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龟窝先生文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龜窩先生文集卷之三
 疏
  
弘文館校理
伏念臣於本館之職。
前此葢已三承 恩命
而一未趨 肅。
揆以臣分。
逋慢已極矣。
論以王章
誅罰亦輕矣。
臣本遐土賤質
科目常調
不顧人器之不稱
惟知宦達之爲榮。
一資半級
得之猶幸。
况以館職淸顯
何故自犯逋慢之罪。
不避誅罰之至。
而必欲辭免爲哉。
特以臣夙抱貞疾
老益沈痼
數年以來
卽是尸居一物耳。
所以前後 除拜
雖感 恩怵分。
率皆强疾登程
畢竟中路危劇
不得已駄病徑還。
此則行塗之所目擊
沿路邑倅之所熟知
臣非敢誣也。
凡人食人一盂飯。
衣人一綈袍
尙知銜恩報效
况臣自在 先大王時。
厚被 隆恩
逮至 殿下
荐承 寵命
天地大德
未敢自私
螻蟻微衷
亦豈無感激圖報之心乎。
顧臣犬馬之齒
已六十有五矣。
蒲柳殘質。
未老先衰
雖無疾病
已難自力奔走之役。
而又侵之以疾病之戹。
幾何不澌鑠以垂盡也。
以澌鑠垂盡之命。
雖切感激圖報之忱。
而其力有所難强。
勢有所不何哉
臣之衰病難强之狀。
固已悉㬥於從
前乞遞之
而乍遞旋 除。
不棄置者。
是必在廷諸臣。
未見近日之狀。
而或意猶數年前也
是以備數於擬望。
而 殿下日月之明。
亦或未及遍照也。
然觀於臣之無違傲
速罪辜。
則除病風喪性。
必是勢竆理極。
臣之所謂竆理極者。
非他非他
一則衰病
二則衰病
不然身爲臣子
豈有 君命至再至三
終始違傲者乎。
臣自去五月
原地疏辭還時。
觸冒炎熱
撼頓道路
所有賤病倍加猖獗
迄今委頓枕席
不能出門戶者
恰已數箇月矣。
奄奄氣息
方且朝夕待盡
本職 恩命
又下於此際。
臣之情事
云極矣。
使臣如有一分可强之勢。
則某條進身。
而俾 聖明洞燭實狀
庶幾白微悃。
而亦可爲退塡溝壑之路矣。
目今病狀
比前尤劇
前則猶有登程之意。
而今無出戶之望。
前則生前進之計。
而今則絶復生之心。
是 天門九重
其將自今永訣矣。
泣伏私處
和淚綴辭
神魂慌悸。
辭語煩屑。
不知所裁。
伏乞 天地父母
垂矜憐。
 曲賜恕諒
將臣所有職名
 亟許遞駁。
仍令該曹。
鐫削臣名於仕籍
復檢擬。
使得安心調將。
以畢垂盡之命。
臣無任瞻 天望 聖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弘文館校理
伏以臣猥以無似
獲廁淸選
前後 嚴召
不止一再
而每緣登道病谻。
竟皆曳身徑歸。
揆分度義。
合萬死。
 聖度包荒
不卽誅罰
而旋 賜恩遞。
臣仰感俯惶。
私竊自念。
日月之明。
無幽不燭
覆載之德。
無物不遂
從今以往
庶幾隨分偃息
待盡餘日。
不意前月十六日
伏奉 有旨。
又除臣以弘文館修撰
使之乘馹上來
臣承 命震灼
罔知攸爲。
陳情懇辭終歸飾讓
欲强疾進身則累試不遂
然諉以難强而偃處呈病。
亦非臣分所敢。
乃以同月二十九日發程
日行三四十里。
寸寸前進
値日氣淸和。
身病亦不至大段添谻。
首尾旬餘。
僅到 闕下
旋卽 肅恩。
因復供職
三次登 筵。
昵侍 耿光
微臣榮幸
孰大於是
以是病狀
遂此至願
實臣初心之所未料也。
仍念臣年已至矣。
事君之日無幾矣。
 聖庇。
姑未添病。
欲及幸會
隨衆供任。
粗伸螻蟻之忱。
追贖前日違傲之罪。
區區一念
惟是之祝。
忽於日昨出直之後
半日寒戰
終宵發熱
大勢纔歇。
而往無常
卻食委頓者已累日矣。
坐則頭目顫暈。
臥則流汗沾席。
皮膚之間。
不時刺痛
忽若驚悸
筋骸之束。
往往拘牽
殆難轉動
此必長途撼頓之餘。
路毒宿病
乘時挾發也。
千里旅館
無人告語
永日伏枕
獨自叫苦
於此際。
 恩除適下。
遷臣校理
 寵渥加隆
惶懔轉甚。
病狀如右
趨 肅無路。
僵臥旅次
容竢少間
而恰過三四日
有加無减
至於 庚牌屢下。
末由承膺。
則臣之情事
到此益竆矣。
誅罰之至。
實所甘心
而惶蹙之私。
無地伸㬥。
玆敢力疾構呈短章
伏乞 天地父母
曲賜矜憐
特遞臣所帶職名。
因治臣違傲之罪。
以肅朝綱
以安私分
不勝幸甚
