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石门在精舍南十馀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迥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馀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迥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邪?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其咏之云尔。
游石门诗 东晋 · 慧远
押词韵第十一部
石门在精舍南十馀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则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馀人。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途竞进。虽乘危履石。并以所悦为安。既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乃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间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世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超兴非有本,理感兴自生。
忽闻石门游,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望崖想曾城。
驰步乘长岩,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眇若凌太清。
端坐运虚轮,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未若两俱冥(○古诗类苑百二。《诗纪》三十七。)。
孝武文李太后服议 其一 东晋 · 徐广
出处:全晋文
太皇太后名位允正,体同皇极,理制备尽,情礼弥申。春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故成风显夫人之号,僖公服三年之丧,子于父之所生,体尊义重。且礼祖不厌孙,固宜遂服无屈,而缘情立制,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案,《宋书》本传作齐衰三年服。)。永安皇后无服,但一举哀,百官亦一(《晋书·礼志》中,又孝武文李皇后传,《宋书·徐广传》,又《礼志》二,《通典》八十一,隆安四年,太皇太后李氏崩,疑所服,尚书左仆射何澄、右仆射王雅、尚书车胤、孔安国祠部郎徐广议,诏可。今据《宋书》编入广集。)。
又上言 东晋 · 车胤
出处:全晋文
去年上,自顷开国公侯,至于卿士,庶子为后者,服其庶母,同之于嫡,违礼犯制,宜加裁抑。事上经年,未被告报,未审朝议以何为疑?若以所陈或谬,则经有文;若以古今不同,则晋有成典。升平四年,故太宰武陵王所生母丧,表求齐衰三年,诏听依昔乐安王故事,制大功九月。兴宁三年,故梁王㻱又所生母丧,亦求三年。《庚子诏书》依太宰故事,同服大功。若谨案周礼,则缌麻三月;若奉晋制,则大功九月。古礼今制,并无居庐三年之文,而顷年已来,各申私情,更相拟袭,渐以成俗。纵而不禁,则圣典灭矣。夫尊尊亲亲,立人之本,王化所由,二端而已。故先王设教,务弘其极,尊郊社之敬,制越绋之礼,严宗庙之祀,厌庶子之服,所以经纬人文,化成天下。夫屈家事于王道,厌私恩于祖宗,岂非上行乎下,父行乎子!若尊尊之心有时而替,宜厌之情触事而申,祖宗之敬微,而君臣之礼亏矣。严恪微于祖宗,致敬亏于事上,而欲俗安化隆,不亦难乎!区区所惜,实在于斯。职之所司,不敢不言,请台参详(《晋书·礼志》中,十八年,胤又上言,有司奏,诏可。)。
答徐广问李太后服 东晋 · 车胤
出处:全晋文
汉代皆服重,且大体已定,此当无服翻革邪(《通典》八十一隆安四年)?
李太后服议 东晋 · 殷茂
出处:全晋文
太皇太后名称虽尊而据非正体,主上纂承宗祖,不宜持重,谓齐服为安(《通典》八十一,隆安四年,太常殷茂议。)。
又启 东晋 · 孔安国
出处:全晋文
