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小讷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自动笺注)
小訥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六
 序
  
警齋郭先生實記序
公元1605年
士大夫立乎朝。
守正不撓
隻字無傳
其名已載之史牒
播之輿口
百世而如隔晨。
無所事於後人撰述
然畢爺爲江爺而作彝尊錄。
寒爺爲暄爺而編景賢錄。
盖欲令後之學者
有所審視作爲模範也。
警齋郭先生嗜庸學之書而公退輒讀。
尙帝王學而筵對必勉。
儒化行於西郡
髫白啼號而願借。
讜論不負言責
疏箚剴切中窾
豈圖宵小乘時逞憾
乃令劫夫畏死而誣服
終成奇禍
網打善類而胷無一寸邪意
閉口不言
人稱其直如矢。
不容叔世
聽松作宔以寄。
灘叟挺身哭奠
南冥之流涕。
橫來順受
逍遙有許。
鐵膓氷精
穌齋有銘。
先生記之所以成也。
嗚呼
乙巳之禍。
可忍言哉。
晦爺終于江界
冲爺終于朔州
圭庵賜死丁未
先生殞于獄中。
其死俱絶悲。
其蹟不可不傳。
黨籍所以附也。
先生有弟曰璋號遯齋
方伯學行聞于朝。
仍言忠臣之弟不可棄。
敬王可其奏。
除宣陵參奉
今並以狀碣而附之。
盖亦不忘忠臣之弟也。
公元1665年
成。
裔孫成業氏要相稷敍其事。
噫讀此書者。
豈但先生不幸而爲痛哉。
旣以榮靖聖作之君。
又使乙巳諸賢爲之輔弼
竟至七月一日萬山之哭。
未幾虀粉諸賢。
天之於東土
何心哉。
三江儒契序
公元1868年
洛水太白山
丹砂峽。
合琴湖黃芚之流而爲三郞津。
七郡舟楫聚焉。
萬里車輪橫焉。
閔氏以大提學諱愉三銓諱謹爲祖而於佔畢先生彌甥
寒暄一蠧先生道義交
晜季五人
篤友聞。
府使安公(宙)所謂三郞亭作五郞樓。
人物江山第一流者。
足以爲實錄於三郞之勝五先生之行也。
三郞舊有書院
享五先生
揭之以三江
先皇戊辰毁。
諸子孫以五友亭移築于其址。
東南過之人。
輒登亭觴詠
誦五先生不已焉。
歲癸亥州之望孫斯文益鉉,安知禮璋,遠孫參書亮熏,李斯文祚憲飮于亭而樂之江山人物。
終古難諼。
盍圖所以久遠於玆亭之遊乎。
醵金設契。
命名三江儒契。
鄕省僉公聞而應之。
列于帖者一百七十員。
斯文庭顯先生後承晶植。
訪余蘆山
一言于帖端。
相稷嘗高景乎五先生愛親隆師之實。
又嘗升其堂。
如聞鶺鴒之歌。
入其
室如見枕被相聯
讀其碑。
知按使則簡騎夜入
朝廷則各授一命
可以風勵百代
藏怒宿怨爭長競短者。
望玆亭必顙有泚焉。
吾輩遊玆亭成玆帖。
相親晜季
互相勸勉
不至有過失之恥。
此則五先生之賜也。
江山如昔。
肯獨以人物不思所以跂及古昔乎。
竊惟之。
先生値戊甲網打之日。
身爲畢爺之徒而能超然獲免者。
偶然哉。
是以鶺鴒歌而歎相戒免禍之意。
枕被相連而歎不欲令半身出戶也。
亦足爲因增慕一端乎。
陵案谷祭壇事實別錄
公元1911年
相稷自辛亥以來
爲覲家兄
十渡鴨江而常拔來報往
一未至范陽
定州龍岡指點瞻望嗟歎焉。
范我林府君生長地也。
定是府君東出海棹初泊處也。
龍是自定移卜之縣也。
平生寤寐不得遂其志。
喪國流離
憂苦逼身
追遠誠戾如此
遂欲三邑山川人物而朝夕左右
如侍巾屨
稍可慰羹牆之思而亦未遑焉。
光州族人鍾龍氏議諸宗
翰林光州伯兩府君祭壇于陵案洞。
以書告其事。
奉先之擧。
賢者能之。
竊自惟之
碑表之鐫歲享之祝與笏。
以至齋廬祭田
次第策應之節。
應有所編載
者。
乃以昔所擬者而成之。
幷以光州而繼之。
復以姓孫派流而識之。
目之曰陵案洞祭壇事實別錄
淨寫而送于壇所。
天下陸沈久矣
一線陽脉
惟在東土
府君所以裕我後人大矣
不然難乎免於朱全忠阿保機。
愛新福臨之所俘虜矣。
今日不能其所裕。
然念府君處仁得智之盛而倍增思慕也。
年代久遠
阡壠失守
所以設行也。
壇不於定州龍岡而特於光何也。
府君冢子采邑也。
又是冢孫之所襲封也。
府君生而養以專城
歿而祭以大夫
冢孫衣履在玆。
府君精靈必於玆而陟降也。
大議未周。
不及幷設八伯之壇。
只以州伯之者
事出光之裔而地又光之境也。
雖然壇之所由起。
不忘我翰林府君也。
是以錄諸派子孫于此
又別有大宗案。
通一國姓盧者之所共修也。
在中國。
門地爲姓譜之首。
竟遭禁昬之厄。
府君九子東來
不有府君
東國無盧。
東國不億之盧。
盍於府君而思所以報本哉。
報本
豈但祭祀
府君處仁得智之實而推廣之。
可以式于家。
可以澤及民國
金孺人殉烈錄序
伯姬火死
翠哥代夫就烹。
興化劉踵姊赴火
王凝妻自斧斷臂。
千古特行也。
鄭氏婦金孺人以四婦人之心爲心而成就一箇仁。
卓卓矣乎
凶徒之始躝入也。
一下堂則皆夫黨之居。
孺人之心不欲一步越義。
樂與伯姬而同焚也。
凶徒之倡爲言者。
縱出無據
孺人之心。
以爲君子惡名
身代之方能償命
代之之方。
咫尺湯鼎
遂以造麪一技
自擬於翠哥之肥黑味美也。
凶徒侵逼孺人
尙有甚於倭刃脅劉。
則不待劉姊骨燼而卽與腹中血肉
同時赴湯也。
孺人手之縛於凶徒
有甚於王妻臂之被牽於開封店屬。
其所自潔之義。
凜凜一時耳目
無不寒暄夫子遺敎不衰無媿文穆先生世嫡之婦也。
哲嗣基洛痛母非命
又恨旌褒無路。
蒐輯道儒狀。
列郡校院通文及傳祭等篇。
名之曰金氏殉烈錄。
將付之剞厥而屬余書于卷端
噫相稷已作傳收在錄中。
不必更爲贅辭
然念鄭君所以爲此者。
子思親之至意也。
宋姬王妻兩劉家之所未有也。
不可不書。
中屋逸稿
許生謇。
先正眉叟先生之裔也。
從余遊有年
日以其曾王逸稿示余。
要弁于卷端
無以辭。
奉閱之。
文俱簡古
