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维基
杨嗣修(1564年—1648年),字幼淑,号景欧,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人。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中河南乡试第四名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中丁未科进士,廷试后,连丁父母忧,万历庚戌(1610年),授行人,奉诏册封崇、益二王。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迁户部主事。万历己未(1619年),迁湖广衡州府知府,天启壬戌(1622年)调山西汾州知府,甲子(1624年),迁山东海防道副使。丙寅(1626年),升陕西布政司东路神木参政、陕西榆林中路按察使,又为宁夏巡抚,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大饥荒,延绥缺饷,固原兵变发生,杨嗣修被御史樊尚燝弹劾,于崇祯二年正月回籍听堪。杨嗣修返乡后,发展教育,设立义学。在沁河渡口,捐资购买船只,用以济人。捐资修河治渠,发展农业生产。崇祯十三年大饥荒,他设粥蓬赈济,收留弃婴,贱粜种子,救活人无数。崇祯甲申(1644年),李自成在击败孙传庭官军后,横扫山西河南,怀庆府及左右的县城均被攻破,当地的官绅被全部掳掠到陕西西安。时年八十一岁的杨嗣修全家也被迫迁到西安,关押在大雁塔僧舍中,长达五十日。杨家在一日夜中逃出,从武关出关渡河,入闻喜、阳城,避于河之南,最后回到河内。清军入关后,其子杨挺生被任命为平阳府推官,将杨嗣修接到官署奉养,但一月后即病逝,时顺治五年,享年八十五。
简介
金瑬(朝鲜语:김유/김류,1571年—1648年),朝鲜王朝中期大臣。字冠玉,号北渚,本贯顺天,是西人党的一员。金瑬在宣祖朝以科举入仕,至光海君时官至江界府使,因大北派当权而赋闲在家,密谋政变,扶植绫阳君李倧,在1623年取得成功,是为仁祖反正,事后策靖社勋第一,封“升平府院君”。丁卯胡乱后拜相,但因在追崇元宗的问题上忤逆仁祖而免职。丙子胡乱前夕起用为领议政兼八道都巡察使,但其父子在丙子胡乱中表现欠佳,战后儿子金庆征被赐死,自己亦被罢官。后又两度被任命为领议政,因反对仁祖处死悯怀嫔而去职。1648年,金瑬去世,谥号文忠,配享仁祖庙庭。有《北渚集》传世。
维基
曾道唯(1573年—1648年),字元鲁,号自庵,广东南海县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登庚辰科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张差梃击案,授刑部主事,转郎中。刑部会同十三司官员举行会审,曾道唯参与。出参常镇兵备,转山东按察使,寻以病归。天启间起江西右布政,兵备抚州。时巨珰魏忠贤用事,道唯力辞不就。崇祯间起浙江右辖,调湖广左辖。时楚藩禄米外,庶宗口粮悉多虚伪,道唯厘剔滥冒,岁省公帑数万金。晋都察院左都御史,以父九十在堂,陈情终养归。防广郡荒旱,捐助赈济,乡人赖焉。先是南海县向有定弓加赋,道唯与兵部侍郎郭尚宾等公揭两府疏,除以他邑沙坦抵额,民困苏焉。居乡非公不谒当涂,历方伯,陟卿贰,如一日。明隆武二年(1646年)他在广州拥立唐王朱聿𨮁即位,年号绍武,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清军南下,攻克广州,绍武政权灭亡,曾道唯降清。永历二年(1648),李成栋反清复明,召用曾道唯,未至而卒。暮年究心医术,得养生法,卒年七十六。有《介石斋诗稿》传世。
维基
郑升,字台擢,号龙幽,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军籍,福州府长乐县人。原名郑阶陛。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式戊子科福建乡试举人,改名郑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进士,兵部观政,初授归善知县,三十七年除番禺知县,四十一年考察,补恩县知县,四十二年调枣强县,四十三年升刑部主事,四十六年升员外,四十七年升郎中,本年升广西平乐府知府,天启二年(1622年)升两淮运使,三年京察免官。
维基
侯执蒲,字以康,号碧塘,河南归德府商丘县人。进士出身。万历十六年(1588年)同从兄侯执躬同中戊子科河南乡试举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初授宁津今,有惠政。七载,擢御史,出按甘肃,抗疏论李相廷机、朱相赓、方相从哲。又言天下方有兵事,用大臣宜当其材,孙矿非无文学,不可手执书卷,坐大司马堂。特立不倚,当路忌之,乃谢病里居十馀年。天启初,赵南星为冢宰,起光禄寺少卿,历太仆寺少卿,寻迁太常寺卿。阉人魏忠贤窃政,有指为东林倔强老者,执蒲闻之,即致政归里。子侯恂、侯恪,万历进士。孙侯方域。
维基