范泰云:“今既祔,遂祭于庙,故四时蒸尝”。如泰此言,殷与蒸尝,其本不同,既祔之后,可亲蒸尝而不得亲殷也。太常刘瑾云:“章后丧未一周,不应祭”。臣寻升平五年五月,穆皇帝崩,其年七月,山陵,十月,殷。兴宁三年二月,哀皇帝崩,太和元年五月,海西夫人庾氏薨,时为皇后,七月,葬,十月,殷。此在哀皇再周之内,庾夫人既葬之后,二殷策文见在庙。又文皇太后以隆安四年七月崩,陛下追述先旨,躬服重制,五年十月,殷。再周之内,不以废事。今以小君之哀,而泰更谓不得行大礼。臣寻永和十年至今五十馀载,用三十月辄殷,皆见于注记,是依礼,五年再殷。而泰所言,非真难臣,乃以圣朝所用,迟速失中。泰为宪司,自应明审是非,若臣所启不允,即当责失奏弹,而愆惰稽停,遂非忘旧。请免泰、瑾官(《宋书·礼志》三)”。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其一 东晋 · 陶潜
押词韵第四部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途。
凯风负我心,戢枻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其二 东晋 · 陶潜
押支韵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
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
祭梁鸿文 东晋 · 周祗
出处:全晋文
晋隆安四年十一月,陈郡周颖文以蕴藻行潦祠于梁先生之墓。夫子迈志箕颍,尘垢雕俗。骨秀风霜,性淳寡欲。娶待偕隐之俪,文绝陪臣之录。遂负策周鲁之郊,逆旅吴会之阿。可谓高奇绝伦,孤生莫和者也。后学抚牍,得人在文。忽以知命,而展其坟。芒芒积草,有馥馀芬,昔先生过延陵而想季,经海隅而感连。苟践迹而趣合,亦断金于当年(《艺文类聚》三十八,《御览》五百二十六。)。
祭王东亭文 东晋 · 殷阐
出处:全晋文
以少牢之奠敬奠东亭王侯之灵。盖闻朗鉴不尘,精金能照。君以圭璋,资以明要。少长风流,举契理调。事扰皇家,道在君子。亮诚外内,寄内万里。契同风云,义贯终始。自昔索居,荏苒于兹。五载不觌,何日不思。呜呼若人,奄随化迁。古之遗爱,犹或兴言。承凶怆痛,慨然留连(《艺文类聚》三十八,《御览》五百二十六,案,王珣封东亭侯,隆安四年卒。)。
命元显释服居职诏(隆安四年)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会稽王妃尊贤莫二,朕义同所亲。今葬加殊礼,一依琅邪穆太妃故事。元显夙令光懋,乃心所寄,诚孝性蒸蒸,至痛难夺。然不以家事辞王事,《阳秋》之明义;不以私限违公制,中代之变礼。故闵子腰绖,山王逼屈。良以至蹙由中,轨容著外,有礼无时,贤哲斯顺。须妃葬毕,可居职如故(《晋书·会稽王道子传》)。
天命诏(天兴三年十二月乙未) 北魏 · 拓跋圭
出处:全后魏文卷一
世俗谓汉高起于布衣而有天下,此未达其故也。夫刘承尧统,旷世继德,有蛇龙之徵,致云彩之应,五纬上聚,天人俱协,明革命之主,大运所钟,不可以非望求也。然狂狡之徒,所以颠蹶而不已者,诚惑于逐鹿之说,而迷于天命也。故有踵覆车之轨,蹈衅逆之踪,毒甚者倾州郡,害微者败邑里,至乃身死名颓,殃及九族,从乱随流,死而不悔,岂不痛哉!《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自非继圣载德,天人合会,帝王之业,夫岂虚应。历观古今,不义而求非望者,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有国有家者,诚能推废兴之有期,审天命之不易,察徵应之潜授,杜竞逐之邪言,绝奸雄之潜肆,思多福于止足,则几于神智矣。如此,则可以保荣禄于天年,流馀庆千后世。夫然,故祸悖无缘而生,甲兵何由而起?凡厥来世,勖哉戒之,可不慎欤(《魏书·道武纪》)!
官号诏(天兴三年十二月丙申) 北魏 · 拓跋圭
出处:全后魏文卷一
上古之治,尚德下名,有任而无爵,易治而事序,故邪谋息而不起,奸慝绝而不作。周姬之末,下陵上替,以号自定,以位制禄,卿世其官,大夫遂事,阳德不畅,议发家陪,故衅由此起,兵由此作。秦汉之弊,舍德崇侈,能否混杂,贤愚相乱,庶官失序,任非其人。于是忠义之道寝,廉耻之节废,退让之风绝,毁誉之议兴,莫不由乎贵尚名位,而祸败及之矣。古置三公,职大忧重,故曰「待罪宰相」,将委任责成,非虚宠禄也。而今世俗,佥以台辅为荣贵,企慕而求之。夫此职司,在人主之所任耳,用之则重,舍之则轻。然则官无常名,而任有定分,是则所贵者至矣,何取于鼎司之虚称也。夫桀纣之南面,虽高而可薄;姬旦之为下,虽卑而可尊。一官可以效智,荜门可以垂范,苟以道德为实,贤于覆餗蔀家矣。故量力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利之与名,毁誉之疵竞;道之与德,神识之家宝。是故道义治之本,名爵治之末。名不本于道,不可以为宜,爵无补于时,不可以为用。用而不禁,为病深矣。能通其变,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来者诚思成败之理,察治乱之由,鉴殷周之失,革秦汉之弊,则几于治矣(《魏书·道武纪》)。
