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六十三 南宋 · 释月涧
 押萧韵
周家有国圣明朝,甘蔗无端产异苗。
后代儿孙非五逆,百千鸩毒一瓢浇浴佛
龙须山转轮经藏记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二、《卢溪文集》卷三四
佛在西域时,远中国仅二万里,华人未始闻其言。
彼方之人闻有震旦之国,负其书重译而至者,橐驼相属也。
其说使人见性成佛,谓法界宝藏,吾所自有,是以华人说而奉之,积其书至五千四十八卷。
于是其徒作华藏之居,建大轴两轮,以藏此五千四十八卷于轮间者,往往遍九州也。
吉州龙须山昔有异僧法登禅师,自曹溪得法,来遇长者龙须于此地,筑庵而留之,遂为登禅师道场。
后人因以龙须名其山。
旧无大藏经,绍兴甲寅长老秉雍领众,始募置,满五百函,欲建法轮而屋之。
会移锡隆庆,而以怀宗踵其席。
始谋建藏室于寺之西隅,度其费莫知所出,有居士刘存正、胡瑾、张孝友闻而乐趋之,各出钱百万以上,由是施者摩肩而至,以故功易成。
藏之前后,神物瑰伟,其像设规置异他处不类,观者叹其异,未尝睹也。
工将毕而怀宗示灭,厥后继住者数易,卒无以纪其成。
郡侯以藏经实始作于秉雍,而雍前住江西、湖南,所至必庄严佛土,复俾住龙须。
雍即以书来求论轮藏之雄丽,求文以记藏经之岁时。
问其日则绍兴甲子四月八日也,于是乃为之记,而究其说之所以然。
夫掇拾西方贝叶之文为一大藏,用法轮以转之,遂始于傅大士,然所谓法界宝藏,从无始来固,不可以色相求,使凡夫忽然见道于一念,顷遍十方界,则虚空中法轮常自转也。
昔人有念经一万部,而祖师不以为胜,有老宿下禅床绕一匝,而转藏了。
或有见于此,则道之为废兴,不系乎藏之建与不建也。
盖此宝藏凡夫皆具足而莫能自證,如衣中宝珠,必因人指示,而不到曹溪,安知不失?
今之所以聚佛书转大法轮,以张皇其说者,盖不为诸佛说法,为凡夫说法尔。
此藏之所以宜建也。
卢溪王某记。
四月初七日夜雨达旦初八日盘山之游改俟初九漫草一诗柬张诗舲兼尹及黄寿臣署尹丁巳 清 · 何绍基
 押支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八
天公意不由人窥,亦复仿佛可测知。
狂风连旬作意吹,体中烦热成郁伊。
窃度雨候庶在兹,且休饮酒缓写诗。
今日风定云倒垂,雨脚乍散冰蚕丝
甚恐一绝难续追,然镫照夜明陆离,照破久卧痴龙痴。
诗人盼雨父母慈,痛泪暗渍酸肝脾。
夜深人静更漏疲,有声到枕半信疑,疑风疑雨难执持。
渐看银竹如绠縻,喧寂缓急任所施。
乍醒乍寐静听之,点点沁入心骨肌。
与我同天倪,萌失厥养壮亦羸。
况虞夭折元胎亏,得此润泽象数滋。
平畴亿万新婴儿,一齐仰乳失厥悲。
京兆百郡之纲维,堂堂敞霸同职司,量分度寸较铢锱。
驰疏夜告丹枫墀,天颜有喜勤诹咨。
淀庐三十里有奇,五更车马且迟迟,行潦未可太骤驰。
昆明湖水生澜漪,玉泉山色展秀眉,傥有画图幸见贻。
我方出郭雨后嬉,高槐稚柳青差差,活到小草閒花枝。
家酌不及野饮宜,对景何惜倾千卮。
诗兄寿弟同襟期,待我盘谷归来时。
崇雨舲中丞书以诗为荅叠夜过诗舲索酒韵丁巳 清 · 何绍基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八
语舲语妙如其诗,诗舲诗妙如其语。
愧余饱听复饱读,肺腑清酣迷厥主。
平生野意狎猿鹿,衫履粗疏忘次序。
春风吹人无住著,一笑三齐又三辅。
翩然复叩田盘谷,荒凉得句欲书股。
默游颇契松石理,归来转益风尘苦。
语翁手书昨又至,灌顶醍醐化甘雨(来书中言浴佛后得透雨。)
诗翁退食适见招,雨后看花略樽俎。
暂时奇想霞外寄,万种愁烦㝱中咀。
吴头楚尾事难说,悔祸何时天意许。
湘波近与桂海接,閒云失岫归无所。
眼前麦收差可卜,暂喜饥儿得香乳。
公馀尚把古人怜,我亦诗思飞嵩颠。
墨缘心印共千里,金石精神非偶然(来书谓新得黄小松嵩岳访碑日记》《古缘录》并桂未谷《摊书随录》,余适为李竹朋小松嵩岳访碑廿四图》,惜不得一见日记稿本,然墨缘相印,亦可谓奇矣。)
苦旱以来龙洞岱岳祈祷未应四月八日兖州请灵石来供奉龙王庙中丞率属每日两次步祷初十日余亦往叩归作此诗并示书院诸生同作己未 清 · 何绍基
 押尤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一
三冬无雪气不收,三春不雨田无畴。
豪门冷澹怅花事,野老惨戚伤麦秋
遣官寻云陟岱谷,策骑请水惊龙湫
层坛不惮排日祷,点滴随逐狂风休。
适逢佛诞入初夏,虔奉灵石兖州
淳化五年五月五,真言咒祈甘露流灵石上刻真言。)
千年前事或可据,三五日内何曾酬。
或云丰歉属天意,讵能旸雨供人求。
矧兹片石蕞尔甚,非比大山尊且优。
自古朝廷布膏泽,九重端拱惟凝旒。
宰相委蛇台谏诤,大吏淟涊卑官忧。
伟哉云根蓄幽异,近承岱气为匹逑。
径当雷霖剖胸出,一救菽麦沈痼瘳。
神岳崇厚岂汝妒,汶济交涸资包羞。
功成惠溥不矜伐,旋伏井底如潜虬。
嗟余颓废不任职,为此寝食安敢偷。
众官祷罢车马散,潜往悲叩难自由。
赤日方炎午未后,浓云忽起东南陬。
欲雨不雨意难测,屯膏何忍甘效尤。
石乎未可自贬抑,能听吾言应点头。
方山證明功德记 唐 · 牟珰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
此山前面有石龛
龛有石像。
从弥勒佛并侍卫菩萨至神兽等计九躯。
案寺记云。
唐初有一童儿名善子。
十岁已下。
自相魏间来。
于此山舍身。
决求无上真正之理。
□启首□四体遂堕。
未及半虚。
五云封之西去。
其音乐□□天风错□毕寺缁白。
无不瞻听。
乃凿此山成龛。
立像旌之。
□證明功德。
暨乎会昌五年
毁去佛□天下大同。
凡有额寺五千馀所。
兰若三万馀所。
丽名僧尼二十六万七百馀人。
所奉驱除。
略无遗孑。
惟此龛佛像俨□微有薰残。
大中五年
奉旨许于旧踪再启精舍。
寺主僧从□闻于州县。
起立此寺。
杭州盐官县人僧子儒
俗姓董氏
不远江湖。
访寻名迹。
至六年五月七日得度既果前□□□恳诚金采装饰方山證明功德。
兼□□□神及师子各二只□金彩色□功价□□□五十贯文施主二百馀人。
