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明朝
徐宏祖
人物简介
徐宏祖(邑志隐逸传),字振之一字弗如号霞客
居祝塘之梧塍里。
博学好古,襟怀高旷。
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以至四岳九边无不至者,其行不治装裹粮,筇杖襆被,春往冬归。
采药峨眉不火食者八日。
丽江延修鸡足山志。
著作等身,《游记》及《溯江纪源》尤佳。
万历十四年生,崇祯十四年卒,年五十六。
董懋中明 1515 — ?
维基
董懋中(1515年—?
),字德甫号凤池直隶高阳县(今河北省高阳县)人。
董懋中少年颖异,读书过目成诵。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进士
刑部主事,改兵部,升武选司郎中
平虏大将军仇鸾把持京畿防务,权倾朝野,董懋中暗地掣肘其政令。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俺答汗大举进犯,次年,蓟镇报捷,董懋中任光禄寺少卿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春,俺答再犯大同。
仇鸾禦敌不力,夺职追轮。
同年,兵部尚书赵锦也因此牵连,遭贬戍边。
董懋中仍以职方郎中身份,随赵锦赴居庸前线。
戍居永宁期间,他开辟讲经堂,教授诸生
后卒于戍所。
黄懋官明 1516 — 1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0 【介绍】: 福建莆田人字君辨
嘉靖十七年进士
累官户部侍郎总督南京粮储
为官苛细,军士痛恨之。
三十九年春南京大饥,军士遮道求粮,懋官恶语向之,致激兵变,被杀。
维基
黄懋官(1516年—1560年)字君辨号霖原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官至南京户部侍郎,因引发兵变被杀。
福建乡试第五十三名。
嘉靖十七年(1538年),登进士第二甲第四十五名。
累官太仆寺少卿三十三年十二月升本寺卿三十五年九月顺天府府尹三十七年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南京粮储三十九年二月南京振武营兵乱被杀。
嘉靖间,为抵禦倭寇,南京尚书张鏊召募御倭部队,名振武营。
旧制南京军士有妻室者,月给粮饷一石,无妻室者六斗。
以仲春、仲秋二月,每石米折银五钱。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京户部尚书马坤奏减每石折银,督储侍郎黄懋官又奏革募补军士妻室之月粮,军士怨愤不已。
不久,因发饷拖期,振武营士卒鼓噪哗变,黄懋官跳墙逃跑时倒地不能起,遂被乱兵所杀,其尸体被悬挂在大中桥牌坊上,被射箭折辱。
张烈女
张氏,嘉隆间秀水张组女。
居常与女伴好,称述古烈女节孝事。
年十四,许字同邑诸生刘伯春
少负才名,未娶卒。
女闻变,号泣截发,誓不更适,自为诗哭之,足不踰阃,口不茹荤。
三年服阕,即绝食旬日,死,时年二十。
舅姑迎柩合葬焉。
刘策明 1575 — 1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0 【介绍】: 明山武定人字范董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由保定新城知县入为御史
被指为叶向高私党,愤而托病辞官。
天启中累官兵部右侍郎,协理军务
五年,被劾为东林党人,削籍。
崇祯二年,起故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理蓟、保定军
后金兵由大安口入内地,不能御。
被劾,论死弃市。
维基
刘策(1575年—1630年)字愚靖号范董山东武定州(今山东惠民县)人。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进士
保定府新城县知县,入为监察御史,陷入党争,称病辞职。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秋,即家徙河南副使
辞疾不赴。
天启元年(1621年)春,起为天津兵备
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召入,拜兵部右侍郎协理戎政
天启五年(1625年)冬,党人劾其为东林党遗奸,于是削籍。
崇祯二年(1629年)夏,起故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理蓟、保定军
不久,后金大安口入内地,刘策未能抵禦,被劾。
祖大寿东溃,孙承宗招使还。
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与总兵张士显一同被逮问,论死,弃市。
明史》有传。
释元来明 1575 — ?
舒城沙氏子。
生而白衣重包。
荤酒不入于口。
十六游金陵
听讲法华。
叹曰。
求之在我。
岂可循文逐句哉。
遂礼五台静庵通剃发。
次参寿昌
机语弗契。
一日阅赵州有佛不得住因缘。
有省。
再谒昌。
昌问。
蚁子解寻腥处走。
苍蝇偏向臭边飞。
是君边事。
臣边事。
师曰。
臣边事。
昌呵曰。
大有人笑汝在。
一日登厕。
睹登树人大悟
趣见昌。
昌问子近日何如。
师曰。
有个活路。
只是不许人知。
昌曰。
因甚不许人知。
师曰。
不知不知昌问。
婆子具什么手眼。
便烧庵趁僧去。
师曰。
黄金增色尔。
又举僧问玄则
龙吟雾起。
虎啸风生公案。
命作颂。
师颂曰。
杀活争雄各有奇。
模糊肉眼曷能知。
吐光不遂时流意。
依旧春风逐马蹄。
昌笑曰。
子今日方信。
吾不汝欺也。
万历三十年
博山云。
此事不从功行得。
不从修證得。
不从思议得。
不从学问得。
不从禅定得。
有一等人。
闭门作活。
暗里休心。
将自己身心。
炼得如枯木寒灰
虫唼衣而不知。
蛛结网而不顾。
纵是百年在定。
终如一个死人。
于本分事中。
全无交涉。
所以玄沙曰。
直饶如澄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扣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
此犹是生死岸头事。
道人行处。
如火烧冰。
箭既离弦。
无返回势。
须就明中取则。
向花柳街前。
逴得九衢春色。
于芙蓉岸上。
带来八面秋风。
应用无亏。
随缘自在。
且道作么生。
博山行履处。
良久曰。
祇有一双穷相手。
不曾轻揖等閒人。
博山与诸人。