臣於呈病之章。
不敢贅及他說
而第區區狗馬之誠。
不能自已者。
敢附言。
伏惟恕察焉。
臣伏今日之事。
可言者亦夥矣。
疾病昏迷之中。
末由枚擧
只就其大本急務略陳之。
所謂大本者何也。
卽 殿下一心是也
所謂急務者何也。
卽 殿下聖學是也
夫主一身而應萬化者心也。
治一心而得其正者學也。
今夫四海之廣兆民之衆。
莫非 殿下一心之所係也。
萬機之煩庶事之叢。
莫非 殿下一心之所管也。
 殿下一心
誠得其正。
則事莫不理。
而上下一於正矣。
 殿下一心
或未得其正。
則事皆拂理。
而上莫不一於不正矣。
然則 殿下一心
豈非今日之大
本乎。
然不明乎善則無以識此心之理而心之所發或不得其正矣。
不誠乎身則無以存此心之德而心之所養
不得其正矣。
明善誠身
卽爲學之大方
豈非 殿下今日急務乎。
伏惟 殿下睿質天縱
聖學淵深
文心不已
湯敬日躋
不待微臣覼縷
難保者心也。
易罔者學也。
須臾有間
私欲萬端
懈意一生
便是自棄
豈可以吾心已正而或弛其儆誡之志。
吾學已成而或忽其進修之工哉。
伏願 殿下勿以臣言爲蒭狗而棄之。
陳腐而斥之。
深察此心爲萬化大本
此學爲正心急務
惟恐懈意一生
須臾之或間。
大本旣正。
而末不待正而自正矣。
急務旣擧。
庶務不待理而自理矣。
豈不猗歟休哉
豈不猗歟盛哉
臣病中掇拾
未能敷陳其詳。
略綽爲說。
殊甚草率
若其修爲之方存省之目。
聖賢謨訓
若丹靑。
以 殿下明睿
苟能深玩而力行之。
何患不得其門而不造其域哉。
伏惟 殿下神焉
無任惶懼震越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答曰省疏具悉
附陳爾雖以陳談自謂。
爲學之要。
亦豈外是。
體念
爾以胄筵舊僚
有此陳勉
可見愛之誠。
予用嘉之
爾其勿辭。
調理察職。
辭同副承旨
伏以臣卽天地間無用之一朽物耳。
分甘溝壑
望絶名塗。
不自意曾蒙 先大王之誤 恩。
重被 殿下之記舊。
四五年來。
淸銜顯職
不次遷 除。
至於今番陞資而極矣。
夫以喉院要地
出納重任
非臣駑下可堪承。
只緣怵迫義分
感激 恩遇
章皇出 肅。
僶俛供職
欲以是爲粗伸微分之計。
至於名器玷汙
一身顚沛則不之恤也。
日前推鞫還後。
忽得㬥泄。
苦劇三數日。
轉成痢候。
晝夜叫痛者。
于今又七八日矣。
衰殘氣息
陷將盡。
千里旅館
心緖作惡
尤所惶懔欲死者
微末小臣
厚被 隆恩
不知圖報
惟事違傲
 召牌頻繁而頑不承膺。
究厥罪狀
萬殞猶輕。
 聖度優容
 天誅尙稽
微臣悰地。
去益竆蹙
噫嘻臣之一身
非臣所有
死生榮辱
惟 君所使。
病雖沈劇
卽當舁進待 命。
顧身賤疾。
異於他病。
匍匐便旋
汙穢不屑
以此模樣
廁跡 禁密
非惟不能
所不敢。
有生不可免者疾病也。
病旣沈痼
則雖欲自强
而其於難强何。
力旣難强則雖欲殫誠。
而其於難殫何。
固有託疾病而辭職者。
然此皆或以情勢之所拘。
事故之相掣。
不得已遷就爲說
耳。
今臣初無情勢
無事故。
何故而以無病謂有病
可强謂難强。
而自陷於欺罔傲慢之科哉。
本院與閒司有異。
決不可虛帶職名。
癏曠累日
目今病狀
杳無差復之期。
萬一添越。
恐有澌盡之慮。
固知猥瑣病錄。
干瀆 威嚴
極涉僭越
益增罪戾
然如不言
 殿下亦何從而知之。
敢不避。
有疾痛之號。
伏乞 天地父母
察臣疾病難强之狀。
憐臣怵迫罔措之情。
 特遞臣所帶職名。
因治臣違傲之罪。
以肅朝綱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
臣無任瞻天望 聖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兵曹參知
伏以臣螻蟻微命
草莽賤品
生成之 恩。
濫廁淸顯之列。
榮極一身
感激衷情
積病爲祟。
趨 肅無路。
 除書每下
懇章輒上。
雖蒙 聖度包荒
秖益私分之惶蹙。
竊伏微臣垂死之年。
不爲一番趨承
少伸私悃。
仍因時月之際。
危喘溘然
易如朝露
區區結轖之恨。
恐難瞑目
所以四月館職 除命之下。
辦一死到 闕下
得以更登 文陛
瞻望 耿光
愚臣寡陋
雖無絲毫之裨。
而 法筵淸讌
粗賞宿昔之願矣。
庶幾自此收拾殘骸
