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六十八卷目录

 南康府部汇考二
  南康府山川考二
  南康府城池考
  南康府关梁考
  南康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八百六十八卷

南康府部汇考二

南康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志》合载建昌县
欧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即云居山。世传欧岌得道于此,山中有真如禅院。
凤栖山 在县西十五里,下有同安寺。
将军山 在县北十六里,旧名军山,有樊将军庙。
长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宋岳飞与李成屯兵相持之处。
回城山 在县西五十里,中有高峰,峨然如城郭。
城门山 在县西八十里,山形双峙,远望如城门,中有飞泉溉田甚广。
金盆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其下有坡堰,名曰泉东。
蟠龙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德政乡,山形旋伏如凤,同安寺在其麓,上有狮子、象王、佛头、钵盂、罗汉等。峰临河,有太子洞,中可容数人。
越山 在县西四十里,群山环绕,耸拔峻削,上有平窝,四周如城,曲径可达,中容千人,土人尝避兵焉。
黄荆洞山 险峻不可行,有马尾泉飞喷如雾,海昏奇观。
下城洞山 去桃花峰三里许,洞中有铁封墓,传为吴王陵。
茶岭 在县东六十里,丰安乡俗传许逊插柏其上,仙迹道院遗址尚存。
桃花峰 在治西八十里,峻耸入云,其下桃花流出,故名。有石屋,传丁令威冲举处。峰半有山生铁封锢,传为吴王母陵,又谓冲举者乃守陵阉,人姓丁非丁令威也。
白杨水 在县西七十里,源出白梅陂。
明月湖 在县西四十里,云居山上,其水泓涵澄澈,莹然如月。
南湖   东白湖  大岸湖
沙湖   河浒湖
莲花洲 在县西江心五里,谚云:莲花到县前,建昌出状元。
蛇骨洲 在县西十七里,晋永嘉中,有长蛇三十馀丈,以气吸人。许逊,吴猛有神术,率徒往杀之,聚骨成洲。
青石井
七靖井 在县内,晋永嘉中,许旌阳尝炼丹于黄龙山,有蛟魅为祟,辄作洪水欲漂丹室,旌阳擒之,钉于石壁,还郡时,海昏有巨蛇据山为穴,吐气为云,旌阳诛之,法北斗七星,每靖置一靖并以镇之。
卓剑泉 在县南四十里,广福观,世传许逊斩蛇淬剑于此。
温泉 在县西八十里。
吴猛泉 在县西三里,冷水观旁,晋吴猛游息之所,《方舆记》云:人有疮痍,或饮或洗,立愈。每逢上已重阳,就之祈雨,甚应。
珠溪水 在县东十五里,又名青树湾,世传汉元和间,明月珠出,豫章海昏,大如鸡子,即其处。修水 在县治南,源出南昌府宁武县幕阜山,远而径达于江,故名。郭璞云:有水名修,有鱼名鯈,天下大乱,此地无忧,邑人称为西河。
帽带水 在县治前,以其映带于县之东西,故名。
布水 在县西四十里,以欧山有湫泽,其涌泄垂流三十馀丈,形如曳布,故名。
