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赣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二十二卷目录
赣州府部汇考四
赣州府关梁考
赣州府公署考
赣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赣州府赋役考
赣州府漕运考
赣州府风俗考
赣州府关梁考
赣州府公署考
赣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赣州府赋役考
赣州府漕运考
赣州府风俗考
职方典第九百二十二卷
赣州府部汇考四
赣州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赣县附郭〉东津桥 在建春门外。宋郡守洪迈始造浮桥,改名惠民。嘉定甲申,左史郑性之用铁索联舟以济,后废。明宣德庚戌,知县李素重造。正统丙辰,通判郑暹修又废。正德间,王兵使秩重建,自是有司修葺,以岁为差。
西津桥 在西津门外,旧名知政。宋熙宁间,王师南征,郡守刘瑾始造浮梁,宣和间,秘阁李迈。宝庆间,侍郎聂于述继修。元废,以舟渡。明宣德庚戌,知县李素重造,寻废。正德间,王兵使秋重建,自是有司修葺,以岁为差。
南桥 在镇南门外。宋郡守周必正造浮梁。明宣德间,知县李素重修。
留公桥 在百胜门外。宋郡守留正建,故名。中书桥 在西津门外,元行中书省翁舟山建。度龙桥 在城东方,即水站,里人封邑建。赤澜桥 在桃源滩之滨,邑人刘志隆重建。惠仁桥 在贡水东,里人朱永琦重修。
白土桥 在贡水东,邑人谢时重修。
大由乡小桥 晋咸和元年,里人架石为之。明洪武丙子,谢志高重修。
白塔大桥 宋里人郭世传郭绍宗建,淳祐辛丑,进士王庸立碑。明正德戊寅,郭仁重立碑亭。梅林坑口桥 去县三十里。
文溪桥 山坑桥 在西水二都。里人刘深重建。
黄鳡桥 在西水二都,知县李素建。里人刘沧修。
大犹桥
章水乡长步桥 明洪武,知县崔天锡建。永乐检校李慎重修。
千秋桥 化龙桥 石铺桥
云泉乡柱源桥 知县崔天锡建。
双秀桥
长兴乡移溪桥 明洪武知县邵宗质建。龙溪桥 坑口桥 林口桥
安湖桥 志步桥
建春门东渡桥
西津门西津桥
南门邓湖渡
涌金门渡 水东谢家渡
大由乡梅林渡
石濑渡 竭步渡
爱敬乡源头渡
郭口渡 蓝桥渡
四会乡王母渡
章水乡怀人渡
杨梅渡 黄金渡
郎中渡 白涧渡 上滩渡
长步渡
云泉乡攸镇渡
良富渡 望南渡 小犹渡
锡口渡
长兴乡吉步渡
平固渡 江口渡
雩都县
东门阜民桥
朝佛桥
西门西成桥
东南厢蹑虹桥
县南由义桥
宣义乡东溪桥
禾溪桥 黄金桥 利涉桥
承口桥 下耆桥 唐村桥
峡尾桥 筠竹桥 太白桥
下官桥
黄金乡银坑桥
紫微桥 石陂桥
知义乡佛婆桥
平头桥
通津门攀桂桥渡 县之东十里,率口渡东南。
四里白口渡
城西坝中心渡
宣义乡龙门渡
新池渡 乌株渡 横石渡
鸡栖渡 承口渡 合江渡
黄金乡苦竹渡
赤口渡 上吉渡 车头渡
孤潭渡
知义乡枫柯渡
信丰县
嘉定桥 在上东门外。宋淳熙间,邑令赵师侠建。名平政。景德间,邑令倪千里新之更名桃江。嘉定甲申,圮,邑令张温重修,改今名。明弘治,知县倪俊因其故址作浮梁其上。万历庚寅,甘御史士价倡议鼎建石桥工讫,未几,被水冲圮,今仍浮桥。
