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十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1972
人物库2443
古籍库89356
活动2626
人物库 唐朝
赵善政五代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赵善政 尊圣 928年—929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大天兴国王。
大理人
大长和国时为清平官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长和国主郑隆亶后,立善政为王,改国号为大天兴建元尊圣。
善政在位十月,即为干贞所废。
僧光屿五代 895 — 9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960 【介绍】: 五代时僧。
应州金城邑人俗姓韩
幼读儒书,有佐世志。
后感梦而投五台山真容院出家。
受戒后,辞师诣太原三学院,苦习经论。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仍归故山。
寻名闻丹禁,赐紫,授号通悟
十八年中,供百万余僧。
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应州金城韩氏子。
幼习儒。
读书治文。
有经世志。
然每梦。
神人谓己曰。
佛法有缘。
盍从之乎。
乃依真容院法威出家。
诵净名经。
通大义。
因辞师。
太原三学院。
维摩上生讲。
随复弘阐。
凡二座。
徒众填委。
俄归乡里。
戴华严经。
六时绕殿。
行道礼佛。
晋天福四年
赐紫衣。
明年赐号通悟
未几众请临坛度人。
固让不敢当。
众曰。
师解行兼备。
可独善乎。
姑为一出。
阅二三载。
竟脱去。
会上晏驾。
少主即位。
院亦旷方丈席。
勤旧佥以屿宜。
屿曰。
此山四海客游地。
顾厨库窘乏。
诚使一旦坐堂上。
将安所供给。
敢固辞。
众强之。
而后从居。
凡十八年。
如一日。
檀币委输。
饭僧计馀百万。
尝夜失覆经帛。
而云雾俱发。
雪霰交零。
翌日霁。
则帛故在。
岂阴灵假之。
以行变化耶。
显德七年十月示疾。
顾谓弟子曰。
犹龙者厌乎大患。
叹凤者悲于逝川。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言讫蝉蜕。
世寿六十六。
僧腊四十六。
释光屿
俗姓韩氏应州金城邑人也。
幼读儒书有佐国牧民之志。
频有神人梦中警策曰。
汝于佛法有大因缘。
遂投真容院附法威。
侍其瓶锡。
谨弟子之职。
受具后诵净名经。
彻简每至依于义不依语。
告喻本师而求听习。
威寻许诺。
遂诣太原三学院涉乎寒燠。
研覈孜孜屡改槐檀。
乃讲维摩上生二座。
忽谓同志曰。
余忆昔年每念依于义。
迩栖学院。
今讲二经。
穷理见性知果验因。
得不依教起行免背四依之行乎。
俄辞晋水却返故山。
戴华严经绕菩萨殿
六时右旋礼佛。
晋高祖握图之三载也。
名闻丹禁。
赐紫衣。
明年授号通悟焉。
山门僧官与大众坚命临坛。
告辞不允。
僧官谓曰。
师行解兼人独善其己。
良璞不剖必见泣血。
辞不获已度人三二。
载坚求脱免。
属少王嗣位院乏主守。
大众佥举非屿而谁。
辞曰。
此山四海客游之所。
奈何不出院门有年岁矣。
令知供养有何所须。
虽免不从自后供施委输。
十八年中供百万馀僧。
一夕云雾俱发霰雪交零。
屿之盖经白练一条可三四尺。
忽尔不见。
翌日深更。
遗练俄还旧所也。
盖阴神之送至欤。
显德七年庚申岁十月示疾。
谓诸子曰。
犹龙者厌乎大患。
叹凤者悲于逝川。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言讫如蝉蜕焉。
俗寿六十六。
僧腊四十六。
茶毗于东峰下。
取诸灵骨瘗于塔幢。
舍利随缘供养焉。
僧道潜五代 ?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 【介绍】: 五代时僧。
蒲津人俗姓武
少诣临川僧净慧一见以为法器。
后又谒法眼禅师文益。
寻结庐衢州古寺,阅《大藏经》。
后周世宗显德初钱俶迎入西府,受菩萨戒,赐号慈化定慧禅师,居慧日永明院。
师名道潜
河中府人
姓武氏
初谒清凉法眼。
一见异之。
许入室。
一日问曰。
子参请外看甚么经。
师曰。
华严。
法眼曰。
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
师曰。
世出世间一切法皆具六相。
法眼曰。
空具六相否。
师不能答。
法眼曰。
子却问我。
师如语而问。
法眼曰。
空。
师言下开悟。
法眼曰。
子作么生会。
师云。
空。
法眼然之。
后因四众士女入寺。
法眼曰。
律中道隔壁闻钗钏声即名破戒。
今睹金银朱紫杂遝。
是破戒否。
师曰。
好个入路。
法眼曰。
子向后有五百毳徒。
而为王侯所重在。
师寻辞往三衢古寺阅藏经。
钱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萨戒。
慈化定慧之号。
周显德元年
建慧日永明寺
请师居之。
为开山始祖。
众常五百。
果符法眼之记。
永明至宋改名净慈
赞曰。
嶷嶷法器  孕灵河嵩  空华严相  绍法眼宗 名闻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  杲日当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躯干颀硕。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真寂禅师
薙染。
既明戒检。
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
自尔遍历禅会。
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了心地。
阅藏典于衢之古刹。
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
及诣鄞礼育王塔。
见舍利红色。
行悬钟外。
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
行普贤忏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场所。
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
授菩萨戒造大伽蓝。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
月别给俸示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将入棺。
白光昼发。
十月茶毗于龙井
收舍利无算。
有屠者。
自以罪恶不可忏悔。
展襟向火聚。
请求不得。
则死于火。
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
天台韶国师
建塔以葬。
癸酉塔顶时起白光。
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释行因后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雁门人
参方得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游匡庐南唐元宗
承其名。
请出世栖贤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岩。
岩峻峭不易陟。
有石室。
深邃可禅燕。
下瞰锦绣谷尤幽胜。
无弟子给侍。
赖邻僧时往来。
所须曾莫之缺乏。
居常有异鹿一。
遇夜阑。
则卧石檐下。
锦囊鸟一栖石壁间。
元宗三徵之。
终不起。
一日小疾。
谓其人曰。
捲上帘。
我去我去。
方捲帘。
即下床行三数步。
屹立而化。
春秋七十许矣。
阇维收馀骨。
塔之岩背。
元宗使工写其真。
以供养。
释行因
不详姓氏。
雁门人也。
游方问道于江淮
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
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
独栖禅观于其中。
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
岩中夜阑有异鹿一。
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
二物都无惊怖。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供侍。
一日小疾谓侍僧曰。
卷上帘我去去。
帘方就钩。
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
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
白塔在岩背焉。
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为元宗坚请。
栖贤寺开堂唱道。
不及期月潜归岩窟。
初岩如五指。
中指上有一株。
终之日此亦枯瘁。
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
谈论不滞于方隅。
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
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
佛则右胁果位坐亡。
首支地者现通。
身立中者彰异。
其惟欲行步而化者。
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
俗姓武
蒲津人也。
生而强壮容姿端雅。
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
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
真寂禅师为亲教也。
戒检严明讷言敏行。
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
后诸方无定游处。
未到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明心决。
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
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
不觉起而作礼。
及诣杭礼阿育王塔
跪而顶戴泪下如雨。
问掌塔僧曰。
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
僧曰。
按传记云。
藏在内角中。
望若悬钟焉。
疑未已。
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
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
悲喜交集。
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
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
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
请以居之。