北凉沮渠蒙逊 南朝宋 · 慕延
出处:全宋文卷六十一
蒙逊,张掖临松卢水胡人。初仕后梁吕光,后叛投段业,为镇西将军,临池太守,寻领张掖太守,转西安太守。以晋隆安四年杀段业,自称车骑大将军。建元永安,姚兴以为镇西将军、沙州刺史、西海侯,以晋义熙三年自号大都督、大将军、河西王,改元玄始。后遣使诣晋称蕃,以为凉州刺史。宋永初末,以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凉州诸军事、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张掖公。景平末,进侍中、都督凉秦河沙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领护匈奴中郎将、西夷校尉、凉州牧、河西王。文帝初改骠骑为车骑。元嘉十年卒,在位三十四年,谥曰武宣王。
书渊明集后 其一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一、《丹阳集》卷八
渊明为建威参军,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赋诗,落句云:「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是岁晋隆安四年,春秋三十六。明年,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赋诗,落句云:「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盖壮齿作吏,而邱壑之志已坚,卒践其言,自彭泽归,优游家巷二十有二年以没,与谢傅东山之志异矣。《归田园居诗》第六篇所谓「种苗在东皋,禾生满阡陌」者,非渊明语也。萧统、汤休之辈不能辨,猥寘《集》中;东坡居士尽和陶诗,亦次此篇之韵,殊可笑。按《文选》江淹作《杂体诗》三十首,以拟三十人,有邯郸托曲于李奇、士季假论于嗣宗之说,此篇政淹拟渊明作尔。《文选》统所纂,东坡非不精《选》理者,皆不能證此乖误,何耶?《南史》称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屈后代。自宋武王业渐隆,不复肯仕,信然。予观其《读史赞》,首述夷齐云:「二子让国,相将海隅。天人革命,绝景穷居」。次述箕子云:「去乡之感,犹有迟迟。矧伊代谢,触物皆非」。盖自况也。顷在东鲁,有以渊明画像见观,予赞之云:「欲仕则弦歌必求,欲隐则著作不就。欲卧则遣客而醺酣,欲饮则从容之邂逅。欲辞则檀道济之粱肉必麾,欲取则颜延年之货泉亦受」。夫惟任真自得而颖脱不羁,所以为无怀、葛天氏之民,而超三季之浇陋者乎!渊明于阿舒辈,始作诗命之,继作诗责之,终作训晓之,且曰:「吾黾勉辞事,使汝幼而饥寒,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又以「同财共居」为治命,无惑乎?杜拾遗笑其挂怀抱也。后汉逸人王霸见其友令狐子伯、子车服有光,仪矩甚适,而其子归自田亩,蓬头历齿,因愧卧不兴。乃知父子恩深,虽外轩冕士,视身荣悴如二五与十,而于子则不能忘怀每如此。虽然,渊明知任真而已,岂预恤后世之讥议。若拾遗能观物反身,则知爱阿舒与宗文何以异?
观文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陈俊卿再辞免特进乞依旧宫观不允诏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九、《玉堂类稿》卷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朕惠宗公以礼,笃旧学以恩。虽听均休,必昭异宠。卿清名谅节,终始无渝。入相出藩,进退有裕。因奉祠之请,极真禄之阶。恩礼所加,他人无望。驭臣敬故,朕心盖庶几焉。且长乐二年,其劳多矣;潜藩三益,其功旧矣。以兹受爵,卿岂无名?所辞宜不允。