迎恩桥 在县北门外,旧名虹桥。架木为之后,易以石。邑令倪千里修之,更名朝天。明洪武己卯,知县彭奉先修,改今名。成化初,知县何让甃石为七堰,梁木其上,而屋覆之。正德初知县沈浩,嘉靖丁酉知县徐銮,甲辰知县沈学先后继修。丙辰,洪水圮,同知赵时齐重建石桥,仍屋其上。
县东长寿桥
公桥 黄泥坑桥
县南莲花桥
乌铺桥 袁婆桥 大塘桥
火锹坑桥
县西竹桥 知县倪俊改名永兴。
钱冈桥 白竹桥 延寿桥
桃枝桥 古木桥
县北鸡社桥
三板桥
县东南火坑桥
县西南张公桥
七星桥 谷溪桥 延龄桥
东门桃江渡
县东黄沙渡
龙湖渡 吴村渡 王公渡
县南七里渡
油洲渡 鸟传渡 东塘渡
小河渡 莲池渡 大吴渡
长演渡 剧付渡 水口渡
方溪渡 刘公渡 九龙渡
崇仙渡
县北东传渡
营潭渡 龙王渡 俱通赣县。
县西南参口渡 通南雄。
县东北吴村渡 通赣县。
兴国县
南门兴众桥 广志桥
西门山下桥 西山塔下桥
北门濊江桥 俱通判王熊建。
龙兴桥 在龙王潭。明万历辛亥,知县吴宗周创建,以障水口,横列七墩,架木为梁。继任蔡钟有讫其工,上覆以屋,旁置栏楯,未几,被水冲圮。
衣锦乡小奋桥
空心佛桥 五郎桥 龙子桥
黄枝桥 竹园桥
清德乡荷圹塘
小花桥 武昌桥 池口桥
长安桥 节义桥 兔口桥
灵山桥 赤冈桥
儒林乡德星桥
结传桥 晖院桥 廖屋桥
云溪桥 桐陵桥 圳下桥
大足乡马良桥
上过桥 下过桥 桐溪桥
通众桥 独江桥 水南桥
下独桥 屋山上中桥
黄龙桥 太平桥 大陂桥
迎薰桥 清泉桥
宝城乡大花桥
县南隅竹埧渡
东门外武塘渡
清德乡温陵渡
孟口渡 新水渡 澄塘渡
白沙渡 程渡
儒林乡回列渡
大足乡龙下渡
太平乡方流渡
宝城乡苦蒲渡
会昌县
东门抑洪桥 明万历癸丑,知县冒梦龄鼎建,为石墩,凡九枕以木墁,以砖护,以栏表,以坊计,广二丈,长五百馀尺,高二十有八尺,费一千六百有奇。
县西会通桥 在旧会通铺前,今废。
怀仁桥 上中下三座。
县北五里牌桥
珠澜铺广济桥 居民娄应奎造。万历癸丑,知县冒梦龄修,长七丈,上覆以屋。
怀仁保龙至桥
白云山下虎溪桥
二都五陂桥
西门临清渡
一都湘乡渡
冷水渡 石门渡
羊角渡 峡头渡 大会渡
叶坊渡 谢坊渡
怀仁乡黄坊渡
庄埠渡 怀仁渡 小化渡
鸬鹚渡
溪背鱼溪渡
桂林渡 麻州渡 龙船渡
安远县
城桥 三座:一在迎薰门,一在宾阳门,一在拱极门,俱知县甘文绍建。
县南大桥 宋县令王澹建。
西瓜埧桥
县西濂川桥 宋嘉定丙子,县令袁士表建。明嘉靖乙卯,知县吴卜相伐石重建,改名罗星。
修田坊拱桥
南径桥
南水乡黄土潭桥
龙安桥 望恩桥 利涉桥
北水乡龙头桥
吊枧口桥长沙保径口桥
固营保滑石桥
龙石桥
龙头渡 在大桥头。
板石渡 在官坑凹下。
汤邦渡 在龙泉保。
社山渡 在龙泉太平二保之界。
河口渡 在固营保。
长宁县
县南太平桥
福善桥
县西通济桥
县北东拱桥
河岭渡 城江渡 新村渡
车头渡
宁都县
县东苦竹桥
土鬲桥 长江桥
县南第一桥
第二桥 第三桥 第四桥
文昌桥 毛坑桥 桑园桥
县西长径桥
县北拱辰桥 宋淳熙年建。
美山桥 狮子桥 田西桥
流芳桥 莲湖桥 莲陂桥
姜径桥 吴池桥 清平桥
骆驼潭桥 杉口桥 百路石径桥
曾公桥 枫径桥 黄潭桥
山角桥 下沽桥 月桂桥
古坑桥 遥步桥 廖元桥
龙舌桥 廖屯桥
县东南江东桥
浮蓝桥 石溜桥 云径桥
县东南通济渡
下谢渡 渡头渡 璜溪渡
钟公渡 鹿江渡 黄村渡
大龙渡 小龙渡 龙下渡
县北朱家渡
鱼江渡 罗巷渡 羊灌渡
鳌口渡 中傅渡 林池渡
棠梨渡 苦株渡 孚惠渡
南当渡
县西北莲塘渡
瑞金县
县南云龙桥 旧名绵福,宋县令孟植建。
