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岁功总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

 第十卷目录

 岁功总部杂录
 岁功总部外编

岁功典第十卷

岁功总部杂录

《易经·乾卦》:夫大人者,与四时,合其序。
《系辞》: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变通配四时。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变通莫大乎四时。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诗经·王风·采葛章》: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礼运》: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礼器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礼也者,合于天时。
故作大事必顺天时。
《乐记》:春作夏长,仁也。敛收冬藏,义也。
动之以四时。
终始象四时。
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
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乡饮酒义》: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三月则成时。
《丧服·四制》: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
《公羊》: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传春者何,岁之始也。〈注〉以上系元年在王正月之上,知岁之始也。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时,本名也。昏斗指东方曰春,指南方曰夏,指西方曰秋,指北方曰冬。岁者,总号其成名之称。尚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也。隐公七年秋七月,传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注〉首,始也。时,四时也。过,历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历一时,无事则书。其始月明,王者当奉顺四时之正也。
《左传》:隐公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注〉蒐,索也。蒐索禽兽之不孕者。苗主除禽兽为苗害者。狝,杀也,取杀为名,顺阴气也。狩,围守也。冬物毕成,获则取之,无所择也。
桓公五年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注〉此发雩祭之例。欲显天时以指事,言凡祀通下三句,天地宗庙之事也。启蛰,夏正建寅之月。祀天南郊,龙见建巳之月。苍龙宿之体,昏见东方,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远为百谷祈膏雨。建酉之月,阴气始杀,嘉谷始熟。故荐尝于宗庙。建亥之月,昆虫闭户,万物皆成,可荐者众。故烝祭宗庙卜日。有吉凶过次节,则书以讥慢也。僖公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注〉周六月,夏四月于播种。五稼无损。
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注〉分,春秋分。至,冬夏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古人于此皆望云气而书之,欲察妖祥而预为之备也。
文公元年,闰三月,非礼也。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馀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馀于终,事则不悖。〈注〉历法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其时月日五星皆起于牵牛,初度更无馀分。以此为步占之端。故云履端于始。每岁有二十四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谓之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谓之中气。每月皆有中气。惟闰月独无中气,闰前之月则中气在晦日。闰后之月则中气在朔日。举中气而正月则置闰不差矣,故云举正于中。置闰之法,以气盈朔虚,而归日月之馀。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之行也。日一度,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方一周天,贯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三个时辰。而一岁十二个月,止有三百六十日,更有五日零三个时辰。无所归著,是为日行之馀分。每岁只均分在二十四气,上所谓气盈者也。月之行也,日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七,常以百十九日中,强而与日合于朔。是每月又有半日弱。无所归著,是为月行之馀分,故月不满三十日而有大小尽焉。所谓朔虚者也,积日月之馀分,每岁常馀十一日弱,故十九年而置七个闰月。是为一章之数,故云归馀于终。开端不差,故时序无愆。过寒暑不忒,故民心无疑惑。置闰得宜则图为得所,故作事无悖乱。
襄公二十六年,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问: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闻之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注〉劝赏,乐行赏也。畏刑,惮用刑也。春夏生长故赏,秋冬肃杀故刑。楚多淫刑,妨贤害国,以成不可治疗之疾,此所谓楚人不能用其材也。
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注〉六气之化分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时序,此四时以为五行之节,计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各主七十二日。土无定方,分主四季之末各十八日,亦七十二日。受用六气有过度者,则生六疾。昭公四年,大雨雹。季武子问于申丰曰:雹可禦乎。对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菑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夫冰以风壮而以风出,其藏之也,周共用之也。遍则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菑霜雹,疠疾不降,民不夭札。昭公七年,晋侯谓伯瑕曰:吾所问日食从矣,可常乎。对曰:不可。六物不同。公曰:何谓六物。对曰:岁时日目星辰是谓也。公曰:多语寡人辰而莫同。何谓辰。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故以配日。〈注〉多,详也。莫同,言辰以名多也。一岁日月十二会,从子至亥,所会谓之辰,以子丑配甲乙之十干,明非一所也。
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为名。凤鸟氏,历正也。元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注〉挚,少皞名凤鸟知天时,故以名历正之官。元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故以名主二分之官。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故以名主二至之官。青鸟,鸧鹒也,以立春鸣立夏止,故以名司启之官。丹鸟,鸷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入大水为蜃。故以名司闭之官。以上分至启闭皆历正之属官。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注〉春扈鳻鶞相五土之宜,趣民耕种者。夏扈窃元趣民耘苗者。秋扈窃蓝趣民收敛者。冬扈窃黄趣民盖藏者。棘扈窃丹为巢居鸟者。行扈唶唶书为民驱鸟者。宵扈啧啧夜为农驱兽者。桑扈窃脂为蚕驱雀者。老扈鴳鴳趣民收麦。令不得晏起者,以九扈名农正之官。皆以教民事扈止也,所以止民,使不淫放也。
《周语》:单襄公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木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偫而畚挶,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也。
王将铸无射,问律于伶州鸠。对曰:六,中之色也,名之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注〉十一月曰黄钟。六者,天地之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有六母,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毕矣,而六为中。故六律六吕而成天道。黄钟,六律之首,故以六律正色为黄钟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九德,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也。十一月阳伏于下,物始萌,于五声为宫。含元处中,所以遍养六气九德之本。二曰:太簇所以金奏,赞阳出滞也。〈注〉正月曰:太簇,言阳气太簇达于上也。正声为商,故为金奏。所以佐阳发出滞伏也。
三曰:姑洗所以修洁百物,考神纳宾也。〈注〉三月曰姑洗,言阳气养生,洗濯枯秽,改柯易叶也。正声为角,是月至物修洁,故用之宗庙,合致神人用之,享宴可以纳宾也。
四曰: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注〉五月曰蕤宾,言阴气为主,委蕤于下。阳气盛长于上,有似于宾主,故可用之宗庙宾客,以安静神人,行酬酢也。五曰:夷则,所以咏歌九则,平民无贰也。〈注〉七月曰夷则,言万物既成可法则也,故可以咏歌。九成之则,成民之志使无疑贰也。
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注〉九月曰无射,阳气收,藏万物,无射见者。故可遍布前哲之令德,示民道法也。
元閒大吕,助宣物也。〈注〉十二月曰大吕。元,一也。阴系于阳以黄钟为主,故曰元。閒以阳为首,不名其初,臣归功于上之义也。大吕助,阳宣散物也。天气始于黄钟,萌而赤地,受之于大吕,牙而白成,黄钟之功也。二閒夹钟,出四隙之细也。〈注〉二月曰夹钟。隙,閒也。夹钟,助阳钟聚也。细也,四隙四时之閒气微细者。春为阳中,万物始生,四时之微气皆始于春,春发而出之。三时奉而成之,故夹钟出,四时之微气也。
三閒中吕,宣中气也。〈注〉四月曰中吕。阳气起于中,至四月,宣散于外,纯乾用事,阴闭藏于内,所以助阳成功也。
四閒林钟,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肃纯恪也。〈注〉六月曰林钟。林,众也。言万物众盛也。展,审。俾,使。肃,速。纯,大。恪,敬也。言时务和审百事,无有伪诈,使之莫不任其职事。速其功大,敬其职也。
五閒南吕,赞阳秀也。〈注〉八月曰南吕,荣而不实曰秀。南,任也,阴任阳事,助成万物也。
六閒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注〉十月曰应钟,言阴应阳,月事万物,钟聚百嘉,具备时务,均利百官,器用程度,庶品使皆应其礼,复其常也。
《鲁语》:社而赋事,烝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注〉社,春分祭社也。事,农桑之属也。冬祭曰烝。烝,而献五谷布帛之功也。
《易川灵图》:阳气出于东北,入于西北,发于孟春,毕于孟冬。
易通卦,验人君。冬至日使八能之士,鼓黄钟之瑟瑟,用槐木,长八尺一寸。夏至日,瑟用桑木,长五尺七寸。〈注〉槐,取气上。桑,取气下也。
王者,必五时迎气者,以示人奉承天道,从时训人之义,故月令于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气之神于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春以太皞,夏以炎帝,季夏以黄帝,秋以少昊,冬以颛顼。
凡六礼板长尺二寸以应十二月,博四寸以象四时,厚八分以象八节,皆真书。
冬至鼓用马革,圆径八尺一寸。夏至鼓用牛,〈又〉圆径五尺七寸。〈注〉马,坎类。牛,离类。
《尚书》:帝命,期春鸟星昏中,以种稷。夏火星昏中,以种黍菽。
《尚书·考灵曜》:主春者,鸟星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心星昏中可以种黍。主秋者,虚星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星昏中则入山,可以斩伐、具器械。王者南面而坐,视四星之中者,而知民之缓急,急则不赋力役。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夏至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复正。立秋之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复正。立冬之后南游,冬至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上,冬季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
《尚书大传》:夏以十三月为正,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夜半为朔。
《诗纪历枢》:阴阳之会,一岁再遇于南方者,以中夏遇于北方者,以中冬。
乐动声仪时。元气者,受气于天,布之于地,以时出入物者也。四时之节,动静各有分职,不得相越,谓调露之乐也。〈注〉调露,调和致甘露也,使物茂长之乐。乐纬坎。主冬至乐用管艮,主立春乐用埙震,主春分乐用鼓巽,主立夏乐用笙离,主夏至乐用弦坤,主立秋乐用磬兑,主秋分乐用钟乾,主立冬乐用柷敔,此八方之音。
