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稿册三 (自动笺注)
重菴稿册三
 箴
  
食箴
仲尼飮水
浮雲富貴
回也屢空
春風和氣
胡人之愚。
口欲極味。
甘膩其口。
腐爛其胃。
脫粟藜羹
我其食之。
食已而飽。
我其樂之
非直安貧
乃戒耻惡。
一以欲徇。
其中則惑。
維足全生
美則苟。
我食雖淡。
安之於久。
其味之眞。
人莫我叩。
其眞維何。
曰肥者有。
守齋
   伯春氏以守齋名其居
從弟天演其。
義爲之箴。
孟氏論性。
曰唐曰虞
受天之賦。
無有殊。
何爲必稱。
可聞其義。
二聖性者。
學皆可至。
有赫上帝
惠我明德
合天與地
不加而足。
仁以長之。
及義禮智。
信行其中
如土四季
高明廣大
豈有待。
繄我有寶。
所以乃。
凡厥發用
事爲動靜
玆之不失
乃睿乃聖。
維彼固國。
山谿兵甲
備盜者。
嚴扃鐍。
矧是誠明
立人大本
存而盡之
奈何不謹
鷄鳴外曙。
盥櫛乃起。
觸形動中
寔蒸其類。
見技思媢。
見財思得。
物誘於心。
謂以蟊賊
溫恭人
厥初是保。
曰聖之事。
是之自暴。
佩韋
悔吝之端。
多在以往
不思直行
惡之所長
翻如藹如
元吉之符。
轉之在我。
由人乎。
毋乘其快。
將見其敗。
毋乘其暴。
將見其懊。
馬脫其韁。
御之則良。
火之烈。
匪撲不滅
俛而從事
其機甚易。
謂難而已
如是止。
李變其初。
謝警難克
我思古人
日載夕。
重菴稿册三
 銘
  
書几
職職芸芸
天地萬物
所以大山海。
所以小豪忽。
所以所以色。
所以鬼神
所以星辰日月
惟其冥冥其頫渾渾
瑩矣而得其得也
曉晦啓閉以不遺于有象。
推于不測
于以無極者遊而樂。
子綦離物言道
知者說。
心何使如死灰
形何使如枯木
窓銘
惟窓得照則明
復初則誠
失題
日月和照。
鸞鶴蹌蹌
福祿如茨
長安永康
匏壺
然而注。
女媧氏之樂耶。
盎然而潑。
顔氏子之樂耶。
莫居莊園瓠落
吾夫子焉能繫而不食也。
筆筒
毋暴爾怒傷汝神。
毋多爾言害汝身。
座隅
公元1494年
   甲寅七月十四夜無寐
有所思
呼燭奮筆
以書座隅
庶幾無斁
終身斯語。
且以貽我子孫
志于遠者。
不牽慾於酒色衣食
志于大者
不喪耻於宦榮財祿
志于宲者。
不費神於吹彈樗奕。
志于重者。
不衒才於言語詞學
擲珓盤銘
苟心不肅
不可以卜。
苟心不洗
不可以筮。
苟心不潛。
不可以占。
重菴稿册三
 讚
  
鍛園任丈畫像
和兮堅兮。
內之腴也。
朗兮潤兮。
表之孚也。
樂彼君子兮。
昔人之徒兮。
氣拍拍。
其語落落
其儀濯濯
維其見有卓。
其志綽綽
蓮溪子鄭趾顯畫像
蓮溪之山兮。
高廣而奇。
如子之儀。
蓮溪之水兮。
淸且深。
如子之心。
拳拳乎其揚先之誠。
煕煕乎其樂道
世之情。
之而儼如凝如。
可知其必有乎其中
是惟蓮溪七分之容。
畵貘讚(小序)
爾雅白豹
郭璞似熊小頭庳脚。
白駁
能䑛食銅鐵竹骨
骨節強直
中宲少髓。
皮辟濕。
或曰白色別名貘
本草黔蜀及峨嵋山中。
時有貘。
象鼻犀目牛尾虎足
其皮溫暖
寢之可駈溫癘
濕氣邪氣
適見華人畫障
爲衆走獸
俱渝滅就盡。
唯貘一事隱約可尋。
唐世多畫貘作屛。
白香山贊序之。
以貘之爲物。
多力詭異猛惡
啚其形可以斥邪故云爾
遂倣其意。
庶叔移寫
視其舊稍大之
月正立春日
懸于門楣
又爲之贊曰。
凡今之人。
萬錢日食
屈首苟媚
繄獸不若
千魔萬恠。
望形竄伏
于嗟貘兮。
蚩尤作亂
汝往吃其額。
校理(希雨)畫像
四德之貞。
三省之忠。
其在我公。
維行之庸。
氷明玉溫
海濶山鎭
旣成於己。
是後進。
從兄伯春氏。
倩余庶叔季友小眞一幅
求余一言
遂爲之讚。
凝然而鎭者。
莊重之威也。
渾然而粹者。
道義之肥也。
維其有者。
家世典型之遺也。
重菴稿册三
 題跋
  
從弟彝九八子百選卷後
八子百選六卷
是當宁御選。
芸閣印行者也。
有鬻于市者。
余取而視之
只餘二卷
遂以一扇易之。
以付從弟彝九。
余觀古今文極博。
八家傑然䧺峙
於其全而有選。
於其選而又取百焉。
至精也。
此又不能餘其半。
至少也。
然此二卷八家文備具矣。
人各異文
文各異法。
讀而能自得之。
其於爲文何有
九毋患其少。
患此猶未能盡讀也。
南陽府中軍世輔遺愛碑印本
無尊卑。
唯職耳。
君子誠必勤。
勿之有不盡焉耳矣。
國家都護府
中軍一人
所以貳於使而統其軍校
中軍之職特是也
近故南陽府中軍金候世輔克盡其職。
南之氓旣去而思之。
又伐石而頌之矣。
盡於己而得人之信而悅之者
斯理之應也。
不然碑之建。
難於方伯邑守。
中軍而有之乎。
余聞候幼有至性
父母盡孝道。
嗚呼
孝友而政可從矣。
順親而民可獲矣。
聖人豈欺我哉。
侯之孫泂明遠繼居是任。
始聞府之有碑。
而後朝禁而仆焉。
乃訪而得之
于邑之死節人傍。
遂乞文於當世薦紳士夫
將夸其事而壽其傳。
又復刻石墓門
以爲不朽啚。
余謂顯其親。
人子之職也。
明遠非有所自
豈能此乎。
其益以此知金侯也。
其益以此知金侯也夫
易校正題名記跋
公元1541年
東國字音
中華殊。
至於方俗言語
尤有異焉
讀書之家。
於文之句讀
亦必以方言綴之。
俗謂之吐是也
我世宗大王作訓民正音。
字各有形有音而無其義。
用以直書方言
俗謂之諺文是也
於是鴻碩之士就經傳記
每字下以諺文附其音。
有似反切然。
每句下以諺文綴其方言之吐。
有似註脚然。
每章下以諺文雜之方言釋其旨義
有似大旨然。
俗謂之諺解是也
有功初學
不但圈句釋音之比。
經筵進講
科第取士皆用之。
有程朱傳義之異同
句讀之吐與諺釋各殊焉。
宣廟時命儒臣學士設廳纂定。
與選者凡六十員。
此其題名也。
事在韓久庵百謙碑甚詳。
昭敬大王末年周易義互有不同
句讀音釋當須兩存
命聚中外儒臣
設廳釐正。
外除者留。
已去馳驛召之。
及事竣。
特賜一等宴。
任職在遠。
亦令來參。
又據鄭淵逑,張止齋顯光諸碑。
盖始於辛丑
終於癸卯
首尾三年云。
嗚呼
歷代以來
公元1585年
儒考經者屢矣。
其人與名之可稱者。
不過一二而止。
庸詎若是選也之夫人而有文也。
夫人有行也。
夫人而有學也。
夫人可傳之實也哉
在上尊經作人之效爲章著矣。
後之學者四聖二賢之旨。
不眩而失。
不勞而得。
豈可不尙其世聞其風。
有以興起自立也。
况吾五代祖考采眞公。
伯氏沙峯公俱與焉。
薰沐而覽。
所以壽其者。
私誠然也。
又按柳眉巗希春日記
經書曾有崇祖等所定吐。
亦有誤處。
中命公撰定釋䟽。
後奏大學一篇
其餘或脫藁未及也。
至乙酉丙戌間。
月川穆亦以諺釋四書小學校正被召
其於經書音吐事始末爲可據
之。
是卷本少陵李公尙毅後孫家舊藏。
題曰周易校正廳諸臣錄。
不識校正之爲何義
及考韓鄭諸碑。
始徵校正之爲諺解也。
移寫一本
特詳諺解之所創始如此
書卷末。
左史本末
左氏
史之本末也。
年紀相錯
事緖迭見
未易領之。
乃統其事而薈于一。
各以類從
或先之而啓始。
或後之而推原
於是史之本末成。
庶讀之有蹊而不迷。
巨細無所遺。
譬之爲屋。
栱梚棟樑
自相撑支
一非
全屋。
短簡則又採珠於淵者。
不可以其瑣而棄之也。
春秋四傳後語
春秋四傳
成廟十一年庚子。
儒學之臣。
諸家註䟽
成帙印行
凡五十五編。
有鬻于市者。
若干金易之。
書落三編
於舊藏中得二編。
又一編倩人繕寫
克成全書
國朝明經科
取通乎易書詩及四子書
春秋不與焉。
是故士有至老死不知春秋爲何書。
業佔𠌫者雖或詳於二百四十二年治亂興亡之蹟。
其義則濶之。
春秋聖人所以人道於幾息者也。
如是有似乎不可也
嗚呼
下帷用心是書。
將徒爲也已
濂洛風雅卷後
古詩三百。
無有徒爲而作者
自然而感。
不得已言言之也。
其責己也切。
其恕人也厚。
揚善也顯。
其貶惡也婉。
天機所發。
人道備具
是以賤夫愚婦歡悲喜怨之辭。
乃得與明君良弼規警勸喩
郊廟樂章
並列聖經
所以見天之賦與於人者。
未始彼此厚薄之殊。
而亦古昔聖王敎化所及者深矣。
竊嘗孔孟之書。
傳記之篇。
引詩者甚多
盖以事引
辭。
不以辭尋義。
跡異而取其類。
神會而依其理。
以求其所謂言外之旨。
此詩之所以爲敎於天下後世
聖人爲詩之法。
亦可得以想見也。
自周衰道降。
能言之士。
世盖有之。
楚之牢騷
漢之高古
六朝繁縟
唐之專門
俱盛矣乎
但其無觸而動。
無原而說。
語益巧而氣益靡。
益長而味益短者。
不行道不明。
有以坐之也。
詞章雖小技。
乃亦有關於世道隆替
人心存亡如此夫。
天幸斯門。
有宋諸君子相繼而起。
聖道遺經
聖統千載
其所立言者。
率皆平順質實
釋其辭而不敢擬其法。
宜於今而不欲軼於古。
盖其昭前眎後。
不如不足以爲功也。
其志之所之不得不有吟哢咏嘆之辭。
則又不必曰賦曰比曰興。
而所感者正。
記者眞。
大言無外
小言無內
之而萬世之前
萬世之後
之而方寸
天必敬聖必希。
子必依於孝。
臣必依於忠。
莫不有以紹墜經而風斯世
是故未必井田封建在乎仁義禮樂之治。
未必殷冔周冕在乎升降拜跪之節。
詩未必大小正變而在乎懲創感發之旨。
有宋諸君所以爲有體有用之學也。
今其全書
俱在廣博而淵泓矣。
乃粹其精而裒于一。
以便學者諷誦
軆驗之者
金仁山之此書有功焉。
嗚呼
味之於平淡之中。
相之於驪黃之外
不鑿不局而詩在是矣。
若夫字而有解。
句而有斷。
曲揣強引。
不有少蘊
則此拘學工程
俗語評品
何足與論於朱絃䟽越
壹唱三嘆而有遺音者哉。
敬書御製兵學指南序後
公元1607年
聖上不以文治武備
咨掌兵之臣。
進兵指南
誕頒雲章以弁卷首
命臣王父書之。
又念刻工失於肥瘦
使之親相其役。
於是焉字畫毫髮爽。
臣彜天從傍摹一本
謹此裝束
此非敢余小子私有
唯其敬翫永弆之誠。
寔先於人。
謹識之。
丁未十二月哉生明越四日
臣彝天拜手稽首書。
書錄李昌谷七古卷
李賀之詩。
初唐誕矣。
韓愈氏所推予曷當。
元慶之間之時。
詩淺而俚靡不可救
能奮而振之
纖穠焉碎怨焉盤旋奇倔焉。
又騷之支而杜之髓也。
其力幾挽古者哉。
夫謂聲詩小事
不足爲己。
不爾其色態風韵所在
可以動人不可得以已者。
一道也。
不可廢也。
或曰指切時事
嘆息身命
情思幽遠云。
余特錄其七言古體全。
書絅錦子南程十篇
匠石作屋也。
登山而求之。
爰有衆木。
截之斲之。
輦之輸之。
爲屋之基于九達之馗。
乃審木而治之。
可柱者柱。
可杗者杗。
可梁者梁。
可極者極。
可棟者棟。
可榱者榱。
可梀者梀。
可枅者枅。
可楶者楶。
可杙者杙。
可梱者梱。
可櫩者櫩。
度之以心量
整之以繩尺
維之以鉅鑿。
屋窿然美也。
人皆曰匠石善爲屋。
燕人有欲學匠石術者
𨓏視諸其屋。
於是屋旣舊矣。
衡者倭立者歪。
支撑者鉏。
吾又毁而積土石材木于地。
燕人宿三日而退曰吾盡匠石術治屋。
倭其倭者。
歪其歪者。
鉏吾鉏吾者。
土石材木于積土石材木之方。
人方充然而喜。
卬然而足。
鄰之梓語燕人曰我始謂子學匠石術也。
今非匠石術也。
燕人與鄰之梓。
𨓏視其匠石之屋。
鄰之梓啞爾而笑之曰吾固知子之學匠石術也。
學於其蔽。
燕人分然作色曰子何以知之。
鄰之梓曰吾與子請試往觀于宋之郊。
燕人與隣之梓𨓏觀于宋之郊。
是有匠石新屋
人始愧。
陽子常臨水而坐。
歌歈而而已愀然而悲。
延丘子祈侍於側。
問曰吾聞悲不可以相幷
夫子臨水而
俄而悲。
夫子殆病矣乎
子常曰姬吾魚女
夫水美矣盛哉
天下之物而不可容。
極天下之變而不可竆。
是物也。
或瀉于谷。
或注于壑。
鋪于壤衍。
或入于海。
或合爲滙。
分爲沚。
石相激而射。
或與風相媾。
平者竪者盪者瀁者迤者屯者詭隨者。
夷夷乎其如喜而適也。
音音乎其有所益也。
宜乎其矜其色也。
儇儇其如往而將復也。
必必乎其如所不相獲也。
猶猶乎其侗而廓也。
粥粥其如有所怒而作也。
水之盡之焉耳矣。
吾視而樂之
女獨不聞水之有源乎。
源而發之。
乃成衆妙
渾渾漭漭
不見其窅。
夫水有源。
尙不可求
况已遠乎。
是以悲也。
重菴稿册三
 祭文
  
