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白潭遗集卷之三 (自动笺注)
白潭遺集卷之三
 賦
  
問禮老子
谷神子問於余曰。
夫子聖乎。
博學多聞
木鐸乎周之季。
賴而不喪者斯文
然而知禮則未也。
嘗於吾師乎提耳
子亦知乎。
孔子吾師之弟子
余乃應之曰。
不直則道不見。
我將直之
豈夫子眞有所不知
聖人固無常師
禮云禮云者
豈是因人情節天理者耶。
問之問之者
不過揖讓升降進退節目微細耳。
嘗聞聖人之生而知者義理
聖人之問而知者名物
倘有先於我者。
盍亦往質。
老君夫子先輩
雖知亦問。
聖之至也。
夫子謙謙自聖兮。
何害乎以多而問寡。
嗚呼
王迹西熄。
姬轍東遷
戰爭日尋。
典籍誰傳。
周公不夢
魯祭非禮
八佾舞庭
三家僭制。
宗社節文盡壞。
文武典禮掃地
之杞之宋。
如彼如此
幸有老君
嘗爲柱下之史。
目習乎籩豆之數。
耳熟節目之詳。
天子穆穆
辟公遑遑
坐尸之儀。
祝史之節。
莫不親見。
似是典刑不滅
然而身將遯世
志尙玄虛
希夷自然
禮法籧篨
其意則欲使禮之糠粃
歸於
滅絶不存
惜其無傳而講之。
正吾夫子往問於玄元者也。
谷神子於是敬跽曲拳
斂容復問曰然則夫子知禮也。
固將贒於吾師者乎。
瞿然而答曰管夷吾小智
何足知於禮儀
晏平仲偏見
又何窺於聖德
所聞得諸師友
請陳大畧
乾坤肇判
天尊地卑
觀象制禮
非聖而誰。
上下位矣。
親踈別焉。
事君事親
禮本於天。
威儀三百。
曲禮三千。
文而作武而述。
周公又傳乎夫子
七篇孔氏書。
未嘗遺禮一字
五千道德經
只是無爲而止耳。
然則夫子問禮者。
抑亦太廟問事之意也。
又况爲兒嬉戱。
禮容是設。
兒戱如此
大哉聖德
宋樹之下。
所習何事
杏壇絃歌
禮樂而已
聖知禮。
何必得於老子
谷神子憮然爲間
避席而謝曰墑埴迷道
幾向歧路問津
微君善喩
不免林放罪人
牛塚
倦遊子嘗經一善之道。
僕夫困憔。
羸馬虺尵。
行道遲遲
睡眼初開。
有塚起於路左。
立標大書曰義牛。
余乃見而異之。
反覆厥由。
曰角者吾知其爲牛。
何取義。
義者吾人所難
物何能爾。
欲問其說。
於是
遇一耕叟
手把耒耜
余乃要之
俱休於林樾之下。
試與之語。
解事者。
起而禮之。
因而問焉。
曰牛之爲物。
一元大武
其爲勇也大矣
其爲知也鹵莽
繭栗天地
角握宗廟
晨曳犂於南畝
暮帶西阡
吳矜喘月
晉患蹊田
丙吉憂喘。
寗戚叩角
其爲物也重玆用。
無故不殺
殺之何爲
葬於人腹。
今玆義牛。
埋地者何事
名義何意
願聞其詳。
叟盍陳其所以。
叟乃應之曰。
名不虛得
固異於前所云。
客欲聞之。
吾請盡言
有人於此
起年其名。
身編下戶
世業農耕
牛一頭。
以爲生。
時序東作
往而西疇
單影隻。
誰爲耦耕之儔。
山深樹密
不覺猛獸之窺牛。
俄而虎攫牛。
勢將難脫。
主欲救之。
手無利戟。
拔其樑。
與虎角力
虎奮其御。
舍牛而人。
牛初奔逸
繞其主而逡巡
見主勢之將危。
赴闘而攫虎。
唐突而前。
壯若樊噲擁盾直入
瞋目視羽。
踴躍而進。
快如田單火牛出穴而怒奔燕軍。
卒使其主脫於虎口
且保其身。
生入牢門。
然而虎雖死矣。
牛亦病止。
主生之前
牛尙飮食
主死之後
牛亦隨死。
其主遺其子。
報以帷蓋而葬於地。
吏胥上其事。
太守標其塚曰義牛。
余聞叟言。
感歎交集
獰狗雪寃
古聞其說。
義牛報主
今見其實
宇宙一箇正氣
何獨畜物而偏嗇。
四端至剛之理。
不爲吾人而獨豐。
惟彼牛崗草沒
馬鬣蒿封。
纍纍誰稱。
忘君負國
其視此牛。
襟裾可惜
嘻噫夫牛人畜也。
其感於所畜者耶。
一善義鄕也。
其或得於山川亭毒者耶。
太守仁義人也。
抑又感於仁化者耶。
牛兮牛兮。
吾嘗憐於駕下。
自童牿鼻。
爲人耕稼
動遭千百之鞭。
不飽升斗之菽。
百頃墾開。
稱力焉。
千斯充牣
歸美豐年
一朝臨難
乃見其義。
古人所謂疾風知勁草者。
乃若是耶。
平昔蠢蠢
誰識爾勇。
今日義烈
名流爾塚。
倦遊徘徊惆悵
忘歸兮。
日之夕兮。
牛羊下括。
余有囑於九十之犉兮。
爾之知覺
不與義牛若也。
亭亭短碑。
爲爾羣之表兮。
愼勿踏破塚前而礪角也。
公元1645年
禧陵(乙酉五月日○ 陵在高陽)
崇禎之七
卬承 命於寢郞。
草莾塵冠
元辰而淑裝。
六袠餘以始進。
兩鬢凝霜
洛下逗留
朝儀韓康
朱門肅謝
白首迴廊
潔余佩而言邁。
指 禧陵而趨蹌
將以
拜於壽宮
晞余髮於高陽
幽徑戾止
颯颯白楊
傴僂門外
周匝登望
山氣多於葱欝
石獸肥於神疆。
瞻 陵域而興喟。
緬 聖姒之流芳。
渭之陽兮誕生
皇篤祜於東邦
素蟾之登慶。
丹雀呈祥
