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重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重菴先生文集卷之六
 書
  
公元1851年
上華西先生
(辛亥九月十六日。)
拜辭出山
增慕溯。
成弟之來。
蒙賜辱翰。
慰喩備至
盥手三復
抆涕鳴謝
履玆立冬
不審道體益綏未。
小子晨起行三虞矣。
夜哭之淚。
無術可慰。
崩城之慟。
無術可寬。
若終鮮之悼。
不暇自恤也。
程書註釋
前此屬草已過半矣。
古人舟中大學者。
况下敎如此
敢不奉命
未知何日整頓鷦鷯之枝。
專意於斯事也。
西報外間傳言
虛實相蒙
漆室嫠婦之憂
不得食息弛也。
奈何奈何
明發不寐
只誦安危大臣在。
何必長流之句而已
尙幸上天旣己生德於我先生
明天壽國脉。
不以隱見有間
小子至愚不肖
死生榮辱
一視門下依歸矣。
事變不一
義理無窮
伏乞先生
諒此苦血。
隨所遇而昭示指南焉。
公元1852年
上華西先生
(壬子二月十九日。)
程書集疑五冊。
付之廣灘金生
未知何日徹也
喪威之餘。
旅瑣之中。
神魄遁喪。
章旨字義
前忘後失。
兼且僻左孤陋
書冊考據
强輔商確
成坏墣。
不滿覆瓿
而或不害劉絢春秋耶。
乞命門下諸人
爲之討論修飾親自折衷
以就完本焉。
萬一天心悔禍
小子得脫於漏船之危。
則當繼此加工
仰副平日不倦之誨也。
心經問目
幷亦胎呈。
趁卽逐一批敎。
討入的便
豁此困蒙
不勝幸甚
公元1861年
上華西先生
(辛酉十月十三日。)
前月洪丱傳下書
伏讀百慰。
旋復月易。
不審道體萬安
諸節一福。
區區勞禱無任下誠。
尤翁,南塘同異法例
重賜指敎
謹當如命
山居僻左
書冊無由準備
是甚悶欝也。
聞洪丱言。
向時問藁末一款。
緊要說話
不免羽化之歎云。
故今玆錄呈。
幷乞仔細檢敎也。
小子省側僅依。
而家有少女
今日受洪丱納采
念此丱。
五六年相守。
淺深表裏
無不檢識。
决非下流汩沒人。
故遂至言定。
納徵。
似在念晦間云矣。
窮極到底
和可賣之犬而無有焉。
未知何以了過也。
禮送使者
百忙中
畧此問安
伏惟下鑑
公元1862年
上華西先生
(壬戌十一月二十一日。)
九月平湖
作問安字。
宗妙中植。
未知入徹否。
其後洪甥在龜付送小望下書
伏承愼節
遙切貢慮。
無任下誠。
第今陽德已昭。
惟茂天時
調攝
有方
起居萬適
默省餘陸碌如前。
所可悶者。
爲臀膚之象所擾。
入冬不能一卷書。
竊恐如此
無以藉手而拜床下也。
洋說辨間已脫草否。
承此寄示之敎。
一日三秋不啻矣。
不識太極萬物根原
而以形氣當之。
下敎誠然矣。
但洋胡禽獸
不足言
所以之者
往往不免同浴而譏裸。
皓天所以不復也。
伏用悶歎
長抱善課。
新生兒食牛氣否。
迷兒課讀孟子書。
如例定自不惡。
日間所習。
易從告子說性邊去。
孟子苦口發明
難得力。
無他
乃父不能躬行之過也。
奈何奈何
崔生去。
呼燭作此。
百忙不備
但乞爲道增重
以副瞻戀
公元1863年
上華西先生
(癸亥三月二十二日。)
拜違一丈
已忽兩旬
區區溯用。
日益勤止
卽日萬化方暢。
伏惟體下康完。
眷節安適
遙切貢禱。
無任下誠。
小子省率姑依。
于飛垂翼
朝夕間事
良苦良苦
齎送華東合編綱目
勉以世叔子產之事。
又勸續修其未了者。
不量淺陋
畧綽披閱
其中更合商量者。
止一二。
而向禀高宗奪統之說。
未蒙印可
正緣當時口陳
未盡曲折而然。
請復一番反復
以俟裁敎。
谷嘗言春秋之法。
一事狄道
便以夷狄
公元1139年
之。
高宗稱臣夷狄
豈可予之以正統
嘗竊以爲尊攘大義萬世不易定論也。
二帝北狩
宗卽眞
繫屬宗社臣民之望。
豈不誠正統之餘也。
然而卽眞以來
不能一日至誠痛毒
薪膽從事
收召忠賢
內修外攘
顧乃一心恐恐
和事不成
今日正人
明日正人
今年乞憐於虜。
明年乞憐於虜。
使天理日殄。
人心日亡。
衣裳日淪於裔戎。
則其逆天失尊。
不足中國正統天子
固非一日矣。
是則又甚焉。
以至於奉表稱臣
恪勤貢幣。
以修藩臣之職。
則其私帝於臨安一隅者。
不過前後僭國之例。
而因其名而覈其實
其爲金虜之臣。
分明甚。
周平王之事。
至於是耶。
夫以戎虜藩臣
强而尊之。
廁之正統之列。
猥與三代天王
漢唐皇帝
混視而無別
豈非誣之甚乎。
又豈合於尊攘之義。
可以警示天下後世乎。
谷之訓。
所以不易定論也。
雖然
總論南宋
果正統之餘。
東周蜀漢東晉
固無差殊
今於高宗
純奪其統。
亦似矯枉過直
宜門下之難之也。
今宜斟酌其中
建炎紹興九年
則猶一以正統待之
十一年奉表稱臣
分註其年。
改帝稱主。
其餘終是帝胄
不可已甚
雖曰稱臣
而分註
公元1161年
之序。
以宋爲首
餘皆仍其舊文
至三十一年
帝决親征
稍欲補過
然後還其統如初
此雖前古無之變例
然亦谷之意。
綱目春秋大法
不至陷於義起之僭也。
妄意終是如此
伏乞更商而示之。
爲主云云
竊謂仁義禮智。
