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自动笺注)
大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三
 書
  
公元1836年
金瑞九(永淑)別紙(丙申)
 中庸首章
君子戒愼所不睹。
恐懼所不聞。
此果單指未發而言歟。
喜怒哀樂之未發。
不謂之性而謂之中何也。
中之發者。
無不中節之理。
間有不中節者。
故指皆中節而謂之和。
其故何也。
大本人之所同有也。
達道人之所共由也。
中節不中節則謂之達道可乎。
戒愼恐懼
從已發處說到未發。
盖統該之也。
然其歸宿
在未發上。
愼獨說則當全屬未發也。
性言其實軆也。
其德也。
將說已發後有工夫之中。
不得不推本於未發前自然之中。
所以不曰性而曰中也。
中之發。
固宜中節
然其發也氣已用事
從義理發者理爲主
其中固自若也。
其從形氣發者氣或橫決
乃有不中節者。
故特取其中節者爲達道
非幷其不中節者而謂之達道也。
 鬼神之爲德之德字。
指氣歟理歟。
誠之不可掩誠字。
指理之實者歟。
氣之實者歟。
從古聖賢
未有以德與誠指作氣者。
德者所得實理也。
誠者實然天理也。
只緣鬼神本色是氣。
後人多疑及於德與誠之亦爲氣
中庸鬼神
子思所以卽氣而言理處
曰爲德者。
直以鬼神爲德也。
曰誠者直以鬼神爲誠也。
故退溪甞曰朱子只指形而下鬼神
性情功效實然處。
以是爲德。
卽其理也誠也。
不似他處說鬼神。
只從本色立言也。
 造端夫婦夫婦
所知所能之夫婦
同歟異歟。
造端夫婦
泛言居室夫婦
所知所能。
又帶得凡夫愚婦意思
少有別。
公元1842年
金瑞九(壬寅)
峯社分袂
苒苒數年。
面目已覺依依
一幅心畫
朗然如霪餘得月
細審執玉奉盈。
純誠洞然
反己內省
用力自家田地
又欲騁堅車濟艱險
汲汲將伯之助
此豈易得於今人哉。
承煕口耳之得。
老益茫昧
些兒塡補
百道綻裂
無足云。
惟有一念在先舊業
庶幾收拾緖餘。
以俟來百。
而亦有用不上者。
中夜之悲。
尤切於枯落之地。
何能爲足下謀。
但願後轍鑑前。
早竪梁脊。
念此事非話說之資。
當下明目張膽
擔夯百十斤。
不問別人道是道非。
揀取一條直路
盡力趕上去。
究竟如何
承坐不能自力
至此悠悠
是亦足下師也。
幸願深惟早圖
公元1846年
答鄭士重(鏞○丙午)
承諭以指意之有所未契。
諉之於聞道之有命
未知此命在承歟。
抑在吾子歟。
道理公物也。
未應區區年數之稍先而便據此道爲己有也。
只當各思其所未盡而思所以盡人意者
以求其十分亭當而已
不當分道與命而界兩間也。
吾子所謂命者。
亦恐有未究其當者。
夫世之治亂
人之賢愚
固皆命也。
然此皆從平地泛論其着不得人力處耳。
何甞從自分內盡力處。
却道他是命者耶。
雖以一世治亂大關氣數處。
惟君與相不敢言命者。
責在己也。
孔子轍環天下
孟子齊梁王道
諸葛鞠躬盡瘁
豈皆不知命耶。
學者之於聖賢
只是一己事。
孟子所謂命也有性焉。
君子不謂之命者也。
子思子曰果能此道矣。
雖愚必明。
雖柔必强。
自是天理如此
非心知其有命焉而强爲此以欺人也。
吾子以爲自今下人十己千之工。
或有一班之窺云爾
亦非專諉諸命也。
而乃復以長平新安之遇白起項籍爲斷。
自絶聞道之望。
何其旋旋反復
若不根者然也。
其最可疑者。
吾子以飢死之難而生財乃已。
不免與夷虜相交接。
所謂死者
非命耶。
生財者又非命耶。
此正古聖所謂有命焉而不可力者也。
吾子於是則必曰不可飢。
必曰財可生
明知交涉夷虜之是亦夷虜而忍心去做。
未知可以安於心乎。
竊恐吾子於道與命。
初不細審量度。
一直私意去就
己所未肯則將道做命。
所嚮𨓏則將命作道。
不免手分區劃
未知從頭理會一過
更入商量否。
承平不敢諛佞相愛之地。
妄此傾倒
幸賜反覆
公元1896年
答姜敬夫(洙○丙申)
得賢座於世契
竊喜溫雅貞諒
足與有爲有守
應酬倥偬
歸槖垂垂
愧戀殊深。
珍重手字
藹然有悼前毖後之意。
有志於向上之事。
是以往。
有無好消息
豈直尋常嗣音喜哉
書發有日
伏惟大堂氣候稍得康旺。
侍學孶孶
近思果知所用力矣。
其於天人性命之奧。
卒難目到心融。
略通大意
不妨權閣在上頭。
就日緊切處。
精究熟思
前賢所說義理
目下麻稻
一一取來。
以衣以食。
心馴而足踐之。
庶乎有得矣。
其中疑晦處。
勿用篩去抹過
一一拈出標記
以待先進者而講質之。
庶乎有得矣。
夫志之於爲人
作室之有柱。
是則樑桷茨雘。
徒虛具而已
苟立得此柱則隨其用力多寡遲速而皆可以成屋子矣。
索居寡聞固可憂。
有志飢渴之於飮食
則凡係可以沃吾唇而果吾腹者。
必有所求之方矣。
人亦樂告善導之矣。
但恐一時意思
不能接續
鼓罷樹拔
終歸於尾低不振耳。
承早奉庭訓
庶幾不作浪生人。
中間科臼俗務牽絆
不保天性
尙賴扶持之力。
區爲志。
欲以一理爲命
生與俱生。
死與俱亡。
用力不敏
到今衰暮
無所成就
如賢座宜視以爲戒。
奉際似有間。
惟冀懋學自力
答姜敬夫別紙(近思錄疑義)
 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
理爲根柢故歟云云
此段動靜字。
皆以理言
亦非以理爲動靜之根也。
又非以動靜爲理之根。
云動之理根於靜中
靜之理根於動中得之
朱子所謂動靜者所乘之機。
只是太極一動一靜
乃其所因自然流行機云
非謂太極動靜也。
動靜只是太極動靜
豈於太極上面
更別有太極以乘之耶。
 陽變陰合生水火木金土云云
二五均是氣也。
五之生生
本於二。
不變不合無以生水火木金土矣。
所謂循環者。
五行自然之序也。
一以觀之則二五又皆太極所爲也。
太極無形極故曰無極
 五行之生。
各一其性云云
性指仁義禮智之理也。
若木堅剛
金之精粗
形質也。
非性也。
 天地生物之心云云
主宰之妙。
非獨動時爲然
靜時亦有之。
但於初動處。
可見其端耳。
 醫書手足痿痺
不仁
一原上推之則天地萬物
一軆也。
當愛而愛固仁也。
當怒而怒亦仁也。
苟當怒而不怒則政非仁也。
大學曰惟仁者惡人
孔子之避桓魋
自絶聖人
聖人無如之何
只得之而已。
非不仁於也。
一指節有毒瘇。
或至斷去其腕。
豈不愛
腕哉。
無如之何耳。
 人生氣禀
有善云云
理固純善
爲氣所拘則有時而惡。
如水本純淸。
然爲土所汩。
有時而濁也。
孟子性善獨稱堯舜
言人之性。
本與堯舜同。
可以堯舜也。
至於之子不肖
之子不肖
自是氣禀然耳。
堯舜亦將如之何哉。
 灑掃應對
其然
必有所以然云云
其然
是方去播水去塵。
男唯女兪底道理所以然
如何而必播水而去塵。
如何而必男唯女兪。
其所以播水去塵者。
愛親而敬長也。
其所以男唯女兪者。
順陰陽之性也。
 先善而後云云
先理而後氣。
雖云不可
但先善而後惡。
非謂先理而後氣。
但從理上說如此
善者本也。
其變或爲惡。
答姜敬夫
前書中以動靜分寂感。
則不靜時有感果得之。
程子云動之端。
天地之心者。
指天地生物之心。
從動可見也。
非謂靜時全無此心也。
所謂靜時主宰者。
亦指冲漠無眹森然已具。
自然主者也。
非謂有所作爲也。
要當隨處看得立語意而已。
延平先生所云僻寂處草木衣食
苟度此歲月者。
是今日之第一義
而魚潛在淵。
亦孔之炤。
却恐天下無僻寂處
只得自降其心。
熟耐之而已。
又須開廣心目
掃却世間一切禍福榮辱
奮迅去看天下義理
自力做得分當爲。
不可只恁雌退。
自小也。
公元1905年
答丁景呂(尙鎭○乙巳)
來紙縷縷
皆出於潛自得之餘。
鑿鑿有條。
似非膚淺可議
反覆思惟
不能盡領其意。
陰陽變化之妙。
當從進退消息看取
進而長者
陽之實也。
退而消者。
陰之實也。
所謂進而長者
來諭所謂頭面可見
自無而有者也。
退而消者。
來諭所謂痕跡可尋。
自有而無者也。
陽變陰化
豈非本然之實耶。
苟自其迭相推盪者而言則退者進消者長。
是可曰陰變爲陽。
然其進與長者實是陽。
則其變之屬陽固自若也。
進者退長者則是可謂陽化爲陰。
然其退與消者實是陰。
則其化之屬陰固自若也。
竊料卦爻之軆。
迭相推盪
有自陽而爲陰者。
有自陰而爲陽者。
其爲陰變陽陽化爲陰者。
乃其語勢自然
若第九章天一生水云云
直說天地陰陽自然之實。
以明以此生彼以彼成此之由。
太極圖說所言陽變陰合生水火木金者。
同一意旨
一則相因互換也。
一則相對分開也。
來諭所云一軆一功一效等多少層級
雖極費心思。
積下工力
然恐皆出於想像推測
入手安排
未見的然可據以爲立案之地也。
未知由哀史而觀鄙說
亦復如此耶。
姑陳謏見
以聽俯采。
如有的據
幸更示破。
答丁景呂(乙巳)
公元1846年
伯公昆季聯詢板隙。
復致惠墨瓊什
致意深摯
面旣不能穩。
書亦未暇覆。
久庸悵惘
未惟春日漸暢。
山中書味
與之俱長。
一堂講磨
養得義理腔子否。
承此一行
命也亦時也。
恨多不能吾分
徒爲異類所辱耳。
到今彼所謂統監者。
渡海矣。
全國淪於獸圈中。
亦何况哉。
始覺子卿北海
光弼冷山。
亦是太支離矣。
幾何年坤六世界中。
劈坼出一箇復陽來也。
小詩不足道
引出高韻來亦多事
信口續之曰達城無新月
丙午問何年。
憑詢板壁
外。
尙有大韓天。
見之想發一噫矣。
此間一面非易。
面亦無別事。
只冀篤志明理
自靖以獻。
公元1903年
答宋舜衡(鴻訥○癸卯)
一函珠璣
肝肺紙上