罗溪桥
县西严坑桥
大埠桥
县北菱角桥
东北壬溪桥
西南武阳桥
会通桥
西北通济桥
南门县前渡
北门双清柳渡
浮乡渔舡埧渡
武阳园渡
招召乡谭屋渡
白杭渡
龙南县
东门桥 东江桥 宋县令林克思郑轮建。
南门桥 西门桥
县东下汶桥
长桥
县南双院桥
横溪桥 尹山桥
县北龙头桥
洒口桥
县东北宁江桥
县西北楼背桥
南径桥
县东东山寺前渡
里仁渡 上营渡 县南连塘渡
县西水西渡
象塘渡 浒坊渡
县北北门渡
关西渡 宁溪渡
县西南罗盘石渡
龙眼渡
石城县
西门瑞昌桥
北门兴贤桥
小石桥
县南卧虹桥
县北延庆桥
赤江桥 通济桥 杉溪桥
长上里西坑桥
李猎石桥 石排桥 长乐桥
若班陇桥
石上里罗源桥
分水桥 卢坑桥 东门嘴桥
柞竹坑桥
石中里何石桥
龙坑桥 铺背桥 石板桥
南岭桥
礼上里石桥顾东桥
龙上里秋口桥
杨源砌桥 砌下桥东门渡 南门渡 古樟渡
定南县
南门桥 西门桥 水东桥
泥竹园桥
高沙保下坊桥
黄乾头桥 下池桥
下历保司湾桥
郑屋桥 司前桥 大湖桥
潭庆保盘古桥
十二丘桥 鱼径桥
太石保径口桥
粗石桥
横江保仙岭桥
上坑桥 黄沙桥 官桥
安宁桥
江南里程岭桥
南门渡
高砂保火甲渡
大竹园渡 石头渡 月江铺渡
大石保九洲渡
小石保长布渡
鹤子渡
内江官渡 知县章罃设。
赣州府公署考
《通志》本府〈赣县附郭〉府治 在城之北。明洪武初年建。
经历司 照磨所 知事 俱在府治内。司狱司 在赣县治东。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西。
赣县治 在府城东北。明洪武初年重建。弘治辛亥重修。
长洛巡检司 在黄金铺,今废。
桂源巡检司 在县云泉乡。
磨刀寨巡检司 在县爱敬乡。
外县
雩都县治 在城之南,宋绍兴己未建,明洪武元年重修。
平头寨巡检司 在县知义乡。
青塘寨巡检司 在县蓝田乡,今废。
印山巡检司 在县治东北,今废。
阴阳学 久废。
医学 久废。
信丰县治 在城之东。唐天宝元年建,明洪武重修,正德甲戌重建。
新田巡检司 在县治东一百里。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西。
兴国县治 在城东南,宋太平兴国壬午建,明洪武初年修。
回龙寨巡检司 衣锦寨巡检司
阴阳学 在县治东。
医学 在县治西。
会昌县治 在城之北,宋太平兴国壬午建,元升为州,明洪熙戊寅改建。
湘乡巡检司 在县治南八十里。
承乡巡检司 在县治北八十里。
河口巡检司 在县治,今废。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南。
安远县治 城北。唐贞元戊辰建,明洪武重建。板石巡检司 在县治西北七十里。
大墩巡检司 在县治东。
阴阳学 附城隍庙。
医学 在县治西南。
长宁县治 在水东门内,明万历乙亥建。双桥保巡检司 在县治北一百二十里。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内。
宁都县治 在城之中,隋大业三年建,明正统壬戌重修。
下河寨巡检司 在县感惠乡。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南。
瑞金县治 在城北,宋绍兴壬申建,明弘治甲寅年重修。
湖波巡检司 在县治东北八十里。
瑞林巡检司 在县治西北一百里。
阴阳学 在县治西。
医学 在忠烈祠后。
