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自动笺注)
道德眞經藏室纂微篇卷六欲
   碧虚子陳景元
 德經(下篇明德以不德爲元不德者忘德應用者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内得於心外得於物常得而無
 喪利而不害得以生謂之德也本由
 道故有德有德無名道之深也有德
 有名道之淺也道有深淺故德有上下
 謂上德至德至德者深矣遠矣與物
 互矣人不見其迹則謂之不德以其含光
 匿燿支離所爲使百姓日用不知則其
 德全矣故曰有德
下德不失是以無德
 下德者迹用漸彰至一𣻏散因循物物
 保其安天下稱歸美于己雖其德不喪
 已遠於至德也故曰無德
上德無爲無以爲
 夫有上德者性受自然至妙命得元氣
 之精微貫天明並日月無思無慮
 自無爲忘功忘名無以爲用也謂無用
 己爲而自得古本作上無爲無不
 爲言上德人心寂默性亦恬憺縱心
 所好不違自然任性所爲不逆萬物故無
 爲而無不爲
下德之而以爲
 下德降於上德者也性受自然平淡
 得元氣純和神配陰陽明效日月民皆
 仰戴咸共樂推故曰有以古本下德
 爲之而無以爲言下德之人心仿像
 守沖虚應物臨機不敢造次故曰無以爲
上仁之而無以爲
 仁者博施兼愛皆可爲也可爲而無偏
 故言上仁有心濟乎群品故言爲之功成
 不居事遂不宰無以爲
上義之而以爲
 義者宜也所宜必有所虧處于事類
 無所不宜故曰上義有宜有利故爲之其
 所爲者皆由裁非斷割有以爲也
上禮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攘臂攘除衣袂以出臂也仍引也夫
 者履也謂履道而行辯上下貴賤謙恭
 和柔使無爭心斯禮之本也故稱上焉玉
 帛交馳威儀相答擎跽曲拳進退顧揖
 禮之文也故爲末焉莊子大禮天地
 同節又曰以禮爲翼者所以行於世也古
 聖制使人定心整容貌故曰爲之然
 而中下之士喪本崇末曲煩多不能
 答故曰莫之應此失禮之微者也而有艴
 然作色奮臂仍引指陳去就爭競之端
 又失禮甚者老氏渾淪分散一至
 於此在下文也嚴君平虚無無爲開導
 萬物謂之道人清靜因應無所不爲謂之
 德人兼愛萬物摶施無窮謂之仁人理名
 正實處事之宜謂之義人謙退辭遜恭以
 守和謂之禮人此五者皆可道陳迹
 至至者也至至者一尚不存安有其五
故失而後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
而後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之體不可致詰故混
 而爲一一既分矣五事彰而迹狀著故隨
 世而施設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離
 體爲用故失道而後德德者得也得以
 生謂之德有生必愛故失而後仁仁
 親也親愛物宜故失而後義義者宜也
 宜則謙恭故失而後禮禮者履也履道
 成文簡直則易行煩曲則殽亂也失者亡
 也末盛而本亡自然之理也嚴君平曰帝
 王根本道爲之元德爲之始道失而德次
 之德失而仁次之仁失而義次之義失而
 禮次之禮失而亂次凡此五者道之以
 一體世主長短故所爲非其所
 所求非其所得不自然而務小薄也夫
 禮之爲事中外相違華盛而實虧末隆而
 本衰禮薄於忠權輕於威信不及義德不
 逮仁爲治之末爲亂之元詐偽所起忿爭
 所因謂下文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夫忽道德仁義而專以禮教爲用者豈非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乎若乃道德仁義
 而兼用禮教者是禮之上也則何往而不
 治哉莊子聖人不言之教道不可致
 德不可至仁可爲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
 此與亂之首義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夫修崇禮教者智也智爲先見故曰前識
 識既先物安能忘懷故以治國國之賊
 豈非道之華而愚之始乎若乃藏識藏智
 何思何慮則反其質素矣禮煩則亂智變
 則詐此必然之理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
其華故去取此
 大丈夫有道之士文子大丈夫
 然無思憺然無慮行乎無路遊乎無怠出
 乎無門入乎無房屬其精神偃其知見
 然無爲無不也夫如是所處自然
 樸厚合乎上德也居忠信而務誠實曷嘗
 華綺詐偽是故去彼禮義淺末取此
 道德大本古本四句並作處字(有妙道然)
 (後萬物生焉天地大德生物得以生謂之德不德之德故曰上也在德不失故)