始祖烈公畫像重摹後告由祭文
公于麗代。
功偉杜稷。
晉陽之廟。
遺像有肅。
經八百歲。
丹靑剝渝。
移奉京城
爰謀重摹。
功訖還安
庶永其傳。
虔告厥由。
陳此觴籩。
宋丈榮祭文
嗟我細君
至慟如吾。
稚齡失怙
身影單孤
公其季父
以父而事。
公乃撫育
己出無异
施及于我。
妻親女。
我亦體公。
依仰有所。
我覿公德
私誦無竆
恬約謹默
溫潔明通
孝源百行
公實有焉。
一兄一弟
俱不有年
雙垂鶴髮
子唯已。
以竭以殫。
敬養俱備
幹事貞固
心友弟。
勤于厥家。
夙夜靡替
侄子女。
稚少孑孑
鞠育提飭。
婚娶成立
氣數均定。
公値其嗇。
抱才而竆。
喪子而獨。
一疾无妄
遽爾長忘。
生必有死。
莫如公傷
兩親無子。
克終孝。
兩侄無父
孰撫孰敎。
公旣冥漠
不必悲。
如其有知
慰且何辭。
人有大本
存順沒寧。
靡愛匪親
靡敬匪兄。
維公之歾。
親戚故舊
無小無大。
同然一口
咸曰惜哉。
善人無命
人而有此。
是謂得正
公有疾。
診已難醫。
猶強自力
爲親憂貽。
笑語昔親。
德容今隔。
齎誠奠短。
公庶我格。
公元1609年
祭夜老嫗文(己酉)
嗚呼
嫗於予家。
凡見五世
家運隆替
人事悲歡
靡不閱歷
勞勩隨而屢著矣。
短髮皤皤
坐談家間故實
天台老仙。
眼前三桑海。
予之所考聞而憑信者多矣。
嗚呼
老者古辟之所養也。
聖人之所安也
况予於嫗哉。
事予先妣
井臼食饗稱意
始予分娩
嫗實沐浴斷臍。
見予之長而成立
每出一味
忘其口。
懷而哺予。
忠勤執勞幾二十年如一日。
玆者之疾。
子將舁而歸家
涕淚凝睫。
徊徨不忍離之意。
病革且死。
夢囈申申語其子。
願葬先妣墓側。
死生之際。
素志可見
顧其子貧甚。
莫能致柩於一日之程。
予亦無以助需。
以成嫗之志。
慙負大矣
嗚呼
八耋康強
翛然長逝
有何憾。
予飰一盂
予酒一觴
嫗其啜玆。
好歸玄宅
嗚呼尙饗
重菴稿册三
 墓誌銘
  
庶兄漢陽趙氏墓誌銘
公元500年
恭人姓趙氏
系出漢陽
高祖諱顓寧遠郡守
曾祖諱曼章。
祖諱漢錫。
庶子曰益祥。
益祥娶全州李氏
承旨匡輔庶女
庚辰七月二十九日恭人
己亥歸于山姜彝大。
彝大卽我先考右承旨諱俒側室子也。
恭人學禮訓。
于歸也。
事吾母至孝
坐卧扶將
不命之退不敢退。
妯娌昆弟怡怡也。
甲辰生一女纔三歲
殤于痘。
丙午八月十八日歾。
于果川後里子坐之原。
其歾也。
一門宗黨婢僕無不咨嗟涕下。
足以恭人也。
無嗣無年
可悲也夫
銘曰。
公元528年
婉兮貞兮。
淑人兮。
銘以傳徽。
庶不堙兮。
戊申五月
嫡弟彝天識
鄭氏先廟碑銘
公元572年
鐵山之治西北二十里曰石山
下有祠焉。
其神故邑慕菴鄭公。
公諱思溫
關西尙武力。
而鄭公特以忠孝文學著。
經明行修
卒官金城知縣
壬辰南倭之亂。
轉餉灣上。
亂已平受勳券之賜。
昏朝時而廢母論起。
公獨持正議以爲不可
坐是擯于
世。
歸而養高林樊
竆經樂道
親喪廬墓三年
里之尙志其址。
過必起敬
用是能生而式其
死而食其土。
縣公昆孫龍徵
賢而有才器。
不愧爲知縣公後。
幼事父母盡孝
父母歿不爲身治擧子業
自號省窩處士
耑精爲己之學。
晦菴朱夫子
好敎後進
成就鄕里望士甚多
旣死其徒無所放。
乃畫公像揭于知縣公神位之左同祀之。
厥祖儼然當中坐。
孫在傍作主
顯顯不可慢已。
古者鄕社之祭。
以祭鄕之有鉅業盛徽者。
是故可以於此不數
百歲得一出於世。
乃今鄭氏一門二有之。
豈鐵之人士有私於鄭氏之門哉。
如是者有所由
修諸身而已
處士胤子趾顯。
以衆意致于余。
請書其事于廟門麗牲之石
爲之銘。
銘曰。
公有聞。
孫代止。
鄭廟崇崇
厥孫配止。
維西
以二公師
不瀆不怠
敬享孔時
重菴稿册三
 神道碑
  
唐津縣監宋公神道碑銘(代人作)
烏虖
精明靈淑之氣。
流行天地間者。
不爲祥麟威鳳良玉剛鏐則必鍾於人而爲忠臣義士
忠臣義士者。
橫之天下竪之百世堇一値。
足以維持人道
公元1547年
倫常
俾聞其風想其義者。
皆有所激昂奮勵不能自已也。
南陽宋氏之先。
有縣監贈公
倭蠻之亂。
殉節嶺南
其兄之子兵使贈公
死於北關賊。
其葬同在其先兆湖南興大石峴坐癸之原。
南之人皆知宋氏二節士之藏。
夫橫之天下竪之百世堇一値者。
乃接跟耀蹟於宋氏之家。
君子以爲世德之所肧胎
門內之所擩染有逌焉。
縣監公諱悌字維則號窩。
六代祖諱琛麗朝門左侍中封南陽君
五代祖諱寅亦仕麗官侍中
當我太祖受命
前朝立慬
免官高靈遂居之。
終身不渡漢江
有田一區
人稱之宋墩云
高祖天生淸道郡守
曾祖安禮進士行淸郡守
祖諱順孫生員
考諱承周以擧孝行除奉慈殿參奉不赴
妣▣▣高氏
公生于嘉靖丁未六月十五日
少好讀書
慷慨尙氣
酒後諸葛武侯出師表,唐史張廵傳。
輒淚下。
茅屋西河廣義谷。
種梅其中
若將終身
宣廟時而南倭蠻致書於我。
語甚不遜
朝廷以爲憂。
公乃自嘆曰𥚁亂將至。
大丈夫豈忍守蓬蔂而已
應擧奉常寺僉正。
壬辰四月
倭酋平秀吉果大擧入冦
大駕義州
公在扈中。
李相國德馨告急遼東也。
辟公
公元1617年
從事
還拜藍浦縣監。
已而特除唐津縣監。
翌年丁巳淸正晉州
公遂倡義湖西
凡募二百人
於是馳赴晉州
與結城縣監金應鍵,海美縣監鄭名世力戰十日
賊勢益急。
公使子德縋城出。
寄書家人忠孝兩全亦難矣。
吾旣以身許國
誓與賊俱死。
吾兄與諸從子
養母親。
盡子職。
賊滅之日。
收吾骨於矗石樓下。
城陷
淸正公欲降之。
公厲聲罵曰爾雖鱗介之種。
豈不張廵事乎。
吾頭可斷。
不可屈。
奮身盡絶
賊遂害之。
是年六月二十九日也。
淸正亦感其忠。
爲埋公屍東門外。
表之曰朝鮮義士宋悌之墓。
唐津縣吏金之金隨公軍中
至是負公屍歸于興陽。
其後二十四年
北關有公之兄之子兵使公之事。
兵使公諱德馹字致遠
縣監公伯氏嘉善大夫內禁衛將諱仁之子也。
貞夫昌原朴氏。
嘉靖丙寅正月五日公生。
是夕母夫人夢有巨人入門
自稱曰我關雲長
仍以所騎馬遺之。
悟而娩。
故命其名。
及長聦明夙就
屬文
當世鉅公皆服其才。
弱冠時事
以爲非業弓馬
無可報國者。
遂赴武擧
乙酉登第
累官至訓鍊僉正。
嘗從上西河
雙鳧浮水
上問武臣有能射者。
公出班請。
二矢發皆
公元1592年
中。
上大賜弓銀帶
壬辰倭蠻之亂。
本職西狩駕。
時行草創無威儀。
獨具槖鞬立于班。
人稱之曰虎威將軍
甲午以母病歸鄕
丁憂服闋
卽除珍島郡守
朝廷方憂賊由西海入。
而珍爲要衝
故擧以屬公也。
赴任
忠武公李舜臣相得歡甚。
講修龜船之制。
鳴梁之捷。
公力爲多。
官廐良馬
監司欲取之。
公曰置此馬
所以待冦。
不許
監司啣之。
按以他事
公卽解紱歸。
一畜一小艇。
往來江湖間。
自號釣隱子
甲辰臨淄僉使。
倭船數十入唐浦。
公與統制使李景濬,虞侯汝樑合力鏖戰
全船捕斬。
朝廷論功增秩
己酉改授潼關鎭。
城堞糧械
課㝡列鎭。
璽書再降。
表裡廐乘之賜。
三水郡守
甲寅富寧府使。
女眞遺種守希歲爲邊警
守臣不能禁。
守希嘗訢降探我虗實
入犯
長白山長驅至駞駱谷
公衛精兵七百馳往。
伏胡峯下。
望見賊勢。
下馬祝天曰願亟掃此賊。
永淸北塞
大霧四塞
公分二百人伏靑澤。
百人旗皷登高疑兵
百人啣枚出賊後。
自將三百人擣賊。
力戰數合佯北
空壁追之。
公返旗迎擊
射殺一酋。
大驚潰。
上山據險
見㫌麾蔽天
砲石亂下。
不敢近。
回靑澤。
公元1616年
伏兵齊起。
在後皷譟從之。
賊遂勢竆被縛。
械守希送京師
献䤋太廟
賜書奬褒。
特陞嘉善階。
拜慶尙左兵使。
待新府使至。
未及發。
守希餘黨猝至。
因風縱火
夜襲府城
公占麾下甚急
至僅數十人
公持弓矢牙城
彎弓向賊。
絃絶者三。
公嘆曰天也。
是我死所
俄已賊衆攔入。
大呼美髯赤面宋某也。
手劍擊殺賊亦數十
飛箭中額
左角而絶。
丙辰八月二十六日也。
時年五十一。
吏民男女會哭如親戚
刻石城門外。
其文曰天不助忠。
大賊夜圍
長城今壞。
士民疇依
聞命沿路官庀返
歸于興陽。
初公得寶釰於智來山石上。
公歿失所在。
後與公素所厚故人暴疾幾殊。
及穌而傳公言
求得釰于島中
殉于公墓
縣監公娶綾陵具氏之女。
一男德駿判官
孫緯南訓鍊院副正。
曾孫胤先,胤祖,胤後。
後出系。
先子相衡時豪
時豪出系。
相衡子玄錫,玄翼
兵使公娶金海金氏主簿光鋏之女。
一男天興
孫後訓鍊判事無子。
以縣監公玄孫時豪爲子。
時豪英秀,英韓。
英秀無子。
英韓系子道垣。
道垣子益良守良,夔良。
益良子啓祥,啓弼。
始具氏聞晉州之變。
子德駿托公兄智曰此兒忠臣之後
可善保之。
公元1617年
嚙指出血題詩于壁曰晉水深深繞矗石。
將軍殉國節爲
忠臣家有忠臣妾。
願與忠臣死生
絶水糓而死。
聞者烈之。
今上丁巳
縣監公贈通政大夫曹參議
兵使公贈資憲大夫兵曹判書知義禁府事訓鍊院事。
二公及具氏皆命㫌閭。
銘曰。
人有叔父
晜弟子。
孰如二公
同蹈幷軌
南蠻不恭
侵萊徂晉。
倡我義旅
如雷如震
嘯傲鋒鏑
七尺鴻毛
石立江心
公節與高。
桓桓節度
亦紹厥後
提此孤軍
讋彼張冦。
央央旂旐
爰矢高陵
項背靡救。
其角大崩
餘衆猖狂
來賊守臣
登陴綏復。
大哭軍民
聖后明明
無幽不揚
表厥宅里
官誥煌煌
窿窿石峴。
義骨同原。
揭此銘詩。
後人勿諼。
重菴稿册三
 行狀
  
