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吴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兴元元年,为兵马使,从李晟收复京师
旋率军至宝鸡清道,迎德宗归
贞元三年,自凤翔陇右元帅副兵马使,拜福建观察使
四年,因苦役军士而致兵乱,为叛兵所逐,奔建州
诏贬涪州刺史
唐朝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时河中节度使李怀光部将
兴元元年,自陕虢防遏使河中尹、同绛节度使,旋改鄜坊丹延等州节度使
封平乐郡王
贞元二年,迁单于大都护振武绥银节度使
卢纶中唐 748 — 7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48—约798或799,一作约737—约799 【介绍】: 河中蒲人,祖籍范阳字允言
玄宗天宝末代宗大历初,屡举进士不第。
德宗建中间浑瑊辟为元帅府判官
贞元中,以韦渠牟荐,德宗召之内殿,令和御制诗,超拜户部郎中
寻卒。
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皆能诗齐名,时号“大历十才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9? 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玄宗天宝末曾举进士不第。
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与吉中孚为林下之友。
代宗大历初年屡试不报,宰相王缙元载举荐,授阌乡,迁集贤院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参军河南密县
德宗建中初(780)昭应县四年冬朱泚叛乱,一度陷于贼中。
翌年浑瑊辟为判官
乱平,随浑瑊镇河中,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贞元十三、十四年间(797、798),舅韦渠牟于德宗前称其才,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
未几卒于河中。
夙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为送别赠答、奉陪游宴之作,军中之作则多慷慨之音,以《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腊日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等为善。
卢纶工于叙事,兼擅众体,古诗歌行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晚次鄂州》、《长安望》、《送李端》等均为大历名篇。
胡震亨云:“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
篇章亦富埒钱、刘。
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
”(《唐音癸签》卷七)王士禛则以之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话》卷四)。
生平见《旧唐书·卢简辞》、《新唐书·文艺传下》、《唐才子传》卷四。
今人王达津卢纶生平系诗》、傅璇琮《卢纶考》考其事迹颇详。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10卷,已佚,今所传10卷本皆非全本。
全唐诗》编为5卷。
今有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
唐诗汇评
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郡望出范阳(今河北涿县)
安史乱起,寄居鄱阳
大历初,举进士不第。
元载荐以为阌乡
密县
建中初,为眧应令。
浑城任京城西面副元帅,召为判官
珹镇河中,亦随之,检校户部郎中
贞元十四年,其舅太府卿韦渠牟得幸德宗,表其才,召见禁中,令和御制诗。
居无何,卒。
工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有《卢纶诗集》十卷,已佚。
有《卢纶诗集》三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五卷。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大历中,诗人李端钱起韩翃辈能为五言诗,而辞情捷丽,作尤工。
至贞元末,钱、李诸公凋落,尝为怀旧诗五十韵,叙其事曰“吾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耿拾遗湋李校书端,风尘追游,向三十载。
数公皆负当时盛称,荣耀未几,俱沉下泉。
伤悼之际,畅博士当追感前事,赋诗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审侍御
”其历言诸子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间言如建瓴。
郎中善馀庆,雅韵与琴清,郁郁带雪,萧萧鸿入冥。
员外真贵儒,弱冠被华缨,月香飘桂实,乳溜沥琼英。
补阙思冲融,巾拂艺亦精,彩蝶戏芳圃,瑞云滋翠屏。