 (曰下也上下雖殊而各得其一故次之以昔之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得一寧神
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
以爲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昔者往古一者元氣元氣大道
 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結爲靈
 物散爲光燿在陰則與陰同德在陽則與
 陽同波玉京不清瓦甓而不溷上
 下無常古今不二故曰一也藏乎心内則
 曰靈府升之心上則曰靈臺寂然不動則
 謂之眞君制御形軀則謂之眞宰卷之則
 隱入毫竅舒之則充塞太空西昇經曰子
 得一萬事畢人能虚心待之一自歸已
 莊子曰氣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又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天者純陽
 氣也且天得之故能剛健運動穹窿廣覆
 垂象清明萬物資始焉地者純陰之質也
 且地得之故能信順柔弱盤礴厚載安寧
 不動萬物資生焉神者妙萬物以爲言也
 且神得之故能通變無方反覆不窮正直
 靈響應物無盡焉谷者溪之絶深者也且
 谷得之故能氣運水注盈滿不竭萬者
 數之大物者形之可見也物得之故能生
 生成成而不歇滅焉侯者五等之爵王者
 君之通稱得之故能永有大寳無思不服
 而爲天下正焉夫上五事能致清寧靈盈
 生者皆由君道正使然也正者得其沖一
 之謂沖一失凡物喪亡在下文也開元
 御本作其致之無一也二字於義闕焉
 取古本爲正嚴君平本無萬物得之以生
 并下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十四字以人
 爲萬物之靈侯王爲人之君故總而言之
 也有之則文句備略之則義未闕於理亦
 通
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
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
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無以者致誡之辭也天者陽之德表君象
 言天無以自恃若恃之則失至明之道
 致陰陽繆戾紀綱弛絶沖一不運將恐有
 開裂之兆且陽氣之亢也必爲灾衰沖和
 之散也必致開裂陰陽書天裂者陽
 氣不足君德衰微自此以下垂誡
 辭也夫地者陰之德表臣象言地無以
 自恃若恃之則失安靜之道致剛柔卷折
 山川崩缺沖一不守將恐有發泄之應且
 陰氣之極也必有水沴沖和之消也必致
 發泄陰陽書地震陰氣有餘臣道
 失職也夫神者靈變凡物精通皆有其
 神陰陽不測者也言神無以自恃若恃
 之則失至變之道致禍生怪祅祥勃興
 一不居將恐有廢歇之時也故神失道
 傷民民被傷則反毁之毁之無神非歇而
 何谷者虚以待物者也言谷無以自恃
 若恃之則失流潤之道致崩夷之憂沖一
 不通將恐有枯竭之隔枯竭則繫於邦國
 故洛枯而夏亡河竭而商喪也物有形
 當任遷言物無以生自恃若恃之則失順
 從之道致循逆生性沖一散去將恐有滅
 亡之期王者三才爲主萬物而有
 之當謙以自牧寄託群才也言侯王無以
 貴高自恃若恃之則失清淨之化百官
 職萬民不歸致蹶敗之虞顛仆之禍自此
 已上雖叙天地等事會歸戒于侯王侯王
 尚耳況黎庶乎
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
 自此以下結成其義也夫貴者豈自貴哉
 必由賤者所奉然後貴耳此以賤爲本也
 高者豈自高哉必縁下者所戴然後高耳
 此以下爲基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爲本邪
非乎
 孤寡不穀三者皆人之鄙惡侯王以爲
 稱者謙以自牧不矜其尊也豈非以賤爲
 本邪而云非乎言實以賤爲本耳
故致數譽無譽
 有道之君忘名忘己天下數譽而不加
 天下數非而不加惡識所以貴不貴哉
 開元御本作故致數輿無輿言就輿數則
 有輪棘箱軸群材之名無有爲輿者合
 之則輿矣就國求之則有士農工商萬民
 之號無有爲國者合之則爲國矣忽群
 材輿何以成棄萬民何以存此重戒
 王令愛民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貌落落貌言有道之君不欲顯
 燿琭琭如玉冥心光落落如石此能守
 沖一之道爲天下正者也古本作若玉若
 石傳奕徐鉉取之(得一貴高以賤爲本自稱孤反復謙下故次)
 (之以反者道之動)
反者道之動
 反者復也變也虚靜者物之本物之將生
 先反復虚靜之原及其變也出虚靜而動
