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宋朝
僧皓端五代至宋初 890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
嘉禾人俗姓张
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
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
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
九岁舍家。
隶灵光精舍。
习经法。
年弱冠。
四明阿育王寺
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
由是于南山部义。
通明无壅。
寻从金华云法师
究名数论。
法华经。
遂徇吴兴缁侣之请。
而开导焉。
武肃钱王。
归诚大教。
誉。
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
复徙真身塔寺。
居无几。
乃依天台玄烛法师
禀止观之道。
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忠献王赐紫衣。
仍署崇法大德号。
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
足迹不入俗。
仅二十馀载。
建隆二年。
三月十八日。
坐逝于所居房。
寿七十二。
腊五十。
著述凡七十许卷。
秘书监钱昱
为录其行焉。
释皓端
姓张氏
嘉禾人也。
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
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
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
四明阿育王寺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
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
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
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
两浙武肃王钱氏。
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
于真身塔寺宣导。
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
彼宗号为第十祖
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
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
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
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
别署大德号崇法焉。
后誓约不出寺门。
远公之不渡虎溪也。
高尚其事。
仅二十馀年。
身无长衣口无丰味。
居不施关坐唯一榻。
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
容貌犹生。
三日焚之于城西。
得舍利于煨烬之末。
俗年七十二。
僧腊五十二。
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
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
性耿介言无苟且。
一坐之间不谈世论。
唯以佛法为己务。
可谓傅翼之象王矣。
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
躬睹端之标格。
为著行录焉。
释遇安北宋 924 — 995
全宋诗
释遇安(九二四~九九五)福州(今属福建)人。
温州瑞鹿寺。
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宗至道元年卒,年七十二。
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新续高僧传》卷三。
今录诗二首。
前是。
有破句读楞严得悟。
遇安者。
福州人
居瑞鹿上方。
道德著闻。
颇为一方宗仰。
其死生之际。
脱然自在。
与师若出一手。
一日将示灭。
唤弟子蕴仁侍立。
停棺于侧。
说偈曰。
不是岭头携得去。
岂从鸡足付将来。
逐自入棺。
详整顿。
蕴仁阖钉。
经三日。
门人起棺。
见师右胁而卧。
众哀恸。
师遂起。
如梦醒状。
命挝鼓。
升堂说法。
诃责垂戒曰。
此度更起吾棺。
非吾徒也。
言讫复入棺而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遇安者,福州人也,其姓字不详。
初出家时习天台教。
一日读《首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忽焉有省,谓此当以“知见立”读,“知即无明本”为句,“知见无”读,“见斯即涅槃”为句。
盖以知见为入道之始,知见无为證果之终。
理想圆通,超然无碍,时称之安楞严,谓于此经别有悟处也。
已而往天台礼韶国师,韶便叩曰:“闻公常课《首楞严经》,是否?
曰:“是。
”韶曰:“是则是,是则非是,更须体究始得。
曰:“道是假名,佛亦妄立,十二部教亦是接物利生,一切是妄,何以为真?
”韶云:“唯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有?
故知妄真总是虚名,二字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
”韶云:“若言何物,亦是虚妄,无相亦无,语言道断。
”安于言下大悟,乃呈偈曰:“推真真无物,穷妄妄无形。
反观真与妄,真妄亦虚名。
”遂获印可,后住锡仙岩,任卓庵于大罗之垠坑,所谓白云庵也。
相传居此山,每骑虎出入,至溪畔且属之曰:“女且隐伏,以俟我归。
”或饷之以食,跨而登山,由是风闻四方,从者如归。
尝有仙子三人,同来访曰:“闻师宣扬正法眼藏,度脱迷流,远来造请,愿示津梁。
云:“有道不离寸步,便到家乡,早已涉程途了也。
”仙子三人,从兹领悟,欣然谢,退于岩际,牵臂入,隐而不见。
宋至道元年春,将示疾,呼嗣法蕴仁示之偈曰:“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
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栽。
”付已,沐浴更衣,令舁棺至室,良久自入棺。
三日,门人启棺视之,见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哀恸,乃再起,诃责垂诫,且云:“梦幻俱空,空所何有?
