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海隐先生遗稿卷之十六 (自动笺注)
海隱先生遺稿卷之十六
 記
  
名堂室記
余就所居東麓
棲息之所。
不離村塢而已絶煙蠅。
惟念造物於人。
若有預爲之待者。
生來鳩拙
不得以時日辦得。
心上經營
又無蓮僧奇遇
每時做曉天歸夢
贏得徘徊雲物也。
近讀晦翁靜有山水樂。
無身世憂。
著書來哲
補過前修之句。
不覺曠世興感
而至讀藏書樓上頭。
讀書樓下屋。
一日棟成
居然泉石之句。
山情水想。
不能自閟
乃閒爲屋圖子
要以早晏藏修
粗快野心
蓋三架而兩頭爲室。
其中
其齋
東曰敬。
西曰誠。
堂曰養吾
門曰詩禮
閣其北以藏書
東曰靈明
西曰寶謨
竊取晦翁也。
戶曰由道
階曰進步
塢曰衆芳
庭實七君。
也曰也曰梧也曰也曰也曰也曰海棠也。
總名之曰太白煙霞
山人所自命名者也。
夫初無杭謝起堂之事。
而只占了基址
發得太早爲可笑
所以修於身者。
胷中草木尙多。
方塘源頭未活。
則古所謂山園雖佳。
人志則荒者。
人將以此而加我也。
古人亦容有屋未就而先名號者。
若待他日眼前突兀
得遂此計。
庶幾山益幽境益閒。
書益有味
於以偃息其中
恣意遊賞
足以樂而忘憂矣。
至其崗巒點綴遠近
雲煙變幻朝暮。
可以喚醒塵昏
助發天趣
人之登斯堂而從余遊者。
庶知夫余言之不誣矣。
公元1864年
齊雲樓重修記(甲子)
大嶺之南環七十州。
名鎭巨府棋布星羅
水中朝宗通潮信。
洋洋乎其國之大府也。
直嶺底爲郡曰豐。
介於兩白。
官閒境僻。
俗厖民淳。
百里太古之風。
太守成公(肯柱)以斯文後承。
懷章莅郡。
平易近民
旣愜其簡素
勤勤修廢
重新文廟
祝冊告安。
又憫郡之樓亭弊弊
無足選勝者。
鳩財募工
火見而致。
龍見而畢。
有日矣。
隷于法。
俾必孝記之。
必孝淺之夫。
文思每下
何能稱揚
顧多其從頌下風也。
謹綴辭曰。
夫修校而先飮禮。
葺樓而行射禮
是日也。
官兼聞喜
士兼考藝。
勝狀稠疊
觀聽豔聳。
彬彬乎其古之善爲主者。
與昔石子重南康治府
舍。
攷古制行飮射
致虛又知是府。
少府羨錢
作冰玉之亭。
晦翁皆記之。
又恨異時承乏玆郡。
亦嘗有意於此不能得。
於戲
承流千里
射率一鄕如此
無媿辭矣。
太守猶懼夫治之或不古懋焉。
有思於仰分顧憂
俯察民隱
吁亦賢矣哉
必孝間因禮會。
一上玆樓。
背負太白
南望鶴駕
東瞻雲屯
西挹竹嶺
樓居於中而四遠皆通。
傳觴賦詩
顧而樂之
今於記事之辭。
敢辭
系之以詩曰。
我樓旣修。
我亭旣新。
諏日而落。
會士而親。
觀射遊藝
襟佩莘莘
周旋緜蕝
拭覩而遵。
曷之歸于
太守之仁。
懷之好音
西方美人兮。
公元1865年
溪上如水閣記(乙丑)
溪上李斯稺和甫。
以先嗣孫仕於朝。
所莅必稱著。
旣倦而歸休
則卽屋之東榮
屋三架。
溪山別業
種竹爲塢。
以領林趣。
牆其東以處煬者
屋翼一道泉。
湧出石中
瀉爲方塘
光影徘徊
不離村塢之近。
而有觀居之樂矣
於是摹刻聽松先生所書如水閣。
扁其顔。
諗余曰。
溪上有儼先廬。
所以別營玆丘。
退而安其私也。
堂扁刊揭有所。
而援而自居
所以景賢而取之。
義有在矣。
子其爲我記之。
必孝辭不獲
則乃登堂而拭覩。
因名而衍義曰。
半畮一鑑
終朝臨睨
使君乎。
出而仕者。
冰蘗其操。
如水乎。
處而守者。
取友善交
淡如水乎。
山泉之蒙而敎齊家塾乎。
水風之繇而王明受福乎。
知子於是能有不能
取義必備焉。
必孝竆陋無趣
嘐嘐然慕先賢遺躅
間嘗摳趨寒棲
景瞻淵源之牓。
祇謁陶山
斂衽巖棲之軒。
沿流汾江。
溯洄月川
濯纓潭溪之上。
我思古人
庶幾若遇之。
退從君於此堂。
一觴置薰罏。
淸泉漬奇石。
微吟十二曲。
武夷詩。
俛仰遺風
不勝通泉之感。
密邇舊宅
步武陶院。
居敬處。
懼貽謨之或墜焉。
其所以紹遺緖而理餘韻者。
使人於子乎觀也。
必孝雖劣。
敢不子張之。
系之辭曰。
動如泉。
如淵
如水
泥不滓。
是之就。
要相敦。
要相敦。
吾軒
愛日重建
永嘉直北百里
有縣曰春陽
其南十里曰牙峴。
卽故孝子愛日堂琴公(弘達)之遺址也。
日琴
君修玉氏與姪成鎬甫。
余齋居曰。
牙卽我丘墓之所。
桑梓之鄕也。
我祖府君
孝友至行
旣得公家省齋立齋先君子與訥隱李公所論撰
足以徵於後。
祖君所居之堂曰愛日者。
松月公所揭也。
友于者。
樂窩洪公所扁也。
五十年來。
故弊爲墟。
孱零子孫
不克舊居修弊廬。
日夜隕厥心。
幸玆士林聲助。
舊堂重建
孝治申明
棹楔表異
記載始末久遠
我子事也。
幸卒惠焉。
必孝以鄰後生
習認公格天之孝。
今又登公之堂。
想論公平怡愉
孝事二親
冬月卵雉。
寒冰銀鱗
烏哺荳蔻之異。
皆其孝感也。
至若淳淳之容。
兢兢之行。
若不出口
若不勝衣
履屐間無違忤。
伯氏友于公,季氏式好公。
左右就養
佳辰令節
酒食洗腆
鳴琴彩舞。
供歡承順
不知老之將至
至今樵叟牧童
猶傳誦琴孝子壽親曲云。
嗚呼
是亦可以驗矣。
特以竆巷沈冥
不求聞知
刺史不能薦。
九重不聞名聲
前道相尹公(光顔)因多士之誦最。
狀而啓薦焉。
宗伯金公(履度)又覆啓焉。
事下該府。
㫌其閭。
蓋距公汲百有餘年矣。