谢启光(1577年—1658年),字孟白,号荣萝,山东章丘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万历三十一年举人,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初授卫辉府推官,四十一年升兵部主事,四十三年调吏部主事,历升吏部验封司郎中。天启二年,升任南京大理寺右寺丞、南京大理寺寺正。天启五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侍郎。崇祯元年,升任刑部左侍郎、大理寺右寺丞,官至南京兵部左侍郎。明亡后降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总督仓场户部左侍郎。顺治五年,升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顺治八年,改工部尚书。
维基
张凤翔(1577年—1657年),字稚羽,号元蓬,山东东昌府堂邑县(今山东省聊城县),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东乡试第十四名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进士,授直隶广平府推官,升吏部稽勋司主事,万历三十五年,任文选司主事。万历四十年,升任验封司员外、文选司郎中。泰昌元年,改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天启元年,任北太常寺少卿。天启二年三月,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地,此后叙平妖靖乱功,加升右副都御史。天启三年十月,加升兵部左侍郎,孙翕之荫锦衣卫百户,十一月刑部左侍郎乔允升升任尚书,张凤翔被命回部管事。丁忧归。天启五年正月起补原官,寻署部事,六月引疾求去,允之,寻为御史田景新、陈朝辅疏参为门户传头,东林帮手,被令冠带闲住并削荫子。崇祯元年,起为吏部左侍郎,次年升工部尚书,时清军入关,京师戒严,以都城悬帘狭薄,崇祯帝大怒,二年十一月与兵部尚书王洽同被入狱,谪戍陕西。四年四月,上念旱,释前工部尚书张凤翔、左副都御史易应昌、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都督李如桢。明亡后归顺清朝,顺治三年,起用为户部右侍郎,请减山东加饷八十三万。顺治五年,改吏部左侍郎,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请设三省总督,用张存仁平诸土寇。顺治八年,升任工部尚书,同年加太子太保。十年正月以年老致仕。顺治十四年卒,年八十一。十五年三月赐祭葬如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如会,字妙圆。姓谭氏,顺天人。少有奇志,便鄙肉食。年廿九始出家,誓行头陀,胁不沾席。初至南方,唯事苦行,后为道侣所感,发壹意念佛,遂得豁忘身世,见人不作寒温,语必猛厉恳切,诲诫淳淳。孤志独行,不蓄长物。顺治五年秋,过淮安清江,浦众共留之,未几,以一衲赠万德庵主人,且瞩之曰:“吾不久将去,特一事相托。”主人曰:“比来未久,何遽言去?”曰:“西方去耳。可以遗身,付江流中,施诸鱼虫。”主人辞不敢。曰:“然则荼毗,后以骨和粉投之大江,何如?”主人曰:“诺。”临化之日,先命购香烛,众莫测其意。至夜四鼓,大呼主人曰:“远启门,为我热香然烛。”主人为然香烛,竟视之寂然矣,年七十一。
维基
张尔基,号洪源,山西大同人。山西戊子科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二十名进士,授河南仪封县知县,三十五年八月考选,次年八月授四川道试监察御史,三十七年五月巡按贵州,三十八年五月升四川佥事,改陕西榆林兵备佥事,三年考满,四十六年十月升副使,照旧管事。天启元年(1621年)十一月升本省按察使,天启二年正月入觐,二月举卓异,赐宴礼部。仕至浙江右布政使司。
维基
房可壮(1579年—1653年),字阳初,号海客,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明按察使房如式季子。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举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联捷甲辰科三甲进士,吏部观政,授中书舍人,三十四年丙午、三十七年己酉两次典试顺天府。后改广西道御史、浙江道御史,以忤魏忠贤被逮入诏狱,几死。崇祯初,起补掌河南道监察御史。以争枚卜镌秩,补南京吏部,累升尚宝司卿、太仆寺少卿,居左太夫人忧,哀毁逾礼。晋光禄寺卿,再晋都察院副都御史。廷推枚卜,复为柄臣中伤削籍归。清兵入关,降,顺治二年(1645年)授大理寺卿,同年改刑部左侍郎,因事降为右侍郎;顺治五年(1648年)再升左侍郎。顺治八年(1651年)加太子太保。顺治九年(1652年)升任左都御史,以老病乞休,次年去世,年七十五,赠少保。谥安恪。
维基