枫林水 在县西十里,源出云居山。
蛇子径水 在县南十里,俗传晋吴猛杀大蛇,蛇子穿地成穴,流水灌通。
西江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云居山。掘土水 在县北二十里,熊孝子墓侧有泉,自土坑中涌出成港。
白沙水 在县西二十五里,源出云居山东。向家山水 在县北五十里,流径九溪湾。
阑山水 在县北三十里,源出香田。
南舍山水 在县西四十里,源出云居山北。诸坳水 在县北五十里,源出旱陂。
檀陂水 在县北六十里,源出德安,流合修江。云门水 在县治西七十里,源出于云居山,至长乐坪。
下城门水 在县西八十里,源出桃花峰。赤石水 在县西四十里,其源自宝峰山发。宝峰水 在县西九十里。
斛源水 在县南一百里,源出靖安界。
磨剑池 在升仙乡,有试剑石一,在冷水台旁有挂剑松,故老相传,许旌阳斩蛇时磨剑于此。风雨池 在县南九十里。
放生池 在县治西莲洲下,宋天禧间,诏有司浚。
上河 在县北六十里。
安义县
西山 脉从新建来,山势蜿蜒,上多灵迹,安义县之巨镇也。
文山 在县南十里,朱熹守郡登览此山,爱其峰峦秀丽,故名。
仰天狮子山 在县南二十里,宋黄真君修炼之所,上有石屋二重。
兆州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崖巘磊落,其形如兆,下多良田民居,有如州郭,故名。
凤凰山 在县北五里卜邻乡。
笔架山 在县南四十里,邓真君得道之所,凿石为祠有仙迹存焉。
大城山 在县北十六里卜邻乡,山麓有石人坑。
西林山 在县北二十里卜邻乡。
阳潮山 在县西七里安义乡,山自宝峰发源,来龙起伏,左右环抱。
莲花山 距县四里。
蟠龙山 在县北十五里。
五名山 在县东三十里。
木马山 在县东二十里。
台山 在县西三里安义乡,山原由宝峰蜿蜒而来,山体皆石,下有清流碧莹。
马山 在县北三十里卜邻乡,为靖安宝峰,左支虬峰矗其前,九曲水绕其下。
睡虎山 在县东二十里,上有宋朝镇抚张松墓。
云峰山 在县南二十里,汉葛真君修炼之所。凤形山 在县东五里。
战坪山 在县东十里卜邻乡。
白云山 在县东十里卜邻乡。
大冈山 在县东十里卜邻乡。
小岭 在县东四十里东,属新建。
长岭 在县东三十里,往省之大道。
梅仙峰 即西山,乃汉梅福修炼之所,有观曰梅仙,故名。
罗汉峰 在县东四十五里依仁乡,晋许旌阳葬父之所。
冯水 在县南三十里南昌乡,其源出奉新河南,入花陵合修水。
湖陂水 在县南三十里南昌乡,其源出靖安,险不通舟,东流合修江。
皎源水 在县西北三十里卜邻乡,其源出宝峰山,险不通舟,东流合修江。
龙江水 距县南一里,许其源自靖,安经县境而入于义兴合奉新河,水下出吴城,镇司马钤其地曰军帐,大塘五龙奔江。
兆洲水 在县东南四十里南昌乡,源出兆洲山,与奉新江水合流注于修江。
东阳新径水 在县南二十里南昌乡,其源出自靖安,与奉新河、兆洲二水合入谓义兴三合水,水口萦回,唐宝应间,从灵陂田中忽成大川,竟达东阳津口,发源处有破石潭相属三四里,昔渔人垂丝探之,直下三十馀丈,莫测其底。白莲池 县北三十里,其莲无种,开则岁丰,否则饥。
大塘池 在县北一里。

