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栎翁遗稿卷之五 (自动笺注)
櫟翁遺稿卷之五
 講義
  
經筵
公元1229年
己丑正月十六日召對
上番應敎李正臣
下番修撰道復
副承旨兪命弘。
林洪啓迪
春秋尙賓
注書權熀。
入侍政堂
取節酌通編第八篇
自二十一丈內第六行
伏蒙示及心說甚善。
至答黃字厚書。
合十八丈。
進講上下番。
各讀九丈訖。
正臣奏陳文義曰。
夫心存內則天理渾然爲道心。
出外則爲物所誘而爲人心。
今者何叔京乃以存與入者。
皆爲物誘所致
呂子約以出與亡者
幷爲神明之妙。
二者皆失於偏。
朱子所謂胥失。
至於環溪
此本禪學
深害於聖門治心之法。
朱子窮其源而深斥之也。
 上曰。
環溪事。
何謂也。
正臣對曰。
環溪周濂溪之子
學佛談禪
失其家學之傳。
朱子斥之。
所謂環溪事。
卽書中別件事也。
似與心說非一串語也。
 上曰。
所奏誠然矣。
正臣又奏曰。
心爲一身主宰
朱子出操二字以明之。
書曰。
惟聖罔念作狂。
惟狂克念作聖。
聖卽道心之謂也。
狂卽人心之謂也。
念卽操存之謂也。
操存二字
本爲徹上徹下工夫
帝王
學。
尤當於此等處留心焉。
 上曰。
所奏得宜
留意焉。
正臣又奏曰。
黃門侍郞蘓轍
文辭偉麗
迷惑禪學
訛誤後學
程允夫乃以蘓程幷稱
深害孔門正學
朱子明蘓程之學。
如氷炭之不同
而斥其詭譎心術
人君於此等處。
審察有得焉。
則其於羣下學術眞妄
心術邪正
了然黑白
豈不有補於治理乎。
 上曰。
所奏得宜
亦當留意焉。
下番亦陳文義
掩卷
正臣起拜而奏曰。
臣有所懷
敢達矣。
昨日備局入侍時。
曹參判閔鎭遠所達頻接儒臣
進講冊子之外
拈出他冊中文義。
時時講論
有益於 聖學之說。
誠好矣。
臣初欲繼陳所懷矣。
常參晩罷
 殿座移時
故臣不敢有所仰禀而退矣。
今日召對後日早。
故敢達矣。
弘文舘官員。
挾冊登進
一番講讀而已
其所文義
不過數處。
草草莫甚。
雖令筵臣引經據義。
講論該博
以 聖學高明
固無待於筵臣之開發
况筵臣之循例進講
少無啓沃之益。
豈不爲應文備數之歸耶。
若如鎭遠之言。
進講冊子之外
拈出他書中文義切於時政者。
頻頻詢問
則不但有補於治國之軆。
筵臣學術淺深
人物優劣
必不逃於 聖鑑之下。
豈不有益於用
人之道乎。
卽今館職之臣。
不若前昔之彬蔚
而然皆一時才學之士也。
獨臣不才無文
鹵莾最甚
雖以尋摘爲事
倖占科第
若言其實地。
經書史記
率皆昧昧
從前力辭館職
非特爲情跡之難安。
由於學術空踈
而 批旨優渥
終不允許
分義至嚴
逃遁不得
旣已承命之後
則自不得不其所不能
文義未解處。
問於他人而學之。
疑晦處。
考於他冊而驗之。
觸處付標。
苟且莫甚。
莫重勸講之任
豈可使如此蔑學之人苟充乎。
若早賜退斥
回授可堪之人。
國軆得宜矣。
 上曰。
初因他事發言
仍爲辭職
則未安矣。
正臣起拜還伏曰。
小臣適有所懷
惶恐敢達矣。
夫 國家褒奬忠節
所以激勸人臣也。
殿下於崇終隱卒之典。
前後眷眷而尙有闕典
臣忝在邇列。
不敢不隨聞仰陳矣。
 宣廟扈聖功臣贈領議政靑原君沈岱戰亡事蹟
備載壬辰錄及懲毖錄等書矣。
盖沈岱於壬辰年
輔德扈從
松都
建議曰。
今此倭賊已迫都城
大駕西遷
兩湖雖有勤王之兵。
而反落賊後。
軍情洶懼
易致潰散
國家失此援。
則更無恢復之望矣。
仍自請往諭湖西徵兵
海路行在
及其賊據都城
沈岱又自請爲畿
公元1232年
伯。
駐節朔寧。
招誘京城居民
使爲內應
以爲合勢滅賊之計矣。
事機先泄。
賊乃潛襲
取其首。
懸之鍾街。
面色如生者。
六十餘日。
倭人亦知敬服云。
盖沈岱戰亡在壬辰初頭
正爲倡義之首矣。
其當亂盡節
以身殉國
雖古之忠臣烈士
亦何以加此。
亂定後。
 宣廟特命追贈議政
而獨其門無棹楔之標。
無易名之稱。
非所以奬節之道也。
請命有司
㫌閭贈謚
錄用奉祀孫。
以示朝家勸忠恤後之意。
 上曰。
所奏誠然
令該曹禀處可也
正臣起拜而伏。
又奏曰。
 宣廟節死吏曹判書臣權悰。
開國功臣文忠公權近之後也。
悰當壬辰亂。
錦山郡守
移檄于義兵將高敬命
合兵同力
拒倭死戰
高敬命相繼敗沒
其後觀察使李廷馣以爲內立節人中。
獨權悰表著云。
其後觀察使李山甫
稱爲死節
忠憤可尙。
相臣李恒福
亦甞言其事。
嘖嘖稱賞
三臣者。
皆是國朝名臣
其所歎服
至於如此
則可驗其實蹟矣。
亂定後。
 朝家特命贈職。
仍有錄用子孫之 命。
而㫌閭贈謚之擧。
尙此闕焉
殊非崇報節義之道。
特命有司
亟行彜典何如
 上曰。
此亦令該曹。
一軆可也
正臣起拜而伏。
又奏曰。
 仁廟死臣參議
公元1277年
洪命亨。
文章淸直
見重於世。
丁丑胡亂
與先正臣金尙容等。
殉節江都
亂定後。
 朝家贈吏曹參判。
 上之辛酉年
因筵臣所達。
特 命㫌閭。
而獨未入本府忠烈祠
同時死節之人。
或入或未入
誠爲不均
請令本府
一軆配祀
以示 朝家褒崇之義。
何如