恩光賁然
下及泉壤
赤腳
榮耀鄕邦
固有晦於近而曜於遠者。
吁亦可異也。
吾將見東西行過者。
尙式此孝子之閭。
而登是堂
憑檻俯池。
香聞遊魚出。
老樹扶踈
風韻瑟然
怳如當年壽親之曲。
其必油然興感
有得於永錫爾類也與
謹爲之記。
系之詞曰。
世之論篤純孝者。
必古之祥黔爲至。
韓子作董生行尤異焉。
嗟公之行。
是其類與。
我記其堂。
以詔夫公嗣事者。
公元1869年
田處士廬記(己巳)
黃田
洗馬訥隱處士李公棲遲之所也。
先師素谷先生莅官福州時嘗禮重公。
澹臺滅明之賢。
語言必稱黃田處士
公暇往造焉。
論易八則陽生之義。
春秋春王正月之說。
洪範錯簡之論。
多有可記傳者。
孝嘗親承於函席
年少識膚。
忘其七八。
追思多恨。
今年冬。
路出川城。
歷觀老屋蕭踈
風雨蔽蔽。
邨氓倩守。
無遺躅。
余乃徘徊虛室
入其廬暫憇焉。
一架小屋。
房室象兩儀。
四牖象四象。
八牕八卦
六十四椽象六十四卦
門外小池涵漾。
今有殘五六本。
軒倚老松
攘雪排風
凜然歲寒之操。
占地雖隘也。
康濟矣。
今其集中槎記卽此記云。
而邨之父老
猶𨓏𨓏指點當時事者。
良亦古雅矣。
必孝晩生
不及公平生。
親其淸癯淡泊之容。
承其博洽濃郁之論。
今於其舊廬遺韻
不勝俛仰之感。
歸記其所覩聞如右
是憂堂記(己巳)
冷泉成公解官歸。
徑由丹山
爲其仲子退默聖發甫。
問舍於舍人巖下
關門讀書之所。
蓋遂其願矣。
必孝聞而樂之
往叩焉。
公已歸
聖發書幌
方讀鄒傳浩然章。
躋其堂。
扁曰是憂。
余問之曰。
子有俱存無故之樂。
有名敎爲之樂。
又得佳山水
有觀居之樂。
而名之以憂。
憂者何事
曰是吾大人之所命名者。
而憂學之不講德不修也。
有是哉。
是憂也豈獨子之憂也。
亦吾之憂也。
聖人猶云。
我輩人乎。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理無聖凡之不同
固無聖人獨做。
已獨不知之理。
聖人自聖人。
吾自凡庸人
豈非不知是憂之憂而致者耶。
易曰夕惕若厲
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之憂也乾乾不息
兢兢不怠
將以修吾德而講吾學也。
然則
之如何。
心之所得乎天者。
本非不明
而氣狗物蔽。
不能全其天賦
只當惕然反省
誠以閑邪
敬以直內
刮去舊染
古鏡之重磨矣。
之如何。
聖賢之訓。
具在方冊
心法眞詮
門路有的
近思四子階梯
四子六經階梯
俯讀仰思
眞積力久。
一朝脫然
如大寐之得醒矣。
然學是終身事。
不容一息間斷
間斷前功盡棄
故以夫子大聖
必說出是憂二字
警切後學者深矣。
今子以斯文後承。
早謝功令業。
專心用力於爲己之學。
深入洞天
靜坐讀書
不以世人之憂爲憂。
而憂之以古聖人之憂。
吾其微斯人之與而誰與乎。
且也浩然一章
七篇大端
靜菴先生嘗於山寺
一月乃了。
牛溪先生單提以勉學者熟講
是豈才看過便了
沒身從事知言養氣之訓。
有事而勿正。
集義而不餒。
則吾之氣養而心廣體胖
俯仰無怍。
所謂反身而誠。
莫大焉者也。
孔顔之樂。
夫豈他求乎哉
憂之所存
樂之所在
此其大人公所以命名者也。
人樂有賢父兄
其斯之謂與。
主人曰唯。
以是說爲堂之記。
公元1874年
三宜堂記(甲戌)
止軒尹公嘗牓其燕處之堂曰參倚。
蓋深有得忠信篤敬之訓。
而取參前倚衡之義也。
退居盤洲之上。
則倚梓楸而爲居。
墳菴而起堂。
又扁之曰三宜。
其義以爲宜於宜於宜於讀。
而於舊取夫字似而聲近也。
必孝間嘗登其堂而樂其居焉。
夫倦仕而歸。
東阡北陌宜耕也。
臨湖而堂。
孤舟一竿宜釣也。
下帷而講。
薰罏晴牕宜讀也。
足以自適其宜。
無求於外。
然愚竊恐其宜於堂。
不宜於世也。
若昔伊傅呂之未試也。
或耕於野
或釣於磻。
或讀於巖。
若將終其身。
及其明良際遇
黼黻皇猷
一世至治
則其宜於世也。
豈不大矣哉。
公嘗少試矣。
銀臺玉署
簪筆待制
伊湖伊嶠。
按節遺愛
不能展布
乃今斂惠韜光
退處江湖之上。
豈其迨此閒暇。
增益其所不能而將大任也與
方今聖上光御。
离明繼照。
勵精圖治
勤於求賢
踈遠登庸
退憂者進爲
則昔之宜於堂者。
不但宜於堂而宜於朝矣。
使斯民堯舜之澤。
耕鑿之業。
興孝悌之行。
皆公耕讀中事也。
公何果焉。
逮其年迫懸車
功成而退。
則斯古人之三宜休。
亦不專美於前矣。
公乎以此心參焉倚焉。
而耕吾耕釣吾釣讀吾讀。
自適其宜。
進而朝退而堂。
將無所處不宜矣。
若夫錦湖一帶
長洲十里
雲煙變態
朝暮萬狀
世之有鑑賞者。
自能言之。
不復記云。
公元1875年
介石亭記(乙亥)
及健李相公
歷事三朝
周流四公
名德藉甚當世
迺起亭於江上
扁以介石
菟裘之所。
夫豫之六二曰介于石。
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
以中正也。
夫子贊易。
則曰君子見幾而作
不竢終日
介如石焉。
寧用終日
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萬夫之望。
程子傳之曰逸豫之道。
放則失正
故豫之諸爻。
多不得正
