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自动笺注)
岱史第八卷遺蹟
叙曰紀遺蹟者何志徃古勝蹟昭垂迄今
猶未泯者也夫與時更物隨世變居今
右匪蹟曷因維兹泰山帝王制作之隆聖哲
人文之盛種種勝蹟何可縷指其大者如□
明堂則思虞周之盛治登封臺則慨世主
侈心秦篆磨崖碑則睹大手筆之書
法攀孔子登臨處則挹小天下之氣象陟謝
過城履汶陽田則欽文事備之聖謨稽顔
淵之望繫練曾子之歌梁山則遡聖門英賢
濟濟孫眀復講學石守道之捧杖履
則憶當時師弟子之雅操諸皆遺址依然
具在流風餘韻與泰岱終始所謂曠千
百載相感者其在斯與若仙家者流遊方
之外洞天福地所時有也故併及之
帝王遣蹟
玉簡風俗通曰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
 年壽脩短漢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曰
 八十其後果壽八十國朝洪武初居民
 山中得玉匣内玉簡十六有司獻於朝
 驗其刻乃宋眞宗泰山后土文又成化
公元1002年
 壬寅秋日觀峰下雨水衝玉簡中使
 有事東籓復馳以獻乃命仍瘞舊所今
 建日照
石閭漢書武帝泰山石閭應劭曰石
 閭在泰山南方士言仙人泰山記曰
 山頂西岩仙人石閭今莫詳故址
登封臺有二其一在嶽頂相傳古帝王
 封所築今爲玉帝觀臺下小碣題曰古封
 禪壇其一在日觀峰相傳爲宋築石函
 丈許亦題刻曰古封禪壇盖古封禪而並
 以禪言誤矣俗曰寳藏庫以所瘞金書
 簡云管子曰無懷氏泰山刻石紀功
 儉角賦曰黄帝會群臣於泰山青角
 音史記古者泰山梁父者七十二
 家而夷吾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
 伏羲之前泰山梁父李奇曰無懷氏
 爲封禪之始淮南子上古王封泰山
 禪梁父七十餘聖古刻泰山圖詩曰三千
 餘里鬼神七十二君封禪壇宋景文公
 筆記仲尼泰山見七十二家字各不
 同由諸家說則封禪肇自古帝王非始
 於秦也而文中子云封禪非古諸儒皆
 韙之則彼諸家之說豈當時附會中世
 主之侈心乎今並存之以表古蹟
明堂在嶽之東北山谷聯屬四十里遺址
 今尚存旁有谷山寺形勝具党學士
 記
眀堂在嶽趾東南州治十里武帝元封
 間用齊人公玉帶所獻圖創焉其上有元
 人題刻明堂故基四字其地舒衍突起
 石岡巔平而高四丈許週三晦許後枕
 麓支山如扆障而左右衛從澗水
 廻南會于汶遥望徂徠諸山如列屏案當
 時朝會規模宛然在目
  章俊卿眀堂
 明堂黄帝之舊漢武帝時濟南人公
 帶所上楊氏祭禮明堂篇以其不經見而
 削之然其所茅蓋通水大戴禮所記
 畧同考工記所言夏后世室殷人重屋
 周人明堂其制大槩由質而趨於文由狹
 而趨於廣由是推之黄帝時無明堂
 已苟有之則一殿無壁蓋之以太古
 儉朴之制又按武帝欲求延年方士
 謬誕者多假設黄帝之事以售其說如所
 謂修五城十二樓封名山棲萬靈明廷
 采首山銅鑄鼎之類皆矯誣過甚張大
 詞以迎合時主侈心公玉帶所上
 堂之制乃簡朴如此不經見然亦可以
 稽千門萬户之失固未可以其言之並出
 於封禪求仙時而例黜之也
長城鉅防泰山西縁千餘里至琅邪臺
 入海蘇代說燕曰齊有長城鉅防韓非子
 曰長城鉅防足以爲基齊記云齊宣王
 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濟州千餘
 里以備楚括地云長西北濟州
 陰縣緑河泰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川