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
别给月俸以施之。
加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入棺之际。
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
时众皆睹。
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
所收舍利夥多。
有屠者自惟恶业。
展襟就火聚乞求。
斯须获七颗。
屠家持于印氏塔中。
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
石塔缄其真骨。
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佛手岩行因者。
雁门人
未详姓氏。
少习儒。
舍俗出家。
遂云游。
首谒鹿门真公。
言下有省。
寻抵江淮
庐山
山北有岩如五指。
下石窟可三丈馀。
师宴处其中。
因号佛手岩和尚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
为供侍。
常有异鹿锦囊乌驯绕其侧。
江南李主。
三诏不起。
坚请就栖贤开法。
不逾月。
仍潜归岩室。
寂音为之赞曰。
淮山深处。
容我卓锡。
树下经行。
岩间宴寂。
六十馀年。
胁不至席。
天子三诏。
掉头不应。
知不可致。
南向加敬。
山摇海惊。
天空地迥。
后代儿孙。
则反于是。
如乳中虫。
贪著世味。
我寻其迹。
为陨涕泪。
师后下禅床行数步。
屹立而化。
岩顶有一株。
同日枯瘁。
寿七十馀。
岩之阴。
骨塔存焉(二师皆曹山嫡孙)。
房琯盛唐 697 — 7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763 【介绍】: 河南人字次律
房融子。
初以荫补弘文生。
玄宗开元中校书郎
举堪任县科,授卢氏
有治名。
玄宗幸蜀,驰至普安郡谒帝,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肃宗立,诏加持节招讨西京兼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会诸军收复长安
自将中军,用春秋车战法,大败于咸阳,帝宥之。
所昵乐工董廷兰纳贿,帝因震怒,罢为太子少师
刑部尚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63 字次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中清廉守节政术可称堪县令科。
历仕监察御史建德宋城诸县令。
玄宗天宝初,累迁主客员外郎郎中五载(746)擢给事中,后又历宜春琅邪邺郡扶风郡太守十四载征拜左庶子,迁宪部侍郎
安史乱时,随玄宗,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德元载(756)奉使册立肃宗十月兵马元帅,战败于陈涛斜(今陕西咸阳东,其道斜出而得名。
杜甫有《悲陈陶》诗)。
二载太子少师封清河郡公
上元元年(760)出为晋州刺史,寻改汉州刺史
代宗广德元年(763)卒于阆州僧舍,赠太尉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华房公德铭》。
房琯杜甫王维綦毋潜贾至严武等人友善。
全唐诗》存诗1首。
字次律
河南人
以门荫补宏文生。
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中累迁宪部侍郎
元宗狩蜀。
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银青光禄大夫
奉使灵武
册立肃宗
寻抗疏自请将兵。
诏加持节招讨西京防禦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
遇贼于陈涛斜。
败绩。
罢为太子少师
京师
金紫光禄大夫
封清河郡公
宝应二年特进刑部尚书
广德元年卒。
年六十七。
太尉
高适盛唐 700 — 7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0—765 【介绍】: 渤海蓨人字达夫一字仲武
少贫寒,游长安,失意归,客居、宋间。
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为书记
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常侍
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卒谥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
排行三十五
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
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
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
天宝十二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
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
新、旧《唐书》有传。
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
有明人辑《高常侍》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
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
殷璠谓“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
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
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
高适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
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
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早年随父旅居岭南
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
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安史礼起,助哥舒翰潼关
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
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蜀二州刺史
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
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
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
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字达夫
沧洲渤海人
举有道科中第。
累拜左拾遗
监察御史
元宗西狩。
閒道及帝于河池
御史
谏议大夫
累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广德元年召为刑部侍郎
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卒。
礼部尚书
谥曰忠
作品评论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
令人却忆平原君”。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
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
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
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唐诗品》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
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
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
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
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高达夫调响而急。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
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
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
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
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
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诗源辨体》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规宗。
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
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
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
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
……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
《诗源辨体》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
《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
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诗辩坻》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
按指唐诗归
钟惺所论:赵伯溶云:此论
《唐诗归折衷》
甚妙,譬如临池家楷中带隶,自是高古。
元美乃谓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陈正字时入古体,亦是矫枉之过,八股遂不可学秦汉耶?
