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题目
修敕令格式事御批元丰二年八月五日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八七、《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八(第三册第二五○○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九
见脩敕令格式,诸所析正,自朝廷立法付有司者,委枢密承旨司详定闻奏,付诸房遵行。
二府审议进兵御批元丰四年八月己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今进兵画一中,既除去先下兴州者总节度,将来四路兵出界,所向自如,更无人谁何。
中书枢密院可更审议。
令具析曾孝宽秦凤路兵马不足乞留存将兵御批元丰四年八月己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吕惠卿、沈括相继已委官与经略司措置战守兵马,各有分定,经略司已同保明,委无未尽未便事理,何因孝宽复有此奏?
令具析以闻。
王中正乞移开封府第一将兵赴麾下答诏元丰四年八月己未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五
府界第一将已至鄜延中正所乞不行,馀皆从之。
内选兵令王克臣先选于河外,不足,即以次于近里将分贴差。
赦诸道杂犯死罪已下德音天圣元年八月五日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二、《宋大诏令集》卷二一六
门下:朕仰赖诒谋,嗣膺鸿业,永怀积德之厚,深念守文之艰。
临御以来,忧勤自励,动惟访善,道必求中。
内外之官,任能而责效;
小大之狱,蠲苛而去邪。
戒偏听之害公,酌群言而考实。
洞今古于人鉴,纳华裔于德藩。
幸席威灵,汔臻丰楙,三陲不耸,百志同夤。
然念秉翼翼之心,抚元元之众,枢务之广,能无阙遗,狴牢之间,或有稽绶。
用及登秋之序,式覃肆眚之恩。
嘉与群方,底兹多福,庶伸儆戒,以召和平。
应三京及诸道(云云。)
于戏!
谨宪度以保民,敢忘于彝范;
徇哀矜而美俗,普及于含生。
期复化醇,永孚天贶。
布告方夏,体予意焉。
蔡晔从便计置军粮诏元丰五年八月甲寅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九、《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九之三四(第六册第五五○五页)
河东转运判官蔡晔专管勾每年入中或移税籴,从便计置军粮十万石于吴堡寨永宁关封桩,斗不得过五百千,其价钱于绛州垣曲监拨还。
仍令陕西转运司计置运入米脂寨,即不得兑充吴堡寨永宁关经费。
相见欢 见月闻笛八月五夜 南宋 · 李处全
 押先韵
新凉襟袂冷然。
乍晴天。
风送谁家羌管、月便娟。

云散尽,秋空碧,玉钩悬。
洗耳时听三弄、等团圆。
减免湖州吉安县人户夏料税赋诏绍兴元年八月五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六二、《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之二(第七册第五九八七页)
湖州吉安县人户绍兴元年夏料税赋,并以十分为率,分三等减免:被烧劫及被虏杀人户与减免七分,被劫掠人户减免五分,不被劫虏人户减免三分。
八月五日夜省直 北宋 · 司马光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大火已西落,温风犹袭人。
留连惜纨扇,散诞脱纱巾。
蟾影夜色浅,蛩声秋意新。
图书足自适,何物更关身。
陈公辅赐三品服诏绍兴六年八月五日庚子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九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
公辅论奏深得谏臣之体,可赐三品服,令尚书省以其奏疏修写成图进入。
体要疏熙宁二年八月五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六、《司马公文集》卷四○、《国朝诸臣奏议》卷八、《皇朝文鉴》卷四九、《圣宋文选全集》卷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二、《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二六、《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二○、《太平宝训政事纪年》卷四、《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一、《文献通考》卷一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六、《右编》卷三、《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一
月日,具位臣司马光谨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臣准御史台牒,伏奉四月二十日诏敕:「传曰:『近臣尽规』。
以其荣耻休戚与上同也。
今在此位者,视朕过失与朝廷政事之阙,默而不言,乃或私议窃叹,若以为其责不在己。
夫岂皆习见成俗以为当然,其亦有含章怀宝待唱而发者也?
