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兴福篇第九之二(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三人)¶ (自动笺注)
宋高僧卷第二十七
宋左街天壽通慧大師
賜紫沙門贊寧奉勅
**興福篇第九之二(正傳二十一人附見三人)
***唐京師光宅寺僧竭
僧竭者。
不知何許人也。
生在佛家化行
神甸
護珠言戒止水澄心
每嗟靳固之夫。
不自檀那之度。
乃於建中中曼殊堂。
五臺聖相
築臺至于水際
竭懼傷
生命俾立三日道場
呪其多足至無足。
移竄相避。
勿成某梵行之難。
知至誠所
感徵驗弗虛。
掘土及泉了無蠢動焉。
以複素為漉袋。
遇汲有蟲投諸井坎
號護生井
恒盈不涸。
又觀其飛蛾蠛蠓
火明為可飛之路故犯之。
乃鑄銅蟾
為息煙調。
天下傳其制度
曼殊院甞轉
經。
勅賜香。
此寺本七寶臺寺內有天后
所造之臺。
竭居于中焉。
***唐成都福感寺定光
釋定光者。
不知何許人也。
爰從入法厥性
弗拘。
糲食斷中麁襦卒歲
方於庸蜀化導
有緣
事或多魔教鍾中𠘶。
俄遭武宗毀廢
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暉僧倫咸序。
光同
締構寺宇
因鑄大鐘赤金萬餘斤。
爾日
灰飛投鑪火熾
祥煙兩道
浮圖相輪
高處出。
冉冉上若虹蜺焉。
萬人引望
騰凌
相感然信鼓斯應。
其塔是阿育王
舍利之所。
大和初南蠻蒙傞顛剽掠入益
城。
分蠻卒舍于寺內。
廊廡烹炙熏灼
奔迸
塔頂四道濃煙
分穗直上
虛。
至夜蠻蜑覩此奇異
禁止污穢
此塔
先在西北四十餘步。
天寶末長史章仇兼瓊
赴在。
劍門一人一丈餘。
持戟
路。
兼瓊驚問。
對曰。
某是大石寺護塔神。
奉迎
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
大石
在西南未為極善。
今請移東北四十二
步。
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鎮舍利
兼瓊曰。
易耳。
遂隱厥形。
到府數日。
乃令量其地處
先掘。
果得巨石
其深無際
石匠數十人
鏨鑿之。
至夜輒填滿遣人潛伺之。
見有
白彘數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
隨以舌舐其
堅如鐵銅矣。
章仇止令勿鑿。
遂移塔於
今所。
金華舊寺基也。
光鐘亦移入新寺
焉。
***唐吳郡嘉禾貞幹
釋貞幹
俗姓武氏
雲中人也。
神宇高邈以禪
默為務。
曳錫踽步南訪靈跡
及至故障
崑山寺者。
林泉秀茂
則宋支曇諦考室
于此
味道崇化二十餘載。
基蹠存焉。
至元
嘉中創成大伽藍
武宗廢教。
其寺屏除
至止於茲
范陽盧君襲同興弘覺法
第二名跡
寺成進士姚扶有詩。
幹後遊
秀州長水
靈光寺邑民樹巨殿。
盧令移邑字民
欣然相遇
幹悉先知
或云。
他心宿命之明焉。
遂請幹首唱。
而惡偃
室之囂。
殿基後。
編苫為淺室而居。
四方
檀信弗召自臻。