《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养性以应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古瑞命记》:神农氏论芝云:山川云雨,五行四时。阴阳,书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皆为圣王休祥焉。
《黄帝宅经》:正月土气冲丁未方,二月坤,三月壬亥,四月辛戊,五月乾,六月寅甲,七月癸丑,八月艮,九月丙己,十月辰乙,十一月巽,十二月申庚。
《黄帝兵法》:战𩰚,当从九天之上,击九地之下。春青龙,夏朱雀,秋白虎,冬元武,四神为九天,其衡则九地也。子午经十二时忌:立春,春分脾。立夏,夏至肺。立秋,秋分肝。立冬,冬至心。四季十八日肾。
《周髀算经注》: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注〉蔀之言齐,同日月之分为一蔀也。一岁之月十二月十九分月之七,通分内子得二百三十五,一岁之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通之得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母不同则子不齐,当互乘之以齐。同之者,以日分母四乘月,分得九百四十,即一蔀之月。以月分母十九乘日,分得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九,即一蔀之日。以日月分母,相乘得七十六,得一蔀之岁。以一岁之月,除蔀月得七十六岁。又以一岁之日除蔀日,亦得七十六矣。岁月馀既终,日分又尽,众残齐合,群数毕满,故谓之蔀。
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注〉遂,竟也。言五行之德一终竟,极日月辰终也。乾凿度曰至德之数。先立金木水火土,五凡各三百四岁,五德运行,日月开辟,甲子为蔀首七十六岁,次得癸卯蔀七十六岁,次壬午蔀七十六岁,次辛酉蔀七十六岁,凡三百四岁,木德也。主春生,次庚子蔀七十六岁,次己卯蔀七十六岁,次戊午蔀七十六岁,次丁酉蔀七十六岁。凡三百四岁,金德也,主秋成。次丙子蔀七十六岁,次乙卯蔀七十六岁,次甲午蔀七十六岁,次癸酉蔀七十六岁。凡三百四岁。火德也,主夏长。次壬子蔀七十六岁,次辛卯蔀七十六岁,次庚午蔀七十六岁,次己酉蔀七十六岁。凡三百四岁。水德也,主冬藏。次戊子蔀七十六岁,次丁卯蔀七十六岁,次丙午蔀七十六岁,次乙酉蔀七十六岁,凡三百四岁。土德也。主致养其德四正子午卯酉而朝四时焉。凡一千五百二十岁,终一纪,复甲子,故谓之遂。
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注〉首,始也,言日月五星终而复始也。《考灵曜》曰:日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初。日月若合璧,五星如联珠,青龙甲寅。摄提格,并四千五百六十岁,积及初。故谓首也。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注〉极,终也。言日月星辰,弦望晦朔,寒暑推移,万物生育,皆复始。故谓之极。
小岁者,十二月为一岁。大岁者,十三月为一岁。日复星为一岁。〈注〉冬至日出在牵牛,从牵牛周牵牛则为一岁。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极下,常无日光。〈注〉春秋分者,昼夜等。春分至秋分,日内近极。故日光照及也,秋分至春分,日外远极,故日光照不及也。《六韬》: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天雨不张幔。盖是谓将礼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寒暑也。
《汲冢周书·武称解》:春违其农,秋伐其穑,夏取其麦,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时也。
《天武解》:伐有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
《小开武解》:九纪一辰以纪日,二宿以纪月,三日以纪德,四月以纪刑。五春以纪生,六夏以纪长,七秋以纪杀,八冬以纪藏,九岁以纪终。时候天视可监,时不失以知吉凶。
《宝典解》:三信。一春生夏长,无私民,乃不迷。二秋落冬杀,有常,政乃盛行。三人治百物,物德其德。是谓信极。《大聚解》:陂沟道路,丛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以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蒸。以匡穷困。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此谓仁德。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万财既成,放此为人,此谓正德。
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
《管子·治国篇》: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注〉谓富者,秋时以五籴之至春。出粜便收其束矣,束十疋也。
《宙合篇》: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
岁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中下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半星辰,序各有其司,故曰天不一时。
《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
《乘马篇》:阴阳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禽经》:毛协四时,春则毛弱,夏则稀少而改易,秋则刷理,冬则更生细毛自温。
色合五方,仓鹰之属,以象东方木行,朱鸟之属,以象南方火行,黄鸟之属,应土行以象季夏。白鹭之属,以象西方金行。元鸟之属,以象北方水行。
羽物变化,转于时令。仲春之节,鹰化为鸠。季春之节,田鼠化为鴽。仲秋之节,鸠复化为鹰。季秋之节,雀入大水化为蛤。孟冬之节,雉入大水,化为蜃。《淮南子》曰:鳌化为鹑,鹑化为鹯,鹯化为布谷,布谷复为鹞,顺节令以变形也。
《家语·礼运篇》:夫礼之不同,不丰不杀,所以持情而合危也。山者不使居川,渚者不使居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必当年。德,皆所顺也。〈注〉合,安礼也。用水渔入泽梁乃溉灌,用火季春出火,季秋纳火也。用金以时采受,以纳铜铁,用木斧斤以时入山林。饮食各随四时之道者也。
《五帝篇》:孔子曰:昔也,丘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注〉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每行主七十二日,化生长育。一岁之功,万物莫不受成五帝,五行之佐生物者。
《五帝德篇》:祭五祀者,所以本事也。〈注〉户灶中霤门行也:春户以木,夏灶以火,中霤以土,秋门以金,冬行以水,各本其用事之神而祀之。
《文子·道原篇》:老子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精诚篇》:老子曰: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文子曰: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道德篇》:老子曰: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德,所杀不怨,则几于道矣。
《上仁篇》: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月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上礼篇》:老子曰:察四时孟仲季之序,以立长幼之节,而成官。
《列子·黄帝篇》: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
《殷汤篇》: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随阳而死。
《庄子大宗师篇》:真人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说剑篇》:天子之剑,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
《天道篇》: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
《天运篇》: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知北游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庚桑楚篇》: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大道已行矣。
尸子谓夏必长而蒜麦枯。谓冬必彫而竹柏茂。日盛阳宜暑,夏天未必无凉,日极阴宜寒,隆冬未必无暂温也。
《鹖冠子》:天用四时,地用五行。天子执一以居中央,调以五音,正以六律,纪以度数,宰以刑德。从本至末,第以甲乙,天始于元,地始于朔,四时始于历,故家里用提,扁长用旬,乡师用节,县啬夫用月,郡大夫用气,分所至柱国用六律。里五日报扁,扁十日报乡,乡十五日报县,县三十日报郡,郡四十五日报柱国,柱国六十日以闻天子。天子七十二日遣使,勉有功,罚不知。此所以与天地,总下情,六十日一上闻,上惠,七十二日一下究,此天曲日术也。
《荀子·王制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食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
《天论篇》: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赋篇》: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韩非子·解老篇》:道者,万物之所然也。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
《关尹子·九药篇》:天不能冬莲春菊,是以圣人不违时。《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篇》: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仲春纪·情欲篇》:秋早寒则冬必暖,春多雨则夏必旱,天地不能两,而况于人类乎。《季春纪·尽数篇》: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注〉顺者利时,逆者害时。《仲夏纪·大乐篇》: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孝行览·义赏篇》: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
《离俗览·贵信篇》: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似顺论·有度篇》:夏不衣裘,非爱裘也。煖有馀也。冬不用,非爱也,清有馀也。《士容论·上农篇》: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
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缳网,罝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注〉杓,北斗柄也。龙角,东方。宿携连也。衡,斗之中央。殷,中也。
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以其宿命国,是正四时。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娄胃。东五舍为齐,仲夏夏至,夕出郊东井舆鬼柳,东七舍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东四舍为汉。仲冬冬至,晨出郊东方,与尾箕斗牵牛俱西为中国。其出入常以辰戌丑未。
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宁昌。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动摇常以此。
《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注〉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节,就中气,各有禁忌,谓日月也。
《史记索隐》:岁行一次谓之岁星,十二岁而星一周天。《汉书·律历志》: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以阴阳言之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冬,终也。物终臧乃可称。水润下,知者谋,谋者重,故为权也。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火炎上。礼者齐,齐者平,故为衡也。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秋,𩏶也。物𩏶敛乃成,孰金从革。改,更也。义者成,成者方,故为矩也。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圜,故为规也。中央者,阴阳之内,四六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穑蕃息。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也。五则揆物有轻重,圜方平直,阴阳之义,四方四时之体,五常五行之象,厥法有品,各顺其方而应其行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
孟仲季迭用事为统首。
经元一以统始,易太极之首也。春秋二以日岁,易两仪之中也。于春每月书王,易三极之统也。于四时虽亡事必书时月,易四象之节也,时月以建分至启闭之分,易八卦之位也。
四时寒暑,无形而运于下。
《董仲舒传》: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人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越绝书》:天下之君,发号施令必顺于四时,四时不正则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如此则岁恶,五谷不登。圣王施令必审于四时,此至禁也。