惟六二一爻。
得中
自守之象。
節介如石之堅也。
嗚呼
豫之一卦
大有能謙之次。
安和悅樂之狀。
夫和而不備乖戾隨之。
和而不飭則驕怠生焉。
初六鳴豫凶。
六三以盱豫悔。
獨二居下卦之中。
得處豫之道。
上交不諂
下交不瀆
見微則知彰。
柔則知剛
知幾如神。
衆所仰。
故夫贊其萬夫之望。
程子稱其特然之操。
朱子美介然之頃。
不待終日而便見得此道理。
是則介石之名亭。
其時與義
不亦大矣哉。
夫居上相之位。
具瞻之地。
屢進屢退。
灑落知契
榮寵極矣。
而能居寵若驚。
超然事爲之外
略無耽戀眷顧之意。
立亭江上
偃仰明時
是則大臣全終始之義也。
事先朝。
坐鎭雅俗之裦謨。
歷事垂簾
韓魏公負重
爰曁當宁
密贊王猷
迓續天休
功成而退。
亦其序也。
於是敍其處豫之道。
如石之操。
爲之記。
以示夫遊斯亭者。
所以循名而責實
亦以諗周行夙夜之君子云
不知軒記
老友金君季彥甫。
深居川上雲谷
名軒以不知。
蓋因坊名而寓詩人訪隱不遇之意也。
間以書屬余爲記曰。
子非同庚知我者乎。
我之不知
人之所知
已過知非之年。
凡世榮辱
人事得失
不知而全此純愚矣。
我旣不知
則不不慍
非吾之所敢擬。
不知不知
竊有從事斯語之願。
乃以不知名軒。
非傲也實也。
幸我
子之爲之記。
孝作而言曰知有二義
從我而言則我之自知也。
從人而言則人之知我也。
魯論言不病人之不己知
求爲可知
三見
而其告子路。
則曰知之爲知之。
不知不知是知也。
夫知之爲知之固知也。
不知不知之爲知者
爲其無自欺之弊。
而又有可知之理故也。
人能知恥則無恥矣。
知過無過矣。
知非無非矣。
翁之自知爲不知者
其亦知恥知過知非之意。
不安不知者矣。
余觀於人多矣。
人皆曰余知而不曰不知
人曰知。
不知其必知。
人曰不知
不知其必不知
與其知而不知
無寧不知而猶爲可知也。
過知非之年。
不及懿戒之時。
自是以往
惕然改圖
加意晩工。
其所知而益竆其所不知
則雖不能盡其知。
不害其爲知矣。
子其勉夫
第惟名堂之說。
乃是作者事。
而子不擇鄕黨知者
屬於孝之淺之知。
其亦不知也歟
公元1879年
懷葛軒記(己卯)
吾友李仲德
山下小窩。
金上舍以凝。
扁以懷葛
又屬余記之。
蓋取諸家葛山之下。
而遠
羲皇上人
其居甚窄而其志甚古。
嗚呼世叔矣。
斯人吾誰與歸
斯人吾誰與歸
公元1882年
慶林書院重建記(壬午)
上之二十二年壬午。
晉之多士
州治之里許開慶里。
重建故文忠公鶴峯金先生之祠。
祠曰尊德。
院曰慶林
將事開正春王月。
先生之本孫璟燦甫。
以其門族之言。
謁余以記曰。
福之去晉遠
建院終始
專靠晉人
子孫惡乎情。
方鳩財以相役。
記事告功
藉手矣。
其次之。
必孝非其人。
然晉卽吾鄕也。
先生亦忝外裔
不辭
竊惟先生
大賢之姿。
稟純剛之德。
早登溪門。
正學得屛銘之傳。
際遇明廷
補闕有蹇臣之風。
歲直龍蛇
島夷犯順
遂至三都失守
大駕播越
八路盪殘。
人煙蕭瑟
而嶺之晉。
偏被其鋒。
判牧奔竄
空城無人
行朝軫憂
選擇廷紳
先生銜命招諭
仗鉞玆城。
增產蛙之竈。
瘡痍之卒。
灑淚傳檄
起義旅。
奬拔忠勇
翼勵官軍
如趙大笑,李松巖佐幕而贊謨畫
忘憂金松庵仗義受節制。
所向多捷。
軍聲復振
賊遂挫鋒
不敢近至。
或向城羅拜
讋伏
自使事時然也。
蠻貊可行
我欺哉。
先生自勵
誓心殉國
捍御強冦
扼其吭而摧其鋒。
鞠躳盡瘁
卒以殉身
視古張睢陽,顔常山
何其凜也。
嗚呼
國家神皇東顧之恩。
克復京城
再造東藩
磨崖頌功。
宇宙無竆
而若死守孤城
全安一嶺先生力也。
難定。
晉之父老
立祠崇報。
庀事圖功者屢。
而擧贏中寢
不能慨恨
今於歲甲之回。
諸君子相齎咨曰。
當年死事之賢。
如彰烈,忠愍
對屹城中
而獨於先生
迄無妥侑之所。
豈非淸朝之欠典。
吾儕之所羞乎。
於是考據往牒
改築明宮
諏日禋享
尊尙先賢
紹述前人之美。
令人欽歎
嗚呼
先生遠矣。
尋常遺躅之地。
已皆立祠以餟享。
况玆汾晉一區
先生睢陽常山乎。
往年南遊鳳凰山下。
俛仰懷古
以攄鄕關之思。
又登矗石。
長江一觴
悲吟三壯士詩。
突兀慨慷
退而聞於鄕。
其士曰先生之風。
水長山高
其民曰先生之德。
如爺如孃。
今去先生之沒。
二百餘年。
而其遺風餘烈。
稱思於州人者有如此。
古之言曰盛德百世祀。
先生之謂與。
是爲記。
系之以詞
曰。
維嶠以南
晉乃名鄕。
往牒昭載。
羣哲流芳
於惟先生
德義彌彰。
陶山的傳
穆陵賢臣
遭時多艱。
畢義殉身
功存捍御
敎在襟紳。
伊湖伊嶺。
旣多禋享
獨於玆城。
迄無尸鬯。
士興嗟。
叶謨經紀
先父老。
攸營攸始。
改創明宮
祝冊以告。
我諗于僉。
尊賢有道
俎豆是禮。
講誦是敎。
課忠責孝。
式遵遺矩
化洽周南
同我鄒魯
公元1888年
文山書院記(戊子)
國有學州有序
黨有庠家有塾。
所以人倫而申孝悌之行也。
上自太學
下至州縣之學。
通祀聖賢
其餘或祀先賢有功於斯道者
所以人倫而申孝悌之行之義也。
惟我介節公谷洪先生
孝悌之行。
篤經史之工。
大本旣立
崇德之地。
卓犖大節
文章奇氣
動輒驚人
祥麟儀鳳
先覩爲快
弱冠進士
時光政亂
廢母西宮
彝倫斁矣。
先生坐繫海獄。
