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30689b 页
卷六 第 1a 页 0419-040.png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六欲六
   碧虚子陈景元纂
 德经(下篇明德以不德为元不/德者忘德以应用者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内得于心外得于物常得而无
 丧利而不害物得以生谓之德也本由蕴
 道故有德有德而无名道之深也有德而
 有名道之浅也道有深浅故德有上下所
 谓上德者至德也至德者深矣远矣与物
 互矣人不见其迹则谓之不德以其含光
卷六 第 1b 页 0419-041.png
 匿耀支离所为使百姓日用而不知则其
 德全矣故曰有德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德者迹用渐彰至一𣻏散因循任物物
 保其安天下称之归美于己虽其德不丧
 已远于至德也故曰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夫有上德者性受自然之至妙命得元气
 之精微神贯天地明并日月无思无虑心
 自无为忘功忘名迹无以为用也谓无用
卷六 第 2a 页 0419-042.png
 己为而自得也古本作上德无为而无不
 为言上德之人心既寂默性亦恬憺纵心
 所好不违自然任性所为不逆万物故无
 为而无不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下德降于上德者也性受自然之平淡命
 得元气之纯和神配阴阳明效日月民皆
 仰戴咸共乐推故曰有以为古本作下德
 为之而无以为言下德之人心存仿像执
 守冲虚应物临机不敢造次故曰无以为
卷六 第 2b 页 0419-043.png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仁者博施兼爱皆可为也可为而无偏私
 故言上仁有心济乎群品故言为之功成
 不居事遂不宰故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义者宜也有所宜必有所亏处于事类而
 无所不宜故曰上义有宜有利故为之其
 所为者皆由裁非断割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攘臂谓攘除衣袂以出臂也仍引也夫礼
卷六 第 3a 页 0419-044.png
 者履也谓履道而行辩上下定贵贱谦恭
 和柔使无争心斯礼之本也故称上焉玉
 帛交驰威仪相答擎跽曲拳进退顾揖此
 礼之文也故为末焉庄子曰大礼与天地
 同节又曰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古
 圣制礼使人定心气整容貌故曰为之然
 而中下之士丧本崇末曲说烦多不能应
 答故曰莫之应此失礼之微者也而有艴
 然作色奋臂仍引指陈去就为争竞之端
 又失礼之甚者也老氏举浑沦分散一至
卷六 第 3b 页 0419-045.png
 于此在下文也严君平曰虚无无为开导
 万物谓之道人清静因应无所不为谓之
 德人兼爱万物抟施无穷谓之仁人理名
 正实处事之宜谓之义人谦退辞逊恭以
 守和谓之礼人此五者皆可道之陈迹非
 至至者也至至者一尚不存安有其五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
义而后礼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之体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一既分矣五事彰而迹状著故随
卷六 第 4a 页 0419-046.png
 世而施设也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离
 体为用故失道而后德德者得也物得以
 生谓之德有生必爱故失德而后仁仁者
 亲也亲爱物宜故失仁而后义义者宜也
 宜则谦恭故失义而后礼礼者履也履道
 成文简直则易行烦曲则殽乱也失者亡
 也末盛而本亡自然之理也严君平曰帝
 王根本道为之元德为之始道失而德次
 之德失而仁次之仁失而义次之义失而
 礼次之礼失而乱次之凡此五者道之以
卷六 第 4b 页 0419-047.png
 一体而世主之长短也故所为非其所欲
 所求非其所得不务自然而务小薄也夫
 礼之为事中外相违华盛而实亏末隆而
 本衰礼薄于忠权轻于威信不及义德不
 逮仁为治之末为乱之元诈伪所起忿争
 所因谓下文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夫忽道德仁义而专以礼教为用者岂非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乎若乃尊道德仁义
 而兼用礼教者是礼之上也则何往而不
卷六 第 5a 页 0419-048.png
 治哉庄子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
 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
