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题目
猎渭川献诗(《旧唐书》本传云:“先天元年冬,上畋于渭川,知古献诗以讽。手诏褒之曰:‘予顷向温泉,观省风俗。时因暇景,掩渭而畋。方开一面之罗,式展三驱之礼,躬亲校猎,聊以前禽。岂意卿有箴规,辅余不逮。今赐物五十段,用申劝奖。’”) 初唐 · 魏知古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引用典故:非熊 如棠 陈羽猎 五弟训禽荒 禹汤
尝闻夏太康五弟训禽荒
我后来冬狩,三驱盛礼张。
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
奔走未及去,翾飞岂暇翔。
非熊从渭水,瑞翟想陈仓
此欲诚难纵,兹游不可常。
子云陈羽猎僖伯谏渔棠。
得失鉴齐楚,仁思念
雍熙亮在宥,亭毒匪多伤。
辛甲今为史,虞箴遂孔彰。
桂州王都督晦日逍遥楼712年1月晦日) 初唐 · 宋之问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逍遥楼
引用典故:投刺 蓂叶
晦节高楼望,山川一半
意随蓂叶尽,愁共柳条新。
投刺登龙日,开怀纳鸟晨。
兀然心似醉,不觉有吾身。
始安秋日712年秋 初唐 · 宋之问
五言排律 押真韵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引用典故:黄老
桂林风景异,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𧥄𧥄,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桂州三月三日(一作桂阳三日述怀)712年3月3日 初唐 · 宋之问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代业京华里,远投魑魅乡。
登高望不极,云海四茫茫。
伊昔,曾为人所羡。
两朝赐颜色,二纪陪欢宴。
昆明御宿侍龙媒,伊阙天泉复几回。
西夏黄河水心剑东周清洛羽觞杯。
苑中落花扫还合,河畔垂杨拨不开。
千春万寿多行乐,柏梁和歌攀睿作。
赐金分帛奉恩辉,风举云摇入紫微。
晨趋北阙鸣珂至,夜出南宫把烛归。
载笔儒林多岁月,襆被文昌佐吴越
中山海高且深,兴来无处不登临。
永和九年刺海郡,暮春三月山阴
愚谓嬉游长似昔,不言流寓歘成今。
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
荔浦蘅皋万里馀,洛阳音信绝能疏。
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
逐伴谁怜合浦叶,思归岂食桂江鱼。
不求汉使金囊赠,愿得佳人锦字书
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一作瞩目应令,一作明皇诗)712年1月 唐 · 张说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禁林艳裔发青阳,春望逍遥出画堂。
雨洗亭皋千亩绿,风吹梅李一园香。
鹤飞不去随青管,鱼跃翻来入䌽航。
睿赏欢承天保定,遒文更睹日重光。
郊庙歌辞 祭方丘乐章(《唐书·乐志》曰:“睿宗太极元年,祭皇地祇于方丘。迎神用《顺和》,八变,加金奏。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及酌献用《雍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顺和》。《太和》、《凯安》词同贞观《冬至圜丘》,《肃和》、《雍和》辞同贞观《太庙》,《舒和》词同《皇帝朝群臣》。”) 顺和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纸韵
坤厚载物,德柔垂祉。
九域咸雍,四溟为纪。
敬因良节,虔修阴祀。
广乐式张,灵其降止。
郊庙歌辞 祭方丘乐章(《唐书·乐志》曰:“睿宗太极元年,祭皇地祇于方丘。迎神用《顺和》,八变,加金奏。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及酌献用《雍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顺和》。《太和》、《凯安》词同贞观《冬至圜丘》,《肃和》、《雍和》辞同贞观《太庙》,《舒和》词同《皇帝朝群臣》。”) 金奏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庚韵
坤元至德,品物资生。
神凝博厚,道协高明。
列镇五岳,环流四瀛。
于何不载,万宝斯成。
郊庙歌辞 祭方丘乐章(《唐书·乐志》曰:“睿宗太极元年,祭皇地祇于方丘。迎神用《顺和》,八变,加金奏。皇帝行用《太和》。登歌、奠玉帛用《肃和》。迎俎及酌献用《雍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送神用《顺和》。《太和》、《凯安》词同贞观《冬至圜丘》,《肃和》、《雍和》辞同贞观《太庙》,《舒和》词同《皇帝朝群臣》。”) 顺和 唐 · 不详
四言诗 押语韵
乐备金石,礼光尊俎。
大享爰终,洪休是举。
雨零感节,云飞应序。
缨绂载辞,皇灵具举。
唐韦维善政论跋(〔先天元年〕)1064年秋社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三九、《集古录》卷六、《六一题跋》卷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韦维善政论》,著作郎杨齐哲撰。
先天中坊州刺史齐哲所撰,其实德政碑也,特异其名尔。
余尝患文士不能有所发明以警未悟,而好为新奇以自异,欲以怪而取名,如元结之徒是也。
至于樊宗师,遂不胜其弊矣。
齐哲之文,初无高致,第易碑铭为论赞尔。
治平元年秋社日书。
太极中庸之义南雍李教授问,今附此。)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一、《西山文集》卷三一
下问太极、中庸二条,自顾浅陋,何足以辱,姑即平时所读朱文公先生之书及尝见所窥者略陈一二。
夫所谓「无极而太极」者,岂太极之上别有所谓无极哉?