 之是先反而後動故曰易復卦曰剛反動
 而順以行是以出入無疾此之謂也
弱者道之用
 既反虚靜爲道之動則柔弱雌靜實道之
 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一也一者元氣也言天下萬物皆生於
 元氣元氣屬有光而無象雖有光景出于
 虚無虚無者道之體也列子有形者生
 於無形則天安從生又曰形動不生形
 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動不生無
 而生有是故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
 莫不獨化嚴君平天地生於太和
 和生於虚冥是謂反復虚靜之原也(物之將動)
 (先反乎虚靜之原能虚靜動用者其唯上士乎故次之上士聞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夫上士受性清靜恬憺寂漠虚無無爲
 純粹不雜靜一不變聞乎道也人觀
 其迹眞以爲勤行實無勤行也斯所謂
 天然縣解中士受性中庸世所不用
 也則藪澤閑曠吐故納新熊經鳳騫
 養形保神而已及乎爲世用也則大功
 立大名君臣上下爲治而已此之謂
 若存若亡下士受性濁辱目欲視色
 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忘氣欲盈聞其恬憺
 無爲大笑而非之若不下士非笑
 則不足以上道嚴君平鶉鷃高飛
 終日馳騖而志在乎鴻鵠大舉經歷
 東西而志在乎陂池鸞鳳翱翔萬仞之上
 優游太清之中磨薄日月高覽遠逝棲息
 八極乃得其宜三者殊便皆以爲娱故無
 窮之源萬尋之泉乃神龍所歸小魚
 之所去也高山大丘深林巨壑鴻鵠
 豹之所喜而雞狗之所惡也是以損聰明
 廢智慮反眞歸樸遊於太素輕物傲世
 然不喜怒不嬰於心利害不棲於意貴
 賤同抱德含和大聖之所尚乃上士
 所務也中士之所眩乃下士之所大笑
 陸希聲形而上者之謂道通乎形外者
 也形而下者之謂器正其形内者上士
 知微通乎形外故聞道而信則勤行
 之中士在微之際處道器之間聞道
 疑信相半故若存若亡下士不知
 微止乎形内故聞道大笑不唯笑之
 且將非之矣夫道者微妙冥通不可
 苟不爲下士非笑不足以爲眞精之
 道也
建言有之
 建立也將立道行言明三士所見之差
 被笑之狀謂下文
明道若昧
 明晤悟道之人含光不耀舉措施爲有
 若暗昩故中士疑其存亡下士大笑
進道若退
 上士穎達不行而至又況進乎雖有聖功
 進而不取同塵接物外若退敗
夷道若類
 夷平也類絲之不匀者乃織者之所棄也
 夫上士襟懷坦夷平一與物無際支離
 德若絲之有類不爲世用河上公本作
 類言大道之人坦蕩平夷隨類參同不自
 分别
德若
 上德之人無爲無事心同虚空高下莫測
 有若深谷無所不容
大白若辱
 大白者若雪霜潔白無所不到雖瓦
 甓汙溷之處施而無擇有道之士豈異于
 是故處於濁世純白獨全不雜染也
廣德不足
 孫登曰其德深廣通疏見遠遺略小節
 智若不足故良賈深藏若虚君子德容
 貌若愚陸希聲衣被天下不有其仁
 斯廣德若不足也
建德若偷
 此言陰德密行也夫建立陰德之人不顯
 其功畏人之知故偷竊吴筠元綱
 曰功欲陰過陽功陰則能全過陽則易
 改此之謂也
質眞若渝
 渝變也色不明也質眞者純素之士動無
 文章五色之渝淺光華不發也傳奕音
 義云古本作輸廣雅云輸愚也或本作揄
 董遇作摇今依王弼傳奕本作渝
大方無隅
 開元御注方正隅角也夫砥礪名節
 以作廉隅此謂束教之人非曰大方之士
 磨而不磷在涅不淄大方和光同塵
 不崖異無隅
大器晚成
 備物之用曰器河上公大器之人若九
 鼎瑚璉非一朝而可成積習生常美成
 久也
大音希聲
 河上公大音雷霆待時而動愛氣
 希言雷霆尚耳至言陸希聲曰以
 不言之教鼓動萬物不事小說大音
 希聲
大象無形
 河上公大法象之人質無形容夫有
 大法象者無象不應大象能應衆象
 者不可以形定故曰無形
道隱無名
 道本無名强名曰道今道又隱焉而名
 何有此眞所謂滅迹匿端
天唯道善貸且成
 貸施也夫歎美獨有妙道能神鬼神
 帝生天生地善以沖和妙氣施與萬物
 成實而復於自然君平曰道之爲化也
 始於無有終於無終存於不存貸於不貸
 動而萬物成靜而天下遂也陸希聲曰夫
 唯善濟貸於萬物不責其報是以萬物
 受其成而不知其德故下士此道而笑
 之不信其能若此耳(上士勤行建德道生故次之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者虚之虚無之無自然之然也混洞太
 無冥寂淵通不可名言者也然而出變
 化則謂之渾淪渾淪者一也渾淪一氣
 相離散必有神眀潜兆于中神明者二也
 有神有明有分是故清濁三氣
 然而出各有所歸是以清氣爲天濁氣
 地和氣爲人三才既具萬物資生嚴君
 平曰虚之虚生無之無無之無無無
 有形諸有形皆屬於物類物類有宗