歸尋鄕廬。
山叟
野老
名實相稱
攝身養拙
情病俱宜。
此生於世。
更無餘憾。
不意呈病之章。
反作干寵之階。
過情優 批。
格外 恩資。
俱出匪望。
一時洊沓。
軫念愈勤。
眷愛益摯。
其實病則使之優暇調攝
度其難强則因其懇乞而許遞。
藹然乎記舊收置之 恩。
渙然體下憫恤之澤。
覆幬之大日月之明。
何以於此哉。
小臣無狀
不知圖報
急於歸死
跋履山川
蒙犯雨水
首尾半月
僅得還巢。
幸免僵仆道路
固亦罔非我 殿下鴻恩是賴耳。
方且寤寐感頌
生死隕結。
乃於今月十四日
伏奉同月初四日 敎旨下者
復以臣爲兵曹參知
臣於病伏之中。
驚惶罔措
莫省所謂
未知 殿下以臣爲何如。
而又有此誤 命於退歸旬日之間也。
 恩不可無功而濫叨。
不可非分而冒據。
以臣之鹵莽膚淺
百無一效。
旬月之內。
四遷其職。
此正濫叨之 恩。
非分之爵。
雖使疾病未篤。
筋力可堪
決知不可妄處
况今千里撼頓之餘。
酷熱觸冒之勞。
添卻宿病
別生危證。
四肢百骸
拘攣牽引而殆不能轉動
精神氣血
昏眩閼滯而輒不能流通
遂至嘔泄寒熱
厭食之證。
又從以更迭侵攻。
奄奄若不保朝夕。
千里復上。
固非可論。
離動床褥
亦無其
勢。
不得已伏枕構疏。
敢控危悃。
謹因縣道
仰塵 天鑑
伏乞 天地父母
更加矜憐
特 遞臣所帶職名。
仍治臣違傲之罪。
以肅朝綱
以安私分
不勝幸甚
無任惶恐震越激切屛營之至。
護軍副總管
伏以皇天篤棐
 祖宗冥隲。
 玉候康復
 恩赦誕宣。
 离明繼照。
 冊禮涓吉
此實 宗社四百年莫大之慶。
東土萬億無疆之休
矧又邊塵蕩埽。
四境無虞
臣民蹈抃
曷有其極。
顧臣衰病沈痼
無路蠢動
前後賀班。
一未趨參
義分埽地
罪戾山積
方且蹙伏訟愆。
恭竢誅罰
不意四月二十五日
 陞擢亞卿崇資。
尋又 除京兆右尹
臣承 命震越
罔知攸爲。
方擬陳章自劾
而又於五月初八日
遷 除臣都總副總管
十六日又推 恩臣父祖三世
縻身寵秩
濫越已甚
而隔泉 恩光
榮幸無比
奔走趨 肅。
祇謝 恩命
退伏丘壑
以畢餘生。
庶幾公義私情
兩無餘憾。
而第臣犬馬之齒
已七十有四矣。
氣血凋枯
神識昏昧
加以夙抱貞疾
與年俱深。
奄奄氣息
朝夕待盡
雖欲感 恩怵分。
僶俛效力
而其勢末由矣。
臣窃自悼念
臣之抱病竆山
離違 禁扃
亦有年所
 胄筵往事
杳然如夢。
耿耿一念
何嘗不在日邊紅雲之下哉。
當此 邦家無前之慶。
又蒙 天地罔極之 恩。
不得進身 象魏之下。
少伸螻蟻之忱。
誅罰之至。
固所甘心
而恨結之情。
當復如何
心事乖違
計無所出
不得已略具短章
猥㬥危悃。
伏乞 天地父母
俯燭情狀
曲加寬貸
特 遞臣所有職名
因治臣違傲之罪。
以肅朝綱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
臣無任瞻 天望 聖激切屛營之至。
辭禮曹參判疏
公元1427年
伏以 聖孝格天
 慈宮邸下患候康復
 恩赦誕宣。
八域臣民
歡抃攸均。
顧臣簪履舊物
尙綿一息
疾病沈淹。
蠢動無路。
未得一隨百僚之後
仰陳九如之祝。
遁魄時回。
義分是怵。
而臣於千萬夢想之外
承前十七日 除授臣禮曹參判。
臣承 命震越
若隕淵谷
臣本竆鄕陋劣
百無一解
加以殘喘
形離神謝。
燭之武所謂臣之少也尙不如人。
今老矣者。
臣竊自悼焉。
使臣癃病至於危苦
膂力可堪於駕屨。
不敢視同固有
揚揚就列
况臣八耋危縷。
三載牀褥
朽鈍之質。
醜敗無餘。
無復可望筋力之禮者。
伏想 聖主亦應俯燭情實矣。
雖然臣嘗歷
事 先朝
策名登仕
垂四十年矣。
猥蒙 先大王過知遇
簡畀 殿下
胄筵輔導之責。
經幄論思之席。
無不歷敭冒據。
而顧臣學術淺短
知識庸下
所以藉手而事我 殿下者。
未有一半裨補之實。
及此崦嵫之景。
益切狗馬之懇。
默念前塵
罪戾如山
伏念古人有旣死猶以尸諫者。
臣今尸居之餘。
一縷猶存
其身雖不可强。
而其口尙或可勉。
則將死之言。
古人所善
倘 殿下俯垂省覽
有採一得之見
臣身雖死。
亦未爲無所報也。
謝事跧伏
于玆十年
其於朝廷得失
積成聾聵
非惟不敢於言。
不能於言。
獨臣少從先輩長者遊。
得聞古人所論爲治之大方
不在事事而更之。
特有在於大本急務數者而已