又與僧令恭君道累歲
成今殿。
其最高廣海內罕比。
事畢[挈-刀+力]弊囊
振舊錫歸北。
莫知其終。
***唐蘇州支硎山道遵
釋道遵
字宗達
姓張氏
吳興人也。
夙負
潔士稱之。
榮曜不足關於心。
聲塵未甞
觸其性。
至年二十詣天竺義威律師受具
戒。
報恩寺興大師首宗毘尼傳教也。
天台一心三觀法門
欲廣寫法華經
道場經院
一之日發其心。
二之日規其
趾。
作不逾序功成焉。
支硎福地
公元827年
元年州將韋元甫
兵部尚書劉晏
侍御史
王圓。
開州刺史陸向。
殿中侍御史陸迅。
大理
評事張象
競誘真心共獲殊勝
相與
表奏聞。
詔書特署為法道場
自江以東總
一十七所。
皆因遵之首置也。
舉精行大德
二七人
常持此經以報主恩。
鑄盧舍那及
毘盧遮那像及多寶塔
淨土當生業造彌
陀佛。
復寫天台教。
益乎道場常住莊二
區。
平時法華玄義天台止觀四分鈔文。
壇度人授心揚律。
徒盈石室之籌。
天寶中
靈巖道場法華三昧
忽覩大明上燭
于天。
我身正念儼在光中。
異日荊溪
師曰。
智慧光從心流出。
精志所致
耶。
又於本寺入法華道場覩此身在空中
坐。
先證者知是滌垢之相。
其年春秋七十一。
公元784年
僧夏四十六。
興元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終于支硎山寺。
僧益公翰公一夜同夢大殿
崩。
果遵入滅
門人靈翰盛道猶子靈源
追慕不已
樹塔旌德焉。
***唐京兆大興善寺含光
釋含光
不知何許人也。
幼覺囂塵馳求
靜。
開元中不空三藏頗高時望。
依附
焉。
不空劫迴西域光亦影隨。
匪憚艱危
思尋聖迹
去時泛舶海中遇巨魚望舟有
吞噬之意兩遭黑風天吳異物之怪。
既從恬
靜俄抵師子國
屬尊賢阿闍梨大悲胎藏
壇。
許光并慧𧦬同受五部灌頂法。
天寶
載迴京。
不空譯經
乃當參議華梵
屬師卒
後。
代宗重光如見不空
勅委往五臺山
功德
天台宗湛然
解了禪觀深得智
膏腴
甞與江淮四十餘人清涼
界。
湛然光相見。
西域傳法之事。
光云。
一國體解空宗
問及智者教法
梵僧
云。
曾聞此教定邪正曉偏圓明止觀
功推
第一
再三囑光。
因緣重至。
為翻唐為梵
附來。
某願受持
屢屢掘手叮囑
詳其南印
土多行龍樹宗見。
故有此願流布也。
光不
知其終。
系曰。
未聞中華演述佛教倒傳西域
有諸
乎。
通曰。
梁武吐谷渾夸呂可汗使來。
佛像經論十四條。
帝與所撰涅槃般若
光明等經疏一百三卷付之。
原其使者必通
華言既達音字
到後以彼土言譯華成胡。
方令通會
彼亦有僧。
展轉傳譯青海
西達葱嶺北諸國。
不久行五竺更無疑
矣。
車師毛詩論語孝經
學官弟子
以相教授
習讀之皆為胡語是也
又唐
西域
易道經。
僧道譯唐為梵。
二教
菩提為道
紛拏不已
中輟
設能翻傳到
彼。
見此方玄賾典籍
豈不美歟。
又夫西
域者佛法之根[榦-木+禾]也。
東夏者傳來之枝葉也。
所知者知枝葉不知根[榦-木+禾]。
不知技葉
殖土根生[榦-木+禾]長矣。
尼拘律陀樹是也
蓋東
人之敏利何以知耶。
秦人好略。
驗其言少而
解多也。
西域之人淳朴
何以知乎。
天竺