發病求藥。
扁倉已往
欲覔其裹餘豨苓
責以延歷
其意之勤亦至矣。
想來示所陳許多病蔕
大抵好消息
自聖以下無無病者
但恐病者不肯服藥
又怕其藥不得其方。
情願服藥
藥又得方。
則天無不可已之病。
賢者有此二者。
何患不能自治乎。
大畧賢座外弱內剛
意慮所發。
多在惡不仁上。
加以年妙志銳
神氣未能定帖
其所處人修己者。
辨別憤恥之意長而溫裕篤厚之實短。
所謂翻轉獵掇慆慢紛豗之病。
皆以類觸發
未能覩風恬雨霽之天。
此固禀受之少偏而工夫未熟
盖皆初學所不免。
其所治之方則誠敬二字允爲大劑。
須先立得眞實心地。
去世許多名利物事
不關一切榮辱毁譽生死
必覓得一眞是確定得去。
其擇也必謹之於毫釐。
其奉而持之。
又須敬之拱璧
期之以畢生
更何用別討下手一處耶。
不容一物誠實
不容一刻敬畏
所云涵養省察
不可重一翮而輕一輻者。
得之矣。
但古聖賢敎人法門
多從上用工。
天下萬事
日有酬酢
自不容不於省察上多下也。
且用之顯處
自可指說其方。
而軆之微處。
難容許多說。
譬如一木
固植其根。
然其發見處。
正在枝榦
又須常煩護養耳。
今之學者好說理命
却畧切己下工
今蒙俯詢其方。
有感幸於心。
敢陳猥陋
然其大軆已在來諭中矣。
幸勿持疑
從今日實下工夫
以惠吾黨
公元1904年
答宋舜衡(甲辰)
所詢知之而難行
之而不久
皆是學者例病。
聖賢爲此般症。
拈出誠敬字爲單方
苟將眞實心。
要知端的
行得亭當
齊莊戰兢以持之。
久久自然無此弊矣。
今謂讀書之無益於踐履
却欲束籤丌上。
爲植花耘飮酒哦詩之計。
則竊恐知有所不精而行有所不眞也。
大抵與行
只是相配底物事。
分言則如讀書窮理屬知邊。
孝悌勅躬屬行邊。
然又就一事上合看則如讀書咿唔諷誦亦是行。
紬繹理義乃爲知。
如植花耘飮酒哦詩
植耘飮哦固是行。
然就其中各尋其至理存處
却又屬知。
誠心讀書
讀書上也有知行。
誠心去植花耘飮酒哦詩
卽此上又有知行。
猶恐其知之不精行之不篤。
所以必敬必愼。
不容一毫差過。
卽此是誠。
卽此是敬。
安有讀書求理而反害於行
欲求其行而反陷於淫佚昏倒者耶。
且置許多說話
直從目下所爲事。
實心求其理。
必得端的不可易者而力行之。
事親如是
爲家也如是
間以讀書則必求其當行者而商度之。
使知行相貼。
俾無一毫虛間走作
看下究竟
如何如何
感問寡之勤。
不敢自隱
其勿以不逮之言而棄之幸甚
公元1846年
與李▣▣(範戊戌)
承煕頓首
承煕愚賤
先大夫枉交。
迢迢千里
只憑一箇心垂二十年。
世運不淑
不憗遺
以爲邦家地。
公私痛衋。
曷有其極。
念承煕縱無一餉之雅於哀執事
苟以心焉已獲私矣。
不敢以不知生而例之。
伏惟孝思崩霣
如何可抑。
先大夫一生
不能於人。
獨有心跡所寓。
燦然不可朽者在。
在哀執事述事之責。
伏願節其過而勉乎其大者
承煕老朽田野
僅與蠧魚伍。
自分不能隻鷄
謹綴數行。
侑酌斥苦數句。
族侄基容。
聲諸筵几之側。
西望長慟
萬事已矣
惟冀抑情繼志
以篤前光
公元2010年
答金汝洪(저본에는없다.저본의원목차에근거하여보충하였다.鍾國○庚寅)
一席餘香。
祗惹江雲之思。
此音不玉。
怳接芝宇
第以遣語屬意
不敢承當
不惟駭汗之深。
更恐鑑衡(저본에는'衝'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衡'으로수정하였다.)失精。
反誤足下之明也。
端居有味
藹然向上之意。
此以往。
有無限好商量
不可言
素禀庸憃。
零瑣之得。
多從口耳。
墜緖迷茫
遂成無相之瞽。
老兄政宜責勵扶輔
俾免狂顚
何乃過加游辭
以增其戾。
老兄旣有志矣。
得謁有道
必不借聽於聾
庸醫不識補瀉
何以試劑
但願益勤問學
待到識之博擇之精。
自然水到船浮
其要只在實心實力
不可把作文具
談說之資。
幸賜留意
公元2021年
李來活(載源○辛丑)
黯然別懷
經歲未化。
頃値侑事。
聞知有約未遂
已訝其有他矣。
人來見書。
知美祟有蔕。
刀圭未撤。
上貽惟憂。
爲之驚歎
調治想有其方。
病者聖人所愼。
幸勿以小愈放心
十分加意也。
大禮利行。
感渥殊多。
而心身俱老。
志業闌珊
輩學大進
可歎息。
寄兒大書數紙。
却使老眼發驚。
相隨多年
不知君能工趯啄至此
大抵有美而能內蘊
又爲君一賀也。
凡事從此心做去。
何患不做君子
勉之勉之
公元1855年
劉舜三(惟○乙卯)
南來而不我送。
至今缺然
近日起居有相
田宅有基。
眼前讀書子幷有步趣耶。
今世吾儒本面殆盡
益篤志待天。
年間走跡。
在韓君書。
可知此心也。
近日中華孔敎會頗張。
政可聯絡
眞箇夫子心法
亦無多可歎。
後會不可期
惟冀自愛加勉。
不忘此老夫心。
公元1895年
沈應章(鶴煥○乙未)
記之在心
如常見也。
奉書始覺離濶之爲懷也。
卽日省溫萬謐。
可認進業之無疆。
而書中大意。
亦有慥慥向上機會
可賀也。
然從上聖賢。
每從下學處立得基址。
至如陰陽變化之機。
性命微奧之原。
非不窮探洞搜。
而亦目下應急之務。
近思首章之旨。
要人得見此道本來頭如此
各盡其所固有之理而已
敎人姑置茶飯喫飮。
窮深微之理也。
且此理非懸空物事
在於日用事爲之間。
今且就事一事言之。
則這一孝字。
是事親底職分
天也以之而命之。
也得之而性之。
軆仁也。
其用也。
軆此仁用此
以盡此孝者心也。
此以往。
事君而忠也如此
交友而信也如此
苟各卽其所爲。
其所本所發。
性命也在是。
情也在是。
心也在是。
不待他求而明者矣。
今之人。
舍却脚底
游目分表
其論太極命道
率皆求之高妙
其曰性曰心。
只如坐談別人別事。
徒將前人說話
左拏右掣
其中己所私尊
遂作鐵定本子
人各異喙。
此何益於爲學也。
賢史所聞
恐不謬誤
可依據爲本子
只從說話上下
非實見。
幸且低頭下手
一事必求其處得如何是理。
如何是非理。
一書必求其道理如何
說得如何
件件求得其是處
久久眼益瞭心益精
自有住不得者。
不惟從古聖賢主理之旨。
貼實歸宿
賢者所患悠泛之病。
亦將不期去而自去。
奮發迅猛
亦自住不得矣。
氣數低颯。
大率皆坐柔緩不濟事
雖有良劑。
每日讚歎一塲
不卽頓服
其何能已病耶。
賢明姿品溫明
已自近道
而亦不能無這病源
前詩區區奉勖。
盖亦以是
幸爲留意
公元1902年
沈應章(壬寅)
地中雷音
乃作番風信息。
得一書亦有時耶。
過境无妄
已屬有喜
公元1846年
盖亦天所以玉成者。
惟新年。
趨庭百福
征邁有樂。
正學之泯。
自屬世運
英年之逝。
政堪氷淵
學者大病
甚於鼓罷和戰之無常。
藥之對劑。
莫如立定趨向
死力一上
區區鄙控。
何足短長
足下業已自知其方矣。
便卽奮迅踴躍趲去。
前頭無限好消息
不在言下矣。
至於理氣分合之辨。
縱有未到。
將次有會通之日。
不必看作急務
但其取舍大別則有一言以决之者
實學定趨向之大頭何者
主理二字
千古聖賢相傳宗旨也。
天下之物。
皆有理有氣
闕一不得
主理則天萬變萬化
皆理之爲也。
主氣看則天萬變萬化
亦皆氣之爲也。
主此主彼。
不患無其說。
然其必曰主理云者
非强主之也。
實因夫自然之定主而主之也。
旣以爲主
則理譬則帥也。
氣比則卒也。
將之與卒。
雖同其進退
不能自進自退。
惟帥之進退之而進退焉。
惟帥之進退
禀命於卒。
自進自退也。
周子於陽生上面
便下太極而靜而等字。
動靜自動靜乎。
朱子解此曰當初元無一物
只是有此理而已
此道便會動而生陽靜而生陰。
曰若理無動靜
何自而有動靜乎。
退陶先生曰理自有用。
故自然生陽生陰。
斷然立說太極動靜
太極自動靜。
天命之流行。
天命自流行。
二先生豈無的見云爾耶。
今之君子
看得氣較重。
以此太極
看作氣動底物事。
故多致疑一自字。
不此知一自不屬太極
太極不能爲萬化主宰也。
足下聰明
讀破許多書。
不克覷到眞是
反以朱退之訓爲可疑
竊恐此心一太極
不能自主宰。
不免爲是非毁譽所撓奪。
足下所諭甚風憾頓。
此心便渙散者。
不可懼哉。
其下諸段疑。
亦多有未妥
最是理軆氣用。
極爲可異
軆用只是一物
豈有作兩件之理哉。
朱子曰靜卽太極之軆也。
動卽太極之用也。
譬如扇子
只是一個扇子
動搖便是用。
放下便是軆。
放下只是一道理。
動搖時亦是一道理。
其言軆用
盖皆如此
故未發已發費隱中和寂感之類。
主理說去。
苟以氣言。
亦自有形軆焉有作用焉。
然非眞軆也非妙用也。
今曰理氣各自有軆用。
猶非至論
况可曰理軆而氣用耶。
所以然固理也。
能然亦理也。
北溪之問朱子之答。
可見動靜者所乘之機。
爲說多端
固難畫一
西山眞氏說不記本末
未敢臆斷
然姑就此錄見之。
其意盖曰旣有所乘則理非不動也。
旣曰機矣則氣自動也。
未害爲主理之正見
若大說則先明此理之主張發揮
自有動靜
又慮夫人之以陰闔陽闢有形無跡者。
看作理之動靜
遂說到無位眞人閃鑠自在之弊。
可謂四亭八當矣。
下段所謂百動百靜而無爲之軆自若者。
所以明此理動靜實無形狀可指。
逈別於此氣之動靜也。
今來諭却引此爲理不能動靜之證。
或有未察也。
夫以足下之明。
將何究不了
只緣主見未的
俗說從以撓之。
致此種種
幸願許多事。
直將主理二字
立箇大頭顱。
早早立脚之地也。
莫如軒銘。
只爲不敢孤盛託。
强搆拙語
不能有所發也。
沈應
妄擬澹菴之䟽。
遂哭南漢下城之盟。
萬事已矣
閉戶吟病。
溘死是俟。
故人不棄
惠以問訊