 西南兖州博城縣北東密州琅邪臺入
公元前350年
 海竹書紀年梁惠王二十年齊閔王
 防以爲長城泰山西北有嶺鋪俱名長
 城遺址尚存
無字碑嶽頂登封臺下秦始皇或曰
 表或曰神主石或言其下有金書玉簡
 是石函古今莫測其意甚矣秦人之譎
 也石黄白色光瑩苔蘚非嶽之所有
 自他山至是不知用民幾何甚矣秦人
 之虐用其民也史記漢武帝五車石於
 嶽今莫知所在樸菴云已漢武
 車石却咲秦王無字碑秦政不足言惜夫
 漢武效尤
秦篆碑在玉女池上西公署李斯始皇
 二世德文宋劉跋序泰山秦篆時尚
 有二百二十有二字今湮泐僅存二十九
 字夫秦雖無道然其所立有絶人者其文
 字書法世皆莫及不可廢(申𣄚題石曰秦斷碑)
  歐陽脩集古録
 余友江隣幾謫官奉符嘗至泰山頂上
 秦所刻石云石不可鐫鑒不知當時
 何以刻之也然四面皆無草木野火不及
 故能若此之久而風雨所剥其存者纔此
 數十宇而己
  劉跋秦篆譜序
 史記秦始皇帝二世行幸郡縣
 石刻今世泰山篆宇可讀者二世
 詔五十許字始皇刻辭皆謂已亡莫可
 復見宋丞相莒公東平遺工泰山
公元1048年
 模得墨本以慶曆戊子嵗别刻新石親作
 後序有四十八字歐陽文忠公集古録
 亦言友人江鄰幾守官奉高親到碑下纔
公元1108年
 有此數十而已余以大觀二年春從二
 三鄉人登泰山宿絶頂首訪秦篆徘徊
 下其石埋植土中不過四五尺形制
 方而非方四面廣狹不等因其自然
 加磨礱所謂五十許字者在南面平處
 人吊所焉榻故士大夫多得見之其三面
 尢殘缺蔽闇人不措意審觀之隱若有
 宇痕刮摩垢蝕試令模以紙墨漸若可辨
 自此益使加工模之然終心其未也政和
公元1109年
 三年復宿嶽上親以氊椎從事校之他
 本始完善四面周圍悉有刻宇總二
 十二行行十二字宇從西南起以北東南
 爲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東面六行南面
 七行其末有制可三復轉在西南稜
 上每行宇數同而每面行數乃不同如此
 廣狹不等居然可見其十二行是始主辭
 其十行二世詞以史記證之文意皆具
 計甘缺處宇數適同於是泰山之篆遂成
 完篇宋歐江二公未嘗到惟憑工匠
 說無足怪人多以二公焉信故亦不復
 閱余旣得墨並得碑之形象制度以歸
 親舊聞之多來訪問倦於屢報乃爲此
 大凡篆宇二百二十有二其可讀者百四
 十有六今亦作篆字書之其毁缺漫滅
 不可見者七十有六以史記文足之注甘
 下譜成揭壁間义幽沉晦之迹今遂歷然
 奏至無不足諭然李斯小篆古今所師
 經千三百有餘嵗而復彰兹可尚也如親
 𨊩遠黎史作親廵遠方黎氏金石刻石著
 作休嗣作世聽作聖陲作垂體作禮昆作
 後則又史家差誤皆當以碑爲正其曰御
 史太夫者大夫莊子曰且而屬之大夫
 衛宏古文一宇雨名因就注之史記
 瑯琊臺刻石備列從臣名氏家所收瑯
 琊殘宇亦有五夫然則從一大因不
 復重出歟
磨崖碑有二在嶽頂東嶽後一唐玄宗
 八分書泰山銘宇五寸遒勁可愛
 在崖右刻唐蘇□撰東封朝覲頌字徑寸
 餘書法類晋近閩人林焞忠孝廉節
 大字覆刻其上鑱毁殆盡
鳳凰臺登封門外宣帝鳳凰集泰山
 故名
望仙臺州治東北三十里漢武帝
鶴臺唐高宗築按唐書高宗封祀壇於
 泰山四里圓丘又詔立登封降禪朝
 覲之碑名封祀壇曰舞鶴臺登封壇曰萬
 嵗臺降禪壇曰景雲臺今皆頽莽而碑亦
 堙没
  張說序頌
 皇唐六葉開元神武皇帝受命太平
 乃封岱宗社首金石號天文煥發儒
 臣志美立碣祠壇厥初生人俶有君臣
 其道茫昧其風朴畧時而歘起興運
 紛落泯泯汶没無聞焉爾後代聖人取法