不能免得
同時名碩
以計居其間
减死配天安且八年
長陵改玉
異時得罪廢退者。
無不彙征
而乃先生飄然遠擧
累徵
公元1936年
不起
丙子冬
淸兵深入
京城失守
先生母夫人
避地太白山下。
已而南漢出城之報。
無意西歸
與同志諸賢若沈覺今,鄭抱翁遜愚諸公
曁我潛陶二祖
後先同隱。
分山結社
相從竆山樵牧之濱。
風節至今稱思於人。
嗚呼
先生晩爺之孫。
南坡之兄。
又有師傅前銜
若肯回頭
則以若高才邃學
何做不宜
而乃潔身高蹈
放跡山澤
鬃笠帶。
混跡
遂就文殊山下谷泉上。
小菴玉溜
自號曰杜谷
述懷詩曰潺湲階下水。
朝海爾能知。
自靖詩曰大明天下無家客。
太白山中有髮僧。
於此
知其爲天下士也。
蓋亂之初生
金鄭尹三賢
斥和以尊攘
尹三學士。
死節明義
若我先生者。
非仕非死。
中權中淸
有辭天下後世
豈不偉然絶卓。
而與斥和死節諸賢。
殊途同歸也哉
天地懷襄之日。
激揚頹波
人倫斁敗之時。
矜式彝常。
淑人扶風敎之功。
有以報祀百世
誦法無竆
向時諸君子之所以竭力營建
崇奉明禋
蓋出於彝衷之不能自已者。
而亦所以人倫而申孝悌之行也。
士之遊息於此
於此者。
歌詠先生之風。
講明先生之道。
愛親敬兄忠君悌長。
大本爲之地
存養克治明善誠身
從事古人爲己之學。
此又養士之意也。
相與勉旃
公元1954年
眞菴記(甲午)
諫議公泰淳謝仕恩休
菟裘其所居之東榮步武地。
其菴養眞
別其號曰草草
竊取老先生草草開菴號養眞之句
而亦晦翁夫子考亭之義也。
間因余往造
出而示之曰。
吾兄漱石爲偉唱。
吾友所菴記。
平生故舊
又誰如子者。
可但已耶。
必孝辭不獲
則曰夫人天地之中以生。
其本也眞而靜
人能踐其受生之形。
養其本然之眞。
上達天德
不外于玆矣。
若昔無極翁之誠幾圖。
叔子好學論。
皆以眞靜本領工夫
惟我文純老先生
溪上定居
官退而學進。
濂洛之統。
晦翁之學。
怡神養眞
大就其而晩之工者。
不在
而第恨其年久頹圮
至今遺躅可據者。
先生集中東巖言志及謝吳公詩數篇而已
諫議公能遺址肯構
先志而揭號。
與孫晩億,晩
愨等。
翁兒相守。
遺矩遺書
以寓羹牆之慕。
庶幾所謂樂樂其所自生。
禮不忘其初者也。
養眞二字
造道要訣
易通之養心
訂頑養性
頤之傳養生養形養德養人
皆是義。
養之道。
必以靜爲工。
諫議盍亦觀於先集中靜存齋箴乎。
其曰皇降吾衷。
本眞而靜
云胡末渝。
㓸喪其眞。
又曰不求其本。
曷能存之。
其本維何。
主靜爲則。
此是養眞至要之訣也。
苟能從事於斯
則亦可以繩先養吾眞。
而飭幼昧來許矣。
若夫溪山之勝。
觀居之樂。
先生詩已盡之矣。
不復云。
公元1960年
敬菴記(庚子)
內弟李仲模其所居之菴曰敬。
間卽余而言曰。
膺也早孤失學
長不力行
冄冄老且至矣。
大懼終於頹闒
不能有以自立
倣古盤盂几杖有銘有戒之義。
扁楣以常目
庶幾朝兢夕惕
覬有小進於此者。
幸不棄而爲之記。
持敬不固
衰朽荒墜者也。
媿無足以張大敬字。
然竊聞之。
人之修己進學
一字元符
斯義也始見於坤六二。
繇曰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
文言
直其敬也。
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內
義以方外
敬義立而德不孤
萬世聖學之功。
實兆於此
成湯之敬躋。
王之敬止。
丹書之敬勝。
召誥之敬所。
章明較著者也。
如其持敬之工。
程子整齊嚴肅
主一無適言之矣。
尹氏則曰其心收斂
不容一物
謝氏則曰常惺惺法。
晦翁夫子則曰惟畏近之。
今各就其說。
各究其義
體之於心。
行之於身。
孚於中者。
九思各專其一。
彪於外者
九容各適其宜。
內外交養
表裏皆正矣。
敬之爲義。
不亦大矣乎。
若或幾微之際。
私意萌焉。
一劒以兩斷。
視聽之時。
非禮干焉。
則勿旗以麾之。
兢兢持守
無一時不敬
一事之非敬。
則過可以改。
可以進。
可以修矣。
名扁之義。
在斯與。
節齋
韓友稚善
始與余定交也。
揲蓍求卦
得水澤之繇。
後復于余曰。
僑寓竆蔀。
不足以侈扁堂。
然顧惟不逮之見。
無成之學。
非有以常目而切琢之。
無以存省之意。
謹以前日受節卦之義。
仍以名堂
敢請爲記而示戒焉。
余曰名堂
古也
自中晩以來
或因居焉。
或因志焉。
今稺善之名扁。
是因其志而自警省者也。
何妨焉。
夫節之爲義備矣
其繇君子以。
制數度議德行
互而爲山䨓。
則曰君子以。
愼言節飮食。
數度德行
言語飮食
日用常行中喫用工之地。
若目在而心存焉。
無非自修之實也。
中庸曰。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夫狀性之德。
語情之正
以節爲言
此亦易之安節甘節吉之一義也。
余志學之初。
患夫情之易發不節也。
於是七情而各附其說於逐條
與鄕之耆舊
往復評隲焉。
然則制數度議德行
愼言飮食
而卒之融貫於七情之
是其子以之名堂
吾以之編書
可謂殊途同歸矣。
同人之象曰。
同人之言。
其臭如
其謂是與。
泉亭
趙友景珍甫。
小亭日月山中。
扁以枕泉。
蓋取晦翁安得枕下泉之意。
而屬余爲之記。