朱子天下萬事
莫不大根本。
每事之中。
又各有要切處。
所謂大根本者。
固無出於人主一心
所謂要切處。
必大旣立然後
可推而見也。
人主一心
萬化之原。
人主心正朝廷正百官正
萬民四方
莫不一於正。
陰陽和庶事理。
帝王爲治之能事畢矣。
雖然不能自正。
必須之而後正。
則學也者
所以正之之具也。
人道微之分。
善惡擇執之幾。
已見於堯舜孔思授受之訣。
則 殿下
旣讀之熟而知之審矣。
然而莫不誦其說。
而或不得此心之正者。
誠以察識之工未至而振勵之志未加也。
夫人邪正之機。
其分甚微而其流甚大。
分之微故精察無以辨。
流之大故奮勵無以祛。
察識之工。
在於明理
振勵之業。
在於力行
此中庸之三達德
所以入道之門。
而自唐虞禪受以來
未之或改也。
苟或不審幾微之際。
因循於祛蔽之工。
涓滴遂成滔天
破瓜而終至蔽日
孟子所謂生於其
害於其政。
發於其政。
害於其事者。
正謂此也。
豈不大可懼哉。
昔我 先大王學竆天人
理析牛蠶。
所以施諸三十年治化之功者。
無一不本於心學之宗。
則今我 殿下所以紹述者。
不必遠引古昔
卽 先大王一言一動
無非授受妙訣
惟 殿下懋哉。
於大本之說。
旣已略陳其梗槩。
所謂急務者。
其目有六。
曰輔春宮也。
曰明正學也。
曰立紀綱也。
曰躬節儉也。
曰愼賞罰也。
恤民隱也。
惟玆六條
未及爲政之目。
家國之務大略具焉。
此非臣耄聵之見所可縷陳
而其言則皆古昔先民遺訓也。
惟 殿下留神澄覽焉。
所謂春宮者何也。
世子者。
國之本也。
易垂繼明之象。
言元良之貞。
漢臣賈誼保傅
傳之說曰。
天下之命。
繫於太子
太子之選。
在於諭敎與選左右
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
子正天下正矣。
其論敎諭之方。
以孝禮義爲本。
至於容貌辭氣衣服器用之間。
亦必有法品節
其選左右之法。
三公之尊。
三少之親。
保身體傅德義
導之敎訓
又取孝悌博聞有道術者
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左右前後
無非正人
三代之君。
輔翼太子
豫且如此
所以有道之長而累百年享有天祿者也。
惟 世子下服衣漸長。
睿性日就
 殿下又爲之掄選宮僚
日開書筵
輔導之方。
無遺策。
臣愚淺劣不能無過計之憂者
誠以聰明方開。
志氣未完
玩之娛易入而拂違之言難從。
正宜絶去紛華
耳目無雜進之誘。
招延耆德
心術薰陶之益。
又使時時侍燕從容
得以朝夕從事孝仁誠敬之則。
又使近臣日啓迪以古先王正修身治國平天下之要。
傾倒羅列
悉以告之。
則以 儲宮聰睿之性。
必將有得帝王心學之傳。
而永作 宗社鞏固之基。
豈不爲有鮮億萬斯年之休。
惟 殿下留神澄覽焉。
所謂正學者何也。
也者
是人人所當爲
不待上之人勸沮而後能者。
雖然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率天下以㬥而民從之。
桀紂之人。
不若堯舜之人哉。
其所倡率之者然也。
今世道日下。
士趨日歧。
聲名功利之累。
旣以中其膏肓
而邪私詖遁之說。
又復易其視聽
壞卻多少英才
聖學之眞。
遂爲弁髦矣。
唐虞司徒典樂
三代庠塾校學
所以爲此具耳
而 國朝修而兼用之。
今其遺制俱在。
不必別立科條
只在修擧之耳。
不居肆則事不成
君子不學則道不致。
聲利外誘之害則功易就。
雜術他技之惑則業益專。
之而成化
之而善俗
無所施而不當
亦何所憚而不爲哉。
朱子以省圍之盜用蘇氏貢擧議者擢置上第
貽書切責
以爲使天下之士。
競務爲偸薄浮華之習。
夫省圍取捨之際。
趨向之所係也。
一人之目。
一世之士。
榮辱判於指顧
風習變於俄頃
選試之法。
亦不輕而重矣。
試言 我國試士之法。
製述專攻詞章
講經徒事記誦
政使取之有法
已非極至之道。
而况體格務爲浮儇。
晷刻急於呼吸
政如操檣之呼。
不暇擇音
下阪之走。
無路整冠。
人才不古
風俗之漸漓。
已無足怪。
加以近年以來
法綱蕩然
爲士者公行鑽刺
主試者只取物色
榜眼一出
士習日變
科擧累人
此時
也。
宋周宣有言
國家若欲恢復中原
須罷三十年科擧
朱子以爲名言
今若盡罷科法