性也。
心之體也。
愛恭宜知。
情也。
心之用也。
仁愛
以義宜。
以禮恭。
以智知。
心之所以爲主宰也。
其所權輕重而度長短者。
不能仁義禮智之性。
而自能爾也。
小子自前妄見
虛靈還他氣。
就性上。
出心爲主宰者。
此也。
未知何如
乞復細檢而敎之。
此去宋生來根。
丱角時從小子遊者也。
忠信勁直
志於學
頗有將來之望。
家計赤立
拂亂多方
爲可悶也。
於先生
爲責沈之了翁
故旣冠而來
欲往拜門下。
乞賜顔色
大加奬誨焉。
自餘更乞爲道益重。
慰玆瞻仰
○書成又伏念
心能權輕度長短者。
是心之理然也。
心之性味然也。
此見心爲性主宰之妙。
直須於性上看。
不當舍性而就別處求也。
未知如何
洋說辨。
已成書否。
亦竊願聞。
公元1864年
上華西先生
(甲子十二月十一日。)
日昨得迷源客口傳
今夕又得李生浩谷客中所
公元1161年
寄書
門下間拜掌憲旋遞。
敎旨不到本宅
府吏不待令云。
信否
柳令公諫長亦然
據此揣之。
無恠其然矣。
不審門下
何以處之。
朱子曰。
士大夫辭受
不獨其身之事而已
關風俗之盛衰
然則不可因仍苟且
泯默捱過。
恐理甚分明
伏惟門下義精仁熟
於此必有恰好處置
區區敢請焉。
小子一得之愚
則竊以爲當此時。
恐宜一番陳疏。
不容但已也。
疏陳大意
官爵公器也。
臺閣淸選也。
正當簡拔賢者
至誠招徠
與共國事
不宜爲人借啣
苟榮其身。
朝以授甲
暮以授乙。
紛紜遞拜。
如今日之爲也。
朝廷若以臣爲眞贒德
可堪此任。
則雖控辭乞免
至再至三
不可遞也。
豈宜不待辭而徑遞乎。
又况天點已降
朝紙已布。
而使本家漠然不聞乎。
若以臣爲非賢德不堪此任。
則雖左右曰賢。
大夫曰贒。
聖上察焉而棄之可也
豈宜不惜名器
循例借啣乎。
朝廷擧錯
關係民生休戚
國家治亂
何等重大而徒爲此文具乎。
臣少不知學。
老而病伏。
無一可取。
盜虛名。
致令聖朝有此過擧
臣罪萬死
乞降指揮
自今以後
如臣賤名
永刊仕籍
以重公器
以安私分
別求眞贒
誠心付畀
勿復借啣
期致朝著。
久任
責效
一初之政。
或其庶幾云爾
則不但在我所處爲無憾
又安知一言之間。
開悟轉動之機也。
管窺之見
雖未保其中理。
亦乞仔細商確
而擇其中
無使有識之人。
窃議其後
公私幸甚
僭易及此
千萬惶悚
伏乞財赦而敎之。
公元1865年
上華西先生
(乙丑五月二十日。)
久違函丈
絆身不動。
徒切㴑用。
忽憑過星。
伏奉下書
敬審攝養起居
慰悚倂作
無任下誠。
小子奉老觕過。
他無更溷也。
下示謹領
羅氏困知記。
理氣說。
我朝退,二先生所見不同
未知畢竟如何
此須一番細商。
山中苦無書冊
不勝悶鬱矣。
愚妄見。
羅氏理氣二物之說。
恐是不省朱夫子語意
而輕自立論也。
朱子嘗言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
則何可遽紬古書而直任胷臆之所裁乎。
此訓誠然
大抵領會人言意而不差
甚是難事
前輩整庵
不免如此
區區嘗於退,異同
兢兢畏難
不敢遽有所左右爲是故耳。
今因來敎而陳之。
伏乞更攷二先生說。
卒賜折衷之誨。
所欲請敎者。
止一二。
但歸价太忙。
猝然不起不得
伏用咄歎。
旱乾扇熱。
只祝爲道自護。
益副瞻仰
公元1866年
上華西先生
(丙寅六月十七日。)
履玆榴烘。
伏惟燕申起居萬衛。
實勞貢祝之誠。
小子親節當暑益瘁。
悶迫之私。
何地控訴
向敎太極字與兩儀四象八卦吉凶大業等字。
淺深加减
適當無欠云云
形容至此
可俟百世不惑矣。
求之經傳程朱之訓。
說理氣道器處。
何適不然
知此則知舍器說道
認氣爲理
喚做一物
作兩歧。
種種病痛
只爲不看得恁地耳。
未知無誤領否。
乞更提耳
下示生小紙。
陸氏不辨性敎之云。
前輩所未發。
聞命矣。
日者
得徐汝心書。
聽瑩道心理發
人心氣發之說。
又深病本心理言之說。
而其說理字。
只見無極
不見得太極
畢竟淪於空寂不能爲萬化根本耳。
難以口舌爭。
難以文字辨。
奈何奈何
某文起草以進矣。
餘萬不備
伏惟下鑑
公元1867年
上華西先生
(丁卯五月六日。)
公元1161年
將至。
未審辰下。
體下何如
戀溯萬萬。
門下生
侍下捱過。
無足仰達。
其間畧輯先生文字中關大體切於日用者。
寫出數冊。
與同志共之。
只此一事
庶幾少承嘉惠盛意於萬一也否。
文草構出奉納
未知中用否耳。
不備伏惟下鑑
公元1846年
上潛湖柳參判(榮五。
丙午。)
公元1161年
歲除天寒
伏惟霜臺老丈旅候起居崇福
日者令抱東還
伏聞上舍刀圭奏功
惟憂已釋。
不勝區區之賀也。
侍生親側。
幸無大虞。
朋輩同硏于檗山
諸友稍稍向進。
强人意。
而孟敎氏。
多讀魯論
多究經旨。
多做文字
向前之勢。
噓物茁。
可謂吾黨有人矣。
景尹冬間卻洋貝衣一事觀之。
亦見其後將就
不局於近小審矣。
伏望尋常召置座側。
必以循天理則不求利而自無不利
徇人欲則求利未得而害己隨之之說。
及夫從師就道義諦
反復敎告
使盈耳充腹
