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五十八卷目录

 嘉兴府部汇考二
  嘉兴府城池考
  嘉兴府关梁考
  嘉兴府封建考

职方典第九百五十八卷

嘉兴府部汇考二

嘉兴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嘉兴秀水二县附郭〉
嘉兴府城池 不知所自始,按《嘉禾记》谓:唐乾宁中,守臣曹信筑。吴越备使谓唐僖宗文德元年,吴越武肃王命制置使阮结筑。五代晋天福四年,吴越王钱元瓘拓为州城,宋谓之军城,元谓之路城。宋《图经》云:罗城周围一十二里,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五尺,水旱门各四门,各有楼门,外各置吊桥,跨隍池以通往来。东门旧曰青龙,后改春波。西门旧曰永安,后改通越。南门旧曰广济,后改澄海。北门旧曰望京,后改望云,续改望吴。惟澄海水门楼,建炎间,徐明作乱,废。子城原有正门,曰丽谯。元至元十三年,隳郡县城罗城遂平门楼,俱废。元末,兵起,诏守臣禦防。至正十六年,路推官方睿营筑,未就归入。明大守吕文燧谢节竟其工较旧,缩三里,高倍于旧三尺,面阔一丈,敌楼二十五,女墙三千四百一十五。月城门楼、吊桥,悉具其城下隙地,听民置屋,岁课灰价为缮城之费。隍池周围绕城,其里数较城加四分之一,阔二十二丈,深一丈二尺。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猝至,知府刘悫修城缮隍。三十九年,知府侯东莱奉檄增筑。改春波曰澄霁,通越曰阜城,澄海曰迎薰,望吴曰拱辰。重建敌楼二十八座。万历初,城渐圮。至四十四年,知府庄祖诲盖造窝铺箭楼,马坡等项,公辖嘉兴县管。城垣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八寸分为八号,秀水县管城垣七百八十丈七尺二寸分,为七号。凡八阅月而工竣,天启二年,知县汤齐修筑城堤及堵。皇清顺治二年,东城楼燬。嘉兴县知县张厥修重建。
十五年,奉檄增高城垛合二为一。康熙四年,南水门圮,嘉兴县知县林逵重筑子城,即子墙。唐之县治,宋之军州,元之路衙,今之府治墙也。周围二里十步,高厚俱一丈二尺。按《图经》云:三国吴黄龙时,筑有正门,一楼曰丽谯。宋宣和七年,知州宋昭年尝更筑。德祐元年,知府余安裕重修,咨议刘汉杰董其役且增保障,即今罗城。元至正年,议隳江淮城垒嘉兴隶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外城并隳惟子城与丽谯独存。
外县
嘉善县城池 明宣德四年,分县无城。嘉靖三十二年,倭警巡抚王忬以知府刘悫请命。通判邓迁建,六阅月告成。水门五,陆门四,因其坊之旧名,东曰大胜,西曰太平,南曰庆丰,北曰熙宁。月城、望楼、墩台、窝铺悉具,周围一千四百八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五寸,厚连堤二丈二尺,雉堞二千六百六十四,壕周于城阔六丈。万历二十年,知县章士雅修缮楼台。崇祯十年,知县李陈玉更修。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方舟增高并堵。