拾遗兴难侔,逸调旷无程,九酝贮弥洁,三花寒转馨。
校书才智,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辞鸾凤惊。
差肩曳长裾,总辔奉和铃,共赋瑶台雪,同观金谷笙。
倚天方比剑,沉水忽如瓶。
君持玉盘珠,写我怀袖盈,读罢涕交颐,愿言跻百龄。
”纶之才思,皆此类也。
卢纶李益善为五言绝句,意在言外。
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卢纶李益中表,唱酬交赞,在大历十才子号为翘楚
吉中孚韩翃耿湋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联藻文林,银黄相生,且同臭味,契分俱深,时号“大历十才子”。
唐之文体,至此一变矣。
所作特胜,不减盛时,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篇章亦富埒钱、刘。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
《汇编唐诗十集》
唐云:卢诗尚朴,别是一种风味,恨篇各有瑕,似乏全力。钟爱其僻,所选独富,要不可作正法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允言才情雄灏,律诗煮古为饵,眼以石浆,气之所嘘,俱成金鹊脑,中唐词坛赤帜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陈继儒曰:卢诗奇悍之中,自饶雅致。
《诗源辨体》
七言古,卢气胜于刘,才胜于钱,故稍为轶荡而有格,但未能完美耳。
《唐诗评选》
大历贞元,国几于亡,音乃乱矣。
卢纶耿湋当为风气所摄。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长卿外,卢纶为佳。
其诗亦以真而入妙。
如“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貌衰缘药尽,起晚为山寒”、“语少心长苦,愁深醉自迟”、“颜衰重喜归乡闻,身贱多惭问姓名”、“高歌犹爱《思归引》,醉语惟夸漉酒巾”、“故友九泉留语别,逐臣千里寄书来”,皆能使人情为之移,甚者欷戏欲绝。
写景之工,则如“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上方月晓闻僧语,下界林疏见客行”、“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折花朝露滴,漱石野躲清”、“泉急龟依藻,花繁鸟近人”、“路湿云初上,山明日正中”、“人随雁迢递,栈与云重叠”,悉如目见也。
《大历诗略》
卢允言诗意境不远,而语辄中情,调亦圆劲,大历妙手。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翃,比之摩洁、东川可称具体。
大历十老子卢纶第一,吾乡吉侍郎中孚第二。
卢诗清高,可以与刘文房区,不愧称首。
吉尝荐卢于朝,卢集忆吉诗甚多,两人盖万相契也。
潘德衡《唐诗评选》
诗五绝进作劲健语;七律则情致深婉,有一唱三叹之音。
其源出于王筠庚信
七古为优,明茂相宣,在君虞之亚;《冬日登城》首,太白之遗也。
绝句清英独秀,工写神情。
排律端凝,尚见陈隋实务。
释天竺亡名
释天竺亡名
未详何印度人也。
其貌恶陋。
缠乾陀色缦条衣。
穿革屣曳铁锡。
化行于京辇。
当韦南康皋之生也。
才三日其家召僧斋。
此僧不速自来。
其日僧必历寺连名请至。
韦氏家僮患其长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
既而斋毕。
韦氏令乳母负婴儿出。
意请众僧祝愿焉。
梵僧先从座起。
摄衣升阶视之曰。
别久无恙乎。
婴儿若有喜色相认之意。
众皆异之。
韦君曰。
子才生三日。
吾师何言别久也梵僧曰。
此非檀越所知也。
韦君固问之。
梵僧曰。
此子乃诸葛亮之后身耳。
武候鼎国时为丞相君所知也。
缘蜀人受其赐且久。
今降生于世。
将为蜀帅必福坤维之人。
吾往在剑门与此子为善友。
既知其生于君门。
吾不远而来。
此子作剑南节度二十年。
官极贵中书令太尉
此外非我所知也。
父然之。
因以武子为字。
又单字武也。
张镒出为凤翔陇州节度
奏皋权知陇州
李楚琳所杀。
牛云光请皋为帅。
朱泚不得已用皋为凤翔帅。
德宗置奉义军节以旌之
续加礼部尚书
兴元中驾还京。
徵为左金吾卫将军
贞元元年成都尹张延赏
到任和南蛮。
并战功封南康郡王
顺宗即位太尉
南康在任二十一年。
末涂甚崇释氏。
恒持数珠诵佛
所养鹦鹉教令念经。
及死焚之有舍利焉。
皋又归心南宗禅道。
学心法于净众寺神会禅师
在蜀富贵僭差重赋敛。
时议非之。
然合梵僧悬记焉。
释天竺亡名僧者。
未详何印度人也。
其貌恶陋缠乾陀色缦条衣。
穿革屣曳铁锡。
化行于京辇。
韦皋之生也。
才三日其家召僧斋。
此僧不召自来。
韦氏家僮咸怒之。
以弊席坐于庭中。
既食韦氏命乳母出婴儿请群僧群祝其寿。
胡僧忽自升阶谓婴儿曰。
别久无恙乎。
婴儿若有喜色。
众皆异之。
韦氏先君曰。
此子生才三日。
吾师何故言别久耶。
胡僧曰。
此非檀越之所知也。
韦氏固问之。
胡僧曰。
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耳。
武侯当东汉之季为丞相
人受其赐且久。
今降于世将为蜀门帅。
且受蜀人之福。
吾往岁在剑门与此子友善。
今闻降生韦氏。
吾故不远而来。
韦氏异其言。
因以武侯字之。
韦皋自少金吾节制剑南军累迁太尉中书令
在蜀门十八年。
果契胡僧之语也。