雖有十寒衆楚。
不能爲害也。
程友告行
草草請候。
伏祝迓新膺福。
益保晩節
公元1849年
上潛湖柳參判。
(己酉八月四日。)
臣民無祿
大行大王
厭世乘雲
慟纏八域。
夫復何言。
伏聞
新聖繼統
太母臨朝
綴旒之危。
奠磐泰之安。
嗚呼
萬億無疆之休哉。
比來秋氣正殷。
未審靜居頤養天佑萬重
侍生親側如故
弟婦襄期隔在數旬。
悲擾何達。
自經喪故。
許多惹絆
有甚於野火春風。
存養玩討等事
自不免間斷
中夜悼惜
未知何以不負夙昔之志。
不負長老
公元1161年
誨也。
向者
崔雅歷扣。
袖示令抱孟敎氏述作數篇。
文辭又一倍條暢悟解
又一倍通明
尤翁橘頌之語。
正爲今日準備也。
伏念丈八十之年。
不談他事
孜孜朱先生文字
雖白忠肅復起
不能不放出一頭地。
身敎之際。
益以張子所謂養則付命於天。
道則責成於己者。
惓惓申命
使之快展己志。
成就純完。
不任祝之至
濫蒙知奬
圖報無階
敢攄狂妄如此
伏惟寬恕
天氣淸明
更祝對時彌重。
慰此溯用。
公元1857年
上權龜巖(曦。
丁巳十二月▣日。)
公元1852年
平默白拜違几席十年于玆。
其後壬子春黃蘗山中。
得侍杖屨一日
邇來五六年。
流離瀕死
克一洒掃
而彜性所存
伏切戀德之誠。
曩者伏聞
間遭嬴博之慽。
始意其傳者妄耳。
德善之報。
理豈如此
得師友間的報。
則竊不勝驚怛之私。
直欲致詰老蒼也。
此古大聖大賢所不能免。
固知達觀理遣
不蹈西河之轍。
伏惟念。
慈愛隆深
老境逆理
所難抑。
茲又不勝過慮之憂耳。
日月流駛
又此歲暮
不審中氣神衛罔愆。
兩抱欒欒
節哀支勝。
聿修繩武
仰慰慈念否。
縮伏荒陬
末由趍慰。
古人忸怩
前人逼切語也。
侍生奉老挈幼。
僦食山中
短謀拙。
因人爲命
忠信篤敬
全欠參倚。
五窮爲患
百鬼並凌。
死直一髮問耳。
夫是之故。
舊學日益荒頓
新知苦無分寸
歲月侵尋
然已四十無聞之人。
無以得全帝畀之衷。
不負師友之寄也。
凡此下懷
非唁狀所敢煩猥
只畧達其寄在人間之狀矣。
自餘更乞千萬寬抑。
以慰遠誠。
上佳溪金相國(炳德)
公元1886年
丙戌十二月二十三日
淸風金平默
頓首再拜相公台座
履玆歲末
伏惟神勞豈弟
起居萬謐。
喬木世臣
考槃在澗
是盖萬不獲已
眷顧象魏
憂戀宗國
竊計其出於尋常萬萬。
明發不寐
何以按住嫠憂之中。
不任溯用之至
平默暮景翳翳
百祟迭攻。
蟲臂鼠肝
一任司命處分而已
竊伏念。
公卿下士久矣
獨蒙台監眷眷蒺藜之蹤。
望外赤舃
至屈窮廬
密助顯庇。
逈出常情
鄕邦聳聽
士林動色
顧以罪犯
未盡勘。
集木臨淵
惴惴不已
不敢露身面謝
以犯唐突之誅。
隔溪咫尺
傲慢乃爾
縱蒙台座善恕。
滿心惶悸
死罪死罪
拘儒常態
旣不可改
百爾思之。
惟有替遣。
藐孤孫春善。
拜謁門屛
兼令仰瞻德儀
伸渠事贒之願。
妄意以爲如此
亦可以少贖前愆
冒昧起送
仍以書猥陳衷悃
又念平默
命道奇薄
獨子早亡。
惟有此孫。
情勝失敎
今於威尊之前
憃愚失禮
亦甚可慮
乞台寬假
視同子姓
寵賜敎誨
千萬幸甚
平默
恐懼再拜
公元1845年
上洪鰲谷(一純
乙巳三月四日。)
公元1886年
準禮强仕
聖恩鴻大
毛義之屈。
固知維則之孝。
會計之當。
牛羊之遂。
自非聖人
不可容易看。
伏想文丈於此
尤以曲禮不敬一句
三字符。
程子存心愛物於人有濟之訓。
第一義矣。
平默
今春撤家而東。
僑居潛湖之上。
主人仁賢
庶可奉親讀書
以遂夙昔之志。
氣麤才疎。
厚蔽難開。
如何可以早除此患乎。
時賜敎誨
訂頑愚則受恩大矣
公元1853年
上趙三溪(秉悳
癸丑至月十日。)
公元1886年
去秋相嚮失聲奉別
自後茫然阻閡
老江往復
常患怱怱
無由一候起居
先師初朞日。
祖考喪餘相値
家內無可替行祀事者。
不得趨赴
祭罷之明日
發行到江上。
文丈命駕矣。
此時忡悵
當復如何
謦咳如昨。
日月弗居。
憑恃依賴之地。
惟在同門先進
而又此貽阻。
顚沛流離
瀕于萬死
抽身遠遊
勢所末由
吁。
亦命矣。
奈何奈何
卽日剛反不遠
伏惟晨昏
喏。
道體百福
出入門屛
受業請益者。
彬彬多日後之望。
有如江門八士者否。
嘗恐吾生浪過有望幷世君子
不翅飢渴之在躬。
李文純直先獲語也。
侍生其間經歷
一向杜德機
比又奉老率家。
深入川之甑里山中。
之無膚。
飄若轉蓬
晦翁所謂義理無窮
歲月有限
不勝其可憂耳。
間者
有人寒水先生全集
畧綽看讀。
望洋然。
後生末學
不可以測其畔岸
宏綱大用所受於尤門者
炳然靑天白日
纖芥可疑
惟是巍塘之抑揚
反復愈久。
陶翁云氣質當心體
偏全作本然者。
愈信其一言以蔽之矣。
文丈計應印可矣。
至其本心之以形而上看。
尙未濯舊。
此甚愧恐。
當時豈不耳提面誨。
尙未文字端的之敎。
伏望不鄙。
卒賜啓發
如知其紕繆
臨死之日。
可改也。
而况食年尙少乎。
區區平生
雖無足言
方寸所存
自謂其無適莫矣。
千萬舒究也。
李友伯欽
三月晦覲親洪峽。
馴良之馬。
徐行平道
忽神亡身隕。
移時便休
