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杜彦均北宋
简介
至道三年(997)河中府知府
至道三年(997)邠州知州
咸平三年(1000)庆州知州
咸平五年(1002)延州知州
王继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人
给事真宗于藩邸,以谨厚被亲信。
真宗即位,累迁至定州副都部署。
咸平六年契丹南下,继忠率军战于康村,兵败被俘。
景德初契丹请和,令继忠奏章,南北遂戢兵。
尝附表恳请召还,真宗以誓书约各无所求,不许。
契丹更其姓名为耶律显忠,又改名宗信封楚王
全宋文·卷一九七
王继忠开封人
以父荫补东西班殿侍
真宗即位,补内殿崇班,累迁至殿前都虞候,领云州观察使,出为深州副都部署,改镇、定、高阳关路钤辖河北都转运使,迁高阳关副都部署,徙定州
咸平六年,率兵御契丹,陷于敌。
契丹主甚器之,更其名为耶律显忠,封楚王
景德初,南北戢兵,继忠实有力。
宋史》卷二七九有传。
张秉北宋 961 — 10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6 【介绍】: 歙州新安人字孟节
张谔子。
太宗太平兴国进士
监察御史右司谏,深为宰相赵普所器重。
真宗朝知、襄、凤翔、河南永兴军等州府,累官枢密直学士
屡历要职,而不重仪检,好为谐戏,人不重之。
全宋诗
张秉(九五二~一○一六)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
以荐得知郑州,召还,直昭文馆,迁右司谏。
后擢知制诰
真宗即位,除左谏议大夫,历知、襄、河南河阳、澶、滑、永兴军等州府,后转礼部侍郎,加枢密直学士,再知并州,徒相州
大中祥符九年卒,年六十五。
宋史》卷三○一、《新安文献志》卷九四有传。
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八八
张秉(九六一——一○一六)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歙县)人,谔子。
进士通判宣州,迁监察御史,知郑州
后历仕盐铁判官度支员外郎知制诰判吏部铨知审官院。
真宗嗣位,进秩兵部郎中判昭文馆,知河南、滑等州府。
召归,复悉吏部铨,拜工部侍郎同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纠察在京刑狱
出知永兴军府,加枢密直学士,复知相州
大中祥符九年卒,年五十六。
宋史》卷三○一有传,又见《新安文献志》卷九四上。
寇准北宋 962 — 10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3 【介绍】: 华州下邽人字平仲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通判郓州,累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
颇敢直谏,太宗以比魏徵
淳化初,除枢密副使,坐事罢知青州
五年,召拜参知政事,加给事中,又坐事出知邓州
真宗立,入权知开封府,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拜相,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乃力排众议,请帝亲征,真宗遂至澶州,和议而还。
王钦若所谮,罢相出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真宗病,密奏请以太子监国,事泄,罢相,封莱国公
丁谓乘机倾陷,连贬雷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
仁宗追谥忠悯
有《寇莱公集》。
全宋诗
寇准(九六二~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移大名府成安县
累迁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淳化二年(九九一),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枢密院事
四年,罢知青州
五年,拜参知政事
至道二年(九九六),罢知邓州
真宗即位,迁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
咸平六年(一○○三),迁兵部侍郎,为三司使
景德元年(一○○四),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同年契丹攻宋,力谏真宗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迫成和议,是为“澶渊之盟”。
三年罢相,为刑部尚书,知陕州
后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
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复拜同平章事枢密使
八年罢。
天禧三年(一○一九),又授同平章事,充景灵宫使
四年六月,坐与周怀政谋请太子监国、禁皇后预政、奉真宗太上皇事,罢相,封莱国公,寻贬道州司马
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雷州司户参军
仁宗天圣元年,以疾卒于雷州,年六十二。
后十一年,诏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又赐谥忠悯
有《忠悯公诗集》三卷,集前附有孙汴所撰神道碑。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寇准诗,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嘉靖间蒋鏊刻《忠悯公诗集》三卷本为底本。
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悯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清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
采录清鲍廷博校记(简称鲍校)、劳权校记(简称劳校)、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张元济校记(简称张校)。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文田跋钞本,俱系出自蒋本、吴本,然四库本补了各本残缺的文字,少数异文有参考价值,故亦出校记注明。
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编为卷四。
宋诗纪事》所收《春恨》一首,系唐人来鹄所作,今归诸附录。
词学图录
寇准(961-1023) 字平仲