龙南县治 在城东北,南唐保太建,明嘉靖癸亥重修。
阴阳学 医学 俱在仓门楼东。
石城县治 在城东南,南唐保太十一年建,明洪武初年重修。
捉杀寨巡检司 在县治西。
阴阳学 医学 在县治东,今废。
定南县治 在城南,明隆庆庚午建。
下历巡检司 在下历保西。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东。
赣州府学校考〈书院社学附〉 《通志》本府〈赣县附郭〉
赣州府儒学 在府治东,宋庆历中,创于澄清坊,治平间,徙于丰乐寺,绍兴间火,知州赵善继重修,元末燬,至正间重建,寻火,明洪武甲辰再建,成化间,知府曹凯易景德寺,改建府县二学,嘉靖壬戌,御史陆稳修,按旧学在紫极观,今为祥符宫,遂从诸生之请,迁复旧地,后圮。万历庚寅,知府黄克绩重建。
社学 各县皆有,散在四处。
赣县儒学 按《图经》:旧有庙近紫极宫,宋广紫极宫为祥符宫,庙遂废,皇祐初,即故址。东南建学,明成化间,徙景德寺,嘉靖间,迁复祥符宫,与府并,万历甲辰,督府李汝华仍迁于景德寺故址,庚申坏,督府周应秋协郡县官余文龙翟元肃刘永基重修。
濂溪书院 在县治东三里,周濂溪尝通判虔州,后人因建书院。
先贤书院 在县治东,宋杨澹轩精舍故址,门人尚书陈韩请于朝建。
外县
雩都县儒学 在城西隅,宋天圣间建,景祐间,凡三徙,元初复徙县西北隅,明洪武初增建,弘治间,副使张璁新之,正德间火,知县刘天锡乃以学址易紫阳观,改建。嘉靖庚子,复今所。信丰县儒学 在县东南,宋景德中建,绍兴至元,屡火屡迁,明成化中又火,弘治间,副使张璁重建,后又火,副使杨璋重建,嘉靖间,同知张铨修葺。
阳明书院 在县内。
兴国县儒学 宋始建于南门城外,治平间,历三迁,至明嘉靖,推官许钥谋迁治平观,以旧学址易之,后燬,同知毛汝麒鼎建,万历,知县吴宗周重修。
安湖书院 在县治东八十里。
会昌县儒学 旧在县西北隅,元末火,随重建,明洪武戊申,徙于东北,壬申火,永乐间,知县王文孜重建,成化间,知县梁潜购千户白琼故宅廓而新之,万历间,知县冒梦龄重修。
安远县儒学 在县东,宋庆历间建,绍兴中,徙兴慈寺,元大德徙今所,元末火,明洪武丙午,知县周泰重建,弘治癸丑,知县甘文绍修葺。长宁县儒学 在县治左,明万历乙亥,知县沈文渊建。
宁都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隅,宋崇宁中建,绍兴间徙城隍庙右,绍定间徙西城外,元末火,明洪武初,邑人兵部侍郎彭祥重建,正德间徙崇福寺,万历间,知县林挺仍改建于西城旧址。梅江书院 县令夙子兴建。
瑞金县儒学 旧在城隍庙。宋崇宁中徙县东,绍兴间又徙县右,明正统间火,景泰间,知县徐安修建,弘治中徙东岳庙,嘉靖间,知县邓杞复徙故址,隆庆辛未,知县吕若愚以学面逼城垣,购民间隙地广之,万历间,知县褚奎临潘舜历修葺。
龙南县儒学 旧在县东南集贤坊,宋元祐间建,明洪武初重修,后燬,教谕陈九思议并郡学,正统间复建学,成化间迁城内,正德中,知府邢珣崇土三尺以杜水患,隆庆间改迁于城南巽隅,都御史张翀,知府黄扆,知县文程王继孝相继毕工。
石城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北,唐长兴间建,宋绍兴间徙郭头,又徙迎恩坊,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后徙中节坊,复徙安仁门南,正德间水圯,随迁旧基,后圯,万历壬寅,知县唐元嘉改建。定南县儒学 在县治左,隆庆庚午,都御史张翀议建,辛未,都御史殷从俭,知府黄学海,知县陈时范重修。