同途不同彻。
诸人向正位中
博山不在正位。
诸人在博山
拂子里许。
诸人向偏位中
博山
不在偏位。
拂子在诸人袈袈里许。
所以道。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若向这里彻去。
当下知归。
不留朕兆。
故我释迦大师
为勇猛众生。
成佛在一念顷。
为懈怠众生。
得果满僧祇劫。
博山
恁么道。
犹是
诸人也须绊断始得。
且道绊断后。
作么生行履。
卓拄杖曰。
不因樵子径。
争到洪家。
崇祯三年秋示疾。
首座问。
和尚尊体如何。
师曰。
尽有些子受用。
座曰。
还有不病者也无。
师曰。
热大作么。
座曰。
去自繇。
请道一句。
师书历历分明。
四字。
投笔坐化。
塔全身于本山
无异禅师者。
名元来
庐州舒城人也。
姓沙氏
胎乳绝荤。
耳目不涉尘垢。
年十六。
石头城听法华。
自信佛法。
不从人得。
乃礼五台静庵沙门
著垢衣。
五年精核教观。
振锡南还。
上峨峰。
无明经公
自负人无我。
及辄辞行。
经公敛目危坐而已。
师不测。
竟去入
白云峰
阅古尊宿语。
忽有所得。
再谒经公
陈其见处。
公曰。
蚁子解寻腥处走。
苍蝇偏向臭边飞。
是君边事。
臣边事。
对曰。
臣边事。
曰。
大有人笑你在。
师愕然曰。
到者里。
因甚不是。
公曰。
此不是。
彼皆然。
师乃倾心哀请。
公惟敛目。
师益不测。
一日闻泥神倒地声。
不觉踊跃。
呈偈于公。
公仍敛目。
命以宗乘堂别居之。
居年馀。
每呈偈颂。
公敛目如前。
师因感泣。
以为依公决择。
不蒙指示。
岁序推迁。
何了日耶。
偶登厕。
睹上树人。
乃明大旨。
叹曰。
今日方知。
师不我欺也。
万历壬寅
师年二十有八。
出住博山
而持重端严。
笃行古德之风。
入其门者。
心容俱肃。
寻应闽之董岩。
鼓山大仰。
复还博山
参徒大集。
是时。
经公已迁寿昌
子道价。
喧腾宇内。
僧问如何是功。
师曰。
一人同一
如何共功。
师曰。
力士舁杖鼓。
如何是功功。
师曰。
猢孙上露柱。
曰。
不得敲唱双举。
请示正中妙叶。
师曰。
高底云绕树。
远近鸟衔花。
如何是君。
师曰。
水有筋山有骨。
如何是臣。
师曰。
鹡鸰鸟鸣似哭。
如何是君视臣。
师曰。
千年老树挂枯藤
如何是臣视君。
师曰。
楼头画鼓正三更。
如何是君臣道合。
师曰。
金阙凤衔丹诏去。
边陲人唱凯歌归。
僧作礼。
师曰。
君位中事作么生。
对曰。
虚突兀。
师复打。
时。
慧台镜禅师
早得旨于经公
翛翛瓢笠。
剥啄诸方。
诸方以矮师叔类之。
过访于师。
适师升座。
镜出震威一喝曰。
百丈闻喝。
三日耳聋。
且道。
是那三日
师曰。
秋风多带杀。
秋露愈加寒。
镜拂袖归众。
师便下座。
镜后隐于武夷石屏岩。
相随者。
樵汲数辈。
禅衲寻风求之。
镜悉指归博山
崇祯二年
魏国公徐弘基
请师说法南京天界。
使符三至。
师始一出。
象龙沸集。
大廓曹洞宗风。
上堂曰。
达磨大师
航海而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虽则门庭万仞。
壁立千层。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六代传衣。
五宗竞出。
运无碍轮。
化无缘众。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沩山大师
敲唱同行。
暗机圆合。
倾瓶以辨超方
而彰妙用。
秖演一心法。
更无馀事。
门大师
箭锋相拄。
函盖乾坤。
扬眉落臼。
顾盼犹迟。
如流云翔鹤。
湛水晴空。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眼大师
拈现前石。
塞虚空口。
一切处现成六根互用。
六用齐施。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临济大师
一语中。
三玄
一玄中。
具三要。
驱耕夫牛。
夺饥人食。
电光石火。
开眼犹迷。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洞山大师
混不得类不齐。
立宝镜三昧。
炤学人肺肝。
分五湖玉石。
雪盛银碗。
月炤金沙。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乃至博山
今日远承诸祖慈荫。
循规蹈矩。
借路还家。
驾轻就熟。
秖演一心之法。
更无馀事。
诸昆仲含灵。
具此一心之法。
学人学此一心之法。
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示此一心之法。
故楞伽云。
佛语心为宗。
诸昆仲。
那个台无月。
谁家树不
卓柱杖下座。
师毅辞还山。
倾都遮留。
篮舆不得。
前乃宵迈。
缁素追攀。
望江而立。
徐公岁序存问不间也。
师既大弘洞宗。
常随侍者
万馀指。
如临一人。
僧问。
如何是不声色堕。
师曰。
断桥分野水。
如何是类堕。
师曰。
孤棹举平原
如何是尊贵堕。
师曰。
裂破几层清世界。
倒骑玉象趁麒麟。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意旨如何。
师曰。
露骨瘦上环紫雾。
塞流小涧长青苔。
开化三十载
未易肯诺。
或请入草求人
广绍先泽。
师太息曰。
吾宗。
贵得真脉。
妙叶玄机。
苟不然仍瓦解耳。
吾何忍哉。
语毕泣下。
自后遂不上堂。
示疾于崇禛庚午之秋
首座问曰。
和尚尊体如何。
曰。
尽有些子受用。
訚曰。
还有不病者么。
曰。
热大作么。
訚曰。
去来自繇。
请道一句。
师书历历分明四字。
跏趺而寂。
塔于博山
坐三十九
其年仅五十六也。
赞曰。
投子世大阳之代。
须凭秀圆通协而成之。
其道始著。
真歇禀丹霞之嗣。
还借炤长芦荐而褒之。
此话方行。
博山父子。
远绍少室之宗。
不叨馀力。
大衍新丰之调。
本自天。
然其说法。
则横空凤舞。
激扬则掷地金声。
至其慎重真脉。
常自下涕。
语云。
猛虎生儿。
势不能食牛者。
辄癈之。
博山之山之谓与。
杨若梓
维基
杨若梓字原育号芘寰沈阳右卫军籍顺天府通州人
有至性,数岁父卒,事母张氏以孝闻。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顺天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进士,授河南信阳知州,约己爱民,禁羡耗,息争讼,虚公讯狱,务得其情,案牍不假吏手,娓娓千言,堂上立就。
著有《申阳末议》。
初莅政,据案审决,监司洪某意轻之,易服入观于旁,阍者密以告,断听自若不少动。
洪由是奇其才,凡疑狱悉委鞫焉。
岁旱,步祷跪暴烈日中,雨立至,谓未沾足,跪如故,洪某冒雨至,掖之起。