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晚年封莱国公谥忠悯
宋史》有传。
有《寇莱公集》,存词五首,见《花庵词选》及《湘山野录》。
全宋文·卷一八二
寇准(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
太宗朝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景德初,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时辽兵大入,中外震骇,力排众议,拥帝亲征,遂有澶渊之盟。
王钦若所陷,罢知陕州
天禧三年再相,以请太子监国,为丁谓所陷,罢相,封莱国公,累贬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
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
仁宗追谥忠悯
著《巴东集》三卷、《忠悯公诗集》三卷(存)、《寇莱公集》七卷(存)。
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王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州人
原为北汉将,宋初降。
太宗淳化二年,累迁至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
真宗即位,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镇州行营都部署,又帅镇、定、高阳关三路,大破契丹兵
咸平六年,与辽战失机。
景德初真宗澶渊拥兵数十万屯真定,逗留不进,遂使契丹深入,罢帅。
青州卒。
谥武康
全宋文·卷一三九
王超赵州(治今河北赵县)人。
淳化间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
真宗嗣位,加检校太傅,领天平军节度
咸平中契丹寇边,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镇州行营都部署,帅镇、定、高阳关三路,大破契丹兵
景德初,徙知河阳青州,移镇建雄。
卒,追赠尚书令
宋史》卷二七八有传。
刘美北宋 962 — 10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21 【介绍】: 并州人本姓龚改姓刘字世济
真宗刘皇后认为兄。
初事真宗于藩邸。
真宗即位,补三班奉职,迁右侍禁
大中祥符二年护屯兵于汉州,累迁洛苑使
不附宦官周怀政,严惩其属员过失。
天禧间累官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
吴元扆北宋 962 — 10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2—1011 【介绍】: 并州太原人字君华
吴廷祚第四子。
尚太宗女,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历知郓州河阳
淳化间秋霖河溢,元扆督工补塞,济民以饼饵、舟楫。
真宗时宁国军留后、知定州
累拜武胜军节度使,出知潞州,分领威胜七州军戎事。
官终山南东道节度使
卒谥忠惠
全宋文·卷一九五
吴元扆(九六二——一○一一)字君华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廷祚第四子。
尚太宗第四女蔡国公主,授左卫将军驸马都尉
爱州刺史团练使,知郓州河阳,改鄯州观察使
真宗即位,知澶州定州
景德元年武胜军节度三年,出知潞州,后加检校太傅、知徐州
大中祥符四年卒,年五十,谥忠惠
宋史》卷二五七《吴廷祚传》有附传。
李继迁宋初 963 — 10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04 【介绍】: 宋党项人
李继捧族弟。
太祖开宝末,授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不从继捧内迁,遁往夏州北之地斤泽。
自以李氏世有西土,图谋复兴,西人多归之。
雍熙三年,降辽。
辽命为定难军节度使
淳化元年(辽统和八年),受辽册为夏国王
次年降宋,授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
五年,宋军破夏州时脱走。
真宗即位继迁再请降,授夏州剌史、定难军节度使
未几复叛。
咸平五年,攻陷灵州,以为西平府。
后与西蕃战,中流矢,旋卒。
西夏建国,追尊皇帝,谥神武庙号太祖
萧排押辽 ? — 10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 【介绍】: 辽后族,字韩隐
圣宗统和初左皮室详稳,攻阻卜有功。
四年,从破宋兵于望都
凡军事有疑,每预参决。
历北、南宣徽使,条上时政得失及赋役法,后为北府宰相十五年,侵高丽,入开京
开泰初,以宰相西南面招讨使封东平王
七年,再侵高丽,至、陀二河,遭追兵夹射,大败。
免官。
后再任西南面都招讨封豳王
邵烨北宋
简介
至道元年(995)江南路转运副使
至道三年(997)朗州知州
景德三年(1006)兖州知州
景德四年(1007)判三司勾院
大中祥符元年(1008)京东路转运使
大中祥符四年(1011)淮南江浙荆湖路发运使,似乎名字有错误,一会儿写作“”,一会儿写作“晔”。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广州知州安抚使
大中祥符四年(1011)连州知州
李宗谔北宋 965 — 10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13 【介绍】: 深州饶阳人字昌武
李昉子。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
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预重修《太祖实录》。
知制诰判集贤院,纂《西垣集制》。
景德二年翰林学士,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整顿乐工,修完器具,编次律吕法度、乐物名数为《乐纂》。
大中祥符中,从封泰山同修昭应宫。
右谏议大夫
工隶书。
有《翰林杂记》、《谈录》、《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等。
全宋诗
李宗谔(九六五~一○一三)字昌武饶阳(今属河北)人。
昉子。
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隆平集》卷四),授校书郎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翰林学士
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工部郎中