古今天下
有如恠事乎。
此人病痛雖多。
志大而才高。
學邃而行潔
專門朱書
補葺朱箚。
有成業。
假之以年。
則所就不可量也。
天閼其命如此
痛惜痛惜
間有箚錄數段。
白于洪丈
哀座。
紙本克艱。
不得移寫禀質
已懇洪丈。
經文勘破
早晩經覽。
幷賜鐫誨
開此蒙蔀也。
餘更乞茂對加重
以副時望
  別紙
先師文集
始謂初期後入量矣。
不幸作事不韙
瓦解如此
怪事怪事
雖然
輿尸之事。
豈能保其無一人挾雜。
一毫唇舌乎。
事係當爲
不可因噎而廢食。
當日何其遽然破議耶。
乞更商議而圖之。
編校今至幾許耶。
伏切欝陶
始見其言語文字精深高古
妄謂雖多別處走。
不無實得。
及與之面討。
則便妄自尊大
務欲突過周秦以上贒哲
近世先正
便有俯視之意。
言必稱述惓惓老莊冽惠之暗合語。
又以朱子格致之學。
爲有口耳之弊。
左袒於陸,王。
大谷李光地易學
爲贒於邵子,朱子
夷夏陰陽朋黨邪正之辨。
和泥帶水
以爲中庸
侍生雜戲言。
侮慢自賢。
守虛靈之識而昧天理之眞。
儒者之言。
以文老佛之姦等語。
責之。
仰天而笑。
謂渠何足以知之。
侍生猶愛其才之高而惜其學之差也。
反復不已
庶幾漸次回頭也。
不旋踵
狼狽至此
眼不識人
無任自訟
賄賂之說。
人有稱寃者。
豈有
爲學道而憑藉受賄之理。
此則恐當舒究也。
且其人若節節摧謝
革舊從善
則又宜待之如舊也。
未知如何
乞賜裁敎。
公元1856年
上趙三溪
(丙辰二月。)
公元1886年
平默頓首再拜
二十五月。
若駟過隙
伏惟孝思益摯。
垂涕受吊。
廓如新。
履玆暮春
氣力何如
區區悲戀
無任下誠。
侍生流落貊土三數年。
上奉下率。
所謂貞疾不死耳。
見道不明
用力不勇。
歲月侵尋
年四十而無聞
恁麽死了。
何足嗟惜
第緣彝性不泯
朝聞夕死之願。
尙且未弛。
身世安置絶海。
非但進身請業
其路無由
至如片言隻字
往復無階
中夜起坐
只有永嘆而已
片片赤心
倘蒙俯察
或時順風
惠以德音
俾免小人歸於萬分一之也耶
適過江上
修此短疏。
以付北士行中。
未知何日徹也
餘更乞節哀加重
用副士望
  別紙
心說。
自山樑壞之後
又蒙諸丈鐫誨諄複
愚昧之極。
隱之於心。
不能脫然者有二端
所謂氣之本者。
陰陽而言則不成說
若曰陰陽
則這是合下不齊
本心
明德
不免有分數矣
此其不能脫然者。
一也。
若曰氣之本。
與理爲一。
兩在不測
則是其氣不與陰陽
同其屈伸消長
亘古亘今
常存不死也。
然則橫渠物潰反原之說。
朱子何故譏之以大輪回耶。
此其不能脫然者。
二也。
於此二端
特賜剖破
則其餘或可以推類而解矣。
千萬垂諒
不遽斥外。
卒使積年困蒙
一朝開豁之日焉。
大抵此等名義
前古聖賢
旣皆說盡無餘。
使人易知。
積年反復
終來如此
直是鈍根之甚。
無所比况
而亦可見性道未易聞也。
或有尋行數墨
粗見依俙影子
便自主張。
以爲眞實見得
不復反求者。
非愚則妄也。
公元1856年
上趙三溪
(丙辰五月九日。)
心說。
下敎累紙
反復諄懇
結語曰如有一毫未妥
勿憚十遍往復
使此身未死之前
得聞至論
千萬至望
平默竊感下執事謙讓舍己之盛心
而亦自幸其積年疑晦山積而鱗堆者。
自今以往
可以鱗次縷析而悉聞其至當之歸也。
大抵學者
一有所受。
遮攔拗橫。
己見而廢衆說者。
是誠後世通患
抑豈若是而已
同異之際。
疑怒遽發。
戈戟相尋者。
或有之。
是故
君子長者
畏愼自守者。
例皆過設城府
莫肯與之索性講論
懲羹吹虀
其勢則然矣。
卒使微言
大義
日入於乖蔽而不可救
則豈細事也。
何幸文丈俯察鄙忱。
謂其言出於不苟同
期於尋箇是
而非取辦一時
開心見誠
特許盡言如此
有便信。
奚但十遍
一塊頑石不開
則當不止也。
謹因來敎
逐段質疑
如不嫺於辭令
而有撞觸不韙話頭
亦願卒諒方寸之無他。
從容戒誨
使得罪於士友
則實終始不貲之恩也。
大全雜著
(止)不必分而二之
○下敎虛靈也知覺也神明也。
單說神字也。
俱是心字訓詁
不必分而二之云者
聞命矣。
但所引沈僴云云
前所聞則此段
發明張子心能盡性
不知檢心之語也。
運用許多道理者。
只是心之職司也。
只是此心之節目尺度也。
譬則心如官員
坐聽治事
如律文法典。
法典從違
係乎官員
官員得失
何干法典乎。
張子此訓。
大煞分曉
孟子離婁章參看則可見
未知得失如何
乞賜詳審語意而剖敎之。
○又按虛靈知覺神明單說之神。
固皆心之訓詁
而愚嘗有瞽見可質。
勉齋旣曰此身。
只是形氣神理
所謂心。
亦身中之一也。
心亦合有形氣神理
四者之分。
血肉火臟神明之所舍者。
心之形也。
能虛能靈能知能覺能
神明不測
其迹則心之氣也。
妙處則心之神也。
準則則心之理也。
形質時。
心字當訓形。
氣機時。
當訓氣。
妙用時。
當訓神。
準則時。
當訓理。
隨其地頭
言各有當。
不可執一而廢一也。
如此看又如何
○又按通書動靜小註
朱子說神字。
有以形而上言處。
來敎不提辨。
亦乞更檢而敎之。
大全杜仁仲
(止)可知矣。
心氣之分。