資憲大夫知中樞府事兼五衛都捴都捴管松塢公行
公元1665年
東俗於登科舊甲。
重行唱榜謝恩
設開喜宴
所以詑其稀有張大其事也。
宗大王元年乙巳
以新御極稱慶科。
松塢李公以辭賦司馬試。
時公年盖三十矣。
當宁繼序九年甲重回。
以先朝御極慶科。
不與他等。
訪伊時榜中人生存者。
有以公對。
上命本縣守臣問安否。
官給馬致之入
上敎年老之人。
無事上京爲可幸。
且其家閥爲故相李浚慶後。
令攸陞資憲階付知中樞府事。
稍待日氣晴暖
以唱榜服色。
如例謝恩
於是公以二月二十八日
儒巾靑袍
乘軒赴闕謝恩
路傍婦孺走隷遮擁前後
莫不咨嗟歎艶。
夸其刱覩。
旣詣卽引見
禮待甚優。
特除都捴都捴管
設宴之日。
賜米法樂以寵之。
公有感恩詩。
一時士大夫和之甚多
陛辭優賜藥物
護送如上來時。
還第翌日成疾。
易簀四月十九日
享年爲九十。
訃聞賻助喪。
禮官致祭
嗚呼
公有蘊未施。
竆老空山
否極而通。
年旣期頤
聖明不世之恩。
位崇于躬。
名耀于世。
壽康尊榮
翛然乘化
是皆屈伸乘除
氣數有定。
造物者用意其間者然。
詩曰愷悌君子
神所勞矣。
公有焉。
公諱聖源字聖涵
松塢其號也。
李氏廣州
始祖諱集號遁村。
麗末登文科官典校寺事。
文章節義
赫赫照人耳目
自是厥後
克昌大。
諱之直刑曹右參議寶文閣直學士
子諱仁孫右議政謚忠僖公
子諱克堪佐翼功臣刑曹判書廣城君謚文景公
子諱世佐中樞廣陽君。
子諱守貞贈領議政弘文舘副修撰。
贈公二子
長諱潤慶號崇德齋官兵曹判書謚正獻公
次諱浚慶號東臯
逮事三朝
出將入相
顧命
策官議政謚忠正公
正獻公長子諱中悅官吏曹佐郞
明宗乙巳被禍
子諱士溫司直
忠正公子諱禮悅無子。
正獻公次子諱繼悅子諱士修子之。
士溫又無子。
士修次子必成子之。
爲公曾祖也。
縣令
祖諱儀徽進士贈參判。
考諱載晩贈判書
兩世之贈。
皆以公貴也。
妣贈貞夫淸州韓氏。
左贊西平禧後通德如晦女。
肅宗十三年丙子擧公。
公十一連遭考妣喪。
育于伯氏
伯氏公淸羸多疾。
欲待稍長就學
公十四慨然發憤
自知爲學
講讀不輟晝夜
博洽經史。
文藝日進
弱冠京師
名譽大振
與之遊者皆斂袵起敬
及中司馬
遂居煕黃舍爲程式之文。
警絶可痛
屢中解額
或危置上考者屢矣。
而終不得一第。
乙未公年八十。
優老恩陞通政副護軍
下鄕究經樂道
逍遙蒔花種竹忘老。
丙申嘉善
丁酉同知樞府事。
姿性溫雅純厚
一行一言
無庸陋鄙倍之習。
家素淸寒
饘粥不繼
澹然不以産業累心
常以早失怙恃爲平生痛。
每當終身之喪。
屢日齋素
哀慕哭泣如皋復之辰。
九十年如一日。
從孫尙玉奉先祀而家甚貧。
知舊守宰或有餽遺
輒藏諸筒。
以助祀需。
尙玉之居。
公宅三里許。
玉子患痘甚危。
公急往視之。
是日風色寒厲
氣渴汗喘
昏仆路傍。
時公年已八耋。
盖以兒有承祧之重也。
鞠養之恩於伯氏
伯氏丘嫂父母
出入必面。
事爲必禀。
疾病左右扶持
不離須臾
旅遊而歸。
必先往候謁。
然後始還移次
對案聯枕怡怡如也。
而亦不敢有惰禮慢容。
癸亥伯氏內外以厲患歾。
訃自京而疾馳來。
直入喪次曰吾豈拘俗忌愛吾身而不一慟耶。
治喪事。
葬訖而歸。
晩生一子年十九。
𨚡禮有期
不幸而夭。
公哭之慟。
卽寬抑自遣無幾微色。
不以憂喜歡戚動其心者如此
公旣久處泮齋。
泮是多士所聚
論議岐異。
爭閙無寧日。
公惟操心盡己。
不與之爭。
雖諸論太剛。
不少容人過者。
亦皆久而自服
目以畏友
自飭嚴苦
坐必危坐
坐席當膝處皆穿弊
塩虀之供。
處之晏如
舘中吏隷亦皆感化
相謂曰我則負李進士匪人也。
居鄕甚謹
待人恂恂無所失。
里之上下老少
皆愛而敬之
年旣衰筋力康壯。
韶華蘊蓄
脫粟藜羹
欣然
不厭
每於春夏之交。
草木
溪山明麗
散步嘯咏於園治之間。
不恃杖却人扶
肩背竦直。
步屧安閒
古所云人瑞地仙
寔公之謂也。
公少耑精於擧子業
猶以餘力治古詩文
爲語率皆冲淡雅潔
松塢稿一卷藏于家。
貞夫晉州柳氏
右參贊贈領議政五代通德郞儹女。
柔巽貞靜婦德
君子無違
連産未育。
只有一女
取三從兄斗源子疇爲後
適士李彦早寡
疇淵娶坡平尹氏墰女。
生三一女
男長尙純娶完山李氏殷相女。
次尙綸,尙紳未冠
尙在室。
尙純一子一女幼。
李彦繼子時顯
重菴稿册三
 雜著
  