如見其爲人
平生篤於述先。
冠禮則用先正之儀而引先正之訓以勖之。
㛰禮則用先正之器。
先正之銘以藏之
寫字先正筆法而文䕺一部
酷類先正手墨
又其言談擧止
有法遺範
識者擬之爲需世之資。
一解而屈于省。
中身而以布衣終。
著述又失於火。
不得考其力學之實論道之要。
惜哉。
諸子孫尙有典型
公雖不能於時
足以證其家敎之盛也。
區區祿利所驅。
上而累賢祖。
下而啓子孫奢濫之習而覆墜家緖者。
相去何如哉。
公諱會字晉卿
兄弟三人
分壠而居。
公之屋在中
自號曰中屋
叔父三西作詩以勉中行云。
龜溪集序
公元1965年
龜溪諱寅暉字國明鄭氏。
家在歃良州之小石溪上
溪有石如龜。
自號龜溪
太上乙巳
秘書院歸田里。
旣歿其子舜謨蒐聚其詩文
屬余序。
國明小余六歲入地五載耶。
余嘗聞知樂善好義
讀其書足以前所聞也。
治業論語專門
持身小學準的
祭祀宗族貧竆
理家莅職之道。
一於理而裁之。
又其稽古有作而述道統之傳。
感詠東國而悼(二字缺)之移。
慕先休則擬刻蘇山牛村
之集。
諸子則以愛親忠君爲大旨
足以遺之來人
奚必聲比字屬。
曲當繩墨而後可傳也哉
况後之論國明者。
可以求之詩文之外者。
舜謨遵父志以二先集付剞劂氏
並刻公遺草
孝子之心也。
盆城裵氏派譜五刊序
公元1884年
譜之訛舊矣。
姓猶有以字而訛。
以聲而訛者矣。
安得世次無所訛乎。
孔安國漢之聞人也。
聖人十世
昭穆也於漢書及孔氏世家
錯謬矣。
况下於孔氏乎。
况於褊邦文獻之鮮乎。
東方氏族
當以備考爲準。
備考編輯之日。
有或取該族世牒而錄之。
故因牒之失實而傳其訛者耶。
備考裵氏始祖武烈公玄慶。
配享太祖
五世有分籍者四。
龍盆城君七世孟厚
孟厚世祖朝侍郞也。
以此推之。
盆城武烈不得五世之近。
天龍山君後孫臣秩軍器監
臣秩玄孫克廉開國功臣
雲龍達城君五世廷芝高麗忠肅王時密直副使
五龍籍興海平章事。
後孫景分檢校大將軍
此麗之官制。
以此推之。
星山,達城,平章
不得爲麗季人。
裵氏大同譜成於英廟甲申
備考之成。
在正廟壬寅
備考所錄恐由大同譜之所錯也。
裵氏之譜續成於純
公元1887年
丁亥
至哲壬戌
盆城派譜成。
太皇丁未
壬戌例而重修
今距丁未纔十六歲。
盆城氏又爲譜何也。
盖攷得國史州志及諸氏譜
盆城君之的爲麗季賢大夫
則有不敢循謬迷系。
乃以武烈以下六世錄于首篇。
以疑傳疑
盆城君爲一世
役垂訖。
文式鍾律,正沃諸君子。
遣震煕告其槩曰請賜一言可否也。
相稷曰麗之中世
設有與盆城同諱而星山城平章爲晜季者。
子之先。
固麗季之盆城君也。
何以其然也。
金海盆城君墓。
姓孫之居其鄕者不億
自若子若孫以至十世廿世。
世相告曰吾祖墓也。
且指盆山之城曰吾祖與朴靖國共其事圃隱有記。
記有吾祖徵隨之證。
麗史所載又歷歷
又况中世以來
往往聖代名臣
儒苑之巨匠
林樊莊士
而寧不識所自出之年代乎。
奠系世矣。
昭穆矣。
子之譜完矣。
雖然譜之完。
有術焉。
子孫所以父祖也。
苟以氣脈之續爲續。
續之淺也。
續之淺不完。
繼志述事爲完。
參判公之闢佛
靜谷公淸白
林泉公之從師取友
月汀,汀谷晜季公之擧義殉身
慕亭公之文章
說書公之恬退
護軍公之忠孝
戒軒公之問學
諸君子思有以繼述焉則於譜有光也。
一事
關係甚大。
而心有所不慊焉。
故能釐整之。
安有一云一爲微有所過差而憚其改者乎。
以是而卜盆城之譜。
愈久愈完也。
孤雲崔先生文集
世之論新羅者。
於山必曰頭流,伽倻,淸凉
於水必曰東溟東洛
於人必曰文昌崔先生
盖國之爲國
有名山名名人而後
可以擅地靈而彰皇猷也。
之三者亦相須而成其美也。
得名山川鍾毓之厚而先生生焉。
先生之於名山川。
不能無意焉。
然非先生自爲
天爲之也。
使先生終有遇於唐則先生唐人而止。
又使有遇於羅則先生之迹。
不暇遍於名山川也。
弱冠射策金門
廿三歲而筆挫浙賊。
天子賜以魚袋
天下誦其文章
是時皆知爲唐之孤雲
豈圖復尋其懸弧之國哉。
先生已知幾。
不欲居亂邦
乃於銀河列宿之年。
作爲奉詔錦還之人。
羅之幸福大矣
然羅褊邦也。
豈能四海第一人物。
疑忌者漸朋興焉。
先生所以再不遇也。
雖然不以先生不遇爲恨而悼其遭値不辰也。
唐之興歷十九帝而碭山俘虜承寵
羅之三姓傳四十九王而菩提堂斧荐起。
淫恣女弟當阼。
先生隻手能持扶哉。
旣不
能安於朝廷
海雲臨鏡月影
足以孤臣憤愾之懷。
頭流巖門。
廣濟之志。
淸凉棊板。
勝敗之數。
伽倻流水
是非之聲。
於是而知先生不幸
爲山川之遭遇也。
歷年旣久。
聲徽頗湮。
人但以影響自揣
黃葉靑松
謂爲麗王上書
之後王亦以躋聖廡。
謂之報密贊祖業
若然洪裵申卜四功臣
何不先於先生歟。
從祀大禮也。
非王自專
而公議有所定。
至麗祀羅賢
先生無以當之。
先生東方初頭出之文學也。
先生之學。
四術六經宗旨
著述往往有說到性理而今不盡傳。
惟以四山碑銘之藏在僧舍爲疵。
然觀其辨沈約孔發釋竆之語則曰佛語心法。
終類係風
老佛之爲異道則曰敎門分階。
子房赤松說則鶴背幻軀
以此三言而推之。
先生所願孔子也。
所棲而與緇流相混者。
高遯之術也。
林間遺屨者。
不復寄在人間而已
寧有佗哉。
畢先生馬鬣在山之句。
足以千古之惑也。
濯纓執杖屨之願。
愼齋歎倡文學之功。
李子留神向我傳之詩。
餘人紛紜雌黃
不息於佛銘者。
不知衛道闢異之功。
在佛銘之中也。
孫國述君積年蒐求遺文
出貨以付剞劂者。
欲令世之人。
先生
之作佛銘。
所以恭承君命而以寓諷諫之義也。
優遊山澤
終身不返
欲與勝區相遻。
惟恐忝跡於王氏之朝也。
陜川李氏族譜五刊序
公元1881年
東方氏族之舊。
盖莫善於羅六部
而及梁之李。
六部之首。
自及梁而爲慶州
