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五礼通考 卷一百七十三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三
            刑部尚書秦蕙田
  嘉禮四十六
  學禮
    蕙田三代以上王子卿大夫之子國之俊造曲藝之士無不養之學校之中待其學成任之必官故其時選舉學校不分兩事無所謂科目之名也後代取士之法或出於薦舉或出於科目其所得之不必由學起家學校所升選者如漢之博士弟子宋之上舍出身人才不如科目之盛惟前明科舉之制凡應鄉試者非國子監生及郡縣學生不得與故當時進士一科資格高要學校所儲之士較之唐宋之世士子皆得投牒自進立法獨為盡善矣今採輯周官鄉舉里選之法而歴代取士之制亦撮其大綱以著於篇若夫雜流仕進固非一途要與興賢之義無涉可無錄焉
周禮地官鄉大夫三年大比攷其徳行道藝興賢者能者鄉老鄉大夫帥其吏與其衆寡以禮禮賔之(注賢者有徳行者能者有道藝者衆寡鄉人之善者無多少也鄭司農云興賢者謂若今舉孝亷興能者謂若今舉茂才賔敬敬所賢者能者玄謂變舉言興者謂合衆尊寵之以鄉飲酒之禮禮而賔之疏三年一閏天道小成大案當鄉之内云考其徳行道藝徳行六徳六行道藝六藝云而興賢者則徳行之人也能者則道藝之人也云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者謂州長以下與其衆寡者謂鄉中賢者皆集在庠學云以禮禮賔之者以用也用鄉飲酒之禮以禮賢者能者賔客舉之云賢者有徳行者見賢徳行一在身為徳施之為行内兼備即為賢者也云能者有道藝者鄭亦見道與能一上註云能者政令行其身有道藝則政教可行是能者也云衆寡鄉人之善者無多也者鄉飲酒堂上堂下皆有衆賔不言其數此經衆寡兩言無問多少皆來觀禮故云無多少也鄭司農云若舉孝亷茂才孝悌亷潔人之徳行故以孝亷賢者茂才秀才才人技藝故以況能者也玄謂變舉言興者案禮記文王世子云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故今貢人稱舉今變舉言興云合衆尊寵之者合衆即此云鄉老及鄉大夫已下是也鄉飲酒之禮者則儀禮飲酒賔舉之法是也)
厥明鄉老鄉大夫羣吏獻賢能之書于王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貳之(注厥其也其賔之明日也獻猶王拜受之重得賢者王上其書于天府天府祖廟寳蔵内史副寫其書者當詔王爵禄之時疏厥明者今日鄉飲酒禮至明日表奏於王云天府掌阻廟之寳蔵春官天府文引之者欲見天府掌寳賢能之書亦是寳物故蔵于天府内史副寫其書者貳副也内史副寫一通文書授爵祿案内史職有策命諸侯羣臣之事故使内史貳之)退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衆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注以用也行鄉射之禮而以五物詢于衆民鄭司農詢謀也問於衆庶寧復有賢能者和謂閨門内行也容謂容貌主皮善射所以觀士也故書舞為無杜子春和容和頌能為樂也無讀為舞謂能為六舞玄謂和載六徳容六行庶民無射禮因田獵分禽則有主主皮張皮之無侯也主皮和容興舞六藝之射與禮樂與當射之時民必觀焉因詢之也)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注言是乃所謂使民自舉賢者因出之而使之長民教以徳行道藝于外也使民自舉能者因入之而使之治民貢賦田役之事於内也言為政順民為本也書曰天聰自我聰明天明自我明威老子聖人常心百姓為心如是古今未有遺民而可為治疏言此謂使民興賢者謂上經賔舉者皆民中舉之還使治民出使長之謂使鄉外與民為君長云使民興能入使治之者謂能者復來入鄉中治民貢賦使民自舉賢者因出之而使之長民教以徳行道藝於外也者賢者大故遣出外或為都鄙之主或諸侯皆可也以其自有徳行道藝故還使之教民徳行道藝使民自舉能者因入之而使之治民貢賦田役之事於内也者以其能者徳小不可以大夫諸侯等故還入鄉中量徳大小以為比長鄰長已上之官治民貢賦田役於内也)
州長三年大比大攷州里以贊鄉大夫廢興(注廢興廢退所興鄭司農贊助也考疏州長至三年大案比之日則大考州里者謂年年三年大考之言大考者時有黜陟廢興故也)
遂大夫各掌其遂之政令三嵗大比則帥其吏而興甿明其有功者屬其地治者(注興甿舉民賢者能者如六鄉之為也興猶舉也屬猶聚也又因舉吏治有功者而聚勅其餘以職事者疏云三嵗大比下若鄉大夫三嵗大比興賢者能其義同變之耳云帥其吏者則遂大夫以下縣正鄰長云興甿舉民賢者能者如六鄉之為也者鄉大夫鄉飲酒興賢能者厥明獻賢能之書於王王拜而受之登於天府内史貳之此職亦然也當興舉時因治民之吏鄰長以上吏之有功者而升之又聚其地治鄰長以上勅之以職事使之不慢也李氏景齊六遂以耕為主遂大夫所掌要不教民稼穡之事賔興何與焉葢大司徒以鄉三物萬民賔興之繼以施教法於邦國都鄙則教之施於六遂亦可知也田野之中莫非可取之才有遂大夫従而興之固不至老于龕巖深谷之下而不𫉬矣)
    蕙田古者取士於鄉有二法一則由鄉而升司徒司徒而升大學學成然後用之王制所謂造士是也一則三年大比興其賢能直達於王不復令入國學周禮所謂賔興是也六遂之學與鄉同
禮記王制鄉論秀士升之司徒選士(注移名司徒秀士鄉大夫所考有徳行道藝者案疏移名司徒謂錄名進在司徒其身猶在鄉學鄉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徳行道藝興賢者能者謂鄉人能有賢者鄉飲酒之禮興之獻賢能之書於王名則升於天府身則任以官爵下文大樂正造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升諸司馬進士彼據鄉人三年一舉此據學者中年考試殷周同也熊氏以為此中年舉者為殷禮鄉大夫三年舉者為周法其義非也)司徒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注可使習禮者學大學疏案内則云二十而冠始學禮俊士年以二十可使習禮此升于學者謂身升于大學非唯升名而已)升於司徒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司徒造士(注不征不給其繇造成能習禮則為成士名疏此繇役者供學及司徒細碎繇役選士雖升司徒猶給鄉之繇役藝業未成俊士身雖升學亦以學未成猶給司徒繇役若其學業既成升諸司徒則不征于鄉升之於學則不征司徒是謂造成之士)
 陳氏祥道司徒大軍大田役治其衆庶政令鄉師辨其可任國中賢者能者皆舍則征司徒者惟大軍大田而已升于司徒鄉師之所舍升于學者司徒之所舍也
大樂正造士之秀者以造于王而升諸司馬進士(注移名司馬司馬夏官卿主邦政進士可進受爵祿也疏此文承王子卿大夫之子下似専據王子其實鄉人入學造士者亦同于此鄉人不在學者邦國貢之士所貢于王亦當升諸司馬司馬爵禄故知入仕司馬主之)司馬辨論官材(注辨其論官其材觀其所長)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注各署其所長)論定然後官之(注使之試守)任官然後爵之(注命之)位定然後祿之有發則命大司徒教士車甲(注乘兵車衣甲之儀有發謂有軍師發卒疏命司徒者以其主衆又主教故使與司馬相參也)
 陳氏禮書秀一鄉謂之秀士中於所選謂之選士俊士以其徳之敏也造士以其材之成也進士以其将進而用之選士升於司徒不征於鄉俊士升於學而不征司徒俊士亦謂造士葢學至於此材成徳敏非可一名命之也傳曰十人曰選百人曰俊此論其大致然也古之六卿分職未嘗不通聮事未嘗不分司徒邦教司馬邦政未嘗不分也有發則司徒教士車甲升造士則司馬辨論官材未嘗不通周官大司馬之屬司士曰以徳詔爵司馬官材之謂也(劉氏彞曰古者學教庶人學教國子鄉學所升曰選士不過用為鄉遂之吏而選用之權在司徒國學所升曰進士則命為朝廷之官爵祿之權在司焉此鄉學教選之異所以為編户世家之别也然庶人仕進亦有二道可為選士司徒用之一也入國學則論選之與國子同二也)
