周子所言,太极动而生阳,则其未动之前固已尝静矣。又言静极复动,则已静之后固必有动矣。如春夏秋冬,元亨利贞,固不能无先后,然不冬则何以为春,而不贞又何以为元,就此看之,又自有先后也。

《答程可久》

前书所谓太极不在阴阳之外者,正与来教所谓不倚于阴阳而生阴阳者合。但某以形而上下者,其实初不相杂,故曰在阴阳之中吾丈以形而上下者,其名不可相杂,故曰不在阴阳之外。虽所自而言不同,而初未尝有异也。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无先后次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极则是太极。乃在阴阳之中,而非在阴阳之外也。今以大中训之又以乾坤未判、大衍未分之时论之,恐未安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今论太极而曰:其物谓之神,又以天地未分元气合而为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

《答杨子直》

太极含动静则可以本体而言也,谓太极有动静则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谓太极便是动静,则是形而上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极之言亦赘矣。

《答林黄中》

太极乃两仪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谓无,但未有形象之可言尔。故自此而生,一阴一阳乃为两仪,而四象八卦又是从此生,皆有自然次第,不由人力安排。然自孔子以来,亦无一人见得。至邵康节,然后明其说极有条理意趣可玩,恐未可忽更详之。

《答吕子约》

未发者,太极之静;已发者,太极之动。

《答董叔重》

铢问极之为言究竟至极不可有加之,谓以状此理之名义则举天下无以加,此之称也。故常在物之中为物之的物,无之则无以为根,主而不能以有立,故以为在中之义则可,而便训极。为中则不可以有形者,论之则如屋之有脊栋,囷廪之有通天柱,常在此物之中央,四面八方望之以取正,千条万泒本之以有生。《礼》所谓民极,《诗》所谓四方之极,其义一也。未知推说如此是否?曰是。

《晦庵语录》

《太极》

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也,动静犹马也;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出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此太极、二五之所以妙合而凝也。 阴阳做一个看亦得,做两个看亦得。做两个看,是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做一个看,只是个消长。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饮食,皆太极阴阳之理也。阳变阴合,初生水火。水火气也,流动闪烁,其体尚虚,其成形犹未定。次生木金,则确然有定形矣。水火初是自生,木金则资乎土。五金之属,皆从土中旋生出来。 今说太极动而生阳,是把眼前个动斩截说起。如今日一昼过了,便是夜,夜过,便是明日昼。即今昼以前又有夜了,昨夜以前又有昼了。如今要说时日,也只从今日子时起,其实子以前岂是无子。 问:太极动而生阳,是有这动之理,便能生阳否。曰: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既动,则理又在动之中;既静,则理又在静之中。又问:动静是气也,理为气之主,便能如此否。曰:是也。既有理,遂有气;既有气,则理在乎气之中。周子谓: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这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个理。这理处处用混沦,如一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一穗有百粒,个个完全;又将这百粒去种,一粒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閒只是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理。

《性理大全》《理气》

程子曰:有形总是气,无形只是道。 离阴阳则无道。阴阳气也,形而下也;道太虚也,形而上也。
勉斋黄氏曰:天道是理,阴阳五行是气,合而言之,气即是理,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分而言之,理自为理,气自为气,形而上下是也。 理无迹而气有形,理无际而气有限,理一本而气万殊,故言理之当先乎气。深思之则无不通也。 天地生出人物如大芋头生出小芋头,大底有理与气以下生出无限小底,却都传与他去。
北溪陈氏曰: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个空气,必有主宰之者,曰理是也。理在其中为之枢纽,故大德流行,生生未尝止息。所谓以理言者,非有离乎气,只是就气上指出个理,不离乎气而为言耳。理不外乎气,若说截然在阴阳五行之先,及在阴阳五行之中便成理与气为二物矣。