余应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号二矶,江西都昌人。 明末政治人物。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耕读世家,万历四十一年(1619年)已未进士,四十八年任浙江武康县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丁艰去职。六年(1626年)授福建龙岩县县令,崇祯元年(1628年)授海澄县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龙岩人立生祠,树“余侯遗爱碑”,碑文:“相时以动,不弗人情,斯何等识力哉!……救荒发粟,施济众,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也。”崇祯四年(1631年)授御史,七上弹劾首辅周延儒,下狱后继续纠劾。崇祯七年,出任湖广巡按,后为巡抚,镇压农民军,熊文灿上疏弹劾应桂“破坏抚局”,受杨嗣昌诋诬,被逮下狱。崇祯十六年,潼关失守,起为兵部右侍郎,出代孙传庭总督陕西军务,发帑金五万,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职,由陕西巡抚李化熙升任,后家居都昌。永历二年十二月(合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龙旧部练为水军,败于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传。
维基
朱统鐼(1580年—1648年),字太朴,号绛岩,江西新建宗籍,南直隶凤阳府泗州盱眙人,明朝宗室进士,瑞昌荣安王朱觐钖来孙。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闰四月二十九日生,封辅国中尉,治诗经,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江西乡试第四十名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会试一百七十一名,殿试三甲六十名进士,礼部观政,本年六月授湖广江夏县知县。清顺治五年(1648年)戊子十月初十日申时卒,享年六十九。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
释宽寿,字玉光,洪同人也。少从广济洗元参究,会明季寇乱,京国残破,乃潜迹南下,隐遁名山,翛然自远。清顺治五年,河朔敉平,民庆更始。步礼五台,回翔都邑。时恒明方闳法会,欲以慈悲福果,化诱诸藩,胜其残杀。钦寿道矩,迎入方丈。杜门却轨,与人坐对,终日无一言。夜则焚香秉烛,兀首匑匑,危坐达旦。寮侣见之,罔测高深。及夫履席说戒,辨言侃侃条理清晰。一岁三期,昕夕无倦。主斯讲席十有三载,出其门者数千人。世祖龙兴,肇有诸夏,万机之馀,雅慕禅悦。十三年冬,幸临广济。住持德光入报曰:“皇上驾至。”奈何寿方瞑然入定,闻德光语,启视曰:“亲近老僧耶,何不入?”德光曰:“疾趣迎,驾且至矣。”可奈何寿不欲出,众皆遑遽,而龙辇已驻山门,侍卫传呼甚急。寿犹不行,众强扶之下殿,望见銮仪,众僧皆蛇行匐伏,寿独屹立。世祖见之,勃然作色。寿缄默屏息,容貌舒泰,邈若无睹。顷之,天颜微霁,始如正殿。德光指导随侍,寿瞠之以目,已而趋归方丈。及回銮将发,世祖指谓德光曰:“老宿崛强如此!”德光惶恐谢罪。车驾还宫,终日不怿,复遣侍卫至寺问曰:“不接驾出何经典?”寿抗声曰:“出《梵纲经菩萨戒》中。”因检经与侍卫,曰:“可呈皇帝鉴。”侍卫驰去,寺众惶然,相顾失色,而寿徜佯自若。世祖展经,叹赏久之,越日召入椒园。寿不欲往,众劝之曰:“师独不保障此山乎?”乃步入 西华门,至万善殿,众善知识皆在,寿乃南向趺坐。俄而传呼驾至,众皆惊起,趋阶长跪。寿独默坐,略不为动。世祖前席曰:“和尚好否?”则对曰:“好。”无他语。赐食毕,即曳杖出。世祖指示众僧曰:“为佛护法,不当如是邪?”由是重之,赍予有差。王公卿士闻风向慕,礼谒不绝。十六年冬,传旨闳法,赐衣钵者七百五十人。十八年,世祖崩,寿率众哭。临归而太息曰:“大行升遐,我亦无意人世矣。”以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寂,荼毗得舍利六十馀粒。寿八十,僧腊五十有八。
维基
梁士济(1580年代—1650年代),字遂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梁士济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举人,多次上书未获回音,从事教书二十多年,门生有数百人;到天启元年(1625年)他登进士,授奉新知县,调往清江。湖广地方用兵,需要徵给粮食,他只能辛劳应办。崇祯五年(1632年)峒寇作乱,守道计画让城外居民撤离,梁士济坚持不可以,说:「盗寇来到,放火焚烧就没有怨恨了。」自己带领精锐士兵扼守河上,居民才得以安定。他又设置学田资助士人,扩大弟子生员到科举规定,待士亦有礼;对人不涉及私事,议罪谨慎不苛求。他在诸生中认识后来文章节义闻名的杨廷麟,朝廷因为他循良召任,当地民众都请求他留下,为他停车三日。之后他改任兵科给事中,转为江西道御史,再迁官浙江道巡按云南,因父亲逝世辞官。刘香作乱,熊文灿来访商讨对策,梁士济坚持不要招抚,应一举歼灭。不久他再获起用巡按四川,当地充斥流寇,他详细检验功罪,革除贪污,取消火耗,于是流寇逃遁,人民安乐;同时又整修昭烈君臣陵墓及杜甫草堂。完成使命后回归朝廷,他的行李却依然简陋。不久梁士济改为巡按北直,任内铲除宦官,弹劾宗室,矫正外戚,不回避权要;他奉敕监军山海关,查核将领,筹措兵饷。再转掌河南道,为皇帝侍读,他四次上疏辞官,因此归乡。南京失守,梁士济入西樵山躲避。隆武帝继位,张家玉再三推荐他,下旨尽快出任抚按,但未赴官;永历帝即位,擢任他为太仆卿;永历二年(1648年)再晋为兵部右侍郎,去世时虚岁七十七。