自慶而爲陜川。
陜之籍自戶長公而昉焉。
戶長公諱開。
在羅代食采于江陽
値麗興貶爲嘉樹縣長
降秩差陜州戶長
江實陜之舊號。
嘉乃陜之屬部
然旣不得終爲采邑無寧籍邑爲氏。
以表公罔僕之志也。
迄今一千年。
子姓域內
典書公諱守全之裔最閥閱焉。
世爲江西名家
出而爲聖代藎臣
處而能表準于儒苑。
忠祠賢院在在相望
矣哉
譜始於肅辛巳
越八十二年壬寅踵成之。
又二十五年丙子三月三刊焉。
又十八年辛卯四刊焉。
分合無常
詳略不同
今日所以廣修也。
之如何。
廣孝悌之心也。
廣孝如何
祖先血脈之衆而載之一簡
時時奉閱。
各從其身之所自出。
而追而上先祖之身乃一人
其次乃兄弟也。
於是而思始爲兄弟時則自相忘其族屬疎遠而欲孝欲悌之心。
自不覺其油油也。
此心旣油
油然則亦不能不相與告曰某祖忠某祖孝。
某祖以淸白稱。
某祖以德行聞。
某祖以經學著。
某祖以文章鳴。
皆可法也。
噫斯譜也。
自是陜川氏之一部師範也。
世續
家家奉守。
所以无忝焉。
則及梁之風。
將愈久而愈彰云爾
海史集序
德與文。
二致哉。
帝堯欽明文思
帝舜濬哲文明
夏殷周忠質文
兼之而或損益焉。
孔門四科
顔閔兩冄游夏不同
游夏所以爲學
未嘗不本於德行也。
漢魏以降
德衰而文滋弊
有宋老先生急於捄俗。
文章而重道德
我東先輩專尙程朱
故後之儒者
雖始從事文章者。
終歸依於道德
近故海史車公亦其一也。
十二歲通朞三百閏月筭法
勝冠詞藻鳴于江西
長於四六及大對
遊學
一時士大夫皆許其高格。
大官交薦之。
待詔金門之命。
特授國子博士
自是除旨無闕歲。
爲貞陵參奉社稷令通信司技手,內藏課長侍從侍從寧陵修理監督官。
或就或不就
登對寵錫
禮數超於常格
公思所以圖報
進十二綱三十六目疏。
堯舜君民之道。
制作任土作貢
公元1850年
一部
擬爲聖朝制治之具。
見乙巳(二字缺)之成。
爲文以告列國公館
未見採用
可謂不負所學。
而憂愛之意。
憤激之情。
洵有所掩不得者也。
辭官歸鄕
敎授諸生
大用力於洙泗書。
齋居問辨
於是一方之士翕然誦之曰海史之學。
歸宿性理
庚戌憂惋成疾。
明年卒。
張學士錫藎,李學士晩煃,李直諸公狀其行。
書其墓曰驥之逸鸞之枳。
通敏之才。
踐履之篤。
宏才博學
宜其黼黻王猷
實錄也。
遺孤員外學淳及門人等
謀壽其遺文
屬相稷弁其首。
噫余於公自幼少誦其名。
卷中人
又自己卯以來
一舍之近而不能獲接粹範者。
公與我皆遊學四方
交臂而失焉。
乃玆寓名文字之末。
人生會合之難。
存亡之遽有如是耶。
公早從性齋先生遊。
服膺博約之訓。
可謂有所受也。
窩集
士大夫立乎朝。
苟能以平昔學者獲知明主
則於己無濫受。
於朝無倖位。
是以吾必曰使士獲知
朝廷之幸也。
民不蒙澤
倖位者之所戒也。
卑窩鄭公早登第
以奉常主簿入侍
肅廟問史事
應對不差
歷代享國久近及得失興亡之蹟。
公歷三皇
以來
下至趙宋
雖朝立夕奪父始子終者。
無所漏遺。
上歎其博洽明快
顧知申曰良史才也。
矣哉
公之所以獲知也。
但惜其枳於時
未及盡試所學而低回簿書期會之間也。
雖然金郊薄廩也而賑饑以蒙宸褒。
務安劇邑也而未一周士課立禮俗行。
山足以奉三牲情急歸養
一朝投紱
盖仕仕止止。
務欲伸己志而已
所以獲知洪造也。
九歲詞藻得分讓人。
老老之義夙著。
八十八歲慈候有患而籲天獲佑。
孝思之篤。
鄕里咸誦。
至若爲學之方持身之術則以大山李先生稱許之辭而足以推矣。
金相國在魯鮮許人
而於公必曰國器
公評也。
當路而輒忌之者
以公辭氣正直不畏強御故也。
晩年辭官歸田
授徒朋至。
命酒賦詩
著述頗溢篋而不喜收拾
所存
若干篇。
七世持憲玄謨氏附以挽祭狀碣及知舊往復
成帙而奄忽下世
二男鎭華,鎭萬欲壽其傳。
問序於相稷。
相稷無文
久病不堪爲役。
然憶曾客遊竺山。
望浣潭俎豆之墟而認其有觀感紹述者。
馬山之盛。
墳庵儀節之備而認其有克家之裔。
今讀公遺草
十世文獻彬彬
公所以奬學也。
隔江三十里。
長林之蔚。
亦公造
舟之力也。
噫出則獲知明主
施澤生靈
入則報本先祖
垂裕後昆
如公可謂盡人道之賢大夫也。
錦溪
公元1881年
員嶠氷蠶
霜覆之然後成繭。
其色五采
以爲錦。
成都織錦
濯于汶江然後錦鮮麗。
雖織員嶠之絲。
不濯成都之江
未得爲高品
是以論錦。
以蜀帛爲貴而稱汶江錦江
士之學亦然
質雖美。
無人百己千之功。
不能宮牆
雖窺宮牆
不得其門而入
無以宗廟百官之美也。
吾黨有孫啓遠斯文者。
一直之世靖平之裔。
員嶠之蠶乎。
攻苦成業
其霜覆者乎。
眞正道理
其將濯于汶江者乎。
從與遊者。
乃尊之曰錦溪處士
修契于錦溪之上。
資爲講學之需。
聞韶金君浩秉及處士從子亮南。
要余說溪之所以錦之義。
無以對。
久而思之。
召文有氷山
氷山大巖
巖下有氷穴。
立夏氷始凝。
氣如
雖非嶠蠶養之
不害于此則謂之氷蠶
溢辭
且竊聞之。
處士之考以氷巖牓書室。
玆溪也盖發源於氷穴。
處士之錦。
安得不鮮麗乎。
雖然織錦而成匹者鮮矣。
未易覆人請。
更以織布爲工哉。
織布而成匹者
子也。
李子之書。
作吾氷繭
紬而繹之。
縱而橫之。
絲絲縷縷
自成經緯
不待濯之成都之江
而衆賈日臻。
衣被四方
以是術而告學契諸君
共勉緖業
人必曰錦溪之水。
能令布帛鮮麗
氷皋遺墟契帖
公元1863年
外王考氷皋成公之墓。
昌山鄕校東山麓。
性齋許先生作顯詩。
歲癸亥孟冬始豎碣。
鄕人士多會。
咸曰公早入仕籍。
遊宦中外
無所事於鄕里
及至歸田之日。
耆老會。
逍遙山堂水榭
風流雅致
爲衆所觀感
矧議修旺堞。
志切報國
日誦庸學。
模楷後進
簪紱之捐已四十三年。
而人所誦說如隔晨。
忍令齋洞舊墟
終付樵叟童乎。
遂隨力出貨
