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經解類
孟子類
論語類
孝經類
類書類
儒家類
 (县三/里)又东至大别山折而南是为汉口经所谓过三
 澨至大别南入于江者也(堤防考云旧时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折抱)
 (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 北至
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
 (下郭师口上直道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 …… (第 11b 页)
 之洛水自洛阳故城南会伊水又东径偃师县南(北/去)
 (县五/里)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今县在河南府东一/百二十里隋所迁也)又东
  北至
洛口入河(洛口在巩县故城东北/三十里今县少东八里)经所谓又东 …… (第 65a 页)
 (至巩县界十五里又/二十五里为县治)又东从满家沟入河而洛口乃
 移于东非复古之什谷矣汉志弘农上雒县下云禹
 贡雒水出冢领山东 北至
巩入河过郡二(弘农/河南)行千
 七十里金吉甫曰北方诸水虽大河亦冰唯洛水不
 冰所以谓之温洛一是大地 (第 65b 页)
 并于徐也蔡传取之不知考矣尔雅济东曰徐州郭
 注云自济东至海似为禹贡徐州之旧域然尧时扬
 州之境跨江 北至
淮而尔雅云江南曰扬州盖殷割
 淮南江北之地以益徐视尧时之徐则大矣尔雅河
 西曰雍州则华山以南不在界中 …… (第 4b 页)
 (易氏祓曰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其北境曰汉南以/地理志考之荆山在南郡临沮县汉水又在其北正)
 (属襄阳言汉南则跨荆山之 北至
周/复以荆门之北属豫州复禹封域)
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注/颍)
(出阳城宜属豫 …… (第 17a 页)
 (西北东南流历鱼山下为湛浦注云未闻疏也案今/汝州鲁山县即汉之犨县鱼齿山在龙兴县连接梁)
 (县是则周荆州界自随巴唐邓东 北至
汝/颍与豫州分界而荆牧治宛宣王封申伯)
 胡氏渭曰周礼正南曰荆州衡山云梦江汉皆禹贡
 荆州之山水唯其 …… (第 17b 页)
 抵江都县入扬子江案江淮本未通春秋时吴伐齐
 于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沟谓之邗江东北
 通射阳湖而 北至
末口属淮此沟通江淮之故道也 …… (第 23a 页)
 县入济今青州寿光县也
 (黄氏度曰淄水出淄州淄川县原山北至博兴县入/济时水在临淄县齐城西平地出泉南 北至
二十五)
 (里亦谓之源水东/北至千乘县入淄) (第 32b 页)
 县入济今青州寿光县也
 (黄氏度曰淄水出淄州淄川县原山北至博兴县入/济时水在临淄县齐城西平地出泉南北至 二十五)
 (
里亦谓之源水东/北至千乘县入淄) …… (第 32b 页)
 (平三县又东南流入瀛州之高阳河间二县又东流/入莫州之唐兴及莫县以至任邱文安即汉志所谓)
 (至文安入海者也呕夷郑注疑即祁夷出平舒考汉/志代郡平舒县有祁夷水 北至
桑乾入沽唐蔚州兴)
 (唐县本代郡地呕夷一名滱水出县西北之高氏山/东北流至兴唐县又东流至瀛州之博野东 …… (第 37a 页)
 (周公所城洛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北城门名乾祭注博物记王城方七百二十丈郛方)
 (七十里南望雒水 北至
陜/山地道记去雒城四十里)及敬王避子朝之乱东居
 成周(子朝居王城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曰东王 (第 46b 页)
 (纂曰九河故道春秋时已湮废迁徙然大势当在山/东德州以上及直𨽻河间府数百里之地则齐之东)

 (境当亦/止此)无棣(又管仲曰 北至
于无棣水经注清河入/南皮县界分为无棣沟流径高城入海)
 (隋改高城为盐山属沧州杜氏通典盐山春秋之无 (第 28b 页)
 (之清口与黄河会又刷河东流经山阳县至安/东县云梯关入海淮上当在临淮泗州之境)邗沟
 (见上杜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 北至/
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为邗江亦曰漕河起扬州府)
 (城东南二里历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北至黄浦接/淮安界为山 …… (第 4b 页)
 (不成子韦昭曰周礼诸子之国封疆方二百里越不/能成子言其国小也昭五年会楚伐吴事始见于经)
 (是时越地南至于勾无 北至
于禦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盖跨有钱塘之东西至勾践归吴吴又增其)
 (封东至于勾甬西至于槜李南至于姑末 (第 5b 页)
北至
于平/原纵横八百馀里禦儿在今嘉兴府石门县东二十)
 (里会稽越王城在/绍兴府南十二里) 越地鄞(今浙 …… (第 5b 页)
 必指槜李贾逵曰槜李越地班固曰故就李乡吴越
 战地今嘉兴府西南有槜李城越王勾践既栖会稽
 后越语纪其地曰 北至
于禦儿此又指石门县之语
 溪殆诗所谓今也日蹙国百里乎 …… (第 21a 页)
 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自是江淮始相通孟子盖据
 哀公后吴王夫差所掘之道以为禹迹而忘却禹贡
 不知亦非然也杜注明谓于邗沟筑城穿沟东北通
 射阳湖西 北至
末口入淮乃引江达淮与孟子排淮
 入江者不合直至隋文帝开皇七年丁未开山阳渎
 炀帝大业元年乙丑开邗沟皆 …… (第 46a 页)
 流共工时此地已名幽州即今密云县是括地志故

