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增一阿含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四阿含义同。
中阿含首已明其旨,不复重序也。
增一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
数终十,今加其一,故曰增一也。
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
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括也。
外国岩岫之士,江海之人,于四阿含多咏味兹焉。
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兜祛勒国人也,龆龀出家,孰与广闻,诵二阿含,温故日新,周行诸国,无土不涉。
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
武威太守赵文业出焉,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亡;
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
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略、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
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鞞婆沙婆须蜜僧伽罗刹传。
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
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
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
惧法留世久遗逸散落也。
斯土前出诸经班班有其中者,今二阿含各为新录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见经寻之差易也。
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凡诸学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
而今已后,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
斯谆谆之诲,幸勿藐藐听也。
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
中本起康孟详出,出大爱道品,乃不知是禁经比丘尼法,堪慊切真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
此二经,有力道士乃能见当以著心焉,如其轻忽不以为意者,幸我同志鸣鼓攻之可也(《释藏形》一,又《迹》九。)
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
佛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楗陀越土,甄陀罽贰王师焉。
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道地经》,其所集也。
又著此经,宪章世尊,自始道成迄于沦虚,行无巨细,必因事而演,游化夏坐,莫不曲备,虽普耀本行度世诸经载佛起居至谓为密,今揽斯经,所悟复多。
传其将终言: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诚不虚者。
立斯树下,手援其叶,而弃此身,使那罗延力大象之势,无能移余如毛发也。
正使就邪维者,当不憔此叶。
言然之后,便即立终,罽贰王自临而不能动,遂以巨絙象挽,未始能摇。
即就邪维,炎叶不伤,寻升兜术,与弥勒大士高谈彼宫,将补佛处贤劫第八。
建元二十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斋此经本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文业请令出焉。
佛念为译,慧嵩笔受,正值慕容作难于近郊,然译出不襄,余与法和对检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了也。
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一卷,伐鼓击柝之中,而出斯一百五卷,穷通不改其恬,讵非先师之故迹乎(《释藏宜》一,又《迹》十。)
僧伽罗刹集经后记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罽宾比丘僧伽跋澄,于长安石羊寺口诵此经,及毗婆沙佛图罗刹,翻译秦言未精。
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核理趣,每存妙尽,遂至留连;
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讫。
且婆须蜜经及昙摩难提口诵增一阿含并幻网经,使佛念为译人。
念乃学通内外,才辩多奇,常疑西域言繁质,谓此土好华,每存莹饰,文句减其繁。
安公赵郎之所深疾,穷校考定,务存典骨,既方俗不同,计其五失,梵本出此以外豪不可差。
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载。
余既预众末,聊记卷后,使知释赵为法之至(《释藏迹》十。)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尊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
释迦文降生鞞提国,为大婆罗门梵摩渝子,厥名郁多罗,父命观佛。
寻侍四月,具睹相表,威变容止,还白所见,父得不还,已出家学,改字婆须蜜。
佛般涅盘后,游教周妒国盘柰园,高才盖世,奔逸绝尘,撰集斯经焉。
别七品为一楗度,尽十三楗度,其所集也。
四品一楗度,训释佛偈也,凡十一品十四楗度也。
该罗深广,与《阿毗昙》并兴外国,傍通大乘,特明尽漏,博涉十法,百行之能事毕矣。
寻之漭然,犹沧海之无涯,可不谓之广乎?
陟之瞠尔,犹昆岳之无顶,不谓之高乎?
宝渚极目,厌夜光之珍;
岩岫举睫,厌天智之玉。
懿乎富也,何过此经?