《贾谊·新书》:悬弧之礼,义东方之弧以梧。梧者,东方之草。春,木也。其牲以鸡。南方之弧以柳。柳者,南方之草。夏,木也。其牲以狗。中央之弧以桑。桑者,中央之木也。其牲以牛。西方之弧以棘。棘者,西方之草。秋,木也。其牲以羊。北方之弧以枣。枣者,北方之草。冬,木也。其牲以彘。《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
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辰星正四时。常以二月春分效奎娄,以五月夏至效东井舆鬼,以八月秋分效角亢,以十一月冬至效斗牵牛。
何谓八风。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天有四时,以成一岁。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两而为一斤。三月而为一时,三十日为一月,故三十斤为一钧。四时而为一岁,故四钧为一石。
《地形训》: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本经训》: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
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阖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覆灵照导,普泛无私。翾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
《缪称训》:天有四时,人有四用。
《齐俗训》:夫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
《泛论训》: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兵略训》:将军之心,滔滔如春,如夏,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与之化,随时而与之移。音旷漻音辽〉《说林训》: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失。
《泰族训》:五帝三王,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以辟疾病之菑。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春秋繁露·五行对篇》: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
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为人者天地篇》: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五行之义篇》: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
《王道通篇》: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然而主好恶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
《阴阳位篇》:夏出长于上,冬入化于下者,阳也。夏入守虚地于下,冬出守虚位于上者,阴也。阳出实入实,阴出空入空,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也。故阴阳终岁各一出。
《阴阳终始篇》:春夏阳多而阴少,秋冬阳少而阴多,多少无常,未尝不分而相散也。
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至夏太阳,南出就火,与之俱煖。此非各就其类,而与之相起。与少阳就木,太阳就火,火不相称,各就其正。此非正其伦与,至于秋时,少阴兴而不得以秋从金,从金而伤火功,虽不得以从金,亦以秋出于西方,俛其处而适其事,以成岁功。此非权与,阴之行固常居虚而不得居实,至于冬而止空虚,太阳乃得,北就其类而与水起寒。是故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
《天道无二篇》:阴与阳,相反之物也。故或出或入,或右或左。春俱南,秋俱北,夏交于前,冬交于后。并行而不同路,交会而各代理。此其文与天之道,有一出一入,一休一伏,其度一也。
阳出而积于夏,任德以岁事也。阴出而积于冬,错刑于空处也。《人副天数篇》: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
《四祭篇》: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祀先祖也。祠者以正月始,食韭也。礿者以四月,食麦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蒸者以十月进,初稻也。此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子孝妇,缘天之时,因地之利,已受命而王必先祭天,乃行王事。《祭义篇》:五谷,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赐人也。宗庙止四时之所成,受赐而荐之。宗庙,敬之性也。于祭之而宜矣,宗庙之祭物之厚,无上也。春上豆实,夏上尊实,秋上杌实,冬上敦实。豆实韭也,春之始所生也。尊实面也,夏之所受初也。杌实黍也,秋之所先成也,敦实稻也,冬之所毕熟也。始生故曰祠,善其可也。夏约故曰礿,贵所初礿也。先成故曰尝,尝言甘也。毕熟故曰蒸,蒸言众也。奉四时所受于天者,而上之为上祭,贵天赐且尊宗庙也。
《循天之道篇》:天有两和以成二,中岁立其中,用之无穷。是北方之中用,合阴而物始动于下。南方之中用,合阳而养始美于其上。动于下者,不得东方之和,不能生,中春是也。其养于上者,不得西方之和,不能成,中秋是也。
法阴与阳,阳气起于北方,至南方而盛,盛极而合乎阴。阴气起乎中夏,至中冬而盛,盛极而合乎阳,不盛不合,是故十月而俱盛,终岁而乃再合,天地久节以此为常。
阴阳之会,冬合北方而物动于下。夏合南方而物动于上。上下之大动,皆在日至之后,为寒则凝水冽地,为热则焦沙烂石。气之精至于是,故天地之化,春气生而百物皆出,夏气养而百物皆长,秋气杀而百物皆死,冬气收而百物皆藏。
法天者,乃法人之辨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与阴居近,与阳远也。
《大戴礼记》:古之为路车也。盖圆以象天,二十八橑以象列星,轸方以象地,三十辐以象月。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前视则睹鸾和之声,侧听则观四时之运。《京氏易略》:立春正月,节在寅,坎卦。初六,立秋同用。雨水正月中,在丑,巽卦。初六,处暑同用。惊蛰二月,节在子,震卦。初九,白露同用。春分二月中,在亥,兑卦。九四,秋分同用。清明三月,节在戌,艮卦。六四,寒露同用。谷雨三月中,在酉,离卦。九四,霜降同用。立夏四月,节在申,坎卦。六四,立冬同用。小满四月中,在未,巽卦。六四,小雪同用。芒种五月,节在午,乾宫。九四,大雪同用。夏至五月中,在巳,兑宫。初九,冬至同用。小暑六月,节在辰,艮宫,初六,小寒同用。大暑六月中,在卯,离宫。初九,大寒同用。
《盐铁论·论菑篇》:江都相董生推言,阴阳四时相继,父生之,子养之。母成之,子藏之。故春生仁,夏长德,秋成义,冬藏礼。此四时之序,圣人之所则也。
天道好生恶杀,好赏恶罚。故使阳居于实而宣德施,阴藏于虚而为阳佐辅。阳刚阴柔,季不能加孟。此天贱冬而贵春。申阳屈阴,故王者南面而听天下,背阴向阳,前德而后刑也。霜雪晚至,五谷犹成,电雾夏陨,万物皆伤。由此观之,严刑以治国,犹任秋冬以成谷也。故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
《泛胜之书》: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旱锄穫。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阳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垎,名曰脂田。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与脂田皆伤田,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
凡爱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冬雨雪,止辄以躏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躏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亩可收十石。
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忌,则多伤败。
《说苑·辨物篇》:五星:一曰岁星,二曰荧惑,三曰镇星,四曰太白,五曰辰星。欃枪彗孛旬始柱矢,蚩尤之旗,皆五星盈缩之所生也。五星之所犯,各以金木水火土为占,春秋冬夏伏见有时,失其常离其时,则为变异,得其时居其常,是谓吉祥。
古者有主四时者。主春者张昏而中,可以种谷,上告于天子,下布之民。主夏者大火昏而中,可以种黍菽,上告于天子,下布之民。主秋者虚昏而中,可以种麦,上告于天子,下布之民。主冬者昴昏而中,可以斩伐田猎盖藏,上告之天子,下布之民。故天子南而视四星之中,知民之缓急,急则不赋籍、不举力役。书曰:敬授民时。诗曰:物其有矣,维其时矣,物之所以有而不绝者,以其动之时也。
《脩文篇》:大圣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日至则日行其风,以生十二律。故仲冬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吕,仲夏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至也。
《通占大象历星经》:六甲,六星在华盖之下,扛星之旁,主分阴阳而配于节候出入。故在帝座旁,所布政教而授农时也。
《吴越春秋》:春种八谷,夏长而养,秋成而聚,冬蓄而藏。《后汉书·律历志》: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万物毕改,摄提迁次,青龙移辰,谓之岁。岁,首至也。月,首朔也。至朔同日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蔀终六旬谓之纪,岁朔又复谓之元。
日行北陆谓之冬,东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西陆谓之秋。
《白虎通·辟雍篇》: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五祀篇》:祭五祀,所以岁一遍何,顺五行也。故春祭户。户者人所出入,亦春万物始触户而出也。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秋祭门,门以闭藏自固也。秋亦万物成熟内备自守也。冬祭井。井者,水之生藏任地中。冬亦水王万物伏藏。六月祭中霤,中霤者,象土在中央也。六月亦土王也。《巡狩篇》:巡狩所以四时何,当承宗庙,故不踰时也。以夏之仲月者,同律度当得其中也。二月八月昼夜分,五月十一月阴阳终。《尚书》曰: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十有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所以五岁巡狩。何为太烦也。过五年为太疏也,因天道时有所生,岁有所成。三岁一闰,天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故五岁一巡狩,三年小备。二伯出述职黜陟,一年物有终始。岁有所成,方伯行国,时有所生,诸侯行邑。
《论衡·雷虚篇》: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
《祭意篇》:雩之礼,为民祈谷雨。祈谷,实也。春求实,一岁再祀。盖重谷也,春以二月,秋以八月。
《商虫篇》:夫虫之生也,必依温湿,温湿之气常在春夏,秋冬之气寒而乾燥,虫未曾生。
《是应篇》:夫蓂草之实也,犹豆之有荚也。春夏未生,其生必于秋末,冬月隆寒,霜雪霣零,万物皆枯。儒者敢谓蓂荚,达冬独不死乎。如与万物俱生俱死,荚成而以秋末,是则季秋独察荚,春夏冬三时不得案也。《说文》: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四民月令,自正月以终季夏,不可伐木,必生蠹虫。或曰:其月无壬子日,以上旬伐之,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开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勿伐。十一月伐竹木。独断天子,父事天,母事地,兄事日,姊事月。常以春分朝日于东门之外,示有所尊,训民人事,君之道也。秋分夕月于西门之外,别阴阳之义也。
天子之庙七,诸侯之庙五,皆月祭之。大夫之庙三,四时祭之,士一庙,上士二庙,亦四时祭之。府史以下及庶人皆无庙,四时祭于寝也。
五祀之别名,门。秋为少阴,其气收成。祀之于门户。春为少阳,其气始出生养。祀之于户行。冬为太阴,盛寒为水。祀之于行灶。夏为太阳,其气长养。祀之于灶中霤。季夏之月,土气始盛,其祀中霤。
春扈氏农正,趣民耕种。夏扈氏农正,趣民芸除。秋扈氏农正,趣民收敛。冬扈氏农正,趣民盖藏。
宗庙所歌,施之别名。思文一章,祀后稷配天之所歌也。噫嘻一章,春夏祈谷于上帝之所歌也。丰年一章,蒸尝秋冬之所歌也。潜一章,季冬荐鱼春献鲔之所歌也。载芟一章,春籍田祈社稷之所歌也。良耜一章,秋报社稷之所歌也。
《旧仪》:三公以下月朝,后省。常以六月朔、十月朔旦朝,后又以盛暑省六月朝,故今独以为正月十月朔朝也。
《月令·章句》:天之道,阴阳各有少太。是生四时,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阴为冬。
《徐干·中论》: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生物,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五经通义》:冬至阳动于下,推阴而上之,故寒于上。夏至阴动于下,推阳而上之,故大热于上。故易云: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在牵牛则寒,在东井则暑。牵牛外宿远人,故寒。东井内宿近人,故温也。
《杜预春秋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晋书·天文志》: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
《抱朴子·用刑篇》:天地之道不徒纯仁。故青阳阐陶育之和,素秋厉肃杀之威。融风扇则枯瘁摅藻,白露零则繁英彫零。是以品物阜焉,岁功成焉。
《广譬篇》:明君,赏,犹春雨而无霖淫之失。罚,拟秋霜而无诡时之严。