不待朱子說。
孟子而已曰。
志。
氣之帥也。
又曰。
體有貴賤
小大
區區於此
未嘗有疑矣。
但據愚所見
則答仁仲書。
卽是理。
却恐朱然者。
言理以準則
言神以妙用
不可喚彼作此也。
其曰將神字。
作氣看。
則又誤者。
妙用
不可以準則當之。
不可屬之於形而下云爾
無論得失
當初見解正是如此
於此
執症而施劑。
伏幸。
○又按所引周謨錄。
前日所聞以爲心上理氣之界。
理中心性之分。
莫詳於此段。
言心而已
旣有肺肝五臟之心。
又有操舍存亡之心。
何也。
彼以氣言。
此以理言故也。
却是反語辭。
自是本然辭。
語意賓主
可見矣。
問。
如此則心之理。
形而上否。
如此之此。
上文神明不測也。
心之理之心。
上文五臟之心也。
問者言。
先生所云。
神明不測者。
果卽方寸
所具之理。
而乃形而上乎。
間者之意。
則以神爲形而上
固已得之。
而但幷與性字理字一般看了。
無復分別
先生之所深非也。
故答之曰。
所謂神明不測之心。
比諸性字。
則微有形迹之可言
而與性體冲漠無眹者。
有間也。
所謂微有迹者。
卽見入井自然惻隱
非義自然羞惡之類也。
旣言微有迹。
則又恐問者。
以神爲形而下
故又曰。
比氣則自然而又靈。
所謂氣者。
人心所乘之機也。
所以感動靜者也。
比之於此
則神者自然
而氣則蠢然也。
又神者有靈覺。
而氣則無靈覺也。
此則神與氣之分也。
未知釋得如何
心上理氣之界。
理中心性之分。
二句似若可駭
當初妄意以爲理字。
所該甚廣。
不止準則
未知如何
勉齋(止)可見矣。
羅整庵神化者。
(止)釋氏歸矣
○此兩段所引。
聞命矣。
天地間
(止)所謂云云
謹按天地間
太極不神
然遂以太極。
爲神則不可者
恐如羅氏之言矣。
妄意太極與神。
本是一物
所從而言之爲不同
何也。
以貫體言之則太極
妙用言之則神也。
判然兩箇物事
道器分則終似聽瑩
盖千萬古理
辨析
周子太極一圖已盡。
更不容一畫增减
一字添刪
神旣不囿於陰陽
而又與太極爲兩物。
太極陰陽兩間
當別有神圖。
闕然無之
何也。
其所以終不能無疑。
而更乞一言之敎也。
公元1886年
人心之神。
(止)無是理也。
○此兩段
隱之於心。
終不曉然
陰陽變化
天地人物
其理一也。
但其生滅始終
有久近之理。
天地生滅始終
一元十二會也。
人之生滅始終
壽者百年也。
物之生滅始終
與天地同者。
有止於一二會者。
有止於一紀一世者。
有止於一年一時者。
有止於一月一日一時一刻而變者。
此則分殊也。
氣則無問久近。
其與生俱生與死俱盡。
天地人物
一也。
若其所謂妙用準則
則固貫徹古今而無存亡盈朒可言也。
無論神之爲形上形下
天地常住不滅
在人則隨死而亡。
如此則烏在其天人一理耶。
抑有所活看者。
滯泥生疑耶。
上天之載。
(止)其義愈明。
此段辨其以妙用
定理不可
則誠不容更疑。
至引朱子說神乃形而下者。
未知此句見於何處
(後便攷示。
伏望
)而與通書小註
形而上之者相左
豈有初晩異同耶。
抑隨其地頭而言各有當耶。
愚則自初以爲通書小註形而上
之者
妙用言也。
以理而言之也。
形而下之者
光彩言也。
(光彩字。
來敎所引朱子說。
)以氣而言之也。
此且就此說。
彼且就彼說。
不以此者釋彼則似宜。
未知蠡管竟如何
整庵所謂
(止)附見于左。
○標補尤翁說。
謹當攷見
此段見敎
一皆聞命
盖知與智。
不能無辨
而但愚所聞智者
性之一德也。
理也。
知者
智之發也。
情也。
性之用也。
在家者人。
出門時亦其人也。
在家時爲人。
出門便爲獸。
則無是理也。
然則性理也。
性旣理則發用爲情者。
亦理也。
若不發時是理。
發用爲氣
則是理致耶。
若曰乘氣則動而發用
固乘此氣而行。
靜而爲體。
亦乘此氣而存。
成道
不發則獨立
發用則乘氣。
未知如何
此乃平生憤悱處。
乞痛賜商敎。
渼湖說鬼神是。
(止)人身鬼神
此段所引。
聞命矣。
其曰。
便是靈與良能
性情便是理之自然
氣質便是陰陽二氣者。
無容更疑。
第自初妄意以爲良能二字
亦隨其地頭
所指不同
張子二氣良能之云。
所以說鬼神者。
則指氣而言也。
形而下也。
孟子良知良能之云。
所以仁義者。
則指理而言也。
形而上也。
此恐不可以一槩局定
未知然否
心之氣。
(止)可言耶。
○氣則陰陽也。
陰陽外無氣也。
曰陰曰陽。
分明有分數矣
而獨其靈處爲氣無分數。
何耶。
陰陽上。
無分底氣之本。
陰陽合尖
則與動靜無端
陰陽無始云者
無乃相左乎。
細觀太極圖
太極無分數。
凡屬陰陽者。
有分數。
先正緖論
却如此。
其中夜失睡處。
何以則可曉其故耶。
吳文元先生說氣異於理。
(止)誠得之矣。
○此四段所引。
聞命矣。
但第四段
神是變化不測之用。
形而下一句
謹當更商請敎
而其欲更商之曲折
則已如右所陳。
惶恐無已
五峰知言
朱呂兩先生
與門張南軒
往復辨難
不以爲罪。
不但此耳。
六經四子
可疑者。
質之於師友
學者茶飯事。
門下俯諒此義。
僭踰之罪。
庶或見原否。
程子曰。