    蕙田選士俊士専主鄉學所升而言進士國子及鄉之俊造俱在其内
文王世子凡語于郊者(注語論説郊學學疏郊西郊也周以虞庠為小在西郊天子親視學西郊考課論説西郊之學以西方成就之地故也或徧在四郊)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徳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注大樂正造士之秀者升諸司馬進士謂此矣)曲藝皆誓之(注曲藝技能也誓謹也皆使謹習其事)以待又語(注又語為後論説也如疏又語謂後復論説之日春待秋時也)三而有一焉(注三説中有一善則取之以有曲藝不必盡善)乃進其等(注進於衆學者疏等輩類也)以其序(注又以其藝為次)謂之郊人逺之(注俟事官之缺也以代之逺之者不曰俊選郊人賤技藝疏謂之郊人以其猶在郊學也)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注天子飲酒虞庠郊人亦酌于上尊以相旅尊疏上尊堂上酒尊飲酒之禮尊者酌于堂上之卑者酌于堂下之尊今郊人雖賤亦得酌于堂上所以榮之呉氏澄曰鄉學秀士已升于司徒選士者于天子視學飲酒之時得取爵於堂上之尊以相酬又升于太學俊士者則謂之成均之士曲藝雖已進等猶在郊學未得與國學者齒是逺之於成均并未及與升于司徒者得取爵于上尊也)
欽定義疏祭祀上尊以尊神也故旅酬雖賔不得
 上尊燕飲上尊以尊賔也鄉當賔興時則升于司徒者乃得用上尊豈有天子飲酒成均郊人亦取上爵相酬如鄭氏所説者又此郊是四郊鄉學先語之而舉其賢者才者而升之矣若醫卜射御一可取則誓戒之期而考試春秋皆于辨論秀士後行之非春又待秋秋又待春如孔氏説也
    蕙田以上國學鄉學所升之士
射義古者天子之制諸侯嵗獻貢士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宫容體比于禮其節比于樂而中多者得與于祭其容體不比于禮其節不比于樂而中少不得與於祭數與於祭而君有慶不與於祭而君有讓數有慶而益地數有譲而削地故曰射者射為諸侯也(注嵗獻獻國事書及計偕物也三嵗貢士舊説云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諸侯嵗獻者謂諸侯每嵗獻國事書及獻計偕之物于天子貢士天子諸侯三年貢士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宫者天子試此所貢之士於射宫之中而中多者得與於祭此謂大射也云三嵗貢士者以經貢士文繋獻之下恐每嵗貢士故云三嵗貢士也知三嵗者案書傳古者諸侯之於天子三年貢士一適謂之好徳再適之賢三適謂之有功有功天子賜以衣服弓矢再賜以秬鬯三賜虎賁百人號曰命諸侯不云益地者文不具書傳又云貢士不適謂之過注云謂三年時也再不適謂之敖注云謂六年時也三不適謂之誣注云謂九年時也一絀以爵再絀以地三絀而地畢注云凡十五年鄭以此故知三嵗貢士也)
 漢書食貨志其有秀異者移鄉學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諸侯嵗貢少學之異者于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别之以射然後爵命
    蕙田以上諸侯貢之士亦於諸侯之學論其秀而貢之(陳氏傅良古者取士國子俊造國子非但王人之謂也記曰羣后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皆造焉則諸侯子在其中矣今見於經師氏居虎門國子宿衞王宫士庶宫伯所領者也大司樂成均國子是謂冑子則常在學者也其餘不常在學特名在學士之版則嵗春一合諸學其籍在諸子其教則大胥小胥由此觀之列國之子與在周行者衞王宫同入成均同隷學士之版於斯取才焉而用之曽何内外之辨傳言魯公之子伯禽衞康叔子牟齊太公之子伋俱事成王宣王欲得國子之能訓導諸侯樊穆仲魯侯對略可觀矣猶以為未廣也則鄉黨賔賢邦國貢士是謂俊造以三百六十官迭來四方之彦而博極一時之選是故天下無遺才而王室亦無世官之弊也)
          右取士
漢書高帝本紀十一年詔曰賢士大夫有肯従我游者吾能尊顯御史大夫下相相國酇侯諸侯王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文帝本紀二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十五年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賢良直言極諫者上親策傅納以言
    蕙田案此天子親策士之始
景帝本紀後二年詔曰人不患其不富患其無厭也其唯亷士寡欲易足今訾算以上得官(應劭古者疾吏之貪限訾十算乃得為吏十算十萬也師古曰訾讀與貲同)亷士不必衆有市籍不得無訾不得官朕甚愍之訾算得官亡令亷士失職貪夫長利
公元前140年
武帝本紀建元元年丞相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
公元前134年
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亷一人
公元前128年
元朔元年詔曰朕深詔執事興亷舉孝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君子雍于上聞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何以佐朕燭幽隠勸元元崇鄉黨之訓哉且進賢上賞蔽賢顯戮古之道也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不舉者罪有司奏議詔書二千石舉孝亷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不舉孝不奉詔以不敬論不察不勝任也當免奏可
 馬氏端臨漢時郡國薦舉人材賢良方正孝亷二科並行賢良一科文帝武帝時每對輒百餘人又徴詣公車上書自衒鬻者以千數孝亷之選文帝之詔以為萬家之縣亡應令武帝之詔以為闔郡不薦一人賢良則稍有文墨學者可以充選孝亷則非有實行可見不容謬舉故也
 又曰漢高皇孝武二詔皆為舉賢設也其㫖以為人才遺失在公卿之蔽賢立法以論其罪後世法嚴謬舉之罰而限其塗轍者則有之矣未有不舉之罰而責以薦揚者也葢古之稱賢能者皆不求聞達之士而後世之于薦舉者皆巧于奔競人故法之相反如此國家待士之意固薄而士之不自重深可慨也
公元前117年
元狩六年詔遣博士大等六人循行天下獨行君子徵詣行在所
公元前106年
元封五年詔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将相及使絶國
公元前86年
昭帝本紀始元元年遣故廷尉王平五人持節郡國賢良五年詔令三輔太常賢良二人國文高第一人六年有司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
公元前80年
元鳯元年郡國所選有行義涿郡韓福五人帛人五十匹遣歸詔曰朕閔勞官職之事其務修孝弟以教鄉里
公元前73年
宣帝本紀本始元年内郡國文學高第一人
公元前70年
四年郡國地震詔令三輔太常内郡國賢良方正一人
公元前67年
地節三年詔令内郡國賢良方正可親民者令郡國孝弟行義聞于鄉里者各一人
公元前65年
元康元年博士吏民厥身修正文學明于先王之術宣究意者二人中二千石一人四年大中大夫彊等循行天下茂才異倫之士
公元前58年
神爵四年内郡國賢良可親民者各一人
公元前49年