公素善论体裁,不能不失此一言。
唐云:君五律本整,钟但采其不整者耳。
吴敬夫云:尚气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张,而神思未闲,体气不厚,实伤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气象”也。
故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寮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
《载酒园诗话又编》
钟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远之气,既皆相敌”。
余意亦终有别。
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
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岑自肤立,然如崔季圭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
唯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
《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
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
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
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
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
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
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枨彬。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
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
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
《唐诗别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矫健者。
高常侍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
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
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高、岑奇峭,自是有气骨,非低甲庸浅所及。然学之者亦须韵句深长,而阔远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无馀韵,仍是俗手耳。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古取致。
有如河洲十月,一看归;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干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
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
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薛据盛唐 701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中宝鼎人
玄宗开元中进士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司议郎祠部员外郎、官终水部郎中
后隐终南山
能诗,与王维杜甫友善。
晚年客居荆州,约卒于代宗大历初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7? 排行三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西)人。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进士及第,授永乐主簿,迁陟县令
天宝六载(747)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任大理司直
曾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诸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唱和。
肃宗乾元二年(759)太子司议郎,后改祠部员外郎,仕终水部郎中
代宗大历初客居江陵,后不知所终。
生平散见《旧唐书·薛播》、韩愈国子助教河东君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二。
高适赞其诗“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
”(《淇上酬薛三作》)殷璠选其诗10首入《河岳英灵集》,评曰:“为人骨鲠,兼有气魄,其文亦尔,自伤不早达,故著《古兴》诗,怨愤颇深。
”《全唐诗》存诗12首,断句2,《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薛据(?
-约768),河中宝鼎(今山西万荣)人。
幼孤,与兄播等为伯母林氏所育。
开元十九年进士第,曾任永乐主簿涉县
天宝六载,又登风雅古调科。
十一载,与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同登长安慈恩寺塔,赋诗。
乾元中,除太子司议郎,后历祠部员外郎水部郎中
大历初,滞居江陵,卒。
全唐诗》存诗十二首,残句二。
作品评论
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
自伤不皂达,因著《古兴》诗云:“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
道在君不举,功成嗟何及!
”怨愤颇深。
至如“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又“孟冬时短晷,日尽西南天”,可谓旷代之佳句。
为人骨鲠有气魄,文章亦然。
尝自伤不得早达,造句往往追凌鲍、谢。
《历代五言诗评选》
水部骨鲠有气魄,诗遒劲雄浑。
僧齐翰唐 708 — 7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8—775 【介绍】: 唐僧。
吴兴人俗姓沈字等至
少年时游山寺,固请出家。
玄宗天宝八载,配名永定寺
九载,受具戒,移名开元寺
代宗大历中,住苏州虎丘寺
道性渊默,长在一室,寂如无人,尤明《法华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字等至
吴兴沈氏子。
高曾仕陈隋入国朝。
三世隐德。
素无适俗韵。
天宝八载。
八月五日。
以制恩获薙落。
隶名永定寺
九载十月
跻五分坛。
纳俱形戒。
迁隶开元
大历中
转隶虎丘
从二州道俗请也。
专门相部义疏。
尤通法华。
化王苏湖间。
凡有大功德事。
未尝不迎以为主。
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
于正定中。
西方诸相顿现。
盖纯诚所致此。
遂以其年。
终于虎丘
寿六十八。
腊二十六
释齐翰
字等至
吴兴沈氏之子。
高祖陈国子祭酒
曾祖魏州司马
祖考三世不仕。
绮岁从父至山寺。
蹈高静无尘之躅。
恻然有宿命之知。
固请舍家。
至天宝八载八月五日
奉制度配名永定寺
九载十月跻五分坛。
纳形俱戒移名开元
大历中转隶武丘。
皆两州道俗所请从命也。
道性渊默外则淡然。
迹不近名身不关事。
长在一室寂如无人。
岂比夫骈行鼓簧之士哉。
颛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
明法华经。
主苏湖戒坛
每当请首。
则今时所谓坛长也。
大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
是夜西方念中顿现。
盖纯诚之所致也。
即以其年终于本院春秋六十八。
腊二十六
遇疾之日谓门弟子曰。
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
尔曹见乎。
必谢之期。
小圣犹病安能免哉。
受业门人如隐戒坛宣兑等与吴兴皎然。
结法门昆弟之交。
俱高洁难可轻慕焉。
许远盛唐 709 — 7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57 【介绍】: 杭州盐官人字令威
许敬宗曾孙。
章仇兼琼剑南,辟为从事
高要
安禄山反,玄宗召任睢阳太守,与张巡协力守城,被围数月,外援不至,粮尽,城陷被俘,械送洛阳,不屈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57 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
高宗时宰许敬宗曾孙。
初为碛西支度判官
玄宗天宝间剑南节度从事
被诬贬为高要,遇赦归。
天宝十五载(756)睢阳太守,累加侍御史、本州防御使
