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七 (自动笺注)
晦堂先生文集卷之七
 書
  
公元1916年
答徐仲蘊(丙辰)
士之有知己。
千歲而朝暮遇也。
生並一世
歲暮相見耶。
自別尊兄
有若巨人太室
雲中遺響
希夷在耳
乃蒙盛德慈惠
貶賜一書
辱與之上下焉。
自顧愚陋
何由得見錄至此
噫。
友道之絶尙矣。
還道今人直諒相助者有未。
來諭悃愊說道講習之樂責善之道。
愚陋所以奔走願從遊也。
英所學疎脫
自知其寡諧於世。
關了門。
不欲向別人求知
南郭之竽。
亦自欺人。
人亦往往加之以推借意而未聞有規警之辭。
只怕似此閒銷卻殘景不得切磋之益。
幸得足下高明
旣以英眄而寵顧之。
又惠以餘生相與之意。
足下高明
勉卒令德
以惠此生
第念吾人皆老矣。
斯道之憂。
定惟在於後輩
人家後生
多是走似別路
將使一種人類
化作蛇蟲
更願高明勉豎一方之拂。
坐鎭一方之士。
有以於此事也。
足下尙少一日
視此衰孏
尙亦可以有爲
千萬自勉
公元1918年
答徐仲蘊(戊午)
示諭縷縷
感慰良深
蓋嘗同舟遇風
孰不相憐
而顧惟無狀
還曾被盛錄如是耶。
第念吾人天下事
已無可做。
只是朋友相求
相切磋。
獲罪聖人之門。
鞠躳盡瘁
以俟其符到而已
茫茫宇內
同此志者又幾人。
所以翹首東望
吾子戀仰。
杳然北海長天
成連不見也。
時世之憂。
吾道之責。
儘有如來諭所論。
令人三復感歎
然自惟愚陋
無所識知
而日已暮矣。
途且遠矣。
抱殘經而徊徨
何補於斯世哉。
獨於足下之望津。
所望不淺
惟足下圖之。
示及中庸位育章義
盛說甚好。
靜中其守不失
約之至也。
應物無適不然
精之至也。
極而至於位育。
功效也。
戒懼自動而趨靜。
愼獨則自內而及外云者
未知誰說。
戒懼只是靜也
何以曰動。
愼獨只是動也。
何以曰內。
來諭不從前說
得之矣。
公元1920年
答徐仲蘊(庚申)
示諭學之或指知或指行。
或兼指知行固也。
心之或指理或指氣。
或兼指理氣
猶是也。
朱子主宰者卽理。
曰心猶太極。
主理言心也。
曰氣之精爽
曰心猶陰陽
主氣而言心也。
所指而言。
各自不同
而世之爲心氣說者。
把理作無位眞人
而還天下沒用底物事。
心理說者。
專管歸理
而若將做箇沒氣物。
至或以精爽謂之理。
鄙人所與茶老而屢辨者也。
來說看得甚當
而但心之本體爲主宰者。
只是理也。
今人每於本體雙關說去。
使國有二君
家有二主
此則決非朱退之旨也。
天地大德生一段說。
來諭蓋謂物雖偏塞而不知饑寒無以生。
故其知寒覺飢趨利避害則同於人。
不知慈子則無以長育
莫不有慈子之心。
此意看得極好
然抑又思之。
天之命物時。
何嘗敎他不知道理而爲生與人同。
何嘗敎他昧於孝友愛子偏重哉。
是其形氣所賦。
其勢自不得不然。
而乃若人之義重於生孝重於慈者。
是乃天所命之正理也。
如此看。
未知如何
程邈之書而通行天下萬世
果是異事
大抵人情
便於己則用之。
儀狄之作酒。
而以禹之聖終不能禁。
商鞅之廢井田
聖人之制不能復行。
彼以非聖無法
猶尙如此
程書之爲用。
比諸篆籒
殊甚便易
聖人復作
不必非聖人之所作。
遽改此法耳。
答徐仲蘊
所諭諸說。
鑿鑿肯綮
令人心目自開。
賤弊之說。
亦蒙印可
何幸何幸
但心之本體上。
雙關理氣
世學往往有此說。
不意盛論如此也。
盛論曰凡運用酬酢
氣之爲而理便乘載其上。
主宰者理也。
此說當矣。
千聖相傳
蓋亦如此也。
足下旣說出如此
而旋又作雙關之說何也。
主宰本體也。
旣道是主宰者理。
本體非理乎。
本體之理。
何嘗離了氣而自爲一物耶。
理在氣中。
爲心之體。
而氣
作用資具也。
其所主之本體也。
譬則君也。
譬則臣也。
譬則父也。
譬則子也。
譬則將也。
譬則卒也。
有人於此
並指君臣而曰國之主。
並指父子而曰家之長。
並指將卒而曰軍之帥。
足下其許之否乎。
有君則有臣。
有父則有子。
有將則有卒。
然但其主宰者君也父也將也。
使用者臣也子也卒也。
是猶有理則有氣
理氣合而爲心。
而理爲其主宰
氣爲其資具也。
夫心也性也一理也。
性固是理而並氣質而言。
程子曰卽氣。
心固是氣而指主宰而言。
朱子曰理也。
理之兼氣性無異焉。
所主而言不同也。
且夫無體
以性爲體。
(朱子說)則性乃心體也。
指性曰卽理。
則指心之體而不可曰理耶。
盛論之曰性卽理也。
而心不可如此說。
以其心能知覺故也。
足下之意。
蓋祟於認知覺而爲氣也。
知覺固氣也。
心體之上。
自有所知覺之理。
而氣因以知覺之。
非此理則焉能自知覺耶。
今以知覺專管歸氣而心能知覺之。
故賺指其本體爲氣則恐或未然
蓋嘗言之。
合理氣。
有指理言者。
有指氣言者
而以言其主宰則理也。
以言其本體不得不所主者而言之。
不可並指其資具者而爲體也。
鄙見本自淺陋
無足可道
而歷考朱退相傳之旨。
所嘗得者此也。
今蒙盛駁。
此是大源頭去處
而此若不合則更說甚心。
鄙人
平心靜慮
更究其差處。
而雖以足下之明。
幸寬其觸誤之罪。
更向朱退說中
一遭過去
可以爛漫焉。
則千萬幸事
鄙說如不合理
則雖十反而何可遽休耶。
答徐仲蘊
所諭心說。
申複
曷勝感幸。
惟心之謂兼理氣者何也。
諸中主宰者理也。
發諸外而運用者氣也。
存中者氣未嘗了理
而氣無爲而理爲本。
所爲主者理也。
退陶所謂未發時惟理而已
發外時理未嘗離了氣。
而理無形而氣有迹。
可見者氣也。
北溪所謂惻隱則氣也。
未發已發。
所主言者不同
