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朱廷声明 ? — 15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7 【介绍】: 江西进贤人字克谐
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中御史
中官横恣,与同官赵佑等交章极论。
章下阁议,将重罪中官,忽中变,刘瑾指为奸党,勒罢官。
嘉靖中复官至刑部侍郎
维基
朱廷声(?
—1537年),字克谐号南冈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
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江西乡举人十二年(1499年)联捷己未进士
行人司行人,改监察御史
正德初年掌印太监刘瑾擅政,朱廷声上疏进言请杀刘瑾,反被矫诏诬陷为奸党,罚米落职。
五年(1510年)刘瑾被诛,六年(1511年)起为南京刑部郎中十一年(1516年)三月升浙江按察司佥事十六年(1521年)正月湖广按察司副使
嘉靖二年(1523年)九月河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升湖广右布政使,六年(1527年)十一月福建左布政使,七年(1528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九年(1530年)刑部右侍郎,十一年(1532年)十月以病乞休。
十六年(1537年)八月二十四日病卒。
主要活动
  • 149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戴耀明 1542 — 1628
维基
戴耀(1542年—1628年)字德辉号凤岐福建漳州府长泰县人
隆庆戊辰进士
万历年间官至两广总督
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乡试第六十二名举人
隆庆二年(1568年),联捷戊辰进士
初任江西新建知县
调补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
万历八年(1580年),外官四川按察司副使
江西参政
江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父丧去职。
万历二十年(1592年),服阙,补陕西布政使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
同年八月,以原官改总督两广巡抚广东,在任十三年。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升右都御史
因事免职。
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二十四日卒于家。
主要活动
  • 1568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孙家穆
维基
孙家穆安徽寿州人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进士
户部云南司主事
光绪八年(1882年)云南巡抚杜瑞联报销军费,由崔尊彝永昌知府潘英章前往北京向太常寺卿周瑞清王文韶景廉打通关节,孙家穆索贿十三万两,此时阎敬铭上任户部尚书孙家穆知其清,最后以八万多两了结。
是年六月御史陈启泰奏参周瑞清受贿,朝廷立即派刑部尚书麟书潘祖荫确切查明,八月二十四日江西道监察御史洪良品又奏称云南报销案,户部索贿八万两,后来王文韶李鸿藻承认接受过“炭敬”。
亲王奕誴主张严查“炭敬”、“节敬”、“别敬”、“赠敬”等变相贿赂,邓承修、张佩纶盛昱等连上奏折表示支持,但翁同龢等表示反对,最后,慈禧太后对此不予追究,仅将王文韶景廉奎润董恂降二级调用,孙家穆周瑞清革职、赔赃。
主要活动
  • 1871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吴昜明末 1612 — 16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2—1646 【介绍】: 名或作易
苏州府吴江人字日生
崇祯十六年进士
生有膂力,跅弛不羁。
南明弘光帝时史可法
可法题授兵部主事,为己监军
扬州失守时,适在江南征饷,得免于难。
乃走太湖,与举人孙兆奎等起义兵,屯长白荡。
隆武帝兵部侍郎,进尚书
王监国封长兴伯
清兵至,兵败出走。
次年,再起兵,被执死。
有《东湖倡和诗集》、《北征小咏》。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日生吴江人
崇祯癸未进士,有东湖唱和集
维基
吴昜(?
