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二百十卷目录

 兖州府部汇考二
  兖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二百十卷

兖州府部汇考二

兖州府山川考一

       《府志》本府〈滋阳县附郭〉
滋阳山 在城西三十里邑所由名,其上有太元观故址。宋熙宁中,旱祷得雨,封其神为惠应侯。山下有洪福寺。
金口闸河 在府城东五里,即沂泗下流也,沂泗雩水由曲阜分流入境至此,而合其南。有堰谓之金口坝。坝之西偏,有闸谓之金口闸,俗谓黑风口也,有桥跨之曰九仙桥,二水为坝所遏,导入闸口。一支抵府城东门,折而南流,复绕而西过城南门,复折而北。一支穿城而过,同至城西杏林闸,会七泉之水,谓之济河。西流至济宁,入运,《水经》曰:泗水。过瑕丘县东是也。
济河 即金口闸下流也,流过城西与城中水合至昌平驿前,有桥曰平政。又西十里,有闸曰土楼。明永乐中所建,又西三十里有闸曰杏林,元至元中建。
高吴桥河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即洸水也,汶水至冈城坝离而为洸河,西流入于邑境过高吴桥下受官庄漕河二水至济宁天井闸入运。
曲阜县
尼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其左泗水,其南邹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祖庭广记》曰:颜氏祷于尼丘,升之谷,草木之叶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叶皆下降。其山五峰连峙,谓之五老峰。中峰之麓有宣圣庙,庙东为中和壑,沂水出焉。《水经注》曰:沂水出鲁城东南尼丘山西北是也。流而下,注为智源溪,溪流而南,其上为坤灵洞,洞有三门,中为一室,广可两楹,有石床石几,皆天成也。元时,邹尹司居敬刻孔子石像于其中。其后为兵所损,子孙奉之葬于山巅。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孔子诞生之地封尼山,为毓圣侯,有御制碑记。
颜母山 在尼山东三里,两山相对,上有圣井及庙遗址。其西为昌平山,与邹县接界。
防山 在县东三十里,高三里,峰如笔。《床记》云:孔子父母合葬于防,其墓在山北十里。
甑山 一名九仙山。在县北四十里,后有白云洞,西有孔子石。后魏时有猛兽为暴,张华原临政山中,忽出六駮食兽,咸谓善政所感。
戈山 在县东三十五里,以形名登东山而小鲁,即此。
沂河 在县南二里,即曾点所欲浴处也,发源沂山之麓西北,流径县城南。《水经》所谓鲁雩门也。又西流至府城东,入于泗水。
泗河 在县北八里,《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韦昭云:在鲁城北是也,由泗水县来入境,径孔林之北,西流至府城东,合于沂水。洙河 在县西北五里,即泗水分流也。《水经注》曰:泗水西南流经鲁县,分为二流,北为洙渎。春秋庄公九年冬,浚洙是也。今由孔林横流过宣圣墓前,复西南流至县西,过苗孔桥,又西入沂水。
雩河 在县南五里,发源马跑泉。西流至府城东,入于沂泗,或曰即泮水也。
崄河 在县东五十里,出石门山下,南流入泗邹县。
峄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邹峄山,《水经注》曰:峄山。周回二十里,高秀特出,积石相临,殆无土壤,石间多孔穴,洞达相通,有如数间屋处,俗谓之峄孔。晋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以避盗贼。今山南有大峄,名曰郗公峄。山北有绝岩。秦始皇观礼于鲁,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铭山岭,名曰书门是也。宋封其山为灵岩,侯明,改封峄山之神。有司常以十月十五日祭之。山南为大通岩,岩下石洞弘敞,为孔子坐像。岩上为妙光洞。山左为东华宫,又上为白云宫。宫后有白云洞,洞上为五花峰。以洞穴穿入得峰顶纪子墓在焉。山下为孤桐寺,洞穴甚多,不可胜纪。山南为故邹国城,所谓邾
迁于峄也,俗谓之纪王城。由峄山而北为牙山,大小相错,状如犬牙。去县二十里,牙山之北,有小丘山,俗谓之高皇埠。又北为唐口山,去县十五里。又北为舆山,状如两车相接,去县五里。县之东南若此山者以十馀数,皆络绎相衔,状如贯珠,以达于峄,若其扈从云。
四基山 在县东三十里,山巅有石,状如堂基,故名。下为孟子墓,墓前有庙,宋孔道辅建。五龙山 在县东五里,有灵泉焉。谓之五龙潭,其旁为阳山。
九龙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形九起九伏如龙。有鲁王园。其东南小山蓼水出焉,谓之蓼沟。其旁为珠山,形圆如珠。珠山之左有丘焉,其上有巨人迹大书数行,皆佛经也。谓之石经埠。昌平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孔子生鲁昌平乡,即此地也。又东北十里为商山。又东北十里为距越山,山形高大耸冠群。山上有龙井,祷雨辄应,井前有距越庙。山下有开元寺。城之东北诸如此山者,不可胜数。皆连络环拱,若尼山之翼云。
马鞍山 在县北二十里。以形名,孟母墓在焉。宋孔道辅尝建庙墓前,今改置城南。
冈山 在县北五里。两冈相对。南冈有石,平阔数丈。北冈有石如碑,下有石井,因利沟水出焉。白马河 出九龙山,有汇曰溪湖长广数里,中多荷芰,为邑胜地。河自城北西流,又折而南,会诸泉之水以入于泗。
蓼河 出九龙山东南,去县三十里。西流经县南,折而西北,会白马河以入于泗。
大沙河 出城东诸山,兰沟之水入之,经县城南十里,有桥跨之曰高桥。又西南流三十里,入于陂泽。
因利渠 即小沙河也。出冈山东麓,经城东门,横过城南。有石桥五空曰因利。又西乃折而南。明万历元年,侍郎万恭谓邹人曰此反跳水也,不利于邑乃命知县王汝振筑坝,导水环城而北。万历十年,知县许守恩又增筑焉。
宁阳县
伏山 在县北二十里。洞有石佛,又名佛山。其南有小山,即古宁山也。县在其南,故曰宁阳。告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告山之北,有虎尾山。其西有陪山。陪山与告山相直。其北有仙人洞,按《县志》:告山坐落葛石社。杨家庄迤北,其山之阳有玉皇洞,洞内石壁、飞泉瀑布甘若玉露,盈科出洞。洞前一草厅,合抱旋流,住持羽士常引以灌菜,放至山涧,昼夜不舍。
杏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其上多杏。
爵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相传春秋时,有神雀集于上,故名。鲁义姑避齐师,奔北爵。山之东为凤屏山,西为刑山。
净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其旁为彩山,山有朝阳观。
灵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连新泰界,其山云树葱郁。上有连峰寺。山麓里许、有井,旧以铁索用机汲水而上,亦一奇也。灵山之东为玲珑山。按《县志》:灵山坐落灵山社胡村。山后野田中有黄楝树,枝干若曲,盖直指西南。相传明太祖微时饭于南,故城张彦中家,经憩于此。
九峰山 在县东百里,上有九峰,故名。
云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山有石窦,四时出云,故名。又西北为翥亭山。又西北为鹤山。龟山入汶上界。
魏山 在县西三十里,高峻崄绝。其上有洞可容数百人,元季,避兵处也。
凤仙山 在县南六十里,即所谓南山也。其上有洞,瀑布幕之,谓之水帘。
汶河 在县北三十里,出莱芜,原山之阳,会泰山徂徕。诸泉由泰安西南流入县境,至冈城坝分而为二。其一南流更曰洸水;其一西流会坎河,诸泉至于南旺入漕。
洸河 即汶水之支也。元时,济倅毕辅国始于汶水之阴,冈城之左作斗门一所,遏汶入洸以益漕泗。至明成化间,工部员外郎张盛于新堰凿河十馀里,南入于洸,从县西南流入滋阳界,即高吴桥河矣。
河 即今县河也。汇蛇眼诸泉水,南流至府城北三十里,入于洸水。
泗水县
龟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与蒙山相连,故鲁之北界也。诗奄有龟,蒙孔子去鲁,作龟山操云吾欲望鲁兮,龟山蔽之。龟山之东北,汶水出焉。所
谓汶阳龟阴之由矣。其北为蒙阴,其南为费。商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东西二砦,险可避兵,下有鲍村,东崖黄阴,二泉流入泗水。
