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十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11972
人物库2443
古籍库89356
活动2626
人物库 南北朝
北魏明元帝北魏 392 — 42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拓跋嗣 太宗 明元帝 409年—423年
永兴 409年闰十月—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四月
泰常 416年四月—423年 八年十一月拓跋焘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2—423 【介绍】: 即拓跋嗣
北魏皇帝。
鲜卑族。
道武帝长子。
道武帝天兴六年封齐王,拜相国
道武帝为子绍所杀,杀绍即位。
即位后,继续重用汉族人士。
奚斤破倍泥等部落,徙新民于大宁,计口授田,给农器。
神瑞二年,因连年霜旱,云中、代郡民多饿死,听崔浩周澹计,徙民山东,就食于定、冀三州,劝课农桑。
泰常七年,闻宋武帝刘裕死,命奚斤等攻宋,陷滑台,逼虎牢,攻占青、兖诸郡。
八年,筑长城,自赤城五原二千余里,备置戍卫,以御柔然
好览史传,曾撰《新集》三十篇。
在位十五年,庙号太宗
全后魏文·卷一
讳嗣道武帝长子。
天兴六年封齐王天赐六年十月即位。
改元三:永兴神瑞泰常
在位十五年。
谥曰明元皇帝庙号太宗
释慧玉南朝宋
慧玉
长安人也。
行业勤修经戒通备。
常游行教化历履邦邑。
每属机缘不避寒暑。
南至荆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
诵法华首楞严等经。
旬日通利。
郯西道俗皆归敬之。
观览经论未曾废息。
元嘉十四年十月为苦行斋七日
乃立誓言。
若诚斋有感。
舍身之后必见佛者。
愿于七日之内见佛光明。
五日中宵寺东林树灵光赫然。
即以告众。
众皆欣敬加悦服焉。
寺主法弘后于光处起立禅室。
长安
薛尚书寺见红白色光。
烛曜左右十日小歇。
后六重寺沙门
四月八日于光处得金弥勒像。
高一尺云。
北魏太武帝北魏 408 — 4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8—452 【介绍】: 即拓跋焘
北魏皇帝。
鲜卑族,字佛釐,一作佛狸
明元帝长子。
在位期间,任用崔浩等汉族士人,并依靠鲜卑骑兵,对外连年用兵。
先后击败柔然,攻灭夏、北燕、北凉,克蒲坂,入长安、雍氐羌多降魏。
进攻吐谷浑,据其地。
鄯善,通西域
又取宋虎牢、渭台等地,统一北方。
太平真君十一年魏宋大战,初互有胜负。
亲率援军渡河南下,宋将王玄谟败,魏军遂占悬瓠、项城,兵至瓜步,建康大震。
刘宋军民猛烈抵抗,魏军又多疾疫,遂北撤。
在位时,严禁佛教,尊崇道教。
后为宦官宗爱所杀。
在位二十八年,庙号世祖
全后魏文·卷一
讳焘明元帝长子。
泰常五年封泰平王八年十月即位。
改元六: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在位二十九年。
谥曰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慕容白曜北魏 ? — 4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0 【介绍】: 北魏人鲜卑族。
前燕慕容皝玄孙。
少为中书吏
给事东宫
文成帝即位,拜北部下大夫,迁尚书
文成帝崩,与乙浑共秉朝政。
尚书右仆射进爵南乡公,加安南将军
献文帝皇兴初,加征南大将军,攻南齐,旬日拔四城,复克历城东阳,收降崔道固刘休宾,擒沈文秀
以功拜使持节都督青齐东徐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封济南王
后以尝附乙浑,遂缘此追责,诬以谋反被杀。
全后魏文·卷二十九
白曜前燕慕容皝之玄孙。
太武时中书吏给事东宫
文成即位,拜北部下大夫袭父琚爵高都侯,迁北部尚书
献文即位,迁尚书右仆射进爵南乡公,加安南将军
皇兴初,加使持节都督征南大将军上党公
寻拜青州刺史进爵济南王
四年十月,追究乙浑党,诬以反叛,诛。
北魏文成帝北魏 440 — 4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0—465 【介绍】: 即拓跋浚
北魏皇帝。
鲜卑族。
太武帝长孙。
宦官宗爱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旋又杀
尚书源贺等杀宗爱,立文成帝
年十三即位,由陆丽刘尼等辅政。
太武帝用兵久,国内虚耗,即位后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对内重视农业,减免杂调,设酒禁,改进吏治,惩治贪官,复佛教,释奴婢,令皇族、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通婚。
对外与南朝宋通好。
在位十四年,庙号高宗
全后魏文·卷二
讳浚景穆太子之长子。
正平二年十月即位。
改元四:兴安兴光太安和平
在位十四年。
谥曰文成皇帝庙号高宗
释宝亮南梁 444 — 50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避晋乱。
东莱惤县
年十二。
青州道明师为沙门
明义学。
高于世。
精勤有日新之功。
及受具。
欲留以报训育。
明谓曰。
沙门异俗。
以宣通为理。
岂可留滞爱网。
使吾道不东乎。
感悟。
京师
中兴寺
袁粲见而异之。
与明书。
其略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然珠生合浦
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
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
宜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所得专也。
自是名益著。
亲亡。
路阻不能归。
因屏居却扫。
竟陵文宣王躬临。
不得已而应王请。
结菩萨四部因缘。
复移灵味寺。
讲学盛于京邑
弟子三十人。
英气逼人。
词锋错逸。
或有蔽于理者。
释之莫不涣然。
天监八年
上诏著涅槃义疏十万馀言。
上为之序。
十月卒于灵味寺。
寿六十六。
葬于钟山之南。
释宝亮
本姓徐氏
其先东莞胄族。
晋败避地于东莱弦县。
年十二出家。
青州道明法师
明亦义学之僧。
名高当世。
就业专精一闻无失。
及具戒之后。
便欲观方弘化
每惟训育有本。
未能远绝缘累。
明谓曰。
沙门去俗以宣通为理。
岂可拘此爱网使吾道不东乎。
感悟。
因此客游。
年二十一至京师居中兴寺。
袁粲一见而异之。
后与明书曰。
频见亮公非常人也。
比日闻所未闻。
不觉岁之将暮。
珠生合浦魏人取以照车。
璧在邯郸秦王请以华国
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
非复上人之贵州所宜专也。
自是学名稍盛。
及本亲丧亡路阻不得还北。
因屏居禅思杜讲说绝人事。
竟陵文宣王
躬自到居请为法匠。
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礼结菩提四部因缘。
后移憩灵味寺。
于是续讲众经盛于京邑
讲大涅槃凡八十四遍。
成实论十四遍。
胜鬘四十二遍。
维摩二十遍。
其大小品十遍。
法华十地优婆塞戒无量寿首楞严遗教弥勒下生等亦皆近十遍。
黑白弟子三千馀人。
咨禀门徒常盈数百。
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
及开章命句锋辩纵横。
其有问论者或豫蕴重关。
及亮之披解便觉宗旨。
涣然忘其素蓄。
今上龙兴尊崇正道。
德居时望。
亟延谈说。
任率性直。
每言辄称贫道。