海盐县城池 唐开元初,移治马嗥城,即今治城也。旧本砖城。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谕信国公汤和巡视要害,缮城备倭,设海宁卫,委指挥许能率军增筑四门月城,皆以砖石为之。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加修周围六里三十五步,高二丈五尺,池周于城阔六丈九尺,深一丈二尺,陆门四,东曰靖海,西曰望吴,南曰来薰,北曰镇朔,上下相对,各设兵马司。水门三,东濒海,故缺。嘉靖三十二年,倭乱,都指挥张鈇增筑沿海土墙并敌楼一十六座敌,台二座,在东门之南北偏,知县郑茂督理。万历中,知县王临亨,重筑。天启三年,知县樊维成修。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毛一骏奉檄增高并堵。
澉浦城 在县西南,明洪武十九年,命安庆侯、荥阳侯委海宁卫千户费进筑城,周围八里一十七步,高二丈四尺五寸。永乐中,都指挥谷祥以砖石包砌。正统八年,命侍郎焦宏、参政俞士悦、勘议令杭嘉湖三府,备料重修。嘉靖三十五年,知县郑茂增敌台一十六座。陆门四,西水门一池,周九里三步,阔五丈,深一丈一尺。〈按澉浦系县属〉
镇城故附于后
石门县城池 旧无城。元顺帝三十六年,张士诚据西浙,始筑。明洪武十九年,倭寇海盐诏徙县旧城,城乍浦。天顺中,知县王舆立四门为障。嘉靖三十四年,倭入寇,知县蔡本,端奉督抚王忬,檄度地筑城。明年正月,倭觇城,未完,突入摽掠。蔡令坐谴去。五月,城完,周七里三十步,高二丈七尺,阔一丈五尺,城门水陆各五。三十九年,知县刘宗武建城楼四座,南北瓮城各一,添筑敌楼三十,敌台三壕周于城,凡八里五十三步。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李震加高并堵。
平湖县城池 明宣德四年,立县古齐景乡无城。嘉靖三十二年,倭乱知府刘悫、知县刘存义,奉巡抚王忬檄筑城,凡九里,高二丈五尺,广二丈,周一千六百九丈,旱门五,东曰启元,西曰毓秀,南曰豫泰,北曰丰亨,西南曰小旱门。水门五,西南北各一门,东二。据当湖,壕周围阔五丈。嘉靖四十一年,知县顾廷对,增设雉堞并窝铺一百一十二座。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朱之翰奉檄增高并堵。
乍浦城 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明洪武十九年,命信国公汤和浚池,筑城周围六里三百三十二步,高二丈,厚一丈五尺。永乐十二年,都指挥谷祥以砖石包砌。正统八年,侍郎焦宏勘议令杭嘉湖,备料协同修葺。景泰三年,都指挥王谦添设城楼四座。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刘存义增敌台一十座,旱门四,水门一,池周一千六百三十丈,深八尺,阔十丈,吊桥四。崇祯十一年,署印知县李陈玉开设水门一座。〈按乍浦等三城系本县属镇故附于后〉
梁庄城堡 县东南四十里。正统五年,巡抚都御史李奎奏建,周八百丈,高一丈五尺,城楼二,角楼四,置兵守禦。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失守,设置哨探。四十年,知县顾廷对申议移乍浦,巡检司居之,后废。皇清置梁庄三寨,哨探如故。
白沙湾城堡 距乍浦二十七里,周围一里,高二丈,池阔二丈,深五尺。明洪武十九年,巡检辛得名监筑。
桐乡县城池 旧无城,明嘉靖三十二年,倭乱,知县金燕奉督抚王忬檄起筑,周围一千二百丈八尺,厚二丈六尺,城门水陆名四,敌楼八。壕周于城,广六尺深二丈五尺,以后修葺,无考。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王好仁增高并堵,按《县志》:城之南门曰时薰,东门曰青阳,西门曰兑悦,北门曰来远。