安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洞岫森列。泉经其间,其上多乔木。
凤凰山 在县东南五里,珍珠泉出焉。
圣公山 在县东南六十里,山巅有孔子书台遗迹,又东南为历山,去县七十里。尖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下有巧石埠,巧石者,大如榆荚,其角六出,中为旋涡,亦作人物禽鱼之形,雕𤥨天成。相传丰岁冰结而成。龙门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其旁为奉仙,山有石镌,即李杜诗中所称石门也。
陪尾山 在县东五十里,泗水发源于此。泗水 在县东五十里,出陪尾山下,四源并出,故曰泗水,所谓泉林也。陪尾山之右,为漏泽湖地,在费县,亦谓之雷泽。《水经注》曰:鲁国卞县东南桃墟有泽,方十五里,自此连冈,通阜四十里许,冈之西际,便得泗水之源,盖谓陪尾山也。山下有仁济侯庙,以祀泗水之神。庙前石穴吐水数泉俱导,其前有寺,深林茂树蔽亏萧森。寺之左右,大泉十数,泓停澄澈,互相灌输,会而成溪,是为泗水。西南经卞城城东,有桥曰卞桥。水经卞县。南有姑蔑城,水出二邑之间是也,自卞桥而西至于邑城,复有大泉数十,南北交会,入于泗水,以达曲阜,大扺邑境数十里内,泉如星列,皆泗水也。
洙水 水经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西,南至卞县,受盗泉水。盗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尸子曰孔子至于盗泉,暮矣,而不宿。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洙水又西南流于卞城西,合于泗水,至鲁县东北,分为二水。水侧有故城,两水之分会也,春秋浚洙,非谓始导,盖深广之耳。
滕县
染山 在城西北五十里,北则邹,西则鱼台,其上有伏羲庙。有泉曰圣母池,流入小白河。龙山 在城北二十五里,峰峦奇秀,蜿蜒如龙,上有龙湫,可以祷雨。流为小白河。
双谷山 在城东北四十里,两峰对峙,山多虚谷,前有青阳洞,东有安阳洞,上有圣水泉。莲青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其一为西莲青山,绝顶两峰插入云汉,名莲花峰。其北即巨越山也。其一为东莲青山,形颇拥肿,岿如屯云,其上有九十九峰,前有玉女池,后有水帘洞,东有桃花峪,峪多桃花,每春水出涧浮带桃花,邑人谓之小桃源也。
黄叶山 在城东北九十里,山巅石裂尺许,下探无际,云出如烟,是为云谷。
楼山 在城东北七十里,山巅有井,前复起一小山,为樵山。有大泉水,历叠巘而下,声闻一里望之如匹练。其下有胭脂沟,水淡红,如桃花色即雨,雨止如故。
太白山 在城东北八十里,上有太白洞,幕以瀑布。其西稍落者,名仙姑山。山南而横卧者为凤凰岭,岭南则漷水南流,岭北则沂水北流,由岭而东,上为崆峒山,山前有洞,洞多蝙蝠,白者大如鸦。
述山 在城东北一百里,山上有寨,四面皆绝壁也。其麓有泉,流而为漷水。
大崖阜山 在城东北九十里,高出云表,如三重台阁,四面皆如削壁,一径直上如竖表千仞。登则后人仰见前人履底也。其上有洞,稍南为巉山。山有两泉相对,飞洒为二瀑布。
越峰山 在城东北七十里,由莲青东涉漷水而得此山。高出云表自越峰南去,峰峰相连者,凡九为连珠山。其左一里,两峰错出,如曳旗者,为旗山。其右八里,两峰如冠,前后相随,俯而南拱者为獐山,俗以多獐,故名即唐帽山也。青龙山 在城东北五十里。三峰突起,状如僧笠,又名牙山。中峰有寨,井臼犹存,亦避兵处也。青龙山之南为寄宝山,山顶方平,前复起一小峰,圆秀如端冕而执圭,俨然尊于诸山,牙山之前,又为屏山,屏山西去,三峰相连,如张盖,为华盖山。宝峰山在奇宝山南。北有龙峪,西有洞玲,珑多鸽,久雨则石孔皆为泉,流而为西江水。马山 在城东四十里。其南有泉,西流为明水。其西有石沟,车箱渊水出焉,而北流入于漷。薛山 在城东四十里。《通志》所谓雪山也。其东边削壁薛水出焉。其上有悟真岩、有盘陀石、有青龙、白云、超仙观音、黄龙、丹阳诸洞。其下有泉焉,谓之茶泉,流而入于薛水。
高山 在城东南六十里。两峰突起,上有赵后祠遗趾。山巅有泉,可饮千人,谓之天泉。
云峰山 在城东七十里。群山拥出一峰,状如卓笔。其东有曾家峪。其西有孔子峪,峪有泉流石上二百馀步,响如漱玉。东为卧云山,山西有九女洞,旁有云窟。
泉固山 在城东九十里。山势峭耸巉绝,突起数十仞,四壁如削,成斜悬。一径仅能受足。壁根有泉,可饮千人。
胡陵山 在泉固山东。其上有泉,流而为江水。观山 在城东南七十里。其上有水帘洞,洞可容数十人,水幕洞门而下,状如垂帘,其旁为寒山。
云龙山 在城东二十里。其上有泉,流而入于东江。其上有玉泉观。阳则峄,阴则滕。
狐台山 在城东南二十里。土山戴石如灰堆状,兴云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讹为壶山,非也,按鲁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鲁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台。杜预注云鲁国蕃县东南有狐台山是也。
蚕母山 在城东南三十里。其上有桑霜降不落,故名。其东为落凤山,起伏如波浪。相传有凤凰落此,故名。山前有玉华泉,又东南十里为三山,山如笔状,其下有泉。
陶山 在城东南五十里。太平御览云即华采山上有泉,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有鸟巢于井上,金喙黑色,见则大水,亦谓之义珠山。刘向
《列仙传》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人世,世识见之昌虑在兰陵境,后人即其故宅为祠,名其山为陶。唐以前,犹有碑,世谓为桃山误也,平阴东境亦有陶山。
奚公山 在城南六十里。《地记》云:奚仲造车处也。其上有奚仲墓。其西为薛城,奚仲所封奚公山。南为铜阁山,有铜仙洞。再南为匡山,又南为临山,临山之下,为临城。
老君山 在城东南三十里。有洞、有泉、有老君院。其南为粱,山势方而长,穹窿然,故名梁山。天保山 在城东南九十里。高耸奇绝。其上有洞。
张山 在城东南九十里。山如覆笠。其下为张山湖。
茱萸山 在城东南一百里。山有九十九峰、九十九峪,有仙人洞,寿圣之泉出焉,方径二尺,涌出如沸,流而为泉河。
丰山 在城南四十里。山多古墓,藏宝玉甚多。俗传田文客冢也。又南十里为坛山,形小如坛。其下有黄沟泉。又南为弹山,形圆如弹。
微山 在城南一百里。上有留侯墓。其下为微山湖,黄沟水入焉。又东南为赤山,其下为赤山湖,又稍南为吕孟山,其东南为吕孟湖。
白水河 即界河也。在城北三十五里。出龙山之麓西,流至界河驿,会邹之白水,有白河之名。西流五里,有小白桥,跨之,桥小而工。相传唐时建也。又折而南,径染山前西南潴,为郁郎渊,亦曰温水湖。又西纳圣母池,水至桥头,入于漕。北沙河 在城北十五里。出邹之峄山,南流径龙山后绕出其左。又南径龙山前至于周林纳七里泉水。又南至于洪疃。分为二支,一至休城南,至马家口,入于漕。一趋休城北,纳大具泉。又西受北石桥泉水。又西会白水,同至桥头入于漕。
南梁河 出城东北十五里。趵突荆沟,二泉会而为一。西南至于洪村,过黄山桥,折而南三里馀,复转而西,过跻云桥。又西经旧滕城北西南,流折为九曲,西纳绞沟泉水。又西会漷河,过满家河,入于漕。《水经注》曰:蕃县东北,平泽泉若轮焉,南邻于漷,亦谓之西漷水。首受蕃县西注山阳,胡陆二水皆由沛入泗。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云:蕃县有南梁水,曰南梁者,以过蕃县之南也。
漷河 即南沙河。去城南十五里。春秋鲁取邾田,以漷水为界,即此水也。源出述山西南麓,西流过祝其城,会黄约山诸泉水,折而南,过凤凰山东,纳龟步水。龟步出连珠山,西过欧家峪,至于凤凰山,入焉。又南至华盖山,折而西,受石沟水,石沟出巉山瀑布,由青龙山东南至于宝峰山、马山,径石沟入焉。西至梁山村,而南过沧浪渊入焉。又南至于沧沟。又西过沙河店至于黄甫坝。又北趋赵沟,同为漷河西会南梁水入于漕。按齐乘云南有薛水,即漷水出州东高山。春秋杜注云漷水出东海,合乡县西南,经鲁国至
高平湖陵县入泗盖此水也。《邑志》辩其不然,以为《水经注》梁水南邻于漷,即今漷水也。薛去南梁远,中隔石桥泉河,安得邻之。为薛水为古漷水,远矣。齐乘又云有沙河水出自邹峄山,皆西南流至山阳湖,与南梁相合,同入于泗,名三河口。《邑志》亦辩其不然,以为源自峄山者,北沙河也,西南流入泗者,则南沙河乃漷水也,旧入三河口初,不与南梁会,自漕河东徙,遏其南流而北出之,赵沟始与南梁相会,不复入三河口矣。
《邑志》所述当必有据,今并从之。石桥泉河 在城南三十里。出官桥东北平地。其上有石桥跨之,西过薛城北,又绕其西,西南流从三河口,入于漕。