—1646年),字日生吴江(属今江苏)人。
明末官员。
吴昜天生神力。
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应天乡试,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
弘光帝时,前往扬州投靠史可法,上呈《中兴末议》。
可法题授职方主事,为己监军
明年,赴江南筹集粮草,未还而扬州失,率船队开赴吴江吴江亦失。
前往太湖扎营,与同邑举人孙兆奎诸生沈自駉起义,共组“白腰党”。
封忠义伯
兵长白荡,出没太湖、三泖间。
八月二十四日,与清兵吴胜兆战于塘口,获舟二十艘。
次日大雨,为清兵所败,吴昜仅一人泅水走,父吴承绪、妻沈氏及女皆溺死。
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乡人周瑞复聚众四保汇反清,吴兆胜攻之,大败,吴昜再度入主长白荡,趁吴江城内闹灯会之机,率兵第三次佔领吴江城六月嘉善被俘,被执至草桥门,不屈而死。
主要活动
  • 1643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丁大椿南宋
简介
嘉定三年(1210)袁州知州3月9日罢新任。
嘉定六年(1213)兴国军知军8月24日祠禄
嘉定九年(1216)临江军知军4月27日宫观
主要活动
  • 1210年,江南西路袁州(宜春),袁州知州,3月9日罢新任
  • 1213年,江南西路兴国军(阳新),兴国军知军,8月24日与祠禄
  • 1216年,江南西路临江军(清江),临江军知军,4月27日与宫观
黄德章
维基
黄德章(1870年6月7日—1923年)字滋萱子宣),四川新繁人中华民国司法官员。
光绪丁酉科中式拔贡,后由京师大学堂派往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游学毕业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民国元年8月16日,任司法编纂民国元年8月24日,任大理院推事民国3年3月4日任约法会议议员资格审定员,民国3年6月22日,署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民国4年1月27日,授中大夫民国4年8月12日,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民国9年1月8日,署江西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民国10年12月18日,任江西高等检察厅检察长,民国11年2月7日,调任总检察厅检察官,民国11年2月23日,调任大理院推事
主要活动
  • 1908年,进士,九月二十一日癸卯,驗看學部考驗遊學畢業生,賞給進士
张瑞图明末 1570 — 1641
维基
张瑞图(1570年3月24日—1641年5月2日)字长公一字无画号二水白毫庵主芥子居士平等居士果亭山人福建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今青阳街道莲屿)人,明末政治人物,万历丁未探花及第。
天启间趋附魏忠贤阉党,仕至少保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魏忠贤败死之后,张瑞图被视为阉党,除籍为民。
隆庆四年(1570年)春二月初六日辰时,生于福建晋江县南门外之霞行乡。
父名志皖,祖父名乔梓。
早年家贫,日需费用仅靠其母纺织供给,常以大麦之稀粥充饥。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临草书《杜甫渼陂行诗》卷。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中癸卯福建乡试举人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殿试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少詹事,后至礼部侍郎
天启六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十月癸丑黄立极李国𣚴施凤来同为《光宗实录》总裁,并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一月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驾崩。
同年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明思宗
十一月思宗魏忠贤凤阳,籍其家,丁午诏治魏罪。
初二,魏畏罪自杀。
监生胡焕猷上疏劾张瑞图阁臣魏忠贤专权时,漫无主持,事事逢迎,并为其生祠撰碑称颂,宜亟罢黜。
乃上疏自辩,并乞罢,未允。
十二月,三次上疏引病求归,并辞荫子,未允。
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经过多次上疏要求,终于与施凤来一同获准致仕。
太保,荫一子中书舍人
五月回乡途中于济河舟中作行书《韩愈山石诗》轴。
后隐居晋江青阳白毫庵。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二十日寅时,卒于晋江家中,享寿七十二。
同年九月十八日夫人王氏卒,享寿六十九。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绍宗张瑞图为“阉党”成员,将其谥曰文隐
并由林欲楫作《明大学士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
主要活动
  • 1607年,探花,第一甲,賜進士及第
释怀信元 1279 — 1356年8月24日
怀信
字孚中
姓姜氏
明之奉化人
初从延庆半岩全公。
习教旨义。
声籍甚。
久之叹曰。
教相繁多。
浩如烟海。
算沙徒自困耳。
奚益。
因改辙而力禅。
参承诸名宿下语。
多枘凿弗合。
不胜愤悱。
时竺西坦公。
迁主明之天童。
师奔质所疑。
竺西一见。
知为法器。
厉色待之。
不与交一语。
师疑愈炽。
自是依止不忍去。
得豁然焉。
天历间
住补怛洛迦山
大龙翔集庆寺
龙翔。
元文宗潜邸也。
及至践祚。
建佛刹于其地。
栋宇之丽甲天下。
未几毁于火。
昙芳忠公新之。
功未竟而化。
师乃出衣盂之私。
补前未备。
不日而集成功。
虽以名德领钜刹。
不效饰车舆盛徒御。
以自誇衒。
始终一钵萧然而已。
会元政大乱。
戎马纷纭。
寺事艰窘日甚。
师处之裕如。
不以屑意。
一旦晨兴。
汤沐浴。
更衣趺坐。
谓左右曰。
吾将归矣。
汝等当以法自期。
励精进行。
可也。
言毕而瞑。
侍者撼且呼曰。
和尚去则去矣。
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师叱之而复瞑。
侍者呼不已。
师握笔书曰。