 象立名衣裳等之甲兵以垣之於是
 禮樂出而書記存矣反其源致敬天地
 報其本致美鬼神封禪帝王受天
 命告成功之爲也閱曩聖之奥訓考列辟
 之通術疇若天而不成背道而靡失由
 此推之封禪之義有三帝王畧有七七
 者何傳不云道德仁義禮智信乎順之
 聖哲逆之號狂悖三者一位當五圖籙
 之序二時四海昇平之運三德欽明
 文思之美是謂與天合符不死矣有一
 不足云封禪人且未許其如天何言舊
 史者君莫道陶唐虞舜臣莫德於臯陶
 稷咼三臣降德皆有天下仲尼帝王
 書繫周秦之誓明魯祀周公用王禮秦承
 伯益周統孔聖微㫖不其効歟然秦定
 天下功高天禄日淺天而未忘庭
 堅之德也故大命復集于皇家天之賛唐
 不惟舊哉其興之也玄靈啓迪黄祗顧懷
 應歸運義舉來蘇利見湯也無放
 之慙武也無代殷之戰高祖創業四宗
 重光德有格天漏泉蒸雲濡露滋育
 氤氲涵煦天地覆載日月照臨
 有形而歸景罄無外宅心百有八年
 兹矣皇帝内難而啓新命睿宗而纘
 舊服宇宙更闢朝庭始位盖羲軒氏之造
 皇圖九族敦序百姓昭明萬邦咸和
 人於變立土圭步曆銅渾以正天盖
 唐虞氏之張帝道天地四時六官著禮
 井田三壤五圻成賦廣九廟尊祖定六
 律以和神三代之設王制也武緯之
 經之聖謨神化之然猶戰戰兢兢日愼
 一日規誨進德忠良代工講習
 乎無爲之書討論集賢之殿寵男爵
 經明翼鵷鸞之列在庭毅乎貔豹之師
 居鄙人和旁感神寳沓至乾符坤珍千品
 萬類超圖溢牒未始聞記我后以人瑞
 心不以物瑞爲意王公卿士儼然進曰休
 哉陛下至于天政合乎前年后土
 人獲天穰間歲圓丘日不掩朔感祥以
 祈聖四事以觀天天交合則不遠意
 者喬丘掃路望翠華之來上帝儲恩俟蒼
 壁之禮久矣可專讓而廢舊勛群臣固
 言勤帝知罪至于至于三帝乃挹之曰
 欽崇天道俯率嘉話恐德不類敢憚于勤
 其撰廵狩之儀求封禪之故既而禮官
 戒而備軍政不謀而輯天姥練日雨師
 道六甲按隊八陳警蹕孟冬仲旬乘輿
 出千旗雲引萬戟林行雐濩燦爛飛焰揚
 精原野爲之震動草木爲之風生郡縣
 省謡俗百年百祀墜典闕政
 徂之人室家相萬方縱覲千里如堵城
 邑連歡丘陵聚舞其中垂白之老樂過以
 泣不圖蒿里之魂復見乾封之事堯雲徃
 舜日還神華靈鬱爛熳穹壤之間是月
 來至于岱祗祓齋宫滌濯靜室凝神玄覽
 將款太一議夫泰山聖帝天官之宫
 天孫人靈之府自昔立國莫知萬數
 升中建號惟七十而有五我高宗六之
 而今七矣非夫尊位盛時明德曠代遼闊
 難並之甚哉先時將臻夫大封也累封疆
 於高岡泰壇於陽趾夫其天壇三襲
 陛十二咸秩衆靈列坐有次崇牙𣗳羽管
 磬鏞鼓宫懸於重□之内千嵗鈠殳釣戟
 戣戳周位於四門之外代國重器傳代
 瑞旅之於中庭玉金轂翠昌黄屋夾之
 於端路庶官百辟夷蠻褒成之後
 王之客序立於禮神之場髦頭弩牙鐵馬
 金鏃介胄如雪旗幟如火遠匝於清禁
公元551年
 野於是乎天正上元法駕徐進屯千乘
 於平路留群臣於谷口皇帝六龍陟萬
 仞獨與一二元老執事之人出天門臨日
 觀次沆瀣宿巉巖赤霄可接白雲在下
 寅祀高祖上封配上帝命衆官於下
 位以享衆神皇帝冕裘登壇奠獻俯僂
 金奏羽舞黄鍾歌大吕開閶闔與天
 語清將信公奉斗布度懋建皇極勤恤
 生昭嘏乎未兆禳灾未萌上下傳節
 禮成樂福壽同歸而帝賜神策乃構玉
 牒於中頂柴燎高天忠誠上達
 若憑焰而駕煙日轡方旋神心餘眷五色
 雲起拂馬以隨人萬嵗山從天而至地
 越翌日睿宗地祇而禮社首張大
 樂覲東后國風惟舊黜幽削爵之誅王
 澤惟新有眚灾大賫之慶不浹日至化
 於人心不崇朝景福遍於天下然後藏金
 匱於祏室玉鸞上都煌煌乎眞聖朝
 之能事而高代之盛節者也于斯時華