四年,拜右谏议大夫
六年卒(此据《学士年表》,《宋史》作五年),年四十九。
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四十卷(《隆平集》、《东都事略》卷三二本传),均佚。
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八
李宗谔(九六四——一○一二)字昌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昉第三子。
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端拱二年进士
校书郎,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
咸平三年,命知制诰判集贤院
景德二年,为翰林学士
大中祥符三年知审官院;四年,拜右谏议大夫
五年五月卒,年四十九。
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乐纂》一卷、《永熙宝训》二卷、《翰林杂记》一卷、《诸路图经》九十八卷,今存《先公谈录》、《龙瑞观禹穴阳明洞天图经》。
另与宋白纂《续通典》二百卷,与丁谓等纂《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五十卷。
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有附传。
赵元佐北宋 966 — 10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27 【介绍】: 宗室,太宗长子。
初名德崇字惟吉
太平兴国七年封卫王
改赐今名,进封楚王
初,秦王廷美谪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
廷美死,遂发狂。
雍熙二年,坐纵火焚宫废为庶人。
真宗即位复封楚王
累拜天策上将军,兼江陵
卒谥恭宪
赵恒北宋 968 — 10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1022 【介绍】: 即宋真宗
太宗第三子。
初封韩王襄王寿王
至道元年,立为皇太子
三年太宗死,即位
前期勤于政事,遣转运使赴各路询民事,蠲放欠税。
景德元年,辽军南下,从宰相寇准之议亲征,于澶渊订盟而还。
后期信用王钦若,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广建宫观,劳民伤财。
在位二十六年。
全宋诗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
淳化五年(九九四)封寿王
至道三年(九九七)即位建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在位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五。
庙号真宗,葬永定陵。
见《宋史》卷六、卷七、卷八《真宗本纪》。
有《御制集》三百卷(《玉海》卷二八),尚存《玉京集》六卷,馀已佚。
今录诗二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二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
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
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
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
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
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
践位之初,勤于政事,凡置十五路,令各路转运使更互赴阙,询以天下物宜、民间利病;诏蠲放五代以来欠税。
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进,宰相寇准坚请,乃亲征,遂与契丹订澶渊之盟。
后渐怠于政事,景德末迎奉天书,改元大中祥符
于是东封泰山,谒孔庙,西祀汾阴,又广建宫观,岁用日增。
在位二十六年,年号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有《注四十二章经》一卷(存),又《玉海》引《中兴书目》著录《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今存六卷)、《正说》十卷、《承华要略》二十卷、《静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
事迹详《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纪》。
孙冕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江军新淦人字伯纯
太宗雍熙间进士
真宗天禧中尚书礼部郎中直史馆
出守苏州,甫及引年,即归隐九华山,再召竟不起。
全宋诗
孙冕字伯纯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明洪武苏州府志》卷一九)。
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
秘书丞直史馆
真宗大中祥符中,除荆湖南路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六)。
天禧间,以尚书礼部郎中出守苏州(《苏州府志》)。
甫及引年,归隐九华山
明隆庆临江府志》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九
孙冕字伯纯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干)人。
雍熙二年进士
至道中秘书丞勾当京兆府三白渠。
咸平元年九月召试,授直史馆
三年,为三司权判。
五年,除左正言度支判官
大中祥符中荆湖南路转运使,又为度支副使刑部员外郎
七年九月坐前接伴契丹使被酒不谨,责知寿州八年荆南
天圣中尚书礼部郎中直史馆,出守苏州,有善政,民立生祠。
甫及引年,即拂衣归隐九华山,召之不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四八、七六、八三,《麟台故事》卷四,《文献通考》卷四,《姑苏》卷三九,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七三。
杨嵎北宋
全宋文·卷三○六
杨嵎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
父砺官至工部侍郎枢密副使
至道初张庶凝刊校真宗储邸书籍,真宗即位,与张皆赐进士出身直史馆