张巡固守睢阳,抵御安史判军1年余。
肃宗至德二载(757)十月,城破被俘。
押至洛阳后,为叛军杀害。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海昌胜迹志》卷二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杭州盐官人
右相敬宗曾孙。
从军河西
为碛西支度判官
劾贬高要
安禄山反。
召拜雎阳太守
累加侍御史本州防禦使
贼将尹子奇攻城。
张巡姚訚固守。
城陷被害。
荆州大都督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
杜审言孙。
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
后居困长安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
安禄山乱起,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
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
后依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
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名篇甚多,为世传诵。
有《杜工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
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
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不受,旋改右卫府兵曹参军
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
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
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2年,作诗430多首。
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
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
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岳阳之小舟中。
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
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
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
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
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
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
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
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
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
早年漫游吴越
进士落第,复游齐赵。
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
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
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
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至成都,营草堂寓居。
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
广德二年成都
严武剑南西川节度,荐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
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衡诸州间。
五年,病卒。
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
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
宋王洙重编《杜工部》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
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字子美
襄阳人
河南巩县
天宝初进士不第。
十三载献三大礼赋。
帝奇之。
使待制集贤院
宰相试文章。
河西
不拜。
右卫率府冑曹参军
禄山京师
河西
肃宗彭原郡
右拾遗
上元二年
严武成都
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永泰二年卒。
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
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杜逢禄山之难。
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
开元间,稍裁以雅正。
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他人不足,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
后人师拟之不暇,矧之乎?
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
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
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
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
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然后世学者。
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
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
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子美诗奄有古今。
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之才格词致不逮也?
公曰: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至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
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
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
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
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
“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
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
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
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
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
要曰:无露句耳。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
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
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
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
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
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
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
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
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