嘉兴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嘉兴秀水二县附郭〉
瑞虹桥 府治前。
府后桥
蒸饼桥 府治西南二十步。
馆前桥 府东北清军馆前。
望恩桥 府治西南三十步。
驿桥 府治西北二十步。
藕行桥 府治西北二十步。
回龙桥 府治西北二里水西寺前。
爽溪桥 府治西北二里十步。
老人桥  召公桥  杜家桥
颜家桥  百步桥  莲花桥
通济桥  赞福桥
庆丰桥 一名五柳。
腾蛟桥  起凤桥  崔家桥
猪儿桥  蟹行桥  县南桥
环秀桥 通天星湖。
倪家桥  县西桥  湖桥
望湖桥  罗家桥  安福桥
北营桥 以上俱在春波门内。
济川桥 旧名大悲。
万安桥  寺桥   广平桥
车阑桥  纪桥   韭溪桥
韭緺桥  顾市桥  福顺桥
兴福桥
兴贤桥 旧名过军。
毓秀桥 以上俱在通越门内。
范蠡桥  石灰桥  张公桥
营桥   炒麸桥  南石桥
史家桥  娄家桥  寺前桥
醋坊桥  蒋家桥  宝带桥
中正桥  莲光桥  纸行桥
砖桥   竹丝桥
毛家桥 一名熙宁。
蔡中郎桥 三板桥  杨公桥
斜桥   乌盆桥  履鞋桥
下桥 以上俱在澄海门内。
众安桥  北寺桥  采莲桥
孩儿桥  香花桥  安乐桥
丁家桥  菩萨桥  习家桥
禅杖桥  水纂桥  天庆桥
胭脂桥  陆家桥  钟家桥
通观桥  寺头桥  时顺桥
孙师娘桥 仓桥
焦家桥 以上俱在望吴门内。
宣公桥 相传为陆宣公所建,故名。宋张尧同诗:祗应裴少保功业败垂成,往往桥边客今犹恨未平。
望春桥
熙春桥 一名衙前,又名牙前桥。
放生桥 凡二。
盐仓桥 凡二。
天马桥 俗呼东马。按《嘉兴县志》:俗名西马桥。驷马桥 俗呼西马。按《嘉兴县志》:俗名东马桥。
潘家桥
奚家桥 凡二。
卢家桥  指南桥。
福成桥 一名谢家桥。
吴泾桥  双溪桥  会龙桥
务前桥  永安桥
虹桥 凡二。
汪家桥  春波桥  梯云桥
十八里桥 康熙十四年重建。
长丰桥  汉塘桥  焦山门桥
七里店桥
白苧桥 俗呼堰桥。
瀛塘桥  新塘桥  马王塘桥
万程桥  众欢桥  和平桥
国界桥  荐泾桥  鹤道桥
塔塘桥  五龙桥  众德桥
日阳桥  长生桥  潘家桥
山家桥  澄海桥  米市桥
吴老桥  西丽桥  北丽桥
秋泾桥  百步桥  金桥
长虹桥  端平桥  秀城桥
陡门桥  大有桥 俱在濮镇。
唐桥   大德桥  里仁桥
牛桥   殷家桥  偃王庙桥
三元桥 旧名春丽桥。
银家桥  隆兴桥  月河桥
嘉善县
永丰桥  熙宁桥  梅谷桥
青龙桥  吉祥桥  章典史桥
新桥 今名罗星。
孙家桥  登丰桥
富民桥 今名小仓。
大通桥 今名北亭。
见龙桥  华严桥  会龙桥
瑞安桥 即西跨塘桥。
福星桥  界牌桥  步云桥
孩儿桥  广济桥  致和桥
跻云桥  石灰桥  接秀桥
大云桥  怀远桥  迎仙桥
登瀛桥  谈公桥
庄桥 凡二。
泖桥   东林桥  崇福桥
晋贤桥  圆明桥  清风桥
海盐县
还珠桥 在县东门外,旧名闻琴桥。
龙王庙桥
思鲁桥 在县西南三十步,宋绍熙四年建。《徐志》云:民思鲁令,故名。
驷车桥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步,宋绍熙四年建。
永安桥 在县西南三百步,宋绍熙五年建。兴廉桥 在县西八十步,宋绍熙四年建,在资圣寺前,俗呼寺桥。
迁善桥 在县西一百三十步,宋绍熙年建,俗名管家桥。
新虹桥
秀远桥 在县西南四里,俗名天打桥。
南平驾桥 在县西南四里。
淡井桥 在县西南五里,宋景德二年建。泾塘桥 在县西南十里。
庆丰桥
惠人桥 即县右平桥,宋绍兴中,令李直养重修。
新桥 在县西十字街。