繁。
證其言重而後悟也。
由是觀之。
西域
人利在乎念性。
東人在乎解性也。
如無
空教出乎龍樹
智者演之令西域之仰
慕。
中道教生乎彌勒
慈恩解之疑西域
罕及
將知以前二宗殖於智者慈恩之土
中枝葉也。
入土生根[榦-木+禾]明矣。
栽接
見而不識
聞而可愛也。
又如合浦之珠北
土之人得之步搖而飾冠珮
南海之人
見而不識
聞而可愛也。
蠶婦之絲。
巧匠
家。
得之繡衣裳而成黼黻
縿抽之嫗見而
不識
聞而可愛也。
懿乎。
智者慈恩。
西域
焉得宗仰乎。
***唐剡沃洲山禪院寂然
釋寂然
姓白氏
不知何許人也。
名節素奇
公元828年
四聖種。
號頭陀焉
大和二年振錫
方。
天台勝境
沃洲山者。
天姥
之陰對天台華頂赤城
北望四明
金庭
鼓山介焉西北
北有支遁嶺。
養馬放鶴
岑次焉。
晉宋已來山洞開。
初有羅漢白道
猷言。
西域戾止是山。
竺法支道林
焉。
高人勝士接踵而棲此中。
至於戴逵
羲之郗超孫綽許詢遊憩其間矣。
見是中
景異。
聞名士多居。
如歸故鄉戀而不能
去。
行道盛集禪徒。
浙東廉使元相國
稹聞之。
始為卜築
陸中丞臨越知之。
公元829年
完葺
三年欝成大院
五年佛事興。
然每
往來禪侶談說心要
終于山院
大和
公元833年
七年白樂天河南保釐為記。
劉賓客
錫書之。
***唐天台山福田寺普岸傳(全亮唯約)
釋普岸
姓蔡氏漢東人也。
沖弱之齡。
逈然
敏。
骨目奇秀
天生不嗜葷羶
有出塵之
意。
其父嚴毅訓授經籍漸通其義。
秉翰伸
宛然華藻
因入僧舍執經卷。
乃歎曰。
佛法玄微造次可及
決志辭親。
懷海
禪師百丈山
毳納之人駢肩累足
時號
叢林焉。
岸叩其關。
攝受之。
日隨普請
施役。
夜獨執燭誦經
曾不憚勞
遂諧剃
染。
及陞戒品
便習禪那坐忘疲。
觀心
務。
瞻蔔附風而香遠
[虥-儿+巾]貓逢獸而吼高。
者成圍。
請於安陸壽山院坐道場矣。
如是
環拱可四百餘眾
執器聽瞿沙之說。
投籌
待毱多之度。
大利群機道者眾。
大和
中謂眾曰。
吾山水之遊未厭。
諸人相留
滯。
天台赤城
道猷止息焉。
華頂石梁
智者
降魔矣。
將遊之也。
襄陽邐迤而來
沃洲天姥天台西門
平川谷中
峯名大舍
號平田是也
觀其山四舍
翠。
東西石門
而有三井龍潭
東入石橋
聖寺
乃是綠身道猷尊者結茅居此。
未幾
虓虎乳子
瞪目而視岸。
岸以杖按其頭
曰。
貧道聞此山是神仙窟羅漢隱居
今欲
寄此安禪
檀越勿相驚撓
經宿領子而去。
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營構丈室
公元834年
携一童侍薪水耳。
八年禪侶輻湊
義成此院。
號平田焉
開成中宛是大道
公元843年
場。
會昌三年七月告眾入滅
春秋七十四。
弟子全亮。
俗姓陳氏
悟師之道得鳳
毛。
一人唯約。
上元入滅
肉身不朽
岸遷
于是山。
前此寺置五百羅漢殿。
永嘉全億
長史半千形像
每一迎請必於石橋宿
焚香
幢蓋螺鈸引導入于殿。
香風
至。
幡幢之勢前靡而入門即止
石梁聖寺
石橋之裏
梵唄方作香靄始飄。
先有金色
鳥飛翔後林樹
石畔梵僧
或行或坐。