维基
党崇雅(1584年—1666年),字衡彬,号于姜,陕西宝鸡蟠龙塬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陕西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登乙丑科进士,初授监察御史,累官户部右侍郎。押运漕粮时,因事丢官,后行贿得以复职。明亡,降李自成。南明安宗时,定「从贼案」,与高尔俨、卫周祚等人皆被定案。清顺治元年(1644年)经天津总督骆养性举荐,授任原官,调刑部。上疏说:「旧制,大逆大盗,决不待时,馀俱监候秋后处决,未尝一罹死刑,辄弃于市。请凡罪人照例区别,以昭钦恤。新制未定,并乞暂用明律。俟新例颁行,画一遵守。」顺治二年(1645年)又再次上疏说:「流寇暴虐,今剿灭殆尽。恐寇党株连,下民未获宁止。请速颁恩赦。督、抚、司、道及府、州、县各官,简用务在得人,庶可广皇仁,布实政。」并得到圣旨准予施行。骆养性被控贪婪通贼,党崇雅亦受到牵连,后判定为不实指控,免除其罪。给事中庄宪祖弹劾党崇雅庸弱无能,党崇雅遂上疏请求辞官回乡,清世祖将其慰留。顺治五年(1650年)擢刑部尚书。顺治六年(1651年)加太子太保。顺治八年(1653年)调户部,加少保。顺治十年(1655年)告归乡里,仍赐原俸。数月后复诏还朝。顺治十一年(1656年)授国史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1657年)再次上疏告退,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衔。入朝谢封,清世祖见其年迈,赐给党崇雅一件御服,还跟他说:「卿今还里,服朕赐衣,如见朕也!」即将起程时,又将其召见过来,赐以茶水,以温和的话勉励他,之后便命令大学士车克送其归乡。顺治十三年(1658)下敕书表达慰问。康熙五年(1666年)卒。
维基
姜曰广(1584年—1649年2月29日),字居之,号燕及,晚号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浠湖里(今丰城市同田乡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改编修。天启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颁诏天下。次年,充正使赴朝鲜,与给事中王梦尹敕封仁祖为朝鲜国王,并奉旨视察师海上情形,还针对毛文龙功绩大小虚实,询问过中朝边境当地朝鲜百姓,考核毛文龙部水师。得到一些关于毛文龙的重要关键消息。回国,便上疏言:“文龙以二百人入镇江,据铁山招降夷,抚归义之民至十馀万,不可不谓之豪杰,不可不谓之偏锋。若堂堂正正,与虏决胜负于郊原,不独臣不敢信,文龙亦不敢自信。若养成一队精锐之兵,设伏用间,乘敝出奇,文龙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龙之能也。朝廷知文龙以用文龙,则不致失文龙而莫尽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龙,以困而覆之矣。”然而朝廷终究没有重用毛文龙,后果然如曰广所言,以致于明军兵败,辽东一带、藩属国朝鲜皆落入后金之手。姜曰广出使朝鲜期间,洁身自好,不受贿赠,又赠送医书和揭帖给朝鲜仁祖,深受朝鲜君臣好评。但回国后不久,因忤逆魏忠贤,被免职回乡。崇祯初年(1628年)阉党倒台,起擢左春坊左谕德。崇祯三年(1630年)典南京乡试,并提拔一干名士,如杨廷枢、张溥、陈子龙、杨廷麟等各以文章气节著闻,顾以清白坚不依附时局,但却都为温体仁、周延儒等首辅排斥,无法被重用。崇祯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后因事获罪而被贬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归乡。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缢而亡,南京议论立帝,姜曰广等主张立潞王,结果福王为帝,仍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内阁首辅马士英虽与姜曰广同年,但两人素来不和,本想诬陷姜曰广。然而因姜曰广有声望,无人敢响应马士英。后得知宗室朱统𨰥品行恶劣,便想到可以用职官加以利诱,使其打击姜曰广。遂指使朱统𨰥上疏诬告弹劾姜曰广任用东林党郑三俊、吴甡、房可壮、孙晋等人,把持朝政,以刘士祯为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为文选,扶植私人;命令杨廷麟放走狱中的凶悍盗贼,联同江河大侠与水陆奸官窥视南京,阴谋迁都或另立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贿赂;姑息养奸等五大罪状。