南康府城池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星子县附郭〉
南康府城池 本府古无城池,宋淳祐间,知军方岳筑土城,作仓步汇泽门于东,临津彭蠡福星门于南,建昌门于西,五老门于北,浔阳门于东南,水门于西南,未讫工而止。元为寇陷,明百五十馀年,亦未城。正德六年,北寇浮江奄至,民苦焚掠。七年,知府陈霖城以峦石,踰年又坏。于是凿石城之计:周千丈,高二丈,石高一丈五尺,广三丈。上甃以砖,建门五,东浔阳,南彭蠡,西建昌,北匡庐,小西曰星子。通城垛口一千八百九十四个门,上为谯楼,五门侧为水门。五自东北抵。西环以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南则滨湖焉。嘉靖间,都御史胡松阅东隅倾颓,拓辟百十馀丈。嘉靖四十三年,知府于闻复凿城西南,为小南门,以通紫阳闸,名曰紫阳门,及增水门一座。万历甲寅年,知府费兆元议闭。崇祯六年,巡抚解学龙增高城三尺,傍城引水于濠以环之,城内浚井数口,以备缓急九江兵,使者王思任铭。皇清顺治初年,知府李长春复开紫阳门如初。
外县
都昌县城池 邑旧无城池,惟重门击柝以为固民,未奠居。明正德间,知府陈霖始建议请之于都御史孙燧,值宁藩兵变而止。嘉靖庚子,知县杨昱复经理城址。丙午,知府王教立议城之值交代去。嘉靖戊午,知县区益修筑基址,甫就为异议者阻止。己未,都御史何迁专主城之檄。本府知府吴炳庶委推官何介董其役巡抚,侍郎胡松继专,责成知县林贵兆、周希韶先后相继甃筑雉堞。闉阇具备迂回八百九十三丈,高广皆二丈,门六:东曰明庶,南曰阳亨,西南曰承恩,西曰大有,西北曰礼贤,北曰拱宸。癸亥年,知县吴英于东南隅复辟小东门。万历三十一年间,知县邹祖孔闭南阳亨门。至万历三十八年间,知县郑洪图复开,于南阳亨门建大观楼,壮丽与门称。至崇祯二年间,知县刘暹以内衙宜建高楼,乃再闭阳亨门,拆大观楼。于内衙南门向离为辂,车诏使出入之所且方面复吉,每闭之,城中辄多事。至崇祯六年,知县陈嗣清申请复开,又于小南门之外为圣宫门,射其右胁绅衿佥谓宜闭,而西大有门坐凶方,西门望仙一带居民多灾,父老亦佥谓宜闭,其小南门之西,大西门之南为蜈蚣沟,地当吉方,士民佥议开一门以便两门居民之往来,嗣清从之并为申请与大南门俱得,请蜈蚣沟居民备资自建,名为萃吉门,其小南门亦居民备资自塞,惟南阳亨门必需公帑未开此。嘉靖三十三年以来之,知县区益林贵兆、周希韶先后所创始经营之城也。至崇祯十一年,城渐低塌,出入可踰,于是寇不可禁矣。知县杨寅旭来视事,未久心窃忧之,遂集议修建,广高仍二丈,周围仍八百九十三丈,各人增修丈数不等,规模建置屹然出郡城之上,他邑殊不及,即今城也因更门名,东曰灵曜门,南曰来薰门,西南曰襟带门,正西曰安阜门,西北曰宝成门,北曰芙蓉门。至小东门虽设常关,前后俱未有名其。崇祯初年,所谓萃吉者则仍不复设矣。皇清以来,其名仍旧,然考今之来薰即昔之阳亨也。
物议无常,起闭不一,康熙十四年,复闭者且数年,至十九年,知县曾再三审顾其门,实为纳吉之方择,次年辛酉七月十八之吉,特开之。凡典礼出入端必由此至,城垣四周恃湖为池。二十一年四月,连雨水涨如寺前塘、屈家河、小西门等处,共计崩坏,城垣八十八丈五尺内外通达深虑不测。知县曾设立木栅,令邑士庶之好义者每晚登陴防守,曾亲率僚属巡视,遂设法修缮,凡三月告竣。
建昌县城池 旧无城池,明正德十三年,知府陈霖建议于都御史孙燧发公帑。知县方铎先为四门,次以土筑城。嘉靖十一年,壬子倭乱当事者以缓急议攻守。辛酉,都御史胡松下令申饬四封城。县之无城者时,同知杨侃署县事奉檄,以石筑城,为门四,为敌台三十六,为水门二,耳门一,南北延袤三百馀丈,东西倍之,费出于官,一民以义助者,十倍之雇直于官,一民之输力者,亦十倍之,工讫于明年壬戌。兵部尚书南昌张鳌为之。记明季,寇警知县喻琦庆增修。皇清累年补筑,屹然巩固门七,东曰朝宗,西曰仰止,
南曰在川,北曰拱宸,小南门曰金带,水门曰便民。
安义县城池 明正德十三年,本府通判蔡让
奉都御史孙燧奏准,始建城池。十四年,知县王轼督修陶甓甃砌周围,共计七百八十丈,高一丈六尺,广五丈,隍深一丈二尺,四门建楼,守宿窝铺四所。扁门东曰向阳,西曰永安,南曰文明,北曰迎恩,因宸濠变毁坏。十五年,通判林宽署县事再加修筑,而工犹未竟。十六年,推官张哲偕知县熊价奉都御史郑岳重修,大工始就惟西门,岁久倾圮。嘉靖三十七年,知县高旸补甃以石建楼,其上馀三门,城楼并西门垛堞稍有缺坏,俱加修葺,有记。崇祯十三年,四郊多警,知县张士亨奉本府推官廖文英增城堞,高五尺许,四门外复筑小门,悉砌以石,规模完壮。至皇清顺治十六年,海气腾沸邻寇震警,知县王宗圣捐俸邑士夫醵金重修,有记。迨康熙元年,知县毛天麒修建北门城楼三间。康熙五年,知县魏济众修建东门城楼三间。康熙七年,知县陈㻶修建西门、南门城楼各三间及四门窝铺一十六所。至十二年,复增城堞,高尺馀,垛口并五为。