《郭象翼庄》:圣人之在天下,暖然若阳春之自和,故润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宗炳诗序》:恒山风井如瓮,春分后出,秋分后入。《永嘉记》:永嘉有八辈蚕。一曰蚖珍蚕,三月绩。二曰柘蚕,四月初绩。三曰蚖蚕,四月绩。四曰爱珍蚕,五月绩。五曰爱蚕,六月末绩。六月寒珍蚕,七月绩。七曰四出蚕,九月初绩。八曰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
《名医别录》: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势力和厚,不为速攻。岁月常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中天道仁育,故曰应天。一百二十种,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中品药性祛患,为速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曰应人。一百二十种,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成熟时也,下品药性专主攻击,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曰应地。一百二十五,种谓戌亥子丑之月,法万物枯藏时也。
《三礼义宗》:岁者,依中气一周以为一岁,年者依日月十二会以为一年,中朔大小不齐,故有岁年之异。天子诸侯宫寝之制,若春气三月之中居正寝,退息之时常居东北之寝,三月之末,土王之日,则居中寝。夏之三月则居东南之寝,秋之三月则居西南之寝,冬之三月则居西北之寝。此三时后,土王之日,亦各居中寝,以从时候。
天子九门,法阳九之义,宫门有五,法五行,外门有四,法四时。
大蜡,尽天地四时之神而祭之,其乐亦尽用四时之调。
漏刻经,定太阳出没法,正月出乙入庚方,二八出兔入鸡场,三七发甲入辛地,四六生寅入犬藏,五月生艮归乾上,仲冬出巽入坤方,惟有十与十二月出辰入申,仔细详。
《关氏易传》:乾坤之策义,阴阳三五,每一五而变七十二候,二五而变三十六旬,三五而变二十四气。《齐民要术》: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秋耕䅖青者为上。魏文侯曰:民春以力耕,夏以镪耘,秋以收敛。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注〉春风冷生迟,不曳挞则根虚。虽生辄死,夏气热而生速,曳挞遇雨必坚垎其泽,泽多者,或亦不须挞,必欲挞者,宜须待白背湿,挞令地坚硬。故也。
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蓄蔬食,冬伐薪蒸以为民餈。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通路除道矣。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即种宿麦,昴星中则收敛蓄积伐薪木。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霜降而树谷,冰泮而求穫,欲得食则难矣。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姜蘘荷,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谓之茈姜〉
大小麦皆须五月六月暵地,穬麦非良地则不须种。八月中戊社前种者为上时,下戊前为中时,八月末九月初为下时。小麦宜下种,八月上戊社前为上时,中戊前为中时,下戊前为下时。正月二月劳而锄之,三月四月锋而更锄。
旱稻用下田,白土胜黑土。凡下田停水处,燥则坚垎。湿则污泥,不问秋夏,候水尽地白背时,速耕杷劳频烦令熟。二月半种为上时,三月为中时,四月初及半为下时。
二月三月种者为植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稚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杨生种者为上时,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岁道宜晚者,五月六月初亦得,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刘子·履信篇》:春之德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德炎,炎不信则卉木不长,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德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德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候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赏罚篇》:天以晷数成岁,国以法教为治。晷运于天则时成于地,法动于上则治成于人。晷之运也,先春后秋。法之动也,先赏后罚。是以温风发春,所以动萌华也。寒露降秋,所以陨茂叶也。明赏有德,所以劝善人也。显罚有过,所以禁下奸也。
《文武篇》:盛暑炎蒸必藉凉风,寒交冰结必处温室,夏不御毡,非憎恶之,炎有馀也。冬不卧簟,非怨雠之,凉自足也。不以春日迟迟而毁羔裀,秋露洒叶而别笋席。
《诫盈篇》:四时之序,节满即谢。五行之性,功成必退。故阳极而阴降,阴极而阳升。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此天之常道也。
《言苑篇》:阳气主生物,所乐也。阴气主杀物,所憾也。故春葩含日以笑,秋叶泫露如泣。
天无情于生死,则不可以情而憾怨。故暄然而春荣华者不谢,悽然而秋凋零者不憾。荣凋有命,困遇有期。故春蕊虽茂假朝露而抽翠,秋叶诚危因微风而飘零。
《隋书·音乐志》:姑洗为春,蕤宾为夏,南吕为秋,应钟为冬,是为四时。
《皇览迎气》:四时之乐,唱以角徵商羽。春唱角舞羽翟,夏唱徵舞鼓𩊠,秋唱商舞干戚,冬唱羽舞干戈。《尚书正义》:一岁三百六十五日有馀,分为十二月,有二十四气。一为节气谓月初也,一为中气谓月半也。《毛诗正义》:计春秋漏刻多少正等,而秋言凄凄,春言迟迟者,阴阳之气感人不同。张衡《西京赋》云: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然则人遇春暄则四体舒泰,春觉昼景之稍长,谓日行迟缓。故以迟迟言之。及遇秋景,四体褊躁,不见日行急促,唯觉寒气袭人,故以凄凄言之。凄凄是凉,迟迟是暄也。
《春秋正义》序:四时序则玉烛调于上,三才协则宝命昌于下。
《旧唐书·百官志》:门下省起居郎掌起居。注录天子之言,动法度以修记事之史,凡记事之制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必书。其朔日甲乙以纪历数。
《元女房中经》:王相日,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朝野佥载》: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秋雨甲子,禾头生耳。冬雨甲子,牛羊冻死。
《通典》:周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其训曰:三岁而小考,其功也,小考者,正职而行事也。九岁而大考,有功也。大考者,黜无职而赏有功也。
《唐国史补》:德宗建中元年,贬御史中丞元令柔,二年贬御史中丞袁高,三年贬御史中丞严郢,四年贬御史中丞杨项。皆四月晦。谈者为异。及元和,擒刘辟、李锜、吴元济,行大刑者,皆十一月朔,岂偶然哉。
江淮船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八月有上信风。三月有鸟信风。五月有麦信风。
《元包运蓍篇》:混茫既判,天地辟矣。天地既辟,三统分矣。三统既分,四时序矣。四时既序,闰斯生矣。正闰相生,数无穷矣。
《遁甲书》:阳遁九局,阴遁九局。自冬至以后,用阳遁。夏至以后,用阴遁。
《望气经》:四时无言,以寒暑变节。
二分二至必占云气,黄云如覆车,五谷大熟,青云致虫,白云致盗,乌黑云多水,赤云有火。
《续博物志》:正月勿食生葱,三月勿食小蒜,四月勿食大蒜,五月勿食薤,六月七月勿食茱萸,成血痢。八九月勿食姜并肝心肺,十月勿食椒,十一月十二月勿食戴甲之物并脾胃。
《三礼图》:龟以上春灼后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后右。
《宋史·礼志》:九宫定位,设祭以四孟,随岁改位行棋,谓之飞位。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三皇之世如春,五帝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霸之世如冬。如春,温如也。如夏,燠如也。如秋,凄如也。如冬,冽如也。
春夏秋冬者,昊天之时也。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也。天时不差则岁功成矣,圣经不忒则君德成矣。〈注〉天时圣经,其道一也。岁功君德由此而成矣。
元之元,以春行春之时也。元之会,以春行夏之时也。元之运,以春行秋之时也。元之世,以春行冬之时也。会之元,以夏行春之时也。会之会,以夏行夏之时也。会之运,以夏行秋之时也。会之世,以夏行冬之时也。运之元,以秋行春之时也。运之会,以秋行夏之时也。运之运,以秋行秋之时也。运之世,以秋行冬之时也。世之元,以冬行春之时也。世之会,以冬行夏之时也。世之运,以冬行秋之时也。世之世,以冬行冬之时也。〈注〉春夏秋冬,一岁之运其变如此,在天运亦然,不过乎阴阳消长而已。
《观物外篇》:阳爻昼数也。阴爻夜数也。天地相衔,阴阳相交。故书夜相离,刚柔相错。春夏阳也,故昼数多,夜数少。秋冬阴也,故昼数少,夜数多。
夏则日随斗而北,冬则日随斗而南。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物乃生也。
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时之始。仁者,德之长。时则未盛而德足以长人。故言德而不言时。亨者,夏也,礼也。夏者,时之盛。礼者,德之文。盛则必衰而文不足救之。故言时而不言德。利者,秋也,义也。秋者,时之成。义者,德之方。万物方成而获利,义者不通于利。故言时而不言德也。贞者,冬也,智也。冬者,时之末。智者,德之衰。正则吉,不正则凶。故言德而不言时也。
干者,干之义,阳也。支者,枝之义,阴也。干十而支十二,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注〉乙丁己辛癸,阳数中有阴也,子寅辰午申戌,阴数中有阳也。
冬至之后为呼,夏至之后为吸,此天地一岁之呼吸也。
《渔樵问答》:渔者谓樵者曰: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始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其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邵子》曰:冬至之子,中阴之极。春分之卯,中阳之中。夏至之午,中阳之极。秋分之酉,中阴之中。凡三百六十中。分之则一百八十,此二至二分相去之数也。潜虚行图:馀,终也。天过其度,日之馀也。朔不满气,月之馀也。日不复次,岁之馀也。
日息于夜,月息于晦,鸟兽息于蛰,草木息于根,为此者谁。曰:天地,天地犹有所息,而况于人乎。懒真子录:世言五角六张,此古语也。尝记开元中有人,忘其姓名。献俳文于明皇,其略云:说甚三皇五帝,不如来告三郎。既是千年一遇,且莫五角六张。三郎即明皇也。明皇兄弟六人,一人早亡,故明皇为太子。时号五王宅,宁王薛王明皇兄也,申王岐王明皇弟也,故谓之三郎。五角六张谓五日遇角宿,六日遇张宿。此两日作事多不成。然一年之中不过三四日,绍典癸丑岁只三日。四月五日角,七月二十六日张,十月二十五日角,他皆仿此。
今之僧尼戒牒云:知月黑白大小及结解。夏之制皆五印度之法也。中国以月晦为一月而天竺以月满为一月。唐《西域记》云:月生至满谓之白月,月亏至晦谓之黑月。又其十二月所建各以所直,二十八宿名之如中国建寅之类是也。故夏三月,自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谓之额沙茶月,即鬼宿名也。自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谓之室罗伐挐月,即柳星名也。自六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谓之婆达罗钵陀月,即翼星名也。黑月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故中国节气与印度递争半月,中国以二十九日为小尽,印度以十四日为小尽,中国之十六日乃印度之初一日也,然结夏之制宜,如西域记用四月十五日乃属道瑟吒月,乃印度四月尽日也,仆因读藏经,故谩录出之。
《云笈七签》:麒麟生于火,游于土。春鸣曰归禾,夏鸣曰扶幼,秋鸣曰养信。
凡服气皆取子后午前者。春气行于经络,夏气行于肌肉,秋气行于皮肤,冬气行于骨髓。
《梦溪笔谈》: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一岁。日月十二会于东方苍龙角亢之舍。起于辰,故于所首者名之。
《老学庵笔记》:今人谓后三日为外后日,意其俗语耳。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也,则此语亦久矣。
演繁露旬之外日为远日。
《搜采异闻录》:十五夜为半月,两半月为一月。三月为一时,两时为一行,两行为一季,二年半为一双。此由闰故,以闰月兼本月,此谓月双。非闰双也,以五年再闰为闰双。
历家以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清明为三月节,谷雨为三月中气。而汉世之初仍用秦所用。惊蛰在雨水之前,谷雨在清明之前,至于太初始正之云。
《路史》:五月旱暵,人知为暑也,而阴实生之。十月冰霰,人知为寒也,而阳实始之。
《事物纪》:原伏羲初置元日,神农初置腊节,轩辕初置二社,巫咸初置除夕节,周公初置上巳,秦德公初置伏日,晋平公初置中秋,齐景公初置重阳端午,楚怀王初置七夕,秦始皇初置寒食,汉武帝初置三元,东方朔初置人日。
《农书》:正月种麻枲,二月种粟脂麻,有早晚二种。三月种早麻,四月种豆,五月中旬种晚麻,七夕以后种莱菔菘芥,八月社前即可种麦经,两社即倍收而坚好。如此则种之有次第,所谓顺天之时也。
《云麓漫抄》:释氏智论云:天帝释以大宝镜照四大神洲,察人善恶。正、五、九月照南赡部洲。二、六、十月则照东。三、七、十一月则照西。四、八、十二月则照北。唐太宗崇其教,故正五九月禁食荤,百官不支羊钱,迄今不改。阴阳家袭其说,不知其义。乃曰:臣下属商,本朝以火德,故臣下避之。其法始于唐,唐以土德。岂亦有所避耶。
《西溪丛语》:谢惠连云:漾舟陶嘉月,王褒九怀云,陶嘉月兮总驾。王逸云及吉时也。
《玉海》:郑康成曰:自正月尽四月为岁之朝,自五月尽八月为岁之中,自九月至十二月为岁之夕。
《臆乘左传》:成公九年,云:浃辰之间,楚克其三都,辰指十二辰,自子至亥也。《周礼天官》云:浃日而敛之以甲,至甲为浃日,凡十一日也。
《齐东野语》:俗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为月忌,凡事必避之,其说不经。后见卫道夫云问,前辈云说此三日即河图数之,中宫五数耳,五为君象,故民庶不可用。