明道煕寧之議。
則固爲興學之本。
事體稀闊
雖難遽議。
若使因其成制。
加損益。
文法稍令爾雅
議論稍令根據
程限稍令寬緩
取舍令公正。
庶幾可以漸次修復
使人心士趨。
不覺變移而自底於反正
然後又爲之修明學政風勵之。
三代之敎。
未必多讓。
人才之興。
指日可竢。
豈不休哉。
惟 殿下採納焉。
所謂紀綱者何也。
紀綱者。
人之筋脈也。
筋脈完固四體收束運用便利
筋脈受病手足弛廢顚倒卷曲
今夫天下遠矣。
兆民衆矣。
上之所以統御於下。
下之所以維繫乎上者。
紀綱而已矣。
 我國雖偏少耳。
而內有百官庶僚
外有州牧胥隷
大小相維
輕重相轄。
其所以立陳紀者。
至爲詳密
比年以來
百隷怠官。
臣遠辭輦轂。
匹處竆閻
不敢知 朝廷所以紀綱何如
而揣影而知形。
尋流而溯本
則亦有可得以窺測矣。
哀痛之 詔日降
而 恩澤格於小民
蠲減之政時施。
擧行恬於吏胥
法意操從於愛憎
與奪惟意於强弱
苟使 朝廷之上。
紀綱修擧
則雖此遐陬
安得有此哉。
人主萬民之綱也。
廷者四方之綱也。
木之有榦。
如水之有源。
榦絶則枝葉無所附。
源渴則末流隨而涸。
故古之善覘國者。
必先察其綱之存否。
紀綱如此隳壞
國勢何由維持
民志何由依附也。
曰若在綱
有條而不紊。
惟 殿下念哉
所謂節儉者何也。
易曰節以制度
不傷財不害民
孔子亦曰節用愛人
葢天生財有限
而人之用度無竆
有限之財。
應無竆之用。
志慾日蕩。
侈心無節
於是乎耳衣而目食者矣。
有瀝膏而堆錦者矣。
象箸小物也而箕子以歎。
旅獒微物也而召公以諫。
彼其防微之意謹始之道。
非直一箸一獒地也。
葢慮其一侈於目而天下飢寒者矣。
農桑之家。
終歲勤苦不足
富厚之門。
一朝安坐而有餘。
使有餘而知不足之心。
安坐而知勤苦之情。
無用之費不急之務
不在節省損約之科耶。
臣伏覩今備局所下列邑關飭。
太學闕供爲憂。
今屢饑之餘。
蠲減亦多。
無怪乎經用之或窘。
經用旣乏。
生財無道
其勢不得不取足於民。
椎剝徧行於鶉鵠。
徵督偏苦黃白
使 殿下隱恤之心。
不得施其一二。
因緣之奸。
刁蹬之弊。
將有不勝寒心矣。
國有三十年之用。
然後爲國
則以千乘
邦。
經數年之饑。
而遽有此常供之闕者。
非所聞於前史者也。
不知朝廷支費豐約何如
閭井之間。
侈靡成習
輿儓無難於苧帛。
市井濫犯於衣裳。
則尺䯻匹帛
傳襲必深。
豈但耗財病民之端哉。
語曰奢侈之害。
甚於天災
惟 殿下戒哉。
所謂賞罰者何也。
賞罰者。
人主操柄風勵之具也。
賞罰施於已然
勸懲行於未然
一人天下知感
一人萬民知懼。
賞之不行
志士解體而僭之害起僥倖之門。
罰之不行
奸人得志而濫之害有枉殺之冤。
昭矦愼敝袴之藏。
唐宗貽縱囚之譏。
賞罰不可不審也有如此矣。
臣坐玆昏聵
無聞見。
不知今日寵錫之典。
議讞之擧。
果出於何道。
而竊觀近日風習
上自守宰
下至匹庶
貪於財賄
恬於犯法
則其有罪而倖免可知
其勤於奉公
謹於律身者。
又不聞有旌別之典。
別有功者之不能自見可知
一事如此
三隅可反。
苟或與奪未盡出於好惡之公。
褒貶未盡當於善惡之實。
爵賞之典。
低昂扳援之緊緩。
刑罰之施。
輕重勢力有無
非但 朝廷政令有所乖當。
何以勸。
何以懲。
風俗之壞。
職此爲祟。
臣嘗讀春秋書郭亡傳曰。
何以亡。
善善不能擧。
惡惡
不能去。
夫旣善善惡惡則斯可矣。
而以擧與去之失其當。
亡國之戒。
所善者非其善。
所惡者非其惡者乎。
書曰彰善癉惡
易曰明罰勅法
古聖垂訓
若丹靑。
伏願 殿下澄察焉。
所謂恤民隱者何也。
民者君之天。
而君非民罔與守邦也。
故詩云樂只君子
民之父母
傳曰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惡惡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
夫旣爲父母矣。
視之得不如子乎。
民生有慾。
各爲己私
上之所好
必下之所欲也。
是以古之聖王
不徇己之利而從民之欲。
非薄於內而騖於外也。
 國家昇平之餘。
上安下順
征賦之入。
有常規。
宜無苛徵之端。
而官藉上供
吏挾官威。
橫賦㬥斂。
閭巷騷然
已有難支之形。
加以比年以來
饑饉荐臻