特不过谓无形无象而至理存焉耳。
盖极者至极之理也,穷天下之物可尊可贵,孰有加于此者,故曰太极也。
世之人以北辰为天极,以屋脊为屋极,此皆有形而可见者。
周子恐人亦以太极为一物,故以无极二字加于其上,犹言本无一物,只有此理也。
自阴阳以下,则丽乎形气矣。
阴阳未动之前,只是此理,岂有物之可名耶?
即吾一心而观之,方喜怒哀乐之未发也,浑然一性而已,无形无象之中,万理毕具,岂非所谓「无极而太极」乎?
以是而言则思过半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即寂然不动之时,思虑一萌,则已动矣。
故程子以思为已发,此至论也。
来谕谓思是已发,则致知格物亦是已发,此则未然,盖格物致知自属穷理工夫。
大凡讲论义理,最忌交杂,今方论喜怒哀乐之发未发,而以致知格物杂之,则愈混杂而不明矣。
来谕又恐悬空无用力处,此亦未然,盖未发之时则当戒谨恐惧,其将发之时则当谨其独,逐时逐节皆有用功之地。
惟其未发也,戒惧而不敢忘,将发也,谨独而不敢肆,则其发自然中节矣。
圣贤之学所以无弊者,正缘句句着实,未尝说悬空道理。
且如《中庸》始言天命之性,终言无声无臭,宜若高妙矣,然曰戒谨,曰恐惧,曰谨独,曰笃恭,则皆示人以用力之方。
盖必戒惧谨独而后能全天性之善,必笃恭而后能造无声无臭之境,未尝使人驰心窈冥而不践其实也。
《太极图说》亦然,首言无极太极,次言阴阳五行,亦可谓高且远矣,要其归宿只在中正仁义,而主静之一语,其与《中庸》戒惧谨独之云若合符节。
总而言之,惟敬之一字可以该也。
盖戒惧谨独者敬也,主静亦敬也。
学者傥能居敬以立其本,而又穷理以致其知,则学问之道无馀蕴矣。
大率此理自文公尽发其秘,已洞然无疑。
所虑学者欲自立一等新奇之论,而于文公之言反致疑焉,不知此老先生是用几年之功,沈潜反覆,参贯融液,然后发出以示人。
今读其书未能究竟底蕴,已先疑其说之未尽,所以愈惑乱而无所明也。
故区区常劝朋友间且将文公四书朝夕涵泳,既深达其指矣,然后以次及于《太极》、《西铭解》、《近思录》诸书。
如此作数年工夫,则于义理之精微不患其无所见矣。
又必合所知所行为一致,讲贯乎此则必践履乎此,而不堕于空谈无实之病,庶乎其可耳。
此平时拙论如此,故因垂问及之,更望详加镌晓,以补昏愚之所不逮。
幸甚。
跋苏泽先天太极1260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八七、《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后村题跋》卷一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书有坦明易通者,有微妙难通者。
孔氏语门人曰:「吾无隐乎尔」。
然当时高弟有「性与天道不可闻」之叹,虽伯鱼亲受于家庭者,不过《诗》、《礼》而已。
经莫粹于《易》,夫子五十而学。
先天太极之义,前有濂洛《皇极经世书》、《通书》、《易传》,后有朱、陆鹅湖往复之论,至矣尽矣。
叶龙泉之精诣、陈龙川之豪隽,犹不能添一字注脚,潮士苏君泽乃著论以翼先儒之说而合诸家之异。
嗟夫!
余幼而执卷,今七八十矣,于书多未能通其易通者,君年甚少,顾能通其难通者,亦足以见余之耄,而君之英妙不可及矣。
太极中事事皆有即无佛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蒸韵
三春蝴蝶谁言梦,六月苍蝇讵可憎。
未怪康衢中有虎,每疑太极里无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