資以窈窕
貞淑質以含章
天實助於潛龍。
合配坤裳
正位於 母儀
宮壼於義方
少衛女之嬌桓。
樊姬之惑莊。
賦絺絡於中谷
勞副㡓於公桑
縈樛而逮下
咏夭而流光
化家爲國
亦由基於椒房
有是 母而誕聖
仁孝夙於弄璋
萬物覩於靑丘
堯舜君於句芒
期得六於五帝
耻不四於三皇
謳歌動於地維
日月明於天綱
四靈而爲畜。
顧行葦而不傷
星霜周於兩儀
風雲慶於一堂
詩人咏於麟趾
后夔奏於鳳翔
運陶匀而凝尊。
洪祚靈長
天何靳於降年
悲忽纏於若喪。
痛難攀於弓釰。
慕愈切於羹墻
不衰身後
遺 命葬於親傍
靑烏卜宅
 禧孝陵以連崗。
朝未終於日三。
無間存亡
二 陵間而成蹊
藤蘿覆以蒼蒼
人蹤來往
古老僉曰非常
草不茂兮如昨。
非俗說之亢倉
赤鼠牛鳴
豕突攙搶
靈異
至此
不昧於時王。
適守 陵之乏人
 恩命忽其越卬。
菲薄下質
納舃履於中唐
秋與春其代序
林麓靑黃
鬼魅伺而昏嘯。
狐兎突而晨驤。
斷魂於歸雲。
夜驚眠於寒螿
雕虎跟止
侏儒一囊
駿奔籩豆
老耆之所嘗。
駑駘當道
腰褭服箱
侯印佩於焦頭
都尉拜於爛羊
晨余沐於淸源
卽陵趾而曥膓。
后命筮而端蓍
曰貧在於膏肓
遭遇之無常。
司命其難詳。
耄期竆經
八旬鷹揚
弱冠而遌哀。
天爵而罹殃。
厖眉而遘武。
始獲升於朝行
與國卷舒
隨時行藏
君子居易
俟命自强
理欲速而不達
爾何歉於名韁
竽瑟之異好。
孰察余之非狂。
當與世而浮沉
肥遯低仰
何所獨無方軌
困爾轍於螗螂。
遠逝自珍
反初服鄕。
恭聞 命而覺是。
庶斯奉而彷徨
一指韋柔
百鍊金剛
前脩遺風
保厥美而倘徉。
色空合迹
二名都忘
白潭遺集卷之三
 䟽
  
公元1615年
請斬三奸䟽(昏朝乙卯○搜出蠧簡
章首多缺。)
伏以(缺)其心雖未必不出愛親
而今不言
明日不言
不自知其父之陷於不義
孝子之愛其親者。
必不爲是
此臣所以不勝愛君愛父之誠。
不暇擇辭。
爲 殿下號泣而陳之。
伏惟 殿下少垂憐察焉。
臣伏見 殿下大舜孝友之德。
人倫難處之變。
一國之民。
惟以極盡道理
望於 殿下者。
蓋知 殿下大舜之德。
而處之不以爲難也。
嗚呼
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
八歲童子
固無預知之理。
而丁好寬輩乃因兇辭之連㼁而指以爲敎。
辭旨懇惻
有曰渠等雖有擁立之計。
何以知之。
又曰先王在天之靈
陟降于玆。
不忍加法
 殿下所以待㼁者。
大舜所以處象之心也。
寧有一毫有愧於大舜
而好寬等仰不能將順聖意
卒使 殿下恩愛
所不終焉。
是豈 殿下本心哉。
雖然㼁則人臣也人弟也。
不暇道也。
 殿下之於 慈殿。
臣道焉有子道焉。
惟當盡其誠敬
而凡所以事之之道。
一以舜爲法而已
若是則 殿下之待㼁。
或有愧於大舜之處象。
而 殿下所以盡孝於 慈殿者。
不失爲今日大舜矣。
鄭造,尹訒敢以別處 大妃之說。
首發
院席。
欲以尺霧片雲
障得日月之明。
使 殿下誠孝之德。
或有未盡大舜
其爲計固已慘矣。
李偉卿兇邪之徒。
承望造訒之風旨
乃敢醜詆 母后
一則曰 母子之道絶矣。
一則曰顯有當絶之惡。
倡爲兇說。
眩亂 天聽
嗚呼
母雖不慈
不可以不孝
 慈殿之於 殿下
雖或不慈
 殿下之於 慈殿。
豈有當絶之理乎。
臣於頃者
伏聞 殿下移御法宮
以爲 殿下誠孝之德。
固無愧於大舜
况今移御之擧。
臣民之慶。
其必奉 母后新宮
益盡問安視膳之禮於朝夕也無疑
翹首引領
佇乎有聞。
而唯聞舊宮之凄凉
不幸造訒等別處之兇說。
有似得行於今日者然。
臣竊痛之。
鄭莊公克段于鄢。
遂寘姜氏于城熲(一作潁)而誓之曰。
不及黃泉
無相見也。
當此之時。
叔段之惡。
可謂貫盈
而姜氏之助成其勢者不一而足
大叔之罪當絶於屬籍
先儒猶曰莊公負叔段。
叔段何負於莊公
豈不以姜氏之惡雖至於此。
而子無讎母之義也。
莊公之誓。
終成於克段之日。
悔悟之端。
發於寘城之時。
可見所性之天。
終不得以冺滅也。
 殿下孝友之心。
大舜之心也。
臣民
有辭於 殿下者。
欲以大舜爲法
鄭莊之事。
不足觀於其始。
則固不足爲 殿下今日道也。
然而鄭莊猶能悔悟於旣失之後
母子之天。
而乃如初
融融洩洩
樂亦至矣。
今 殿下之於 慈殿。
其所以事之之道。
無愧鄭莊乎。
問安視膳之道。
不克如初
則 殿下誠孝
可謂無間乎。
雖使 殿下有悔悟之端。
油然於旣失之後
一國愚夫愚婦
從而知之。
且 殿下所以不得全恩於㼁者。
非果以有所偪而不得容耶。
今㼁已死矣。
 殿下何所疑於心。
其所以事 母后之道。
或有所缺耶。
臣恐 殿下處變
反有愧於鄭莊所爲
大舜遠矣。