滄海翁遊山事
滄海翁姓鄭名瀾。
嶺人也。
翁自嶺外來訪余于南城
余見其廣額隆鼻
眉宇濶而舒。
衣冠裒博。
今世之制。
余已下而迎。
拜而延之座。
試與語。
奇情菀然
似有以浩浩自得之者
翁之言曰人之生。
所遊者神也。
所交者觀也。
神滯則痞。
觀狹則眇。
神觀俱跼而氣不宣矣。
老夫視居此人間世者。
特泥螾醯蝱耳。
余曰甚矣。
先生之言。
放矣不能約也。
翁曰子宜知之。
世以騶子爲無考原而譚。
猶然顧化
夫推其虗不若遇其眞。
閎其語不若大其眼。
海東之國國雖小。
竆吾觀。
足以夷曠吾神。
老夫三十而以一驢一僮一槖一樸被出
南遊洛東
德裕探俗離。
月出方丈
西臨浿江
東覽大白小白
斷髮再入金剛
浮海而歸。
惟是北之白頭
南之漢挐。
尙無滄海脚跡
老夫今猶未衰矣。
出示其遊山記一卷
大抵破壁懸厓
倦極而休。
燃燈剝皮
率意簿記
其文不事雕琢
情思躍躍不可拘促。
又或雜以圖畫
尋山辨水脉。
測深摹遠。
劃然心開
余乃起而復曰塵囂凡夫
不識先生
先生崖異尙行之人。
幾失滄海翁矣。
吾今知先生其古之瓌奇倜儻飄然遐擧者乎。
吾見先生
不敢復以世之役役出沒
見小利害
輒遑汲然喪其生者以爲士也。
歲餘
夜半而叩余門者。
滄海自白頭來矣。
仍爲余道其經歷之艱遊覽之富。
山谿巖洞之奇。
雲烟草木之變。
娓娓不休
燭跋屢見。
及曉而覺。
已不滄海翁矣。
嗚呼
𨓏者列御冦莊周之倫。
所以弊吻焦舌稱說有道之人者。
不過曰竆扶搖窈冥
以求其虗而遨遊者。
其事必吊詭
意必洸洋自恣
聖人之徒排擯焉。
曷不聞吾聖人所以得於心而寓其樂乎
苟以心之樂爲樂
仲尼顔淵所樂亦可知。
然其必曰道各不同
其所好。
滄海翁之樂。
得之山水之間歟。
不可測歟。
有自耽羅來者
有人藜杖短褐
立于南海上云。
噫其翁矣。
關西節度使公國賢所管倉庫監任通變
平安道安州兵營管倉庫爲八十所。
每倉各有二監
合爲一百六十人
安州西路要衝
人民殷富
銀貨坌集
富商大賈輦載賕賂
寅緣旁曲。
啚差監任。
公元676年
盜弄其糶糴。
變幻文簿
官儲實皆枵然
而彼輩富厚逸樂
縱橫驕恣
挾妓沉酒。
惟事游宴
爲官長者莫能制之。
本營兵使李公國一日下令曰。
此距京師絶遠
雖有能文之人。
不能觀光上國
契活貧竆
無以聊生
是則可矜也。
彼各倉監任擧市井無賴
不辨魚魯
專事盜竊
將命試才
其高下。
其優者因之。
劣者黜之。
乃試之。
呈卷者纔十餘人
不成章
三人成數句。
遂擢之因其舊任。
一百五十七人並汰之。
乃命曰吾於此鄕。
素無親慣。
於衆任之差除
不可視其情面
孔子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雖是閑習弓馬之鄕。
豈無從幼績文之類。
不能遠赴親策
凡彼一府境內能文之類。
並宜赴會
不欲者不必強。
遂坐正衙
命其各坐。
以防代述。
揭題以七佛寺。
七佛寺者。
丙子胡亂也。
本府江水一帶
氷澌滿流
欲渡不敢渡。
僧徒七人㟁邊
相謂吾輩先渡。
彼必謂氷堅可渡。
遂乃相率而抵彼㟁
胡騎不疑踵躡之。
中流氷解陷沒
七僧皆化爲石。
盖佛之靈佑我也。
亂定而安人建刹而供七佛焉。
是謂七佛寺也。
納卷者三百餘人
批抹考較
一遵公正
隨其等次高下
塡以所任之豊薄。
於是
人之解文字而乏生業者。
得以差之。
恪勤奉行
倉廩乃實。
文簿悉整。
前任富厚驕恣者。
不周皆賣其田土家舍
新任者咸買取之得富厚焉。
外史氏曰李公此擧
能戢奸猾無賴之徒。
任用醇謹識字之人。
倉廩虗耗之弊。
奸猾息覬囑之習。
李公於此
可謂行一得二善也。
村民婦事
村民將歸
鷄狗釃酒爲羞。
載之牛而婦乘之。
其夫鞭隨後
道遇盜殺其夫。
將劫其婦。
婦卽作笑眉。
婉辭道妾雖村女
少也娉婷自愛
長與廝牧作伴
居常悒悒不得志
今遇賢豪大男子。
若蒙不棄
固妾之榮。
亦願也。
有酒肉在。
郞且飮酒㗖肉
以畢今日歡。
欣然無劫之意。
仍解包裹下。
婦曰刀有殺人血。
不可以割肉
前有溪澗
盍往洗之。
盜持刀去。
婦乘其頃。
酒壺注其半於地。
封塞依其前。
旣至
婦受其刀。
開篩盖切鷄狗肉。
盜將飮酒
槖中盃勺
婦曰顧倉卒無由得器。
盍以壺飮之。
盜從之。
盖壺之酒已無半矣。
努力仰其面。
以求酒之入於口也。
如玆之際。
故作獻媚狀盜頤下漸昂。
婦卽以手中刀刺其頸斃之。
載夫屍歸。
旣葬不食死。
嗚呼
女之烈者。
際此
固有死者
然婦於是時。
不爲游辭以解之。
雖欲死不可得
終將受其汚矣。
死亦汚之後矣。
汚而死。
顧何益於汚之辱哉。
以婦之容之才。
身事盜而徐爲之計。
報仇也何難。
而是幾不爲豫讓罪人乎。
能辦大功急遽之頃。
全其節以歸。
不有其巧。
顧安得以濟其烈。
豫讓國士也。
報國士遇
一誤於廁。
再誤於橋。
是盖有其烈而無其巧也。
記曰君父之讐。
不反兵而闘。
婦蹈斯言矣。
太史氏採之。
忠義智謀之士同傳可也
婦在湖西堤川云。
諭鬼文
泮之北有六一閣。
閣中盖有魑云。
豊溪眞逸使齋童鳳縣書于閣之門諭之曰。
夜半羣陰用事
而輒嘯儔命朋。
紛紛攘攘
欲以嚇人
人靈且正。
豈爲而嚇哉。
而人之饑餓惡疾離土抱寃死者耶。
古木石古器物久而化者耶。
幽暗穾奧之寓者耶。
我讀聖人書。
於原反始終之事。
屈伸變通之故。
講究之久。
欲問于而。
而且見我
而又自思不足以當我之詰。
我所不欲見。
然則不過虗氣所聚
陰沴之所寓。
昏夜幽黑
何敢自見於光天之下耶。
况是地我萬世禮樂宗主孔夫子神靈之所妥。
左右黌舍經生儒子爲羣
而居。
洋洋衎衎爾。
不可雜處也。
不知而處瞢也。
知而猶處頑也。
而愚不知改。
謂天可欺焉。
風雲雷雨之靈。
名山大澤之主。
其將宥而。
特而頑命未至焉。
而其同而徒侶
往于竆荒寂寞之濱。
縮伏靜蟄。
以俟造化者處。
而毋𤳦屭以致後禍可。
範行篇
某郡有不孝子某。
事母不謹
隣里訴于官。
將逐諸鄕。
官召不孝子某立于庭
不語良久
命官廩出米三斗不孝子某。
且諭之曰此去官門之東幾地名某。
有某姓某名者。
汝往以米爲糧。
客寄其家。
米盡而返。
告我
不孝子某如官言往之視。
果有某姓某名者。
立門喚人。
一婦出言良人適出
不孝子爲言行客失路
日且暮。
寄宿
婦言良人且至。
卽入。
不孝子居外待。
門隙視。
婦在庭中方承油旣畢。
滿注二甔。
置諸廳。
戴瓮汲水出門去。
而已一老媼自房啓匍匐出。
手循廳中物。
至盛油者。
卽口罵曰少婦安得庸懶若是
滌器而水尙在器。
將兩油甔注之地盡
匍匐入。
婦來見油自墻竇流。
却立久。
急入廳視。
甔空矣。
不出一言入厨。
老媼房內問知婦來。
罵如前言
下氣引罪
且言勞老人擧手
婦罪婦罪。
少頃
姓某名者歸。
不孝子作禮
言如對婦言
某姓某名者迎接有禮
甚忠欵。
婦徑出門
低聲言俄爲油尊姑認其爲滌器水。
注之地。
勿言
勿使尊姑知。
恐傷老人心。
某姓某名者入室問母候。
下厨與其婦烹鷄具粥。
手而入室
供其母。
出見客。
饋以夕飯
不孝子某將償以粮。
固辭
一宿
不孝子某還伏官門外
召見
問卽還狀。
不孝子某俯地不敢言
纍纍滿面
終養老母
官又加賜米肉送之。
不孝子某持而歸。
養老母。
後遂以至孝聞。
詩曰芃芃黍苗
陰雨膏之。
官有焉。
皷鍾于宮
聲聞于外。
某姓某名者有焉。
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
小人所示。
不孝子某有焉。
三警
諺呼醋謂甘物。
以爲有神
聞稱甘則喜。
稱酸則怒失其味。
曰甚矣。
醋之神狹也。
世之愚而稱明則喜。
貪而稱廉則喜。
暴而稱仁則喜者多矣。
然愚終不可明
貪終不可廉。
暴終不可仁。
猶酸之終不可甘也。
顧稱明稱廉稱仁。
有何而乃喜之耶。
要得不如有之。
迷藏小兒
見人口吃舌縮。
中風而唇頰搖動者。
輒強效之。
久仍成習
欲去矣而未能。
彼其始雖出於簿而笑之。
而其習之移人
猶然如此
誠壹跂慕
不學哉。
人於德勝覺先者。
不授不範而能及之者
未之聞也。
衆人不爲聖人
只是不爲
故學先於立志
幼余聞魍魎性嗜蟾蜍
然食之則死。
每見蟾蜍
輒泣而食。
食而死。
始甚笑之。
以爲食之好。
果足以易其生乎。
乃今知世有其人者。
奢麗戰伐
亡其國。
酒色以喪其身者。
滔滔皆是也。
彼以邦永寧安逸之樂。
奢麗戰伐酒色一時之娛。
何如哉。
莫畏於慾。
善於忍。
子貢問樂
樂記篇末
子貢問樂者何也。
古者禮與樂各自爲書
篇目甚多
漢興無有之者
且其書散佚不傳
惟餘樂記一篇在。
禮書者取以載之。
備樂大體
子貢師乙以下
樂書諸篇中一段落
幸而見存
不可不收。
無可屬。
付諸樂記之終。
於末特書子貢問樂四字
若曰玆段別其名曰子貢問樂云耳
文心雕龍
文自天地生。
旣有文矣。
不得不有其法。
法之所具而妙以之生。
文非妙不稱
非文不宣
也者固已森布天地之間。
無可以竆旣之矣。
聖神之作。
閎博
旨。
觸境感情
引情而成法
依法而生妙。
有莫之然而然者。
不自知所以然而然者。
天地以是妙而憑於人以宣。
聖人無所與。
况於文藻之倫乎。
是故隱而不章其奧也。
明而可跡其顯也。
顯之用。
神通之機。
存乎人而已矣。
擬作之法。
始自中古
亦必精竆力探之久。
有得於中而發之乎辭而后
爲可追作者之軌。
自成一家之則。
豈但在乎辭章字句之間而止耳乎。
大抵制文之法而發天地之妙者。
前人之功也。
前人之法而成文之妙者。
後人之事也。
苟欲能此。
精竆力探之久。
不可得者。
下材則又有駸駸自入乎綺繪徘優之不自知救。
劉勰文心雕龍之書作。
洞察情志之蘊指。
能悉引伸微旨
於是乎其所云天地之妙者。
亦已呈現之無餘。
使下材者亦有以知古人之文爲有法。
得其用力方者
文心能之也。
若乃開其聖路。
立其繩律
則士之其能求之於古。
反之於己。
于以可與於天地之妙者。
不可復見也。
文心者其於文苑
功與過盖有不得相掩之矣。
余於其文辭雕餙精切
言者古文
而文不能自拔六朝之頹塵。
有違孔氏。
言行之訓不暇論。
或破其不可破之細。
形其不可形之隱。
爲能媾
心靈作者
竆變累代
及其幽深也。
始有鑽硏之苦。
終有渙川之樂。
東方朔客難
方先生客難
古今對問解難之祖。
之者相接也。
而俱有病於其辭𧗳其志蹙。
其隱婉之旨。
矯爽之志。
散之樂。
終必遜之
譬如絃之瑟。
不襍之歌。
音節踈緩中涵幼眇
又如大胾具和。
久嚼逾有味也。
然其旨義之深蔚。
未易窺見者。
不可不爲指晰文。
中半以下
一立言。
與上所對抒者。
離以又接。
其曰水至淸則無魚
至察無徒
其曰枉而直之
使自得之。
優而柔之。
使自求之。
揆而度之。
使自索之。
聖人之道。
如此寬容和裕
乃今世之處士自名者。
塊然廓然
有違中行之正
徒侶之寡。
是其自取宜也
此爲可詰之大者
其意盖曰子何獨疑於我爲云已。
則不爲是不能
樂毅李斯酈生之遇者。
亦上所云彼一時也此一時也。
君子處世
與時消息
唯其宜之所在
無所處而不自得
如其可也
雖享而千鍾之祿。
居之五等之爵。
揖讓天子
澤流子孫
固有之。
苟非其可。
蓬室編戶
黎布褐。
有時不繼
不改其樂。
知道君子可與。
不可不知者言。
故只
汎言時之異而已耳。
且知其時過半矣。
夫人有問於我者。
善道不容之故。
徒言其時則其事至淺近爾。
不異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以筳撞鍾
不足以開發問者之心意耶。
今世之所高者處士
困而不遇者。
今之所爲下愚者。
以己而非處士
是亦鼱𪕾之襲狗。
狐豚之咋虎。
終必取困。
自見不知權變不量也已
自謙也。
雖然微哉悠哉
詩人諷咏之遺。
豈可言語索哉。
方先生秕穅塵世
遊戱萬乘
跡混而節安。
子雲孟堅之徒所及
文亦如之。
說者或曰以下愚非處士云者
指客不然
同人
公元684年
同人之卦
六二爲主
而其彖傳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
乾行也。
主乾而言何也。
五以陽居尊。
爲乾之主。
二爲正應。
唯一陰。
而二非五之應。
不可爲同人也。
二以文明中正之才。
與五爲正應。
而爲三四所阻隔
則但當守正不撓
靜而竢時而已
其在同人之時。
以爲五與已爲正應。
必欲上而同之。
夫有欲之之意者私也。
故其占爲吝。
同人之道。
君道則以公諸天下
大中至正之道爲上。
而獨與二爲應。
有所偏昵
不能亟除三四之小人
至於號咷而動師。
則其佻輕
柔蔽。
失君道甚矣。
如是者以其獨與二應之故也。
同人者。
同乎人者也。
爲人上者。
公諸天下
而唯同於人之是事
則其道無爲而可矣。
然則五之道將奈何
唯親乎于郊上九庶乎
夫處同人之善者。
無如上九
上有陽剛之德。
國師之位。
當此君臣上下相同是事之時。
浩然乎其潔己而去之乎荒遠之郊。
知時葆貞之士。
其孰能與於是乎
爲五者能尊事以禮
與之共啚。
則何三四之不可除。
二之不得應之足慮哉。
故其彖曰同人于野亨。
爲人上者。
盍亦知所戒哉。
讀史
  自序
上大夫壺遂以下止君比之春秋謬矣。
文勢䧺渾
色態天然
高出諸家客難解嘲,賓戲之上。
不啻幾級。
嗚呼太史公乎。
嗚呼太史公乎。
夫人
吾誰與俱。
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
 次傳也。
言自先人以來所傳之舊聞也。
非指太史公先人也。
(此是語太史公者)
先人有言
 此先人
太史公也。
(自孔子至於今五百歲云者可見。)
太初元年以下
此爲太史公所嘗與聞者。
史家大事故特紀之。
  游俠列傳
朱家終身不見季布將軍
索隱竟亦不報朱家之恩。
不以小償施大義之士。
恢恢伉爽之士哉。
其所以得此於魯朱家者也。
無用
待我。
待我去。
令頟家豪居其間
旨未暢。
或曰無用(句)。
去字錯。
當作待我去。
待我令頟陽豪居其間
無用言。
不卽曲聽狀。
且待我之去。
以待我令頟陽豪居其間也。
古文質而多複。
  
日者列傳
日者列傳司馬季主事。
文中之戱。
騷賦變體
宜採列于昭明文選對問文中
以備太史公一軆
或曰蔡澤何如
蔡澤傳是戰國縱橫家軆。
與此異。
  孟子荀卿列傳
未嘗廢書而歎也。
孟子第一義
戰國所以戰國
只是一利字。
孟子所以孟子
只是去一利字。
孟子第一義
其在漢儒。
如斯人豈易易哉。
乃推其功。
直配諸夫子罕言利。
無少貶辭
愈氏有言曰求孔氏之道。
當自孟子始。
嗟乎
韓愈氏識此哉。
太史公非史而已
孟子乃述。
乃字另是精采
亦讚亦惜。
爲文者所不可不知。
其後騶子之屬。
孟子而及騶忌騶衍淳于髡愼到環淵接子田騈騶奭荀卿公孫龍劇子李悝,尸子,長盧,吁子,墨翟諸子紛紛者。
不嫌曼衍
反於孟子畧之。
文字之妙。
弄幻層疊
卓出百家
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游。
獸吾知其能走。
太史公猶龍乎。
荀卿其叙荀卿也。
使下孟子於諸子者。
自見
何等量度
何等律尺
故篇名曰孟子荀卿列傳
騶衍稱引()。
際焉()。
騶子本文
 孟子之事齊適梁。
騶子之適梁適趙如燕。
其道何如
其見待何如
太史公之所興慨於斯作者耶。
墨翟宋之大夫
與上所記諸子異其例。
只數十餘言。
儼然墨翟小傳
豈不恢恢優哉。
淳于髡傳。
王屛左右
獨坐再見之。
終無言也。
簡而該。
健而暢。
使他人紀此。
疇能及此
  
田單列傳
此文凡田單出十一奇計
斷軸傳鐵(一)。
反間騎劫(二)。
城中食必祭(三)。
宣言神來下(四)。
宣言懼燕軍之劓齊卒(五)。
反間
懼燕人掘塚墓(六)。
伏甲卒。
使老弱約降(七)。
富豪遺書(八)。
千牛
畫繒束兵刃於角(九)。
燒牛尾夜縱(十)。
老弱銅器(十一)。
隨境運妙。
疊切相生
所謂出奇無竆者也。
後世以小敵大之兵。
未始不以奇而可爲功者。
不可以預。
不可以法。
其紀文或變。
中藏軌度森然
文點綴層段。
六用乃字。
二用又字。
一用因字。
條科不紊。
  