赠西岩道元和尚 元末明初 · 刘基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西岩寺里云巢子,不到人间几十年。
杖锡野猿迎路侧,谈经山鬼拜灯前。
尘飞劫火青春梦,雪满长松白日眠。
近得渊明入莲社,兴来时复有诗篇。
杖锡:即执持锡杖。锡杖是僧人所用的法器之一,上有铁棬,棬上有环,木柄,振动时有响声。为何叫锡杖?因取“锡锡”作响而得名,并非锡杖一定要用锡来制作不可。《游石门诗》序:“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唐崔颢《赠怀一上人》诗:“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附西凉三主南凉三主北凉二主附段业(西凉李皓,晋安帝隆安四年庚子为敦煌守,称凉公。义熙元年,奉表建康,在位十八年,谥武昭王。子歆嗣,晋拜酒泉公。宋高祖永初元年庚申,败于北凉,被弑,在位三年。弟恂,据敦煌一年,城破自杀。合三世二十二年。南凉秃发乌孤,晋孝武二十一年丙申,后凉拜为左贤王,自称西平王,在位四年,谥武王。弟利鹿孤立,三年,谥康王。弟傉檀,称凉王,十二年。安帝义熙十年甲寅,降于西秦,被鸩死,谥景王。合三世十九年。 北凉沮渠蒙逊,初叛后凉,立建康太守段业为王,五年,弑之,自称张掖公,晋安帝隆安五年辛丑也。义熙八年,称河西王,奉表于晋,拜凉州刺史。宋文帝元嘉七年,贡于魏,封凉王,在位三十二年,谥武宣王。立世子善提兄牧犍,六年,元嘉十六年己卯降于魏,又八年,被杀。合二世三十九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覃韵
三凉何以合纪?自前后凉亡,而凉分为三矣。西凉李皓,汉李广苗裔昶之子也,据河右,传歆、恂,北凉灭之。南凉秃发乌孤,鲜卑别种思复鞬之子也,据广武,传鹿孤、傉檀,西秦灭之。北凉沮渠蒙逊,匈奴沮渠王后也,据张掖,传牧犍,魏灭之。然北凉始于段业,业臣于后凉,蒙逊与皓又臣于业者。皓知尊晋,史无贬辞。蒙逊杀业,直斥为弑。《春秋》之义立矣。皓之尊晋者何?安帝义熙元年,皓遣使上表。三年,复然。是时天下无王久矣,西凉之表,诚空谷足音也。迁都酒泉,不遑启处,岂不慕召陵、城濮之举欤?而秃发沮渠实逼与争,志业未成,日暮途索,手诫诸子,无愧前人。子歆嗣牧,苛侈自用,拒臣违母,身死蓼泉。父歉桓文,子蹈襄偃。伯王之事,谈何容易哉!秃发乌孤世雄河西,既取金城,遂为南凉,称王建都,伤胁而殒。传弟利鹿孤,三年而卒。传弟傉檀,兄弟世及,尊父言,贤傉檀也。何贤乎傉檀?檀论辨大略,纵横靡穷。九州之外,《五经》之表,未易才也。既嗣,而称凉王,镇姑臧,鹰扬河右,亦既隆隆起矣。其后屡挫于北凉,复困于夏。西秦乘之,遂以破灭。当其数攻沮渠也,惟怒蒙逊,不知诸部之叛。既破乙弗,不知西秦之袭。所敌在此,所祸在彼。一人之身,胜败以时,废兴亦各有命欤。然傉檀前救炽磐,终得鸩杯之报。女为磐后,与兄虎台,俱因图父仇而授命,强虏无继绝之仁,妇人怀宗国之志,良足悲矣!至于沮渠蒙逊,既灭西凉,复促南凉,不第中夏之戎首,亦腥群之败类也。迹其初诱建康太守段业以叛后凉,犹曰吕光听谗,杀罗仇,为其伯报复也;后复谮其从兄男成,令业杀之,以此激众反以弑业;甚哉,逊之谲也!以亲为饵,视君如棋。凶德迷人,遵何术欤?在位三十二年,淫秽猜虐,史盖不胜书焉。子牧犍嗣立六年,而魏破姑臧,面缚归魏。其弟无讳,据高昌,奉表建康,拜为河西王,则未知其后何如也。予窃谓李歆死兵,傉檀死鸩,强梁好胜,鲜有不卒遇其敌者。蒙逊杀兄弑君,穷武肆毒,新台遘变,牖下终全;岂恶积灭身,于夷狄独不信欤?牧犍归魏,未几赐死,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良有以夫!予之纪北凉以瘅恶也,乃若乌孤兄弟,传让无间,岂其有慕于泰伯、诸樊而兴者欤?夷进乎华,则亦进之而已。李氏尊晋,厥后乃昌。歆子重耳,仕于北魏,子孙世封周、隋,竟启唐室。河右肇基,与汧渭岐邠并传千古。安得以歆之弗负,没皓之义方哉?
九州名域夷污七,五岳神山狄秽三。
此言百代留孤愤,召陵城濮岂徒谈。
何事燉煌空守兔,亦缘西地久如蚕。
十郡三河仍左衽,子歆一蹶委前担。
南北二凉皆丑类,乘时蹈隙逞饕贪。
秃发犹知崇友让,奇才英器表凉南。
造时不竞归乞伏,虎台兄妹未全憨。
沮渠阴狡真无二,杀兄残主遂耽耽。
身安牖下诚多倖,女妾男臣心自甘。
天道应须还旧德,李花随地绕缨簪。
中原王气难久散,重关百二启秦函。
除凶雪耻人终出,始为千年洗众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