 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
 此城幽州其地狭及后肇十有二州取颛顼 北至

 幽陵帝尧北方曰幽都之幽以名所分冀州东北地
 即今顺天府辽东广宁卫以西是幽州其地广大抵
 帝王废 (第 52a 页)
纪高宗南渡舆地登于职方者东尽明越西抵岷嶓(嶓/冢)
(山在汉中府宁羌州/沔县西百二十里)南斥琼崖 北至
淮汉补短截长分
路十六浙西(统府四临安平江镇江嘉兴也州三常州/严州湖州也军一江阴也宋志高宗升杭)
( …… (第 12a 页)
          右宋
地志辽起自临潢(临潢在今废大宁卫东北七百馀/里其城南临潢水契丹世居其地)西
兼突厥(取阴山/以西地)东并渤海(渤海大氏初据有辽东及朝/鲜濊貊诸国至是为契丹所)
(灭/)有城邑之居百有三初有中华营平二州地(刘守光/称燕帝)
(求援于契丹遂割营平二州畀之契丹又/分平州地置滦州即今永平府滦州也)援立石晋取
燕云十六州后复南侵至汴灭晋而还周伐契丹复关

南地于是以白沟河为界(白沟河在今保定府新城县/南三十里下流合卫河入海)
(亦曰/界河)西至金山(在今陜西甘肃/徼外哈密卫北)迄于流沙 北至
胪朐河
(在漠北千馀里/今名饮马河)东至海延袤万里建五京(临潢曰上京/亦曰皇都辽)
(阳曰南京亦曰东 …… (第 14b 页)
卫所关堡计明初封略东起朝
鲜西据土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
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京师 北至
宣府东至辽海南至东明西至阜城府八直
隶州二属州十七县一百一十六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二治大兴)
(宛 …… (第 20a 页)
    平行都司两存兴和所殊未明晰今从兵志
    以兴和𨽻万全又兴和龙门广昌美峪实有
    四所地理志云三所误今改正
南京 北至
丰沛西至英山南至婺源东至海府十四直
𨽻州四属州十七县九十七应天府(领县八治上元溧/上元江宁句容) …… (第 21b 页)
安阳临/漳汤阴林 磁州领 二武安)
(陟/)汝州(领县四鲁山/郏宝丰伊阳)
陜西东至华阴南至紫阳 北至
河套西至肃州府八直𨽻
州属州二十县九十五西安府(领州六县三十一治长安/ 长安咸宁咸阳泾阳兴) …… (第 24b 页)
领县十治/龙溪 龙)
(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漳/平平和诏安海澄宁洋)福宁州(领县二宁/德福安)
广东 北至
五岭东至潮州西至钦州南至琼海府十直
𨽻州一属州七县七十五广州府(领州一县十五治南/海 南海番禺顺 (第 31a 页)
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之疏此鸟/以春分来秋分去故以名官使 主二分)伯赵氏司
至者也(注伯赵伯劳也以 夏至
鸣冬至止)青鸟氏司启者也(注青鸟鸧/鴳也以立)
(春呜立/夏止)丹鸟氏司闭者也(注丹鸟鷩雉也以立秋来 (第 13b 页)
(书岁春二月至端午日秋八月至 长至日
遇只日入侍/迩英阁轮官讲读元祐七年复增学士之号元符元年)
(省去建炎元年诏特差/侍从官四员充讲读官) (第 41a 页)
    当以注疏为是
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瘗(注升沈必就祭/者也就祭则是)
(谓王巡守及诸侯之盟祭也其盟揭其著明者燔柴升/沈瘗祭礼终矣备矣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 长日
之至)
(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宗伯职曰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则/燔柴祭天谓祭日也柴为祭日则祭地瘗者祭月也日) (第 29b 页)