上虽意有间然而挹其神出。
天监八年初敕撰涅槃义疏十馀万言
上为之序曰。
非言无以寄言。
言即无言之累。
累言则可以息言。
言息则诸见竞起。
所以如来乘本愿以托生。
现慈力以应化。
离文字以设教。
忘心相以通道。
欲使珉玉异价泾渭分流。
制六师而止四倒。
反八邪而归一味。
折世智之角。
杜异人之口。
导求珠之心。
开观象之目。
救焚灼于火宅。
拯沈溺于浪海。
故法雨降而燋种受荣。
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
吐真实之诚言。
虽复二施等于前。
五大陈于后。
三十四问参差异辩。
方便劝引各随意答。
举要论经不出两途。
佛性开其本有之源。
涅槃明其归极之宗。
非因非果。
不起不作。
义高万善。
事绝百非。
空空不能测其真际。
玄玄不能穷其妙门。
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
金墙玉室岂易入哉。
青州沙门释宝亮者。
气调爽拔。
神用俊举。
少贞苦节。
长安法忍。
耆年愈笃。
倪齿不衰流通先觉。
孜孜如也。
后进晚生。
莫不依仰。
天监八年五月八日
乃敕撰大涅槃义疏。
九月二十日讫。
光表微言。
赞扬正道。
连环既解。
疑网云除。
条流明悉。
可得略言。
朕从容暇日。
将欲览焉。
聊书数行。
以为记莂云尔福德招感供施累积。
性不蓄金。
皆敬营福业。
身殁之后房无留财。
天监八年十月四日卒于灵味寺。
春秋六十有六。
钟山之南。
立碑墓所。
陈郡周兴嗣广陵高爽。
并为制文。
刻于两面。
弟子法云等。
又立碑寺内。
文宣图其形像于普弘寺焉。
高座寺僧成
旷野寺僧宝亦并齐代法匠。
宝又善三玄。
为贵游所重。
萧鸾南齐 452 — 49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鸾 高宗 明帝 494年—498年
建武 494年十月—498年四月
永泰 498年四月—498年十二月 元年七月萧宝卷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498 【介绍】: 即齐明帝
南朝齐皇帝,字景栖小字玄度
高帝侄,萧道生子。
少孤,高帝抚育,恩过诸子。
刘宋末,任安吉淮南宣城郡太守
入齐,封西昌侯,任郢州刺史
齐武帝时,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右卫将军
受遗诏辅政,连续废杀郁林王海陵王,自立为
即位后,北魏屡侵犯,破齐于新野南阳义阳等地。
性猜忌多虑,信道术,在位时,高帝武帝子孙几被杀尽。
在位五年。
谥明庙号高宗
全齐文·卷五
帝讳字景栖小名玄度
始安贞王道生子。
,历安吉,迁宁朔将军淮南宣城郡太守
齐受禅,迁侍中封西昌侯,为冠军将军郢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
武帝即位,转度支尚书,迁侍中,历吴兴太守豫州刺史尚书右仆射,领卫尉,转左仆射,领右卫将军,迁侍中尚书令
郁林王即位,加镇军将军,进大将军中书监
海陵王即位,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
封宣城郡公,加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封宣城王
延兴元年十月即位,改元二,建武永泰
在位五年。
谥曰明皇帝庙号高宗
元颢北魏 ?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9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子明
北海王元详子。
累官相州刺史,袭爵。
孝明帝武泰初奉命镇压葛荣起事。
尔朱荣,皇室被杀殆尽,乃奔梁。
梁武帝萧衍为魏主,遣将陈庆之率兵送之北还,于睢阳城南即位,改元孝基
孝庄帝永安二年率众入洛阳改称建武元年,为民人所重视。
所部数千人而攻占三十二城,乃生骄怠心,朝野失望。
寻兵败,出奔,被杀。
全后魏文·卷二十
字子明,详子。
永平元年袭封北海王,累迁至都官尚书
正光中,出除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徐州刺史
孝昌中,为征西将军、西道行台、尚书右仆射,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武泰初,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相州刺史
孝庄即位,授太傅
寻奔,梁立为帝。
永安元年十月入据南兖州之铚城,建元孝基
明年五月改元建武
寻战败南奔,为临颍县卒江丰所斩。
孝武即位,追赠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
菩提流支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
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
天竺人
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
神悟聪敏,洞善方言。
北魏宣武帝永平初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
后随东魏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
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
永平初
东臻洛都
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
时梵僧七百。
推为元匠。
初翻十地。
笔受
孝静帝
迁都漳邺。
历天平二十馀年。
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
沙门僧朗湛侍中崔光笔受
凡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
其标拟流支尤悉。
尝谓其所居之室。
经论梵夹殆盈万。
所翻藁本。
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
妙工祝术。
尝漱灌。
人无为汲者。
因作梵语。
指并。
才数遍。
水上涌井栏。
就酌用之。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总持。
志在弘法广流视听。
遂挟道宵征远莅左。
魏永平之初
来游东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劳。
供拟殷华。
处之永宁大寺
四事将给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灵太后胡氏所立。
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
中有九层浮图。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刹复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台百里已遥见之。
初营基日掘至黄泉。
获金像三十二躯。
太后以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
刹表置金宝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盘一十一重。
铁锁角张。
盘及锁上皆有金铎。
如一石瓮。
九级诸角皆悬大铎。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间。
六窗三户。
皆朱漆扉扇。
垂诸金铃。
层有五千四百枚。
复施金铎铺首。