外国升高座者,未坠于地也。
集斯经已,入三昧定,如弹指顷,神升兜术弥妒路,弥妒路刀利及僧伽罗刹,适彼天宫,斯二三君子,皆次补处人也。
弥妒路刀利者,光炎如来也。
僧伽罗刹者,柔仁佛也。
兹四大士,集乎一堂,对扬权智,贤圣默然,洋洋盈耳,不亦乐乎。
罽宾沙门僧伽跋澄秦建元二十年传此经一部,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政文业者,学不厌士也,求出之。
佛念译传,跋难陀禘婆三人执梵本,慧嵩笔受,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讫,梵本十二千首庐也。
余与法和对校,修饰武威,少多润色。
此经说三乘为九品,持善修行,以止观经十六最悉。
每寻上人之高韶,未常不忘意(一作息。)味也。
恨窥数仞之门晚,惧不悉(一作惧失。)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当也(《释藏集》一,又《迹》十。)
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序 魏晋 · 释氏
 出处:全晋文
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
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楗陁越土,甄陁罽贰王师焉。
高明绝世,多所述作。
此土《修行道地经》,其所集也。
又著此经,宪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沦虚,行无巨细,必因事而演,游化夏土,莫不曲备,虽《普耀》《本行》《度世》诸经,载佛起居,至谓为密,今揽斯经,所悟复多矣。
传其将终,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诚不虚者。
立斯树下,手援其叶,而弃此身,使那罗延力大象之势,无能移余如毛发也。
正使就耶维者,当不焦此叶。
言然之后,便即立终。
罽贰王自临而不能动,遂以巨絙象挽,未始能摇,即就耶维,炎叶不伤,寻升兜术,与弥勒大士高谈彼宫,将补佛处贤动第八。
建元二十年罽宾沙门僧伽跋澄斋此经本,来诣长安武威太守赵文业请令出焉。
佛念为译,慧嵩笔受,正值慕容作难于近郊,然译出不衰,余与法和对检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了也。
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
伐鼓击柝之中,而出斯一百五卷,穷通不改其恬,讵非先师之故迹乎(《释藏宜》一。)
崇德太后服议 东晋 · 徐藻
 出处:全晋文
资父事君而敬同。
又《礼》云(《宋志》作“礼传”。)其夫属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则夫属君道,妻亦后道矣。
服后以齐,母(《宋志》作“资母”,《通典》作“资父”。)之义也。
鲁讥逆祀,以明尊卑(《宋志》《通典》皆作“尊尊”。)
今上躬奉康穆哀皇及靖后之祀,致敬同于所天,岂可敬之以君道,而服废于本亲。
谓应期齐衰期(《晋书·康献褚后传》,太元九年崩,太后孝武帝为从嫂,朝议疑其服,太学博士徐藻议。又《宋书·礼志》二,九年作元年,徐藻作徐恭,《通典》八十作宁康中,皆误。)
苻朗员外散骑侍郎太元九年十月 东晋 · 孝武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深识逆顺,望风归化,既嘉此诚,亦简其才。
员外散骑侍郎,并赐给之(《御览》二百二十四引《晋中兴书》)
东林寺 盛唐 · 李邕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