《癸辛杂识》:周岁十二月平分四时,或欲以二、三月为春,四、五、六、七月为夏,以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并来年正月为冬。何以言之。春生正月物未生,夏暑七月暑未退,秋凉九月与八月同,冬寒正月与十二月同故也。此说但据寒温而言,非谓气候也,亦自有理。余则欲以二三四月为春,五六七月为夏,八九十月为秋,十一十二来年正月为冬。如此始得寒温之正耳。
《蠡海集·天文类》:春之风自下而升上,夏之风横行于空中。即纸鸢以观之,春则能起,交夏则不能起矣。秋之风自上而下降,木叶因之而陨落。冬之风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也。
《人身类》:人之身随二气以相感。冬之日坎用事,阳在内,喜嗜热物滋其阳也。夏之日离用事,阴在内,喜嗜冷物益其阴也。各从其类耳。
《庶物类》:春之花至残而飘零,得敷畅之气焉。秋之花至残而萎损,得收敛之气焉。
《历数类》:百刻之说,众义纷纷莫有定论。惟一说类优,以为每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于十二时。该五百分如此,则一时占八刻零二十分,将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却将二十分零数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又赵缘督一说,将十二时各分八刻,计刻九十六刻,为大刻。却将馀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时中又得二十分为小刻,如此则一时之中得八大刻,复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正初各得一十分为微刻也。其他或以子午二时各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时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时之说,只是在夜半之前,故称夜子正。如冬至为,起历之端而居中气。其前亦系十一月也,是以夜子正在亥时之后,故只有初刻而无正刻,子时却只有正刻而无初刻。其意可见也。
《星术》:天盘十二宫共百岁零六月,因详论数用一二三四五以为水火木金土之生,总为十有五焉。九宫之位纵横皆十五,为生物之大数欤。是则十二宫俱函十五之生数也。以日配之,共成一百八十日,是为半年矣。况天盘不分,男女同用,男数八女数七,共成十五。男迎女送,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经行,方始成人。
术家又一说:既不用四墓,则五行之中,土气遂绝。土其可绝乎。盖正用四墓尔。春二月木墓未,夏五月火墓戌,秋八月金墓丑,冬十一月水墓辰,乃四行休墓于四季,为德也。是以古今术家兼取用之,况亥月用乙,未月用申,则卯月必用未。不用申无疑矣。
《气候类》:春之气自下而升,故春色先于旷野。秋之气自上而降,故秋色先于高林。
月为阴主乎水,日为阳主乎气。月行至于子午之位则极盛,故潮汐生焉。日行至于子午之位则极盛,故寒暑甚焉。夏为阳夏之日,午为酷暑。冬为阴冬之夜,半为严寒。
春夏之气飞腾,物因之而变化者亦然,青虫化为蝴蝶,水虫化为蜻蜓之类是也。秋冬之气降潜,物因之而变化者亦然,雀入大水为蛤,雉入大水为蜃之类是也。
九天九地之说,盖以气之升降而言。自春分,气升于天,九十日而极,为夏至矣。故曰九天。自秋分气降于地,九十日而极,为冬至矣。故曰九地。是以二至为升降始终之极位。
或问曰:三春九夏之说。又曰:三冬九秋者何。答曰:易于东北为阳,西南为阴。故有三冬三春九秋九夏。三为阳始,九为阳终。始为阳中之阳,终为阳中之阴,故也。仍有三秋之说者,春为阳始,秋为阴始。所以始皆称阳数,至于冬则不称九,夏则不称三也。
三建虽曰: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然却但以冬至为一建,小寒为二建,大寒为三建也。何以知其然也。盖造历始于冬至,察天气也。候花信之风,始于小寒,察地气也。辩人身之气,始于大寒,以厥阴为首察人气也。岂非三建之气只在于立春之前也欤。《鬼神类》:或谓神明果有降诞乎。以义起者也。盖推扩则可以通。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元帝生于三月三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水之气,天一至三而始盛也。东岳生于三月二十八日者,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含两仪之气于其中也。二十八日四七也,四七乃少阳位也。九天生于六月二十四日,六为阴数,四六二十四,老阴之策也,老阴变少阳,故应于雷神焉。
《老氏之言》:交梨者,盖梨乃春花秋熟,外苍内白。虽雪梨亦微苍,故曰交梨。有金木交互之义。
鼠璞《月令之书》:自大挠作甲子占斗,所建伶伦。制十二律以节四时之度。尧命羲和敬授人时,分四仲以定中星。析因夷隩验之于人。孳尾希革毛毨氄毛占之于鸟兽。东作南讹西成朔,易应之于事,终之以允釐。百工庶绩咸熙。此夏时之所由起。夏小正之书,辞简理明,固巳备月令之体。周以农开国,犹以时令为先务,大概具见七月。
今俗人食三长月素。按释氏智论天帝,释以大宝镜照四大神洲,每月一移,察人善恶。正五九月照南赡部洲,唐人于此三月不行死刑。曰:三长月节镇因戒屠宰,不上官,是以天帝释为可欺也,妄诞可笑。然月令于孟春,言无伤胎卵,毋聚大众。不可称兵于仲夏。言君子斋戒必掩身,毋躁薄滋味,节嗜欲静事。毋刑于季秋,言命众百官无不务内,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岂时令当然耶。
《清波杂志》:正五九,仕宦者不交印。俗忌牢不可破。初不知为。藩镇开府,犒劳将佐宰,杀物命设,恐伤物命,固然。何独此三月,岂以浮屠氏谓:此九十日为斋素月耶。不经之甚。御肇除擢,无非日下供职,何尝问日辰利不利。或曰历日上所书,黄道假也。君命到门,真黄道也。
《元史历志》:推五行用事,各以四立之节,为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首用事日以土王。策减四季中气,各得其季,土始用事日。
《辍耕录》:求节气歌曰:惊蛰五时二刻求,清明十时四刻流,立夏一日三时六,芒种一日九时周,小暑二日二时二,立秋二日七时四,白露三日零六刻,寒露三日六时至,立冬三日十一二,大雪四日四时四,小寒四日九时六,五日三时交新岁。节遇子时加一日,此为捷法君须记。
又一年,约法云:一周年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时,一月节三十日零五时二刻,半月一气十五日零二时五刻。
《丹铅总录》:钻燧改火,四时而五物焉。朱子谓:夏火太盛,故再取,此意料之言耳。先王取火,法五行也。春行为木,榆柳色青以象木也。木生火,夏行为火,枣杏色赤以象火也。火生土,季夏行为土,桑柘色黄以象土也。土生金,秋行为金,槐檀色白以象金也。金生水,冬行为水,柞楢色元以象水也。四时平分而夏乃有二焉,何也。土位在中宫而寄王于四时。季夏者,土之中位,故月令于仲夏之后,列中央土。素问谓之长夏,是其说也。统之则为四时,分之则为五行,五行各七十二日。土分王于四时之末,各分十八日,合之亦七十二日。总五行之七十二日,合三百六十而成一岁也。《杨升庵集》:春夏秋冬,尧典之四时也。曲台礼及唐六典,有五时之衣,则以木火金水分七十二日。土无定位,各寄四时之末十八日,而中位在夏末秋初。素问谓之长夏,周礼改火,季夏取桑柘之火,是五时也。郎仁宝瑛云:春之风自下而升上,纸鸢因之以起。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杪多风声。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以陨。冬之风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验之良是。按春曰条风,言风所拂津叶润茎,嘘枯吹生。《易》曰:润之以风雨。是风亦有润。《楚辞》:光风转蕙汎崇兰。谓之光者,草木遇之而有光也。夏之风惟在半空,故树杪有声而暑气不解。至秋凉风至,则自上而下矣。冬之风觱发吼地而生寒。谚曰: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最有證。
重为春神,曰:勾芒。黎为夏神,曰:祝融。勾龙为中央神,曰:后土。该为秋神,曰:蓐收。修与熙为冬神,曰:元冥。春夏中央秋之神,皆一人。而冬独有二者,盖冬于方为朔,于卦为习坎,于肾有左右,于器有权衡,于物有龟蛇,于色有元黑,则官有修熙宜矣。六壬家甲乙,青龙丙丁,朱雀戊己,勾陈庚辛,白虎壬癸,螣蛇元武。亦此理也。在易元亨利贞。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贞正而固也。贞亦两德。太元准易,罔蒙直酋冥以配元亨利贞,而冬亦兼酋冥。
《汲古丛语》:分至启闭,顺四时而成八节也。以其得阴阳之中,谓之分。以其当寒暑之极,谓之至。以其生长,谓之启。以其收藏,谓之闭。然则四孟启闭者,阴阳阖辟之初。二至二分者,阴阳老少之变也。
《偃曝馀谈》:吾乡泖湖金泽寺,傍多蒪其名,随时各异。四月曰雉尾蒪,七八月以前曰丝蒪,秋末冬初曰块蒪,冬为猪蒪,又为龟蒪。
《赏心乐事》:正月岁节,家宴。立春日,春盘。人日,煎饼。会玉照堂赏梅。天街观灯,诸馆赏灯,丛奎閤山茶,湖山寻梅,揽月桥看新柳,安閒堂扫雪。
二月现乐堂,瑞香。社日,社饭。玉照堂西缃梅,南湖挑菜。玉照堂东红梅,餐霞轩樱桃花,杏花庄杏花。南湖泛舟,群仙绘幅,楼前后毬,〈一作楼前打毬〉绮互亭千叶茶花,马塍看花。
三月生朝家宴,曲水流觞,花院月,丹花院,桃柳寒食,郊游苍寒。堂西绯碧桃,满霜亭北棣棠,碧宇观笋,芳草亭观草,𩰚春堂牡丹芍药,宜雨亭千叶海棠,艳香馆林檎,花院紫牡丹,宜雨亭北黄蔷薇,现乐堂大花〈一作大茶〉花,院赏煮酒,瀛峦胜处,山花经寮,𩰚茶群仙绘幅楼芍药。
四月初八日,亦庵早斋,南湖放生,食糕糜,芳草亭𩰚草,芙蓉池新荷,蕊珠洞茶。蘼满霜亭菊花,玉照堂青梅艳,香馆长春花安閒。堂紫笑群仙,绘幅楼前玫瑰。餐霞轩樱桃,诗禅堂盘子山丹花,南湖杂花鸥,渚亭五色罂粟花。
五月清夏,堂观鱼听,莺亭摘瓜,安閒堂解粽重午节。泛蒲烟波观碧芦。夏至日,鹅脔南湖,萱花绮互,亭火〈一作大〉笑花。水北书院采蘋,鸥渚亭五色蜀葵。清夏堂杨梅,丛奎閤前榴花,艳香馆蜜林檎,摘星轩枇杷。六月现乐,堂南白酒,楼下避暑,苍寒堂后碧莲,碧宇竹林避暑,芙蓉池赏荷花,约斋夏菊清,夏堂新荔枝,霞用食桃。
七月丛奎閤前乞巧,餐霞轩五色凤仙花,立秋日,秋叶玉照堂玉簪,西湖荷花,南湖观鱼,应铉斋东葡萄。霞川水荭,珍林剥枣。
八月湖山寻桂,现乐亭秋花,社日糕会众。妙峰山木,犀霞川野菊,绮互亭千叶木犀,浙江观潮。群仙绘幅楼观月。桂隐攀桂,杏花庄鸡冠黄葵。
九月重九登城把萸,把菊亭采菊,苏堤看芙蓉,珍林尝时果,景全轩金橘,芙蓉池三色拒霜,杏花庄篘新酒。
十月现乐堂煖炉,满霜亭蜜橘,烟波观买市,赏小春花。杏花庄挑荠,诗禅堂试香。
十一月摘星轩枇杷花,冬至节,馄饨味空亭,腊梅苍寒堂南,天竺花院水仙。群仙绘幅楼观雪。
十二月绮互亭檀香腊梅,天街阁市。南湖赏雪,安閒堂试灯。湖山探梅,花院兰花。瀛峦胜处观雪,二十四夜饧果食。玉照堂看早梅,除夜守岁。
《瓶史月表》:正月花盟主梅花,宝珠茶花,客卿山茶,铁干海棠花,使令瑞香,报春木瓜。
二月花盟主西府海棠,玉兰绯桃花,客卿绣毬花,杏花,花使令,宝相花种,田红木,桃李花,月季花,剪春罗,三月花盟主牡丹,滇茶兰花碧桃花,客卿川鹃梨花,木香紫荆花,使令木笔花,蔷薇谢,豹丁香,七姊妹,郁李长春。
四月花盟主芍药,薝卜,夜合花,客卿石严,罂粟,玫瑰,花使令刺牡丹,粉团龙爪,垂丝海棠,虞美人,楝树花。五月花盟主石榴,番萱,夹竹桃,花客卿蜀葵,乐阳花。午时红花使令用荔枝,栀子花,火石榴,孩儿菊,一丈红,石竹花。
六月花盟主莲花,玉簪茉莉花,客卿百合,山丹,山矾,水木犀,花使令锦葵,锦灯,笼长,鸡冠,仙人掌,赪桐,凤仙花。
七月花盟主紫薇,蕙花,客卿秋海棠,重台,朱槿。花使令波斯菊,水木香,矮鸡冠,向日葵。
八月花盟主丹桂,木犀,芙蓉花,客卿宝头鸡冠,杨妃槿,花使令水红花,剪秋罗,秋牡丹,山查花。
九月花盟主菊花,花客卿月桂花,使令老来红,叶下红。
十月花盟主白宝珠茶,梅花,客卿山茶花,甘菊花,花使令野菊,寒菊,芭蕉花。
十一月花盟主红梅,花客卿杨妃茶花,使令金盏花。十二月花盟主腊梅,独头兰花,客卿茗花,漳茶花,使令枇杷花。
春花小友,茨菰,蓝绵。
夏花小友,菖蒲,紫兰,艾水,葱茴香。
秋花小友,挺翠,金线草,虎茨,观音草。
冬花小友,风兰,天茄,金豆,金柑,金橘。
花历〈花有开落凉燠,不可无历。秘集月令,频与时舛,予更辑之以代。挈壶之位数自记红,谁谓山中无历日也〉。正月蕙兰芳瑞香烈,樱桃始葩,径草绿。望春初,放百花萌动。
二月桃夭,玉兰解,紫荆繁,杏花饰其靥,梨花溶,李能白。
三月蔷薇蔓,木笔书,空棣萼靴韡,杨入大水为萍,海棠睡,绣毬落。
四月牡丹主,芍药相,于阶罂粟满,木香上升,杜鹃归,荼蘪香梦。
五月榴花照眼,萱北乡夜合始交,薝葡有香,锦葵开,山丹赪。
六月桐花馥,菡萏为莲,茉莉来宾,凌霄结,凤仙降于庭,鸡冠环户。七月葵倾赤玉簪,搔头紫薇浸月,木槿朝荣,蓼花红,菱花乃实。
八月槐花黄,桂香飘,断肠始娇,白蘋开,金钱夜落,丁香紫。
九月菊有英,芙蓉冷,汉宫秋。老芰荷化为衣,橙橘登山药乳。
十月木叶脱,芳草化为薪苔。枯芦始荻,朝菌歇,花藏不见。
十一月蕉花红,枇杷蕊,松柏秀,蜂蝶蛰。剪䌽时行花,信风至。
十二月腊梅坼,茗花发,水仙负冰,梅香绽,山茶灼雪,花六出。
《草花谱》:剪秋罗,花有五种,春夏秋冬,罗以时名也。春夏二罗色黄红不佳。独秋冬红深色美,亦在春时分种。喜肥则茂,又有一种色金黄美甚。
四季花,花小叶细色白。午开子落,自三月开至九月。其枝叶捣汁,可治跌扑。
清閒供四时欢:春时晨起,点梅花汤,课奚奴洒扫护。阶苔禺中,取蔷薇露浣手。薰玉蕤香,读赤文绿字书。晌午采笋蕨供胡麻,汲泉试新茗,午后乘款段马执。剪水鞭,携斗酒。双柑往听,黄鹂日晡,坐柳风前。裂五色笺集,锦囊佳句,薄暮绕径,灌花种鱼。
夏时晨起,芰荷为衣,傍花枝吸露润肺。禺中披古图画,展法帖。临池晌午脱巾,石壁据匡,床谈齐谐山海,倦则取左宫枕,烂游华胥国。午后刳椰子杯,浮瓜沉李,捣莲花,饮碧芳酒。日晡浴罢,朱砂温泉,掉小舟垂钓于古藤曲水边,薄暮箨冠,蒲扇立层冈,看火云变现。
秋时晨起,下帷捡牙签,挹露研朱点校。禺中操琴调鹤,玩金石鼎彝。晌午用莲房洗砚,理茶具,拭梧竹。午后戴白接䍦,著隐士衫,望红树叶落,得句题其上。日晡持蟹螯,鲈鲙酌海川螺,试新酿,醉弄洞箫数声。薄暮倚柴扉,听樵歌牧唱,焚拜月香壅菊。
冬时晨起,饮醇醪,负暄盥栉。禺中置毡褥韨乌薪,会名士作黑金社。晌午挟筴理旧稿,看晷影移,阶濯足。午后携都统笼,向古松悬崖间,敲冰煮建茗。日晡布衣皮帽装,嘶风𩍐策蹇驴,问寒梅消息。薄暮围炉促膝煨芋,魁说无上妙偈,谈剑术。《月令演》:正月天腊,〈岁旦〉油卜。〈人日〉金吾弛夜〈十五〉,耗磨日,〈十六〉买两夜灯,〈十七十八〉补天穿,〈十九〉送穷。〈二十九〉二月献生子,〈朔日〉踏青,〈二日〉芳春节,〈八日〉祭马祖,〈刚日〉治聋酒,〈社日〉扑蝶会。〈十五〉
三月祓禊,〈上巳〉流觞,〈三日〉摸石游, 禁烟,〈寒食〉赐新火,〈清明〉送春。〈下旬〉
四月饮酎〈上旬〉龙华会,〈八日〉菖蒲诞,〈十四〉樱笋厨,〈十五〉结夏浣花潭。〈十九〉
五月地腊,〈五日〉皓露曲, 竹醉,〈十三〉天地合,〈十六〉祓祭,〈夏至〉分龙。〈晦日〉
六月避伏,〈三日〉天贶节,〈六日〉荐麦瓜,〈初伏〉碧筒劝,〈中伏〉竹筱饮,
莲诞。〈二十四〉