魯仲連鄒陽列傳
好奇倜儻畫策
不叙其事。
讚其人者。
他例所無。
魯連布衣也。
一出而折秦存趙。
二出而懾燕安齊。
其人奇其文自殊
新垣衍無言。
始問平原君以梁客新垣衍安在
專是崢嶸不可犯之勢。
及見新垣衍而無言。
又忽在雍容不迫何。
夫以一布衣。
力折萬乘卿相者。
是豈辭氣淺露可能哉。
又其文勢
事端稠疊處作掉轉
大有力。
梁未睹秦稱帝之害。
戰國時春秋尊攘之功已
矣。
其次魯仲連乎。
余讀魯仲連傳。
至梁未睹秦稱帝之害。
未嘗廢書而歎也。
彼哉彼哉
平原君新垣衍不足道
惜乎。
魯連高士
不免戰國習氣也。
魯連者。
唯當曰天無二日
無二主。
周雖微弱
正朔所統。
秦雖強不可稱帝而已
其曰稱帝之害云爾
則是君臣大義
王者大統
且將有利較計其間也耶
或言新垣衍庸人也。
其曉新垣衍以玆而後
不帝之事可成。
君子不言
言而爲天下法。
其事之成不成
不暇慮也。
魯連而出。
此秦之畏將閉關不敢出。
奚特却五十里而已哉。
肆然而爲帝。
過而爲政
正義至過字爲句。
不然
言彼旣肆然而爲帝。
則將過於此而又復爲政天下
東藩之臣。
因齊後至
因齊齊威王名。
所謂貴於天下之士。
天下之士云者
出自新垣衍敬服魯連
豈以魯連自稱所謂貴於天下士云耶。
太史公時或有不密處
是盖力有餘而畧於照檢。
不害爲氣宇宙
空塵世。
魯連則必曰所謂貴於士云耳。
燕將書
魯連聊城將書。
先秦文字雋永可誦者。
太史公所採。
苟然而已乎。
班氏兄弟時。
不能無可刪者。
齊棄南陽右壤(句)。
濟北計。
猶且爲之也。
向者楚攻南陽
魏攻平陸
當是之時。
齊雖棄南陽右壤
唯其濟北則爲齊計者猶且爲之也。
以其亡南陽之害小。
濟北之利大。
况今者衡秦勢成。
楚國形危則齊之必决於聊城
不待智者可知矣。
文勢矯健倒互。
層疊較然
古文如此
未有力能及此者。
行之()。
聊城亂()。
不惜一死。
不苟其義
聊城將亦可傳者耶。
於魯傳中
特明聊城心事頗詳。
逃隱海上
魯連隱矣。
太史公文盡矣。
藐然不可躡矣。
魯連神龍時現。
博德普施
歸彼江海
其潛其躍。
不自介意
太史公之文。
如雲光濃淺。
龍與徘徊
龍屣窟宅
雲廓天衢
魯連傳盖用檀弓記石祈子事法。
今楚魏交(迭也)退於齊。
而燕救不至
言楚魏俱困於齊而燕不救兩國也。
非謂燕救之不至聊城也。
下文曰以全齊之兵。
無天下之䂓。
(按書字䂓求也。
左傳規求無度
此段在齊南陽之下。
行之聊城亂之上。)
鄒陽
鄒陽中上書。
無有之者
無有之者
大抵文中之騷。
太史公㝡朝暮得意者。
古人文章之特妙者。
後之作者盖嘗極力摸循而後已。
荀卿子六賦,鄒陽上書
無依俙繼響者。
  伯夷列傳
載籍極博。
考信六藝
詩書雖决。
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六藝
孔氏之書。
夏之文
史官典謨之編也。
一讓國也。
伯夷則孔氏之書載之。
許由典謨之編未著
太史公所以伯夷則爲傳。
許由未敢焉者耳。
所謂伯夷叔齊雖賢。
夫子而名益彰者也。
前後相照應。
規矩方圓之至。
太史公人文之至。
學者類喜其縱橫跌宕者。
而尠有能造其閫於縝密成章
可勝惜哉。
可勝惜哉。
何以稱焉。
言此何嘗六藝及虞夏之文
考信知者稱之耶。
夫傳天下難事也。
許由之事出於說者之說。
且非孔氏之書虞夏之文所稱。
許由之事果有之耶。
余登箕山
上盖許由塚。
許由之事。
無之耶。
太史公終然好奇愛古之甚。
則雖於許由卞隨務光
不敢別立一傳
而第於
伯夷傳因以記此三人者事頗鄭重
太史公之爲三人地者。
非傳而自爲傳。
太史公良苦
又因使此三人讓天下之節之高。
得信文之載。
太史公發揮稱述
豈遽出墨胎氏二子下哉。
許由卞隨務光雖賢。
猶然如此
閭巷之士。
砥行立名者。
非附靑雲之士
烏能施于後世哉。
伯夷傳前半在怨字上。
游幻說去。
後半名字上
着緊說去。
怨耶非耶。
孔子伯夷叔齊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伯夷叔齊之詩曰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歿兮。
適歸矣。
夫其辭壹似重有怨者。
太史公不能無異焉之心也。
雖然伯夷叔齊之心。
一得夫子言之。
後之人始皆知伯夷叔齊之爲仁人
不爾伯夷叔齊不免爲尤怨憤懣之歸而已
今讀其詩。
何嘗乎哉
以暴易暴不知其非矣則義之所守也。
神農虞夏忽焉歿兮我適歸矣則傷今不如古也
其末曰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則又其順受性命之正
得正而斃焉而已
何嘗乎哉
太史公豈不知乎此而曰怨耶非耶云耶。
盖爲伯夷叔齊非怨
孔子能說之。
然後伯夷叔齊之仁。
見到顧護
自已
論命旨。
豈以其重若彼。
其輕若此哉。
解者紛紛其說。
說愈多而於作者本旨愈舛。
余曰不必事乎深求曲探。
而只就上下文理觀之則旨自烱然矣。
伯夷一篇
專靠在名字上說得重。
而中以顔子仁夭。
盜跖暴壽。
天道刺謬。
無限簸踢。
操行不軌
犯忌諱終身逸樂
累世富厚者。
畢竟凘滅就盡。
歲寒而知
世濁而見淸士
則又其一時公正遇禍害。
不足蹙也。
聖人之言曰道不同不相爲謀
又曰富貴可求
從吾所好
是其旨盖以爲逸樂富厚事爲甚輕。
名節見於世者爲甚重也乎。
豈以云者
猶言豈不以也。
故其下段又引君子沒世而名不稱焉。
然則亨利者輕而徇名者重者。
意尤著矣。
余竊自爲余言是。
  管晏列傳
晏平仲之事。
記者甚多
而獨於越石父事特詳。
觀其旨意
又其在越石父者重。
不但爲苟借其地耳
晏平仲知人得士
太史公於古之人有可傳之實者。
終不餘力而遺之矣。
左氏亦嘗記狼瞫事。
彭衙役御者之妻之事亦然
然則在乎其傳
晏平仲哉。
故至其讚論曰論其軼事自解
其實非爲軼事而已
奇人奇事
俱出晏相國傳中
仍以成晏平仲傳之奇。
  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藺趙三傳。
又是一體
或離或合
一團渾成
始紀廉頗乍起陡斷。
中與藺相如串捏說去。
末又於趙括事後收殺廉頗不畧。
排鋪亦蘊密亦錯落
盖集耳,餘兩傳。
魏其武安灌夫三傳
格法之長。
  留侯世家
愕然欲敺之。
至此
令人眼瞠神𢥠。
使而下老父
老父必有抵他術。
不有其術。
彼烏能見所不見少年
如許桀驁態來。
雖然竟不是爲此者。
取履之事。
非以一亡覊臣
敢生擊郡縣
天下皇帝之計之大勇能辦
項伯殺人從良匿。
行筆過去處紀此。
後來生出許大事端來。
使玆事所關爲細。
則不過於鴻門事時。
原其初而引之亦足矣
不必如許見痕。
玆事豈細關也哉
使項伯無從之事則無夜告之事。
夜告之事則鴻門之事危矣
漢王之終得天未可必矣。
玆事豈細關也哉
不可不先之於
前。
收之於後。
別立一段落。
太史公一句一事段。
苟然無稱停。
或曰左氏最多此法。
前而漫記數句太沒關係
久乃爲許大事以上接。
下馬踞鞍而問。
漢王之問張良計策
已自路中憧憧不懈一心矣。
時事勢之危甚。
漢王深契張良
在吾眼。
太史公之筆。
於光神態
揷入傳神妙手
請爲大王籌之。
太公武王定天下者也。
留侯太公兵法也。
其語八失
極言周事不可照證於今何哉
其所以善讀太公兵法者也。
善讀古者
不以其跡。
其時
四人前對
言上有不能致者天下四人
卑辭厚禮迎此四人
四人前對
始自四人露出四人名姓
紀事家藏現出伏法
余讀留侯世家偶得一詩
上眞濟北神。
豈曾容易爲人身。
漢家終始存亡事。
不是留侯着手親。
漢王所以得天下者
老父本與張良太公兵法之功也。
天下旣定
維持王室
以啓四百基命者。
四人出山有力焉。
濟北之神。
商山眞人
何爲一婦少年
效勞至此哉。
滄海君不足道
乎。
留侯赤松子之倫也。
留侯不死矣。
節俠忠臣孝子謀臣廉夫哲士飛仙
不可得以名之矣。
其歸則孔子所謂三德者。
留侯之謂耶。
或曰嶢關燒棧道。
陳丞相陰謀何間
是烏知蟬脫塵濁
凌薄日月
龍伸豹變
與時消息之妙哉。
古之君子
亦何嘗非成功之爲貴。
朱子通鑑綱目以上春秋
大書留侯張良卒。
是不留侯置於度世超觀之流
而爲留侯終始
若大雅旣明且哲。
以保其身者矣。
大索天下
求賊甚急
張良故也。
秦時大索天下十日事。
天下不知賊爲誰。
天下震驚
天下相傳以爲天下大事唯此事。
張良故。
  蕭相國世家
蕭相國世家
上豈一日何哉
何所委任者。
於諸臣最重。
關中事專屬焉。
關中漢王所視以本根之地。
深信不可
於諸臣最深而疑亦於諸臣最切。
以其任之重故也。
使不遣子孫昆弟
不以財佐軍。
不彊買民田宅。
且族矣。
爛然勳名之可表見哉。
雖然三計者。
出於鮑生召平說客
而何不知出此。
盖誠勞有餘。
智勇不足
高祖亦知其無能爲矣。
所以終免於高祖之嫌忌也。
觀其破布歸。
上所笑言
則上豈不知其故爲也哉
  五帝本記
太史公叙記唐虞商周事。
其引尙書典謨誓文
多與今行尙書異。
可疑
太史公盖見古異尙書全用其文歟。
則其記事淺近流俗
决非古本本文者。
盖以今行尙書而點改字句
有若䟽說歟。
其所改者雖與今行尙書異。
文辭又有高古非非古而可能者。
斷之曰太史公本見古異尙書
而引之其淺近者。
盖以己見潤改
有以釋解其旨耳。
不曰作典作貢云爾。
只攛入記事中。
作爲已有。
則於其叙歷又不可得專用奧妙深簡。
不得不雜以淺近之己意以趍易曉。
又其於曰作某篇云者
未嘗改焉
故雖與今本尙書時異
亦何嘗有一淺近哉。
太史公金匱石室之秘。
少遍郡國
先生長者遊。
其所古本尙書
極其高古雅訓者。
惜乎。
亡論古本今本
尙書盖岐裂矣。
虞夏殷周之舊十有六七。
  㐫奴列傳
㐫奴列傳
記事實。
而上下數千百載。
中國所以夷狄者。
得失較然矣。
末畧李將軍陵能戰狀
終之以李廣利之降㐫奴事。
天子之詔捕隨。
天子意欲李廣利之降㐫奴。
非戰之罪。
亦非廣利本心也。
其傳論之終。
歸重重言擇任將相
太史公憂慨發憤
盡之㐫奴傳一篇矣。
孔子春秋
桓之則章
至定哀之際則微云。
㐫奴傳讚論證諭精的
氣勢頓挫
旨意疊複。
當與五帝讚論並稱妙絶
而倔宕忼慨
時亦過之
淳維
淳維卽今㐫奴冒頓始祖也。
唐虞以上山戎獫狁葷粥之屬。
或別爲一種
或桀之子避入北邊
北狄君長
在堯時爲葷粥者。
而在周時獫狁
代各異其名歟。
不可知
犬戎赤翟白翟緜諸,緄戎,翟䝠,義渠大荔烏氏,朐衍,林胡樓煩東胡山戎諸種
亦莫詳其幾離幾合。
何起誰㓕。
盖自冒頓㐫奴始大。
統壹北邊諸胡
世傳國官號。
乃可得而記云。
冒頓始祖淳維
讀古唐詩
公元716年
   長夏林居患暑疾。
日日昏卧。
案上有古唐詩若干編。
信手攤閱。
偶有所會。
筆蘸磁碗藥汴錄之。
時世不復詮次云。
柔兆執徐則且之月也。
詩之爲道也。
感動人至矣。
凡看古人詩。
無論贈答游覽傷悼喜適懷思閒逸宮禁田園行路物色諸作
無論創始擬古
讀之忽使人睾然若思。
超然若恨。
栗然若悲。
融然若移。
惝然若癡。
不能自已
不自知所以然
方爲作者得意所在
如欲學古者。
先須摸索氣韵以入。
選詩之出。
凡材立想。
上士則必涉其全而自爲歸矣
是故選詩者必取其格律齊整
句法不足篇法有餘者。
可以立經陳紀
永代法程
庶免崇虗誤世之歸。
昭明選爲近之。
兩京氣全。
四唐格備。
千古詩運之重者。
其維建安乎。
建安之於兩京
雖無老成人
尙有典型
建安之於四唐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不曰爲詩者一字一句
不外乎建安然後尊詩。
然知建安之有此。
可言詩。
晉與六朝
多自運杼軸
杜少陵之能鳳炳永世虎䧺前古者。
余知之矣。
以其不可以一能稱也。
若使江文通其人拈杜之善以擬之。
如擬古三十之爲。
必且茫然視而無如何也。
將在紀行乎。
述懷乎。
咏物乎。
懷古乎。
不可得以名之矣。
杜少陵取材却博。
後之論杜者。
不知探溯乎杜之所從出。
汲汲逐句評騭之曰。
是開後之誰某云爾
是皆見流而忘源。
摸影而遺形之說也。
烏足而知杜哉。
七言絶句
全法截法之異。
全法四句之自成一篇是也
截法者截長律而爲之。
或截上半四句
或截下半四句
或截中間四句
或截起二句二句以成者是也
試論乎唐。
太白全法
子美多截法。
盛多截法。
中晩多全法
余嘗妄以爲全法惟能天然圓活則易有雕鏤切蹙之病。
終不如截法之聲盡而思致有餘。
李端自嫌身未老。
已有住山心壹獲僕心。
不可五古
不可言律絶。
元明不可言塡詞
西京無文
盛唐無詩。
西京之無文也。
非無文也。
夫人能爲文也。
盛唐之無詩也。
非無詩也。
夫人能爲詩也。
漢氏之東。
元慶以降
稱矣。
陳思王天仙下降
擧體可觀
開口可聽
花溪能事不受促迫
王宰始肯留眞迹
錦繡其肚笙簧其口之文人才士苦想。
千古同情
子美書貴瘦勁方通七字
儼然可以諸家筆訣之紛紜支離
蘓長公以爲此論未公吾不憑
使世之塗抹墨猪之肉漢色飛眉舞
未必不藉於坡翁一語
豈此老大智眼。
亦爲岣嶁鷹鼎所欺誤也耶
不得不子瞻深惜。
直欲起九原而詰之。
皷吹鐃歌相和歌辭。
有可讀者
不可讀者
不可讀者
不無或誤或錯。
盖有其音無其義者亦多。
其可讀者
須以三百篇楚騷例之爲可。
余每與花山子議
欲標其不可讀。
就其可讀者而分章定句。
皆有評解。
此殊似可觀
吾生多故
會合良難。
心經之。
何日成之。
帝王之詩。
二黃之作。
惟有三侯之章㝡爲䧺健壯烈
茂陵篤古文。
幾墮詞藻
日月星辰四時
廣大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之悲傷
慮殫爲河之憂慮
高皇孫武皇子哉。
能樂極知返。
保有炎祚宜哉
老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司馬懿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隱然覬覦神器
藉口湯文之志。
魏丕始有士氣
簡文全乎豔。
后主煬帝靡然蕩情才子矣。
唐興以太神武不世
或於聲律
或於意想
䧺武不及老瞞
藻麗而反遜於魏丕
不爲后主煬帝之歸者。
初唐時運之將變故耳。
惟其力能及之唯雪耻羞。
百王除㐫報千古二句
依俙繼響於二劉
開元以下無譏焉。
今人之於古文
妄以凡腹度之。
竄句換章。
唯意恣竊。
深所痛惡
今讀安世歌。
奮欲爲此。
博古得無罪我乎。
咫見不敢自隱
欲與同志共之。
都荔遂芳之遂芳二字
窅窊華之桂華二字
都荔窅窊四字一句
美芳磑磑卽卽美芳二字當在桂華馮馮翼翼華之下。
華美四字一句
當在都荔窅窊之下。
意想圓活
聲韵鏗鏘
夫何憚畏哉。
葛稚川洞陰冷冷
風佩淸淸
仙居永劫
木長榮。
後來游仙
皆屬膚誕。
此以眞境眞語發之眞神
吾人口頭心頭
常常有此四句
萬慮俱凈。
遐情自生。
免生
老死病於利名汩汩役役塲中
江文通擬古三十。
大有功於詩家
使後學小子摛管伸楮。
沾沾然以古之人自命
庶不逕占退步之地者。
文通之志也。
誠觀其擬法
不切切於形似
䂓䂓字句
然其一句一篇
皆能脫出自家本相
擬古而務得其神韵者也。
此爲擬古家之好門徑
若必欲置之本集。
雖使慧眼視之能辨
魔道也。
楚優孟抵掌談笑
宛然孫叔敖也。
非一髮皆似。
在乎氣宇擧止之間矣。
苟如叔敖同坐
豈有不辨哉。
詩盖一代一代典型
一人一人貌相
有志古學者。
先須分辨乎此而知揉雜之爲可戒。
然後始可與論於篇法
於其一篇之中而如學建安則擧體建安矣。
如學六朝則擧體六朝矣。
王孟高岑
李杜莫不然
雖至宮體兩王豔調而崔韓怪而西崑鬼而長吉苟。
其擧體渾成
足稱異色而俱悅於目。
殊音而並可於耳。
若䧺首纖尾。
左腴右癯。
將成何物事。
少陵諸體。
畢竟當以五言律爲長。
寔有唐三百載之鎭也。
王右丞短律有高古之妙活。
雖其氣格䧺渾
形態之泡滀。
不足以髣髴於杜。
句法篇法差可
齊軑。
其次孟襄陽大有篇法
蜀州尖削
王右丞明月松間照。
泉石上流
雨中山果落。
燈下草虫鳴。
屋上春鳩啼。
村邊杏花白。
天韵秀發
絶少雕斲意。
雖謂之賢於何庾。
亦未爲過語
然猶不若杜少陵上下作對語之五絶諸作之濃麗。
讀之使人如入百花春林
游絲
草香禽語
可心醉。
然此又猶不若吳均山際見來烟。
竹中落日
鳥向簷上飛。
雲從窓裡出之晏然有人莫敢誰何之意。
鍊字之奇。
猶屬第二義。
若其造想寄景之妙。
依然置我其中而林趣悠然矣。
萬綠山樓
午睡纔醒。
長風望遠天。
坐見林稀定態。
嶽媚殊姿
王右丞行到水竆處。
坐看雲起時。
怳若置身丘壑中。
儘覺古人胸中全副古意
眼前無量淸福
夫有兩京渾灝
不得不建安華麗
建安華麗
不得不六朝精切
六朝精切
不得不盛唐淡寂
此與忠質文交暎何異哉。
淡寂降而爲晩唐之直俚矣。
五古
承陳隋之弊。
欲以淡寂捄之。
雖然淡寂本非建安六朝之所乏少
建安六朝淡寂帶神韵。
故其弊爲陳隋之輕艶
淡寂重體裁。
故其弊爲晩唐之直俚。
直俚而更無可降矣。
唐時蘭亭眞本
河南臨之。
比之自運。
天韵尤發。
盖得學古活法者也。
故臨古家以旁臨勝於摹勒
意臨勝於旁臨
古文古詩學者
何以異哉。
形似神韵之謂也。
長短律自始有之。
試言乎七律則初盛諸家
庶幾渾渾全氣矣。
杜浣花無論古體近體
各自有聲氣貌相。
不敢論列於時升降之機。
劉長卿李羣玉始事聲律
日趍淸切
劉滄許用晦而其道大備
苟其不失聲律則句中對偶之無警異
不暇恤。
如以六龍東去滔滔
雙鳳北來寂寂
如以蕙心迢遆湘雲暮。
蘭思縈迴楚水流。
律詩之出。
聲律爲重。
盖愈降而愈整者也。
溫飛卿李義山又別作一派。
五古孟郊
七言長吉
約畧相似
宋人承乎後。
膚淺而已
五古平淡矯陳隋之輕豔
容有其勢。
宋之七律膚淺欲壓晩唐淸切
斷斷無是望矣。
愚人不知此。
竟以老死
悲夫
律詩之後者有二病
一曰誕脫。
二曰傾側
何爲誕脫。
如以風花穠豔語。
性情朴實語者是也
是過
者之病也。
何爲傾側
內外輕纖䧺渾不同是也
不及者之病也。
切宜知之。
律詩何爲者也。
格律之謂也。
詩有虛響有妙造。
此於古人動盪處辨之。
詩有膚材有正詮。
此於古人妥穩處辨之。
虛膚二病
詩家㝡易犯。
故雖以古之人。
不免爲瑕尺璧
點汚於全錦。
况才之不及古人而惟古人已陳之跡是趍者乎。
吾大恐其渾體爲虛爲膚。
願與世間慧眼靈識者共此。
詩近(幷小引)
  