 上曰。
朝家旣已
何至不入忠烈祠耶。
正臣對曰。
如此之事。
在公議。
不係子孫盛衰
而然亦子孫孱微
則厥祖雖有卓越
人之聞之者
自然寢微。
公議嗟惜
固已久矣。
而此祠 朝家所知
不敢擅入矣。
 上曰。
此亦令該曹。
一軆禀處可也
正臣起拜而退。
公元1229年
三月初九日晝講
上番應敎李正臣
下番修撰李世瑾。
知事李寅燁
特進官南致熏。
承旨舜元
林洪啓迪
注書朴聖輅。
春秋吳命禧。
同爲入侍宣政殿
春秋集傳。
定公十三年冬
晉趙鞅歸于晉章。
至五月於越敗吳于檇李吳子光進講
晉趙鞅歸于晉章。
講官李正臣奏曰。
先儒趙鞅晉陽之甲
而逐君側之惡。
爲以地正國。
故胡氏卞其誤矣。
槩後世稱兵犯闕者
無不籍口於以地正國。
如東漢之李傕郭汜
東晉王敦是也
由於晉君之刑政
公元1076年
失宜
馴致六卿之禍。
人君刑政宜加審愼也。
 上曰。
所奏誠然
留意焉。
 定公十四年春
衛公叔戍來奔衛。
陽出奔宋章。
講官李正臣進講後。
奏曰。
此章末端所謂貪人
雖似泛論
亦指衛靈公矣。
左氏所謂子富而君貪者。
子公叔父子。
靈公也。
 春秋集傳定公十四年五月於越敗吳于檇李
吳子光卒章
講官李正臣進講後。
奏曰。
吳子光被殺於越
夫差乃能復讎雪恥
聖人以爲常事
雖削而不書
然以其時殘敗之勢。
能成復讎雪恥之功者。
誠心可見矣。
我 殿下克體 聖祖尊周之大義
不忘神宗再造之恩德。
設壇禁苑
躬親祀事
春秋大義
復明於世。
凡有血氣者。
孰不激勵而欽誦哉。
顧今國勢單弱
復餘地。
復讎雪恥
雖不敢望
而然其君臣上下
必以夫差卧薪之心爲心。
則在聖上善繼之道。
可謂得矣。
 上曰。
尊周之義。
何可忘之。
顧今國勢
不能有爲
苟能一心無怠。
庶乎可矣。
儒臣君臣勉之義。
文義陳達
予甚嘉之
知事李寅燁
辭免提學
 上不允
講官李正臣奏曰。
兵曹判書李寅燁
提學辭免
誠爲太過矣。
初文衡被論。
出於意外
其時辭免
雖得自處之道。
若以公議言之。
則 朝家嚮用
公元1229年
寅燁
驟躋卿宰
在堂下時
踐履文職不多
以此辭免張本
而然其文學則雖不及於古之主文者。
凡今膺是任者。
亦豈盡有愈於寅燁哉。
當初一番辭免
不可已。
而到今提學之任
欲辭免。
殊甚太過矣。
 上曰。
當初人言
出公議。
何可每每引嫌
儒臣
誠爲得體矣。
○是日夕講時。
下番副修撰李世瑾。
知事李寅燁
特進官南致熏。
承旨金弘楨。
林洪啓迪
春秋吳命禧。
注書朴聖輅。
同爲入侍
自公會齊侯衛侯于牽
至冬城漆
正臣進講後。
至二月辛丑楚子滅胡。
胡子豹
李正臣奏曰。
國君造命云者
國之治亂興亡
在於人君修德與否
故君修德
然後可以轉危爲安
所謂國君自造其命也。
書之祈天永命
迓續天命
皆此意也。
胡子不自量力
妄犯強楚。
委命章華
忍辱貪生
所謂存亡有命者。
畢竟不知命者。
春秋之書。
以敀書名者。
所以深罪之也。
 上曰。
誠然矣。
夏五月辛亥
講官李正臣
進講後。
奏曰。
魯之用郊。
已是非禮
郊祭當在孟春
今在五月
失禮之中又失禮焉。
故夫子著於經而示貶矣。
○侍講官李正臣奏曰。
臣適有所聞
矣。
兩西守令中。
以先被禍之故。
欲避客
使者
其數甚多云
當此農節
許多守令。
紛紜棄官
迎送之際。
貽弊不少
而然守令爲其祖先被禍
不欲接對客使
則在 聖朝倫理体下情之道。
不可使之抑情而行公乎。
若以朝家定式言之。
則曾前或許回避父子之讎。
或許回避祖孫之讎。
其䂓不一
曾前釜山僉使李錫
爲其祖先被禍
不參宴享
書狀官時傑
以其高祖被禍
違牌而終不承命
朝家雖加罪罰
亦許遆其職。
此事不可不變通矣。
卽今欲避客使者
不特兩西。
州牧使金鎭玉。
以其曾祖母被禍
除授本職
已至三朔
而累呈該曹。
必遆爲期
該曹慮其官事曠廢
不得不許遆。
而該曹草記。
適與本道催促之啓相値
故政院退却草記。
玉又以旣遆還仍爲嫌。
無意赴任
士夫廉義雖重。
微官去就
安得自由乎。
在事軆。
殊涉未安。
令該曹。
催促下送。
且兩西守令之回避使者
曾有兼官代察之䂓。
更爲申飭
俾無紛紜棄敀之弊。
似乎合宜
故敢矣。
 上曰。
兵判之意何如
李寅燁曰。
儒臣
誠然矣。
 上曰。
令之回避使者
兼官察事
永爲定式
州牧使金鎭玉草記出給事
何必引嫌
令該曹。
更爲催促下送可也
○十七日晝講時。
下番
修撰李世瑾。
知事崔錫恒
特進官尹就商。
承旨韓配
林洪啓迪
假注書南一明
春秋趙之重。
入侍宣政殿
上番講官李正臣
春秋集傳三十六篇
哀公元年春王正月
止敀二家不取也。
讀講訖。
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章。
奏曰。
魯定公四年十一月
蔡侯以吳子楚人戰栢擧
楚師敗績云。
胡傳所謂栢擧者。
卽指此而言也。
○至鼷鼠郊牛
改卜牛。
夏四月辛巳郊章。
奏曰。
胡傳所謂大夫五祀五祀
見禮記月令。
孟春祀戶
孟夏祀竈
中央中霤
孟秋祀門
孟冬祀行
是也
中央未月末。