而統而謂之兼理氣也。
見得乎此。
則謂心卽理也得
謂心卽氣也得
謂心兼理也得
朱子所以或主氣言。
主理言。
不害爲心之爲兼理氣也。
世學多事
主理者。
眞妄邪正
歸心之理而專攻氣說。
主氣者。
把得本體主宰
歸心之氣而專攻理說
兼理氣者。
至以本體雙關作對
犧牲玉帛待於二。
竟只做得騎墻之說。
不知自歸希夷籠罩
其所謂同浴而譏裸也。
今奉來諭
有曰本來理氣合底名爲心。
而指本體則可曰卽理。
全體則可曰合理氣。
此與愚見
更無參差矣。
旣無參差
而又於愚說中
別討箇闊略合理氣。
此則愚之所不敢知。
而更無別話可說也。
所諭虛靈知覺云云
理固虛靈合氣而後見其靈。
固知覺而合氣而後見其知覺
氣雖靈而非理無以自靈。
氣雖知覺非理無以自知覺。
指其見在而言則靈底知覺只是氣。
極其本而言則畢竟是理之靈理之知覺也。
公元1921年
答徐仲蘊(辛酉)
所諭朱書知是非覺非云云
(答潘謙之書曰。
所以是非理則智也。
是非是非之者情也。
具此理而爲是非者心也。
)此可以意會之也。
無已則有一說焉。
有人於此
一人是也
一人非也。
吾知其孰是而孰非者。
以其有四德之智而爲知之體也。
旣有是非之理。
發於情而是非之。
是知是非也。
心則具此所以知之理。
故自是非是非之。
具此理性也。
是非之情也。
心者統性情
故其言如此也。
末段所示看文病痛
此政同病之憐也。
自不能醫病而安能醫人之病耶。
愚亦嘗於杜少陵李白之詩。
不恰好
若杜則往往雄健華實之句。
令人歎服
而若李則只是當街醉人
東倒西歪
無所忌顧也。
讀之又讀
不知其如何爲好。
此必是李杜詩終是好。
而吾之見得自不好也。
然往嘗與李剛齋論文章。
其言曰世皆稱莊周文章
然吾不信也。
使吾做得莊周文。
百篇可立就也。
剛公高見而其言猶如此。
吾等之見。
無乃非大妄耶。
雖然天下之所共稱者。
不服終歸於妄。
李杜
傷乎。
蓋嘗言之。
檀弓之文。
文則甚佳而語多誕妄
不可盡信也。
少陵之詩。
或有不可知者。
高處不可及也。
李白假使其人而在者。
吾當勸告勿用荒盪之辭矣。
盛諭旣勤
謾以戲語
爲供一哂
未知如何
公元1862年
答徐仲蘊(壬戌)
來諭措辭燦燦
寫字庚庚
可知其所康健
精神氣魄
不與年歲而俱衰也。
天下風潮日變
無復於斯道之維持
足下年德俱卲。
坐鎭東南
足以一方矜式
攘攘而去者。
庶可觀感駐足否。
所論陳大丘事。
來諭正矣。
下聖一等
不當南子而欲往公山也。
大丘非聖而往凶豎
是宜招南軒勉齋之譏。
朱子聚星之贊。
特許人品之高。
兼道獻身弔豎。
不害危孫之義。
過處未暇論也。
大丘此事。
今亦效不得
吾輩持身
要當孟子枉尺直尋爲戒
庶或寡過耳。
鄕飮酒酢主人。
介不自酌而授主人爵。
鄭註云下賓。
無可疑。
賓主敵體
所以自實爵以酢。
拜時亦分階。
介下賓。
不敢自酌以抗主人
拜時不使專階而拜于介右。
貴和而和中有嚴。
可見天理至精節度也。
一尊同酌。
賓介無異
房戶兩壺
其西玄酒
其東酒。
此乃所以賓主共酒
非以兩壺皆酒。
一賓一主也。
來諭以東尊西尊。
看作賓主
尊。
恐非經文本旨
幸更商之。
答河復卿(載華○壬戌)
黃梅雨裏。
獲奉葽月尊函。
奉讀數回。
寄意甚勤。
曷任感僕。
更想閒居自適尊候淸佳也。
敬義堂靑衿之會。
令人喜不欲寐也。
不有足下之賢。
擔起得脊梁上百十斤擔子
鼓發得一方士氣。
寧有是耶。
學規定式
顧非愚陋之所敢當
旣有盛屬之勤。
且念賤身旣荷堂帖
則雖已還單。
乃亦本堂之長。
不必固辭是役。
故構呈一錄。
不知堂中士林
有能大耐得辛不快活工夫耶。
免服在中秋。
準擬一番南下
參聽於本堂儒席
而書中謾恐欲知也。
公元1916年
應夏(淵龜○丙辰)
左峽一區
山南首善也。
遺風餘韻。
百世繞梁雍之塊魯之關轂
想亦可以備砥礪而處師儒
常所欽仰而意未嘗不在
世變以來
風光殊改。
鐵步之名。
有如來諭所憂也。
幸得足下於三百年斯文主盟之家。
家學之正
志行之篤。
甚非末路之易高。
方響之感。
遂及於無似
此生多矣。
雖然君子一言以爲知。
英之醜差
高明早已照破也。
奉讀來諭
未有箴砭之辭。
加降屈。
一例假借
若將以毛羽之。
不害君子容物之仁。
只怕無實以繼。
而或無以終供足下歡也。
只得古道相處
有過相規
善則相觀
有疑則相講。
以全其友道
而且使於急景
有所開發
則何莫非高明之惠耶。
公元1917年
應夏(丁巳)
去年郵覆。
幸不至石頭沈耶。
自惟衰晩
獲交於高明
而自別淸範
杳然太室巨迹
不可復見。
安得耿結而爲懷也。
未骫年間
尊兄德學益進
體氣益佳旺耶。
世事至此
人類禽獸矣。
左峽望津。
今在尊兄
所以尊兄不能忘也。
英比益衰病
無狀可道
只怕似此過去
作一世之人也。
高山院享。
誠有諸公衛道之誠而斯文之慶也。
賤身猥得任名。
不察職。
今緣薪憂之甚。
不能觀禮俎豆之日。
烏可免逋慢之誅耶。
第俟病可。
當先高山
轉向陶山
少伸平生之願慕而可與尊兄一得歡笑也。
公元1862年
應夏(壬戌)
一別幾何
奉手爲命
慰我炊臼之悲。
三復感歎
依然如奉淸標周旋也。
頃在黑山
家裏賢郞
有手可握。
有口無言。
有淚沾胷。
及還棲之日。
始聞足下與吾兒在外同其戚矣。
賢郞更不得相見
說與此懷。
可歎也。
噫。
世事至此
人家後生
皆去走他路。
吾輩殘命。
兀然孤坐而無以爲命矣。
足下句管得一家法眷。
安坐讀書
尙保得一種子否。
無况可道
重以文字之役勘刷無期
無以
遣。
謾費卻多少耄精。
何補於斯世哉。
公元1916年