列書姓名而帖之。
一百六十餘員。
名其帖曰氷皋遺墟契。
竊念之。
公莅縣務學校
鎭邊服遠人。
所以見於朝著。
不然觀感誦說者。
徒以公晩節而已
豈不爲淺之知公者乎。
悲夫
相稷成童始謁公于齋洞。
以至辛巳十三年之間。
常見輪蹄不絶
門巷喧闐
人事變遷
弱子孱孫。
分散四方
謾見飛花啼鳥頡頏乎破砌荒井之間。
心常悲悒
諸君感念遺墟而設此契事。
庶可以慰洞靈竚見氷榭重成也。
謹記
數語而付嗣孫一慶及曺姪寢郞翰鍾。
以謝諸君子。
齋洞距墓數里而相望
他日屋成
當使塚人來守云。
崇義契序
公元前509年
仁川蔡君宗洛
其先王考明誠齋公墓廟諸儀之未備爲憂。
同堂晜季
醵貨而殖之。
名其券曰崇義契。
有見吾夫子以義爲質
禮以行之之訓乎。
義有剛決底意。
制事者取而爲宜。
然亦不可以直遂
故必參酌天理人事而求其所合宜也。
正寢
立祠堂禮也。
祠有晨謁朔參四時之祭。
墓者慕也。
有誌墳庵圭田之設。
不可以忽忘也。
君能崇乎義。
質榦旣立矣。
秉彝之內。
森然以具者。
寧有一箇漏遺於施設之際乎。
將見衆善畢集於身而敎成於盡室矣。
明誠公
於友而有道義之劘。
於鄕而有敎授之功。
過其墓人必式。
入其廟如見其粹範
子之所以爲此者。
豈不汲汲矣乎
俟墓廟儀成。
且須別立一屋子。
王考公平起居
子弟其中
俾知誠明明誠之妙則斯契也將爲蔡氏繼述階梯矣。
噫君居中和
相稷居密陽
相距千里
猶能與聞君家契事。
不亦異哉。
昔在昭敬王壬辰
兩家先祖(蔡公守中主簿)共守火王城。
歷三百年而講不懈
實亦出於義也。
義之誼
固愈久而愈重也哉
南谷逸稿
羅景綸有言曰願天常好人
願人常行好事
好事必因好人
擧家有好人。
一家好事擧矣。
有好人。
一鄕好事擧矣。
族叔南谷公於家於鄕。
可謂好人也。
華先生遺亭久爲之墟。
至公而始修之
後人先王臨御故事
興齋規條頹弛
多士憂之。
公爲黌長。
經理諸務
而齋之學制亦完。
家鄕好事
寧有加於此者乎。
矧別男女利欲許多節目之定。
非好人而能之乎。
用意先賢遺文
周旋一代諸賢。
豈非好人事業乎。
公有逸稿若干篇。
附以挽祭狀碣而爲一𢎥。
遺孤秀準要余書其端。
余非其人。
然以門族少年
嘗趨詣燕申之席。
熟知公德誼。
那得一言
公諱應軾字德暉
高年顯秩
所以好人也。
盧孺人孝行錄序
天彝也。
人之稟天彝
何嘗有男媍之殊。
而男之孝史不絶書
媍之孝絶無僅有
閨壼之行。
人鮮得以見之。
冒刃脫姑升堂乳姑賣兒棺姑等事
衆目所覩。
故兩及崔之婦。
膾炙千古矣。
不有節久峴
土汚水之獸。
孰知中夜汲井籲天禳姑之盧孺人乎。
孰知刲股暗進之實乎。
獸發其秘而天神應之。
鬼又欲試孺人之孝而俾毒瘧復發
孺人不惜股肉。
於是孺人之孝闡于坊里
郡府之吏。
獲見多士之狀矣。
一時名士
或立傳或作詩敍事而溢于箱篋
於是孺人之孝。
垂示來人而式于鄕閭矣。
孺人陽川士人許鎬之妻。
鎬之先有東厓先生
東厓之子郡守諱檐
始家夏山
孺人之先有先生以孝著。
孺人之行有自來。
而亦不誣舅家擩染得也
孺人有子曰湜。
輯諸賢撰述爲一冊。
要余書其端。
將印四方
以替綽楔
孝子之志也。
湖亭集序
公元前450年
曾子莅官戰陳勇。
謂之孝。
君子無不敬。
奚獨乎莅官
戰陳夫子之所愼。
奚爲而爲孝。
傳曰能敬者必有德
德以治民
記曰有義之謂勇。
與義備則足以觀其行。
非孝而能之乎。
河東余健相永瑞氏以孝著于鄕。
太上辛卯筮仕
金吾郞。
出丞輸城。
輸在鏡城之龍城川。
距河二千七百餘里。
時太碩人在堂
有思親無路奉晨昬之詩。
惕然曰推母氏念我不忘之意。
吾將施之北土赤子稟母。
家貲賙十八
公元前447年
屬驛寒餓者。
及歸吏民攀轅啼號
立石頌其德惠
甲午東匪猖獗
介于湖嶺
禍機偏急。
勇士數百而遏之。
南州無不頌其莅官戰陳之槩而許之以敬與勇焉。
至若妖異講書交直許多懿行
於公皆疏節也。
公嘗築亭湖上
吟哢自娛
哲嗣寢郞琮燁增葺遺亭。
平日居處而寓其慕。
收拾亭中雜稿及北郵詩艸
附以狀碣。
目之曰湖亭集。
遣其族君準奎,昌奎要相稷敍之。
相稷病且無文
不堪爲役。
然憶曾過鼎巖江上
巍巍大碑。
知宜寧氏之先德
又嘗因江西士友知公花開蟾江佳主人
每欲孤舟溯上。
共翫頭流萬疊
而公之歿奄四載矣。
手把遺卷
爲之愴然
孝經餘裔序
聖人立經
未嘗一事專擧。
特於孝而爲目者。
天經地義
爲德之本而敎之所由生也。
諸弟子問孝者不一
而惟曾子可告以孝全體
以孝立經盡言之。
大哉聖人所以爲敎也。
後之人信之如金石
上學先通此經。
期門羽林之士。
無不用力章句
孝之道廣於天下矣。
自漢以來
爲此經而羽翼之者往往焉。
所以開發後人
然世降俗壞。
不惟
讀諸說。
視經亦如弁髦。
其故何也。
盖上無博士之設。
而又不列之於公車七經之中。
一切委之於幼子初學之習而已
斯文燂氏吾黨之望也。
喜讀孝經
懼其簡而嚴。
無以蒙士
古書中有可以感發孝思者則皆書之。
其目十。
生育勉勵敬樂感應處變曰致憂曰愼終追遠曰遺感曰總說。
合而目之曰孝經餘裔。
論者云文王之爲世子
公事文王之類。
自是此經未成時事
不宜混稱餘裔。
余復之曰仲尼爲此經。
取先王之至德要道
文王周公之事。
不害爲餘裔。
便猶曲禮少儀之爲小學支流也。
云經之略如許
而尙患讀者之鮮。
餘裔數萬言
恐令讀者厭其支離也。
余曰不然
人有痼疾
當以今人已試之劑而雜用之。
豈可以不古方爲咎而委之於床席乎。
天經地義駸駸然墜壞矣。
不能及時而救之。
豈不仲尼罪人乎。
餘裔諸說。
乃已試之良法也。
疾聲大呼而警之曰不用此方。
不保民彝也。
亦豈無俯首聽命
所以自濟者乎。
然後斯文救時之功。
大可以發著矣夫。
翠澗集序
士君子國家無事時。
貧且賤焉恥也。