赣州府赋役考
《通志》《府志》合载府总寔在人丁五万二千三百四十二丁,食盐课三万二千四百三口五分,寔共徵银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二两七钱五分七釐六毫,内赣县石城二县于康熙二十年编审案内审,除绝亡人丁二千四百一十三丁,食盐课六百九十五口,共应减银四百三十二两五钱五分一釐五毫,现奉部覆豁免。
寔在成熟田三万二百五十一顷五十三亩八分四釐七毫八丝七忽七微八纤。
地一千八十顷三十一亩六分八釐四毫八丝九忽三微二纤。
山四百九十顷二十七亩八分一釐一毫。塘八百四十顷九十七亩五分三釐二毫一丝四忽九微。
官瓦草房八十四间,共寔徵银一十一万五百六十三两五钱五分一釐七毫五丝八微五纤。寔徵米二万四千三十一石三斗八升三合五勺九抄二撮。
赣县
原额官民田地山塘六千一百六十三顷三十二亩九分九毫。
夏税钞六百二十三锭一贯七百七文。
秋粮米一万八千三百四十五石七斗九合九勺。
农桑丝四十一斤二两九钱。
青靛四十三斤九两九钱二分。
雩都县
原额官民田地塘一千八顷二十六亩一分九釐三毫一丝五忽。
夏税钞八十三锭七百七文。
秋粮米四千三百一十五石三斗六升一合四抄。
农桑丝二十二斤一十二两三钱。
信丰县
原额官民田地塘四千六百三十顷一十八亩八分七釐七毫二忽。
夏税钞四十锭三贯六十文九分九釐五毫七丝。
秋粮米一千九百四十三石五斗三升一合二勺。
农桑丝二觔。
兴国县
原额官民田地山塘二千九百三十八顷九十二亩六分六釐四丝。
夏税钞二百八十锭三贯一十九文。
秋粮米一万三千二百四十八石四斗八升一合六勺。
农桑丝一十斤十四两五钱。
会昌县
原额官民田地塘一千五百九十五顷八十八亩五分三釐一毫五丝。
夏税钞三锭二贯九十文。
秋粮米八百三十五石二斗六升四合五勺八抄。
安远县
原额官民田地塘一千五百四十顷六十二亩五分七釐。
夏税钞一十五锭五百六十八文七分。
秋粮米七百七十石八斗二升三合七勺五抄。农桑丝一斤六两一钱。
长宁县
原额官民田地塘六十一顷六十亩八分一釐五丝二忽。
夏税钞六锭二贯一百四十八文一分。
秋粮米二百三十四石一斗九升二合八勺九抄。
农桑丝一十四两四钱。
宁都县
原额官民田地山塘八千三百二十二顷五十五亩八分五釐八毫。
夏税钞七百四十三锭二贯一十四文。
秋粮米二万一千一百四十三石八斗一升五合八勺。
农桑丝四十八斤一十五两九钱。
瑞金县
原额官民田地山塘二千七百九十七顷一十二亩一分九釐六毫。
夏税钞六十七锭一贯六百六十一文。
秋粮米一千五百四十一石六斗一合二勺二抄五撮。
农桑丝一十九斤八两七钱。
土椒三斤八两。
龙南县
原额官民田地山塘一千六百六十四顷二十三亩七分三釐。
夏税钞八十二锭二百二十四文。
秋粮米三千六百六十五石九斗五合六勺。
石城县
原额官民田地山塘二千二十九顷八十九亩一分二釐八毫。
夏税钞二百一十锭七贯四百三十一文。秋粮米四千五百七十二石三斗七升四合六勺。
农桑丝七斤二两。
定南县
原额官民田地塘七百七十七顷五十亩七分九釐一毫九丝四忽一微五纤。
夏税钞一十五锭一贯二百六十一文五釐四毫。
秋粮米六百八十六石五斗八升七合六撮六圭三粟五粒。
赣州府漕运考