平生为人戾气。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书毕而寂。
时丁酉八月某日也。
茶毗于聚宝山前。
舍利如菽如麻。
五色灿烂。
虽烟所及处。
亦累累然生。
贮以宝瓶。
光发瓶外。
师赋性恬冲。
喜溢颜间。
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
人有犯之者。
颔首而已。
然进脩极勤。
自壮至髦。
默诵法华经一部。
虽暑烁金寒折胶。
无一日阙者。
屡感莲花香。
满院芬郁异。
尝非世间者可比。
大明兵下金陵
僧徒风雨散去。
师独结跏宴坐。
目不四顾。
执兵者满前。
无不掷杖而拜。
上尝亲幸寺中。
听师说法。
嘉师言行纯悫。
特为改龙翔。
为大天界。
告终前一日。
上统兵。
江阴沙洲上。
昼寝。
师服褐色禅袍来见。
上还闻迁化。
衣与梦中正同。
大悦。
诏出内府帛泉。
助其丧事。
且命卜葬。
举龛之夕。
上亲致奠。
送出都门之外。
师说。
有五会语录。
行世。
怀信禅师者。
字孚中
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
十岁求师于其亲。
亲命抱本入乡塾。
不二载。
诸籍了然。
竟罢读。
乃谋法华而诵之。
遂坚图出家。
任大法。
又三载。
师事法华院子沙门
以试经得度。
竺西坦禅师居天童。
往谒之。
坦公瘦面如铁。
寻常热棒如雨点。
请益者。
隆冬亦战慄挥汗。
虽年少。
从容入问大法。
器重之。
久经炉鞴。
乃道通。
担垂问曰。
兴化打克宾。
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
出对曰。
俊哉狮子儿。
深肯之。
未几坦公迁化。
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
与击节酬唱。
拍拍是令。
每称之曰。
信公乃洞宗赤帜。
济室白眉也。
大定丙寅
出住观音寺
天历己巳
迁居普陀。
至正改元
天童席虚。
当事者必以致
曰。
天童自哲人相继。
化后规制非旧观矣。
今诸公不弃山野。
山野惟据令而行。
诸公若以为可。
则山野以继述为志。
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
如不便诸公。
请更议之。
众皆稽颡曰。
诺。
于是莅天童。
积弊顿除。
法席不期而再振。
方以贤誉归之。
当是时。
南北兵荒。
丛林多窘。
天童食堂盈千众。
安居不乏。
尚有馀粮。
以赈饥贫。
楚石琦公尝作偈与曰。
长庚峰顶白云间
捧劄西来笑展颜。
几叠岩峦围丈室。
万株松树绕禅关。
当年金碧谁将去。
今日天龙合送还。
老我恰如窥豹者。
管中时复见斑斑。
江表大龙翔寺御史
奉诏迎
欣然自来。
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
越二载。
明太祖兵下金陵
寺众风散。
独趺坐不去。
顷之兜鍪蚁集。
俨然在定。
如不知也。
太祖入寺。
合爪相迎。
太祖问曰。
众僧因甚不见。
曰。
明眼难瞒。
太祖甚喜。
乃命招僧还寺。
太祖尝听信说法。
归为近侍曰。
龙翔僧。
言行纯悫。
太平有道沙门也。
遂改龙翔为天界。
命褒章而赐之。
德腊虽高。
未尝以声色加学者。
学者自化。
日课莲经七卷。
寒暑不间。
有僧问曰。
和尚诵经。
还解义么。
曰。
清晨吃白粥。
而今又觉饥。
僧曰。
此语却与经文不合。
曰。
明眼师僧灼然犹在。
僧呵呵大笑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曰。
且喜受奉行。
丁酉元旦日食。
太祖问之。
对曰。
食后自明。
太祖又深喜。
复论古今符谶之理。
曰。
圣哲以至公为心。
不求符谶。
而符谶自合矣。
愚昧以私欲为念。
虽凤麟昼现。
仍成怪物。
故曰在此不在彼。
太祖称善。
尽欢而罢。
八月二十四晨起。
沐浴更衣。
召众告曰。
吾行矣。
汝等当以法自期。
瞑目而逝。
侍僧撼且呼曰。
和尚不留片语。
以示人乎。
复展目索笔书曰。
平生为人契戾。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乃瞑目长往。
太祖督戎江阴
前一日。
告别。
及还金陵闻讣。
与梦合。
太祖甚嗟悼。
左右皆言。
前日梦。
金甲大人相报曰。
天界古佛入灭矣。
太祖益惊异。
赐帑金以资后事。
举龛日。
太祖临奠。
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
获舍利五色。
贺齐叔。
为卜牛首山建塔。
又命儒臣铭之。
天童所塔者。
爪发衣履也。
承诏。
去龙翔天童。
左右谏曰。
当今扰攘兵戈。
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
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
某等似不取也。
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
答曰。
我汝均为佛祖儿孙。
力当撑拄佛祖家庭。
任缘赴感。
职宜然也。
若俱以祸福撄心。
埋身藏影。
岂大慈旷济之道哉。
且戈矛剑戟之场。
独非安乐邦乎。
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
径山三代。
门庭施设。
虽各不同。
究其机要。
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
度公至老。
尚力图兴复。
信公至殁。
示应明主。
是其荷负祖道之任。
真难释肩。
如吴人游楚者。
病中闻之。
仍吴吟也。
先辈之苦心若此。
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
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
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
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
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
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
”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
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
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拟曰:“俊哉,师子儿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
文章渐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