 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夫天人
 之生也形因於氣氣因於和和因於神明
 神眀因於道道自然萬物以存故使天
 爲天者非天也使人爲人非人谷神
 子曰夫道自然變而生神神動而成和和
 散而氣結氣結成形故曰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河上公曰道始所
 生者一一生陰陽陰陽生和清三氣
 爲天地人天地人共生萬物天施化人
 長養開元御注道者虚極之神宗一
 者沖和精氣也生者動出也言道動出
 和氣生物然於應化之理猶未足更生
 陽氣積陽氣以就一故曰一生純陽
 不能更生陰氣積陰氣以就二故曰二
 生三三生萬物陰陽交泰沖氣化醇
 徧生庶彙三家之說大同小異備存
 之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爲
 負背也抱向也動物則畏死而趣生植物
 則背寒而向暖物之皮質周包于外皮質
 陰氣之所結故曰負陰骨髓充實内骨
 髓陽氣所聚也故曰抱陽充和之氣運
 行于其間所以成乎形精也沖和氣盛
 全則形精不虧生理王也沖和之氣衰
 散則形精相離而入于死地矣故大人
 其靈府純白來并君子不動乎心則浩
 然之氣可養純白浩然沖氣異名
 氣柔弱可以調和陰陽故曰沖氣以爲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王公以爲
 孤寡不穀柔弱謙卑之稱乃流俗之所
 惡嫌獨大人君子取以自謂者乃所以
 王公貴耳法沖氣之爲和損心志之
 强梁而求益於道德
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
 夫物有能減損情欲自矜卑以自牧
 如王公孤寡不穀之損故有尊貴之益
 也俗物則惟好盈滿饕餮富貴不知住止
 而危敗及之書曰滿招損謙受益物情
 之損有道之益也有道之益物情之損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
 世人所教各立其我義教之者諸子
 氏自成一家之法其㫖善者則歸乎聖人
 之教其㫖悖者則變爲縱横之學縱横
 陷於强暴不得其死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爲教父
 柔弱陽生之徒也强梁屬陰死之徒也
 在上强梁失群下之心而覆亡無日
 下强梁則爲衆之所加而顛躓可待矣不
 得其死謂不得壽終老氏觀俗失道
 將以爲後世法知謙損柔弱者必吉貪暴
 强梁者必凶書之垂誡以爲教父父先也
 本也(法一沖和以謙受益去我義之强梁必守其至柔也故次之天下之至)
 (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至柔者水至堅者金石馳騁奔競不息
 水之流注駿馬奔競也水以至柔爲
 用而能貫穿金石沉溺萬物故曰馳騁
 下之至堅也
無有入於無間
 無有道也間隙也夫混然之氣無有
 質故能包裹乾坤無外密襲秋毫而無
 内與其有形安得入其無間莊子曰金
 石不得無以鳴謂藏道氣君平有形
 銛利不入無理神明在身無間入無竅
 俯仰之頃經數千里
是以知無爲之有益
 吾老氏自稱也言虚無之道柔弱無形
 無所不通王弼無有不可窮至柔不
 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爲之道有益於物
 也
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稀及之
 聖人天道自然謹身節用容儀
 以悟物不言而其教行若乃有爲則滯
 迹損物既而無爲利益甚多故知清靜
 簡易道誠南面至術天下稀及之也
 經曰知我者稀則我貴矣文子臯陶
 而爲大理天下虐刑有貴乎言耶師曠
 瞽而爲大宰晋國無亂政有貴乎見耶不
 言之令不視之聖人所以爲師也(柔弱不競)
 (在乎無爲無爲之益唯身是親故次之以名與身孰親)
名與身孰親
 身爲實名爲賔捨實從賔是謂倒置列子
 曰實名偽名富曰實無名名無實名者
 偽而已矣而悠悠趨名不已名固不可
 去名固可賔耶今有名則尊榮亡名則卑
 辱尊榮逸樂卑辱憂苦憂苦犯性
 逸樂順性也斯實之所係矣名胡可去名
 胡可賔但惡夫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
 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鮑焦子推
 徒守名累實者也
身與貨孰多
 貨資財也凡在富貴而樂其資身之具未
 有不貪財貨者夫富者苦身疾作積財
 不得盡用其爲形也亦外矣貴者夜以繼
 曰思慮善否其爲形也亦疏矣雖有金玉
 滿室而無仁惠之心者空得竊名黷貨
 譏及至亡身辱所喪豈少哉