而在火金之間。
一歲之中。
雨霤之後
因名室中中霤
土神也。
至秋齊侯,衛侯伐晉章。
奏曰。
周室東遷以後
禮樂征伐
不得自天子出
王道盡矣。
五覇迭作。
周室攘夷狄。
主盟奉命
禁暴救亂。
則其亦有功於王室矣。
今者晉爲覇主
而齊衛以列國
無所忌憚
合從擅伐。
覇統又亡。
春秋之變。
至是而極矣。
夫子所以揭此而特書
昭示後人者也。
 上曰。
誠然矣。
至二年春王二月
季孫斯章。
奏曰。
所謂漷東田沂西田云者
非謂井田之田也。
何休以爲田多邑小曰田。
意者
漷東沂西
應田野廣而邑治小
故以田而
名之耳
講罷後。
李正臣趍而進。
伏而奏曰。
以故判敦寧權是經家立後事。
臺啓重發。
令該曹禀處命下。
已過三朔
而因前後長官不行公。
尙未回啓。
未詳此事委折之如何。
父子定論
關係重大
朝家處分之前
其爲子爲孫者。
豈非難處之甚乎。
一向拋置
事軆未安。
自前如此之事。
長官引入
則亦有令次官擧行之例。
今亦令次官斯速禀處。
似乎得宜
故敢達。
 上曰。
依爲之。
○十八日晝講時。
下番副修撰李世瑾。
知事崔錫恒
特進官金重器
承旨韓配周。
林洪啓迪
假注書南一明
春秋世珍
入侍宣政殿
上番李正臣講畢
奏曰。
秋八月甲戌
晉趙鞅帥師章文奏達矣。
先儒謝氏以爲
鄭罕達爲蒯輒討蒯聵
趙鞅蒯聵御之。
故二交戰于鉄。
夫子所以特書者。
兩罪之也。
蒯聵得罪出奔
而其入犯父之命。
蒯輒利位。
拒父而其立。
王父之命。
是皆天下罪人
而罕達之爲輒而討之。
趙鞅之爲聵而旣納之
復御之。
均爲悖義之歸。
經文不言聵輒。
只揭趙鞅及罕達者
春秋之法。
黨與
聖人之旨。
其亦微矣。
 上曰。
春秋之法。
黨與
所奏誠然矣。
○侍講官李正臣
又奏曰。
冬十月衛靈公章。
文義
達矣。
禮曰。
天子七月葬。
諸侯五月葬。
然則衛靈公七月而葬。
僭矣。
而夫子之所以特書者。
非但誅貶僭禮也。
欲著其聵輒之亂而昭示之也。
○侍講官李正臣
又奏曰。
十有一月蔡遷于州來章下哭而墓文奏達矣。
哭而遷墓
文勢觀之。
似若蔡侯哭之而其先墓也。
考見左傳堯叟註。
以爲蔡侯將
先君辭故哭。
以此觀之。
則蔡侯去時
哭辭于墓也。
孟子所謂不以害義者。
此類是也
 上曰。
誠然矣。
○同章中盤庚五遷文義奏達矣。
所謂盤庚五遷
盤庚之世五遷其邑也。
漢孔氏謂湯毫。
仲丁囂。
河亶甲居相。
祖乙居耿。
盤庚殷爲五邦
所謂五遷是也
 上曰。
誠然矣。
○十九日晝講時。
下番李世瑾。
知事趙泰采
特進官尹就商。
承旨李敏英。
林洪啓迪
假注書徐命淵。
春秋趙之重。
入侍宣政殿
講官李正臣
奏曰。
三年春
國夏,衛石曼姑。
帥師圍戚章。
胡傳所謂三揖
在下三揖
本出周禮
天子孤卿特揖
大夫以其等旅揖
士則旁揖。
卿大夫士謂之三揖也。
○同章又孫氏王父之字之氏者。
叔牙之後叔孫氏。
季友之後季孫氏之類者。
是也
氏與姓差殊
所以別其姓也。
 上
曰。
誠然矣。
○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章。
胡傳末端選擇祖宗尊事之說。
窃有未晩者。
盖商之三宗
周之世室
見於經典
皆有明
朱子商周之制。
爲是
程子亦論廟制
而以太祖太宗
百世不遷
以此論之。
則胡氏所論與商周之制程朱之論。
未免徑庭矣。
無學術。
見識瞢昧
胡氏宋之大賢也。
不敢遽謂其論之或涉於可疑
而然亦旣有程朱定論
取舍不難矣。
如此等處。
關係甚重。
 乙覽之際。
不宜放過也。
 上曰。
選擇祖宗之說。
 予覽時亦以爲未安矣。
儒臣之意又如此
所奏誠爲得當矣。
四年二月盜殺蔡侯申章
胡傳末端
蘓轍以謂求名不得之說。
公孫翩。
弑君之賊。
之言。
豈非可駭之甚乎。
胡氏貶斥誠宜矣。
臣於正月十六日 召對時。
入侍於煕政堂
節酌通編答程允夫書中。
朱子貶斥蘓黃門三端
臣甞進講
 聖明想或記有之矣。
蘓黃門
也。
之學。
佛老
故其發爲文辭者。
類皆詭譎
害於義理甚多
朱子以爲心術昏蔽
惟以閎衍之辭。
捭闔之辨。
眩世俗之耳目
今於論春秋之說。
益驗朱子之不我欺矣。
文章
大關世敎
卽今 聖明在上
導率得宜
羣下學術之眞。
心術
正。
豈無可致之道耶。
伏願 聖明
申飭主文之人。
此後科塲試取文字
切禁詭譎恠誕之習。
取其淳正雅重者。
以新一代制作
不勝幸甚
 上曰。
儒臣之貶論蘓轍
得宜
文弊矯革事。
予當留意焉。
○夕講時。
下番李世瑾。
知事趙泰采
特進官尹就商。
承旨舜元
林洪啓迪
假注書徐命淵。
春秋趙之重。
入侍宣政殿
講官李正臣奏曰。
前此晉文公執曹伯。
則乃曰畀。
今此晉侯之執戎蠻
則不曰畀而乃歸于楚。
夫子所以罪之也。
諸侯有罪
方伯請命天子問罪
然後執而歸京師正也。
今晉爲中國盟主
而初旣不禀天子
而詐執戎蠻後。
夷狄之楚。
其所獲而歸之。
春秋貶斥誠宜矣。
書筵
公元1348年
戊子二月十八日
輔德
二十四日
召對
宋鑑六卷
己酉三年春正月
帝在楊州
大赦改元明受進講