今百度隳弛,风俗偷惰薄恶,灾异谴告不一,此诚忠贤助朕忧惕,以创制改法,救弊除患之时。
宜令侍从官自今视朕过失与朝廷政事之阙,无有巨细,各具章奏,极言无隐。
噫!
言善而不用,朕有厥咎;
导之而不言,尔为不恭。
朕将用此考察在位所以事君之实,明黜陟焉」。
臣以驽下之材,自仁宗皇帝时蒙擢在侍从,服事三朝,恩隆德厚,陨身丧元,不足为报。
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况圣意采纳之勤,督责之严,谆谆如此,臣敢营私避怨,匿情爱己,不为陛下别白当今之切务,庶几少补万分之一邪?
臣闻为政有体,治事有要。
自古圣帝明王,垂拱无为而天下大治者,凡用此道也。
何谓为政有体?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
故《诗》云:「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又云:「岂弟君子,四方之纲」。
故古之王者,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
方伯州牧、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
尊卑有叙,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此为政之体也。
何谓治事有要?
夫人智有分而力有涯,以一人之智力兼天下之众务,欲物物而知之,日亦不给矣。
是故尊者治众,卑者治寡,治众者事不得不约,治寡者事不得不详。
约则举其大,详则尽其细。
此自然之势也。
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言君明则能择臣,臣良则能治事也。
又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言君亲细务,则民不尽力,而事废坏也。
《立政》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是训用违。
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
文王择有司而任之,其馀皆不足知也。
《康诰》曰:「庸庸,祗祗,威威,显民」。
言文王用其可,祗其可祗,刑其可刑,专明此道以示民也。
是故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
茍能谨择公卿牧伯而属任之,则其馀不待择而精矣。
谨察公卿牧伯之贤愚善恶而进退诛赏之,则其馀不待进退诛赏而治矣。
然则,王者所择之人不为多,所察之事不为烦,此治事之要也。
臣窃见陛下日出视朝,继以经席,将及日中,乃还宫禁。
入宫之后,窃闻亦不自閒,省阅天下奏事、群臣章疏,逮至昏夜,又御灯火,研味经史,博观群书。
中宗、高宗之不敢荒宁,文王之日昃不食,臣以为不能及也。
然自践祚以来,孜孜求治,于今三年,而功业未著者,殆未得其体要故也。
祖宗创业垂统,为后世法,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此所谓纲纪者也。
今陛下好使大臣夺小臣之事,小臣侵大臣之职。
是以大臣解体不肯竭忠,小臣诿上不肯尽力,此百官所以弛废,而万事所以隳颓者也。
而陛下方为致治之本,此臣之所大惑也。
臣微贱不得尽知朝廷之事,且以耳目所接近日数事臣所知者言之,其馀陛下可以类求也。
汉文帝陈平:「天下一岁决狱及钱谷出入几何」?
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问钱谷,责治内史
必也,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此乃宰相事也」。
者,可谓能知治体矣。
今之两府,皆古宰相之任也。
中书主文枢密主武。
若乃百官之长非其人,刑赏大政失其宜,此两府之责也。
至于钱谷之不充,条例之不当,此三司之事也。
陛下茍能精选晓知钱谷忧公忘私之人,以为三司使副、判官、诸路转运使,各使久于其任,以尽其能,有功则进,无功则退,名不能乱实,伪不能掩真,安民勿扰,使之自富,处之有道,用之有节,何患财利之不丰哉!
今乃使两府大臣悉取三司条例别置一局,聚文士数人与之谋议,改更制置三司皆不与闻。
臣恐所改更者未必胜于其旧,而徒纷乱祖宗成法,考古则不合,适今则非宜,吏缘为奸,农商失业。
数年之后,府库耗竭于上,百姓愁困于下,众心离骇,将不复振矣。
两府于天下之事无所不总,若百官之职皆使两府治之,则在上者不胜其劳,而在下者为无所矣。
监牧使主养马,四园苑主课利,今乃使监牧使不属群牧司四园苑不属三司提举司,则在下者各得专权自恣,而在上者为无所矣。
陛下方欲纳天下于大治,而使百官在上者不委其下,在下者不禀其上,能为治乎?