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
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
沉郁瑰琦,巨丽超逸。
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
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
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
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
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
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
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
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
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
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
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
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
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
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
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
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
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
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
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
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
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
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
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
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
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僧神皓唐 717 — 7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7—791 【介绍】: 唐僧。
吴郡人字恒度
俗姓徐
南朝陈徐陵七世孙。
幼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
初进具于兴大师,通《律钞》于昙一
后十讲《律钞》,五升坛场。
肃宗乾元初为大德,住开元寺讲戒律,从学者均一时闻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恒度
姓徐氏
八代祖。
摛。
齐景陵王西邸学士
子陵
梁尚书左仆射
有文章。
庚子山齐名。
陈亡佐治吴邑
遂家吴。
吴产也。
姿性耿介。
矫矫欲脱俗。
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
出家。
天宝六年
诏精择脩洁者。
每州许度三人。
获隶籍包山福愿道场。
初从兴大师进具。
后读南山律钞于昙一大师
未几。
复归隐包山
乾元初
诏以天下二十七寺。
各选大德七人。
使长讲律法。
众请住开元寺
晚年究心圆宗别置西方净社诵法华经九千馀部贞元六年十月疾。
至十三月疾亟。
顾谓弟子维亮曰。
必归我于洞庭置塔。
是夜天无云翳。
而星陨如雨。
遂卒于开元寺
寿七十五。
腊四十三。
其窆也。
霅昼作碑颂。
释神皓
字恒度
姓徐氏
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
子陵梁尚书左仆射
其文与庚子山齐名。
陈国亡。
因佐吴邑
遂家姑苏
乃为吴郡人也。
天性耿洁风韵朗迈。
幼负脱俗之姿。
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
天宝六年降版诏精择真行一州许度三人。
居荐首。
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
初进具于兴大师
次通律钞于昙一
后士讲律钞。
五升坛场遂乘舟归包山
使野叟诛茅山童扫石。
逍遥栖息旋增修屋宇。
乾元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
各奏大德七人长讲戒律。
因请住开元寺
欲果其愿且惧简书。
遂僶俛从命。
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向前给事中严涚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太真大理评事张象钦风弟子前廉史亚相李栖筠
请纲任海隅
一邑缁伍三变至于道。
末年工于圆宗。
别置西方法社。
诵法华经九千馀部。
贞元六年十月开元寺遇疾至十二月顾嘱弟子维亮曰。
我弃世后可归洞庭故山置塔。
说法而终。
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
西方兆眹密现于前。
春秋七十五。
僧腊四十三。
门人维亮。
有文有道独步当时。
执师之丧不以證而废教也。
传法弟子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让维诚。
皆一时英迈。
霅昼为坟塔碑颂美云。
释抱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性高洁。
有志行。
京师
丞相第五琦善。
每夜坐室中。
辄屏左右。
撤镫烛。
寂然达旦。
人莫知其所为也。
或窥之。
见云气华彩。
口出。
默若有所忆诵者。
且尝谓沙门大光曰。
凡诵佛经。
必使其声高放清越。
则诸天鬼神倾听。
以降福祐。
此不易之道也。
及终方大暑
而尸久停驻。
不小萎变。
哭甚哀。
因以香乳灌口中。
随有光自口出。
磅礴四照。
益以为异。
时年九十许。
释抱玉者。
行业高奇人事罕接。
每言来事如目击焉。
见释子大光
而诲之曰。
汝诵经宜高揭法音彻诸天倾听。
必得神人辅翼。
后皆符其记莂。
京邑归信千计。
每夕独处一室阖扉撤烛。
尝有僧于门隙间窥其所以。
口中出庆云。
华彩可爱。
后年可九十许而终。
终时方大暑而尸无萎败。
宰臣第五琦相善。
及终临丧颇哀。
以香乳灌其口。
随有祥光自口而出。
晃然四照。
愈奇之。
乾元二年十月忠州刺史
宝应初入为太子宾客
京尹玉皆预言。
荣贵轗𨎺相半。
皆如其言。
刻意归信焉。
谢良辅中唐 ? — 78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3 【介绍】: 邓州南阳人
玄宗天宝十载进士第
十四年宣州李白游。
代宗大历初,入浙东节度幕,与严维鲍防等联诗。
累官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四年,任商州刺史,寻为乱兵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3 南阳(今属河南)人。
兄良弼亦能诗。
良辅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第十四年宣州泾县,与李白游。
代宗广德元年(763)至大历五年(763-770)间,曾入浙东节度幕,与鲍防严维等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
后仕中书舍人
德宗建中四年(783)商州刺史十月为乱军所杀。
事迹散见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翰)集序》、《唐诗纪事》卷四七,《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六、卷一一。
良辅工诗,曾受知于陶翰
全唐诗》存诗4首、又联句2首。
良辅
天宝十一年进士
德宗时商州刺史
田希鉴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4 【介绍】: 唐人
德宗时,为泾州牙将。
兴元元年三月泾州兵乱,希鉴节度使冯河清自称留后
六月,授泾原节度使
闰十月,为李晟所杀。
僧灵一唐 728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8—762 【介绍】: 唐僧。
广陵人俗姓吴
九岁出家,及冠受具足戒。
馀杭宜丰寺。
禅诵之暇,辄赋诗歌。
朱放张籍皇甫曾等为尘外友,酬赠甚多。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7—762 诗僧