夫枕泉始於孫子荊枕流洗耳
高士棲遁之趣。
非不美矣
晦翁則有經濟之志而未施焉。
借眠
雲牕因枕泉。
而有去作人間雨之句。
其仁民愛物之心。
自不閟矣。
今吾年老竆居
雖有枕泉之勝。
而其作人間雨。
無所於施矣。
攷之羲繇。
山下出泉。
果行育德之象。
夫觀泉之象。
育吾之德。
有本如泉源
淵淵其深。
浩浩其流。
則觀物察己。
澡身浴德
大有事在。
景珍竆不忘道。
不倦學。
景賢之心。
寓枕泉之號。
聲入心通
境與意會
豈徒然哉。
以此洗心
潔淸其行而澡雪其德。
彼人間雨者。
化作潤身之德雨矣。
勖哉景珍
貞元齋記
李友晩淑仲聞甫。
陶山之後昆也。
弱齡志學
坯樸早成
間訪余于法。
信宿輸款
更端而言曰。
淑也以不逮之資。
有志家學
而顧稟質剛健
工夫間斷
故乃以貞元名齋
以寓克終始之義。
幸砭其愚而厲其志也。
余曰貞元者。
乾之四德
一理循環
脗合無間
四德之長。
不生於而生於貞。
天地之化。
所以始而成終者也。
其於在人則乾之四德
卽人之四性也。
故仁爲四德之首。
而知亦包四者。
仁智
際之間。
萬化機軸也。
誠能體乾之元而行之以貞固。
則稽之古訓
厥初惟其終。
始而終者也。
愼厥終惟其始。
終而始者也。
若其用工之方。
晦翁所謂一事不學
無一時不學
一處不學
此其權輿也。
先生所謂一席無理之地。
何地而可輟工夫
一息無理之時。
何時而不用工夫
此其準的也。
敬齋箴有許多用工地頭
夙夜箴有許多用工時分
此其節度也。
仲聞溫雅之資。
惕厲之工。
夙夜匪懈
賢聖是希。
貞元終始之義。
在斯矣。
靜軒
日金君文玉甫
以書來曰。
澔也不敏
年至不惑
而迄無主靜工夫
每患躁擾走作
不能安貼
妄嘗名軒以靜。
常目補刖之資。
幸不鄙而叙其義焉。
孝惟人之一心主乎身。
而無動靜之間。
而靜不能無動。
亦猶動之不能靜也
吉凶悔吝生於動。
聖人立人極。
必主乎靜。
伯子有曰性靜可以爲學
叔子每見人靜坐。
便歎其善學
蓋心以而定。
理以而明。
若於未發之時。
不能存養
則已發之際。
何能動而中
節耶。
圖說立極之本。
通書動中靜中有動。
神妙萬物
是則君子進修之方。
不本於而何以哉。
然後學者
看敎靜字
只作虛靜而已
則非吾所謂靜存動察之義也。
程子主敬爲言
程子所謂主敬
卽周子所謂主靜也。
盍亦觀於退翁靜存之箴乎。
皇降吾衷。
本眞而靜
不求其
曷能存之。
此又主靜要訣也。
文玉名軒
則須以敬加工
未發之時。
以涵動之
已發之際。
動而見靜之所存
動靜相須
表裏交養之道也。
俛窩記
從姪冕奎。
孤露貧匱
庇身無所
猶能引光暎月。
舍命讀書
幸而朝籍
始結數椽窩。
燕處之所。
間謁余爲扁堂。
余惟侈堂顔者。
貴於實際而有䂓勉之意。
夫窩在山南水北
堂小而簷矮。
俛而入俛而出。
猶能容膝怡顔
名之以俛窩可乎。
夫俛者。
俛首不他顧而直前
以造其極之謂也。
苟能居其室勉其學。
俛首規矩準繩之中。
而內自修省
俛仰無怍。
則堂小而安宅也。
簷矮而廣居也。
堂高數仞。
廣廈千間
何足羨也。
且俛是敬之著於外者
而敬是徹上徹下工夫也。
出而仕於朝。
處而修於家者。
舍是敬奚以哉。
口誦敬齋表裏交正。
動靜無違之訓。
記其窩而勉其學云。
海隱先生遺稿卷之十六
 跋
  
五子近思錄後小敍(丙午)
公元1545年
汪星溪所編五子近思錄也。
𨓏在乙巳冬
負笈尼門。
受心近諸書
請益百許日。
臨歸先生仁者之送。
又以朱門故事賜之曰。
近思錄一副當心學旨訣。
四子六經後。
無過此者
洛閩文字甚多
固難盡看。
其中要妙
無不載是。
盍歸而究之。
星溪訂補
不能無間紫陽原書。
學力然也。
爾其識之。
孝敬唯命。
逮其告行
不敢遽取而歸。
無何樑摧之慟。
奔赴四方之觀。
長胤晦基氏用先生遺意
含涕而付之曰敬有守也。
必孝斂容拜賜
伏而讀之。
開卷有先生圖章
門閏豕亥之正
手澤尙新。
不勝秋漢之思也。
仍復慨念瑤琴絃斷。
微言已絶。
函丈問酬。
無路更承。
惟其究力踐於義理精微之篇。
乃可以無負先生傳付之意。
謹識卷末
以替
書紳之警。
公元1552年
 先師素翁之葬也。
門生士友爲文敍事述道學者甚衆。
其所推稱讚美之意。
其所知。
人各不同
以爲坡魯以來
淵源之正者。
是則同矣。
先生內弟李某祭詞中。
聰明少壯
日強學力
上近思編。
南士請益之句。
公直語余曰。
南士自知之乎。
未始見李。
而彼嘗聞余名耶。
無實得而遊聲先馳。
又甚媿懼
旋復治任而歸。
公直贈我卒業近思相厲也。
今學不加進。
而直友又云亡矣。
何處復資警益耶。
因誦此書。
有感而再書其後如此云。
(壬子)
呂大圭夫子春秋
呂氏之言曰。
夫子本惡諸矦之僭天子
大夫之僭諸矦
下之僭上
卑之僭尊。
乃作春秋
正名分。
而已自蹈之。
何以天下
聖人不如是也
又曰夫子匹夫也。
不得以擅天王賞罰
諸矦之國也。
可以天王賞罰乎。
不可以天王賞罰之權。
而夫子因推而與之。
則是夫子其實
而魯獨受其名。
夫子不敢自僭。
而反使魯僭之。
聖人不如是也云云
觀其言。
尙論者或不能無疑
然其昧達權而信錯見
終不免於壞經誣聖之誅。
吁其可異也。
周室旣衰。
政敎不行
諸矦天子
大夫諸矦
而世莫知其非也。
弑君子弑父。
幷弱下簒上。