七月貙刘,〈立秋〉曝腹书,〈七日〉鹊桥,〈七夕〉𩰚巧宴,〈八日〉盂兰盆,〈十五〉鬼灯节。〈十八〉
八月五明囊,〈朔日〉围棋局,〈四日〉广陵涛,〈八日〉天灸,〈十日〉梯月,〈十五〉牡丹诞。〈十五〉
九月皇极日,〈五日〉息日,〈七日〉题糕,〈九日〉小重阳,〈十日〉菊花节,御沟红叶。
十月秦岁首,〈朔日〉储谷, 煖炉会, 小春, 下元,〈十五〉祭司寒。〈亥日〉
十一月悬土炭,〈至前三日〉迎长,〈至前一日〉添宫线,〈至日〉妓围, 黑金社, 天竺至节。〈十六〉
十二月细腰鼓,〈八日〉星回节,〈十六〉祠灶,〈二十四〉送寒,〈下旬〉驱傩,〈岁除〉卖痴呆。〈除夕〉
林下盟徐勉曰:冬日之阴,夏日之阳,良辰美景,负杖蹑履,逍遥自乐,临池观鱼,披林听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求数刻之乐。庶几居常以待终。
《农说》:农家者,有云冬耕宜早,春耕宜迟。云早其在冬至之前,云迟其在春分之后。冬至前者,地中阳气未生也。春分后者,阳气半于土之上下也。其意皆在阳荣阴卫,欲使微阳之气不泄,求其壮盛而已。诸阳谓自复以至夬也。复,十一月之卦也。夬,三月之卦也。十二月为临,正月为泰,二月为大壮。复自坤中来,一阳始生成。位于冬至,至泰而开,开而壮,壮而夬。四月复全乎乾矣。诸阴谓自姤以至剥也。姤,五月之卦也。剥,九月之卦也。六月为遁,七月为否,八月为观。姤自乾中来,一阴始生成。位于夏至,至否而塞,塞而观,观而剥,十月复全乎坤矣。
春秋二分昼夜相半,气之平也。春分后,昼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少。秋分后夜渐永,日在地下之刻多。阴阳消长,系于是矣。
阴阳列于四时,早晚见于节候,岁气系于日星。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也。日穷于次,月离于纪,星回于天,此一岁之终也。日行速而月行迟,故有馀日,而以闰月收之。天行健而日月不能及,故有岁差。而以六十年约之。一岁之中,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四时顺布也。四时有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也。冬至以后,阳渐长,立春阳之出也。春分阳之中也。立夏得阳三之二,至夏至而极矣。夏至以后,阴渐长。立秋阴之出也,秋分阴之中也,立冬得阴三之二,至冬至而极矣。尧命羲和,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不详。其馀者以一中一极,前后测之耳。冬至一阳生,主生主长。夏至一阴生,主杀主成。故曰:生者阳也,成者阴也。含虽未见,其生达。虽未见,其杀而几已在矣。
《海槎馀录》:海南地多燠少寒,木叶冬夏常青,然凋谢则寓于四时。不似中州之有秋冬也。天时亦然。四时晴冽则穿单衣,阴晦则急添单衣几层。谚曰: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王氏汇苑》:四时和,谓之通正。
人禀五行,动止有则,四时转续,变于所极。
《日知录》:三正之名,见于甘誓。苏氏以为自舜以前,必有以建子建丑为正者。其来尚矣。微子之命曰:统承先王,脩其礼物,则知杞用夏正,宋用殷正,若朝觐会同,则用周之正朔。其于本国,自用其先王之正朔也。独是晋为姬姓之国,而用夏正,则不可解。
三正之所以异者,疑古之分国,各有所受。故公刘当夏后之世。而一之日二之日已用建子为纪。晋之用寅,其亦承唐人之旧与。