(止)神乎
謹按程子說下段。
橫渠淸神濁碍等說而發也。
恐非形下之證佐。
適足爲理通之一據。
程子又譏橫渠此等說。
說得形而下者。
舊看程書
記得大意
而此書無見存
又未記的在何卷。
乞賜檢敎。
繫辭傳。
(止)謂之神。
○旣曰妙用所以然
所以然
字。
當屬何處
敢問
近思錄
(止)尙未之見矣。
○承示妙用言其理。
句考大全語類
尙未之見。
不勝瞿然
平巖偶失照管耶。
抑只取大意
修潤以載之耶。
永樂諸公
周易小註
何所據而錄入耶。
此則可疑也。
通書小註
分明形而上言之。
則不無辨
敢請。
別紙下敎謂氣之本。
氣是陰陽也。
本是心也神也。
則氣萬變
本體則一而已矣。
豈可以不外於氣質
不審其不囿於氣質者。
爲氣之本乎云者
誠然誠然
今日所疑。
只是本字形上形下之辨。
而所答似非所問。
弟子之惑滋甚者也。
自初妄意以爲陰陽也。
陽之本。
卽陰也。
陰之本。
卽陽也。
大學所謂明德
孟子所謂本心
不可以此當之。
若夫陰陽大本太極也。
在人則心之本體
而涵性情其中者也。
本心
明德者。
恐是指此而言。
執迷至今者也。
一心所望
於此細釋其不然之故。
憤悱可解矣。
其餘所疑。
上陳已備。
統惟原情
財赦而辱敎之。
使得十遍百遍
卒得其至當之歸焉。
庸陋之幸也。
仰恃大度
不復知裁
冞增恐懼
公元1857年
上趙三溪
(丁巳三月二十三日。)
文集編校
今至何境。
災木不可猝朢。
活字或可早得入量耶。
侍生奉老於此
形影相吊
實無抽身之路。
前輩殫竭心力師門後事
掩面愧忸。
罔知所以自聊也。
竊伏念。
素日看讀宋子大全
其高天濶海。
蠶絲牛毛
無所不包
而又以簡帙太多
未嘗不望駭歎
旋起厭煩勞之心。
又竊以爲朱子於詩集傳序。
孔子刪詩
從簡約。
久遠之事。
其意恐當深思也。
但以寒水先生宏識
於尤翁文集
辭以全文刪削
大眼目則不能
此爲今日之所當兢兢者。
然理事力
須如此且也。
文丈親自校勘
而又有靑壇
新陽士友幫助
則存拔之際。
不至大故悔吝矣。
不審盛意以爲如何
僭易及此
伏切惶悚
又記近齋先生文字
於本集之外
別有禮說一書
印行於世者。
是盖尤翁經問答之例也。
妄意先師文集
亦須於原集之外
又別就全稿。
揀出經義說論學論史等文字
編爲一書
幷與原集。
印布士友之間。
則恐尤恰好
而此出於童觀之口。
未知諸議與盛斷之如何矣。
敢冒不韙之罪。
一陳座右
賜可否也。
上趙三溪
(丁巳十二月。)
夏晉秩。
在朝家。
計是循例
未知其果出於尋常萬萬也。
然在文丈受恩
可謂罔極矣。
未知何以仰答也。
竊惟今之時事
所謂不能一弊政。
行一善策
束手緘口
坐待亡者
不幸近之。
其故如欲一二言之。
日力足矣
於斯時也。
而負朝野重望
終不可一陳昌言
以啓聖心耶。
聖上奮發大志
正身率下
活國救民。
一轉移之間耳。
以此明白修辭
一番警咳於吾君。
豈是可已者耶。
天意未可知。
剝極尙可復。
安可逆料不可而一於默默耶。
不出則言不出
雖是前輩茶飯處義。
然所係自有輕重
語默貴於隨時
不可適莫也。
文丈趙重峰爲何如人也。
趙先生宣廟盛時
身又不在言責
而誠激于中。
則㣼怛不置
不顧出位强聒之嫌。
中庸不可能也。
跡其至誠惻怛
眞可百世師矣。
宣廟之時。
猶尙如此
使在今日
則又當如何也。
况文丈身雖在野
而受國厚恩
責望所歸
重峰之比。
則恐不宜一味括囊佇聽無聞
豈憂愛惻怛之誠。
未及古之仁賢歟。
侍生之愚。
不足以大君子精義所在歟。
千慮一得
猶有所可擇者耶。
言從傷痛迫切中出來。
文丈恕其狂僭
深加財省
公元1887年
也。
侍生客土奉率
陸陸如前。
工夫一向巴鼻
歲月如流
良可憂懼
先師文稿事。
向得韓丈短札
明年會於門下斷手云。
趁時往赴。
但綆轉餘生。
華莊之近不得赴。
况五六百里乎。
只切悼歎也。
下詢性說及心神疑義
夾紙仰禀。
前後問藁。
縱未望逐一剖敎。
而此紙則千萬檢省
詳細條誨。
劈此頑塊焉。
侍生雅以輕揚被譏。
辭氣之間。
想多傷快碍眼處。
不但氣質之病猝難變化
亦緣文辭不嫺。
不如遣辭
無以達意故也。
乞垂包荒
免罪戾。
幸甚
韓丈經術文章
豈特同門
嘗竊妄謂當世罕出其右。
但恨否卦之儉德
無補目前危急耳。
所欲奉禀不一
臨紙健忘
且每爲心說所困。
不遑及他。
無非困蒙之吝也。
前所奉禀
未蒙賜答。
今雖一二。
亦復何益。
此最悶切。
幸加矜省。
  別紙
近思錄生之謂性章。
性卽氣。
氣卽性之性。
吳先生以氣質之性當之者
其詳如何
山中無由奉覽。
孤陋可愧
鄭先生說
見於釋疑
謹己檢看
朱子
參互管窺之。
盖程門之意。
孟子之論性不論氣爲不備
諸子之論氣不論性爲不明
二之
公元1886年
不是
今此全章大旨
先儒所謂論性兼論氣。
不判而二之者也。
首言生之謂性者。
所得乎天之理與所得乎天之氣。
渾淪之者也。
語類所謂下來喚做性。
便有氣禀夾雜
不是理底性者也。
所謂兼指氣曰氣質之性者也。
然凡言氣質之性者。
氣質中所具之本性也。
非於氣質之性之外
別有一箇本然之性也。