《府志》府属总旧额派兑淮正副脚米共九千三百零五石五升七合六勺五抄,每粮一石该徵正副脚米五斗零七合九抄,近议官解,再加耗米三升七合二勺,运费银四分,总计耗米六百七十八石七斗八升八合四勺,连前正副脚米共九千九百八十三石八斗四升六合五抄,内除兑军九千六百一十六石一斗六升九合,又除解官夫役船户食米并省城挑夫脚米共用一百四十六石三斗三升八勺一抄五撮外,尚馀二百二十一石三斗九升一合二勺五抄,总计运费银九百一十七两二钱八分五釐四毫九丝五忽,内除雇船募夫沿途神福兑军酒席轻赍滴补各项使费,用银四百四十两三钱八分二釐九毫九丝三忽一微,又除预备贮库银一百两外,尚馀一百九十三两四钱四分五釐四毫二忽九微,连前馀米尽付解官支用。
一额派南京仓正副米共四千一百五十四石零九升二合八勺,每粮一石该徵正副米二斗二升六合四勺,近议官解,再加耗米三合四勺,运费银二分,总计耗米六十一石零八升九合六勺,连前正副米共四千二百一十五石一斗八升三合四勺,内除上仓三千三百五十九石九斗二升八合,又除解官夫役船户食米四十五石六斗外,尚馀八百零九石六斗七升一合四勺,总计运费银三百六十两九钱一分四釐一毫九丝八忽,连原额编驴脚银一百七十两四钱七分二釐,共五百三十七两三钱八分六釐一毫九丝八忽,内除雇船募夫沿途神福上仓销批各项使费,共用银三百九十七两八钱八分九釐四毫二丝六忽外,尚馀一百三十九两四钱九分六釐七毫七丝二忽,连前馀米尽付解官支用。
一额派南京本色布九百四十九疋一丈五尺,每疋价银三钱零五釐,共银二百八十九两五钱九分七釐五毫,向系京仓解头领解粮既改,则此项布疋亦当属之官买官解矣,一应使费应于馀米八百九石有奇,馀银一百九十三两有零,内出办。
一贮库预备不虞银一百两,如保历年无事,积至八百两,许各里长呈请本县免徵运费,一年内馀六十九两一钱七分一釐六毫四丝,仍贮库听候下次奏支。
一运费银两系随米带徵,不在粮差额编之内,多寡不一,任从散碎,可以随便分给船户各役,不必倾销,其馀一切条款备载官解事宜书册。一兑淮新加耗米一千一百四十九石三斗九升八合八勺七抄二撮六圭六粟,内应支二百一十八石五升五勺七抄六撮,尚存七百一十五石二斗八升三合四勺七抄五撮,内将四百石以备盘驳交兑不足之数,馀三百一十五石二斗八升三合四勺七抄五撮,每石折银五钱,共一百五十七两六钱一分四釐七毫。
一原派船脚使费银九百一十七两二钱八分五釐四毫九丝五忽,内裁减银四百两零二钱一分八釐七毫八丝八忽七纤,并前折耗米银一百五十七两六钱四分一釐七毫,共银五百六十两八钱六分四毫八丝八忽七纤,改抵宗禄。
一南京仓新加耗米二百零七石七斗四合六勺四抄,内裁一百四十六石六斗一升四合八勺,减派于民,馀六十一石八升九合八勺四抄,每石折银五钱,共折银二十两五钱四分四釐八毫。
一原额及新增船驴脚费银共七百二十两八钱四分四釐二毫九丝七忽,内裁减银六十七两五钱七分四毫四丝五忽,馀存银一百两,并前折耗银三十两五钱四分四釐八毫,共银一百九十八两一钱一分五釐二毫四丝五忽,改抵宗禄。
宁都县官民粮,通共二万一千一百四十三石八斗一升五合八勺。
一额派兑淮正副脚米一万二千六百零六石二斗一升四合五勺,每粮一石该徵正副脚米六斗一升六合二勺一抄二撮六圭八粟,近议官解加耗米三升三合七勺八抄八撮三圭二粟,运费银五分,总计耗米七百一十四石三斗九升二合九勺,运费银一千零五十七两一钱九分,俱付解官收为雇募神福各项盘费。一额派南京仓正副米共五千六百一十六石
零八升一合六勺,每粮一石该徵正副米二斗八升三勺六抄四撮五圭六粟,近议官解加耗米九合六勺三抄五撮四圭四粟,运费银三分六釐,总计耗米二百零三石七斗二升九合九勺,运费银七百六十一两一钱七分六釐八毫,俱付解官收为雇募神福各项盘费。