而世莫知其亂也。
故夫子因魯史修之大義
尊君卑臣。
貴王賤霸
內華外夷
抑邪扶正者。
炳若日星
其或史之所無而筆之以示義。
如元年春正月
此史之舊文也。
而加王字之類是也
其或史之所有
而削之以示戒
中國諸矦有葬吳楚君者矣。
吳楚之君不書葬之類是也
晉矦召王
見於傳者之所載。
特筆曰狩。
所以天下大防也。
寗殖出其君。
名在諸矦之策。
特筆曰衛出奔
所以示人君之至戒也。
援筆權衡
義理森嚴
二百四十二年之事。
約于一萬八千言之間。
聖人自謙之辭。
猶曰知我者其惟春秋
罪我者其惟春秋
槩曰知之者以爲春秋之作。
人欲橫流
天理於旣滅。
爲後世慮至深且遠也。
之者以爲無其位而寓賞罰之權。
厚典庸禮。
命德討罪
大要天子之事也。
夫子聖人也。
春秋魯史也。
聖人修國史
非所謂僭也。
魯史而尊周室
所以大義也。
况所書之王。
平王也。
所用之曆。
周正也。
所稱之公。
隱公也。
於周稱王。
魯稱公
惡在其如或者之言。
自蹈僭上也。
又惡在其自僭其實
而使魯受其名之嫌乎
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常經
古今通誼也。
是乃建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鬼神無疑
百世以竢聖人不惑者也。
非聖人之精義密理
通天下之故。
定天下之志。
成天下之亹亹者。
其孰能與於此哉。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宋宣和間
尙書員外郞徐兢
奉使高麗
山川形勢
道路夷險
與夫國之世次
都邑宮城
官制人物
輿馬兵器
皆徧問而敍歷。
繪畫紀次。
簡汰其同於中國者而撮其異焉
合三百餘條
釐爲四十卷
名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復命
承詔御府
其副在家
遂行於世。
後來抄載爲三卷二十九條。
附以宋孫穆鷄林類事明董越朝鮮賦。
凡吾東方建國立政之體。
風俗事物之宜。
不能詳焉。
而手披目覽。
上下千載
紀載
然。
都萃於前。
夫徐公行人之職。
無媿於古之膚使
而周官職方之制。
此其遺意也。
至若朝鮮賦條。
不能錯謬者。
皇華接伴之使。
無媿辭矣。
朱子孝經大義八言
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八言
我文公夫八歲時誦此經。
書之卷上者也。
夫斯言也。
先生實踐之矣。
竊嘗論之。
先生盛德達道
集羣儒之成。
一貫之統者。
旣有以盡此經之義。
而其見乎文字
則如過宮疏,喪服箚,祧廟議,祫禘義。
所以天子諸矦之孝也。
(過宮疏曰。
臣所讀者
不過孝經孟六經之書。
)如陳,留,趙諸丞相書。
所以卿大夫之孝也。
同安縣諭,白鹿洞規,玉山講義滄洲精舍諭。
明士之孝也。
南康勸農龍巖縣諭。
庶人之孝也。
復刊誤此經。
小學近思
所以申明修齊治平之本。
而盡從至德要道中流出者也。
嗚呼
斯經也先生實踐之矣。
必孝就傅
闕講此經。
逮其盡閱四子後。
就讀之。
蓋其書經文則離析增加之誤。
文則傅會舛錯之失。
而旣經朱夫子手加刪誤。
則竊幸有所因述而得見
聖門師弟相傳本意也。
若夫先生八言者。
則是開卷第一義也。
劉病翁不遠復爲讀易三字符
今必孝以先生此言。
爲讀此經八字符。
從事於斯者。
庶有取焉。
書素谷先生手帖
必孝弱冠
從學尼門。
經年而歸。
先生出門目送
手賜仁者之贈。
凡百餘言。
親切有味
朱門之戒果齋潛菴
隨症論病
發藥下砭。
頂門一針也。
若夫寡過之云。
乃是先生稱道之過。
今日猶欲寡而未能。
當時寧有是耶。
其中寬厚中要規矩
和緩中要果决
前日拜敎之時。
心語口規矩果决
自不少也。
函筵之敎。
何爲及此
及歸而究之四載于今
而業退於間斷
行衰於因循
皆由無規矩果决
致此頓拙。
豈少憂也哉
景仰門牆
無處考德。
蹇步方休。
鞭繩在玆。
先生鑑人之術。
何其遠於小子自知之明也。
嗚呼
其學之力也。
蘇文忠詩禍事實
東坡老人風聲氣習
角勝程門。
至欲打破敬字。
晦翁夫子嘗痛辨而力斥之。
然至其英秀
凋之操。
堅確不移之姿。
又嘗亟稱以爲竹君石友
庶幾近之。
所謂好惡之者矣。
顧其以詩語屢觸危禍
彼其曷嘗有意於貶薄譏𧧒也哉
特其事有不便於民。
而不敢言
不敢默。
乃緣詩人之義。
托事以諷。
庶幾有補於國。
言者抉摘
目之以誹謗
又從而媒櫱之。
幸而不至於死。
特賴上知憐之耳。
然其諷詠之際。
欠了愛君惻怛之意。
失了溫柔敦厚之氣。
不能委宛不言不默之節。
龜山所謂言之安得無罪
而聞之豈足爲戒者也。
(龜山曰。
凡詩必使言之無罪。
聞之足以爲戒
所以譎諫也。
東坡詩則言之云云矣。
)然公在黃州
幅巾芒鞋
相從阡陌
曰我心平易。
可以玉皇
可以田父乞兒
德量包深。
可作褊急弦韋
惠州時。
獨以小子自隨
瘴癘蠻蜒
殆人所不能堪。
胷中泊然滯。
及其安置瓊州
僦居不避風雨
而食飮水
著書以爲樂。
槩其更歷變故
剛毅獨立
高山大壑
老樹蒼柯。
風霆傲霜雪。
凜然不可犯之氣。
嗚呼
強人也哉
先祖判府竹西樓題板後小
 