南康府关梁考

     府县《志》合载本府〈星子县附郭〉
城东桥 在东门外。
城西桥 在大西门外知府田琯修。
小西门桥 在小西门外。
寻乐桥 在颜家桥左,取寻孔颜乐处为名,今废。
贯道桥 在白鹿书院棂星门外,明景泰间知府陈敏政建,成化间,提学李龄望重建,万历二十四年,知府田琯改建棂星门西,今圯。
原石桥
洗心桥 在贯道桥右,今圮。
宣诏桥 在府治谯楼前。
星湖桥 在府城中。
花家桥 在府东五十步。
芝华桥 在府南三十馀步,宋淳熙间,知县宗堂建。
通江桥 在府南四十馀步,兜率寺前。
冰玉涧桥 在郡治东百十馀步,跨冰玉涧,宋淳熙间,郡守朱文公建。
紫阳桥 在府城南门外,明万历二十三年,知府袁懋贞建,皇清康熙七年知府廖文英重建。
颜家桥 在府北五里颜家山,《旧志》文公修之以通白鹿洞,康熙十年,知府廖文英改筑。玉涧桥 在府北十里。
白鹿洞口桥 在府北十五里,宋淳熙间朱熹建。
杨梅桥 在府北二十五里。
李家桥 在府北十五里,宋庆元中,知县张南金建。
枕流桥 在白鹿洞书院口,桥下即小三峡,石上刻白鹿洞书院五字,峡旁勒枕流二字。三峡桥 一名栖贤桥,在玉渊潭南,宋祥符间建。
先师桥 旧名相辞桥,在府北二十五里,通九江,跨相辞涧,久废。康熙八年,知府廖文英复改修。
红罗桥 在府东北三十里。
大广桥 在府东北三十八里。
杜子桥 在府北三十五里。
鳢鱼桥 在府北四十里。
迎春桥 在府西一里,宋宝祐五年,郡守赵兴志建。
塔子冲桥 在府西三里。
流澌桥 旧名德星桥,在府西五里。
九洪桥 在府西六里,明永乐二年,知县唐冕建,万历间知府田琯修,皇清康熙八年,知府廖文英重建。
樟树桥 在府西七里,康熙八年,知府廖文英重建。
招隐桥 在庐山开先寺前,南唐时修。
杜林桥 在府西十里入开先寺路南,唐李中主建。
鸾溪桥 在府西三十里归宗寺侧。
漱玉桥 在府西十里。
一山桥 在府西十馀里开先寺南,宋佛印禅师建。
度仙桥 旧名简寂桥,府西二十里,宋陆静修建。
栗里桥 在府西南三十五里。
柴桑桥 在府西南三十八里。
清风桥 旧名杨柳桥,在府西三十里,康熙七年,知府廖文英重建。
清河桥 在府西三十里。
神兴桥 在府西南三十里。
周思桥 在府西四十里。
殊良桥 在府西南四十里。
茅桥 在府西南五十里。
龙潭桥 在府西南四十里。
乔浦桥 在府西南四十馀里。
赤渡桥 在府西南二十里。
青石桥 在府西南三十里。
长溪桥 在府南三十里。
广济桥 在府南四十五里。
鹤鸣桥 在府南三十五里。
钱家湖渡 在府城外通丹桂乡。
五福港渡 在府城湖南通东乡。
左蠡渡 在府城湖南通都昌。
神林浦渡 在府城东。
长岭渡 在府城湖东北通都昌。
潴溪渡 在府城湖南通吴城。
都昌县
鹭鹚石桥 在县东关外。
哲桥 在县东北二十里。
新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
土桥 在县北七十里。
高桥 在县北四十里。
西洋桥 在县北八十里。
钱公桥 在县西二十里。
毛家桥 在县西南五十步。
胡家桥 有二一在县治西八十步,一在治东来苏坊。
师古桥 在县北一里,宋进士黄仲文创。卢家桥 在县北三里。
桑家桥 在县东十里。
邵家桥 在县东十五里。
黄泥桥 在县南城外一里。
官桥 在县北六十里。
左家桥 在县东五十里新城乡。
韩田桥 在县北七十里。
雁子桥 在县东七十里。
元丰桥 在县北八十里。
霹雳桥 在县北八十里。
臧家桥 在县东一百里。
观音桥 在县东四十里。
刘逊桥 在县东六十里新城乡。
董家桥 在县东六十里孝行乡。
高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太平乡。
马涧桥 在县东八十里黄金乡。
坑桥 在县东七十里新城乡。
黄井桥 在县北七十里。
杨家桥 在县北六十里清化乡。
阳脾桥 在县东八十里太平乡。
王家市桥 在县北九十里清化乡。
石桥 在县东九十里通鄱阳。