薛河 在城南四十里。出宝峰山东,诸泉汇而为渊,谓之西江水。南流过青莲步,复折而西,纳永丰凤凰二泉。又西至于薛山,名为薛河,受悟真岩茶泉水,循岩而南,至于云龙山,会东江水。东江出自湖陵山,西流至吴戬山下伏不见,至柳泉涌出,至观山前潴为濯华渊,至于云龙山,入西江水,同为薛河。南过故昌虑城南陶山下潴为刁潭。又西纳玉华三山泉水,西南径丰山,东过官桥,而西径故薛城南。又西至于东邵,入于微山湖。按薛水故经山阳湖,从金沟入泗,漕渠东徙,恐沙为漕害,筑石坝于东邵,遏之南流。又恐水为坝害,别开支河于奚公山西,导入南明河。
南明河 在城东南十里。源出峄县黑风口诸山泉。西经梁山,又西过奚公山,受薛河支流,同为明河。又西径白山,入微山湖。
泥沟河 在城东南百一十里。源出白马山西平地,西南流过沙沟,入吕孟湖。
小沂河 在城东北百二十里其源有二,一出曾子银峪诸山泉,西流经太白山,受瀑布水至彭庄集。一自牛坂山东流,受樵山瀑布水,亦至彭庄集。两水会合,同为沂河。北至于蒙山东,折至沂州,土人皆呼为沂河。郑康成、桑钦、郦道元言沂水源名不同齐乘云,沂水南至沂州城东小沂水,西来入焉,此适为小沂河也。彼特见宋修沂州城。碑云:大小二沂环流外转,而小沂湍悍于西北。遂言其源出蒙山西,而不知其源于滕境也。
三里河 在城北三里。其源出城东北四里而绕过城北,西至大颜村,受七里之柳泉水,又西至李家口,入于漕。
泉河 在县东南二百二十里。其源出茱萸山西寿圣泉,西流入徐州境韩家山,入于泗。小白河 出城北龙山径城西四十五里。过小白桥西,南流过鱼台县界,入于阳城湖。
百中河 在城南八十里。源出百中社,南流十里,会三里湾河,折而西,流至留城,入于漕。
峄县
葛峄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即柱子山也。氶水环之。其下有聚落,谓之葛村。按孔颖达禹贡疏谓:下邳之西自有葛峄山,峄阳孤桐非邹峄也。王氏诗传,凫绎二山皆徐国地。绎与峄同。薛氏云:绎山有袭庆府邹县,此山殊无土壤,故孤桐可贵,以此观之,又非葛峄矣。
青石山 在县东七里。上有仙人洞。顶有石穴,深数丈许,四围悬崖,古木阴森,西岩削壁,雨则瀑布千尺,直泄涧底,亦胜地也。
榜山 在县东北四十里。其上有洞,洞前杂植梨栗诸树,泇水流其下。仙坛山 在县东北一里许。山巅聚数石,奇秀,望之如庐,故名。
天台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山顶平如圆盖,四壁巉峻,望之入云。
柏山 在县北四十里。望之如练,一曰白山。西岩有池,深可丈馀,谓之大洞山泉。上有龙祠。君山 在城北六十里。《述征记》曰:氶县君山有抱犊崓,壁立千仞,去海三百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山上有池,深才数尺,水旱不增减,西泇之水出焉。昔有隐者王老抱犊而耕,后遇异人仙去,故又名抱犊山。其北为沂,北为费。
巨梁山 在县北六十里。一名巨龙山。其南半里为将军山。其西南一里为斗山,与熊耳山相对。
车稍山 在县北六十里。即《寰宇记》花盘山也。沧浪之渊出焉。四围峰峦突兀,俯瞰涧溪。涧下一池,水深莫测。其北有龙祠。宋宣和间,赐额为霖泽庙,旱祷有应。刺史梁宜有沧浪渊感应龙神记。其北为燎竹峪,藏大岩中竹,色如焚。峪有
瀑布泉百尺,绕涧流出。又东北税郭集,有水云洞,居人刘氏所开,有丛壑花木之胜焉。
夹山 在县北七十里。或云即夹谷也。柏栏泉出焉。其北有银矿。《杜氏通典》:东海怀仁县有夹山,春秋之夹谷也。《左传》:定公十年,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汉东海有祝其县。
云谷山 在县北五十里。其东有觉林洞。其南为九阳洞,洞下如井甃,其上四壁寥阔,如屋数楹,有一小泉出石窦中,酌之不竭。其西北为梁王洞,削成数十仞。下有石梯山坳,林木杂茂,有流泉绕居人篱落间。每春来,桃花流水宛肖武陵天台矣。
熊耳山 在县北六十里。与滕县接境。其上有黄龙洞,旧传为黄龙禅师修真之所。洞中空阔委折,高数丈,远十馀丈,深入必以火烛,之内更宏敞,东壁有二石龙隐起爪发宛然。北岩有禅骨,一龛师所蜕也。西岩有泉,下流注石臼,中可供数十人,旁多石乳,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鸽。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石乳而长生也。洞产汹砂。
闰公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上有千佛岩,岩畔龛佛累累,亦胜地也。
青檀山 在县西七里。其上多青檀,有宋岳武穆题额。岩壁岁久,苔藓湮灭山巅。旧有云峰寺,创自唐宋,寺前有泉注乱石中,流而为氶水,其中多石蟹。
石屋山 在县西二十里。其麓有泉泻为瀑布,夏月,雨馀喷声如雷。其阳多杂树。其西为马头山,山前壁立如削。上有神祠,祠旁有洞,可容数人,绝顶二池,水旱不涸,其地平旷可耕,多舂臼迹,盖亦土人避兵处也。山东有泉曰龙塘,东会青檀寺水,流入萧桥。
白茅山 在县西十五里。山后有玉华泉,由建陵城东南,流入新河。
圆山 在县西四十里。石可为砥,其上有圆山寺。
黄炉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其上多铜。《路史》颛顼修黄帝之政,采葛峄之铜,铸鼎以藏天下之神主是也。
马山 在县西南九十里。形如奔马,故名。牛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下有龙祠。
铁角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岩畔有洞,可容数十人。山顶险绝,缭以周垣,状如壁垒,旗窦舂臼星布其上,盖元末避兵处也。山下有泉,土人引以溉田。
白山 在县南二十里。上有仙水洞,旧建泰山行祠,每岁四月八日,邑人聚游。
望仙山 在县南二十里。高峻庄严,如端坐垂手状。其巅平旷,旧有龙女祠,今废。其西有丁公山,峰亦奇秀,状如峨冠,与望仙比肩。
黄丘山 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绕黄丘北流入于新河。《路史》黄帝都彭城此地隶徐,疑是。按《县志》:山下有泉甘冽,异他水,夏秋则流,人或涤器濯足立涸。虔祷悔谢,少刻,复流如故,土人名曰神泉。氶水 即花盘山下沧浪渊所出也。《元和志》:氶县以西北氶水得名。《寰宇记》云:氶冶水出县西北方,王莽改氶县为氶冶,故水有此名。氶水南流十里,过龙门,龙门者,两峰峻削如壁,高数十丈,水流其中。又南过裴宋桥。又南至县西北,许池泉水入之。泉出县城北,南流纳会水桥河。会水者,别有一泉,从西来注也。又南会沧浪,是为氶水。又南径县城西门,过孺子桥,折而东流,出县南三十里,金注之水入之。金注水出石屋山,至县南五里,有桥跨之曰萧桥。又东南入于氶水。氶水又东会义河水,水出县东北三十里,西南流入于氶水。氶水又东会泇河,溉田千馀顷,旁多美竹,人赖其利。
西泇河 出县东北抱犊崓东,南流至三合村,与东泇河合,南贯四湖,溉田数千顷。又南合氶水,谓之泇口。淮泗舟楫通焉。考之《元和志》云:氶县界有陂十三所,皆贞观以来修立以溉田者。今沂峄二州仰泇氶二水溉田,青徐水利莫与为匹者,十三陂之遗迹也。
许池泉 在县北十里。岭阜下突出五泉,水深数尺,清澈可鉴,四围林木森阴。上有亭,明编修浦应麟为记,亦胜地也。许泉南流,纳会水桥河,又南入于氶水。
彭河 一名中心沟。在县东南五十里巨梁桥下。源出白茅山之玉华泉,东受众水,流为彭河。又东会氶水入泇,即土人所谓运铁河也。玉海
彭城北及氶,旧有铁官。其南有铸钱山,今所通泇口是已。
巨龙河 在县西北五十里为光武泉。光武征董宪驻跸处也。又北十里为东暨村,灵泉西流,绕西暨集西南,流入微山湖。
许由泉 在县西四十里陈郝集东一里许,有泉二三窦水亦清澈,绕溪多古木,过清障桥西南,流入于漕。按《吕氏春秋》:尧朝许由于沛峄请属天下,而诸书谓由隐沛泽之黄城。沛峄比壤泉西南,流入沛境,此为许由泉,明矣。
鱼台县
凫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状如凫翔,故名。鲁颂保有凫绎,遂荒徐宅是也。山南有吕公洞,洞有丹井,其水冬温夏凉,大旱不竭。其上有伏羲庙,庙前双柏可数千年物。《左传》颛臾风姓伏羲之后,实司太昊之祀邹鲁,有庙是也。
黄山 在凫山之右,去县五十里,黄良泉出焉。黄山之侧为平山。其前有独山,巍然独秀,故名。与独山对峙为庙山。又有寨山、兖山,大抵邑东北境也。
沙河 从滕县西流入境,经县东南五十里为沙河镇。过双龙桥下,流入昭阳湖。
泥河 在县东二十五里。东南流径沛县,西入于泡河,东达于漕。
清河 在县东北十二里观鱼台下,由谷亭西流入嘉祥界。《水经注》曰:故武棠亭城有高台二丈许,下临济水,鲁侯观鱼于棠,此也。
孝感河 在谷亭镇。相传有子母渡水,负母而过者,亦谓之负娘河。