如今春嶺諸邑
往往闔境無谷。
擧邑離散
稍實之地。
價踴於飛輓。
乍饒之戶。
甁罄沾丐
畢竟貧富同歸
全道俱困。
市廛通衢
積尸如山
雄邑大都。
屋成列。
亡絶之變。
振古所無。
今秋登場
甁罌有實。
百劫盡之命。
逢一更生之會。
始乃扶挈鶉鵠。
修完屋壁
以復我邦土
而鄰戶四空
十里借火之家。
葬瘞沓至
靑山無片土之隙。
爻象之慘。
烈於兵燹
於是而國稅官徭。
依舊出秩。
舊還新布。
一時幷督。
已不勝其支當
而鄰族之役。
科外疊擔。
以一二創殘之民。
當十亡絶之徵。
毒校遍行閭里
女差隳突閨閫
寒士袍裳。
歸質當。
少婦髢髻
便被奪掠。
資辦之路。
此猶不足
箠打之苦。
自白地。
則已集之民。
復懷蕩析
咨怨之聲。
反咎年豐
荷擔相顧
適所向。
民情到此。
吁亦慽矣。
其或稍知愛民
曲加隱恤者。
亦豈無其人。
而上拘轄之責。
下無承奉之吏。
憂歎歸於空言
矜憐無補於喣嚅。
荏䒣之間。
期會已過。
末後徵督。
效尤㬥吏。
慢令之欺。
賊民尤甚
未知今日民生
何辜于天。
而今日 朝廷
何術安集此輩也。
 國家經費
恒患不給
凶年蠲退。
已極寬典
及此稍稔。
固難每恕。
然君民一體
痒痾疾痛
理本相關
故有子曰百姓不足
君誰與足。
朱子恤民
以薄賦爲要。
二儒者。
豈不知經國之務。
財用爲急。
故爲可喜之論哉。
誠以財民聚散之幾。
勢必相因
聚財失民
不若裕民之爲可以保國也。
况今民勢已蹙。
財源已涸。
雖使推膚剜肉。
決無畢捧之理。
與其不得而空擾斯民
曷若散是財以得是民哉。
臣謂今年以上還谷番布之指徵無處者。
一倂永減。
餘時存各戶中舊還舊布。
亦宜量分停退。
以爲限年
納之地。
仍降哀痛之綸。
使列邑坊曲
咸知 聖恩
庶可收拾人心
保安家國
非不知此言一出
謀國之臣必將謂臣耄荒
目今民情
正如大病新蘇。
元氣未復。
若又投之以攻伐之劑。
危亡可立而待也。
老臣進言
不量時宜
惟 殿下恕察焉。
於乎
今日可言之端。
豈獨此哉。
注措之間。
取舍之際。
俱宜明主之所當致念。
愚臣之所當獻忠
而臣神識昏錯
耳目不廣
不得指陳
只取其大而急者一綱六目以 聞。
是皆修德養心之要。
出治行政之本。
其曰大根本者。
固建中立極之道。
帝王相傳
無出於此
而輔春宮正學
端本之要也。
紀綱節儉
化俗之方也。
賞罰恤民隱。
卽行政之具也。
平常易近。
無神嶄絶之論。
而 殿下以是方之古昔哲辟御世善俗之道。
未有不由於此者。
則當知臣言之不誣矣。
雖然朱子曰此學不明
天下事無可爲之理。
臣於上第二條者。
旣粗發其端。
而猶有餘意之眷眷者。
於乎
學術不明
士趨不靖
倫常之敎。
視爲笆籬
名利之關。
自分性命
有如近世所謂西洋學者矣。
是其蹤跡詭秘
彝倫斁敗
每下佛老之彌近理者。
凡有知覺
誰或信從
聰明之士。
陷溺爲甚
無他
學不素
明而知識貿換
士不自靖而惟怪是從耳。
倘靡我 先大王嚴辨而痛斥之。
人類盡化爲禽獸
家國幾乎夷狄矣。
自玆以往
著爲令式
斥邪之政。
不用極。
鉏草未根。
下生種。
在處現露
無歲不有
古之人辭闢而有餘。
今之刑戮不足
此其故何也。
臣聞防冦莫如謹鑰。
安流莫如澄源
朱子世學不明
異端蜂起
大率皆偏於私意人欲之實。
靡然趨之。
然是眞難滅。
假易除。
但當力行吾道
使益光明
則彼之邪說
如雪見晛耳。
陰陽邪正之分。
勢必相勝
陽不長則陰雖日抑而不消
不立則邪雖日攻而不去
闢異之道。
在乎正學而已
正學明於上則民志壹於下。
民志壹於下則趨向得其正。
瞭然黑白之易辨。
水火相反
則學不待勸而興。
不待斥而除矣。
試以臣所居嶺南言之。
邪說浸淫我東。
殆遍一國
嶺南一區
保淸淨。
今夏嶺獄査捕
皆是湖西漏網之類。
此輩潛身踰嶺。
葢將以易我衣裳
畢竟醞釀幾年。
終不能誑惑一人
夫嶺之爲道
衆地大。
亦故多賢愚貴賤
豈必人人識理
家家說經
邪說外敎無由以間之者
葢自先正臣李滉倡明正學
名儒碩士
不絶敎。
今其遺風餘敎。
公元1791年
有存者。
能不詖淫所動。
豈非此學旣明。
異端自熄之驗耶。
肆我 先大王堯舜之聖。
孟程之學。
眷眷以明正學爲熄邪說之本。
乃於辛亥 處分之後
曠感於先正之餘敎。
 特命近侍
 賜祭設科
千古盛典也。