佛事精妙。
殚土木之工。
绣柱金铺惊骇心目。
高风永夜铃铎和鸣。
铿锵之音闻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拟太极。
中诸像设金玉珠绣。
作工巧奇冠绝当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间。
台观星罗参差间出。
彫饰朱紫缋以丹青。
栝柏桢异草丛集。
院墙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
赫奕华丽。
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
饰以金玉庄严焕烂。
东西两门例皆如此。
所可异者。
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门外树以青槐
亘以渌水
京师行旅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
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
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
河内人
敏学博通知名海内。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为修律博士
有诏令刊定条格。
永成通式。
乃商攉今古。
条贯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
居室贫俭事若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
所著文集百馀篇。
给事中封炜伯
作序世。
寺既初成。
明帝太后共登浮图。
视宫中如掌内。
下临云雨上天清朗。
以见宫内事故。
禁人不听登之。
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
皆曰。
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
大风拨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
复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为天所震。
登淩云台望火。
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
将羽林一千来救。
于斯时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级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
其焰相续经馀三月
入地刹柱乃至周年。
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
有人从东莱郡至云。
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阳王侍中斛斯椿所挟。
西奔长安
至十月
洛京迁于漳邺。
先时流支奉敕。
创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
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
讫尽论文。
佛法隆盛俊蔚然。
相从传授孜孜如也。
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众经录。
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
雅有标拟。
故其录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邺。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经。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
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
沙门僧朗道湛。
侍中崔光笔受
具列唐贞观内典录。
廓又云。
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
可有万甲。
所翻新文笔受藁本。
满一间屋。
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
而神悟聪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
尝坐井口。
澡罐内空。
弟子未来无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诵咒才始数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栏。
即以钵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见莫测其神。
咸共嘉叹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赏。
斯乃术法。
外国共此方不习。
谓为圣耳。
惧惑世网遂秘不宣。
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宝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诵一亿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禅法意存游化。
正始五年初届洛邑
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觉定
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洛阳白马寺邺都金华寺
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
当翻经日。
洛阳内殿。
流支传本。
馀僧参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传师习不相询访。
以弘法之盛。
略叙曲烦。
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
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时兼异缀。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宝唱等录。
宝意沙门神理标异。
领牒魏词偏尽隅隩。
每令讲华严经。
披释开悟精义每发。
一日正处高座。
忽有持笏执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讫经文当从来命。
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
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
使者即如所见讲诸僧。
既而法事将了。
又见前使。
云奉天命故来下迎。
含笑熙怡告众辞诀。
奄然卒于法座。
都讲等僧亦同时殒。
魏境闻见无不嗟美。
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长者问经一卷。
虽阙传对而是正文。
法上录。
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
姓瞿昙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元年兴和末
