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求师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

 第一百十卷目录

 求师部纪事
 求师部杂录

学行典第一百十卷

求师部纪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有若传》: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淮南子·修务训》:昔者南策畴耻圣道之独亡于己,身淬霜露,欶蹻趹,跋涉山川,冒蒙荆棘,百舍重趼,不敢休息,南见老聃。受教一言,精神晓泠,纯闻条达,欣然七日不食,如飨大牢。
《韩诗外传》:孟尝君请学于闵子;使车往迎闵子。闵子曰:礼有来学,无往教。致师而学,不能礼;往教,则不能化君也。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能化者也。于是孟尝君曰:敬闻命矣。请受业。
《公孙龙子·迹府篇》:龙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
《汉书·丁宽传》: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
《施雠传》: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后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与孟喜、梁丘贺并为门人。谦让,尝称学废,不教授。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雠问。雠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于是贺荐雠:结发事师数十年。
《梁丘贺传》:贺从大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
《伏生传》: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申公传》:申公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汉兴,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于鲁南宫。吕太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与申公俱卒学。
《后汉书·郑元传》:元,北海高密人。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馀人。融素骄贵,元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元。元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元善算,乃召见于楼上,元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贾逵传》:逵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閒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张霸传》:霸就长水校尉樊倏受严氏公羊春秋,遂博览五经。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旁,以就学焉。
《包咸传》:咸,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太守黄谠署户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谠遂遣子师之。
《承宫传》:宫字少子,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豕。乡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息庐下,乐其业,因就听经,遂请留门下,为诸生拾薪。执苦数年,勤学不倦。经典既明,乃归家教授。
《李固传》:固,司徒合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注〉固改姓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学五经,积十馀年。博览古今,明于风角、星算、河图、谶纬,仰察俯占,穷神知变。每到太学,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业诸生知是合子。
《杜乔传》〈注〉乔祖吏二千石。乔少好学,治韩诗、京氏易、欧阳尚书。虽二千石子,尝步担求师。林虑。
《郭太传》:太字林宗。家贫。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
《儿世说》:童子魏照求,事郭泰供给洒扫。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世说》:应劭字仲远,博学多闻,举高第,拜太山太守,尝自赞于郑康成曰:故太山太守应仲远,北面称弟子何如。康成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服虔字子慎,将注春秋,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閒。既知其不能踰己,稍共书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早往,未及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三国魏志·邴原传》〈注〉: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傍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流涕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閒,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原旧能饮酒,自行之后,八九年閒,酒不向口。单步负笈,苦身持力,至陈留则师韩子助,颍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贶饯,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归以书还孙崧,解不致书之意。
《零陵先贤传》:刘先主欲遣周不疑就刘巴学,巴曰:昔游荆北,时涉师门,记问之学,不足纪名,犹天之南箕,虚而不用。赐书乃欲贤甥摧鸾凤之翮,游燕雀之宇,将何以启明之哉。
《晋书·嵇康传》:康至汲郡山中见孙登,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馀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王承传》:承为东海太守。有犯夜者,为吏所拘,承问其故,答曰:从师受书,不觉日暮。承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非政化之本。使吏送令归家。