直有兩淚而已
未惟何日返庭。
省溫奉歡。
軆上休憊否。
不得瀉出腔血。
以伸吾義於外。
惟有講求本分義理
以守朝聞夕死意而已。
此則猶有望於年壯諸公也。
承頃入西城
目見時事已非。
公館投函已無及矣。
一疏陳義
不成貌樣。
前者旣還後者無繼。
至於貴邊諸公
亦知其不能遂矣。
只得聯啣而徹之。
以見義理之所大同
吾輩職責
亦止乎此。
劻勷隔斷
七零八落
不足以盡在我之理。
國家云亡
綱常夷滅
覆巢之卵。
無處可全
只欲尋一處僻地
跡滅形。
待畢命。
不能立地勇發矣。
何以知舊謀哉。
今聞艾山鄭兄方在勉菴(저본에는'奄'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菴'으로수정하였다.)所。
有所云云
其心苦矣。
其志廣矣。
未知定算何居也。
二友還經貴中
可詳聽而入諒否。
早晩南出貴鄕
爲謀一巢
庶幾聲光之稍近耶。
沈應章(丙午)
臨風寄意
不惟得聞其愉怡歡翕之爲可賀
一紙憂道傷時之旨。
發病藥之意。
令人感歎起敬也。
承於往日
妄自模索。
每以足下負許大才資。
不肯直轡向前
濡戀於詞華之末。
彷徨於世樣之中爲可憂。
比間漸見憤悱振發之意。
溢於言語文字之間。
意者天之生材不虛
而此大事
將有所賴耶
近讀后山文字
期望於吾足下者。
可謂深且重焉。
此老今不在矣。
足下尤當念念奮發
以副其至意也。
今世至此
不有大心力大脊骨
不能自立也。
老夫茸碌荒鹵。
無足足下之求。
所述文字
只是陳腐糟粕
不堪一讀
惟於近日思量究竟一法
只在一死字。
今天下有三大變。
一曰萬古綱常
到今日將滅。
二曰萬聖旨訣。
到今日將晦。
三曰萬世宗祊
到今日將亡。
一個身。
何所惜。
只得與此三者。
俱死而已
一日寄命人世也。
不得不以此三者爲一擔子。
生與俱生。
死與俱死而已
同志諸公
同此一擔子爲究竟法耳。
不能自力於生底道。
而空守着一死字。
講讀而已
惟念發揮
明辨篤守之。
盡其在我之理然後
可以俟其自外而至者。
此在其用力之如何。
老夫枵腹無所逮及
足下才資旣優。
學識
旣富。
立定此心。
便可了此事。
幸不以無實之言而忽之。
及時加意
又時惠其所得。
警發昏昏也。
沈應
濶餘一字抵金
且承溫省有裕
經理碧山一燈
脚色擺亂界頭。
得此大消息
耳孔頓醒。
鄒書又是今日對症之劑。
今天陸沉
只是功利二字
劈頭何必三字
卽大承氣湯下關急方
亦有仁義四字
又扶回命脉之人蔘甘草
可惜梁惠王不識大醫王。
到死不復悟耳。
七篇中大抵皆此義。
感發學者眞切處。
在於良心本心之旨。
於此有得
則向所謂綱常心法
宗社大經大義
了然矣。
深爲吾足下賀也。
頃書卒然奉告
有懷不敢相隱。
未知能有槪於高衷耶。
區區此意。
亦粗有得於此書者也。
高明之才之氣。
而立得此般骨子
豈不足爲吾黨所恃耶。
公元1854年
沈應章(甲寅)
承煕頓首言。
先府君終天年。
孝子哀慕何極
似聞中祥已過。
冠裳已變。
惟節順變
不犯傷生之戒耶。
承煕一行狂走
七載漂梗
世間哀慶。
不經心
惟有耳也
不能但已
且奉七載前手字萬里之外
觸發爾時心境如隔晨也。
更請中間滄浩劫。
不入王官棐几
自信天理不可以氣機掀擺者耶。
后山文字聞已出世
今日後生
有能知讀是書之爲有功於世道者耶。
十圖集說
自力勘修。
以不負其遺志耶。
承已無望更從事此般役矣。
惟恃朱門之有一黃君也。
神精霧中
不能多囑。
萬祈循禮終制
以副遠望
公元1902年
鄭德三(禹鉉○壬寅)
料外一書
老眼瞠然
夫人生須學。
學之又有道焉。
不係世類
焉。
抑又不限於智愚焉。
但能篤志不他
知之眞而行之力則庶其有至焉。
只爲天下義理無窮
非一眼可了。
後覺者必有資於先覺者。
亦必愼其所從。
不失其所從而後。
可以開迷發蒙
不畔乎正路矣。
賢者慨然有志斯學
所以就正有道則其意誠美矣
其勇奮自發如此
他日所進。
豈可量哉。
但恐發之不于其當。
而終不免身勤事左之歎也。
老夫淺薄
學而無成
獨其可賴而爲依循之地者。
家學淵源
見今世論乖剌
群起四攻
必欲摧(저본에는'推'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摧'로수정하였다.)而滅之。
杜門關口
凜然不敢自保
賢者有何所見
乃謬相推借。
加以不敢承當之辭。
相將入於世坑之中哉。
古有海上逐臭之人。
爲世所笑。
無乃類是耶。
抑以老馬小智
或有可用。
而獄裏受書
急於求益耶。
如是矣。
以閒燕之暇。
不憚問字之勤。
老夫亦當以九九小算。
所有以陳之矣。
此何趑躇之有哉。
鄭德
頃行以失唔爲悵。
冉冉天中
獲此耑訊。
從知軆上無虞
讀書義理
今世此信甚大。
上帝所以命於人者。
豈有世類之殊哉。
學者欲其明此理而順之耳。
只看吾志之篤不篤。
與其與行之果如何
眞知實踐焉。
上穹臨之。
百世聖賢在後
吾何慊乎哉
今人略有所窺。
便切切然去求人知。
所以弱者終於卑屈
强者急於憤懟
畢竟成就爲人二字而已
才質旣美。
有志此事。
宜卽因上天之所付。
講究前聖之所言。
不待之外而已自足矣。
若夫講磨就正之事則有不可緩者。
然亦須先篤乎在己。
次求諸在外賢德
以長吾見而進吾而已
不關人之知我昧我尊我卑我。
幸勿以此等留在心下。
低首着脚
盡力向上如何
別紙謬詢
可認求益之切。
略拱鄙見
未必中理
精思得之如何
  
別紙
天命之性。
固單指理。
而受此命率此性者。
形氣也。
故此道有過不及之異。
於是乎修之之敎。
子思不言氣而氣在其中
朱子特盡其未言之意而已。
性道同氣禀異。
人與物皆然
如馬之健行
性之同也。
其中有馴底有橫底是異也。
雨露霜雪
無非敎也。
斧斤以時入於林木
豈非也耶
戒懼只是敬謹不放之意。
無時不然
雖所睹聞
豈可舍此。
省察涵養相須
苟不省察
將甚物涵養
知其爲非禮者。
省察也。
視聽
涵養事。
性情一般
以本善言也。
德行則軆之於躬而履之於事者。
此則人人之所異也。
鬼神只是氣。
中庸則乃氣上指理者。
不見聽不聞。
雖氣亦有然者。
陰陽合散
何甞可見聞也。
此亦卽氣上形容出此理者也。
良能
猶言本然之妙。
亦指此理也。
程子所云不可有無者。
槩言不可指的某物某處云爾
若人鬼神
有死而卽無者。
有久而後無者。
聖人制爲祭祀之禮。
只據其有之之理耳。
其祭之止乎三世四世者。
以其寢遠而寢忘也。
位高者流澤遠
以其有不可忘者耳。
此其理也。
有此理則自然可感得他氣來耳。
公元1961年
答黃乃初(復性辛丑)
因鄙先禮事
獲賜遠顧
屨及先君之堂。
侈以華啣。
感戢不敢忘。
又此辱惠手牋。
謬加假借
若將求益。
而如僕本口耳之得。
老益淺鮮
瘡疣山積
何以當此意也。
姑且足下發病者而論之。
所謂志不篤行不精者。
固此事之大病
抑亦今世學者通患
然其
爲藥不在他。
卽此篤而精是已。
今之君子
汩董泥水
希夷黑白
求合於人。
只緣自己無實得。
苟焉自便
如此依樣葫蘆
亦足取譽一時方便身計矣。
所以不能篤志一上
爲沈船破釜之圖。
畢竟成就得一鄕愿而已
不知君子觀之。
不滿一噱矣。
且勿多談。
直篤其志。
死力直做。
必精乎是非眞僞之辨。
擇其眞而是者而力行之而已。
公元1846年
與金大奭(省哉幼名○丙午)
今年十八。
又讀爲文字。
凡在汝所當爲
皆當自力
不當求諸別人
今見汝文字
頗說得道理。
可喜也。
道理當各從自自力
如言盡己之謂忠。
當思自盡己心。
不當只責人之盡心於我。
如言推己之謂恕。
當思自推己心。
不當求人推心於我。
且如爲父當自盡其慈子之心。
其於子之孝於己。
不可必責。
况爲子事親
自盡孝親之心。
豈可必責其父母之慈於己也。
今看所說忠恕
似只言別人忠恕
而不向自己推求
其於居家事親之節。
亦或以此心將之。
必將日見父母不是處
不念自己子職之有未盡處。
如是則雖日讀書求道理。
適足爲害道畔理之資矣。
夫子事親
有隱而無犯。
左右就養無方
服勤至死
父母未合道理者。
只當婉辭微諫
使之漸次向善
不可直己自是
矯拂其意。
可對人嘆咜。
以顯其過哉。
父母旣衰。
旣有知。
必思反哺之道。
大舜耕稼陶漁
子路負米百里
董生樵山漁水
所以自盡其職也。
讀書雖急。
豈可以此闕事親之職哉。
事親盡職則雖不讀書
不害爲君子。
事親之暇。
自可讀書求道理哉。
志苟篤矣。
盡子職讀聖書
自有其道。
苟不篤志
縱使遊學
其能讀書有得哉。
道理須要自行
說話可得。
行之在己。
不干別人
汝宜自勉
求盡己。
勿求諸人
公元1902年
答金省哉(鍾萬壬寅)
頃晤未從頌。
尙覺缺然
一書足以接續之。
但此老醜何足短長
乃至煩繞淸夢
且復引古賢。
比擬非倫。
恐非愛人以德之意。
不知虛夸之習。
有以致之耶。
爾來侍歡多祉。
玩味地海之書。
所願聞。
貧困謀生
所爲咈於心。
則又衋然老懷矣。
古人處此般地者。
直須耕稼陶漁
竭力子職
若將終身而已
外此更無別方。
况老拙陋
安有靑囊秘方耶。
大抵人須自力植立
死生度外
只容自己自做。
一分求人意思
乃可濟。
自擇之如何。
  別紙(朱書疑義)
陳同甫自有豪士意。
朱先生云然
豪士非便指同甫
泛說而已
其謂夫子自謂者。
未然
道軆無窮
事業有限
苟以事業而已
則雖高大泰山
泰山而已
頂上已不泰山
蘇公之學甚謬。
而其淸勁之節。
却可尙。
竹君石友之比。
非聖大公之心耶。
庶幾似之。
言似東坡也。