《太极》

节斋蔡氏曰:主太极而言则太极在阴阳之先,主阴阳而言则太极在阴阳之内。时既不同,所主皆异,不可执一而废一也。盖自阴阳未生之时而言,则所谓太极者,即在乎阴阳之中也。
西山真氏曰: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所谓万物一原者,太极也。太极者,乃万理统会之名。有理即有气,分而为二则为阴阳,分而为五则为五行。万事万物皆原于此,人与物得之则为性,性者即太极也。仁义即阴阳也,仁义礼智信即五行也。万物各具一理,是物物一太极也。万理同出一原,是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太极非有形有气之物,只是理之至者,故曰无极而太极。
北溪陈氏曰:太极之所以为极至者,言此理至中至正至精至粹至神至妙至矣尽矣,不可以复加矣。故强名曰极。 太极只是以理言也,理缘何又谓之极极至也,以其在中有枢极之义,如皇极北极等皆有在中之义,不可便训极为中。盖极之为物,常在物之中四面,到此都极至都去不得,如屋脊梁谓之屋极者,亦只是屋之众材四面凑合到此处皆极其中,就此处分出去布为众材四面,又皆停匀无偏剩偏欠之处。如塔之尖处便是极,如北极四面星宿皆运转,惟此不动,所以为天之枢。若太极云者,乃是就理论天之所以万古常运,地之所以万古常存,人物之所以万古生生不息,不是各各自恁地都是理在其中为之主宰便自然如此,就其为天地万物主宰处论恁地浑沦极至,故以太极名之。盖总天地万物之理到此凑合更无去处,及散而为天地为人为物,又皆一一停匀无少亏欠,所以谓之太极。 太极只是总天地万物之理而言,不可离天地万物之外,而别为之论才说离天地万物而有个理便成两截去了,未有天地万物先有是理,然此理不是悬空在那里。才有天地万物之理便有天地万物之气,才有天地万物之气则此理便全在天地万物之中。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才动而生阳则是理,便已具于阳动之中。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才静而生阴则是理便已具于阴静之中。然则才有理便有气,才有气理便全在这气里面,那相接处全无些子缝罅,如何分得孰为先孰为后?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若分别得先后,便偏在一边,非浑沦极至之物。
临川吴氏曰:太极本无体用之分,其流行变化者,皆气机之阖辟,有静时有动时。当其静也,太极在其中以其静也,因以为太极之体;及其动也,太极亦在其中,以其动也,因以为太极之用。太极之冲漠无朕声臭泯然者,无时而不然,不以动静而有閒,而亦何体用之分哉。 开物之前,混沌太始,混元之如此者,太极为之也。开物之后,有天地有人物,如此者太极为之也闭。物之后人销物尽,天地又合为混沌者,亦太极为之也。太极常常如此,始终一般,无增无减,无分无合,故以未判。已判言太极者,不知道之言也。〈按理气中
凡言天地日月者,皆归专部兹不具载。
《田艺蘅·混古始天易》元极图

元极者,混沌真纯絪缊固极。有精而无色,有气而无形,乃一团元神之极而造化未兆之胎也。非超元极而独立者,孰能见之也哉。孔子曰:大哉!乾元万物资
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老子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庄子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又曰:伏戏得之以袭气母,其斯之谓与。
或曰:吾子论易而有取于老庄,何也?曰:先儒不云乎老子,得易之体而无极之说,实自逍遥生太极之先之意发之。呜呼!道不可与拘曲谈也。

元本作从二从人,二者两仪之象也,人者以奇偶一画并其首分,其足所以参天地而首出乎?庶物者也,实三极之祖也。
元之为义乾坤屯讼比履泰大,有随蛊临无妄大畜离睽损益升井革鼎涣之卦,爻莫不具之。或曰元亨利贞,或曰元亨,或曰元永贞,或曰元夫,或曰元吉。朱子注曰:元大也则元吉,何以别作大吉,元亨何以别作大亨乎?如以大哉,乾元作大哉,乾大可乎?盖元之不可以训大,犹大之不可以为元也。