得與亡孰病
 夫虚名浮利得之輕羽性命形神
 之若太山達人校量誰者是病莊子曰養
 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費損也夫甚愛名者矯情偽行損神
 患豈謂小哉多藏貨者貪滿苟得滅身
 之禍何嘗薄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乆
 殆危亡也知足者不貪貨財也不貪貨財
 詎有戮辱之患莊子孔子顔回曰家
 貧居胡不仕乎對曰不願郭外
 之田五十畝足以飦粥内之十畝
 足以絲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學夫子
 道足以自樂也回不願孔子愀然變容
 曰善哉吾聞之知足不以自累也審
 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内者無位
 不怍丘謫之乆矣今於回而見之是丘之
 得也知止者不貪名位也不貪名位終無
 危殆之憂莊子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
 以生草蓬户不完以爲樞而罋牖二室
 褐以爲上漏下濕平坐而弦子貢乘大
 馬中紺而表素軒不容巷往見原憲
 華冠縰履杖黎而應門子貢曰嘻先生
 何病原憲曰無財謂之貧學而不能行謂
 之病今貧也非病也子貢逡巡而有愧
 色原憲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友學
 爲人以爲仁義之慝與馬之飾
 忍爲也若乃知足知止之士固無戮辱
 殆之憂可以長乆也(親身知足疏名則不知足不辱道成)
 (如缺故次之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缺破也敝困也敗也大成全德君子
 也夫德充内者故能包荒舍薉支離
 形若器之缺玷罕見用故保完全而
 無困敗之敝也又如大壑之而不竭
 鑑應之而不蔽故曰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沖虚盛德大業謙沖而不驕富貴滿
 堵者虚儉而不奢其所用也常有羡餘
 能窮匱
大直若屈
 大直隨物而直彼含垢而不申其直不
 在己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
 大巧謂因物性自然成器用不造爲
 異端故若拙也列子宋人有以玉爲楮
 葉者三年而成亂之楮葉中而不可别也
 遂以巧食宋國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之生
 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故
 聖人道化而不恃智巧道化可謂
 大巧矣因物而成不矜已能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大辯謂智無不周也因物所言而言之而
 無壅蔽若恃已言辯則於物理有所不及
 矣其於非法不說非禮不言而已無所
 爲故若訥
勝寒靜勝
 躁動也言春夏陽氣發於地上萬物因之
 以生物極則反夏至一陰生其中
 氣動極則寒寒則萬物以衰明躁爲死本
 盛爲衰原喻功成不缺者必敗持滿不沖
 者必傾有爲剛躁者必死君平天地
 動一進一退萬物成遂變化不可閉塞
 屈伸不可障蔽故陰之至也地裂冰凝
 清風飂厲霜雪嵒魚鼈蟄伏萬物宛拳
 當此之時處温室爐火狐貉襲毳綿
 猶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動體勞形
 是理泄汙流捐衣出室煖有餘身矣靜勝
 熱者秋冬陽氣靜於寒泉之下否極則
 泰故冬至一陽生其中熱則和氣
 生也萬物因之以生生託靜而起故知
 爲生本亦爲躁嚴君平曰陽之至也煎沙
 爛石飛鳥絶水蟲疾萬物枯槁江河消竭
 當此時入清泉出衣絺𥿭遊燕高臺
 服食寒石不能任也及至解心釋意
 神清靜形四海之外遊志無有内心
 平氣和凉有餘身矣此言躁爲死本靜爲
 生根者以況君王躁强則拒敵飾非犯物
 之性以致家國凋敝是謂躁强則寂然而
 寒薄寒薄則衰滅矣靜理垂拱無爲
 物之眞以致社稷永安是謂靜理則煦然
 而人和人和隆盛
清靜天下
 此結明前也夫至清者在濁而物莫能
 滑至靜者處動而事莫能撓且大成大盈
 大直大巧大辯則有不敝不窮若屈若缺
 若訥以對之惟清惟靜則可以衆事
 爲天下中正莊子抱神靜形
 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摇汝精乃可
 長生也(外缺内全是爲有道故次之天下有道)
道德眞經藏室纂微篇卷之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