《赵至传》:至字景真,代郡人。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而请问姓名。康曰:年少何以问邪。曰:观君风器非常,所以问耳。康异而告之。后乃亡到山阳,求康不得而还。又将远学,母禁之,至遂阳狂,走三五里,辄追得之。年十六,游邺,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
《梁书·臧盾传》:盾幼从徵士琅琊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閒,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人也。
《南史·范云传》:云从兄缜。年未弱冠,从沛国刘瓛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下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閒,聊无耻愧。及长,博通经史,尤精《三礼》
《魏书·徐遵明传》:遵明,字子判,华阴人也。身长八尺,幼孤好学。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聪诣燕赵,师事张吾贵。吾贵门徒甚盛,遵明伏膺数月,乃私谓其友人曰: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受业。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谓遵明曰: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千里负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师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室。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又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世永嘉旧本,遵明乃往读之。复经数载,因手撰《春秋义章》,为三十卷。是后教授,门徒盖寡,久之乃盛。
《北齐书·李铉传》: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人。家素贫若,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铉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杨元懿、河间宗惠振等结侣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弟。
《刘焯传》:焯,字孔昭,渤海阜城人。少孤贫,爱学,负笈从师,伏膺无倦。与儒者李宝鼎同乡里,甚相亲爱,受其《三礼》。又就马敬德习《服氏春秋》,俱通大义。
《张雕传》:雕,中山北平人。家世贫贱,而慷慨有志节,雅好古学。精力绝人,负笈从师,不远千里。遍通《五经》,尤明《三传》,弟子远方就业者以百数,诸儒服其强辨。《周书·韩褒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而问之。对曰:文字之閒,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大奇之。
《隋书·马光传》:光少好学,从师数十年,昼夜不息,图书谶纬,莫不毕览,尤明《三礼》,为儒者所宗。
《刘焯传》:焯,聪敏沈深,弱不好弄。少与河閒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常,问《礼》于阜城熊安生。
杜淹撰《文中子世家》:王通父铜川府君宴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尔来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以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旃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琠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北史·贾思伯传》: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业竟,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时人为之语曰:阴生读书不免痴,不识双凤脱人衣。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
《唐书·徐旷传》:旷,字文远,博通《五经》,明《左氏春秋》。时耆儒沈重讲太学,授业常千人,文远从之质问,不数日辞去。或问其故,答曰:先生所说,纸上语耳。若奥境,彼有所未见者,尚何观。重知其语,召与反复研辩,嗟叹其能。
《陆元朗传》:元朗,字德明。善名理言,受学于周弘正。陈后主集名儒入讲,德明始冠,与下坐。祭酒徐孝克敷经,德明屡夺其说,举坐咨赏。
《张士衡传》:士衡父文庆。士衡九岁居母丧,哀慕过礼。博士刘轨思见之,奇其操,谓文庆曰:古不亲教子,吾为君成就之。乃授以《诗》《礼》。又从熊安生、刘焯等受经,贯知大义。
《盖文达传》:文达博涉前载,尤明《春秋》三礼。刺史窦抗集诸生讲论,于是,刘焯、刘轨思、孔颖达并以耆儒开门授业,是日悉至,而文达依经辩举,皆诸儒意所未叩,一坐厌叹。抗奇之,问:安所从学。焯曰:若人岐嶷,出自天然,以多问寡,则焯为之师。抗曰: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其谓此邪。
《宋史·梁颢传》:颢父文度早世,养于叔父。王禹偁始与乡贡,颢依以为学,尝以疑义质于禹偁,禹偁拒之不答。颢发愤读书,不期月,复有所质,禹偁大加器赏。《李光传》:光为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刘安世居南京,光以师礼见之。安世告以所闻于温公者曰:学当自无妄中入。光欣然领会。
《程颐传》:颐游太学,见胡瑗问诸生以颜子所好何学,颐因答之。瑗得其文,大惊异之,即延见,处以学职。吕希哲首以师礼事颐。
《张载传》:载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邵雍传》:雍父徙共城。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
《赵方传》:方提举京西常平兼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时刘光祖以耆德为帅,方事以师礼,自言:吾性太刚,每见刘公,使人更和缓。尝请光祖书勤谨和缓四字,揭坐隅以为戒。