此度更启吾棺者,非吾弟子。
”言讫,入棺长往。
安生于后唐庄宗甲申八月十三日,寂于宋至道元年乙未三月三日,世寿七十有二云。
释心道南宋 1058 — 1129
全宋诗
释心道(一○五八~一一二九)俗姓徐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常德府文殊寺
南岳下十五世,太平佛鉴慧勤禅师法嗣。
高宗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二。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29 【介绍】: 名或作正导
僧。
眉州丹棱人俗姓徐氏
年三十得度,至成都习唯识。
出游江淮,抵舒州太平参佛鉴得悟,命分座接纳。
开法天宁。
徽宗宣和初常德文殊寺
高宗建炎三年钟相义军所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
年三十得度。
成都习唯识。
自以为至。
同舍僧诘之曰。
三界惟心万法唯识。
今目前万象纵然。
心识安在。
茫然。
遂出关周流江淮
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
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因大疑提撕既久。
一夕豁然。
即趋丈室拟叙所悟。
鉴见便闭却门。
曰。
和尚莫瞒某甲。
鉴曰。
十方无壁落。
何不入门来。
即拳破窗纸。
佛鉴即开门。
搊住云。
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
赵州有个柏树话。
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
不能直下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
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
好向此中辨真假。
鉴然之。
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
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
因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
所以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酬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秖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
道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诏下复僧。
上堂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间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正在于兹。
魔得其便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欺罔圣君。
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
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
不审秖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
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教灰。
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
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此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有贼叛。
众请师南奔。
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有。
贼至。
曰。
速杀我以快汝心。
贼即举槊残之。
白乳上出。
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禅师讳心道
眉州丹棱徐氏子。
出家。
三十得度。
成都从师。
受唯识论。
研覃者十年。
自以为至。
一日同门者诘之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今目前森然。
心识安布。
师茫然不知所对。
尽弃所学去。
而之襄阳
依谷隐显禅师参扣者又十年。
亦自以为至。
周流江淮间。
舒州太平。
夜听佛鉴勤禅师小参举赵州话。
至觉铁觜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大疑之。
又尽弃其所学。
专以禅寂为事。
一夕料理前语。
豁如梦觉。
亟趋丈室。
望而可之。
即分半座。
命以法施来者。
政和二年
襄阳游定夫以礼致师。
开法天宁万寿。
大别山
宣和初
鼎州文殊。
会有诏。
更释氏名。
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时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花冠。
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循时仪。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
聚会共酌。
迷仙酎同。
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乐。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且道不进不退又作么生。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越明年。
有旨复僧。
上堂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闲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预谶。
法当有难。
较量年代。
适在此时。
僧改俗形。
更名字
妄生邪解。
𠜂削教乘。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钦明。
不忘佛嘱。
迩乃特颁明诏。
赐僧尼重新削发。
实谓寒灰再焰。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酎化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
今日和南问讯。
只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且道旧时人与今时人。
是一是二。
良久云。
春风也解嫌狼籍。
吹尽当年教灰。
师于偈颂。
尤为精粹。
衲子雅传之。
赵州勘婆因缘颂曰。
三月春光上国游。
祥云瑞气𤨏龙楼。
亲从宣德门前过。
更问行人觅汴州
疏山咸通已前法身因缘颂曰。
咸通已后咸通前。
法身向上法身边。
一对枯桩门外立。
千古万古摩青天。
法身该一切。
莫向净瓶边。
若不同床睡。
焉知被底穿。
建炎三年春
临济入灭嘱三圣正法眼因缘。
示其徒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忘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时逆贼钟相作难。
其徒欲奉师南奔者。
师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也。
何死之避。
以是春三月三日
遇害。
寿七十有二。
臈四十二。
塔于文殊之五髺峰。
师之接物机用。
得大自在。
虽老且病。
退处东堂。
有问者。
卧而与之言。
曾无勌色。
三坐场皆小刹。
老屋数楹。
仅芘风雨。
土炉纸帐。
四壁萧然。
处之裕如也。
其徒不过数十辈。
然皆一时祖室楝干者。
以故师之名称焯焯。
佛鉴克家子云。
眉州徐氏子也。
年三十得度。
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
同舍僧诘之曰。
三界惟心。
万法唯识。
今目前万象枞然。
心识安在。
茫然。
遂出关。
周流江淮
既抵舒州太平。
佛鉴夜参。
赵州柏树子话。
至觉铁嘴云。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因大疑。
提撕既久。
一旦豁然。
即趋丈室。
拟叙所悟。
鉴见便闭却门。
和尚莫瞒某甲。
鉴曰十方无壁落。
何不入门来。
即拳破窗纸。
佛鉴即开门搊住云。
即以两手棒鉴头。
作口啐而出。
呈偈曰。
赵州有个柏树话。
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
不能直下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
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
好向此中辨真假。
鉴然之。
宋宣和改元
诏改僧为德士。
因开法天宁。
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
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
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
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
却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
诏下复僧。
上堂曰。
不挂田衣。
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閒思想。
太抵兴衰。
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
法之有难。
较量年代。
正在于兹。
魔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
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
赖我圣明。
不忘付嘱。
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
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寔谓寒灰再𦦨。
枯木重荣。
迷仙酎。
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
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
今日和南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