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
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
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
随其性资,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
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
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
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主之。
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
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
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
寺院萧条,日见艰窘,处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
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
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
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
僧众日归,法施益盛。
一旦晨兴,索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
”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
”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寿七十八,腊六十九。
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
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塔其上。
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
”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
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
荣贶之加,近代无比。
著有《五会语录》。
僧灵睿隋末唐初 565 — 6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7 【介绍】: 唐僧。
益昌陈乡人,俗姓陈
幼于益州胜业寺出家。
隋文帝开皇初,从高丽印公习三论,随入京师流听诸法。
炀帝大业末,归蜀住法聚寺。
唐高祖武德初,复从安州皓公研习大乘经。
晚住绵州隆寂寺,颇有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其先颍川人
陈氏后。
流寓于益昌
家世事老子
母尝过道观。
乞子归而夜梦。
松林下
有七宝钵。
飞自树巅入口。
觉即娠。
因不喜荤腥味。
及生而或以进。
则母子俱头痛。
莫可疗。
于是遂悉屏去。
八岁随二亲。
诣道观。
道士令习诵步虚词。
面忽出血。
一日遇智胜法师于田间。
捉其衣曰。
奉佛吾愿也。
远追遂为沙弥益州胜业寺
尽夏能覆诵大品。
隋开皇初高丽印公。
开三论。
入京皆依以受业。
未几。
还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皓公居大建昌寺从之。
三年寺有异学。
忘其名。
每加害。
终弗得。
寻徙乡里之隆寂寺以避焉。
贞观元年
檀越通州骞禅师尽形资给。
听众三百馀人。
请常弘演
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夜
三鼓大风起。
有声高畅若言曰。
灵睿法师
来年十月
当往生南海大国光明山西阿观世音菩萨所矣。
至期。
三日众见幡华满寺。
晚讲罢入房。
看读如常。
时或告以祥瑞事。
徐执卷出门立逝。
坚植不少倾仆。
舁致床上。
夜半复起。
跏趺坐如生。
春秋八十三。
释灵睿
姓陈
本惟颖川。
流寓部。
益昌之陈乡人也。
祖宗信于李氏。
其母以二月八日道观设斋。
因乞有子。
还家梦见在松林下坐有七宝钵于树颠飞来入口。
便觉有娠。
即不喜五辛诸味。
及其诞已设或食者母子头痛。
于是遂断。
八岁二亲将至道士所令诵步虚词。
便面孔血出遂不得诵。
还家入田。
遇见智胜法师
便曰。
家门奉道。
自欲奉佛随师出家。
即将往益州胜业寺沙弥
夏之中
大品暗通。
开皇之始。
高丽印公入蜀讲三论。
又为印之弟子。
常业大乘。
后随入京流听诸法。
大业之末
又返蜀部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皓公上蜀。
在大建昌寺讲开大乘。
止法延三年
后还蜀本住。
常弘此部经二年许。
寺有异学。
成实朋流嫌此空论。
常破吾心将兴害意。
在房中北壁而止。
初夜还床栖遑不定。
身毛自竖。
移往南床坐。
至三更忽闻北壁外有物撞度达于卧处。
就而看之。
乃漆笴槊。
长二丈许。
向若在床身即穿度。
既害不果。
又以银挺雇贼入房。
坐案边觅终不获。
但有一领甲在常坐处。
知相害之为恶也。
即移贯还绵州益昌之隆寂寺。
身相黑短止。
长五尺。
言令所及通悟为先。
常讲大乘以为正业。
贞观元年
通州骞禅师作檀越尽形供给。
三百听众。
至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夜
梦有衣冠者来迎往西方去。
徒众钵中皆空无物。
至三十日
寺钟大小七口。
铜磬十馀一时皆鸣。
至三更据绳床加坐而终。
自此后。
周流讲唱传化不绝。
至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四更大风忽起。
高声言曰。
灵睿法师来年十月
南海大国光明山西阿观世音菩萨所受生也。
至期十月三日
合寺长幼道俗。
见幡华菩萨满寺而下。
晚讲入房看疏读经。
外有僧告。
幡花异香充寺及房。
闻捉经出看敛容立终。
坚持不倒。
扶卧房中。
三更忽起加坐如生刺吏以下躬手付香供养其尸。
道俗相送归东度山。
设大会八千人。
时年八十三矣。
然其洁清。
童稚过中不饮。
荤辛莫履。
具尽报云。
倪嵩明 ? — 15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平府当涂人字仲卿
嘉靖八年进士
御史累迁户部侍郎
三十四年,调南京右都御史,掌院事。
严嵩当权,讽使改名,倪嵩拒之。
后廷推吏部尚书,竟以名同为严嵩所斥,遂乞归。
有《太常典礼总览》。
维基
倪嵩(?