然則生之謂性。
雖曰氣質之性。
其所謂性。
依舊是此理之來歷也。
故其下卽性卽氣氣卽性。
承之。
性卽氣氣卽性者。
猶言道亦器器亦道也。
所以明其本性氣質
渾淪無間
不可判而二之也。
又言人生氣禀
有善惡。
則是氣質不齊
然卽又言不是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
則此性依舊本然而言也。
自幼善惡以下
氣質不齊
然其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者。
究其源頭來歷
則亦本然之性。
不但善固性之性爲然
但其本然者。
因是氣而差焉。
流於惡。
旣流於惡。
則不可謂本然也。
其下則又就上文數段。
重釋而細疏之。
以及於澄治氣質。
復其本性
分合起止
繩貫棊局不可亂。
故妄竊以爲作氣質看而揮斥本然
不可
作本然看而揮斥氣質
不可
此則全章
大義然也。
若性卽氣。
氣卽性。
則氣卽是氣質
而性卽是本然
韓丈之
恐難改易
未知韓丈全旨如何耳。
然此是前此泛看。
拜書以後
草草商量
未經師友斤正者也。
同異得失之間。
更加仔細商敎。
千萬切祝
心神形而上下之辨。
侍生前書本體處。
一向形而上
於氣上。
禁切本體二字
大是執拗
講之不詳
其陋至此
追覺惶愧
今據先儒
則如孟子仁義禮智。
是性之本體也。
明德註。
虛靈不昧
是心之本體也。
浩然章。
至大至剛
是氣之本體也。
然則形而上處。
可說本體
形而下處。
亦可本體
又况朱子近思首篇游氣紛擾章。
氣之本云云
此等本字
不可奉而升之形而上
明矣。
前此不免杜撰
今已改之矣。
更檢前書
則可一莞爾也。
其餘則依舊是磨驢踏跡。
不勝悶欝
答敎
只以文不從心
謙讓之辭。
而不欲逐條剖敎。
憤悱之誠。
猶有未孚盛心歟。
抑逆虞其聽之藐藐歟。
環顧八域。
此等少可商量仰恃者。
門下與韓丈。
而亦如此悠悠
豈非命之窮耶。
乞垂更思焉。
大抵氣之本云云
近思錄橫渠氣坱然太虛章。
虛實動靜之機。
陰陽剛柔之始。
曰機曰始。
此其爲氣
亦有本然之證。
一也。
湛一氣之本云云
此其爲氣
亦有本然之證。
二也。
朱子李繼善書。
氣之始。
固無不善
騰倒到今日。
其雜也久云云
此其爲氣亦有本然之證。
三也。
後儒
不可勝擧
無可疑。
但吾東方道理
先生
可謂差繆
而竊覸聖學輯要一氣之源。
一淸云云
載於矯氣質若此者。
何也。
豈非本體湛一
雖與雜糅不同
自仁義之良心觀之。
此屬形而上
一身之主。
萬事之綱者。
而彼則不越乎氣字科臼而然耶。
其答牛溪書。
發揮出理通氣局。
氣之本湛一淸虛
屬之於氣局
又何耶。
本心也。
明德也。
神妙萬物也。
是局者歟。
通者歟。
其書又曰。
氣之本。
湛一淸虛
惟其升降飛揚
未嘗止息
參差不齊萬變生焉。
於是之流行。
不失本然者。
有失其本然者。
非若理之於萬物本然之妙。
無乎不在云云
此又何謂也。
人之本然之心。
豈亦有彼此得之異耶。
果有失得多寡不齊
朱子明德
却謂人皆可爲堯舜
正在於此者。
何說耶。
以此當神字。
所謂神者。
或在或無。
萬物之意。
安在耶。
其書又曰。
氣之本然者。
浩然之氣云云
然則大學言明德。
孟子之言良心
可以喚做浩然之氣
否乎。
浩然之氣
失養血氣
得養浩氣
然則明德失養
亦是血氣歟。
然則浩然之氣
正當爲帥。
孟子就上面。
討出一箇志。
以爲之帥。
何也。
氣坱然太虛章。
明德來歷
則曰始曰機者。
當之耶。
末勾無非三字當之耶。
牛山章參之。
則平朝之氣。
非今所謂本然之氣乎。
此平朝之氣。
仁義良心
無分別乎。
若無分別
朱子日夜之所息是良心
朝之自是氣者。
何謂歟。
程子橫渠虛一大之
說得形而下
便向別處走。
谷譏花潭之論大本
張澹一淸虛之氣。
不翅縷縷者。
何耶。
此皆可疑之甚。
鈍根所能容易解破
則欲免於磨驢踏迹難矣。
夫心之本體
通靈變熊。
至神至妙
則其爲物。
必不囿於形體
粗淺血氣之爲。
乃是人之一身精氣所聚
所以神明之舍。
此雖非雜糅之氣。
畢竟形而下者。
於此
豈不知之。
但其上面所以如此而具此性行此情之妙。
則必有爲樞紐根柢不落方體者。
而非形而下所能專者。
是則所謂神也。
道言
大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神妙萬物
無方而易無體
周子所謂動而無動。
靜而無靜。
神也。
寂然動者
誠也。
感而遂通者。
神也。
張子所謂
故神。
兩在不測者。
是也
以人道言
孟子所謂仁義良心
大學所謂虛靈不昧
衆理而應萬事
啓蒙所謂心爲太極者。
是也
釋氏於此
雖若見依俙影子
裏面實體
不理會
一味黑窣窣地。
所以猖狂自恣
天理
人紀
得罪聖人之敎也。
陸氏王氏。
亦是坐在裏許。
故爲正學之害。
今所云云
則此心之
仁義禮智之性也。
此心之用。
卽愛恭宜別之情也。
渾然全體而各有條理
隨感斯應而無有不善
爲氣拘欲蔽則失之耳。
故欲其戒懼不睹不聞之中而使此心之