古人談說
執拂指揮之。
且爲拂塵之用。
其制未詳
大畧拂與麈無甚異。
只如坐杖樣。
注毛其末。
可以拂去塵穢
中金中金
只言衆金中又有精底金。
雜鐵中有金之精者。
非如璞中玉。
外石而內玉也。
漢祖唐宗之所謂金。
亦非如聖人之金。
約法三章貞觀法制等。
略似金意思
餘則大抵是鐵矣。
中山水。
氣像淺促云云
泛說山水
切切諸人我之間哉。
恐非大賢言意
壁間適有獅子畫而輅愛之
故因以爲說。
非獨取諸獅。
且獸之雄
猛奮迅。
亦無踰於獅者。
公元1846年
答金謹夫(思鎭○丙午)
十舍一訪。
還似海上逐臭
而伏壤小虫。
無以黃鵠之音。
那知一封珍緘。
又作明月之無因耶。
恭審吾足下英年求道
立志甚確。
沉潛究索之工。
已有辛苦透發之力。
憤悱之極。
有住不得之勢。
吾知其足目所進。
日趨高明廣大之域。
而向所謂蔽錮扞格許多病症
融和不知不覺之中矣。
天下之理。
不進則必退。
不可徒恃此而少忽於百之千之之工。
宜其昔疾之若依舊內志之猶不能已也。
夫人無學道之志則都不識痛癢何處
此志一立
回看一身
一言一行
都是病。
看得這病。
好消息
旣以病爲病則須一一醫去。
不能醫則却與都不識痛癢者何別。
旣爲吾足下賀。
又敢爲足下大憂之也。
顧此小醫
無以爲足下一方
然惟此心者。
天理主宰也。
苟能使此心自作主宰
一一審他天理克循之。
不以毁譽利害榮辱死生動之
庶乎不中不遠矣。
往年拙詩之所以發其端也。
足下庶幾加之意否。
承平所聞師友者盖如此
惟其用工有間斷。
不能克盡私意牽引物誘之交化者。
又其平生多禍厄。
百攻交加
老而益深。
不貲七尺
殆難抵敵
上歲一行
區區粗修我韓人民職事
事與心違
不能毫毛宗社綱常之急。
徒以身受辱於犬羊之羣。
爲國家之羞。
自分其一死而自贖
又被狡虜所驅逐
側身天地
無處爲命
只得抱持父書。
杜戶山榭
待他符到也。
名理之或相矛盾
古賢所不免。
吾輩見理未精。
不能參差
此等處政好遜虛心
互相講磨
以求其十分至當也。
未發之不可言氣質
先君子盖本諸勉齋所聞諸朱子而爲說者而立言者也。
其說略
氣質有善惡則又有未發之中何也。
性因爲氣質所雜矣。
方其未發也。
此心湛然
物欲未生。
則氣雖偏而理有正
氣雖有贏乏而理則勝負
及其感物而動則或氣動而理隨之。
或理動而氣挾之。
由是至善之理。
聽命於氣。
善惡之而判矣。
此未發之前
天地純粹至善
子思所謂中也。
愚甞以是而質之先師
答曰未發之前
氣不用事
所以有善無惡也。
至哉此言也。
(勉齋說止此)先君立言曰所天地者。
謂之天地
所變於氣質者。
謂之氣質
天地
未發之本軆也。
氣質
已發之客用也。
未發之前
氣不用事
有善無惡
安得有氣善惡乎。
(先君說止此)盖未發之前
只着得一善字
於此有善不齊
則是兩箇對立一處矣。
若曰只是一性則旣曰有善有惡矣。
何以純善也。
或者以爲同是一性
而離氣質而言之則曰天地純善
合氣質而言之則曰氣質善惡
此則與小兒博謎話法何異
直可一笑
是此理賦氣之名。
苟以合氣而曰有惡則乾健坤順
木仁金義
不得純善矣。
豈可乎哉
且從古聖賢
未甞言未發之有惡。
則其不可言氣質者。
豈不較然乎。
愚見如此
所以只從父師之說。
如或他說通則亦何用膠守其舊哉。
幸有反覆焉。
公元1854年
李仲實(寅光○甲寅)
悲夫
不得諸君講此理已多年。
回顧吾宗
盲風翻雨。
一夕萬變
賢從玉色古風
深知此心有所得也。
一書肝膈
且報堂闈奉歡。
志學益篤
可慰也。
邇來悔恨
未知何事
知過必改
進業必時
雙方做法也。
生死苦樂
已非吾有。
妄意今天下綱常一脈。
風中殘燭
不覺疾聲胡叫。
欲得天下同志
死力以維
持之倡明之。
螳臂豈能拒駟轍耶。
向後一晤未易
冀心照。
答李致三(炳台)
送子山外
每覺我心隨傾。
如左駄之偏重
昨對尊府
問那上音聞
忽此垂訊。
盖此心還往之妙。
亦有氣機潛感者也。
坐閒界頭。
好朋友古人書。
可知意趣日長長。
器宇之充旺。
不言而認也。
何失適。
神氣不快
無乃義理之辨。
不暢達於昭曠之原。
而根於理而日生者。
不能浩然不窮歟。
愼思明辨
積集久久
待他水到船浮
應有其日耳。
理氣之說。
有難驟判。
當先大綱處立箇頭腦。
夫理者本也主也。
氣者(저본에는'也'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者'로수정하였다.)末也資也。
自其本與主而從上推下則勢順而名正。
其爲末與資者。
其所在而無往不從焉。
自其末與資而從下推上則勢逆而名爽。
其爲本與主者
倒垂側落。
至於䵝晦不章。
最先着眼而參倚者也。
至於明德爲理爲氣
當先究其本面
審其定名
有明命。
賦於人而爲明德
其軆則性。
其用則情
分之爲四德
明之爲峻德
此可名之以氣者耶。
天下無無理之氣無氣之理。
則言理而理之乘氣自在矣。
言氣而氣之載理又自在矣。
何甞於言理處
憂氣之不與
言氣處。
憂理之不與
互褙對貼。
指獐指鹿耶。
程子言性卽理者。
豈以性爲無氣而獨立耶。
仁義禮智。
不外木火水之氣。
言仁義禮智則曰理而已
木火水則曰氣而已
今憂明德之言理而遺氣。
遂疑性卽理之尙屬一偏
至將性卽氣做對
轉輾至此
恐遂爲主見之差。
夫性乃理而已
此理搭在氣上。
之而不可剔。
前輩或卽氣而言理。
以明不相離之實。
然理只是
只是而已
程子此言。
只就告子說下明其意如此
而非探本之說。
張子言合虛與氣。
乃是就氣上見得
俱非指出此性之定名者也。
靜而爲性與動而爲情
也。
靜則乘氣之陰。
動則乘氣之陽。
陰與陽亦同此氣也。
今言性而曰者。
非謂無所乘之陰氣
言情而曰者。
何獨爲專無所乘之陽氣也。
非惟性之發。
不可無氣而獨行
性之靜者
不可無氣而獨存。
不可無氣而自是也。
言心而曰兼理氣則無病。
心字所該甚廣。
眞妄私正而皆可言心也。
言明則不可曰兼理氣。
乃是其中剔出其眞與正者而名者也。
靜也仁義禮智之德也。
其發也卽孝忠敬別之德也。
如或雜之以妄與邪者則昏德惡德也。
何以謂之明德
何復氣禀之昏之也。
朱子明明說只是
又曰此道光明不昧
奈何近日諸公苦苦將氣而泥水之。
汚壞其眞面也。
座下已慣聽此般說話
不知不覺忽忽入於獐鹿林中。
幸權置諸般說話
熟讀經文
使本意自現。
次及程朱所甞解說
通貫歸一
然後以立主見也。
公元1897年
答李致三(丁酉)
頃還多作惡
最於足下
不能忘懷者。
非謂平日愛好之私。
區區祗爲斯學憂。
世道憂。
惟足下能相照否。
忙裡坼書。
審凊餘學萬勝
篤志尋繹
慰浣庸深。
儃佪之歎。
眩惑之患。
盖亦志學所不能免。
不有一番勘破
不得立命之地。
不可一戰而擧鄢郢
須如醫家煎藥
文武火法。
足下妙悟
不患不得其門。
區區過慮
或恐賢者才資旣優。
博取俱收之意。
氣質稍柔。
少釘斷壁立之勇。
周羅纏綿
不能判下。
漸至困憊
生一意見
得一便穩地爲安身之計。
世間此等規模
終不免淡金雜鐵之科。
誤却許多才智
豈不凜然可懼哉。
今天奄奄禽獸矣。
而爲吾儒者
方且逞私智。
鬪多競長。
只欲角勝言語文字之末。
不知天壤之間。
元有直上直下道理
初一無二
主而不貳
眞能主宰
萬物
生成二氣
天地所以之而賦於物。
人物所以得之而主乎身。
聖賢之所明之而順乎事者。
只這一箇道理而已
可歎也。
足下斷置許多唇吻面貌
斷置一切便穩辛艱利害禍福
理會一番
源頭劈將下來
卽見一源活水
原初至下流。
爲泉爲澗爲江爲河爲海。
只是一水
順之導之。
水之道。
逆而湮之。
水之塞。
不可拕泥汩沙說東說西。
徒眯人心目也。
云中流失楫。
一瓢千金
况今駕傾檣摧楫之濤而撫中流者乎。
欲以斯學之憂。
足下共。
幸勿自菲。
早自立定脚跟
以慰飢渴
答李致三
名理語。
遣愁汩。
一似潦盡潭淸意思
受賜爲大。
且惟溫定承歡
探究日就
不識此世何樂。
可以易此。
角翁睽離
可恨也。
但得此心作嚴師
不患進步
其有疑難處。
有俛公不遠
尙可就正也。
承煕不肖無狀
不能光闡前猷
昧於世機
觸其忌諱
一時氣象
成仇敵。
更何心抗顔上下名理之語哉。
吾子有言
不可默然也。
夫世之因動靜之機之機字。
硬將太極動靜做氣看。
久且衆矣。
座右能見其非則其於大原確然矣。
且其論動靜之或可以理言
或可以氣言者
亦見其大意
而其分䟽出周朱動靜之異指者。
苦心矣。
但看文字
當先討得大旨
又須從大頭劈下。
周子旣曰太極而靜而則此動靜
卽理之動靜也。
朱子二句
所以釋出此意者。
豈應反說氣動靜。
故異於周子之旨哉。
盖此機之爲物。
是有形狀氣力底物事。
古人多用諸氣上矣。
文字借用之法。
固有有形而證無形者。
顧此太極之極。
已是借用字。
此機字奚獨不可借用乎。
古人言道機化機。
大學之言其機如此
亦已
公元1846年
有直從道理上說者。
愚甞以爲所乘之機四字
只如言所因之勢。
太極卽此動靜本軆也。
動靜卽此太極所因之勢也。
旣有本軆矣。
因其自然之動而生此陽焉。
又因其自然之靜而生此陰焉。
所以妙解出生陽生自然之勢者也。
世之人不惟看機字不去
又慣眼於理乘氣之乘字。
必將此義看破
所以多硬生處
古人乘機乘勢
何甞只爲以此乘彼之義哉。
亦只說順其自然之勢而已
以乘機字之似屬氣上而遂疑周朱之有異旨。
曷若先將周朱大旨
大頭直下
以明此乘機字之爲借用
直使上下通貫
前後一揆哉。
然此又前輩之所未說。
必將今世君子群譏衆笑之一事
可謂不爲身計者矣。
座下苦心索出此義。