天之行谓之岁,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岁二月,东巡狩是也。人之行谓之年。书维吕命王享国百年。左传季隗曰:我二十五年矣。〈僖公二十三年〉绛县人有与疑年,使之年。师旷曰:七十三年矣。〈襄公三十年〉于是昭公十九年矣。〈襄公三十一年〉史记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是也。今人多谓年为岁。
《周礼·太史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岁也。自今年正月朔至明年正月朔,年也。古人但曰:年几何不言岁也。自太史公始变之,秦始《皇本纪》曰:年十三岁,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后增之。《史记·仓公传》: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为忌月,今人相沿以为不宜。上任考《唐书》:武德二年,正月甲子,诏自今,正月五月九月不得行刑,禁屠杀。诏曰:释典微妙,净业始于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杀。四时之禁,无伐麛卵,三驱之化,不取前禽。盖欲敦崇仁惠,蕃衍庶物。立政经邦,咸率兹道。朕祗应灵命,抚遂群生,言念亭育,无忘鉴寐。殷帝去网庶踵,前修齐王,舍牛实符。本志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杀。 白居易《在杭州》诗曰: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
《云麓漫抄》曰:释氏智论云:天帝释以大宝镜,照四大神洲。每月一移,察人善恶。正五九月照南赡部洲,唐太宗崇其教,故正五九月不食荤,百官不支羊钱,其后因此遂不上官。《菽园杂记》谓:新官上任,应祭告神祇,必须宰杀。故忌之也。愚按正五九月不上任,自是五行家言不缘屠宰,其传已久。亦不始于唐时。《南齐书·张融传》:摄祠部仓部,二曹仓曹以正月,俗人所忌。太仓为可开不,融议不宜。拘束小忌。《北齐书·宋景业传》:显祖将受魏禅,或曰阴阳书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终于其位。景业曰:王为天子,无复下期,岂得不终于其位乎。显祖大悦。
《南史·王镇恶传》: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其祖猛曰:昔孟尝君以恶月生而相齐。是以五月为恶月。