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9岁出家,13岁削发。
扬州僧法慎学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会稽山南悬溜寺,常与僧友讨论佛教义谛。
后住扬州庆云寺,复住余杭宜丰寺。
曾著《法性论》,探究佛理。
工诗什,与当时诗人皇甫冉独孤及李纾朱放张继张南史陆羽严维皇甫曾徐嶷等为诗友,常相互唱和,过从颇频。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龙兴寺,36岁。
事迹见《毗陵》卷九《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卷一五。
其诗以写山林禅居生活与诸诗友酬寄赠送之作为多,诗风自然淳和,格律清畅,颇为人所称道,高仲武将其诗收入《中兴间气集》,刘禹锡称其为江左诗僧“导其源”(《澈上人文集纪》)。
有《灵一诗集》1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七》著录,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诗》本、清江标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书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诗集八种》本,分为上下二卷。
全唐诗》编其诗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与护国互见之诗外,皆为近体诗。
唐诗汇评
灵一(727—762)俗姓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九岁出家,十三削发。
初师扬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门寺,又徙杭州宜丰寺。
李华朱放李纾张继皇甫冉张南史严维等为尘外之交,讲德论道,朗咏终日,酬和甚多。
终于杭州龙兴寺独孤及为撰塔铭。
有《灵一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广陵吴氏。
九岁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习毗尼有成效。
家本货殖。
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独纳衣锡杖自若。
始从惟扬法𫺤师学相部律。
又依禅者隐空乾靖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以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馀杭之宜丰寺。
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
天台道土潘志清。
襄阳朱放
南阳张继
安定皇甫曾
范阳张南史
吴郡陆迅。
东海徐嶷
景陵陆鸿渐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灵祐昙一义宣
诚同门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辞章。
乐吟咏。
既著法性论。
或遇良辰胜境。
必掇笔申楮。
以遣兴趣。
好事者录之。
名间气集。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灭于杭州龙兴寺
寿三十五。
弟子以遗命。
行阇维法。
树浮图。
以表其地。
左卫参军李纾
嘉兴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
相与悼梁木之坏。
虑陵谷之迁。
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释灵一
姓吴氏
广陵人也。
神清气和方寸地虚。
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
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
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学习无倦律仪是修。
示见谈笑。
明解脱。
示人文艺以诱世智。
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缘断形谢。
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灭于杭州龙兴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满十五安居。
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
左卫参军李纾嘉兴县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
相与悼梁木之既坏。
虑陵谷之当迁。
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
昧应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
一家富货殖。
既而削发。
推千金之产。
悉让诸孤昆弟。
所取者惟纳衣锡杖。
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极。
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
宴坐必择山椒树下
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
接禅者隐空乾靖讨论第一义谛。
或游庆云寺
复居馀抗宜丰寺。
寺邻生丹山
门对佳境囧然独往。
暴风偃山正智不动。
巨浪沃日浮囊不飘。
于是著法性论以究真谛。
此一之了语也。
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
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
必能缀之。
无愧古人。
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
一迹不入族姓之门。
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
讲德味道朗咏终日。
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
一居寺高隅。
初无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弥清𣂏之无竭。
盖精至之感矣。
诗行于世。
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作品评论
独孤及《扬州庆云寺一公塔碑》
灵一)肤清气和,方寸地灵,与自然妙有合其纯粹……骚雅之遗韵,陶、谢之缺文,公能缀之。
《宋僧传•灵一传》
灵一)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
灵一)尤工诗,气质淳和,格律清畅……与皇甫昆季、严少府朱山人、彻上人等为诗友,酬赠甚多。
刻意声调,苦心不倦,骋誉丛林。
《唐诗品》
一公诗虽复剪刻,弥精律调,要之泓泛微波,未胜皎然,而净密之致,终当独步。
如“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动春迟”,又“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辉”,皆有雅思可采。
林居静僻,游心象外,固宜有尔,超悟会心,尚在烟花山水之间,未能了入真境。
灵一为)越中云门寺律师,持律甚严,以清高为世所推,尤善声诗,与刘长卿皇甫冉严维相倡和。
贾耽唐 730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805 【介绍】: 沧州南皮人字敦诗
玄宗天宝十载,举明经第。
精通地理学。
累擢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历迁山南西道节度使,徙东道,召为工部尚书,旋为东都留守义成军节度使
德宗贞元九年,以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
每逢四方使者及自远方归者,必详问其山川土地终始,画陇右、山南图,及黄河经界远近,成书十卷。
顺宗立,进左仆射
王叔文等预政,屡移疾乞去,不许。
卒谥元靖
有《海内华夷图》、《备急单方》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0—805 字敦诗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人。
玄宗天宝十载(751)明经第。
肃宗乾元元年(758)任临清尉,后迁河东节度副使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征拜鸿胪卿十一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782)徙镇山南东道兴元元年(784)召为工部尚书
贞元元年(785)出为东都留守二年义成军节度使
九年拜相,十七年封魏国公
顺宗永贞元年(805)十月卒,谥元靖
生平见郑馀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权德舆魏国公贾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