又劝农,宣六谕,课士文艺,多所造就。
察廉奏最,擢礼部祠祭司员外郎,摄仪制司篆。
无何,神宗、光宗相继崩,大礼叠至,若梓擘画精详,而其议改元,尤有卓识。
当光宗初立也,议以明年泰昌,及光宗又崩,阁臣九卿皆难之,若梓进曰:是未可以成例拘也,一年三君,前代所无者,以明年泰昌则无以处今上,然遂以明年为天启,则无以存先帝,皆不可,请自今即改为泰昌元年明年春正则为今上纪元。
既存先帝之元,又尊今上之统,庶于情理为惬。
于是阁臣九卿皆是其议,草奏以闻。
先是光宗即位,京营及边军皆有赏,独不及通州五卫,若梓力请得邀赏如例云。
二年十月持节册封沈府稷山王朱效钛并妃李氏。
王冕元末明初 1287 — 1359
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
父命牧牛,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
暮亡其牛,父怒挞之。
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教之,遂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乡里小儿皆讪笑,弗顾也。
尝北游燕都泰不华荐以馆职曰: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觉□亟归,隐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
赋诗辄千百言,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明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绍兴,屯兵九里山
大海问策,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
若为非义,谁则非敌。
明日疾,遂不起。
宋文宪公濂作《王冕传》,言太祖婺州,将攻,物色得,寘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
秀水朱检讨彝尊曰:为元季逸民,自宋文宪传出,世皆以参军目之,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
读徐显《裨史集传》,盖不降其志以死者也。
向来选本,俱编元章入明诗,兹特援朱检讨之言以正之,使后之君子得以考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7—1359 【介绍】: 元末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梅花屋主
本农家子,七八岁时为人牧牛,窃入书塾听诸生读书,听毕辄默记。
安阳韩性闻而录为弟子。
卒,门人事为师。
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通《春秋》诸传。
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狂放不羁。
大都,泰不花荐以馆职,不肯就。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达官贵人争来求画。
以题诗讥刺,官府欲捕,携妻子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朱元璋婺州,物色得,置幕府,授咨议参军
旋卒。
有《竹斋诗集》。
臣等谨案:《竹斋》三卷,《续集》一卷,明王冕撰。
字元章,《续高士传》作字元肃,诸暨人
本农家子,家贫,依沙门以居,夜潜坐佛膝上映火读书,后受业于安阳韩性,遂传其学。
然行多诡激,颇近于狂。
著作郎李孝光秘书卿泰哈布哈皆尝荐于朝。
知元室将乱,辞不就。
明太祖婺州,闻其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叙其始末甚备。
续高士传》以为太祖欲授以参军,一夕卒。
浙江通志》据以列入「隐逸传」。
旧本亦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诗集三卷,其子周所辑,刘基序之。
续集诗及杂文一卷,又附录吕升所为王周行状,则女孙之骆居敬所辑。
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忧遒性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乃以绝句题之。
续集所收皆自题画梅诗也。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予在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士大夫之工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
至正甲午,盗起瓯括间,予避地至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
盖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
因大敬焉。
或语予曰:「诗贵自适而好为论刺,无乃不可乎?
」予应之曰:「诗何为而作邪?
《虞书》曰:诗言志。
卜子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王文而谲谏,言之者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果何为而作邪?
周天子五年之巡狩,命太师陈书以观国风。
使为诗者,俱为清虚浮靡,以吟莺花咏月露而无关于世事,王者当何所取以观之哉?
《诗三百篇,惟《颂》为宗朝乐章,故有美而无刺,二《雅》为公卿大夫之言,而《国风》多出于草茅闾巷贱夫怨女之口,咸采录而不遗也。
变风变雅大抵多于论刺,至有直举其事,斥其人而明言之者,节《南山》、《十月之交》之类是也。
使其有讪上之嫌,仲尼不当存之。
以为训后世之论,去取乃不以圣人为轨范,而自私以为好恶难可以言诗也已。
」「《商书》曰:惟口起羞。
昔苏公以谤诗速狱,播斥海外,不可以不戒也。
」曰:「孔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故尧有诽谤之木而秦有偶语之戮,乱世之所与也。
得言而不言,是土瓦木石之徒也。
王子圣明之时,而敢违孔子之训,而自比于土瓦木石也耶?