邺城
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门昙僧昉笔受
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
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
期城郡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谛之言。
六通三达之旨。
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毫眉之象。
夜台图绀发之形。
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如晋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
王士庶笃信经营。
名僧异瑞纷纶间起。
今采摘祥异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载。
时西魏文帝大统中
丞相宇文黑泰。
兴隆释教崇重大乘。
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
第内常供百法师
寻讨经论讲摩诃衍
又令沙门昙显等。
依大乘经。
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
始从佛性终尽融门。
每日开讲。
即恒宣述以代先旧。
五时教迹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礼拜导。
咸承其则。
山东江表乃称学海。
仪表有归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头摩国律师那跋陀罗
周言智贤
共耶舍崛多等。
译五明论。
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
沙门智仙笔受
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
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
又令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
周言藏称。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
天子问经六部
沙门圆明道辩
城阳萧吉笔受
萧宝夤南齐 486 — 53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宝夤 隆绪 527年十月—528年正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6—530 【介绍】: 北魏人南朝齐宗室,字智亮
齐明帝第六子。
封鄱阳王
萧衍建康宝夤奔魏,请兵南攻。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军围逼寿春宝夤力战破走之,封梁郡开国公
后乘胜攻梁军于钟离淮水暴涨,魏军撤退,免官。
永平四年,复领兵,屡败梁师。
为殿中尚书
孝明帝神龟中,出为徐州刺史
勤于政治,吏民爱之。
正光二年,为尚书左仆射,制定考官制度。
五年,受命镇压秦州,莫折天生起事,掌重兵在外,为朝廷疑忌。
孝昌三年,遂起兵反,建元隆绪
兵败,投奔万俟丑奴,为太傅
丑奴败,宝夤被擒,死于洛阳
全后魏文·卷四十九
宝夤字智亮南兰陵武进人
齐明帝第六子。
建武初封建安王
永元末,授车骑将军
张欣、泰王灵秀所拥立。
寻败见执,东昏不罪,以为荆州刺史
和帝即位,以为卫将军南、徐州刺史
梁武将革命,惧诛来奔。
宣武以为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阳郡,加号齐王
正始初改封梁郡公,以钟离之败免。
永平末,假安南将军
延昌初,除安东将军瀛州刺史
抚军将军冀州刺史
灵太后临朝,除镇东将军
熙平初,授左光禄大夫、殿中尚书
神龟中,除车骑将军徐州刺史
正光中,徵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
莫折、念生僭号,出为西道行台。
侍中骠骑大将军,假大将军尚书令,进司空
泾州之败恕死为民。
寻除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西讨大都督
念生平,除车骑将军尚书令
孝昌三年十月自立为皇帝,改元隆绪,国号齐。
为其下侯终德所败,奔万俟、丑奴丑奴以为太傅
永安三年,与丑奴俱为尔朱天光所擒,送京师赐死。
僧稠北齐 480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560 【介绍】: 北齐僧。
钜鹿人俗姓孙
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
年二十八出家,从道房跋陀等习禅,多有神异。
魏孝明帝三召不赴。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诏请下山宏法,居云门寺,并令国内诸州别置禅肆,禅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
其先昌黎人
今居钜鹿廮陶
性孝信。
该综经史。
时论归之。
徵为太学博士
然厌世烦辱。
乍览佛经。
涣乎神解。
年二十八。
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
为薙落师。
且发五愿。
以敬三宝。
以福四恩。
初从跋陀子房禅师受行止观。
北游定州之嘉鱼山。
敛念摄心。
全无所證。
即欲出山。
业涅槃经以度世。
会有僧自泰岳来。
以情告。
僧苦以禅道勉之。
使无他志。
曰。
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不至者。
乃从之。
旬日果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居五夏。
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之勤。
至于九旬食唯四斗。
单敷石上。
布缕入肌。
或饔餐未熟。
嗒尔坐忘。
动移𠷳漏。
而饥鸢饿玃。
已尽所有。
且常脩死观。
贼每怖之。
了无惧色。
因为说诸行业。
皆摧弓折矢。
受戒而退。
尝于鹊山
感神以娇姿媚态。
抱肩跲腰。
唼唇嘘气。
加挠乱。
以死要心定者
九日已而出定。
情想澄然。
究竟世间无可乐者。
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
呈己證。
三藏曰。
禅学于葱岭迤东。
汝其最矣。
留住嵩岳寺
寺有泉。
常足供众。
间见妇人弊衣。
挟帚坐阶上听经。
僧呵斥之。
妇人殊愠。
以足踏泉。
泉随竭。
妇人亦没不现。
众自是苦泉不给。
以告
遽于泉处。
优婆夷三。
妇人出。
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泉处。
泉辄涌如初。
复尝游怀州王屋山。
两虎方怒斗。
以锡杖中解。
各散去。
所居床上。
忽有仙经二卷。
曰。
我求佛道。
而已。
长生非所脩也。
顷之。
失书所在。
徙青罗山
诸癃疠疡瘅者。
皆致供养。
受之。
虽脓血腥臊。
无所惮。
坐久疲剧稍舒足。
遽有神从地出扶之。
还令跏趺。
一定以七日为期。
盖其晚年如此。
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三诏不起。
永熙元年
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