臣又竊聞近日 聖敎有以憲府之官
輪回入直
糾檢諸事
今夫舊宮則惟 母后獨處而已
而 殿下所以爲敎者如此
臣實未知 殿下之所慮也。
嗚呼
以 殿下之明。
豈不知造訒偉卿等賊恩亂倫之罪。
無所容於天地之間。
而尙不能無惑於罔極之兇說。
雖以李元翼忠言
不得見信於 殿下
至以護逆罔上之罪。
致疑社稷之元老。
於此益知佞人之爲畏。
禍人國家若是烈也。
 殿下之於 慈
公元1608年
殿。
果能克盡誠孝之實。
則彼造訒偉卿之輩。
不可一日不誅
一日不誅一日彜倫斁矣。
二日不誅二日彜倫斁矣。
非惟不見誅於 聖明之世。
方且揚揚大舜之朝。
恣爲姦兇而莫之或忌。
所以一國之疑。
元翼之有是言也。
曾謂以別處 大妃
有當絶之惡。
欺罔於 殿下者。
果有尊 母后之心乎。
若不亟正造訒偉卿之罪。
而 母后別處舊宮。
無異前日
則雖罪百元翼
一國臣民過慮
難得以終釋也。
嗚呼
造訒偉卿之罪。
雖曰通天極地
而使造等得以爲此者
豈無所籍而然哉。
爾瞻蠧國姦兇之魁也。
戊申之後
竊弄權柄
恣行威福
所惡於己者。
斥而逐之。
所好於己者。
昵而比之。
隱形匿跡
陰賊害物。
近年以來
兇勢益張。
朝廷一擧一措。
莫不由其掌握
使造訒偉卿之輩。
聽其頤指奔走焉。
爾瞻母道終矣。
造等亦曰云云
爾瞻曰顯有當絶之惡。
則造等亦曰云云
得罪萬古綱常
惟恐自忤於爾瞻
其所以使羽翼日成
根據朝廷
可以蔽 聖之聰明
可以威行一國者。
有由然矣。
嗚呼
秉彜之天。
人所共有
一國公論至嚴
外之耳目難掩
自非竆兇極惡如造訒之輩。
而其少有秉彜者。
誰肯阿於爾瞻而聽其指揮
喪其天失其性甘爲造訒之歸也。
爾瞻之所欲爲。
不已難乎。
爾瞻得罪君父
爾瞻已知之矣。
爾瞻得罪公論
爾瞻已知之矣。
爾瞻自知其身無所容於聖明之世。
其所以爲自固之計者。
無所不至
慮人之不從
恐人之不附
吹噓無賴之徒於科目之中。
意其可以從己則曲爲之圖。
將國選士公器
一己市恩囊槖
始也榮之以科擧
較其附己之先後淺深次第薦擢
使其勢不得不從。
然後驅而䝱之。
布爲鷹犬
一或有改其圖而求異中路
則嗾鷹犬搏噬之。
必置之死而後已。
爾瞻之威。
行乎朝廷
邇來科擧不公不正者。
以此也。
嗚呼
威福者。
人君權柄
科擧者。
國家公器
爾瞻濁亂專權
一至於此
遂使造訒偉卿之輩。
充滿朝廷
乃敢以孝仁人不忍於其親者。
爲說於 殿下
嗚呼
匹夫自立鄕黨
不可不自謹也。
人君爲人倫之表。
億兆之上。
苟於事親之道。
一毫未慊。
則其何以萬姓而歸之厚乎。
 殿下之待爾瞻
可謂厚矣。
拔之於
廢錮竄謫之中而寘之淸班
不數年而位至六卿
 殿下之待爾瞻可謂厚矣。
爾瞻之爲 殿下謀則反出於不忠
召集造訒之輩。
鼓動聲勢
而凡所以獻說於 殿下者。
不以其道。
嗚呼
 殿下何負於爾瞻
爾瞻之負 殿下乃至此耶。
臣恐 殿下之於爾瞻
不汲汲然去之以正其罪。
則後雖欲揮而斥之。
以挫其憸鋒。
不可及矣。
嗚呼
自古人君之爲天下國家者。
不知佞人之當遠。
惟其巧言佞色孔壬
足以惑人心志
錮人之耳目
大姦似忠
眞善喩也。
爾瞻所爲
不但似忠而已
立㫌門於其家。
又幸其僞行之見載於三綱行實
悅人之頌己而畧不知耻
有若以爲孝子者。
噫人之所以爲孝。
本分當然之理。
假令爾瞻有孝子之行。
則爲子當孝。
爾瞻亦已知矣。
而乃反爲造訒偉卿之唱。
賊 殿下恩愛
斁 殿下倫紀
不以愛其身者。
愛 殿下也。
 殿下試於夜氣淸明之際。
去一毫之私意
潛思蔽之由。
念及爾瞻姦狀
則臣知 殿下惕然瞿然
怳然開悟
所以决去而濯淸者矣。
 殿下亦何於此
涵容太過
使大奸未去。
人紀日紊。
重臣
之惑也。
臣竊惜之。
且臣聞天之示譴於帝王者。
蓋出於仁愛而已
以 殿下聰明如舜
誠孝如舜
爾瞻所以壅蔽其間者。
無所不至
使言路杜絶
綱常幾至墜地
則數尺童子
或有怫然於心者。
况望天心降格和氣致祥乎。
天久不雨。
旱魃爲虐
致有今日災譴者。
豈無由而然哉。
以爲天之所以仁愛我 殿下者。
可謂至矣。
未知鄭蘊何罪。
安寘於海島
元翼何罪。
處於中途耶。
指㼁爲無罪
願 殿下盡孝於 母后
是果 殿下罪人乎。
間或有言語之失指
何傷聖人大德乎。
其亦恃 殿下包容之量。
不暇計其過激顚倒耳。
從其可從者而從之。
舍其可舍者而舍之。
有則改之。
無則加勉。
豈非 聖上美德乎。
以爲今日之愛 殿下者。
若也。
元翼若也。
而言無補於 聖明
罪反加於忠直
不料 聖明之世。
是事也。
伏願 殿下祖宗付卑之重。
皇天譴告之意。
日省又省。
深思致此之由。
奉 母后新宮
克盡誠孝之實焉。
若是天心不悔
災咎不息
請伏妄言之誅。