 戎殊俗異音同歎曰兵合多兩山多雲
 豈有大舉百萬之師剋期千里之外及行
 事之日則天無點翳地纖塵嚴冬變爲
 韶景寒風鬱爲和氣至德其孰能動天
 如此其順者乎昔人云自西自東自南自
 北無思不服信知聖人作而萬物覩其
 心服之之謂矣或曰祭泰祈主先后非禮
 歟曰是禮也非宜也王者父事天母事地
 侑神崇孝無嫌可也且天柴瘞外事帝王
 主之蒸嘗内事后妃助之是開元正人倫
 革弊禮起百王之法也故令千載末光
 聆絶韻咀甘實芳潤玄妙至精
 不已之淑聲臣說作頌告于神明四皇
 而六帝典雖吉甫亦莫能名徒採彼輿人
 之詩曰大矣哉維天爲大惟皇則之率我
 萬國受天之祺子孫百代人神保綏
 云爾而已
社首壇在嶽南二里許曰社首山聯屬蒿里
 前代多禪此宋眞宗王欽若撰壇頌碑
 石
封祀宋眞宗築在嶽南五里
朝覲壇在州南宋眞宗東封群臣覲地州
 風雲雷雨壇因其故址陳堯叟撰碑頌今
 在壇下與天貺殿碑及天齊仁聖帝碑皆
 待詔尹熙古書法聖教序
陰字碑在州之乾封門外迤東三百餘武是
 爲宋眞宗答謝天書二聖功德序銘曰
 陰字以字鐫北面從俗稱也或曰金字
 當時以金塗飾或曰禋祀精意享祀
 言也皆聲相近而義亦通嘗聞眞宗東封
 駐蹕會眞宫故碑作屏製鐫北面宫南
 百餘武俗稱陰字爲是宫今在城内而碑
公元1573年
 限于故人罕知其鐫意云萬曆癸酉
 臺吴從憲築泰陰亭於碑北
御帳坪在嶽之中道即秦封五松之地宋眞
 宗東封駐蹕于此故名金石上柱窠帳殿
 之遺蹟
公元前496年
菟裘在岳之陰左傳隱公十一年公語公子
 翬營菟裘終老即此
公元前579年
紅亭泰安州春秋昭公八年大蒐於紅
 即此
白騾塚在封禪北一唐玄宗登封泰山
 益州進白騾偉異上親乘之便於登降
 禮畢下山休息司言騾無疾而殪
 上歎異之謚曰白騾將軍有司槥櫝
 壘石爲塚
愽城在岳東趾距州治三十里漢之奉高
 之汶陽唐之乾封同此今名曰舊縣
嬴城在岳東趾距州治東南五十里漢置縣
 屬泰山郡唐屬東泰州後省愽城
謝過城在岳東南趾漢明堂齊魯夾谷
 後歸謝之地故名岳東南地谷里古夾
 谷也
龜陰田齊人謝過
公元前589年
汶陽田嶽南汶河之上魯成公二年春秋
公元前583年
 書取汶陽田八年晋侯使韓穿來言汶
 陽之田歸之于齊
聖賢遺蹟
孔子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
 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哭之也一似
 重有憂者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
 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何爲不去
 曰無苛政夫子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
 (見禮檀弓)孔子遊於泰山榮啓期行乎
 郕之野鹿裘帶皷琴而歌孔子問曰先
 生所樂何也對曰吾樂甚天生萬物
 人爲貴吾得爲人一樂男女之别男尊
 女卑故以男爲貴吾得爲男矣是二樂
 人生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
 年九十矣是三樂也貧者士之常也死者
 人之終也處常得終當何憂哉孔子曰善
 乎能自寬者也(見列子)
顔淵孔子上泰山孔子望吴閶門外有
 白馬顏淵以指之曰若見吴閶門乎顔
 曰見之有若繫練之狀孔子撫其目而
 止之因與俱下髮白齒落遂以病死(見錦)
 (綉萬花韓詩外傳畧同)今州城西南有高坡曰顔子