若此之类,臣窃恐似未得其体也。
凡天下之事,在一县者当委之知县,在一州者当委之知州,在一路者当委之转运使,在边鄙者当委之将帅,然后事乃可集。
何则?
久任其位,识其人情,知其物宜,赏罚之权,足以休戚所部之人,使之信服故也。
今朝廷每有一事,不委之将帅监司守宰,使之自为方略,责以成效而施其刑赏;
常好别遣使者衔命奔走,旁午于道,所至徒有烦扰之弊,而于事未必有益,不若勿遣之为愈也。
夫事之利害,吏之能否,皆非使者所能素知,不免临时询采于人,所询者或遇公明忠信之人,犹仅能得其一二,或遇私闇奸险之人,则是非为之倒置矣。
此二者交集于前,而使者不能猝辨也,是以往往害事,而少能为益。
将帅监司守宰皆贤,而使者皆愚也,累岁之讲求,与一朝之议论,积久之采察与目前之毁誉,精粗详略,其势不同故也。
其有居官累岁而不知利害,临人积久而不知能否,或虽知利害而不能变更,虽知能否而不能黜陟,此乃愚昧私曲之人。
朝廷当察而去之,更择贤者以代其位,不当数遣使者扰乱其间,使不得行其职业也。
又庸人之情,茍策非己出,则媢嫉沮坏,惟恐其成。
官吏若是者,十常五六。
借使使者所规画曲尽其宜,在彼之日,其当职之人已怏怏不悦,不肯同心以助其谋,协力以成其事,曰:「朝廷自遣专使治之,我何敢与知」?
及返命之日,彼必败之于后,曰:「使者既谋而授我,我今竭力而成之,功悉归于首谋之人,我何有哉」?
此所以为不若毋遣使者而属任当职之人为愈也。
使者所以通远迩之情,固不可无。
然今之转运使,即古使者之任,茍得人而委之,贤于暂遣使者远矣。
监司自为奸隐贪纵,或有所隐蔽欺罔,或为部内之人所讼,或所谋画之事未得其宜,朝廷欲察其罪恶,审其虚实,判其曲直,决其是非,然后别遣使者案之。
若案得其实,监司有罪则当刑,不才则当废,岂有但已者也!
今每有一事,朝廷辄自京师使者往治之,是在外之官皆无所也。
使者既代之治事,而当职之人亦无所刑、无所废,是只使之拱手旁观、偷安窃禄者矣。
若此之类,臣窃恐似未得其体也。
今朝廷之士、左右之臣皆曰:「陛下聪明刚断,威福在己,太平之功可指日而致」。
臣愚窃独以为未也。
臣闻古之圣帝明王,闻人之言则能识其是非,故谓之聪;
观人之行则能察其邪正,故谓之明。
是非既辨,邪正既分,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故谓之刚;
取是而舍非,诛邪而用正,确然无所疑,故谓之断。
诛一不善,而天下不善者皆惧,故谓之威;
赏一有功,而天下有功者皆喜,故谓之福。
今陛下聪明刚断,则诚体之矣;
欲收威福之柄,则诚有其志矣。
然于所以为之之道,尚或有所未尽,故臣以为太平之功,未可期也。
夫帝王之道,当务其远者、大者,而略其近者、小者。
国之大事,当与公卿议之,而不当使小臣参之;
四方之事,当委牧伯察之,而不当使左右觇之。
傥公卿、牧伯尚不能择贤者而任之,小臣左右独能得贤者而使之乎?
若茍为不贤,则险诐私谒,无不为已。
今陛下好于禁中出手诏指挥外事,非公卿所荐举、牧伯所纠劾,或非次迁官,或无故废罢,外人疑骇,不知所从。
此岂非朝廷之士、左右之臣所谓「聪明刚断,威福在己」者耶?
陛下闻其言而信之,臣窃以为过矣。
夫公卿所荐举、牧伯所纠劾,或谓之贤者而不贤,谓之有罪而无罪,皆有迹可见,责有所归,故不敢大为欺罔。
若奸臣密白陛下,令陛下自为圣意以行之,则威福集于私门,而怨谤归于陛下矣,安得谓之威福在陛下邪?