答鄭應奎(斗樞丙辰)
崇陽講討
已是隔年。
臘尾奉記。
故人之惠也。
所詢大孝達孝之分。
本註已詳矣。
蓋舜之孝莫大於此無以加焉。
此猶稱堯而惟天爲大也
王周公之孝。
立王制於天下萬世
而自上達下。
自下達上。
使天下之人皆致其孝。
故曰達孝也。
舜之孝非不達
周公之孝非不大。
聖人之指。
各有攸當也。
所答小學堂條問。
議論甚好。
但其少出入時有之。
他日面敍
可訂確也。
公元1863年
金謙應(柄璘○癸亥)
海亭一散
依然昨日事。
楡光冄冄
今皆老且病矣。
每因南來士友
得聞足下益懋炳燭之學。
相見未易
曷勝耿結
南遊多日
友朋相會
意謂得足下一驩。
竟不諧耶。
黃草後生
拜獻一封書
乃翁命。
將來試令渠讀一讀
其聲淸朗
一字誤疑宿矚。
使讀他家文。
一遭如初
乃知乃家有寧馨
而乃翁之敎。
可知也。
只怕異日自恃其能。
柳文忠自道其父公之敎以抑之。
此等英材
今日後生中。
未易得也
中也善養。
他日吾黨似可屬望
足下區區賀也。
公元1917年
答崔純夫(正愚○丁巳)
前書久不見覆。
自知愚陋之甚。
不足以隷人之勞。
乃今奉手命也。
所諭心說。
鄙人材質最下。
無所識知
又乏論著
實無以領此至意也。
然每從朋友之後
嘗聞心者兼理氣也。
心者主宰底。
主宰者理也。
此爲朱退之定論
而所嘗從事於此
今足何由知英之不肖出入家學之正也。
願聞其詳而又欲聞足下所主之說爲如何也。
足下其肯終敎之耶。
今人一言不合
怒氣相加。
殊異乎古之人之不失和氣
盛論正矣。
吾輩之所當勉也。
足下之不遐德音
以卒嘉惠
公元1914年
文士憲別紙(繫辭疑義甲寅)
傳稱繫辭焉者六。
繫辭一也。
言作易。
或言卦爻
或言卜筮
所指則各自不同
精氣爲物。
本義陰精陽氣云者
精是氣之所聚
陰者凝聚也。
者流行也。
陰陽皆有精氣
而分而言則陰精陽氣也。
無方而易無體
神是易之用。
易是神之體也。
萬物無所不在
故曰無方
萬物無所不爲
故曰無體
八章七爻義。
列序君子德行
而至第五言動有悔
第六言亂所生
七爻負乘之致寇。
警誡之旨。
至深且遠。
一節嚴於一節
聖人微意可知也。
古君子未有不以小人乘隙而致誤其大事也。
大學之末。
小人之使爲國家。
亦此意也。
天成象。
在地成形
變化見矣。
又曰剛柔相推生變化。
又曰變化進退之象也。
三變化。
陰變陽化也。
蓋陰有形而有迹。
其變而進也。
亦有痕迹可見
故曰變。
陽之變而退也。
只恁銷縮
無迹可見
故曰化。
此主卦爻剛柔而言。
九章變化而行鬼神
陽變陰化而言。
此言天地大數相得相合
陰但隨陽化成之而已。
爻象動乎內。
吉凶見乎外。
內外本義蓍卦內外言之。
猶言先後顯微
先後顯微
亦難理會
竊意卦之內事之外
潘氏說似然。
爻象則在十八變之內。
吉凶則在成卦之後
可見於本卦本事之外觸類可長也。
如是未知如何
十三卦取象之事。
蓋於作易之前
器尙象。
自有畫前之易。
及夫聖人作易。
自與暗合
非聖人將所作之卦
逐物求合也。
聖人所取之象。
適是十三卦而已
推類通則六十四卦
萬事萬物
無所往而不可取象矣。
公元1911年
周致珍(基鎰○辛亥)
一遠來相訪。
奉手命良感。
時事又何言哉。
吾輩做得自己事。
以俟畢命而已
苟令此心把定得。
所居者。
便
只是蘭溪栗里
吾所食者。
便只是首陽也。
雖使朱先生處於此時
只自隨時處宜而已
有甚別作道理耶。
不肯敎他截取頭髮去了矣。
忠信篤敬
蠻貊可行
孔聖之訓也。
夷狄夷狄
中庸之旨也。
孔子家法
只是如此
與同志者勉之
公元1914年
李周汝(昇煕)別紙(甲寅)
祭禮質明之說。
來諭誤矣。
昏禮質明註質平也。
平明也。
士虞記註又曰執明。
質明也。
君子擧事
必用辰正。
辰正乃日時之正
而朝夕及日中也。
朝夕者陰陽始終
日中陰陽之中。
外此則皆爲閒時非正也。
故凡祭必用平明。
凡使命必用昕時。
凡朝而塟者。
必用日中而虞。
昏禮必用昏時
古禮之必用正時也。
若夫雞鳴行祭。
古今禮文
初無此說。
周禮大祭祀。
雞人夜嘑旦以叫百官
雞鳴後警百官使夙興然後
可行祭於質明也。
今人之祭用雞鳴
習俗之慣。
非禮意也。
出后子以服次而降
立於其弟之後是禮也。
宗廟之禮。
昭穆尊卑
殯宮之禮。
以服次爲輕重
故廟內敍立則諸母嫂姊少前於主婦之左。
殯宮位次則不杖之兄不得不後於斬齊之弟。
不可以此而方彼也。
世俗之以忌日破齊而飮酒食肉之非。
來諭極是
古者
大祭祀。
必七日戒三日齊。
如祭統所謂散齊七日。
致齊三日。
時祭之謂也。
宋儒以來
有忌祭之名。
而忌祭輕。
故家禮前一日齊戒
而齊之日猶飮酒食肉
不至變貌變味而已
退溪於親忌。
以不忍之義。
特行前二日齊。
忌祭之三日素。
退溪始矣。
忌日家禮亦曰不飮酒不食肉
退溪不受獐鰒。
方伯以設素。
忌日之事也。
今人是日酒食
可勝歎哉。
題主學生之稱。
古禮所無。
只是吾東俗禮也。
只得書之。
然若子孫寒岡曰當云子秀才神主
故今俗皆從之。
但加亡字於子上
書名則吾先祖亡子某名神主
尤庵有父前子名之論。
而愚伏,同春則稱官而不稱名
今擧俗無書名之例。
據古禮則陰陽童只稱某甫
春秋傳又云子死則父不忍名其子故也。
公元1912年
與孟士幹(壬子)
北遊無所得
得足下友。
足以蓋吾遊也。
瞻望高風
何日可忘。
秋光轉眄已高。
塞外天寒
何以爲懷。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
想惟通透灑脫
爲道益佳也。
天下事已無可爲。