黄龍元年詔曰舉亷吏欲得其真也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請秩祿上通足以效其賢材自今以來毋得
公元前96年
元帝本紀初元二年二月地震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
公元前43年
永光元年丞相史舉質樸敦厚遜譲有行光祿以此科第従官(師古曰始令丞相史舉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見在郎及従官又令光祿每嵗依此科考狡定其第高下)二年三月日有蝕之令内郡國茂材異等賢良直言之士各一人
公元前35年
建昭四年諫議大夫博士賞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茂材特立之士
公元前32年
成帝本紀建始元年三輔内郡賢良方正一人
公元前30年
 三年十二月朔日有蝕之詔丞相御史将軍列侯
中二千石内郡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詣公車
公元前25年
河平四年惇厚有行直言之士
公元前19年
鴻嘉二年詔舉惇厚行義能直言者
公元前14年
永始三年太中大夫嘉等循行天下部刺史惇樸遜譲行義者各一人
公元前12年
元延元年星孛東井詔公卿大夫博士議郎以經對與内郡國方正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北邉二十二郡舉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
公元前6年
哀帝本紀建平元年大司馬列侯将軍中二千石州牧守相舉考弟惇厚能直言通政事延于側陋可親民者各一人
公元前2年
元夀元年正月朔日有蝕之詔公卿大夫将軍列侯中二千石賢良方正直言者各一人
公元1年
平帝本紀元始元年五月朔日有蝕之公卿将軍中二千石敦厚直言者各一人二年勇武有節兵法一人詣公車
公元30年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建武六年九月晦日有食之勅公卿賢良方正一人七年三月晦日有食之詔公卿司𨽻州牧賢良方正一人詣公車
公元36年
漢官目録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三公茂材一人亷吏二人光祿嵗舉茂材四行一人察亷三人中二千石察亷吏各一人廷尉大司農二人将兵将軍察亷吏各二人監察御史司隷州牧嵗舉茂材一人
公元76年
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元年三月詔曰夫鄉舉里選必累功勞刺史守相不明真偽茂材孝亷嵗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亡謂也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畎畝不繫閥閲敷奏以言則文章可採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迹文質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五月舉孝亷郎中寛博有謀任典城者以補長相五年二月朔日有食之詔公卿以下直言極諫能指朕過失者各一人詣公車親覽問焉其以巖穴為先勿取浮華
漢官儀建初元年十二月詔書辟士四科一曰徳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經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曉法律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才任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姦勇足决斷才任三輔皆存孝悌清公之行自今以後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舉茂才尤異孝亷吏務寔校試以職有非其人不習曺事正舉者故不以實法也
後漢書丁鴻和帝時大郡口五六十萬舉孝亷二人小郡口二十萬并有蠻夷者亦舉二人以為不均下公會議鴻與司空劉方上言凡口率之科宜有階品蠻夷錯雜不得為數自今郡國率二十萬口嵗舉孝亷一人四十萬二人六十萬三人八十萬四人百萬五人百二十萬六人不滿二十萬二嵗一人不滿十萬三嵗一人帝從之
公元93年
和帝本紀永元五年三月詔曰選舉良材為政本科行能必由鄉曲郡國舉吏不加簡擇先帝明勅在所令試之以職乃得充選徳行尤異不須經職者别署狀上而宣布以來出入九年二千石曽不承奉恣心従好司𨽻刺史訖無糾察今新蒙赦且復申勅後有犯者顯明其罰六年詔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巖穴披幽𨼆遣詣公車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公元107年
安帝本紀永初元年三月日有食之詔公卿内外衆官郡國守相賢良方正有道術之士明政達古今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五年三月詔令三公特進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有道術達於政化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行與衆卓異者并遣詣公車朕将親覽
公元121年
建光元年令公特進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有道之士一人
公元125年
順帝本紀延光四年郡國守相視事未滿嵗者一切得舉孝亷吏公卿郡守國相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公元132年
陽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亷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文吏牋奏得應選其有茂才異行顔淵子竒不拘年齒
 左雄上言郡國孝亷古之貢士出則宰民宣協風教若其面牆無所施用孔子曰四十而不惑禮稱強仕自今孝亷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家法文吏牋奏之正端門以練虚實以觀異能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帝従之
公元133年
 文獻通考陽嘉二年張衡言自初舉孝亷今二百嵗矣皆先孝行行有餘力始學文辛卯詔書以能章句奏案為限雖有至孝不應科此棄本而取末曽子長孝然魯鈍文學不若游夏政事不若冉季今欲使一人兼之外有可觀内必有闕則違選舉孝亷之志矣
 後漢書黄瓊尚書令以前左雄所上孝亷之選専用儒學文吏取士之義猶有所遺乃奏増孝悌及能従政者為四科事竟施行
 范氏蔚宗曰漢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孝亷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中興以後復増淳朴有道仁賢直言獨行高節質直清白淳厚之屬榮路既廣觖望難裁自是竊名偽服浸以流競權門貴士請謁煩興左雄任事限年試才頗有不宻固亦因時識宜而黄瓊胡廣張衡崔瑗之徒泥滯舊方互相詭駁卒之循名者屈其短算實者挺其效故尚書天下莫敢妄選十餘年間稱為得人斯亦效寔之證乎