          右元
明会典诸王朝见仪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各王大朝行
八拜礼常朝一拜叩头礼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
礼于便殿内行家人礼伯叔兄坐东面西坐受天子四
拜伯叔兄就于受礼位坐天子居正中南面坐以尚亲
亲之义存君臣之礼
续文献通考洪武初令亲王每岁朝觐不得一同至一
王还国无虞信报别王方听来朝不拘岁月自 长至
(第 41a 页)
以识日景者观碑景邪正以知日之)
(早晚也引阴阳者又观碑景南北长短十一月日南至/景南北最长阴盛也五月日 北至
景南北最短阳盛也)
(二至之间景之盈缩阴阳进退可知其材以石窆用木/虽无正文然葬碑取县绳繂暂时之间往来 (第 41b 页)
    者军将盖为营治于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
    有桐门右师皆上卿为军将者也县鄙谓县
    正鄙师至邻长也乡以州名亦谓州 长至
比 …… (第 52a 页)
 (抵军吏无大小皆主号今当使人尊敬/之二十五人之长而爵中士其意可见)
 (李氏嘉会曰先王兵制自五人以上必用命士一人/为之 长至
二千五百人则用中大夫故一军之间卿)
 (一人中大夫五人下大夫二十五人上士百二十五/人中士五百人下士二 (第 54a 页)
澨五战及郢
哀公九年左氏传吴城邗沟通江淮(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
(西 北至
宋口/入淮通粮道)
    蕙田案舟师之制不始于春秋竹书纪年帝
    相二十七年浇伐斟大战于潍覆其 (第 30b 页)
    马则在临期彼此互见耳
辨号名之用帅以门名县鄙各以其名家以号名乡以
州名野以邑名百官各象其事以辨军之夜事(注号名/者徽识)
(所以相别也乡遂之属谓之名家之属谓之号百官之/属谓之事在国以表朝位在军又象其制而为之被之)
(以备死事帅谓军将及师帅旅帅及伍长也以门名者/所被徽识如其在门所树者也古者军将盖为营治于)
(国门鲁有东门襄仲宋有桐门右师皆上卿为军将者/也县鄙谓县正鄙师至邻长也家谓食采地者之臣也)
(乡以州名亦谓州 长至
比长也野谓公邑大夫百官以/其职从王者也此六者皆书云某某之名某某之号某)
(某之事而已夜事戒夜守之事草 (第 36b 页)
    昆虫未蛰不以火田尔雅火田曰狩此田猎
    之火视昆虫之动蛰以为焚莱之节所以仁
    庶物也钻燧之火四时不废陶冶之火用于
     夏至
季秋而纳之田狩之火用于冬至中春 (第 59a 页)
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
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注过分未至/过春分而未) (夏至
三辰日月星也日月相侵又犯是宿故三辰皆为/灾降物素服辟移时辟正寝过日食时奏鼓伐鼓用辞)
(以自责百疏降 (第 21b 页)
 (张氏尔岐曰坎以埋/弃潘者坄以煮潘者)
明衣裳用幕布袂属幅长下膝(注幕布帷幕之布升数/未闻也属幅不削幅也)
(长下膝又有裳于蔽下体深也幅疏属幅不削幅者布/幅二尺二寸凡用布皆削去边 旁一寸为二寸计之)
(则此不削幅谓缭使相著还以袂二尺/二寸云长下膝者谓为此衣 长至
膝下)
有前后裳不辟长及觳(注不辟襀也觳足跗也凡他服/短无见肤长无被土 疏裳前) (第 31a 页)
 帝天子亦雩祀之其夏正郊感生之帝周以后稷配
 之其于明堂总享五帝以文王武王配之此谓祭天
 配以人帝也地神有二岁有二祭 夏至之日
祭昆崙
 之神于方泽一也夏正之月祭神州地祗于北郊二
 也案地统书括地象云地中央曰昆崙又云其东南
 方 …… (第 38b 页)
 而已矣岂有六邪亦犹地之为祗一也其济生于物