余於書有異性
讀書竆日竟夜不爲疲。
對案忘餐
不遑沐櫛裹巾。
有時氣苶。
有時神索。
有時忩忩不樂
有時胸中隔痞之病發作。
亦廢而不讀。
不讀則必屛書于前。
閱旬朔。
口眼無書矣。
雖然方其不讀書也。
心獨不能無書矣。
思之也忽若有得
不自知樂之也。
方其讀書也。
又心之外用者十居三四。
口雖有書而心無書也。
讀書之書。
未必忘于讀書之書。
讀書之書未必存于不讀書之書。
無論讀書之書不讀書之書。
書必以思爲主
思之于吾
之心。
得古之人之心。
可樂也。
所知二三人同於余。
每對之必論書。
思之于心者言之而知聽之。
相爲樂也。
不可常得。
我思伊人不可見兮。
心乎愛矣。
如或結之。
余所讀書
不有程限
不有一定
不問經與史與子家與雜家
或閱之于彼而考之于此則移之于此而竟之也。
隨意之所到而舒之也。
上下參證。
有若與古之人對論者然。
一日之間。
易四五書也。
或瀏吟亮誦。
以釋吾磈磊不平之氣也。
是故於書。
卒業無成誦者。
林中之室。
輪寡蹄絶。
春氣冒至。
新雨
陽和敷暢
草木俱動。
溪水方流
鳥喜鳴而呼羣。
魚游池而相戱。
於此時。
亦何所用心哉。
凡吾所思之書。
必吾所能誦者。
吾所能誦者三百篇獨多
以其可詠歎也。
動盪也。
可感人情性也。
余誦三百篇而思之于心者。
不可數數焉。
所知而言之。
不得不筆之爲卷。
夫余三百篇誦以求詩人之心及古賦詩者引詩者之心。
得詩人之心及古賦詩引詩者之心。
其然乎。
不然乎。
吾與古之人尙論乎。
後之人欲求古之人之心者。
見余此卷。
以求吾之所用心。
亦有
喜其得與余尙論者乎。
雖無旨酒
式飮庶幾
雖無嘉肴
式食庶幾
雖無德與女。
式歌且舞。
不無無以見其誠。
苟中心與之。
雖無亦可。
况有之乎。
誰謂河廣
曾不容刀
誰謂宋遠
不崇朝
不行何以至哉。
采葑采菲
無以下軆
仁者全於人。
不仁求於人。
無競維人。
四方其訓之。
君子愼乎常行
無競維人。
四方其訓之。
夫豈在政令事爲之末而已哉。
蟋蟀在堂
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
日月不除。
何憂乎不樂
實維阿衡
左右商王。
左右以之。
事君乎欲盡其道。
以雅以南
以籥不僭
不僭何貴。
凡民有喪。
扶復救之。
不厚乎其親。
何厚乎凡民
緇衣之宜兮。
敝予又改爲兮。
不能宜。
改爲何爲
發彼小豝
殪此大兕
不爲其中
不可以發。
金玉爾音。
其貴何啻金玉
於論鍾皷
論故和。
如切如磋
琢如磨。
言之不如行之。
行之不如守之。
守之不如安之。
瞻望弗及
實勞我心。
心之勞矣。
安得不然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君子以爲德。
小人以爲愛。
揚園之道。
猗于畝丘
靡隱不見
瑟彼柞棫
民所燎矣。
豈弟君子
神所勞矣。
民之所歸
神降之矣。
風雨凄凄
鷄鳴喈喈
旣見君子
云胡不喜
中心以求之。
何必親見而后知之哉。
彼美孟姜
德音不忘。
可以忘。
雖美何爲
君子有酒多且旨。
君子備德備物
參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而不得者未之有也。
中心藏之
何日忘之。
藏之實難。
不忘何有
東門之墠
茹蘆在阪。
其室則邇。
其人甚遠。
何有邇遠
緝煕
單厥心。
不見兮。
言從之邁。
非夫人之從而爲誰。
旣見君子
錫我百朋
何必錫之。
鳲鳩
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
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
如結兮。
威儀先見乎外矣。
有飶其香。
邦家之光
其馨。
胡考之寧。
乎哉乎哉
思樂泮水
薄采其
賢者順之
不肖者利之。
夫是之謂樂也。
秉文之德。
有其德。
斯饗其神。
秉文之德。
生則在身
歿則在道
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
何必他求。
伯之東。
首如飛蓬
豈無膏沐
誰適爲容
何可輕乎。
顯允君子
莫不令德
言則必顯。
行則必顯。
皷鍾于宮
聲聞于外。
有心哉聲也。
邑翼翼。
四方之極。
化民不以言語
威民不以刑罰
之子于狩。
言䩨其弓。
之子于釣。
言緡其繩。
君子之交
不可以不審
而后交。
何勞之有。
爰居爰處。
動必於是
止必於是
言必於是
行必於是
擇之必於是
捨之必於是
厭邑行露
旣不夙夜
謂行多露
不在己。
象服是宜。
何患不得其服。
丘中有麻
留子嗟
彼哉彼哉
戚戚兄弟
莫遠具爾
愛由乎中。
雖遠亦邇。
豈無他人
維子之好。
知好之而好之。
何求他人
恩斯勤斯
鬻子之閔斯。
㐫悖德。
民亂久矣
抑抑威儀
維德之隅。
聖人之道大矣哉。
推而措諸汕水而壹。
推而措諸幽都而壹。
推而措諸火宅而壹。
推而措諸鬼方而壹。
美淑如。
昔與晤歌
知其可則鮮失之矣。
豈弟君子
無信讒言
順德者吉。
逆德者㐫。
梨花舘叢話
京師人家有魅妭。
家在器董衣服無不被其傷壞毁裂
獨樻藏沈玄山水畫數幅不敢害。
尹駱西不爲範而畫棊局十九行。
均正無差。
許眉相善篆書
字畫勁正
嘗書大字掛諸壁上
頓可辨屋柱少傾歪。
曾見李最之印刻石方寸
朱文刻宴桃李園序。
字畫遒活。
刻法蒼穆。
中古閭巷有金老翁者。
善種
能使早開。
能使晩開
能使短才數寸而花小如瓜
色鮮姿嬌。
能使長過丈
餘而花絶大。
又能花色有如㓒者。
又於一莖花雜衆色
公子貴宰爭買之。
以此資生
方秘後無有之者
黃華子向余言曾過一村市。
有持諸鐵農器而賣者。
與人爭價。
高下不平
大怒
將衆農器拔去木柄
以手勻合。
成一鐵椎
高叫而揮。
一市驚走無人
兪公集海東金石揭板塌本。
京兆門板
金尙書鎭圭八分書
門極高峻
召崔天躍問之。
仰視移寫
臨帖狀還獻。
公怒以爲慢已。
遂爲懸梯以塌視之
字無毫絲差爽
士夫家有一奴善馭馬。
嘗曰馬無駑駿。
在人馭之如何。
苟非病者
欵段下劣
一馭他。
逸蹄不能及。
人問其術。
曰馬之於善走其性也。
謀私者爲劣品
知者制爲轡橛。
所以不使違越
吾唯嚴其馭。
使不得售其私耳。
余聞之曰其意可諸使民。
先王設禮刑法
豈徒然哉。
長老京師舊有丐者
能爲口唱大小𥷑奚琹笛。
衆音俱發。
靈山會相一闋
瀏壯窅妙。
諦聽之。
音從喉間出
能歌
不能
使之吹管彈絲
不能
唯向人索錢而已
李松谷不能碁。
就善着者輸十六字。
三局不成一家
憤而歸。
紙畫碁局
懸之屋樑
卧觀之者二日更往。
着者反輸十六字。
湖上一士友。
曾見道尼偕其夫乞糧
自言能詩
以歸字命韻使賦。
卽成一絶以歌曰。
紅板官橋春水肥。
日烘烘處草菲菲
此身偶似知時鴈。
千里南來北歸
趙豊原善飮酒
常恨當世無對酌者。
聞惠廳吏一人能飮。
招之命坐廳上。
聖酒六七品調匀。
七大甕於前。
以磁碗行酒
至三十餘廵。
豊原已似不勝
卽曰我用小杓。
汝用巨鍾以相酬
曰唯命。
如是者又十餘廵。
豊原頹然矣。
命使獨酌
曰唯命。
卽罄衆甕謝去。
不變步履無異
京師有賣粉女。
士夫家婢也。
少有美色
隣有冶遊郞慕其艶挑之
女曰妾耻夫不以禮而從。
定不吾捨。
父母在。
必通媒具幣乃可
於是請于女父母不聽
婉戀成疾死。
女聞之泣曰吾殺彼矣。
夫人慕悅至死
不可以負之。
且我心已許之。
何異於從。
遂誓不嫁。
父母欲奪甚迫。
終不肯以老。
平壤之役。
倭人遁壘。
遺鐍櫃塗朱。
我師得之
將啓之。
鰲城相國後至不可
穿孔其上。
灌以熱湯
乃啓之。
躶而持刃者瀹死。
君子李文忠公於是乎審敵矣。
高其佩指頭畫仙佛
畫法踈宕奇屈。
有得之者
俾庸工以畫筆補其畫。
箸子然。
謾錄
楊之爲我
墨之兼愛非中。
老之無爲
佛之寂滅非庸。
明明德是率性
新民脩道
愚嘗妄謂學庸首章
相表裏
此政曾子子思之得其正宗處。
渾然太和元氣
大哉難名
夫子似堯。
親炙聖門
心法相傳
顔曾舜禹
異端縱橫之世。
用之麤拳大踢。
孟子湯武
天行健
一息間斷
無以陰陽
聖人純亦不已
一息放過
無以辨理欲。
文至西京
得經之法。
詩至盛唐
得經之意。
道至宋得經之旨。
吾願今人以時自畫也。
陳平對文帝。
宰相之職。
正是戶牖讀書之力。
程子聖人濟物之心無竆
而力或有所不及。
朱子曰每從漢祖宗心術微處。
痛加刻繩
此皆不拘於䟽而論也。
今之記誦章程之學。
其害甚於古之異端
異端
縱使吾道暫晦。
不能使滅絶
至如記誦章程之學。
一世駸駸然入于此
不復儒者之學爲何事。
此其害甚於異端也。
不當爲而爲是過。
當爲不爲不及
爲所當爲
不爲不當爲是中。
論天之道。
莫尙於太極
周子之圖。
加之以無極
論人之德。
莫高於聖。
孟子之言。
加之以神。
此皆名言其妙而不可形。
堯以天下與舜不與丹朱
愛其子不若他人也。
是其賢否在彼。
而其爲天下之仁在我也。
周公管叔成王
愛父之子不若之子也。
是其輕重在他。
而其爲王室之義在我也。
故知與義
皆內也外也。
聖人之言神。
必曰洋洋如在
曰如復見。
曰祭如在
曰如將見之。
夫無而不可見者神而猶然如之。
之者誠也。
是故君子之饗神必以誠
而后饗。
故曰唯聖人爲能饗帝
孝子爲能饗親
朱夫子盛處。
只曰用心細着工漸。
異端吾道之殊。
在公與私。
無極便是畫前易。
太極則旣畫而後始可名矣。
民吾同胞
吾與也。
同胞字與交顯有差等。
不如此時
便是墨氏兼愛
前聖後聖異而同。