然欲苟且
公元前446年
貧賤而求之不以其道。
恥莫甚焉。
得之
鍾鳴漏盡不休又恥也。
翠澗朴公
鐵城拇擘也。
京國交名士大夫
詞藻一時
若將朝暮遇而不能得。
泊然不以爲意
晩而爲將作郞。
明年拜敦寧都正。
卿宰以書留之。
掉頭茶山杞菊數畝。
不能忘也。
及歸前所問業者復集魚雅如也。
乃隨才導迪。
經傳不使讀。
性理不使談。
所說喩者孝悌忠恕也。
公以杏山爲祖。
胚胎前光
星巖伯考
擩染耳目
出而切磋者皆宿儒
是以腔子裏。
自無塵雜
以爲詩文
恬澹溫雅
足以不朽也。
胤子基孝使其再從弟基道。
問序于余。
耄朽多病
不堪爲役。
鐵城邱墓鄕也。
對其人相如同室。
敢辭
至如事親奉祭治己應物之實。
一山翁著于碣。
李梅軒先生記序
公元前445年
梅軒李先生明年
禍及泉壤
佔畢齋先生門人故也。
後二十一年
第三修撰公以靜庵先生門人
己卯禍。
家人畏約而相戒。
文獻寥寥
然於畢爺詩集而知擊破妖邪之實。
曺梅溪金山東軒記而知修擧廢墜
不勞民而事集。
湖南察案,金山名宦編而知政淸訟簡。
因畢爺弟子傳而知篤行力學
公元1858年
以知前後追貤之典。
戊午禍籍而知名在暄蠧濯睡䨓迂七先生之次。
足以不朽先生也。
落第詩之趨向
師生略同
結㛰媾付十口
昭著于畢爺詩帖
光墩輩之甘心戮辱者。
寧有間於畢爺哉。
止止堂金先生同一師生
同一㛰媾
一名流
以免身後禍灾
豈但以夢告撤板哉。
止止位卑而卒久。
先生身爲憲長
彼有所畏忌。
館舍纔捐。
聲徽如昨。
是以禍速而酷倍也。
先生立朝之日。
如使善不善者一體而好之。
禍機何從而生哉。
先生之筆。
已不牧丹
而素所講質于師友者。
尊王而黜霸。
扶陽而抑陰。
肎與宵小唯喏哉。
身後金革
自有所難逭。
大霧終夕
天意可見
未及十年
公論大定
先生之名。
愈久而愈彰。
凶焰毒氣
旋消而無迹
所以勸善類也。
後孫丁奎氏以其同曾祖金吾祥奎氏之遺志
蒐聚掌故家諸語及崑義,菁溪兩書文字
附以狀錄碑編爲實記。
以相稷伯祖墨齋同師同鄕井。
要以書其端。
義不敢辭
且曾濫有所記識于戊甲禍籍。
而於先生事慮疎漏
盥手而書之。
以紓宿昔之忱云爾
山泉朴公遺稿
顔淵張思叔皆不得年
顔子不害亞聖
張氏猶
得爲程門高弟。
不遷不貳過
夫子之所許也。
竆理造微
河南諸子所不能及也。
王勃十三歲作滕王閣序
李賀七歲高軒過
人到于今誦之。
壽不壽不暇論也。
高陽山泉子朴公
七歲語類
長者見之曰恰似聖人口氣
十二歲入場屋
射策飛文
左酬右應
十六歲而殀。
視顔子張氏及王李得年
不及矣。
孰不悲之。
雖然咳唾尙留在人間
山泉不死矣。
但其文佶倔聱牙
人不堪讀
故弆篋衍不出
曾孫在龍請揀其易知者而定目次
相稷奉閱焉。
定齋柳先生所謂諧韶匀駕風霆
天響鏗然者。
過語也。
是有景霖澤世者生於永嘉
九歲而卒。
世稱杏堂童子
以其言而參合山泉子之語類
則均是子國顔子
恨不能同立傳以惠來人也。
思叔晩學也。
山泉不得
子安長吉文人也。
不足論也。
資質之美。
造詣之密。
后山許寢郞愈氏之狀備矣
公諱太源字浩然
高陽人士論近古奬學之功文章之盛。
必曰松泉鶴陽
於公爲祖考考也。
高靈朴氏世稿序
若考作室
底法
厥子乃肻堂肻構
厥父菑厥。
子乃肻播肻穫。
方可曰有後也。
不惟室與菑。
弓箕亦此術
也。
不惟子。
之子不可墜其謨也。
世之能世其家者。
必以新安之陳。
藍田之呂。
崇安之胡僂之。
然或父子而止。
或出於同堂晜季
功緦袒免之親。
漢代盧植盧毓盧欽三世尙書著述充棟
宋之時。
朱韋齋晦庵及在爲大家
蔡西山元定蔡節齋淵蔡舍人肇趾其美。
可謂有是祖有是父有是子矣。
高靈朴氏有三世世稿。
燼餘斷簡
寥寥然。
其所以守家聲而裕于後則一也。
第一南窩公。
以孝立家
謹厚御家。
親賢士娛佳賓家計
第二永樂窩公。
鄕里信義
子弟服敎術。
第三靜窩公。
理家一遵規矩
應事自成條理
三世三君子。
雖以布衣而終。
無不南郡模楷
東道主人
詩文平淡無塵氣。
不可以沉湮也。
永樂窩之弟曰拾遺不慍齋諱慶九別爲集。
靜窩公曾孫在璿,在禧蒐輯成編。
問序於相稷。
相稷嘗讀鶴巖南皋先生集。
有以源之正節義之卓。
意必有興起於餘韻者。
近嘗參涉松泉山泉愚齋三公世稿之役。
今又見是稿。
藍田之瑣鄧林之條。
隨所現而爲珍爲材也。
三君子孫者。
人人以室菑弓箕之術。
而各謀紹述
靈川之稿。
將續而又續矣。
勉之哉。
李聖來江西
李翊聖來
侍郞雲山先生曾孫也。
嘗從余遊。
今年又至蘆山
自言先祖文純集中月影臺,矗石樓,新蕃縣詩。
世祖判官山陰十考
祖考石圃又宰山陰九考
元並欲追跟遊跡
而於南方生客也。
乞賜一言而導之。
余復之曰先先生門路
廣於東土
路脈而行之。
家家遺敎所被。
人人是舊徒之裔。
不樂與子論道義哉。
山陰兩世過存之地。
子安相忘
所可愼者步步多歧路。
以先正新蕃縣詩中屈指歸程傡日期之句。
時時莊誦。
不負莫指幷州之義。
睡聱集序
巘之人言純孝
惟曰睡聱先生
篤行亦曰睡聱。
言文學亦曰睡聱。
文獻鄕也。
豈無所見云然哉。
虎猛獸也而馴如家畜孝子之廬。
盜掠貨者而不敢犯手賢人之槖。
至如文學之盛。
不出家而諸弟鼓篋爭進鄕塾
守宰牧伯糓貨而賑貧。
置之賢關一時諸君翕然謂之師表而銓官交相注擬
喪出泮館而餞靈車者亘十里
持服者亦屢十人
未幾祭社之儀已成。
而鄕洛之士歌詠和之
盖身
親接威儀
身親見其著述
無不僕僕歎慕故也。
巘之多士
懼聲徽沉湮。
醵金滋殖
圖壽其遺艸
遺艸凡十餘卷
子姓不振散落
今又力弱不能盡付剞劂
一言一字
無不從彝倫流出。
而近可以矜式一方
可以風勵百代
誦其詩讀其書。
不曰孝子賢人也。
宏博之學也。
鄭君朝嘗以丁乙事。
屢言于余。
鄭君已不淑。