已與世人所謂氣動靜者已左矣。
不免收司之科。
又更平心熟複
期得其妥處。
更垂回敎也。
公元1901年
答曺晦仲(秉憙○辛丑)
一晤固亦天也。
地之云遠。
每念黯然
珍重玉字
遠勤相問
揆分踰濫。
况惟滿紙名理
人心肚者耶。
仁几暄凉
可於言外認取
爾來玩索之工。
乃至於是耶。
同異之辨。
終古多方
老師所眩。
座右探源窮委。
之而不泥於混。
之而不滯於方。
卽見此理眞軆
活動周遍
無所窒礙
深爲足下幸幸
但其遣辭之際。
往往有稍欠圓通者。
夫以同中有異者。
屬之一原之初。
而異中有同者。
當之禀賦之後者。
不爲無說。
亦有不可不知者
此理元來有同有異。
言其同則無不同。
言其異則無不異。
譬如人之爲形。
言其同則萬古一人也。
言其異則千萬人千萬人
其同其異。
只在一處
冲漠言則渾然太極元亨利貞森然矣。
禀受言則渾然一性仁義禮智却粲然矣。
只是一印板。
非此只有同中之異。
只有
異中之同耳。
下段所云兼氣質而言則不能不異。
單指理而言則只是而已者。
先儒說盖亦有之。
然竊以爲不可逐處局定
如上所稱森然粲然者。
只是理自有異。
豈必待氣而然哉。
必也拖及乎通塞善惡分然後。
理之本同而因氣乃異者。
可見矣。
大抵今世之論同異者。
紛然幷興
謂之同者證同而伐異。
謂之異者執異而斥同。
戈戟相尋
而其大旨只管歸一氣字。
無路可以相通
足下能直從此理上橫竪分合
各究其歸。
至其論此心未發已發之際。
得主理之眞詮
反覆曲折
極其妙。
有見大本矣。
幸復細察而盡其精蘊也。
抑又有一說焉。
見今學者槩能於理氣性命等處。
往往說得髣髴
而却於彜倫事務
或有措置下者
其祟皆在乎懸空測度
不將自己身上褙貼將來
足下前途甚脩。
幸視此爲戒
尤從切己硏磨將來
取用滴水滴凍。
期使此理不負
天地間實然之物。
千萬千萬。
公元1958年
答許景曾(容孝○戊戌)
得吾子於后山脚下
是非斯文子耶
此殆天意也。
所以滿心傾注
豈有他哉
海雷逢。
反似孫卿之於大人跡。
一書珍重
實抵千金
但其砭己求藥。
不于盧扁而于自試不驗庸醫
殊非愼疾之道。
按脉未熟
無以補瀉之宜者乎。
以來所自柔弱爲祟。
下手悠泛者診之。
非實病。
抑亦因其似而憂其偏者歟。
大率命數漓僿。
陰旺陽微
善類類多衰颯
能免此病者幾希
且今是非混淆
邪說朋興
强果橫肆
脂韋依違
大剛至正壁立萬仞者。
不能自植。
一番風吹草動
使全身塌倒。
賢者以是爲病也。
但其自立之法。
亦非欲使氣任力
去敵他人
只是講明此理。
須下不得不措不篤不措之工。
使此義理瞭然
明鏡之燭
幽。
無所疑眩
沛然洪河之决下。
無所塞碍。
自然神完氣旺。
天下之物而不足以動吾一髮
何患乎德之不立業之不遂哉。
承平未甞不以自勉
而察之不精
爲之不力
歲暮窮廬
愧汗沾軆。
賢座宜視以爲戒也。
公元1964年
答權極瑞(載玉○甲辰)
一宵承欵。
獲見仁門未艾氣像
每念充然
匪意奉貶翰。
屬意勤摯。
從審層堂節度萬順。
餘力之學。
有以孜孜向上之地。
日見其不自足也。
曷勝攢仰。
承煕醜劣視昨。
但覺齒髮日異而志業日退耳。
俛公封函俟命
固亦冷暖自知者。
繼而服制宜改。
想已批下而此不得聞也。
洪水稽天
大風掀坤。
誰能以隻手支拄也。
如承輩只當眼底塡黥補刖
措處得一身之天地
用力不至
似此悠悠
縱被賢者求益之勤。
實無以副其萬一也。
第就賢者所自病者而言之。
事物之理。
固難精察
事事而察之則雖不盡中。
畢竟漸臻於精。
久放之心。
固難常操
念念而操之。
不盡存。
畢竟不至於放。
此非可恃性情之本善。
又非可藉於氣力素健
從今日下手。
察之操之。
無不能之理。
所謂持此心者。
亦非別有一項工夫
只有事則用此心去精察其理。
事去則用此心去讀書講理
値一霎閒倦時。
更着收斂
不使放去
自然存在這理。
苟存矣。
察理益精
二者常相因相長也。
如承鹵莾不足道
但願意中如賢座者。
自力進業
使此一脉
不至墜地何幸何幸
公元2020年
答都在見(龍相○庚子)
公元1846年
夏末奉書
深感不捨
而每苦失梯稽謝。
居然
未惟晨昏奉歡。
磨硏入精。
大抵理義難得
聰明有限
必須勇猛趲上。
透一關又透
一關。
始可濟事
悠悠作輟
徒作好話
甚不着己
日用事爲
須擇急且先者。
審察力行
不可生分揀厭避之意。
如所示讀書幹農。
不可闕一。
兩下力做。
直用死工夫
看他成就如何
更何說話之有。
今人每說俗務妨學。
只是不肯用力
實非撞緊語。
第觀古人許多書做許多事。
豈皆不事其事者耶。
設使不解目下事務
關門讀幾卷書。
亦復何補哉。
所貴乎學者
理事相涵。
足目俱到
之而有得
之而有爲
幸試詳察
公元816年
鄭復卿(漢奎○丙申)
路中之面。
不似書中之心。
今之慰悅
足以頃之悵缺也。
信后更多日。
侍溫退學俱佳否。
來書頗有奮發之意。
此正開益之機。
世敎日下
家子往往循軌塗。
文學筌蹄
可歎惜。
賢能自力向學則非君家大幸也耶
立志之始。
遽以世敎汙隆
道學顯晦憂歎者。
未免太早計
俛首着脚
致力溫凊孝悌之方。
忠信遜學之節。
內不欺心
外勿求人
孶孶勤學
有程課。
成效則亦在於命焉。
幸爲密察
久與相軋
少可矣。
亭役方張
土木是事
自覺勞瘁
然亦不可已也。
晦初可入寓。
家計難以定筭
不得安意峽中也。
望諸不相負。
專意爲學
使此衰洫。
亦有所藉手耳。
公元817年
鄭復卿(丁酉)
慶源才出於氣之說。
本諸程子
盖以氣質淸濁
爲才之高下
合於後賢所論。
孟子以上說才字。
大槩與德字無大異。
盖德是理之實然底。
才是理之能然底。
故曰非才之罪。
曰其才則可以爲善
言其不善者則曰不才
如是則才非出於氣者。
二說旣異。
只當各就其意而觀之。
至如勇。
又與才稍別。
不可謂才出於勇也。
夫子
所言可與權之權。
可與立言。
則不可專諉於經。
但謂之反經合道則恐有害
權乃所以合乎經也。
程子所言只是經者。
終似生硬
然察本文
亦非眞以經爲權。
盖言權之使適宜者。
必竟只是而已
朱子所辨。
抑以語意大迫歟。
相見不易
不相棄。
須以鄙人平昔相勉者加意焉。
庶幾室遠而人邇也。
公元1846年
成道賢(榮淳○丙午)
頃年月川顔色
只想得依俙影子
卽奉心畫
眞面在焉。
從審愛日誠純
及時工專
洞洞乎奉盈而慥慥乎省疢(저본에는'疚'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疢'으로수정하였다.)也。
曷任欽歎
煕平生口耳之得。
無足爲黥刖之補。
到今蒲柳
無足把弄
箕鍛小技。
何煩見聞
只這好善之天。
百躓不化
欲與世之英賢
熟講此理。
留下周孔子於嗣後
道左杕杜
無誰告語
忽焉風移雲變
荃蕙
陸日沈於洪流矣。
思之歎息
往年一厄
命道然矣。
亦吾韓之一恥焉已。
那有絲毫之力可以救剝上之陽耶。
竊惟座下憂世旣切。
求道且勤。
不憚問寡。
冀有寸長可收。
盛德事也。
但此事不容相假借。
不暇虛徐
苟欲相期切磨之益。
須將一段義理講貫去。
一件事爲討論去。
以爲眞切軆行之地。
如蒙垂意
卽朝暮遇也。
敢不罄竭愚衷
相資益乎。
剛直諒。
幸相觀善
萬冀進業無疆
公元前17年
李聖才(俓○甲辰)
奉書怳然
昔年事。
坼而讀之。
愴然不能爲懷也。
服中起居無瑕
又有一事大慰老懷者。
范相公老年
參政祿萬鍾而能之。
妙齡析手中庇宗族
不惜萬金之貲。
一朝交付之。
是宜爲吾玉西子之兒矣。
君曾霑一命
老夫未甞賀。
今爲此事。
不得不一賀也。
又就其中詳定條貫
使其傳守敷施之實。
瞭然可考。
以作
永圖也。
先君子行錄
讀之可淚。
老夫何敢辭是役。
但恐不足以不朽之圖也。
公元1855年
與朴子敬(致翼○乙卯)
公元1847年
一別多年
金君傳高寓近信
如可跂予。
未惟顔髮何似
胤房幹蠱有方
活計稍成否。
吾人事只堪痛哭
尊師門已非此世人
不惟公安倣之爲慟。
環顧域中
仗倚者盡晨星矣。
何以爲懷。
同門尙有幾公。
其相策勵來日地。
執事責耶。
幸益加意自勵
承煕年間作浪跡人。
周流北京山東
今與幾同志
學種遼中
天又敗之。
家累追到。
無以爲謀。
不知明年更作何地人。
歎息而已
金君奉遺遠遊
寒暑而歸。
志氣可人
今向貴寓
臨行數字
只表此心。
冬間或有此邊一動
或對叙耶。
公元1901年
答鄭舜一(奭基○辛丑)
承煕賦質偏駁
老益孔瘡。
爲時賢所擯。
閉戶訟愆。
無足有無於斯世。
足下英年逸駕
方當方羊四達之衢。
過聽道塗
貶屈仁明
鋒鏑之叢而求枯朽之枿。
先之於面目之外者。
徒以吾先君之故。
意其緖餘之或髣髴也。
不幾乎身勤而事左乎。
竊讀來諭
進業晼晩
世敎分裂
奮迅憤悱之意。
激昂頓挫之氣。
盈溢於行間。
是以往。
何做不去
何修不篤。
其能擔夯許大事。
周羅許多理。
吾黨後日之光。
可跂而待也。
天下義理無窮
一人知見可盡。
天下事至大
非一時意氣可了。
必也本之乎仁厚忠信之德。
博之乎廣大精微之義。
將之以恭敬遜讓之意。
行之以誠實勤篤之力。
平生之工然後
庶幾乎有得矣。
足下汲汲以傷其勇。
亦勿慢慢以隳其志。
期之以遠且大焉
大方則不過曰格物而致其知。
存養而立其本。
反躬而踐其實
足下已知之
矣。
更何向別人異方耶。
退陶心統性情三圖
乃吾東道學之源。
不可不精究密察焉。
然非見理之熟。
亦無以盡其蘊也。
意中只從本然純善處。
性情一理
故只依本子
更不下別語