天禧四年司勋员外郎、同知礼院
官至祠部郎中
见《太常因革礼》卷四,《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一九,《宋史》卷二八七《杨砺传》。
赵元份北宋 969 — 10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1005 【介绍】: 宗室,太宗第四子。
初名德严
太平兴国八年出閤,改名元俊,拜同平章事封冀王
雍熙三年改今名,加兼侍中,为威武军节度使进封越王
真宗即位,加中书令改封雍王,拜太傅
真宗北征,为东京留守
性宽厚,言动中礼。
卒谥恭靖
章献刘太后北宋 970 — 10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或970—1033 【介绍】: 宋真宗后。
益州华阳人
始嫁蜀人龚美(即刘美),携之入京师
真宗襄王时于潜邸。
真宗即位,入为美人
大中祥符五年立为皇后
李宸妃仁宗刘后取为己子。
性警悟而颇晓书史真宗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刘后
真宗死,遗诏尊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
仁宗立刘后遂称制,史称“章献垂帘”,凡十一年。
晚年颇亲用外戚、内官
卒谥庄献明肃庆历中改谥章献明肃
全宋文·卷二六九
刘太后(九六九或九七○——一○二三),真宗皇后,其先家太原,后为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
幼孤。
始嫁蜀人龚美(即刘美),携之入,十五岁纳入襄王(即真宗)邸,真宗即位,乃以为兄。
大中祥符五年立为后。
李宸妃仁宗,取以为己子。
真宗崩,尊为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称制十一年,号令严明,恩威并加。
晚年颇用外戚、内官
明道二年卒,年六十五(《宋会要辑稿》后妃一之二作六十四),谥庄献明肃庆历四年改谥章献明肃
宋史》卷二四二《后妃传》上有传。
释绍琦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
辨明邪正在钳锤。
禹门浪暖风雷动。
正是鱼龙变化时。
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
问答不录。
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
机前一著。
觌面全提。
复击禅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声揭露。
个里不许停思顾虑。
岂容开口分疏。
只饶眨得眼来。
剑去久矣。
纵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攒眉有分。
何也。
盖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识所测。
若是个英俊衲僧
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
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
嗟观近世以来。
人心不古。
禅学之者。
不务真参实悟。
惟是接响承虚。
以觉识依通为悟明。
穿凿机缘为究。
破坏律仪为解脱。
夤缘据位为出世。
以致祖风彫弊。
魔说炽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觉释尊。
于二千年外。
已识尽众生心病。
预设多种奇方。
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
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
故经云。
末世众生。
希望成道。
无令求悟。
惟益多闻。
增长我见。
又云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
开悟。
佛令结制居。
剋期取證。
过三期日。
随往无碍。
故知结解之有时也。
且如即今诸大德。
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
已悟之者置之勿论。
如其未悟之者。
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
若是个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
也莫论长期短期。
百日千日。
结制解制。
但以举起话头为始。
一年不悟一年
十年不悟十年
二十年不悟二十年
尽平生不悟。
决定不移此志。
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
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
遂举起拂子召众云。
还知这九十日内究的消息落处么。
不见世尊道。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
要證圆觉不为难矣。
设或未能见彻。
切忌依语生解。
幻叟今日不辞饶舌。
试为诸人颂出。
猛火铸成金弹子。
当机捏碎又浑囵。
等閒失得俱拈过。
风送潮音出海门。
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当知佛即是心。
未审心是何物。
须要看这一念佛心。
从何处念起。
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
这里有个入处。
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故祖师云。
心同虚空界。
示等虚空法。
證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缘虑之心。
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
三世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众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诸佛由悟而證。
号曰菩提
众生因迷而昧。
故曰烦恼。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得之不有。
失之不无。
迷则业缘。
悟名佛性。
盖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当知此心旷劫至今。
本无生灭。
原非染净。
孤光皎皎。
脱体无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无形状可见。
无声响可闻。