徒侣骈拥。
给奉丰缛。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
迎至文墨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燕赵之境。
孚信者众。
曾莫敢血食。
苟有胶固名利者。
则为说偈。
以释其惑。
息心之俦。
进所未至。
道俗交赖。
逮齐之文宣
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
久闻风德。
诞欲弘宣。
希即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
义无独善。
至此之日。
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已诏定州津遣赴邺。
即日出山。
而两岫忽震。
响声悲切。
禽兽飞走者三日。
大驾郊迎。
扶拥入内。
跪听法要。
毛竖汗流。
既受禅法。
宜获深證。
授菩萨戒。
太官断酒肉。
虎圈纵鹰犬。
悉禁天下畋猎屠杀。
月六。
年三。
民以斋戒。
他日谓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师但安心。
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
曰。
菩萨以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人。
栋梁三宝。
教门幸甚。
遂停止禁中。
四十馀日。
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云门寺以居之。
兼主石窟寺
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
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
上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
徒尔嚣烦。
安能扬阐。
今并令除废可乎。
谏曰。
法师流通三藏。
诏继四依。
皆心学之初基。
佛乘之前导。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上大说。
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
其公费私用外。
馀悉以奉
诏寺中立府库。
蓄钱帛。
送者蹄踵交接于道。
亟奏书反之。
上嘉焉。
常燕处小房。
虽驾幸省问。
未尝为起。
其徒以为言。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者七年
吾诚德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所以不起者。
亦冀主上获福耳。
后果有以傲慢谗于上者。
上怒。
将躬往加害。
心知之。
宿戒庖人。
大脩供。
顿乘牛车。
夜行二十里。
且独立谷口道侧。
少焉驾至。
怪问其故。
对以恐身血不净。
秽污伽蓝。
是以先此候耳。
上大惊。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顾谓尚书令道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诬也。
因求负归寺谢罪。
固却之。
间问朕前生何等身。
答曰罗刹
其好杀习气也。
咒盆水示之。
独见其貌。
如世所画罗刹云。
黄门侍郎季奖。
偕诸大德。
请出禅要。
为著止观法二卷。
行世。
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
寿八十有一。
夏五十。
襄乐王宣。
诏吊慰曰。
大禅师志力精苦。
感果必然。
栖心寂嘿。
虚来实反。
妙业玄风。
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
实用嗟惘。
资崇有加。
用申悽敬。
可施帛五百疋。
送千僧供于云门。
皇建二年五月
门人昙询等。
奏请起塔。
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
三宝栋梁。
缘尽化终。
神游物外。
可依西域之法。
阇维起塔。
赠帛千疋。
建千僧斋。
标树芳迹。
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
制文勒碑。
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或名利所缠者
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躬举大贺出郊迎之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诲。
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身往寺。
磬折不受。
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罗刹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崩。
明年夏首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僧稠
姓孙氏
元出昌黎末。
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幼落发为沙弥时。
时辈每暇。
常角力为戏。
以劣弱见凌侮。
羞之。
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
汝以力闻当祐我。
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
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曰。
小子欲力当食此筋。
辞以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惧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晓。
乃还所居。
同列复戏侮。
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殆非人也。
方惊疑。
曰。
吾与汝试之。
因入殿中横蹋壁行。
自西至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梁数四。
仍引重千钧。
拳捷骁趫动骇物听。
众皆惊服。
尝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众叹异之。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
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之力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
帝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
在此候耳。
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因谓曰。
朕未见佛之灵异。
颇可得睹否。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
柳氏截其双指。
无何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
又有一婢名玉莲。
能唱歌。