礼思桥 在县东一百里黄金乡。
土垄桥 在县西十里路通本府。
六溪桥 在县东三十里。
观音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
闵家桥 在县东八十里长宁乡。
周家桥 在县西早禾坂。胡逊桥 在县东一百八十步。
双港北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夏秋水涨,行人苦之,生员袁有日建。
杨家港桥 市民邵士亨建。
区兴桥 在县西北二里汇泽乡四十五八都,旧以片石作桥,遇水则圯,往来甚难,明嘉靖中,知县区益以此为通本府要津,于是捐资,率众甃石为桥,行人赖之。
黄沙滩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汇泽乡四十六七都。
徐珏桥 在县北六十里白凤乡三十八都,路通南康。
河塘桥 在县东四十里,邑人查天仁建。
郭家桥 在县西三十里。
大砂桥 在县东三十里。
朱家桥 在县东四十里。
谭恂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文郁桥 在县北五十里。
双港南桥 在县东北六十里,通衢往来,向以徒杠易圮,乡绅袁捐赀鼎建。
邵钧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傅被桥 在县西北四十里。
西垄桥 在县东九十里。
徐浚桥 在县东一百八十步。
忠孝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
傅家桥 在县西四十里。
南八桥 在县东三十里太平乡,元道士陈太初建屡圮。
向家桥 在县北四十里。
青石桥 在县东五十里。
小矶山渡 在县南通吴城镇。
樟树湾渡 在县北通星子县。
北庙渡 在治北二十里,通清化、白凤二乡。大宁池渡 在治东十里,通新城乡。
小庙嘴渡 在治北。
莺江嘴渡 在治北。
戴家嘴渡 在治西北,通桃源乡。
杜家滩渡 在治北二十里。
松口渡 通潭子口。
土目渡 通星子德化。
山田港渡 在治东三十里通孝行乡。
野鸡滩渡 在治东五十里八都长宁乡,滩中有石山,名七女墩,两岸相隔五里,遇风涛难渡。水涸,曲流甚多,一港回绕几十里,日晚失渡,不能还,湖中待旦,每多丧亡,路通徽饶等处。楢树潭渡 在治东。
南阳庙渡 在治北。
潭子口渡 通星子。
西河渡 在县大西门外。
后河渡 在县小西门外。
南山渡 在县南门外。
石壁渡 在县石壁山下。
黄沙渡 通左蠡,水涨甚险。
下林渡 在县北七十里,通湖口路。
懒石嘴渡 在县西北七十里,通湖口。
吴江嘴渡 在治北。
罗家桥渡
建昌县
橦山桥 在县西八里。
登云桥 在县儒学东。
迎恩桥 在县北门内。
日中桥 在县城中。
修江桥 在县小西门内,儒学前甃以石跨帽,带水高士皮汝平世居其地。
双玉桥 在县东一里。
蟜塘桥 在县东六里。
易俗桥 在县南五里。
善济桥 在县南十里。
呼童桥 在县西四十里。
普照桥 在县西四里。
普济桥 在县西五里。
九里桥 在县西九里。
塔水桥 在县西三十里。
南保桥 在县南八里。
鲁石桥 在县西五十里。
军山桥 在县北十五里。
陈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丰安桥 在县南四十里。
驿南桥 在县北三十里。
太平桥 在县北六十里。
广济桥 在县鄢家湾。
黄古桥 在县南三十里。
李家桥 在归义乡。
蛟垄桥 在县西七十里。
碧云桥 在县西四十里。
淦坊桥 在县东二十里。
花桥 在县北五十里。
火烧桥 在县西四十里。
通济桥 在燕家坂下。塔前团庄桥 在县南四十里。
皇甫桥 在县西三十里。
三陂桥 在县西五十里。
动仙桥 在县东十五里,淦孀妇熊氏男淦守琨创建。
鄢湾桥 在县南三十里,龚孀妇建。
茆埠桥 在县南三十里。
南港桥 在县南四十七里。