释莲华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印土人
兴元初
杖锡谒德宗曰。
愿得一钟归西国
为陛下作大佛事。
广州节度使季复脩鼓铸。
仍令送往南天竺金堆寺。
因置钟于宝军国毗卢遮那佛塔所。
无几何。
附舶致华严后分梵夹。
以谢。
般若三藏。
译于崇福寺
成四十卷。
云南天竺乌苌国
以书奉献。
不知孰是。
释莲华
中印度人也。
兴元元年杖锡谒德宗。
乞钟一口归天竺声击。
广州节度使李复修鼓铸毕。
令送于南天竺金堆寺。
乃将此钟。
于宝军国毗卢遮那塔所安置。
后以华严后分梵夹附舶。
来为信者。
般若三藏于崇福寺翻成四十卷焉。
一云梵夹本是南天竺乌荼国王书献支那天子。
书云。
手自书写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五十五圣者。
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谨奉进上。
愿于龙华会中奉觐云。
贞元十一年也。
至十二年六月
诏于崇福寺翻译。
罽宾沙门般若宣梵文。
洛京天宫寺广济译语。
西明寺圆照笔受
智柔智通缀文。
成都府正觉寺道恒鉴虚润文。
千福寺大通證义
澄观灵邃详定。
神策军护军中尉霍仙鸣左街功德使窦文场写进。
十四年二月解座。
齐映中唐 757 — 8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804 【介绍】: 名或作映
瀛州高阳人
齐皎弟。
善画山水,雅正好学。
进士,应博学宏词登科。
滑亳节度使令狐彰署为掌书记
卒,归东都卢杞荐为刑部员外郎
又为凤翔张镒判官
练军事,论奏数称旨,进行军司马
德宗兴元初,授中书舍人
贞元二年,以舍人同平章事,俄改侍郎
张延赏交恶,贬为桂管、江西观察使
卒谥忠
瀛州高阳人
进士博学宏词
累授监察御史
建中初刑部员外郎
给事中
中书舍人
贞元二年以本官拜平章事
中书侍郎
封河间县男
夔州刺史
衡州洪州
十一年卒。
年四十八。
礼部尚书
谥曰忠
主要活动
  • 进士
李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德宗兴元元年(784)长安,曾应进士试。
贞元十二年(796)鲁山宪宗元和中暨阳,官终比部郎中
事迹散见欧阳詹鲁山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宝刻丛编》卷七《陆氏墓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宋高僧》卷一〇《灵默传》。
全唐诗》存诗1首。
佛陀波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罽宾国人
高宗仪凤初访道至五台山,旋又返国取经至,译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华言觉护
罽宾国
忘身阐化。
戾止五台
瞻慕灵踪。
至于泪泣。
见一老翁。
作婆罗门语。
谓曰师何所求。
答以文殊大士垂迹此山。
从印土来。
志伸敬礼。
翁曰。
师得无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耶。
此土众生多造罪垢。
而出家者流亦然。
祝诚灭障秘方。
若不持来。
虽来何益。
纵见文殊亦莫之识。
师能还取。
即是遍奉众圣。
广利群品。
报诸佛之恩也。
经至之时。
弟子当示师文殊所在之处。
利闻之喜不自胜。
方将雪泣拜谢。
略转头顷。
顿失老翁利倍加虔恪久之。
奉其经来。
上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三藏日照。
于内道场翻译。
衬利绢三十匹。
内并留其经。
利泣曰。
所以不惮往来者。
徒欲以利物也。
上悯其志诚。
而归其梵本。
利访求沙门顺贞。
而重译于西明寺
较杜令所译者。
小异。
利后不知所终。
或谓却持梵本。
隐山中之金刚窟。
永兴龙首冈有塔存焉。
大历中
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
入台礼金刚窟。
至夜深。
方自尅责。
投身岩石以死求愿。
忽见一僧长七尺许。
梵音圆畅。
称是佛陀波利
曰。
师如此得无劳乎。
且何所冀。
曰冀见文殊。
利使脱履石板上
瞑目顷。
已入一院。
额云金刚般若寺
字画遒劲。
光明夺目。
院皆异宝所严。
莫能名状。
楼观重复。
殿宇联比。
可二百所。
间藏缄秘密诸经。
人物魁伟。
殆非常所睹也。
大圣处位尊特。
拥从旁午。
宣言慰劳。
分茶赋食已。
命利引出。
苦乞留。
利勉其进脩曰。
再来可住。
还。
著板上所留履。
俄失利所在。
释佛陀波利。
华言觉护
印度罽宾国人
忘身徇道遍观灵迹。
文殊师利清凉山
远涉流沙躬来礼谒。
天皇仪凤元年丙子杖锡五台
虔诚礼拜悲泣雨泪。
冀睹圣容。
倏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
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
师何所求耶。
波利答曰。
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
印度来欲求瞻礼。
翁曰。
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
此土众生多造诸罪。
出家之辈亦多所犯。
佛顶神咒除罪秘方。
若不赍经徒来何益。
纵见文殊亦何能识。