 世子讀前受一遍
正臣以上番進講。
讀新受一遍
 世子又讀新受一遍
正臣解說文義一遍
金人追至楊子橋章。
正臣奏曰。
汪伯彦黃潛善
其時當軸大臣
當此國步危急之日。
罔念臣子協贊扶顚之義。
惑於左道
聽法會食
若是安閑
此豈臣
子所忍爲者乎。
高宗不知汪,黃罪惡
至於此極。
委任不疑之。
使國事日趍於無可奈何之地。
而如張浚呂頤浩韓世忠忠義之士。
踈而遠之。
國之危亂
不亦宜乎
自古治亂之分。
在於人才任用之如何。
人君當監前史
卞別忠佞用舍之矣。
○至太祖神主亡章。
正臣奏曰。
高宗爲君失道
使金人侵軼
至於披甲乘騎倉黃逃亂
已爲恥甚矣。
若其太祖神主亡失
禍變之慘。
甚於此。
史臣雖稱高宗中興之主。
宋室便亡於此矣。
豈不哀哉
國勢之如此。
由於高宗委靡不振
自取亂亡
爲人君者。
可不戒哉。
○至詔錄用張邦昌親屬章。
正臣奏曰。
高宗之於金人
皮幣犬馬之事。
以爲不足
乃欲媚悅羯奴之意。
錄用反賊親屬
乞怜之態。
良亦可恥。
人主所當深戒於此
雖當危亂之時。
益盡御戎之道。
不宜自損其威重
以恥侮於敵人
若其成敗利鈍
非所可論矣。
○至帝在杭州
死罪章。
正臣奏曰。
黃潛善罪惡
業已彰著矣。
高宗不能違拂其意。
廢置李綱
謝金人。
抑獨何心哉。
小人得志
忠臣見斥。
如是而國何能爲國
高宗病痛
在於委靡不振
爲人君者。
所當深戒於此矣。
○至苗傳,劉正彦作亂章。
正臣奏曰。
奸臣擅殺宰執
迫脅乘輿
若無張浚呂頤浩勤王之師。
則宋室之亡。
指日而待
原厥苗,劉之進用
孰執其咎。
高宗噬臍莫及矣。
○二十五日召對時。
張浚呂頤浩會師勤王
張浚知樞密院事進講
正臣奏曰。
張浚呂頤浩韓世忠等。
忠義凜凜千載之下。
令人擊節興歎矣。
其時高宗廢處顯寧寺。
如一髮。
張浚不勝忠憤
協謀起兵
乃能撥亂反正
高宗平日任用諸人
卛皆踈棄於外。
而及其危亂之時。
其能奮忠扶顚
乃至於此
雖以我國言之。
壬辰之亂。
李舜臣微官
盡心國事
能令倭賊不敢侵軼南邊
大臣盡節之道。
不敢人主任用輕重而有所增損
自古然矣。
若令高宗任用忠良
苗傅劉正彦之徒。
何敢作亂如是乎。
爲人上者。
不可不卞別賢邪。
唯願邸下。
不宜放過於此等處也。
所謂不宣
赦書而不發也。
所謂語故。
語其事故也。
頃之須字。
待字義也。
灼知兵變
明知苗傅兵變之謂也。
正臣曰。
張浚謀事不審
乃欲起兵問罪
張浚能念及於驚動乘輿
要濟以機術
允合慮患之道矣。
呂頤浩糾合義旅
謨猷密勿
劉光世韓世忠等。
激勵忠義
合力討賊
而猶以投鼠忌器
恐有他變。
爲戒
可見忠臣義士撥亂反正之際。
用心勤矣。
所謂使是間自反云者
使此間苗傅輩。
自爲反正之謂也。
朱勝非利害禍福之說。
苗傅激之也。
翟義王莾敗死者。
徐敬業武后敗死者也。
○二十六日召對時。
呂頤浩張浚敗苗翊于臨平
翟興楊進進講
正臣曰。
所謂中流鹿角者。
眞箇鹿角揷於水中也。
或木或鐵。
梗碍舟行者。
可以取象鹿角而名之也。
○至高宗賜玉帶于韓世忠章。
正臣奏曰。
高宗旣已明知湛之有罪
則固當亟下明詔
據法處置
而今乃握世忠之手。
區區屬托誅殺之事。
豈不哀哉
臣之向所謂高宗病痛
在於委靡不振者。
正謂此也。
○至朱勝非顔政王孝迪章。
正臣奏曰。
朱勝非中興之事。
無可紀之勞。
而若論其大軆
勝非身爲宰相
不能勦滅㐫賊
乃令國步幾乎顚覆
兕出龜毁之責。
其誰任之歟。
張守劾其不能預防
可謂論辜得當
高宗不報其奏。
苗,劉餘黨。
何所徵畏哉。
○至立魏國公旉
皇太子章。
正臣奏曰。
苗傅劉正彦
擅廢高宗
爲帝。
此實天下亂賊
王法所不容。
不能聲罪致討
曉諭中外
晏然自取南面之樂。
是誠得罪祖宗社稷矣。
春秋之法。
旉之罪惡
與苗,劉無別
高宗復辟之後
乃反立皇太子者。
何以哉。
前日卽位
高宗今日建儲
均爲悖亂常之歸。
張浚呂頤浩諸人
一言匡正
可惜哉。
○至以洪皓充大通門使章。
正臣奏曰。
高宗不能奮發大志
克復中原回二帝之轅。
今反自去尊號
用金正朔
曾不知其羞恥
當當萬乘之君。
豈容如是
洪皓奮舌虜庭
引義罵賊。
忠言義氣
凜凜千載之下。
所謂不辱君命者矣。
高宗不能鑑別賢愚
於皓專對之才。
難保其簡知。
呂頤浩張浚輩。
薦而遣之也歟
○二十七日召對時。
六月霖雨
勞師遠涉而後快哉
進講
至六月霖雨章。
正臣奏曰。
王安石才學
固非凡儒。
虛譽隆洽
誑惑一世
用事神宗之時
變亂舊章
蠧國病民
宋室之危亡
基於此。
寥寥數十年間
未聞有懲討之典。
反加褒寵
配食太廟之庭。
有識貽譏
已甚矣。
趙鼎因灾論事
臚列安石罪狀
請罷其享。
久欝公議
今乃得伸。
何其快哉
此等是非
關係甚大。
 邸下若取閱煕寧,元豊之紀。
參互終始
安石之罪。
可以悉燭無餘。
願 邸下。
必於觀史之際。
察其情狀
明其是非
益加軆驗之功焉。
中丞張守上䟽曰。
陛下宮室之章。
正臣奏曰。
張守䟽中所陳六條
形容彼此樂之狀。
至誠惻怛
木石
亦足感動
高宗罔念君父之讎。
偸安一隅
賞花留連