無所偏倚
加謹於莫見莫顯之地而使此心之用。
品節不差
無所容乎人欲之私而有以復其天理之全也。
安可同年而語哉。
故愚雖至劣。
幸生程朱退之後
以爲不至陷於釋氏王陸之見也。
第恐名目義意
有所差繆
且其氣質物欲舊染朱袪。
而口耳四十。
得無期耳。
文丈之於平默
所憂宜在此而不在彼也。
未知如何
如其未然
千萬詳敎。
覺悟便信
不憚改也。
伏惟舒究
公元1846年
雒隱(鼂。
丙午十二月二十三日。)
日者
胤兄東還
伏審文丈乃圭稍緩。
生闈惟憂漸釋。
公元1886年
下忱貢慮。
少弛也。
侍生庭候粗安
間就黃檗
四聖書。
畧有講質。
然亦不足奉聞
可敬者。
景尹與亞胤也。
景尹以十四妙齡
往拜函丈而悅之。
食淡攻苦
無難色。
自其氷丈宅。
製送洋貝衣。
嚬蹙曰。
非所宜服也。
卽裹而還之。
有人衣冠垢弊
答曰。
所恥不在於此耳。
見今忘生徇欲。
窮奢極侈滔滔也。
而此人乃能反此。
一意學問
擴充此心。
則仁義將不可勝用矣。
亞胤日侍函丈
質義理。
夜以繼日
又大讀魯論
深思推究
向上之志。
大抵如物茁火燃矣。
鯉對之暇。
欲就露江。
一瞻德儀
其志尤可尙也。
不勝魯有君子之喜。
西嚮再拜而賀歲除矣。
伏祝省候萬旺。
以慰慕用
公元1848年
上任松雪(泰泳。
戊申六月九日。)
內聖外之義
謹悉盛見之所在
當初妄意
以爲內聖者。
言蘊諸躬者。
聖人之學也。
外王者。
言施諸世則王者之道也。
程子所謂天德王道
是也
僭惟邵子之道大矣
然量時推數
躬爨洛陽
而於當世之事。
不欲犯手
則想不惟當時之人視之希夷之流
二程先生
亦或不能其所存也。
及侍太中公訪天津之廬。
悉聞其平生學術出處大致
然後
其蘊諸內者眞是聖學
而措諸外則爲王道也。
盛稱其爲振古豪傑
而深惜其無以見用於世也。
門人問之。
則曰是內聖外王之學也。
於以見邵子之爲邵子者如此
而非餘人之所能知也。
區區見解
尋常如此
今蒙垂諭謂此四字
本出修養家語
內聖者。
內景通明也。
外王者。
外景旺盛也。
隱君子修鍊無求於世者也。
程子此以證堯夫不仕之意云者
言分曉。
有的證。
但就程子說。
玩味上下語意
而參之以文勢之所安。
則此四字
雖曰出於修養家書
乃若程子則終似斷章取義者然。
於此恐合更商。
且下諭謂苟如先生之言。
則自孔孟以來
誰非內聖外王之學。
九經文字
初無其說。
發於程子
獨稱於堯夫耶云爾
則有不然者。
禹湯以來
相傳受者。
誰非集義養氣之學。
養氣之說。
則始發於孟子
孔孟以來
講明者。
誰非無極太極之旨。
無極之說。
則始發於周子。
程朱以來
理會者。
非理通氣之義
而通局之說。
則始發於先生
以此例之。
鄙說得失
未可以此而斷之也。
不審蠡管。
如何
第望更思而回敎得失
其所修養書。
幷示其書名
幸甚
學之不講。
聖人亦嘗憂之。
在後末學乎。
處寂
寞之濱。
祇切離羣之歎。
何幸長者不我鄙外。
辱賜反復如此
自今以往
苟有肯綮
不患啓發之無其所矣。
更乞十反無斁
用卒大惠也。
又有所仰陳。
下書每以先生見稱
伏讀未竟
惶汗沾衣也。
先生二字
考之經傳
何等尊稱
須是道德學問爲人師表
然後乃可以稱之。
非人人之所敢擬也。
審矣。
况如侍生者。
豈有一分近似者乎。
特以長者不知平默之無似。
謂其狂獧朴素之資。
或可以共學而適道
過爲假借
不覺瓦缶不可以玉瓚稱。
麕䴥不可以麒麟名也。
然此或出於善謔猶可諉也。
至如稱兄稱弟。
則尤有所未安。
長幼之序。
天地定位
不可易也。
近世此義晦塞
長者與少輩往復
以記末世末損末自稱
而其稱少者或君或贒或尊。
艴然怒詈。
必稱兄稱弟如平交
然後爲快好。
長者苦其唇舌
不免意而從之。
由是
長幼失序
尊卑無章
以少凌長之變。
往往有作。
識者之所深憂也。
故近世貞閔公與兪子恭書。
以此爲言
後人所宜遵述也。
長者先人年輩
侍生賢胤
平交
譬如一家之內。
昭穆定位不可紊也。
長者
更垂深諒。
書尺之間。
刊去(刊去下脫此字)等過分稱謂
不任萬幸
上蘆原李丈(承岳。
○丁巳三月。)
公元1886年
仲春
歷拜床下
侍宿一夜
旣薰黃端德儀
兼奉平靖忠肅先正道德忠義之緖餘。
離索無聞之餘。
雖蒙十朋之益。
不可以易此也。
退蟄荒濱。
朔餼已改。
引領戀慕
曷任下誠。
履茲穀雨
伏惟閑居頤養
氣體萬謐。
遙切獻祝之私。
侍生奉老率幼。
隨分捱過。
惟是遠地
踽踽無師友之助。
日往月來
祗切延平放倒之歎。
盖自初爲學
只是尋行數墨
未嘗切己下功。
而有諸己矣。
加以此心之難保而易失。
合下考亭所云。
則以若坏質。
何怪無所發明乎。
此甚可憂者
其外悠悠倚伏
不足頰舌而濡泓穎也。
乞幸時因西風
誨以德音
長者之賜。
不敢佩服也。
先狀二篇
謹己卒業
不無昔賢所謂洗澣足白之效矣。
妄見所及
一一付標。
仰塞當日勤敎。
有若故犯行人東里手勢者然。
惶悚惶悚
酌量取舍
區區之望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