□□一镌姓名□□左其山龛寺寺之艮直上可四里。
下思人□井以□处星端旁视□沧溟有同蓬岛□龛石□有泉不□来源细窦泄□石盆□□□□□□而已玉液金浆。
莫得□其甘□□□香山□□质乎香□子如公明山峦之□□□固敬石之像长牢。
冀贤劫尽而同尽。
自□□外胡可倾移哉。
大唐大中八年四月八日镌记。
四月八日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六
旧传浴佛日,数过憩招提。
风俗青精饭,行吟白接䍦
野花随径满,溪树与云齐。
何事违初服,家山废杖藜。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 唐 · 刘轲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偫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来旨云。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寖远。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衲衣僧昙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赐紫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圆如覆镜。道俗异之。林乃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共修身塔。兼砻一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于门人令检曰。尔必求文士铭之。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非法允之冢嫡。谁何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三藏讳元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惠英。长八尺。美须眉。魁岸沈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属隋季失御。乃从高祖神尧晋阳。俄又入。学摄论毗于基暹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初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偫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处。曾未暇也。大遍乃兴言曰。佛理圆极。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显智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年。忽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肩而上。资赠甚厚。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以廿四封书。通屈支等廿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其王礼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而有。法师皆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称博物者。何相万耶。详载如传。惟至中印度𨚗烂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详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讯所从来。曰自支𨚗。欲依师学瑜伽论。法藏闻则涕泗曰。解我三年前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馆于幼日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摩诃天。小乘师号解脱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支𨚗之人开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师。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𨚗僧来。拘摩曰。我头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象军二万。船三万。与法师同溯殑伽河。筑行宫于河北。拘摩自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𨚗僧何不来。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且曰。弟子闻支𨚗国有秦王破阵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师谈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𨚗主。因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𨚗法师之论。凡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意。厚以象马橐装饯法师。又以素謺印书使达官送法师。所经诸国。