 徐氏曰案孝亷之舉始自西都嘗攷元朔詔書云深執事興亷舉孝今或至闔郡不薦一人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不舉者罪有司奏議不舉孝不奉詔以不敬論不察不勝任也當免詳觀文則孝之與亷當是各為一科蕭望之薛宣黄霸張敞等皆以察亷補長丞獨王吉京房師丹孟喜皆以舉孝亷為郎劉輔舉孝亷襄賁東都則合為一科西都止従郡國奏舉未有試文之事至東都諸生家法文吏牋奏無異後世科舉之法矣西都未始限年東都則年四十以上得察舉矣黄瓊左雄所上孝亷之選専用儒學文吏取士之選猶有所遺乃奏増孝悌及能従政者為四科則知當時雖以孝亷名科未嘗責其孝行亷隅實是亦失設科本意雖然漢世諸科雖以賢良方正為至重而得人盛則莫如孝亷斯亦後世所不能及
 馬氏端臨西漢賢良文學則令其對策孝亷無對策之事葢所謂賢良文學者取其忠言嘉謀足以佐國崇論宏議足以康時故非試之以對策無以盡其材若孝亷則取其履行而非資其議論也今亦従而有試焉則所謂孝亷若何而著之於篇乎又況左雄言諸生家法文吏牋奏又文之靡者去賢良所對尚復逺甚而何以言孝亷又言郡國孝亷古之貢士出則寧民協風若其面牆無所施用以為真孝實亷之人豈有不學牆面之理而以家法牋奏應選者又豈可遽許以學古入官之事也然史言立此法之後濟隂太守胡廣十餘人皆坐繆舉免黜汝南陳蕃頴川李膺下邳陳球三十餘人得拜郎中自是牧守畏慄莫敢輕舉則知當時孝亷一科濫吹特甚文墨小技尚未精通固無問其實行也科以孝亷名而猶如此則它可知王荆公言文章始隋唐進取一律安知鴻都事竟用程人物嗚呼其來久矣非始於隋唐也
    蕙田左雄限年試士之法此變薦舉課試之漸也以孝亷之名舉之而所收者不過儒學文吏其真孝悌者反不得與無惑乎胡廣張衡黄瓊諸人紛紛異論矣然在當時選舉冒濫不得不校試以嚴為澄汰范蔚宗所謂因時識宜者可謂得其平矣
    觀承案限年試士之法似非鄉舉里選本意古者敷奏明試原屬並行薦舉豈能盡公即果無私而所舉孝亷未嘗讀書識字之人亦可使之従政立朝也耶則既舉而試自不可少也
公元142年
順帝本紀漢安元年大将軍公卿賢良方正探賾索𨼆者各一人
公元144年
冲帝本紀建康元年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賢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
公元147年
桓帝本紀建和元年大将軍公卿校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又詔大将軍公卿郡國至孝篤行之士一人三年大将軍三公特進其與校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公元152年
元嘉二年公卿校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
公元165年
延熹八年公卿校尉賢良方正九年公卿校尉郡國至孝
公元168年
靈帝本紀建寧元年五月朔日有食之詔公卿以下郡國守相有道之士一人
公元200年
獻帝本紀建安五年三公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國一人
    蕙田兩漢辟舉之目曰茂材異等賢良方正孝亷文學高第又有質樸敦厚遜譲有行及至篤行有道獨行諸名大約西京得人賢良為盛東京取士孝亷為盛西漢孝亷或闔郡不薦一人東漢郡國舉孝亷户口多寡為差賢良方正諸科非特不得常舉順帝左雄之請限孝亷年四十以上通章句能牋奏者乃能應選又試之公府覆之端門以核虚濫葢後漢舉孝亷與唐宋進士科大略相同郡國守相必取其實行㕘鄉評而後舉之非如後代投牒自獻也今人稱舉人為孝亷葢由於此
公元413年
 文獻通考西漢賢良文學晁錯董仲舒公孫弘杜欽嚴助朱雲王吉貢禹魏相葢寛饒孔光谷永杜鄴何武轅固黄霸朱邑東漢賢良文學魯丕申屠剛蘇章李法爰延崔駰周燮劉瑜荀淑皇甫規張奐劉淑劉焉西漢舉孝亷路溫舒龔勝鮑宣京房趙廣漢張敞尹翁歸王尊葢寛饒劉輔蕭望之薛宣馮遂朱博杜鄴王嘉師丹孟喜黄霸尹賞王吉京房平當東漢舉孝亷馬稜韋彪馮豹賈琮鄭弘張霸桓典桓鸞劉平江周磐第五倫鍾離意寒朗朱穆徐防張敏胡廣袁安翟劭霍諝陳禪龎㕘陳龜橋元黄憲楊彪張綱王龔种暠陳球杜根劉陶李雲傅燮葢勲張衡左雄李固杜喬呉祐延篤段熲陳蕃李膺劉祐宗慈巴肅范滂尹勲蔡衍羊陟陳翔檀敷劉儒賈彪符融鄭太荀彧皇甫嵩朱雋劉虞公孫瓉袁術許荆第五訪劉矩劉寵陽球劉琨張興包咸楊仁董鈞服䖍潁容許慎劉梁高彪劉茂張武戴封雷義王烈謝夷吾李郃公華佗西漢任子入仕蘇武父任為郎劉向父任輦郎孔光子男放為侍郎董恭御史任賢太子舍人蕭育父任太子庶子史丹九男皆以任為侍中汲黯父任太子洗馬史丹馮野王皆以父任太子中庶子伏湛父任博士弟子辛慶忌父任右校杜延年以三公子補軍司空虎賁諸郎皆父死子代(右父任)霍去病任光為郎楊惲以忠任為郎爰盎兄噲任郎中(右兄任)侯霸族父任為太子舍人趙兼淮南王舅子宗家任為郎(右宗家任)元始二年龔勝邴漢乞骸骨策曰其上子若孫及同産子一人所上子男皆除為郎(右致仕任)東漢任子入仕桓郁桓焉周勰耿秉馬廖宋均黄瓊袁敞黄琬臧洪何休西漢時試吏入官路溫舒衞青公孫弘張湯杜周王訢陳萬年于定國龔勝丙吉趙廣漢尹翁歸張敞王尊孫寳何並薛宣朱勝朱邑趙禹王溫舒尹齊減宣嚴延年尹賞樓䕶王吉鮑宣焦延夀西漢博士入官賈誼董仲舒疏廣薛廣徳彭宣貢禹韋賢夏侯勝轅固后蒼韓嬰胡母生嚴彭祖江公太常掌故入官晁錯博士弟子入官息夫躬兒寛終軍朱雲眭弘蕭望之匡衡馬宫翟方進何武王嘉施讐房鳯召信臣東漢博士入官蔡茂承宫郎顗曺襃盧植戴憑歐陽歙牟長魏應西漢以貲為郎者張釋之司馬相如輸財得官卜式黄霸楊僕
   蕙田兩漢入仕之途自辟舉而外或出於
    掾吏或出於任廕西都吏職致位公卿者甚衆其時儒與吏未甚分别賢能儒雅之輩不嫌以吏為進身之階東京之初吏職漸輕而才能出衆者多由於辟舉丁邯孝亷尚書郎雖被杖責不肯應詔逮於唐宋以吏胥雜流之流外出身而士大夫刀筆吏起家者葢寥寥廕敘之法即成周世祿遺意歴代相因不廢然亦非勸學興賢之正法今俱不載錄通考此條以見兩漢仕進大略云其博士弟子升進之法别見學校
          右兩漢取士
公元221年
志文帝紀黄初二年初令郡國口滿十萬者嵗察孝亷一人其有秀異無拘戸口三年詔曰今之計考古貢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限年然後取士吕尚周晋不顯前世也其令郡國所選勿拘老幼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有司糾故不以實者
通典魏文帝時尚書陳羣天朝選用不盡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别人物定其高下
 杜氏佑曰九品之制州郡各置大小中正各以本處人任諸府公卿及臺省郎吏有徳充才盛者為之區别所管之人物定為九等有言行修著則升進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倘有道義虧缺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部不能審定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銓第等級憑之授受謂免乖戾法弊惟能知其閥閲非復辨其賢愚所以劉毅云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南朝至於梁陳北朝至于周隋選舉之法雖互相損益九品中正開皇中方罷
公元268年