若下圖則以理與氣。
雜而言之。
性也有本然氣質
情也有理發氣發。
分合之際。
煞有界別
四七之分書兩發。
所以見發處所從之路脉
性圈下之合書一發字。
所以見發者之皆出於一性
若曰性發爲情一也。
而情有理發氣發之別云爾
未發圈中。
雖有氣質
而氣不用事
惟理而已
可見見解極精
所謂七情善不善中不中
淸濁粹駁之所使然者。
亦恐未害其善惡苗脉
只在氣質
所謂未發之性則自可純善而不汚雜矣。
或者善惡之性。
已在未發地頭。
則誠不免汚雜矣。
盖只說淸濁粹駁則只是氣質
直說善惡之性則乃犯其本軆之眞矣。
虛靈知覺四字
可通看於理氣
分書左右
所以通之也。
爲主氣爲資者。
一定之常也。
雖氣發地頭。
理旣乘之。
則其爲主固自若也。
正主也。
然於氣發處較其輕重之勢則氣反重。
氣重也而謂之氣爲主者。
一時借主也。
不可混看也。
其曰中圖主四端
下圖主七情者。
語意未圓。
恐當曰中圖主剔發
合四七而只指理。
下圖主分開
分四七而言理氣
圖說可知也。
中庸喜怒哀樂爲包四端者。
言此喜怒哀樂
雖是七情名。
而實與四端無異
乃中圖之旨也。
圖說亦以四端之情中節之情。
合而言之。
所謂子思孟子之只指理者也。
奚但不可專謂氣發而已哉。
七情公然平立之名。
其從形氣而發者則曰氣發。
禮運之言飮食男女是也
從義理而發者則曰理發
中庸之言達道是也
在中圖則爲理發。
在下圖則爲氣發。
四端孟子剔發仁義禮智之端而立言。
只當理發
不可
氣發。
設於發處。
不中節者。
只是理發而不中節
非從形氣而發者也。
在中下二圖。
皆作理發
若謂四端七情可謂或理或氣則恐亦有所未察也。
愚見如此
未知不大謬否。
望賜裁覆
山川踔遠。
一見未易
此心相注。
有如東流
未知何時
能解蘊結
公元1960年
李子裕(洙仁○庚子)
書至得平安之報。
副以名理之談。
可喜也。
物之寒曝。
不得自由
而人則寒曝在自家心上
苟以己心爲嚴師
莊敬奉持之則卽無時不於曝也。
有心求名求利
雖日于嚴師畏友之間。
亦寒而已
須先立得眞心。
始可耳。
所謂氣質之性者。
指此理之由氣質而各殊者。
聖人氣質中和
其性之發。
亦皆中和
不見有氣質之變。
然將聖對凡見衆人之或剛或柔。
有萬不齊
所謂聖人中和
亦從氣質中來。
子言氣質性。
而並言剛柔善惡中者此也。
是則聖人非無氣質之性也。
不須言氣質之性耳。
張子所謂不性者。
言氣質性雖有善惡不齊
皆可反而之善。
不似本然性之不可易也。
程子所謂不論不備者。
言不於氣質上看則無以善惡萬殊之致也。
語各有當也。
以情熾益蕩。
七情之氣發者。
高峯
高峯之意。
盖謂此情有熾蕩而害性者則其有氣可知云。
非並與七情純善者而謂之氣發也。
程子本其中動而七情出焉者。
兼理發氣發而言者也。
其有熾蕩害性者。
乃氣發之情也。
喜怒發於義理者。
自屬理義在於不言之中也。
凡情皆性之發也。
循本而言則四七皆理發也。
四端爲主
直是本來理發樣子而已
七情氣爲重。
其發之機乃氣也。
對理發謂氣發。
語其類則與氣質相似
然初非氣質性別發爲七情也。
氣質性者。
指此性之發。
剛柔善惡之異也。
發情者。
飮食
死亡貧苦欲惡之由形氣而發者也。
欲明七情爲氣發。
當於禮運求之。
四端純善
七情未甞不善
飮食男女之欲。
何甞直爲不善也。
理發氣發之別。
只在義理形氣之間也。
七情不由形氣由於義理者。
四端同一理發也。
先輩之直以七情爲氣發者。
只緣七情二字只出於禮運只指形氣上情故耳。
幸更紬繹得之
公元1962年
李子裕(壬寅)
爲學從師講磨
然又須於獨處着力
李先生羅浮靜極
邵堯夫百源覃思
平生所得
自此中來。
豈不懿哉。
明道先生見人靜坐
便歎其善學
此意固好。
初學多用橫渠先生精思力踐底工夫。
一向耽靜則易有昏冥飛揚之病。
宜取一部書。
熟讀潛思
或取一段義理
磨來磨去。
困倦時。
更着精澄心
靜坐數晌。
收聚精力
最忌惰怠放緩
幸爲加意
別紙疑義
在下方。
如有不可
反覆明决之。
  別紙
 氣質之性云云
所謂剛柔淸濁之性。
已在未發之中。
何以純善也。
性之發。
固是情也。
其發之有剛柔善惡
以此用事而然者也。
是則非情也。
氣質性也。
亦非本然之性。
爲氣質之性也。
本然性之發者。
氣質而變焉者也。
旣謂未發之前
自性氣自氣。
則何可曰理與氣雜乎。
水在坎中。
隨坎而方圓者。
譬則偏全多寡之性也。
此則本然性也。
隨土而或黃或黑。
水之動而與土汩也。
譬則剛柔善惡之性也。
則氣質性也。
是恐不可混也。
所謂方其靜也
沙泥不動。
只見水之淸者。
說得未發之眞面。
由是推之則及其動
也。
或沙或泥汩之而淸濁分焉者。
氣質性乎。
水之不動而何復有或黃或黑之變也。
太極圖第一當本然之性。
第二圈當氣質性。
則天陰陽五行萬物
只有氣質性耶。
禀生以後
不可純以本然之性稱之。
所謂純善無惡者。
只在禀生以前耶。
而後之形。
西山眞氏定作形著之義。
此義盖與中庸誠則形形則著之形同也。
周子曰性者剛柔善惡而已
朱子解之曰就已發者言。
勉齋黃氏發明未發無善惡之義。
質諸朱子而正之。
恐可徵也。
 太極靜云云。
太極說則動者靜者太極也。
動之之者陰陽也。
猶馬之載人而出入之也。
陰陽說則動者靜者陰陽也。
動之之者太極也。
猶人御馬左右之也。
不可局定說也。
朱子言動靜非太極者。
如言方圓天地也。
非謂太極不動靜也
 浩然之氣云云
公元1846年
所論氣是有形之物。
不待拘而自變者。
說得有理
然亦恐說未盡
所謂天地之氣。
浩然剛大矣。
而其升降紛綸
已自有淸有濁。
得之以生。
不能淸濁雜然
其本也湛一而未汩。
亦自浩然
至其運用交錯
淸濁剛柔之形。
大著矣。
苟能主理養之則其根於理而生生者。
漸次淸明剛大而無柔濁之汩矣。
 夷齊諫伐。
只知君臣大綱
萬古不易
不知有殷周。
說得好。
 周子曰一動靜云云。
周子所言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
陰陽自然動靜也。
大山所言動有資於靜而靜無資於動。
聖學主乎靜也
語自有別。
然若論
表裡交養之工則恐靜亦有資於動。
五性一之性。
朱子或以氣質性言
或以本然性言
盖亦有初晩之辨。
然當以圖說解之意爲定。
盖此卽所謂不同之性。
而在五行本然之性。
天下無理外之物。
善固天理也。
惡亦自有其理。
但有面背順逆之分。
其背而逆者。
正理也。
枯木死灰
亦自有其軆之本然
其用之當然
是理也。
嗅之有臭。
嚼之有味
視之有形
擊之有聲
是氣也。
本然性。
看作然而不然者。
乃思之過而差者也。
本然者。
只是自本而已然者也。
程子所云纔說性時。
便已不是性。
朱子固說作不得爲性本軆
然又甞言要當忘言會意
作一格看。
因此而將本然之性。
諸有之前
人生以後
都屬氣質之性。
則自成湯降衷恒性以下
聖賢言性處。
皆一一落空
本然性爲强名
則氣質性爲眞正當軆。
孔子所謂順性命之理者。
已不成說
如之何可也
愚有一說
程子此段
盖言性只是理。
不惟說生之謂性不得
孟子性善
已從情上推到。
纔有說話言性處。
便離下一層
從性之發處說。
便不是性之當軆也云爾
故其下直繼之曰凡人說性。
只是說繼之者善也。
孟子性善是也
夫謂繼之者也者
水流就下也。
如是看則大意或可通耶。
虛靈只是使用虛字
說理亦得。
說氣亦得。
論人心之虛靈則其虛靈本軆則理也。
虛靈資具氣也。
固可曰合理氣。
然其曰虛靈自是心之本軆者。
旣指本軆爲言則亦理而已
因此而指心之本軆而曰合理氣則可乎。
朱子此說曰虛靈自是心之本軆
非我所能虛也。
耳目視聽
所以視聽卽其心。
豈有形象
然有耳
目以視聽之則猶有形象也。
若心之虛靈
何甞有物。
(止此)曰所以豈有形象
何甞有物者。
非專言理耶。
勉齋曰此心之理。
炯然不昧
亦以其虛靈知覺也。
尤更分明
來錄論明德虛靈而剔言理一邊者此也。
天者理之大原也。
聖人本天。
事事物物
皆以理爲本。
其於一身也。
亦以理爲本。
本心之德。
無所拘蔽
是則天與心一也。
釋氏棄却天理而只本諸吾心之所主
其所本者。
畢竟形氣之私。
其所謂心。
只是昭昭靈靈之氣。
而非天理之正也。
論其大分
只是義理形氣公私之間而已
但今之君子
因此心氣之說而斥本心之非則又誤矣。
朱子釋氏自謂明
然實不識心軆
無以天下大本
內外之道不備。
然猶知左右迷藏
終不言一心之外
別有大本也。
聖門所謂天叙天秩天命天討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莫不該備
無心外之法。
孟子曰盡其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
天人性命
豈有二哉。
今之爲此道者
反謂此心之外
別有大本
此說流行
反爲異學所攻。
爲此學之累矣。
(止此)由此觀之。
吾儒之所謂心理也。
故本天本心
同一本也。
釋氏所謂心氣也。
非但不本天。
其所本心者。
無以爲眞個本也。
今欲將一氣字。
當此心之本軆
何如哉。
明鏡止水
所以本心眞軆也。
何間於未發已發。
雖在已發。
眞軆自在
鏡水照物
自來而已
鏡水何甞動哉。
心本善者。
本心之只指理者也。
未發時固純善
雖已發。
不爲氣所拘蔽者。
亦善而已
若從本心說則陽明所謂個個人心仲尼者。
何遽非也。
陽明所患者。
不知眞妄
通謂之理而率意妄行也。
公元1962年
李子裕(壬寅)