吾人只是講求義理
到得臘月三十日而已
如英齊溟未蹈。
楚邱終返。
羞與足下道也。
但再渡鴨洲。
旣與遠人有約。
早晏亦可與足下會也。
此去中華書。
頃在北地
故人聯函。
今又
再書而不知休者。
蓋以平生學道
不忍坐見天下之爲禽獸
一喝得中原人叫喚
銷卻我胷中一半氣。
死馬醫不暇論也。
事係華人
可付華郵。
轉達足下不封其口。
足下一覽也。
躳往華郵。
傳與郵人
休被他人覻破或惹出事來恐佳。
公元1862年
與孟士幹(壬戌)
幽幽山扃
鳥獸同羣
不自意屈尊威。
欲其引進不舍
顧惟無狀
何由而得此。
感領至意
如何可忘。
不審御者利稅
尊候休憊。
稷下之會。
今果圓滿否。
嗚呼
天喪斯文
吾人皆鬼方之猿蟲。
一脈陽線。
幾已絶矣。
幸賴君子志道據德。
講學行禮
使吾孔孟宗敎不墜於地。
他日地下
無愧拜見先聖
羣公勉旃
英之愚陋
年老多病
自不能致身席末
恭聽緖餘。
然其心乃羣公之心也。
身雖在於千里之外
無異於合衽席講討
足下之千萬諒察
公元1864年
答李士旭(丁奎○甲子)
自見足下
自喜風采言議深契鄙懷
而別後數朔。
耿耿不忘。
一幅郵函。
令人三復而感領也。
時世之變。
如來諭。
所憂最是後輩之道是昔之人無聞知。
而幻卻家傳物色
只向他歧去走。
此爲可念
吾輩老寄此世。
只得管束
家家裏。
不令有別事出來也。
惠翁已矣
家門之責。
今在足下
足下必良遂也。
年形之貴裏登豐
仁者之居。
理應如此
此間則荒騷日甚
明年之大椀不托
未必不讓別人
老物無補於世不足惜
生民之歎。
寧有旣耶。
公元1915年
答崔子笛(鶴吉)別紙(乙卯)
四七皆氣發。
說之差異於退說者也。
人心爲道心節制。
則當其時道心節制者遂爲主
人心之氣發者已屬過境
不必言氣發而爲理也。
性之有本然氣質之異。
如以器盛水
非器則水無所掛。
淸濁多寡
水隨其器。
單指器中之水則本然性。
兼指盛水之器則是氣質性也。
論語之末。
言武不言文
孟子之末。
言文不言武。
雲峯行道明道之說盡之
只得他說
聖賢立言
往往詳略不同
初非有意於其間
言文武。
各擧而不害並稱
經中亦多此例。
公元1916年
答崔子笛(丙辰)
歲且盡而奉此手記
以知閒居燕超。
觀玩日富
吾人可有恃也。
英秋間南遊
祇爲諸同志之苦要我一來鼓動
衰朽無狀
但得憊病。
何補於事哉。
謬詢諸條。
謹領至意
父憂爲內。
母憂爲外。
不但圃隱松江爲然
寒暄行狀
父喪內憂
古人內父家而有此例也。
神主祧埋。
南溪明齋云臥置。
尤庵則但言主櫝安於木匣
坐臥未可知也。
竊意古人或臥或坐。
一槩定例
其坐者如成竹白岳白缸是也
然屈中之屈。
終恐臥埋得之
書末謹空二字
不但喪人答疏也。
李默軒曰。
中國人於所尊書末。
書謹二字
說得之。
中國人書冊必削其下方空紙。
而所尊書則尊敬
故空而不削也。
在中華。
學士論此。
其言亦如是
沙溪遂庵兩說
終恐未瑩。
冬至豆粥
上元藥飯。
不薦甚宜。
而擧國成俗。
寒岡說又未之禁。
只得從俗
似亦無大悖耶。
婦人主祭
於周元陽祭錄。
而亦不得已也。
苟有可攝之人。
攝行無疑
雖非弟姪
凡服親皆可攝也。
何可使婦人主之乎。
同春南溪陶庵及增解說
已無可疑
遂庵不以次子長婦爲主
於禮無據
無可論也。
答崔子笛
所詢禮疑。
顧瞢陋未易敢言
而追造神主
卽墓而造。
此愚之常所可疑
退陶說則以未返魂者言。
不足爲據
乃若當初返魂於家而虞以安之。
祔以神之。
則雖不造主。
神道在家
不在體魄明矣。
不論墓之遠近
今何必卽墓而造之乎。
歷考諸賢所論。
同春說。
說得此意煞好。
無可
疑。
今令孫將入後。
必將卜日告廟之禮。
因此告廟畢。
(若已行入後之禮。
則節薦及本位忌祭時亦可。
)淨掃室堂
父祖靈座虛位堂上
倣古剪紙招魂之禮。
(陶庵說)以小竹竿一幅紙。
顯祖考某官府君招魂之位。
一書顯考云云
各倚於靈座之傍。
主人靈座前跪
祝跪告曰孝孫某
今以有事顯祖考府君
敢請尊靈降居神位
考位亦告之如初。
令善書者先題祖主。
次題考主。
(節次家禮
)題畢。
祝奉主置靈座
酒果脯醢
主人焚香降神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主人獻爵
祝跪讀祝
先告祖位
後告考位。
祝式當曰年月干支云云
喪塟之日。
遭値變亂
未及造主。
不肖今入承宗祀。
式遵禮意
追造神主
伏惟尊靈
是憑是依
謹以酒果
用伸虔告。
讀畢懷之。
主人以下再拜
祝奉主置別室淨處。
明日質明
設位正廳
主人告于本廟曰孝玄孫某
今以合享。
有事顯祖考顯考
敢請顯高祖考妣曾祖考妣神主出就廳事
遂奉主出。
又就別室
告于父祖神主曰敢請神主出就廳事
高祖以下同堂並設。
遂行祫祭
三獻行事
祝板高祖以下
列書曰小孫某承宗祀。
追造顯祖考顯考神主
式遵典禮
隮入于廟。
合薦精禋。
不勝永慕
謹以淸酌庶羞云云
祭畢隮配于廟。
如何如何
新建祠宇
移奉神主
出主時。
當告曰新建祠堂正寢之南。
請奉
主以安奉安
祝當曰屢世壁奉。
禮常苟簡
旣立祠。
奉妥神龕
伏惟先靈
尙庶安止云云
先墓追立碣。
李默軒式曰墓道之表。
屢世未遑
今始鐫刻
庶效闡揚
涓吉以豎。
賁麗牲。
伏惟尊靈
不震不驚。
愚嘗於親墓追立碣。
而告曰墓前之表。
臨塟未遑
今始鐫刻
庶效稱揚
鋪牀豎柱。
用衛墓道
(若無牀柱。
闕此句。
)卽事之始。
敢伸虔告云云
以此二者參酌之無妨否。
公元1917年
答崔子笛(丁巳)
所示晨謁之禮。
初非支子之所行。
攝主則當攝行矣。