阳城湖 在县东南七十里。自寨兖二山南流会滕县。大乌泉水汇而为湖,别为小河,自鸡鸣台以东溢而入运。
砚瓦沟 在县东北三十里。诸泉入之,流于运。黄河故道 旧自曹州双流口经嘉祥钜野,出县境塌场口入运。嘉靖九年,河上流决,分为三支。一自单县来,经县城南,由荷河、泥河入运。一自单县来,经县城西,又遇城北,由谷亭入运。一自金乡南过城相里,至县境塌场口入运。塌场口者,南阳下流也。旁曰钓鱼矶,谓之小塌场口。故运河 在县东二十里。即谷亭镇也。《水经》谓之谷亭城。古济泗合流之地,后为河漕要镇。工部管闸主事驻之河桥,水驿在焉。故运河经其下,北自南阳,南至胡陵,相距五十里。明嘉靖四十三年,河决,飞云桥尚书朱公来治,始开夏镇新河,故道弃而不用。
金乡县
高平山 《水经注》曰:高平山东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与众山相连。其上,最高顶上方平,邑取名焉金乡,故高平也。今邑无此山名,以地求之,即金乡山矣,详见钜野。
阳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在群山之阳,故名。其山蜿蜒,而东两峰相峙。中有隘道。其北有石如扆,名曰石屏。东麓有真武庙。西麓有阳山寺。
葛山 在阳山后。山势峻拔,山下居民多葛姓,故名。
吴山 在阳山东二里。相传吴隐之寓此讲业,故名。
鱼山 在县北三十五里。其南有山曼衍,而北接鱼山之麓,状若盘龙。山下有回龙寺。
金莎岭 在县东里许。西自曹定,东抵鱼台,绵延三百馀里。因地异名,实一岭也。多莎草,其他以埠名者,四五皆平地丘陵,不足详纪。
故涞河 在城北门外,从单县入境,源出汴水。晋时,开以入济。元末湮灭,略存故道。
黄河故道 即黄母河,在城北三十五里。三湾河 在城南十里。来自城武,东流入济,以其经流三邑,潆洄数曲,故名。
马家河 在城北二十五里。东通鱼台,西通嘉祥。
新河 西自城武入境,东入漕河。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王沂所浚鱼台东北,为山岭所阻,下流未通,邑民病之。
甘泉 在城内养济院左。源通涞河,味甘且冽,盖济水伏流所发也。甃而为井。其他以泉名者,三四皆井名耳。
城武县
文亭山 在县西北二里邑之镇山也。上有文士亭遗址,故名。其麓有云盖亭,亦谓之云亭山。按《县志》:文亭山上有老柏数株,传为汉唐时物。前明建庙其上,新亭曾子祠于山右亭二,飞甍
画栋,规模轩翥,四望蓊郁岧峣秀色可挹。又以汉高驻跸其麓,时有五色云盖亭,故名云亭山。东一里许有寿峰,与文亭亚乔木丛青,一望如画。唐建院于上,古碣犹存,邑之望山也。迎春启蛰宴会雅集多于此。
黄河故道 一在县南二十里,达于单县。一在县北四十里,达于金乡。皆黄河支渎也。
贺河 在县东北四十里。
新河 在县北堤外,经单县、金乡,达于鲁桥。明同知于文约开以泄水。
东河 在县东一里。上接卫河,下达徐邳河。已湮灭,仅存故道。
单县
栖霞山 在县东南五里郊原。平衍土山崛起。相传梁孝王尝游于此。有词赋镌石唐李白所送族弟凝回栖霞山,留饮处也。
幵山 在县东南二里。三山连峙,其状若椅。黄河 在县南二十里。自曹县入境,东流至丰县,绵亘七十馀里。上有长堤,河之南为归德。按《县志》:黄河自西南曹县界入本县境内,东至丰县,约七十馀里。波涛汹涌,一息千里,舟楫往来,商贾辐辏,固天下之至险,亦至奇也。
涞河 在旧城东门外。其源出汴水,晋时所开。北抵济河,南通徐沛。其上有望仙桥,下流入金乡界,又名曰汉河,今已淤塞。
杜家河 在城北五里,今已淤塞。
黄家河 在城北十五里。
堤河 在城北十八里。
长堤 在城南二十里。防护河流,东西绵亘七十馀里。夹植绿柳,丛生茂密,远而望之,有如云山之势。
吕井 有二。一在城南。一在城东。邑人惠冲圃内,金大定间,吕仙翁来游,单父与惠冲为友,易姓为汪,徜徉圃中,因浚二井,初苦涩,汪戏掷瓦砾,水遂甘冽。二井相去二里许,泉穴相通,沉物北井,南井浮出。今旧城废,遂各湮塞。
官井 有五。二井在县治仪门内甬道东西。一在布政司门右。一在按察司门左。一在儒学明伦堂后训导宅东。
济宁州
噇里山 在州西三十里。山麓有庙,林木翳然。两城山 在州东南六十里。按《州志》:两城山亘凫山西,蜿蜒如绣屏,南阳湖啮其趾。登高而望,澄波万顷,渔歌樵唱,与山风水涛互为响答。里人靳学颜读书于此。
晋阳山 在州西三十里。按《州志》:谓缙云山。不甚奇峭,山有古寺,北瞰重湖,西联九十九峰。漕河绕其左。陟岭登眺,颇称大观。里人郑文炳读书于此。
彭山 在州西三十里。按《州志》:俗名白嘴山。运河樯帆近在几席,而湖光山色尤称奇胜。
空山 在州西四十里。按《州志》:童赪无草木,而冈峦亦嶙峋。
洸河 即高吴桥下流也。分汶水南流,由嵫阳西南入境,绕州城之东,至南门天井闸入运。泗河 即金口闸下流也。由嵫阳西南流入境,至州东,北折而南,流至南门天井闸入运。牛头河 在济宁州城西二十里。漕河南岸即耐牢坡上。自永通闸泄出,漕渠之水至鱼台塌场口入运,盖黄河故道也。
马场湖 在济宁州西二十里。漕河北岸与蜀山湖相接。
郓城县
独孤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孤峰独立,其山多美石,即梁山之支也。梁山自宋元以来皆为郓境,今在东平汶上,二界惟此山属郓如故。东为金线岭,发自独孤山,东西横亘三十馀里,亦梁山之脉云。
梁山 在独孤山后一里许。宋元以前与安民山通属郓,今割属寿张。
无名山 在城北七里官道傍。高丈馀,先世人积土为之。
金线岭 在城东十里许。发脉自梁山,东西横亘三十馀丈,高低不齐,隐隐若虹。岭多官柳,垂柳如线,故名。
双岩 在雪霁草堂之南。两峰对峙,宛然湖山守一樊公行军司马时,移自岭南,置北有樊公岩景诗。
济水故渎 自曹州安兴墓入境,至县西南二十里,折而东,流至县南八里河,环城东北至安山入运。又为支流,从县东南由嘉祥新河入运
水,经济水至乘氏东北,入于钜野是也。
冷庄河 在郓城县西南三十里。曹州雷泽之水自白家河入境,扺县西北,析为支津。西北流经古廪丘,至五岔口河入于灉河。
灉河 亦黄河支流也。名为西里河。曲曹州来,至县西南红船口入境。其上有桥,又北过水保渡,受五岔口水。又东北过潘家渡,又东北至萧皮口出境,入于寿张。
嘉祥县
萌山 在县内东北。峰岩秀拔,石如萌芽,故名。金大定间,徙县于此,有清风亭故址,古柏九十九株。明正统间,于其地建真武庙。萌山之支,出城东为横山,枕县东郭,起伏相属,横亘四五里,故名横山。南麓有大云禅院,横山之前为独坐山,去县可一里,巍然高耸,状如独坐石磴萦回,路转九曲,绝顶平坦,可以游憩,有一寄亭故址。横山之后二里为柏山,下有薛仁贵墓。
礼山 在县东南四里。高数十丈。其南为鲁翟山,与礼山对峙。山下为鲁翟集。东有石桥三洞,其前为璺山,山巅涧深丈馀,如裂。其西有翟伯颖先生墓。又里许为郗山,其西麓有郗城,下有晋太尉郤鉴墓,其左为祠,祥见古迹。华林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南有青龙观,其下有泉流泻成渠,可以灌溉。华林之左为东磨山,巅平可耕,其形如磨。磨山之旁为闰山,平地突起,乃诸山馀气也。
澹台山 在县南三里。山下有澹台桥。其南为泼山,峰峦高耸,有福圣院故址,故宋时所建也。又南六里为羊鹿山,其旁为马山,山下有石马。马山之脉为覆金山。羊鹿山之南为凤凰岭,下有三行宫。西有兴隆寺,绝巅有塔,又南为钓鱼山,山巅石如钓台。上有巨人迹,长尺有四寸,旁有石窍铁环贯其中,触之锵然有声。晁错墓在山西麓。
范山 在县南二十里。相传为范巨卿故里。山阳有洪福院,院西伏羲庙。又西有巨卿祠,祠有宋淳化间石刻。
塔山 在县南二十里。与范山相连,邑境九十九山,此为最高。上有石塔,下有紫云洞,云出则雨。其中高旷嵌岩,险不可攀。前为小金山。塔山之脉别为富山。山下有元尚书满让墓。
青龙山 在县南二十二里。镌石龙于崦。其前为云头山,与青龙山连脉。又南为土山,上无片石,沃壤可艺。其下有土山集。土山之西为固山,其石坚顽,不生草木。
大鼎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与固山相连,其形如鼎。林峦松竹号为佳胜。山南为大觉禅院,大鼎之南为武翟山。
紫云山 在县南三十里。与武翟山连脉,山阳有昭庆院。山右有汉太子墓。旁为蜀山。东岩有大护国寺故基,不知所由建,石罗汉数百尊,在荆棘中。紫云之南为黄山,土色正黄。黄山之左为二龙山,两陇蜿蜒,其状如龙。
崱山 在县南四十里。崱屴高峻,横亘数里。东北有清神观。西南有圆明院,其南为黄路山。南武山 在县南四十五里。与黄路山连脉。相传即古南武城地也。山南有曾子墓,墓前有祠,其左有二丘相对,世谓之耘瓜台,曰曾子耘瓜处也。南武山之脉西为水牛山。又西相连为柏井山,旧有巨井,柏覆其上。又南为真武山。又南为七日山。与真武山相接,上有寿圣寺,寺后岩孔列石佛其中。
