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释法旷。姓皋氏。下邳人。寓居吴兴早失二亲。事后母以孝闻。及母亡行丧尽礼。服阕出家事沙门竺昙印为师。印尝疾病危笃。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至第七日忽见光明照印房户。印如觉有人以手掁(除更切)之。所苦遂愈。后辞师远游。广寻经要。还止于潜青山石室。晋简文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远诏问起居。并咨以妖星。请旷为力。旷乃与弟子斋忏。有顷灾灭。东土百姓多遇疫疾。祈之即愈。有见鬼者言旷之行住常有鬼神数十卫其前后。时人咸叹异之。元兴元年卒。春秋七十有六僧腊五十二。
竺法旷。姓皋。下邳人。寓居吴兴早失二亲。事后母以孝闻。家贫无蓄。常躬耕垄畔以供色养。及母亡行丧尽礼。服阕出家。事沙门竺昙印为师。印明睿有道行。旷师事竭诚。迄受具戒。栖风立操卓尔殊群。履素安业志行渊深。印尝疾病危笃。旷乃七日七夜祈诚礼忏。至第七日忽见五色光明照印房户。印如觉有人以手按之。所苦遂愈。后辞师远游。广寻经要。还止于潜青山石室。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谢安为吴兴。故往展敬。而山栖幽阻车不通辙。于是解驾山椒陵峰步往。晋简文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远诏问起居。并咨以妖星请旷为力。旷答诏曰。昔宋景修福妖星移次。陛下光辅以来政刑允辑。天下任重万机事殷。失之毫氂差以千里。唯当勤修德政以赛天谴。贫道必当尽诚上答。正恐有心无力耳。乃与弟子斋忏。有顷灾灭。晋兴宁中东游禹穴观瞩山水。始投若耶之孤潭。欲依岩傍岭栖闲养志。郤超谢庆绪并结居尘外。时东土多遇疫疾。旷既少习慈悲兼善神咒。遂游行村里拯救危急。乃出邑止昌原寺。百姓疾者多祈之致效。有见鬼者。言旷之行住常有鬼神数十卫其前后。时沙门竺道邻造无量寿像。旷乃率其有缘。起立大殿相传云。伐木遇旱。旷咒令至水晋孝武帝钦承风闻要请出京事以师礼。止于长干寺。元兴元年卒。春秋七十有六。散骑常侍顾恺之为作赞传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2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伯道。司马恬子。袭爵谯王。初拜秘书郎。累迁建威将军、豫州刺史。与弟司马允之、司马恢之等各拥强兵,势倾朝廷。司马道子、元显父子倚以为援。晋安帝元兴元年,元显伐桓玄,命尚之为后部,兵败,死。谥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2
【介绍】:
东晋琅邪人,字灵秀。世奉五斗米道。叔父泰以天师道聚众见杀,恩流亡海岛。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之子元显当权。安帝隆安三年,元显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当兵,群情激忿,恩因聚众起事。攻上虞,陷会稽,吴中八郡一时响应,众至数十万。恩自号征东将军。寻为谢琰、刘牢之所破,逃入海岛。次年,再破馀姚、上虞。谢琰败死,朝廷大震。五年,从水路至京口,图取建康。东晋倾全力防守,恩入海至郁州,为刘裕所败。元兴元年,攻临海,为辛景所破,赴海自沉。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秃发利鹿孤 | 康王 | 399年—402年 | |||
建和 | 400年—402年三月 |
全晋文
利鹿孤,河西鲜卑人。乌孤弟,以晋隆安三年袭兄位,僭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逾年改元建和,其明年僭称河西王,以晋元兴元年死,谥曰康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7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南安赤亭人。羌族。姚苌庶母弟。封东平公。姚兴克洛阳,以绍为都督山东诸军事。弘始四年(东晋安帝元兴元年)兴攻北魏,绍以洛阳之众会集平望,败绩而归。兴疾笃,绍典禁兵宿卫。广平公姚弼潜谋为乱,兴怒,密谋收弼,绍为弼羽翼,遣驰告之。兴死,子泓嗣位,推心用绍,弗以为嫌,委以兵权,绍亦感而归诚。东晋义熙十三年,刘裕率军攻后秦,姚洽战死,绍闻之,呕血而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姑臧人。仕姚兴为凉州别驾,迁太府主簿。弘始四年(东晋安帝元兴元年)秃发傉檀自称南凉王,兴遣敞往聘。敞父燮尝以敞兄弟托傉檀,相语甚欢。六年傉檀去年号,纳款于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4—403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道子。简文帝子。初封琅邪王。孝武帝太元初,拜散骑常侍,太元十年,谢安死,领扬州刺史、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既为扬州总录。与帝酣歌为务,窃弄威权,势倾天下。封会稽王。安帝立,道子辅政,宠昵王国宝等,政刑谬乱,民怨沸腾,激起王恭起兵讨之。道子惧,杀王国宝等。而仍与子元显,大事聚敛,奢侈无度。隆安三年,委政元显,因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当兵,激起孙恩之变。元兴元年,桓玄举兵东下,破建康,道子被放逐,寻被鸩杀。
全晋文·卷十七
道子字道子,简文帝第五子,与孝武同母,简文临崩,封为琅邪王,太元初拜散骑常侍、中军将军,进骠骑将军,领司徒。寻领徐州刺史、太子太傅。复领扬州刺史,封会稽王。安帝即位,进太傅扬州牧,解徐州,后复解扬州司徒。元兴元年为桓玄所害,玄败追赠丞相,谥曰文孝王。(《世说·言语篇》注作「孝文王」。)有集八卷。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沮渠蒙逊 | 太祖 | 武宣王 | 401年—433年 | ||
永安 | 401年六月—412年十月 | ||||
玄始 | 412年十一月—428年 | 或作元始 | |||
真兴 | ?—? | 根据《吐鲁番文书》中自北凉玄始十三年起出现相当于十三、十四年的夏国真兴六、七年(424年至425年)年号,已经被认为是沮渠氏北凉在玄始十三年(424年)奉夏正朔的结果 | |||
承玄 | 428年六月—431年 | 甘肃出土的造经塔残石有与史书记载不同的“承玄二年岁在戊辰”字样 | |||
义和 | 431年六月—433年四月 | ||||
承阳 | ?—? | 诸史不载。甘肃酒泉文殊山出土的马德惠塔有“承阳二年岁在[丙]寅鹑火十月五日...”字样。有学者考订应为夏承光年号在北凉用“阳”代替“光”之故。 | |||
缘禾 | ?—? | 诸史不载。见于出土文物。争议颇多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8—433
【介绍】:
十六国时北凉建立者。卢水胡沮渠部人。世为部落首领。有权变,好天文。龙飞二年,后凉吕光杀其伯父沮渠罗仇。遂聚族起兵反后凉,推段业为凉州牧,建立政权。蒙逊官尚书左丞,出为西安太守。天玺三年,杀业,迁姑臧,称河西王,既而称凉王。玄始九年,灭西凉,入酒泉。晚年接受北魏封号。在位三十三年,卒谥武宣。