且陛下向时中诏所指挥者,率非大事,至于两禁美官、边藩将帅省府职任、诸路监司,此皆众人之所希求,治乱之所系属。
当除授之际,窃恐未必一一出圣志也。
若乃奸邪贪猥之人,陛下所明知而黜去者,或更改官而升资,或不久复进用,然则威福之柄果不在陛下,而陛下偶未之思也。
以此观之,面誉陛下「聪明刚断,威福在己,太平可立致」者,非愚则谀,不可不察也。
陛下必欲威福在己,曷若谨择公卿大臣明正忠信者留之,愚昧阿私者去之。
在位者既皆得其人矣,然后凡举一事,则与之公议于朝,使各言其志。
陛下清心平虑,择其是者而行之,非者不能复夺也。
凡除一官,亦与之公议于朝,使各举所知,陛下清心平虑,择其贤者而用之,不肖者不能复争也。
如此则谋者、举者虽在公卿大臣,而行之、用之皆在陛下,安得谓之威福不在己邪?
陛下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臣窃恐似未得其要也。
夫三人群居,无所统一,不散则乱,是故立君以司牧之
群臣百姓,势均力敌,不能相治,故从人君决之。
人君者,固所以决是非、行刑赏也。
若人君复不肯决,当使从谁决之乎?
夫人心不同,如其面焉。
国家凡举一事,朝野之人必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
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
要在人主审其是非而取舍之。
取是而舍非则安荣,取非而舍是则危辱,此乃安危荣辱之所以分也。
是以圣王重之,故博谋群臣,下及庶人,然而终决之者,要在人君也。
古人有言曰:「谋之在多,断之在独」。
谋之多,故可以观利害之极致;
断之独,故可以定天下之是非。
若知谋而不知断,则群下人人各欲逞其私志,斯衰乱之政也。
《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猷,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经。
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此言周室之衰,人臣不知先王之大道,务争近小之事,人君不能定其可否,而事终无成也。
汉世国家有大典礼、大政令、大刑狱、大征伐,必下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议。
其议者固不能一,必有参差不齐者矣,于是天子称制决之,曰「丞相议是」,或曰「廷尉当是」,而群下厌然无有不服者矣。
今陛下听群臣各尽其情以议事,此诚善矣。
然终不肯以圣志裁决,遂使群臣有尚胜者以巧文相攻,辩口相挤,至于再,至于三,互相反覆,无有限极。
臣愚深恐亏朝廷之政体,损陛下之明德,流闻四方,取轻夷狄,非嘉事也。
夫天下之事有难决者,以先王之道揆之,若权衡之于轻重,规矩之于方圆,锱铢毫忽,不可欺矣。
是以人君务明先王之道,而不习律令,知本根既殖,则枝叶必茂故也。
近者登州妇人阿云,谋杀其夫,重伤垂死,情无可悯,在理甚明,已伤不首,于法无疑。
中材之吏,皆能立断。
事已经审刑院大理寺刑部断为死罪。
而前知登州许遵文过饰非,妄为巧说。
朝廷命两制定夺者再,命两府定夺者再,敕出而复收者一,收而复出者一,争论纵横,至今未定。
夫以田舍一妇人有罪,在于四海之广,万机之众,其事之细,何啻秋毫之末
朝廷欲断其狱,委一法吏足矣。
今乃纷纭至此,设更有可疑之事大于此者,将何以决之?
夫执条据例者,有司之职也;
原情制义者,君相之事也。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之所去,刑之所取也。
阿云之事,陛下试以礼观之,岂难决之狱哉?
彼谋杀为一事、为二事,谋为所因、不为所因,此苛察缴绕之论,乃文法俗吏之所事,岂明君贤相所当留意邪!
今议论岁馀而后成法,终于弃百代之常典,悖三纲之大义,使良善无告,奸凶得志,岂非徇其枝叶而忘其本根之所致邪?