鄕士鄭宣鎬,金佑經,後孫海鍾,傍裔泰佑。
鄭君之意申之。
不忍辭。
噫公徐氏利川之世。
世家仁川。
高祖鳴巖諱仁元。
遺逸監司
至公大人
流落山南
公生于道州
二十三歲始爲巘人。
盖天有意於巘。
而使公漂轉。
以至有以奬發巘之後生也。
距公之世一百六十五載。
而公之書出于世。
以是而卜巘陽儒運之復振云爾
月窩陳公逸稿
觀人有術
其所與交。
其所以施。
一鄕善士
斯友一鄕善士
苟非非常之器。
無以非常之變也。
我昭敬王(四字缺)悉賦渡海
國內大難
而卒成中興業者
以國之善士林林也。
草溪逼江左敵路。
郡守李惟儉已逃去。
一境顑頷
濯溪,李雪壑二公得壯士屢百人
分守內外陣。
郭忠翼公相應
未幾
郭公假守之任
與之共事
前吏曹正郞月窩陳公周旋其間
多所贊畫
未定而卒。
未及錄功
然猶足以其所以施也。
禮谷,濯溪,雪壑皆儒林之望
死生不相負。
足以其所與交也。
又嘗從事南冥黃江,德溪諸先生之門。
質疑而考德。
切磋于裵洛川,趙大笑諸賢。
臨危報國之義。
素所講定也。
子姓不振
寥寥三百年。
聲徽沉湮。
祭社之議。
加貤之典。
漠然不及
識者恨之。
近年因祀孫之適殊方
篋中殘缺之稿。
始得發著。
後孫箕南愕然吾屬猶存
此忍更委蟲蠧哉。
遂敦議印繡。
問序于相稷。
不獲
書諸卷端
擬作國家中興逸史一條云。
公諱克元。
初諱守昌也。
梅軒集序
公元1867年
相稷嘗讀寒岡先生詩。
至媿折腰不磨等句。
玉山先生高操
靈川志。
有以謹齋先生遺逸之風。
審愚伏先生丁卯號召使時覆啓而認竹圃公之可備百執事
寒岡弟子傳而服菊圃公之敦行孝悌
謂必有觀感興起之盛於家庭者。
今讀梅軒公遺文
公以玉山爲從曾大父
謹齋爲大父
竹圃世父
菊圃爲父。
擩染有素
受業于旅軒張先生之門。
大道之要。
矧生値朝著淸明之日。
蓮折
如摘頷髭。
得與一代耆喆
翺翔臺閣
直言不諱
振作朝綱
市井侈靡之習。
閫帥戢私貿之弊。
時當壬丙搶攘之餘。
南防西。
合有定筭
出爲亞使於湖南軍政之啓屢千言
井井入規。
緩急有須
盖賢大夫奉公之悃。
不以外內有差殊也。
朝廷以是爲重。
憸人由是而滋不悅焉。
咸平之績大著而廟變出於猾吏
不待仕滿而徑歸。
安州之車方赴而誣者乃曰厭避。
試以白簡斥罷
直道之不見容
自古而然。
謂之何哉
况於靈巖大修學校
士興民和
孝子侍劑之行。
幻爲直指話柄
纔殯赴謫。
歸仍成疾而閼。
聽天張公天禍荐臻居謫日。
人生終盡執喪時。
雲溪鄭公深憐謫裏呼天日。
竟是祥前就木時之挽以此
其事絶悲。
然公之所以不流汚之實則益著。
苟使公循媒進
紆靑拕紫
揚揚一時
後之人何所據而稱述哉。
八世嗣孫光勳收拾斷爛之稿。
準擬壽傳。
千古
其孤達英冢孫玟桓。
附以李斯文斗勳,李寢郞承煕,郭徵君鍾錫諸公之狀與碣。
屬相稷弁其首。
噫公紹述家學
親炙大賢
所與講劘者。
弦窩蒤,郭太虛弘址,李秀峰汝翊,朴梅山敏修
而絶自私自利之心。
故雖低
下僚惠澤己及人。
足以重來人。
遺文者。
自知之矣。
印懸契帖
孔子沒。
弟子國人往從冢而家者。
百有餘室。
因名曰孔里。
世世相傳
歲時奉祠于冢。
諸儒講禮
鄕飮大射
魯之美俗也。
先師文穆公寒岡鄭先生之墓。
新安印懸山。
山下閭閻相連
與孔里等。
里中士人相與議曰。
吾郡亦東土之魯鄕也。
吾里亦新安之孔里也。
鄕飮大射
不如魯之孔里乎。
醵金設契。
先生裔孫淵源諸後承。
往往與之列焉。
鄭君宗鎬屬相稷敍其事。
夫子之道。
傳之顔曾思孟
以至程朱
程朱之後
李子紹其統。
文穆公衣鉢李子
言仁之書。
上接洙泗
發揮心經
以詔後人
杖屨過之地。
聲績所届之鄕。
皆奉俎豆
衣履藏之原。
只有齋廬數棟。
衿紳之徒。
靡所容接
可慨也。
因是契而別構一屋
多士講禮之所。
則庶復見魯之美俗云爾
密城孫氏主簿公派譜序
譜者。
昭穆也。
系世也。
若不昭不穆而系其世。
孝悌之心。
何從而生。
是以杜正倫之求與城南同譜
公元1592年
鞱之汾陽四世者。
千古笑囮。
必以狄樞密之不妄認祖爲法
然後譜得其正也。
東方孫氏。
以新羅孝子諱順爲祖。
至廣理君諱兢訓。
分籍于密城。
有諱政堂文學
有諱版圖判書
主簿諱翼
宣祖壬辰避兵于晉康之雲川
有子諱得弘號雲庵參議
子姓寢微。
不詳譜系
在憲廟庚子
參議公錄于西宗武科緯之下。
主簿公反無嗣
近年參考密城諸譜。
覺其失實
傷痛曰失系固羞恥
然誤系傷倫也。
闇然自處于傷倫之列。
則恐無以歸見祖先也。
宗族立議
主簿公爲中祖
書之曰版圖公諱洸後。
主簿公有伯氏諱斗生員
錄之于主簿公之右。
主簿公子孫今十有三四世。
門戶列于坊里
人誦其遺蔭
書其譜曰密城孫氏主簿公派譜。
判書公言之。
密城諸譜皆其後也。
不能同爲譜者。
判書以下幾世互見而難考也。
台炫君錄派譜。
改正事實
屬余弁于譜而證之。
聖朝門地
杜郭之俗滔滔
而台炫獨務實
樞密之亞流歟。
杜郭有裔。
見台炫之爲而其顙必泚。
族系改正之役。
其將自玆而相續也夫
六怡窩遺集
古之論家制者。
必以袁君載世範
呂存古約言
顔之推家訓
沈文靖社約僂之。
然此四君子者。
高年卲德。
康濟有素
顯秩厚祿
休養有餘。
至若草茅韋布
齒未至中身能畫良規
藹然有聲稱於鄕國者。
獨於眞城李公六怡窩處士見之矣。
公早志學
族兄水山翁性和論太極西銘中庸之奧。
移書諫大夫用賢立紀斥和之說。
家訓以勖諸弟
箴六有以內外交養之方。
又有居家雜規一篇
有以致孝鬼神則設奉先所。
有以量入爲出則設四禮所。
有以均施衆支則設甲乙所。
有以尊祖重本則設補宗所。
此則袁呂顔沈之所未及備也。
哲嗣炳國遣其堂弟炳文
訪相稷于夏山舍。
請勘刷六怡窩遺艸
並要書其端。
相稷病朽不堪爲役。
然讀其
平澹雅健