 此与乱之首义同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夫修崇礼教者智也智为先见故曰前识
 识既先物安能忘怀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岂非道之华而愚之始乎若乃藏识藏智
 何思何虑则反其质素矣礼烦则乱智变
 则诈此必然之理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
卷六 第 5b 页 0419-049.png
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者有道之士也文子曰大丈夫恬
 然无思憺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
 乎无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漠
 然无为而无不为也夫如是则所处自然
 朴厚合乎上德也居忠信而务诚实曷尝
 华绮诈伪哉是故去彼礼义之浅末取此
 道德之大本也古本四句并作处字(有妙/道然)
 (后万物生焉天地之大德曰生物得以生/谓之德不德之德故曰上也在德不失故)
 (曰下也上下虽殊而各得/其一故次之以昔之得一)
卷六 第 6a 页 0419-050.png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
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
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
 昔者往古也一者元气也元气为大道之
 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结为灵
 物散为光耀在阴则与阴同德在阳则与
 阳同波居玉京而不清处瓦甓而不溷上
 下无常古今不二故曰一也藏乎心内则
 曰灵府升之心上则曰灵台寂然不动则
 谓之真君制御形躯则谓之真宰卷之则
卷六 第 6b 页 0419-051.png
 隐入毫窍舒之则充塞太空西升经曰子
 得一而万事毕人能虚心待之一自归已
 庄子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又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天者纯阳之
 气也且天得之故能刚健运动穹窿广覆
 垂象清明万物资始焉地者纯阴之质也
 且地得之故能信顺柔弱盘礴厚载安宁
 不动万物资生焉神者妙万物以为言也
 且神得之故能通变无方反覆不穷正直
 灵响应物无尽焉谷者溪之绝深者也且
卷六 第 7a 页 0419-052.png
 谷得之故能气运水注盈满不竭焉万者
 数之大物者形之可见也物得之故能生
 生成成而不歇灭焉侯者五等之爵王者
 君之通称得之故能永有大宝无思不服
 而为天下正焉夫上五事能致清宁灵盈
 生者皆由君道正使然也正者得其冲一
 之谓冲一失则凡物丧亡在下文也开元
 御本作其致之无一也二字于义阙焉此
 取古本为正严君平本无万物得之以生
 并下文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十四字以人
卷六 第 7b 页 0419-053.png
 为万物之灵侯王为人之君故总而言之
 也有之则文句备略之则义未阙于理亦
 通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
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无以者致诫之辞也天者阳之德表君象
 言天无以清自恃若恃之则失至明之道
 致阴阳缪戾纪纲弛绝冲一不运将恐有
 开裂之兆且阳气之亢也必为灾衰冲和
卷六 第 8a 页 0419-054.png
 之散也必致开裂故阴阳书曰天裂者阳
 气不足君德衰微也自此以下皆垂诫之
 辞也夫地者阴之德表臣象言地无以宁
 自恃若恃之则失安静之道致刚柔卷折
 山川崩缺冲一不守将恐有发泄之应且
 阴气之极也必有水沴冲和之消也必致
 发泄故阴阳书曰地震者阴气有馀臣道
 失职也夫神者灵变也凡物精通皆有其
 神阴阳不测者也言神无以灵自恃若恃
 之则失至变之道致祸生怪祅祥勃兴冲
卷六 第 8b 页 0419-055.png
 一不居将恐有废歇之时也故神失道则
 伤民民被伤则反毁之毁之无神非歇而
 何谷者虚以待物者也言谷无以盈自恃
 若恃之则失流润之道致崩夷之忧冲一
 不通将恐有枯竭之隔枯竭则系于邦国
 故洛枯而夏亡河竭而商丧也物有形质
 当任迁言物无以生自恃若恃之则失顺
 从之道致循逆生性冲一散去将恐有灭
 亡之期王者贯三才而为主统万物而有
 之当谦以自牧寄托群才也言侯王无以
卷六 第 9a 页 0419-056.png
 贵高自恃若恃之则失清净之化百官失
 职万民不归致蹶败之虞颠仆之祸自此
 已上虽叙天地等事会归戒于侯王侯王
 尚耳况黎庶乎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自此以下结成其义也夫贵者岂自贵哉