《袁燮传》:燮,字和叔,以直学士奉祠。燮初入太学,陆九龄为学录,同里沈焕、杨简、舒璘亦皆在学,以道义相切磨。后见,九龄之弟九渊发明本心之旨,乃师事焉。每言人心与天地一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与天地相似。学者称之曰洁斋先生。
《罗从彦传》:从彦为惠州博罗县主簿。闻同郡杨时得河南程氏学,慨然慕之,及时为萧山令,遂徒步往学焉。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时弟子千馀人,无及从彦者。从彦初见时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
《李侗传》:侗,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以书谒之。从之累年,授《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彦好静坐,侗退入室中,亦静坐。从彦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而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从彦亟称许焉。
《张绎传》:绎游僧舍,见僧道楷,将祝发从之。时周行己官河南,警之曰:何为舍圣人之学而学佛。异日程先生归,可师也。会程颐还自涪,乃往受业,颐赏其颖悟。读《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慨然有得。
《张栻传》:栻,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浚爱之,自幼学,所教莫非仁义忠孝之实。长师胡宏,一见,即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栻退而思,若有得焉,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
《苏炳传》:炳始学于张载,而事二程卒业。
《尹焞传》:焞少师事程颐,与河南张绎同时,绎以高识,焞以笃行。颐既没,焞聚徒洛中,非吊丧问疾不出户,士大夫宗仰之。
《杨时传》:时,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程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朱熹传》: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父松病亟,尝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尝学于罗从彦,熹归自同安,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
《黄𠏉传》:𠏉往见清江刘清之。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因命受业朱熹。𠏉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时大雪,既至而熹他出,𠏉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𠏉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李燔传》:燔,中绍熙元年进士第,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阳从朱熹学。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语,且曰:致远固以毅,而任重贵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斋而自儆。《张洽传》: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史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尝取管仲所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之语,以为穷理之要。熹嘉其笃志。《陈淳传》:淳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而奇之,且曰:此非圣贤事业也。因授以《近思录》,淳退而读之,遂尽弃其业焉。及朱熹来守其乡,淳请受教,熹曰:凡阅义理,必穷其源,如为人父何故止于慈,为人子何故止于孝,其他可类推也。淳闻而为学益力。
《王昭素传》:昭素少笃学不仕,有志行,为乡里所称。常聚徒教授以自给,李穆与弟肃及李恽皆常师事。《名臣言行录》:时伊川道学为天下宗师,晏敦复不远千里而见焉,先生一见奇之,由是学问日益纯正,士类推重。
崇宁初,元祐学有禁,奸人用事出其党为诸路,学使专纠其事,伊川之门学者无几,虽素从游,閒以趋利叛去,马伸方自吏部求为西京司法,锐然为亲依之计,至则因张绎以求见,先生初以非其时,恐贻公累公执贽,凡十反愈恭且曰:使伸得闻道,虽死何憾,况不至于死者乎。先生闻而叹曰:此真有志者。遂引而进之,自尔出入凡三年,公暇虽风雨必日一造焉。李郁幼不好弄坐立必庄,少长学于舅氏陈忠肃公,器之,踰冠乃见龟山而请业焉,龟山一见奇之,即妻以女。《紫薇诗话》:朱巽子权,荆门人。崇宁初,尝客予家,未有闻也,其后赴举,荥阳公送之以诗,子权后见胡康侯给事,康侯问朱子,久从吕公亦尝闻吕公议论乎。朱曰:未也,独记公有送行诗。卒章云,他日称成毛义志,再求师友究渊源。康侯曰:是乃吕公深教子,以子问学,为未至故,勉子再求师友尔。子权由是发愤为学,与兄震子发俱从师请问焉。
叔祖待制尊德乐道,以父师礼事荥阳公,尝奇公诗,有久矣,抠衣阙过庭之句。
《元史·张传》:䇓侨寓江左。金华王柏,得朱熹三传之学,尝讲道于台之上蔡书院,䇓从而受业焉。自《六经》《语》《孟》注,以及周、程、张氏之微言,朱子所尝论定者,靡不潜心玩索,究极根柢。
《金履祥传》:履祥幼而敏睿。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干,而干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
《许谦传》:谦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邪。谦闻之惕若。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
《胡一桂传》:一桂父方平。初,饶州德兴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之《易》于黄干,而一桂之父方平及从贵宝、梦程学,尝著《易学启蒙通释》。一桂之学,出于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
《安熙传》:熙闻保定刘因之学,心向慕焉。熙家与因所居相去数百里,因亦闻熙力于为己之学,深许与之。熙方将造其门,而因已殁,乃从因门人乌叔备问其绪说。盖自因得宋儒朱熹之书,即尊信力行之。《胡长孺传》:长孺师青田余学古,学古师王梦松,梦松亦青田人,传龙泉叶味道之学,味道则朱熹弟子也。渊源既正,长孺益行四方,访求其旨趣,始信涵养用敬为最切,默存静观,超然自得。