招手之狀。
或臥空之形。
眴息之間千變萬化
漢南國王錢氏頻年供養
祥瑞極繁。
今上
公元978年
太平興國三年
於滋福殿宣問兩浙僧正
贊寧石橋長廣量度
一皆實奏。
歎嗟
公元983年
之。
至八年福田寺道者自詢誓斷腕
鍊乞重造此寺。
乃宣內殿高品衛紹欽
承貴革故規制
若化出天宮焉。
今岸師影
堂在寺之右。
***唐京師奉慈寺惟則
釋惟則者。
拔俗高栖神物表。
凡施善務
則波隨。
常言像是生善之強緣。
不得不
多立。
初之觀也如對嚴君
次則其心不亂
中則觀門自成。
末則如如焉。
蕩蕩焉。
三昧
得不現前乎。
是以我曹勸化迷俗。
不以
此是為先容歟。
由是若雕若塑形像森然
恒事進修
天邑之間偏加激勵
憲宗
皇太后郭氏元和中為母齊國大長公主
福造奉慈精舍搜擇名德
則乃預選入居。
久之間聞四明鄮山阿育王塔
東晉
訶求現。
往專禮焉。
匠意七寶為末。
用膠範成摹寫
酷似
甬東躬自負歸
奉慈寺供養
京邑人皆傾瞻歸信焉。
***唐長安禪定寺明準
釋明準者。
不詳氏族生緣
天台靈墟道場
出俗
遊方京邑
觀古之神僧智苑。
於苑
北山刊石寫經
灌鐵以俟慈氏下生
水火之虞。
東洛長壽寺華嚴
聖善寺寫
法華
嵩山嶽寺楞伽
悉刊貞珉皆圖不
公元798年
朽。
準遂於貞元戊寅歲春正月
寺僧
山攻石石悉頑惡
匠氏不虔山靈祕吝
時準疏告陰靈請[示*卑]善務。
俄於定中見
干幅貯無量石。
冥冥之間如有宰割
皆中
刻字
連率博陵崔公激勸幕府參佐
一品
從序至勸發。
凡二十八。
圜廊挺立
公元806年
不朞畢工。
準之化人皆此類也。
元和元年
八月中也。
不詳終所。
***唐洪州寶曆寺幽玄
釋幽玄
俗姓劉
幽州人也。
夙懷出俗之願。
年及弱冠方遂前心
并州賢禪師而了
公元807年
玄契
元和二年振錫江左
會稽大雲寺
三學僧柅定食輪資緣都闕玄言響應
檀越供贍
未幾移居湖心龜山妙喜古寺
年屬平昌孟簡于越
枉駕問道
構成
公元817年
大院
十二載復登南嶽栖止絕頂
十三年
章太守商祐篤重其道。
命住東明寺
即東
晉安帝世之所造。
僧數繁湊
寶曆中為奏改
為世福。
兼置戒壇續勅改為僧寺
其間
公元827年
形像皆玄之化導
大和元年傅中丞又加
信向
玄於院南別造佛閣五層功就。
謂弟
子曰。
福事無盡生涯有期
物有闕然後人
庀具。
吾終後可將屍漆布閣下
言訖
化。
門人旁立塔焉。
***唐五臺山智頵
釋智頵者。
中山人也。
自幼辭親來五臺山
善住閣院禮賢林為師。
誦經合格得度
情爽氣調高峙
世資財少欲知足。
充腹麁衣禦寒
餘有寸帛未甞不濟
貧病也。
遊方參翫預諸講席
傳法維摩
二部窮源盡理。
後挂高峯息心却掃
元和中眾辟五臺山都檢校守僧長。
頵與
時遷徙。
固辭不允
遂登此職。
後遇歲當饑
寺宇蕭條
華嚴寺大聖棲真之所。
巡遊者頗眾供施稀踈
院宇倫巡例稱不迨
眾請為華嚴寺供養主。
時德不孤法照
無著澄觀出世也。
當觀師製華嚴經疏。
海眾雲集
請頵為講主
日供千僧
十有餘
[示*異]食無告乏。
皆云有無盡藏米麪也。
久頗見豐盈
有隣院僧義圓。
當代碩德
也。
謂頵久知常住私有謗言
平等心是
貪饕者也。
有神人報圓曰。
長是千佛