释玄高。姓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始适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长姊。生便信佛。乃为母祈愿。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母以伪秦弘始三年。梦见梵僧散华满室。觉便怀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内忽有异香。及光明照壁。迄且乃息。母以儿生瑞兆。因名灵育。时人重之。复称世高。年十二辞亲入山。久之未许。异日有一书生寓高家宿。云欲入中常山隐。父母即以高凭之。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明旦村人尽来候高。父母云。昨已相送今复觅耶。村人云。都不知行。岂容已送。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初到山便欲出家。山僧未许。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高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经涉两旬方卒先志。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聪敏生知学不加思。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受戒已后专精禅律。闻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高乃杖策西秦隐居麦𧂐山。山学百馀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山。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有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陇右之僧禀承盖寡。高乃欲以己率众。即从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时河南有二僧。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相。恣情乖律颇忌学僧。昙无毗既西返舍夷。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曼信谗便欲加害。其父不许。乃摈高往河北林阳堂山。山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高徒众三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禅慧弥新。忠诚冥感多有灵异。磬既不击而鸣。香亦自然有气。应真仙士往往来游。猛兽驯伏蝗毒除害。高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有玄绍者。秦州陇西人。学究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净倍异于常。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昔长安昙弘法师。迁流岷蜀道洽成都。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弘既闻高被摈。誓欲申其清白。乃不顾栈道之难。冒险从命。既达河南。宾主仪毕。便谓王曰。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正欲献此一白。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即遣使诣高。卑辞逊谢请高还邑。高既广济为怀。忘忿赴命。始欲出山。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高咒愿曰。吾誓志弘道。岂得滞方。乃风息路开。渐还到国。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内外敬奉崇为国师。河南化毕进游凉土。沮渠蒙逊深相敬事集会英宾发高胜解。时西海有樊僧印。亦从高受学。志狭量褊得少为足。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印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军侵凉境。焘舅阳平王社请高同还伪都。既达平城。大流禅化。伪太子拓跋晃。事高为师。晃一时被谗为父所疑。乃告高曰。空罗抂苦何由得脱。高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焘乃梦见其祖及父。皆执剑烈威。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焘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诸臣咸言。太子无过。实如皇灵降诰。焘于太子无复疑焉。盖高诚感之力也。焘因下书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恢隆万代。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授子任贤安全相付。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古今不易之令典也。朕诸功臣勤劳日久。当致仕归第雍容高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更举良贤以备列职。择人授任而黜陟之。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上书如表。以白纸为别。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焘。恐晃纂承之日夺其威柄。乃谮云。太子前事实有谋心。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如此物论事迹稍形。若不诛除。必为巨害。焘遂纳之。勃然大怒。即敕收高。高先时尝密语弟子云。佛法应衰。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于时闻者莫不慨然。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既德次于高。亦被疑阻。至伪太平五年九月。高与崇公俱被幽絷。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春秋四十有三。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当尔之夕门人莫知。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因闻光中有声云。吾已逝矣。诸弟子方知已化。哀号痛绝。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沐浴迁殡。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一都道俗无不嗟骇。弟子玄畅时在云中。去魏都六百里。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仍给六百里马。于是扬鞭而返。晚间至都。见师已亡。悲恸断绝。因与同学共泣曰。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请和上起坐。和上德匪常人。必当照之矣。言毕高两眼稍开。光色还悦。体通汗出。其汗香甚。须臾起坐谓弟子曰。大法应化随缘盛衰。盛衰在迹理恒湛然。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唯有玄畅当得南度。汝等死后法当更兴。善自修心无令中悔。言已便卧而绝也。明日迁柩欲阇维之。国制不许。于是营坟即窆。道俗悲哀号泣望断。有沙门法达。为伪国僧正。钦高日久未获受业。忽闻怛化。因而哭曰。圣人去世当复何依。累日不食。常呼高上圣人自在。何能不一现。应声见高飞空而至。达顶礼求哀愿见救护。高曰。君业重难救。当可如何。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达曰。脱得苦报愿见矜救。高曰。不忘一切宁独在君。达又曰。法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还生阎浮。崇公常祈安养。已果心矣。达又问。不审法师已阶何地。高曰。我诸弟子自有知者。言讫奄然不见。达密访高诸弟子。咸云。是得忍菩萨。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悉如高言。时河西国沮渠茂虔。时有沙门昙曜。亦以禅业见称。伪太傅张潭伏膺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