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四年王公卿尹郡國守相賢良方正直言之士五年州郡勇猛秀異之才劉毅魏立九品權時之制未見得人而有八損上疏曰臣聞立政者以官才為本而官才三難人物難知一也愛憎難防二也情偽難明三也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操人主威福天朝權勢愛憎決于心情由於附託必達道者困悴上品寒門下品無世族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議所歸服将以鎮異同一言不謂一人之身了一州之才一人不審遂坐之若然仲尼以上莫不有失則皆不堪何獨責于中人者哉使是非之論横于州里嫌讐之隙結于人臣損政之道二也本立格之體謂人倫有序貫魚成次也今之中正坐成其私乃使優劣易地首尾倒錯貴異器使九品下負不肖越在成人之首損政之道三也委以一國之重而無賞罰防杜一國之口培一人之勢使得縱横無所顧憚諸受抂者抱怨積直不蒙天地無私之徳而長壅蔽邪人之銓損政之道四也一國士多千數中正知與不知将定品狀采聲臺府納毁于流言任已則有不識之弊聴受則有彼此偏愛憎奪其乎人事亂其度損政五也凡立品設狀者求人才以理物虚飾名譽相為好醜也今於限當報雖職之高還附卑品無績于官而𫉬高敘是為抑實功而隆虚名上奪天朝考績之分下長浮華朋黨之士損政六也凡官不同事人不同能今品不狀才能所宜而以九等為例若狀得其實品狀相妨況今九品所疎則削其長所親則飾其短徒結白論以為虚譽則品不料百揆何以得理損政七也前九品詔書善惡必書以為褒貶今之九品所下不彰其罪所上不列其善廢襃貶之義任愛憎之斷懲勸不明風俗汙濁天下人焉得不懈徳行而鋭人事損政八也職名中正寔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以為宜罷疏奏優詔之後司空衞瓘等亦共表宜省九品復古鄉議里選帝竟不施行
馬氏端臨魏晉以來九品中正之法然仕進
公元430年
 之門則與兩漢而已公府辟召郡國薦舉或由曺掾積累而升或由世胄承襲用大不外此三四塗轍然諸賢之説多欲九品中正何也葢鄉舉里選者採毁譽衆多之論而九品中正者寄雌黄一人之口且兩漢公府掾屬州郡選曺僚皆自薦舉而自試用之若非其人則非特衡鑑之明抑且倚毘之助故終不敢十分徇其私心中正法行評論自是一人擢用自是一人評論所不許則司擢用不敢違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則司評論者本不任其咎體統脈絡各不相闗徇私之弊無由徵革又必限於九品専以一人其法太拘其意太狹其跡太露故趨勢不暇舉賢如劉毅所謂上品寒門下品無世是也畏禍者不敢疾惡孫秀瑯琊郡求品清議王戎従弟衍衍不許勸品之及得志朝士有怨者皆被害衍獨免是也恩讐得以自恣何劭初亡袁粲岐岐辭以疾今年决下婢子是也又如陳夀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見之鄉里以為貶坐沉滯累年謝惠連愛幸會稽郡徳靈及居父憂贈以五言詩十餘首坐廢不豫榮伍尚書僕射殷景仁愛其才乃白文帝言臣小兒時便見此文而論者云是惠連其實非也文帝曰若便應通之元嘉七年乃為彭城王義康參軍閻纉父卒繼母不慈恭事彌謹而母疾之愈甚乃誣盗父時金寳訟于有司遂被清議十餘年孝謹不怠母後意解更移中正乃得復品以此三事觀之其法甚嚴然亦太拘葢人履行稍虧者一入品目遂永不可以抆拭湔滌則天下無全人矣況中正所品者未必皆當乎固不若採之於無心鄉評以詢其履行試之以可見職業而驗其才能一如兩漢之法也
 又曰任子之法始於漢而其法尤備於唐漢唐史列傳中凡以門廕入仕者皆備言之獨魏晉南北史不言門廕之法而列傳中亦不言門廕入仕之人何也葢兩漢入仕之途或従辟召舉孝亷至隋唐則専以科目取人所以漢唐之以門廕入仕者皆不由科目辟召者也自魏晉以來始以九品中正取人之法而九品所取大槩多以世家為主所謂上品寒門下品無世故自魏晉以來仕者多世家南北分列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謝北之崔盧朝代推移鼎遷物改猶卬然門地自負上之人亦緣其門地用之故當南人三公之子九棘之家黄散之孫蔑令長之室之説北人亦有以貴襲貴以賤襲賤之説往往其時仕者或従辟召舉孝亷雖與兩漢無異所謂辟召舉孝亷之人則皆貴胄也其起自單族匹士顯貴者葢所罕見當時既皆尊世胄而賤孤寒不至後世之誇特起而鄙門廕史傳所以不言廕叙入官者葢所以當時雖以它途登仕版居清要者亦皆世家
 顧氏炎武曰古之哲王所以百辟既已官刑儆于有位矣而又為之立閭師鄉校清議于州里以佐刑罰之窮移之郊遂載在禮經殊厥井疆稱於畢命兩漢以來猶循此制鄉舉里選必先考其生平一清議終身不齒君子有懐刑之懼小人恥格風教成於下而上不嚴論定於鄉而民不犯降及魏晉九品中正之設雖多失實遺意未亡凡被糾彈付清議者即廢棄終身同之禁錮宋武帝簒位乃詔有犯鄉論清議贓汙淫盜一皆蕩滌洗除與之更始自後凡遇非常恩赦文並有此語(齊梁陳詔並云洗除先注當日鄉論清議必有記注之目)然鄉論之汙至煩詔書為之洗刷豈非三代直道尚在於斯民而畏人之多言猶見於變風之日乎
    蕙田九品中正之制其弊至於毁譽失實愛憎任情劉毅論之詳矣然考晉宋諸史所載以内行不謹清議者甚衆知士大夫以孝亷節為重有三代直道之遺焉又如宋文帝時舍人王宏為上所愛遇上謂曰卿欲作士人得就王球坐乃當判耳若往稱㫖就席及至舉扇曰若不得還依事啟聞上曰我便無如此何齊世祖時紀僧真得幸嘗請曰臣逢聖時階榮至此無所須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上曰此由江斆謝[𤅢]我不得措意可自詣之僧真承㫖登榻坐定顧命左右曰移吾牀逺客僧真喪氣而退以告世祖世祖士大夫故非天子命夫流品清濁天子不得主而取憑於一二人之口則當時九等髙下原有公論所謂大小中正者亦必擇名徳之士而授之非盡失實也漢時孝秀之舉得士最多然當時亦有舉秀才不知書察孝亷别居之謠毁譽失實豈獨九品中正
通典東晉元帝揚州嵗舉二人諸州各一人時以天下喪亂存慰遠方孝秀不復策試到即除署既經略粗定乃詔試經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其後孝秀莫敢應命有送至京師皆以疾辭
公元433年
太興三年尚書孔坦議請普延五嵗許其講習乃詔孝亷申至七年秀才如故
 馬氏端臨孝亷諸科東漢以來皆有策試事夫文墨小技而定其優劣不足以稱其科之名矣今觀東晉之事則應舉者皆不能試之人且以孝亷自名而必遲以五嵗待其講習能豫於試不亦靦面目乎然觀惠帝永寧初王接秀才友人書曰今世交喪将遂剥亂智識之士鉗口韜筆非榮此行欲極陳所言冀有覺悟會是嵗三王舉義惠帝復祚以國有大慶天下秀才孝亷一皆不試以為然則上下相蒙姑息具文其來久矣宜其皆欲僥倖不試
宋制丹陽呉會會稽呉興四郡嵗舉二人餘郡各一人凡州秀才孝亷至皆策試天子親臨之及公卿所舉皆屬於吏部序才銓用凡舉得失各有賞罰失者其人加禁錮年月
公元453年
文帝元嘉中年三十而仕孝武即位仕者不拘長幼
 宋書恩倖傳論漢末喪亂魏武始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葢以論人才優非謂世族高卑因此相㳂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才品人而舉世人才升降寡徒憑藉世資相陵駕都正俗斟酌時宜品目少多隨事俯仰劉毅云下品無高門上品賤族嵗月遷訛斯風漸篤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已還遂成卑庶周漢之道以智役愚臺𨽻參差用成等級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