芜萸山 在县南五十里。其山旧多芜萸。西有玉琉小山,状如培塿。又南为韭山。俗传宋时居民稠密,负土艺韭于上。今遗种尚存,遇雨则遍山青翠,采之可食。又南为遂山,与韭山连脉。西麓有洞,深可三里,秉烛而入。又南为萧氏山,山下有巨族萧氏居之,故名。其下有昭惠灵显真君庙,元元统元年建。萧氏山之西有磨山,其上洞深里许,石可为磨。旁有英山,与磨山对峙,其旁又有欧山。
平山 在县南五十五里。山巅四平如掌,泉甘,土肥可以种植。其上有秋胡庙。其下有墓平山,与金乡接境,疑即所谓高平山也。
队南山 在县西南七里。其前里许,为坛佛山,山有佛场,故名。其旁为马鞍山,其形两高中堕。东与队南山连脉。又西南为舟山,其形尾高首下如舟。上有观音祠。又西南为商山,山下有商村社,以族得名。
青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邑之望也。山南崦中有法云禅院,院后有泉,一泓流入石池,清冷可
鉴,曰法云泉。山北崦中有崇佑庙碑,称为古焦王,又号青山君。宋宣和中,敕封为惠济公,大有灵应,邑人雨旸祷焉。祠之东南有洞,深数丈。中有丹泥,塑像者取之。又东南为龙祠,泉出其下,至西麓而伏。岁旱祷雨有应,名曰感应泉。山左有焦城,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所谓古焦王也。山之右崦为普兴禅院,泉出院中瀑布而下,回绕于池,曰普兴泉。三崦之中,岩巘耸秀,泉流纡曲,为邑佳胜。又三里为焦氏山,又五里为挟山,皆与青山连脉。
佛耳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其上有清凉寺佛耳。之旁为鲜白山。又为空空山。东西二洞俯伏而入其中,空旷相连,谓之空空洞。又西南有南凤凰山,北西两地皆有凤凰山,俱以形名,故以方隅别之。
西凤凰山 在县西七里。旧凿石佛卧于山巅。其后构寺而奉之,亦曰卧佛山。相连为小青山,上有紫虚观故址。又西为垞山,与小青山连脉,有伏羲庙。又西为卧龙山,山阴有龙洞,深峭不可入。
枣山 在县西北六里,其上多枣,故名枣山。之西为护山。山阳有东岳庙。护山之西为章山,山下有章氏族,故名。
午落山 在县西四里。山下有灵公庙故址,宋所建也。又北为箕山脉,与午落山相接,形肖,故名。又北为故县山。又北为尖岳山,峰峦峻峭,尖岳之旁为北凤凰山。
黄河故道 在嘉祥县北十里。自钜野入境,东达济宁界入塌场口。北有古堤。《方舆志》云:马颊河经于郓济,疑即此河。
澹台河 在嘉祥县城南三里。经澹台山下,亦黄河支流也。西自钜野入境东流入莲花池。莲花池在城南四里,长可三里,广里许。其水清莹,冬夏不涸。雨潦时,至澹台,河水注焉。雨止则塞。济河 在城南五十里。平山之西,姚河之水入之。
姚河 在城南二十五里。即古之梧桐堌也。河流自铁波山来,经于大鼎,过堌头村之北,东流入于济河。旱则淤塞。
钜野县
金乡山 在县东南五十里。其西即焦氏山也。戴延之《西征记》曰:焦氏山北数山,汉司隶校尉鲁恭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曰金乡山,即此山也。《旧志》山阴有清凉,洞内凿石作四小阁,阁内有堂陛,高三尺,堂外两门,门外双阁,视内阁为大。石道长三百尺,阔十有六尺,相传秦始皇避暑宫也。及考《水经注》云:金乡山有冢,谓之秦王陵,即谓清凉洞矣。山上有泉,曰圣水。其西有桥,曰秦梁。相传亦始皇所造。《水经注》曰:黄水南至方与,入于荷水,荷水又东径秦梁,夹岸积石高二丈,言始皇东巡所造,因以名焉。以今舆图质之,当在鱼台境内,非此地也。金山之旁为金查山,一小阜也。旁又为禹梁山,与金连脉。其西北又为麟山,所谓焦氏山北数山也。
大野泽 在城正北济水故渎所入也,亦曰巨泽。南北三百里,东西一百馀里。彭越渔于泽中。汉武帝元光中,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是也。何承天曰钜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则古县城矣。五代以后,河水南徙,汇于钜泽,连南旺蜀山诸湖方数百里。齐乘曰钜野,今梁山泊也。北出为清河。黄河北道 即安兴墓河西。南通汴,东北接张秋入运,今塞。
黄河南道 即城东八里。河由定陶来,入西南境,汇天鹅稆稻诸泊,曲由县北门外潴,为莲花池,莲花池者,尝满池花开并蒂,人以为瑞,亦一奇也。又折而东,至城东八里,入于新河,由嘉祥入运。
曹州
历山 在州东北六十里。上有舜祠,元张䇓有记。
《一统志》:舜耕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即此地也。水经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桀峙谓之历山。泽之东南有陶墟。郭缘生《述征记》言:舜耕陶,所在雷泽在今濮州,则此地为历山无疑。故皇甫谧亦以为济阴历山也。郑元谓历山在河东,而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其泽曰大野,大野即钜野,则河东历山即济阴矣。清丘山 在州西南三十里。春秋晋宋盟于清丘,即此。《水经注》瓠子故渎。又东径清丘北也。
荷山 在州东南三十里。《地志》在济阴定陶,今属州境。
凤味山 在州西二里。以形似名。明副使吴公建阅武厅其上。
黄河故道 在曹州南三十里。即金龙口决道也。自曹县来,分流一支,西南入境,由灉河故道流至州城东北可三里许,分而为二,谓之双河。其一入于雷泽。其一北过新集,又北流至寿张沙湾入运。
灉河 在曹州南二十五里禹贡雷夏既泽,灉沮会同。王氏炎曰灉出曹州是也。
雷泽 在曹州东北六十里。《地志》云:在济阴城阳西北是也。山海经云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颊,鼓其腹,则雷,故曰雷夏。相传即舜所渔处也。《水经注》云:雷泽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一十馀里。华胥履大人迹处东西二十五里,泽之东南,即成阳尧冢在焉。
灵圣湖 在曹州南四十五里土阜。下有穴,穴中有水。相传土人常于湖边拾得器物,以为与神假贷,盖济伏流地中,至此而见漂出器物也。白龙池 在曹州西二十里禅院前。元至正六年,院僧建龙堂,堂前凿池,池成而雨,生蒲百有六,茎有白龙,见于池上,故以为名。风雨不时,土人祷之,辄有灵应。
龙湫 在曹州西南三十里。俗谓之虎牢池。有四壁突起。如城内,有深渊广可三顷,大旱不竭,土民祷雨,辄应。明知州延定之立祠其上,题曰灵应龙湫池。
故瓠子河 在曹州东北六十里。《水经注》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东至济阳、句阳。汉武帝时,河决瓠子,武帝亲临塞之,作瓠子之歌,详见艺文。
曹县
曹南山 在县南八里。俗名土山。诗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春秋盟于曹南,皆其地也。论衡云大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国。曹之南山,则雨一国之山也。按《县志》:曹南山:鲁僖公十九年,宋曹邾三国盟于曹南,注曹不肯服敌,不以国地而曰曹南,明其为曹地,而在国都之南也。又曹风南山朝隮,则曹有山,而在其南,抑又明矣。叔铎建国汉《地里志》:济阴定陶县。郑氏曰陶丘之北。孔颖达曰鲁在其东南,卫在其西北。又曰曹都虽在济阴,其地则踰济北。考其国都,实今曹州境内,与汉乘氏相距不远,虽屡经河患,境变而山未易辄泯。
景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故楚丘城北,或云卫文公徙居。楚丘诗所谓望楚与堂景山与京,即此。以史考之,盖商亳之景山,所谓景员维河也。按《县志》:景山,故楚丘北商颂,所谓景员维河,陟彼景山,即此。旧谓景山与京误。
左山 在县西北五十里。与曹州接境。相传春秋时,太史左丘明父所葬也。其下有兴化禅院,创自隋时,寺有宝乘塔,藏定光舍利。宋时奉诏重修,钱明逸有记。其旁为汉恭皇陵。
青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其侧有卧龙冈。黄河 由考城入境,径县城南,东流入单县境,长八十馀里。
黄河故道 自金龙口西流至县境,分而为二。其一由贾鲁河东流入徐。其一东北入于州境,为沙湾上源。
贾鲁河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元时贾鲁所开,即金龙决河,所由入徐道也。
柳河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北堤有陶朱亭。其西有河滨寺,以为帝舜陶处,盖陶朱之讹也。五丈沟 在县境西南五十里。《水经注》云:南济又东北,右合河水水渎,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
定陶县