是可忍也。
不可忍也。
張守深知高宗之病。
在於忨愒
故欲激其志。
言之悲懇激切
有如是者。
高宗終不能納約。
厚招後世譏議
可勝惜哉。
○至范瓊有罪下獄章。
正臣奏曰。
范瓊慢君蔑法之罪。
可勝誅哉。
苗傅劉正彦
國之亂賊
范瓊公入朝
乞貸其死。
可謂肆無忌憚之甚矣。
高宗平日政令施措之間。
不足以取服於人心
荒怠巽弱。
不能勑勵羣工
馴致帥臣跋扈
受侮至此
尙誰咎哉。
王世子問曰。
黃紙二字
何謂也。
正臣起拜而對曰。
天子中御世。
故取其中黃之
服御之物。
皆用黃色
是以
乘輿謂之黃屋
衮衣謂之黃袍
御傘謂之黃羅傘。
法酒謂之黃封
制誥謂之黃麻
黃紙卽與黃麻同。
盖以王言書之黃色紙。
所謂黃紙
猶言詔書也。
○至廣州敎授林勳章。
正臣奏曰。
所謂本政者。
農政
是國之大本
謂之本政矣。
當此南渡板蕩財賦耗匱之日。
林勳乃能講究王之制
是書。
欲復井田之舊。
所以見許朱文公者也。
本章只是單行
故本
政之
不能著見。
 邸下若講讀之際。
參考註䟽
則其法之條理
其書之脉絡
可以曉暢矣。
○至杜時亮金師章。
正臣奏曰。
時亮所云。
守則無人
以奔則無地
天地之間。
大金之國
尊無二上等語。
哀矜卑屈
復餘地。
如是而雖延晷刻之命。
曷足貴乎。
時亮不識大義
唯務姑息之計。
可哀可羞也。
○二十八日召對時。
閏月呂頤浩尙書
止入洪吉袁州臨江軍
講讀
閏月呂頤浩尙書章。
陛下所至邊面
正臣指畫地形而奏曰。
車駕長沙
長沙當爲金人邊面
車駕臨安
臨安當爲金人邊面
隨其車駕進退
邊面亦爲之或近而或遠。
所謂邊面
邊頭也。
從某至某。
指陳頗詳。
 王世子玉色敷腴
含笑而聽之。
至罷起居郞胡寅章。
正臣奏曰。
亟居尊位
建立太子
不復敀覲宮闕
展省陵寢云者
高宗失德處也。
胡寅直言不諱
抗章論列
可謂謇謇之風矣。
其所陳七策。
時務之最緊者。
呂頤浩身爲宰相
不能勸帝採用
乃反惡其切直罷斥之。
固勢委靡
日趍於危亡宜哉
○至張浚治兵興元章。
正臣奏曰。
所謂西師元昊據蜀。
故曾有征西之役。
西師
似應指此。
益,利。
似是兩州名耳。
自蜀有西師之後
益,利等諸州。
旣以便宜從事
截取上供之物。
常平本貨
而今已盡用。
張浚趙開理財
以辦軍國之需矣。
今之各牙門
營門
各道各邑之所謂料理殖貨者。
任事之人。
懷希賞之心。
剝割窮民
取給公家
或有補於調度之萬一。
而民者。
本也。
財者。
末也。
豈有舍本取末。
利益國家者乎。
傳曰。
財聚則民散。
財散則民聚。
民之向背之分。
實係於此
可不惧哉。
願 邸下深知領會
切勿放過於此等處。
○二十九日召對時。
自孫悟如金師
止愜朕朝夕慕念之意。
進講
○至趙鼎御史中丞章。
正臣奏曰。
趙鼎所陳戰守三策
天下形勢
實無過此。
高宗偸安歲月
無意興復
雖有良平智謀之士。
在帝左右
日進奇計
末如之何
可惜哉。
○至金兀朮建康府章。
正臣奏曰。
杜充當時尙書右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江淮宣撫使也。
責任之重。
倚毗之隆爲如何
不聽岳飛之泣諫。
武備䟽虞
使建康根本之地。
一朝瓦裂
負國忘君之罪。
固已難逃
而况流涎兀朮利誘
甘心於方昌之故事
屈膝讎庭。
忍爲降虜
而其通判楊邦乂
不屈罵賊而死。
其視杜充失節
不啻天淵矣。
高宗初若卞別忠佞
舍得宜。
則豈至於此耶。
人主用舍之際。
不可不審察矣。
航海之策。
誠甚可矜
匹夫匹婦
不可航海而啚生。
萬乘之君乎。
到此地頭
不若君臣上下同死社稷之爲得當也。
高宗入承之日。
上奉太后
倫綱已定
父母愛子
天理固然
高宗乃曰。
太后愛朕。
不啻己出。
可謂失言甚者矣。
如使太后
眞有分別之心。
高宗可以太后之不愛。
不爲奉迎乎。
人主言動
不可不審察矣。
○三十日 王世子講于尊賢閣。
大學衍義九卷誠意正心篇。
誦前受一遍
上番輔德李正臣
自牧誓王曰。
人人有言
禍敗往往略同不能悉擧。
進講
 王世子講讀一遍
正臣起拜曰。
今日進講之書。
第一大文書傳也。
其餘。
詩傳也。
 邸下於詩書
已經進講
慣習文義
煩複陳達
至爲未安。
不敢區區解說
而適有所懷
敢此因文起義進言
今日進講谷風大文中。
所謂夫婦離絶國俗傷敗八字
眞德秀特揭之。
昭示後辟
丁寧訓戒之意。
反復深切
窃恐 邸下於讀講之時。
或者放過
不能深察修齊
豈不大可惧耶。
臣職添宮僚
不敢不猥陳𥌒御之箴。
唯 邸下澄省焉。
夫夫婦者。
天子庶人
莫不有焉。
人雖視之尋常
若言配合之道。
至大焉。
五倫之序。
父子爲首
先儒或有夫婦爲首者。
盖以其有夫婦而後
乃可有父君臣之序也。
謹按
易曰。
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
此言乾元坤元和合
然後萬物資始資生之化也。
謹按
傳曰。
君子之道。
造端夫婦
此言君子之道。
始乎夫婦至親密之間。
而推以至於治國平天下之道也。