兵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还。太宗特降天使迎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燉煌于流沙。鄯部于沮沫。时帝在洛阳。敕西京留守梁国公元龄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宏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西域所得经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马负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几俱𦙁矣。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因广问雪岭已西诸国风俗。法师皆备陈所历。若指诸掌。太宗大悦。谓赵公无忌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帝将征法师请于嵩之少林翻译。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穆太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师方开贝叶。廿年秋七月。法师进新译经论。仍请制经序。并进奉敕撰西域记十二卷。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辅才。俾法师裼缁褐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不夺其志。遂问瑜伽十七地义。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犹噡天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师愿力。亦朕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笔自写。太宗居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偫寮读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萨藏经后序。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皇太子请法师为慈恩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太宗皇太子后宫等。于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敕赵公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百戏于庭而还。廿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赏终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高宗恐功大难成。改用砖塔。有七级。凡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宫方妊。请法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中宗孝和皇帝也。号为佛光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法师与佛光王发于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沙。法师早丧所天。因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已平矣。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尽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正月。驾还西京。敕法师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译犹未备。众译焉。法师以功大恐难就。乃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廿万偈。法师汲汲然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门人元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纶。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𦙁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素像十俱𦙁供养悲敬上油各万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闻法师疾作。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哀恸。为之罢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窦师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伤圣情也。法师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澄什康会竺护之流。无等级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经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