尚胥桥 在县西十二里,宋大德三年建。皇清顺治七年重建,有泉眼,水甚甘冽。
玙城桥 在县西十八里,宋绍兴三年建。崇宁桥 在县西北七十步。
孝悌桥 在县西六十步。
锦绣桥 在县西北九十步。
新塘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元至正二年建。半逻桥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元至正中建。凤凰桥 在县东北十二里,即冯墺堰。
化城桥  童家桥。
思仲桥 旧名缪家桥。
安仁桥 在县西一里,《永乐志》云:元至大二年建,今名虹桥。
悦礼桥 在县西一里四十步,俗名广福桥,亦名仓桥。
绍兴桥 在县西一里五十步西门外。
顺宁桥 在县西二里半西门外,洪武二十一年建。
天宁寺桥 在县西三里,元至正乙酉建。俗名大栅桥。
天仙湖桥 在县西五里,元至正二年建。秦溪桥 在县西南三十里宁海寺前。
陶泾桥 在北门外。
通海桥 在县西二十步。
虹桥 凡二。
查坟桥 在县西一十八里。
翁董桥 在县西南二十里鸬鹚湖口。
文星桥 旧名罗星台,在县北九里。
石门县
松老桥  彭湖桥  大德新桥
包角堰桥 驿南桥  语溪桥
迎恩桥  司马高桥 薰仁桥
青阳桥  钱店渡桥 乌鸦桥
五社桥  游屯桥  同门桥
士林桥  施家堰桥 玉湾桥
洪河桥  万岁桥  胭脂桥
羔羊桥  思鲁桥  南高桥
东高桥  丁家桥  吴桥
何家桥  北三里桥 六里桥
沈匠桥  南津渡 按《县志》:在县南三里。北门渡 在朔义门外。
六里渡 在六里铺。
羔羊渡 在县北九里。
福严渡 在羔羊渡北,旧有观音堂。
南沈渡 在福严渡北。
太公渡 在县北十五里。
石门渡 在县北十九里。
钱店渡 在玉溪镇东十里桥北。
平湖县
三登桥  庆源桥  福源桥
观行桥  众安桥  长安桥
转塘桥  淡水桥  师姑桥
万安桥  洪义桥  广济桥
龙门桥  广福桥  汉水桥
永平桥  汉异桥  利涉桥
南环桥  扶行桥  迎恩桥
趋庭桥  儒林桥  永丰桥
通泠桥
喜雨桥 今废。
桐乡县
县桥   皂林桥  白云桥
长生桥
睹谷桥 一名都斧。
晏城桥  多福桥  鲍泽桥
千金桥  东山桥  迎凤桥
虹桥   妙智桥  万春桥
永安桥  燕子桥  同情桥
陈庄桥  秀溪桥  下庙桥
青云桥  登瀛桥  双溪桥
白马桥  来凤桥  八字桥
登俊桥  达道桥  海月桥
积庆桥  馀庆桥  广宁桥
德安桥  兴德桥  保安桥
兴福桥  普济桥  安乐桥
石门堰桥
茅家渡 在皂林塘东四里,宋置官渡,岁课净利钱。元明以来,革净利之名,听民自便。
秀溪渡 在皂林秀溪桥西,原名皂林渡,亦古官渡也。
钱店渡 在皂林西七里。
妙智渡 在智妙寺前皂林东二十里。

嘉兴府封建考

        《府志》
秀王 赵子称,秦王德芳六世孙,居秀州,宣和中会试合格调嘉兴丞。夫人张诞子伯琮后高宗乏祠立伯琮为皇太子,加子称太师中书令,封秀王,谥安僖。张氏封王夫人,既禅称皇伯,伯母。光宗立,于湖州秀州立庙建祠临安,如濮王故事。
嗣秀王 赵伯圭,秀王赵子称之子孝宗之兄,光宗时历官太保封嗣秀王。
沣王 赵师揆嗣秀王伯圭之子,初除江东提举。宁宗即位,除奉国军节度使,召见赐肩舆,充万寿观使。嘉定七年薨赠太傅封沣王谥恭惠。和王 赵师禹沣王师揆弟由保康军节度使除开府仪同三司,嘉定十六年薨赠太傅追封和王谥端肃。
秀王 赵与择,德祐二年,为浙闽广察访使,封秀王。

嘉兴王 朱厚爖江西淮府靖王赡墺曾孙,庄王祐揆第六子也。嘉靖二十五年封薨子载坰嗣以擅婚降封奉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