爾瞻之姦而首正其罪。
以絶姦兇根柢焉。
若是而天
不悔
災咎不息
請伏妄言之誅。
鄭蘊之直。
元翼之官
洞開言路焉。
若是天心不悔
災咎不息
請伏妄言之誅。
臣以草野寒賤之蹤。
妄於憂國
言戒出位
隱忍不敢發。
目今綱常大壞
天理晦塞
一國臣民
不免夷狄禽獸之歸。
不避鈇鉞之誅。
仰干 天聽
言之複辭之重。
惓惓不自知止者。
非爲 慈殿。
爲 殿下計也。
非特爲 殿下計。
萬古綱常計也。
惟 殿下之惕念焉。
不勝瞻天仰 聖激切屛營之至。
公元1633年
論量田䟽(附擇守令。
愼刑法。
寃獄
畏天灾。
 仁廟癸酉。)
臣聞堯之授舜。
惟曰允執厥中
舜之授禹。
以是命之。
堯舜天下大聖也。
天下大聖
行天下之大事
而其授受之際。
丁寧告戒
不過如此何者
蓋中者天下正理也。
一號一令
合於中。
順人心而萬事擧。
一事一政。
不合於中。
則拂人心萬事廢。
是以人君治國也。
其中人心得矣。
其中人心拂矣。
不偏不倚
所關甚重。
苟或動靜之際。
一毫私意有所偏係而失其中
則其初雖不至大段
毫釐所差。
謬於千里
微至著。
遂至危亡
豈不大可懼哉。
臣伏覩 殿下高明
合於
公元1608年
前聖
擧措逈出百王
發號施令之間。
臣民想望於 聖明
而有缺於人心者多。
高明所不足而然耶。
英銳有所未盡而然耶。
臣愚妄而度之。
必偏着一念
發於施令之間。
天理流行之實。
有所未盡
忠言有時逆耳
謏(一作諛)言乘時而入腹。
便易之事。
動輒苛刻
順理之事。
反爲逆理
臣竊痛焉。
臣請先擧量田之失理然後
暇及其他
伏惟 殿下
曲賜採擇焉。
臣聞經界之正
井地之均。
治人先務
而亦爲當今之急務也。
兵燹後四十餘年。
墾闢多而貢賦小。
調度煩而國用之。
其爲度支之臣。
豈不汲汲於此乎。
臣亦曰量田不可不爲也。
然臣聞詳於禁者。
有法外之遺姦
工於謀者。
有術中之隱禍。
臣恐法外遺姦
術中之隱禍。
職此而萌矣。
備觀兵火所經之地。
平時則物衆而地狹
故雖山上磽确之處。
糞其田而力農
盈箱之穀。
今時則地廣而人少。
今年而起一處
明年而陳之。
明年而起一處
明年而陳之。
今若高品而量之。
峻刑而厚賦。
則朝聚暮散之民。
孰肯安堵樂業哉。
秋收之後
顧而之他。
則不離親戚棄墳墓而去者。
只有世族之家耳。
未知國家
處而納稅乎。
此臣所謂法外遺姦也。
夫量田之意。
爲均民役也。
民生也。
爲人臣者。
當以三代爲法
納吾君於無過之地。
戶曹判書不引周家之徹法。
首引光武檢覈。
然後白馬城全家之律。
恐動爲事之人。
此必其意欲厚斂
沽寵於 殿下
離散民心
此臣所謂術中之隱禍也。
事未施行
人懷㤪叛
臣恐打量未半。
還有停寢之命也。
前日號牌
一驗也。
利於國家者。
莫如號牌
當初法令峻刻
節目煩瑣
以致人心動撓。
罔知歸宿
良民困苦者。
投入形勢之家。
私賤之稍實者。
反主於良民之籍。
公私俱失。
良賤易號
然此猶楚人失弓。
楚人得之
利於國家者則有之。
不敢何故革罷耶。
臣念權勢之家。
多集奴婢
然後畏其爲法之自弊。
一因外賊之來。
恐動於 殿下而罷之也。
此 殿下之明。
或蔽於欺罔之路也。
如使號牌法行於前。
度地之令繼而順理則其於軍國之事。
庶幾有所䂓畫
旣往之失。
難可噬臍矣。
今之量田。
在所不已
而其事不甚難矣。
便宜之策。
一守可以能之。
以不難之事。
爲甚難之事。
順理之事。
逆理
公元40年
論。
變亂舊章
刱立煩苛
致撓愚民
人心大崩
不過時讓矯激之論。
張皇節目
眩耀 聖聰欺罔之也。
臣請欺罔之狀。
光武檢覈。
建武初年事也。
建武十六年也。
臣聞光武復之初
先訪儒雅
息馬論道
而未聞以儒生爲述商鞅之餘法也。
十六年
見天墾田不以實。
戶口年紀互有增减
下詔州郡而覈之。
於是史太守多爲巧詐
優饒豪右
侵刻羸弱
故緣此而坐死十餘人
光武非怒其墾田戶口减數也。
實怒其州郡欺詐也。
時讓務爲矯激
欲爲峻法之端者。
欺罔 殿下乎。
光武陳留吏牘書云穎川弘農可問。
河南南陽不可問等語。
東海公陽小兒之語而詰之。
河南尹優饒豪右見殺。
河南尹之死
非死於尺量步數之盈縮也。
今時以下三道爲可問。
京畿不可問而置者。
欺罔 殿下乎。
江原道平時帳籍俱在。
不必更量。
京畿無異三道之無券也。
時讓不問者。
不過優饒帝城豪右之計也。
以此觀之則河南尹之死
時讓當之可矣。
嗚呼
古之學者
將以作聖。
今之學者
將以干祿
今之學者
不可謂士。
而然其所
讀者詩書也。
所習者籩豆也詩。
濟濟多士
周之楨
士者國家之楨也。
又曰豈弟君子
遐不作人
作人王化之先也。
 殿下臨御以來
未聞作人之䂓。