每念冬間碧窓之樂。
翹首馳神
頃來巧違可悵。
因伯公
詢知新年多祉。
又見來錄。
用意頗密。
可喜也。
思量心頭氄亂。
通病
但得常思其可思者則久久自定帖。
應接處。
踈脫之患。
只是不敬
每每提撕此心。
常存兢畏則少此病矣。
疑而思。
思未得而問。
卽此學問
如何可以無實見而遂已也。
  別紙
以心爲兼理氣者。
兼指主宰資具也。
主宰兼理氣則更何有所謂資具者哉。
旣知國無二君家無二長。
則更何疑於主宰之只指理耶。
天以陰陽化生
則以之者主宰也。
化生其事也。
人以氣而運動則以之者主宰也。
運動其事也。
之者豈遽兼理氣也。
心猶陰陽
指心之資具也。
太極主宰也。
晦齋說亦猶是也。
心之爲兼理氣者固也。
主宰兼理則是太極兼理氣也。
其可乎哉
主宰而已矣。
太極動靜
卽是天命之流行。
如仁禮爲動而義智爲靜。
流行不息
何待於氣之能哉。
一陰一陽則天道流行之妙。
乃在兩箇一字
一動一靜者卽道也。
陰陽則渠自有渠之動靜
隨此理之動靜動靜者也。
分之則各自動靜
合之則同動同靜。
今以所以動靜爲理
而以動靜專屬氣則是將理爲不動不靜者也。
子言太極動靜
何說也。
動靜者所乘之機。
多端
不可卒了。
然愚則曰動者復靜。
靜者復動。
太極所因之機也。
爲眞軆。
氣爲形軆
理爲妙用
爲作用。
理靜則氣亦靜。
氣靜則理亦靜。
非相須爲軆耶。
理動則氣亦動。
氣動則理亦動。
非相待爲用耶。
孟子之言性。
非有異於中庸也。
中庸亦云各得各循則亦言人物
之異也。
自大本而言則人物皆同。
自成形而言則人與人同。
物與物同
受氣而言。
人人不同
物物不同者。
得之矣。
然其同其異。
只在一處
皆是本然之性而已
若周子所云剛柔善惡
所謂氣質之性者。
而非性之本然也。
湯武之事。
可謂中而非庸。
然在其時則亦庸而已
未有中而不庸者也。
太王之志。
當以詩傳說爲定。
論語未定說也。
詩集傳
論語集註之後也。
朱子豈有爲周諱之理哉。
李子
覺軒以靜之主一
太極境界者。
雖未記其上下語勢
然果似如所疑者。
必若朱子所言一動一靜之理然後
周全耳。
朱子以犬牛人之性。
爲氣質性者盖多矣。
然此當以集註爲定。
其曰仁義禮智之粹然者。
本然性也。
何甞氣質性耶。
俛宇說儘分明
人物之殊。
本然之天也。
所謂氣質性者。
乃指氣質淸濁粹駁之不齊
而性隨而變者也。
正指人與人異。
物與物異者也。
幸細思之。
李子
晦亭霎晤如未見
見書審行履穩旋。
省凊萬珍可喜
仁智之樂。
容易可得。
又非有別樣可指。
隨處有自得處
便是樂耳。
歸來家裡坐。
只是這般心。
得不放慢便好
一事雖小。
所繫實不輕。
承從前見昆季
衣裝頗侈。
不樂
兒們從靈川歸。
携一罽華晥。
詢之則君所付也。
思之痛心
君王考公
勤儉立門戶而志未竟
尊公績學而未成名。
昆季所宜克勤克儉
篤志力學
以軆其志。
家業傍落
學術未充
將墜墮其遺緖
而獨此一物急務耶。
一物卽如是則其餘又可知矣。
人之見此物。
已知君家之不復振
矣。
未知不可少改耶。
君之一心已不實。
雖說萬般性情仁義
盡是虛說
亦何補哉。
憂之深故(저본에는없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보충하였다.)痛之切。
願君深留三思
  別紙
用者軆之用也。
情者性之發也。
本非二物
故曰本軆通動靜該性情
但對用言時。
自屬靜一邊。
不惟是也
其曰妙用者。
亦是通動靜。
軆言自是一邊也。
言各有當。
非相掣肘也。
所謂明德
單言則性也。
兼擧則統性情也。
亦是此類也。
與質
亦與性之爲理相似
只是一箇而已
分言則氣凝定底乃質也。
有淸濁而質有粹駁。
淸者固易粹而濁者固易駁。
然亦不可以淸者爲粹而濁者爲駁也。
淸水亦有滓而濁泉亦有沚也。
顔子躬事四勿
不遷不貳過
不善未甞不知
知之未甞復行。
皆從博文約禮上節進去
階梯豈不分明乎。
孟子養浩氣放心
非不眞個學。
頭面渾圓
却無着跡處。
無極太極
或以而字作轉語爲非
常思作無是極而實最極之義則自然以而字作轉語
不可非也。
無聲無臭而實品彙根柢
政是解此句。
聲臭上極字。
根柢屬下極字。
以此推之。
上段說似是。
動靜所乘之機此動靜
從氣上推看則或可作此氣之將然
然從理上看則直是此理之自然流行者耳。
大抵此理。
一動便一靜
一靜便一動
乃其所乘之機如此耳。
機者乃自然不容已之稱也。
其動其靜。
非如氣之有形象。
只是當然有常之軆。
乃是靜。
自然通行處。
乃是動耳
鳶飛魚躍也者
乃卽氣言理也。
不以氣看氣。
只看其骨子底理
耳。
陰陽合散
直曰實者。
鳶飛魚躍而曰費也。
鬼神卽氣也。
而今曰誠之不可揜。
所以卽氣而言理也。
陰陽合散
鬼神也。
實卽誠也。
時中之中。
旣曰無時不中可以該未發已發矣。
所謂未發之中。
乃是天理自然之中。
非是有工夫之中。
到得中後
可言時中之中矣。
古者大夫有家有封邑。
仕者世祿
旣有則子雖未爲大夫
亦自行大夫之禮。
元士之適子。
雖未爲士。
自行士禮
有罪而收其田里然後
方無其家。
所以毁廟立廟之弊。
謹獨戒懼次序功效
所言皆得之
新安陳氏說則不但奏假一段言之。
其於不顯惟德一段
亦言此意。
盖此二段。
皆以戒懼謹獨之效言之也。
公元1847年
李子裕(丁未)
此時見是書。
有無故二足矣
但客用之作而讀書之無暇日可歎也。
旣知其然
惟務盡實用。
則客用乃無暇乎作而讀書亦可得暇。
試思人生許多實用
那能百分一也。
百分一中
只揀最急底。
孜孜行將而已
如是何暇及客用。
其實用果多有急於讀書者耶。
禮疑略控己意。
須參酌。
  別紙
墓祭合設列位
無明文。
開元禮言若一塋數墓。
每墓各設位
昭穆異列。
以西爲上。
據此第一第二位各設一位
第三四位一列
自西而東矣。
然如此則行祀之際。
多難便。
如來說則三位爲祔食
無後
於廟則然。
而此於墓矣。
又各有後則有未然者。
或可倣我朝昭穆之制。
首位南向
次位爲昭東向
四位兄弟同爲穆。
西向作一列否。
此甚有禮意。
博議詳思而行之。
退溪旣有紙榜合祭之說。
當從之。
古人祭祀
多設虛位
只用祝辭別之。
亦在斟用。
飯東羹西。
考諸特牲果然
不知後賢何故有生死異設之制。
未知家家祭曾何如
不可猝異。
家祭已飯東則誠善。
斷然行之。
爲後法也。
乾魚卽古禮所謂鱐也。
家禮相間之設則脯當在南第二行最右。
次菹次醢次熟菜
但今多合脯與鱐爲一楪
或只用鱐。
如是則鱐宜當脯位而熟菜之次。
或可以鱠炙軒肉等類代之。
以分燥濕矣。
湯則東俗也。
谷云用五湯而列於第三行。
尤庵非之。
輯要云從俗用魚肉二器
代古殽胾之設。
列於第三行之兩傍
與俎(今稱炙)爲一列
可從之否。
家禮墓上。
時祭之品。
谷所定。
饋食一籩
原野之禮。
有所減(저본에는'滅'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減'으로수정하였다.)殺耶。
當酌行之。
雖有飯羹
侑食一節沙溪以殺於家廟爲宜。
恐當從之。
闔門固無以行。
若梗立則不可。
沙溪以肅俟後進水爲宜。
肅者只俯身也。
雖無進水之節。
亦肅而俟之少頃
乃下匙爲宜。
抄飯果無據
不抄則移匙亦無意。
增解言當告利成
輯要以爲原野禮殺
未盡利養之義則不告亦可。
可從之否。
公元1853年
李子裕(癸丑)
入宮之悲。
使人愕然
中流失楫。
圖利濟。
何以爲地
到此只得處逆以順。
尤堅素志
可以平日所得矣。
幸勿自墮也。
慈闈壽康
昆季相依
是尙足以自樂而忘其餘也。
顧此萍漂一物
萬營皆左。
到今着足無尺地
尙何言哉。
向後相見
恐非易易
只望鉄輪轉處。
不失定慧
公元1855年
李子裕(乙卯)
奉書知侍聯節宣萬勝
能爲先仁闡述之圖。
足慰遠聞
此間今年失敗
於蜜荒。
延及同業
並遭鳥散
兒仁又不自量
遽以妻孥至。
帶累不些。
前頭成筭
又將移轉
楡景幾何
有此奢望
君應爲之一嘆也。
尊王考行狀讀之。
如復見舊日
君能述事如此
可謂能孫矣。
不死到今日。
所以銘其墓者。
何忍辭。
然荒拙不足以形容潛懿也。
更有一語
尊王一生
晦迹農畝
隱德質行
不以文字名稱自標榜。
人亦以此仰之
今恐不必標號爲題。
從古實行君子不待是。
或有輕淺後生妄加訾評。
空累實德
深加商度也。
所齋名。
無已則或可改作三五齋耶。
俱未允衆議直稱山齋
亦無害矣。
今(저본에는'令'으로되어있다.문집서두의정오표에근거하여'今'으로수정하였다.)所考大東韵玉諱直事
亦是大節
先世偉蹟顯晦
亦有數矣
吾自弱冠
大卿亭址。
自籌于心。
當日遺詩中語
思亭扁曰四三亭。
擬與諸宗一契
然以壇所事未就
不敢發。
在海參威。
與君語及此意。
或不忘耶。
今壇齋已成而此蹟又著。
尤君派所着力擔荷處。
未知能留意。
先祖無美而稱之爲誣。
有美而不稱不仁
爲人子孫
當知此意也。
公元1854年
李成玉(鳳煕○甲寅)
此書已足千金
吉林書縱未目。
尙可心契者耶。
魯衛保重
安分着地
又以志業未就爲憂。
其必有所爲者。
深愜願言
壇享可仰
譜役可憂。
遠外不能爲力則重可愧也。
一行狂發
萬里孤寄命也。
首陽非可擬。
六洲無以論。
萬事皆空影而日崦嵫矣。
惟望
諸君自力晉業。
爲後日地也。
澤堂旣修契。
又爲先公致力
俱係美事
幸善其終。
相逢未易期。
勿以我老朽爲念。
勉力進進
公元1846年
答張希聖(志必○丙午)