后又遭马、阮党人佥事陆朗、副使黄耳鼎等人上疏弹劾其结党欺君、把持朝政、无人臣礼,遂弃官回南昌。隆武四年(1648年)金声桓邀姜曰广起义,并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等官衔,御赐尚方宝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先斩后奏,清廷得知后,派征南大将军谭泰率兵攻打南昌,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声桓投水死,姜曰广亦投水自尽,一说于仁臣之心牌坊下上吊自尽。
维基
文士昂(1585年—1648年),字抑之,号台仙,湖广长沙府攸县人。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二年(1622年)联捷壬戌科进士。刑部观政,三年授四川华阳县知县,四年本省同考,崇祯元年(1628年)考选,三年授工科给事中,养病。四年复除原职,巡视工程,五年管理皇城四门,又巡视厂库,六年巡视太仓,八年升四川按察司副使,十二年升参政、分守上川东道,十三年考察,降云南右参议、临沅道。弘光时授云南按察使,旋转左布政使。南京失陷后,又去江西吉安联络万元吉、杨廷麟、湖广何腾蛟、堵胤锡等人抗清,顺治三年(1646年)湖南失守,携全家隐迹凉江。顺治五年被清朝攸县知县于颖然逮捕,解送长沙,又押送武昌,八月二十七日在武昌就义。
维基
张绍先(1585年12月25日—1666年10月27日),字善述,别号重光,直隶顺德府钜鹿县民籍。乙酉年十一月初六日生,癸卯乡试九十八名,会试二百八十三名,廷试三甲五十名。礼部观政,授陕西西安府泾阳知县。曾祖宏业,巡检。祖汶,生员。父尔德,寿官。母刘氏。兄绍祖,弟绍庆、绍芳。娶李氏,子卯科、应科、随科。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初授泾阳知县,官至右通政使。崇祯十一年(1638年),以病乞归。明亡入清,起为光禄寺卿。顺治五年(1648),升工部左侍郎。康熙五年(1666年)十月初一日卒,赠都察院右都御史,荫一子,祭葬如例。
维基
刘馀祐(1586年—1653年),字申徵,一字中徽,号玉吾、燕香居士,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曾任嘉兴、登封、河内县知县。升刑部主事、刑部郎中,出为平阳府知府。崇祯元年(1629年),升任河南副使、陕西副使、河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应天府尹、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职。甲申之变,明朝灭亡,刘馀祐附李自成,满清入关后,又降清,仍授原官。顺治五年(1648年)任兵部尚书,次年加太子太保。顺治八年,改任刑部尚书,加少保。顺治九年,官至户部尚书;顺治十年(1653年)因受贿被革职杖徒,永不叙用,不久卒。
维基
吕大器(1586年—1649年),字俨若,号先自、东川,遂宁县北坝人。晚明重臣。吕大器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崇祯元年(1628年)成进士,为官清廉,嫉恶如仇。崇祯十年(1637年),告假居家,张献忠分兵袭攻遂宁,大器协助县令任宾臣抵抗之。崇祯十四年(1641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揭露总兵柴时华的不法行为,柴时华被去职,竟引乌斯藏蕃军来犯。大器令王世宠征讨,柴时华战败,自焚而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吕大器奔南京,与钱谦益等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汸未果,累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为弹劾马士英而罢官,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明隆武帝召大器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汀州失守,大器奔广东。后与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立永明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广东肇庆,尽督西南诸军。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以大学士督师征讨朱容藩,行至思南(今贵州省)得疾,于都匀病逝。谥文肃,吕潜是其长子。著有《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明史》卷二七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