又考《左传》郑厉公复公父定叔之位,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而颜师古注汉书,李广数奇以为命只不耦。
段会宗传亦足以复雁门之踦。应劭曰:踦只也。会宗从沛郡下为,雁门又坐法,免为踦只不耦也。霍去病传诸宿将常留落不耦。

是则以双月为良,只月为忌。喜耦憎奇,古人已有之矣。
后汉书桓谭传言卜数只偶之类,盖古已有此术。辽史正旦日上于窗间,掷米团得只数,为不利。

《册府元龟》:德宗贞元十五年九月乙巳,诏自今,二月一日九月九日,每节前放开屠一日。
唐人正五九月齐戒,不禁闰月。白居易有《闰九月九日独饮》诗云: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是闰九月可以饮酒也。
《册府元龟》载:唐开元二十二年十月,敕曰:道家三元,诚有科诫朕,尝精意祷亦久矣,而初未蒙福,念不在兹。今月十四日十五日,是下元斋日,都内人应有屠杀,令河南尹李适之句当总与赎取,其百司诸厨日有肉料亦责数奏来,并百姓间是日并停宰杀渔猎等,兼肉料食。自今以后,两都及天下诸州,每年正月七月十月元日起,十三至十五兼宜禁断。又旧唐书武宗纪会昌四年,春正月乙酉朔,敕斋月断屠,出于释氏,国家创业,犹近梁隋,卿相大臣,或沿兹弊。鼓刀者既获厚利。纠察者,潜受请求。正以万物生植之初,宜断三日,列圣忌断一日,仍准。开元二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断三日,馀月不禁。此则道家之说,乃正七十月而非正五九月。又与武德二年之语不同。
《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此与三长月同。
古无以一日分为十二时之说。洪范言岁月日不言时。周礼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不言时。屈子自序其生年月日,不及时。吕才禄命书亦止言年月日,不及时。
李虚中以人生年月日所直支干,推人祸福生死。百不失一。初不用时也。自宋而后,乃并其时参合之,谓之八字。见谢肇浙五杂俎 后周苏绰作大诰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庶尹惟日,御事惟时。

古无所谓时,凡言时若尧典之四时,左氏传之三时,〈桓公六年三时不害〉皆谓春夏秋冬也。故士文伯对晋侯以岁时日月星辰谓之六物。荀子曰: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亦谓春夏秋冬也。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用不废。
一日之中,所以分纪其时者,曰日中,曰尽日,曰日昃,见于易。曰东方未明,曰会朝,曰日之方中,曰昏曰夕,曰宵,见于诗。曰昧爽,曰朝,曰日中昃,见于书。曰朝时,曰日中,曰夕时,曰鸡初鸣,曰旦,曰质明,曰大昕,曰晏朝,曰昏,曰日出,曰日侧,曰见日,曰逮日,见于礼。〈尔雅疏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曰鸡鸣,曰日中,曰书,曰日下昃,曰日旰,曰日入,曰夜,曰夜中,见于春秋传。曰晁,曰薄暮,曰黄昏,见于楚辞纪。昼则用日。史记项羽纪,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吕后纪八月庚申,旦平阳侯窋见相国产计事,日晡时遂击产。彭越传,旦日日出十馀人后,后者至日中。淮南王安传,旦受诏,日食时上。汉书五行志,日中时食,从东北过半,晡时复,晡时食,从西北日,下晡时复。武五子昌邑王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其日中贺发,晡时至。定陶东方朔传,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旦明入山下是也。纪夜则用星。诗之言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春秋传之言降娄中而旦是也。〈周礼司寤氏以星分夜〉不辨星则分言其夜,曰:夜中,曰夜半,曰夜乡,晨是也。分言其夜而不详,于是有五分,其夜言甲乙丙丁戊者。《周礼司寤氏》掌夜时注,夜时谓:夜晚早,若今甲乙至戊。
《颜氏家训》:或问一夜何故五更。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所以然者,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至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汉书·西域传》:杜钦曰:斥候士五分,夜击刁斗自守。《天文志》:本始元年四月壬戌甲夜,地节元年正月,戊午乙夜,六月戊戌甲夜。《三国志·曹爽传》: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晋书·赵王伦传》:期四月三日,丙夜一筹。以鼓声为应,是也。五分其夜而不详。于是有言漏上几刻者。《五行志》:晨漏未尽三刻,有两月重见。又云漏上四刻半乃颇有光。《礼仪志》: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东方朔传》:微行以夜漏上十刻,乃出。《王尊传》:漏上十四刻行临到。《外戚传》:昼漏上十刻而崩。又云夜漏上五刻,持儿与舜会,东交掖门,自南北史以上皆然。故《素问》曰:一日一夜五分之。《隋志》曰:书有朔,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而无十二时之目也。唯历书云:鸡三号卒明,抚十二节卒于丑。而下文却云朔旦冬至正北,又云正北正西正南正东。不直言子酉午卯。汉书五行志言日加辰巳,又言时加未。翼奉传言日加申,又言时加卯。王莽传天文郎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而《吴越春秋》亦云:今日甲子时加于已。周髀经亦有加卯,加酉之言。若纪事之文,无用此者。
《南齐书·天文志》始有子时,丑时,亥时。北齐书南阳王绰传有景时,午时,景时者,丙时也。

《左氏传》卜楚丘曰: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而杜元凯注:则以为十二时,虽不立十二支之目,然其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禺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晡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考之。《史记·天官书》曰:旦至食,食至日昳。日昳至晡,晡至下晡。下晡至日入。素问藏气法,时论有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昳,曰下晡。
玉冰注以日昳为土王,下晡为金王。又有曰:四季者,注云土王。是今人所谓丑辰未戌四时也。

《吴越春秋》:有曰时加日出,时加鸡鸣,时加日昳,时加禺中。则此十二名,古有之矣。史记孝景纪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汉书武五子广陵王胥传奏酒至鸡鸣时罢。王莽传以鸡鸣为时。后汉书隗嚣传至昏时遂溃围。齐武王传至食时赐陈溃。耿弇传人定时,步果引去。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窦武传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皇甫嵩传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陈,战至晡时,大破之。晋书戴洋传永昌元年四月庚辰,禺中时有大风起,自东南折木。宋书符瑞志延康元年九月十日黄昏时,月蚀荧惑,过人定时,荧惑出营室,宿羽林。皆用此十二时。
《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之上,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朝明临于曾泉,是谓早食次于桑野,是谓晏食臻于衡阳,是谓禺中对于昆吾,是谓正中靡于鸟次,是谓小迁至于悲谷,是谓晡时回于女纪,是谓大迁经于泉隅,是谓高舂顿于连石,是谓下舂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薄于虞泉,是谓黄昏渝于蒙谷,是谓定昏。按此自晨明至定昏为十五时。而卜楚丘以为十时。未知今之所谓十二时者。自何人定之也。《素问》中有言:岁甲子者,有言寅时者,皆后人伪撰入之也。
今人谓日多:曰日子。日者初一初二之类是也,子者甲子乙丑之类是也,《周礼职内注》曰:若言某月某日某甲诏书,或言甲或言子一也。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年月朔日子。李周翰注曰:子发檄时也,汉人未有称夜半为子时者,误矣。古人文字年月之下必系以朔,必言朔之第,几日而又系之支干。故曰:朔日子也。如鲁相瑛孔子庙碑云:元嘉三年三月丙子朔廿七日壬寅。又云: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八日辛酉。史晨孔子庙碑云: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樊毅复华下民租碑云光和二年十二月庚午朔十三日壬午。是也。此日子之称,所自起若史家之文,则有子而无日,春秋是也。然在朔言朔,在晦言晦。而旁死魄哉。生明之文,见于尚书。则有兼日而书者矣。
《后汉书·隗嚣檄文》曰:汉复元年七月己酉朔己巳,不言廿一日。

《宋书·礼志》:年月朔日甲子。尚书令某甲。下此古文移之式也。陈琳檄文但省一甲字耳。
《南史》:刘之遴与张缵等参校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隋书》:袁充上表称:宝历之元改元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
时有十二而但称子,犹之干支有六十,而但称甲子也。
汉人之文,有即朔之日而必重书一日者。广汉太守沈子琚绵竹江堰碑云:熹平五年五月辛酉朔一日辛酉。绥民校尉熊君碑云:建安二十一年十月丙寅。朔一日丙寅此则繁而无用,不若后人之简矣。

岁功总部外编

《轩辕内传》:帝会王母于王屋山,铸镜十二,随月用之。《拾遗记》:少昊帝子与皇娥汎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薰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遗像也。
《列子·周穆王篇》: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幡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著其术,故世莫传焉。
《拾遗记》: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楚怀王之时,举群才赋诗于水湄。故云潇湘洞庭之乐,听者令人忘老,虽咸池九韶不得比焉。每四仲之节,王常绕山以游,宴举四仲之气,以为乐章。仲春律中夹钟乃作轻风流水之诗,宴于山南。时中蕤宾,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元中记》:南方有炎山焉,在扶南国之东,加营国之北,诸薄国之西。山从四月而火生,十二月火灭,正月二月三月火不然。山上但出云气,而草木生叶,至四月火然,草木叶落,如中国寒时也。
北方有钟山焉,山有石首如人首,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开左目为昼,开右目为夜,开口为春夏,闭口为秋冬。
《云笈七签·明真科》云: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一岁六斋月能修斋上三,天帝令太一使者除人十苦八道。
《秘言》云: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此九真斋月。一日十五日二十九日,此月中三斋日。
《琅嬛》记:女星傍一小星,名始影。妇女于夏至夜候而祭之,得好颜色。始影南并肩一星,名琯朗。男子于冬至夜候而祭之,得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