一數也。
汝發輕言
若不悔過當墮惡道
圓乃詰朝嗚足懺謝
有茲驗也。
及鍾武宗
澄汰
頵遁乎山谷不捨文殊化境
未逾
公元846年
歲載宣宗即位五臺諸寺度僧五十人
宣供衣帔
山門再辟。
頵為十寺僧長。
兼山
公元853年
門都修造供養主。
大中七年寰海遊臺。
四眾無遮精妙供養
一月日乃謂大眾
曰。
吾欲暫憩微骸息心斂迹佐助眾務
無能為也
付諸俊哲繼吾遺躅
淨室
坐而滅。
春秋七十七。
臘五十八云。
系曰。
中職任也。
如網之綱如屋之梁焉。
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
北齊則十統分
員。
世則僧錄命職。
異乎常所聞者。
五臺
山自貞元中智頵始封僧長矣。
亦猶魚鹽
蜃蛤祈望守之也。
***唐會稽呂后山文質
釋文質
俗姓祝氏
尚丘之遠孫
衢州須江人
也。
叔氏為僧號唯寬。
學通多本經論。
寬被
詔入長安大興善寺
重詔入內道場
請受菩薩戒
質隨寬入內
年十五誦法華
華嚴維摩等經。
二十三受具
七日誦周戒本。
便講四分律
二十七講通俱舍。
四十年
精曉大經論。
後約大悲禹跡禪師
參問心要
博達矣。
諸暨法樂寺領徒。
時有虎來聽法
質摩其頂而去。
後往永嘉
會昌搜簡乃隱樂成縣芙蓉山
胎息
而已
大中重興。
太守韋君累請不來
強置
于榻[臼丌]出州開元寺居。
檀施駢貤迴造大
佛殿講堂房廊形像
并寫藏教無不備
焉。
越州廉使沈貳卿命住呂后山院
寧賁
禪師舊化之地也。
質唯居草庵而止。
咸通二
十月十四日眾言別。
十五日端坐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臘六十二。
窆于雲谷建塔
越州刺史段式為行錄焉。
***唐明州國寧寺宗亮
釋宗亮
姓馮氏
奉化人也。
家傍月山而居。
後稱月僧焉。
開成中剃落納法。
方事
尼循于四儀
無遺行。
而云我生不辰
會昌之難便隱家山深巖洞穴
大中再造
寧寺。
選清高者隸名
亮預住持
建州
李頻寺碑云。
清心行不污者得二
十八人以補其員。
住持也。
律僧宗亮禪僧
全祐而已
國寧經藏載加繕寫
躬求正本
紙墨鳩聚嚫施
建造三門藏院諸功德
廊宇
皆亮之力焉。
晚年專事禪寂不出
門。
處士方干贈詩云。
秋水一泓常見底。
千尺不生枝。
空門學佛多少
盡心
只有師。
終于本寺。
春秋八十。
亮恒與沙
門貫霜棲悟不吟數十人
秉執清奇
迭為文會
林下之交。
嶽林寺碑。
詩集
三百許首讚頌
並行于代。
而於福敬二田
銳心彌厚焉。
亮為江東生羅隱追慕
樂安
孫郃最加肯重。
四明才名志。
序諸儒
駿士外。
獨云釋宗亮
多為文士先達倣仰
焉。
***唐越州開元寺曇休
釋曇休
字德敷
姓李氏
器度宏廓志行修勅
納法已來未容少缺。
習通漸教至精微。
四分律相部疏宗蔚成淵府
初機請學皆到
甚深。
休於講訓之餘紏繩寺任。
伊寺者梁
所創。
年涉四百雖觀閣巋然
且㯫梲傾
弛。
休革故有方。
締構無隙
特加壯麗輪焉
奐焉。
又護國經樓迨諸棟宇悉見鼎新
次以
公元704年
寺之門樓也。
長安四年曇一律師之經
始也。
既而頹廢仍重整覆。
一同創制