虽然无相。
无相不宗。
虽曰无声。
无声不应。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声响之谷。
色空不二。
动静一如。
法法虚融。
尘尘解脱。
是知心有则法有。
心空则法空
心邪则一切邪。
心正则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无。
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则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
了无隔碍。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
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
设或未然。
亦不用别求玄妙。
厌喧取寂。
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
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置之怀抱。
默然体究。
时鞭起疑情。
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
返复究。
不可作有无卜度。
又不得将心待悟。
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
皆为障碍。
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
而于行住坐卧之中。
乃至静闹閒忙之处。
都不用分别计较。
但要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久久工夫纯一。
自然寂静轻安。
便有禅定现前。
正念不得纯一。
昏散起时。
亦不用将心排遣。
但将话头轻轻放下。
回光返照。
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
只此一照。
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
日久坚持此
果无退失。
蓦忽工夫入妙。
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
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
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
洞彻性空源底。
自当点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
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
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国泽民。
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脱死生。
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
难容凑泊。
初参之士。
必假筌蹄。
所谓梵语阿弥陀佛。
此云无量寿。
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
心即本来之佛性。
是故佛者。
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驰求。
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谓即心是佛。
何劳更佛乎。
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执相循名。
妄生倒惑。
横见生死。
枉入迷流。
故劳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观心。
要信自心是佛。
则知心。
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无间。
忽尔到心思路绝处。
当下根尘颖脱。
当体空寂。
始知无念无心。
无心无念。
心念既无。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从有而至无
因无念而證无心。
无心之心始是真心。
无念之念方名正念
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
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这不可得处。
即识心达本之要门。
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养。
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
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
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
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
不即不离。
心心解脱。
于斯领旨。
管取一笑而无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扣曰。
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
弟子虽获与闻。
心犹未了。
幸望和尚别垂方便。
师云。
照前问将来。
空云。
蟭螟虫吸乾沧海。
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
师曰。
长安路上金毛卧。
曰。
水母飞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见。
师云。
五凤楼前铁马嘶。
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师云。
明月照见夜行人。
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
师云。
好与痛棒。
曰棒则弟子甘领领。
则望和尚垂慈
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
当机把断圣凡津。
拟议知伊屈未伸。
欲识蒙山端的旨。
垂钩意在钓金鳞。
师云。
会么。
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
入室礼次。
师乃问云。
面南观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语明甚么边事。