 坡
曾子敝衣力耕泰山下天雨雪凍甚旬月
 得歸思父母作梁山歌(見曾子孝實)
孟子生時母夢神人乘雲泰山來將止于
 嶧母凝視久之片雲墜而寤時閭巷
 見五色雲覆孟氏之居焉(見通志)後人稱孟
 子有泰山巖巖氣象適符雲兆信矣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
 悲乃授琴鼓之爲霖雨之操更造
 山之音曲每奏鍾子輒窮其趣伯牙乃舍
 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
 吾心也吾於子何逃聲哉(見列子)
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嬴
 博之間孔子延陵季子吴之習於禮者
 也徃而觀其葬焉其坎深不至於泉其斂
 以時服既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
 既封左袒右還其封且號者三曰骨肉
 歸于土命也若魂氣無不之也遂行
 子曰延陵季子之於禮也其合矣乎(見禮託嬴)
 (愽俱屬泰安岱岳東阯孟子葬於齊反於嬴即其地也)
柳下惠墓在州治東南百里至今村人尚多
 展姓者名曰里村
羊祜城即晋羊祜所封之地距州治東南
 十里
孫復明復𣈆州平陽人少舉進士不第退
 居泰山南麓春秋尊王發微魯多學
 者其尤賢而有道者石介而下皆師
 事之年踰四十家貧不娶李丞相迪將以
 其弟之女妻之復疑焉介與群弟子進曰
 公卿下士久矣丞相不以先生貧賤
 而欲託以子是高先生德義先生
 因以成丞相賢名於是乃許孔給事
 輔爲人剛直嚴重不妄與人聞復之風就
 見之介執杖侍左右復坐則立升降
 起則扶之及其徃謝亦然魯人素高
 此兩人由是始識師弟子之禮莫不嘆嗟
 之而迪與道輔以此見稱士大夫
 後介學官語于朝曰孫先生隱者
公元1042年
 欲仕而未得其方耳慶曆二年樞密副使
 范仲淹資政學士富弼言其道德經術宜
 在朝召拜校書郎國子監直講召見
 邇英閣將爲侍講而嫉之者言其講說
公元1047年
 異先儒遂止七年徐州人孔直温狂謀
 捕治索其家得詩復姓名坐貶監虔州
 啇稅徙泗州又徙知長水縣簽署應天府
 判官公事通判陵州翰林學士趙槩等十
 餘人上孫復行爲世法經爲人師不宜
公元1057年
 棄之遠方乃復爲國子監直講嘉祐二年
 七月卒于家年六十有六官殿中丞
 在太學時爲大理評事天子臨幸緋衣
 銀魚及聞其卒惻然予其家錢十萬而公
 卿大夫太學諸生相與吊哭賻治其喪其
 治春不惑傳註不爲曲說以亂經其言
 簡易於諸大夫功罪考時盛衰
 而推見主道治亂得於經之本義爲多
 方其病時樞密使韓琦言之天子書吏
 給紙筆命其門人祖無擇就其家得其書
 十有五篇録之藏于秘閣(見歐文忠墓志脩)
胡瑗翼之泰州海陵人與孫明復石守道
公元前581年
 講學泰山攻苦食淡終夜不寢十年不歸
 得家問見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中不復
 展讀今人名其投書處爲投書澗云
許衡仲平河内人金季兵亂避地徂徠
 山間扁其壘曰魯壘初從姚樞竇默遊獲
 聞程朱之學遂爲名儒元世祖召爲京兆
 提學累官集賢大學士國子祭酒領太
 史院累遷中書左丞司徒謚文正
列仙遺蹟
泰山老父不知姓氏漢武帝東封見老父於
 山下道傍頭上白光高數尺怪而問之老
 父曰臣年八十五時衰垂死遇有道者
 教臣絶穀但服术飲井水神枕枕中
 三十二物以二十四當二十四氣以八當
 八風臣行之轉老爲少日行三百里臣今
