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唐朝
僧慧满隋末唐初 589 — 642年四月十二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雍州长安梁氏。
父粲。
隋海叠等州刺史
尤慕佛乘。
七岁。
志辞俗。
粲每奖誉之。
会有诏。
许民出家。
粲方为海州
遂俾薙落。
仙法师名动京辇。
以材学。
大兴善寺
粲及解印绶归。
使受业为弟子。
仙又𢹂以住仁寿宫之三善寺。
大业初
徙住大禅定。
既进具。
智首律师
习毗尼。
善威仪。
结界登坛。
身先众侣。
咨考疑义。
世尤推其详审。
贞观三年
尝讲羯磨法于鄜城兵曹家。
忽火燎草室。
𦦨得风炽甚。
索水噀之而灭。
识者以为其戒德使然。
七年诏。
偕诸大德。
住新寺。
未几。
诏充弘济寺上座。
其规制之严。
至今有可畏伏者。
集仙寺尼。
老子真人像。
私自供养。
召黄巾辈。
庆会堂上。
比丘斋。
呵止之。
集僧行摈罚。
仍以像改佛相。
入太原寺。
證果寺尼慧尚。
侥倖出入宫禁中。
先是神尧皇帝升遐。
朝廷议。
以尚所住寺。
设灵位。
尚谩以比丘寺应命曰。
即己所住者。
比丘率莫谁何。
京邑三纲大德。
二百馀人。
行摈云。
自佛法流行。
未有尼众。
以官势力。
比丘所居寺者。
宜出众不共住。
若四众。
敢与尚等往来。
及诸法事。
与言论者。
同此摈。
于是尚大惧。
东宫求解。
有令遣檐事杜正言
比丘僧解摈。
曰。
殿下住持正法。
慧满法申理。
今则违理附情。
规模乱矣。
即捉坐具退。
而僧之留者。
遽从解议。
闻之叹曰。
党善者寡。
柰何。
后尚屡谢过。
终不顾。
驾幸洛阳
天子以国姓故。
俾扈从道士
先释氏行。
非例也。
集僧二百。
各脱袈裟。
置顶上。
进表谏。
晚以浴僧。
祈生安养
十六年四月十二日
遘微疾。
悉出所畜长物。
属三宝。
加趺坐绳床上。
别寺众。
问答之顷。
精神不昧。
俄而气上属口。
乃逝。
寿五十四。
阇维于终南龙池寺侧。
舌独不烬。
虽益薪炼之经宿。
色愈鲜赤。
并葬之山中。
其平生。
讲律三十馀过。
著四分疏二十卷。
京师净住寺沙门慧升为铭颂。
见别录。
僧贞峻五代 847 — 92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郑州新郑张氏子。
年十四。
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
诵习净名仁王等经。
不久即能暗忆不忘。
后既缁薙。
听俱舍论。
年十八。
升座弘演
冠岁纳戒于。
嵩山会善寺
因挂锡封禅寺
盖今之开宝院也。
新章律疏。
探索玄微。
而讲授之。
勤未尝小怠。
时年甫二十三尔。
大顺二年
相国寺灾。
涤地皆尽。
耆宿以为非大福德力。
莫可以再成就。
或曰其庶几。
于是相率以请
则无所辞让。
归以上座职自任。
未一纪而檀越旁午。
寺之堂气廊庑一新。
众推为新章宗王
僧尼弟子。
百五十馀人。
操行高洁。
诚有足以动物者。
故能坐致功业如此。
同光二年。
夏四月十二日。
微疾而终。
春秋七十八。
法腊五十八。
葬祔慧云禅师之塔。
释贞峻
姓张氏
郑州新郑人也。
唐张果先生之裔孙。
荣阳张果里。
其坟楸槚存焉。
风度宽裕髫龄不弄。
年十四忽超然离俗。
人莫我知。
虽二亲褰衣昆弟截路。
终弗能沮之。
乃投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
神机骏发乍观可惊。
虽背碑覆棋彼不足多也。
未几讽彻净名仁王诸经。
计数万言。
时同侪戏之曰。
汝是有脚经笥也。
辞让斯题恭逊而已。
及削染为僧形。
即听俱舍论。
随讲诵颂八品计六百行。
至十八升论座。
年满于嵩山会善寺戒坛院纳法。
因栖封禅寺
今号开宝律院。
学新章疏。
二十三策名讲授。
长宿积奇。
大顺二年相国寺
重楼三门七宝佛殿。
排云宝阁文殊殿里廊。
计四百馀间都为煨烬。
时寺众惶惶莫知投迹。
或曰。
如请得归寺寺可成矣。
乃相率往今开宝。
坚请归充本寺上座。
前后数年重新廊庑。
殿宇增华。
又请为新章宗主。
复开律讲僧尼弟子日有五十馀人。
执疏听采。
峻之行冰雪相高。
署无裸意寒止袷衣。
食惟知量清约太过。
乾化元年临坛秉法。
及梁朝革命。
所度僧尼计三千馀人。
同光二年夏四月十二日微疾而终。
春秋七十八。
法腊五十八。
葬于寺庄。
慧云禅师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