极本作从木从人从口从,又手木者屋脊之栋高及甚也,亟者谐声人以口谋手执趋事之意,故曰:敏疾也,急也。天体至高,物莫与并,其色青赤,相间曰紫。极北辰在天之中,以正四时为天枢,曰北极老人。一星以均二分,曰南极。此在天成象者,不外乎极也。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祝栗,曰四极。合上下四方,曰六极。总四正四隅之尽处,曰八极。帝王所居之都,曰四方之极。此在地成形者,不外乎极也。《书》曰:惟皇作极,皇建其有极。《礼》曰:以为民极。《传》曰:天子建中和之极,此在人成德者,亦不外乎极也。周子厚乃以无极言之。夫既谓之极,则不可以言无。既谓之无,则不可以言极。有而不可见,遂名之曰:无无而不终,无遂生乎,有此则始天之元也。
极之为义,卦爻亦具言之乾上九之与时,偕极节九二之失时,极未济初六之亦不知极系辞。所谓三极之道,极数知来极深,研几极天下之赜是也。
灵极图

灵极者,混沦初窍枢纽乍萌匪凿而自通,如丸之有孔,乃一点灵光之极而造化,欲启之窦也。非潜灵极而首居者,孰能知之也哉。孔子曰:舍尔灵龟观我朵
颐。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其斯之谓与?
龟者甲虫之长,五灵之一也。气足故不食,神全故寿蔽天地。孔子尝曰:龙食于清,游于清;龟食于清,游于浊;鱼食于浊,游于清丘。上不为龙,下不为鱼,中止其龟与舍尔灵龟,盖伤之也。伯阳之所谓妙
者,即无名天地之始。窍者,即有名万物之母。无欲其灵龟乎?有欲其朵颐乎?元牝其众妙之门乎?

灵本作从玉从雨声霝雨自天,何其灵也。王者以玉事神灵,何其诚也。心虚则灵,故灵极之中象之
今灵从巫。盖后世邪主以巫事神,故去玉从巫,非也。此神之所以不格而不灵也。今反古从玉。
太极图

太极者,灵极之渐辟而渐虚者也。洞然朗然,不淆不亏,其元极本来之全体乎?孔子曰:易有太极是也。晋顾荣有云太极者,混沌之时,朦昧未分。纪瞻则曰:其理极尽无复外形,后之论者,莫能尚矣。

太本作从一从人从二上之一即阳之奇也,下之二即阴之偶也。其中以奇偶之画合而跂之,即人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也,然而人之首必出于阳之上,而包乎阴者,所谓参天两地而成位乎其中也。三才之理具是矣。立人之道其可已乎?
动静图

动静者,太极之初虽含阴阳,未分动静,至此凝者渐融形者,渐运阳动而上动中有阴,阴静而下静中有阳矣。周子所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者,殆知其一而未知其一者乎?盖阴阳当以上下分而不当以左右列,动静当以生中含而不当以极。后复此则千古不宣之秘也。元黄由之而判,男女由之而成,非有颠倒造化之妙,转移乾坤之力者,其孰能正周子未正之极也哉。
或曰:周子之图既以黑白分阴阳,则其中不必更作一小白圈矣。吾子仍之何也?曰:此即灵极本来之真体也,众人固不识耳。知灵极之妙者,其知太极之全乎?动从力从重阳之力,重而能运也。静从青争声争引也。青东方少阳之色,阴至此而不见,故静也。阳本作昜,日出地上昜气舒物之象。阴本作阴今声也云象气儿,别作阴阳,今通用之。
少极图

少极者,阳既动而轻清者,皆上浮。阴既静而重浊者,皆下沈。则天日升而高,地日降而卑,而天地于焉有象矣。由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万物林林总总焉,莫
不充塞于两閒也。孔子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其斯之谓与是故太极犹祖也,少极犹宗也,乾犹父,坤犹母也,六子犹兄弟也,六十四卦犹子也,三百八十四爻犹孙也。生生之易,固如是乎。
或曰:既有太极而复有少极者,何也?曰:太即老也,犹四象之有太阳太阴也。老阳老阴不能复生,故必得少阳少阴者,而后能成生育之功焉。此少极之不可已也。其斯为三才之朕乎