雖非攝主
不開不由阼。
則恐無不可行之理。
若非攝主則或可少避宗子之位耶。
孫奉祀
已至三四代。
支子卒欲承宗
庶子或肯讓與耶。
禮意則只據金愼獨事。
庶孫則奉其父而別爲一派
祖廟支子主之似宜。
旣有支子則此事胡不早自區處
而乃至三四代之久也
此則未敢知也。
妻配之稱。
爾雅雖曰生曰妻死曰嬪。
然書曰嬪虞
詩曰聿嬪。
則嬪不是死後之稱也。
詩集傳聖女爲配。
則配亦是生亦可稱也。
今人譜牒等書。
必以曰妻曰娶曰配。
分死嫡妾
未知其果有可據耶。
喪中無禫之說。
只是沙溪之誤看朱子說。
先儒說道如此者也。
語類三年而塟者必再祭。
(鄭註只是練祥無禫。
)朱子也是如此
沙溪
因此曰禫吉祭也。
喪中不可行
朱子說。
不可行明云云
朱子說則只以三年而塟者。
不行禫而言。
沙溪說恐未然
後塟之前
固可廢前喪之禫。
若於塟後則當依退溪寒岡,旅軒說及類編增解諸說。
行禫固無疑矣。
喪中無吉祭
此固通攷大論
斬衰喪中。
不可齊衰喪之吉祭
齊衰喪中。
斬衰吉祭
不可不行。
此處禮意甚精。
幸加細商焉。
聞喪晩練祥之疑。
此說昉於朱子曾無疑一書
先賢說亦各不同
然亡在月中者。
本日練祥同時除服可也
若聞喪甚晩者。
練祥則行於本日
除服自計成服可也
先滿者可先除。
後滿者可後除也。
且祭不爲除喪焉。
豈可以服未除之故而退行練祥耶。
通典以下諸賢之說。
在在可考。
而今俗多退行練祥者。
未可知也。
公元1865年
答崔子笛別紙(乙丑)
所後出母無服云云
恐盛說誤也。
所後出母
謂之非所生而異於親母
則父亦異於親父乎。
爲人後
同之親子
不當論生己與否
東巖說是也。
爲父後則齊衰三月
父在則杖朞
無可疑矣。
忌日服色
先祖曰禫巾。
服用蒿灰色。
忌日之服。
巾用方巾
如程冠無翼云云
此與朱子黲紗幞頭之制相似
鄙家先祖說用之。
愚意則忌是喪餘也。
三梁素冠
亦似
無妨
伏哭立哭。
家禮雖無文。
然愚亦嘗以謂伏哭似得之耳。
公元1901年
李建庭(烜久○辛丑)
歲暮矣。
仰惟省愉萬相。
賢季賢子讀書懋業
可以紹述家風耶。
英老作山間學究
更無佳緖。
兒子早擔家務
甚有妨於學問
老妻長時唫病。
似難久視於世。
可念也。
定軒先生遺文出世
斯文可以千世
豈直門戶之光哉。
先生在世之日。
每恨其參辰不逮
而讀其文而質其疑。
則是何異摳衣當日也。
直欲一驢東渡
自效於校剞之日。
以伸其山斗之仰。
而蓋亦未易自辦也。
良可悒悒
公元1863年
答朴鉉可(鍾河○癸亥)
龜淵一別
洽爲周歲
而獨於座下
耿耿而不能忘。
豈直世好地。
蓋有所聲氣暗合也。
南人好學
苦要老夫一出跟於講帷
不獲
浹朔而歸。
豈意與足下失此一覷耶。
爭得只數日也。
盍少留。
使我抱無窮之歎也。
足下亦老矣。
一擧未易
不知何時得兩衰顔相對
吐盡此失面之悵也。
公元1906年
答金振玉(聲夏○丙午)
歲暮窮寮。
無與爲懷。
第切同志之思。
卽日奉記。
貶降哀孝。
且審天佑孝思
讀禮有相
賤悰良慰。
但一疾經歲。
蓋亦孝
哀戚之過也。
毁瘠爲病。
禮有禁防
足下平日講禮矣。
古之聖賢
曾與不曾是否
病則飮酒食肉
聖人所許也。
千萬節嗇
以慰朋友之望。
寄示禮說。
敢不自盡其愚哉。
第顧今日域中。
吾輩此等往復
誠甚愚妄
時賢聞之。
想爲之捧腹也。
  別紙
妻忌祝。
無明據。
平常忌祭與塟虞有別。
悲悼酸苦
不自勝堪。
似難仍用。
先祖集中
有曰歲序遷易
是日復至。
感時追思
不任悼想云云
鄙家以此行之。
親盡祖墓祭。
氣脈較近主祭
盛論得之
葛庵,大山諸說。
皆以昭穆長幼爲主
當從恐無疑
增解欲以宗子仍主恐誤。
祖遷於上。
易於下。
其可仍宗子耶
中單直領緝邊。
來諭遂庵說。
似亦得宜
不緝當以斬齊正服論。
深衣中衣承衰之衣。
不消論也。
南溪旣云斬衰深衣緝邊無疑
而乃直領不當緝邊。
其意蓋以深衣承衰
直領出入之服也。
愚謂喪人出入
從古禮著衰服
固正矣。
如欲從俗則深衣出入
直領無名俗制也。
奚獨斬其齊而作出入服也。
大小功冠與衰用熟布。
絰帶則用生麻。
不同於緦絰帶之用熟者。
無經據。
然以禮意推而細分之。
則冠衰與絰
帶。
非相方而隆殺之也。
冠衰以冠衰而自相降殺
絰帶絰帶自相降殺
何以其然也。
冠則自斬衰而鍛之。
但勿灰矣。
大小功則冠衰皆灰治。
而亦有差等。
大功則其功麁沽。
小功則其功精。
緦則用絲
此其隆殺也。
絰帶斬齊則苴牡有異。
大功則重。
故同用生麻。
小功則輕。
故用澡麻。
緦則又灰熟之。
此又其隆殺也。
若大以下絰帶用灰熟。
則又何以見其輕重耶。
家禮但言緦絰帶熟麻
故似有盛疑。
大小功之麻有差等。
儀禮可見
母喪未塟。
又遭父喪
旣以朞斷。
虞祔以後祝辭
不可直用孤哀自告云云
恐盛諭未然
以朞斷。
題主顯妣
已有諸先輩論斷
主旣題以顯妣
則直用孤哀自告
無可疑。
解題顯妣而子某攝祀云云
此出於通典賀庾之餘論。
然攝祀二字
終恐未安。
答金振玉別紙
 有喪之家子昏嫁
納吉請期時。
似當告廟而幷告几筵
然則主人自行耶。
抑使輕服者代之耶。
告式當如何措語。
中子昏嫁非禮也。
無可議。
若依國朝受敎錄。
父母喪中。
子女服盡。
有主昏之人而行昏嫁
納采納吉
並告几筵
禮意似當。
主人喪主
則何可以行吉告耶。
輕服代之。
亦似泛而不襯。
主昏者若是家長則已無可疑
諸父諸兄旣主其昏。
則亦當主其告禮
告辭似當曰孝子之子某。
年漸長成
今將納采於某郡某家
在衰絰。
不得身主吉禮
某親某敢告云云
未知如何
 貧不起主。