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
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
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
师取经来至。
弟子当示文殊居处。
波利闻已不胜喜跃。
裁抑悲泪向山更礼。
举头之顷不见老人。
波利惊愕倍增虔恪。
遂返本国取得经回。
既达帝城便求进见。
有司具奏。
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
下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与日照三藏于内共译。
译讫䞋绢三十匹。
经留在内。
波利垂泣。
奏曰。
委弃身命志在利人。
请帝流行是所望也。
帝悯其专切。
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
波利得经弥复忻喜。
乃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
奏乞重翻。
帝俞其请。
波利遂与顺贞对诸大德翻出。
名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与前杜令所译者。
咒韵经文少有同异。
波利所愿既毕。
却持梵本入于五台
莫知所之。
或云。
波利隐金刚窟今永兴龙首冈有波利藏舍利之所焉。
大历中
南岳云峰寺沙门法照
五台山礼金刚窟。
夜之未央剋责扑地。
忽见一僧长七尺许。
梵音朗畅。
称是佛陀波利
问曰。
阿师如此自苦得无劳乎。
有何愿乐。
对曰。
愿见文殊。
曰若志力坚强真实无妄。
汝可脱履于板上。
咫尺圣颜令子得见。
遂瞑目。
俄已入窟见一院。
题额云金刚般若寺
字体酋健光色闪烁。
其院皆是异宝庄严。
名目不暇。
楼观复沓殿宇连延。
罘罳密致铃铎交鸣。
可二百所。
间有秘藏中缄金刚般若并一切经法。
人物魁伟殆非常所睹也。
文殊大圣处位尊严拥从旁午。
宣言慰劳分茶赋食讫。
波利引之出去。
苦乞在寺。
波利不许。
临别勉之。
努力修进再来可住。
还至板上蹑履。
回眸之际波利隐焉。
系曰。
道家尸解说有多端。
或隐真形而存假质。
矧以登地大士漏尽罗汉。
或此在他亡。
或分身易态。
皆以之为游戏耳。
以之为利物焉。
佛陀波利出没无恒变化何极。
出金刚窟接法照师
盖与之有缘闯然而现。
故杜多迦叶久隐诸峰。
晋法显往游灵。
鹫见于山下焉。
霍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兴元元年从事东都幕府,与穆员武元衡友善。
时大旱,蝗虫为灾,赋《蝗旱诗》,穆员称赏之,为作序。
累官池州刺史
其诗为时所重,令狐楚御览诗》选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德宗贞元宪宗元和间人。
曾从事东都幕府,与穆员武元衡友善,元衡有《同张惟送霍总》诗。
曾任池州刺史(《唐诗纪事》谓其刺池州懿宗咸通时,误)。
善诗,德宗兴元元年(784),螽蝗生,因赋《蝗旱诗》一章72句,穆员颇称赏之,为作《蝗旱诗序》。
事迹见穆员《蝗旱诗序》、《唐诗纪事》卷五八。
其诗为时人所重,令狐楚御览诗》选录《塞下曲》、《关山月》等诗6首。
全唐诗》存诗7首,《全唐诗外编》补2首。
李纳中唐 787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87—约820 【介绍】: 高丽人李正己子。
少为奉礼郎代宗时殿中丞侍御史正己署为青二州刺史
又为曹、濮、徐、兖、沂、海留后。
正己死,秘不发丧,统父兵为乱。
复与李希烈朱滔王武俊田悦合谋皆反,自称齐王
兴元初归顺。
诏加检校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陇西郡王
卒赠太傅
蒋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常州义兴人,徙居河南
蒋乂子。
善属文。
文宗大和元年,授昭应尉直史馆
次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与沈传师等参撰《宪宗实录》。
累转谏议大夫,坐事贬唐州刺史
宣宗立,召为给事中集贤殿学士判院事
吏部侍郎,历兴元凤翔节度使
懿宗即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东都留守,卒。
唐僖宗晚唐 862 — 8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62—888 【介绍】: 即李儇
唐朝皇帝。
懿宗第五子。
初名俨,后改现名。
懿宗咸通十四年宦官刘行深等拥立为太子,旋即帝位,年仅十二岁。
专事游戏,政事一委于宦官田令孜
王仙芝黄巢起事,攻克两京。
乃与令孜等奔成都
中和五年长安
光启二年,以令孜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冲突,复奔凤翔,走兴元
文德元年长安
后病卒。
前后在位十五年,谥惠圣恭定孝皇帝
帝讳
懿宗第五子。
咸通三年生。
六年封普王
名俨
十四年七月立为皇太子
改今名。
是月即位。
乾符二年正月
上尊号圣神聪睿仁哲明孝皇帝
光启元年五月
再上尊号至德光烈孝皇帝
文德元年五月
又上尊号圣文睿德光武孝皇帝
在位十六年。
年二十七。
谥曰惠圣恭定孝皇帝
庙号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