《李孝光传》:孝光,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泰不华以师事之。
《伯颜传》:伯颜,受业宋进士建安黄坦,坦曰:此子颖悟过人,非诸生可比。因命以颜为氏,且名而字之焉。久之,坦辞曰:余不能为尔师,群经有朱子说具在,归而求之可也。
《陈旅传》:旅笃志于学,书无所不读。稍长,负笈至温陵,从乡先生傅古直游,声名日著。荐为闽海儒学官。《明外史·叶仪传》:仪受业于许谦,谦诲之曰:学者必以五性人伦为本,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仪朝夕惕厉,研究奥旨。已而受徒讲学,士争趋之。
《赵汸传》:汸闻九江黄泽有学行,往从之游。泽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其教人,引而不发。汸一再登门,乃得《六经》疑义千馀条以归。
《阎禹锡传》:禹锡,举乡试第一。闻河津薛瑄讲濂、洛之学,遂罢公车,往受业。久之,将归,瑄送至里门,告之曰:为学之要,居敬穷理而已。禹锡归,得其大指,益务力行。
《段坚传》:坚之学,私淑河东薛瑄,务致知而践其实,不以謏闻取誉,故能以儒术饰吏治。
《胡居仁传》:居仁闻吴与弼讲学崇仁,往从之游,绝意仕进。其学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操而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
《陈真晟传》:真晟,闻临川吴与弼方讲学,欲就问之。过南昌,张元祯止之宿,与语,大推服曰:斯道自程、朱以来,惟先生得其真。如康斋者,不可见,亦不必见也。遂归闽,潜思静坐,自号漳南布衣。
《周蕙传》:蕙年二十,听人讲《大学》首章,惕然感动,遂读书。州人段坚,薛瑄门人也,时方讲学于里。蕙往听之。与辨析,坚大服。诲以圣学,蕙乃研究《五经》。又从学安邑李昶。昶,亦瑄门人也。
《蔡清传》:清门人陈琛,杜门独学。清读其文异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琛因介友人见清,清曰:吾所发愤沈潜辛苦而仅得者,以语人常不解。子已尽得之,今且尽以付子矣。
《吕楠传》:楠受业薛敬之,接河东薛瑄之传,学以穷理实践为主。官南都,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马理传》:理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
《娄谅传》:谅少有志绝学。尝求师于四方以为举子业不足事。闻吴与弼在临川,乃往从之。一日,与弼治地,召谅往视,云学者须亲细务。谅素豪迈,由此折节。虽扫除之事,必身亲之。
《陈茂烈传》:茂烈举进士。奉使广东,受业陈献章之门,献章语以主静之学。退而与张诩论难,作《静思录》《湛若水传》:若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之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欧阳德传》:德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阴诋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
《王时槐传》:庐陵陈嘉猷,与时槐同年进士。俱师刘文敏为给事中,不附严嵩,出之外。历湖广参政,乞休归,专用力于学。凡及其门者,告之曰:有塘南在,可往师之。塘南,时槐别号也。
《李材传》:材举进士,授刑部主事。素从邹守益讲学。自以为学未成,乞假归。访唐枢、王畿、钱德洪,于浙与问难。隆庆中还朝。率僚友讲学同舍郎郑汝璧请为弟子。
《尤时熙传》:时熙为国子博士,六馆士咸取法焉。及年四十,念古人道明德立语忽泪下。居常以不获师事守仁为恨,闻郎中刘魁得守仁之传,遂师事之。魁以直言诏狱,则书所疑,时时从狱中质问。
《邓元锡传》:元锡,游邑人罗汝芳门,又走吉安,学于诸先达。嘉靖三十四年举于乡,复从邹守益、刘邦采、刘阳诸宿论学。后不复会试,杜门著述。
《罗洪先传》:洪先父循。历徐州兵备副使。洪先初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霏雪录》:蒋氏苏巨家也,有子甫八龄,欲为求师慕郑先生具礼延之,先生不屑往,蒋亦跌宕,遂厚延。铁崖杨先生具道郑不就之故,时先生居吴淞,放情山水。日携宾客妓女以文酒为乐,谓蒋曰:能从三事,则可币不足计也,一无拘日课,二资行乐费,三须卜别墅以贮家人。蒋欣然从之,铁崖竟留二年,后其子亦有名于时。

求师部杂录

《关尹子·三极篇》:以圣师圣者,贤人以贤师圣者,圣人盖以圣师圣者徇迹而忘道,以贤师圣者反迹而合道。
《庄子·天地篇》: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曰齧缺,齧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曰被衣。
《荀子·修身篇》: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淮南子·修务训》:名可务立,功可强成,故君子积志委正,以趣明师,励节亢高,以绝世俗。
《扬子·学行篇》: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一鬨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鬨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于戏。学者审其是而已矣。
《云仙杂记》:渊明尝闻田水声,倚杖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
寓简或问韩干画马何所师。干曰:内厩马皆吾师也。此语甚善,夫马之俶傥权奇疾,若游龙其精神如电走风驰,不可以心手形容惟静观,其天机自然处或有以得其生成骏逸之态,若区区求之于笔墨之閒,所见已无生气矣。
《潜溪邃言》:古之帝者,必有师,炎帝师悉诸,黄帝师封钜,大填泰山稽颛帝。师大彭亮父樛图,帝喾师赤松子柏招,尧师君畴,夫五帝大圣人也,犹或有师者,诚以天下之大,未易君也,后世乃反此,何哉。
《西原约言》:圣人众人之同类也,由众人而参天地得道而已矣,其得道也,必自于闻道,其闻道必自于得师,是故古人务求师,而亟闻道,不闻道者,人之大不幸也,无师者人之大不祥也。
人为益之大莫如修德,然无明师良友以诱掖之,则必不知修德之为益,所以修德之方也。易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又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易发此义甚众,夫子曰:汎爱众而亲仁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后世不务修身,故亦不知亲贤之为,务君子是以知世俗之日陵夷也。
《问奇类林》:韩子曰: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夏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请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