昌爱而叹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后柳氏舌疮烂事急。
忏悔。
已先知谓柳氏曰。
夫人为妒。
前截婢指已失双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断舌。
悔过至心乃可免。
柳氏顶礼求哀。
经七日大张口咒之。
有二蛇从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复。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既而剋日。
准敕四部弥山。
人兼数万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响流川。
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
移时乃逝。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
性度纯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
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一览佛经。
涣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钜鹿景明寺。
僧实法师
而出家落发。
更寻经论。
识神厉勇。
复从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
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
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修禅。
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
无求不遂。
乃从之旬日。
摄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
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
动移𠷳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
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鹊山静处。
感神来娆。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
情想澄然。
便诣少陵寺。
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
毙衣挟帚。
却坐阶上。
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敦喻。
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
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
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倜顾曰。
慕道怀仁
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
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驾。
出郊迎之。
倜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
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
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
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
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
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
即受禅道。
学习不久。
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
放舍鹰鹞。
去官畋渔。
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
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
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
义无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
又敕于邺城西南。
八十里。
龙山之阳。
为搆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
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
就为教授
齐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乐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陈武帝陈朝 503 — 55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陈霸先 高祖 武帝 557年—559年
永定 557年十月—559年 三年六月陈蒨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59 【介绍】: 即陈霸先
南朝陈开国君主
吴兴长城人字兴国小字法生
读兵书,多武艺。
梁时初为油库吏,以军功累迁西江督护高要太守
后与王僧辩讨平侯景,镇京口
西魏江陵元帝被杀,霸先僧辩共奉萧方智梁王
北齐萧渊明,令僧辩迎入建康即位。
霸先袭杀僧辩,立方智,击败北齐僧辩旧部,受封陈王
旋代梁称帝,国号陈。
在位期间,效梁武帝,舍身大庄严寺
在位三年卒,谥武庙号高祖
全陈文·卷一
姓陈,讳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太丘陈实之后。
梁大同中,为广州中直兵参军,除直阁将军,封新安子,授交州司马,领武平太守
太清中,除振远将军高要太守
元帝承制,授员外散骑常侍持节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改封南野县伯,进信威将军豫州刺史,领豫章内史,改封长城县侯,寻授散骑常侍使持节、军师将军、南江州刺史,进江州刺史,寻授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领会稽太守,镇京口,进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州刺史
承圣末,进司空
敬帝即位,授侍中大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将军、扬南徐二州刺史,寻授中书监司徒,进爵为公,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进封义兴郡公,拜大傅,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寻进爵为王,以太平元年十月受禅,改元永定,在位三年,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