異端吾道同而異。
恨我不見古人
不恨今人不識我。
舟行
得勿忘勿助長之旨。
古之人不屑爲文
馬援戒兄子書
諸葛亮出師表俱可誦。
以後作家文出。
而便無此事。
王逸少云齊彭殤妄作
一死生虗誕
周興嗣云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梁間
有此二說
大能近道
古人不可輕。
朱夫子今體詩
酷逼於眞。
夫豈屑屑用力如是哉。
盖其天縱之姿。
觸類旁通
不學而能
聖人多能
吾道一貫
於此亦可以推知
康節詩非古非今。
自成一家言。
尋常吟哢。
無非天地間不可無之大文字。
以後文章
當以胡氏春秋傳爲第一
後必有許予言者
國文章。
相知减字法。
東臯相國一心向國
不知自已謀。
不能容人小過
當時善類多忌之者
直道之難售如此
遺箚
朋黨一言
大爲身後玷辱之資。
以今視之
公炳幾之明。
忠愛之誠。
莫大於此一節
直道之終必見伸。
如此
退溪筆法
雍容典重
一點一畫
無非道德充養之氣。
本原之地旣卓然有立
則餘事之所推及者亦衆矣。
輓近世。
科試之外無學問。
衣食之外事業
妻子之外無經濟。
黨論之外無義理。
如此而才安得出。
敎安得行
西學佛老近理
能闢之然後吾道可明
六經四書及周張程朱子書。
終身不盡
捨此而之他者。
不食膏粱而喫太倉
不居廣宅而入地鬼國
而已三字
便違中不遠
烏惡鳥也。
知孝之道。
犬賤畜也。
知忠之道。
全有之者人。
全失之者亦人。
楊墨驟而看之。
亦可知其非。
孟子猶闢排之。
恁地費心力。
若見西學
尤當如何
西學出而微我程朱夫子
天其欲終喪斯文也已乎。
非言之難。
行之難。
非行之難。
持之難。
顔子未到聖人
只是能持
故曰其心三月不違仁。
非聖不能
言則常人可能
下言不能
顔子不善未嘗不知
知之未嘗復行。
其盛不在乎未嘗不知
在乎未嘗復行。
聖人初無不善
之者人皆可能也。
故曰小人閒居爲不善
無所不至
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其掩之著之者
不在乎不知
終爲小人而已者。
在乎不能
未嘗復行。
古之君子三患
患不聞患弗學患不行
今之君子二患
患得患失
世但知李延平之盛。
有如朱子弟子
不知朱子之盛。
李延平不成
李延平庶幾中。
堯舜之道。
孔子大成
周程之緖。
朱子大明
周轍之東。
仍無聖君作。
賴是道統之傳。
天地悠久
而人得以與天地參
李延平主張這箇樞斡。
李延平
朱子學終不能諸正
如此時。
噫吁𡃰道將絶而人其獸矣。
太極圖天德之原乎。
西銘王道之終乎。
李延平全體渾粹
針孔罅隙
蠅點瑕汚。
能知西學不可唇舌者。
便是儒者
大奸而外足以飭非者。
直宜除屛。
不必更問以開自辨之路。
西學之書。
不必看一二行。
西學之人。
不必接一二語。
唯當燒盡其書。
哀矜懇惻喩其人。
西學之陷。
易於高明
此者天獨何心。
范純夫女知心
猶無病者不知疾痛
孟說這般話。
也緣有病麽。
孔孟神聖之醫。
却望知人病。
孟子滿腔子都是惻隱之心
惻隱之大。
無過於憫倒懸之急
茅塞之昏。
孺子入井
尙且知救。
又况擧一世幾箇生靈
相率入於桀貊之道禽獸之域也哉
周轍東而君不能制其下。
春秋三家侯而臣得以僭其上。
戰國成。
皇明中葉以來
文軆煩碎嬌冶
如鬼語鳥音。
開闢以來天地大變
無如今日之世。
而其兆已先見於此。
文章之關世運不其然歟。
吾黨之士唯當一切棄而不近。
一番近了。
便一番壞了心術
中庸始以愼獨
終以愼獨
大學中以愼獨
愼獨之要。
捨是敬何以哉。
故曰敬徹上徹下
不先治其心而徒言是事者。
終必破綻
詩曰衣錦尙絅
末世以來
天地之氣亦漸就漓薄
氣質之病無人
之。
今之欲爲學者
其要莫先於李延平變化氣質法。
李延平柘軒三詩
王道盡在是矣。
若其難進之義自任之重。
可見諸。
孔子畏匡曰文不在玆乎。
孟子去齊曰當今之世。
捨我其誰
又曰天未欲終喪斯文
又曰天未欲平治天下
聖人到得無可奈何地頭
畢竟重己之任
聽天之命。
蘓長公文章固奇。
便開明淸間小品門戶
近世盛稱金聖歎文章之奇。
試取看一二篇
極意模寫者。
只是蘓長公夢齋銘篇末數句。
畢竟濟得甚事
曾子得正
這是考終命
思無邪其歸只在關雎三。
故爲詩之始。
爲風之正
五倫之本。
爲衆福之原。
三百篇
其感之正者。
雖愚婦匹夫之言。
皆如從聖人中出
孟子深於詩者也。
故曰人皆可以堯舜
失於近者。
不足以保其遠。
易於微者。
不能以謹其著。
故曰君子之道。
費而隱。
又曰君子必愼其獨也。
理亦是一以貫之
治天下。
得賢才諴小民正學爲本。
三代可復。
人。
其所親愛而辟焉。
其所賤惡而辟焉。
其所畏敬而辟焉。
其所哀矜而辟焉。
其所敖惰而辟焉。
嗚呼
省己之功切矣。
有諸己而後諸人
無諸而後諸人
嗚呼
恕人之念周矣。
索隱行怪
過也。
半塗而廢
不及也。
弗爲之者
不必爲也。
弗能已者。
不容止也。
依乎中庸
索隱行怪也。
遯世不悔
半塗而廢也。
時中之極工
著矣。
天下萬事
從一私字壞了
明淸間小品談叢
君子當與異端同斥。
黨論不祛。
人才不生。
人才不生。
事業無可觀。
事業無可觀。
世道日下
西銘
內聖外王之學。
近日西學
轉益猖獗
棄親屍而不葬者有之。
毁祠版而燒之者有之。
臺閣之臣
連章請禁之。
有令方伯査治之敎。
其爲說有速就天堂極樂
死於刀刃爲至
今若拘囚刑訊
遄加誅戮
適中其願。
窃恐日殺千人
無禁遏之實效
不論其他
人而有樂死惡生之情。
陷溺迷惑
誰從而救之牗之也哉
痛彼西學
必擧一世入於禽獸夷狄而後已。
爲今計。
莫若崇正學。
大學一篇
醫家國老
科擧之弊。
無如近日
正是竆則變之會。
仁者無私
西學
五行五倫
將於何以格致
將於何而修齊治平
說命曰恭默思道。
慢其容躁其辭者。
决無見道之理。
古昔聖人所用力者可知
儒賢談經說理
是皆行之積驗之熟。
自家胷中實見如此
勇邁下語來。
明末文士初無所究求。
直以評短爲事
徒見其爲無益用心
蘓長公說經或多強解事
朱蔡取之。
以其其歸則必傳於義理而然歟。
淸儉飭其躬。
愼治其心。
當國事則盡其忠。
當家事則盡其勤苦
不求榮進
不事爭奪
先輩所嘗謹守之而遺我後人義理
嗟哉
吾黨二三子
至於西京
嗚呼至矣。
下焉而雖韓之䧺健
南遷以後諸作峭拔
未免吹之而仆。
之而落。
財色之樂。
不如䆠達之樂。
䆠達之樂。
不如文章之樂。
文章之樂。
不如學問之樂。
學問之樂。
不如道義之樂。
學者須尋仲尼顔淵所樂何事
講義
公元773年
   癸丑四月日。
成均
傳敎講會明倫堂
進士洪洛玄,生員安光集,生員金鑢進士徐有鎭,進士鍾永同進
 問論語首章
說樂君子
各有所指。
而學深淺可言歟。
旣曰說又曰樂則不自在其中
何又別以言之。
結之以君子歟。
學習初學之事。
學之始也朋來
是以善及人者之事。
學之中也不知不慍
成德者之事。
學之終也。
說是所得喜意在乎中者。
樂是說之發揚在外者。
學習則學在於我。
故喜在中
朋來則善及於人。
故喜在外
對樂而言者爲慍。
朋來樂易
不知不慍難。
故言君子
不可言不知不亦慍乎。
故言不亦君子乎。
以見學至於而後
乃爲成德君子也。
 問。
學問工夫
當以事父母先於賢賢。
子夏之言。
以賢賢先於事父母何歟。
賢賢至於易色則誠心好之也。
旣好之。
必將效之。
父母以下
非賢者之事乎。
故以賢賢爲諸善之首。
中庸九經亦以尊賢親親之先。
 問。
忠信二字
有專以實事言者
有專以實心言者
忠信
何者爲言歟。
此章之忠信
朱子以爲爲實心。
爲實事。
盖意專在主字上重
主如主一之主。
一定不撓之謂主。
靡他其適之謂主。
心於眞實無僞上靠依。
事於眞實無僞上做去。
然後可謂忠信
公元920年
 問。
章句尹氏所云如其道。
終身無改。
如孟莊子不改父政是也
如其非道
何待三年
元祐初之亟罷新法是也
或曰三年無改。
卽就終身不改一日卽改兩者之間而爲之立中制節云。
此言果合經旨歟。
公元1088年
三年無改。
只爲在所當改可以無改者。
及事不容不改可以三年者耳。
終身一日折中之說。
局而不成
 問。
禮者具於心而敬之理也。
禮之用和章章句。
乃以天理節文
人事儀則
何歟。
禮之用和貴之
專指先王用禮道理
非在性之
先王所以用禮者。
必因天所賦於性之品節之也。
兼言天理節文人事儀則
以訓字。
克己復禮
則與先王用禮有異。
故只言天理節文以訓之。
觀乎此等處則朱夫
訓詁一字一句不苟且粗畧而止。
可見矣。
 問。
叔權嘗謂義爲理之宜。
朱子斥之曰知仁爲愛之理。
可知義爲宜之理。
若以義爲理之宜則不幾於仁內義外乎云云
論語近於義章章句
乃曰義者事之宜。
反用叔權之說者何歟。
朱子之與姜叔權所論之義。
義之全軆
近於義之義。
義之一偏
固有所不同者。
然言理之宜則語意倒換不成
不若事之宜之說得好耳。
 問。
爲政以德。
胡爲必譬乎北辰居所之象。
爲政以德則人不窺運用之妙。
聲敎自然洋溢
民庶自然歸率。
如舜恭己南面而已矣而四海咸戴是也
北極天之樞也。
未嘗有動而衆星自拱。
朱夫子太一有常之感至
而衆歸之象。
無如是矣。
若有其位而無其德。
則烏得有北辰拱星之象乎。
 問志于學章。
何必的言其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
非謂必三十而后如是
四十而后如是
五十六十七十而后如是
大抵學問之道。
踐歷多而力行久。
自然與年俱進。
年數之以十爲等者。
槩言其工之循序效之遅速次第耳。
 