括苍刘基伯温序。
字元章诸暨人,元季隐居,明初授参军,寻死。
字元章,一字元肃,诸暨人
明初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有《竹斋》三卷。
(《四库总目》:王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宋濂学士集》:元章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
」及入城,戴大帽如筛,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哗笑溢市中。
进士举不中,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
或遇奇才侠客,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欲荐以馆职
元章曰: 「公诚愚人,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
何以禄仕为?
」即日南辕。
既归,复大言天下将乱。
时海内无事,或斥为妄。
元章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
」携妻孥隐九里山,种豆三亩,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一区,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馀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尝仿《周礼》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
鹏鸯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善画,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
来几汝、兵起,一一如元章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物色得元章,授咨议参军,一夕病死。
元章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刘基文成集》:元章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
郎瑛《七修类稿》:王冕字元章,号山农。
身长多髯。
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
戴高帽,披绿蓑,著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
士之负材气者,争与之游。
尝游京城,名贵侧目。
平生嗜画梅,画成未尝无诗也。
有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或以是诗刺时,欲执之,一夕遁。
太祖物色得,因与粝饭蔬羹,山农且谈且食。
上喜曰:「可与共大事。
」 授咨议参军
一夕暴卒。
应制作绝云:「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生尘。
胡兄冻死长城下,始信江南别有
」今《竹斋》中未刻。
昨见蒲庵禅师复见心题其《梅花》一歌,亦奇特也。
因举其槩,同录歌云:「会稽王冕高颊顾,爱梅自号梅花仙。
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
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酌西湖船。
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
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
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潇洒。
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
不数杨补之,每评汤叔雅
笔精妙夺造化神,坐使良工尽惊诧。
平生放浪礼法疏,开口每欲谈孙吴
一时骑牛入燕市,瞠目怪杀黄髯胡。
地老天荒公已死,留得清名传画史。
宫侍郎铁石肠,爱公梅花入骨髓。
示我《万玉图》,繁花烂无比。
香度禹陵风,影落镜湖水。
开图看花良可吁,咸平树老无遗株。
诗魂有些招不返,高风谁起孤山逋?
」 《国雅》:王参军元章赡思新,善绘,得意处辄题,往往奇拔。
尤长于七言,如「云合紫驼开虎帐,天连春草入龙沙」,「海气或生山背雨,江潮不到石头城」,「千峰回影陷落日,万壑欲尽风声」,抽思虽奇,摛词未秀。
诗薮》:王元章世但知其王孟端世但知其
前哲以艺为讳,良不虚也。
) 支允坚《梅花渡异林》:胜国王元章,豪侠士也。
其词语跌宕不羁,可想见其为人。
如「五更骤雨随风过,满眼落花如雪飞」,「可爱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恒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野蒿得雨长过树,海燕隔花轻笑人」,「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皆为时事而发。
至「花落不随流水去,鹤飞长带白云来」,「独鹤远从天际下,老夫如在画中行」,「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万里杳杳,一天风雨夜萧萧」,亦佳句不可没也。
顾嗣立元诗选》:元章尝游燕都,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觉,亟归隐于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汪日起《润亭漫钞》:至元中杨琏真伽恢复佛寺三十馀所,时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
会稽王元章冕诗云:「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
」 田按:顾侠君朱竹听作元章传,云元章为元逸民,未尝一日参军事
且引徐显《稗史集传》为證,录入元诗。
《四库提要》云:「明太祖婺州,闻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中,叙其始末甚备。
旧本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一馀谓稗史传闻异辞,《提要》据宋景廉传以为信,识卓矣!
元章诗雄快豪宕,七古尤为独绝,称其为人。
释大同元末明初 1289 — 1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9—1370 【介绍】: 浙江上虞人字一云,号别峰,俗姓王
出家于会稽崇胜寺
精研佛典,持律甚严。
元仁宗延祐中萧山净土寺,后又主持绍兴宝林寺,传徒甚广。
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钟山无遮大会,寻放归。
有《宝林类编》、《天柱稿》。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
而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字一云
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
母陈氏。
十月
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
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
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母叹曰。
子般若种也。
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
讲清凉宗旨。
往依之。
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
精四法界观。
因春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
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