 必由贱者所奉然后贵耳此以贱为本也
 高者岂自高哉必缘下者所戴然后高耳
 此以下为基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
卷六 第 9b 页 0419-057.png
非乎
 孤寡不谷三者皆人之鄙恶而侯王以为
 称者谦以自牧不矜其尊也岂非以贱为
 本邪而云非乎言实以贱为本耳
故致数誉无誉
 有道之君忘名忘己天下数誉而不加劝
 天下数非而不加沮恶识所以贵不贵哉
 开元御本作故致数舆无舆言就舆数则
 有轮棘箱轴群材之名无有名为舆者合
 之则舆矣就国求之则有士农工商万民
卷六 第 10a 页 0419-058.png
 之号无有名为国者合之则为国矣忽群
 材舆何以成弃万民国何以存此重戒侯
 王令爱民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琭琭玉貌落落石貌言有道之君不欲显
 耀琭琭如玉冥心韬光落落如石此能守
 冲一之道为天下正者也古本作若玉若
 石传奕徐铉取之(得一贵高以贱为本自/称孤寡反复谦下故次)
 (之以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
卷六 第 10b 页 0419-059.png
 反者复也变也虚静者物之本物之将生
 先反复虚静之原及其变也出虚静而动
 之是先反而后动故曰易复卦曰刚反动
 而顺以行是以出入无疾此之谓也
弱者道之用
 既反虚静为道之动则柔弱雌静实道之
 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一也一者元气也言天下万物皆生于
 元气元气属有光而无象虽有光景出于
卷六 第 11a 页 0419-060.png
 虚无虚无者道之体也列子曰有形者生
 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又曰形动不生形
 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
 而生有是故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万物
 莫不独化也严君平曰天地生于太和太
 和生于虚冥是谓反复虚静之原也(物之/将动)
 (先反乎虚静之原能虚静动用者/其唯上士乎故次之以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
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憺寂漠虚无无为
卷六 第 11b 页 0419-061.png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
 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
 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
 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凤骞
 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
 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
 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
 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忘气欲盈闻其恬憺
 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
 则不足以为上道也严君平曰鹑鴳高飞
卷六 第 12a 页 0419-062.png
 终日驰骛而志在乎蒿茅鸿鹄大举经历
 东西而志在乎陂池鸾凤翱翔万仞之上
 优游太清之中磨薄日月高览远逝栖息
 八极乃得其宜三者殊便皆以为娱故无
 穷之源万寻之泉乃神龙之所归而小鱼
 之所去也高山大丘深林巨壑乃鸿鹄虎
 豹之所喜而鸡狗之所恶也是以损聪明
 废智虑反真归朴游于太素轻物傲世淖
 然不污喜怒不婴于心利害不栖于意贵
 贱同域抱德含和大圣之所尚乃上士之
卷六 第 12b 页 0419-063.png
 所务也中士之所眩乃下士之所大笑也
 陆希声曰形而上者之谓道通乎形外者
 也形而下者之谓器正其形内者也上士
 知微知著通乎形外故闻道而信则勤行
 之中士在微著之际处道器之间闻道而
 疑信相半故若存若亡下士知著而不知
 微止乎形内故闻道则大笑之不唯笑之
 且将非之矣夫道者微妙冥通深不可识
 苟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真精之
 道也
卷六 第 13a 页 0419-064.png
建言有之
 建立也将立道行之言明三士所见之差
 被笑之状谓下文也
明道若昧
 明晤也悟道之人含光不耀举措施为有
 若暗昩故中士疑其存亡下士所大笑也
进道若退
 上士颖达不行而至又况进乎虽有圣功
 进而不取同尘接物外若退败
夷道若类