齊尚書令史駱宰議策秀才格五並得為上四三為中二為下不合與第謝超宗以為片辭折獄寸言挫衆魯史襃貶孔論興言皆無俟繁而後秉裁夫表事之深析理之會豈必委牘方切理道非患對不盡問患以常文弗竒必使一通正寧五通常與其俱竒一亦宜採詔従宰議因習宋代限年之制然而鄉舉里選不覈才徳其所進取以官婚胄籍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門後門以三試吏故有増年矯貌以圗進者其時士人厚結姻援奔馳造請浸以成俗
公元508年
梁初無中正制年二十五方得入仕天監中又制凡九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為官若有才同甘顔勿限年次至七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崇鄉置鄉豪一人専典搜薦無復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年詔凡州嵗舉二人大郡一人
公元557年
敬帝太平二年諸州各置中正仍舊選舉皆須中正押上然後量授不然則否
 文獻通考武帝天監中沈約上疏曰頃自漢代本無士庶别自仕宦不至京師公卿牧守並還鄉里小人瞻仰成風俗且庠校棊布傳經授業學優而仕始自鄉邑本於小吏幹佐方至文學功曺積以嵗月得察舉人才秀異始為公府所辟遷為牧守入作台司漢之得人於斯為盛今之士人並聚京邑有守不遷見謂愚賤且當今士繁多略以萬計常患官少才無地以處秀才别是一種任官非若漢代取人之例也假使秀才五問可稱孝亷一策能過此乃雕蟲小道非闗理亂一切得失以此求才虚語鴻臚卿裴子野又論曰書云貴貴為其近於君也天下無生貴者是故道義可尊無擇負販苟非其人何取代族周衰禮壞政出臣下士大夫自相繼及非夫嗣嫡猶等家臣徒步匹夫見禮侯伯式閭擁篲無絶於時其後四方豪勢家門千數卑身折節比食同袍相傾倚亦成風俗迄于二漢尊儒重道朝廷州里學行是先雖名公子孫還齊布衣之士士庶雖分而無華素之隔有晉以來其流稍改草澤高士猶厠清塗降及季年専稱閥閲自是三公之子九棘之家黄散之孫蔑令長之室轉令互爭銖兩所論必門户所議莫賢能苟且之俗成傲慢之禍作非所以敦弘退讓厲徳興化之道也
陳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唯經學生策試得第諸州迎主簿西曺左奏及嘗為挽郎得未壯而仕
公元556年
後魏州郡皆有中正掌選舉每以季月吏部銓擇可否秀才對策居中上表之正元年乃罷諸郡中正
 魏書韓麒麟傳子顯宗上言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賢良方正之稱今州郡貢察徒有秀孝之名而無秀孝之實而朝廷但檢其門望不復彈坐如此則可别貢門地以敘士人假冒秀孝之名或云代竒才不若取士於門此亦失矣豈可以代無周召便廢宰相不置哉但當較其寸長銖重者即先敘之則賢才無遺
書禮儀志後齊每策秀孝中書秀才書策貢士考功郎中亷良天子常服乘輿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對其有脱誤書濫孟浪起立席後墨水容刀
通典北齊選舉多沿後魏之制凡州縣皆置中正
公元579年
周武帝平齊山東諸州舉明經幹理者上縣六人中縣五人下縣四人宣帝大成元年詔州舉高才博學者為秀才郡舉經明行修者為孝亷上州上郡一人
公元587年
隋文帝開皇七年制諸州嵗貢三人工商不得入仕煬帝始建進士科
    蕙田魏晉以降雖有秀才孝亷諸科郡國察舉吏部銓選率憑於中正高下其弊也重門閥而輕孤寒所舉者不必賢能所棄者不必不肖至於隋世乃廢九品中正之制而設進士科士皆投牒自進州郡不復察其素行鄉舉里選之法遂不可復矣右魏晉至隋取士
唐書選舉志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明經進士又有俊士明法有明有明算有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明經之别有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有三傅此嵗舉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以待非常之才焉舉選不由學館者謂之鄉貢懐牒自列于州縣試長吏鄉飲酒禮屬僚賔主俎豆管弦牲用少牢鹿鳴之詩因與耆艾長少既至者皆疏名列到結欵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閲而闗于考功員外郎試之凡秀才方略策五道文理通粗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及第明經帖文然後口試經文大義十條時務策三道亦為四等開元禮大義百條策三道者超資與官義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試官能通者依正員三傳左氏傳問大義五十條公羊榖梁傳三十條策皆三道義通以上策通二以上為第白身五經有出身及前資官視學一經史科每史門大百條三道義通七策通二以上為第能通一史者白身五經三傳有出身及前資官視學一經三史皆通者奨擢之凡童子科十嵗以下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予官通七予出身進士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全通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乙第書學口試通乃墨試説文字林二千條通十八為第凡算學錄大義本條為問答明數造術詳明術理然後通試九章三條海島孫子五曺張邱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第試綴術緝古錄大義為問答者明數造術詳明術理無注者合數造術不失義理然後為通綴術七條輯古三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第落者雖通六不第凡弘文崇文生試一大經一小二中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一或時務策五道史皆試策十道通六史及時務策通三皆帖孝經論語十條通六為第
公元681年
    蕙田隋大業中進士科試以策問唐初亦因之高宗永隆二年進士雜文兩篇通文律然後試所謂雜文詩賦之類也天寳十一載進士帖經既通而後試文詩賦一篇文通而後試策是則進士一科永隆以前止有對策天寳以前有策有詩賦天寳以後帖經有策有詩賦無専試策帖經之事志所云進士時務策帖一大經策皆通為甲第者非也又進士試有雜文始於高宗之世而説者謂隋以詩賦取士亦誤矣志載算學一條似有重複訛舛之處文獻通考亦同俟考
通典秀才科等最高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絶士族趨向惟明進士二科而已秀才之科久廢雖有甲乙丙丁四科進士甲乙二科武徳以來惟有丁第進士乙科而已進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其制詔舉人不有常科皆標其目而搜揚之試之日或在殿廷天子親臨觀之試已糊其名於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美官其次出身應詔多則二千人則不千人所收百纔有一
    蕙田案此則唐時已有糊名之法但惟施于制科而明士則
公元651年