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于是命出钱塘
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
师之夙习见闻。
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
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
法道之盛。
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读清凉像。
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
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
复侍春
且告中峰之意。
随命分座。
讲杂华经。
时宋官徐天祐
王易简
相与崇奖。
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
怜春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
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
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延祐初
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元命住嘉禾东塔
随改宝林。
乃放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
招来俊人。
故天下学者。
莫不担簦蹑屩。
集其轮下。
至正初
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
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
雨即大澍
太祖高皇帝御极。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
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
内库白金数镒。
并珍物。
荣其归。
师持律甚严。
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
示微疾。
次年十日
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
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
宝林类编。
各若干卷。
大同
一云其字。
号别峰。
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缨之族。
父有樵。
母陈氏。
妊师已十月
父见庞眉僧。
振锡而行。
问僧来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闼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无有也。
暨出。
闻房中儿啼声。
笑曰。
儿岂向来浮屠也。
幼极俊爽。
览诸载籍。
辄会其玄奥。
父授以辞章之诀。
握笔翩翩。
辄有可观。
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
般若种也。
可俾其缠绕尘劳乎。
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
从僧贵游。
已而剃落。
受菩萨戒。
会春谷讲经景德师
复往依之。
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
受四种法界观
怀古春谷。
南山大弟子。
深于华严之学者也。
师天分既高。
又加精进之功。
清凉一家疏章。
悉摄其会通。
而领其枢要。
义趣消融。
智光发现。
识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
召师谓曰。
子学精且博矣。
恐滞于心胸。
以成粗执。
从事思惟。
修以刬涤之乎。
师即出钱塘
佛智熙禅师
于慧日峰下。
旧所记忆者。
一切弃绝。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阅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职。
不听而去。
俄上天目山
普应本禅师
普应见已。
期之如佛智
师将久留。
普应曰。
贤首之宗。
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为赞清凉像而遣之。
师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皆一心。
不识孰为禅那。
而孰为教乘。
内外自此空矣。
亟还宝林见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宾
寻升上座。
当时相从者。
皆宏伟之龙象。
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
必极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
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
声光焕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怜春谷僧腊已高。
风之使让其席。
师毅然不答。
侯设伊蒲供。
延师亲与之语。
师曰。
有是哉。
所贵乎道者
在明师弟子之分。
垂训后人。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乎。
明公纵爱我厚。
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
把师臂曰。
别峰诚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
出世萧山净土寺
师自念。
圭峰以来。
累叶相承。
其间或绝或续。
执法者之贤否。
遂发弘誓。
力持大法。
晨讲夕演。
虽至于劳勚。
弗敢少懈。
天历初
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
遴选名山主僧。
一归至公。
升师住景德
重纪至元中
行宣政院
迁主嘉禾东塔
师不赴。
宰臣领院事
乃改宝林。
宝林清凉肄业之地。
人咸为师荣。
师固守谦退。
迟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请。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终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斋。
辟幽舍。
招徕俊乂
浙水东西。
莫不担簦蹑屩。
争集轮下。
师竭忱开授。
景德为尤勤。
法席之盛。
不减东山
时至正初
顺帝
御宣文阁。
近臣。
有以师之道行闻者。
嘉之。
特赐金襕伽黎衣。
师大宝法王
亦俾以六字师号。
隐然作镇江南
宗门恒倚之为重。
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
病旱无以禳。
佥谓。
非师不可。
师为爇香臂上。
以请雨。
即澍。
师莅事一纪馀。
以疾固辞。
坚卧崇福庵中。
而时事日棘。
师因退处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
四海更化。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
入见于武楼。
独免师拜跽之礼。
善世院护视之。
次日复召。
赐食禁中。
及还复有白金之赐。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辞众语。
端坐而蜕。
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一。
僧腊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准法阇维。
收馀烬瘗焉。
其嗣法分布列刹者。
则妙心大衍。
臬亭善现。
高丽
景德仁静。
姜山明善。
延寿师顗。
南塔国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称。
法云道悦
小宝□日益。