 年百八十矣帝受其方賜以玉帛老父
 入山去每十年五年還鄕里僅三百年不
 復還矣(見類林雜志葛洪神仙傳)
稷丘君泰山下道士髪白黑齒更生
 漢武帝時道術嘉賞罷去東封
 稷丘君擁琴迎拜止帝勿上上必傷足帝
 上及數里左足指折諱之還爲稷丘君立
 祠傳讃稷丘洞徹脩道靈山鍊形濯質
 變白還年漢武行幸携琴來延戒以升陟
 逆賭未然(見列仙傳及集事淵海)
安期生泰山李少君入山採藥病困
 期生神樓散一七而愈
崔文子泰山人世好黄老潜山下後
 作黄散赤丸賣藥都市自言三百日後
 有大疫長吏文所請救文擁朱旛繫黄
 散以徇人門飲散者即愈所活者萬計
 去在蜀賣黄散故世崔文赤丸黄散
 傳讃曰崔子得道術兼祕奥癘氣降喪
 心攸悼朱旛電麾神藥捷到一時獲全
 世作効(見列仙傳及集事淵海)
𣈆張忠巨和中山永嘉之亂隱于泰山
 清虚服氣飡芝餌石符堅聞其賢徴至長
 安以野服見堅曰先生獨善之美有餘濟
 世之功未足故遠屈先生將任以齊尚父
 忠曰昔因喪亂避地泰山鳥獸爲侣
 父非敢擬願還餘齒歸岱宗堅以安車
 之過華山歎曰我東嶽道士没於西嶽
 也已化去謚曰安道先生
公元1098年
吕嵓字洞賓天聖戊寅三月二十一日
 五言絶句王母池其後曰回翁題政
公元1116年
 和丙申六月十八日復書七言絶句署其
 後曰回公再書前後書法皆類顔魯公
 書二字類遲賢亭刻人莫能識好事者
 其眞蹟會眞宫觀其詩則知純陽子
 至泰山矣詩見登覽
張僊不知何許人開元中與李某同至泰山
 學道久之李以宗室辭歸仕至大理丞
 安禄山亂携家襄陽奉使揚州途覯張
 子邀李同宿門庭壯麗儐從璀璨李視女
 妓中有持筝者酷似其妻及罷張呼持筝
 者以林擒繫裙帶上各散去明日李復
 門館荒穢無行人跡鄰人曰此劉道玄
 宅已十餘年無居者尋還襄陽索其妻裙
 帶果得林檎問其故云一夕夢見五六人
 追云張𠎣喚搊筝臨别林檎裙上
 是知張已得僊矣
丘長春不知何許人嘗居泰山南阯長春觀
 以全眞爲教元賜號神仙無爲演道太宗
 師别號長春子後去之嶧山仙化遺跡
張志純天倪子泰安埠上保人六嵗能誦
 五經十二歲入玄門會眞宫數載道行
 超群初名志偉元主改今名賜號崇眞
 保德大師紫服重建岱岳升元二觀
 上岳廟元初王奕斐稿有贈詩云赤松
 世遠岳地作神仙註云其人百二十嵗三
 見帝學士徐世隆題其小影曰形雖嬴于
 道則肥性雖介于物則齊具儒墨體用
 見天地之端倪杜仁傑曰其學也老莊
 志也軒岐人王天挺氷霜外潔日星
 内炳又曰山澤之懼道德之腴徐徐于于
 此世之所謂天倪子者乎化日自頌曰脫
 下娘生皮此際樂然輕快百尺竿頭
 步蓬玄洞府去來去來前世宿德醫僧今
 非道小才
徐世隆别號復齋不知何許人元翰林學士
 夙與泰山天倪子游元喪亂姓名
 下泰山常居岳祠城隍廟穉子從學
 一教泗水超距一授漢書一曰王圭
 授舉子業久之别去言三子貴賤短修其
 後授漢書者目盲賴說書爲衣食習泅者
 遇濟南灌城之厄以泅解圍超距脫死
 致爵賞登科膺爵齒三人所至如其
 言圭年八十許時世隆復來見天順間
 至泰山惟升元觀一老道士識之其容貌
 如兒時所見不知所終(近閱文文山集書世隆尚書東)
 (平人詩哭文山蓋宋季之人也歷胡元終始我國朝人猶及見之異哉)
成興公眞人不知何許人仙道成于泰山(見五)
 (岳眞形圖說)
王從之不知何許人初官翰林後隱泰山
 趺而化人稱其地曰蛻仙巖
海印泰安州人居鄒縣大明禪院悟道
 夢異僧指示一旦弟子謂曰吾幻身
 久住世親書偈畢端坐而化三日慈容
 生其院上紫霧光明貫於天際邑令見之
 稱爲眞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