復慊
永徽中康僧會法師應身堂座卑庳
乃募人
釐變舊規
通年中也。
休之一言檀信響應
終于住寺
今之大善伽藍是也
***唐雅州開元寺智廣
釋智廣
姓崔氏
不知何許人也。
德瓶素完
道根惟固。
化行洪雅特顯奇蹤
凡百病者
之。
則以片為杖指其痛端。
或一之無
不立愈。
至有𤼣者則起。
跛者則奔。
其他
何足言哉。
乾寧初王氏始定成都
郡守
羅(亡名)罷任
携廣來謁主。
王氏素知奇術。
唯呼為聖師焉。
先是咸通中南蠻王及坦綽
來圍成都府幾陷。
天王沙門形高五
丈許。
射流光。
蠻兵即退。
故蜀人於城北
寶曆寺
五丈僧相。
後為牛尚書預毀。
兵火相仍
唯懼毘沙門之頹𡉏耳。
王氏乃語
廣曰。
郎之異術道德動人
乘此可料理
天王否。
吳尚書行魯曾夢令修吾像。
事經營。
除書忽到請法力成之。
唯其
徙就天王閣下
一隅小榻而已
翌日病者
填噎其門。
收所施二十萬至三十萬錢。
發言勸人出材木。
浹旬皆運至堆積
三綱掌管焉。
初廣在雅郡本寺羯帝神堂
居其半室
低門苫蓐不許女人到門。
唯有
一竹箜子。
每齋受嚫二十文必投箜內滿。
則置之佛殿
聲鐘集眾自他平等分之。
俗家請齋亦體廣意。
止施二十文。
淨飯
豉汁此外不許一物
嚫多不取
食畢而
去。
亦無辭告。
其後益加神驗
或遇病者
一叱皆起。
或令燒紙緡掇散飲食
或遇
公元898年
痛惱者。
捩紙蘸水貼之亦差。
光化元年
天王閣。
向畢乃循江瀆池呪食飼魚
其魚二尺已上。
萬億許皆浮水面而殞。
聊躡流水救十千魚生忉利同也。
***唐鄜州寶臺寺法藏
釋法藏
不詳氏族
厥性方正好行惠物。
於葦川化眾造寺
佛殿僧坊一皆嚴麗
刻華蘤。
鄜畤命為壯觀
藏偶病篤暴終至一
精廬
七寶莊嚴非世所有
門外有僧梵貌且
奇特
倡言曰。
法藏汝造伽藍不無善報
何於三寶物有互用之愆。
何從洗雪
藏首
露之。
僧曰。
汝但繕寫金剛般若經
恒業受持
豈不罪銷。
亦可延乎壽命
言訖而蘇。
自躬
抄度其經午夜口誦
藏終時年一百一十歲
云。
雕陰至今信重焉。
***唐五臺山海雲傳(守節)
釋海雲
未詳氏族鄉里
來遊聖跡
始於南
臺側峭絕峯巒幽僻林谷而特居之。
刻苦翫道儉而難遵。
從其遊者寡而無眾。
迨其入滅
門人守節淘灑舍利
起塔焉。
雲是普賢菩薩應身也。
門人守節即高力
之子也。
從師墨儉。
有進無退
雲示之曰。
上都有臥倫禪師者。
雖云隱晦而實闡揚
祖印持。
一時難測
化導之方若尸鳩之七
子均養也。
汝急去從之。
及見倫扣擊未幾
告云。
汝師海雲入滅已。
節稟聽斯言荼蓼
情苦。
奔赴如其言矣。
繼武接跡盛化
相耒。
迨將示滅
愁雲欝結鬼神悲號
有塔
存焉。
系曰。
海雲普賢應身非耶。
通曰。
菩薩下化
拘定相。
應以比丘即現說法
若然何亂
文殊使主不分乎。
通曰。
若如所問凡
夫分矣。
聖人豈以我所求乎。
***唐五臺山佛光寺法興
釋法興
洛京人也。
七歲出家不參流俗
巾提盥罔憚勤苦
諷念法華年周部帙
又誦淨名經匪逾九旬
戒律軌儀有持無
犯。
來尋聖跡樂止林泉
隷名佛光寺
節操
孤頴所霑利物
身不主持付屬門人
即修
功德三層七間彌勒大閣高九十五尺。
像七十二位。
聖賢大龍王罄從嚴飾。