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
伏犀插脑。
长身而玉立。
美谈吐。
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
发论兖兖弗休。
其挺己卫道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气。
中岁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师不顾。
下帷却扫。
日味华严。
其人一旦自毙。
然其游心文。
翰宾接贤。
公卿燕飨赆遗。
唯恐不尽其意。
永康胡公长孺
吴兴赵文敏公孟頫
巴西邓文肃公文原
长沙欧阳文公玄乌。
黄文献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阙。
咸乐与师交。
函诗往来。
无虚岁。
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
扶植他宗。
无尘毛猜忌。
闻其贤也。
敛衽不暇。
断江恩师少林学也。
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师台衡教也。
挽之尸圆通。
至于甄别人品。
摩厉后进。
三宗屡得其人。
古林茂师之主保宁
驭下过严。
僧无赖者数人。
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于旅邸。
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
吾虽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子等将不利之。
君子以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则恐罹大咎也。
众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寝。
师性至孝。
自恨蚤丧父。
养母纯至。
及亡。
春秋祭礼无阙。
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
树碑于墓。
生平无躁进意。
高丽沈王
参军洪瀹。
施大藏经于二浙。
瀹自负通内外典。
不复下人。
入越见师。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
过吴。
辞以疾而还。
持律甚严。
不敢违越。
抚世酬物。
终始如一。
不以久近为碍。
而散其诚。
逮革代之后。
囊无一钱。
唯存书史五千卷。
尽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颇多。
未脱稿。
辄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
曰宝林编。
额聚古今人。
为寺所作者也。
呜呼。
贤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师独能撑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传之后。
凡五十年。
非贤者。
其能致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
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祷。
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奋然谋复新之。
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
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保宁,而驭下过严,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
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程金明 1518 — 15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府歙县人
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南京工部主事,出督仪真厂兼视漕。
令诸闸启闭以时,凡阻挠者皆置以法。
以此得罪权贵,借故量移安吉州同知
官至汉阳知府
年五十八致仕。
维基
程金(1518年—1597年)字德良号丽川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进士第二甲第八十二名。
吏部观政,授南工部主事三十六年春考察降调,量移安吉州同知
长沙府通判河间府同知,调户部员外郎丁忧归,服除官如故。
贵州司郎中,督饷蓟镇。
累官湖广汉阳府知府,以病致仕。
李孙宸明 1576 — 1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香山人字伯襄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教习庶吉士
崇祯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性孝友廉介。
诗祖《三百篇》,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
有《建霞楼集》。
全粤诗·卷五四一
李孙宸(一五七六—一六三五)字伯襄
香山(今中山)人。
明神宗万历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乡试第二,四十一年(一六一三)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四十三年(一六一五),予告还里,登罗浮、西樵诸山,与樵牧狎处,游屐所至,赋咏成帙。
泰昌元年(一六二〇)秋入京直《起居注》,旋掌堂,不欲与中涓作缘,求改掌诰敕,言辞庄严有体。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较礼闱,晋掌春坊左庶子纂修之命。
五年(一六二五),赴京途次,晋南国子祭酒除纳班准拨之例。
六年(一六二六)詹事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以节义相砥砺,晋南礼部右侍郎,摄礼、户两尚书事,中官矫旨命礼部竖逆阉祠额,孙宸竟寝不行。
崇祯初,晋礼部左侍郎翰林院察典,经筵,充日讲,寓箴规于部析。
崇祯三年(一六三〇)回部颁程式以挽程式以挽浮,禁异服以还朴茂。
四年知贡举进士井济文误犯光庙,读及礼部主事冯起纶回奏魏光绪参邓之沛事俱下部从重议处,孙宸代为引罪,极力申救,得轻议。
五月亢旸,诏上书陈言,孙宸具疏,隐刺时政。
七年,三疏乞骸,俱奉旨慰留。
还山念切,赋《金陵归思》百韵,年五十有五,卒于官。
赠太子太保赐谥文介,谕祭葬,有五门人经纪其丧。
祀郡乡贤
有《建霞楼诗集》。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三有传。
李孙宸诗,以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清刊本《建霞楼诗集》二十二卷为底本,校以清钞二卷本。
维基
李孙宸(1576年—1634年)字代玄一字伯襄号小湾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小榄人,进士出身
李孙宸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
其家族为小榄望族。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泰昌元年(1620年)掌内书堂,詹事春坊左庶子
天启五年(1625年)南京国子监祭酒
次年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南京礼部右侍郎,摄礼、户两部尚书事。
天启六年(1626年)为了抵抗清军入侵,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左右侍郎
崇祯初年(1628年)礼部侍郎,掌翰林院察典。
崇祯三年(1630年)回礼部视事,南京礼部尚书
崇祯六年(1633年)三上疏乞退归隐,奉旨慰留。
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病故于任,终年五十五岁。
张以诚明 1576 — 1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76—? 【介绍】: 松江府华亭人字君一号瀛海