日人内虎次郎有《贾魏公年谱》。
工诗尚书,擅长地理学。
郑馀庆称其“文章之制,博达而清约”(《左仆射贾耽神道碑》)。
全唐诗》存诗1首。
字敦诗
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明经
累授汾州刺史
入为鸿胪卿
大历十四年山南西道节度使
兴元中召为工部尚书
贞元九年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魏国公
顺宗立
检校司空
左仆射
永贞十年卒。
年七十六。
太傅
谥元靖
僧少康中唐 ?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 【介绍】: 唐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周
年十五,已诵经五部
后于越州嘉祥寺受戒。
德宗贞元初洛阳白马寺,见《善异行西方化导文》,遂修净土。
睦州,入城乞食,得钱,劝小儿念阿弥陀佛一声与一钱,旋约十声与一钱,久之,少长贵贱,凡见者,则曰阿弥陀佛。
后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礼者数千人。
时号“后善导”。
后世尊为净土第五祖。
有《二十四赞》,并与文谂共撰《净土往生瑞应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周氏
缙云人
母梦鼎游湖峰。
遇玉女。
以青莲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
他日生贵子。
当保惜之。
及生青色光明满室。
香气如芙蓉。
稍长。
碧眸朱唇。
皓齿可画。
然七岁矣犹不语。
佛生日。
姆抱游灵山寺
因指佛问之曰。
识否。
遽答曰。
释迦牟尼佛
闻者异之。
父母知非世俗器。
遂舍出家。
年十五。
诵经已。
能尽五部
既薙落。
卒于越之嘉祥寺受戒。
习毗尼学。
复听华严经瑜伽论于上元龙兴寺
贞元初
驻锡白马寺
忽见物。
有放光照殿上者。
趋视之。
善导和尚脩行净土文也。
喜不自胜。
遽祝曰。
我于西方。
果有缘者。
此文当再发光。
语毕而光益盛。
又现无数化佛菩萨于光中。
未几。
竟走长安善影堂。
致所祈祷。
像倏作身。
曰。
利乐众生。
同生安养
惟我与汝有是夫。
顷之遇一僧其江陵果愿寺。
谓之曰。
汝缘在新定
可速往也。
即隐去。
于是康造新定
日分卫聚落间。
苟得钱。
则悉乞小儿。
使唱
一钱一声。
如是月馀。
小儿群逐
觅钱。
声遍市肆。
一年则见辄唱
虽男女老幼皆然。
不独小儿矣。
乃建净土道场于乌龙山
筑壈三级。
制二十四赞。
昼夜行道。
以称扬净邦。
遇斋日。
则升高座。
集所化弟子。
三千馀人于座下。
教之曰。
汝等可志诚观我唱
则抗声曰。
南无阿弥陀佛。
俄有一佛。
口出。
连唱十声。
则十出口。
状若贯珠。
康复谂于众曰
汝等于今还见否。
若见者。
必得往生。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跏趺放光而逝。
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色。
为之变白。
于州东之台子岩。
释少康
俗姓周
缙云仙都山人也。
母罗氏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
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后生贵子。
切当保惜。
及生康之日。
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迨绷褓之年眼碧唇朱。
齿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时乡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将相之才。
不语吾弗知也。
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
佛生日礼圣容。
母问曰识否。
忽发言云。
释迦牟尼佛
闻皆怪之。
盖生来不言语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
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学毗尼。
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论。
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
见物放光遂探取为何经法。
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
见欢喜咒之曰。
我若与净土有缘。
惟此轴文斯光再现。
所誓才终果重闪烁。
中有化佛菩萨无算。
遂之长安善影堂内乞愿见善导
真像化为身。
曰。
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如有所證。
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
曰。
汝欲化人径往新定
缘在于彼。
言讫不见。
止有香光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
一声即付一钱。
后经月馀孩孺蚁慕念佛。
多者即给钱。
如是一年
凡男女见则云阿弥陀佛。
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唱赞。
二十四契称扬净邦。
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
令男女弟子望面门。
即高声唱阿弥陀佛。
从口出。
连诵十声十若连珠状。
告曰。
汝见身即得往生。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
言毕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变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也一时变白。
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
岁久唯馀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
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
随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车辙焉。
汉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
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
变体而作。
非哀非乐不怨不怒。
处中曲韵。
譬犹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
苟非大权入假。
何能运此方便度无极者乎。
形从口而出。
善导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缘哉。
少康
不知何许人。
姓周
赐号广道禅师
行化至江陵
遇一僧曰。
汝缘在睦州
言讫不见。
遂至睦州
日乞食城中。
得钱诱小儿。
诵阿弥陀佛。
一声与一钱。
多念多与。
未见乏少。
后于山颠建道场。
念响佛声闻数里。
每念佛一声。
众见佛从口出。
坐逝之夕。
有光烛乌龙山
山色为变白。
卢殷中唐 746 — 8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810 【介绍】: 幽州范阳人
工诗。
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
自少至老,可传之诗凡千余篇。
孟简孟郊冯宿等为友,相期推挽。
官至登封县
以病不能为官,竟饥寒而死,将死作诗与韩愈,请具棺为葬。
有诗传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6—810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宪宗元和初登封,以病去官,客居登封
五年(810)十月贫病而卒。
生平见韩愈登封县卢殷墓志》。
工诗,与韩愈孟郊交善。
孟郊称其“吟哦无滓韵,言语多古肠”(《吊卢殷》)。
全唐诗》存诗13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唐诗汇评
卢殷(746-810)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曾任登封
孟简孟郊冯宿友善,期相推挽,终以病不能为官。
家贫,元和中献诗东都留守郑馀庆,屡得周济,书荐宰相,不能用,竟贫病而卒。
有诗千馀首,多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僧智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天竺迦毕试国人
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
通大乘。
德宗建中初来华传佛教。
其舅氏子罗好心时为神策正将,上表荐译经,诏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