旧时人。
是一个。
是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教灰。
建炎三年春示众。
临济入灭。
嘱三圣因缘。
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此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有贼叛。
众请师南奔。
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有。
贼至道曰。
速杀我以快汝心。
贼即举槊残之。
白乳上出。
贼骇。
引席覆之而去。
正导
生徐氏
年三十得度。
成都习唯识。
自以为至。
同舍诘之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今目前万象摐然。
心识安在。
师茫然不知对。
遂出关周流江淮
抵舒之太平。
闻佛凿夜参。
赵州柏树子话。
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因大疑。
提撕既久。
一夕豁然。
即趋丈室。
儗叙所悟。
鉴见来便闭门。
师曰。
和尚莫谩某甲。
鉴云。
十方无壁落。
何不入门来。
师以拳擉破窗纸。
鉴即开门。
搊住云。
师以两手捧鉴头。
作口啐而出。
遂呈偈。
鉴深然之。
每对客称赏。
命分座接纳。
襄守请开法天宁。
未几。
擢大别之文殊。
适宣和诏下。
改僧为德士。
师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𨚗。
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
身披鹤氅。
且要俛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
丛林喜得。
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
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
却入九幽城中。
秪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
复僧上堂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闲思想。
大底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正在于兹。
魔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欺罔圣君。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嘱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颁行天下。
仍许僧尼重新披削。
实谓寒灰再𦦨枯木重𦯕。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再整颓纲。
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
今日和南不审。
祇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旧时人。
是一个是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籍。
吹尽当年教灰。
建炎三年春
示众举临济入灭因缘。
师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之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
钟相叛于澧阳
贼势既盛。
弟子欲举师南奔。
师不可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
有贼至。
师曰。
速见杀以快汝心。
贼举槊残之。
血皆白乳。
贼骇。
引席覆之而去。
张无垢
跋其法语曰。
夫爱生恶死人之常情。
惟至人悟其本不生。
虽生而无所爱。
达其未尝灭。
虽死而无所畏。
故能临死生祸患之际。
而不移其所守。
师其人乎。
以师道德节义。
足以教化丛林。
垂范后世。
师名正导
眉州丹棱人
禅师名心道
眉州人也。
生徐氏
性刚毅。
矜气节。
施德于人。
使人不知。
赴人之厄。
如救己溺。
然厌世法。
布衲芒鞋。
出入古招提。
意趣纯一。
苦行头陀也。
以三十岁出家。
自恨其晚。
习教参禅。
寒暑衣不解带。
遂为佛鉴勤禅师之长子。
襄守慕其节操。
请主天宁。
解包之日。
一拂临轩。
龙象不啻子来。
后迁常德文殊寺
宋道君皇帝。
宣和初
尚方术。
敕改僧为德士。
天下禅林刹竿易号。
一时我诸老宿皆结舌而遁。
道公祖镜英禅师受诏。
仍住太
仍住文殊
人讥之。
束发加冠。
升座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仙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英公则恣笔注老子
进道君。
君嘉悦。
命颁藏流行。
乃赐冠佩坛诰。
人复讥二公为佞。
次年复僧。
道公升座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貌颇相宜。
一年半内閒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
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
正在于兹。
体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
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
欺罔圣君。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嘱。
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
颁行天下。
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𦦨。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酬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番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手擎拳。
今日和南不审。
秖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
旧时人是一个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教灰。
英公独不改服。
仍冠佩逍遥。
山居大梅。
人益讥之。
闻而叹曰。
梅老真不忝云门之裔也。
后果于南宋绍兴间
击鼓集众。
捐冠佩象简于地。
乃露顶披伽黎。
拈拄杖说妙法竟。
掷下拄杖。
敛目而逝(九峰韶。
为云门六世)道居文殊既久。
时南北烽燹竞发。
宇内丛社率苟简安众而已。
独不然。
有以翰墨随身。
常嗔诃之。
或问其故。
叹曰。
嗟乎取舍情存。
是非斗乱。
行未一尺。
说便一丈。
不足取信于天下。
使血气之属。
偷心不息者。
皆此辈也。
而握造化之柄。
能辞其责乎。
言讫潸然。
建炎三年春
示众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
钟相叛。
其徒请南避之。
叱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哉。
贼至。
道端坐木榻。
若不知。
贼疑举槊残之。
血皆白乳。
贼众大骇。
引席覆之。
及靖火化。
颜不少异。
香烟如云。
门人慧方
闻道婴难。
则隐于潭州
不肯应世。
其继文殊席者。
思业也。
世为屠宰。
因戮猪忽彻心源。
弃刀走文殊呈偈曰。
昨日夜叉心。
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
不隔一条线。
道公笑曰。
你正杀猪时。
见个甚么。
作鼓刀势。
公颔之。
赞曰。
戈矢播广长之音。
枭獍说殊胜之法。
处违常顺。
履险常安
道公得之矣。
公词华闳放。
望盖天下。
不许参徒驰骋翰墨。
盖亦三折股。
而知医者。
乃云。
学道所以了生死。
岂虚言哉。
又与大梅脱印同文。
所谓其利断金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
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了悟万有,證澈真如,以为佛法尽在是矣。
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
今目前万象纷纭,心识安在?
茫然。
遂出游江淮间,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鉴见便闭门。
曰:“何事瞒人?
”鉴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
拳破纸窗,佛鉴即开门,搊住云:“
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鉴然之。
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
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
所以,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
: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闲 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饶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
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燄,枯木重荣。
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
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是二?
”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教灰。
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乃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汝三月
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避之,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
”贼至,曰:“速杀我,以快汝心。
”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