入自圣胎,出于凤堆。
大业之季,龙潜于并。
孺子谒帝,与兄偕行。
神尧奇之,善果度之。
不为人臣,必为人师。
师法未足,自洛徂蜀。
学无常师,鸟必择木。
迹穷夷夏,更讨身毒。
寺入烂陁,师遇尸罗。
王逢戒日,论得瑜伽。
瑜伽师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数,玺抽圣绪。
我握其枢,赤幡仍竖。
名高曲女,归我真主。
主当文皇,臣当蔡梁。
天下贞观,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护是付。
付得其人,经纶彬彬。
梵语华言,胡汉相宣。
台臣笔受,御膝前席。
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扬于王庭,百辟流咏。
三藏慰喜,灵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无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脱屣玉华,升神睹史。
发棺开殓,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气清。
修塔者谁,林公是营。
门人令捡,实尸其事。
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四月八日。友人家。扶醉而归 明 · 徐居正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四十六○第二十二
佛祖生辰四八日,都人发愿千百灯。
明月梨花吾醉去,人间妄想梦何曾。
偶成 元末明初 · 王冕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四月八日风雨歇,放翁宅前湖水高。
典衣沽酒亦足醉,骑马看花徒尔劳。
海国尚闻歌蔓草,山陵谁与荐樱桃
元龙本是无能者,后世谩称湖海豪。
言郊祀差官奏隆兴二年十二月十一日 南宋 · 芮煇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六、《中兴礼书》卷二三
今年冬至郊祀大礼,所差捧俎分诣等官,本寺申吏部,差到待次文武官共九十一员,前一月教习仪范了当。
续准指挥,改用四月八日郊祀行礼。
吏部晓示,令逐官朝辞给假前去。
今来难以再行告集,若别行差官,又缘所差员数稍多,教习不及,致期应奉,交互拥遏不便。
兼所差官各合破本身食料钱、人兵鞍马等,窃虑日逼,所属难以差办。
本寺今措置,欲乞除分命九宫贵神,光禄卿等官文臣共二十八员并乞依旧差拨外,其捧俎捧执笾豆簠簋官武臣六十三员,今乞依昨亲飨,执笾豆簠簋官及见今大礼举册官通衮举册体例,止差一十二员通衮捧俎捧执笾豆行礼。
所有其馀俎馔,欲依荐飨礼例,令供官先捧至位,及于馔幔内设俎,实为省约,于礼无阙。
乞从本寺具窠目申吏部差官。
谢灵运赤石进帆海诗 清 · 吴敦礼
 出处:收录于徐宗干编,海东书院刊印之《瀛州校士录》。
薰晷倦山行,屐齿劳渐歇。
鼓楫凌沧洲,万态时灭没。
澄镜豁双眸,遥峰渺一发。
风饱帆叶轻,水肥石华发。
朗咏游仙诗,酣娱浴佛月。
东望及三山南流通百岳。
因兹向若惊,悟彼地维阙。
尘境本芥杯世荣亦芒忽。
但任虚舟心,回帆鼓偶伐(施懿琳编校)
泰山题名 宋 · 赵明诚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七
太原王贻公与□□□□兴、天水赵明诚德父政和三年闰月八日同登。
按:《文物》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四月八日病中寄昌甫 南宋 · 韩淲
 押词韵第三部
我毒发于腰,君疮作于背。
君痛那可忍,我痛或可退。
清和清润时,晴雨在户外。
安得如前年,名胜一谈会。
四月八日恭和益都相国万柳堂放生池元韵 其一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四十二
池上吹来杨柳风,好花犹剩数枝红。
崖禽故绕芳丛乱,水树初含暖日融。
浴佛会邀銮禁客,寻山人是鹿裘翁。
香厨共试青精饭,缓辔追随野兴同江南浴佛日,俗用青精饭。)
四月八日恭和益都相国万柳堂放生池元韵 其二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四十二
烂熳频过花信风,早霞晴射一溪红。
閒思高论寻支遁,倦把清尊笑孔融
生计甘随抱犊子,道心久许放麑翁
乞归未遂行藏得,鱼鸟亲人濠濮同(是日斋,且有放生之会。)
定海重修妙胜禅院记绍圣三年四月八日 北宋 · 罗适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九、《延祐四明志》卷一八、《四明图经》卷一○、《四明文献考》卷一一五
元祐七年冬,予受命提点二浙刑狱事。
明年夏,出按明州定海,因之澥浦,经度创镇,舟过清泉,有梵刹焉。
枕河临道,竹深而林荫,气象洒然,清与神会,就之以避炎熇。
长老智荣师喜我之来,芬我以香,息我以床,睡足环视,物幽景凉。
观其院之揭名曰妙胜。
智荣师言:五代时姚绾舍地建之,初号永安。
宋英宗皇帝登极,以治平改元,乃新今额。
熙宁五年,主僧元旦于州,愿作十方州,致广惠
首座淡交开堂,始昌禅席。
淡交住广惠,以智荣师继之。
予过时,智荣师造释迦殿,新厨廊庑,其功将成。
予已深嘉师能以禅人兴教事,起人之信也。
明年,师又使檀越严恕持书乞记,且云:以元祐八年冬经始之,至绍圣二年秋工告毕,凡为屋一百五十楹,佛像七身,粉绘庄严,华而不侈。
呜呼,天下为僧者多劳人以逸己,蛊我正法。
智荣师能了自性,不为己劳人,惟张大佛事,使四方衲衣缁侣得以安处乎般若之埸,晨兮升堂,夜兮入室,破迷袪惑扫空,了知如来正法眼藏与虚空等。
又能使一方白衣俗士信佛有大法门,可以出生死,灭罪业,各植大善根,入我佛境。
师之所存,不其伟哉!