至雜規而益歎賞焉。
且竊悲其年短而業未卒。
不能嘉惠後進也。
雖然雜規將不廢於眞城之世。
嘉惠之澤。
不亦悠久矣乎
公諱中立字時仲。
退陶老先生孫永慕堂(崇道)之十世孫也。
永慕公嘗師事老先生
獲聞緖論
公所以爲計事者。
得之家庭擩染也。
逸軒集序
公元1862年
新安賢士
寒岡先生遺敎不衰而然也。
鄕里尙然
氣脈相承之地乎。
先生之世而以近古言之。
進庵,顧軒特著而逸軒亦其一也。
相稷嘗讀進庵遺事
有曰每講學
顧軒,逸軒鼎席而坐。
諸生觀感焉。
讀顧軒集與逸軒書萬餘言。
性理之奧經曲之變。
且讀省內先輩文集
崔止軒許以飭勵向進。
溪堂與共邪敎
張四未唯夙夜集說之論。
寒洲往復者。
聯篇累牘而俱非尋常暄凉語也。
於是而信逸軒翁之爲法家聞孫儒碩德也。
遂從諸士友之後
設契以謀遺集之剞。
役事方始
遺孤遠永氏之謬囑而讀公遺艸
所以質討於同志者。
不苟守己見。
不苟從人言。
秪求其合乎而已
文則淸健恬平。
雕繪態。
至論時務
公所不屑
壬戌一策
猶足爲康濟之具也。
但恨天不假年
使一方後進不得被其嘉惠也。
先生天資拔萃
加之以賢父兄義方之敎。
師友之盛又如許
深造精詣
有成就。
所履實地
所行皆彝倫
所言皆道義
所自期者古之人古之人也。
公嘗有詩曰宇宙一身擔負重。
聖賢千古典刑存。
相稷竊自以爲先生實錄在此云。
先生諱五錫字建叔
純廟丙戌生。
四十四歲卒。
今距
卒年六十一歲。
太原氏族譜序
公元1886年
太原金氏之入朝鮮
皇明翰林諱坪始
太原伯諱學曾翰林公大人也。
皇明實錄及小華外史福建都御史金學曾報。
七月九日(戊戌年)平秀吉死。
御史萬曆東征時。
駐節福建日本情形也。
家傳曰公東征時立勩。
食采太原
官至戶部尙書
命子侍講挈家渡江
金人之亂。
卜地金州之內龍里
世世業文守禮儀。
子姓蕃衍
太原譜之所以成也。
太原冀州之域。
詩集註曰太原之俗。
勤儉樸質
憂深思遠
隋書大原人物阜殷。
不事機巧
中州志曰太原之人。
民不譸張
不挾黨。
金氏質實謹拙者。
無乃太原舊俗歟。
太原多聞人。
漢之王烈,唐之狄仁傑,宋之劉畋是也
金氏世居是鄕。
觀感興起焉。
盡職有事之際。
潔身國破之日。
牒中諸君子能益業舊業
守舊守。
無忝爲賢祖之裔。
則內龍一區
自成東土太原矣。
相與勉之
余文者。
在洙,相漢,鴻洛也。
黃氏三忠錄序
士大夫國家有事時。
矢石赴戰陣。
其心有死
公元1952年
而已
死者衆情之所惡而獨樂赴之。
不忠而能之乎。
我昭敬王西狩也。
有扈轉戰而殉于平壤者曰黃公汝址也。
孝王之討平湖賊也。
奮身應募並力獻馘者曰聾叟黃公啓昌,自守黃公墪也。
前後凡一百三十七年。
而考其世則一家也。
聾叟皋。
玄孫也。
自守聾叟
族子也。
黃氏其忠義之族歟。
原之柳洞。
三忠碑記其事。
臯公卽愼齋周先生之外從孫也。
遊學渭陽
佩服遺敎
父歿廬墓三年。
壬辰以訓鍊僉正。
宿衛禁中
陪鑾輿而行。
遇敵輒立勩。
平壤而矢復。
錄原從勳。
聾叟公戊申錄揚武勳。
左水虞候
及歸惟一硯石在裝中。
管下民豎石以記淸簡。
後有營將之命而公捐館矣。
自守以訓哨官
搜捕賊魁。
錄揚武勳。
全州營將
解紱歸。
逍遙江湖而終焉。
自守公傍裔道性
其先人之志。
搜輯壬辰戊申錄券及碑狀。
目之曰三忠錄。
要余書其端。
韓魏公有言爲人臣者。
盡力以事其君。
死生以之。
至於成敗天也。
三公之始扈駕應募也。
只知有死生以之之義。
何嘗有意成敗
皋公殺身成仁
聾守二公殺賊以樹功
銘之鍾鼎
垂之竹帛
皆天爲之也。
雖然
究其原則胚胎前光者矣。
擩染家學者矣。
令公以忠立家
獨梧先生問學儒林尊仰
三公所受。
戰陣無勇爲恥
所以各遂其志也。
於乎盛矣。
李景遺卷
公元1869年
晴山,貞山
吾嶺之望也。
一時才學之士。
成就其門而正焉。
小白之陽。
儒韻彌蔚。
相稷年來多見上流人士
後進之秀
無不以羽溪李景龜之賢而爲對。
喟然曰其人亡矣。
余悼其不及相敍。
而問其爲學節度則曰。
龜早從事于晴山,貞山之明。
立志見解精。
敦彝而踐實
又曰其所守制之節。
二連子皋之流
享年幾曰卒之歲。
加顔氏一年
聞之悽然
己巳春
其弟潤章君訪余蘆山
有以弁其遺卷
讀其狀如見其顔範
入彀率。
質之美也。
廣交賢類。
開心胷也。
周覽名區
眼界也。
使弟幹蠱
專意問學也。
至如間日候門親。
隨力賙窶乏
於君固疏節也。
恨不能假之以年。
益擴其德性
益敷其著述
嘉惠後人也。
雖然同門之士。
以前列。
許以表準。
悼亡之辭溢箱篋
矧晴山之誄與序。
貞山之壙記。
可以不朽龜者乎。
所以忘濫爲此者。
不敢負晴山之託也。
君名
一愚其書室所牓也。
屯山同話錄序
公元1868年
相稷戊辰歲留屯三月
今年又留三月
無日花樹之會。
無日無朋遊之娛。
而特於是日而成是錄何也。
勿窩金仁叔同遊定跟齋。
一叟明八晜季,金浩見,楊和仲玉鄕井世交也。
衿佩齊臨。
歡動山門
族中長老以齒而坐。
其次肩隨少者趨席隅
設酌勸酬甚相樂也。
將別相稷悵然曰。
吾輩少壯時。
近而鄕塾
遠而國學
以至儒賢院名勝之榭。
不期而遇
今年分手
明年盍簪
玆白枯落
各守蓬蓽。
略憑書尺詩筒而通聲氣而已
是日之會。
天實借便
而又不能更僕宿宿
而後思之。
便一夢境。
寧不黯黯
載名一帖
思到而披閱之。
殆似此席促膝
不爲均慰孤寂之資乎。
僉曰唯。
使族姪根容列書姓名表德邑居住。
凡三十六人
名之曰屯山話錄。
共話何事
寰宇興替
非吾話也。
民族聚散
非吾話也。
所話惟身心之不放失
子孫之守本分
其餘稻熟魚肥
風淸月白
最是一場說話也。
錄中多吾族。
酬賓之禮然也。
子家稺孫在燁亦隨錄焉。
不以應門之卑而遺之也。
遂各賦一詩而繫其下。