或有私於嶺土而然哉。
所以奬勵培植之道。
今日嶺人之所以始終全節
豈非 先王作興遺化耶。
臣謂及此邪獄鋤治之後
請依 先朝故事
其先妥靈之所。
 侑祭而寵異之。
非但所以嶺下人士之心。
抑亦可以聳諸道觀瞻之盛。
豈不休哉。
抑臣因此而復有謦欬於 明主之前者。
今去先正之世遠矣。
遺風雖存。
微言幾熄。
苟非近世儒賢繼開而發揮之。
則亦安能久而不變於數三百載之下哉。
是以楊墨亂孔氏而孟子之功。
不在禹下。
釋氏儒敎而微程子
亦莫能得其心也。
惟我先師參議李象靖
間世眞儒
性理之正學。
倡道東南
興起斯文
遺緖不傳
後學無竆
李滉一人而已
此非臣阿好之論。
卽全嶺之所共稱。
非但嶺士之所共稱。
百世之下。
苟有誦詩讀書者。
可以知其人矣。
若其工夫之密造詣之深。
臣愚識有不敢枚陳。
其所宗師一代
整頓士趨。
使家無異敎。
無異俗。
以大先正之道。
李象靖之功。
實爲大焉
惟我 先大王累降旌招
以不世之遇。
九條萬言
庸替座右之銘。
則葢將爲之兆也。
李象靖不少須矣。
今其遺疏遺文
刊行剞劂
願 殿下令書館印進一經 乙覽
則亦可以知其學術淺深矣。
惟其蘊而未試。
位不稱德
嶺之人士
咸抱慨鬱之忱。
嘗有陳籲之議。
鄭重不敢遂矣。
人情易感於耳目之所逮。
作興尤捷於幽隱闡揚
賞一士。
足以風天下之
一善
足以千里之應。
臣謂於此時。
別擧曠典
明示褒賞
或 贈之以崇班美諡
或 寵之以立侑祭。
則其於 淸朝樹風之典。
未必無所助。
異端邪說
不期斥而自祛矣。
臣一縷尙延。
有懷無隱
若以事關先師而有所阿私
非但陷於欺君
所以先師也。
若其言可採納
事可施行
而徒以跡涉嫌礙。
有所黯默
是負 殿下也。
敢不僭妄
傾倒而陳之。
猥屑之罪。
實無所逃。
先儒漢家四百年儒敎之興。
自祀孔子始。
夫豈無其理而先儒言之哉。
惟 聖明裁擇焉。
臣一半覺
非出己見
今此誦說
亦是承襲舊聞
使其言見用。
先師道行
而臣之學爲不虛負矣。
使其
無所取也。
則 殿下亦何寵秩臣也。
今年七十七矣。
蒲柳殘質。
更無復起之望。
狗馬賤齒。
已踰引年之限。
以若情實
遭此 恩遇
趨走之恭。
邈矣難攀。
而惶蹙之私。
懔若負荷
病上添病。
益增震越
伏乞 聖慈
鐫削臣新授職名。
 特賜骸骨
使得從容涵泳於 聖化之中。
以畢餘生。
則是臣雖死之日。
猶生之年也。
哀衷所激。
言涉溷冒
不勝瞻 天望 日激切屛營之至。
臣謹昧死以 聞。
公元1816年
惠慶宮服擬疏(丙子)
伏以皇天不吊
 慈宮邸下。
奄忽禮陟。
居然之頃。
園寢有期
伏惟 殿下哀痛罔極孝思
當復焉如。
普率臣民之痛。
有竆已。
臣以簪纓舊物
忝在宰列。
一番奔問。
尙此闕然
雖緣癃病沈痼
末由蠢動
而揆分度義。
萬萬惶懔。
第伏竆廬
恭竢誅罰而已
抑臣於今儀節
竊有所訝惑者。
玆敢尾陳於自劾之章。
伏乞 聖明垂察焉。
惟我 慈宮邸下。
以 顯隆園之嫡匹。
正位 嬪宮。
誕育 先王
先王所以致孝所以仰戴何如
而今於 薨逝之後
曹儀註。
都無一事
只在朝者。
當日擧哀
成服日。
百官淺淡服哭拜而已
至於散官則初不擧論。
而亦無知委哭
公元1791年
班之事。
嗚呼
夫以六十年所以致隆於奉養之節者。
卽 先王定制
一國臣庶之所共知
而乃送終大節
草率苟且
至於如此
無論禮制如何
卽是情理欠缺
未知論禮之官
何所據而綿蕝如此
然 先王制禮
本緣人情
情之所至
禮有義起。
昔在 顯隆園遷園時。
 先大王三月緦。
百官皆受服。
夫以 先大王之義仁熟
豈遽徑情直行之擧哉。
夫 世子之於 嬪宮。
服制雖間。
 遷園之於喪禮
事體迥別
以 顯隆園則百受服於 遷園。
而於 太慈宮則百無服於成殯。
未知其果合於禮而恔於心乎。
謹按禮有六從之文。
五服臣從君條曰君之祖父母齊衰期。
今日 殿下降服大功
則雖不可以齊衰期爲準。
而從君之服。
旣有經據
 遷園服制
亦出 先王
使 先大王而處今日
豈止如是全然無事乎。
况今 聖上哀痛誠心
次第致隆於擧行儀節
則是 殿下之意。
亦 先大王之意也。
一國臣民
咸仰 殿下不匱孝思
而獨於受服一事
未聞有一言謦欬者。
臣竊惑焉。
臣素不嫺於禮。
未知今番儀節有禮三尺與否
然揆以天理人情而律之以 先大王 遷園時所處