仙閣岧嶤古城
客來登眺愁情
十分歸思雲邊盡。
萬丈光虹醉裏成。
大野雄風海立
千重巨浪殷䨓行。
夜深歌吹喧喧地。
人在瑤臺月明
 東來物色新年
鄕思悠悠海天
兩部笙歌夜醉
雙淸雪月梅邊
牕中几席紅旭
樓上簾旌紫煙
物外眞遊如可得。
欲尋蓬島神仙
先祖參判府君詩思淸遠
筆法遒勁
旣蒙中廟睿奬
又爲中朝學士之所歎服
此詩卽其廵宣關東時所次竹西樓韻也。
刻揭樓頭
足以彈壓海山
而後來爲子孫所取而藏於家。
必孝惟念此事非不美矣
而恐非先祖留題之意。
復子趾美繩武於此樓。
刻此詩以復其舊。
豈非大幸也。
玆敢小識于下。
使來者有考焉。
書明齋先生言行錄
此卽我先師素翁所編述文成老先生言行者也。
敬菴公語學者曰。
欲識明齋先生姿稟德行
求之程伯子行狀一通
其中覿德者心醉
聞風誠服一語爲尤近。
必孝生後先生
十餘年。
未獲親炙於容丈座。
然間嘗讀其書誦其言
以敬菴之言究之。
德行出處也。
事親奉先之節。
處鄕睦族之道。
與夫接人之誠。
辭受之嚴。
處義之正
斅學之勤。
占得十分是處
做得十分盡頭
告戒學者也。
慮其或安於小成也。
則曰學不及聖人
於吾性有不盡分處
慮其或失於忘助也
則曰此學是終身事。
可緩
不可急。
騖外循名也。
則曰不務實地工夫。
而外求於人。
非爲己之學也。
足已自賢也。
則曰外物要知足。
學問不要自足
克己言剛。
見義必爲言勇。
以事必求是竆理
持敬小學之闕。
此皆精微的確之論。
而親曾用力者也。
於乎
讀其書者。
必先論其世。
學其道者
必先得其
後之聞先生風而興起焉者。
於斯錄。
不以生後爲晩。
而怳乎如親摳趨於丈函之間也。
寰宇總覽
黃帝氏使大章東極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竪亥北極南極亦如之。
彼其生稟肇氣。
質厚神完
必非恒人可及
而猶不能獨遊也。
其餘禹乘所歷。
太史所遊。
竆觀快覩有矣
至其日月霜露之被。
非人舟車之通。
則未聞其盡步而盡觀也。
蕞爾之生。
不自量
居常激昂有四方之志。
而似今徒然歸縮。
匏繫一方
然則四海之廣。
九州之大。
不可得以見也乎。
日偶閱書廚。
得見所謂寰宇總覽者。
館閣印本也。
於是神州帝鄕之地。
洙泗洛閩聖賢之居。
與夫山川道路夷險
邊鄙斥堠遠近
南不雪北不毛
東極扶桑
西盡咸池
一擧目而瞭然指掌
夫以東西南北之勞。
付之亥章。
而余則不待身到腳歷而坐閱幅員
以快其壹鬱不平之氣
豈非幸歟。
晦翁夫子嘗與諸生都邑山川形勢
而曰東南某所目見
中原汲於胡。
不得竆覩。
只於古人文字見得
因歎咜久之
嗚呼
晦翁而尙有此歎。
况今天翻地覆
舊京煙塵
晩生褊壤。
不及江南半壁者耶。
嗚呼
未易俗人言。
未易俗人言。
朱書節要箚疑後敍
公元1609年
己酉
始讀朱子書節要。
又得近刊溪門講錄。
以考疑難
蓋錄始於陶山諸子
而編成於後來諸儒。
輿衛此書之功大矣
然無一毫可疑
則猶未敢以爲然也。
列子悠悠重釋於八篇
東坡維摩未攷於十六。
不能無遺恨也。
余讀之。
容或一斑之窺。
與夫當疑而不疑
可釋而不釋者。
幷加隨板箚錄。
以補其闕。
仍念講本是過幾重公案
而猶不免一失
况以我輩劣識。
能保其無謬耶。
門少輩將眂余不薄
或有同吾好而卒吾志。
所望也。
班固古今人物表後
余少嘗一閱班固古今人物表。
肇自羲農
下迄秦項。
人物品列爲九等
竊意其差排
不止張晏之所駁而已也。
近偶見國朝張谿漫筆
又有駁此表者。
始信前疑不妄。
而亦幸有同於愚見者。
蓋其踈謬不可盡擧。
而就其一二論之。
上上無可疑。
而其上中管仲以下二十五人
(管仲寗武子范武子,晉叔向,向母,蘧伯玉吳季札鄭子產晏平仲太子晉,左丘明顔淵閔子騫冄伯牛仲弓朱張少連子思孟子屈原漁父肥義魯仲連藺相如孫卿凡二十五人也。
)惟伯玉季札左丘明,顔,閔,思,孟。
在上中。
在上下與中上
管仲西之所不爲。
戰國烈夫也。
安得顔孟同科也。
曾子下處上下
范蠡翟璜樂毅廉頗王翦之徒廁焉。
無謂矣。
今試以愚見論之。
五帝王周公孔子上上
稷卨臯夔伊傅召姜顔曾孟諸子(若三仁夷齊閔子冄子子貢夏仲弓之徒。
)爲上中
後此推類品列。
自有等分
不可不嚴也。
大抵此等論列
一切道學門類
仲尼之門。
無道桓文
而以諸子百家通共言之。
衛武公何在中下
而嚴聶政何列於中上
弦高不韋廉頗李牧豈若相懸
而秦,楚羽何上於癸辛幽厲耶。
啓明丹朱
有間葛伯胡亥
試可崇伯
僝功共工
亦有別於趙高閻樂
以此以彼。
全無銓量
上下累數千載
只列書人姓名而已
尙論者觀此。
不知以爲如何也。
敬書先祖省齋先生遺墨
朱夫子嘗曰。
韓魏公書。
雖與卑幼親戚
亦皆謹嚴端重
未嘗一筆行草
蓋其胷中縝密雍容
故無纖芥忙意。
頃刻忙時。
張先生嘗言平生所見王荊公書。
皆如太忙中寫。
不知公安有如忙事
先輩人之術。
不待察言觀色
讀書
猶可見於點畫精神之間也。
今觀先祖省齋先生平日書蹟雖多。
率皆端楷遒緊
無一作草勢。
溫厚慈詳之氣。
藹然發於行間字裏
平生心不放工夫
使人可敬焉。
不知魏公書如何也。
必孝尋常墨蹟
多失於潦放。
其眂荊書。
爲可戒也。
於乎
子孫其亦深體而敬守之哉。
一菴先生與沈樗村書後
一菴先生樗村沈先生書曰。
易經啓蒙