和尚合却口好。
师云。
未在。
曰瞒别人即得。
师云。
差别用处。
非智眼不能无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须具透关正眼。
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
振声一喝。
师云。
具得正眼。
当明向上一机。
如何是向上一机。
曰青天日当午。
师云。
犹未梦见在。
曰木人拈玉线。
石女度针。
师云。
从上佛祖不传之妙。
子作么生领会。
山近前礼一拜。
师云。
转身一句速道将来。
曰雨添山色秀。
风来竹影移。
师拟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师云。
子二十棒。
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
谢和尚垂慈
深锥痛劄。
师云。
子虽有滔天之浪。
且无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师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
师举起手中拂子。
僧云。
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
师放下手中拂子。
云。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两头不著。
千圣难窥。
这个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离。
师云。
不即。
不即个甚么。
不离。
不离个甚么。
僧拟对。
师打一拂子云
这虚头汉。
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
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
师云。
是谁。
胜云。
某甲。
师云。
作么。
胜云。
佛殿里拜佛来。
师云。
佛向你道甚么。
胜云。
不曾道。
师云。
你头不曾点地那。
胜云。
下下点地。
师云。
又谓不曾道。
胜云。
某甲会也。
师云。
你会个甚么。
胜云。
吐露太分明。
师便喝。
胜拟对。
师云。
拄杖不在手。
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
师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觑不著。
师云。
觑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师云。
为甚么觑不著。
凝云。
为无踪迹。
师云。
既谓无踪迹。
说甚么觑不著。
你在无踪迹处窠臼。
这个且置。
只如烧了撒了。
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叠叠。
涧水响潺潺。
师云。
我不问你青山叠叠。
涧水潺潺。
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显露。
师云。
这虚头汉。
脚跟尚未点地在。
说甚么露不显露。
凝乃触礼一拜。
师云亦未在。
凝又拟开口。
师咄云。
你再乱道。
辟破你口门。
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毕竟是个甚么。
师与僧一掌云。
你道是个甚么。
僧拟开口。
师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
至韶古音关房。
以拄杖扣门三下曰。
关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谁云在不在。
即开门见师。
乃触礼一拜。
师曰。
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
请关中主相见。
韶乃叉手默然。
师曰。
此则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师适来问甚么。
师曰。
问汝关中主
韶曰。
唤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绝。
渠侬目面已呈师。
动静何曾有区别。
师曰。
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
韶曰。
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
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
怎奈这个何。
韶拟对。
师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别。
只个门户亦无所有。
门户既非。
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
虽然理则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
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
竖立脊梁。
全机坐断。
彻底掀翻。
囫囵嚼破。
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范后学。
抑不负其己灵也。
子其勉而进之。
三载出关之日。
拄杖子再为汝勘过。
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岁出家。
初从玄极和尚
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
正统六年
再见东普。
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
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学得来者。
曰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普曰。
毕竟事若何。
曰水。
浅石出。
雨霁云收。
普曰。
莫乱道。
只如佛祖来也不许。
纵尔横吞教。
现百千神通。
到这里更是不许。
和尚虽是把断要津。
其奈劳神不易。
普曰。
克家须是破家儿。
恁么干蛊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复召入诘之曰。
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
楚山悉具以对。
普曰。
还我无字意来。
曰这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处。
曰青山绿水。
燕语莺啼。
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头顶虚空。