臺山
海眾異舌同辭
請充山門都焉。
蓋從其統
公元828年
攝。
規範準繩和暢無爭故也。
大和二年春正
月聞空有聲云
入滅時至
兜率天今來
導。
於是洗浴梵香端坐入滅
建塔于寺西
北一里所。
***唐五臺山行嚴
釋行嚴
榮陽人也。
家襲簪組業嗣典墳
庭誥周旋
成器能而濟用
內要
隨計
俄發宿緣
因聞妙莊嚴王經品白父
母求出塵勞。
堂親抑禁略無却退
既而
去華
年充納戒諸方道綽有餘能。
五臺山文殊應現凡聖交蹤。
登遊隷名
斯地。
自爾一成慕學三教偕明。
談論天人
之際。
聽者茫昧不知區域內外耶。
王公
大人靡不迴向
大和中多行激勸營福
焉。
自設大供日計千人
聞見之流鳴指
讚嘆曰。
行合解通世之希寶也。
助道法當
公元849年
如是修。
大中三年右脇而滅。
建塔寺西
一里云。
***唐五臺山佛光寺願誠
釋願誠
姓宋氏
望本西河家襲素風
流遠
不揚
胄緒祖考不書
母陰氏夜夢庭樹
發千華餘華尋謝。
獨結一果。
乃覺有孕。
公元828年
願心得娠男子足矣
十月臨蓐如其
望。
字曰願誠
後志小字不訓法名
者。
慈母之意也。
誠少慕空門
雖為官
學生已有息塵之志。
迨棲金地行嚴
師。
儒宗珪璋釋氏師子也。
一旦謂誠曰。
神情朗秀
宜於山中精勤效節
可不
公元829年
乎。
大和三年落髮
五年具戒
先誦諸經悉
精練行人屬耳道望日隆
無何會昌中
停留誠志動搖
大中再崇釋氏
選定僧員。
誠獨為首矣。
遂乃重尋佛光寺
已從荒頓
發心次第新成。
美聲洋洋聞於
帝聽。
飈馳聖旨雲降紫衣
李氏奄有
門。
遐奉文殊遊聖地。
覩其令範撫手
懷。
表聞天子
相繼賜大師號圓相
公元887年
也。
就加山門檢校
光啟三載羞饌命僧捨
衣投施。
鐘聲引眾悉至齋堂
右脇曲肱
長往
建塔樹碑寺之西北一里也。
***後唐五臺山王子寺誠慧
釋誠慧
元禮宗盟祖派。
蔚州靈丘故邑
父母深信注意清涼
因瞻大聖之容。
乃乞
興邦之子
既而有孕。
遂誕賢童。
纔當丱年
器𠏉天假
自詣臺山永為佛子
真容殿
釋法順覩其俊哲
化以苦空
勸捨俗衣令
法服
暨登具足尤習毘尼
自後孤遊
谿谷多處林泉
王子寺僧湛崇等。
請居
茲寺。
慧主任之。
餘暇內外典教靡捨斯須
供贍精嚴非不勤恪
恒轉華嚴經數盈百
部。
每至卷終懇發願曰。
以我捧經之手。
救彼苦惱之人。
而屬武皇梁太祖日尋干
中原未定
武皇中流矢。
創痛楚難任。
憶慧師翹想焚香
痛苦乃息遙飛帛遠
雞園
下重巒迎歸丹闕
武皇躬拜
感謝慈悲
便號國師矣。
乞歸本寺。
金峯
顯耀玉樹相依
九州珍寶皆來
百寺之樓
公元923年
臺普建。
莊宗即位賜紫衣。
次宣師號
不受
帝復宣。
厥後朝天闕更極顯榮
受恩一月却返五臺
同光三年乙酉歲十二
月。
囑累門人廷珪曰。
吾今化緣將畢
為吾
遺表達于宸聽
宜各努力無相代。
公元925年
訖入丈室右脇而終也。
俗齡五十。
臘三
十。
帝聞惻愴
高品監護喪筵。
勅賜
三朝
火燼五色骨存。
收取舍利起塔焉。
謚曰法雨塔曰慈雲也。
宋高僧卷第二十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