若此之类,臣窃恐似未得其要也。
此皆众人之所私议窃叹,而莫敢明言者。
臣以独受恩深重,不顾斧钺,为陛下言之,惟圣明裁察。
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令诸路常平司主管官乘秋熟收籴诏绍兴十二年八月五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一四、《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七(第四册第三二八七页)
令诸路提举常平司主管官遍诣所部州县点检,将日前籴米并以陈易新未还之数,乘此秋熟收籴拨还,早令数足,如法桩管。
仍开具本路州县已、未补还实数保明申尚书省,当议覈实赏罚施行,先具知禀状闻奏。
改建大理寺绍兴二十年八月五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二四、《宋会要辑稿补编》第四三页
大理寺,刑狱所在,与景灵宫、太一宫相近,令临安府择空地移置,如法修盖,旧基拨入景灵宫
按:《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四之二三(第三册第二九○三页)。又见同书方域二之一八(第八册第七三四○页)。
令以八月五日锁院十五日引试诏绍兴二十四年正月二十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二七、《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之九(第五册第四五一六页)、《宋会要辑稿补编》第四八四页
今后国子监临安府、两浙转运司与诸路州军并转运司,依条并以八月五日锁院十五日引试。
鳌峰者国史院庭中石名也伯宁御史为仆言自其先公时与诸老名胜赋诗者盖数百篇今玉堂无本而御史家具有之且曰峰所托差低盍稍崇其址乃八月五日既克如命因赋此以报且请录示旧诗补故事以传云 元 · 虞集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视草堂前石一拳,何人移置自何年?
久怜翠色连重地,故拔孤根近九天。
俯仰百年承雨露,等閒千尺接云烟。
故家御史遗书在,为录鳌峰旧赋篇。
会稽县慈永祐灵宫前后买过民田税赋诏绍兴二十九年八月五日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四○、《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四九(第七册第六三九五页)
绍兴府会稽县系昭慈永祐灵宫前后买过民田,其人户旧管地税虑州县尚行催理。
可令常平司取见的确买过地段顷亩合纳税赋,照验簿籍,审实除豁。
韩魏公生于泉南州宅故未有祠于典为阙郡圃有庵名大隐即之以祠八月戊子率同僚祀之1169年8月 南宋 · 王十朋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泉州市
天开我宋太平基,紫府真人下应期。
河朔魁梧出真相,泉南葱郁产奇儿。
梦符蚌腹生珠夜,事应台躔捧日时。
紫帽清源发光采,郡园深处立新祠。
嘉定甲申闰月五日闻皇帝升遐 南宋 · 白玉蟾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唳鹤啼猿怨满怀,烟葵露槿泪盈腮。
一钩桂月千林黯,半夜松风万壑哀。
不御六龙昌宝祚,遽骖八骏驻瑶台。
小臣泉石膏肓了,无任冰肝玉胆摧。
乞立法劝率力穑及兴修农田水利奏大观元年八月五日 北宋 · 徐处仁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一、《宋会要辑稿》食货五六之三三(第六册第五七八九页)
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百倍前代。
田加广而计亩不足以夫授,间民无常职,而未有转移之法。
地大物夥,理宜经画长虑,必使人无遗力,地无遗利,然后咸得以养生送死而无憾矣。
今古之变,水陆之宜,与夫深山大泽,皆有可兴之利,游手之民,皆有可用之力,顾劝率之何如尔。
今乞已著于令者,申戒守贰,极力奉行;
未见于事者,宜下攸司,讲究立法。
盖三农有法以劝率之,则敦本而力穑;
民官有法以磨勘之,则趍事而赴功。
今乞县丞任满,兴修过农田水利,许累计顷亩,比类推赏。
民之收买农器耕具,实非兴贩者,特与免税。
仍乞县令皆以管勾劝农公事入衔,庶几宣昭德意,以示天下。
八月初五日示诸子 明末清初 · 释函是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连年衰病意迟迟,短景萧条却为谁。
户外已惊黄叶坠,床头休问菊花期。
安身有策非今日,抱道寻僧惜往时。
不是叮咛长别日,黄云青霭好相思(以上《瞎堂诗集》卷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