脚踏实地。
普召弟子鸣钟集众。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
一年不悟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罢
至哉言也。
绍琦
字楚山
唐安雷氏子。
生自不凡。
慎动止。
寡言笑。
九岁出家。
从玄极和尚学禅。
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
正统六年
再参东普。
普问。
子数年住何处。
曰我所住处。
廓然无定。
普曰。
有何所得。
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学得来者。
曰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普曰。
汝落空耶。
曰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普曰。
克家须是破家儿。
至晚复召入。
诘之曰。
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
师悉具以对。
普曰。
还我无字意来。
师偈答曰。
这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处。
曰青山绿水。
燕语莺啼。
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更道。
曰头顶虚空。
脚踏实地。
普召弟子。
鸣钟集众。
取袈裟拂子授之。
师容止庄重。
虽宴居。
如对清众。
具择法眼。
勘验学者。
百不失一。
门徒数十人。
宝山金者。
深入堂奥。
读师语录。
直捷简明。
不在古人下也。
楚山禅师
唐安人也。
名绍琦
姓雷氏
八岁入乡校。
不假师授而知诵。
次载失父。
遂弃业。
而学出世法于玄极通禅师
爱之。
与语辄终日。
每至节要处。
不敢犯其词。
乃跪请益。
叹曰。
子根性太利。
难于入道。
但有疑在。
庶可疗耳。
愕然曰。
木偶人
可入道耶。
笑曰。
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
愤而趋出。
益疑之。
经昼夜。
遂振衣起曰。
吾师岂欺我哉。
复入。
剖于前。
独以掌反覆示之。
不领。
遂背去。
遍参知识。
俱不得意。
无际悟和尚
普州之东林。
东林禅风。
腰包到者即受。
曲折流辈窃非之。
故往扣焉。
曰。
上座何住。
对曰。
廓然无定。
曰。
有何所得。
对曰。
本来无失。
何得之有。
曰。
学将来底。
堪作甚么。
对曰。
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曰。
汝落空耶。
对曰。
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曰。
毕竟如何。
曰。
水浅石出。
雨霁云收。
悟公笑曰。
纵汝横吞藏教。
现百千神通。
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
怎生消缴。
又拟对。
悟公连叱退之。
大惭。
数日不敢仰视。
忽闻净板鸣。
豁然荡尽廉纤。
急披衣礼谢。
肯之。
遂以断桥源流。
行化。
当是之时。
断桥之脉微矣。
悟公继响。
而得法者仅七人。
出世最晚。
初领天柱。
皖山
又投子后主成都天成寺
裔叶翻茂。
为大振焉。
得其法者。
又十六人。
有祖玠侍者
齿最少。
号圭庵
甚谨。
丛林惮其严厉。
敬其慧识。
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
啜罢。
顾童子曰。
人道汝憨耶。
玠曰。
它亦有乖处。
曰。
何以见得。
玠呼接盏。
童子近前。
曰。
道得即还你。
无对。
乃顾玠。
玠曰。
只者无言语处。
不隔纤毫。
曰。
因甚道不得。
玠呼童子何不问讯。
童子问讯。
度盏。
童子接之。
珍重而去。
玠曰。
道他无语得么。
曰。
只如者童子。
恁么端的。
是无明使然耶。
法性如是耶。
曰。
迷则积劫无明。
了则本来佛性。
曰。
恁么他是知有。
是不知有。
曰。
他若知有则不为迷因。
不知有番为隔碍。
曰。
子还有知也无。
曰。
祖玠不知有。
曰。
既不知有。
何以知宗
玠曰。
圣人若知。
即同凡夫。
凡夫若知。
则同圣人。
曰。
子看老僧
是知不否。
玠曰。
临机大用。
举必全真。
说甚知有不知有。
曰。
只如老僧
即今一语一默。
剖析是非。
别名相处
与适来童子。
见识是同是别。
玠曰。
法智眼。
无作妙用。
体性虽同。
用处县隔。
曰。
既云择法。
安能无作乎。
玠曰。
智炤非识。
妙用非有。
用既非用。
作亦非作。
虽分别。
实无分别之能也。
曰。
今对万法。
境相差殊。
一一明了。
不具分别可乎。
玠曰。
教不云乎。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
圆明了知。
不繇心念。
曰。
善哉。
可谓鹅王择乳矣。
未几。
玠膺疾。
下视之。
值心上座在侧。
因问曰。
如何是心。
玠曰。
开口不容情。
曰。
未在。
玠顾心曰。
何不作礼。
心便珍重。
玠曰。
呈似了也。
曰子既如是。
还能觌体颂出乎。
玠对曰。
祖师心印若为传。
有语分明。
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
海门撑出钓鱼船。
曰。
珍调四大。
饶益将来。
一日玠疾革。
作呻吟声。
问曰。
子平日得力句。
到此还用得著么。
对曰。
用得著。
曰。
既用得著。
叫苦作么。
曰。
痛则叫。
痒则笑。
曰叫与笑者。
复是阿谁。
曰。
四大无我。
叫者亦非真。
寂体中实无受者。
曰。
主人公。
即今在甚么处。
曰。
秋风不扇。
桂蕊飘香。
曰。
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
曰。
有眼觑不见。
曰。
只如三寸。
气消时向甚处。
安身立命。
对曰。
雨过天晴。
青山依旧。
曰。
从今别后。
再得相见否。
对曰。
旷劫不违。
今何有间。
曰。
子不病耶。
对曰。
病与不病。
总不相干。
执玠手曰。
此是甚么。
玠曰。
是祖玠手。
曰。
祖玠是谁。
曰。
玠固非我。
亦不离我。
乃叹曰。
善哉。
妙契无生。
彻證真常。
子虽妙年。
死亦何憾。
玠遂合爪谢曰。
与祖玠趱。
将龛子来。
命舁龛至。
玠顾左右。
曰吾当行矣。
整衣龛坐化去。
玠化后。
天成之话大行。
时蜀多义学。
互以胜劣相比量。
一以心宗揭之。
而小大俱圆。
有问。
祖师西来意。
则答曰。
海神撒出夜明珠。
又问祖师西来意。
曰。
雪消山顶露。
风过树头摇。
又问如何是直指事。
答曰。
玉栏杆上石狮子。
红藕花间白鹭鸶。
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
喝之。
又问不涉寒暑是甚么人。
亦喝之。
爱以无字问僧。
有对曰。
风吹秋月冷。
雪压老寒。
又僧对曰。
出匣吹毛剑
寒光射斗牛
又对曰。
无孔铁锤当面掷。
皆喜之。
后示疾。
诸山讯候。
有进曰。