卷六 第 13b 页 0419-065.png
 夷平也类丝之不匀者乃织者之所弃也
 夫上士襟怀坦夷平一与物无际支离其
 德若丝之有类不为世用也河上公本作
 类言大道之人坦荡平夷随类参同不自
 分别也
上德若谷
 上德之人无为无事心同虚空高下莫测
 有若深谷无所不容
大白若辱
 大白者若雪霜之洁白而无所不到虽瓦
卷六 第 14a 页 0419-066.png
 甓污溷之处施而无择有道之士岂异于
 是故处于浊世纯白独全而不杂染也
广德若不足
 孙登曰其德深广则通疏见远遗略小节
 智若不足故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
 貌若愚陆希声曰衣被天下而不有其仁
 斯广德若不足也
建德若偷
 此言阴德密行也夫建立阴德之人不显
 其功畏人之知故若偷窃耳吴筠元纲论
卷六 第 14b 页 0419-067.png
 曰功欲阴过欲阳功阴则能全过阳则易
 改此之谓也
质真若渝
 渝变也色不明也质真者纯素之士动无
 文章如五色之渝浅光华不发也传奕音
 义云古本作输广雅云输愚也或本作揄
 董遇作摇今依王弼传奕本作渝
大方无隅
 开元御注曰方正也隅角也夫砥砺名节
 以作廉隅此谓束教之人非曰大方之士
卷六 第 15a 页 0419-068.png
 磨而不磷在涅不淄大方也和光同尘行
 不崖异无隅也
大器晚成
 备物之用曰器河上公曰大器之人若九
 鼎瑚琏非一朝而可成积习生常美成在
 久也
大音希声
 河上公曰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谕爱气
 希言也雷霆尚耳况至言乎陆希声曰以
 不言之教鼓动万物而不事小说斯大音
卷六 第 15b 页 0419-069.png
 希声也
大象无形
 河上公曰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夫有
 大法象者无象而不应曰大象能应众象
 者不可以形定故曰无形
道隐无名
 道本无名而强名曰道今道又隐焉而名
 何有此真所谓灭迹匿端也
天唯道善贷且成
 贷施与也夫叹美独有此妙道能神鬼神
卷六 第 16a 页 0419-070.png
 帝生天生地善以冲和妙气施与万物且
 成实而复于自然也君平曰道之为化也
 始于无有终于无终存于不存贷于不贷
 动而万物成静而天下遂也陆希声曰夫
 唯善济贷于万物而不责其报是以万物
 受其成而不知其德故下士闻此道而笑
 之不信其能若此耳(上士勤行建德道生/故次之以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虚之虚无之无自然之然也混洞太
 无冥寂渊通不可名言者也然而动出变
卷六 第 16b 页 0419-071.png
 化则谓之浑沦浑沦者一也浑沦一气未
 相离散必有神明潜兆于中神明者二也
 有神有明则有分焉是故清浊和三气噫
 然而出各有所归是以清气为天浊气为
 地和气为人三才既具万物资生也严君
 平曰虚之虚生无之无无之无生无无生
 有形故诸有形皆属于物类物类有宗类
 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而人次之夫天人
 之生也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
 神明因于道道之自然万物以存故使天
卷六 第 17a 页 0419-072.png
 为天者非天也使人为人者非人也谷神
 子曰夫道自然变而生神神动而成和和
 散而气结气结而成形故曰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河上公曰道始所
 生者一一生阴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
 为天地人天地人共生万物天施地化人
 长养之开元御注曰道者虚极之神宗一
 者冲和之精气也生者动出也言道动出
 和气以生物然于应化之理犹未足更生
 阳气积阳气以就一故曰一生二纯阳又
卷六 第 17b 页 0419-073.png
 不能生更生阴气积阴气以就二故曰二
 生三三生万物者阴阳交泰冲气化醇则
 遍生庶汇也三家之说大同小异今备存
 之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负背也抱向也动物则畏死而趣生植物
 则背寒而向暖物之皮质周包于外皮质
 阴气之所结故曰负阴骨髓充实于内骨
 髓阳气之所聚也故曰抱阳充和之气运
 行于其间所以成乎形精也冲和之气盛
卷六 第 18a 页 0419-074.png
 全则形精不亏而生理王也冲和之气衰
 散则形精相离而入于死地矣故大人虚
 其灵府则纯白来并君子不动乎心则浩
 然之气可养纯白浩然者冲气之异名冲
 气柔弱可以调和阴阳故曰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孤寡不谷者柔弱谦卑之称乃流俗之所
 恶嫌独大人君子取以自谓者乃所以有
 王公之贵耳是法冲气之为和损心志之
 强梁而求益于道德也
卷六 第 18b 页 0419-075.png
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夫物有能减损情欲不自矜伐卑以自牧