孟懿子孝章
四子之問孝則一。
而對各異何也。
論語一部若此甚多
如問仁問君子
或指其短而戒焉。
或因其材而篤焉。
先儒已說之詳矣。
 問子游孝章
吾之此言。
極知其爲僭越
而吾於此章窃有所疑。
養親之道而語以犬馬之養
無乃太迫乎。
方正學每讀此章。
涕泣不能讀也。
聖人之言。
固皆寬洪含蓄
辭旨無竆
未嘗迫切
至於事親不敬
罪莫甚焉。
則又不可以輕的說去矣。
 
子夏孝章
聖人之言皆平順著明。
而色難二字
語意未暢矣。
所以上下二說之異。
而舊說味短矣。
 問周比章。
旣曰君子周。
而又必曰不比
旣曰小人比。
而又必曰不周者何歟。
周與比似同而實相反。
未易辨。
故言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然後語意始備。
周比公私之異始明矣。
和同驕泰之屬皆此意。
 問子張干祿章。
子張聖門四科一人
而乃以干錄(一作祿)爲問
言干字則干是枉己干求之意。
今人稱師
稱弟。
其所講問不在干祿
古今之人不同如是
夫子不顯斥而以多聞見爲對。
聖人氣像此亦可見。
子張猶如是。
賢輩之志於决科無足恠矣。
聖人爵祿可辭與中庸可能並稱
爵祿之事亦大矣
子張亦非不聞於學優登仕道者
其所云干者。
只是所以求之之道。
未必如後之人遑遑汲汲之爲。
多聞見祿在其中之說。
亦非子張不足以與此。
夫子亦嘗曰予豈匏瓜也哉
焉能繫而不食
夫邦有道
得君行道
儒家法。
本自如此
若有一毫干榮媒進之意則大本已壞。
烏足謂之儒者乎。
 
十世知章
此世字。
何以知其爲非三十年一世之世。
下文殷因周因之說則可知爲易受命一世矣。
 問不仁不可以處約章。
知仁安利所以異何也。
安仁者。
猶言體仁
與仁爲一。
利仁者。
猶言
終是爲二。
仁者純乎仁者
知者知仁之爲可好者也。
故有淺深之別。
又問曰然則上句何不不仁知者
曰此章專是論仁而發也。
 
問惟仁者章。
不仁者雖好惡人而惡善人
獨非好惡乎。
何必言惟仁者好惡
好惡失其正。
則不足謂之能好能惡。
 問富與貴是人之所欲章。
富貴貧賤
不處不去之異何也。
富貴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固易知。
貧賤顔子陋巷單瓢。
不以其道得之
不能不去。
則是不能安分也。
烏乎可哉。
又問曰旣言取舍之分明
末言益明者何也。
曰此工夫反復相因
循環無絶者也。
 問我未見好仁者章。
好仁不仁
似有淺深
而訓此皆成德之事何也。
好仁不仁則別無高下等分
朱夫子嘗曰好仁者。
惻隱意思多。
惡不仁者
羞惡意思多。
 問能以禮讓章。
何爲禮之實。
禮必有質而後行。
辭讓是心之誠而爲禮之質故言實。
 問吾道一貫章。
集註旣以通訓貫。
而又曰泛應曲當
用各不同
旣曰一以貫之何以曰用各不同
若果用各不同則惡在乎貫之爲通也。
一本萬殊
殊是不同之意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
止則止。
可以遅則遅可以速則速。
隨處不同
而其可之所在則一也。
體固一而用則不可以同也。
若於其用而必皆同然後方可謂一貫
則不但泥而不通
亦與一貫之旨戾矣。
 問。
夫子忠恕
學者忠恕
同歟異歟。
不同
夫子一貫之旨。
曾子得以默契卽應。
而非門人所得以與。
故姑學者知者以明之。
忠恕二字若徹下而言則爲學初學之事。
違道不遠是也
若徹上而言則爲聖人與天無間之德。
忠恕而已是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章
父母之年。
人孰不知耶。
知是常常念念記知之意。
 問哀公問章。
遷怒
不但指怒甲移乙而言。
凡怒之過分數而動我心者。
遷怒也。
不遷怒之訓有二說
朱子則只以怒甲移乙爲言
程子照物隨物之說。
乃怒之太過動我心。
使我心遷動於怒之謂也。
 問三月不違仁章。
不違字。
與天不違有異。
聖人與仁爲一。
仁自不違。
不違仁。
是未到聖人
不違於仁矣。
因問幾非在我者何如
爲仁與行一般
過了淺灘時節
着力做去。
及夫得水遇風便則不待棙柁開頭之力而自沛然行矣。
便是非在我者。
 問知之者不如之者章。
徒知之而已則無益
必效之然後有知之效矣。
知如小人不善著善
非不不善之可掩。
善之可著
而止於小人而已者。
以不眞知道之可好故也。
 問樂山樂山章。
仁者不知
知者不仁歟。
不然何其分言歟。
此章之仁知。
安仁利仁不同
無等同異可言
大抵知是通達底人。
渾厚底人。
泛言天下
有此二般人品耳。
 問君子博學文章
博文約禮
學者極工
則其曰弗畔何也。
聖人之言。
每每徹上徹下說去。
博文約禮固是成德之事。
初學用力之方。
亦舍文禮而何求哉。
 問子貢曰如有博施章。
仁通上下何如
仁有聖人天下之仁。
衆人入井之仁。
聖則到仁之全體極至之處之名也。
 
問天生德於予章。
德只是天之所賦。
未始有聖凡之殊。
夫子獨曰天生德於予者何歟。
德指聖人之德而言。
盖天之賦德於人。
固無彼此之異。
而能明其明德然後爲聖人全德
故曰天生德於予。
聖人如此地界
不得不自任也。
 問盖有不知而作章。
多聞多見。
何以爲知之次也。
知是自得於心者。
聞見在外
故爲知之次。
 問仁遠乎哉章。
仁之爲道
遠大也。
夫子曰仁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者何歟。
欲字意重。
盖仁非別件高遠物事
吾心之全德便是仁。
一有欲之之意則吾心之德可全矣。
不必他求而仁在是。
仁亦有大小之別。
斯仁至矣之仁。
非聖人與天合德之仁。
訒言惻隱皆仁也。
 問君子坦蕩蕩章。
君子亦有險阨光景
小人亦有和豫時節
何故坦蕩蕩長戚戚。
君子循理居易
無事而不寬樂
小人循欲而行險
無處而不憂迫
 問子絶四章
意者志也。
聖人何可無志歟。
意專是私意之謂。
安排計較者。
便是意。
集註意必常在事前之訓。
則意是未遇事時。
先有安排計較
之私。
恐與心之所之不同矣。
又問曰此意字與大學誠意之意。
同歟異歟。
曰意之爲心之所發。
未必有異。
大學旨義
在誠字上重
盖能誠其心之所發。
則雖有意亦不爲害矣。
此章之意字則以必字對言之。
是專指安排計較私意而言也。
 問太宰問於子貢章。
夫子多能
由於無不通。
子貢之答當云惟天縱之將聖。
是以多能也。
而今乃言又之一字
以示兼兼之義何歟。
若言聖故多能則是聖必多能
多能所以爲聖也。
二說不通
盖言夫子聖人矣。
其餘事之所推。
又復多能
所以太宰之說也。
 問顔淵喟然歎章。
聖人之道。
無竆盡方軆
彌高彌堅。
在前在後是也
而今顔子之乃曰如有所立者。
不幾近於方軆歟。
所謂立者。
非是一別件物事立在那邊
可摸狀可執捉也。
日用常行之間。
未嘗崖異嶄絶之行。
而自有不可得企及者。
便是卓立之地。
盖此卓爾之所立。
隨處而在。
如當坐而坐當起而起當語而語當默而默。
莫非至道所在
到得從欲不踰。
大而化之地頭立。
安有方體可言也。
 
問子在川上章。
此章小註吳氏以逝字指道。
字指水。
此言是歟非歟。
不必如此解。
逝指水之形體而言。
斯指水而言。
此章有若詩之比。
一章專以水言。
道體不息之妙。
自在其中矣。
 問譬如山章
上句旣曰止吾止也。
下句何不曰進吾進。
而言進吾往何也。
進是工夫前進之道。
故言往也
 問知者不惑章。
仁者何以不憂
仁者己私凈盡
天理渾全
天地萬物上下同流
樂孰大於此者乎。
 問可與共學章
程子斥漢儒反經合道之說。
而謂權只是經。
朱子以爲權與經亦當有辨
反經合道之說。
亦未爲甚病
看語意。
若不從程說。
而反從漢儒之說者何也。
程子之說。
朱子亦嘗曰不必如此說。
盖權者所以行之於經之行不得處。
而經未始不在者也。
揖讓禮也。
救拯爲急則湯武獨夫
不親授經也。
溲溺則援之以手。
若言反字則權字有弊。
詐術肆行
弑逆藉口
若言只是字則或涉鶻突
經與權無以辨。
故朱
折衷爲說。
而言權與經須有異處
權實不離于經也。
 問言志章。
集註曾點之對。
旣曰動靜從容
又曰初無捨己爲人之意。
又曰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
何者動靜從容
何者爲初無捨己爲人
何者爲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歟。
動靜從容者。
謂舍瑟將對之際也。
初無捨己爲人者。
三者之志皆在於爲邦從政之事。
曾點則行之以自己分上
樂之目前光景
元無一毫求外之心也。
天地萬物上下同流者。
當風咏歸時節
樂意冲融
自然物我得之象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