卒于洛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智慧
姓憍答摩
天竺迦毕试国人
天资颖悟。
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
诵四阿含。
十万颂。
阿毗达磨四万颂。
既具戒。
诵萨婆多。
近四万颂。
俱舍二万八千颂。
大毗婆沙等。
兼通其义又七年。
习小乘法。
后于中天竺那烂陀寺。
承事大德智护进友智友。
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
唯识。
瑜伽。
中边。
因明。
声明。
医明。
王律等论。
十八年。
受瑜珈法。
入曼啰三密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
诵凡三千五百馀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
历二十二年再至番禺
仅克有济。
贞元二年
始留京辇。
神策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
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
相见悲喜。
迎至其家。
延留供养。
八年疏举翻译。
六月八日
内出梵本。
诏以罽宾三藏般若。
开释梵本。
翰林待诏光泽寺利言度语。
西明寺圆照笔受
资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庄严寺应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
𮗿空。
充正义。
仍就西明寺置馆。
是日共施有加。
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
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
般若心经各一卷。
十月缮写进上。
诏于神策军
赐斋。
绢五百疋。
冬衣一袭。
馀赐绢各有差。
谢有疏。
不录。
其表兄罗好心
谢疏称。
奉天定难功臣
开府仪同三司
检校太子詹事
语多不录。
终于洛阳
龙门西国
释智慧者。
梵名般剌若也
姓憍答摩氏
天竺迦毕试国人
颖悟天资。
七岁发心。
违侍二亲归依三宝。
时从大德调伏军教诵四阿含满十万颂。
阿毗达磨三万颂。
及年应法随师往别国纳具足戒。
诵萨婆多近四万颂。
俱舍二万八千颂。
又诵大婆沙兼通其义。
七年于彼专习小乘。
后诣中天竺那烂陀寺。
禀学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若经因明声明医明王律论等。
并依承智护进友智友三大论师。
复游双林经八塔。
往来瞻礼十有八年。
闻南北竺颇尚持明。
遂往咨禀。
彼有灌顶师名达摩耶舍。
见慧勤重可教。
授瑜伽法入曼荼罗三密护身五部印契经。
于一年诵彻三千五百馀颂。
常闻支那大国文殊在中。
锡指东方誓传佛教。
乃泛海东迈。
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抵执师子国之东。
又集资粮重修巨舶。
遍历南海诸国。
二十二年。
再近番禺
风涛遽作舶破人没。
存焉。
夜至五更其风方止。
所赍经论莫知所之。
及登海壖其夹策已在岸矣。
于白抄内大竹筒中得之。
宛为鬼物扶持而到。
乃叹曰。
此大乘理趣等经。
想支那人根熟矣。
遂东北行半月达广州
德宗建中初也。
属帝违难奉天
贞元二年始届京辇。
见乡亲神策军正将罗好心
舅氏之子也。
悲喜相慰。
将至家中延留供养。
八年上表。
翻传。
有敕令京城诸寺大德名业殊众者同译。
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
翰林待诏光宅寺沙门利言度语。
西明寺沙门圆照笔受
资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庄严寺应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辩空
并充證义
六月八日欲创经题。
右街功德使希迁右神策军大将军王孟骠骑大将军马有邻等。
送梵经出内。
缁伍威仪乐部相间。
士女观望车骑交骈。
迎入西明寺翻译。
即日赐钱一千贯三十丳香一大合。
充其供施。
开名题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成十卷。
又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
各一卷。
贞元八年所译也。
是岁十月缮写毕。
二十八日设䌽车大备威仪。
引入光顺门进。
帝览忻然慰劳勤至。
敕于神策军赐斋食。
绢五百匹冬服一副。
馀人赐各有差。
表谢。
答诏褒美。
同日请译经
奉天定难。
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罗好心上表云。
臣表弟沙门般剌若先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梵本经。
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
令王希迁精选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译。
今经帙已终。
同诣光顺门进上。
答诏云。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
远自西方求游上国。
宣六根之奥义。
演双树之微言。
念以精诚所宜钦重。
是令翻译俾用流行。
卿夙慕忠勤职司禁卫。
省览表疏具见乃怀所谢知。
好心朱泚围逼之际颇有战功预其中兵。
为帝宠重。
好心启导。
译务有光。
帝制经序焉。
后终于洛阳
龙门之西冈。
塔今存矣。
僧太毓中唐 747 — 8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26 【介绍】: 唐僧。
金陵人俗姓范
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国寺受具足戒。
宪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禅理者。
敬宗宝历元年宛陵禅定寺二年告归齐云山,寻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金陵范氏。
年才一纪。
即事牛头山慧忠禅师出家。
往雍京安国寺受具。
戒。
未几谒太寂禅师洪府
而获法印焉。
元和十三年
毗陵义兴芙蓉山。
感动悦随。
户屦盈万。
居士庞蕴
三到其地。
一日行食与居士
居士接食次。
云生心受施。
净名早呵。
去此一机。
居士还甘否。
居士云。
当时善现。
岂不作家。
云。
非关它事。
居士云食到口边。
被它敚却。
便下食。
居士云。
不消一句。
居士又问。
马大师著实为人处。
还分付吾师否。
云某甲尚未见它。
作么知它著实处。
士云只者见知。
也无讨处。
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
士云
一向言说。
师又失宗。
若作两向三向。
师还开得口否。
云。
直是开口不得。
可谓实也。
居士抚掌而出。
相国崔公群出镇宣城
以禅定请居之。
宝历元年至禅定。
明年归齐云山。
九月示灭于山院。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八。
十月塔葬院庭。
大和二年
相国韦处厚以事闻上。
谥大宝禅师
塔号楞伽。
越州刺史陆亘撰碑文。
释太毓
姓范氏
金陵人也。
年才一纪志在出家。
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
于是勇猛精进求其玄旨。
法器外朗神㦗内融。
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
往雍京安国寺进受具戒。
袖然出众。
加复威仪整肃妙相殊特。
如大海之不可测。
如虚空之不可量。
巡礼道场摄心净域。
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
而印可證明必从先觉。
遂谒洪井大寂禅师
睹相而了达法身。
刹那而顿成大道。
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
下贤圣比肩得道者
其数颇众。
与天彻禅师大宣教禅师大智禅师
皆昆仲也。
既而南北观方曾无告惮。
俾广闻见闲养圣胎耳。
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
故得名于山焉。
为缘作因有应无著。
故所居感化所至悦随。
道俗相望动盈万数。
自此江南之人悟禅理者多矣。
相国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
后为华州由三峰出镇宣城
其地虽迩其人则遐。
崔公深乐礼谒。
致命诚请。
以感念而现大悲为心莫不果欲随缘游方。
顺命宝历元年至于宛陵禅定寺
所以随顺而扬教也。
至明年告归齐云山
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八。
是日也天地如惨草木如摧。
鸟兽悲啼云泉断咽。
缁徒士庶孺慕充穷。
十月栖神于院之庭。
从其宜也。
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
慨吾师示灭而后学徒存。
太和二年
相国韦处厚素尚玄风道心惇笃。
以事奏闻。
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礼。
追谥号塔名。
越州刺史陆亘摛翰论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