 随人大小不可以一祀而报之也故天子必父天而
 母地 夏至之日
祭于泽中之方丘则曰皇地祗也祭
 之于库门内之西则曰大社为群姓祈丰年也祭之
 于藉田之坛则曰王社为宗庙 (第 45b 页)
 辛之类及大宰祀五帝帅执事而卜日是也郑氏谓
 大飨者祀五帝于明堂以总飨五帝不知主何而卜
 故曰莫适卜也然季秋大飨既无素定之日如冬
 至
之比又不问卜必以人谋而用之是以私亵事上
 帝不敬莫大焉其说固不可取矣郊血大飨腥或为
 季秋大飨可也然 (第 28a 页)
 下正半之处则一十九万三千五百里地在其中是
 地去天之数也郑注考灵曜云地盖厚三万里春分
 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 夏至
地下游万
 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 (第 4a 页)
夏至
之后地渐渐向上
 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
 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冬至后地渐 …… (第 4a 页)
 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
 十一度馀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春秋分之日道
 也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 夏至之日
道去北极六十
 七度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亦
 六十七度地有升降星辰有四游又郑注考灵曜云 (第 4b 页)
 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
 止地亦升降于天之中冬至而下 夏至
而上二至上
 下盖极地厚也地与星辰俱有四游升降四游者自
 立春地与星辰西游春分西游之极地虽西极升降 (第 5a 页)
 正中从此渐渐而东至春末复正自立夏之后北游
  夏至
北游之极地则升降极下至夏季复正立秋之
 后东游秋分东游之极地则升降正中至秋季复正
 立冬之后南游冬至 …… (第 5a 页)
 复正此是地及星辰四游之义也星辰亦随地升降
 故郑注考灵曜云夏日道上与四表平下去东井十
 二度为三万里则是 夏至之日
上极万五千里星辰
 下极万五千里故 (第 5b 页)
夏至之日
下至东井三万里也日
 有九道故考灵曜云万世不失九道谋郑注引河图
 帝览嬉云黄道一青道二出黄道东赤道二 …… (第 5b 页)
 道夏南从赤道秋西从白道冬北从黑道立春星辰

 西游日则东游春分星辰西游之极日东游之极日
 与星辰相去三万里夏则星辰北游日则南游 夏至
 
星辰北游之极日南游之极日与星辰相去三万里
 以此推之秋冬放此可知计 (第 6a 页)
夏至之日
日在井星正
 当嵩高之上以其南游之极故在嵩高之南万五千
 里所 (第 6a 页)
夏至
有尺五寸之景也于时日又上极星辰
 下极故日下去东井三万里也然郑注四游之极元
 出周髀之文但日与星辰四 …… (第 6a 页)
 宿案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日在牵牛初度春分

 之时日在娄四度 夏至
之时日在东井三十一度秋
 分之时日在角十度若日在东井则极长八尺之表
 尺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 …… (第 7a 页)
 一丈三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
 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凡于地
 千里而差一寸则 夏至
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一
 十万五千里又考灵曜云正月假上八万里假下一 …… (第 7a 页)
 十万四千里所以有假上假下者郑注考灵曜之意
 以天去地十五万三千五百里正月雨水之时日在
 上假于天八万里下至地一十一万三千五百里
 至
之时日上极与天表平也后日渐向下故郑注考
 灵曜云 (第 7b 页)
夏至日
与表平冬至之时日下至于地八万
 里上至于天十一万三千五百里也委曲俱见考灵
 曜注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 …… (第 7b 页)
 及稽疑庶徵五福六极之咸得其宜者以其有敬用
 五事建用皇极以为之本原也而月令何所取焉呜
 呼月令之本原学者殆未之考耳大抵 一阴生
于午
 一阳生于子当此之时正阴阳争死生分之际也故
 人君合于二至之时尽齐戒之诚躬掩身之德止声
 色薄 (第 15b 页)
滋味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以渎人主之
 听以定 晏阴
之所成以待阴阳之所定盖古人养气
 必于子午二时而推广之故于子午二月人君苟能 …… (第 15b 页)
 长乐陈氏曰阳生于子故日之行也自北而西历南

 而东冬至在牵牛春分在娄 夏至
在东井秋分在角
 月令正月在营室二月在奎三月在胃四月在毕五
 月在东井六月在柳七月在翼八月在角九月在 …… (第 20b 页)
 月本或举月末不必皆月中也日溯于天故星春则
 见南夏则见东秋则见北冬则见西仲春日中星鸟
 则昏之时井鬼在午柳星张在巳轸翼在辰仲夏

 永
星火则角亢在午氐房心在巳尾箕在辰仲秋宵
 中星虚则奎娄在午胃昴毕在巳觜参在辰仲冬日
 短星昴则斗牛在 (第 20b 页)
 歆作三统历时改之也案三统历正月节立春雨水
 中二月节惊蛰春分中三月节榖雨清明中四月节
 立夏小满中五月节芒种 夏至
中六月节小暑大暑
 中七月节立秋处暑中八月节白露秋分中九月节
 寒露霜降中十月节立冬小雪中十一月节大 (第 2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