以魂帛終三年者。
大祥畢仍存帛。
禫畢埋之如何。
不起主。
非禮意。
而竆喪報塟
容或不得責備者矣。
如此則祥畢撤筵。
姑可奉安別室
朔朢設奠
而禫畢埋之耶。
 夫承重母在不從服
已有退溪說。
而惟沙溪南溪以爲近世又有承重從服不同之辨。
願聞明敎
承重姑在不從服
退陶初說也。
退溪答金而精,鄭道可兩書
皆主姑在不服之論。
而答寒岡第二書。
引小記屬從雖沒也服之說。
謂當從服
沙溪退溪所引的確明證
不容他議。
今據退溪沙溪兩說
則姑在從服
更無可疑
近世不從服者。
皆恐考之不詳而甚失禮意也。
承重從服不同之說。
禮意甚精。
婦人何重之可承。
只是從其夫而服之而已。
 母未塟遭父喪
告喪於母殯。
父服旣成而入母殯。
又告以服不中改。
一切喪祭等節。
自今以往
小子主之之
如何
以期斷。
題以顯妣
已無可疑
而告父喪於母殯。
父服而告母以主喪之意。
來諭甚當
大山題主顯妣
當日合有措語以告。
據此旣已父喪於母矣。
不必成服更告而退待塟題似當。
不中四字
不必告。
蓋父在時服已定矣。
何中改之可言乎。
 被髮有難猝革。
孝子迷中蒼黃失措之狀。
有或似之。
家禮從俗存之。
莫或有意否。
孝子被髮朞功重服
似當去冠網。
家禮不言
何以得中
被髮蠻俗
無據之甚。
而又與古禮相反
則斷不可行
而後世禮只怕被人譏罵
不得變。
可歎也。
開元禮之采入蠻風
已極無謂
書儀因而不刪
家禮則因書儀未及修正
恐亦別無意義其間
家禮之爲未定書者。
此類之謂也。
吾輩不居議禮之地。
縱未能一朝復古
不當習俗失禮者。
遂謂之禮也。
被髮之失。
今亦沒他何。
朞功親之去冠網。
又何可以孝子失禮
而又因以失禮耶。
父母之喪。
不去笄纚
朞功而去冠網耶。
(今之網巾
卽古之纚。
)家禮不言去冠網。
此則恐有深義耳。
去冠網。
東俗之失禮也。
不去冠網。
通典家禮及東賢諸說。
在在可據
恐當從無疑
 
古禮小斂笄纚
今則始死去笄纚何也。
小斂不去笄纚
無異平人貌狀
其可乎。
古之纚。
宋之掠。
今之網巾也。
儀禮則始死無易服之文。
小記云笄纚如故
無異於平人樣子
而但去冠而稍示其變。
小斂笄纚
笄纚則髮自散。
髮自散故以繩括之。
是乃去其飾而形貌之變而之凶也。
今則始死被髮
小斂括髮
乃爲稍飾之具。
括髮則同。
而以古則變而凶。
以今則變而飾。
究其源則由於開元禮被髮之誤。
而遂使古禮不復
可勝歎哉。
 小斂袒括
又有絰帶
家禮絰帶何也。
備要反補入。
又何也。
小斂之袒。
爲將奉尸侇堂而於事便也。
古禮則侇堂後有襲絰之文。
家禮則袒而無襲。
闕文也。
小斂一股兩股帶。
此爲未成服之麻。
家禮刪之。
此則後賢損益之義也。
古禮之始死笄纚
小斂絰帶
成服絞垂。
節次有變。
禮意甚精。
沙溪說。
恐得古禮之正
 士喪禮夏葛屨冬白屨
註云夏亦用白。
備要黑繒何也。
古禮襲用白屨無疑
而但古之屨制無傳
備要之用黑繒
不詳古。
所以從俗也。
 
家禮臨尸哭拜靈座
遂弔主人云。
賓出拜靈座時。
主人隨出耶。
抑賓拜靈座訖。
還入弔主人耶。
主人時。
亦當拜耶。
今據家禮之文。
無主人偕出之文。
不出可知也。
又云以哭對無辭則無拜可知也。
古禮則自赴後有拜賓之文。
而但始死之禮。
君命則出。
無爲賓出拜之禮。
所謂賓者
因其出而拜之而已。
家禮不偕出。
合於古禮
而其無拜則異於古禮
所以從簡也。
 古之死者必告廟
家禮刪此一節何也。
葛庵曰哀遑罔極之際。
所不暇。
竊疑豈有訃告親戚僚友之暇而無告廟之暇耶。
子生旣告。
安得死而無告
今當從通典之文。
家禮之不載此一節
只是書儀從俗而已
葛庵說云云
來諭辨得甚當
 衰裳之衽。
家禮兩旁各二。
而後從廖丈各一之說。
似爲定論
而諸先輩不遵何也。
備要至有前掩後後掩前。
斬齊之分。
何據
喪服記旣無兩衽之文。
朱子之晩從廖說。
定論也。
先輩不從
只是家禮而已
備要斬前齊後之說。
似亦別無他
無乃以前陽後陰之義而推之歟。
愚謂衽之爲
物。
爲掩裳際。
則兩衽亦自無害
註疏燕尾之說。
非兩衽則不燕尾狀。
家禮而兩衽。
亦或無妨否。
 禮有加一等服。
指何而言。
甥女而爲子婦
內外姊妹而爲從祖叔母之類。
可言加一等歟。
甥女而爲子婦等服。
所謂內外親服
非所加一等服也。
加一等服者。
喪服記云兄弟皆在他邦。
加一等。
不及父母兄弟居。
加一等。
疏共在他國
一死一不死相愍
加一等。
父母早卒。
遺腹子幼少未有知識
父母早死者。
愍其孤幼相育。
加一云云
兄弟小功以下也。
大功以上
恩重無加服耳。
 
喪服齊衰三月
丈夫婦人宗子
註云婦人女子子在家及嫁歸宗者。
然則女子未嫁者。
安得謂之婦人也。
且諸嫂。
不與其中歟。
妻乃天夫。
則豈容於夫之大宗
不從服乎。
婦人出適之稱。
女子在室之稱。
分言則不同。
而合言則在室亦可稱婦人
喪服傳疏婦人不杖。
亦謂童子婦人
小功章姪庶孫丈夫婦人
未成人婦人
喪服四制婦人童子不杖。
婦人未成人婦人
凡此可據也。
婦人之服宗子
以其雖出適本宗自在
天雖移而宗不易
所謂歸宗也。
婦人祖舅大功而不降。
於其祖父母
朞。
此亦歸宗之義也。
若夫己之嫂妻則渠自歸宗於本宗
若復從夫而服夫之宗。
則此爲二本
所以不服也。
公元1907年
答金振玉(丁未)
父先亡母喪畢。
吉祭在禮當然
但禫月吉云云
出於士虞記是月吉祭之文。
三年廢祭之餘。
禫月或當時祭之月。
正祭爲急。
不待踰月。
然終非正禮
故猶未配。
今人不行時祭
自當依二十八月之制。
又何汲汲乎其禫月之行祭耶。