謹按
孟子曰。
居室人之大倫
此言陽剛資陰。
陰柔資陽
陰陽配合
琴瑟偕和者。
人道之大。
不可廢者也。
雖以詩傳本章之註觀之。
朱子亦曰。
陰陽和而後
雨澤降。
夫婦和而後
家道成。
臣請以朱夫子之意。
爲 邸下明告焉。
當其天時亢旱也。
烈陽下曝。
草木禾糓之類。
無不焦枯
若此不已
則天地之間。
將無物焉。
及其陰陽相感
沛然下雨
品物欣欣
咸遂其生。
豈但天道然哉。
人事亦類。
於是當其夫婦反目也。
家道紊亂
祭祀供奉
皆失其度。
若此不已
家室之內。
彜倫廢矣。
及其翻然悔悟
情志相孚
內外協治
家道凝成。
伏願 邸下。
深味朱子之言。
加意焉。
今於閭巷之間。
其子其婦。
或有不相得者。
則其父母憂憫之心。
當復如何
幺麽匹夫
且如
此。
則况帝王之尊。
上有 宗社之奉。
下有臣民之托。
王政之本。
實資於關雎獜趾之化。
配匹之義。
不重歟。
是故
傳有之。
詩曰。
妻子好合
皷琴瑟。
宜爾室家
樂爾妻孥
子曰。
父母順矣乎。
朱子釋之曰。
人能和於妻子如此
父母安樂之矣。
旨哉言乎。
 邸下於此章之意。
若能反復尋繹
則必有惕然之心。
臣之雜引經傳之言。
以釋眞德秀所謂夫婦離絶國俗傷敗八字之害。
申申勉戒我 邸下者
亶出於憂愛之深。
伏願 邸下。
凡於講讀之際。
古昔喆王之能於修齊者。
則丕惟曰予豈獨不能歟。
以是爲法
後世凡主不能修齊者。
則亦惟曰予或有是否
以是爲戒
尋行逐章。
必加軆認之工。
則不但有益於緝煕之學。
其於修齊之治。
豈曰小補之哉。
周文王聖德
亦資太姒內助
以興二南之化。
受命於天。
其必有文王太姒合德而後
誕生武王
乃致聖繼神承之休。
然則姬周八百年福祚綿長
基於文王太姒合德
匡衡所謂配匹之際。
生民之始。
萬福之原者。
豈不信然乎哉
臣之縷縷所陳。
非出於臣之臆見也。
皆據聖賢之言。
敢進蒭蕘之言。
而窃有區區隱憂於中者。
若 邸下反躬省察
因此開悟
豈非 宗社臣民之福也。
伏願 邸下。
勉哉勉哉。
王世子臨筵聽講
玉色敷腴
往往天咲爲新。
及聞此奏。
愀然不樂
向來氣像不侔
亦不賜答。
下番司書具萬理曰。
夫婦
人倫之始也。
其說雜出於經傳百家諸子者多矣。
常棣云。
妻子好合
皷琴瑟。
宜爾室家
樂爾妻孥
孔子曰。
父母順矣乎。
聖人垂訓如此者。
夫婦之道。
有所未盡
無以事親之道也。
孝子之事父母者。
必以父母之心爲心。
至於夫婦之際。
不敢有私好惡
父母之心。
承奉將順
父母於是乎安樂之矣。
小學所謂不宜其妻。
父母曰是善事我。
行夫婦之禮。
沒身不衰者。
以此也。
常棣孔子語。
上番旣已陳達
而臣不避煩複
申告者。
窃望 邸下於此
更加勉焉。
○三月二十八日
 王世子晝講尊賢閣。
大學衍義九卷齊家之要一。
止內有賢妃所以之者深。
文學道復講讀
司書具萬理侍講
道復講釋訖。
具萬理曰。
詩之大雅文王篇曰。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
今以思齊章見之。
則盖有所由然矣。
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旣有聖德
大姜大任大姒
又皆賢聖之妃。
所以成之遠而助之深也。
思齊第二曰。
刑于寡妻
第三又曰。
雝在宮。
文王閨門之內。
儀形和樂
有如此者
若推其本而言之。
則綿云。
爰及姜女。
聿來胥宇
大王之愛厥妃。
孟子已言之矣。
惟其如是
文王令聞不已
陳錫子孫之慶。
大姒克嗣徽音
有則百斯男之休。
猗歟盛矣。
綿綿瓜瓞
本支百世者。
不在此乎。
 邸下於此文字
要須體認
不宜泛然者過也。
今日進講首篇。
乃詩之關雎也。
 邸下曾已讀誦
則其文義
不必更爲煩陳。
而然念前言往行
不徒誦說而已
欲得之心而驗之身。
則所貴乎博學者。
要在守約
臣請就諸儒註說中。
拈出要旨
以備 邸下參玩焉。
漢匡衡之說曰。
妃匹之際。
生民之始。
萬福之原。
又曰。
綱紀之首。
王化之端。
此乃要旨也。
固曰。
易基乾坤
關雎
夫婦之際。
人道大端也。
大序曰。
周南
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是以
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
兩說文字不多
要旨可見矣。
朱熹之說曰。
此窃(一作窈)窕之淑女
豈非君子之善匹乎。
言其相與和樂恭敬也。
呂祖謙之說曰。
天下之至
爲能配天下之至健。
萬化之原。
一本諸此。
兩說
註解頗詳。
而其要旨只在於此
伏願 邸下。
留意焉。
以不蒙學
侍書筵。
陳輔導
蔑效萬一。
而今於眞德季之
說。
窃有所感嘆于中者矣。
宋理宗端平年間
眞德秀輯成此書。
進講經筵
冀以感悟君心。
平生精力
盡在此中矣。
其言曰關雎
諸儒盡之
惟 聖明參玩焉。
所謂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灼然無疑矣。