髣山 在县北十二里。曹国十五世葬地,积壤之高,彷佛如山。上有曹叔祠,宋王偊称有碑。髣山两陵对峙。其中有隙,谓之阿谷。相传孔子南游,见女子佩璜处。
菏山 按《地理志》:在济阴定陶县。禹贡所谓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也。
棠林坡 在城东北三十里。有棠林寺,世传以齐棠公葬地。
左冈 《寰宇记》云:左冈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名。相传春秋左丘明父葬处。其旁为汉定陶共王陵。按《志》:左城即古陶丘地。
黄河故道 在县北五十里。东流入济。今塞。济水故渎 在县北七里。其上有堤,谓之济堤。
《水经注》济水东北径冤句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汉景帝因置济阴郡于定陶也。菏水 在县北二十里。禹贡导菏泽,被孟潴是也。蔡沈注云,在济阴定陶县东。《水经注》曰:南济东过冤句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又东北菏水出焉。
泛水 在县西北十里。汉高帝即位泛水之阳云末,黄河南徙,泛遂入河。张晏曰泛水在济阳界外泛。言其汎爱弘大而润下也。
五丈渠 宋太祖建隆二年,遣给事中刘在浚渠。自汴北历曹济以通东方之漕,今牛头河上源是也。
东平州
王陵山 在州北五里。《旧志》以为峗山,非也。其前有东平王苍冢。其上有望祭坛,明文皇北巡立坛其上,以祀岱岳。其西为杏花冈。
瓠山 在州北二十里。山圆而长,其形如瓠。汉东平思王云墓在焉。《汉书》报山山胁石一丈,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高四尺,云及后谒居,束蓓草祠石。为息夫躬所告,即此山也。蚕尾山 在州北三十里。其阴有九女泉,西流入汶。其石有小洞庭湖,湖上建洄源亭。唐太守苏源明燕五太守处也。详见古迹。其左为黄华山。元学士王庭筠隐于其下,号黄华老人,后人号其所居为书堂峪,蚕尾之旁。又为凤凰山,其下有寺,四围皆石,中有巨泉,清澈涌沸。旧传祈雨有应,名曰灵泉。自蚕尾、凤凰、黄华皆相连络。其前为白石峪,四山环抱,东南一径,攀援而上。山阴有洞,其左为黄石岩,石色如赪,悬崖万仞,岩下平地如砥。宋梁灏父子墓在焉。
𩰚山 在州东北二十里。两山相对,其形如𩰚,故名。
金螺山 在州东北三十里。相传即危山也。汉哀帝时,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驰道状。山南崖上有石镌佛像,石色正白,又曰白佛山。危山之西,尧陵在焉。其右为芦泉。
龙山 在州东五十五里。两山环向,如蟠龙状。《水经》谓此为峗山者也。按《州志》:龙山东西十里,形状盘踞,如苍龙然,梵宇巍峨。前有圣井甘冽无异惠泉。上有石洞,中刻梵王太子像,与危山诸崖延绵不断。
荆山 在州西北三十里。东西诸峰侧立峻起此山,差小居中。明王大司马旧里。
金山 在州西北四十里。其色紫赤如金石,亦坚,致河上诸邑采以给用。其北为南蜡山。其南又为坤山,有月岩寺,马跑泉水出焉。其南有土山,去州三十里,一大阜也。日中无影,亦谓之无影山。
棘梁山 在州西四十里。山巅有崖,东西两判横石其上,通往来,名曰天桥。西南有洞,中镌佛像。
安民山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旧为寿张境。元至正间,黄河汎决,城圮邑废,改属东平。山半有寺。明景泰间,僧徒洪钦凿石百尺,涌出清泉曰清岩井。
坎河 在州东五十里。即汶水下流也。汶水旧由宁阳冈城坝流至州东,会坎河诸泉水,西入大清河。明永乐中,尚书宋公开会通河,始筑戴村坝于西遏汶,南流过官桥、席桥。席桥在州东五十里。相传宋时,东封辇路也。又南径汶上城北,西流入于南旺,其逸而西出者,犹从州南折而北流入于大清河,谓之沙河。
沙河 东平州之城池也。大堤环之,方三十里。其源有二。南沙河,即汶水故道。
大清河 即沙河下流。西北过阳谷店西,又北至棘城,西入东阿境,详见东阿。
金线闸河 亦黄河决道也。由寿张集东北至戴家庙,泄而东入于大清河。作金线闸于上。安山河 在东平州西十八里。漕河西岸四面有堤,萦回百里。
汶上县
太白山 在县东五十里。唐李白游鲁尝至其上。旁有云尾山,每太白出,云遥连云尾,则雨随至矣。按《县志》:太白山自青山东南行三里许,为太白山,俗呼牛山。冈势浑成,崖色秀发。唐李供奉曾游焉,因以得名。
坛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形平坦,故名。上有三教殿,殿后有小洞可容数人,西岩有泉。按《县志》:坦山在邑之东北二十里许。西岩弘敞凭视城堞如在宇下。旧有风雨坛,旱则祷焉。自山之左,冈岭北转,迤逦相接,稍折而西,为榻山。又
改名金山,郭司空墓在焉。与坦山相距三里有奇,其接于榻山之右者,又为九峰山,皆坦之支也。坦山以形得名,或曰坛山。以有祷雨之坛也,庠生毕公亮家于其右,见其时有云气,又借音更之为昙山云。
采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与坛山连脉,皆出砂金。旧传花木如采。按《县志》:采山自九峰而下,为平地。西北行里许为采山。旧多桃李,望之若绘采,故名。今濯濯矣。采山之旁为五山,其岭亦曰五山岭。
青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怪石耸翠,上有梵宇,俗名卧佛山。按《县志》:自昙山之阳东南行十馀里为青山。旧称梵宇栉比,潇洒可爱。上有清凉寺,内厝石卧佛像,故亦名。卧佛山寺之东,古有郑王泉或云,其大如轮,其甘如醴。尝搆亭于上。其凿石承柱础迹隐然。山之阴阜堆隆起,名曰土山。又北数里许为白石山,石质宜碓硙,邑民利之。
汶河 由宁阳入境至四汶口以上。为戴村坝所遮。全河西南流,即所谓席桥河也。至城东北二十五里,谓之鲁沟泺,当诸泉之水入之。又西南至县北二里,蒲湾之水入之,谓之草桥堰。冬春为桥,夏秋以舟。又西南流十里为白马河。又西南流二十里为鹅河。又西南流十五里为黑马沟。又西至南旺入于漕渠。
南旺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运河西岸即钜野泽之东畔也。中有阚城及蚩尤冢。详见古迹。蜀山湖 在县南三十五里。运河东岸即南旺东湖也。
马踏湖 在县西南三十里。在汶水堤北,运河岸东。
蒲湾泊 在城东北,亦名仲勾陂。周迥二十馀里,水深三尺,西南流入于汶。
鱼营泊 在县西北十五里。每秋汶河决王延口流汇于此。周回四十里。
石楼泊 在县西南二十里。亦王延口泄水道也。尝有城楼人马之状,出于水上,谓之水市。其地潦涸不常。周回可三十里。
石桥泊 在县南十五里。会拔剑泉水。西出刘许桥下。又西入沙中伏流不见,亦一沮泽也。新开河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明正统八年,凿以泄山谷诸水,西流入运。
东阿县
少岱山 在城东一里。横亘郭门,其上有台一座,台上为元君祠,台下岳帝祠,岳祠之前为玉皇祠,以其在岱宗之西,故名。其东麓为金山,产石如弹丸,摇之有声,谓之铃石。
黄山 黄山者,谷城山也。山海经曰缟羝之首曰平逢,东望谷城之山。注曰山在济北谷城县西,张良所与圮上老人期处。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其色正黄,故魏《土地志》以为谷城出文石是也。良所葆祠者,盖其一卷耳。此在城北五里,其前里许,黄石公祠在焉。黄山北址谓之白山。雪山 在城东十里。其上有洞,旁有黑山,黑山有洞,旁为万山,连延数里,北至亭山而止。亭山者,平阴境也。
冠山 在城东南三里。与雪山连脉,山下有侯丞相林。
龙头山 在城南二十里。白雁泉水出焉。相传汉高帝伐楚过此山,士卒渴甚,见白雁惊起,得清泉其下,众因以济然,无所考也。金丞相严实建别业于上,其旁为天平观。又南为隔马岭,于山坳开道,石磴上下,状如云梯,厥高蔽日。河南人祠泰山者,由之岭上,有寺谓之云翠庵。隔马岭之南为丁泉,丁泉之北为黄崖山,狼泉之水出焉,流而入于龙溪。
𡽳山 𡽳山者,《水经》所谓大槛山也。在城东南三十里。于群山最高,其巅为两岩削成,四方壁立千仞,石梁属之,谓之锦屏岩。两岩之南有磴道,谓之天门观。北岩削成之侧石盆悬焉。泉出其中,涓涓下滴,谓之天乳泉。又北别出一岫,上平而圆,谓之王母岩。此山绝远而险,缘鸟道上人迹不及。樵采者,蚁附焉。其绝顶有井,云出其中,亭亭如盖则雨大降。明邑人于慎思有记。云翠山 在东南三十里。其高与𡽳山等而锐其上峰顶巨石,高数十丈,修广里许,其形正方,状如印而有纽,谓之印峰,亦曰天柱。以一蛇径上穿石,窦可坐数十人矣。旁三石壁立,中高两堕,状如笔床,谓之笔峰。其南方一岫,状如筑成,谓之子陵台。相传严子陵所居,考之《汉书》但言子陵隐齐而不言其所在,岂其常游地与。印峰