不能愚妄之疑。
敢不僭越
覼縷如右
伏乞 聖明特令禮官廣詢博考
若終無明文可據
只當以 先大王所處 顯隆園者處之。
亦可以少伸臣子之情。
古語喪祭從先祖。
不爲無所據也。
伏乞 聖明留神察納焉。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屛山書院請額擬疏
臣等竊伏惟念
人君勵世磨俗之方。
莫大於明道術
若其道術之本。
則又莫先於尊賢
何則賢者道之所存也。
眞知實踐竆天人而通神明。
由體達用則涵衆理而貫萬變
上而爲國家之蓍龜
下而爲儒林宗匠
模範一世
標準百代
率是道也則爲賢爲治。
外是道也則爲愚爲亂
而且民之好惡不常
惟上之所令是從。
相與之機。
𣓉(一作捷)於影響
爲人上而欲明道致治
不可不尊賢先務
而立標準羣下也。
肆惟我 列祖聖繼神承。
鴻謨燕翼
無所不備
莫不明道爲本。
尊賢爲先。
苟有其人。
生則尊寵之。
歿則崇報之。
以爲未也。
於是乎有立祠建院之典。
而往往特宣扁楣之額。
尊之以國學之列。
不如是則道不尊。
道不尊則無以立標示好
公元1614年
惡而爲興學致治之本也。
臣等竊伏念故文忠公西厓柳成龍
卽 宣廟大賢也。
今其書院在於安東府治之西屛山之下。
而立祠數百餘年。
尙闕 宣額之典。
此在文忠公
固無加損
而於 國家尊賢之道。
無乃有所虧欠乎。
夫以文忠公立大節
中興勳業
固已銘彝鼎而播口碑矣。
不必贅。
惟其獨得陶山之正嫡。
菀爲儒林大匠
則於當日諸賢宜不在後列
書院尊奉之道。
出人下
豈有所不足於文忠而然哉。
特下之人。
未及謦欬於 黈纊之下。
而爲 朝家之漏典耳。
臣等不勝慨恨之私。
玆敢相率呼籲於 天陛之下。
伏乞 聖明神焉
大抵忠公書院
卽文忠公杖屨栖息之所也。
距文忠公河回之宅密邇
而最得江山之勝。
蒼厓屛開
白沙氊鋪
大江環繞
澄潭鏡拭。
朝暮雲烟
上下鳶魚
允愜仁智之趣。
忠公葢嘗樂之
築室數架。
讀書講道其中
自文忠公歿。
多士愛其遺澤之在玆而不能忘也。
於是因其舊堂而增廣之。
俎豆而揭虔之。
號其祠曰尊道
名其院曰屛山
事在萬曆甲寅
易簀後八年也。
至 顯廟壬寅
以文忠公三子持平柳袗從祀焉。
柳袗天稟甚高。
學問醇正
實得家庭
學。
一體尊奉
出公議。
而何莫非文忠善誘之敎。
有以成就之耶。
嗚呼
忠公上明師道
下敎賢子
受授開之功。
所以後學壽斯文如此
而其出而措諸事業者
又能竭忠誠於危難
盤石板蕩
以卒成 國家再造之業。
大賢而能之乎。
一區屛山
廟貌儼然
百年南嶺
依仰有所。
而 朝家崇奬之典。
尙未免於虧欠
則此豈獨士林私恨
抑亦 朝家之所慨念處也。
 殿下昨年葢嘗 賜祭於其家廟矣。
仍又題跋於其家帖矣。
 璇題寶墨
輝映溪山
泂酌天香
洞澈穹壤
 殿下所以優禮忠公
臣亦可謂至矣盡矣
臣等伏讀 御製祭文跋語
未嘗感激聳歎
我 殿下曠絶之恩。
繼述之孝。
等於此惟當報答之是思。
頌祝不暇
而乃敢復有此煩聒不已者。
極知僭猥。
無所逃罪
然臣等區區愚滯之見。
以爲 殿下前日擧主樹勳
臣等今日之請。
出於尊道
酬勳尊道有間
興學致治之本。
將在此而不在彼也。
况今世道日下
賢躅漸遠。
雖以我 聖上勵世磨俗懇懇至意
尊賢明道惓惓深衷
而士趨日益卑汙
學術日益壞敗
一種荒誕詭怪斁倫蔑性之說。
乃敢闖然
而有伊川被髮
之漸。
甚可懼也。
臣等聞之。
太陽之𣌑。
魑魅自遁。
元氣之充。
外邪不入
正道之明。
異端邪說
何由其間哉。
 殿下亦嘗嘉奬嶺南之不染於邪學
追念先正
 賜祭陶玉兩院
當時嶺南人士
孰不感泣踊躍
 擧國聽聞
孰不欽仰慕悅
而知異端之可闢。
正道之可尊。
 殿下一擧措之間。
而其風動神速如此
亦可見彝衷之同好而導率之不可不審也。
 殿下能因此而益勵倡率之方。
示好之正
上述 祖宗弘規
下鼓多士之彝衷。
則將見正道日明。
治道日隆
而彼異端邪說
且將冰消凍釋於大陶鎔之中矣。
豈不猗歟休哉
伏乞 殿下恕其狂妄
察其愚衷
而特念明道致治之本。
益務尊賢尙德之方。
將臣等所請文忠公書院 宣額事。
誕降 兪音
俯答輿情
千萬祈懇。
臣等無任激切欽仰祝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