國家蒼黃則特下哀痛之敎。
奬誘士氣
數年粗安
傾耳聚斂之臣。
驅士於商鞅之法。
至於廢國家之慶試。
而使章甫之徒。
執尺於阡陌之間。
受杖於列邑之守。
違事目。
將欲移之於白馬山城
此豈待士之道而作人之方乎。
旣謂之士。
不可以待之如是其賤也。
臣聞車不可以濟川
不可以行陸
人性猶是也。
監官之任
自有其人。
而士之所業
與彼不類
可以士而任之哉。
是猶以車而濟川
以舟而行陸也。
夫士於平日
雖曰蔬菜
食之以時
端居對冊
步趨有節
行雖不逮
志則嘐嘐
而今而驅之使之趨走
食之不以其時
行之不計寒沍
詩書闕而束諸架上。
舍其業而肄筭數
顚仆御史之前
受辱於列邑之吏。
若是則今之爲士者。
不如髡剃而入山深也。
脫有緩急之變。
則 殿下(缺)前日之敎乎。
士氣消鑠
甚於此。
臣竊痛之。
臣取觀頒行田制
只爲五形矣。
臣試以五形
私自出野而方之。
縱橫疆塲
有萬不
同。
雖使時讓監官
不免違制御史矣。
且人之所見各異。
監官則以圭田尺量。
御史則以梯爲形。
負數增减
彼此不同
白馬城全家之律。
人人而犯之矣。
爲士者見撻於其師。
向人言笑
若有所喪
今若犯律受刑
則不量其身之贒不肖
其心之㤪懟國家何如也。
時讓以 殿下光武異世同符
其言則似矣。
光武之賦民。
三十而稅一。
今 殿下亦效三十一之稅乎。
峻刑則法光武
而賦民則不效
臣恐 殿下之見賣於時讓明矣。
臣筭於心者熟矣。
於野者詳矣。
臣聞閭巷偶語平時結負雖重。
正賦之外
非有橫斂
小民所以奠居也。
則不然。
正賦之外
三手粮。
有唐粮有別收米有五結木。
其他種種之役。
難以悉擧。
以此上則不如無生云云
聞其言語
不堪悽楚焉。
民本無定志。
時讓又從而撓之。
深刻之律。
奏議於 殿下
而 殿下曰允。
是則 殿下以時讓爲親信之臣而可其議。
臣恐 殿下睿鑑或蔽於時讓之術中也。
 殿下以時讓爲社稷臣耶。
以爲聚斂臣耶。
 殿下之意則爲民均賦
時讓之意則專事聚斂
傳曰與其聚斂之臣。
寧有
盜臣
今之聚斂之臣。
非時讓而誰也。
 殿下熟知時讓爲人矣。
稍負斗筲之才
廟堂時務
擔當一世
刃發新硎
以爲奴賊一戰可破。
及爲元帥則臨賊戰慄
連章請和
可謂秦檜復生
而 殿下聖德寬容
以不死。
今復置之煩務之部。
重失人心
非時讓則無爲戶部者乎。
臣聞頃者詔使之來。
陰敎都民。
號哭待之
此乃正人所爲者乎。
上國之賓。
雖其徵索無厭
在我之道。
以至誠感動。
盡吾待賓之禮可也
不可以詭謀不正待之也。
此言若騰播上國
則其過必歸於 殿下
而必不歸於時讓。
其爲罪惡
不亦大乎。
時讓自知前日得罪於 宗社
見斥於公議
欲以加賦足用
買寵於 殿下
以不難之事。
爲甚難之事。
順理之事。
逆理之論。
嚴法刻令。
有若非其身則莫有可任者。
而 殿下不察
一從時讓之議。
委而任之
臣竊惜之。
換邑一事
不知何時有此擧措
設或有之。
不過 祖宗朝刱業之初。
欲詳知幅圓廣狹
而期以數年之擧也。
不當以數月之內。
如是刻期也。
所謂不難之事者。
平時結負之數。
或昭載於傳信之書。
傳說故老之口。
各道各官雖
公元1623年
掩覆不可得也。
 殿下一命于各道監司
令各邑守令。
詳細檢踏
以充平時結數。
而勿令煩令刻迫。
守土之臣。
不盡心竭力
以供上命也。
如是則其事順而易。
不亦便乎。
臣願 殿下特念便宜之道。
還收已頒之律。
令各邑守令。
及期竣事
以充平時結負。
而勿爲換邑。
勿遣御史
則 宗社幸甚
生民幸甚
禀性愚妄
學識蔑如
徒懷慷慨之意。
不避出位之嫌。
曾於昏朝濁亂之時。
昧詩雅保身之哲。
子思足容之戒。
備陳兩宮讎隙之由。
次及爾瞻不軌之狀。
瀝血封章
至於都下
則適於其時
趙溭以陳䟽方牢獄
令政院勿捧兇疏
辭極嚴峻矣。
顧念陳章無路。
殺身無益
退下焚䟽。
杜門者幾十年矣。
至癸亥年
傳聞 殿下反正
臣於其年夏初
遊泮宮。
欲觀更化之盛。
臣於路中見 除授守令下來連路
而雖已陞堂上者。
單執其轡。
後從不過二三人
一行蕭然
淡於凡旅。
臣顧謂同行曰若終是如此
則雖古之循吏無愧矣。
數年以後
漸不如初
至于今日
縱然無忌
監司不問肥己
不問枉法
惟以賦民刻深者爲循吏
用法高峻者爲能吏
一有孤特無援之人。
眞性
不爲矯枉
則曰某邑不治
黜陟隨其炎凉
殿最不以實聞。
竊恠時尙乖宜也。
且以朝廷用人觀之。
選士者將以用之也。
文吏之無援者。
終身罷散
蔭官親知者。
連邑佩綬
蔭吏之視文官。
不翅如奴肄。
臨民不知政體
處事顚倒乖戾
尙氣焰以媚上司者。
譬如駑駘登路
嘶鳴而拙步。
以效騏驥
志氣則有餘而其才則未逮也。
凡干賦役備納之際。
世族之戶。