 顧氏炎武舊唐書杜正倫正倫隋仁夀中與兄正元正藏俱以秀才擢第唐代秀才十餘人正倫一家有三秀才甚為當時稱美登科記武徳至永徽每年進士或至二十餘人秀才一人二人(舊唐書職官志則云秀才有唐已來無其人)杜氏通典云初秀才科第最高試方略策五條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貞觀中有舉而不第者坐其州長由是廢絶(新唐書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士人趨嚮惟明進士二科而已顯慶初黄門侍郎劉祥道奏言國家富有四海于今有四十年百姓官寮未有秀才之舉未必今人不如昔将薦賢之道未至豈使方稱多士遂缺斯人六品以下爰及山谷特降綸言更審搜訪唐人之於秀才其重如此(秀才字出史記賈生傅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呉公為河南守聞其秀才而儒林傅公孫弘等之議則曰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秀才之名所起)元宗御撰六典言貢舉人博識高才强學待問無失俊選者為秀才二經已上者為明閑時務精一經者為進士張昌齡本州欲以秀才舉之昌齡以時廢此科已久固辭乃充進士貢舉及第是則秀才之名乃舉進士者之所不敢當又文英華判目有云鄉進士至省求試秀才考功不聴求訴而已趙岊判曰文藝善進士之能訪對不休秀才之目是又進士求試秀才不可得也今以生員而冒呼此名何也(容齋三筆秀才之名自宋魏以後實為貢舉科目之最而今世俗以為相輕之稱)明初嘗舉秀才(洪武十五年徵至秀才數千人)如太祖實錄洪武四年四月辛丑秀才丁士蘇州府知府童權為揚州府知府賜冠帶十年二月丙辰秀才徐尊生翰林應奉十五年八月丁酉秀才曽泰為户部尚書是也亦嘗舉孝亷(洪武十八年十二月丙午)洪武二十年二月己丑孝亷李徳應天府是也辟舉之名非所施於科目之士今俗謂生員秀才舉人孝亷非也
公元712年
 洪氏容齋隨筆唐世制科舉目猥多徒異其名耳其實諸科等也張九齡以道伊吕高第登科記會要考之葢先天元年九月明皇初即位宣勞使所舉諸科九人邦治國材經邦才堪史賢良方正與此科各一人藻思清華興化變俗科各二人其道侔伊吕策問平平但云興化致理必俟得人求賢審官莫先任舉欲逺循漢魏規復州郡之選慮牧守之明不能必鑒次及越騎佽飛皆出畿甸欲均井田要服遵邱賦於革車并安人重榖編户農桑之事殊不及天下國家要道其所以待伊吕者亦狹矣九齡神龍二年中材經邦科本不書計亦此類矣
    蕙田案唐世制科目見登科記者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博通墳典達於教化科識洞韜略堪任将帥清亷守節政術可稱堪任縣孝弟力田聞於鄉閭詳明政術可以理人才識茂明體用科達於吏理可使従政軍謀達材将帥科志烈秋霜幽素科詞殫文律科詞標文苑科蓄文藻之思科抱儒素之業科文優長絶倫臨難不顧徇節寧邦科長才廣度沈迹下僚拔萃科疾惡科才膺管樂科道伊吕龔黄科材堪經邦科才高位下抱器懷能科茂材異等良材異等科文異等科文經國藏名負俗藻思清萃科寄以宣風則能興化變俗手筆俊拔超越輩流科悊人竒士逸淪屠釣科文兼優文詞雅麗科博學通議博學宏詞科文辭秀逸風雅古調詞藻宏麗科智謀将帥科武足安邊高才沉淪草澤自舉高材未達沈迹下僚多才王霸高蹈邱園樂道安貧諷諫主文科經優深軍謀越衆科而王伯厚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有八十有六則登科記所載尚有未盡者矣
公元651年
唐書選舉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上元二年加試貢士老子策明二條進士三條
公元681年
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惟誦舊策皆亡實材而有司人數充第乃詔自今試帖十得以上進士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
公元691年
通典武后載初二年二月策問貢士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
 馬氏端臨武后所試諸路貢士葢如後世省試省試之外再有殿試也唐自開元以前試士未屬禮部考功員外郎主之武后自詭文墨故于殿陛下行員外郎之事
公元690年
    蕙田通考載此事作天授元年之正武后載初二年九月改元天授策試貢士未改以前通典為是
公元693年
長夀二年自製臣軌兩篇貢舉習業老子
公元706年
神龍二年二月貢舉人停臣軌依舊老子
公元733年
開元二十一年玄宗新注老子成詔天下每嵗貢士尚書論語策而加老子
公元736年
唐書選舉開元二十四年考功員外郎李昻舉人詆訶帝以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禮部侍郎掌之禮部選士自此
公元737年
文獻通考開元二十五年勅曰進士以聲為學多昧古今明經以帖誦為功罕窮㫖趣自今明經大義十條時務策三首進士大經十帖
公元747年
天寳六載上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李林甫草野之士對策斥言姦惡言舉人卑賤愚憒恐有俚言汙濁聖聴乃令郡縣長官精加試練具名送省委尚書覆試御史中丞監之取名實相副聞奏既而至者皆試以詩賦論遂無一人及第
 馬氏端臨曰以唐登科記考之是年進士二十三人風雅古調一人不知何以言無一人及第
公元736年
冊府元龜開元二十四年已後復有秀才其時進士漸難而秀才本科貼經襍文之限反易進士主司以其科廢久不欲拔奨應者多落之三十年來無登第者至天寶初禮部侍郎韋陟奏請有堪此舉者乃令長官特考常年舉送者並停
 顧氏炎武冊府元龜又言代宗楊綰禮部侍郎請置五經秀才科事寢不行舊唐書儒學馮伉大歴初五經秀才科則是嘗行之而旋廢耳
文獻通考肅宗乾元初中書舍人李揆禮部侍郎言主司考取士多考實徒峻其隄防索其書策殊不知不至居文史之囿亦不能摛其詞藻深昧求賢之意及試進士日於庭中五經諸史切韻本於牀而引貢士謂之曰大國選士但務得材經籍在兹請恣尋撿
    蕙田案據此則唐時進士試詩不許切韻矣然白居易集有云禮部進士許用書策得通得通宵則思慮必周書策文字不錯是唐試進士挾書之禁豈李揆知貢舉以後以為例與
    又案搜索懷挾之例唐時始有之
公元763年
唐書選舉代宗廣徳元年賈至侍郎建言嵗方艱歉舉人赴省兩都試之兩都試人自此
寶應二年禮部侍郎楊綰言進士科起於隋大業中是時試策高宗劉思立進士文明經填帖故為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史明經者但記帖括投牒自舉古先哲王側席求賢之意請依古察孝亷鄉閭孝友信義亷恥通經者縣薦之州州試其所通之學送于省自縣省皆勿自投牒其到狀保辨識牒皆停而所習經大義聴通諸家之學每問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義通八策二為中第出身下第罷歸其明進士道舉並停帝以問翰林學士對曰進士久矣廢之恐失其業乃詔明進士孝亷兼行
公元780年
    蕙田孝亷科罷於建中元年
公元800年
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别頭貞元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罷議者是之元和十三年禮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别頭試太和三年高鍇考功員外郎取士不當監察御史中立又奏考功别頭試六年侍郎賈餗又奏復之
    蕙田案唐之别頭試即今所謂迴避卷也
元和中明經口義復試墨義十條五經取通五明經通六其嘗坐法為州縣小吏藝文可採勿舉
公元818年
開元中禮部考試畢送中書門下詳覆其後中廢元和十三年侍郎錢徽所舉送覆試不中由是貶官舉人雜文復送中書門下長慶三年侍郎王起故事禮部放榜中書門下詳覆今請先詳覆而後放榜議者以避嫌然失貢職太和八年宰相王涯以為禮部取士乃先以牓示中書至公之道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試雜文鄉貫三代名諱中書門下