元朗北魏 512 — ?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元朗 安定王 531年—532年
中兴 531年十月—532年四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2—?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
元顺长子。
河阴之变,为鲜于康奴杀害,时年十七,枕戈潜伏积年,手刃仇人。
涉历书记,为司徒属。
东魏孝静帝天平中,为奴所杀。
全后魏文·卷十二
帝讳字仲哲章武王融第三子。
长广王晔建明二年正月渤海太守其年十月,为高欢所拥立,改元中兴
其明年四月废,五月封安定王
高孝珩北齐 ? — 57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高孝珩 广宁王 550年—577年 高澄第二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7 【介绍】: 北齐宗室。
高澄第二子。
封广宁王
能文工画,善吹笛。
后主自晋州败奔邺,孝珩献计御敌,不用。
与呼延族等谋杀高阿那肱,不果。
出为沧州刺史
以五千人会任城王信都,谋匡复。
后为齐叛臣刺伤坠马被俘。
齐亡,周武帝于云阳宫宴齐旧君臣,自弹胡琵琶,令吹笛。
辞曰:“亡国之音,不足听也。
固命之,举笛才至口,泪下呜咽,乃止。
其年十月疾甚,寻卒。
全北齐文·卷二
孝珩文襄第二子,天保六年封广宁王,历司州尚书令司空司徒录尚书大将军大司马承光改元,以为太宰,出为沧州刺史
齐亡入周,授开府县侯,寻卒。
僧法泰陈朝 518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僧。
不详所出。
初住扬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
天竺沙门真谛在岭南,法泰与宗等诣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咨探研索,近二十载。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早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门真谛
流寓岭南。
泰偕宗等事之。
以赴广州刺史欧阳頠之请。
传译于制旨寺。
陈太建三年
讲所译新经于建邺
惊异时众。
彭城静嵩来扣。
为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见嵩传。
慧恺曹姓。
义理淹博。
词力尤殷赡。
译事。
每恨相见之晚。
广州显明寺。
房中。
讲俱舍论。
光大间
僧宗法准法忍等。
求学。
为讲摄论。
与获听受请于智慧寺。
讲俱舍。
至业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又化。
有受菩萨戒弟子曹毗
恺之叔子也。
少随入南中。
既善摄论。
兼承诸部。
晚住江都
尝以章甫缝掖。
登座开演而沙门僧荣日严法侃等。
皆咨禀焉。
时智敷道尼亦为所赏识。
故恺之亡。
抚膺哀恸。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准房。
传香火。
誓弘摄舍。
后敷虽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从究涅槃论。
仅得叙分。
而哿以疾殂。
乃专讲摄论。
释法泰
不知何人。
学达释宗跨轹淮海。
杨都大寺。
慧恺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
天竺沙门真谛
挟道孤游远化东鄙。
会虏冠勍殄。
侨寓流离一十馀年。
全无陈译。
将旋旧国。
途出岭南
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
因欲传授
周访义侣。
拟阅新文。
遂与宗等。
不惮艰辛。
远寻三藏。
广州制旨寺。
笔受文义。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义记。
皆此土所无者。
虽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仪所及。
性无违越。
又与译明了论。
释律二十二大义。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陈太建三年
建业
并赍新翻经论创开义旨。
惊异当时。
其诸部中。
有摄大乘俱舍论。
文词该富理义凝玄。
思越恒情鲜能其趣。
先是梁武崇大论。
兼玩成实。
学人声望从风归靡。
陈武好异前朝。
广流大品。
尤敦三论。
虽屡演。
道俗无受。
使夫法座绝嗣阒尔无闻。
彭城沙门静嵩。
避地金陵。
学声早被独拔千载。
希斯正理。
昼谈恒讲夜请新
因循荏苒乃经凉燠。
振发玄门明衷弘诣。
覈其疑义每凑玄极。
皆随机按旨。
披释无遗。
事出嵩传。
博咨真谛
传业嵩公。
知我者希。
浮谚斯及。
不测其终。
智恺
俗姓曹氏
杨都寺
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
同往岭表奉祈真谛
素积道风词力殷赡。
乃对翻摄论。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对翻俱舍论。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数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缀缉经论絓是前翻。
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
吾无恨矣。
后延
广州显明寺。
住本房中。
重讲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陈光大中
僧宗法准慧忍等。
度岭就求学。
以未闻摄论。
更为讲之。
四月初。
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
明年等又请
于智慧寺讲俱舍论。
成名学士七十馀人。
同钦咨谒。
讲至业品疏第九卷。
文犹未尽。
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纸题诗曰。
千秋本难满。
三时理易倾。
石火无恒焰。
电光非久明。
遗文空满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陇向凄清。
一朝随露尽。
唯有夜松声。
因放笔。
与诸名德握手语别。
端坐俨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光大二年也。
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
自馀论文。
真谛续讲。
至惑品第三卷。
因尔乖豫。
便废法事。
明年三藏又化。
有菩萨戒弟子曹毗者。
恺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远度。
少携至南受学摄论。
咨承诸部皆著功绩。
太建三年
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
续讲摄论。
成学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综习前业。
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
冠屦裙襦服同贤士。
登座谈吐每发深致。
席端学士并是名宾。
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
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敫者。