不及辦。
愆期後至
豪强
欲治之。
下賤之人。
頑不擧行
多般而緩令。
嶺南難治之說。
上聞於 九重矣。
不敢知此何等時也。
如此等說。
細瑣難 聞。
而臣以外方。
推見政事之源也。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
聞其樂而知其德。
無乃今之所尙。
有自來乎。
臣願 殿下一視同仁
無以內外有問
愼簡守令。
以謹分憂共理之人焉。
臣聞刑者非欲納民於死者也。
爰制百姓于刑之中也。
是故刑之過者。
謂之淫刑
刑之中者。
謂之祥刑
刑非祥矣。
而謂之祥者。
噵之以德而不卛者。
有刑而一之也。
其實欲以敎民也。
是以聖王
欽哉恤哉。
蓋有不得已而後用之。
不得已而用者。
亦有時而贖之。
蓋以重
人命也。
臣嘗觀昏朝之臣。
亂邦家。
大則斁絶彜倫
小則罔上行私
王者作則比而誅之可也
然湯之伐桀。
殲厥巨魁
武之伐殷。
一夫
而未聞連其䝱從而幷戮之也。
臣之妄料。
昏朝罪人
爾瞻爲首
希奮,朴承宗則與爾瞻同黨
爾瞻之爲不軌未决者。
朴爲勢均體敵也。
希奮,承宗國家姻婭之臣。
不能匡君之惡。
而專事貪婪
致亂之臣也。
其死則不足惜
而其罪則次於爾瞻也。
其他䝱從之徒。
可以可以不誅
癸亥年用刑
大快人心
當時大快者。
有後日之追悔也。
伏願 殿下特釋䝱從之妻孥
以示追悔之 聖意焉。
癸亥年用刑
猶爲可道也。
至於甲子年 大駕出門也。
縛致奇自獻等四十餘人
不問情僞
一刃而斷其頭。
其爲有罪無罪
不敢知。
自古以來
聖人用刑
未有如是之慘也。
其時本道監司聖徵承望朝廷風旨
擅殺權縉。
而 殿下不之罪。
㙜憲不之論。
臣竊惑焉。
謹按春秋宋人殺其大夫
傳曰書宋人者。
國亂無政
君命衆人擅殺之稱也。
君命擅殺者。
人臣之大罪。
而 殿下不問焉。
脫有他日少有國家之亂。
則臣恐殺人如麻自此而始矣。
伏願 殿下追復奇自獻等官爵
而又追罪聖徵擅殺之罪。
以防他日之變焉。
至於告密成獄之事。
則其寃莫甚。
一夫之寃。
足以天地之怒。
况乎不可以一二計者乎。
臣聞諸道路
明白無疑者。
許逌,孝立之賊也。
其他有口者皆稱其寃。
物情不快
此豈人人有私於彼輩而稱寃者乎。
無私情則此至公之論也。
死者抱寃泉下
告者顯揚地上
萬人無辜之命。
一身富貴
山河帶礪
名載盟府
此豈聖世之事乎。
杜牧有詩曰一索功高楚王
此譏告密之濫賞也。
臣願逌賊孝立之外
一種寃獄
特 命開釋
而罷其錄勳。
寃魂厲鬼
亦知 殿下之仁。
不作妖孽覆載之間矣。
臣觀夫癸亥以來
天災時變
疊見層出
水則旱。
不疫則癘。
至于今歲
雖曰小稔
專失其穫。
黎民艱食
(缺)仲夏之月。
旱乾太甚
川脉幾斷。
幸賴天保佑。
六月而雨。
乃見田野之登。
蟊賊螟螣
處處遍野
八月雨雹
數郡而㬥下。
西成失望
而愚無知百姓不知爲災。
以爲天數適然
而守令亦不以時而 聞。
此豈治平之兆也。
咀呪之事。
常之變。
無處不有
非細憂。
執事不憂
惟以西北爲憂。
厚斂而欲塞其尾閭
臣竊惑焉。
 殿下何不愛民節用
務德而不務刑。
以修內治之本乎。
臣聞堯舜天下
事事而憂之也。
人君若以其一身
寄之乎巍巍之上。
以其一心
運之乎茫茫之中。
事事而憂之。
則其憂之不可憂而其身之不得逸者。
如何哉。
竊念 殿下英銳高邁
學問之力有所未逮
駕馭有餘而公私之念。
有所偏係。
是以不能其中而擇其精。
用舍之間。
動靜之際。
有以窺 殿下淺深者衆矣。
臣聞左右前後正人也。
君誰與爲不正
左右前後皆非正人也。
君誰與爲正。
 殿下左右
未必皆爲正人也。
未必皆爲不正人也。
苟 殿下一心或蔽於邪正之間。
則雖有正人
不得安於朝廷
邪人得以遂其奸矣。
伏願 殿下鑑空衡平
以正其心。
推之朝廷
以及於國。
無貳爾心。
對越上帝
昭平明之
則豈特生民之福也。
當今之務。
莫切於立綱紀。
紀綱之本。
不在刑政之末也。
紀綱之本。
實在於 殿下之心。
使 殿下之綱。
不振而日頹。
則綱自綱目自目。
而雖有願治之心。
不知可也
書曰
惟先格王
正厥事。
人臣進言
當先格其君正厥事。
而臣曾見昏朝臣鄭仁弘
每於箚子中。
動引易訓威如吉。
勸以用刑
馴致誤國而身戮者。
前鑑孔邇。
伏願 殿下神焉
目見人民蹙頞
士夫抱膝
丹悃一念
不(缺)
狂妄所激。
言不知裁
無任屛營之至。
昧死以 聞。
公元1647年
請赦昭顯三兒䟽( 仁祖丁亥五月
安置三兒濟州。)
公元1623年
伏以臣聞人事感於下則天變應於上。
水旱之災。
惟人所召。
天虛應也。
臣竊觀今日水旱災異於前。
昔自正月不雨。
至于五月之終。
六月大水