予尝怪世之学禅者,自药山不许人看经之后,妄生疑情,不知药山为人破执,欲人言下,一决而悟,由不二法门直入无等等正觉,反以口耳所闻,纵横辨捷,自谓见性,弃经破律,荡无所守。
譬如操舟之人,不信柂楫,流浪江海,安能到彼岸耶?
又闻之药山,尝自看经,或有问者,药山云遮眼。
此善忘其指者也。
如来云:「以筏喻者,法尚应舍,而况非法」!
吾知药山真看经者也。
师为我谢学者,药山古佛,岂欺后世哉?
勉之。
绍圣三年四月八日记。
浴佛俗节。携诸君上山观灯 清 · 吴光运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药山漫稿卷之四
登陟惊身老,升平送目长。
星辰浑世界,天地极文章。
历历谁能数,溶溶殊未央。
骊光与佛瑞,斗胜一看场。
村舍浴佛夕 清 · 吴光运
七言绝句 押蒸韵 出处:药山漫稿卷之三
岁岁兹辰会友朋,如今孤卧白云层。
高悬一片松梢月,不羡长安万户灯。
大宋光州司士元祐四年四月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四
光州司士参军王仲回,无为郡人。
因陈本郡圩垾水利,大司农考得其实,请于朝廷,推恩,乃有是命。
其为性信厚,未尝与人较短长。
颇通算数之学,而至老手不释卷。
天衣怀禅师住铁佛道场时,亦尝请问,而乡里以善人归之。
熙宁末年,予扶护先妣长寿太君丧归葬故里,得暇阅大藏教典,因以净土妙缘举示老旧,司士是时已能诚信向慕,但未具深心尔。
至元祐初,予自省闱乞守丹阳,待次锦绣溪上,司士时见访叩请,未尝拒也。
问曰:「经典多教念弥陀生净土,祖师则云心即是净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也」?
答曰:「实际理地,无佛无众生,无乐无苦,无寿无夭,又何净秽之有?
岂得更以生不生为心耶?
此以理夺事也。
然而处此界者,是众生乎,是佛乎?
若是佛境,则非众生,又何苦乐寿夭净秽之有哉!
试自忖思,或未出众生之境,则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弥陀而求生净土哉!
净则非秽,乐则无苦,寿则无夭矣。
于无念中起念,于无生中求生,此以事夺理也。
故《维摩经》曰『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正谓是也」。
又问:「如何得念不间断」?
答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
司士忻跃而去。
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予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净土,今已得生,特来相谢」。
乃再拜而出。
翌日因召丹徒陈安止语其梦,盖陈令深信净土故也。
其后得司士之子术哀讣,乃司士未亡前七日,预知时至,与乡旧为别。
吾弟作亦在坐,屡发见谢之语,是知司士决生净土矣。
元祐四年四月八日无为子杰记。
按:《乐邦文类》卷三。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