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官翰林院修撰
有《毛诗微言》。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君一松江华亭人
万历辛丑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官至右谕德有酌堂集
维基
张以诚(1568年—1615年)字君一号瀛海
直隶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人,状元
张以诚生于隆庆二年(1568年)得陈鲲激赏,以为他日必得魁。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右谕德
丁父忧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以哀毁卒。
孟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西泽州人字时之
弘治九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巡抚宣府有军功。
以忤中官张永罢归。
子阳以谏武宗南巡死,哭之以诗,语甚悲壮。
维基
孟春字时元山西泽州人,民籍。
山西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
弘治九年(1496年)中式丙辰科二甲第八十七名进士
僧传灯元末明初 1292 — 1369年二月八
祖灯
无尽其字也。
族王氏。
四明人
父好谦。
尝写华严经。
五色舍利。
见于笔端。
师年方幼。
叹曰。
般若之验。
一至于斯邪。
即求出家。
依郡之天宁东白明公
秉戒于开元奎律师
已而日溪泳公。
来代明公说法。
命掌纲维司藏钥。
日溪升堂。
师出问曰。
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
乞赐指示。
溪曰。
十二时中。
密密参究。
忽然触著。
却来再问。
师抗声曰。
无常迅速。
生死事大。
语未终。
溪便喝。
师遽礼拜。
溪曰。
见何道理。
便尔作礼。
师曰。
开口即错。
溪领之。
服勤数载。
复出参名德。
以验其所證。
中峰本公在天目。
方山瑶公居净慈。
无见睹公华顶
斗岩公主景星
师皆与之辨。
诘其所印。
盖不异日溪云。
师得道已。
思韬晦而护持之。
乃入天台上云峰。
缚草为庐。
宴坐其间。
虎狼蛇豕。
交迹于户外。
师摄伏之。
不能加害。
日与其徒修苦行。
以自给。
冬一裘。
夏一葛。
朝夕饭一盂。
影不出山者。
逾五十春秋。
人多化之。
有以土田为布施者。
师辞曰。
先佛以乞食为事。
吾焉用此为。
然天性尤孝谨。
迎母童氏养山中。
年九十四而终。
众以非沙门行让之。
师曰。
世尊尚升忉利天。
为母说经。
我何人。
斯敢忘所自哉洪武己酉春
示微疾。
二月八日夜将半。
顾左右曰。
向明乎。
对曰未也。
或曰。
和尚正当此际何如。
师破颜微笑曰。
昔古德坐疾。
有问者云。
还有不病者乎。
古德云有。
又问云。
何物是不病者。
古德云。
阿爷阿爷。
师举此良久。
又曰。
如此唤做病得否。
众无言。
师曰。
色身无尝早求證悟
侍者执纸乞偈。
师曰。
无偈便不可死耶。
乃书曰。
生灭与去来。
是如来藏。
拶倒五须弥。
廓然无背向。
掷笔端坐而逝。
寿七十八。
腊五十七。
火化。
异香袭人。
所获舍利。
不可胜计。
塔于峰之左原
大河卫镇抚林君性宗。
尝从师游。
师勉以忠孝。
迄能为国宣劳。
为时显人。
恐师之行不白于丛林。
宋太史景濂文。
宣师行业。
其略云。
呜呼。
若禅师者。
可谓能守道而弗迁者矣。
古之僧伽
多寄迹岩穴。
友烟霞而侣泉石。
至有跬步不与尘俗接者。
治内之功纯。
务外之意绝也。
风教日偷。
学者。
始不知自立。
荣名利养之念。
日交蚀于心胸。
奔竞干请。
无所不至。
是以来有识者之讪侮。
可胜叹哉。
禅师一钵
自将策厉学徒于寂寞之滨。
虽施者填委。
振起颓废。
重楼杰阁。
弹指现前。
亦未尝见其有为。
震黄钟于瓦釜雷鸣之际。
翔灵凤于众禽纷翥之时。
谓为禅师矫弊之功。
非耶。
吕下问
维基
吕下问陕西西安府长安县人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陕西乡试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联捷癸丑进士,授河间县知县,擢工部营缮司主事
天启六年九月编修吴孔嘉宗人吴养春有仇,诱养仆告其主隐占黄山,养春父子瘐死。
忠贤遣主事吕下问评事许志吉先后往徽州籍其家,株蔓残酷。
知府石万程不忍,削发去,徽州发生民变,吕下问遁回,事后下旨回籍听堪。
后官至工部员外郎
朱茂时
茂时字子葵号葵石秀水人司寇大启任子为工部治河张秋擢贵阳守有平水苗寨功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葵秀水诸生
以荫入仕,历知贵阳府
有咸春堂遗槁。
叶颙元末明初 1296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6—? 【介绍】: 元明间金华府金华人字景南一字伯恺自号云𩕢天民
元末隐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诗,名《樵云独唱》。
入明,举进士,官行人司副
后免官家居,授徒甚众。
字景南金华人
少壮有志事功,未尝干谒,人罕知者。
晚遭元季之乱,结庐城山东隅,名其地曰「云𩕢」,自号「云𩕢天民」。
既而移居山之西隅,与云𩕢相望不数里,时得以幅巾野服,轻鞋瘦策,从樵夫刍叟相往还其间。
自序所作诗,以为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响。
故名之曰《樵云独唱》。
长孙雍编次成帙,曾孙户部尚书淇重刻之。
广东布政使安丘袁凯为之序云。
钱牧斋列朝诗集》所载:叶樵云,字伯恺洪武中进士,官行人司副,免归。
按集中《挽琳荆山上》云:「大德庚子春,生我及此公。
」以年计之,当洪武戊申景南年六十有九矣。
其《独乐歌》云:「屈指今年七十五」。
集中诗皆高旷之言,绝无及仕宦者
袁布政序云:使先生后生数年,际我朝之明盛,与一时俊乂并列庶职,其事业必有可观,惜其不然,而徒于言语文字间见之,其志不亦可哀矣乎!
袁序作于成化间,不应有误。
牧斋所云,未知何所据也?
又《震泽编》所载,东山叶颙,字伯昂,尝以乡贡为和靖书院山长。
此则又一同名姓者耳。)
(臣)等谨案:樵云独唱六卷,元叶颙撰。
字景南金华人
志行高洁,结庐城山东隅,名其地曰云𩕢,自号云𩕢天民
是集乃其孙雍所编。
前有自序,谓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响,故名曰樵云独唱。
序凡二篇,皆题至正甲午,而集中多载入明诗,且后篇乃明兴后语。
疑原本后篇未著年月,传写者误以前篇年月补入也。
顾嗣立元诗选曰:列朝诗集载叶樵云字伯恺洪武中进士,官行人司副,免归。
按集中挽林荆山上人云:大德庚子春,生我及此公。
以年计之,当洪武戊申景南年六十有九矣。
其独乐歌云:屈指今年七十五。
集中诗皆高旷之言,绝无及仕宦者
袁布政凯序云:使先生后生数年,际我朝之明盛,与一时俊乂并列庶职,其事业必有可观。
惜其不然,而徒于言语文字间见之,其志不亦可哀乎!
袁序作于成化间,不应有误。
列朝诗集所载,未知何所据也。
震泽编载东山叶颙字伯昂,尝以乡贡为和靖书院山长。
则又一同名姓者耳云云。
其辨甚明。
太学题名碑,建文庚辰科有叶颙,亦金华人
庚辰建文三年,革除以后,称洪武三十三年
列朝诗集当必因此而讹。
嗣立尚未之详也。
其诗写閒适之怀,颇有流于颓唐者。
而胸次超然,殊有自得之趣。
天机所到,固不必以绳削求矣。
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恭校上。
予诛茆结庐于城山之东隅。
林深而木翳,水秀而峰奇。
居处孤峻,名其庭曰云𩕢。
闭门却扫,谢宾客,日与樵夫刍叟盘礴乎丘园林麓之中,披云啸月,钓水采山,无少休暇。
久之,移家城山之西隅,负郭而楼居,形势虚敞,窗户轩豁,而南屿北巘,争献奇秀。
其俨然之容,苍然之色,入吾屏几,清致复不减于云𩕢也。
东西相望,不数里,故吾得以幅巾便服,轻鞋瘦策,从樵夫刍叟相往还于其间。
山回路转,川鸣谷应,伐木之丁丁,鸟声之嘤嘤,更唤互答,斯乐何极。
斧斤之馀,浊酒自适,觞咏谈笑,击壤赋诗,以唐律五七言二百馀首,杂诗若干首,虽不足以关世教之盛衰,亦足以叙幽情,写闲适之兴怀,名其秩曰樵云独唱。
盖予知樵夫刍叟相与之娱,而不知世俗之好;樵夫刍叟知从予之游,又不知予赋诗之趣。
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调古而岩谷绝听,得不谓之独唱乎?