其所條陳諸儒之說。
勉戒其君。
誠意勤勤懇懇
有如此者
於今日。
乃敢以眞德秀之望於其君者。
望於邸下。
邸下以爲何如也。
 王世子不卽賜答。
具萬理曰。
不任區區愛之忱。
窃附古人敢有所仰達。
而 邸下不賜下敎。
第切惶悚
 王世子下敎曰。
文義陳達至此
留心焉。
具萬理起而拜曰。
 邸下之言及此
宗社之福。
臣民之慶也。
敢不爲國家賀也。
如臣無似者。
得以與有榮焉。
不勝感幸之至。
閏三月初二日
 王世子晝講尊賢閣。
大學衍義九卷齊家之要一篇
漢顯宗明德馬皇后下。
眞德秀按論說書
李眞進言曰。
臣極惶恐
而窃有區區所懷
敢欲仰
 王世子答曰。
何事也。
起拜而對曰。
眞德秀馬后之德有五。
一曰
皇嗣未廣也。
於此
窃有所感矣。
 邸下春秋已踰弱冠
尙未有嗣。
臣民顒望之心。
當復如何
頃者輔德李正臣
文義有所縷縷陳達
司書具萬理。
又於日昨
配匹條。
推演文義而陳戒。
 邸下有留念之敎。
而皆惶恐不敢直陳
只微發其端。
 邸下果俯察兩臣陳達微意否。
宮官
官位雖卑。
其責任輔導 春宮也。
非但執經出入
以循故常而已
 邸下一言一動
皆當隨事䂓戒
旣有所懷
何敢只示微意
不一直陳於 邸下乎。
向者醫官
大朝 下敎。
出言大臣
大臣於 大朝
請試求嗣之藥。
 大朝答敎若曰
琴瑟之樂而後
責求嗣之道。
此非區區藥石之所可能
大臣諄勤勉戒之意。
陳達而退。
 邸下想亦聞知矣。
師傅一入書筵
今皆待罪引入
尙未陳達矣。
窃念文王后妃之德。
有關雎之樂。
然後乃有獜趾之慶。
所以於詩之首篇也。
宮圍之事。
外人無由聞知
而自有 大朝下敎。
中外臣民
莫不缺望憂悶
目今國勢岌嶪
艱憂溢目
平之道。
在於廣嗣續定民心
袁盎之言曰。
 陛下縱自輕。
奈 宗廟太后何。
今 邸下奈 宗社臣民何哉
 大朝春秋已高。
此政 邸下喜惧之日。
閭巷士夫
年過五十而未有姓孫。
則尙有欝悶之心。
帝王乎。
 邸下上有宗社之托。
下係臣民之望。
未知 邸下將何以爲計乎。
臣願聞之。
詩曰。
宜爾室家
樂爾妻孥
子曰。
人能宜於妻子
父母安樂之矣。
小學曰。
子不愛其妻。
父母曰。
善事我。
行夫婦之道。
沒身敬之不衰
以我 邸下出天之孝。
 大朝下敎。
勤勤懇懇
則豈無勉從之道乎。
昵侍胄筵。
區區之憂。
有倍於他人
固知猥越。
敢此冐死
賈誼之言曰。
可以流涕太息
今日 宗社之憂。
不特流涕太息而已也。
 世子愀然良久曰。
中間不幸
不能如常之事矣。
屢承 大朝下敎。
前後宮僚之言。
勤勤懇懇
近日則多有悔悟。
與前有異矣。
眞儒起拜曰。
前於宮僚之答。
留念之敎。
今者下敎。
若是丁寧
此實宗社之福。
不勝欣幸之至。
○右三月二十八日晝講時。
司書具萬理講語閏三月初二日晝講時。
說書李眞講語
繼書于二月三十日晝講時。
正臣講語之末者。
意實有在。
正臣入直春防也。
說書李眞儒語余曰。
 上候未寧時
醫官入診。
仍以 春宮求嗣方藥物劑進之意陳達
則自 上下敎曰。
 王世子琴瑟不和
雖用求嗣之藥。
决無益也。
崔領相時內局提調
醫官以 上敎
傳言于領相。
領相遂於入侍
奏曰。
王世子尙未螽斯之慶
臣民不勝欝望之際。
醫官傳言 上敎
缺望甚矣。
伏願 殿下
勉戒 春宮
俾令琴瑟合和
豈非 宗社之福也。
 上曰。
予亦已屢度戒責。
不從予言。
可悶。
第當更爲勉戒耳。
相兼世子師。
故亦欲於入侍書筵
勉戒 世子矣。
意外被論於司諫尹世綏。
方在引入
未易入侍
可惜云云
正臣對曰。
吾輩以秩卑講官
不敢卛爾陳戒。
若因文起義而進戒。
則恐無不可耶。
說書曰。
諾。
如是酬酢之後
說書脫直
而吾則仍久在直。
遂於二月三十日晝講
入侍書筵
大學衍義九卷誠意正心篇所引谷風夫婦離絶國俗傷敗之語。
推演
縷縷陳戒。
伊後司說書相繼陳戒之言。
正臣之言。
相表裏
故兩僚講語並錄於斯
庸識玆事之顚末矣。
越數月李說書士珍
訪余而言曰。
日間醫官聞之。
吾輩陳戒之後
 春宮卽輟外寢
入處嬪殿。
此固數年以來未有也。
近又自上下敎于內局
 春宮及嬪宮兩殿進求方藥物。
連次劑進云。
此實 宗社慶云爾。
○三月初一日召對
宋鑑六卷孔彦舟鍾相
止亦不敢渡江矣。
正臣奏曰。
兀朮卽金之主將
兀朮之死
關金存亡矣。
韓世忠設伏龍王廟
可謂料賊如神。
兀朮旣危而復全。
能脫於彌天之網。
之不祚宋室。
而欲啓穢運。
於此可知矣。
世忠猶且隻手爭天。
虜人之獻。
仗威御侮
使兀朮窘甚。
此眞忠義之將矣。
正臣奏曰。
老鸛河三十里之地。
一夕䟽鑿而成渠。
兀朮僨敗之際。
呼吸之間。
猶能辦此。
則其兵力之壯。
可推而知矣。
正臣奏曰。
兀朮祈請甚哀。
世忠之對。
忠義凜凜
使賊虜破膽
至於語塞
有臣如此
宋高委靡不振
終不得恢復中原
可勝痛歎哉。
正臣奏曰。
王姓者。
亦宋休養之民。
而乃獻破舟之策於賊虜
世忠八千義師
焚溺於江。
而賊勢由是乎大熾。
是可忍也。
不可忍也。