—1577),字中卿直隶太平府当涂县人,匠籍。
应天府乡试第一百名举人
嘉靖八年(1529年)中式己丑科会试第二百七十八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进士
太常寺博士,选广西道监察御史
大理寺寺丞左右少卿,历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户部左右侍郎,官至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因病致仕。
隆庆二年(1568年)得荐起用,不久引年乞休,诏进一阶致仕。
万历五年(1577年)闰八月二十四日卒。
主要活动
  • 152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何康直北宋
简介
崇宁元年(1102)广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大观元年(1107)泰州知州
大观二年(1108)虢州知州
大观三年(1109)8月24日放罢。
主要活动
  • 1102年-1104年,广南西路桂州静江府(广西省桂林市),广南西路提举常平等事
  • 1107年-1108年,淮南东路泰州(泰州市),泰州知州
  • 1108年-1109年,永兴军路虢州(灵宝),虢州知州,1109年8月24日放罢
徐广缙清 1797 — 185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7—1858 【介绍】: 河南鹿邑人字仲升又字靖侯
嘉庆二十五年进士
编修
道光末累擢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屡拒英人入城。
咸丰间钦差大臣湖广总督镇压太平军
以失武昌革职。
后令带罪赴河南镇压捻军。
病卒。
人物简介
徐广缙字靖候号仲升河南鹿邑安徽太和人嘉庆庚辰进士,选庶常散馆,授编修御史外简江西粮道官,至粤督,以安靖海疆功赏子爵太子太保
维基
徐广缙(1797年—1869年)字仲升河南省鹿邑县人,或说安徽省太和县人,家族寄籍于鹿邑县
徐广缙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考中庚辰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历任山东陕西道御史广西乡试正考官陕西榆林知府江西粮道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四川、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等。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接替耆英担任两广总督,期间通过外交交涉,成功阻止英国人入广州城
道光帝特赏其双眼花翎、世袭一等子爵。
1849年8月22日澳门总督亚马留被沈志亮等刺杀,徐广缙8月24日飞檄香山县会同香山协副将率领所部驰援澳门附近的炮台葡萄牙军队因此于8月25日佔领澳门半岛与中国大陆连岛沙堤的要冲关闸,引起拉塔石炮台之战,徐广缙广东巡抚叶名琛联名呈送道光皇帝的奏摺中,对双方军事冲突、澳葡佔领关闸和北山岭、列强干涉等事一字不提,而说:「各国均知哑吗勒凶横过甚,孽由自取。
中国已办凶犯,尚复何说
数月以来,相安如故,竟无一相助者。
...而案情未定,有稽时日,未敢张皇渎陈,致劳宸廑。
今汛兵交出,头手领回。
一切安静如常。
道光帝批示:「所办万分允当,可嘉之至。
朕幸得贤能柱石之臣也。
咸丰元年(1851年),因与赛尚阿镇压广西农民叛乱有功,赏太子太保衔
次年八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湖广总督,赴湖南阻止太平军北上。
但未能及时到达,被撤职拿问,交刑部治罪。
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到部,五月赦出,交河南巡抚差遣
咸丰七年(1857年),由胜保保奏,赏四品衔,并随胜保办理河南安徽军务
同年十月因病返乡,不再出仕。
同治八年(1869年)卒于家。
主要活动
  • 1820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舒庆春现当代 1899 — 1966
老舍(1899—1966) 现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早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山东大学教授
1949年后曾任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
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茶馆》等。
1938年 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老舍当选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老舍因此写下七律《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其中有“三月莺花黄鹤楼”之句。
所作短篇小说《一块猪肝》以抗战时期的武汉为背景,黄鹤楼是其中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景。
人物简介
舒庆春(1899—1966)又名老舍字舍予,基督徒。
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开始使用的笔名。
满洲正红旗北京人,中国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北京太平湖自杀。
辑有《老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