    蕙田唐進士放牓畢以試文兩省詳覆如今鄉會試卷送部磨勘非别命題覆試之也
公元781年
先是進士試時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三道建中二年中書舍人趙贊權知貢舉乃以箴論表詩賦而皆試策三道太和八年禮部復罷進士議論試詩文宗内出題以試進士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自出題所試差勝乃詔禮部嵗取登第三十人苟無其人不必充其數是時文宗好學嗜古鄭覃經術宰相深嫉進士浮薄請罷文宗敦厚浮薄色色有之進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廢因得不武宗即位宰相李徳裕尤惡進士舉人及第綴行通名主司第謝其制序立西階北上東向主人東階下西向諸生主司答拜敘齒謝恩升階公卿觀者皆坐酒數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會題名席至是徳裕國家設科取士附黨背公自為門生自今一見有司而止其期集參謁曲江題名皆罷
    蕙田門生之名起於兩漢謂所傅業者非謂所舉之士也然東漢孝亷舉主之喪至有制三年比于心喪者則謝恩私門漢時已然矣唐世士子始以有司座主自稱門生中葉以降成門户之習至是李文饒當國始議進士及第後祗許一度參謁有司不得私宅聚集參謁座主門生之禁實始於此
 唐國史補進為時所尚久矣是故俊又實在其中由此而出者終身為文人故争名為時所弊其都會謂之舉場通稱謂之秀才投刺謂之鄉貢得第謂之進士互相推敬謂之先輩俱捷謂之同年有司謂之座主京兆府考而升之者謂之等第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然拔解亦須預託人詩賦非謂自薦)将試各相謂之合保羣居而賦謂之私試造請權要謂之闗節激揚聲價謂之還往既捷列名慈恩寺塔謂之題名大燕於曲江亭子謂之曲江會(曲江大會闗試後亦闗宴宴後同年各有所之謂之離會)籍而入選謂之春闗不捷而醉飽謂之眊燥匿名造謗謂之無名子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亦謂之秋卷)挾藏入試謂之書策此其大略
公元729年
 馬氏端臨曰案昌黎公贈張童子序言天下之以明二經舉其得升禮部者嵗不下三千人謂之鄉貢又第其可進者屬之吏部不及二百人謂之出身然觀登科記所載雖唐之盛時每年禮部所放進士諸科未有五七十人者與昌黎所言不合開元十七年天下明經取士及第每年不過百人太和進士及第不得四十人明經不得百一十人然記所載逐年取人如此則元未嘗百人不必為之限也又明經及第姓名尤為寥寥今曰不得百一十人則是每科嘗過此數矣登科記所載未備而難憑耶唐史摭言載華良入為京兆不第以書讓考官曰聖唐有天下垂二百年登進士科三千餘人以此証之則每嵗所放不及二十人登科記不誤矣
          右唐取士
公元907年
文獻通考梁太祖開平元年近年舉人當秋薦之時不親試者號為拔解今後宜止絶又勅禮部貢院每年所放明經及第不得二十人
公元911年
乾化元年尚書左僕射楊涉知貢舉非常例也開元時禮部侍郎知貢舉其後或以它官領多用中書舍人諸司四品資官會昌中太常卿王起貢舉時亦檢校僕射五代時或以兵部尚書或以戸部侍郎刑部侍郎為之不専主於禮侍
公元925年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今年及第進士符蒙正等翰林院覆試王徽桑維翰居魁亞降蒙正為第四今後禮部所試委中書門下子細詳覆奏聞
三年工部侍郎任贊奏請舉人不是家在逺方水陸隔越逐處賔従官僚藝學精博一人各於本貫一例分明比試如非通贍不許妄給文解
公元932年
明宗長興三年今後落第舉人所司已納家狀次年便赴貢院就試並免再取文解
公元933年
長興四年禮部貢院新立條件後一九經五經帖由之時試官書通不後有不及格者唱落後請置筆硯将所納帖由分明却令自閲或者試官錯書通不當改正懐疑者便許請本經當面校對如寔是錯即更於帖由上書名而退一五科常年榜出多稱屈塞今年並明書所對經書義云第㡬道不第㡬道粗第㡬道通任本經書疏照證如考試官去留不當許将陳訴當再考較如合黜落妄有披述當行嚴斷今年舉人抱屈落第許将披訴貢院當與重試如貢院不理即詣御史臺論訴自試人日御史臺差人舉人訴屈文狀并引本身勘問論事件或知貢舉官及考試官以下受貨升擢親朋屈抑藝能隂従請託不依去留一事有違請行朝典懐挾書策舊例禁止自今後入省門搜得文書不計多少准例出殿将來兩舉一遥口受迴換試處及抄義題帖書諸般相救准例扶出請殿将來三舉一藝業未精准格落下恥見同人妄扇屈聲擬為将來基址他人對過塲數多者便生誣玷羅織毆罵並當收禁牒送御史臺賜勅鞫如知貢舉官及考試官事涉私徇情屈塞藝士請行朝典虚妄者請嚴行科斷牒送本道重處色役仍永不得舉場保人亦請連坐各殿三舉奉勅宜依又奏會要貢人元日列在方物之前以備充庭之禮近來直臨鎖院前赴應天門外朝見今後請令舉人復赴正仗如舊法或以人數不少請祗取諸科解頭一人就列其餘續到者俟齊日别令朝見奉勅
 葉氏夢得曰唐末禮部知貢舉有得程文優者即以已登第時名次處之不以甲乙高下謂之衣鉢和凝登第名在十三後得范魯公質遂處以十三其後登相位官至太子太傅封國於魯皆同世以為異也
公元953年
後周太祖廣順三年禮部貢院引試之前精加考校逐場去留無藝者雖應舉年深不得饒借場數有藝者雖遭黜落並許陳訴不得街市省門故為喧競及投無名文字訕毁主司如有故違行嚴斷配邊逺保人不得赴舉主司不得受薦託書題宻具姓名聞奏舉人不得就試又令今後舉人須取本鄉文解鄉貫阻隔祗許兩京給解
公元955年
世宗顯徳二年國家貢舉之司求俊茂之士務詢文行中科名比聞近年以來多有濫進或以年勞得第或因媒勢以出身今嵗貢舉人試令㸔詳果見紕繆須至去留李覃何曮楊徽之趙隣㡬四人宜放及第説武允成王汾閭丘卿任惟吉周度張慎王翥馬文劉選程浩李進一十二人藝學未精並宜黜落且令苦學以俟再來禮部侍郎劉溫叟失於選士頗屬因循據其過尤合行譴謫尚示寛恕特與矜容劉溫叟放罪將來貢舉公事仍令所司條理聞奏其年五月尚書禮部侍郎知貢舉竇儀奏其進士請今後省卷限納五卷以上於中雖有詩賦論各一卷餘外雅文歌篇並許同納祗不得神道碑誌文之類其帖經對義並須實考通三已上為合格将來覆試考試終場不及人以文藝優劣定為五等文字乖舛詞理紕繆最甚者為第五等殿五舉其次者為第四等殿三舉以次稍優者為第三第一等並許次年赴舉其所殿舉數並於所試卷朱書封送中書門下請行指揮及罪發解試官監官其諸舉人若合解不解不合解而解者監官試官為首勒停任舉長官聞奏取裁監官試官受賂及今進士如有倩人述作文字應舉許人告言本處色役不得仕進保人知者殿四舉不知者殿兩舉受倩者如見在官停任選人殿三選舉人殿五舉諸色人量事科罪従之竇儀又奏乞依唐穆宗時考試及第士先姓名雜文申送中書奏覆下當司與諸科一齊放榜五年右諫議大夫知貢舉劉濤東京試士放榜後率及第進士劉坦已下一十五人來赴行在其所試詩呈上以其詞多紕繆翰林學士李昉覆試退落郭浚趙保雍等七人責官
公元958年
 馬氏端臨五代五十二年其間惟梁與晉各停貢舉二年降勅子學業未精之故至於朝代更易干戈搶攘嵗貢未嘗廢也然每嵗所取進士其多者僅及唐盛時之半土宇分割人士流離固無其然三禮三傅學究明經諸科唐雖有之然每科所取甚少而五代自晉漢以來明經諸科中選者動以百人計葢帖書墨義承平之時鄙其學而不習國家賤其科而不取故惟以攻詩賦進士舉者為貴喪亂以來文學廢墜為士者往往従事乎帖誦之末習能文者固罕見之國家亦姑以是士子進取之塗故其所取反數倍於盛唐之時也國初諸科取人多於進士葢亦承五季之弊云
          右五代取士
 
 
 
 
 
 
 
 
 
 
 五禮通考卷一百七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