古者将有圣贤。必应山岳。尼邱启于夫子。鹫岭保于释迦。衡阜之托恩。天台之栖顗。岂徒然也。故知土不厚则巨材不生。地不灵则异人不降。阴骘潜运。元符肇开。宿根果于福庭。大事萌于净土。其来尚矣。东林寺者。晋太元九年慧远法师之所建也。世居雁门楼烦。俗姓贾氏。童妙神悟。壮立精博。初涉华学。不读非圣之书。中留范经。尤邃是田之说。尝就恒岳。觏止道安。火遇于薪。玉成于器。虽根种诸佛。而果得一时。师子吼言。载闻顺喻。维摩诘答。更了空门。安住四依。修舍二法。和尚叹曰。吾道行者。惟此人焉。属朱序寻戈。缁徒逃海。道由兹岭。冥契宿诚。谓其徒曰。是处崇胜。有足厎居。居地若无流池。曷云法宇。大谁神庙。特异莲峰。结跏一心。开示五力。以杖刺地。应时涌泉。既殊祥。因立精舍。坚卧禁戒。宏演妙乘。浮囊毒流。木铎正教。首唱南部。转觉后人。以智慧刀。断烦恼锁。由是真僧益广。妙供日崇。隘其本图。宏其别业。乃进自香谷。集板安栖。即昙现之门生。邻慧永之阿若。相与撰平圃。踰层岩。在山之阳。居水之右。经其始而未究其末。有其所而未虞其劳。当是时也。桓元司人柄。斡国钧。以福庄严。因憍檀施。书日力之费。尽土木之功。缭垣云连。厦屋天耸。如来之室。宛化出于林间。帝释之幢。忽飞来于空外。至若奥宇冬燠。高台夏清。玉水文阶而碧池。瑶林藻庭而朱实。琉璃之地。月照灼而徘徊。旃檀之龛。吹芬芳而馝馞。相事毕集。微妙绝时。罗什致其澡瓶。巧穷双口。姚泓奉其雕像。工极五年。殷堪抠衣而每谈。卢循避席而累赞。道宏三界。何止八部宅心。声闻十方。足使诸天回首。观其育王赎罪。文殊降形。蹈海不沈。验于陶侃。迫火不爇。梦于僧珍。愿苟存诚。祈必通感。既多雨以出日。乍积阳以作霖。则有形图西来。舍利东化。或塔涌于地。或光属于天。谢客欣味而成文。刘斐诋诃而覃思。所以山亚五岳。江比四溟。地凭法而自高。物因词而益重。洎梁有崇禅师者。传灯习明。安心乐行。指拳犹昔。薪尽如生。次有果暀二法师。僧宝所钦。克和止观。法物为大。用继住持。上座昙杰寺主道廉都维那道贞等。皆沐浴福河。栖止净业。诸结巳尽。白黑双遣。众生可度。名色两忘。纂盛名于旧人。启新意于今作。重建雅颂。远托鄙夫。代斲有惭。岂云伤手。握笔馀勇。曷议齐贤。但相如好仁。名而激节。伯喈闻义。读曹碑而叙能。傥青包于蓝。冰寒于水。非曰能也。固请学焉。其词曰。
山兆发。真僧感通。
刺泉有力。呵神致功。
法仪外演。禅心内融。
性除遍执。门开大空(其一)
瞻礼云集。厎居峰薄。
越岭图胜。降平规博。
信臣檀施。护供兴作。
大起重阶。广言阿阁(其二)
严幢涌出。宝塔飞来。
尊容月满。法宇天开。
化城改筑。道树移栽。
清梵乐。石敞花台(其三)
金容海游。法影山荐。
毒龙业消。鱼子心变。
万里西传。一时东现。
华戎异闻。穹厚惊眄(其四)
远实法主。谢惟文伯
光颂累彰。德名增勒。
助起江山。声流金石
一言可追。千载相激(其五)
了性了义。或古或今。
止持绍律。定慧通心。
睹物情致。怀缘道深。
敢凭净业。永纪禅林(其六)
答诏论旱灾奏庆历七年四月 北宋 · 钱彦远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国朝诸臣奏议》卷四○、《宋史》卷三一七《钱彦远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
臣伏睹两浙转运司翻录三月十九日诏敕节文,以今大旱,应中外文武臣寮并许实封言当世切务者。
窃念臣近以直言极谏登科,恩擢不次,敢自缄默,茍养资格?
谨条方今急政要事、水旱原本,少尽千虑之得。
臣闻天地有常数,阴阳有常度,当进退盈虚之际,两适均等则气和,气和则风雨时,风雨时则万物育矣。
然阴盛则水,阳盛则旱,二者自然之理。
故阳主德,阴主刑。
德不可以独任,德过则弛;
刑不可以专任,刑过则惨。
天之爱物甚矣,春夏生之,必秋冬以节之,所以相为表里而成岁功。
求其端,正其本,系人之事。
故在《易》之《泰》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言泰极则安而无节,无节则过,其害犹不及也,惟元后辅相而裁成之。
在《春秋》鲁僖公之三年春王三月夏四月,两书不雨者,以僖公能克己求过,放佞臣,理冤狱,精神感天,不雩而雨,故显书不雨以旌之。
此圣人精微极致,谓天人相与应如影响,俾人君戒之谨之之旨也。
伏自陛下即位二十馀载,内无声色之娱,外无畋渔之逸,外戚近侍循循守法,未有专权之失。
前岁地震起雄、霸、沧、登,旁及荆湖,幅员数千里,虽往时定、襄之异,未有大于此者。
今复大旱,以臣愚料之,非他也,盖天警陛下尔。
诚以国家备寇之术未尽要,牧民之吏未尽良,天下之民未尽安,上天垂意陛下,欲因而大治,故先出灾异告焉。
陛下知天戒所在,因而修之,则宗庙社稷之钜福。