小冷桥 在县南一十三里。
中冷桥 在县南四十里。
南冷桥 在县南四十一里。
高桥 在县南五里。
风水桥 在县南一十五里。
下湾桥 在县南三十里。
麻籍桥 在县南三十里,戴氏建。
坽北桥 在县南三十里,戴氏建。
马藏桥 重建于明天启四年。
谷墅桥 在县南二十五里,明万历间,徐汉英建后庠生徐文洁重修。
南湾桥 在县南三十里,知府廖文英捐俸建。杭口桥 在县西一十五里,里人刘汉建,景泰三年,嗣人刘汝万重修。
小港桥 在县西五十五里。
西龙桥 在县西六十五里。
下山桥 在县西六十五里,邹晹麓建。
隐川桥 在邹山。
九里桥 在县北九里,甃以石跨军山水,绍兴年间建。
穴土桥 在县西二十五里。
渡头桥 在县北十里,明万历甲午年,澳溪王氏创建。
浙桥 在县北三十里,顺治戊子年,耆民周班禄捐资重修。
阳湖桥 在县北四十里,明景泰元年,里人李廷立建。
尖山桥 在县西五里尖山下,明邑庠倪尊贤重建。
陈家桥 在县南一里许,衙前耆民陈弘道善道建。
濠湖渡 在县西八十里。
上辽津 在县南二十里官渡。
杨柳津 在县东三里,通南昌驿路,唐天宝中,知县李守真夹岸栽柳,故名。
团头渡 在县东十里。
泗洲渡 在治南四十里。
小港渡 在治南四十里。
杨师埠渡 在治南三十里。
长垄渡 在治南三十里。
王婆渡 在县南三十里。
河湖渡 去县六十里。
虬津渡 在治西三十里。
桐埠渡 在治西三十里。
河浒渡 在治西八十里。
柘林渡 在治西六十五里。
水港渡 在治西五十里。
塘口渡 在治东四里。
水口渡 在治东五里。
周坊渡 在治东十五里。
三港口渡 在治东十五里。
石濑渡 在治东十里。
淦坊渡 在治东二十里。
李家埠渡 在治南门外。
炭埠渡 在治南二里。
鄢湾渡 在治南三十里。
张家埠渡 在南门外。
濠湖渡 在治西八十里。
西津渡 在旧儒学前官渡。
梁山渡 在县西八里。
当阳渡 在县西十五里官渡。
藕塘渡 在县西二十里官渡。
张公渡 在县西二十五里。
白楂渡 距县四十里。
院塘渡 在县北门外,通建昌驿路,知县陈㻶建。
邓家渡 在县北三里,邑人姚如崇捐修。
安义县
霞桥 在县东十里。
广济桥 在北门外。
青云桥 在南门之东。
登瀛桥 在文明门外。
拱宸桥 在迎恩门外。
向阳桥 在向阳门外。
永安桥 在永安门外。
大中桥 在县内。
殴公桥 在县北十五里。
台山桥 在县西三里。
后岸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
富村桥 在县北四十里。
龙安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龙潭桥 在县南三十里。
雷湖桥 在县南三十里。
洪坊桥 在县南三十里。
龙津桥 在县治南门外,知县熊价建。
板溪桥 在县治河南。
跳石港七星桥 在县治河南,今废。
桥南桥 县南二里,里人吴可聘重修。
前村桥 在县南四里。
官庄桥 在县东三里。
项家边桥 在县东四里。
凤凰桥 在县东四里。
西源桥 在县东三十里。
双玉桥 在县东四十里。
万家边桥 在县南一里。
三郭桥 在县东十五里。
塘溪石桥 在县南十里。
燕冈石桥 在县南十二里。
北山桥 在县东十里。
北畬鉴潭桥 在县南三里。
卢桥 在县北十五里。
丁家桥 在县西南一里。
环山桥 在县北三里。
战平桥 在县东北十里。
魏家下首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南港桥 在治南五里。
二圣桥 在县南二十里。
望学桥 在县东二十里。
孔山桥 在县东二十里。
桐下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张公桥 在县东二里,岁久倾圮,顺治年间,举人王廷宪重修。
龙津大渡 在县南门外官渡。
塘下渡 在县东二十里官渡。
阳湖渡 在县东一里。
瓦子渡 在县南三十里,接奉新县界。
港口渡 在治南十二里。