幸而樵刍中有如朱翁子陶靖节辈,固将甘心与之揖逊周旋,赓和酬酢,商度古今天下治乱之得失,评论高人异士出处之始终,豁畴昔风谊之气,吐平生慷慨之辞,散为箴规,发为歌诗,峭拔俊爽,雍容舒徐,放而纵之而言不肆,收而藏之而文不拘,振清风于亘古,流遗响于无穷者也。
樵唱之乐,无以易此。
不幸而世衰道微,斯人傥不复见,则予长抱山阿,寂寥千载,谁赏之叹,而独唱之旨,其有以夫。
时至正甲午重九前四日云𩕢天民景南叶颙序。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景南金华人
樵云独唱。
维基
叶颙(14世纪—15世纪),字伯恺浙江金华府金华县坦溪人。
叶颙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举人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获授行人司副,不久遭免职,回乡后授徒为生,徒弟甚多。
马应祥明 1458 — 15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8—1526 【介绍】: 陕西西安人字公顺号敧湖山人
弘治九年进士
河内知县,亲自编定户等高低以均赋役,使奸吏无隙可乘。
歙县知县,善断疑狱。
正德时,入为吏部主事员外郎
嘉靖初,官至山西按察副使
维基
马应祥(1458年—1526年)字公顺号敧湖山人陕西西安前卫军籍,山东高苑县(今高青县)人。
陕西乡试第二名举人亚元)。
弘治九年(1496年),登丙辰科三甲第一百零二名进士
户部观政其年秋赍犒甘肃弘治十年河内县知县十二年夏因母丧丁忧去职。
服除,十四年冬起补歙县知县十七年冬任满,赴京谒选,正德元年(1506年)春吏部稽勋司主事,二年调文选司,四年升稽勋司署员外郎冬十月出为湖广按察司督学佥事六年正月考察,次月调任河南
河南数日,复以继母王氏之丧归。
八年丧毕,九年正月复除河南佥事,整饬陈睢兵备十年九月改任抚民管屯,父丧丁忧
十四年起补山西田佥事十五年夏任满西归,十六年正月山西副使嘉靖元年(1522年)累疏乞休归。
归家五年而卒,年六十九岁。
沈应时明 1521 — 1582
维基
沈应时(1521年—1582年)字子易号对泉河南河南卫人,军籍。
嘉靖二十二年癸卯河南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式庚戌科三甲第一百三十名进士
翼城知县,未上任而父丧丁忧,服阕,授长子知县
西安府同知嘉靖三十九年庚申擢升杭州府知府四十三年甲子,备兵海道副使,不久改易州
隆庆元年丁卯,分守凉州参政
二年戊辰春,拜按察使
寻转山东右布政使,同年冬,擢巡抚夏右佥都御史
隆庆五年辛未,转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未行,丁母忧去职。
万历三年乙亥,复职为山西巡抚
四年,晋升大理寺卿户部侍郎总督仓场,再升南京吏部尚书
潘季驯明 1521 — 15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21—1595 【介绍】: 浙江乌程人字时良号印川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四十四年,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与总理河漕朱衡共开新河
丁忧去。
隆庆四年,主持塞邳州睢宁决口。
后坐事被劾罢。
万历五年,河、淮大决。
次年张居正命主治理。
黄水北流,全淮南移,季驯塞决口,筑堤防,借淮之清刷河之浊,筑高堰束淮,使河、淮并流,以浚海口。
次年工成,进工部尚书
张居正卒,季驯以党庇居正,落职为民。
十六年,再起总督河道,加工部尚书
前后四奉治河之命,历二十七年
有《河防一览》、《两河经略》、《两河管见》。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时良乌程人嘉靖庚戌进士,除九江推官,擢江西道御史,历佥都御史,治河,累官南兵部尚书,罢归,起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总理河道
有留馀堂集。
维基
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汇沮村(今湖州吴兴环渚街道常溪村)人古称槐溪,因村周多槐树而名。
东晋后易名汇沮,取溪水会合之意,南朝宋元嘉间,有孝廉潘综舍命救父,因事迹感人而被朝廷诏旌纯孝里,2002年外溪与西邻常田圩合并,更名为常溪村。
归安县民籍,祖籍江南西道婺源(今江西)十二世祖仲阳,仕宦居建阳
十八世祖逢辰,唐末再徙婺源之桃溪。
三十世祖万,元末回迁汇沮。
,水利专家,同进士出身
潘季驯父名潘夔,母闵氏,为刑部尚书闵圭之女,亦有研究者认为是闵氏是闵圭的孙女,闵圭次子闵闻的次女。
潘季驯有三个兄长潘伯骧、潘仲骖、潘叔骏
自幼聪慧,七岁能写文章,补博士弟子。
归安县贡生
浙江乡试第九名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驯庚戌科会试第一百十三名,三甲七十三名进士
初授九江推官三十三年正月擢升江西道御史三十八年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
四十一年六月提调北直隶学校,四十二年十二月大理寺右寺丞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大理寺左少卿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开始治黄生涯。
次年,以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不久因丁忧去职。
隆庆四年(1570年)河决邳州睢宁,起故官,再任总河,塞决口。
次年报河工成,寻以运输船只漂没事故,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劾,罢去。
万历四年(1576年)夏再起官,巡抚江西
次年召为刑部右侍郎
万历六年(1578年)夏,以右都御史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九月兴两河大工,次年工竣,黄河下游得数年无恙。
万历八年(1580年)春,加太子太保,进工部尚书九月南京兵部尚书
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改刑部尚书
张居正身后被抄家,长子张敬修自缢死,全家饿死十馀口。
潘季驯看不下去,上疏明神宗说,“治居正狱太急”,“至于奄奄待毙之老母,茕茕无倚之诸孤,行道之人皆为怜悯。
”皇帝看了不高兴。
后被御史李植劾以党庇张居正,落职为民。
有官员为他鸣不平。
万历十三年(1585年)夏四月天遇大旱,御史蔡系周上疏谓:“古者朝有权臣,狱有冤囚则旱。
李植以至尊胁廷臣,专权之渐也。
且御下欲雪枉,而刑部尚书之枉先不得雪。
今日之旱,实由于此。
”在家乡筑有潘公桥
万历十六年(1588年)黄河大患,以给事中梅国楼等荐,复官右都御史总督河道万历十九年(1591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右都御史
次年,以病辞休。
后三年卒,葬于今湖州八里店镇三墩村曹家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