茍简忽大事,规规求亡用之言,唯减常膳,避正殿,臣愚谓非应天以实不以文之意。
臣愿为陛下别白明之。
臣前所谓禦寇之术未尽要者,夫西北二虏者,我之坚敌,天性骜悍,以战斗为生业,非可与以首争首校一旦之命。
且古之所谓夷狄,言语衣服殊于华夏,其来不过驱略老弱畜产,故《诗》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逐去则止。
今北戎据幽、燕山后诸镇,元昊盗灵武、银、夏,皆我之州郡,其衣冠、车服、子女、玉帛与汉同,欲加以日夜伺我间隙,收我亡叛,迹其深心,非止驱略畜产而已。
往时元昊负固不服朝廷,责战甚速,出入五载,边臣未有效首虏者,而天下已骚然困矣。
下及牛马诸畜,皆残衄罢极,他物可知。
既纳欸锡命,亦朝廷不得已而为之,纾一时之患可也。
我当按甲蓄威,节财啬用,讲过救失,论长短利害以困虏。
而臣见自元昊之降,上下安然,器械城壁,治葺稍缓。
主兵之官,备边长史,皆以次补用,不复铨择。
士大夫高冠侈服,耻言军旅。
臣惧一旦北虏负恩,乘利送死,西结元昊,两道并来,则国家之力未易支也。
臣尝中夜以思,寒心疾首,臣惧如景祐康定中待元昊之谋,则殆矣。
北虏土地广,甲兵壮,凶党多,非元昊比也,臣愿陛下无轻待焉。
事不预备,不可应猝,此陛下宜深留意。
而又湖广一道蛮獠绎骚,闻其戕害劫掠,生民流离,调发督歛,军须百出,而置之不问,但责一二儒生,非有奇蕴秘略,但能治文书,办期会,深可叹也。
亦用兵三年,未闻尺寸之效。
岁月持久,其忧不细。
惟陛下以此三方之急,因天戒之明,命大臣讲长久之计,以安元元性命,天下幸甚。
臣前所谓牧民之吏未尽良者,大凡生民之命,舒惨休戚,系之刺史县令,虽远近闲要,有郡县大小,然耕田凿井出租税,皆陛下赤子。
茍守吏之失,则一方受弊,旦夕利害切于身。
饥寒偪于内,彼不起为盗贼,则当危苦愁厄而死。
危苦愁厄之气,所以致水旱。
臣伏见江淮诸郡,地近京辅,皆国家之外府,而守吏年七十者十率三四,往往耳目昏惑,神明耗竭,罢癃俯伛,唯以圭田稍食为意。
纵有心力克壮者,则倚其年齿,陵轹吏民。
长吏执千里之柄,而昏惑耗竭,则必输其柄于下吏,下吏操刺史之威而殴良民,亡所不至,甚于长吏之自贪也。
江淮一方,计之尚或如此,况天下僻左之地乎?
县令之猥众乎?
臣愿陛下悉按其门阅功状,命之纳禄致仕,优赐子弟官秩,俾之自养,精择天下长吏,此根本之论也。
议者将云国家惠养老臣,不当如此。
谓之曰:古之养老,盖赐珍膳财帛,岂任之以政事?
且陛下胡忍此老眊百十辈,而不忍天下千万人受其弊?
愿陛下思之。
臣前所谓天下之民未尽安者,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
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
五代迄今,歛名杂出,两税之法渐弊,民已竭力供矣。
加以非时配率,和市举放,利尽归官。
主计之司,不复设轻重均输之法。
乘用兵之急,唯督取诸路缗钱之用,速济经费,至专遣内使四出趣迫。
郡国承望风旨,竭取乃已。
殊不知钱者以通流,移用则利入公上,民得资贩。
今四方之钱月取岁输,一去不复,故天下之民嗷嗷,商贾失业,酒榷商算课入益亏,此盖专取缗钱之过。
平日已嚣嚣苦不足,况能禦水旱?
在先朝时,常患其若此,有三说之法,俾商人入粟边郡,而受盐茗杂物于内郡,边食不复给缗钱,则天下之货通矣。
其三说之法副在有司,朝廷逮事先帝诸臣皆能言之。
陛下举而行之,然后诏主计者讲利害轻重之术,不许专取缗钱于诸路,俾百姓息肩。
《易》曰:「何以聚人?
曰财」。
所以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矣。
再念臣身远虑浅,实缘陛下诏旨而言之,故安危之语,无所隐避。
伏愿陛下不以人废言,不以治忘乱,降意才杰,谨明赏罚,庶几灾异消释,导迎善气,天下幸甚。
方叔每岁一相访送行 南宋 · 姜特立
七言律诗 押侵韵
耐久交情岁月深,今朝何事返家林。
北鸿西燕一年别,流水高山千古心。
何日从公歌旧曲(自注:偶同讴昔时(朱本下有学校间三字)旧曲,有感岁月之迈),无人伴我赋清吟。
若为云气从东野,应绕刘岩紫翠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