之北为南天观,元时建,元学士李谦为记。观之上为长春洞,洞中有泉,谓之天一泉。其北有山如几,横于峰前,谓之丘子坪。相传丘长春于此修炼,盖元时,有羽士四人栖于其上,自称师长春也。明万历间,道士许道先隐于山中。大有兴筑、负山筑台为玉皇阁,环而宫之,谓之蓬莱仙院阁。下一楼北向,谓之长春阁。其北一楼南向,谓之凭虚阁。其东为真武观。其西为三真观。明邑人于慎行为记。
扈山 在云翠山北址。有坎如瓮,其中出泉巨石人,立塞。坎高可二丈,而泉从坎中涌出,漫石而下,亦一奇也。流而入于龙溪。
天池山 在城东南十五里。峰顶有泉,谓之天池。天池之下,东流泉水出焉,泉泓澄莹澈可鉴毛发,方十馀丈,其中多石蟹。《水经》谓之西流泉。元左丞严实据有数州之地,以奉元改曰东流,其上为东流书院,即洪福寺故址也。池南有严公花台,方可三亩而高丈许。又西为洪范池,方亦数丈,澄澈如东流,而亭居清冷,寒人肌骨,土人祷雨,谓之龙池。金丞相侯公立龙池其上。洪范池之旁,有泉丈许,谓之玉女泉。三泉之水流而入于龙溪。
念山 在城东南十二里。与天池山连脉。其下大石亩许,圻文数道,水流其上,谓之石淙。其旁为孟册川,居人数区,其中为楮村。
寺山 在城南一里。溪水之南脉由水中过而属之少岱,为大士堂于上,故曰寺山。其南里许为聚宝山。
铧山 在城南五里。形方而堕。有泉,有洞。大髻山 在城南三十里。厥形肖髻,其西北一山不减,大髻而巅,微堕谓之小髻。
六工山 在城南三十里。有建福院,唐初所建,镌佛像十二于岩,泉出座下,后人以殿覆之。其旁为堂子山,元学士李谦故居也。又其南为北腊山,山下有程知节墓。
虎窟山 在城西三里。酉阳杂俎。燕建平中,济南太守胡咨得白虎于洞,故以名山。今其南岩有二洞。一向北者,白虎洞也。一西向,大可数丈,谓之夕阳洞,洞口悬厓丈许,为一佛堂。崖下有泉,其旁故多林木,风声飒飒,不秋而寒。峰顶高峻,西临大清河,渔舟贾艇映带日月,旁眺百里势尽川陆。其北岩有寺,寺在岩下,岩上有泉,瀑布下注,亦一胜也。
鹅山 在城西十五里。其山曲而长颈以其类鹅,故名。
吾山 即鱼山也。在城西八里,大清河西岸。汉武帝所塞决河,歌瓠子者矣。鱼山有东阿王墓,其下有祠。详见河渠。
苫山 在城西二十里。平地一丘,状如旋螺。其上有碧虚观故址,元人所建。苫山之旁为雨山。又西为关山,自鱼山以西皆平原旷野,小山相望。邑之膏壤矣。
香山 在城北十五里。大清河西岸,与县城相直。山坳有寺,寺前有宝灯阁,邑之胜地也。香山之北有艾山,两山相对,河出其中,去城二十里。又其北有凌山,山去城三十里,其上有洞,天旱洞润即雨。香山之西有曲山,曲山甚小,考之古志,疑即渠丘山也。
龙溪 即东南山中诸泉水也。城在两山之间,诸泉水会于楮村,并西山北流,穿城而过至旧城之南,入大清河,以其或出狼泉,故名狼溪。明朱令以其名不雅驯,改曰龙溪。龙溪者,出洪范龙池也。《水经》曰:狼水出东南大槛山,径谷城西西流,泉出城东东近山,径谷城东北,西注狼水以其西流,故即名焉。溪水不盈数尺,泠泠流石间,清澈可玩,萦回二十馀里,两岸桃柳宛如画图。
大清河 在城西北八里。济水故渎也。源出东平芦山之阳,谓之芦泉。合东山诸泉水,西南流径东平城,北而坎河,水从南来会之。又西南过阳谷店西。又西北入于邑境至鱼山,南受小盐河水。又北至旧城西,受龙溪水。又东北至艾山滑口,入平阴境,海场盐舟由此南上,谓之盐河。小盐河 在城西十里。《水经》所谓马颊河也。源出张秋黑龙潭水。由决河故道东流至陈崎口,受五空桥水。又东流至鱼山,南入大清河,鱼山盐舟由此西达张秋,故谓之小盐河。
黄河故道 此水经故道也。在城西四十里。从阳谷来入境,过铜城南。又东北过清泠口。又东北过阳刘南,阳刘者,五代时河上大镇也。又东北入于长清。
瓠子故渎 瓠子者,河之支津也。《水经》曰: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又东北过东阿县东盖河之一支,并济而流者也。汉时河决瓠子,武帝发卒塞之,作瓠子之歌。后汉明帝永平中诏王景治渠,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今其迹已湮,以故道求之,当在河济二渠之间,与鱼山近云。
平阴县
会仙山 在县东郭之外山,有石迹,谓之仙人履迹,故云。又东里许为文笔山,一峰秀出,状如卓笔。
水山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宝峰院,泉出佛殿后,承以石盆、石间、刺柏、万章。又西南五里为龙化山,相传龙起山下,故名。
龙骨山 在县东北十里。夏月水汇其下,常起云雾。上有龙祠,按《县志》:龙骨山在县东北五里,为古龙脱骨处。上有祠,祠有于文定公碑记。亭山 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接东阿界,其上有洞。
石门山 在亭山之左。山坳巨孔,东西相向。车马通衢。春秋齐郑会于石门,《旧志》谓即此地误也。按《县志》:石门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为东阿平阴之限,巅有巨窍,可通往来。春秋鲁隐公三年十有二月,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注卢齐地,山至薄暮时返照,绝佳,赤霞从孔中透射,如长虹之亘天。崇祯间,兖司理李恪立石书小云门三字,为邑八景之一。
悬洞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其上有天香院,最上悬崖一洞,故名。按《县志》:悬洞山一名菩萨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有天香寺,寺前何公海晏刻石题曰赛蓬莱。
文山 在县南二里。状如玉几,其北为五姑山,上有五姑庙,肖五女像,不知所始。文山之南十里为秀屏山。
紫盖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一名孔山,绝顶有讲堂遗址。明弘治年间,知县王伦重修为先师四配像,岁久复倾。圮邑诸生赵鼐复率众修建。其下孔村以山得名。按《县志》:明天启年间,复圮知县茹时芳移筑旧址东向前,大路傍知县王自谨立碑大书杏坛遗响四字,为邑八景之一。
峻玉山 在县北二里。多白石英。
孝妇山 在县东三十里。其下有四女冢,不知所始。
大檀山 在县东南七里。多檀木。
龟山 在县西十八里,即龙桥山也。其上有寿峰寺,唐时所创。龟山之左为卧牛山,其右为圣容山。
台山 在县西南三十七里。方平如台,四山环之,苍翠可挹。
大清河 济水故渎也。西南自东阿来,至艾山入境,受桥口、天井二泉。桥口泉出县东南七里山下,流至南门,过锦川桥西,流入于大清。天井泉出县东二十里山间石中,如趵突状,北流入于大清。大清又北至孝堂山,西入长清境,盐运所经,亦号盐河。明万历十七年,坎河石坝成汶水全入南流,盐河涸塞,诸贾人请于御史建五闸于中,以便蓄泄。久之,亦多圮废,稍稍罢矣。按齐乘云,大清河径平阴广里,保古长城防门河道,所由齐侯堑防是也。地在胡家渡北。又云北径巫山,齐侯登以望晋师者。山上有石室,《水经》谓之孝子堂。今曰郭巨庙,即孝堂山也。
柳沟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泉出高坡沙土中,受陶山诸泉水东,南二十里入衡鱼河,至东平入汶。
阳谷县
谷山 在城中央县,在山阳,故曰阳谷。
土山 在城北二十里。二丘相望,一曰南土山,一曰北土山。邑境无山,二山之外,皆平陆也。沙河 在县东二十五里。从寿张入境,《旧志》谓即马颊故渠也。雨后则会水北,流至东昌龙湾入运。
清水河 在县南五十里。亦从寿张入境,即马颊河支流也。至张秋南减水闸入运。
西湖陂 在县西十五里。一曰黑龙潭,潦则潴水,长可三十馀里。一巨浸也。
鹅鸭陂 在县北二十五里。潦则畜水,涸则成田,周回二十馀里。其西北即沙镇。
寿张县
梁山 在县南七十里。本名良山。梁孝王尝猎于此,改为梁山。周回二十馀里,上有虎头崖及
古石龛迹。又有石台,凿石为莲花,周围二丈。相传有神僧说法于上。其下有洞,俗谓黑风洞。明嘉靖间搆佛宫二十馀楹。山南为古大野泽,禹贡所谓大野,既潴也。宋谓之梁山泺矣。按《县志》:梁山上有虎头崖、宋江寨、莲花台、石穿洞、黑风洞等迹。《旧志》云:汉文帝第二子梁孝王田猎于此山之北,因名梁山。或曰本名良山。《史记》:孝王北猎良山,又古邑名曰良,汉县名曰寿良。独山 《通志》云:独孤山在梁山西南七里。石坚细,中各器用,今属郓城山。
土山 在梁山西南十七里。又南为戏狗山。相传梁孝王猎处。上有玉皇阁,宏敞轩豁,为邑巨观。山之西北曰大山。又西北曰龟山。按《县志》:土山在梁山北三里,系狗山在梁山西七里,世传亦以梁孝王田猎得名,字多不一。参酌俗人语意,从系狗仍俟知者。
凤山 在城东南隅。上有显庆寺、千佛阁。世传作邑,以此山为凤头,以东西堤为凤翅,故名凤城。
沙河 《旧志》即马颊故渠也。从范县来,入境过县西北八里,东流入阳谷境。按《水经注》云:济水过微乡,北分为二水,其支津西北出者,谓之马颊。西流历安民山北,又北径桃城东,东阿桃丘也。又东北至吾山,南入于清济,盖由安民山北即至桃城,亦寿张故县境也。以为从范县入境,绕县北八里,东流入阳谷者,非马颊矣。