卜日之法。
古禮大夫於今月下旬。
來月上旬
士賤故於旬初筮旬內之日。
凡祭皆然
今人於禫之明日卜日
備要之文。
亦似無妨
後祫服色
古禮家禮不同
今於祥變之日。
縞耶纖耶。
縞於祥則纖於禫。
已無可疑
而若從家禮之文。
自祥而已纖。
則今亦沒他何也。
祥縞禫纖。
自是正禮
家禮之祥陳禫服
只是時制未及勘正者也。
復衣之爲遺衣服。
古禮無據
只是尤庵如此
然塟後靈牀旣撤。
則恐亦當撤。
且今廟制不立
三年後藏廟。
亦甚難處
只得依葛庵說埋之否。
公元1908年
答金振玉紙冠疑問(저본에는없다.저본의원목차에근거하여보충하였다.)○戊申
儀禮陳服西墉北上
先爵弁次皮弁玄端
以次而南。
蓋以將自戶入房
先取初加之服而玄端初服故也。
今當於最北設酒醴等物。
次南襴衫
南道袍。
南深衣。
南櫛𢄼掠。
則可合於經文陳服
而又可以次第取出而便於用也。
東領者。
喪禮陳服西領。
而此嘉禮
異於凶禮
故必東領
東領衣領在東。
而下在西之謂也。
納履繫。
納靴納與繫。
只是著綦之名。
履者屨之統名。
而鞋與靴乃皮屨
靴又公服用故尊也。
儀禮所用
只是夏葛皮。
三服之屨。
視其色而別之而已。
家禮之意則始用草履繩履
再鞋三靴。
服有尊卑
故履彌隆矣。
古屨之制。
今考儀禮
粗若可通。
家禮之制。
似亦與古不同
今制略相似矣。
屨視裳色。
故必陳裳南而衣必陳於房中者。
古者更衣
必於次中隱處故也。
冠弁之必陳於階下者
以其尊首服
賓將降階授受故也。
三服之冠。
爵弁最尊。
(今則幞頭
)而緇布冠最卑。
故用於初加。
經文爵弁皮弁緇布冠一匴
執以待于西坫南。
南面東上
升則東面云云
蓋賓入之前
爵弁東南面。
以次而西。
賓升之後
爵弁北東面。
以次而南。
禮以變爲文便於取用也。
雙紒卽總角也。
三月之髮。
在於兩角上。
髮作髻也。
古人男角女羈。
夾囟曰角。
午達曰羈。
否則男左女右
儀禮則只言紒者。
以此也。
經文家禮
合紒後並不言贊者位。
果似可疑
楊氏圖在冠者後恐是。
儀節只言降而不言降立何所
愚謂降便不是。
蓋經文再加三加
櫛笄如初加。
而又爲卒紘。
此皆贊者事也。
何以降乎。
經文迎賓時。
只言儐負東塾
而更不言儐位矣。
今儗使儐立兩階贊唱
無妨
階有三級
堂端卽階上。
其下又二級也。
加冠卑。
故賓只降一等
冠者一等
鄭云中等相授是也
再加賓降二等
則執冠者無等可升。
故再加以後。
於階下授之而不言升級
家禮所謂緇冠
卽詩所謂緇撮
非古所謂緇布冠也。
緇布冠則無笄。
緇撮則有笄。
冠笄也。
巾卽幅巾也。
蓋溫公始冠緇冠
裹以幅巾
載之書儀
朱子譏其冠上加巾。
家禮特因書儀之誤。
未及改正者也。
遵古用緇布冠可也
經文加以下。
賓盥如初
書儀亦然
家禮言者
不備也。
三加言徹帽。
再加不言徹冠。
不但家禮之文不備
經文亦然
皆文略也。
當每加每徹而置之席端
三加後。
並櫛與筵入于房。
禮用柶有二。
其一乃喪禮之柶。
以角屈之如軛。
中央
口。
兩末向上
所以楔尸齒者也。
其一卽祭醴之柶。
亦以角爲之。
如今之匙。
其葉所以扱醴也。
古人飯亦用手不以柶。
而柶特祭醴之物。
所以重醴也。
冠禮陳設時服北。
篚實脯醢
醮時薦脯醢
家禮特略之。
祝辭嘉薦令芳之文。
家禮之有脯醢
亦明矣。
冠者就席右。
席右卽席外之西。
祭酒就席末。
席末卽席上之東也。
曲禮席南向北向西上
醮席南向
西上
而升由下降由上。
冠者升席時從筵西。
環從筵東。
從東而升。
然則此席西爲上而東爲末也。
若夫鄕飮酒賓席南向
而統於主人
故東爲上而西爲末。
與此不同
辥氏曰凡禮之重者行於堂。
輕者行於庭
蓋字禮殺冠禮
故必降階也。
冠禮主乎冠。
故冠有席而賓主有位而無席。
禮賓則主乎賓。
故有賓席
兩楹之制。
詳見大全
古宮室之制。
卿大夫以下
廈屋五間
前皆爲堂。
後皆爲房室
中間之前兩楹
其中兩楹間。
東間之前東楹之東。
小東阼階上。
少北爲東序
後爲東房
東序之東爲東廂
東廂之後東夾室。
前爲東堂
西間之前西楹之西。
少西爲賓階上。
少北爲西序
後爲西房
西序之西爲西廂
西廂之後西夾室。
前爲西堂
蓋地盤上。
堂室房序。
築土爲界。
而獨兩楹在前
酒有獻酢酬。
是爲一獻之禮也。
酬酒不擧
凡禮皆然
奠者於左。
將擧者於右。
右者便於飮也。
左者不飮也。
神惠則又右不擧
異於生人也。
一獻之禮。
旣獻且酢。
而又導飮而酬賓
賓若又飮。
則是竭人之忠。
盡人之歡。
是以奠而不飮。
儀禮賓時。
賓則獻酢酬。
介則獻酢而無酬。
衆賓則獻而無拜。
此亦禮之通例也。
鄕飮公大夫入。
公爲遵則雖大夫用介禮無酬是也
丘儀此一節
得禮意。
衆賓則坐祭。
蓋禮賤者坐祭立飮。
若君則又坐祭立飮。
是尊而又變也。
坐者跪坐也。
今人盤坐爲坐。
危坐爲跪非也。
古人以尻著蹠曰危坐
凡言坐者。
兩膝著地
卽今人之所謂跪也。
禮賓一節
當從經文行一獻之禮。
參酌丘儀及鄕飮禮。
煩簡得中可也
公元1906年
答李汝益(炳甲)別紙(丙午)
 論語有齊魯論
來諭得之
且在齊時所記。
在魯時所記。
亦自不同
 孟子雞豚狗彘之畜。
人家所畜。
雞豚狗彘之外
牛羊並是常畜。
似可爲養老之物。
然牛是諸侯太牢諸侯所無。
不殺者也。
羊是
大夫小牢大夫所無。
不殺者也。
豚是士禮
養老家所可食者。
雞豚而已
然則只可雞豚狗。
而今以豚彘之爲一物者。
並擧雞狗下者
蓋亦當時俗說
言雞則並擧豚。
言狗則並擧彘。
豚小而彘大故也。
 語錄曰。
大學菱角入去