 如王公称孤寡不谷之损故有尊贵之益
 也俗物则惟好盈满饕餮富贵不知住止
 而危败及之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夫物情
 之损有道之益也有道之益物情之损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世人所教各立其我义教之者如诸子百
 氏自成一家之法其旨善者则归乎圣人
 之教其旨悖者则变为纵横之学纵横则
卷六 第 19a 页 0419-076.png
 陷于强暴而不得其死矣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柔弱属阳生之徒也强梁属阴死之徒也
 在上强梁则失群下之心而覆亡无日在
 下强梁则为众之所加而颠踬可待矣不
 得其死谓不得寿终也老氏观俗之失道
 将以为后世法知谦损柔弱者必吉贪暴
 强梁者必凶书之垂诫以为教父父先也
 本也(法一冲和以谦受益去我义之强梁/必守其至柔也故次之以天下之至)
 (柔)
卷六 第 19b 页 0419-077.png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至柔者水至坚者金石驰骋奔竞不息貌
 水之流注如骏马之奔竞也水以至柔为
 用而能贯穿金石沉溺万物故曰驰骋天
 下之至坚也
无有入于无间
 无有道也间隙也夫道混然之气无有形
 质故能包裹乾坤而无外密袭秋毫而无
 内与其有形安得入其无间也庄子曰金
 石不得无以鸣谓藏道气也君平曰有形
卷六 第 20a 页 0419-078.png
 铦利不入无理神明在身出无间入无窍
 俯仰之顷经数千里矣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吾老氏自称也言虚无之道柔弱无形而
 无所不通也王弼曰无有不可穷至柔不
 可折以此推之故知无为之道有益于物
 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圣人观天道之自然而谨身节用饬容仪
 以悟物故不言而其教行若乃有为则滞
卷六 第 20b 页 0419-079.png
 迹损物既而无为则利益甚多故知清静
 简易之道诚南面之至术天下稀及之也
 经曰知我者稀则我贵矣文子曰皋陶喑
 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乎言耶师旷
 瞽而为大宰晋国无乱政有贵乎见耶不
 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柔弱/不竞)
 (在乎无为无为之益唯身是/亲故次之以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
 身为实名为宾舍实从宾是谓倒置列子
 曰实名贫伪名富曰实无名名无实名者
卷六 第 21a 页 0419-080.png
 伪而已矣而悠悠者趋名不已名固不可
 去名固可宾耶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
 辱尊荣则逸乐卑辱则忧苦忧苦犯性也
 逸乐顺性也斯实之所系矣名胡可去名
 胡可宾但恶夫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之
 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鲍焦子推之
 徒守名累实者也
身与货孰多
 货资财也凡在富贵而乐其资身之具未
 有不贪财货者夫富者苦身疾作积财而
卷六 第 21b 页 0419-081.png
 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贵者夜以继
 曰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虽有金玉
 满室而无仁惠之心者空得窃名黩货之
 讥及至家亡身辱所丧岂少哉
得与亡孰病
 夫虚名浮利得之乎轻羽而性命形神亡
 之若太山达人校量谁者是病庄子曰养
 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费损也夫甚爱名者矫情伪行致损神之
卷六 第 22a 页 0419-082.png
 患岂谓小哉多藏货者贪满苟得致灭身
 之祸何尝薄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殆危亡也知足者不贪货财也不贪货财
 讵有戮辱之患庄子称孔子谓颜回曰家
 贫居卑胡不仕乎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
 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郭内之田十亩
 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
 道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
 曰善哉吾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