南康府封建考

     府县《志》合载汉
海昏侯 初昌邑王贺废国除地,节四年,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以交通外人削户三千,国除元帝即位,复封贺子代宗传子至孙皆海昏侯。

三国吴

建昌侯 孙睿,字子智,大帝权子,封建昌侯,假节开府治半州。

东乡侯 陶侃,字士行,鄱阳人,讨贼有功,封东乡侯。王敦、苏峻难作,举兵匡复帝室,寻迁侍中,加太尉都督,交广等七州诸军事,镇巴陵,移武昌。后封桓公。
建昌侯 谢安封建昌县公,后以平苻坚功更封庐陵郡公。
建昌侯 谢峻安石孙以父望蔡公琰功封。建昌县侯 王蕴,字叔仁,定后父也封建昌县侯,蕴以恩泽赐爵,非三代令典,辞不受,乃授都督,固辞,谢安敦劝乃受命。
建昌伯 高悝为华轶书,佐轶败悝,藏匿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会赦,乃出,元帝嘉而宥之,仕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

建昌公 殷穆文帝九年为特进右光禄大夫封建昌公。
建昌县公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人,武帝讨孙恩以邻里乐从,每有战功,帝受命佐守荆楚,三十年,封建昌县公。孙撝,字茂谦,袭封建昌县公。明帝逼夺撝妓玉珠,撝怨,帝遂夺撝封与弟贲,帝崩,弟贲让封还撝,齐建元初国除。
建昌县侯 谢弘微出,后于崚袭爵建昌县侯。家素贫俭,而所后丰泰,惟受数千卷书,国吏数人而已。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所,继叔父混名知人惊叹谓郎中令曰:建昌国禄本应与北舍共之,国侯既不厝意,今可依常分送。弘微重违混
言,乃少有所受。北舍,弘微本家也。

建昌县侯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邑千户,又拜约母谢为建昌国太夫人。

建昌县侯 徐陵,字孝穆,废帝即位,封邑五百户,性清简无所营俸禄,与亲族共之建昌邑户,送米至水次,亲戚贫匮者皆召令取焉,数日便尽。陵家寻至乏绝,府寮怪问之,陵曰:我有车牛衣裳可卖,馀家无之,其周急如此。
建昌县侯 徐俭袭父陵封建昌县侯,累迁寻阳内史,为政简明,入为御史中丞。
建昌县侯 到仲举仕梁,为长城令,政号廉平侯景平,为文帝宾客,帝嗣位封宝安县侯,三年改封建昌县侯。

建昌王 武攸宁封建昌王,攸宁武后从父士让之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