雞頭出來
莊子入學菱角入去
雞頭出來云云
蓋菱仁四角二角
芡仁一名雞頭
菱仁則角而芡仁則圓。
言其入難出易也。
語錄蓋引此而言大學工夫甚難而其效甚易也。
今俗有言作賦者泣入而笑出。
此等之謂也。
 中庸註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氣釋命字。
釋性字也。
先言後言理何歟。
命者天所命之理也。
氣者稟命於理而成形者也。
命猶官長出號發令也。
氣猶卒伍奉令服事也。
今以氣而當命字。
無乃卒伍喚做官長耶。
以言乎一原有理而後有氣
非理則氣無所自生也。
以言乎稟賦則氣而後理賦。
非氣則理無所掛搭也。
此註將言理賦於氣。
先言氣以成形
上面先言天以化生一節
則天卽理也。
 孟子養浩氣
又說出夜氣
夜氣浩然乎。
浩然氣之本也。
養以夜氣
氣卽浩然
不但夜氣
一言一動作。
平心定氣
去其乖戾之氣。
浩氣在此。
 
朞三百註十九分度之七。
所謂七之分數幾許
一度九百四十分。
以四十九分四釐
乘之以十九。
則不盡爲四釐
又以四十九分四釐
乘之以七。
則爲三百九十五分八釐。
不盡無盡析之理。
 邵子詩三十六宮
八卦奇偶合爲三十六之說。
稍似新奇
然不易者八卦
反易者二十八卦。
已是朱子之言而載在總目
恐難異議
 薑樹
邵子臨亡。
伊川曰。
儞道生薑樹上生
我便只得依儞說。
按古有二人
一則生薑樹上生
一則地中生。
爭詰不止
遂賭以一驢
問於賣者。
者曰生於地矣。
不勝者以驢送之曰驢子付爾去。
生薑便是樹上生。
 牧牛女
古樂府城門之酥化爲酪。
又曰三百篇之牧牛女
門內之酥甚美。
門外化爲酪。
三百篇之正音。
而化爲牧牛之歌曲
言其承襲變改也。
 藳砧
北齊史。
藳砧今何在。
山上復有山。
何時大刀頭
破鏡飛上天
藳砧夫也。
蓋砧者砆也。
所以言夫也。
山上山言出也。
大刀頭言還也。
破鏡月半也。
古樂府謂夫還期在月半
也。
刀頭有環故云。
又按晉書
藳砧農家草石
 赤蹄
韻書蹄蹏通。
漢書赤蹏。
註蹏猶紙也。
染素紙令赤而書之。
又按漢書
岳石闕銘高二丈二赤。
弇州曰赤與尺通。
所以謂之赤牘云云
尺書赤書
尺紙赤紙
公元1920年
答鄭聚五(載星○庚申)
賤身不祿
失我翁。
所以未盡翁者。
及於其朋徒同志者。
而如座下高明
死生契闊
未嘗相聞
常所耿耿於懷
今奉牣幅示諭
其意甚勤。
爲之感謝未已也。
第審盛諭若將以世道之憂。
交付賤身者。
是誠敎僬而扛鼎也。
春秋之世。
亂賊橫行
孟子之時。
楊墨爲禍。
而以聖人許大力量
只是空言而配禹也。
今日異敎之爲名。
動以百數
雖有聖人手分
他何。
吾輩殘命。
只得死守孤城
誓不吞噬強寇
分付子弟後生
無或至於降虜蠻夷也。
至若摧陷廓淸之功。
則惟俟皓天之返也。
公元1906年
張進汝(丙午)
轉褫得奉手諭。
令人可讀。
可知製作之工。
遂長
而只恨自乏金針
不能度與䲶機也。
第念世變以來
才明通慧
可與有爲者。
以爲讀書無益
討得別處去走。
下者冥然無意於此事。
賢明晩而覺悟
欲其不得而不措。
天誘其衷也。
人之晩學成就者。
今古何限
老蘇文章
張思叔學問
皆未早學也。
旣有志焉。
何患不濟於事。
幸有勉之也。
讀書不可無疑
有疑不可無問
從今以往
隨讀隨錄。
不作揀難之問。
只得實心做去。
自濟自己然後
庶幾矣。
公元1918年
答孫孝三(戊午)
山海之觀。
可以此生
而更得與足下友。
從遊多日
洽有資澤之益。
此行儘多矣。
歸臥窮廬
尙有所耿耿而不忘。
投郵函。
深致相與之意。
奉讀三復
曷勝感幸。
第念天下懷襄
斯文陸沉
吾輩之所同歎。
而來諭若將推借賤身
遣辭有過宜者。
此非區區之所敢當
顧瞻世界
人物渺然矣。
可願者。
惟與後生同志者。
奬進成就之。
過却眼前諸老成。
更無後進之可仗者。
足下高明
想亦同此歎息也。
頃於東江衆中
見賢哥。
玉貌丰儀
有可動人
且聞其材器成就
亦不草草
吾黨之幸也。
義方有素
幸有懋成大業焉。
東歸之日。
未遂洛堂之會。
更嬰憊病。
月餘吟呻
今亦爲苦。
而重以朋友文字之役。
費氣力。
亦何於斯世耶。
更願與高明吾兄者。
得續江海之游。
哦詩說文
銷却此胷中草木
山川悠悠
此亦未易
可歎也。
公元1916年
答宋公善(源福丙辰)
楡光已晩
得彊輔於世契家。
但恨無由得時與磋切
幸得書而相慰也。
且幸其觀玩有相
興居甚佳也。
老去無狀
未有補於人世
而今又於黃壤厚夜
埋却平生故人
可悲也。
先祖門錄。
姑未洗手
蓋以文籍收拾
未可以時日期也。
石泉事行
所得略載於篇中。
而若得本家文字消息之。
不亦幸事耶。
公元1918年
崔宣伯(鍾奭○戊午)
天禍仁門。
足下而遭延吳之悲耶。
此孔朱之所不免。
能以理自寬否。
喪威且荐。
從叔奄棄斯世
吾黨又何無祿也。
仰惟替事之地。
痛隕何似
英年老且病。
其於死生憂戚
若素昧者。
悲愧之極。
如何自文
今命兒子替行。
惟足之海諒。
追惟從前阻閡
繼之以源源
之願也。
公元1908年
曺景行(秉乙丑)
頃年左眄。
餘芬尙襲人
郵函又鼎至。
示意甚勤。
憂世之意。
求道之志。
僾然著於辭采
日域中。
同此懷者幾人。
老夫無聞
無以承當其意。
而求劑於不驗之藥。
亦何異於借瞽視而丐聾聽耶。
惟願足下懋修大業
克勵歲寒之志。
而又或不以耄荒棄之。
及此虞淵殘日
敢不交修友道
期有磋切之益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