卷六 第 22b 页 0419-083.png
 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
 不怍丘谪之久矣今于回而见之是丘之
 得也知止者不贪名位也不贪名位终无
 危殆之忧庄子曰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
 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
 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平坐而弦子贡乘大
 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
 宪华冠縰履杖黎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
 何病原宪曰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
 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
卷六 第 23a 页 0419-084.png
 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
 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与马之饰宪不
 忍为也若乃知足知止之士固无戮辱危
 殆之忧可以长久也(亲身则知足疏名则/不辱知足不辱道成)
 (如缺故次之/以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缺破也敝困也败也大成谓全德之君子
 也夫德充于内者故能包荒舍秽支离其
 形若器之缺玷罕见其用故得保完全而
 无困败之敝也又如大壑酌之而不竭明
卷六 第 23b 页 0419-085.png
 鉴应之而不蔽故曰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冲虚也盛德大业者谦冲而不骄富贵满
 堵者虚俭而不奢其所用也常有羡馀岂
 能穷匮哉
大直若屈
 大直谓随物而直彼含垢而不申其直不
 在己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
 大巧谓因物性之自然而成器用不造为
卷六 第 24a 页 0419-086.png
 异端故若拙也列子曰宋人有以玉为楮
 叶者三年而成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
 遂以巧食宋国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
 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夫道化者可谓
 大巧矣因物而成不矜已能故若拙也
大辩若讷
 大辩谓智无不周也因物所言而言之而
 无壅蔽若恃已言辩则于物理有所不及
 矣其于非法不说非礼不言而已无所造
卷六 第 24b 页 0419-087.png
 为故若讷也
噪胜寒静胜热
 躁动也言春夏阳气发于地上万物因之
 以生物极则反故夏至则一阴生乎其中
 气动极则寒寒则万物以衰明躁为死本
 盛为衰原喻功成不缺者必败持满不冲
 者必倾有为刚躁者必死君平曰天地之
 动一进一退而万物成遂变化不可闭塞
 屈伸不可障蔽故阴之至也地裂而冰凝
 清风飂厉霜雪岩岩鱼鳖蛰伏万物宛拳
卷六 第 25a 页 0419-088.png
 当此之时处温室临炉火重狐貉袭毳绵
 犹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动体劳形则
 是理泄污流捐衣出室煖有馀身矣静胜
 热者谓秋冬阳气静于寒泉之下否极则
 泰故冬至则一阳生乎其中热则和气发
 生也万物因之以生生托静而起故知静
 为生本亦为躁严君平曰阳之至也煎沙
 烂石飞鸟绝水虫疾万物枯槁江河消竭
 当此之时入沉清泉出衣絺𥿭游燕高台
 服食寒石犹不能任也及至解心释意托
卷六 第 25b 页 0419-089.png
 神清静形捐四海之外游志无有之内心
 平气和凉有馀身矣此言躁为死本静为
 生根者以况君王躁强则拒敌饰非犯物
 之性以致家国凋敝是谓躁强则寂然而
 寒薄寒薄则衰灭矣静理则垂拱无为全
 物之真以致社稷永安是谓静理则煦然
 而人和人和则隆盛矣
清静为天下正
 此结明前义也夫至清者在浊而物莫能
 滑至静者处动而事莫能挠且大成大盈
卷六 第 26a 页 0419-090.png
 大直大巧大辩则有不敝不穷若屈若缺
 若讷以对之惟清惟静则可以持众事而
 为天下之中正也庄子曰抱神以静形将
 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
 长生也(外缺内全是为有道/故次之以天下有道)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之六
卷六 第 26b 页 0419-09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