勿窩,東籬
有序
仲玉有跋。
元容有賦。
根容有識
余亦不容一言也。
杏東碧桂
菀然景慕
吾與會事頻頻
東山江林之席。
亦不寥寥
佗日有會
必話到屯山。
而憫相稷之離鄕久不返也。
士禮儀序
父母存。
事之以禮
父母歿。
葬祭以禮
人子常情也。
前聖後賢
制爲儀則
百代準。
其說浩穰
難於考據
士禮儀之所由成也。
性齋許先生倡道南州也。
弱年愛禮之士趙斯文昺奎氏是也
先生以曾所編輯者士儀十冊授之。
斯文讀而悅之。
講究微奧。
先生許之。
斯文同門僉論。
印布四方
先生以帙之巨而慮窶儒購覽之未易
又爲士儀節要而廣之。
要儀者節要節要也。
附以鄕飮酒禮,士相見禮,白鹿洞規,藍田鄕約諸篇。
盖亦習禮者之要覽也。
斯文遊者。
醵貨而鋟之。
問序于相稷。
非爲相稷識禮。
事同一室
視此書如師說也。
烏敢辭。
噫古之人無不好禮。
禮書之出。
皆聯篇而累牘
猶患其約。
今人不喜讀禮
尊閣之而已。
無寧循其情而略之。
使知常體。
臨場從行之要。
救時一道也。
斯文一山
太上朝陞內舍
今年八十五歲。
視聽不衰
勤於禮書
如此
矣哉
廣棲李公遺稿
公元1870年
咸州之俗。
上禮義嗜文學
在治讀書求道
板蕩擧義成仁
院塾亭樓
相望于境中。
有會
飮射讀法
信義孝悌
蔚然江西名鄕。
觀感興起者。
相接焉。
近故處士廣棲李公有星其一也。
公以屹峯爲曾王父
獲承葛密先生緖論
應試南省
失志而歸。
不復漢津
敎授子弟
以爲寒岡鄭先生咸之文敎
而篁巖篁谷村諸先生左右之。
就道書院輔仁契。
鹿洞藍田之規。
晩築鹿川亭
藏修其中
雙峯尙斗,文道齋郁純,安雪巖鈺,趙正齋性簡樂與之徵隨焉。
相稷自有識知
與咸相從
飫聞造詣之邃操履之篤。
且與肖孫光欽氏常周旋師事
遺敎在家庭也。
庚午冬
光欽訪余海上僑居
示公遺艸
使之勘
不獲辭。
次第奉閱。
詩與文平淡精密
至如七歲之作。
可以見氣像。
臨化口號
雖未成篇。
可以孝思終身不衰也。
欲觀一時名碩推重之意。
附篇存焉。
周樞院記序
丁淸惠有言產業將貽之子孫。
須得光明
待之
寬厚
可垂之久遠
遇有兄弟郞舅交爭
及子盜父業
主占奴業者
不以倫理諭之。
使其相安
豈可光明乎。
見有疲癃殘疾𡞦獨鰥寡不思所以拯救
豈可寬厚乎。
漆之南龜睦婣碑。
又有惠恤碑。
鄕人周樞院(時成)所以宗族姻戚黨里而示不忘者也。
樞院歿而以詩來哭者數百人
無不其高義深德曰。
歲時分肉十室耆耉均飽。
土田割券而一門貧窶作業
八里貯穀。
倣古社倉之制。
郡校贍學
並及勞動之敎。
事親之節則縣官屢以米肉而奬之。
奉先之道則儀物備於旁親之墓。
復有一時文人韻士
擧其慈善之蹟而歌詠之。
遺孤錫玹收拾而書諸策。
附狀碣。
目之曰議官周公實記。
遣其堂兄錫希屬余書其端。
公所積善者。
何曾望報於天。
而天旣賜之以福澤
秩至三品
壽至八十一。
公所施恩者。
何曾求報於人。
而人無不贊頌
雙碑焜耀於巷閭。
貞珉昭詳隧道
玆篇之述。
又其慈孫所以報。
而欲壽其積善施恩之實者也。
雖然此淺之爲報
必須益究光明寬厚之術。
世爲家法
方能增色於玆編云爾
敎導李公壽瑞詩重刊
公元1312年
龜游蓮葉之上。
鶴棲偃盖
必謂之瑞。
以其視千歲久也
人而能不衰於三萬日。
不曰人瑞乎。
潭陽敎導李公稵生于元皇慶壬子
至皇明天順戊寅八十七歲。
行步甚健。
笑語有節
晉山府院君文景公孟卿覲母夫人晉康鄕第。
鄕人讌之。
敎導在座
仍言吾妻亦與我同庚而無疾恙
文景嘆曰聖代之瑞也。
七言絶句一篇
以資鄕中敬老張本
敎導婦弟中樞公,陟州安公,知歸州判官趙公孝仝,司經公叔和之
續而和者亦皆搢紳大夫
五傳龜巖先生出。
始第先後
補綴蠧損
聾巖愼齋二先生發揮之。
退陶老先生亦有詩有跋。
後五十年柳川白沙漢陰,月沙,一松五峰諸公幷有詩。
續集所以成也。
噫以一時賢夫壽考之盛。
歷數百年歌咏不休
何其盛哉。
敎導公棄仕家居。
嘯傲溪山
所以壽考也。
律己誨子。
有法度。
所以世有孝慈之孫。
出則爲國論思之臣。
處則能闡發先休也。
東都九老詩,睢陽五老圖。
膾炙一代
然未聞九家五家之裔。
收拾而續之者
未知九老五老夫婦同庚老者有無焉。
豈若敎導公之兼有哉。
退陶子以五難嘆賞之。
知言
然在今日復添一難
後孫洪翼植周。
以前所刊者未廣。
而又歲久沉湮。
方謀重刻也。
遂問序于相稷。
眇末後生
何能贅一辭大賢贊述之卷。
但念先祖署丞
敎導公爲姪婿。
情志之嚮。
恩愛之受。
必加於人。
謹書之以證舊契
花堂公實記序
公元1382年
圃隱鄭先生東方理學之祖也。
陽村權先生儒苑之宗匠也。
從事圃隱之門。
知奬陽村之世。
則孰不曰一時名流也。
花堂先生裵公(規)以圃隱爲師。
經明行修
及陞內舍
陽村祭酒
春秋一部
筆削之義。
渙然於理。
蔚然乎其文詞
洪武壬戌丙科三人
史職
仕至左諫議
嘗以修撰曬史七長寺。
陽村以序送之曰亂極矣時變矣。
仲員之行。
吾知其必有特筆
仲員公之表德
於是而見公傷時之衷情也。
又嘗出守知品有詩曰。
春雨初晴十畝間。
田翁桑女自閒閒。
訟庭寂寞蒼苔遍。
出峀行雲醉臥看。
於是見公之治。
能使民無訟。
出峀之雲。
非心所欲也。
噫公之捐簪笏已五百年矣。
不能收。
跡已沈湮
然輿覽州志及諸家撰述可據
書院祝文忠孝大節
學問眞工八字
出於立齋鄭先生之手。
足以蓋平生也。
孫炳翰與文煥,章模。
收拾立言家諸文字
將付手
民。
屬余弁其端。
竊惟之。
公立十年而麗亡。
更無槩現於聖朝之史。
抑終守罔僕之節耶。
未可知。
然公之長物
特筆也。
豈手持特筆屈膝後王哉。
姑書之。
質于史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