人世日月易矣。
先公之不于世之日。
將再周矣。
惟人事甚緩歇。
無所短長底。
一行凉淚。
將無及。
念至輒喟然
哀座尙記及無狀
有此伻復。
所以自傷其所遇而優容乎在人者。
藹然可掬
從審慈闈省溫。
奉奠支相。
稍慰願言
然其撫時攀擗之痛。
處困艱楚之愁。
又非老懷可忍聞者。
且承之所期望於哀座者。
百死路中
抖擻神精
做箇本分道理
及時進德修業
以不上天所畀。
克成先公之志而無失知舊之望矣。
漠然無以相及
念此衰暮阨窮
亦非久於世者。
盛壯諸公
不汲於此事。
此世何世。
祗自歎息。
中間經歷
常從大浪放着一虛舟。
虜賊驅去則去。
坑塹落之則落。
其有喘息於今日。
亦可怪也。
昨哭崔贊政殉義之柩于本州之所舘。
又覺此世更無足上心者。
令人作惡不能已也。
且欲尋窮山僻處
作一繭蚕
然此亦非易者也。
謹因來奚。
畧奉些物。
或可爲奠具之所助耶。
公元1901年
答朴達源(淵祚○辛丑)
頃見足下
精明內蘊而坏樸外成
意其涵養有方
非世徇外者比。
滿心傾瀉
思欲爲他山一石
復慮夫沈潛溫雅之氣。
或少開大展拓之地。
故妄有所云云
不自知九九之爲鄙術也。
承喩不能劇意看讀。
用力於行上較多。
公明宣之意也。
有得也宜矣。
却復心胷昏昧
應接擾攘
縱出自道之謙。
然殆格致之工。
或有未極豁然也。
足下病世之務格致者。
陷於博洽
務齊治者不過事功
有以見乎格致修齊之本者矣。
由此而窮之。
皆可
類推也。
乃謂若尋正學依俙影響
似必於誠正得之
則誠有得其半而失其半者矣。
大學一部
格致以至治平
只是一串事。
格致而後可以誠正
誠正而後可以修齊治平
今欲格致修齊
誠正分作三段
揀別取舍
不勝隔絶分裂之患。
其所誠意正心者。
奚取乎依俙影響而止哉。
以愚所見
今世大學之敎不明
所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一得其眞者。
若論其痼癖難醫之症。
在於所謂依俙影響誠正何者
彼以博洽格致者。
類出詞華之士。
事功修齊者。
類出名利之人。
其爲病淺露易見。
有知識者
不遽深信
若夫所謂卑辭令色
扮做誠正者。
大抵出於吾儒之中。
自處旣重。
人之信響尤易。
世衰道微。
人情喜圓而惡方。
忮能而厭勝
見人別白善惡
建立事業
例生憎嫉之意。
在在仇敵
於此有人焉。
其名則學問也。
聲音笑貌
洽洽君子也。
又能希夷黑白
擁腫手脚
無一可憎之由。
則必一辭稱述之曰善士也。
更有一輩
學問之名而憚於勇進者。
見其有方便之地。
靡然從而和之
相推奬。
喜同惡異。
皷風作浪。
卒使風俗潛移
善類消沮
不可得以救者。
豈不大可寒心也哉
竊甞聞之。
大學所謂格物致知者。
卽凡天下之物。
必窮其本末主賓之分。
天下之事。
必窮其始終先後之序。
以別其善惡是非之極。
由是而誠其意。
善善好好色。
惡惡惡惡臭。
天下之物。
無足以易其志。
由是而正其心。
善善惡惡
物各付物
存心不他
天下之物。
無足以累其心。
由是而修其身齊其家。
治國平天下
只是爲善而去惡。
彰善而癉惡而已
所謂天之明命
人之明德而明之於天下者也。
今也欲舍格致而言誠正
只欲成就得一團汩董物事
不知所誠者何意
所正者何心也。
畢竟歸宿
幾何
不落入於吾夫子所謂鄕愿之類者耶。
一想起。
令人灑然發汗也。
竊見吾足下眉睫
不爲世俗籠罩黯淡之學。
及此富齡。
恢拓心胷
開豁眼目
博究天下之理。
愼思明辨之。
以爲眞箇誠意正心之地。
且置世間許多毁譽利害生死去處
只要知得眞行得眞
以快此一事
何可草草求之於依俙影響之間哉。
格致須先涵養者。
至論也。
古者灑掃應對
以至六藝之敎。
皆是涵養之具。
所以於格致易爲力也。
今人小學
所以格致無力
又易向別處走作也。
然年旣長大
心思已開。
而反以前日之未克涵養不要下窮工夫曰。
且待吾涵養熟後。
則又有大不然者。
所謂涵養者。
只在日用動靜語默之間。
蒙幼所接。
只是屋裡小節
只聽長者敎戒
着己力行
可以做過。
及其成人之責已備。
則天何事非吾當爲
何物非吾分內
酬接云爲
萬變交於前。
非自去窮得其理。
何行去。
有人奔走東西而反蔽其目。
乃曰待行之熟後徐察路逕
則其不十顚而九倒也者幾希矣。
江西學者
以道問學支離
只道存養熟後自然覺悟
朱夫子苦口辨斥。
若是懇切
足下應皆細心紬繹矣。
所云陳烈先生閉戶之方。
只緣周羅許多
費却精神
致得記性頓减。
所以居息養。
省思量。
庶幾精神歸宿
始可了得許多
此乃一時補弊之方而已
如使聖賢爲學
本皆如此
孔孟以來
何無一句及此
足下有未思也。
無論涵養生熟
直須居敬工夫
涵養兩脚做去。
如今日窮格得幾箇
涵養幾分
明日亦然
漸進所以涵養者愈深。
涵養漸熟而所以者愈
此意已盡在聖賢話裡。
其括其總要者。
莫如伊川所云涵養須用敬。
進學則在致知一節語。
昔我先君甞屢拈起以警學者
承亦有耳矣
不能頓服此藥。
至今目𥉂脚亂而
無所得也。
足下遍謁當世名碩
以求向上旨訣。
應有所受者矣。
布鼓之鳴。
何足雷門之響。
但此前人成說
無滲漏。
不敢自隱詢蕘之下。
足下一回入思。
且覆其違理者。
凊甘有暇。
玩繹有味
深賀造化翁爲足下借此光景
勉之勉之
承煕日讀先君禮書
常恨眼短役大。
間爲少輩批點章句
只益閒汩董
何補身心哉。
政足向足下發赬也。
公元1904年
答朴達源(甲辰)
公元1846年
承煕不肖禍大。
自分見棄仁者
料表拜惠問。
上悼斯文
下開迷膈。
辭直而理達
君子憂道之切。
惻怛至此
而承之無何以承當
一書
猥以愛尙之素。
傾倒淺廩。
不自意記有。
顯示之美。
苟或因是而有絲毫之力於致遠高之工。
庶可自托孤竹一老馬。
然不夷吾
安得售其小智哉。
仁明早有奮發
大擔夯此大事
實下一手脚。
使此格致誠敬
不終作一虛文也。
天下義理萬緖
畢竟一條路。
如線在中間。
尋而循之。
自有亭當不易處。
惟患人不實心去尋覓
所患心胷昏昧
應接勞攘
此是實頭尋覓時。
始覺得如此
卽此好去處。
昏昧着眼
勞攘着脚
必將有會通快行時節。
竊爲仁明翹足待之也。
審省大安
宿痾漸祛。
實叶願禱。
年間杜門息跡。
無復人世想。
義理是非
固當俟之百世
禍患之至。
不敢全然付之於一時之適然。
庸是自省厥咎。
不敢怨尤
分外一命
五朔虛靡。
又增一番罪戾
內而不能闡明家學
外而虛名欺上。
何人哉。
仁明以爲可賀
恐有所未察情事也。
今夏后山許公。
斯文益孤之歎。
月初與俛宇令公盤礴陽泉石之間。
稍足暢懷
世事到頭
蛇豕外食
萑苻內警。
吾輩畢竟立命之地矣。
歎息奈何
魯論
疑義
仰認探究之切。
敢用謏見
冀見講劘之效。
幸細商而覆之。
  別紙
 聖門工夫
以求仁爲第一義
(止)自何爲先。
仁者本心全德
失之則便不成人
所以以求仁爲第一義也。
天下之求之而難得者。
在於在外之物。
雖竭平生之力。
畢竟有力不足者。
若仁則元來在我。
當下求之則卽在是矣。
豈有不足者耶。
如今眼底行一合於天理
一毫私欲以參之則便是仁。
此時意味自然充足
氣像自然普遍
眞箇仁者也。
入頭路脉
夫子已言之。
其告顔淵克己復禮爲仁。
不須別討一方
 臨文諱名
(止)直讀父名。
未知何如
古者臨文不諱
如周家不諱克昌厥後
駿發爾私之類。
直書文王昌臨文不可聲讀也。
學者先聖名。
亦理之當也。
尊者之前不諱
壓於尊也。
若侍孔子則雖名顔曾亦可也。
孔子不在
乃以孔子之名之而不諱顔曾
未可
盛辨得之
 四子言志
子與點
盖因一時四子所言上。
發彼三子規規事功之偏。
曾點所言却一任天理自然
所以特與之也。
其實夫子之問。
在於世用
之對。
超然事物之表。
其狂底意。
已略可見矣。
使顔子此時未知其如何爲對。
然以夫子所言推之。
槪可得矣。
夫子甞自言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愛民
使民以時
此亦言其志也。
其答顔淵之問爲邦則曰。
夏時乘殷輅
服周冕舜韶
盖以顔子於爲邦大軆則已了然矣。
損益斟酌之權。
或有些可語者故耳。
然則顔子言志
大軆則似當如夫子所言敬信節愛之類耳。
夫子所與
亦當有歸矣
所見雖高。
却無顔子實踐者耶。
顔子所言無伐善施勞
只是論平生之志。
非如二三子從設上說者。
不必與此相較
若夫子所言老安少懷朋友者。
雖從平地說。
至理渾全
却無處不當耳。
顔子非無見於此。
而其言所願則却從己分所能爲者。
自占地。
則徒見得如此便休
不可以此而疑點見處
却高於顔子
 子在川上
吳氏說逝者不指水。
果似硬短。
然今云逝字亦是水逝則又椸疊矣。
愚意則逝字通指天下流行之物。
而水亦在其中
到斯字方單指水。
  子路成人章。
(止)以何爲正。
此從程朱當是爲正。
然曰字之復加。
終似臲卼
今之成人以下
又似子路語法
所以存胡氏說。
語類亦以胡說爲是
抑此集註未及修改者歟。
 微管仲
吾其被髮
(止)願聞其說。
管仲之世。
世皆被髮左袵
孔子亦將生於夷狄
其能免被髮左袵乎。
但有用夏變夷之道。
孔子當力爲之矣。
又或當始淪被髮之世。
孔子豈爲之哉。
守死而已
 聖人桓魋
(止)預爲避免之道耶。
其於予何。
之正也。
微服而過。
謹其變也。
其變者亦理之所不能無者也。
君子制宜
一决於理而已
决知不然而復惶怯失措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