論其罪惡
難容誅。
若使宋高仁民之實。
則其民亦豈忍棄而趍利。
賊虜遺君父耶。
然則獻策焚舟
未必宋高馴致也。
初二日召對
呂頤浩免。
止咎浚之輕師失律焉。
前此東京留守上官悟
爲盜所殺。
其後鍾相李成楊太復等陷州稱王。
日益滋蔓
今又滁濠鎭撫劉位
爲盜所殺。
其時國勢不振
可想矣。
盖宋室南渡
艱難立國
紀綱大壞
民聚爲盜。
其據州郡
王人
視爲常事
而亦未有禁御者。
假使金虜退伏北漠之外
宋室之亡。
難保不在黃巾赤眉之手。
可哀也夫
正臣奏曰。
高宗纘承二帝基業者。
公元1575年
今四載
其入承之日。
固當禀命而後
踐祚矣。
山川夐絶
定省久曠
人子戀慕之情。
曷有其極。
尤宜頻遣間使
以伸候問之禮。
二帝洪皓密奏
然後始知康王卽位
揆諸天理人情
豈容如是
高宗他日
雖能恢復中原
內修外攘
卽此一事
不免彜倫罪人
而永貽千古貶議矣。
正臣奏曰。
神哲兩朝
受誣於奸黨
實錄訛舛
不足傳信
修正宜矣。
隆祐太后
能繼宣仁之賢。
感悟帝意。
致令國誣昭雪
豈不休哉。
高宗范冲修史之任
亦可謂得人也。
○初三日晝講
大學衍義九卷晉獻公卜伐驪戎
古今至言也。
正臣奏曰。
上世有事
輒以卜决疑
獻之卜。
以此也。
史蘓不能蔽兆。
可謂盡其職事
而且能推之於卜兆之外
刱爲男戎女戎之說。
後之人君
庶幾監此而戒惧矣。
所謂兆卜之兆也。
卜有十二兆。
龜曰卜。
曰占。
詳見洪範卜筮註。
所謂兆之紀。
失臣之官
有二辜焉。
何以事君。
大罰將及。
不惟無肴。
抑君亦樂其吉而備其㐫云者何也。
掩蔽不吉之兆。
此一辜也。
掩蔽不吉之兆。
不爲直告。
便是失其臣職。
此二辜也。
負此二罪
則其何事君。
晉獻以不吉爲吉。
養禍本。
而臣不能匡救
大禍
公元1348年
及身
奚但此無肴之小罰而已乎。
君雖樂其勝戎之吉。
宜備其得妃之㐫也。
所謂戎者。
兵也。
男戎指指(指衍字)兵。
女戎驪姬
女色之禍。
兵禍
故互擧爲對。
而刱爲男戎女戎之說。
推演前日之卜兆。
而預論後日吉㐫也。
所謂安浮女者。
安樂其浮獲之戎女也。
當當敵也。
三季
夏桀商紂,周幽也。
所謂夫人于歸
從嫁者。
謂之娣。
卽媵也。
蠱惑云者
三虫爲蠱。
食於人之內。
而人不能知者也。
膚革
皮肉
其外也。
晉獻不修德政。
從事兵革
已失君人之道。
而况驪姬
厲階
宗國幾亡。
自古禍亂之作。
無不由小而成大。
爲人君者。
其敢忽哉。
初四日晝講
大學衍義九卷晉侯求醫於秦。
大臣所當任也。
故倂著之。
正臣奏曰。
和者。
秦醫之名也。
不可爲
猶言不可治也
是謂近女室之致也。
其疾如蠱惑之症也。
由於鬼神
亦非由於飮食
惑以女色
喪失其志。
而晉之臣不能匡救平公之過。
其必殃而死也。
所謂陰陽
天地六氣中陰陽而言也。
陰。
寒也。
陽。
熱也。
淫。
過也。
寒過寒疾生。
熱過熱疾生也。
所謂女陽物而晦云者
女之爲物。
常隨男。
故爲陽物也。
家道在夜。
故謂晦也。
所謂能無及此之此字。
指疾不可爲而言
也。
所謂主是謂矣云者
主謂趙孟也。
趙孟晉之六卿也。
大夫稱主。
和之言也。
 正臣奏曰。
公孫僑晉平公疾。
叔向接見而問平公疾祟也。
所謂節宣其氣云者
宣。
散也各順其時
而節其氣。
散其氣也。
所謂勿使有壅閉湫底云者
壅謂氣止而不行
閉謂氣塞不通
湫謂氣聚而不散。
底謂氣滯而不快
節宣其氣。
勿使有此四者也。
所謂以露其軆云者
露。
瘠也。
氣血順通
故其休瘠也。
所謂無乃一之云者
今晉君無乃惑於女色
而幷四時自戕也。
四時
一日四時
朝晝夕夜是也
一。
合而爲一之謂也。
所謂內官不及同姓云者
嬪御之官
不當及於同姓也。
左氏固以其生不殖戒之也。
所謂大司
禮節大司主也。
猶言定法也。
所謂無乃是也乎之是字。
上文四姬而言。
此其晉平之疾祟也。
若病由於二者。
則不治也
所謂二者。
指一四同姓也。
所謂未之聞也者
猶言曾未聞如此善言也。
晉平公
迷昧聖訓
蠱惑女色
榮衛俱損。
疾疹已痼。
雖使秦和
眞有靑囊妙訣
安所施。
趙孟輔弼之位。
難免和之誅貶
而以叔向之賢。
不能匡救其君之失德
叔向有諫平公不從而然歟。
不從
亦何不以
力爭歟。
後之爲人爲人臣者。
宜監于此
各勉其所當爲者也。
王世子問曰。
晉侯求醫章。
公曰。
不可近乎云者
何謂也。
正臣窃伏思之。
 春宮發問微意
不在本章之義。
前月三十日晝講
就谷風章進講
正臣夫婦和合之義。
縷縷陳戒。
則今此女不可近乎之言。
與前陳戒之言。
有若逕庭
故俯詢之意。
或者因此而發矣。
正臣起拜而對曰。
男女相近
固有之理也。
秦和本責其近女室過度
而非以相近爲咎也。
平沉女色
失其良智。
謬疑秦和女室不可近。
而乃有此問。
可謂惑之甚矣。
周文王太姒
友以琹瑟
樂以鍾皷
則不相近而已
而乃壽考無疆
德化大行
伏願 邸下。
其監于玆。
周文王爲法
而以晉平公爲戒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