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
展掌曰。
会么。
拟对。
喝住曰。
今年今日。
推车挂壁。
撞倒虚空。
青天霹雳。
阿呵呵。
泥牛吞却老龙珠。
澄澄性海沤花息。
瞑目而寂。
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赞曰。
楚山行化。
当明运昌隆之际。
纯以心性禅。
应接群机。
以故。
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
乃至祖玠辈。
风鬯春枝节节是。
令见者闻者。
莫不神往。
但不再传其绪俱𥨊。
岂慈父欲子食药而愈疾。
遂称没于他方也耶。
王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大名莘县人字仲明
王祜子。
以荫补官。
历知缑氏雍丘二县。
真宗立,三迁至殿中丞
以兄旦居为相,避嫌不任职。
出知颍州,荒政修举。
及旦卒,历仕中外,卓有政绩。
官至兵部郎中、知应天府
卒年六十八。
全宋诗
王旭字仲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以荫补太祝,知缑氏雍丘县
真宗即位,三迁至殿中丞
自兄旦居宰辅,以嫌不任职。
大中祥符间,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
卒,年六十八。
宋史》卷二六九有传。
杨亿北宋 974 — 10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4—1020 【介绍】: 建州浦城人字大年
幼颖异。
年十一,太宗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中,献《二京赋》,赐进士及第
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又与王钦若同总修《册府元龟》,其功居多。
曾两为翰林学士,官终工部侍郎,兼史馆修撰
性刚介耿直,重交游,与王旦刘筠谢绛等友善。
娴熟典章制度,喜奖掖后进。
为文才思敏捷,精密有规裁。
诗学李商隐,词藻华丽,号“西昆体”。
卒谥文
编《西昆酬唱集》,有《杨文公谈苑》、《武夷新集》等。
全宋诗
杨亿(九七四~一○二一)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太宗雍熙元年(九八四)年十一,召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及第(《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迁光禄寺丞
四年,直集贤院
至道二年(九九六)著作佐郎
真宗即位初,预修《太宗实录》。
咸平元年(九九八)书成(《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乞外补就养,知处州
三年,召还,拜左司谏
四年知制诰(《武夷新集》自序)。
景德二年(一○○五)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
三年,为翰林学士
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太常少卿分司西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
天禧二年(一○一八)工部侍郎
三年权同知贡举,坐考成就差谬,降授秘书监
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十二月卒,年四十七。
谥文(《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三)。
所著《括苍》、《武夷》、《颍阴》等集共一九四卷。
传世有《武夷新集》二十卷,另编有《西昆酬唱集》二卷。
宋史》卷三○五有传。
 杨亿诗,前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武夷新集》为底本。
校以明刻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明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法式善编《宋元人诗集·武夷新集》存素堂抄本(简称法式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杨大年先生武夷新集》(简称清抄本,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清嘉庆十六年祝昌泰留香室刻本《宋杨文公武夷新集》(简称祝刻本,藏科学院图书馆)。
第六、第七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玩珠堂刊《西昆酬唱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本(简称四库本)和清康熙周桢、王图炜合注(简称周王合注本)等。
另从《宋文鉴》、《会稽掇英总集》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八卷。
词学图录
杨亿(974-1020) 字大年
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
雍熙初,年十一,授秘书省正字
献《二京赋》,赐进士第
曾与刘筠钱惟演等唱和,编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存《少年游》词一首,见《梅苑》。
全宋文·卷二八二
杨亿(九七四——一○二○)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幼颖异,雍熙元年,年十一,诏试阙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中,命试翰林,赐进士第,直集贤院
真宗即位,超拜左正言,预修《太宗实录》。
处州,召拜左司谏知制诰
景德初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俄判史馆,与王钦若同修册府元龟》。
三年,召为翰林学士,又同修国史
大中祥符七年,知处州,代还,以为参详仪制副使,知礼仪院判秘阁太常寺
天禧二年,拜工部侍郎
四年,复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
十二月,卒,年四十七。
仁宗时追谥「文」。
亿才思敏捷,工文章,诗学李商隐,词彩华丽,号「西昆体」。
著作甚富,有《括苍》、《武夷》、《颍阴》、《韩城》、《退居》、《汝阳》、《蓬山》、《冠鳌》、《辞荣》等集,及《内外制》、《刀笔》共一百九十四卷,今仅存《武夷新集》二十卷。
宋史》卷三○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