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
并往北土沙门法明
听金刚般若论。
又往希坚二德。
听婆沙中论。
皆洞涉精至研覈旨。
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畅者。
方始离之。
馀例准此。
及翻摄论。
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请宅安居。
不获专习。
后翻俱舍方预其席。
讲此论。
敫与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听受。
及恺之云亡。
抚膺哀恸。
遂来法准房中。
率尼响敫等十有二人。
共传香火。
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
皆共奉旨仰无坠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侣彫散宗嗣将亏。
太建九年
敫相续敷弘。
最多联类。
同听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周武灭法。
避地归
晚随使刘璋南海获涅槃论。
敫曾讲斯经。
欣其本习伏膺请求。
便为开说。
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
后返豫章岭山
敫又与玑法师随从。
因复为说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进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传授
乃令敫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
十四年至于建业
所寻不值。
乃遇栖玄寺晓禅师
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
文兼论意而不整足。
便还故寺。
常讲新文十三章义。
近二十遍。
开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烧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尽。
其年授敫。
令任广循二州僧任。
经五载废阙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
偏讲摄论十有馀遍。
坐中达解二十五人。
玑山瞰等并堪领匠。
仁寿元年
遘疾终于本寺。
敫撰之翻译历。
始末指订。
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
广有成叙。
道尼住本九江
旨。
兴讲摄论腾誉京师
开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达雍辇开悟弘多。
自是南中无复讲主。
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释法云南北朝 526 — 576
释法云
俗名公夌宗
谥曰真兴
而法兴王弟文王之子也。
母金氏。
生七岁即位。
克宽克仁。
敬事而信。
闻善若惊。
除恶务本。
七年兴轮寺成。
许人出家为僧尼。
八年命大阿餐柒夫等广集文士
修撰国史。
十年梁遣使。
与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
王使群臣奉迎兴轮寺前路。
十四年命有司筑新宫于月城东。
黄龙见其地。
王疑之改为佛寺。
号曰黄龙
二十六年陈遣使刘思及僧明观。
送释氏经论七百馀卷。
二十七年祇园实际二寺成。
黄龙亦毕功。
三十三年十月为战死士卒设八关斋会于外寺。
七日乃罢。
三十五年黄龙寺丈六像。
或传阿育王所泛船载黄金至丝浦。
输入而铸焉。
语在慈藏传。
三十六年丈六出泪至踵。
三十七年始奉原花为仙郎。
初君臣病无以知人。
欲使类聚群游。
以观其行仪。
举而用之。
遂简美女二人。
曰南无。
曰俊贞。
聚徒三百馀人。
二女争妍。
贞引南无。
强劝酒醉。
而投河杀之。
徒人失和而罢。
其后选取美貌男子。
传粉妆饰之。
奉为花郎。
徒众集。
或相磨以道义。
或相悦以歌乐。
娱游山水。
无远不至。
因此知人之邪正。
择其善者荐之于朝。
故金大问世记
贤佐忠臣。
从此而秀。
良将猛卒。
由是而生。
崔致远鸾郎碑序曰。
国有玄妙之道。
曰风流。
实乃包含三教。
接化群生。
且如入则孝于家。
出则忠于国。
鲁司寇之旨也。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周柱史也。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竺乾太子之化也。
又唐令狐澄新罗国
贵人子弟之美者传粉妆饰。
而奉之名曰花郎。
国人皆尊事之。
此盖王化之方便也。
自原郎至罗末。
凡二百馀人。
其中四仙最贤。
且如世记中。
王幼年即祚。
一心奉佛。
至末年祝发为浮屠。
被法服自号法云
受持禁戒。
三业清净。
遂以终焉。
及其薨也。
国人以礼葬于哀公寺之北峰
是岁安含法师至自隋。
安含传辨之。
赞曰。
风俗之于人大矣哉。
王者欲移易。
于当世如水之就下。
沛然孰禦哉。
真兴既崇像教。
设花郎之游。
国人乐从仿效。
如趍宝肆。
如登春台。
要其归在乎迁善徙义。
鸿渐于大道而已。
汉哀帝徒以色是爱。
班固曰。
柔曼之倾人意。
非特女徒。
盖亦有男色焉。
评之不可同日而语矣。
僧智恺陈朝 518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68 【介绍】: 南朝陈时僧。
江都人俗姓曹
初与法泰等同往广州奉祈真谛
以实学且能撰文,乃与真谛对译《摄论》,阅七月,文疏并成。
后又对译《俱舍论》,仅十月,而成文疏八十三卷。
陈废帝光大二年,于智慧寺开讲《俱舍论》,至八月讲未毕卒。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恺扬州人,梁末之岭南。
北周孝闵帝北周 542 — 5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557 【介绍】: 即宇文觉
北周皇帝。
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陁罗尼,宇文泰第三子。
初封略阳郡公
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泰死,袭父爵,任太师大冢宰封周公
是年末,得堂兄宇文护之力,迫西魏恭帝禅位。
次年正月,称天王,建国号曰周,史称北周
专政,欲除而反被废,毒死。
在位一年。
全后周文·卷一
帝讳觉,字陁罗尼,文帝第三子。
魏恭帝三年三月安定公世子四月大将军十月嗣位太师大冢宰十二月封周公,受魏禅,明年九月宇文护所废,寻遇弑,建德元年追谥曰孝闵皇帝
萧方智南梁 542 — 5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557 【介绍】: 即梁敬帝
字慧相小字法真
南朝梁元帝第九子。
武帝太清三年封兴梁侯
元帝承圣元年封晋安王,出为江州刺史
元帝被杀,王僧辩陈霸先以为梁王太宰承制
北齐王僧辩贞阳侯萧渊明建康,以方智皇太子
霸先僧辩,废渊明,立为
在位三年。
霸先代梁,废为江阴王
不久被杀。
全梁文·卷十八
帝讳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元帝第九子。
太清三年封兴梁危。
承圣元年封晋安王
三年十一月,为太宰承制四年七月贞阳危人嗣,以为皇太子九月即位,十月改元绍泰明年九月改元太平
在位三年,禅于陈。
封江阴王
寻遇弑,追谥曰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