至于七月之半。
旱魃之酷。
野無靑草
淫雨之作。
懷襄無比
皇天譴告之意。
必有所爲
固非天數之適然也。
 殿下深居九重
農夫愁㤪之聲。
不得以聞之也。
人家漂溺之狀。
不得以見之也。
若使 殿下親聞閭里愁㤪
田野之汚菜。
必將投箸而不忍食。
豈但减膳撤樂而止哉。
迄我殷命。
不幸而近之矣。
災異之意。
深遠難見。
不敢指某事某應。
而謹以淺陋臆見
爲 殿下應天以實之萬一。
惟 殿下少垂惕念焉。
臣聞臣弑其君子弑其父。
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辨之不早
辨也。
然則姜賊之兇謀
昭顯不無預知之理。
 殿下亦當辨之於早。
不察履霜之漸。
至於不保三孫
臣竊惜之。
世子商臣弑其君。
聖人先譏楚子而後商臣者。
端本之意也。
竊念昭顯三兒
雖曰姜賊之所出
而實 殿下骨肉也。
以 殿下之親孫。
緣其母之逆律。
周官三宥之典。
不及穉兒
八議之法。
不伸於無辜
絶島瘴癘
安置而去。
如有溘然之寃。
則後雖有歸來望惠之悔。
將何及哉。
姜賊之罪。
雖斬作萬段
不足以洩神人之憤。
昭顯之罪。
亦當追貰之也。
至於三兒則不然。
石鐵年雖過十。
其母不必與之同謀
二兒則况未滿十歲者哉。
周成王不殺蔡叔之子
漢武帝不殺史皇孫進。
當世美之
後世稱之。
我 殿下不爲東周成王
而法漢武故事乎。
臣伏見 殿下丁彦璜之疏。
有曰亦甚憐惻。
姑從有司之請。
有以見 殿下難於屈法
而 殿下止慈之心。
藹然於 聖敎之表矣。
夫擧法者。
人臣分義也。
伸恩者。
 殿下寬仁也。
有司者。
雖有擧法之請。
 殿下當有伸恩之典。
而便從㙜諫一筆
骨肉於必死之地。
臣竊惑之。
赤子之無知。
匍匐將入於井。
則雖仇人之子
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狂奔盡氣而救之者
非爲要譽鄕黨州閭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
誠以惻隱良心
不期然而然也。
臣聞三兒之渡漢江也。
觀者皆爲隕涕
行路之人。
豈皆爲護姜而然哉。
知其兒之無罪。
秉彜之天。
自發觀見之際也。
古者一寃婦。
尙致三年之旱。
一賤臣能隕五月之霜。
則况以三兒之寃。
而豈無召水旱之災者哉。
三兒者。
雖無知識
生於九重
寄於孤島
居處苦楚則㤪其父母
飢渴切身則念及 殿下
日夜號泣
倍於他罪人
則寧踰一年而俱就盡乎。
如此則不惟 殿下追悔莫及
 殿下何以成敎一國乎。
臣愚以爲及其未死之前
召還都下
免爲庶人
而上天譴
下慰人心
則其於省愆應天之道。
庶幾得矣。
且夫 殿下今日乂安乎。
外則南夷伺釁
變詐不測
內則朝著不靖
人心㤪詈
脫有不虞之變。
雖有善者。
末如之何
可不懼哉。
臣願 殿下厥愆曰朕之愆。
無偏無黨
其疾敬德
以謝父母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者。
聖人能事
而亦高遠難行之事也。
不過曰致中和而已
中和者。
喜怒哀樂
發皆中節
公元1626年
謂也。
以臣觀之。
 殿下喜怒哀樂
未中節者多矣。
 殿下之喜。
偏於所親
 殿下之怒。
偏於所嫉。
怒甲移乙而不哀孤孫。
不樂民樂樂己之樂。
至於仕路混濁
公道不行
特其餘事而已
以此擧措
欲望天地萬物育者。
豈不難哉。
水旱之來。
固其理也。
且 殿下臨御垂三十年矣。
私兵之弊。
尙爾不革
如此等事
何爲者也。
私家非藏甲之所。
非養私之物也。
國朝有此私兵之害。
儒臣權近太阿倒持喩之。
爲臣下者不亦未安乎。
臣伏願 命進權近奏議而鑑之。
可知私兵爲害
故臣不敢更爲喋喋焉。
嶺外人也。
少事詩書
老而無成
年踰六十。
叨受一命
四年供職
竊食足矣
於時變。
何敢妄議。
然而漆室之憂。
不以嫠婦有間
有懷必達
不以蒭蕘可嫌
故冐陳危悃。
自干鈇鉞
無任愛君憂國之至。
昧死以 聞。
白潭遺集卷之三
 呈文
  
公元1644年
畿伯金南重文(甲申十一月日)
伏以君子居其位則當盡其職。
不能盡其職則謂之尸居
豈可以尸其職而居其位乎。
是以孔子
公元1636年
委吏則曰會計而已矣。
嘗爲乘田則曰牛羊茁壯而已矣。
齋郞之職。
觀其位則委吏乘田之卑也。
以其任則 國家先陵之重也。
寧可位卑爲嫌
玩愒含默而已乎。
嶺外人也。
素昧居官節目 國家䂓例
而第以妄料臆見揆之。
則守 陵之卒。
不合編伍
何者
外冦衝斥之時。
御冦而後 陵寢保安雖使 陵官編於行伍
未爲不可
而况於 陵卒乎。
丙子之變。