一额派南京本色布三百八十四疋二丈二尺三寸二分,官给银买办其扛解使费,即于京米水脚银内支用。
一兑淮新加耗米一千一百四十九石有零,除船脚应支外,又除三百石以备交兑不足之需,馀四百四十三石三斗三升,并簟笪馀米一百一十石四斗四升,每石折银五钱,共银二百七十七两三钱八分五釐。
一派船脚使费银一千一百八十四两六钱五分,裁减二百九十两零六钱六分,内将一百二十七两六分减派于民,馀一百六十三两六钱,并前折耗米银一百七十七两三钱八分五釐,改抵宗禄。
一南京仓新加耗米五百二十石八斗九升五合,内减三百石每石折银五钱,共折银一百五十两。
一派船脚使费银九百二十九两三钱二分八釐,内减一百六十九两,减派于民,馀一百五十三两,并前折耗米银一百五十两,共银三百零三两,改抵宗禄。
赣州府风俗考
《通志》本府《汉书·地理志》:以渔猎、山伐为业。
伉健工巧,好佛言鬼。
李太初州学记:抗志励节。
《郡旧志》:士知向学,民颇迁善。
明《府志》:吾郡壤接百粤,开设之初,封域东包揭阳土风相近,火耕水耨,习拳勇渔猎,信鬼淫祀,其渐靡使然也,迄于隋唐,疆圉日辟,声教寖远,人皆抗志励节,故《唐书》宰相系有赣人嗣,是而文人学士愈益彬杉,赣宁雩兴遂有闻于天下,而各邑亦时有闻者,振缨緌于一门,流芬芳于奕世,载之谱牒可考而知也,《旧志》谓唐始有士,宋始有名士,不虚耳。所称故俗之,悍劲伉健犷讦,好斗喜争,则以异时方隅多垒其人,日讲戈矛征战之事,久而相沿,无足怪者,志谓得天地阳偏之气,不可以刑威摄,而可以义理动,是或一道也。
民间绝无四方奇讹之物,男子布袍,女子椎髻,冠昏仅取成礼,燕会止列数肴,即贵家大族亦无所棼华,青衿之士不窥韨门,不干公府,见长者于学宫,逡逡诺趋唯谨,遭于道肃揖拱立,长者子弟视之弗为倨也,有所闻于上官,必禀命而后行,不然且得斥其名责数之矣,彼一时也,质直退让之风何如哉,乃今凿朴为雕,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淫转相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后进之士自行一意,无复与先辈相关,翘然高自标表,疏于寔蹈至不能为,齐民倡而反,有甘同韨井者则不学之过也,往里人畏见官府不操刀笔,州邑佣书尽属流寓,今土著子弟粗识字义者,纷然进如蚁,逐腥即弃本业,负券责不顾伍陌,驺傔往不敢与闾右齿,今闾右亦不羞为之,拥呵前导,无闇然之色,何以故盖若辈见苦为生难,一寄名在官,即可化瘠为腴,故韨人诋入儒门不如入公门,奈何不舍彼而就此也,吁可叹哉。岁时风物大概,与他处相类,然多从简,菲冠而三加,昏而亲迎士大夫,间一行之,四时之祭,杂以乡俗不纯,用古独居丧者不持三年之服,与诸友过从率避凶,而变吉冠不缟,而常青服不衰,而常布甚者,色衣赴宾筵酣饮听伎乐忍心哉。在士犹然,又何责之委巷细民乎。
卖去田产屡索钱而致告害,名曰不敷,相连地界,谋风水而盗葬,诡云祖冢,摴蒲之党,引类招朋,无为之教,诬民惑众,此又浇薄之俗,所当亟为禁治者也。
《郡志》:隋唐疆圉日辟,声教寖远,人皆抗节笃志,故《唐书》宰相系有赣人。
《信丰志》:崇尚廉耻,好斗健讼。
刘尚友会昌州儒学志:风俗笃厚,人物秀特。《安远旧志》:婚姻苟且,丧祭疏略。《瑞金旧志》:刚悍难治。
《石城旧志》:男耕稼而不商贾,女麻枲而不蚕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