少本作一奇立于其中,二偶分于左右,而阳气屈曲于其下,尚小而未申,微而未盛,故谓之少。少老之反也,图从啚从口啚音鄙口即围字画形也。古作
三才图

三才者,天地人之全体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而大人者得二气之精,立两仪之极而首出乎其中矣。所谓参天两地之道也。孔子曰:夫大人者,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又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也。所谓三才统体一太极者也。
今夫易有圣人,有大君,而独有取于大人者,尊乾也。乾之二五,君臣之极也。大从一从人一人曰大,老子所谓天大地大道大人大是也。大人之在诸卦者,讼否二五离蹇之上萃困革五巽皆是也。

三者以偶之二叠于奇一之上,其数三,实三才之道也。才本作十木干也,木冒地而生,东方之行,去其枝根则为木,所以象形也。
阳奇图

阳奇者,包羲氏仰观俯察之馀,见天之不满于西北也。故将太极之全体,断其西北而申之,使直焉,则为一而横陈矣。于是画一画以象之,其数奇故谓之奇。
阳之所以一而实也,而天运之左旋,四气之顺布,莫不自天门之辟而出之矣。彼圣人者,岂徒直为单画而已哉。
阴偶图

阴偶者,包羲氏又有见于地之不满于东南也,复将太极之全体,断其东南而析之使两焉,则为一而并列矣。于是画一画以象之,其数偶故谓之偶。阴之所
以二而虚也,而寒暑之平分,山河之两戒,莫不自地户之辟而见之矣。作易者,岂创为二画而无所本与?
太阳图

太阳者,日也。日人〇从一〇者,太极之全一者,阳奇之数,以一而横亘于〇中,其精实而不亏,故日为太阳之象也。通论所谓天无二日,故于文〇一为日是
也。
太阴图

太阴者,月也。月从从二者,太极之阙二者阴偶之数以二而并列于中,其精虚而不盈,故月为太阴之象也。毛氏所谓月上有阙中二画,不连右是也。象明图太阴者,月也。月从从二者,太极之阙二者阴偶之数以二而并列于中,其精虚而不盈,故月为太阴之象也。毛氏所谓月上有阙中二画,不连右是也。象明图

象明者,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明,所以作易之原也。孔子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象明者,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明,所以作易之原也。孔子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之道,贞明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
也。况离东坎西,又本于包羲氏先天之方位乎?
象易图

易象者,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易,所以为易之义也。孔子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阴阳之义,配日月是也。故郑厚亦云:易从日从月
天下之理,一奇一偶尽矣。陆秉云:易字篆文,日下从月取,日月交配而成也。盖日东月西则为明,日上月下则为易,特一旋转运用之閒耳。况离南坎北又合于文王后天之方位乎?故曰:天地自然之易也。
朱子曰:易书名也,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虽然予窃闻之一名而含三义者,易之谓乎?以交代而名则曰易,所谓生生是也。以常体而名则曰不易,所谓定位是也。以改革而名则曰变易,所谓不居是也。盖易本夷益,切其音如亦。而乾凿度乃云:易者其德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于是郑康成主之遂以易为易简之义,作为难易之音。呜呼!是诚凿之甚矣。

《冯时可太极说》

易有太极,夫子赞易之词也。太者无上之称也,极者独至之称也。太极者,三极之总名也。盖自三圣立画陈象之后,孔子恐人执象以求之,而昧于义理也。故曰:易有太极为昧者说也,自极而寻之,物虽众可以执一御也。由极而观之,义虽博可以一名举也。得其自然之主不宰之宰,则六十四卦原无卦也,三百八十四爻原无爻也。盖虽不言无极,而无极之意寓矣。周子之加无极于上,则似乎二之也。其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吾亦未敢从也。系辞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指画卦而言也。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而以至于六十四,若母之生子,故曰生也。卦画有先后,而理气无先后。阴阳为动静,而动静即阴阳。今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是太极先于阴阳也,阴阳后于太极也。动静为之母也,阴阳为之子也,至神者而象之至妙者,而物之可方可圆、变动不居者,而规圆以图之,得无滞乎?汲蒙周书云:正人莫如有极,道天莫如无极。周子盖祖之以加赞乎太极,而不知太极之不必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