拔 陵卒而從軍者。
非不爲 陵寢也。
姑爲救焚之計也。
及其冦退之後
則 陵卒自爲 陵卒。
官軍自爲官軍
豈可以 陵卒因爲官軍而使之兼爲守 陵之役乎。
揆之事理
萬萬不似
不過 廟筭不思也。
嗚呼
苻堅之百萬。
瓦解謝玄之八千。
兀朮之五萬。
土崩劉琦之四千。
則以寡覆衆。
不得人人而效之。
勝負之形。
不在用兵多寡也。
兵甲非不堅利
士卒非不多矣。
雙嶺之敗。
可以驗矣。
自 上惕念守 陵之重。
屢下勿侵 陵軍之敎。
前日摠戎廳防啓者
蓋徒知束伍之重。
不知 陵寢之重也。
閤下之明。
豈不的見樂爲之上 聞乎。
本 陵守護軍
經變之後
堇存
四十五人
守直之事。
巡山之役。
鋤草掃雪之際。
不暇開眼
而節祀忌祭之享。
 陵官朝夕之供。
莫不賴此使喚
則又何暇將士之煩令乎。
縞衣掩心
鍊習之服也。
玄冠紅領
守僕之餙也。
一有將官之令。
則雖當大祭
脫此而服彼。
例有齋堂之役則脫彼而服此。
殊無誠一奉先之意。
其爲苟艱。
可勝言哉。
本 陵守僕之編伍七人矣。
其中有根着者也。
而其餘則聚散之徒也。
若此七人
不得保存
則其餘捿苴之類。
可以縶維之乎。
七人之除束伍
九牛去一毛也。
九牛去一毛者。
不害於爲牛。
七人編伍者。
關於守 陵。
閤下其肯視之文具之末而不爲之動念乎。
齋官將欲陳疏於 黈纊
期於退聽
因禮甘結公事
悉陳束伍外餘弊。
轉報禮曹。
而該曹長官辭職不出
故姑停其牒矣。
玆値閤下巡審之日。
敢此先陳。
伏願閤下以下僚之言而舍之。
則其於巡察弊瘼之道。
庶乎可也
白潭遺集卷之三
 序
  
公元1625年
左承旨沙西全公(湜)朝天序(天啓乙丑六月日)
東之事 上國久矣
自周太師之後
通中
國。
其在隋唐宋元。
或通或絶。
逮至我朝。
至誠事大
無間缺者垂三百年矣。
使价之行。
接軫於遼廣之路。
至於中國境上。
則遣朝官接之。
所經沿路
輒以 天子致禮餼。
郊亭迎勞
到館撫問
錫讌於內廷
設食於禮賓
香酒果之賜。
衣襲器玩之寶。
出自 御札
恩禮備至
無道艱危之險。
有 皇命厚往之寵。
使臣者。
其亦榮矣哉
再從表兄沙西公。
屛居十餘年。
遭遇 聖明
一歲中歷三司
越明年登兵議。
又陞左承旨
古人所謂巨魚之縱大壑。
鴻毛之遇順風也。
宜其不離於都兪之席。
而今應選使臣者。
前歲使往之臣。
多犯不法
 聖明過之
爰命朝廷
自是擇遣近侍
朝廷難其人。
不獲已公應 命。
聖明必以公之離左右爲靳。
而特 命公汝往欽哉
以其專對之難。
廉謹之節也。
朝廷選公之望。
 聖明允公
而公之意。
又欲願承光耀。
以盡天下大觀一心殉國也。
第以親舊之情。
不能無送遠之懷者何哉
賊竊遼陽
周道之直。
反爲腥羶之窟。
輶車之往返。
不由於坦途而由於溟海
風順逾月而到泊。
風逆則數月而不至
楫之路。
風波之勢。
危乎危
矣。
所以咨嗟歎惜
欲挽而不得者也。
雖然士之行斯世也。
其猶乎。
舟之爲物。
檣而帆之。
所以進也。
纜而碇之。
所以止也。
又必有衣袽
所以備漏也。
東邦江河也。
中國溟海也。
江河而至溟海
能義以爲檣。
以爲帆。
以爲纜。
以爲碇。
以爲衣袽
而又能信天之命。
爲之順風
則何難於利涉大川
其於由海萬里之行。
不任瞻望之情。
爲喩。
公其勖哉。
白潭遺集卷之三
 上樑文
  
宗家寢室上樑文
公元1636年
江山如有待。
久作原野不治
君子得攸寧。
幸見樑棟可愛
貽厥基址
聳他觀瞻
恭惟玉峯主人
實是瑚璉貴器
倚樓長笛
薄海傳播
風流守世。
靑氊奕代
蟬聯勳伐
廈屋已灰於兵火
安能肯堂
衡茅久閉江鄕
自甘遵養奧區
能破地秘樂土
得我居。
終焉允臧
何必仍舊
荊榛初剪。
通山水之增光
日月幾回
已見工匠斷手
安居高卧得所
凉房燠室之有宜。
(缺)何憂熱。
何憂寒。
黔夫洞天巍巍無極而誰爲別主。
宰岳新活水混混不舍自滿前村
賀陳燕雀
誠。
慶祝熊羆之夢。
一言相勖
六律齊陳。
兒郞偉拋樑東。
千里江山一望中。
要識扶桑高幾尺。
𣌑赮初啓日輪紅。
兒郞偉拋樑西。
𤂆𤂆淸溪繞舍(缺)。
山外夕陽看欲盡。
林雲鳥歸捿。
兒郞偉拋樑南。
一點孤山捲宿嵐。
仙鶴夜歸半拆
滿庭孤影
兒郞偉拋樑北。
燦爛星河紫極
翠嶺縈回作畫屛。
峩峩盡入虛簷角。
兒郞偉拋樑上。
風月雙淸無盡藏
澄碧高崇萬里平。
冥冥靑鳥何向
兒郞偉拋樑下。
路入幽關俗駕
賓滿高堂酒滿樽。
一生自是悠悠者。
伏願上樑之後
上下俱安。
老少相樂。
石崇貴錢鏗壽。
山海難摧。
潘岳儀容子建
瓜𤫴不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