清水河 即马颊支流。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东北流入阳谷。
土河 在县南十里。黑洋山决河故道也。夏秋水盛,犹通舟楫,至张秋南入运。
黄河故道 即范城河。在寿张县南一十八里。由黄陵冈决而东流至县境黑虎庙,又东至沙湾入运。
东弘陂 在县东一里。周回二里,冬夏不涸。白洋陂 在县东三里。明给事殷云霄所居。八角井 在县南法兴寺前。周围二丈,泉涌清甘。下绠数十仞,不得其底。
沂州
胭脂山 在州治西。雨过,色如胭脂,故名。艾山 在州西二十五里。春秋会齐侯盟于艾,即此。小沂水经之,山前有灵镇侯庙。其左汉厚丘故地也。艾山之东为铁牛山,其石如铁,上有红埠寺。
马陵山 在州东九十里。与郯城接。相传即古琅琊山也。其山北盘州境,南抵宿迁,长八百里,状如奔马。山坳有穴,东西相望,长可数里,谓之由吾洞。白龙潭水出焉。其旁为苍山,山后有峰,谓之秦王柱。其坳有石室,世传仙人羽化处也。又东为三柱山,下有白龙潭,上有龙女祠。按齐乘,琅琊山在密州东南一百五十里海上,非此山也。以沂为琅琊郡地,故指山为琅琊耳。《寰宇记》:巨平山南有由吾庙。隋文帝徵道士由吾,拜为谏议大夫,卒在此山。而齐乘以为在马陵羽山之间,当是此地。费县亦有其迹。汤山 在州东北六十里。有泉出焉。鼎足三穴,沸如沃汤,古谓之温泉。阪流而为汤河。其旁为垆山,山产黄金,有金神庙。
大柱山 在州北九十里。状如笔峰,高出天表。左为映旗山,前为荆山,右为银锡岭,皆其培塿也。映旗山有老子玉池,亦曰葛仙洗药也。大柱山之后,汶水出焉。
五坪山 在州西四十里。五峰相连,其上平坦,故名五坪山。之旁小山以十数,不可胜纪。杏山 在州西南五十里。其旁为银山。
大冶山 在州西南六十里。路旁有二巨铁突出地上,昔人取之,不得,疑为铁矿。其侧有朗公山,山上有洞,洞口有巨履迹,今为朗公寺。又旁为麒麟山。
邓王山 在州西南八十里。上有邓王城,邓王山之左为石柱山。其右为平山。
宝山 在州西南九十里。其旁数山相附。上有洞穴,数区产金银矿石,元时开矿处也。明成化间,遣太监梁芳,嘉靖间,遣都御史蔡经采焉。其后官闭不开,而流民相与盗发,为有司忧。泉出山下,流数十里,汇为鱼沟湖。其旁为铁角山、黄柱山、安乐山、大孤山、小孤山。
石龙山 在州西南一百里。有石盘曲如龙,旁有帽山。
鲁卿山 在州西南一百里。其下有季文子墓,墓前有祠。《国语》:季文子相宣成二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鲁思其遗惠,为之立庙。亦名季山。山
有清泉涌出岩下,绕屋而流。其上有龙兴观。青山 在州西南一百三十里。峰顶苍翠,亦一名山也。其旁为横山。
石城堌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四壁巉峻,绝顶宽平可田。下有龙潭,祷雨有应,龙祠在焉。旁为伏龙山。
赤石山 在州南一里。山有二埠,东西相峙,曰金雀、银雀,环护州治。中有桃花洞。其下有泉,南流为阳明河。
册山 在州西南四十里。
兰山 在州南八十里。
层山 在州南九十里。层山之旁,柱子山、黄山附之。
沂河 在州城东二里。源出蒙阴西北艾山。水经云,出泰山郡,盖县艾山是也。南流径沂水县城西,又南至蒙阴,受东汶水,诸葛城王祥墓孝感河水入之。
祊河 在州北二里。源出费县大匡崓。洓河 在州西二十五里。出费县天井泉。沭河 在州东五十里。源出莒州西北马耳山,南流入州境。
泇河 出费县箕山径州西北,过汴庄。
汶河 在州东九十里。
枣沟湖 在州北四十里。
泥沱河 在州南二十五里。
芙蓉湖 在州西南九十里。
渔沟湖 在州西南三十里,源出宝山。
石渊 在州南三十里,水中多白石。
郯城县
九龙山 在县东北九十里。即马陵山别支也。山有九峰,盘曲如龙,故名。
石梁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其旁为磨山,有石如镜,击之铿然。土人相传曾子授徒于此,为建琴声书院。
羽山 在县东北七十里。禹贡羽畎夏翟即此山也。山海经云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县西南即鲧所殛处。王嘉云,舜命禹疏山导岳,遍日月之下,惟不践羽山之地。
孔望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即马陵山之南峰,高峭峻拔。其上有望海楼。
优楼山 在县西六十里。
沂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从沂水来入境。白马河 在县西五里。源出九龙山,至县境。沭河 在县东十里。从沂水来入境至东南七十里,漫流入海。《元和志》云:临沂东南,群山联络沭东沂西夹山而行,山夹之间,有山口池者,俗云禹凿沂水。由三十六穴湖贯此夹口,与沭相通。又南至沭阳县,入桑塸湖,东入于海。陈河 在县西四十里。瓦子埠即涑水别流不入沂水者也。
大方湖 在县西南十五里。广可百亩,中多荷芰,邑人游采其中。
莲湖 在县南三十里。围可十馀顷,亦有荷芰。
费县
蒙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禹贡蒙羽其艺诗奄有龟蒙是也。西与龟山相连,绵亘一百三十里。其北为蒙阴,其阳为费山,顶有白云岩,采石花为茶,其味芳冽。前有玉虚宫,宫内有古松,高数丈,其阴盈亩,亭如车盖。其东为九女关。西为紫金关,诸泉水皆出其下,流入于沂。齐乘曰:蒙山前阳口村有玉皇观,相传老子故宫也。阳口亦山名,其北为平仙顶。按《县志》:蒙山距县西北六十里,为龟蒙。孔子作龟山操曰:我欲望鲁兮,龟山蔽之。即此山也。其东有挂仙橛、平仙顶。又东为玉皇顶、望海楼,皆秀插云表。按《蒙山旧志》:有七十二峰,洞三十六,古刹七十馀所,龟蒙顶其最胜处,白云岩次之。
泉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其上有祠。
南成山 在县西南八十里。即曾子葬父处。王符所谓南成之冢是也。亦曰曾子山。其麓为印山,有子游祠。其旁为石门山,武城故址在其山下。
苍山 在县南三里。苍山之西为楼子峪,悬崖危磴连络,可六七里。泉出其下,流而为苍山河。由吾山 在县南四十里。其上有由吾洞,即隋文帝所徵道士由吾也。详见沂州。
圣堂山 在县西五十里。上有道院。
历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其旁有舜祠,漏泽在其东北,世谓之雷泽。
聪山 浚水出焉。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其旁为金山。
方山 在县东南十里。其南为荻子山,吴王殿旧址在焉。按《县志》:方山在城东南十二里,一名砚山。下有响水涧,急流飞瀑,俗呼铃崖。箕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东泇水出焉。
萧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官道之北,亦名山也。柱子堌 在县南四十里。壁立万仞,望之如柱,故名。
吴家堌 在县西南七十里。上可避兵。
大匡堌 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其下有泉流而为祊河,其地以堌名者,有太平不老佛耳、云头之类,皆胜地也。
祊河 即大匡堌泉也。出其东北,流经县南汇为桃花渊。渊在崖石间,水深多鱼。桃花之上为二郎渊。其下为汀沟渊,皆祊水之曲也。
浚河 源出聪山东流,与塔河合。塔河出紫金关三山下,南流三十里入于浚水。又与洪河合。洪河出蒙山九女关下,东南流入为浚水。浚水又与蒙阳河合。
朱龙河 在费县东二十里。源出马山。前有桥跨之,曰仁政桥。明知县杨果所建。河东北流入于祊水。
横沟 在费县南十里。源出左城崖西山曲,东北流入于祊水。
柳毅河 在费县南四十里。源出铁城,会黑涝坡泉,北流至梁山口,入于祊水。
苍山河 出苍山楼子峪,北流入于祊水。温水河 在费县西七十里。温水村水冬温可浴。
费城湖 在费县西南。广千五百馀亩,多鱼鳖菱芰,邑人食其利焉。
漏泽湖 在费县西一百三十里。其西即陪尾山泗水发源处也。《水经注》曰:鲁国卞县东南桃墟有泽,方十五里,渌水澄停三丈如减泽,即际阜,俗谓之妫亭山。阜有三石穴,广圆三四尺,穴有通光,水有盈漏,居民识其将漏预障,穴口鱼鳖曝鳞,不可胜载。齐乘亦云泽有五穴,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声闻数里,居人每向其漏穴扈取,鱼随种麦比水至,麦已收矣。
天井汪 在费县南四十里。泉出地中,流而为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