數次繙閱
未得其要領
恐非晩學鈍根從事
今覺其非。
欲益四書
觀乎此書。
先生眞可不欺之學。
而亦龜山氏之闕講先天學者也。
其視世之學者口談性命之論。
而手不知灑埽之節。
何如也。
先生爲學
平易親切
不爲躐進驟語。
是以從之遊者。
所學雖若甚近。
而必有切於日用躳行之實。
所聞雖若甚淺。
而亦不失爲修謹端飭之操矣。
洛學之緖。
不絶如綫
河南夫子所謂終有守者。
其傳固在此也。
吾黨之士。
誠能師法先志其遠。
必階乎近。
且歷其淺。
徐望其深。
庶幾無路逕差殊之患矣。
謹書其下。
俟知學者云。
書成梅竹堂聯句
一朝患豈君子患。
終身憂是丈夫憂。
成公遺什也。
世間是非憂樂利害得喪
可以交攻吾心者。
不足以動吾中而爲患
特然自立
以不古人爲憂。
其所以扶大敎大節
萬代瞻仰者。
自發精神咳唾之餘歟。
三復諷歎。
敬書所感於懷者如此云。
白沙李文忠公杖銘
公元1617年
避人所趨。
道者息。
白沙文忠公杖銘語也。
必孝讀至此
未嘗三復歎賞也。
中興以來
名公鉅卿
指不勝屈
至道公平厚謹。
德業賢相
則咸一口推公爲稱首
槩其經綸之蘊。
智慮之明。
綽乎其能開物成務
而其終身枉步
有見於銘杖數語。
世之蟻慕羊氈。
衆趨不避者。
於此銘。
得無有泚其顙者乎。
若公之丁巳北竄
生行死歸。
固謂不容
萬代瞻仰
在此一擧
不容何病焉。
後之讀此銘者。
想必有同此懷者。
而益仰當年拄杖地頭也。
書藥泉南相公疏箚後
惟我顯肅兩朝鴻朗之際。
世之論賢相者
必推藥泉相公爲首
蓋公以明體適用之學。
明主圖治之廷。
其所贊聖化而亮天工者。
雖求之古昔大臣
未易數數言也。
故處川蜀是非之間。
而上注益深。
輿誦愈蔚。
元祐完名
無有纖疵。
豈有他道哉。
際遇雖隆而進退以禮
黨錮雖嚴而好惡惟公。
觀其疏短箚。
無一不切事情時宜
體國之誠。
匪躳
溢於篇章
世之卿士大夫
於此模楷則可庶幾焉。
東園石刻河圖洛書
公元1584年
必孝弱冠
負笈尼門。
承旨訣於函席間。
請益所居東園
有石如削。
欲刻河洛二圖石面
此事如何
先生曰此有甘叔懷閣皁故事可攷。
孝敬聞命
甲申春
募工刊刻
事旣近古
看更如新
夫一三七九二四六八。
錯列四方
爲生數。
十爲成數於中。
與天一至地十者合。
則固易之所自出也。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範之初一至次九者合。
則固箕疇所自出也。
且以河圖而虛十則洛書四十有五之數也。
五則大衍五十之數也。
積五與十則洛書縱橫
五之數也。
五乘十以十乘五。
則又皆大衍之數也。
洛書之數又自含五則得十五。
通爲大衍數矣
積五與十則得十五。
而通爲河圖數矣
橫斜曲直
無所不通
此圖者。
聚精會神
玩心至理
則其必有妙契
一俯仰矣。
姑書此以竢之。
忠烈詩文
必孝素性慷慨易感。
每讀放臣屛子怨妻去婦之詞。
未嘗三復謳吟
繼之以涕也。
於諸忠賢詩文
尤有所感慨增涕。
非直如他詞已也。
蓋於六臣
秋江傳,童土魯陵志。
三學士
尤菴正氣錄,明翁吳學士集跋。
於是得八封事讀之。
於是得淸陰雪窖詩讀之。
於是桐溪奏藁讀之。
皆其忠誠所格。
神人歆動
贊歎可及
然余尤於八文正公
深有所欽仰者。
首先斥和。
廷爭大義
在金鄭三學之前
嗣後魯翁請斬虜使
文成守志屛山
一時先輩
亦有一國正氣萃于其門之稱矣。
非謂今日淵源故而私於其所好也。
百世公議之定。
益知松翁家庭之間。
修攘復雪之志。
有辭天下
世也。
六君子要訣
 靜菴先生曰。
持己當使嚴中有泰。
中有嚴。
所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者也。
 晦齋先生存心之要。
指其掌曰。
有物於此
握則破。
不握則亡。
 退溪先生曰。
道理吾人之所當知。
德行吾人之所當行
 牛溪先生曰。
謹之於細微雜亂之域。
養之於虛閒靜一之中。
 
谷先生曰。
常以九容九思存於心而檢其身。
不可頃刻放捨。
 明齋先生曰。
看書放心常收。
寡慾則諸病自退。
六君子妙道精義
蘊之德行
發之爲文章。
表於當世而師於後來
家有而人誦之。
豈不盛也。
必孝晩愚無聞
不足以測知其閫域
然間嘗誦念要語
持己存心知行謹微檢身曰收放寡慾
皆至切至要。
爲學旨訣也。
夫諸君子之世之相後
居之相遠
宜若言語
不若是班也。
印合影貼。
猶夫合席相唯諾者何也。
程子曰。
但得道在。
不繫今與後己與人
其謂是與。
其謂是與。
書成聖思自警文後
成君聖思居憂
讀禮講學
未嘗自懈。
猶慮善端難於長護。
雜念之易於潛滋。
又虞無從遊講磨之助。
乃書此以自警。
間以示其所往復者。
蓋其用工端緖
則主敬愼機。
懋學存誠要領
持守不懈
則又在於九思九容
不欺无息等語。
善乎其言之獲於古人也。
顧余竆巷
無師友之益。
因書此座右
以資警益。
明誠夫子嘗謂正心之始。
當以己心爲嚴師
中孚九二之辭曰。
其室
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其斯之謂與。
其斯之謂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